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心理误区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8 11:45:43

心理误区论文

心理误区论文第1篇

(一)读高职没有出息,得过且过混张文凭

这种心理在高职学生,尤其是一年级新生中较为普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考试失利者。他们大部分学习基础比较差,在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学习动力方面比较欠缺。他们就读高职并不是因为自身渴望学习,而是无可奈何或出于应付家长的要求,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在他们心目中,只有考上本科院校才能出人头地,才会有出息。而高职院校无论是在校园外部环境,还是在教学条件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他们在与考上本科的高中同学的交往中,看到了这种差距,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读高职很没面子,看不起自己,甚至看不起就读的学校和老师。在这种妄自菲薄中,他们的意志日渐消沉,更加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另外,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也给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对社会对其的容纳有一种怀疑,感到前途渺茫、失落和自我轻视。由于这些自卑、自弃的心理作怪,造成高职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学习风气较差。

(二)在学校里混个一官半职,再争取入党

在高职院校不乏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学习好不好没关系,只要在辅导员、部门领导面前混个脸熟,当上学生干部,入了党就行,今后就业就会有保障。这种名利思想使他们入学不久就特别热衷于学校里各种社团的招募、竞选活动;有时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如攀扯老乡关系、请客吃饭等。一旦进入了某个社团,“忘我工作”而漠视学习;工作热情高涨,而学习方面则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有的学生,不管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认识,先写份入党申请书争取进入党校培训再说。有这种“当官”、入党名利思想的学生,他们想的不是怎么用实际行动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而是一门心思钻研各种歪门邪道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一些学生中甚至流传这种说法“入党靠的就是关系”。这种追逐名利的不健康思想,使得他们不愿意也没有精力学习。这种现象的发生与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读书无用、文凭贬值、当官发财等思潮对青年学生的冲击很大;当然,学校管理方面的漏洞也助长了这种风气的蔓延。

(三)基础课、理论课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课、实践课就行

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高考的失利使他们对文化课的学习有种恐惧感和厌恶感,所以他们不仅对诸如数学、英语等基础课不感兴趣,就是对与专业相关的理论性、计算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也不愿学习。另外,高职学生认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是生产一线,不需要理论知识,所以就放弃了对这类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相对来说理论性浅一些,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于是便出现了这种偏科的现象。

(四)将来的工作是技术型、管理型的,专业学习只要懂方法就行,不需要亲自动手

基础知识的薄弱使得大部分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真正到了实践环节,他们往往又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拿笔者所教的土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砌筑、抹灰等实训课上,相当多的学生只是站在一旁饶有兴趣地观看,不愿意自己动手,惟恐弄脏了衣服,弄粗了皮肤。由于家庭物质条件优越,大部分高职生养成了不愿动脑,更不愿意动手,怕苦怕累的习惯,还振振有词:“我将来是施工员、技术员,这些工作是民工做的!”有这种安逸心理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饱读诗书,有一种优越感,不屑于干“农民工做的事”,最后成了眼高手低的评论家。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总认为:上大学就应该在学校学知识,毕业后搞科研和上层建筑,而对于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将来从事一线技术型动手人才,则感到自卑与反感,“高职生自卑”、“劳动低下”成为笼罩在他们头上的阴影,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着高职生在学业上的进取。二、引导高职学生走出学习心理误区的对策

(一)要解决高职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首先要帮助他们对自身准确定位

高职教育“高”在何处,与本科生区别在哪里,有什么优势,处于怎样的劣势,对这些问题,要跟学生分析透彻。一个人对自身的要求,往往会出现过低或过高的情况。当定位过高时,则会好高骛远,而一旦现实与目标产生很大的差距,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相反,当定位过低时,则会妄自菲薄,因为自卑而产生压力。只有对自己准确定位,有“自知之明”,才能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又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善于正确地自我接纳。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适时加强就业教育。一方面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要讲透,让他们在低年级时就有思想准备,以免期望值太高受到挫折时失望太大;另一方面对高职学生就业的优势要讲足,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高职教育立足地方经济,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对学生在一线岗位从事现场和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技能的实践,把理论与实训有机结合。培养的人才比普通高校专科层次(下转第174页)(上接第168页)的毕业生更具有实用性、技能性和“向下性”的特点;他们相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又进了一层和高出许多。有了这些优势,高职生比专科生、中专生、职高生更受社会的欢迎。学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效果进步显著。

(二)要解决学生热衷“当官”、“入党”的功利思想,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还要从管理制度上从严把关

对于学生热心社团工作,我们要肯定他们积极向上的一面: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锻炼了工作能力。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因为工作而耽误了正常的学习,毕竟只有学习才是学生的天职。在吸纳新的社团成员时,不仅要考察他们的工作能力,还要在学习成绩方面设一道“门槛”,对一些成绩太差的学生可以暂时拒之门外。这不仅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反而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努力创造条件。同样。对于已任职的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也应是考察他们的一个标准,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干部,坚决让其“下岗”。有了这样严格的标准,促使学生干部注重学习,真正在各方面起带头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力度的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发展比例得到很大的提高。积极发展优秀青年学生入党,把优秀青年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使党组织永远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是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障。但是部分青年学生在入党动机上存在的个人功利倾向等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考察学生党员,除了政治素质以外,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也应是关键因素。调查时面要广一些,渠道要宽一些,尤其要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鞭策“准党员”和党员学生注重学习,这样才能吸收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入党组织,从而杜绝动机不纯的人混入组织。

(三)对于学生重专业、轻基础,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要加强思想教育,从根本上扭转过来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某一职业岗位为依据,以该岗位“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为度来构建岗位能力框图,其培养的人才既不应是只会动嘴、不会动手的“君子”,也不应是仅会动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经验型“老师傅”,而应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和较高岗位能力的“专才”。高职教育是技术型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除了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掌握相当多的理论知识,具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即具备继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片面追求实践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会产生以下不利影响:一是容易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脱节,且不利于学生对实践系统的理解,导致学生朝着“机械者”发展,不能适应实践工具的变动;第二,理论学习的缺乏将导致学生难以承受将来知识自主拓展的需要,不能为将来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第三,缺乏理论基础的实践将进一步促使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不利于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使实践只能限于实践本身,而没有较显著的推动其本身及理论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通过这方面的教育,扭转学生的错误认识。当然,讲授基础课、理论课的老师也应注意因材施教,尽量避免片面的理论推导,降低难度,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针对学生偏爱于脑力劳动而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应加强劳动观教育

高职教育既不同于成人大专,又不同于普通高专,它在培养目标上,尤其突出了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要求,强调培养第一线技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这一办学特点就要求学生不管在学习阶段,还是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愿意动手勤于动手的习性,愿意到生产或管理一线在脑力劳动付出的同时,更愿意更多的体力劳动的付出。这就要求高职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苦乐观以适应这种需要。

心理误区论文第2篇

【关键词】翻译模因论;翻译规范;汉英翻译;景区公示语

一、翻译失误:景区公示语翻译现状概述

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所展示的文字,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以及提供信息和完成指令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先后主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直接促进了我国对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旅游景点随之大量采用了英汉双语公示语。由此,国内外学者对景区的公示语汉英翻译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公示语的语言文化特点、公示语翻译错误归类与成因分析、公示语翻译技巧与策略、公示语翻译理论导向、公示语翻译标准与规范等方面。

公示语是旅游景区面向国内外游客的窗口,直接代表着该景区与所在城市的形象。相关研究发现,目前景区公示语在翻译规范方面存在大量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在语言失误方面,主要体现为拼写错误、大小写错误、标点问题、语法错误、译名不统一等;在语用失误方面,包括死译硬译、交际信息失真、中式英语、文化误解、译文累赘、语义模糊、施为用意错位、语言礼貌蜕变、译文刻板、译文公示效果不佳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各大旅游景区和城市的国际形象。

