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质灾害的防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5 16:47:04

地质灾害的防治

地质灾害的防治第1篇

一、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镇地质灾害史分析,*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08年降雨786.3毫米,较2007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08年,*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07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08年7月11日23时,*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08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08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镇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08年*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08年*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08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08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08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08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08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镇2008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08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镇、村、组及监测点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系统。镇、村、组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地质灾害的防治第2篇

1.地质灾害产生因素

1.1 疏于排水

采矿时对地下水必须进行疏干排水,甚至要深降强排.由此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问题。首先是矿井突水事故不断发生。许多煤矿的上覆和下伏地层为含水丰富的石灰岩,特别是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不仅煤系内部有含水性强的地层,其下伏为巨厚的奥陶纪灰岩。这些矿床随着开采的延伸,地下水经深降强排,产生了巨大的水头差,在一些构造破碎带和隔水薄层的地段,煤层承受到来自下部灰岩地下水的高水压,威胁着矿井和职工生命的安全。其次是由于疏干排水,使许多岩溶充水矿区引起地面塌陷,严重影响地面建筑、交通运输以及农田耕作与灌溉。各矿区附近均有地面塌陷现象,水位下降很多,使厂矿、工业和生活供水原有系统发生吊泵,形成无法供水的局面。再次是某些矿山由于排水,疏干了附近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长期得不到补充恢复,影响植物生长;有的矿区甚至形成土地石化和沙化、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2 其他因素

矿山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很多,有些是开采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如开采深度的增加,使得地应力相应增大引起冒顶、片帮、脱盘甚至岩爆的严重地压灾害;有的是开采中忽视预防或开采不规范、管理不科学导致的,如采空区不及时充填、废渣废水随意排放、水文地质及构造不了解、巷道偏离、盲目指挥、违章作业、私挖乱采等,非稳定因素积聚到一定限度引发各种灾害;有的矿山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或为摆脱一时的经营危机,摒弃常规如采富弃贫、求近避远,结果为后期发展埋下灾害隐患;曾一度泛滥的民采风潮掠夺式的开采活动也对部分国有大中型矿山造成严重干扰和资源、环境破坏。

2

2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的几种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多种多样,影响范围也有大有小。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案主要有两种:第一,按地质灾害所需的时间分类;第二,按地质灾害的空间形态与诱发因素分类。鉴于目前的很多研究将着力点放在上述第二种分类方式描述的三种大类级别的地质灾害上,且研究比较详尽,本文主要针对破坏性较强且发生较普遍的几种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论述。

2.1 矿山崩塌

矿山崩塌通常指坡度较大的斜坡上的尾矿、岩石及土壤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而脱离原来位置,发生崩塌、滚落并堆积在平坦位置的现象。矿山崩塌主要由尾矿堆积不合理、矿坑设计缺陷等原因造成。崩塌造成的形状不一、大小不同的堆积在平坦处的堆积物,称为崩积物,有时也会被称为尾矿堆或碎石堆。

矿山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矿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矿山崩塌有时还会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这样就会将上游建筑物及农田淹没,在宽河谷中,矿山崩塌还可能使河流改道及改变河流性质,从而造成急湍地段。

2.2 滑坡与泥石流

滑坡是指山坡上的碎石、土壤及其他杂物,受天然降水冲刷、地震活动、及边坡失去稳定状态等因素影响,在重力的驱使下,整体性或者呈分散状态顺着山坡向下移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通常是指大量降水夹带泥土、碎石甚至岩块,以极快的速度由山顶或山腰沿一定的槽道或直接沿山体直冲而下,并在山地低洼处堆积。

滑坡和泥石流也是经常发生的矿山地质灾害,常常给矿山开采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和泥石流,可损坏采矿设备及厂舍,威胁职工生命安全,影响矿山生产活动,从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3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由于采矿造成的地下支撑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地表岩、土体向下塌陷,并为地表造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常见现象。如果这种塌陷出现在经济生产场所或居住区,便会演变成一种可怕的矿山地质灾害。这种矿山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严重威胁矿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尤其多见于煤矿的开采过程中。全国各地因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屡见不鲜,破坏耕地、建筑物、威胁交通安全。

2.4 瓦斯爆炸

瓦斯爆炸是指煤矿开采过程中,通风不良、煤层气泄露等意外导致矿井中的甲烷浓度意外升高,在遇到明火的条件下发生的爆炸,是一种快速的连锁反应。从化学原理上讲,瓦斯爆炸就是达到危险浓度的CH与自然界中的O2在达到燃烧温度下出现的剧烈燃烧反应。

3.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3.1 泥石流防治对策

要防治矿山泥石流现象,矿区企业应将拦挡作为工作重点,并辅之以排泄和疏导。综合分析矿区所处的地质条件及状况,在泥石流现象容易产生的地方提前修筑拦截坝,用以封固该地方范围内的松散物质,另外,还应在适当的地方建造沟渠,可以在泥石流现象出现时,及时、流畅的通过沟渠来排除泥石流及其他杂物。应分别对待废石、渣土剥离等开挖工作中出现的不同岩土体,要把坚硬的岩土体放在底部,相对松散的岩土体放于表层。

