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5 16:47:26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第1篇

1理论回顾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产业集群的一种有效创新网络,体现了核心企业与集群内包括供应商、客户、高校和科研院所、协会和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等其他成员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关系。大量的实证研究也充分证实了核心企业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有效促进作用[4]。核心企业通过有效构建和治理集群产业价值链关系,推动产业集群顺利地实现阶梯式的过程创新、产品创新和功能创新[5]。集群企业在价值链上的不同分工形成了不同的集群网络结构特征。杜龙政和刘友金从产业集群价值链的角度入手,提出产业活动的模块化分工是实现集群协同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集群内的核心企业需要发挥整合各功能模块的作用[6]。魏江和朱海燕通过对杭州软件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得出模块化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有利于实现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7]。不同的集群网络结构影响集群的知识共享和创新行为,进而影响到集群的创新能力高低[8]。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内部网络结构和集群创新能力紧密相关。Arnaldo通过对意大利眼镜产业集群的研究表明,核心企业主导下的适度层级化的集群结构更富有竞争力和创新力[9]。

产业集群内成员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集群知识溢出和相互学习。学习效应和知识扩散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基础[10]。核心企业处于集群创新网络中的知识集散点位置,能有效吸收集群内外的知识,并通过知识溢出带动中小企业的成长[11]和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魏江和魏勇从三个层次上分析了集群创新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包括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集群公共服务机构、集群机构向集群成员企业提供技术知识和信息支持;集群网络向集群核心网络之间的知识流入等[12]。Car-bonara指出,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具有不同的学习机制,相比其他形式的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主导下产业集群较多采用“以研发为基础的学习”和“互动学习”[13]。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从不同角度对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展开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大致遵循集群的结构-行为-创新绩效的分析逻辑,揭示了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行为的一些规律,但是已有研究得出的结论忽略了集群产业差异带来的影响。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两者之间的产业差异特性对产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影响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发展。Carrincazeaux等学者认为技术的复杂程度与产业的集聚程度正相关[14]。根据知识溢出的思想,高技术产业集群之所以形成是因为高技术产业具有的较高技术含量的知识不便于远距离传播,产业在区域内的集聚有利于加快知识的溢出,从而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的步伐。

2案例研究的设计

2.1研究方法由于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要发现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差异以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所在,需要收集这两类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因此采用多案例研究法,以提炼出更具说服力的理论观点。由于缺乏可供借鉴的关于这两种类型集群协同创新的比较研究,因此不预先形成假设,而是尝试开展探索性案例研究[15],主要采用分析归纳法,通过比较每个案例间的异同,找到一个与所有案例的数据相匹配的理论框架,并得出相关推论。

2.2案例比较的MSI框架如前所言,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是指相关的各主体在创新活动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分工合作,形成相应的网络结构,产生彼此间的联系和互动行为,从而形成创新的集聚效应。因此,要认识协同创新,必然要关注协同创新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网络主体成员、网络结构和主体成员间的互动行为方式。网络主体成员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活动发生的前提条件,网络结构则是形成协同创新的基础,而互动行为体现了协同创新是如何开展的。由此,本文提出网络主体成员(Mem-bers)、网络结构(Structure)、互动行为(Interaction)三个维度的框架(简称MSI框架)来对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进行比较。

2.3案例选择和数据收集根据Eisenhardt的观点,多案例研究的案例数目最好为4~10个[16],本文采用4个案例,其中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各2个,即张江生物制药和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作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和顺德家电产业集群作为传统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选择上述案例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并且属于同一类型产业集群的两个案例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二是选取的案例成立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三是案例选择兼顾了信息的可获得性,以便收集到更为丰富的信息。

3基于MSI框架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典型案例剖析

3.1网络主体成员(Members)产业集群内的协同创新无法离开集群中的主体成员的参与,这些主体成员即是协同创新的行动者,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类研发和创新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张江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顺德家电产业集群中都有着规模大、影响力强的核心企业,在核心企业的周围又分布着数量众多的中小配套企业。集群内和周围聚集着数量不等的各类研发和服务机构等网络主体成员。高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在网络主体成员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集群中的公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数量上

3.2网络结构(Structure)本文分析的产业集群是由规模大、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与其他中小企业、各类机构形成的基于产业价值链分工的生产协作和创新网络。不同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反映了核心企业与其他网络主体成员在产业链上的分工状况。对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张江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和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集群中的核心企业掌握关键技术,倾向于将临床试验、软件开发等产业价值链前端业务外包给中小高科技企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更多集中在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从事产业价值链前期的研发阶段,集群内的许多公共服务平台、研发测评中心同时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和顺德家电产业集群也已经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零配件制造、装配等环节在内的产业价值链。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专注于研发设计、核心零配件的生产、销售等环节,而将产业价值链的零配件生产制造环节外包给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这种外包特点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向产业链下游聚集,尤其是向零配件生产制造环节聚集。通过上述的案例比较,发现高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结构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上所聚集的企业与公共科研机构、高校的数量有所差异。如图1所示,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大量聚集在产业价值链的上游,聚集在下游的成员数量有限,其网络结构犹如一柄撑开的雨伞。而传统产业集群中,位于产业价值链上游的主体较少,大部分企业都分布在产业价值链的下游环节,而价值链末端的销售环节则又为少数几个核心企业所把持,传统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呈陀螺状。二是两类集群的组织化程度不同。传统产业集群分工明确,合作伙伴相对固定,信息集成能力较差;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集群组织松散,体现的是虚拟运作特征,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能力[17]。在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有着较强的控制力,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又是长期和稳定的,中小企业都有相对固定的交易对象,这种长期和较为稳定的交易关系体现的不仅仅是完全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18]。而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会根据自己以及客户的需求,在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中灵活选择合作伙伴,企业间合作的关系变化较大。

3.3互动行为(Interaction)

3.3.1纵向联系产业集群内的纵向联系是指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与处于不同产业价值链环节上的中小配套企业之间的互动联系。由表2可知,4个产业集群的纵向联系都十分紧密,由于企业间的外包关系、集群内人才流动、员工间的非正式交流等都加强了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企业间的技术学习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在核心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集群中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两类产业集群的纵向联系有所不同。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纵向联系中单向学习和双向学习并存,而传统产业集群中的纵向联系以单向学习为主。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中小科技企业有能力承接核心企业委托的研发项目,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研发合作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学习,优势互补,知识和技术在两者之间双向流动。而传统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所需的资金和人才,在创新过程中始终由核心企业带着走,以中小企业吸取核心企业知识的单向技术学习为主。

3.3.2横向联系横向联系是指集群内的企业与集群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共研发服务机构等的互动、交流和学习。由表2可见,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横向联系要强于传统产业集群。高技术产业集群中有着大量公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服务。近年来,适应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集群核心企业针对集群内公共研发机构和高校相对缺乏的状况,跳出产业集群的地域限制,积极向集群外的技术源寻求合作,集群的横向联系程度不断提高。综上所述,根据MSI框架,分别代表高技术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的4个产业集群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4案例讨论前面从网络主体成员、网络结构和互动行为三个方面对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进行了比较,集群协同创新的行为实质上是体现在网络成员的交互过程中,本文从协同创新的范围和程度两个方面来探究协同创新行为的特点和差异。

4.1集群协同创新的范围对比通常创新活动链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产业化—商业化这五个环节[19]。如表4所示,作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张江生物制药集群和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其新药、新产品的研发项目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往往将研发业务的部分环节外包给集群中的配套企业,集群协同创新活动发生在创新链前端的应用研究环节与试验发展环节。其原因与高技术产业集群所形成的创新网络的特点有关,高技术产业集群能衍生出大量高技术的中小企业,大量高科技中小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聚集在创新链前端,各方彼此之间交流合作频繁,有利于开展技术复杂程度较高的项目研发。相比之下,作为传统产业集群的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和顺德家电产业集群,由于其核心企业与大量中小企业的合作关系是基于生产制造环节的外包,因此协同创新的活动主要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即集群内的协同创新活动较多集中在创新链的后端。随着传统产业集群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升级,传统产业集群不断加强与外部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合作,这意味着传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范围也开始向创新链的前端转移。由此,提出以下推论。推论1: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倾向于发生在创新链的前端。而传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范围逐步由创新链的后端向创新链的前后端并举转变。

4.2集群协同创新的程度对比如前所述,集群内主体成员间的互动行为可以分为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事实上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就是在创新过程中围绕这两个维度开展,通过纵向联系形成纵向协同,通过横向联系形成横向协同,并表现出不同的协同程度高低。在纵向方面,主体成员间由单向学习向双向学习转变,可以认为纵向协同程度不断提高。而横向协同程度的高低主要视其集群企业与集群内外各类机构的交流合作程度的高低。如前所述,张江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与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这两个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纵向协同和横向协同程度都较高。相比之下,顺德家电产业集群与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内虽然也有少量的科研机构,但两个集群与集群内科研机构的联系没有前面两个高技术产业集群那样紧密。参与其协同创新过程的主体为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纵向联系也以单向学习为主,因此,这两个传统产业集群的纵向协同和横向协同程度相对较低。近年来,传统产业集群面临着转型升级,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的纵向协同对集群创新的作用程度有所降低,与高校、科研院所、公共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协同不断加强,推动集群创新活动不断发展。由此,提出以下推论:推论2:高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呈现为高纵向协同和高横向协同,相比之下传统产业集群的纵向协同和横向协同程度较低,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集群的横向协同和纵向协同的程度不断提高。

