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免疫学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11 17:30:00

免疫学教学论文

免疫学教学论文第1篇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媒体设备应用于授课过程中,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将多媒体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保证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以下优点:一是教学过程形象具体、生动深刻;二是课堂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化;三是教学环境的个性化与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多媒体其难以比拟的优势,无疑为抽象难懂的免疫学教学提供契机。但教师容易过度依赖多媒体,成为课件单纯的讲解者,忽视和传统有效教学手段的配合,也对老教师授课带来挑战。相比板书和手绘图,多媒体课件授课节省时间,课堂的节奏会加快,易出现学生思维及理解吸收进度不一的情况。另外,多媒体设备在偏远地区的普及仍存在困难。

二、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

免疫学引入PBL的教学理念较以往的教学模式存在根本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少有时间及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老师根据课堂的内容,结合临床案例给出问题,如流行性感冒期间,健康人群免疫系统如何抵抗病毒感染?乙肝疫苗为什么要多次注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求索学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培养。PBL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理论架构和基本知识,而且让学生发现医学免疫学的发展规律,养成发展性的思维模式。PBL教学模式在免疫学应用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基础学科,医学院校教学安排较早,学生缺乏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支撑,实行有难度。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课时安排也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在免疫学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学情逐渐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对PBL进行应用。

三、转化医学理念教学模式

转化医学也称转化研究,是近年新提出的理念,强调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使两者之间建立更为直接的关系。未来医学想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依赖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结合,转化医学理念的出现有效地弥补了基础研发与临床治疗之间的鸿沟,注重学科间多层次、深层次的整合与合作,避免基础与临床的脱节现象,符合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整体方向。医学免疫学是桥梁学科,具备转化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贴合临床应用,靶向授课,增强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免疫应答是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完整的机体免疫应答几乎涵括了免疫学大部分知识,是学习的重难点,牵涉的内容多且零散。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难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应用转化医学则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临床常见病为例,与相关章节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如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与免疫学抗原章节相结合;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与HLA的关系;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自身抗体的关系等等。转化医学应用于免疫学教学最大的阻碍是:基础免疫学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教学能力强却脱离临床实践,知识体系单一,缺乏实践性、应用性,存在一定的缺陷;临床免疫学教师有丰富临床经验,教学力量却较弱。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优劣势有待继续摸索。

四、融入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

20世纪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次提出建构主义,80年代开始,渐渐在教育领域得以应用。建构主义理论重新诠释了学习的内涵,它最基本的理念是: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而来,并非被动接受和灌输,不同个体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理解不尽相同。建构主义学历理论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信息认知和加工的执行者,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隐含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因为个人先前的经验知识与心理结构,学习过后,其原有的知识结构被转换、重组或者改造。免疫学理论枯燥,填鸭式讲解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免疫学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提高。讲授免疫学理论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分阶段逐级进行,注重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达成学员自我建构的目的。每完成一阶段学习后,提出综合性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自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旧知识的不断积累、冲突下,逐步完成免疫学的整体建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学员的自学能力、自制力提出较高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须随之改变。对于已经习惯被动学习的学生,如何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有待完善。

五、框架式教学模式

免疫学教学论文第2篇

1.1实验课较多,很多实验设计到生物安全问题

《免疫学检验》在本院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时分配:总课时90节,理论48节,实验42节,几乎是1∶1的比例。本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的实验有:抗原抗体的制备(2节)、动物实验(4节)、凝集反应(4节)、沉淀反应(2学时)、血清总补体测定(2节)、免疫荧光技术(4节)、化学发光(4节)、免疫细胞分离技术(4节)、免疫细胞功能测定(6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4节)、免疫病理实验(2节)、医院免疫室见习(4节)。除了医院免疫室见习外,其他每个实验都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些实验中,不是要接触细菌,就是要使用血清,或是接种实验动物,而这些标本都是可能带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不管是直接感染,还是因为一些操作因素导致的感染性致病因子间接的播散到环境中去,都会对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造成潜在的危险。虽然在实验之前都对细菌、动物、血清进行了筛选,但是不可预知的生物危险仍然存在。另外,《免疫学检验》实验中还要经常开启橡胶瓶塞、离心、移液器吹打、去注射器针头、混合震荡等实验操作,都会导致气溶胶产生,而实验室感染的最常见原因就是气溶胶吸入。由此可见,《免疫学检验》实验课中开设生物安全教育的意义非常大,也是十分必要的。

1.2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生物安全

《免疫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这两门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本院通常在第2年的第一学期同时开设这两门课,在学生学习完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进入免疫学实验室学习免疫学检验实验技术时,微生物检验实验技术的学习也还只在入门阶段,对于生物安全还没有什么概念,对一些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认识不到位,尤其是对待血清标本,学生认为培养出来的,看得见的,比如一些致病菌可能是生物危险因子,但是血清标本里面那些看不见、潜在的生物危害因子,比如乙肝病毒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同学之间相互检测血清标本时,不认为自己同学的血清是可能带有生物危险因子的。因此,在《免疫学检验》这门实验课中,体现的是在思想上,学生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或者意识淡薄。在行为上,对实验室的各种实验标本看作普通东西,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没有看到潜在的危险因素,很容易忽视其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物危害。

2探索《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对策

2.1提高《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师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首先要对《免疫学检验》的实验教师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俗话说,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具有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实验教师本人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生物安全专业知识,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为上起到榜样作用。对卫生部颁发的一些重要文件,比如《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文件都应该熟练掌握。