3.2 崩塌的防治对策

减小开挖边坡台阶高度。在风化破碎面积广和软结构面的区域要通过减小高度或减缓边坡等措施来降低其自身重量,研究数据显示,8m左右的台阶高度,其效果实最明显的。阻拦滚石。在滚石现象常发的地段,要立好安全警戒标志,同时在坡脚处还应安放一些拦截构筑物,在坡脚的一定距离处可倒放生产剥离物以利于组织滚石、渣土,在爆破作业活动中,要综合边坡预裂爆破、逐孔降震控制爆破技术措施。

3.3滑坡防治对策

要防治滑坡,就必须减少和避免水的影响及危害。建议把工作面建成2%的反坡,这样可有效阻止雨水汇集冲刷,在工作面顶部留出截洪沟、排水沟,必要时可利于通过水沟排除地表水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排洪沟必须保持畅通;应适当调整滑坡体的外形。可通过减小边坡滑坡边缘的分层高度,增设几个分层等措施,搭建安全平台,保持坡脚的稳定性。

3.4 地面塌陷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的防治第3篇

关键词:地质环境;地质保护;地质灾害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mining enterprises to many now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not enough attention,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profit, constantly for mine unlimited number of mining; There are still quite a few peop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is not enough, and not in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to tak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before, when disaster caused great los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arry out effective scientific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ork, of geological hazard played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ure effect. In this paper,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two big ways as a starting point, hope can do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work, to guarantee goo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Keyword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eological protection; Geological disasters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资源使用率的越来越高,人口、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所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近年来各国对于这几个问题都作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我国也是把人口控制和环境的保护列入了重要的国策之中。也正是因为环境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地质环境作为地球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环,自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防治地质灾害也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

地质环境保护以及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

1995年眉山大洪山芒硝矿在开采过程中,因回风巷道穿过了顶板芒硝淋溶带,致使井下涌水达到10000余方/日,导致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造成矿区附近6 000余居民缺水;70年代,西昌市由于大规模的基建,并且把挖矿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土堆置在盐井沟,后来在大雨的诱发下发生了大规模泥石流,造成了104人死亡。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泥石流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进行地质环境的保护,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

1、政府要充分发挥好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做好地质工作的防治工作。因为政府不是环境的直接使用者,所以政府应该在环境保护中担任中介的作用,担任环境保护的管理与监督者,与各个环境资源的使用者一起做好地质环境保护的工作。

从1990年开始,各个省政府开始推进全省的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在省内的各市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逐步推进各市、地、州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健全地质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具体的《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保护法》和《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地质环境保护制度,为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要对地质环境保护目标进行明确,将保护环境的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规定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破坏浪费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3、加强对环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这是一件非常有必要进行的工作,无论是当地的百姓群众还是矿山产业中的工人管理者,都一定要有良好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要充分地认识到地质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政府领导要发挥指挥的作用,调动所有矿业产业和平民百姓共同参与,把地质环境保护的工作做好。

4、加强对采矿业的管理,严禁违法开采。

1995年宜宾维兴镇在采煤过程中,未留足保安等原因致使坡顶发生地表开裂、形成一定面积的塌陷带,前缘发生大规模崩塌,致使10余户民宅被迫搬迁;70年代,西昌沪沽铁矿区由于管理不善,在连日大雨冲击下发生泥石流,严重危害到成昆铁路孙水关大桥与下游环境的安全。

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地质环境保护,必要前提就是要有严格的监督制度。矿山的建设一定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在采矿工作进行时也要开展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要保证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与设施、主体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对各地的矿产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一旦发现有违规施工的情况,要处以严厉的处罚。

二、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措施

除了地质环境的保护,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是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做得不到位,当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会给人民百姓造成不可以估量的财产生命损失,所以各个城市各个基层一定要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为广大人民百姓的生命财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1、完善机制,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的建设,人民政府可以以政府招聘的方式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队伍人员的招聘,与在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人员进行合同的签订,挑选的人员应该着重在政府干部间进行挑选,确保队伍的文化素质和纪律性。还应该就地质灾害防治队伍的建设进行专项的拨款,用于人员的培训和专门设备的购买,还需要对队伍内部人员进行年度的考核,按照合同要求对年度的工作变现进行奖惩,确保地质灾害防治队伍能够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起到作用和效果。 2、加大对地质环境的检查,对地质灾害防患于未然。要认真抓好农村山区等地质灾害频繁地区的检查工作,把确实存在灾害威胁和影响人群众多的地区划入灾害隐患点,将其纳入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群测群防的体系之中;对部分还不能确定灾害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会造成严重影响的地区也不要掉以轻心,也应该进行重点的排查。

例如广西省就出台了《广西国土资源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及响应工作方案》。这是全国首部国土资源系统的气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应急响应的规范性文件,对我国的地质灾害预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规范。