4.3解释传统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行为差异的理论框架从前面对案例的比较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在协同创新行为上的差异,与各自不同的网络成员、网络结构和互动关系有关,如图2。对于张江生物制药等高技术产业集群,具有多样化的协同创新主体成员和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创新服务网络。集群内大量的中小企业在集群良好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的支持下,降低了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技术位差,可以很好地与核心企业开展创新合作,同时也使集群中的核心企业愿意将产业价值链上游的研发环节外包给中小配套企业,使得创新链的前端成为协同创新的重点。同时,集群内拥有大量的技术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使得集群中的核心企业有更多的机会与之互动,集群的横向协同程度也较高。相比之下,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关系以制造分工和外包为主,集群内公共创新服务网络不太完善,使得集群内的大量中小企业得不到更多技术支援和帮助,受到自身技术层次和水平的限制,只能根据核心企业的整体产品和创新活动要求,对自己所负责的部件进行适应性的改进,因此集群协同创新的重点主要放在创新链的后端。同时,本文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行为的背后必定包含着集群追求的创新目标。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对于产业集群而言,产业集群的创新主要通过组织间的互动实现知识的产生和传递[20]。

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就是通过产业集群内拥有各自知识的主体,通过相互间的知识共享、转移和重新组合,从而产生创新成果。这涉及两方面的目标:一是寻求创新知识的多样化来源,实现尽可能多的知识组合,从而激发更多的创新成果;二是以一种比较经济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组合和创造,降低知识整合的成本,从而降低创新的成本和提高创新的效率。在降低知识整合成本、加快创新的速度和提高创新效率方面,对于张江生物制药等高技术产业集群而言,其集群内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重点较多集中在创新链前端,核心企业通过把一些研发任务外包给中小企业来加快创新速度,降低创新成本。对于柳市低压电器集群等传统产业集群,核心企业通过把大量零部件生产外包给中小企业的过程中来实现协同创新,根据核心企业提出的主导设计规则,承担部件的生产和创新,以此来推动提高创新速度和降低创新成本。尽管两类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重点不一样,但都通过模块化的分工来实现纵向的协同创新,核心企业负责系统的设计和规则的制定,中小企业承担各模块的设计和生产,从而降低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协调成本,提高集群的创新效率。在寻求多样化的创新知识来源方面主要依赖横向协同。在产业集群的纵向协同创新上,其关键的知识源来自于核心企业,因此,为了推进集群的创新发展,核心企业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整合集群内外部的创新资源,来提高集群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由此,得到推论3: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行为的差异,是其集群协同创新追求的目标和集群网络成员、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第2篇

[关键词] 内部达尔文主义 技术领先战略 技术创新竞争 本质及特征

一、案例的启示

案例1:微软OpenGL开发小组坚持认为世界上没有比OpenGL更适合Windows系统的图形引擎,于是激发了内部的战争,“动物男孩三人组”秘密开发DirectX引擎。战争最终以更多的内部的部门采用更快更简单的DirectX而不是OpenGL,并使OpenGL组最终转变成为DirectX组而告终。案例2:微软组建了上千人的NetDoc队伍,目的是要击败自己的Office,结果历经三年,Office如期了OfficeXP,而NetDoc还没来得及就被解散。建立在NetDoc上的其他的各项应用,也随之被解散或合并。案例1说明:技术创新竞争有内部与外部之分,而且DirectX组的技术开发过程的特点就是一个内部小组独立创新、内部竞争、内部选择的过程。案例2告诉我们:企业可以自主实施技术创新内部竞争策略。

上述案例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微软、因特尔、苹果、3M等公司均存在着大量的类似的内部技术创新竞争现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确定性使得许多精心设计的商业计划变得毫无意义,为了规避风险,许多企业在R&D部门中同时采用不同的技术进行开发,鼓励部门间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工作等方法,为企业提供由于市场、技术迅猛变化所需要的柔性。英特尔公司双小组制项目攻关,在进行项目攻关时同时成立两个小组分别来攻克同一个项目,比如摩尔在探索处理器存储技术最佳方案时,决定使用MOS和双极两种途径实现,于是成立了MOS技术和双极技术两个技术开发组分头攻关。

国外有学者针对高科技企业的这种内部激烈的技术创新竞争现象,提出了“内部达尔主义”概念,如迈克尔・德拉蒙德在《微软帝国叛逆》中指称的“微软帝国的达尔文主义”;王建硕在《微软的过去和Google的宿命》一文中指出:“微软内部的达尔文主义,从Windows95时代到现在,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企业技术创新“内部达尔文主义”是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尤其指技术领先型企业)在基于市场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技术预见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倾向于独立创新、并根据内部有计划或无意识的竞争和选择、从诸多同功能效用的研发项目中确定目标技术的过程和现象。微软产品创新开发模式:同步+固化,就很好地诠释了内部达尔文主义的要义:同步意味着内部竞争,固化意味着内部选择。本文仅仅基于高技术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竞争的案例,力图在理论上回答技术创新内部达尔文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有助于优秀企业在激烈外部技术创新竞争条件下从内部采取更有效的竞争行动。

二、企业技术创新内部达尔文主义的本质

“企业技术创新内部达尔文主义”是企业技术创新竞争的必然结果,更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领先战略竞争的必然结果,其本质就是外部技术创新竞争与选择的企业内部化。

熊彼特早就预言了技术创新内部进化:“如果竞争性的经济被巨大的联合组织的增长所打破……,那么……新组合的实现必然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变成同一经济实体的内部事情”。企业技术创新竞争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核心思想,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即提出了企业之间通过技术创新开展竞争的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中,熊彼特进一步揭示技术创新竞争的性质和特征。他精辟地指出,技术创新竞争与其他类型的竞争相比,“犹如炮击和徒手攻门间的竞争”。实业家时刻感受到竞争的严峻,这种紧迫感来源于他们对外部创新竞争的高度动态性的本质特征的把握,创新竞争无时不在,企业就一刻不能停止对外部创新竞争的应战。然后,从“应战”逐渐升级为“迎战”、“挑战、“卫冕战”,内部达尔文主义顺应着这种高层次高基准的企业技术创新竞争的不断升级而逐渐从外部走向内部,由低级走向高级的。

技术创新战略的竞争是技术创新竞争的关键。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企业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作出的技术创新总体目标部署,以及为实现创新目标而作出的谋划和根本对策。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有三:领先型、尾随型、模仿型。一般情况下,企业都倾向于把追随技术领先者作为低成本的途径,而把技术领先看作是实现差别优势的一个车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E・B・Roberts教授在1999年末对全球技术战略管理标杆进行研究,在北美、西欧、日本等所有研发投入超过$1亿的公司中,日本有74%、欧洲有84%、北美有79%的企业采用了技术领先战略。俗话说:三类企业卖产品、二类企业卖技术、一类企业卖标准;同样地,三类企业比产品技术、二类企业比技术创新、一类企业比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的竞争之所以是技术创新竞争的关键,是因为技术创新竞争已经难以在技术创新活动本身比高低,关键在于比谁更具有洞察力,谁更理解技术和市场走势,谁的技术创新战略更合适。

Intel就是实施技术创新领先战略并且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典范。在“RISC和CISC构架之争” 的较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RISC即精简指令系统计算,CISC指复杂指令系统计算,这是两种计算机和处理器的设计方式。Intel的芯片是以CISC为基础的,故RISC新技术会威胁其核心业务,Intel怎么办?进退维谷之间公司只能“两面下注”,建立了两支相互竞争的队伍:486组和i860组,两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进行,他们既相互较劲又相互学习。i860于1989年2月正式推出,它成了回击SUN公司攻势的秘密武器;486于1989年4月在全球同步,它迎接了Motorola公司的挑战且卫冕成功。其战略竞争的高妙之处有二:一是486 架构的原始构想高妙,它的微处理器的整数单元采用RISC核心以加速处理单一指令,其他部分保留CISC原样以处理复杂指令并保持与过去兼容,可以说是一念之间改变了思维模式和竞争模式,获得科技创新;二是冲刺i860排除RISC的威胁,为将公司内部资源和市场注意力集中到X86架构上排除了障碍,让X86形成更高产量、更好性能、更快速度,这样才能以逸待劳不必担心竞争者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内部达尔文主义的特征