灵山胜境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无锡的标志性景区,是华东旅游形象的优秀代表之一,近年来承办了包括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在内的数十次国际重大会务活动。作为校企合作项目的访问工程师,笔者于2010年初赴无锡灵山胜境担任为期半年的服务督导,主要负责景区公示语翻译的规范工作。在实地工作中,笔者发现景区在公示语的翻译规范方面存在大量的语言失误和语用失误,其问题可谓触目惊心。因此,笔者从翻译模因论角度出发,对景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规范。

二、模因论:景区公示语翻译的方法论

芬兰学者切斯特曼(Chesterman)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他把翻译研究看做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并详细论述了翻译模因库中的五种超级模因(supermemes),即源语―目标语模因(source-target)、对等模因(equivalence)、不可译模因(untranslatability)、意译―直译模因(free-vs-literal)、写作即翻译模因(all-writing-is-translating)。就模因的传播而言,成功的翻译关键在于模因的新载体能使新的宿主通过转换过的语言,成功解码这些模因,异国的模因从而得以传播。由此笔者认为,在景区公示语的翻译规范过程中,译者应努力复制模因,使译文成为模因的忠实传播载体,而不要轻易在本族语中寻找相似的模因进行简单的替代。

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中包含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翻译规范论,这一理论是继Toury之后对翻译规范理论的又一重大发展。他认为,翻译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前者是指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期待,比如在语法性、可接受性、风格等方面的期待;后者是指职业译员的翻译行为和翻译过程规范,又可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同时,翻译的规范性取决于“明晰”、“真实”、“信任”、“理解”四种价值观。笔者充分吸纳翻译模因论和规范论的思想,结合工作实际,特针对无锡灵山胜境景区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展开实证性研究,并尝试进行公示语翻译的规范。

三、翻译规范:灵山景区公示语译例实证

笔者在为期半年的实地工作中,对灵山胜境的景区公示语做了全面的盘点和纠察,发现了大量的翻译语言失误。笔者将错误细分归类,并结合翻译模因论进行分析和翻译规范。

1.语言失误规范

(1)拼写错误

拼写错误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种问题,主要表现为字母混淆、字母漏写、字母顺序颠倒等方面,造成此种错误的原因一般是译者粗心大意所致。

例1:禁止攀爬No Clambing

分析:该标牌位于灵山大佛脚下抱佛脚处,因地理位置较高,游客如胡乱攀爬,极度危险。正确的拼写应为“climbing”,一个字母之差,造成外国游客完全无法理解,也就根本起不到任何警示作用。

例2:阿育王柱 King Ashoka’s Pillar

分析:阿育王柱是灵山胜境主要景点之一,但这一景点名称却被人为拼错,正确的翻译应为“King Asoka’s Pillar”。这一错误的存在,会对景区的国际形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大小写错误

大小写错误同样属于低级翻译失误之一。大小写错误看似无伤大雅,但从翻译规范论角度来看,会给游客留下景区公示语不严谨、不规范的印象,甚至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

例3:灵山胜境入口 The entry of lingshan buddhist scenic spot

分析:该标牌位于景区入口广场外的停车场,是游客游览灵山胜境之初所见的最大最醒目的指引标识。作为景点名称,灵山胜境的英文名称应遵循首字母大写的语法规范,并且“入口”一词在翻译模因库中的对等模因是“entrance”,因此该公示语的规范译法应为“Entrance to Lingshan Buddhist Scenic Spot”。

(3)译名不统一

景区内同一景点的名称不统一,一方面会给外国游客的游览造成较大的困扰,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到景区的国际形象。笔者在工作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各个景点的名称进行了统计和整理,并在翻译模因论理念指导下,结合翻译美学的角度对其逐一进行修订与规范。

例4:九龙灌浴Nine Dragons Bathing the Baby Buddha

分析:大型动态景观“九龙灌浴”是灵山胜境标志性景点之一,该景点在景区公示语系统中存在“Nine Dragon Fountains Bathe Siddhartha Gautama”、“Nine Dragons Bathing the Baby Buddha”和“Bathing By Nine Dragons”等三种译名。笔者认为,“Bathing By Nine Dragons”这一译名过于抽象含糊,而“Nine Dragon Fountains Bathe Siddhartha Gautama”存在语法错误、过于直白且涉及佛教梵文用语,因此将该景点名称规范为“Nine Dragons Bathing the Baby Buddha”。

例5:佛足坛Altar of Buddha’s Feet

分析:佛足坛是佛祖脚踏实地、精进不止的精神象征,景区内有“Buddha’s Footprint”、“Altar of Buddha’s Feet”、“Rostrum of Buddha’s Feet”和“Alter of Sakyamuni’s Footprints”等四种译法。笔者进行整理后认为,该景点在宗教意义上属于祭坛的范畴,为避免过多使用佛教梵文,故将该景点名称规范为“Altar of Buddha’s Feet”。

例6:无尽意斋The Wujinyi Compound

分析:无尽意斋是纪念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展馆,根据赵朴初先生北京故居的书房格局仿建,景区内存在“The Wujinyi Mansion”、“The Wujinyi Compound”、“The Wujinyi Study”等三种译法。笔者认为,该展馆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私人公馆(mansion),也不应简单等同于私人书房(study),理应借用“compound”一词以表达灵山对赵朴初先生无尽难言的纪念之意,故将该景点名称统一为“The Wujinyi Compound”。

2.语用失误规范

(1)死译硬译

死译硬译的问题在灵山景区公示语系统中普遍存在。这种逐字生搬硬套的翻译方式在表面上达到了与原文的机械对等,但完全背离翻译规范论中“明晰”、“真实”的原则,忽略了原文的意图、文化背景与读者的感受,甚至产生严重的跨文化交际失误。

例7:请勿跨越No Spaning

分析:该标牌固定于抱佛脚的隔离栏杆处,栏杆外即为落差数十米的平台,十分危险。除却该公示语语法拼写错误不论(Spanning),“span”一词意为“桥梁跨度等的跨过或跨越”,与“跨越栏杆”的意义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属于严重的语用失误,外国游客完全无法理解,也根本起不到任何警示作用。正确的译文应采用“No Striding”。

例8:请勿喧哗No Blatancy

分析:这一公示语是逐字翻译的典范。在文体功能上,该公示语将委婉型的限制性公示语处理成语气强硬的强制性公示语,造成语言礼貌的蜕变,极易招致读者的反感。比照翻译规范论中“理解”的价值观取向,笔者认为该公示语应直接借鉴国际通用表达方式“Keep Quiet”。

(2)译文累赘

译文累赘是中式英语的常见形式之一,成因主要在于译者的中英文功底不扎实,以及母语的负面迁徙。

例9:禁止刻划No Chisel & Draw

分析:随手刻划是国人旅游途中常见陋习之一。该公示语在翻译上过于忠实于中文,而造成译文明显累赘,同时使用了“chisel”和“draw”两个近义词来表示刻划之意,但仍未符合翻译规范。“刻划”一词在翻译模因库中的对等模因是“carve”,因此该公示语应译为“No Carving”。

(3)交际信息失真

由于译者翻译功底薄弱,景区公示语多数翻译存在语义模糊和译文刻板等现象,直接导致交际信息严重失真,甚至导致文化误解,造成译文公示效果不佳。

例10:请保管好随身行李Please keeping your luggages

分析:该公示语旨在提醒游客保管好随身物品,避免遗失。译文中刻板地使用“keep”一词,既无法正确表达保管的含义,也难以起到任何公示作用,且出现两处语法错误,误将“keep”用作“keeping”,将不可数名词“luggage”用作“luggages”。该公示语国际通用表达方式应译为“Beware of Your Personal Belongings”。

例11:雨天下车当心路滑Beware of slippery rainy day off

分析:该公示语在景区的观光游览车内出现,人性化的提醒经过翻译已经产生十分严重的交际信息失真,完全不知所云。根据翻译规范,该公示语应直接意译为“Caution! Slippery”或者“Watch Your Steps”。