3、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上应该要采用刚柔并济的工作手段,才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质在灾害的发生概率。国土资源部应该要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充分调动起各个基层乡镇政府等各方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宣传画的宣传和面对面对广大农民进行防治知识的宣传,应该通过前期迹象识别到地质灾害的来临,做到在灾害发生之前有足够的预防措施;在城市应该通过多媒体或者互联网的宣传,将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的传播,达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宣传教育效果。

比较强硬的手段就是建立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如《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在日常巡查的过程中,要是发现一些违法违章的建筑等对地质环境造成伤害,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条文予以拆除或者惩罚,要形成足够的震慑力和威严性,才可以让各种违章违法建筑工程不敢继续作业,并且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为地质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提供了前提条件。

结束语:

我国的地质灾害一直都是环境问题中比较严重的一部分,而且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给我国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不同阶层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已经越来越完善,地质灾害的防治不仅仅是政府或者几个部门的个别责任,是需要所有人一起群测群防的重要工作。政府可以发挥自己的引导性,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到防治工作当中,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给百姓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冯硕颖. 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J].内蒙古技术与科技,2008, (5)

地质灾害的防治第4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地质灾害预防防治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地质灾害防治方针及基本概念

1.1保障责任体系

施工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自上而下逐级监管的管理机制,并根据自身施工业务板块进行分类管理。管理工作做到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制度化。同时,应实行各级法定代表人(行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度,按照“谁分管、谁负责”、“一岗双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有系统、分层次的地质灾害防治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标的实现。总部机关应成立由法定代表人为主任的地质灾害防治委员会,下设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所属单位应成立以各级法定代表人(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建设项目还应根据防治工作需要成立相关职责明确的工作小组。总部各部门按照分工履行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对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全面责任;各事业部全面负责管理企业或分管业务板块的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所属各单位(项目)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对负责区域及场所的地质灾害调查、预防、监测、报告和处置承担主要责任。并应结合所在地域特性,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实施细则,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人本单位(项目)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各单位应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人本单位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中,做到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考核生产工作与灾害防治工作“五同时”。

1.2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应履行的职责

(1)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和标准。

(2)负责组织编制本单位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及《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活动,组织协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负责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的排查、评估、监测、预警、培训及应急响应工作。

(4)负责预警联动机制的建设及信息报送工作。

(5)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

(6)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提高员工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抗灾、救灾、避险意识。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除应履行上述职责外,还应履行以下责任:

(1)主动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立联系,接受其指导,根据其的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施工、生活区域内项目地质安全评估,提出分析评估报告。

(2)落实监测人员,做好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工作,及时传递预警预防信息。

(3)组织开展本项目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4)按照上级命令,及时组织员工转移避灾;危急时,直接组织员工迅速避灾自救。

(5)监督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演练执行情况。

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符合施工企业实际情况及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体系是保证地质灾害预防与防治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和根本所在。施工企业所属单位应依据国家、行业及企业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条例、规定,制定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制度,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2.1管理制度应包括(不限于)的内容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细则。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值班制度。

(3)灾情险情速报制度。

(4)汛期险情地质灾害巡查制度。

(5)应急调查评估制度。

2.2预案编制

各单位(项目)应结合所处地域及场所的地质、气候等情况,按年度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并依据单位(项目)的实际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对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并认真组织演练。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编制应包括的主要内容:组织机构和职责、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威胁对象及范围、主要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处置对策、预警信号和人员及财产转移路线(避难场所)、主要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抢险救援实施对策、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应急响应和处置程序、宣传培训和演练、保障措施等。

各单位编制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应每年进行评估,根据需要适时更新(最长时限不能超过5年,建设项目的预案应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更新)。

2.3工作方案编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编制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所处地域及场所易发地质灾害概况、防治目标及原则、重点防范区域和场所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建设遭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领导、排查及监测防治原则与职责、具体要求及保障措施、预期效果等。

3地质灾害防治的监测、预防与预苦

地质灾害防治最重要的手段是建立科学、系统、有效的监测、预防与预警机制。尤其是多数施工企业建设施工项目具有地域跨越性大、人员流动性强、通信条件差等问题,监测、预防与预警机制的完善越发突显重要。

3.1预防评估与检查

建设项目应会同有关部门沟通业主和设计单位索取地质资料,并参考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行项目安全评估及安全设计,辨识、分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地质危险因素,评估划定本单位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并形成地质灾害预防分析评估报告。同时,要定期监督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执行情况,落实包括防灾组织机构、责任人、报警信号、通信联络、紧急疏散撤离路线、避难场所、应急抢险等内容的组织措施,建立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严格执行讯期24h值班制度,在遇到强降雨等异常气候环境时,各单位(项目)应建立保持与国土资源管理、气象、业主等部门24h灾害预警信息定时联系制度;必要时,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及时获得水文、气象、地震等信息支持。

3.2监测预普

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地质灾害信息的权威机构。各单位应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建立严格的预警预防信息传递责任制。预警预防信息传递必须做到及时、准确,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包括分包商人员)。同时,要积极与当地政府、气象部门、国土资源部门、业主、参建各单位建立灾害预警信息共享联动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地质灾害预警的信息沟通及传递,对地质灾害实行动态监控,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对评估划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应落实灾害监测预警负责人,安排监测人员,进行经常性监测,并做好隐患点的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加强对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分析。危险区域应设置警示标志。此外,要完善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各项准备工作,加强险情排查、巡查工作。认真落实临时避灾场地和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准备预警器具,及时传递预警预防信息。