2.2加强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

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如何学习生物安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教师也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问题,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真正具备自我防护能力。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生物安全课,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开课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学习,比如:专题讲座,可以介绍社会、医院等关于生物安全方面的一些突发事件和存在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这些讲座,可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对于检验工作人员的重要性。其次还可以通过见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安排学生到医院检验科的免疫学检验实验室参观,让他们更直观的学习到规范的生物安全防护方法。当然,生物安全知识重要而宽泛,通过这些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技术,把相关的,重要的生物安全知识上传到系部网站,供学生自学。当然,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进入实验室,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进行实践学习。总之,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吸收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全面建立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2.3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培训

(1)从最基本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入手:比如只要进入免疫学检验实验室都必须穿工作服,强调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脱下工作服反折,这一点,如果不强调,往往很多学生,一到下课,直接脱下工作服就放书包了。强调工作服要经常清洗消毒;实验完后消毒洗手;禁止吸烟、吃食物;保持桌面干净整洁,传染性物品放入消毒容器内;如有菌材料溅出,应报告教师及时做出适当处理;在使用实验器材时一定要合理、规范。对在实验中需要的实验物品不准随意抛掷;对潜在的带有生物危害的标本都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是其他方法消毒后才能处理。(2)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在免疫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物危害有:使用离心机离心、操作玻片凝集实验、对动物进行接种、用移液器吹打、去注射器针头等所产生的气溶胶吸入,而这些实验都是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常规实验,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操作和掌握。除此以外,在实验过程中还可能遇到皮肤黏膜污染、被感染的实验动物咬伤、误食,甚至可能被刺伤割伤等。总之,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有关规定,反复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规范,避免任何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

2.4加强《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本院在2008年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实验室也专门配备了一名生物安全员,落实到了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教研室主任也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生物安全的相关标准、政策与法规等,但主要是针对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虽然其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但是免疫学实验中的一些生物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加强《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对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各个技术操作规程也要严格进行规范,每次实验完毕进行相关的记录等。在实验室中,要规范各种标识,使其时效性与警示作用得到保证。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的联系电话,事故处理的流程应张贴在明显处等,使工作人员发生问题时,能及时找到处理问题的人。总之,实验室环境的井然有序,管理体系的完善建立,对初入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的检验专业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示范,并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2.5加强《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免疫学教学论文第3篇

廖振林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和启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课间时与学生交流,课后给学生30分钟答疑解惑[1]。吴亚欧尝试了教学互动的模式,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推选两位同学上讲台讲授课程内容[2]。姜凤良运用知识框架结构教学法、图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3]。彭池方对食品免疫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挑选和重组,采用比喻法、联想法、对比法、回顾经典实验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4]。匡华等运用“三环教学法”[5],从生活实例出发,在课堂上提供丰富的食品相关的免疫学案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免疫学概念的感性认识,以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6]。姜春鹏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使授课内容贴近专业方向,增加了趣味性教学内容,注重各知识点的联系,将实验、实习和科研带入教学[7]。教师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但是,我们认为以上教学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1)虽然提问和启发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限于课堂上知识资源和时间有限,加上学生自身免疫学知识匮乏,学生很难对提出的问题和启发有深刻的回答。(2)教学互动模式能使学生在上课前积极准备备课笔记,提前备好板书或多媒体课件,可成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讲课时,其他组学生由于缺乏课前学习,难于引起思维上的共鸣,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有限。(3)虽然教师们注意到在授课过程中应多关注教学中的问题与生活中平常事之间的联系,但没有推动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和联系,是老师将这种有机联系带入课堂,因此对提高食品免疫学的教学质量有限。(4)“三环教学法”是从教师出发,以讲清概念为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限。以上方法针对免疫学中概念众多,联系复杂、内容晦涩难懂等问题,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想方设法使教学内容简明化,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调动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3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

目前在食品免疫学课程方面还没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报道,因此在食品免疫学课程中有必要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研究应包括三个方面:(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构建包括问题设计、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总结归纳四个步骤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其中问题设计为重点。(2)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探究方法、收集信息资料、设计探究方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总结探究结果等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评价。以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的定性评价为主,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认知水平的定量评价为辅。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从学生面对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促进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连续的反馈,以便做出适当的学习活动计划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和修改,需要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问题情境设计是探究式学习方法成功的关键。选题或学习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的问题具有新颖性是保障探究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如果探究性选题很肤浅,缺乏新意,则探究式教学就只剩下形式,学生也会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这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而又有一定难度和新意的选题,使选题发生的情景和现实问题类似,学生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才能激发出联想思维和学习兴趣,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新知识,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

4小结

免疫学教学论文第4篇

1课程定位与目的

众所周知,免疫学知识体量庞大、术语概念性较强,理论比较艰深且更新速度很快,即使对于医学专业学生而言也是较难掌握的基础医学学科之一。因此,过于专业的课程内容可能会使得非医学类专业学生觉得“过难”、“过深”,从而对免疫学课程望而却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考虑到通识课以及免疫学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将开设课程设为《人体最好的医生———免疫力》,旨在从定位上淡化课程内容的概念色彩,避免让学生产生畏惧情绪,以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作为一门综合性大学的全校通选课,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选课的学生来自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文科类学院,这些学生文史知识丰富、阅读积极性较高、思维活跃,但是涉猎医学包括免疫学知识的机会较少,且缺乏适当水平的读物作为媒介。因此,我们将本课程定位为高级科普类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不单纯把科学理论简单化,而是以案例式教学的方式,将相关的免疫学知识通俗化,及时与日常生活中的情形状况相联系,从学生容易接触、更有感触的地方入手,始终贯彻实用性的目标进行讲授。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基础上,提高维护自身免疫力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

