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电子政务研究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7 16:20:32

电子政务研究论文

电子政务研究论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被各国家政府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核心工程,成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方案,但是,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效率、高风险、营运时间长以及投资完全不可逆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我国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都展开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就是在探究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1.1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赛迪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机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1.2国内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基于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2.1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此,对其研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关者分析出发,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36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借鉴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建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电子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是一个较为创新的视角,有研究者就利用改进的证据推理方法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成本和评估精度上寻找平衡,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指导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就在这一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和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关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32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1.2.2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关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特点,至少应该包括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和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使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有研究统计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1.2.3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含建设产出、应用效果和投资绩效三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指标,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发,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2.4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方面,被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探究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的则在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多角度研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弱点和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进而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有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适合本评估体系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还有的则结合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2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的领域,学者们就政府绩效评估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十分稀缺,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1)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用政府网站提供服务水平代替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

(2)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有偏重,使得各种评论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地方性电子政务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城市电子政务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3)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的层次性,没有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上的差异,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

(4)在研究过程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模型或做法,对国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副作用,另外,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没有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电子政务进行研究,本土特殊研究较为缺乏。

(5)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

3结束语

世界各国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成功率不高,而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处于摸索时期,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亟待有关专家、学者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少彤.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管理百科,2008,(1).

[2]李东,张秀杰.电于政务项目后评价及其指标体系建设[J].经济管理,2007,(17).

电子政务研究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发展电子政务对于加快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电子政务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在提升政府管理的同时,需要通过政府管理的不断创新来适应政府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发展电子政务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互动同步的过程,二者要在互动中共同发展。

电子政务是现代科技与现代行政管理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建立和推进电子政务成为世界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及城市竞争力水平的标志。发展电子政务对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电子政务成为当代政府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当代政府管理带来了重要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网络化,使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力和适应力增强,政府面对新的经济社会环境,需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实践“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已经摆上一些国家的议事日程。综合服务将是未来政府的核心职责,系统程序式管理将取代政府实体性管理,政府需要更加积极寻求、提供公共信息,并主动寻求公众的反馈。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弱化了政府的信息特权,迫使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强化民主意识和服务观念,同时也提升了公众的信息判断力和政策评判力,有利于加速国家民主和法治建设。近年来,许多国家把联网计算机广泛运用于各种社会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吸纳和反馈信息能力加强,这就为各国减少政府管理的中间层次,精简机构、提高效能创造了条件。政府机构得以集中一批靠信息和专业知识进行决策的官员,建立起高效精干的政府管理队伍。在网络时代,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参与政府行政,政府行为面临更为广泛的舆论和民主监督。

(二)我国政府已经开始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发展电子政务的重要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的提出,我国政府的信息化建设进人启蒙阶段。1993年12月提出“三金工程”,政府在经济领域逐步实施信息化建设。1999年1月“政府上网工程”的发起,标志着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启动。2001年12月,国家信息府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做出了“中国建设信息化要政府先行”的重要决策。2002年,电子政务被列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建设进人新的阶段。我国政府信息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各级政府IT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当完备,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如税务、工商、海关、公安等部门都已建成了覆盖全系统的专网。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部门在网上建立了办事窗口,政府网站也已经多达3000多个。地方政府建设数字城市的步伐也明显加快,上海、深圳、广州、青岛等沿海开放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的概念,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信息化进程,对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将成为我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推进器。

二、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推动

发展电子政务对于加快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电子政务给现代政府构筑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行动平台。但这个平台的意识绝不止于工具的层面。同时,它聚合了政府职能转换、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服务方式方法创新的多种价值。

(一)发展电子政务推动政府职能变革,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将借助网络手段在实践中得以贯彻,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服务者的角色将得到强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政府提供服务的方法和方式也得以改变,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比以前更快捷,对公众意见和需求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电子政务的外向型信息服务功能利用高效可靠的政府信息网络,将政府信息快速、方便、廉价、准确地传给社会公众,减轻公众为此需要付出的经济和时间负担,通过适当的信息提供与制度,使公众能够享受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双向的和直接的沟通和互动,能够有效促进政府部门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密切政府与公众的紧密联系。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行,政府职能将从管理型转向管理服务型。

(二)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业务流程重塑,有利于政府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效率。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与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同,电子政务是政府通过网络来管理公共事务,它要求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电子渠道亦成为政府机关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沟通的途径。它在本质上需要政府业务流程的进行改造以满足政务电子化的要求。这种改造使得权力结构扁平化,减少中间管理环节,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电子政务的发展促进了政府业务改革的进程,使政府业务流程改革更加趋向合理化。它通过技术进步来解放政府管理能力,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却在提高管理效率,与传统政府管理相反,电子政务遵循的是政务边际成本递减法则。

(三)发展电子政务有利于促进政府公开行政,加强廉政建设。通过网络推行开放式管理、加强廉政建设是国际性的政府改革趋势。政府部门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网络,可以将更多的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在制定政策、做出重大决策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让公众参与,让公众提出意见和建议。公众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监督政府的运作,了解政府的工作进程和工作业绩,从而对政府的工作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达到改进政府管理工作的目的。电子政务还可以有效防止政府管理人员利用“信息垄断”进行“暗箱”操作,防范下级政府管理人员违背上级决策精神,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下级政府管理人员更好地执行上级政府或组织的决策,切实地保证政府决策的顺利执行。电子政务的开放性将有效地抑制在传统政务中容易滋生的腐败和拘私现象,减少政府行为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能够有效地防止公职人员的越权行为,从根本上消除某些公职人员的机会。电子政务在技术上保证了政府职能部门严格地按照工作程序和职责分工来运作,使政府内部的决策过程就变得更加透明,便于群众的实施监督,有利于树立公正、高效、透明、廉政的政府形象。

三、以政府管理的全面创新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电子政务是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与政府改革相结合的结果,它在本质上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在提升政府管理的同时,需要政府管理通过不断创新来适应政府管理信息化的要求。推行电子政务必须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二者是一个互动同步的改革过程,在实践中,要以推行电子政务为切人点,拓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推进政府管理的全面创新。

(一)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理念,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网络化条件下,政府的组织形态正在由传统层级结构向扁平的网状结构转变。这场由新的管理手段所带来的管理方式上的革命将最终改变我们久已习惯的政府管理环境,引导我们逐步走向一个全新的政府管理世界—政府公共管理。传统的行政理念在电子政务的运行中被迫打破,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在政府管理领域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电子政务的推行要求我们摒弃那些已经陈旧过时的行政管理理念,树立起反映时展要求的全新的管理理念:即政府职能由“控制行政”向“公共服务行政”转变;从“官僚理念”向“经营理念”和“责任理念”转变;从“效能政府理念”向“效能和效率并重理念”转变;从注重投人的理念向注重产出的理念转变等。

(二)创新政府运行机制,推动管理方式转变。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管理机制的改进,电子政务的高效管理和良好运行客观上要求政府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首先,建立适应电子政务运行的授权与参与决策机制,在决策体制上授权基层机构及行政主管并鼓励公务员参与决策。其次,在行政方式上简化履行公务的规章制度及行政程序;再次,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和为公众服务的方式上引人市场机制,建立以公众为导向的服务提供机制。公共服务提供从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民本位转变,确立以有效改进公共服务质量为主要目标导向。此外,逐渐推广和完善政府网上审批制度。

(三)创新政府业务流程,改善政府组织机构。政府业务流程创新是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按照一体化政府的要求,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转变成以公众(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等)服务需求和输人各种公共信息为起点,到政府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借助网络进行的。政府再造后的行政流程以公众满意为目标,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公众,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电子政务的运行要打破传统的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治理,实现政府组织机构的创新:首先,政府组织结构形态由金字塔型的层级结构向扁平网络化结构发展,政府内部以及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方式由阶梯型转向水平型;其次,逐步减小政府组织机构的规模。过于庞大臃肿的组织机构与电子政务的高效运行不相适应,必须通过不断精简机构和冗余人员来缩小组织机构的规模;再次,改变传统政府管理的集权控制的权力结构,实现以分权为主的新型权力结构。政府业务流程的规范和优化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与政府业务和运行流程需要在不断的相互调适中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良好互动关系。超级秘书网