四、归因分析:景区公示语翻译改进策略

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译者必须以读者为本,掌握源语与目的语的语用知识,才能使译文达到与源语同样的指示功能。景区公示语的使用对象明确,交际目标一致,应用范畴清晰。因此,在对景区公示语进行汉英翻译的过程中,应合理借鉴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理论,尽可能使用国际通用表达方式,因地制宜地进行灵活应用,以达到翻译规范的目标。鉴于景区公示语的翻译失误会给景区以及所在城市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且翻译失误的成因主要在于译员的翻译功底薄弱和公示语管理机制缺陷,笔者特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第一,推广使用汉英公示语语料库。翻译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译员的翻译水平有限,因此如何提升译员的翻译水准以及规范译员的翻译行为,是避免出现翻译失误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从整体来看,要全面提升一个景区、一个城市乃至全国相关译员的公示语翻译水平,必然投入庞大的时间、精力与资金,且可行性较小。可见,汉英公示语语料库的建立和使用,相比之下更为经济便捷。我院外语系已于2009年完成汉英公示语语料库课题的开发与研究,现已投入运行使用。相信随着汉英公示语语料库的逐步推广和使用,景区公示语的翻译水准定能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升华。

第二,深化加强校企合作研发。笔者在实地工作中发现,尽管公示语翻译失误的直接肇因是景区译员翻译水平有限,但正因如此,景区译员本身已无力进行纠错规范,有赖于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介入。此外,景区公示语在管理机制方面也存在明显缺陷,但限于条件有限,相关部门已对公示语翻译失误熟视无睹。因此高校作为知识产出部门,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承担起景区公示语翻译规范的社会责任。所以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规范景区公示语翻译失误的有效途径。当然,这一校企合作模式在政府有关部门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介入下进行,可达到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贺学耘.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2]龙江华.国内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述评[J].语文学刊,2007(9).

[3]Chesterman,A.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Amsterdam:John Benjaminis,1997.

[4]李红梅.基于模因论的公示语翻译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2).

心理误区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新误区;具体表现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也带来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理论的丰富和更新,越来越多的高职英语任课教师在反思自己的工作之余也产生了诸多的迷惑。如果这些高职英语任课教师的迷惑不能得到及时地解决,那么它们就会成为广大任课教师的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误区,从而影响这些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影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所以,在此有必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对这些存在于高职任课教师心中的新误区进行一一地解读和说明。

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新误区

(一)教学改革新误区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新误区主要是指在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对于某一教学改革理论的核心内涵或具体教学改革实践的某一方式所产生的误区。根据这样的界定,读者应该明确一个这样的事实,即本文讨论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误区,它可以产生在两个层面上,既有因为对教学改革理论及其核心内涵理解不透彻而产生的误区,也有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因为对某一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方式的不理解而产生的误区。其次,根据上边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新误区”的界定,这些误区的产生在时间的层面上是有别于其它教学改革的误区。即这些误区的产生时间是指“目前教学改革实践正在发生的这一时间段内”,所以,在“误区”的前边加以“新”字进行修饰和限定。这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广大的高职英语任课教师也产生过误区,但是这些传统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并不在本次研究和阐释的范畴之内。

(二)新误区及其特点

结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可以这样归纳和概括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新误区的具体特点:首先,系统性。所谓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新误区的系统性特点是指在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各任课教师无论是对教学改革理论的认识,还是对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措施的具体安排,他们所产生的新误区都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例如,对于翻转课堂理论指导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而言,广大高职英语任课教师的新误区表现在教学改革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有的任课教师不能从理论的高度上理解“翻转课堂理论”中的关键词“翻转”是针对于什么而言;有的任课教师则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教学方式的“翻转”,即从未进行教师与学生角色在学习实践中的“翻转”实践;还有的高职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无例外地进行了“翻转”,殊不知,在现实的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进行“翻转”。其次,综合性。综观各地高职英语任课教师对有关教学误区的研究性文章,还可以发现目前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新误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所谓的综合性是指在宏观的层面上,把这些高职英语任课教师的新误区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误区在实践的层面上涵盖了全部的教学改革实践;在理论的层面上涉及到了目前全部高职院校进行英语教学改革时所依据的全部教学理论。无论是最近发展区理论,还是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微课理论,几乎全部的理论在其具体的运用中都会引发任课教师产生相关误区。再次,发展性。在高职英语改革实践中所有的新误区都具有发展性。所谓的发展性是指这些误区的产生都是由对某一教学改革理论的理解开始,到这些理论指导的教学改革实践结束。在新误区的这一发展历程中,既可以看出任课老师执教能力提升的轨迹,又可以总结和归纳出某一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如果某一高职院校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就消除了任课教师的误区,那么这一高职院校的校本教研就具有极高的水平,反之,则表明这一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新误区解读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新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新误区一:教学改革抹煞了教学个性

随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任课教师在英语教学改革与教学个性的形成之间产生了误区。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改革与教学个性之间的误区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任课教师对教学改革理论逐渐丰富后,在反思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它可谓是一个新的误区。众所周知,教学是艺术,而艺术又不具备复制的特点。可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每一种教学改革理论在其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都出现了模式化的倾向。而教学模式化的过程就是取消教学个性化的过程。所以说如何科学辩证地分析教学改革的模式化与教学个性之间的关系呢?首先,任何一个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都是一个模式化与去模式化相统一的过程。但是如何建立某一教学理论的模式,如何用这一教学改革理论去破除原有教学实践中的模式化过程则是任课教师教学个性形成的基础。如果建立模式化可能会抹煞教师的教学个性,如果破除某一教学模式也会影响到任课教师个性化的形成,那么把模式化与去模式化都统一起来,却是其教学艺术得以个性化的基础。例如,对于微课理论而言,如果通过去设计个性化的微课教案来突出任课教师的个性化;如果通过制定微课件也可以使任课教师的个性得到体现,那么在微课实践的微评价中则更能使众多的教师和学生感悟到某一任课教师的教学个性。如果把微教案设计中的、微课件制作中的、微评价中全部教学个性都综合在一起,那么这位高职英语任课教师的教学个性就得到了体现。而细想其教学艺术个性形成的过程,则会发现它是与微课教学改革中的模式化与去模式化融合在一起的。

(二)新误区二:教学改革忽略了教师的作用

在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中,无论是建构主义指导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还是微课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都使任课教师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即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的作用越来越有被学生取代的趋势。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就会有这样的误区:任课教师的作用趋向于衰落。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如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发挥到极致,如何使教学更加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这些英语教学实践的基本内容都需要在任课教师的精心策划下才能实现。因此说,教学改革不是削弱了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在强调学生的同时,更加突出了教师的作用。

(三)新误区三:教学改革没有继承性。

教学改革的理论虽然不能说是日新月异,但它却也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理论的更新是不是在证明“教学改革没有继承性”的问题呢?答案是否定。虽然教学改革理论变化了,但是无论是最近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还是微课也好,移动学习也罢,它们都是根据学生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改革都始终持续探讨一个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打造一个突显教师教学艺术个性的高效课堂呢?换而言之,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层面上分析,所有的教学改革理论都表现出继承性的特点。因为它们都是围绕高效课堂而对教学实践进行的理性分析。

总之,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任课教师产生新误区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些新误区,既事关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又事关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评价。所以,每一个高职英语任课教师对此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孟静静.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心理误区论文第4篇

    [关键词]动机错误 表示错误 信赖原理 意思原理 归责原则

    一、错误效力的把握:区分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

    关于什么是错误学者们历来存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错误应仅指表示错误,而不包括动机错误,这就是狭义的错误(在此,由于德国、日本等主要大陆法系国家在对错误的分类上,均将其区分为表示错误与动机错误,本文也采用这种分类方法)。所谓表示错误,也称表示行为错误,是指因误会没有作出与意思相同的表示[1].它又区分为表达错误与表示行为内容的错误。而动机错误则是指虽然作出了与意思内容相同的表示,但在意思的形成过程中有误会,意思表示是基于这样的误会作出的情形[2].它主要包括性质错误。郑玉波就指出“错误者,表意人之表示,因误认或不知致其意思偶然的不一致之谓也”[3].梁慧星也认为“所谓错误,指表意人因误认或不知,致其意思与表示不一致”[4].