2教材选用及课程架构

目前国内医学专业的高等学校统编教材学术性较强,不适合文科类学生使用,而适合于非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的免疫学通识教材尚未开发。因此,我们经过对若干非教材类读物的对比分析,选用《免疫学/生命之窗》一书,该书在介绍免疫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通俗、形象地介绍免疫学领域的最新进展。选用该教材的原因考虑到:一是该书对免疫学基本知识均有覆盖,对于保证讲授的体系性很有帮助;二是从案例出发介绍免疫学的理论,便于文科学生理解;三是全书各个章节图文并茂,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复杂抽象的免疫学理论,加快理解速度,降低门槛障碍。此外,我们还选择了《免疫力是人体最好的医生》一书作为重要的参考书,内容更加精简易于学生理解。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开课前教学组做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和讨论。我们从免疫基础知识出发,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模块,通过案例分析环境与免疫、药物与免疫、营养与免疫、心理与免疫、中医与免疫、感染与免疫、肿瘤与免疫等的关系;从教学目标上,我们做了如下设计,即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向学生传递提高免疫力的生活智慧,教会学生如何缓解学业压力,树立正确的免疫学观念,教会学生免疫力的自我检测,达到完善知识、充实内心和提高健康生活方法的目的。

3优化教学内容,提高上课效率

目前,我校通选课课时数为16学时,而免疫学课程信息量大,较短的教学时间不足以深入、透彻、全面地讲解免疫学知识。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有限的学时数,既保证知识传递的科学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按照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见表1),我们对授课内容进行精选和取舍。大多数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对免疫系统所知甚微,因此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等基础知识的讲授是课程的重点之一[1]。不同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非常复杂,这部分内容是文科类专业学生学习的难点。此外,我们选取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模块进行了讲授。比如介绍药物与免疫时,在讲授免疫增强剂、免疫抑制剂的基础上,对当前研究较热的免疫治疗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在讲授环境与免疫时,我们从雾霾天气说起,介绍黏膜免疫的组成、功能,及其与慢性炎症、肿瘤的关系。讲授生活方式与免疫时,我们从学习压力重、考研、就业等学生面临的压力谈起,讲授心理/情感状态均能影响了免疫系统,继而影响新陈代谢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等,从而影响个人的健康。让枯燥无味的免疫学知识从课本中走进大学生的生活,鼓励学生调整心态、正确对待压力、摒弃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提升自身免疫力。

4采用案例法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和细致分析,引出重点、难点,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故能吸引学生听讲并引导学生对免疫学产生兴趣[2-4]。在感染与免疫一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列举HBV、HIV、SARS、禽流感等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学致病机制。从免疫学角度教会学生认识乙肝疫苗的预防意义、正确对待乙肝患者,增强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意识。在面向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免疫学通选课上,我们授课内容也体现了免疫学理论和临床治疗的前沿进展。例如讲授药物与免疫时,列举当前研究较热的靶向PD-1、CTLA-4的单抗药物,又称为“免疫卡控点”疗法,其在部分黑色素瘤患者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在讲授肿瘤与免疫的过程中,介绍免疫细胞治疗的多种方式,尤其列举了当前研究较热的CART细胞疗法。通过介绍这些前沿进展,使得文科类专业学生对当前的医学研究热点作一了解,大大拓展了视野。

5考核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采用提交论文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的检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向学生强调,采用免疫学理论和视角对自己经历或者周围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从反馈的结果来看,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健康习惯培养,学生均有所收益,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比如,有的学生以免疫学知识深刻解析了自己所经历疾病的过程,包括对疾病的重新理解、治疗药物带来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的改变,再到生活方式的反思和改善。我们还及时通过山东大学的选课平台对选课学生所反馈的免疫学通选课评价进行了及时的了解和分析,让我们感到欣慰和欣喜的是,很多学生都给出了如“非常有趣,很长知识”、“扩展了医学知识”、“免疫学概念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结合”等评价,这也表明我们初步达成了面向文科类学生开设本课的目的。

6思考和尚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们开设的免疫学全校通识课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针对文科类专业的免疫学教学活动仍有待于深入改革和探索。例如,结合研讨式教学,通过辩论、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此外,能否通过增加实验室参观、观摩实验课的形式使文科类专业学生对免疫系统有较为直观的了解,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使文科类专业学生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此外,部分文科专业学生将来可能从事与健康和医学相关的媒体工作,因此了解和掌握必要医学知识、树立健康意识并能够在具体工作中正确运用,对社会整体医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樱,,金伯泉.药学专业《免疫学概论》教学内容改革的体会[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6,32(7):1060-1061.

[2]孙爱平,张国俊,赵铁锁,等.基于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冶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上的应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6,32(10):1534-1536.

[3]尹晓琳,魏林,曾瑞红,等.医学免疫学多种教学改革方法的利与弊[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4-5.