电子政务研究论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安全管理

1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意义

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政府办公自动化、面向决策支持、面向公众服务的综合平台。它作为信息网络的一个特殊的应用领域,不但运行着大量数据和信息,同时信息内容又具有高保密性、高敏感度。因此电子政务系统一方面要求考虑政府内部网络的安全,另一方面要求考虑面向公众服务的网络安全。所以,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有很高的安全需求。主要是基于如下几点基本需求:1.维护政府形象需求;2.信息机密需求;3.身份认证需求;4.权限控制需求;5.信息存储安全需求;6.信息传输安全需求。

2我国电子政务进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挑战。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进行需要支付与结算的手段,需要有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及其电子化的配合,目前我国金融服务的水平和电子化程度不高,网上支付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发展的进程,中国金融业亟需适应全球一体化进程并加快变革步伐,改变现有的支付方式,并保证网上支付的安全。

(2)缺乏自主开发的电子政务软硬件产品,给电子政务长期发展埋下安全隐患。

我国对于电子政务建设所使用的软硬件产品很少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产品,一些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网络过度依赖外国的安全产品和技术。

(3)电子政务管理上薄弱。

199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正式启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开始实施“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按照机关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三金工程)——政府全面上网工程模式展开,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建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也给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很多机关管理部门忽略其安全防范,放松安全意识,将给我国电子政务带来一定的损失。

(4)有关电子政务安全的立法滞后。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还没有制定相关的详细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安全的发展。而尽快建立有关网络安全、政府信息的加密以及公众知情权等方面的网络法规,是关系到“电子政务”能否真正从计划落到实处的首要因素。没有法制的保障是不可能顺利发展电子政务的。

(5)缺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进行电子政务办公还不是很普及,很多已经建成的电子政务网络还未经受重大的安全事故,所以就缺乏电子政务安全策略制定的经验,在遇到各类安全问题时候缺乏对安全问题科学性和全面性认识,所以我国电子政务的安全还需要制定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6)缺乏综合的安全体系。

电子政务涉及国家秘密,涉及敏感信息和公民隐私,构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必须从法律、标准、管理、技术产品和安全基础设施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证电子政务的可靠性、可信性、可控性、可用性和可查性。要解决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机构加强立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另一方面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应用的手段。当前我国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还较弱,政府正在完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域的监管和控制,包括信息域、内部信息域、开放信息域等的管理。通过物理隔离或者逻辑隔离完成安全域的边界控制。

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的对策

(1)确立信息安全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安全的发展,我国信息安全的国家战略目标是,保证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信息安全,抵御有关国家、地区、集团可能对我实施“信息战”的威胁和打击,以及国内外的高技术犯罪,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信息安全战略防御的重点是国民经济中的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包括金融、银行、税收、能源生产储备、粮油生产储备、水电汽供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商业贸易等。重中之重是支持这些设施运作的电子信息系统。

(2)电子政务的具体安全措施。

电子政务的具体安全措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理层的安全防护措施。主要通过制定物

理层面的管理规范和措施来保证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及数据信息免遭自然灾害、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物理实体被破坏、服务中断、数据遗失。二是技术措施。它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产品和技术服务实现的,包括技术规范、技术方案、技术实施等内容。三是管理措施。包括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和法律保障。其中,管理和技术的有效结合是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的必备手段。

(3)加强国家信息安全机构及职能。

有必要成立具有高度权威的国家信息安全委员会,研究确定国家信息安全的重大决策,国家信息安全政策,批准国家信息安全规划,对国家面临的重大国家信息安全紧急事件做出决断。在国家信息安全委员会领导下,设立国家信息安全技术委员会,在国家执法部门建立高技术刑事侦察队伍,提高对高技术犯罪的预防和侦破能力。

(4)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国家有关部门要对基本依靠国内力量建立起来的我国信息安全研究开发机构进行有机整合,在国家信息安全技术委员会统一协调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进度要求完成我国信息安全所急需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和试制,形成高质量的批量生产。切实保证我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有效的信息安全技术和装备体系,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预防和抗击有关国家、地区、集团或其他敌对势力可能对我国发动的信息战争和高技术犯罪活动。同时,要大力培养信息安全的专业人才,为各部门输送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的骨干力量。我们还要注意采取切实措施吸引从事信息安全工作的出国人员和爱国华侨为祖国服务或来中国服务,通过他们了解国际高新技术的新发展。

(5)推动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

要加强自主的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开发,尽快推动开发和生产我国自己的电脑核心硬件和电脑软件操作平台,并予以减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急需从安全体系整体的高度开展强力度的研究工作,从而能够为解决我国的信息与网络安全提供一个整体的理论指导和基础构件的支撑,并为信息网络安全的工程实现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当前,急需重点组织研究开发以下关键技术:惟一性身份识别技术、数字签名技术、信息的完整性校验检测技术、信息的加解密保护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安全审计跟踪技术、安全信息系统的构造集成技术、系统的安全评测技术、电子信息系统电磁信息泄露防护技术。

(6)加快信息安全立法。

从制定相关的法律和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自主性的关系两个方面,解决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问题。发展电子政务,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传统法律中与信息技术规范不相适应的部分。

参考文献

[1]闫强.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安全风险管理[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3).

电子政务研究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首先简述电子商务中软件质量风险的生成机制,然后研究政府应采取何种规制措施降低交易者信息不对称和交易契约控制力不对称引起的质量风险,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电子商务扩大了软件的交易形态和交易范围,使软件交易比物质产品便捷和多样化,同时,由于交易流动性增强,交易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由于软件是典型的后验产品,使其在电子商务中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物质产品交易的质量风险,需要政府进行规制。

一、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的生成

软件是后验产品,消费者只有使用它以后才知道它的真实质量,这形成软件交易中严重的事前信息不对称,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软件市场容易因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电子商务使软件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剧。在软件传统的商务渠道中,供应厂商的品牌、包装、广告及赔偿承诺等,都向消费者传递着软件质量的信息,厂商营销中投入巨额成本及其与销售商的合作,都显示着厂商的“实力”与其产品的“层次”。而在Internet上,大大小小的厂商甚至个人都可以花很小的力气(成本)向你推销软件,你的网页上时不时会“飞”来某个软件广告,这些软件的质量信息几乎没有经过“过滤”,参与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的消费者在搜寻信息成本几乎下降到零的同时,却带来了挑选成本的激剧增加。消费担心的还有,这些“厂商”今天在网上设立软件商店,明天它会不会还存在?更严重的是,这些软件提供者中,还时有电脑病毒的“骇客”浑水摸鱼混杂其中,使挑选软件增加了很大的风险成本。所以,如果没有政府进入规制,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将成为Akerlof(1970)所提的典型的“劣质产品市场”,甚至连市场也无法形成。

二、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规制

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可由市场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的规制作用是使这种风险降到最低,以使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扩大和更有效率。软件电子商务中的质量风险主要由软件交易中严重的质量信息不对称性、网上交易的低约束性和违约惩罚成本的高昂性引起。为此,政府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必须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规制措施,消除交易双方在交易中的契约力不平衡,创造公平、透明的交易条件。从交易契约理论出发,政府可采取的规制措施包括事前的准入注册,事中的认证评级、信息服务、监控维护和事后的追究惩罚等。

1.准入规制

政府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供方实行注册登记等准入规制可增加交易的约束性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由于供方在每一个端口均可供货,并且供方可以“跑了和尚又跑了庙”,这给买方带来了交易上的风险,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的风险。当买方意识到卖方可能实行一次易时,就会担心卖方的道德风险而选择“信用认定”,即在交易前多方搜寻对方的信用信息,或是干脆选择不交易,这增加了交易成本和缩减了市场,加上软件的信息不对称,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将大幅缩水。在没有政府规制的“自由市场”情况下,软件电子商务市场交易的供方将集中在少数“品牌”公司,因为只有这些投入大量的沉没成本去建立起市场信誉的公司才值得买方信赖,也只有这些大公司的雄厚实力才使用户有“庙”可找。所以,软件电子商务市场在没有政府时虽然是个人人均可进入交易,没有限制的“公平”市场,但实际上是个只有大的软件公司才能生存,产生“公平”性失效的市场。由此,政府需要进行准入规制。