1.技术创新主体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1)技术创新主体往往是技术领先型企业。实施“内部达尔文主义”需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领先的技术为后盾,卓越的人才、创新冒险的精神为驱动,这些只有领先型企业才具备。领先型企业沿着研究――开发――工程管理的轨迹前进,力求采用最新技术以领先于市场,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占据技术发展的制高点。(2)内部技术创新主体多采用项目攻关的“双(多)小组制”,这些小组可以是正式组织,也可以是非正式组织。英特尔公司双小组制项目攻关的做法属于前者,两小组的友谊竞赛取得辉煌战果;前文案例中的“动物男孩组”属于后者,成功的背后伴随着部门间矛盾的冲突、随意决策导致重复投资和低效益、精英人才的流失,为技术创新管理提出了棘手的管理课题。(3)小组核心成员多为内企业家型。美国学者吉福德・平肖第三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提出了“内企业家”一词,指那些在现行公司体制内,富有想象力,有胆识,敢冒个人风险来促成新事物出现的管理者。内企业家是现代大公司的产物,处于公司最高管理层与基层的中间结合部,是连接上面与下面的过渡层,因而在企业创新中居于关键部位。

2.独立创新倾向性。技术领先型企业往往具备独立创新的潜能和现实基础,他们拥有较多的知识经验和智慧、较强的智力资本、快速经济的创新源――领先用户,重视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动态调整,掌握了独立开发所需要的能力和资源,可完全控制研发过程及回报。 A-U模型表明企业“过渡创新”依赖于在常规创新阶段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领先型企业很少依赖广泛的创新互动网络,为从创新中获取更大的回报,公司都充分激发内部能力,促进内部知识流动,力求把新一代产品推向规范化市场。独立创新不仅是一种可能,更是领先型企业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领先型企业具有自发的独立创新的动力源。个体原动力是内部达尔文主义产生的微观基础;技术创新系统内部竞争协同力是技术自主发展的前进驱动器和创新系统自组织进化的内在源泉,当系统趋近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往往就意味着内部达尔文主义的阶段性胜利;创新组织保障,如微软创新人员15%、Google20%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内部达尔文主义强有力的支持。

3.创新的内部“”选择性。竞争产生的多样性是其技术进化的内在根据,选择是技术进化的外在条件,人们根据技术的功用最大化原则来选择。选择是英国技术哲学家约翰?齐曼在1993年的《技术创新进化论》中最先提出的。内部“”选择与共相选择的不同点在于:(1)选择模式不同。内部选择主要不是依赖社会需求拉力模式,而依赖于技术推力的作用模式。技术内部矛盾运动是技术进化的直接动力,是内因,社会需求是外因,社会需求只有通过技术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发挥作用。(2)选择判据不同。共相选择认为技术选择的判据有三种:技术自身的判据、社会选择的判据、现有环境资源的物向判据。埃吕尔(JEllul)指出:现代技术具有自我增长和自我选择的特征,内部选择则更侧重于技术自身判据。(3)选择所处环节不同。内部选择所处环节尚处于构思实验设计试制阶段,尚不涉及到社会市场经济选择,即使有,往往也是企业想象地模拟外部选择,由企业内部专家模拟或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如:供应商、消费者、不同社会职责的政府官员等;即使真有顾客的参与,那也不过是极少数领先用户,这种社会市场经济选择也是片面的不完全的。(4)选择环境不同。环境选择包括经济市场的客观选择,也包括系统各成员的价值判断、喜好倾向等主观选择。内部选择的环境往往仅仅指企业内部环境,它是单一的主观的环境。

4.内部技术创新的强竞争性。内部竞争之必要性体现在: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外部竞争的加强机制,它也是高端技术企业在全球持续领先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内部竞争促进了多样性的涌现并提高了对环境的普适性。技术创新战略制定中“混沌规律”也指向这种随机多样性,强调计划制定的随机性,强调时间差和快速反应。另一方面,技术与技术之间的竞争是技术生态系进化的内部动力,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竞争的作用是通过技术本身的功能、效益、效率、方法上的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实现内部达尔文主义的。它首先以企业技术预见确定技术创新的大方向,然后以不同技术范式或技术轨道之间的竞技优选具体的目标技术。企业技术预见是企业技术预测与自身运营状况以及战略发展规划的融合,它更加强调需求导向,强调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强调预见结果的决策支持作用,强调对预见结果的跟踪和监控。其目标是确定未来技术创新的方向,企业可从战略的高度有效预测行业关键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制定有效的战略规划,降低企业新技术开发风险,提高新产品市场成功率。目标技术的最终确定则依赖于不同技术范式或技术轨道之间的竞技。

参考文献:

[1]约翰・齐曼:技术创新进化论[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0

[2]夏保华:《技术创新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

[4]约瑟夫・熊彼特绛枫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版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第3篇

观察成交项目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央企和国企目前在PPP市场中承担着社会资本“P”的角色。虽然部分上市民企也较活跃,但是对PPP市场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民营资本依然只能望尘莫及,更不要说中小企业能否参与了。

对于当前市场现状,我们不禁要问,沿着这种自己左手牵右手的合作模式(Partnership)继续下去,PPP模式的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把我国经济带到哪里去?全民创新和万众创业的格局何时形成?经济结构的华丽转型和筑底复苏之路还会持续多久?

PPP市场为什么会这样?其内在逻辑又是什么?我们从三个重要的维度来考虑:第一个维度是PPP模式本身的特性;第二个维度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特性;第三个维度是中国当前政治与法律体系的阶段性特征。这三个维度共同决定了当前PPP市场只是一些“大玩家”的游戏。

从PPP模式自身的性质来看,投资额度大,投资周期长,项目风险高。巨额的投资需要相应的融资渠道、融资工具和融资能力来完成;较长的投资周期意味着融资结构和利率期限要与之相匹配;项目除了财务风险、运营管理风险以外,从长期来看政治和法律风险的管理才是PPP项目的核心和精髓。成功的PPP项目要求参与方有能力承担这三大特性所要求的相应能力,而这一切似乎只能成为有“资源优势”企业才能完成的任务。从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特征来看,中国的金融市场是被银行商业信贷所垄断的,债券和股票市场的融资能力极其有限。间接融资过高的资金成本对大量的PPP项目形成了“诅咒”,其难产也是必然的。从中国政治和法律体系的维度来审视,改革才刚刚起步。面对一个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政府怎么能轻松地说服社会资本放心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中来。国家PPP法治环境的不健全和部分地方政府前期的任性违约导致了真正的社会资本依然处在“杯弓蛇影”的心态当中。项目的政治和法制风险也严重制约了PPP市场中的第二个“P”,社会资本,活跃起来。

当把这约束放在央企和国有企业身上验证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一切不但不是事儿,似乎反而成为一种优势。首先,央企和国企在银行的融资渠道具有先天优越性。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也一再证明这一事实。对于经济下行周期,银行出于坏账增加的考虑对社会民间资本采取谨慎借贷的态度,但对央企和国企借贷项目坏账的考虑却相对较少。在地方财政预算约束尚未建立前,国家对地方政府的刚性兑付尚不会完全打破,毕竟央妈“断奶”也需要时间。其次,与地方政府的长期交锋和博弈过程中,央企和国企较社会资本更显得游刃有余,没有解决不了的利益矛盾冲突,毕竟彼此如左右手般“情同手足”。最后,而对于政治和法律风险而言,央企和国企代表的是国家利益。在国家政治和法律制度变革过程中,制度的设计决策者都会充分考虑国家战略利益,以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需求。综合看来,在初期PPP市场中国企和央企具有绝对的先天优势,其垄断地位是一个现行制度约束下的必然和现实。

至此,有人也许会问,面对一个几十万亿元的国内外PPP市场,社会资本真的就没法成为真正的主角吗?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时,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

从格拉德威尔写的大卫与歌利亚巨人间战争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优势与劣势之间转化的关键在于我们看待竞争的视角和参与游戏的方式。换句话说,在宏观环境短期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下,社会资本和民营中小企业如何参与到PPP市场中,并切出自己的一块市场蛋糕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市场竞争的模式。

事实上,资本市场融资,项目长周期管理运营和政治法律风险都不是中小型企业所擅长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这一游戏规则,并以此对待PPP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什么生存空间,但是PPP市场还有一个重要的竞争维度,那就是创新。创新是结构臃肿的“歌利亚巨人”所不擅长的。PPP市场的创新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金融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金融创新和管理创新上,虽然中小企业很难参与,但大量的优质民营上市或非上市企业可以参与;而对于技术创新,中小型乃至创业型企业在PPP市场上可以大有所为,但需要国家创造一定的制度空间并提供适当的财政支持。

新加坡政府对于PPP市场拉动中小型技术型企业创新创业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实践,正在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ublic-Private Co-Innovation Partnership(公私共同创新合作)是新加坡政府为了向政府部门提供市政建设等技术性解决方案而建立的合作平台。在该平台上,政府和社会中小技术创新型企业按一定的程序合作孵化技术解决方案和产品,并对成功案例进一步商业化推广和运作。在城市运营管理中,政府存在众多技术上的挑战和需求,然而这种需求很难通过政府部门自身的创新来快速有效地得到满足。社会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恰恰可以弥补政府这方面的不足。新加坡政府各部门通过该平台向社会企业大量技术需求,有意向和能力的企业可以申请与政府合作开发解决方案或产品。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政府服务公众的能力,而且该平台和配套财政支持还为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机会,加强了新加坡国家的整体创新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中小型企业的技术解决方案一旦通过政府的资助支持而得以应用或批量采购,就有了业绩和案例证明。外向型经济模式下,战略定位为亚洲PPP中枢的新加坡政府以这些技术创新解决方案或产品去支撑资本和技术在亚洲PPP市场的输出,最终实现资本的增值回流。