免疫学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 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83-01

随着水生动物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我国开始了新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构建。紧接着,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洋大学和大连海洋大学相继开设了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国内其他水产高等院校内部也开始尝试该专业建设,但截至目前,仅有上述2所高等院校获批开设此专业。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是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那么,与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所对应的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与传统的水产养殖专业有何区别和变化,值得从事相关教研工作的教师不断思考。笔者作为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现将关于水生动物免疫学在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中的教学措施总结如下。

1 以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为教学导向

2009年,农业部在5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工作,并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执行。2011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增设水生动物类。我国的执业兽医体制正在与国际接轨[2],培养与之适应的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是各高校的责任。水生动物免疫学是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基础理论考试内容,在日常授课中应以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作为一定导向,并与之适应。

此前,大连海洋大学仅在研究生阶段开设了水生动物免疫学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不适于本科生教学,更无法贴近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针对以上问题,大连海洋大学水生动物医学教研室对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免疫学课程进行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考核评级体系,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培养。希望通过更贴合实际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培养更多合格的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

2 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无论是兽医免疫学还是水生动物免疫学,其基础理论、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主要来源于目前完善的医学免疫学教学体系。然而,水生动物的免疫系统相对于人类以及家畜,其差异十分明显。笼统地照搬人医以及兽医的基础理论和实验内容应用于水生动物医学的免疫学教学,并不能很好地为初学者打好理论基础,致使其在以后的学习深造和工作中难以提高。

为此在水生动物免疫学的讲授过程中,在借鉴基础医学理论的同时,结合水生动物医学的专业特色,详细讲述不同分类地位的水生动物免疫学特点,以及其免疫学研究成果,同时对相应物种的免疫学研究进行综述。当然,有学者认为关于水生动物免疫学最新研究的讲解更适合研究生教学。但笔者认为,在本科生教学中高度总结,合理归纳,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生活,并非笼统照搬实验结果和学术概念,会取得较好教学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未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研究兴趣浓厚,部分学生要求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创新学习。

3 采取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浓厚兴趣

水生动物免疫学的授课内容比较抽象,并且对学生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细胞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容易厌倦、懈怠。因此,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正式课程授课之前,需要提前让学生复习基础生物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相应的案例教学,结合案例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3]。例如,在讲授免疫球蛋白的基础理论时,引入目前在鱼类疾病防控中利用灭活疫苗来防控草鱼出血病。对草鱼在注射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灭活疫苗后会引起怎样的免疫应答进行拓展讲解,以及引入鱼类的主要抗体类型、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联系等。

通过引入实际相关案例,提出问题,通过现场教学探讨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将抽象的免疫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了学生的W习兴趣,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相关理论知识,体会到免疫学的实用之处和独特魅力。

4 利用互联网思维,引入微课教学

伴随数字信息化及全球化的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全球教育资源程度日益提高。其中“微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时间灵活、形式多样、内容短小精强、主题突出[4]。在大学教学体系中,自主学习的时间远多于课堂时间,利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水生动物免疫学微课教学,顺应当前高教改革背景,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水生动物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5]。

目前,笔者通过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支持,开设了水生动物免疫学微课教学课程。学生通过教学内容少、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内容更加精简、更容易掌握的微课形式,利用碎

片化时间自主学习,教学效果提升显著。例如:在讲授鱼类适用性免疫系统时,由于学生学习了鱼类主要免疫球蛋白IgM的微课视频,虽然学习时间较短,但形式非常新颖,学生对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以及鱼类免疫系统和人类免疫系统的区别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5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水产动物养殖数量和规模的扩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产养殖产量最大的国家,但由于各种病害频发,免疫防治目前成为水产动物疾病防控的热点,被认为是控制水产动物疾病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6]。可见,水生动物免疫学在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水生动物免疫学方向的专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新专业的迫切需求下,构建更符合实际、更高效的专业教学已刻不容缓。如何有效地进行新专业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就业能力,是目前相关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7-10]。

6 参考文献

[1] 韩存志.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香山科学会议第173次学术讨论会[J].中国基础科学,2002(3):5-8.

[2] 但学明,刘丽,孙媛,等.以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兽医杂志,2014(3):99-101.

[3] 温建新,任慧英,刘文华,等.应用型高校兽医免疫学教学方法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340-5341.

[4] 程志波.大学公选课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5(1):48-51.

[5] 李文坚.微课开放大学一种新的教学形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5(29):231-232.

[6] 肖克宇.水产动物免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7] 王蓓,王忠良,蔡双虎,等.结合水产养殖专业特色提高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质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71-73.

[8] 王蓓,鲁义善,蔡双虎,等.英国《动物免疫学》教学模式对我国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7(6):1-3.

免疫学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a)-0141-03

《医学免疫学》作为一门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其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多个领域,是各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医学课程。由于医学免疫学的理论内容抽象、概念较多、系统性强、难以理解,且与其他学科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及临床医学联系紧密,加之免疫学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它成为医学生感觉较难学的基础医学课程之一。学生在开始学习时还充满热情和兴趣,但随着学习的进展,免疫相关概念的增多、发生机制深入,越到后面学生越感到听不懂、学不进,导致学生逐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如何在免疫学教学中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授课教师在教学上需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1 设定培养目标

针对本科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以教材为主设置教学内容医学院校本科的不同专业具有各自的培养目标,专业不同学习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于各门课程的要求也有差别。《医学免疫学》对于各个专业的教学要求也不一致,在学院教务处的领导下,根据专业特点编写Ⅰ、Ⅱ、Ⅲ模块的教学大纲,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让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使他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以现有教材为依据,由于医学免疫学这门学科理论与新技术发展迅速,就讲解的内容是否脱离教材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83%的学生希望不脱离现有的教材[1]。对于他们来说,医学免疫学这门学科抽象、深奥,如再脱离教材进行讲解,就更难理解,依据教材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有据可寻。同时,根据教材编写《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2],为同学归纳总结知识要点,省去同学课堂笔记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当然,对于发展日新月异的免疫学,任何一本教材的内容都会与最新的发现和进展有差距,对于学有余力渴望学习更多更深免疫学知识的学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讲座、课后辅导、网络共同学习等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精简教学内容。本科生已具有前期课程知识基础及自学能力,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学时相对较少,《医学免疫学》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应适当删减。授课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章节,课堂上详细讲解必须掌握的重点章节。例如在学习“免疫器官”一章时,在解剖学和组织学的基础上,教师只需对要求掌握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复习并自学;而对于“抗体”一章,作为基础免疫学重点,则要详细为学生讲解概念、结构、生物学作用等重点和难点内容。同时,让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优化组合,让各种相似相同的概念做到学科交叉但避免过多重复。例如:医学免疫学有关凋亡信号转导的内容,会在细胞分子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中详细讲解,有关基因重排的内容,在生物化学中也会详细讲解,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让同学回顾或者在其他学科详细学习。