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准入规制措施?现代规制理论表明,过严的政府规制将使政府政策替代市场机制,从而导致政府失灵;有效率的政府规制必须是政府的规制措施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起到扶持和维护市场的作用。简言之,就是政府应永远是裁判员,而不应是运动员,即使是政府的微观规制也只能是“跑着的裁判员”。对每个市场失效,市场本身均有一定的自我修复的内在机制(“免疫力”),软件电子商务市场也如此。例如网上信用认证服务就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实际上,VeriSign等网上认证服务公司在国外已经起步发展。因而,政府对软件厂商进入电子商务的规制应该是核准注册制度,而不是审批制度。同时,为适应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特点,政府需要为用户提供厂商注册信息查询服务,并制订与网络交易相符合的防止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价格欺诈或质量欺诈等违法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政府所能做的还有对网上软件交易认证服务公司给予税收优惠,以满足软件电子商务中日益增加的产品信息和信用信息需求。

2.交易运行规制

在初步确定对方可交易后,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来自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这容易导致软件电子商务市场萎缩或转变成“劣质产品市场”。为克服因质量信息不足产生的逆向选择,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产品高质量的厂商将采取信誉培育、高质高价和通过市场中介传递质量信息等措施传递甄别信号,从而减轻市场的失灵。但甄别信息传递过程需要高昂的信息传递费用(对厂商)和鉴别费用(对消费者),交易成本过高会影响市场的交易效率和交易范围,为此需要政府进入软件电子商务市场,提供部分质量公共信息和限制虚假信息的,以减少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鉴别成本。这里的问题是,政府应如何提供减轻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服务?

在传统物品质量信息不对称规制上,政府只要采取广告、质量标准等常规的规制措施就可以达到质量价格的均衡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下的价格欺诈。而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而言,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传递、鉴别信息的费用显著地高于传统的物质产品,因而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规制服务,包括:第一,提供质量信息在线服务。信息具有天然公共品的属性,由政府提供软件质量的相关信息,不仅可显著减少甄别信息的传递费用,而且能减少质量信息的鉴别费用。当然,政府所的信息只能限于一些公共、实用而现实的信息,如软件电子商务市场的政策信息、软件真假鉴别的实用技术和鉴别机构、软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市场的监督报告等。这些信息,应以数据库的形式提供在线查询服务。第二,认证和评级。认证评级是政府降低用户鉴别软件质量信息成本的有效规制措施,也是提升高质量软件的信誉度,降低其信誉投资成本的良好措施。限于公共职能和信息不对称,政府认证规制在操作上应以提供准入性和达标性的认证为服务内容,而把其他的认证工作交由市场认证服务公司;评级服务方面,政府可从市场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专利申请数、服务质量、投诉率等方面公布企业“排行榜”,以让消费者对软件企业有个基本的判断。第三,信息监控。鉴于信息不对称中大量信息租金和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的存在,政府需要监控企业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其中主要是软件厂商在互联网上的各类广告和信息是否虚假或是否具有误导性,以及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3.惩罚规制

在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单纯依靠消费者搜集和鉴别信息去减少卖方在质量上的败德行为是很费成本的事情,政府进入规制能有效减少这种成本的支付,从而增加卖方的约束性和减少交易中质量的不确定性。在电子商务中,由于交易存在着部分“虚拟”成分,使法律的执行成本很高,这个特点由于软件交易“边界模糊”的特性而在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政府在惩罚规制上有两种惩处方法可选择,一是实施高频率的检查规制;二是加大惩罚力度从而相对减少查惩费用。由于网上交易约束性低,查处不容易和法律惩罚成本高,信誉低的公司比信誉高的公司更有积极性选择质量欺诈行为,因而,从维护市场与降低社会成本角度出发,政府需要选择从严惩处的办法。

简短的结论: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网上在线服务,这种服务应限于公共服务领域而不是替代市场“免疫”机制的作用。此外,为增加交易双方的约束力,减少质量欺诈行为,政府应实行在线的监控惩处机制和加大违规者的惩罚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C.夏皮罗,H瓦里安.信息规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昕竹.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M].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

社,2000.

电子政务研究论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公众参与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目标提出来的。1993年底,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是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

1999年1月,由我国40多家部委(局、办)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旨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公众信息资源汇集和应用上网。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我国政府站点迅速增加,网页内容日益丰富,在政策传递、网上服务等电子政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展。如地方政府通过互联网政务通告,提供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电话,提供各种办事程序以及问题解答;进行在线“一站式”服务;外经贸部门通过互联网办理进出口资格申请,申报出口退税,三资企业审批;人事部门进行网上公务员考试录用,劳动人事政策公开;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公开征集公众对国民经济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等。

地方政府建设数字城市的步伐也明显加快,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城市或数码港的概念。有些地方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时间表,如北京提出截止到2006年年底将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2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政府自身的问题

2.1.1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

从公务员的文化水平来看,经过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近1.7万名公务员中,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占65%。但地方政府500万公务员中,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仅有10%,约有20%的公务员不会操作计算机。面对电子政务的潮流,许多公务员在心理上必然会恐惧害怕,产生抵触情绪,而不能从心理上积极学习,以适应政府信息化的历史潮流,结果使得很多昂贵的设置成为装点门面的饰物。

2.1.2电子政务的规划和标准缺乏统一性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没有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同时,缺乏规范和标准也使得信息流通不畅,资源无法共享和信息孤岛,影响了跨部门、跨区域共性业务的处理和政府的有效监管。

2.1.3长期形成的信息分割不利于电子政务的发展

信息垄断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特权和利益,因此,不同单位之间为了保证自己的部门利益,往往限制信息交流。要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就要从信息如何广泛共享和深层次挖掘入手,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用,这就必须突破传统政务模式下的信息分割的不利局面,加快信息本身的整合和共享。

2.2公众的参与问题

“顾客导向”的现代公共行政理念,要求政府管理要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为目标。政务电子化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程度并不令人满意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缺乏。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是近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电脑对于广大的老百姓尤其是中西部的老百姓来说还是很陌生的,政务信息化更无从谈起。二是硬件及网络设备的匮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电脑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还是难以负担的奢侈品。因此,硬件和网络设备的缺乏成为了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2.3网络技术的问题

2.3.1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目前对信息安全构成威胁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火灾等自然灾害、硬件故障、严重误操作、数据泄露、盗用、伪造、假冒、故意对数据或程序破坏、病毒、错误指向、黑客、特洛伊木马、搭线窃听等。一旦网络受到攻击,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全部瘫痪时,整个社会将陷入危机。国家机密难保,致使某些部门不敢使用互联网。

2.3.2网络对人的情感的忽视

电子政务的一大特点是虚拟性,这是由互联网的特点所决定的。政府工作人员在进行电子政务的活动中,往往会使人际关系淡化,政府工作人员和公众似乎面对的只是电脑,而常常忘记他们也是和人进行交往。例如时下兴起的在城市公共场所安装的“电子眼”监控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交通,降低了犯罪率,但这种“倒洗脚水也将孩子一块儿泼出”的做法也对公民的隐私权和其他方面的权利造成了严重侵犯,其对人性化和人本管理的背离也是显而易见的。

3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政府自身问题的应对方法

3.1.1提高公务员素质

推行任何改革,思想解放是关键。应加强对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转变观念,从而在思想上接受这场变革,进而在行动上积极应对这种变革。

要加大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使得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以适应全新的信息社会工作环境,并且要把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考核纳入公务员综合考核范围之内。

3.1.2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目标,避免重复建设

作为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点,电子政务建设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政党部门的工作程序、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的调整和协调。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协调,并根据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