在该平台上,政府通过向社会中小型企业提出公共服务技术需求来帮助创新型企业进行技术前期从概念到产品原型的孵化,对其开发和测试进行资助;在后期如果一切顺利政府还将成为该技术解决方案的第一个用户并批量采购。中小型企业由此获得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而且这种实际应用案例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遇。政府则通过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公共服务。这一措施实现了政府公共部门与中小技术创新创业企业的合作双赢。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第4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的劣势,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更复杂一些,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对该问题做一些深入回顾和思考,对促进和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1.技术创新的研究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概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影响出发,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增长的主要源泉。”从那时期,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50年代,由于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对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集中体现以非均衡非连续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变革经济分析。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开始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技术创新的案例与数据,并提出对技术创新的专门定义,这一时期,技术创新也引起了除经济学家以外的其他学者(如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技术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并对企业经济活动和政府管理政策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技术创新管理是国外管理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被认为是一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很多,主要的观点有:

索罗在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提出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对技术创新所下的定义是“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度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费里曼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搜集了多篇论文,并做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就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1)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竞争会促进技术的变革。而熊彼特则强调垄断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市场垄断地位是企业承受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先决条件,“大企业是技术进步最有力的发动机。”对于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卡米恩(Kamien.M);施瓦茨(Schwartz.M)、谢勒尔(Scherer)等提出两个假设:①大企业会促进创新而小企业则会妨碍创新;②不完善竞争的市场比近乎完善竞争的市场更有利于技术的变革。此后,各国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了考察,结果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支持熊彼特的大企业创新观点,另一种则拥护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即竞争驱使下的中小企业能最有效推动技术创新。

1967年曼斯菲尔德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纳尔逊(Nelson)也得出同样结论,认为熊彼特关于垄断有利于创新的理论是一个阈值理论,即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这一阈值随产业不同而不同。

(2)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

目前,许多学者几乎都把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实现,并完成技术创新行为的诸种内在要素的总和。由于各自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对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的分解方式也各有差异企业传统的创新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从文献来看,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可以分成四类: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投入产出能力、过程能力、综合能力。

①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实际上是创新的基础能力,如AbernathyandClark(1985)把企业创新能力分为11项能力,即技术的设计与实施、生产系统与组织、(劳动、管理与技术)技能、供应商关系、资金设备、知识与经验基础、客户关系、市场声誉、销售与服务渠道、用户知识和用户沟通模式。这是一种事前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②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能力是一种宏观的创新能力,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奥斯陆”技术创新统计法为代表(Scheirer,Mansfield,1980;Bound,1982;OECD,1993)。这种方法强调输入和输出指标,而不是创新内部过程的描述,是对企业创新进行宏观绩效分析的较好方法。这是一种事后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③企业创新的过程能力研究主要以技术创新过程为对象,测量和收集创新过程的各种信息,从而达到调整创新活动、提高创新绩效的目的。这方面的研究以Chiesa等(1996)为代表,其创新能力模型包括二个维度,即创新过程和创新产出绩效,其中核心过程有四个:新概念产生、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和技术引进;并通过计分卡和深度审计二个层次进行评估。

④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是集投入产出能力和过程能力于一体(陈劲,耿雪松,RichardSmith,1997),更好地反映企业创新的当前实际能力和绩效。

(3)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潘旭明(2002)从网络环境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在传统条件下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基础、经济条件、人员素质等。在网络环境下,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因素除了传统因素外,还应当关注企业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管理能力。徐晟(2005)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和方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灰关联的静态和灰色GM(1,N)协调模型动态分析,找出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平均每个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及企业资金占经费筹集比重等。

池仁勇(2003)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效率主要由企业内部因素决定,如企业制度、内部职能部门的协调性、创新方式的选择等。而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只能是改善宏观市场环境,政府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不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动力。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成果的回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主要有:政府扶持、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研究经费、创新意识、研发人员决策、领导重视等内外因素。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影响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两条:一是文化因素;二是国民收入。

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是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同体现。西方文化强调对个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尊重,对私有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热情。西方文化中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事物的细节、严谨认真的风格,这对于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里的有些因素严重阻碍创新思想,比如中庸之道让人平凡;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打击个人创造积极性;不重视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使创新者利益受损;不求细节、急功近利导致粗制滥造等。国民收入、社会福利因素的影响。总部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年~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芬兰、瑞典和丹麦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前四名,中国名列第48位。这四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民收入都很高、社会福利制度都很好,说明高工资和高社会福利不会阻碍创新和竞争力,相反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力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要素禀赋、需求情况、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以及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国家在要素禀赋、需求状况方面都不占优势,说明他们强大的竞争力来源于相关行业和公司竞争能力。

这个问题可以做以下解释。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教育、医疗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得以提高。而企业由于用人成本较高,无法实行低价竞争的策略,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长期依靠压低工人工资来降低成本,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带来的恶果是,一方面导致大量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不愿在技术研发方面增加投入,一旦遇到外部环境变化就面临困境。今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不利因素,东部沿海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已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三、对策和建议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资金相对短缺,科技人才匮乏,研发条件简陋,技术薄弱,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只有针对以上提出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

政府的扶持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李时椿(2001)对美日技术创新机制比较认为,政府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杨礼贸(1999)研究了韩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认为:政府的政策法规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府对R&D的支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要解决我国文化中创新能力阻碍因素,必须从教育入手,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从小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尊重和崇尚创新,逐渐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应完善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对私有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和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造、创意欲望。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职工工资,工资增长幅度应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特别是应大幅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职工收入,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过渡,同时应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显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硕士论文,2002.3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常朝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企业管理,2002,(9):102-104

[5]孟庆伟等: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2,(2)

[6]魏江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管理,1998.11

[7]顾良丰: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博士论文.2005.4

[8]李时椿:美、日技术创新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01,(10):60~63

[9]潘旭明: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模式分析.商业研究,2002,(13):14~16

[10]徐晟:基于灰色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8):849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第5篇

论文摘要:不论遇到了多好的环境,我们都应该告诉自己:这只是追求创业成功的外因。而外因始终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但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尽可能地营造和追求适宜于我们的最佳环境。作为创业者,我们内心都充满着必胜的欲望,尽管创业失败的比例居高不下。于是,环境和创业,创业同创业者,成功与失败,就永远在这种博奕中相持着前进,输赢永远都有。提供一个这样的关于环境的专题,提供那么多在对环境的整合选择中成了赢家的案例,期望给读者一些启迪,如此而已。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 行政环境 国家政策对于每一个地方而言都是一样的,只是执行的力度不一。创业者需要衡量的是你所中意地方的不同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外贸等政策。 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效率,创业者也应该把行政管理环境作为重要的创业考察因素。 案例1:企业离不开政策扶持的大环境 案例说明 温州科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9月,是中国温州第一家留学生企业,公司主要致力于通信网络测试系统的研发和销售。目前,科赛技术已通过“双软认证”,主要产品 “Connsis-DTS xDSL自动测试系统” 已获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立项。 案例分析 2001年9月13日,4位年轻创业者在温州向位于开发区内的温州留学人员创业园介绍他们的“X―DSL自动测试系统”项目。当天下午,他们就在工商部门办理了公司名称预登记手续,成为创业园首家入驻的留学生创业企业。 科赛公司的成长得到了温州市、开发区、创业园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除了给予200平方米的免费创业用房外,创业园孵化器专项资金无偿资助科赛公司50万元,用于“X-DSL自动测试系统”项目的后期研发。 案例启示 政策法规环境,主要是指与创业者创业及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规定与制度安排,包括对创业者及其企业的优惠政策和当地政府的法规制度两个方面。政府的创业政策是指激励创业的政策,包括对创业活动和成长企业的规定、就业的规定、环境和安全的规定、企业组织形式的规定、税收的规定等。各地政府所支持的行业都会根据地方情况有所侧重,或者会对某些行业实施优惠政策。 政府的支持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水平、税收和租金的水平、创业扶持措施限制大企业的垄断,以及对行业准入、市场准入的管理等。 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海市政府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简称“十八条”)、《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决定》、《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鼓励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规定》等。 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类优惠政策,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创业事业的发展。 为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出台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规定进一步放宽了对民营经济实体经营范围的限制:申办私营企业,股东为自然人的,不再要求提交暂住证,申办个体工商户,不再因户籍原因核发临时营业执照,一律核发正式营业执照;允许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分期缴付;进一步放宽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名称登记...... 案例2:行政管理环境包含着效率与公平 案例说明 天津市普辰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是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高科技民营企业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第6篇