    第二种观点认为错误不仅包括表示错误,也包括动机错误。史尚宽认为“错误,谓对象与认识之龌龊,即观念与事实之不一致”,“意思表示基于错误而为者,不必皆致效力意思与表示之不一致”[5].

    在上述两种对错误的认识基础上,对于错误效力如何把握理论界存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之争。

    二、一元论——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的效力一体把握

    一元论认为不应专门区别动机错误和表示错误,两者皆为错误,应统一对待,也应一体把握其效力。因而对错误定义为:在意思表示的生成过程或意思表示本身中,有与事实不一致的认识或判断,并且基于这种认识或判断作出意思表示的情形[6].这便是对错误的广义的定义,它不仅包括表示错误,也包括动机错误,将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不加区分而一体把握主要是基于以下思考:

    1、表示错误与动机错误相区别的困难。该理论第一条理由认为难以区分表示错误与动机错误,尤其是基于表示错误的同一性错误与基于动机错误的性质错误的情形,是很难区分开来的。

    德国学者拉伦茨在购买赛马“水妖”事例中是这样区分同一性错误与性质错误的。“如果以前已有人向B展示过这匹名叫‘水妖’的赛马,B在其观念中认定A想出售的就是这匹他所见过的赛马,B只是错误地以为以前向他所展示过的这匹马已得到过许多奖金,那么B即对马的性质发生了错误”:“而如果B从未见过‘水妖 ’,在他的想象中‘水妖’不是这匹名叫‘水妖’的赛马,而是一匹据他所知已获得过多项奖金的赛马,亦即A向B发出买卖要约的赛马,其错认的性质(奖金得主),对B来说是唯一的可资认定的特征,那么情况就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B实际所想购买的马并不是这个名称所指的赛马,而是另一匹马。B的错误是一种对物的同一性发生的错误,具体地说是一种内容错误,即对其表示的意义发生的错误”[7].可以看到,此种区分是很勉强的,拉伦茨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上述两种情形非常相近,因此,法律将对人或物之交易上重要的性质发生的错误视同于表示错误是不无道理的”[8].德国学者蒂策和帕夫洛夫斯基认为无法在表示错误与性质错误间作出区分。

    2、信赖主义理论:相对人的信赖来自于交易安全观点的同一性。这一点成为一元论的有力证据。他们认为不仅在动机错误的情形,即使在表示错误的情形,只要令意思表示无效或撤销之后的无效,那么相对人对表示的信赖便被破坏,交易安全将受到危害,从这个观点来看,没有理由区别对待动机错误和表示错误[9].这种观点侧重于保护信赖的相对人和维护交易安全。在现代民法中交易安全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民法在很大程度上应维护交易安全,使人们的期待利益能够得到实现。

    在一元论的立场上,对于动机错误和表示错误,以信赖主义为基础来设定认定错误的方法。按照这样一种思路,错误是否存在,由相对人是否有正当的信赖来决定。在相对人信赖表意人的表示,而且该信赖算得上正当的情形,不应当判定错误无效或可撤销,而在相对人不信赖表意人的表示的情形或虽然信赖但信赖算不上正当的情形,判定错误也不要紧[10].

    那么,相对人在什么情况下有正当的信赖,而在什么情况没有正当的信赖?因而认识相对人有无正当的信赖则成为关键。第一种见解是:相对人知道或者能够知道表意人陷入错误状态时,不能说相对人具有正当的信赖,可以认定为错误[11].按照这种见解,相对人有无对错误认识的可能性的存在就成为了判别错误是否存在的标准。若错误认识可能性存在,则可判断为错误,若此种认识的可能性不存在,则不能认定为错误。

    第二种见解是:相对人知道或者能够知道表意人重视陷入错误状态的事项时,相对人算不上有正当的信赖,可以判定为错误[12].按照此种见解,对表意人陷入错误状态的事项的重要性便成了判断错误的标准。若相对人能够认识到错误事项的重要性,则可判断为错误,但若不能认识到错误的重要性,则不能判断为错误。这首先是因为表意人就其所重视的事项陷入错误状态,而意思表示却被认为有效的话,表意人将承担出乎自己意料的责任。因此,从意思表示的观点出发,这种情形需要承认判断意思表示无效的可能性。可是由于重视什么却因人而异,总是判定错误的话,相对人的信赖将受到危害。因此,要判断错误就要求相对人知道或者能够知道表意人重视什么[13].这时错误事项的重要性和相对人认识的可能性便成为了判断有无错误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判断错误的标准上还有一种折衷主义,即错误的认识的可能性和有关错误事项重要性认识的可能性中的任何一个存在既可:因为既然无论在哪一种认识可能性存在的情形,相对人均无正当的信赖,因此可判定为错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一元论是以信赖原理交易安全为其理论基础,出于对相对人信赖的维护,从而不区分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主张对其一体把握,而以相对人是否有正当的信赖为判断标准。若有正当信赖,则不管是动机错误还是表示错误,均不能认为表意人有撤销权。而当相对人不存在正当信赖时,也不区分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只要相对人没有正当信赖,应认为表意人享有撤销权,可以撤销此种错误的意思表示。

    三、我国的立法取向:二元论——区分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

    与一元论相对的则是二元论,它主张应区分动机错误和表示错误,两者是有区别的,应在立法中分别加以对待,规定不同的法律效力,不应一体把握。因而他们对错误的定义为:“表意人不知道意思与表示不一致而作意思表示的情形,即意思欠缺”[14].此处的错误仅指狭义的错误,即表示错误,而不包括动机错误。因而若属于表意错误,则法律赋予表意人可撤销的权利,但若属于动机错误则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性质错误法律才赋予表意人撤销权,一般并不影响意思表示的效力。笔者认为在我国未来民法典关于错误效力的构建中应采二元论即区分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

    首先一元论所认为的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的难以区分这并不能成为不区分的理由,因为虽然难以区分,但毕竟是可以区分的,也即他们确实是有区别的。而这种难以区分主要表现在同一性错误与性质错误之上,而对于其他动机错误和表示错误仍然是可以区分开来的。对于性质错误各国往往将其效力等同于表示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二元论存在一元论所无法替代的优点。这些优点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该理论符合意思原理。德国民法第133条所规定的“解释意思表示,应探求真实意思,而不得拘泥于所用的词句。”法国民法第1156条也规定“应探求当事人之共通意思,不得拘泥于文字。” 瑞士债务法第18条第一项规定“判断契约应就其方式及内容,注意当事人一致之真实意思,不得着重于当事人误解或隐蔽真意所用之文字或语句。可以看到,当事人的内心真意在法律上仍然有很高的地位,能够探求到当事人的内心真意,则法律理所当然的应按照表意人的内心真意来解释。而法律之所以承认意思表示的法律效果,也就是因为有与该法律效果相对应的内心意思存在。这也是意思原理的主要体现。在动机错误时,因为有与该表示相对应的意思存在,因而就应当肯定该意思表示的效力。而在表示错误的情形,因为没有与表示相对应的意思,按照意思原理,因而可以不认可该意思表示的效力。此时,可以赋予表意人撤销权而由其自己决定该意思表示的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私法自治的维护。如若表意人行使撤销权,则该意思表示因为没有与表示相对应的意思存在而无效。但若表意人认为此时虽然是错误的意思表示,也能满足他的利益,他便可不行使撤销权使该意思表示的效力得以维持。此时,可以认为表意人通过撤销权的不行使,而对其所表示出来的那个意思所对应的内心意思的补充,使得该内心意思与表示行为达成一致,因而也符合意思原理。

    2、可归责性不同。在表示错误,是在内心意思向外部表示时的错误。行为人的错误在于使用语言向外部表示时出现失败的错误。这种语言使用失败的错误,谁都有可能发生,而且难以预防。因而在表示错误时,它的可归责性较小,过失较小。而动机错误,它主要是表意人没有能正确的收集信息而不正确的形成意思的情形。是在意思形成过程中的错误,对于这种信息收集的失败的风险,不能转嫁给相对人。因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收集信息进行交易的义务。虽然此种收集信息也可能出现错误的情形,但却是可以预防和可以避免的。因而它的可归责性则较大,过失也较大。正是基于此才区分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由前者承担意思表示有效的后果,而不赋予其可撤销的权利。而在后者则赋予表意人撤销权决定其意思表示是否有效。