虽然可以在电子政务的其他方面(如硬件平台应用软件的选择上)可以搞市场经济,由各厂商自由开发、公平竞争,但是在技术标准的问题上必须搞“计划经济”,由国家同一制定。技术标准确立的越早,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就越能尽早走上快车道,因此也就能尽早避免将来因标准混乱而导致的被动局面。

3.1.3加快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据统计政府掌握了社会信息资源的80%,提高社会信息的价值,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是关键。然而,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下信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把信息看成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要实现信息共享,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信息资源,在原来离散、孤立的信息技术平台上构造一个开放的统一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信息最广泛的交换,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的策略

3.2.1借鉴美国ESD系统

美国利用专门的电子服务传播系统(ESD)解决了互联网传播的问题,即提供网络接入数据库的途径,在互联网上传播信息、网络商业交易以及提供信息基本构架,使得无论在任何地方,政府都可以顺利接入并向公众提供有效信息,这种传播系统使美国政府回复公众的询问速度比10年前提高了数倍。公众还可以运用互联网与政府官员进行交流,下载正式表格以及了解其它重要政府信息等。这既改善了公共服务,又不会提高整体费用。我国可以借鉴电子服务传播系统的做法,尽可能使信息在公众和政府间有效流通,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

3.2.2考虑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为公众提供方便

各级政府可以考虑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为公众参与政务提供计算机设备和免费服务。公众可以在这里免费使用计算机设备,浏览政务信息、与政府对话。不过,要有技术支持,使得电子政务服务大厅的计算机设备以及网络设置只能被用于电子政务建设,而不能用于其他事项。

3.2.3开发电子政务智能服务终端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银行的发展经验,开发出类似于ATM的电子政务智能服务终端。公众只需带上自己的服务卡,便可以在遍布于大街小巷的任何一台智能终端上开展,如查询政府的政策法规,在线报税与纳税,甚至可以与政府部门进行在线的视频交流,省去了许多奔波于政府各部门的麻烦,也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尊严和政府的形象。

3.2.4扩展电话功能至电子政务应用

鉴于我国目前电话普及率比较高而网络发展不足的现状,可以考虑开发集成于电话之上的电子政务集成终端,利用电话拨号而不必负担昂贵的成本就能轻松方便地实现实时(如附图)。具体过程:拨号进入政府的政务服务智能服务器,连通服务器和个人终端;语音提示和显示屏提示,进入政务类型受理界面;选择服务类型,显示屏输出处理结果。

3.3网络技术本身局限性的矫正方法

3.3.1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方法

(1)加强对公务员的安全技术教育,树立网络安全观念。网络的开放性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带来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一旦其网络遭到恶意攻击,很可能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加强公务员的网络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之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并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和技能,不仅是对公务员自身素质的一大要求,也是应对网络安全的关键。

(2)鼓励民族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解决好技术的先进性与自主性的关系。作为一个先进复杂的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必须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以提高政务运转的效率,并增强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从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关键技术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在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这些国家的技术和产品,而从我国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来看,又要尽量避免在关键要害部门受制于人。

鉴于安全问题,在构建电子政务系统过程必须要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首先,对于核心应用系统和关键政务环节,必须确保在各类实施方案中的技术自主性。其次,对于核心层外部,但又与其他外部信息系统存在一定可监控隔绝层的层次,可以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实际上在整个电子政务系统中,位于此层次的应用系统也是承载信息最多,工作模型和处理流程最复杂的。由于此层应用系统不直接与外部信息系统相接,并能在一定的安全监控体系中运行,因此,不必单纯从技术自主的角度考虑放弃某些先进的技术。最后,对于直接与外部信息系统相联的部分,也要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加以考虑。对于其中安全监控系统,需要在其中的核心部分(如核心加密算法)确保技术自主,对于其余部分,由于所承载的信息基本都属于非关键信息,可以考虑与其他信息系统接口保持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甚至软件体系的一致性。

3.3.2关于网络对人的情感及价值忽略问题的应对方法

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改进和普及多用途互联网电子邮件系统(MIME),使政府公务员与公众之间通过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视进行交流与沟通,促其将信息沟通与情感交流融为一体;二是采用如专题调研、座谈讨论、听证会、新闻会等形式,促使政府公务员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消除相互之间的情感隔阂,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信任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辉,朱慧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障碍与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3(4)

2称朝晖.INTERNET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图书馆,1996(6)

3金太军.论政府的网上责任[J].公共行政,2004(5)

电子政务研究论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公众参与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目标提出来的。1993年底,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是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

1999年1月,由我国40多家部委(局、办)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旨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公众信息资源汇集和应用上网。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我国政府站点迅速增加,网页内容日益丰富,在政策传递、网上服务等电子政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展。如地方政府通过互联网政务通告,提供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电话,提供各种办事程序以及问题解答;进行在线“一站式”服务;外经贸部门通过互联网办理进出口资格申请,申报出口退税,三资企业审批;人事部门进行网上公务员考试录用,劳动人事政策公开;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公开征集公众对国民经济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等。

地方政府建设数字城市的步伐也明显加快,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城市或数码港的概念。有些地方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时间表,如北京提出截止到2006年年底将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2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政府自身的问题

2.1.1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

从公务员的文化水平来看,经过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近1.7万名公务员中,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占65%。但地方政府500万公务员中,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仅有10%,约有20%的公务员不会操作计算机。面对电子政务的潮流,许多公务员在心理上必然会恐惧害怕,产生抵触情绪,而不能从心理上积极学习,以适应政府信息化的历史潮流,结果使得很多昂贵的设置成为装点门面的饰物。

2.1.2电子政务的规划和标准缺乏统一性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没有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同时,缺乏规范和标准也使得信息流通不畅,资源无法共享和信息孤岛,影响了跨部门、跨区域共性业务的处理和政府的有效监管。

2.1.3长期形成的信息分割不利于电子政务的发展

信息垄断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特权和利益,因此,不同单位之间为了保证自己的部门利益,往往限制信息交流。要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就要从信息如何广泛共享和深层次挖掘入手,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用,这就必须突破传统政务模式下的信息分割的不利局面,加快信息本身的整合和共享。

2.2公众的参与问题

“顾客导向”的现代公共行政理念,要求政府管理要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为目标。政务电子化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程度并不令人满意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缺乏。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是近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电脑对于广大的老百姓尤其是中西部的老百姓来说还是很陌生的,政务信息化更无从谈起。二是硬件及网络设备的匮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电脑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还是难以负担的奢侈品。因此,硬件和网络设备的缺乏成为了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2.3网络技术的问题

2.3.1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目前对信息安全构成威胁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火灾等自然灾害、硬件故障、严重误操作、数据泄露、盗用、伪造、假冒、故意对数据或程序破坏、病毒、错误指向、黑客、特洛伊木马、搭线窃听等。一旦网络受到攻击,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全部瘫痪时,整个社会将陷入危机。国家机密难保,致使某些部门不敢使用互联网。

2.3.2网络对人的情感的忽视

电子政务的一大特点是虚拟性,这是由互联网的特点所决定的。政府工作人员在进行电子政务的活动中,往往会使人际关系淡化,政府工作人员和公众似乎面对的只是电脑,而常常忘记他们也是和人进行交往。例如时下兴起的在城市公共场所安装的“电子眼”监控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交通,降低了犯罪率,但这种“倒洗脚水也将孩子一块儿泼出”的做法也对公民的隐私权和其他方面的权利造成了严重侵犯,其对人性化和人本管理的背离也是显而易见的。

3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政府自身问题的应对方法

3.1.1提高公务员素质

推行任何改革,思想解放是关键。应加强对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转变观念,从而在思想上接受这场变革,进而在行动上积极应对这种变革。

要加大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使得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以适应全新的信息社会工作环境,并且要把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考核纳入公务员综合考核范围之内。