4地质灾害防治灾情报告

施工企业实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项目部、本单位负责人。各级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按时限要求如实报告灾害发生地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时逐级上报到企业总部。

5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响应与处置程序

施工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严格执行分级响应,并建立相应的处置程序。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单位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应立即启动5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6,组织现场力量抢险救援。现场力量不足时,应就近组织足够力量赶赴现场支援,并对地质灾害现场严密保护,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有足够的防范措施,防止人员伤亡扩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在核实地质灾害初步情况后,根据本单位5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6应急响应划定的预警级别,在向当地政府、国上资源管理部门及上级部门报告的同时,分级启动预案,进行抢险救援处置。小型地质灾害由受灾单位做应急响应,并负责处置,企业所属相邻单位给予帮助支持。受灾单位分管领导或其指定的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按规定分级上报;中型地质灾害由企业各事业部、子公司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做出应急响应,并组织各单位和各方力量进行处置。受灾单位第一责任人应立即赶赴现场,指挥协调灾害的调查处理,并成立内部调查组,协助政府调查组开展调查。施工企业总部酌情组织调查;大型和特大型突发地质灾害由施工企业总部地质灾害防治委员会组织应急处置的同时,立即向地方政府及国家相关部委报告,请求支援。

各级类型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处置程序执行施工企业总部5地质灾害应急预案6规定。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后,子公司、总部事业部第一责任人或分管负责人、施工企业总部地质灾害分管领导及管理部门负责人应赶赴现场指挥协调地质灾害的调查处理;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后,施工企业总部成立内部调查组开展灾害调查,并协助政府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组组长由施工企业总部和子公司、总部事业部或受灾单位指定,成员应由地质灾害管理部门、监察部、工会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必要时,应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6结束语

随着中西部开发力度的增大,建设工程项目不断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越来越复杂恶劣地区展开,地质灾害的规模增大、频次升高、破坏损失日趋严重,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呈持续发展趋势。防治地质灾害是一项系统性、长期繁重的工作,作为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预防与防始的重要性,建立科学、有效的防治体系,综合预防灾害与避让应急措施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地质灾害的防治第5篇

关键词:崩塌 地质灾害 防治

1 引言

崩塌是丘陵、山区地貌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类型,广东省由于地形地貌形态复杂,在中、低山区斜坡、丘陵地带斜坡和河流岸坡地带形成的崩塌数量较多,而花岗岩残积土及风化岩具有遇水软化、崩解的特性,且由于球状风化发育,局部地区存在大量孤石,客观上提供了崩塌落石源,在降雨条件下,易发生崩塌。

2 广东省崩塌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

崩塌地质灾害在广东省内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截至2000年,广东省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崩塌共计484处,造成224人死亡,68人受伤[1]。广东省崩塌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斜坡、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地形地貌、降雨分布特征和人类工程活动的控制[2]。从整体分布特征看,小型岩质崩塌最多,而土质崩塌多分布在人工开挖的残坡积土斜坡和强风化岩层斜坡中。岩浆岩类斜坡崩塌主要分布在全、强风化层地带内;坡度大于50°而相对高差小于150m 的山体斜坡地带崩塌灾害分布广泛;降雨量越大,降雨时间越长,引起崩塌的可能性也越大;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区域,如新修公路边坡、开挖山体削坡建房地带等,都易形成大面积的崩塌地质灾害。总体而言,广东省沿海台地及丘陵地带主要以土质崩塌为主,粤北中、低山区以岩质崩塌为主,粤西和粤东地区以土质崩塌和土石混合型崩塌较多。

3 崩塌区地质环境条件

现以惠州某崩塌区为例探讨花岗岩地区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区位于惠州市惠东县巽寮湾,为丘陵地貌,区内山体自然坡度一般在25°左右,局部大于45°,最大高差约230米,山体大部被树林、杂草覆盖。

区内浅部主要为第四系残积土层,下部基岩为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残积土、全、强风化花岗岩中混夹大量花岗岩球状风化物“孤石”,山坡坡面各段均有大量分布,孤石直径小者30~50cm,大者可达7~10m,现场可见部分孤石在坡面。

区内断裂构造条件简单,评估区为低震级地震多发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域地壳活动性较弱。

场地基岩裂隙水分布于花岗岩风化壳裂隙带中。区内花岗岩表层风化裂隙较发育,下部基岩裂隙较不发育,属于弱富水层。区内地下水埋藏较深,未见地下水出露点,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某建设项目拟在研究区建设9栋30层以上住宅楼,根据设计方案,场地平整后,削坡会形成3~25m的永久性边坡,大规模的挖方工程破坏了斜坡的自然稳定性,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良好的临空条件,容易形成工程崩塌。