    3、信赖相对人的保护。意思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说动机错误,通常难以从外部窥视。如果连这样的动机也加以考察的话,相对人的信赖将遭破坏进而危害交易安全。因此,从信赖原理和交易安全的观点来看,即使在动机错误,也有必要认定意思表示的效力。

    对相对人出于信赖原理有保护之必要,因而要求法律规定即使是错误的意思表示,由于其对相对人产生了客观的信赖,不能损害相对人的信赖和交易安全。再者表意人对意思表示的错误往往都是有不同程度过失,处于相对人的信赖保护和交易安全的维护,因而法律应当规定即使是错误的意思表示,也应当是有效的意思表示。

    而由于表意人的表现于外部的那个意思往往不是其内心真意,或者说是出于表意人的意料之外,往往不符合表意人的利益,法律又往往会规定为可撤销,从而达到保护表意人利益的目的。而法律不管侧重于保护表意人还是相对人,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当法律侧重于表意人的利益,对相对人则不公平;而完全不考虑表意人的真实意思,一味的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对于表意人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在二元论则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以达到对于双方都还算是公平的效果。它是建立在表示错误和动机错误的可归责性程度不同的基础之上。由于表意人的错误,无论是动机错误,还是表示错误,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过失,但前者过失较大些,因而法律侧重于相对人的信赖保护,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仍然有效,而不赋予其可撤销的权利。对于后者由于过失较轻,因而法律往往会侧重于表意人的保护,从而赋予表意人撤销权由表意人自己决定是否使得该意思表示有效,从而保护了表意人的利益。

    同时对于相对人的积极利益,即由于合同的有效和履行而能使其财产增加法律则不保护,而对于消极利益,即不使其财产减少的利益法律仍然是保护的,如规定损害赔偿请求权,但对于此仅限于信赖利益,而不包括履行利益。再者,在动机错误,往往是存在与表示相对应的那个意思,认定意思表示有效对于表意人也不算过分,也符合意思原理,即使为表意人内心所不欲,不符合其利益,但由于在形式上在表意人内心仍然是存在这样一个效果意思的,只是该意思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错误,而表示错误,在表意人内心往往是不存在这样一个与表示相对应的那个意思,而对于到底有没有此意思,则由表意人自己来决定予以补正以使其存在或不存在这样一个意思,即赋予表意人撤销权。这既符合表意人的利益也不损害相对人的消极利益,信赖利益。甚至在表意人不行使撤销权时,相对人的履行利益都能够得到满足。

    可以看出,采用二元论能较好的协调好相对人利益和表意人利益,能够兼顾好多放的利益。因此在我国的未来民法典中,仍然应该采用二元论来构建错误的效力。

    注释:

    [1][2][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Ⅰ总则[M].北大出版社,2004,第118-119页。

    [3]郑玉波。民法总则[M]。三民书局出版社,1979,第342页。

    [4]梁彗星。民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2001,第196页。

    [5]史尚宽。民法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第394页。

    [6][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Ⅰ总则[M].北大出版社,2004,第121页。

    [7][8][德] 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M].法律出版社,2002,第507-508页。

    [9][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Ⅰ总则[M].北大出版社,2004,第127页。

    [10]同上。

    [11]同上。

    [12]同上。

    [13][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Ⅰ总则[M].北大出版社,2004,第128页。

    [14][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Ⅰ总则[M].北大出版社,2004,121页。

    Abstract : This  works have selected the question of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sult of mistake, adopting monism or adopting dualism . Then from the meaning princip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trust principle and trade security, the article expoun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their excellent and fraud so as to confirm the orientation of our civil law. Then we draw an conclusion on this basis: Namely our countrys future civil law should adopt the dualism on the result of mistake.

心理误区论文第5篇

误区一:不加提炼,文体不分

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使用的,叙述方式与记叙文中的不同,记叙文的叙事必须完整准确,而议论文中的事例必须简明扼要。部分考生缺乏提炼,往往看到作文题目就窃喜,恨不得把自己积累的论据事实全盘写上,这样看起来文章丰富了,但是却给人以文体不分的感觉。

失误片段:

在人生的道路上,许多困难的事情当我们转变思维后都会发现其中蕴含的乐趣。

还记得“牛仔大王”――李维斯的传奇吗?当年,他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带着梦想前往西部追赶淘金热潮,当许多人因为无法过河而怨声一片时,他想到的是去摆渡。在这个过程中,他得到了人生的第一笔财富。

后来,他又卖水,但由于竞争对手的增多以及对他人身的威胁,他又改行了。他观察到,来西部淘金的人,衣服极易磨破,同时又发现西部到处都有废弃的帐篷,于是他缝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成为著名的“牛仔大王”!(作文《转变思维》)

名师提醒:这个选段好像在讲故事,根本不像在论证中心论点,这样的文章即使例子非常准确,也很难获得阅卷教师的认可,必然在内容等级上被阅卷教师降级处理。考生要规避这一误区,就要注意概括总结,在议论文中记叙的文字不要超过150字,在记叙文中议论的文字不要超过150字。

最滥用素材警示:针对这个误区,考生最可能滥用的素材有寓言类故事、亲情类故事、感动中国人物等。考生切不可只背故事和空讲故事。

误区二:举例空泛,缺乏典例

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作文素材的运用要“典型”,要能够具有代表性,不可泛泛而谈。部分考生因为平时不善于积累和梳理,在考场写作时往往存在临时编造、举例缺乏推敲的嫌疑,以至于给阅卷教师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失误片段:

然而,有时人们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也许我们的父母期望我们完美无瑕,也许我们的朋友常念叨我们的缺点,因为他们希望我们改正,希望我们更加优秀。我们需要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因为唯有那些关心、爱护、希望我们更好的人才会在我们犯错误的时候为我们指点迷津。而我们,也不应该让自己逃避,不能总在他们最想帮助我们的时候触痛他们的心。对那些给我们指出错误、帮助我们进步的人,我们应感激;对于建议,我们也应虚心接受。要想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有所成就,不正需要善纳人言吗?生活中不正有这样一些人吗?身边的贪官污吏还少吗?他们为了金钱利益的趋势而不听从亲人的劝阻,为了更高的权力欲望而不择手段,他们拒绝了亲人的劝阻,他们在迷途中走向不归路。(作文《善纳人言》)

名师提醒:这个选段前半部分议论还是比较精彩的,联系现实写我们周围的父母、亲人、朋友,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但是段尾写“贪官污吏”则显得非常牵强,考生举不出明显的例子,似有编造之嫌疑。这样的笔触用在任何文章中几乎都是可以的,难免给老师以套作的嫌疑。

最滥用素材警示:针对这个误区,考生最可能滥用的素材有贪官类素材、邻居类故事、杜撰名人等。

误区三:陈旧素材,缺乏更新

生活中有导航软件,需要经常更新,才能准确识别道路;作文如生活,素材也需要及时更新,然而部分同学满足于自己旧有的素材,缺乏更新,导致文章老掉牙、缺乏新意,这也成为制约作文得高分的一块绊脚石。

失误片段: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建立深厚友谊,应该架起理解的桥梁。然而,有多少同学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令人震惊的马加爵案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马加爵,因为同学的讥讽和玩笑,竟然动了杀人的念头,一天之内,连杀四名同学,可谓狠毒!这样的同学,其根本就在于不重感情,不能容忍,不能互相理解。(作文《同学之间需要架起理解的桥梁》)

名师提醒:选段在提出论点方面非常新颖、典型、深刻,歌曲《同桌的你》可谓引人共鸣,但是后文的议论中,选用马加爵的例子,虽然准确,却显得陈旧,不免有些过时,文章如果能够再选用一些时新的素材,诸如“带饭哥”“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可能文章会上一个台阶。