3.1.2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目标,避免重复建设

作为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点,电子政务建设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政党部门的工作程序、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的调整和协调。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协调,并根据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虽然可以在电子政务的其他方面(如硬件平台应用软件的选择上)可以搞市场经济,由各厂商自由开发、公平竞争,但是在技术标准的问题上必须搞“计划经济”,由国家同一制定。技术标准确立的越早,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就越能尽早走上快车道,因此也就能尽早避免将来因标准混乱而导致的被动局面。

3.1.3加快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据统计政府掌握了社会信息资源的80%,提高社会信息的价值,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是关键。然而,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下信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把信息看成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要实现信息共享,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信息资源,在原来离散、孤立的信息技术平台上构造一个开放的统一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信息最广泛的交换,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的策略

3.2.1借鉴美国ESD系统

美国利用专门的电子服务传播系统(ESD)解决了互联网传播的问题,即提供网络接入数据库的途径,在互联网上传播信息、网络商业交易以及提供信息基本构架,使得无论在任何地方,政府都可以顺利接入并向公众提供有效信息,这种传播系统使美国政府回复公众的询问速度比10年前提高了数倍。公众还可以运用互联网与政府官员进行交流,下载正式表格以及了解其它重要政府信息等。这既改善了公共服务,又不会提高整体费用。我国可以借鉴电子服务传播系统的做法,尽可能使信息在公众和政府间有效流通,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

3.2.2考虑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为公众提供方便

各级政府可以考虑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为公众参与政务提供计算机设备和免费服务。公众可以在这里免费使用计算机设备,浏览政务信息、与政府对话。不过,要有技术支持,使得电子政务服务大厅的计算机设备以及网络设置只能被用于电子政务建设,而不能用于其他事项。

3.2.3开发电子政务智能服务终端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银行的发展经验,开发出类似于ATM的电子政务智能服务终端。公众只需带上自己的服务卡,便可以在遍布于大街小巷的任何一台智能终端上开展,如查询政府的政策法规,在线报税与纳税,甚至可以与政府部门进行在线的视频交流,省去了许多奔波于政府各部门的麻烦,也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尊严和政府的形象。

3.2.4扩展电话功能至电子政务应用

鉴于我国目前电话普及率比较高而网络发展不足的现状,可以考虑开发集成于电话之上的电子政务集成终端,利用电话拨号而不必负担昂贵的成本就能轻松方便地实现实时(如附图)。具体过程:拨号进入政府的政务服务智能服务器,连通服务器和个人终端;语音提示和显示屏提示,进入政务类型受理界面;选择服务类型,显示屏输出处理结果。

3.3网络技术本身局限性的矫正方法

3.3.1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方法

(1)加强对公务员的安全技术教育,树立网络安全观念。网络的开放性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带来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一旦其网络遭到恶意攻击,很可能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加强公务员的网络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之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并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和技能,不仅是对公务员自身素质的一大要求,也是应对网络安全的关键。

(2)鼓励民族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解决好技术的先进性与自主性的关系。作为一个先进复杂的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必须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以提高政务运转的效率,并增强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从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关键技术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在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这些国家的技术和产品,而从我国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来看,又要尽量避免在关键要害部门受制于人。

鉴于安全问题,在构建电子政务系统过程必须要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首先,对于核心应用系统和关键政务环节,必须确保在各类实施方案中的技术自主性。其次,对于核心层外部,但又与其他外部信息系统存在一定可监控隔绝层的层次,可以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实际上在整个电子政务系统中,位于此层次的应用系统也是承载信息最多,工作模型和处理流程最复杂的。由于此层应用系统不直接与外部信息系统相接,并能在一定的安全监控体系中运行,因此,不必单纯从技术自主的角度考虑放弃某些先进的技术。最后,对于直接与外部信息系统相联的部分,也要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加以考虑。对于其中安全监控系统,需要在其中的核心部分(如核心加密算法)确保技术自主,对于其余部分,由于所承载的信息基本都属于非关键信息,可以考虑与其他信息系统接口保持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甚至软件体系的一致性。

3.3.2关于网络对人的情感及价值忽略问题的应对方法

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改进和普及多用途互联网电子邮件系统(MIME),使政府公务员与公众之间通过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视进行交流与沟通,促其将信息沟通与情感交流融为一体;二是采用如专题调研、座谈讨论、听证会、新闻会等形式,促使政府公务员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消除相互之间的情感隔阂,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信任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辉,朱慧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障碍与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3(4)

2称朝晖.INTERNET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图书馆,1996(6)

3金太军.论政府的网上责任[J].公共行政,2004(5)

电子政务研究论文第7篇

本论文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背景、环境因素、发展历程等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政务问题对策

一国际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概述

1.电子政务概述

所谓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按目前通俗的说法,就是“政府上网”。“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信息以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公众摆脱传统的层层关卡以及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政府机关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获取的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等,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电子政务外在表现为政务手段的改变,其实质却是政务内涵的深化。前者是“面”上的变革,后者是“质”上的变革,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公众服务。

2.电子政务和传统政务的区别

传统政务实际上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粗放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是以政府机构和职能为中心,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要通过政府部门办理相关事务必须首先了解各个政府部门的基本职能、权限和具体分工,然后按照先后顺序到不同部门办理。而电子政务的处理方式是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政府以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政府管理与服务作为出发点,帮助

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办理各种经济与社会事务。同时实行电子政务更关键的是带来管理和工作的传统观念的改变、精简和优化政务流程,科学决策,使政务处理更加集约、快捷,并以此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目前国内许多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提出的并联审批模式,扣波了部门之间的界限,相关部门根据业务流程同步审批,这种业务流程再造符合电子政务

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根本要求。

3.国际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目前,世界上各国政府都在积极进行电子政务的建设,这成为国际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新动向。

2003年,日本政府宣布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并计划2005年全面进入“办公电子化阶段”。

美国在2000年6月6日开始,用了2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建设电子政务的全部立法程序。布什政府上台后,同样表示要利用互联网帮助政府提高工作效率,使公众有能力以一种更及时和有效的方式和联邦政府进行交流.在2001年的“9.11”事件后,美国的IT业经受了沉重打击,美国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把建设电子政务作为刺激国内IT业增长的手段之一。

英国也在2000年提出,要建设最适合于知识经济发展的“电子英国”。

尽管加拿大的电子政务起步相对较晚.但其发展速度惊人。根据艾森哲近期对各电子政务进行的整体调查,加拿大独占鳌头.新加坡列第二.美国第三。加拿大的电子政务之所以能够发展如此迅速并后来者居上,得归功于加拿大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加拿大是拥有世界最先进广播系统的国家,因此拥有良好的国家信启、基础设施:其国内主要城市均有高速数据网联通,通讯上网费用全球最低。由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国家光纤网早在2001年就已建成.其技术甚至比美国领先了半年。

发达国家已将实现公共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电子政务作为工程在建设着。在世界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并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已经是大势所趋。

20世纪80年代,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我国政府也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其中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1993年起,国务院成立了国家信息化联席会议并实施金桥、金关、金卡和金税等信息化重大工程。金桥工程是直接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服务,通过建设政府的专用基础通信网,实现政府之间的相互连接,计划建成一个连接全国各省、市、区,多个城市与几十个部委互联的专用网。金关工程主要是提高外贸及相关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到1999年正式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已实现了银行、外汇管理机构以及海关的计算机联网,在关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此,我国的电子政务从计划酝酿走向全面实施阶段。到2001年,提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并且有几十座城市提出了建设“数字城市”的计划。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县、市级以上的政府都没有站点,并通过网站向社会信息。

二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不同地区差距悬殊,发展不平衡

同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样,我国政府信息化水平不同区域间差距也很大。总的讲,改革开放力度强的东部沿海省市信息化程度显著高于中、西部省份,经济力量雄厚的国家直辖市信息化程度显著高于大多数省、区。不同区域、不同环境条件的各省、市、区在推进政府信息化时一开始就处在非同一起跑线上,在推进的过程中进展快慢也不一样,形成开始信息化程度愈高者发展愈快、愈低者发展愈慢的状况,以致先进者有的已步人国际先进行列,落后者有的则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2.协调机制失灵,开发与应用脱节