2 框架式导课

本校所用《医学免疫学》教材全书分五篇共二十三章,各章节的内容看似彼此相对独立、没有任何关联。如第二篇“免疫分子与免疫细胞”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淋巴细胞及抗原提呈细胞等七章。第三篇“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则包括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等内容。如果按部就班,一章接一章的依次介绍,学生不仅学起来常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不易理解。其实基础免疫学章节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完全可以通过内在的联系串联起来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强调免疫是机体对“自我”和“非我”的识别, 抗原作为刺激机体的起始物,免疫应答作为“识别和排除”的核心,免疫系统则是整个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一基本框架后, 让学生在学习免疫学的基础知识都紧紧围绕这一框架来展开, 从开始就了解免疫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使局部知识与整体相联系。在每次新课的导课过程中, 都让同学重温这一系统的框架, 明白在这个框架中已经学习了什么、将要学习什么、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已经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整个免疫学中的位置。这样从整体去阐述局部,再从各部分又回归到整体。那么每次课的内容都不再是孤立的,每一章节都不再单一。有了这样整体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学习起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3]。

3 三级案例启发式推进教学

医学免疫学许多概念和知识点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难理解性,结合案例的启发式教育在授课时能明显提高学生兴趣。一级案例首先选择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例如学生都知道的预防接种,引入免疫的概念、预防疾病的原理、抗原的性质、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等,再就是注射青霉素之前的皮试,在讲解的过程中多进行引导渐进式提问,例如“针对这一现象,你觉得是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你认为有哪些可能性?”,“请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试着解释一下这一现象”或“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看法?”;随着知识的积累,二级案例的选择可以进一步地结合临床,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感知到的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内容富有特色。例如在讲述“MHC”内容时,先提出器官移植会存在哪些问题,再来帮助学生分析移植排斥出现的原因,即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组织相容性。什么是决定两者间的组织相容性呢?紧接着引入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随即提出了MHC的概念。将基础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利用推进式提问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从现象到本质,将感性认识转换成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趣味性。第三层次的案例则是目前免疫学最新的技术进展,特别是免疫新技术在临床、科研中的应用,如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生物导弹、基因工程疫苗等,以及利用这些技术为临床提供的服务,包括开发新型药物、“免疫”细胞治疗等,特别是在一些众所周知医学难题如控制恶性肿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艾滋病、延缓衰老等方面发挥作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医学免疫学的积极性随着教学的推进通过三级案例的启发,让学生建立合理知识结构,不断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极发展想象力,初步建立科学思维能力[4]。

4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提高授课效果

针对医学免疫学理论性较强、概念较多、内容抽象等特点,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4.1 多媒体应用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以适应新形式下医学教育的需要成为必然。通过PPT、flash等软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免疫学相关图片、免疫分子结构图模式图、免疫学动画、临床病案等,并结合适量文字,尽量将幻灯内容做得通俗易懂,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归纳总结展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表现力丰富、共享性好、知识组织形式更佳等特点。但多媒体无法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例如板书,即时书写各堂课提纲性内容,并保存到课堂结束,有利于抓住学生学习思路并突出重点、难点;即时书写重要内容、数据及手绘的简图等,例如在讲解免疫球蛋白结构时,在黑板上手绘简图,边绘边讲,当图绘好,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和水解片段就一目了然,这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4.2 拟人化教学

拟人化教学是让语言形象生动起来的重要手段。使用拟人化的方法,不仅易于应用形象思维激起抽象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带来学习的乐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医学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人体比作一个国家,免疫系统就相当于维护这个国家和谐稳定的军队(免疫防御)、清洁工(免疫自稳)和人民警察(免疫监视);在讲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功能时,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将IgG比作的“主力军”,将IgM比作“先头部队”,将SIgA比作“边防军”。

4.3 充分利用常见物品举例

例如在讲授抗原表位时,以手边的书本、粉笔盒、笔等物品来讲解抗原与抗原表位之间的关系;在讲授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时,教师高举双臂,可将整个人体看作一个免疫球蛋白,两肘关节以前部位就是可变区,其中手掌则是超变区;在讲授抗原抗体之间的结合时以“钥匙和锁”的关系来进行举例等。

4.4 制作教学模具

在讲授免疫分子时,教师在课堂上都会有事倍功半的感觉,仅仅通过语言和平面图总是难以让同学理解结构复杂的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MHC等,而这些内容又直接关系到后续教学内容的理解。根据免疫分子模式制作其立体教学模具,让同学们看得见摸得到。学生看到形象具体的模具胜于教师模糊空洞的说教[5]。

5 多种方式评估反馈教学效果

教学反馈行为,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对教学活动的反应[6]。在《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后,再把学生接受信息的状况,通过课堂提问、单元测验、课间课后交流等多种反馈途径加以掌握,评估教学效果,并调整教学策略和调控教学过程。学生的及时反馈,是教师改进教学的很重要的依据。这样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对重要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点拨、启发。《医学免疫学》教学课时少、进度快、要求高,评估并反馈教学效果,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真正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教学互长”。

[参考文献]

[1] 高燕,张兰英,邬于川.临床本科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的调查及改革思考[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4):348-350.