关键词:正泰集团技术创新问题对策

本文《正泰集团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在阐述了技术创新等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分析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以实践和理论的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简要介绍了正泰集团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现状及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特点,剖析了正泰集团未能规避和适应不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技术创新融资困难、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企业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等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推动民营企业正泰技术创新需规避和适应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难问题、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加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以及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等相应对策。

第1章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民营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建立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和探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2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1研究的思路

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等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现状的相关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必然性。结合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指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推动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对策。

1.2.2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性分析法,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调查法是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作用是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第2章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理论概述

2.1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2.1.1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源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通过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的创新概念。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或“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发新产品,开发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产品,或者是生产的产品有了本质上的改变;采用新工艺,首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是技术发展的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具有质变性质,或者是对原有生产工艺的改进,新改进是经常发生的、渐进的量变过程;利用新资源,采用新的材料或半成品,或者是原有的材料或半成品有了新的用途;开拓新市场,开辟从未进入过的市场,或者将原有的市场细化,即用产品的多品种市场取代单一品种的市场;确立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也称为组织创新,即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变革资产形态。

2.1.2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基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不同,有关技术创新的定义总体上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从经济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企业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技术创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成本、价格与利润,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从技术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技术原理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是从发明技术向构想技术、设计技术、试制与试验技术、生产技术、产业技术不断转化的过程,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技术发展过程;从管理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建立高效能、低成本的生产经营系统的过程,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一个善于接受创新的组织结构,使劳动者能在组织内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因而特别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诸阶段的组织与管理。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可概括为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通过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达到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最终目标的活动。

2.1.3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的进步,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要素的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三个方面。

(1)要素创新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定的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改变物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化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形式或性质的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以及企业员工等三类。材料创新,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质量。设备创新,设备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进行设备创新,有利于改善企业产品的质量,减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节省活劳动的使用。人事创新,任何生产手段都需要依靠人来操作和利用,企业在增加新设备、使用新材料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2)要素组合方法创新

利用一定的方法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包括生产工艺创新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创新两个方面。生产工艺的创新,生产工艺是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加工劳动对象的方法,包括工艺过程、工艺配方、工艺参数等内容。生产过程时空组织的创新,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设备、工艺装备、在制品以及劳动者在空间上的布局和时间上的组合。

(3)产品创新

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组合的结果是形成企业向社会贡献的产品。产品是企业的象征,产品的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企业只有不断地组织并实现产品的创新,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充满生命力。企业产品的创新内容包括品种的创新、产品结构的创新及产品使用价值在实现过程中的创新三个方面。品种的创新,品种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地开发出用户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结构的创新,产品结构创新要求企业在不改变原有品种的基本性能的前提下,对现有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产品结构。产品使用价值在实现过程中的创新,也称市场创新,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营销活动来进行的。

2.2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2.2.1企业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源泉

本世纪5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技术的发展来源于技术的发明,发明的商业化应用成为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就是加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世纪初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5%左右,20-30年代提高到1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40%左右,70-80年代达到60%左右,90年代已高达70%以上。据各国经济学家测算,美国在1929-1978年的50年中,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资源配置的贡献率为20%,人均资本增长的贡献率为15%,规模经济的贡献率为13%,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贡献率为12%;英国1950-1962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3.9%;德国1950-1962年间为81.9%;日本1952-1968年间为65%。我国1952-1982年间为19%,1979-1990年间提高到30.1%,“八五”期间达到了40%。

2.2.2企业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是企业,竞争的武器是产品。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表现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和社会生产需求的程度。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的发展能够创造出全新的独特产品,从而开拓新市场,引导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生产的更新需求,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产品是企业的生命,创新的产品是企业生命延续的保证,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只能依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

2.2.3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进程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基础。产品结构的优化只能通过产品创新来实现,技术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兼有创造和破坏的过程,破坏已经过时的产品、工艺和工业,创造新的产品、工艺和工业,形成一批又一批的新兴企业和新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2.2.4企业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技术创新使生产要素在更先进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基础上实现了“新组合”,损失浪费减少,经济结构优化,规模经济效果显著。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扩张转移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2.5企业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

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企业的生存取决于技术创新的积累,没有活跃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制度创新反过来又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使技术创新效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第3章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概况

3.1正泰集团简介

正泰集团(简称正泰)是以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控股公司组建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先后从低压电器、仪器仪表、输配电设备、建筑电器、汽车电器,最终发展成为全国产销量最大的工业电器高科技产业集团。正泰拥有部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建有国际一流的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低压电器检测中心和高低压电气科研开发基地,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国技术创新基地。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庞大健全的营销服务网络使正泰始终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1998年7月10日,正泰集团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推出自主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系列新产品,打破了中国生产低压电器一贯的传统模式,领导了行业的发展潮流,推进了我国低压电器产业的发展。目前,正泰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00多家集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销售公司和特约经销处,并在国外建立了5家分公司和30多家销售总,产品畅销美国、欧洲、俄罗斯、巴西、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3.2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现状

正泰在民营企业中率先建立了部级的技术研发中心、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和低压电器检测等中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证,形成了以温州为基地、上海为中心、北京和美国硅谷为龙头、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多层次开放式的信息网络和技术研发体系。正泰集团坚持走技术兴企之路,自主创新,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成果显著。目前,正泰共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专利等专利200多项。同时,正泰关注行业的发展,主持和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余项。正泰浙大中自全集成新一代工业自动化系统荣获“国家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进步奖二等奖”,“正泰”牌NA8-1600万能式断路器荣获“2006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进步一等奖”,“正泰”126kVGIS等7种产品通过了部级鉴定并被专家认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具备了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产品的生产能力,自主研发的CCGZ127-4型低压电力载波集中抄表系统获“2006年度浙江机械工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二等奖”。

3.3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模式的特点

3.3.1构建技术创新网络

正泰集团围绕技术创新的主题,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网络,在集团内部设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和专业技术处,并以此为核心将科研、培训、开发整合成一条“技术创新链条”。正泰技术研发已形成了以集团技术开发中心、专业技术处为主体的多层次、开放式技术开发网络和集科研、教育、培训、开发为一体的科技链,使产品开发从“跟随型”向“领先型”发展。正泰形成了以温州为基地、上海为中心、北京和美国硅谷为龙头、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多层次开放式的信息网络和技术研发体系。

3.3.2设立科技开发机构

为了充分、及时地利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正泰集团先后在国内科技人才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以及美国的硅谷设立了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一个全球化、阶梯式的研发体系正在正泰形成。位于温州乐清的生产基地建有国际一流的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低压电器检测中心和高低压电气科研开发基地。在上海,正泰集团建立了研发中心;在美国硅谷,正泰建立了电气前沿技术研发中心;在欧洲,正泰正准备建立研发中心进行自主创新研究。

3.3.3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为推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正泰集团出台了《关于加快技术进步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每年以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开发,并定期召开集团的科技大会,重奖技术创新有功人员。在正泰集团最受尊敬的是科研人员,收入最高的也是科研人员。正泰提出,要首先让科技人员成为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正泰集团正在酝酿股份重新配置,让更多顶尖人才执有“恒产”保持“恒心”。

3.3.4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质量检测

正泰集团内部成立了数百人的质量检验队伍,建立了“总裁质量巡视制度”、“董事长质量专线”以及每年一度的“质量活动月”等制度。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模式的有效运行,给正泰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成果,创新成果在提升产品质量上充分体现。目前,正泰的部分产品已通过了国际CB安全认证、美国UL认证、芬兰FI认证、比利时CEBEC认证、荷兰KEMA认证、德国VDE等认证。在国内领取了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第一张“中国强制认证”(简称CCC)证书。多项产品通过国家新技术新产品鉴定,被评为国家名牌、浙江省和温州市名牌产品。

第4章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未能规避和适应不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

秩序混乱的市场法制环境制约着正泰集团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要冒风险、花代价的,如果法制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势必出现各种假冒、仿制等侵权行为,损害创新者的利益。在竞争秩序混乱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方式来抢占市场或挤占市场,可以不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不需要支付技术创新的成本,却可能获取更大收益。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必然会成为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首要障碍。

4.2技术创新融资困难

正泰集团创业时间较短,规模较小,制约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主要是难以筹集到必要的资金,尤其是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长期资金。缺乏资金使得好的技术成果无法商品化,只能依靠自身的积累缓慢地滚动发展,无法迅速形成规模,抢占市场。资金问题已成为民营科技企业正泰集团发展的主要障碍。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还不具有普遍性。早在2005年3月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第十一条提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但是,截至2006年,深沪两地的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上市公司总数仍不到1/4,75%以上仍为国有或集体企业,而且通过IPO融资的民营企业仅为130多家,不到上市公司的10%。可见,民营企业还不是证券市场服务的重点。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还处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银行对申请授信的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资信状况难以了解掌握,而且其还贷意愿与能力大都取决于企业负责人的能力与素质,风险较大,监管难,加之企业财务制度不透明,缺乏审查条件,缺乏可行的担保体系。因此,民营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