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体制因素造成各行政机关之问的业务分割外,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也是影响电子政务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要求对传统的办公业务规范化、数字化,这需要做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如规范办公流程,对现有的一些业务格式化、标准化,制定系统代码、系统分类等另一方面,系统建成后大量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加载,日常信息的加载,对外以及信息的更新、维护,办公流程、业务组织的进一步优化调整等,都牵涉到业务和技术的各个环节,必须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而目前,管理者、应用者、技术员三者之间常常缺乏业务的沟通、协调和融合,横向的协同性较差,以至往往出现有些系统开发出来后从来就没有被应用过;有的数据库建成数年,里面的内容仍是当年的数据;有的机关计算机网络开通后,网上只有少量的电子邮件,公文、信息等依然还是通过邮局传递;一些政府网站内容单调、信息过时,甚至几年如一日。

3.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政府信息系统和网络的正常运行需要有一定的法规环境,电子政务建设需要法律和法规来保障,这一点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政应用的法律规定,如英国政府于2000年5月就通过了《电子政务通讯法案》,确定电子签名和其他电子证书在法院审判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并授权政府部门修改有关法令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实施扫除障碍。日本为了实施E-Japan”的构想,将制定《IT法案》和修改各种过时的法律置于优先地位。其他国家也都制定或修改了相关法律,允许电子签名的使用,承认电子支付的合法性,并出台相应的网络安全政策。我国在计算机、网络立法这一块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关于快速发展的电子政务该如何建设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一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尚未制定一部系统的关于电子网络方面的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政务的发展。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国家制定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已迫在眉捷,电子政务的立法进程必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才能使电子签名、信息公开、政务公开、个人数据保护等有法可依。

4.网络重复建设和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尽管党和政府在推动信息化的统一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但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各地方和部门过分强调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造成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分散投资、分散管理、重复建设等现象。如我国各省、市、税务、银行、海关等地方和部门都先后建立和应用了自己的信息网络系统,但这些网络系统条块分割,各自独立,数据库标准、软件应用、域名和内容也没有进行规范和统一,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困难,一方面造成资金的浪费,另一方面给以后的网络和网络资源的整合带来很大困难。

5.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的问题影响行为的前进。

①一些党员干部对电子党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不能把握世界潮流发展的大势,没有看到国外政党对电子党务的使用,没有看到电子党务对促进信息化、保持先进性和提高执政能力的积极作用,认为电子党务可有可无或是现在发展电子党务为时尚早

②把电子党务看成是电子政务的一个部分或分支,认为没有必要把电子党务单列出来,实际上电子党务与电子政务有相同更有不同,电子党务可以借鉴电子政务的发展经验或是共享电子政务的平台资源,但是电子党务不是电子政务都能涵盖的,只有以电子党务为统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推进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机关部门的信息化进程。

③把电子党务简单的理解为党务工作上网,或是把电子党务局限的理解为办公网络自动化,“导致了重项目建设、轻系统更新维护,重网络建设、轻业务流程优化重组,重硬件设备、轻信息开发利用等现象。”

④认识不到发展电子党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以为电子党务很简单很迅速,花点钱搭建一个系统就完成了,没有把握电子党务的本质,各地各部门缺乏对电子党务的全局规划,往往是各自为战、一哄而上,造成了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⑤认为党务党建工作有特殊性,不宜实行信息化。其实不然,党务党建工作确实有些重大问题是需要保密的,但相当大一部分领域诸如理论宣传、组织管理、干部任免、网络监督等是可以公开的,至少可以向党员公开,这样才符合党务公开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

三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思考

1.充分借鉴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成功经验

电子政务及政府行政管理服务的电子化、自动化、无纸化目前正在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在许多发达国家中都已进入发展期。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进展和研究明显滞后.但是.这也为我国政府借鉴成功经验.避免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综观国外电子政务发展较为发达和成功的国家,他们发展的经历和实践结果,都充分证明了电子政务发展的广阔前景。总结他们发展电子政务的历程和经验,以下几方面的启示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1.1促进政府服务全面上网,提高服务质量

公众电子服务是电子政务的核心。电子政务的发展实质上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政府服务方式和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政府信息化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给公众和社会提供政府服务。世界各国政府正积极应用互联网为民众提供在线服务,例如在线预约、线上发证、在线报税、在线缴款、在线申办等等,民众将利用浏览器自助上网获取政府信息及服务。政府也将广为运用“公共信息站”及自动柜员机等自动化服务设施,为民众提供获取政府服务的多元化渠道。

3.1.2整合服务,实现“单一窗口”和“一站到底”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民众对未来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不仅仅是要求服务质量得到提高,而且要求获得服务的方式和程序也要不断改善。民众期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所期望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为满足民众需求,世界各国政府将不断自我创新和调整,整合传统公共服务,建立“单一窗口”,给民众提供“一站到底”的公共服务。

2.着力解决好电子政务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保障。没有可靠的信息安全体系,一方面可能造成网络体系运转不畅,政务工作和服务质量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造成网络瘫痪;另一方面,可能造成秘密信息泄漏。专家指出,电子政务安全面临七种威胁:

①黑客和计算机犯罪。

②二是病毒的蔓延和破坏。

③三是机要信息的流失与信息间谍的潜入,这一条可能是电子政务实施中比较敏感的。

④是网上恐怖活动家。

⑤五是内部人员泄密,包括内部人员违规操作和违法、有目的窃取两种情况,据国外统计,核心部位出现犯罪的部门,80%以上是内部人员所为。

⑥六是网站安全产品的使用。

⑦七是网络的脆弱性,网络发展到今天很多漏洞不断出现。

所有这些安全威胁需要认真地考虑。因此,必须把网络和信息安全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此外,还要强化用自主知识产权保障电子政务安全。

3.制定信息政策和法律,加强信息交流道德教育

加快制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面对越来越多的金融盗窃、黄色信息等计算机犯罪的问题,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信息政策和法律,以保障信息安全、打击信息犯罪,为信息化建设创造一个较好的环境。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信息法律法规的制定,一直滞后于形势的发展,此外我国在制定信息政策和法律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它们的实际可操作性,诸如制止和处罚网络犯罪的具体手段和标准,怎样培训网络执法人员等,均未作明确的规定,以后在这一方面需要细化。同时还要加强信息交流道德教育。加强信息交流道德教育,让每一位参与到网络系统中的用户意识到信息网络规则,意识到其他网络参与者的存在和权利,意识到在公共信息中使用令人不愉快的语言,是网络不道德的行为,并最终自觉纠正。

4.重要业务应用系统的运用

政务网络平台上可以加载共性、重点和跨部门的应用系统,突出重点,满足共性需求,减少重复建设。比如,基础性办公通用软件,如公文流转和网上办公系统、政务电子邮件系统等,都可以直接加载到统一网络平台上。通过组织开发统一、支持跨平台、支持功能与流程定制的基础性办公通用软件,基本满足各部门的无纸化办公需求。各单位的专业应用可在通用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其他共性、重点和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也可以基于网络平台进行开发,直接加载运行,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为各政务部门提供服务,实现应用系统在本级政府层面的业务融合。加强业务系统的整合,将为当地政府和部门管理者提供对服务过程全面、细致的分析,提升把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和监管力度,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构建政务网络平台,在建设规模、网络架构、网络管理、网络运行方面都隐藏有潜在的技术风险,还可能因为整合各级、各部门已有网络资源带来一定的行政风险。即使在网络平台开通运行之后,如果没有加载足够的业务,没有提供有效的服务,没有其他政务部门的积极配合,没有企业和市民的主动参与,那么,网络平台的发展依然会面临严峻的形势。因此,政务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得到信息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