最滥用素材警示:针对这个误区,考生要区分经典素材和陈旧素材。那些带有时事性的、要及时更新到当前背景。诸如时政会议、残疾中自强不息的例子、感动中国、经济人物等,都要及时更新,避免老生常谈。

误区四:负面心理,太多消极

在作文中,不能一味的讴歌赞颂,也需要时时来一点深刻剖析,如此的文章才更有深度,但是考生在剖析时事时,不能满腹牢骚和抱怨,否则就给人以消极甚至负面的感觉。

失误片段:

我常扪心自问:这个世界怎么了?人与人怎么那么贪心?怎么那么无情?怎么那么没有良心和责任?你看,有不少人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自己的一点点权势地位而害了很多人。地沟油、吊白块豆腐、染色馒头,比比皆是,令人心寒!、、黄胜等,这些人贪污着人民的血汗钱,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这些人丧心病狂,都是没有伟志或者不能坚守改革发展为己任所致,他们被利欲冲昏了头脑,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个世界怎么了?真的需要我们克服重重困难,顾全大局,唯改革发展为己任!(作文《改革发展为己任》)

心理误区论文第6篇

1978年,Premack和Woodruff在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杂志上发表了《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一文,文章首次提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简称TOM)”这一概念,Premack和Woodruff认为“心理理论”是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1982年,Bretherton等提出这种能力可以被看作一个推理系统,拥有“心理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对无法观测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对他人行为进行预测,因而可将该推理系统视为一个“理论”。Happe等曾对“心理理论”这一概念做了这样的界定:“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1983年开始,国外发展心理学家将“心理理论”应用到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

二、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范式

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集中在对信念与现实的理解上,对象主要是学前期儿童。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研究者们设计编制了众多的实验任务,形式多样、难度不同、适用对象不一,主要实验任务及其范式包括:

1.区分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研究

儿童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是能认识到自己的心理世界与客观物理世界有所不同。“区分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实验任务主要包括:“区分想象与现实”;理解大脑的功能;再认心理词汇;图片故事理解。

2.理解知觉信息输入与心理和行为相联系的研究

儿童能够对物理与心理世界进行正确区分后,“心理理论”能力进一步发展,儿童获得理解知觉信息与心理和行为如何相互影响的能力。理解知觉信息输入与心理和行为相联系联系的主要实验任务有:理解“看见导致知道”;二级视觉观点采择;“区分外表与真实”;预测他人行为。

3.“错误信念”的研究

对“错误信念(False-Belief)”的研究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性研究内容。实验程序一般设计为:安排一种情境,使被试儿童的信念是真实的而他人的信念是错误的,然后询问被试他人将会怎样想或做。如被试能认识到他人将会基于自己的错误信念来行动,表明儿童具有了“心理理论”。Holmes等提出错误信念任务两种标准形式: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Perner等认为获得错误信念认知后,儿童会用更精细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即儿童会从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有研究表明4岁儿童具有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其中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属于一级错误信念的研究范式。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研究

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对儿童“心理理论”做出理论解释,其中经典理论有理论论、模拟论、模块论和匹配论。

1.理论论

理论论是对儿童关于心理生活的认识的一种解释性理论,其核心论点是:儿童对心理的认识或理解本质上是像理论的,具有与一般科学理论同样的基本特征。理论论认为:儿童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一种直觉理论,是一个由信念、愿望—知觉等核心概念相互联系而成的心理知识系统,儿童通过经验不断建构自己关于心理状态的知识,心理知识逐渐形成一个像理论一样的知识体系,而后人们就根据这个理论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

2.模块论

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是儿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中主要理论取向之一,代表性人物主要有Leslie和Baron-Cohen,他们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是一种天赋的、领域特殊的心理结构,个体出生时便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于神经系统,其发展是一个内部生物机能逐渐展开的过程,即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是生理成熟,而不是来自经验的修正,经验对“心理理论”的出现只起到“触发”的作用。

3.模拟论

模拟论(Simulation Theory)代表是Goldman,认为我们理解他人心理是通过一种“模仿”的方式进行的:个体首先将自己处于目标主体的情境之中,假装具有目标主体的信念和意图,然后判断自身在这个状态下具有的心理状态或会做出的反应,最后将这种反应或心理状态归属给目标主体。

4.匹配论

匹配理论的代表心理学家有Andrew Meltzoff 和Alison Gopnik, Chris Moore等,他们认为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前提是婴幼儿必须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处于等价的主体地位,即在心理活动情境中,儿童逐渐获得对自己与他人之间心理关系的认识,意识到在与客体的心理关系中,自己与他人具有等价关系,从而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的相似性,通过这种不断观察和再认识,儿童对这种等价关系的认识得以不断发展,逐渐获得系统的关于心理世界的知识。

四、儿童“心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正如目前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整体状况,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是“描述”优于“解释”。尽管近年来儿童“心理理论”研究取得很多进展,但其实验范式、研究范围、理论模型等还都亟待改进。

首先,在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领域方面,心理状态与信念认知的关系一直是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核心。尽管研究者都认为在达到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还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但究竟这时的发展是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还是解释性心理理论,或是对人格特质的认知,都有待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和整合。第二,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对象,目前多是针对于普通学龄前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更多地转向童年中期、青春期、成人甚至老年人的“心理理论”发展及他们之间“心理理论”差别的研究。第三,对儿童“心理理论”生理机制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投入。 第四,如何将“心理理论”研究的成果用于教育实践,将是心理理论研究未来的主要取向之一。最后,对于儿童“心理理论”影响因素的研究,日后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差异、地域差异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文,林崇德.“心理理论”的实验任务与研究趋向[J].心理学探新,2004,23(3):30-34.

[2]庄小满.“心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65-67.

[3]丁芳,刘大文.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2):70-74.

心理误区论文第7篇

【关键词】走出;教育学生;心理误区

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尼系数的渐大,切身利益的冲突,文化生活的色彩斑斓。这些社会现象就像大海里的汹涌波涛冲击着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过渡的青少年。由于他们抵制诱惑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使得部分青少年有理想无信念、有价值无取向、有责任不担当。给中小学班主任教育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班主任产生了不良的心理。班主任是教育学生的主力军,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心态,走出教育学生的心理误区,释放教育学生的正能量。

一是走出“依赖家长”的误区。学生成长的受益者依次是本人、家长、学校、社会,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愿望没有家长那么强烈,于是班主任因为家长的不配合而放松、放弃对学生的教育,有蔓延之势。中国自古就有“养不教,父之过”之说。其实,让家庭承担子女成长教育的全部责任,先天不足。尤其是现在,四个祖辈、两个父辈共同守着一根独苗,溺爱、错爱、娇生惯养空前绝后。家长由于心底深处对孩子爱的暗作用,使得自己渴望孩子成才的教育大打折扣。部分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有的甚至还有负面效应。象某著名歌唱家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虽然小时候红色教育不少,但是夫妇教育力量不均衡,加上教育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导致不良结果。因此班主任是学生成长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班主任别无选择、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要担当教育学生的责任,这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

班主任要走出依赖家长的误区,还要重视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学校应该把不同时间段对学生教育工作安排告知家长,班主任应该把班级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告知家长,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开展对学生的教育。还要向学生家长宣传“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要花更多的精力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心灵的健康。

二是走出“今不如昔”的误区。许多班主任觉得现在的孩子难教育,有一种“今不如昔”的心理,这会大大削弱自己教育学生的信心。我们要承认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割引起的道德滑坡现象有所抬头,多元文化的交织、价值观念的冲突,教育学生难度不断增大。但是,我们一遇到问题,就怀念过去,这是一种消极心理。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顺应时展的要求,面向未来,研究新情况、寻找新问题、创新新方法,与学生同心、与学生共鸣,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才会收到教育效果。如网络媒体以其极大的穿透力、辐射性,对当代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青少年带来“地球村”的便利,也带来了精神世界的极大挑战。班主任就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网络选择能力,告诫学生像远离那样远离不良网站。