4 崩塌危岩体变形破坏模式

危岩的变形破坏按崩塌的发展模式特征, 可分为: 倾倒式、滑移式、鼓胀式、拉裂式、错断五种类型[3];以崩塌落石运动特征可划分为:坠落、弹跳、滚动;按崩塌落石危害形式可分为自由落体冲击破坏和侧面撞击破坏[4]。

根据现场调查,崩塌危岩体的破坏模式主要为:①倾倒式破坏,危岩体与母岩脱离并形成近似直立或外倾的裂缝,在施工震动或暴雨条件下,产生以危岩体基底为原点的倾倒破坏;②滑塌、坠落式破坏,工程施工时或完工后,形成高差较大的挖方边坡,岩体本身节理裂隙发育,同时随着孤石下部软弱土层被雨水冲刷,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可能形成危岩临空,在重力作用下顺坡面滚动滑塌或者直接坠落,在滑塌或者坠落的过程中,崩塌体与斜面碰撞后发生弹跳,增大了崩塌体运动方向的不确定性,也提高了防治难度。

5 崩塌危岩体的治理

由于研究区面积较大,地表遍布花岗岩“孤石”,首先应根据拟建建筑物分布情况,对崩塌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调查,可采取人工排查结合坑探、槽探、地球物理探测等手段,掌握每栋建筑物周围已有的危岩分布情况,并根据其距离建筑物的远近、危岩体的体积大小、崩塌后对建筑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大小等对其分类编号,绘制危岩体平面分布图,作为崩塌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资料。

按防灾减灾途径,崩塌落石灾害的防治可分为主动预防和被动减轻两类。[5]

主动预防是指有条件时,可采取主动加固措施预防落石灾害的发生,如:

对邻近拟建建筑物区域的陡崖和斜坡上已脱离母岩的零星孤石可采用清除的方式[6],对于较大的孤石如裂隙发育,岩石较破碎,可先爆破再清除,在实施爆破时须对危岩用锚杆加钢绳网捆绑的方法临时加固以防止危石崩裂掉下。由于孤石开挖等造成的坑穴、凹槽,可采用挖台阶浆砌片石嵌补。

由于部分孤石目前尚处于平衡状态,暂时不会沿山体滚落,但是在施工机械震动、削坡或暴雨、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下,可能发生崩塌,建议对这些孤石采取岩腔嵌补或支顶, 对大块危岩体上部使用锚索锚杆加固, 封闭危岩体顶部裂隙,对位置较高的孤石采用钢筋混凝土支顶柱支顶, 对后侧裂缝进行灌浆处理,对位置不高的孤石采用浆砌片石支顶或嵌补,避免产生倾倒式崩塌。

为防止防止危岩体在自然营力作用下,表面块体与母岩分离,形成剥落式崩塌破坏, 可对紧邻建筑物及道路上方危岩体采取浅层加固措施, 如岩面喷射混凝土、锚杆挂网喷混凝土等。

土地平整进行挖方削坡工程时应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尽可能分级放坡开挖,以避免形成高陡边坡而增大崩塌体的重力势能;削坡前应进行适当的工程措施处理,削坡过程中分层进行,以免坡底突然卸载,造成上部岩土体发生崩塌。在坡顶和坡面应做好排水措施,的坡面还应进行绿化或做好其他形式的防冲刷措施,避免在暴雨条件下,由于坡体排水不畅而使表层残积土和全、强风化花岗岩软化崩解,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引发崩塌。

被动减轻防治措施并不试图阻止岩石崩落,而是通过采取措施使崩塌灾害发生时避免崩岩到达需保护的对象上,减轻其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如:

在拟建建筑物附近及分级放坡的坡间平台设置落石消能槽或者落石平台, 鉴于拟建建筑区域危岩多层, 高位分布, 以及落石的随机性, 可考虑在落石平台外侧(靠建筑物侧) 设SNS柔性防护网,SNS 被动防护系统由钢绳网、减压环、支撑绳、钢柱和拉锚五个主要部分构成,是一种能拦截和堆存崩岩、以具有足够高的强度和柔性的钢绳网为主体的金属柔性栅栏式被动拦石网[7], 可以有效地将落石拦截在建筑物安全距离以外;在部分危岩体分布较密、体积较大地段可在SNS柔性防护网内侧(靠山侧) 设置钢筋混凝土防撞桩, 以拦截或减轻较大块体坠落的速度,避免SNS被动防护系统受到巨块崩岩的冲击。

在孤石较小且分布较稀疏的区域,可设置浆砌片石护坡、拦石墙、金属拦石栅栏等拦挡式结构进行防护。

在采取以上防治措施的同时,尚应加强对崩塌危岩体的监测工作[8],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应安排人员定期对山坡上尚未清除的在山坡坡面的孤石进行巡查,且雨季应提高巡查频率,对崩塌后直接危及建筑物及道路的大型危岩体,应使用机测仪表进行长期监测,以及时掌握危岩体的稳定性情况,防患于未然。

结束语

对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个监测与工程治理相结合,主动预防与被动减轻措施相结合的系统工程,随着山区工程建设的日益开展,必然会遇到更多更大规模的崩塌地质灾害,需要在勘察与工程防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在查明崩塌危岩体分布特征和破坏形式后,结合当地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并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出经济合理的防治方案,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承君,刘希林.广东省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分析[J].热带地理,2012,32(4):344-351.