5.完善网上服务系统

电子政府运行环境下,将会盘活政府部门掌握的不为更多的普通老百姓所使用的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政府将那些无须保密的信息都公布在网上,通过上网公民就可以方便的查询到自己想要的各种信息。同时,借助网络的技术优势,政府还进一步开发网上服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向公民提供更迅速、更简便、更周到的服务,政府服务的平台将从传统的办公室、窗口、柜台转向简单的网络平台。比如,通过政府网站来进行纳税、申请执照等。而且政府部门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网络,可以将政府更加公开,可以将更多的政府信息向社会公开。政府在制定政策,作出重大决策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让公民参与,让公民发表意见并提出建议。从而使各级政府网站成为便民服务的“窗口”,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足不出户享受政府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在网上实现政府职能,从而密切政府与公民的紧密联系。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作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电子政务建设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推进我国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方面,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电子政务研究论文第8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民营企业;信息化;政府

Abstract:e-governmentforprivateenterprisestoprovidee-commerceandinformationtechnologysupportforthedockingoftheenvironmentandwayofprivateenterpriseandgovernmentcaninteracton-linetocompleteatransactionprocess.Inthispaper,inordertolevelthecitytostudy,analysisofe-governmentconstructionandimplementation,andpromotedthedevelopmentofprivateenterprisesandthegrowthofprivateenterprisesinthee-governmentenvironment,thedevelopmentofmodelchangeshavetakenplace,furtherdevelopmentofitsadvancedelectroniccitiesChiefbuilding.

Keywords:E-Government;privateenterprises;informationtechnology;Government

前言

电子政务主要是指借助于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包含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通过信息网络的在线信息交流与服务。电子政务所借助的电子信息技术主要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电子政务的五个领域分别为: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事)业,以及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互动,而这五个领域又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相互关联的领域,即政府对政府、政府对企业、政府对居民、企业对政府、居民对政府。政府机构各部门实行电脑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帮助提高政府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效率。政府从被动服务于经济转变为主动服务,企业、公民可以不受地点、时间限制,了解政府的方针政策,接受政府的管理。地级市电子政务为民营企业的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提供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民营企业与政府可在网上互动,完成一个事务处理的全过程。地级市政府要给企业提供服务,电子政务如果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要求和发展水平,政府的服务也会成为一个障碍,如果满足了这些要求,政府的效率就会提高,城市的发展就会加快,城市信息化的水平也就会相应提高。相反,如果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缓慢,应用水平低,信息化投入结构不合理,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就会增加民营企业办事成本,并严重影响着地级市政府的电子政务实施。

电子政务环境下民营企业的运作

笔者针对地级市电子政务与民营企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区域选取浙江省某一电子政务建设具有一定代表性与民营企业较为普遍的地级市,范围覆盖该地级城市所辖的城区和县六个区域,本次调查由于范围面广、地理位置较为分散、信息种类繁多,以问卷形式为主,辅以实地考察、访谈和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它们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电子、化工、医药等。各行业选取的样本分布状况如表1,这些行业占该地级市制造业总产值的很大比例,代表了目前该地级市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调查对象分布状况见表2,从调查对象看,本项调查吸引了大批企业信息化相关人员参加,基本反映了民营企业中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类人员的综合意见。

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子商务可以使企业大幅降低产品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市场竞争力。这主要通过减少差旅费(许多事情通过电子政务就能解决)、减少行政及销售人员、减少广告费用等途径来实现。民营企业通过网络实时了解市场瞬息万变的动态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的生产计划,以便获得最佳效益。但是,民营企业实际应用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范围较小。在被调查的民营企业中,接入互联网的企业占84.4%,建立网站的企业占74.9%,开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企业占35.4%,利用网络了解政府的方针政策,接受政府管理的企业(含利用自己企业接入互联网或专网的计算机进行报关、报税的企业)占26.3%,从事网上采购业务的企业(含有采购)占9.2%,从事网上销售业务的企业占7.4%。调查结果表明,在开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中将近10%的企业能较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机关掌握的社会信息资源,各种电子化、网络化的证明文件和办事流程,增加了办事服务的渠道,改变了民营企业过去办事“跑腿”成本高、不方便、效率低的局面,减少了企业办事环节,节省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办事效率;互联网应用水平较高的民营企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市场开拓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业务流程重组等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优化。

但是,调查中发现,不少民营企业对于电子政务的真正内涵还缺乏认识,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政府部门是为了赶时髦,是向上一级领导汇报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企业为了迎合政府部门领导,买几台计算机,接入互联网或建立本企业网站就完事了,而没有意识到电子政务对当今本企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影响和冲击;第二种是对电子政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缺乏清醒的认识,认为自己的产品不是什么高新技术产品,生产过程简单,用过去传统“跑腿”办事,企业照样能生产和经营,眼前企业运营状况也不错,用不着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的应用;第三种是企业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管理轻服务,重电子轻政务的思想。另外,不少民营企业电子政务的应用水平低。主要体现在:应用网络平台进行事务处理与商务活动的少;缺乏高层次的信息管理中心或知识管理中心,不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信息集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企业内部与外部联系起来,没有充分了解政府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地利用政府网上提供的服务。当然,由于电子政务建设中遇到了诸如法律制度环境欠完善、缺乏完善的企业信用保障体制、信息安全与信息公开存在矛盾等问题,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这些因素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建设和推行,同样也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电子政务环境下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变革

民营企业外界环境力量相互加速或支持,或者削弱或延迟其他力量对于现有组织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组织总是处于这些力量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一种不连续变化之中。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只有符合新环境的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对市场发展变化保持高度敏感,根据新的形势适时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发展策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充分利用发展起

来的电子化给自身企业带来真正的实惠,才能起到管理好企业的作用,否则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电子政务时代民营企业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快政府部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民营企业自身发展模式与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发展中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建设:

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首先领导是关键,领导是“一把手工程”,企业“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其次,建好局域网与企业网站,搭建信息化的平台并将其完善,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办公,转变观念,增加对企业信息化的投入。第三,积极探索适合政府、民营企业情况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运用方式,切实发挥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作用,加强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以现代先进技术改造企业传统产业,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共享与安全保密

企业在网上介绍产品、提供技术支持、查询订单处理信息,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调整客户服务人员与客户的关系,吸引新的客户,而且也会使客户更满意。另外,企业常常收集和存储有关客户和产品的信息,放入只有拥有一定权限的员工才能读取的数据库。目前,不少民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应用中,普遍存在对信息安全缺乏重视,安全设施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和对安全教育不够重视等问题,给信息安全留下许多隐患。民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建设安全保密体系,如防火、防盗、防病毒、加密、安全控制与监控、访问控制、数据备份与恢复、安全管理等。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与再造

信息化导致组织结构变革的同时也引起了诸如工作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的变化,为了保障企业的业务在新的企业环境中更加有效,必然要进行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再造。由于实施风险巨大,因而先进行局部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局部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逐步推进,可以使企业尽早地看到成果,同时还可在企业中营造乐观、积极参与变革的气氛,减少员工的恐惧心理,以促进ERP在企业中的推广和信息化建设的进行。

人力资源管理

民营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组织结构优化时,人力资源的管理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在金字塔结构中,人员是按职能安排到位的,在扁平式结构中,被授权的员工组成工作小组,组织鼓励员工扩大自己的工作内容,加强员工素质和能力的培训,提高员工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信息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既懂IT技术又熟悉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是民营企业信息化的保障。民营企业在人才问题上的最大困难是缺少既懂企业管理、信息管理、商务、政务等知识和应用技术,又熟悉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稳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民企发展对地级市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的影响

目前,电子政务的优势日益明显,电子政务的应用与实施提高了政府行为的效率以及科学化水平,使政府的经济决策、战略目标的实施与社会各部门的系统管理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进行,政府在电子政务平台的情况下很多职能重新定义、分配和组合,电子政务为体制改革带来新的机遇,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民营企业应用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范围不断扩大。但是,地级市电子政务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远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开拓创新的意识,也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民营企业在电子政务的应用平台上要实现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部门提出了的要求和建议,主要可概括为:

网络通信线路速度、带宽、费用方面进一步改善,解决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技术问题。

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实用性较强、分类更细、更新及时的信息数据库,丰富网络资源,促进信息交换,加强信息沟通。