三是走出“智德因果”的误区。知识素质对道德素质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智德之间相互影响。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教授和囚犯都是高智商的群体,那种认为考分高会带来品行好的心理是错误的。相反,品行端正、习惯优良的学生文化成绩大多是非常优异的,班主任必须走出“智是因,德是果”的心理误区,尤其要谨防成绩好就不会犯错误的心理暗示,形成“德智因果”联系,高度重视学生品德教育的引领作用、促进作用。

四是走出“集中教育”的误区。中小学班主任同时也是班级的任课老师,有的班主任还兼任学校的其它职务,课业负担重、事务比较忙,往往有上好班会课、搞好德育活动就是教育的思维定势。重视集中教育、重视统一要求;忽视学生个体特性,忽视学生个案教育。其实,教育学生是随时、随地的事。教育学生不单是班主任的事,而是班主任带领科任老师及学校其他相关人员协同教育学生。不仅仅是班会课、德育活动教育学生,而是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都要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无小事,件件有意义。

五是走出“说教无用”的误区。在崇尚实干的今天,许多人对实干不屑一顾,波及到中小学教育中,部分班主任不知不觉产生了厌说的情绪,忽视理论灌输,缺少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荣辱观的教育。忽视说服教育,热衷于使用惩罚教育,热衷于行为约束、限制。但是,通理是“虚能生实”,反复而有耐心的说教,不仅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知,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认识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班主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荣辱观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用正确的、健康的、丰富的思想理论净化学生的心灵。班主任要做到对学生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一致、相结合、相促进。

心理误区对人的实践行为有暗示的作用,走出心理误区需要提高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用正确的心理战胜错误的心理。班主任应当与时俱进,克服教育学生的心理障碍,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学生的针对性。

心理误区论文第8篇

区位谬误与简化论是社会学的两个概念。造成这两个问题的核心,都是用以研究的分析单位出了问题,有的是分析单位偏移(区位谬误),有的是分析的扩大化(简化论)。这种偏移或者简化,在新闻操作中也很常见。

简化论,“即用一组特别的、狭窄的概念来看待和解释所有事物”。“社会学家只考虑社会学变量(价值观、规范、角色);经济学家只考虑经济变量(供给、需求、边际价格);心理学家只考虑心理学变量(人格类型、精神创伤)……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都想从自己的角度找出答案,并忽视其他可能……任何类型的简化论都倾向于认定,某种分析单位或变量比其他的更重要或相关。”

新闻理念、报纸定位与新闻操作层面的简化论

报界也好,整个社会也好,当前最显著的“简化论”莫过于“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流行。细节固然能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对成败产生影响,但很显然,细节只是附着于深厚内涵之外的表象,对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事件本身的特质。只有当竞争的双方或者多方,在内涵的竞争上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达到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华山论剑”的程度,细节才有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就像两个武功极高、难分高下的大侠进行比试,第三者帮甲一个小指头,甲就胜;帮乙一个小指头,乙便赢。这个时候,说“细节决定成败”还是讲得通的,但前提是竞争程度已经很高、经过了无数次优胜劣汰的行业。

然而,这句话恰恰感动了很多易感动的报人,他们言必称“细节”,却忽略了内涵。不要忘了,和家电业、酒店业等竞争程度高的行业相比,多数城市的报业市场还处在浅度竞争和中度竞争状态。在这个时候过分关注细节、忽略内涵,是一种舍本逐末式的简化论。

受这种思维的影响,报界在新闻理念层面一度出现了简化论倾向。到底哪种理念最适合自己?没有人知道,多数人在空想。“制造”理念之前,认真细致的调查、分析、研究、借鉴少,拍脑袋的设想多。更可笑的是,似乎每一家报社都要刻意创造一种在报林中一枝独秀、与众不同的理念,他们创造的理念也就越来越生僻、越来越难懂。而事实上,不同地区的很多报纸,无论在竞争层面、报纸的实际操作上,都是十分雷同的。北京的《华夏时报》长得像山东的《生活日报》;不看报头,青岛的《半岛都市报》与淄博的《鲁中晨报》在内容、版式上也没有太大差别。除了北京、上海等报业竞争程度比较高的大城市,国内不同地区的报纸雷同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相对雷同的报纸却非要提出成百上千条各不相同、五光十色的办报理念来,本身就是一种浮躁。由于地域分割,这些报纸虽然雷同,但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种情况下办报理念的相似也是一种必然,没有必要去刻意回避。刻意回避,往往会造成办报上的舍本逐末,形成“唯理念论”的简化心理。

与新闻理念上的简化论一样,报纸定位上的简化论也源于两个方面:对市民结构分析的缺失和对读者资料掌握的不足。对报纸的“定位”,往往是源于当前学术界的一些新思潮,源于报纸实践领域权威人物的新思考。问题是,这些东西是否符合本地、本报在这一时期内的特殊情况?

多数报纸都是“两头空”:对本地市民资料的掌握是空的;对本报读者资料的了解大体也是空的。有了这两“空”,能对报纸进行准确的定位,才是怪事。掌握本地市民资料、动向,是“知彼”,惟如此才能知道这块蛋糕有多大,从哪个角度切入;掌握本报读者资料,是“知己”,惟如此才能知道如何去做大蛋糕,怎样切入。这种“两头空”,也是造成报纸定位简化论的根子之一。

新闻操作(采编业务)层面的简化论,则更为广泛,几乎每天的报纸、每一张报纸都有简化论的影子。近年来媒体上流行的“环保风暴”、“审计风暴”之类的报道,便在此列。这类报道“通常突出事物间的冲突,将事件呈现为随机性、偶然性、运动式,或具有揭密、揭黑的传奇性质”。“不少风暴式新闻报道往往停留在简单化报道层次,将本来一定时空场下的事件,描述为瞬间、孤立的事件,歪曲客观事实,传达不准确信息。如审计风暴,是国家审计署依照宪法、法律正常的工作,并非自今年开始,不是突然而来的运动,自然也不是一人之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简化论的核心问题,是没有多角度、全方位地看问题,而是单角度、片面地看问题。

区位谬误:对象在偏移

顾名思义,区位谬误,问题出在你所分析的对象上。你分析的是A,却得出了和B相关的结论。

“区位谬误是假定以区位为单位得到的结果也可以在区位的个体中获得证实。让我们看看一个区位谬误的例子。……假设我们要研究最近的市内选举中选民对某位女性候选人的支持程度。假设我们有各选区的选民名册,这样可以通过候选人在各区的得票数来判断,哪一个选区对候选人的支持程度最高,哪一些选区比较低。假设通过人口普查资料,我们还了解到各选区选民的特征。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表明,选民平均年龄比较小的选区,比选民平均年龄比较大的选区更支持该女性候选人。由此,我们倾向于如下结论:年轻选民比年长选民更支持该女性候选人,也就是说年龄影响了选民对该女性候选人的支持程度。这个结论就出现了区位谬误问题。因为,也许不少年长的选民,在选民平均年龄比较小的选区中也投票支持该女性候选人。问题是,我们把选区作为分析单位,却要对选民做出结论。”

在新闻报道中,这种草率结论造成的“区位谬误”也是很常见的。某报刊登了一条题为《临淄民工住得好玩得乐》的消息,主要意思是说,现在临淄建筑企业的民工居住条件好了,生活很幸福。然而,通篇文章在讲民工的居住条件好了,生活设施丰富了,而我们却看不出民工到底有多“乐”。再往后看,还是有问题。文章说,临淄区现有民工3万多人,2年前,该区在部分建筑工地开始探索建立工会,通过产业工会改善民工生活状况,“产业工会成立后,当年全区就有67个施工工地建起了职工活动室、娱乐室、卫生室、标准食堂等,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在这里,产生了两次区位偏移:一是把产业工会的努力向民工住得好、玩得乐偏移。产业工会的努力固然有作用,但各企业的投入也是重要一笔,记者不能受有关部门引导或暗示,有意无意地忽视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二是从“住得好”向“玩得乐”偏移。记者通篇几乎都是在讲民工的居住环境的,在标题上却对民工的生活情绪做出结论,这显然是一种主观臆断。环境好了,但民工的劳动量并不会降低,每天还是疲惫不堪,记者一句话就能让他们快乐起来?此外,临淄区共3万名民工,“67个施工工地生产生活环境有了改善”,相比之下,还有很多民工的生活条件没有改善。这个时候就说“临淄民工住得好玩得乐”似乎有点为时过早。这种说法,是一种扩大化;而扩大化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种简化论。