4.3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

正泰集团激励体制基本采用发放奖金、增加工资、其他物质奖励等措施。但是,高额的奖金有时仍不能留住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正泰应当探索其他的激励方式。另外,创新资源支持和风险承担制度在正泰基本还没建立起来。假如只是对创新成功给予奖励,而创新失败的风险由发起创新的员工或部门承担,那么创新激励制度就是不完整的,也无法起到真正的激励创新作用。

4.4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在内的法律保护体系。正泰从创业初期的模仿创新向发展壮大期的自主创新转变过程中,还欠缺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企业技术成果的意识。早期的正泰经过大量的投资,经过技术人员艰苦的努力,终于开发出的独特产品,由于没能很好地利用专利制度或商业秘密保护的相关规定进行特殊保护,导致泄密,甚至技术成果被竞争对手拿来用作与自己抗衡的法宝,对企业发展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正泰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应加强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4.5企业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

4.5.1忽视信息的搜集、掌握和研究

技术信息的搜集、掌握和集成是缩短研发流程,低投入高产出的重要途径,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不搜集、不了解就谈不上继承和提升。正泰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对该领域的世界技术前沿、国内外专利、国内外竞争对手水平等不能做到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才会少走弯路,如果巨资投入,其他企业早已申请了专利保护,等于做了无用功。

4.5.2企业技术贸易利用效果不明显

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可以直接引进技术,如果能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可以快速提升技术能力。正泰对于技术贸易的认识和利用方面还存在欠缺,虽然认识到了技术贸易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技术引进过程中“重硬轻软”,“重硬轻软”指以机械设备和生产线为载体的技术引进居多,而以技术专利、技术秘密使用权、工艺流程等为载体的引进比例少,进行二次创新的难度加大。

第5章解决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存在问题的对策

5.1规避和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

企业要适应针对国家的适时的法律环境来规避技术创新风险,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国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而考虑制定《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条例》、《保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已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及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比较完备的法制保障,完善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在已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类、修改、补充和完善,进一步明确其细则。对正泰集团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有关科研成果的定价方法、技术成果提成、技术持股、股票期权、职务技术成果的产权归属、技术中介机构的服务管理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要做出相应的法律规范。

5.2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难问题

解决正泰集团技术创新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民营企业和市场监管者三方通过共同参与加以改善。政府决策部门要正视市场法则,端正建立证券市场的目标和宗旨,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健康的资本市场环境。政府还应当加强民营经济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开办融资租赁、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业务,改进保险机构服务方式和手段,开展面向民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经济上的保障。

5.3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

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要根据技术创新特征及人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确定不同岗位的支付报酬标准,劳动报酬是最基本的激励制度。改革民营企业中原有的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特征的工资制度,根据竞争技术创新特征和人们对企业的贡献制订新的报酬制度,是调动企业职工创新积极性的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对特殊贡献给予正常工作报酬之外的奖励是调动技术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同时,塑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全体员工都为企业的目标努力工作,从而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4加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正泰需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重视技术贸易的作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的规章制度,尤其要做好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在根据市场需求选题时进行专利检索,企业在确定研发方向之前,充分利用国内外专利信息,了解相关领域最新的进展情况,不仅可以避免侵权纠纷,而且可使研发活动起点较高,少走弯路;研发过程化中定期跟踪相关专利信息;在研发过程中,新的模型、方法也可以申请专利,不一定要等到产品出来才去申请,对新模型新方法申请专利可以抢得专利保护的先机;在取得创新成果之后,重点是利用专利制度进行创新成果保护,注意成果的保密,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商标、技术秘密等各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同时,重视技术贸易,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企业在引进技术项目时可以要求附带现场指导和培训计划,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接受培训和技术应用的实践,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

5.5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

正泰需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重视战略联盟的应用。民营企业正泰可以采用建立技术联盟的思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利用自己的优势,依靠与其它企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缔结技术联盟的创新方式,迅速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联盟的基本形式可以采用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间项目联盟。如果由于企业间竞争较激烈,难以建立同行业项目联盟,可以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所的人才、研究设备、技术信息等优势,结合企业在市场信息、资金方面的优势,进行联合开发,构建产学研联盟,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中,做好自身的创新过程管理固然重要,但技术创新成功还需要宏观环境的支持。政策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都会对企业的成功产生影响。因此,民营企业还应当密切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变化。例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及相应的优惠政策等,争取获得政府方面的最大限度的支持,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6章结束语

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走向知识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从微观水平上看,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根本,对企业竞争能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由此决定企业命运;从宏观水平上看,技术创新可以决定一国整个产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地位,并由此决定一国的经济实力。尽管技术创新具有如此重大的功效,然而我国企业多年来技术创新活动却并未能够因此而得以有效地开展,特别是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尚未形成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合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本文虽然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对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有些观点的提出还不够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完善,对有些问题还需要现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或运用其他新的理论才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基建、罗才荣,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8期,第90-91页

2.李春瑜,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第4期,第11-16页

3.汤长安、李瑞,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第2期,第24-27页

4.秦瑞杰、刘贵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与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第2期,第75-76页

5.张建华,当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第27期,第43-44页

6.周翠红,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互动性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6第8期

7.辜胜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探索[M],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出版社,2008第6期

8.吴奇志、方文红,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2008第7期,第55-57页

9.李燕,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与人力资本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7第4期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第7篇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持续丰富发展。目前学术界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来源、?热菁把由旆矫妫?多采用归纳演绎等规范研究方法。对审计模型的构建和理论验证等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而案例研究方法多针对企业应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和模型的情况。本文拟归纳总结上述方法在技术创新审计方面应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以期为我国在该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 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

1.1 在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

陈劲等(1997)对技术创新审计的思想概念、理论模型,以及审计工具的内容准则、使用方法和应用结果进行介绍并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在实际应用中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审计工具作相应修改等结果。得出结论:审计工具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评估。

陈劲等(1999)通过比较归纳管理审计、高标准定位、技术创新测度以及技术创新审计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其理论来源进行推理,作者认为技术创新审计包含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模型、关联问题和应用过程。

卢宁文等(2009)结合审计理论,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汇总解析创新型企业的工作目的和具备条件。并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把过程审计和绩效审计纳入创新审计的具体内容之中。研究表明,审计工作可以准确反映创新绩效信息,为企业提出管理措施。

由上可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思想启发、比较分析、差异性等多个角度对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进行研究时,大多使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由研究假设和目的出发,从中推导出为审计工具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则和程序,对创新审计理论进行归纳分析。

1.2 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结合方面的应用

张炜(2007)归纳技术创新理论、审计理论,对创新型企业评价基准进行研究。结合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及模型,定义相关操作性概念,采用演绎推理方法构建全面创新评价标准的“创新输入―创新过程―创新输出”因果关系概念模型。

廖雅等(2010)解读技术创新管理的现状,假设了技术创新审计概念的完整体系。采用系统工程法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概念模型。以划分各级创新利益关联方为前提,并结合技术创新管理概念相结合演绎推理,提出企业推行技术创新审计时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黄益等(2015)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有关问题进行调研。结合价值链分析理论演绎推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工作,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框架。结论为结合价值链理论可以促进审计管理理论的完善与进步。

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规范研究方面大多采用演绎推理、逻辑推理的方法。从普遍性原则出发与其他研究相结合将理论进行延伸,演绎推理出个别的研究结论。研究人员以各自既定的价值判断为根基,力图推导出逻辑最优的审计模型,对于技术创新审计相关理论延伸的建立进行讨论。

2 实证研究

齐萨等人(1996)提出假设并构建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模型。他们采用数据档案研究和实证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现有资料作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整理工作,设计审计的方式方法。结论表明该工具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能够真正发挥审计积极作用。

马宁等(2000)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内容及准则。并采用技术创新的学者理论测试(α检验)和技术主管人员工业测试(β检验)对以打分卡为形式的审计准则进行验证,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框架基准合理且具有可行性。

陈劲等(2002)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主要障碍因素采用因素分析。并将符合审计条件的企业的三类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汇总均衡,求其相对比值。验证了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方面,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等方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变量、指标等角度对建立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进行检验,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注重对相关理论的验证,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解释和预测审计现实。

3 案例研究

李飞宇等(1999)以杭州锅炉厂为样本进行个案研究。采用齐萨等人提出的创新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对锅炉厂的技术创新过程开展区域试验。研究表明检测指标体系评价能力突出,锅炉厂技术创新源等方面做的很好而消化吸收等能力不足。

陈劲等(2006)建立适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的SPRE模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浙江某集团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审计评估,积累模型应用经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指标还有些不足,需要改进完善此模型以及创新体系结构。

张炜等(2009)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浙江区域范围内的三家创新型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试验性应用,实证检验了全面创新审计模型和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此项创新审计工具和操作流程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创新能力和动态过程的效果。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案例研究方面,大多采用将审计模型工具与企业实际运行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其应用效果。体现了案例研究独特性、归纳性以及对客观事实全面而真实反映的特点,可增强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案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创新审计(包括所采用的技术、程序、系统、方式)本质的可能性。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第8篇

关键词:产学合作项目式 案例教学 首席工人创新工作室

教育作为一个循环系统,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次。处于这个系统宏观层次的是培养目标,中观层次的是课程与教材,微观层次的是教学方法。

所谓基于产学合作的项目式案例教学模式,就是以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为出发点,教师与学生以案例、项目、任务、活动或者情景和模拟为中心,在各类教学场所,以各种形式和方法展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以期强化师生间(教与学)的交流、沟通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相应教学目标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范式。这种教学范式是职业教育动态教学模式中的一种。笔者认为,实行这种教学模式最为关键的是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为什么采用项目式案例教学模式对中职学生更加有益?案例(即问题)从哪里来?有了问题要怎么解决?