组建企业信息化联盟,为各企业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为企业提供各种专业技术咨询,规范各种信息系统的软硬件,提高兼容性,组建行业标准。

精心策划业务,积极推进公共服务。

整顿和规范地方政府现行的政务流程,对行政审批方式、行政执法和行政征收方式、行政组织形式以及行政决策机制等进行必要的改革,为进一步实施电子政务奠定较扎实的基础和搞好环境建设。尤其要克服“条块分割”、“系统封闭”等各自为政的陋习。

加强信息监管和安全防范,规范企业信息市场。

广泛推广本地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先进的管理模式,立足行业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先进的、适用的应用软件,推出行业有效的管理软件,以加快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

提供成功案例和应用成果供观摩、学习、借鉴,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提供对企业内信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和指导。

建立一支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队伍,扎扎实实地帮助民营企业逐步建立或升级信息系统,并建立专门机构,为民营企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应用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余醒.电子政务如何转型[J].中国电子商务杂志,2003,9

2.方美琪.电子商务概念(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电子政务研究论文第9篇

摘要电子政务既是政务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现代城市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显著标志,还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途径之一。武汉作为我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要实现中部崛起、和在中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必须要不断加快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关键词政务创新行政流程再造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是政务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是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显著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政府管理中的政策不够透明、管理职能单一和运转效率不高等现象,已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同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加速迈向现代化的同时,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创新政务处理模式,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1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意义

1.1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实现可以有效地向市民提供交互式服务,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上网,为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行动平台,政府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特点,通过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及时政府信息以及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将政府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与市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政务信息需求之间架起方便、快捷的沟通桥梁,随时能够倾听市民的心声、接受市民的监督,变"政府管理导向"为"为民服务导向",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政府部门在网上公开各自的工作职能和职责、政策文件、重要活动,以及有关办事项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使老百姓了解各部门"主要干什么,具体怎么办"。同时,通过设立网上电子公告牌、投诉信箱等形式,开辟老百姓评判政府部门行为的渠道,自觉将本部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杜绝"暗箱操作"、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政府管理的目的,努力为市民营造一个透明的办事环境。

1.2是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切入点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和重点,率先实现电子政务,必将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进程。电子政务的整体策划和设计应以城市电子政府各项应用和服务为目标,参考城市信息化总体构架和电子政务逻辑结构模型,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包括网络、安全和应用支撑体系在内的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总体技术方案应给出电子政务的总体建设目标、总体功能目标、总体组成以及各个专业系统的方案等,总体实施方案应明确具体建设项目、项目的工程设计、项目分期建设计划以及管理办法等。

1.3是促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的需要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要进一步地公开和透明,政府要通过网络去处理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务,更意味着政府工业时代形成的职能式、集权化的政务流程必须再造,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绕不过的门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转变为以公众服务需求为起点,政府应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终点,进行一系列借助网络运行的。政府再造后的行政流程以公众满意为目标,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公众,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再造流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而是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电子政务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政府竞争力。

2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现状

2.1领导体制逐步完善

为科学规划和实施信息化重点工程,武汉市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适时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和人员,实现了党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组织的协调与统一。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专班,包括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业务人员和有关信息化专家。组织体制的创新,为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有利的技术支撑。

2.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全市已基本形成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推进了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取得了明显进展;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得了显著的进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2002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0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8.43万户,电话普及率接近40部/百人,高出全国近7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到63.48万户,占全国的1.08%,比上年增长24.7%。随着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建设,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凸现。"九五"以来,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50多亿元。

2.3电子政务建设已逐步展开

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初步建成。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内网主要是指市级政务机关(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办公业务网,是网;外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业务。电子政务内网已经基本建成了由市、区两级横向区域性网络平台和连接省、市两级网络平台的纵向网络构成的整体框架。电子政务外网以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有68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信息机构或信息中心,已建成局域网55个,已有44家政府部门和一大批市直机关相继在网上建立了政府网站,成为政府与公众联系的一条方便快捷的渠道。各级政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

2.4规范文件逐步出台

为推动电子政务内网稳健发展,相继出台了《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安全保密规范》、《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服务系统域名编制方案》、《武汉市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内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还起草了《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将作为全市电子政务今后五年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各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不平衡,政务外网建设滞后于内网建设,应用和信息资源建设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网站缺乏安全防范措施、隐患较大等问题。

3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3.1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事关政府管理现代化和行政体制改革全局的,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毫无疑问必须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三统一稳"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挥、稳步推进。一是市信息办根据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总体规划,具体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和标准规范制定以及整体推进工作,定期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必要时报领导小组审定。二是加大信息化效能评测机制与监督工程的建设,各部门各负其责,抓好自身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三是推广工程外包和托管服务及跟踪负责制度,重点工程由市信息办建立特别行动小组,负责跨部门、跨区域工程的组织实施,待工程竣工启用后,交给专业公司进行委托管理。四是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民服务,以民众的需要和满意度为建设的出发点,做好部门和公民调查,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3.2以应用为核心,加快"两网"建设

一是完善内网建设,区级以上党政机关实现办公网络化,建设公文传输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上电话等。增强电子政务内网的服务功能,扩大电子政务内网的应用范围,提高电子政务内网的使用效率,实现市、区党政机关局域网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外网建设。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务公开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全市统一、面向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及电子政务综合门户网站和服务于各级党政机关的数据中心,为全面实现网上服务创造条件。在近期,凡是能够开展政务公开的部门,都要开通网上业务,以网上申报、网上审批为突破口,不断拓展领域,搞好跨部门的协调,抓好并联审批。

3.3加快武汉市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业务系统建设要遵循国家相关业务系统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统一要求,充分结合武汉市的实际,以满足全市重点政务工作的需求为主,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继续搞好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卡工程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要加强应急指挥系统、金财、金盾、金审、金农、金质、金水、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等业务系统工程的建设。

3.4加强四大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按照国家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规划要求,重点抓好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也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逐步将办公信息、管理信息、业务数据电子化,建立体系完善,标准统一,内容完整,流程规范的动态信息资源库,通过对整个城市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综合处理和分析,为政府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为政府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优化城市规划等全局性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政府信息的权威性,使电子信息资料库为公众和企业服务,促进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构筑起"数字武汉"的基本框架。

3.5建立电子政务五大保障体系

包括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先进的电子政务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培训体系;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3.6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扎实高效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关键在于要从电子政务建设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从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出发,选好政府投入的主攻方向和项目切入点。首先,要遵循电子政务的普遍规律和内在要求。一般而言,电子政务建设大体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建立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信息交换;二是搭建网上办事平台,实现政府办公业务上网,提供虚拟服务;三是实现智能化决策,构建现代服务型网上政府。其次,要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以应用为目标,集中力量支持关键领域项目的开发建设。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础网络设施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开发;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第三,在策略上应坚持先试点后展开,统一规划,稳步推进。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电子政务建设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表现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仍处在改革转变的过程中,业务流程存在不确定性,电子政务还只是刚刚起步,标准和要求不确定,技术演进和不断发展,使应用存在不确定性等。理想上都希望有一个通盘细致的规划来指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实际上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很难实现。即便是统一规划,也应有试点为基础,这样实施起来才更有针对性。

3.7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化、多元化融资机制

着重突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运用BOT方式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对基础网络服务设施,通过租赁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有偿使用,待经营期结束后最终转给政府所有。二是采取外包方式,开发建设应用服务系统。赋予开发企业特许经营权,在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中引入社会民间投资。三是对一些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有需求,且能够自我运营的服务系统,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主体,在建设上应主要引进企业投资,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支持,在运作方式上采取经营性项目法人招标方式进行。四是对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以及相关国有经营公司,通过实施股权转让、盘活存量资产等多元化方式进行置换,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谢阳群.美国联邦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J].国外社会科学,2001(5)

2张国云.美国电子政府考察报告[N].中国经济导报,2002-04-08

3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郭励弘.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制度缺失[J].新经济导刊,2005(8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