[2] 许琰,吴虢东,宝福凯. 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陈永文,吴玉章. 《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J].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414-1415.

[4] 张才军,王玲. 《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12):181-183.

[5] 尹晓林,盛赞. 浅议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效果[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 16(8):986.

免疫学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基础医学概论;免疫系统;教学设计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医学概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整合课程。其内容以“分子一细胞一器官一系统”为主线,涵盖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药理学、遗传学等十门课程[1],通过对基础医学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基础医学概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涉及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医学免疫学等学科,其教学内容深奥枯燥、概念抽象繁多、机理复杂,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难点。下面笔者以此章为例谈一下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设计中的体会。

1 教材分析

笔者所讲授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基础医学概论》[2]第18章“机体的免疫系统”。目前的理论学时为10个学时,要完成教材整章的教学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结合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密切联系特异性免疫应答两条主线(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对面面俱到的教材做一个大幅度的修剪,达到“够用”为度。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免疫学诊断、预防和治疗等作自学内容。

2 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知识基础,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①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②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③掌握重要的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功能;④掌握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⑤熟悉T、B淋巴细胞的重要表面标记分子;⑥熟悉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学生在高中生物时接触过免疫系统,对其分类、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认识,对该部分知识的加深与拓展也较易理解,因此本章的难点在于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2.2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2.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 教学方法

非医学专业招生大多是文理兼收的,有些学文科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涉及较复杂机制的内容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极易形成思维疲劳,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比喻法、讨论归纳法、案例分析法、PBL教学法等,提出问题找到基础与临床与生活经验的切入点,循序渐进将科学知识的讲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时,首先提出问题: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发现了一种有“世纪瘟疫”之称的疾病——艾滋病,对艾滋病,同学们有多少认识?同学们知道艾滋病患者会有什么临床表现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结合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的形象比喻:把免疫防御功能比喻成国家的国防部队抵御外敌入侵,把免疫监视功能比喻成人民警察监视内部“突变”人群,把免疫自稳功能比喻成清洁工等,使学生能更好的形象理解,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讨论、互动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4 教学过程设计

4.1多种方式,导入新课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以及开启创新思维的第一步[3]。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温故导入法、提问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如讲“机体的免疫系统”这一章绪论时,首先通过口头提问:人体的“国防部队”是什么?一个国家需要有自己的军队来抵御外来的敌人、保卫国家的安全、维护人民生活的稳定,那么人体的“国防部队”有什么功能?以此来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导入新课。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又提出新问题:人体的这个“国防部队”是怎样运作的?这时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了新学习情景中,既激发了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求知欲,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在讲“补体系统”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置疑,“异型输血会出现什么后果?”,“溶血”;“而在血型检测试验中,A型血与A标准血清体外出现凝集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人体内有溶解红细胞的物质——补体”;“为什么正常时不出现溶血?”,“为什么体外很容易失去活性?”等等。这样的设问使教学内容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2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在“机体的免疫系统”的第一节授课中,笔者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免疫的概念,通过对一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从而提出抗原的概念、免疫的概念以及免疫特异性这一重要特点;采用比喻法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的指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特点,讲授中枢免疫器官的解剖学特点和组织学特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临床骨髓穿刺的部位;利用课堂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视频展示骨髓和胸腺的功能。最后利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4.3问题小结,引发思考

⑴人类在许许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为什么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高?得过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一般不再患流行性腮腺炎,为什么?

⑵无偿献血对人体有害吗?为什么?胸腺在机体免疫中起什么作用?

4.4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免疫系统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中的整合,实现了基础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整合课程,由于教学内容上的复杂性、特殊性,授课对象的特定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对于教学过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昌洙,刘卫东.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6-77.

[2] 李利兵,朱大年,汪华侨.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魏宏聚,李瑞.课堂导人环节与情感目标达成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12(4):29-33.

免疫学教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免疫学;食品专业;积极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3402

1 引言

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基础性、支柱性学科,免疫学非常重要。免疫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营养学等学科均有一定的交叉。目前在苏州大学,免疫学也是食品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1,2]。然而,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食品系学生在学习免疫学的过程中有着不同于医学专业学生的规律和特点。而且近10多年来,免疫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基础理论不断修正和更新,新的免疫学技术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免疫学专业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同时承担着医学专业和食品专业学生的免疫学n程,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授课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2 教学方法分析

2.1 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免疫学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内容繁杂、概念和英文缩写较多,即使对于医学背景的学生来说,学习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部分同学对免疫学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果不理想[3~5]。因此,调动食品专业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是提高授课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讲解背后的免疫学原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讲授“超敏反应”时,以日常生活中的花生和鸡蛋过敏为例,先给学生介绍基本症状,再结合生理学和免疫学知识详细讲解引起超敏反应的机制。然后又拓展到花粉过敏、螨虫过敏等其它常见的过敏性疾病。这样,一方面贴近实际生活,另一方面也与食品系学生的专业背景相符合,提高了他们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又如,在讲授“免疫缺陷病”章节关于“人免疫缺陷病毒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时,通过讲解骨髓移植治疗HIV感染的病例,一方面复习了HIV病毒入侵T细胞的机制;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学习免疫学知识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并灵活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在讲授免疫耐受时,通过实验分组的讨论,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构思及逻辑。通过讲述一些伟大免疫学家取得的成就及其研究过程,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的主动学习热情和兴趣。