一、研究背景

在本研究中主要的实践团队是浙江省职业学校中唯一的“首席工人创新工作室”,主要以象山县技工学校3位首席工人为主导,抱团组合专业骨干教师,带领学生团队,以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目的,跟踪先进技术,开展专业技术传授、技术交流和技术攻关活动,解决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生产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并以此逐步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高技能人才。

在传统的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中,由于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教师往往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将正确的结论从头至尾灌输给学生就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新课程理论认为:“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然而,不难发现的是,技工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如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效率不高、技校毕业生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教改行动迟缓等问题。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过程,是学生个体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内部精神财富的过程,一旦离开了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任何教师的主观注入或灌输都是徒劳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近年来,教师们都在尝试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探索如何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探讨适应技校生特点,符合技校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基于产学合作项目式案例教学模式”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

二、案例的收集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案例的选择要强调真实性、生动性以及针对性。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途径收集到贴近生产一线实际的案例。

1.企业“送进来”

学校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组建“首席工人创新工作室”,引导师生就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升级中碰到的产品技术问题对症下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工作室通过热线接受企业的求助,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推广、项目研发等服务,意在进一步发挥首席工人工作室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将广大专业教师吸引和动员到各项技术的创新攻关活动和个人素质的提升中来,并以帮助企业进行“小发明”“小创新”“小课题”为起点,促进小微企业的转型发展。如象山新港汽配有限公司自行设计的夹具在圆锥体基座材料上遇到打孔误差大、效率低的问题,请求工作室帮助企业进行夹具的工艺改进。在此基础上,就提出了“如何改进工艺以消除误差又确保质量”的问题。

2.教师“沉下去”

在接受小微企业上门求诊的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带领青年骨干专业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的生产一线,为企业“把脉”。学校坚持贯彻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常态化、制度化。

一方面,严格要求专业教师在平常时间下企业的频率达到每个月3次以上,暑假期间至少10次以上。另一方面,学校修订了《象山县技工学校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草案)》,要求专业课教师结合具体专业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采取顶岗作业、工作实习、合作研发等形式,并结合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本专业发展动态及实际应用情况,充分了解相应的业务流程、岗位素质、知识技能要求,积极参与项目实践与研发,努力提高自身技能素质。

如专业教师在下某企业锻炼期间,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参与XK箱式开关站这一实践项目,发现由于其箱体尺寸是设定好的,无法装入两个PT,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如果断路器多,PT的功率就无法满足电路需求的现象。这就产生了两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会不会又有新的问题出现,届时又该如何解决?

3.学生“想出来”

实践为重、需求为主的办学理念,让学校形成了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这使许多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如鱼得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支援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方式更加让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能有心地从企业中征集或在实习中发现困惑难题,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学生在象山奥通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实习时,发现维修师傅在安装变速器输入轴密封圈时一次成功率很低,返修率高,费时、费力、费资源,因此提出了“是否可以设计一项创新作品保证在安装密封圈的时候省力、省时、安装质量又好”的问题。

实际课堂中,教师只要抛出以上这些案例(问题),就会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学生会主动开始思考并讨论。用案例辅助理解运用,摆脱单纯的理论讲解,结合已知拓展知识应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能更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状况。

三、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索

产学合作过程中学校要求首席工人创新工作室结合专业、对接企业,采用小团体、小课题、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细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提出问题结合课堂协作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大胆参与的能力,实现教师身份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学生身份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自主探索者转变。

以XK箱式开关站为例,由于开关站的箱体容量既定,如果断路器多,PT的功率就无法满足电路的需求。在实际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首席工人创新工作室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生团队以此作为小课题分团队进行探究式讨论,师生团队最终得出以下“三步法”解决了企业XK箱式开关站在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大大提升了项目的品质。

第一步考虑采用太阳能电板供电,只要选择合适的太阳能电板,其功率可以达到比PT高得多。以此产生了第一个新的问题:由于太阳能电板产生的是24V的直流电,如何把直流电变成交流电?

第二步要解决的是增加一个逆变器(把24V直流电转变成220V的交流电)。考虑到太阳能电板只有在晴天才能正常工作,一旦出现阴天就无法满足要求的问题,该怎么处理?

第三步工作就是再加入一个UPS即为不间断电源,可以在太阳能供电停止时,采用蓄电池供电。

再如,在安装变速箱拨叉轴的过程中,自锁装置中的钢球在压簧的作用下,有很大一部分高出深孔上面,导致拨叉轴很难装入。我们对“既然安装拨叉轴那么困难,可不可以用一些专业的辅助工具来进行安装”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第一,在安装拨叉轴时是不是只要克服压簧的弹力将钢球压入深孔中就可以了?

第二,钢球是圆的,在形状规则的轨道中具有自行导向作用,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安装辅助装置?

第三,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安装时不那么费力,钢珠不容易弹出来,特别在左右方向上能够对钢珠起着导向作用?

第四,怎样让钢珠的定位能够准确和稳定?

一石激起千层浪。让笔者没想到的是,当老师抛出案例再提出思考后,学生立刻讨论得很激烈,最后达成几点共识,设计出了变速器轴导航器并申请了国家新型实用性专利。这样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案例教学与探究、讨论相结合,完成了教学目标,并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有所用。

四、思考

在案例教学中,及时、恰当地进行学习评价是非常必要的。现行的学习评价把评价价值定位在甄别功能上,是以“选拔”为目的的“筛子”式的评价。这对中职学生是不合适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不利的。笔者认为,学校追求的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实际以及发展的不同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此,在案例教学模式中,笔者注重案例教学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在下阶段,我们将着重研究相适应的学生评价方式,完善案例教学模式,提升学校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

品质。

参考文献:

[1]王玉兵,赵在民.自主学习特点及其教育环境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3(1).

[2]陈艳莲.对现代职教教学方法理论基础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7).

[3]罗文广,蓝红莉,马兆敏,陈文辉.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有效性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

[4]王炳章.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3).

[5]陈毓惠.技工学校“产教结合”模式的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08(10).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第9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规模化敏捷;知识管理;专业案例开发

0引言

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国资委要求国有企业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电力企业技术研究、技术建标及技术应用紧密融合,属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高度依赖型企业,通过知识的运用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是最终实现组织经济效益最大化、技术技能创新发展、员工人身安全的关键。浙江电力在专业案例库开发的过程中,创新提出规模化敏捷的知识管理思路并率先实践,对于传统大型国有企业解决知识管理工作实施效率低、隐形知识有效利用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规模化敏捷理论

敏捷(Agile)是2001年由17位资深软件领域专家们一起发起的针对软件开发工作价值观的倡议。作为一种软件开发理念,敏捷开发相比较于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认为比书面的文档更有效)、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被认为是能够更好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一种软件开发能力。很明显的,敏捷开发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天然的适用于较小规模的团队,针对于大型组织、复杂系统开发需求及项目前期需要系统性规划的场景,规模化敏捷孕育而生。规模化敏捷(ScaledAgile)即在敏捷开发的基础上,专门考虑到了团队规模、系统复杂程度及项目规划要求而产生的理论。目前广泛应用的规模化敏捷开发方法论为DeanLeffingwell的基于大规模的敏捷框架(ScaledAgileFramework,“SAFe”)。SAFe从团队(Team)、计划(Program)和投资组合(Portfolio)三个层面清晰定义了一个可扩展的敏捷框架模型,它适用于大型团队的合作开发,可以帮助提高团队之间的协作性,降低团队管理的复杂性。面向企业的SAFe近年来,随着IT及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互联网企业所运用的方法论也冲击、影响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原本属于软件开发领域的规模化敏捷理论被传统企业所吸收借鉴,希望能够增强自身适应性,变得更加效率灵活,以应对市场环境动荡、客户需求多变、初创公司调整及运营成本压缩等各类挑战,但愿景虽好,成真不易。

2大型国企规知识管理的实践现状

2.1大型国企知识管理的前沿实践

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借助于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特征和创新引领氛围,大型国企普遍认同知识管理理念,非常希望能够通过知识管理活动,形成个人经验累积与组织知识互为循环的组织智慧资本。目前众多大型国企都在持续开展知识管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辽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移动)通过实施运维知识管理体系,率先在国内做到了全面运维社会化,不仅显著地降低了成本,而且明显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辽宁移动运维知识管理体系分为九大模块:网人博志、我们的圈子、运维新创享、求知移动人、竞争情报系统、希客、共享运维、智能标签、A宝。每位员工都可以运用,每位员工都可以成为作者,通过激励体系实现共享最大化,实现了知识的推送和关联,任何知识都非独立存在,形成了辽宁移动运维知识网络。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一院)开发了基于知识社区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辅助专业技术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号研制和新领域探索,有效支撑了航天一院的持续健康发展。航天一院知识社区系统实现了对知识库文档的与共享,支持技术人员对经验、心得、创意等各种技术话题的交流讨论,实现了系统化的知识资产量化管理和组织知识资源积分的可度量可对比,有效促进了组织个人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利用。