[2]邓雄业,易顺民.广东省崩塌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8,5(3):356-363.

[3]胡厚田.崩塌与落石[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

[4]魏永幸.崩坍落石灾害模型及其防治工程决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15(2):27-31.

[5]赵允辉.危岩崩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33-38.

[6]刘占峰.张集铁路沿线崩塌的工程特性及防治[J].铁道勘察,2007,1:52-55.

地质灾害的防治第6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8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105-01

1.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初期的慢慢摸索,到现在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依然可以做到:及时周密地部署,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灾后抗战,领导深入灾区进行指导,尽量减轻灾害影响;健全应急支撑体系,应急反应迅速,出台很多相应的灾害防治条例,稳步快速进行防治工作;预警能力提高,预案启动坚决,减少损失,降低人员伤亡率;开展隐患防治工作,我国已经认识到灾害防治工作重在“防”上,重点突出资金安排,技术给予支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等

2.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地质条件导致灾害频发,工作量大

我国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山区、丘陵等地形条件,不稳定的地质区域较多;从2010年的四川地震来看,我国的地震强度与发生频率都较高;另外,受经济与科技的影响,居住在山区的农民受地质灾害的影响更加严重;还有,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更是高于上个世纪。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工作量大,工作人员还要受到交通不便的影响,更加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量。

2.2 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不强

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的力度不够,致使一些普通的群众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没有概念,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淡薄,缺少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另外,居住在落后山区的居民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更是落后,甚至还有相信神佛之说的封建思想,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基本没有。另外,在山区建立厂房、开发煤矿、修筑隧道等,在不规范的劈山开路、拦水造坝等行为中,无形中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率。

2.3 防范工作某些环节薄弱

我国南北地区、城乡之间,经济、技术的差异性大,致使在不发达的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论是在人员配置上,还是在技术的支持上,都达不到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标准。另外,一些城乡建设工程企业,只注重效率,忽略质量。相关部门对这些违章的、不合格的工程没有给予严格的管理,致使一些建筑在地质灾害中坍塌,严重影响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3.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应对策略

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从2008年以来,单是汶川、玉树、雅安三场地震就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一个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被拆散,同时也给国家的经济带来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也由此说明,做好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是多么的重要。

3.1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①成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治理小组在地质灾害的治理要在兼顾全局的基础上进行重点的治理,既要明确治理的目标,又得遵守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此,成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治理小组进行全局的统筹规划,其他各部门配合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将预防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此外,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要在地质灾害的治理小组的规划下,加强地质灾害工作的饿监督治理工作,并且积极从国家争取地质灾害治理的专项资金,保障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物质基础,为突发性的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及调查等做好保障工作。②编制地质灾害治理的方案相关的部门可以编制地质灾害治理的方案,下发到各机关以及乡镇等贯彻、执行。对于已经发现的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做好密切的监督与调查,设置相应的管理负责人,编制一些关于地质灾害发生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的小册子,将其发到该地区人们的手中,并将发生危险应采取的撤离方案及路线等记录其中,帮助人们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做好有序的撤离。③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规章主要内容应具体体现为:明确地质灾害在防治汛期的值班制度,地质灾害在汛期危险点的巡查制度、地质灾害的险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治理的监测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监测资料汇编上报制度、异变危险点应急调查制度、地质灾害的预防预报制度、以及地质灾害的预警告示制度和地质灾害治理的奖惩制度,将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进行明确的划分,让地质灾害的工作人员做到有章可循,对于表现好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

3.2 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做好人们的宣传工作,利用每年的土地日、地球日等特殊的日子,积极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宣传,可以通过网络将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进行宣传,可以制作一些小动漫或者小漫画,吸引大家的眼球,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在电视上播放公益广告的方式,进行宣传,将地质灾害的严重性,以及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的意义通过网络或者视频告知公众。此外,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人员还可以深入到地方,地方的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知识非常匮乏,并且在日常的活动中,可能会为地质灾害的发生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地质灾害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开宣讲会等方式,为一些基层的民众讲解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并告知其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工作,向广大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做好地质灾害预防知R的普及,降低地质灾害的人为诱发的几率。

3.3 经费、科技的有效管理

①建立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小组要积极向国家财政争取地质灾害的治理资金,并且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或者拉赞助等方式增加地质灾害治理的专项资金,交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将其作为地质灾害的治理资金,其他部门或事项都不得挪用,避免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因资金不足而导致被迫停工问题的出现。此外,对于国土资源的调查费用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地质灾害的频发,致使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对经济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因此,必须调整原有的工作模式,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投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②加强科学技术水平的投入科学技术是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研究的技术保障,在地质灾害的研究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高科技设备,这些设备对于地质灾害的监督和研究预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科技水平差,就不能准确地对地质地貌进行检测,不能有效地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工作。因此,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对科技的投入,看到科技在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地质灾害工作的预防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3 .219-223

[2] 殷跃平.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15(2):1-7.