在区位谬误中,区位的扩大或缩小很容易造成简化论。这便是两者相通的地方。归根结底,它们都与我们逻辑推理不严谨有关。以科学的态度、客观的心态从事新闻业务,才能逐步地避免和纠正这两种偏误。

参考文献: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8版)》,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28页。

孔洪刚:《“风暴式”报道的消极影响》,《中国记者》2005年第7期,第83页。

心理误区论文第9篇

一、命题探究

从全国部分考区论述类文章阅读考饲榭隼纯矗2015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呈现这样几个特点:

1.选材。从选文看,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例如:安徽卷《中国经典》、浙江卷《思维与语言》、湖北卷《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等,这些选文,既体现了命题者对语文经典性、专业性、学术性的看重,也让我们感受到即将到来的新高考改革趋势――加大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察。

2.题型。从题型分布上看,大部分试卷采用9分3题的选择题,只有广东卷出现了多选题。而且选择题的设问方式也是时而选对,时而选错,因而对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15年广东、福建、北京、浙江、重庆、江苏等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主观题的考查,而在命题的设计上今年福建卷、江苏卷考说氖恰胺治鑫恼陆峁梗把握文章思路”“理解重要语句内涵”。而广东卷、重庆卷依然和去年一样保留了“应用题”“探究题”,这有相当难度。

3.考点。从考查内容看,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面相当广泛。《考试大纲》规定的两个能力层级(B理解;C分析综合)、六个能力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2015年的试题中都有所体现。其中又以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考点。

二、真题回放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的通知:2016年将有25省份使用统一命题试卷。高考再次走向“全国一张卷”已是必然趋势,而论述类文本阅读也必将慢慢“靠近”全国卷。下面笔者谨以湖北卷的论述类文章阅读为例,分析一下客观题涉及的考点、解析方法以及常见误区,以帮助广大考生整体把握高考论述类文章的考查走势。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o,又是天下一统、君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文章中找到“天”这一字眼出现的位置,然后对照原文比对信息。A项,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目的是“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而不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与原文不符,命题者设计了“以偏概全”的误区。B项,原文第三段说“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并没有说“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故B项不符合原文意思,命题者设计了“无中生有”的误区。D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o,又是天下一统、君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及原文第五段“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可知,“秦汉时代的人们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不符合原文意思,命题者设计了“张冠李戴”的误区。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分析:解答本题先要回到原文中定位,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是将原文和选项对比后会发现,错误项的错因是很明显。A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其次是‘二’……再次是‘五’”。可知“‘天’等同于‘一’”的说法于文无据,故不成立,命题者设计了“以偏概全”的误区。且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是因为“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而“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是为了“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因此,本题命题者还设计了“因果混乱”的误区。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分析:本题其实是对细节题的一个拓展,按照细节题对应原文定位解析的方法,不难得出正确答案。A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实际上“五”只是表述“天”的基本数字概念,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应该是“天”。所以A项的理解和分析是错误的,命题者设计了“偷换概念”的误区。B项,原文第五段说“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选项说是“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所以B项的理解和分析是错误的,命题者设计了“混淆范围”的误区。C项,原文第五段说“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可知“‘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这是秦汉时代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不是对“生命”的追求。所以C项的理解和分析是错误的,命题者设计了“张冠李戴”的误区。答案:D。

由以上对湖北卷的分析可知,高考对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不是直接采用原文的语言,而是进行了信息转换,且在选项设计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其设置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指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技巧: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其他特殊标志。

误区二: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改换施事者或受事者,有时也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或者甲乙丙等不同事物各具不同的层次、特点、状态、作用,选项将它们原来的对应关系打乱,进行错误的组合。

解题技巧: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误区三: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在选项设计时,命题者有意把原文某文句中的甲概念甲事物换成了乙概念乙事物,或在表述时故意把原文的概念用一个相近但有差异的概念来置换,两个概念之间在类别、范围或程度上存在着不同。

解题技巧: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仔细察看与原文相比增加、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看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误区四:无中生有。

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给考生造成干扰。

解题技巧: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比对所给选项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在原文中是否能找到依据,或者根据原文是否能合理推断出来。

误区五:因果混乱。

这是命题者常用的设题方式,重在考查考生的逻辑判断能力。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技巧: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重点要关注“因为”“因此”“因而”“由于”等词语。

误区六:混淆范围。

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即“未然”与“已然”混淆。或者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或者把大的范围与小的范围进行混淆,给考生造成干扰。

解题技巧: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回到原文进行定位,或通过寻找一个反例来判断错误选项,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一些修饰限制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之前”“之后”“可能”“大概”等。

误区七:逻辑错误。

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试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解题技巧: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泥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

另外,还有答非所问、遗漏信息、前后矛盾等设题误区。总之,只要注意回到原文中定位,细心比对推敲,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三、备考指导

因为全国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多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下面笔者针对客观题涉及的考点,结合高考试卷中的实例,简析一下客观题涉及的考点及解题方法。

1.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从历年的高考情况来看,本考点主要考查明确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命题的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解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而对于考查的概念外延则好似实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在各个方面,信息也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和层次,筛选时要注意找全、找准,此外,有时可能还要借助阅读者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如2015年高考安徽卷论述类文本中的一道题:

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很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籍贯、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分析:根据材料第一段可知,A项中“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说法错误,这只是某些人的观点,不是作者的理解;B项,“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D项,根据材料第二段可知,作者认为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应考虑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答案:C。

2.筛选整合文章的信息。

从命题来看,是围绕要求将隐蔽的、零散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形成选项,让考生进行筛选。解题时,首先审清题目,明确筛选的指向;其次,找准范围,确定筛选区间;最后与选文逐一对照,辨别信息真伪。答题时要辨析选项与原文内容要点契合与否,关注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发现题干与选文的细小差别。

如2015年高考北京卷论述类文本中的一道题:

根据“材料二”,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不属于技术难关的一项是( )

A.字模存贮

B.汉字信息压缩

C.文字变倍

D.激光逐线扫描

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文中第二段第一句话介绍研究所面临的技术难关,第三、四段介绍克服字模存贮、汉字信息压缩和文字变倍的难关,而D项“激光逐线扫描”在研制过程中并未提及。答案:D。

3.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

论述类文章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从命题来看,主要是能否从事例得出结论、论据能否证明观点、对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是否准确等。命题的陷阱有妄下结论、观点绝对化、任意扩大观点、观点与论据不符等。解答时,可以借助标志词、段落关系进行概括;可以借助文章的情感倾向来把握;最关键的是,将选项的说法,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与原文进行比较。

如2015年高考天津卷论述类文本中的一道题:

下面对“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

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C.“自然世界”自身并无价值追求可言,而在“社会世界”中,社会价值规范则是社会世界的核心。

D.“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

分析:根据材料可知,A项,“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的是“社会世界”而非“自然世界”。B项,“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错误,原文只是说“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D项,“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错误,原文是“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即“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都是“求价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都是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答案:C。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这个考点的能力层级极高、难度大。从命题来看,考查的主要是根据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根据事实推出结论、根据原因推知结果、根据现状推知发展趋势等,无论推知哪方面,关键是“合理”。解题时先认真阅读选项,弄清推断的类型;再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进行对照,分析选项的语意、逻辑、时态,看表述是否严谨、有据有理。

如2015年高考广东卷论述类文本中的一道题: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D.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分析:根据材料第六段“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可知社会基本的结构在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因此我们今天的社会基本的结构不可能与唐代完全相同。答案:D。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