2.2大型国企知识管理面临的难点

长期以来,大型国企在各类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践行知识管理,在知识积累及运用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纵观大型国企的知识管理现状,普遍存在重任务下达、轻知识规划,重信息系统、轻组织实施的现象,这造成了国企在知识管理中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难点和问题。一是企业知识结构不清晰,导致积累的知识不系统,难以有效应用。由于缺少站在企业全局的总体规划,缺少知识体系、知识分类、知识来源、知识内容及知识应用等方面的规划,导致知识管理成为简单的经验案例收集提炼工作,积累的知识没有和业务支撑、岗位任职需求及人员技能提升相结合。导致企业花费了大气力,但收获到一堆价值不大的文档。二是各专业难以形成协同,导致从应用的层面看知识提取片面化,需要进一步的整合提炼。以电力企业为例,业扩报装直接面对用户,属于应用实施层面,但其业务的开展需要规划、调控、运检等专业的协同支撑,如果单纯按照专业区划进行知识管理任务安排,各专业都将形成经验竖井,不进行整合难以对业务层面提供深入支撑。三是知识管理碎片化非专业,导致企业知识库专业全但深度差,内容多但可读性应用性差。从国企现状看,运用知识管理平台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分享和下达任务要求岗位员工兼职开展经验总结案例提炼工作是两个最主要的途径,企业知识库有内容就行,而暂未考虑知识量积累的碎片化或集中爆发、内容输出非标准化对于知识应用的影响。总的来说,大型国企知识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在实施组织、知识挖掘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式研究

3.1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

为圆满完成2018年专业案例库开发工作,浙江电力专门针对以往知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了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借鉴规模化敏捷开发理论,形成了浙江电力特有的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并用于指导2018年知识管理实践工作。敏捷理论的特征是小团队与客户形成协同整体、开发迭代(需求-原型-需求)、自适应(即在不断的迭代磨合中形成适用产品),敏捷理论面临的问题是难以规模化———因为大型项目、复杂需求带来的多团队沟通成本规模化增长直接导致了迭代和自适应的无效化。规模化敏捷即通过投资组合、计划、团队三个层面的协同解决沟通问题,以支撑多团队复杂化需求下的快速迭代开发和自适应。基于此理论,浙江电力结合知识管理要求,创新构建了国网负责总体规划、省公司培训中心负责协调计划、各专业专家及外协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敏捷化看板支撑的知识管理模型,通过组织优化和方法优化解决了传统大型国企在知识管理中无整体规划、专业协同难及知识管理非专业化的难题。从投资组合层面看,国网技术学院以全局视角规划案例开发的专业范围和案例开发的知识规范要求(包括案例类型、案例内容结构、行文规范、数量要求等),解决的是业务需求与内部知识挖掘提炼对接、优势专业力量与知识管理需求匹配、知识管理成果价值保障的问题,确保了国网知识管理成本资源投入价值最大化。从开发计划层面看,省级公司与省级技术培训中心组织专业资源解读国网开发需求、协同多专业力量共同承担跨专业知识模块、分配各专业专家对应的开发能力项目,解决的是专业分工与知识结构的对接、专业细分与知识应用的矛盾、多专业协同带来的重复化开发问题,确保在国网需求(开发专业范围)下多专业专家能够融合拓展,知识提炼专业深度与应用指导价值并重。从实施团队层面看,形成了知识开发主管负责任务分配及进度计划、专家团队负责经验总结及经验提炼、外协单位负责知识规范性的三角协同团队,以任务看板为支撑工具,解决的是兼职任务与知识管理专业性要求不符、碎片化共享深度不足、知识提炼内容规范性差的问题,确保规模化的知识管理活动在实施层面确保质量、快速推进。

3.2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实践过程

浙江电力2018年专业案例库开发投资组合层面工作由国网技术学院完成,开发计划及具体实施团队层面由浙江电力完成。浙江电力技培中心负责总体任务推进,整个任务从需求拓展到最终规范性审核共分为七个阶段,参与人员包括各专业部门专家及外协单位,共开发专业案例约75万字。3.2.1开发需求拓展以各专业专家为主体,解读国网案例开发需求和专业范围,由省技培中心开发主管主持、引导专家探讨各专业在应用层面的连接性,结合岗位能力项关联资源数据库,从应用场景考虑专业案例中知识点的关联和延展,鼓励相关专业在国网开发需求和专业范围的基础上,合并、拓展开发需求点,最终形成专业性与业务性并重、开发专家跨专业协作、有利于最终应用指导的开发需求拓展表。3.2.2案例开发计划在开发主管的引领下,以国网专业案例开发任务完成时间为基点,与各专业部门领导、专业专家商量任务排期,确保在不影响正常工作任务的情况下,确定各专业专家任务数量、集中开发日程及自行开发日程。形成案例开发任务清单任务表。3.2.3知识规范培训本次任务引入外协单位负责案例开发的知识规范性,整体的知识规范性由开发前培训、开发中支撑、开发后审核三个环节确保。案例开发任务后,外协单位对各专业开发专业实施了案例提炼知识规范性培训,确保各位专业对案例开发的目的、结构、内容及格式等要求理解一致。在培训期间,开发专家编写了各自负责的案例大纲,经审核确保将开发的案例内容有价值。3.2.4案例小样开发+规范性审核在任务前期实施案例小样开发和审核,一方面让开发专家直接体验了专业案例开发工作的难易及规范性要求,更好的把握后续大量的案例开发工作推进安排;另一方面能够让外协单位了解开发专家在知识规范性方面的掌握程度,以便于更好支撑后续主要工作;另外开发主管结合案例小样开发及审核时间,更为明确如何监督推进任务确保按时完成。3.2.5总体案例开发+最终审核基于小样开发经验,在知识管理协同案板的支撑下,案例开发任务调整、案例开发内容调整、案例开发不规范整改项点、案例开发进度由主管开发方、专业专家方及外协单位案三方即时共享、密切合作、协同推进,总体案例开发任务于三个月内顺利完成。

3.3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敏捷特征

浙江电力2018年专业案例开发工作基于创新设计、浙江电力独有的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从项目策划、计划编制、案例开发到规范审核全过程都体现了规模化敏捷的特征。3.3.1迭代化整个案例开发经历了三次迭代过程,一是在需求拓展和计划制定时各专业专家对案例开发任务进行了评估,并编写了案例大纲;二是根据案例大纲明确的内容框架进行了部分案例的小样编制;三是通过小样编制的过程熟悉了案例知识提炼的规范性要求,全部案例顺利得到编制。由于三次迭代,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实现了计划明确、内容明确、规范明确,不仅加快了速度,也减少了计划变更和案例质量不过关带来的浪费。3.3.2自适应由于本次专业案例开发工作事前对知识提炼进行了规范性要求,各专业专家对案例开发要求并不熟悉。培训中心专门安排了外协机构进行开发前的知识规范性培训;在开发过程中,外协机构随时支撑,解答开发专家的疑问;每个阶段开发后,外协机构对案例实施了规范性审核,出具不规范项点要求专家修改。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程序,保证开发专业不断逼近规范性目标,形成了案例开发的自适应机制。3.3.3协同化通过知识管理看板的支撑,开发主管、开发专家和外协单位均共享知识数据库、任务开发清单、案例大纲、进度计划表和不规范项目点信息,控制流、执行流和审核流信息确保一致,共同推进分散在浙江全省各地市的13个任务团队分工协同,按期按量完成专业案例开发任务。

4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实践创新

浙江电力借鉴常用于软件工程领域的规模化敏捷理论,结合知识管理理论和大型国企知识管理现状问题,针对性地设计了知识管理的规模化敏捷模式,在管理思路、组织实施及应用工具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有效促进了大型国企知识管理落地实施能力的提升,为大型国企,特别是电力企业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实践案例和指导意义。基于专业案例开发的浙江电力知识管理敏捷实践首次引入了迭代、自适应的敏捷开发理论,同时参考了从投资组织、计划和团队三方面协同的规模化敏捷框架,创新思路形成了适合于大型国企多层次管理、多专业参与、大范围铺开的知识管理实践理论模型。浙江电力知识管理敏捷实践明确定位了开发主管、开发专家及外协审核方,在知识管理实践中创新实现了知识管理、知识提炼、知识审核三角色区分、内外部协同的组织实施方式,解决了大型国企内部兼职开发碎片化、质量差的问题。在专业案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浙江电力创新引入了支撑多方面协同的知识管理看板工具,借助互联网手段和工具,实现了知识管理实践中管理信息流、任务信息流和审核信息流的三方共享,有效完成了异地、多团队、规范化、大规模知识管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