地质灾害的防治第7篇

一、引言

众所周知,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还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地质灾害是可防可控的,只要采取正确的防治策略,就能够将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地质灾害评估是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控的基础性工作,正确的评估地质灾害的类型、危害,并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能够降低地质灾害所带来的危害。文章探讨分析地质灾害的评估内容、原则、方法,并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的实际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地质灾害的评估原则

地质灾害的评估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生态环境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评估、地质灾害的损失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评估。为了达到更好的评估效果,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以相关的原则为指导,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从全局出发原则。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评估的作用,在进行评估工作之前,应该从全局出发,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做好评估的每一项工作,使评估工作发挥最大的作用。

2、突出重点原则。在评估的实际工作中,应该全面考虑相关因素,分清楚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对于重点区域应该加强评估工作,全面掌握该地区的地质信息,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正确的采取防治策略提供合理依据,更好的发挥评估工作的作用。

3、注重科技创新原则。地质灾害的评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运用,所以,在评估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各种科学技术的运用,以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促进评估工作更好的发展。对于地质灾害频发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大力度,全面掌握这些地区的地质信息。同时,为了促进地质灾害评估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以更好的促进地质灾害评估的发展,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

三、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

1、调查野外地质环境。这是进行评估最基础性的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的调查。在进行野外调查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遗漏任何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疑点。同时,野外地质环境调查也要结合当地的生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层次的进行调查。例如,评估地区如果要建住宅小区,应该将重点放在工程地质条件上,重点调查该地区是否有危害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条件,例如,是否存在软弱夹层,是否存在溶洞,降落柱等不良地质问题。此外,还要评估周围的地形地貌,重点在地形高差和能形成不良地质作用的地貌类型上。又如,如果评估地区将要修建公路或铁路,那么重点工作应该放在线路两侧一定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上面,对其进行全面仔细的调查。为正确评估地质灾害和开展工程建设奠定基础。

2、收集地质环境资料。要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评估,就得掌握该地区的地质环境资料,具体包括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物探、地震、构造等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尽可能的详细和全面,并力求准确。同时,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还应该进行鉴别,提高资料的准确性,确保地质灾害的评估质量和评估水平。

3、划分地质灾害类型。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完成后,应该对调查所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认真分析,并根据相关的资料,对地质灾害进行正确的分类,确定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在确定地质灾害种类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灾害种类进行正确的划分,包括评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情况、水文条件、建设规划等内容。例如,如果评估区的高差比较大,采取建设措施的时候容易形成高边坡,并存在着松散的堆积物,这样的区域容易出现滑坡、边坡滑塌等地质灾害。而如果评估区的地貌比较复杂,沟壑比较多,沟壑的坡面或者沟中存在着松散的堆积物,并且当地的地形高差比较大,当地的降水比较集中,那么该地区则比较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果评估区的地势比较平坦,本身已经形成人工深基坑,高边坡,并且基坑边坡存在着松散的岩层,那么该区域容易发生基坑边坡滑塌、滑坡等现象。总而言之,在类型划分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相关因素,以便为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策略的采取提供依据。

4、评估地质灾害危害性。确定地质灾害的类型之后,正确评估其危害性是选择恰当防治策略的关键内容,因此,一定要正确评估出不同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在评估地质灾害危害性的时候,要综合和全面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危害性、发生时可能给人、财、物带来的损失等,做到评估适中,既不偏高,也不偏低。如果危害性偏高的话,容易造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浪费,而如果偏低的话,可能会使相应的防治工程安全性不足,达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当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往往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不能发挥相应的防治效果。

四、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当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完成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防治策略。具体来说,为了更好的防治地质灾害,应该采取以下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1、落实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当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害确定之后,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就是采取恰当的防治策略,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在选择防治策略的时候,应该坚持安全有效、经济适用、主次有别的原则,并将临时措施和永久措施结合起来,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

2、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坚持安全有效、经济适用原则,既达到防治地质灾害的目的,还保证防治方案的科学合理,尽量降低成本,以提高防治的综合效益。主次有别是指在采取防治策略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危害的大小,应该将主要的财力、物力放在防治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上面,不能主次不分。在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的防治上面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尽量降低其危害性,对于危害性较小的地质灾害,应该做到投入适当,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此外,还应该将临时措施和永久措施结合起来,对于需要永久防治的地质灾害,应该建立永久防治措施,保证周围的安全,避免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而对于无需永久防治的地质灾害,可以采取临时措施进行防治,这样既达到保证安全的目的,还能够实现节约成本的目的,进而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效益。

3、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策略包括预防、监测和治理,应该优先考虑预防措施,做好各项预防工作,将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则,提高评估人员的责任感,提高评估质量,也能够防治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防治第8篇

一、引言

众所周知,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还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地质灾害是可防可控的,只要采取正确的防治策略,就能够将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地质灾害评估是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控的基础性工作,正确的评估地质灾害的类型、危害,并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能够降低地质灾害所带来的危害。文章探讨分析地质灾害的评估内容、原则、方法,并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的实际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地质灾害的评估原则