2.2 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理论丰满生动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成倍增长的信息时代,各种新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层出不穷。怎样使免疫学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论具象化、生动化,是对课件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教学方法研究的重点之一。笔者认为,在课件中应该尽量减少文字,多以图片及动画的形式,详细、系统、精确地展示免疫学的基本理论。比如通过图片演示免疫细胞结构时,可以通过不同形状和颜色去区分不同的细胞器;讲解T细胞活化过程时,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一步步演示T细胞活化的步骤,并且在关键步骤要有颜色深浅的区分。在讲解淋巴细胞的黏附与迁移时,则首先要通过图片讲解黏附分子的结构和相应的配体,然后通过视频一步步讲解淋巴细胞在趋化因子的驱动下,引起黏附分子构象的变化,从而将不同的淋巴细胞募集到特定的免疫器官。多媒体手段的引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及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重点传授免疫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免疫学知识快速更新,各种信息呈现爆发式增长的信息时代,免疫学理论不断地扩充。因此,作为教师也要不断整合新知识、更新旧理论,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应深刻认识到,只依靠老师的讲解和传授是不可能把免疫学的全部知识教授给学生的。因此,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已经成为各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传授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苏州大学的老师都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笔者的授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首先,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角度,强调免疫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有一定的关系。其次,摘取顶级期刊的最新的研究结果,向学生展示免疫学的重要性。再次,向学生推荐一些免疫学的经典著作,包括中文以及英文的经典教材。最后,给学生推荐一些免疫学论坛的网址和链接,让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去查阅免疫学资料。通过学习方法的传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2.4 及时复习并增强课后互动

在每节课开始前,都要对上次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这样可以不断加深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T细胞受体时,首先回顾B细胞受体的结构,引出T细胞受体的内容;在讲解了T细胞受体结构后,将其与B细胞受体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可以增强学生对两种受体结构的理解和记忆。在“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章节,着重讲解T细胞和B细胞在中枢发育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视频动态呈现B细胞和T细胞发育的过程。在讲授过程中,及时提出问题,如“外周淋巴结中是αβT细胞多还是γλT细胞多?为什么?”。通过这种互动,将原本比较枯燥的TCR胚系基因图以及难以理解的T细胞发育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兴趣。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幽默、风趣、形象的比喻,能够快速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的比喻带给学生对免疫学抽象概念的形象理解,比如在讲解“细胞因子的分泌方式”时,笔者将“自分泌作用方式”比喻成自己挣钱自己花;“旁分泌作用方式”比喻成自己挣钱朋友花;“内分泌作用方式”比喻成自己挣钱多了,就去做慈善,让边远地区的人民一起花。这使得免疫学课程的节奏变得生动、活泼、轻快,使学生易于接受免疫学的理论知识。课后,通过手机、电子邮件及微信、QQ等软件,进行实时互动与交流。在互动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免疫学理论知识,并用免疫学理论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及临床上的现象,做到学以致用。这些课中、课后的交流与互动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免疫学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3 结语

对食品专业的学生而言,免疫学是一门相对深奥、抽象、逻辑性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运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预习、复习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近10年来,免疫学新理论层出不穷,许多免疫学现象有了新的、更合理的解释,甚至有的理论被重新改写。这些对于教授免疫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时刻主动学习新理论、更新知识。在将新理论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完成知识的整合、更新,为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源强,包玉龙,丁 枫,等.研究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548~550.

[2]杜 冰,任 华,祁 灵,等.免疫学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404~405.

[3]林巧爱,薛向阳.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407~409.

免疫学教学论文第9篇

【摘要】

目的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构建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体系。方法 针对医学免疫学的教学特点和学科任务,分别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选择双语教学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双语训练和改革考试模式等方面进行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改革。结果 经过两年的免疫学双语教学实践,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摸索出比较合适的双语教材和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结论 免疫学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必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bilingual teaching system of medical immunology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Methods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uty of medical immun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was carried out by way of improv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reforming the mode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as well as bilingual training for students. Results After two years of practice, preliminary experience was achieved,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erial an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that accepted by students were found out. ConclusionBilingual immunology teaching is an inexorable trend in teaching reform, which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KEY WORDS] Medical immun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innovation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近20年来发展迅猛,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不断导致生命科学领域的革命,越来越多的疾病被认为与免疫有关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此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亦日益受到医学生的重视。本校免疫学教研室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国际化的挑战,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及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各高校大力推广使用外语讲授公共课和专业课,并提出要用以开出多少完善的双语课作为衡量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的要求,于2005年申请免疫学双语教学并获得批准,现已在2004和2005年级两届学生中进行了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现将教学中取得相关经验及存在问题总结如下。

1 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提高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效果,本学科在原有全中文教学基础上制定了双语教学规划及大纲,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1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对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也有较高的要求。本教研室从多方面为教师提供提高英语水平的学习机会。本教研室利用具有全国十大模范教师、山东省十佳教师,并有教师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学习经历的优势,坚持每周集体备课。内容包括讨论下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解惑并统一思想,由年长教师向年轻教师“传帮带”,严格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一定量的本专业英语词汇和英语口语,以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定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积极争取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学校专业英语教学并获得好评。向其他已成功开展双语教学的教研室和参加东南亚全英语教学的教师请教并观摩学习。教研室购置多台计算机,利用高校局域网资源,充分发挥现代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共享的优势,可随时上网查阅各种外文资料,认真学习国外免疫学教学课件的制作经验。

1.2 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学生学习理论与技能的重要载体,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本校中文教材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陈慰峰主编,第4版)。双语教学原则上要求采用国外相同学科的原版教材,但选择难度合适的原版教材并非易事。本教研室双语教学选用的英文参考教材主要有《Immunology》(IVAN ROIIT著,第6版),《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ABUL K. ABBAS等著,第5版)以及《现代生物学精要速览:免疫学》(LYDYARD PM等著,2000年英文影印版)。这些教材比较正规,英文规范,表达清晰,可读性强,但在内容编排、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没有一本完全符合我国现有的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受国情限制,每个学生也不可能均购买相应原版教材,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对原版教材进行合理取舍,进行总结归纳,尽可能复印相关的英语资料发给学生,供课堂讲授对照及课下参考。

1.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的目标具有双重性,其一是获取学科知识,其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目的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两种教学语言,使学生的英语得到实际应用和锻炼,提高并培养其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所学专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本教研室以将医学基本知识及技能传授给学生作为本科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英语教学。为此,本教研室本着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双语教学课堂授课模式。

目前各院校采用的双语课堂授课模式包括英文教材、英文幻灯、英文板书,用英文或中文讲解;中文教材、中文幻灯板书、英文讲解;中文教材、英文幻灯板书,中文或英文讲解;中文教材、中文加英文幻灯板书、中文讲解。通过调查证实,最后一种教学模式目前最受学生欢迎[1]。本教研室在总结其他课程双语教学课堂模式的基础上,要求教师最初几次课主要采用中文教材、中文加英文幻灯板书、中文为主的讲解方式授课,之后逐步过渡到幻灯以英文为主,讲解以中文加英文结合方式进行,学生反映效果较好。

1.4 加强对学生的双语训练

双语教学时,学生首先碰到的就是语言障碍,又涉及专业内容的理解,难度大大增加。在实行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组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扬长避短,由浅入深逐步实施双语教学。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并记忆关键的医学专业英语词汇,课堂大胆用英语请教老师,课后给学生留下相关思考题,尽量用英语解答。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课堂上带着预习时不明白的问题听老师讲解,使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利于理解和吸收。也利于教与学的互动,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1.5 改革考试模式

本学科已建立起医学免疫学英文试题库,题型涵盖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综合分析题,并按其难度分为A、B、C、D等4级,采用按比例随机抽题方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接受度和综合思维能力。重点考核学生对免疫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本学科主要内容的理解程度。选择题和名词解释全部为英文或英文缩写,其他题型采用部分中文、部分英文的形式。鼓励学生采用英语答题。

2 双语教学中的体会和存在问题

2.1 网络、多媒体的应用有助于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大量的免疫学知识和专业英语传授给学生,对教师是一个较大的考验。教师必须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借助于网络和多媒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互联网信息量大且更新速度快,为我们提供了教学中所需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中有大量的英文PowerPoint课件及讲稿,特别是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可供下载,减轻了教师在双语教学备课中的压力,又可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免疫学理论及免疫学新进展。中国免疫学信息网(immuneweb.com)是目前国内免疫学专业较好的网站,该网站提供了国内外许多与免疫学教学及研究有关的资源或链接。丁香园(dxy.cn)是一个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比较有名的论坛,其中设有免疫学版块,为国内外免疫学教学与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良好平台。有的网站还提供一些免疫学教学课件、动画及录像等。网络高速发展丰富了多媒体的内容,尤其是某些难以完全用英语表达的概念,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的加工与提呈及各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各种图表并配以动画,可生动形象地表达清楚,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双语教学中应用网络、多媒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师讲解,从而提高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2.2 选择合适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免疫学课程大都设置在大学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学生专业英语接触较少,免疫学课程本身特点为抽象难懂,若用大量英文讲述、英文板书,大多数学生难以接受。这就要求教师讲述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由初期以中文讲授为主、英文为辅,逐渐过渡为双语并重。目前,教师主要采用 PowerPoint 幻灯形式进行讲述,学生手中均备有的教材为中文教材,若幻灯片中的内容全部为英文,给学生造成的压力过大,对专业的学习反而不利,亦不受学生欢迎;中文过多起不到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而幻灯中采用以英文为主,较难懂内容辅以中文对照,讲述中亦采用中英文结合方式,更便于学生听懂,提高兴趣,帮助学生进入角色,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一种授课模式。讲述过程中注意鼓励与启发学生用英语提问和回答问题,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有利学生“说”的能力的提高;注重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和发音,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听力环境,强化学生的听力训练,有利学生“听”的能力提高。久之,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3 存在问题

不可否认,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学习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免疫学双语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免疫学本身理论深奥、内容抽象,概念多,前后知识交叉大,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多数教师也感到难教,若进行双语教学其难度势必进一步加大,使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产生了更大困难。

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并不尽如人意,目前缺乏全国通用的免疫学双语教材,可供选择的教材种类数量较少。选用原版英文教材价格较贵,学生还达不到人手一本的条件;另外,原版教材中经常会出现其中一些章节的重点或论点与全国规划教材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偏少,单纯采用一种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英语水平的学生的要求。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时间也有所增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双语兼顾需要进一步探讨。

3 结束语

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前沿学科,为医学各领域带来了全新突破,并将更有力地推动生命科学的进展。如何更好地将免疫学理论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使之热爱免疫学,是免疫学课程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人们普遍探索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有利条件下[2],积极探索免疫学双语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和一种必然。

本校免疫学教研室根据双语教学的目标(其一是获取学科知识,其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结合本校医学生的特点(基础知识扎实,素质较高),在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较早开展了双语教学。本教研室从免疫学英语原版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到教学方法的更新完善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各位教师以科学的态度认真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摸索出适应现代免疫学教学的新方法,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双语教学体系。当然,这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努力,逐步达到具有高素质的学生、高水准的教师、合适的教材,学习效率提高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