地质灾害的评估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生态环境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评估、地质灾害的损失本文由收集整理评估。为了达到更好的评估效果,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以相关的原则为指导,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从全局出发原则。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评估的作用,在进行评估工作之前,应该从全局出发,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做好评估的每一项工作,使评估工作发挥最大的作用。

2、突出重点原则。在评估的实际工作中,应该全面考虑相关因素,分清楚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对于重点区域应该加强评估工作,全面掌握该地区的地质信息,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正确的采取防治策略提供合理依据,更好的发挥评估工作的作用。

3、注重科技创新原则。地质灾害的评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运用,所以,在评估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各种科学技术的运用,以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促进评估工作更好的发展。对于地质灾害频发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大力度,全面掌握这些地区的地质信息。同时,为了促进地质灾害评估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以更好的促进地质灾害评估的发展,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

三、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

1、调查野外地质环境。这是进行评估最基础性的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的调查。在进行野外调查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遗漏任何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疑点。同时,野外地质环境调查也要结合当地的生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层次的进行调查。例如,评估地区如果要建住宅小区,应该将重点放在工程地质条件上,重点调查该地区是否有危害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条件,例如,是否存在软弱夹层,是否存在溶洞,降落柱等不良地质问题。此外,还要评估周围的地形地貌,重点在地形高差和能形成不良地质作用的地貌类型上。又如,如果评估地区将要修建公路或铁路,那么重点工作应该放在线路两侧一定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上面,对其进行全面仔细的调查。为正确评估地质灾害和开展工程建设奠定基础。

2、收集地质环境资料。要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评估,就得掌握该地区的地质环境资料,具体包括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物探、地震、构造等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尽可能的详细和全面,并力求准确。同时,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还应该进行鉴别,提高资料的准确性,确保地质灾害的评估质量和评估水平。

3、划分地质灾害类型。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完成后,应该对调查所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认真分析,并根据相关的资料,对地质灾害进行正确的分类,确定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在确定地质灾害种类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灾害种类进行正确的划分,包括评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情况、水文条件、建设规划等内容。例如,如果评估区的高差比较大,采取建设措施的时候容易形成高边坡,并存在着松散的堆积物,这样的区域容易出现滑坡、边坡滑塌等地质灾害。而如果评估区的地貌比较复杂,沟壑比较多,沟壑的坡面或者沟中存在着松散的堆积物,并且当地的地形高差比较大,当地的降水比较集中,那么该地区则比较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果评估区的地势比较平坦,本身已经形成人工深基坑,高边坡,并且基坑边坡存在着松散的岩层,那么该区域容易发生基坑边坡滑塌、滑坡等现象。总而言之,在类型划分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相关因素,以便为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策略的采取提供依据。

4、评估地质灾害危害性。确定地质灾害的类型之后,正确评估其危害性是选择恰当防治策略的关键内容,因此,一定要正确评估出不同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在评估地质灾害危害性的时候,要综合和全面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危害性、发生时可能给人、财、物带来的损失等,做到评估适中,既不偏高,也不偏低。如果危害性偏高的话,容易造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浪费,而如果偏低的话,可能会使相应的防治工程安全性不足,达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当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往往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不能发挥相应的防治效果。

四、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当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完成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防治策略。具体来说,为了更好的防治地质灾害,应该采取以下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1、落实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当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害确定之后,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就是采取恰当的防治策略,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在选择防治策略的时候,应该坚持安全有效、经济适用、主次有别的原则,并将临时措施和永久措施结合起来,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

2、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坚持安全有效、经济适用原则,既达到防治地质灾害的目的,还保证防治方案的科学合理,尽量降低成本,以提高防治的综合效益。主次有别是指在采取防治策略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危害的大小,应该将主要的财力、物力放在防治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上面,不能主次不分。在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的防治上面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尽量降低其危害性,对于危害性较小的地质灾害,应该做到投入适当,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此外,还应该将临时措施和永久措施结合起来,对于需要永久防治的地质灾害,应该建立永久防治措施,保证周围的安全,避免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而对于无需永久防治的地质灾害,可以采取临时措施进行防治,这样既达到保证安全的目的,还能够实现节约成本的目的,进而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效益。

3、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策略包括预防、监测和治理,应该优先考虑预防措施,做好各项预防工作,将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则,提高评估人员的责任感,提高评估质量,也能够防治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防治第9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Technical analysi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Li Ping

(Liaoning Metallurgic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 402 teams Anshan Liaoning 11400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the intensity of the various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such as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re also generally increased, this will give our fragil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rought great pressure, geological disasters the frequency and scale there is a rising trend. In this paper, authors connotation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hazards, characteristics and hazards and major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control measures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were fully explained.

【Key words】Preventive measures;Geotechnical engineering;Geological disasters

1.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1)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2)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3)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2.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2.1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2.2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2.3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3.1 滑坡。

2.3.1.1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2.3.1.2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3.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3.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

(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

(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

(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

(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

(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

(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2.3.5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1)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2)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3)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年洪灾损失2000多亿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2.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A.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B.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 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 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