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化论坛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6 18:48:43

文化论坛论文

文化论坛论文第1篇

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华民族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从战略文化的层面进行

思考。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和建设中积聚了极为深厚的战略文化。这种战略文化资源,为我们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战略文化研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论坛宗旨: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为人民谋福祉为最高准则。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守国家机密。着力建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的、高层次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

论坛形式:主题论坛、专题研讨、决策咨询、讲座培训相结合的运作方式。

1. 主题论坛:一年一届,主要从战略文化层面,就国际形势、国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

2. 专题研讨:结合国内外重要热点问题及时举办不同层面、不同规模的学术研讨活动。

3. 决策咨询:以研究报告形式,对关系我国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进行理论性、预测性、对策性研究,为国家高层和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以《要讯》形式,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及时提供相关社会信息以及热点问题分析。

4. 讲座培训:就战略文化层面问题,诸如战略思维、战略谋略战略、规划、战略管理等问题,面向社会开设专题培训和讲座。

运行机制:坚持联系实际,坚持自主创新,实行“小核心、大”的研究机制,广泛联系多领域专家,提倡学术民主,鼓励独立见解,讲究学术品德和学术品位,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战略研究人才。

战略合作:

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

文化论坛论文第2篇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万千年来长江蕴育了灿烂的文明,被历代文客商贾解读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而酒文化则是瑰丽多姿的中华文化大家庭中一朵奇葩,被历代文人商贾赋予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本次论坛以长江文化与酒文化为主题,旨在通过长江文化与酒文化的结合发酵,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金陵文化是长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陵文化又是酒文化的重镇。通过在南京举办这次高层论坛对挖掘、丰富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长江文化和金陵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二、 举办单位:

本次论坛拟由南京日报报业集团(金陵瞭望)主办,邀请南京市工商局、南京市商贸局、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特别联合主办,金陵瞭望杂志社(金陵画报社)承办,南京大学文学院和商学院、江苏省酒类流通协会、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南京消费者协会等联合承办。

三、 活动内容:

论坛将邀请知名专家学者(酒类鉴赏品尝专家、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知名文化学者、市场营销专家)、政府官员(南京市工商管理局、南京市商贸局、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领导)、行业协会代表(江苏省酒类流通协会、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等机构领导)等,

聚首一堂共同研讨中国传统文化、长江文化、金陵文化与酒文化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

1、组织各大品牌商参与酒文化评比活动。9月20—10月10,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功宴用酒”、“最受欢迎的市民用酒”、“最受欢迎的文人用酒”、“最具规模酒水代理商”以及最顶级的高档酒水“酒神之酿”。

2、组织高层论坛和酒类品鉴活动。论坛当天主要活动有:颁发五个获奖项目;各位知名酒类专家代表及知名学者探讨中国传统文化、长江文化、金陵文化与酒文化关系;酒水新品展示以及各品酒师斗酒;晚宴过后欣赏酒文化演出活动,等等。

四、论坛安排

时间:拟定于20XX年10月20日。

地点:拟定于河西南京国贸大酒店(五星级)

五、宣传效果

这次论坛充分挖掘酒文化的重要平台,是企业和品牌展示自我的卓越平台,众多卖点汇集成了巨大的市场价值,热忱欢迎各大酒水品牌、饮料、餐饮等高端品牌和经销商加盟。

文化论坛论文第3篇

说来深感惭愧,筷箸为我国古老的发明,至今已有4000年悠久历史,中国也是世界上一切用筷习俗的母国,但从没有听说中国举办过国际箸文化研讨会,却让日本捷足先登。想到此,人家三顾寒舍,如果再不接受邀请,实在有点不尽人情了,于是我只好克服年老多病的困难应邀出席论坛。但浦谷所长不放心,他说:“你是中国箸文化专家,藏筷第一人,如果国际箸文化论坛没有中国代表也就失去了国际意义。”于是浦谷先生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协议要我签约,于是我欣然签名盖章,保证准时飞赴东京。

说实话签了名一直心怀不安,难的不是写论文,《古箸传入日本之抡论》、《中国满蒙藏族刀筷文化》两篇论文很快一挥而就。担心的是耳聋眼花、不通日文、不懂日语途中引起麻烦。可是邀请方想得很周到,等我护照办好,即派专人为我办了签证,并把国际航班东京来回机票送到藏筷馆。可我上了飞机心中还是不踏实,万一找不到接机人怎么办?幸好一切顺利,等我走出成田空港出口处,日本花冈小姐早就在等候我了。

论坛议题广泛

这次国际箸文化论坛,邀请了中国、韩国、泰国、越南、缅甸加上东道主日本共6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30多位代表出席研讨会。因各国专家论文已有书面材料,所以大家就各自感兴趣的议题进行交流。会议主持三田村有纯教授提出的问题是:“中国筷子唐代称箸,怎么后来改名为筷呢?”这一问真把各国代表问住了。三田先生为避免冷场,突然点名说:“我们还是请中国古箸收藏家蓝翔先生回答这个问题吧!”于是我接过话筒,从明末清初江南水乡船民渔民因忌讳“箸”与“住”的谐音说起。“住”者停也,船停住了意味没生意;船“蛀”了木船就会漏水,由于他们讨厌“住”和“蛀”,于是连累天天吃饭的箸,一致决心把“住”的谐音“箸”改为“快”,以讨吉利永吉祥。如此穷渔民船民自发地斗争了百余年,最后终于将“箸”改为“筷”。

日本箸为何较短

说来有趣,日本人民不存在谐音迷信犯忌讳的问题,所以在隋唐时代筷子由中国传到日本时称箸,日本直到现在还保持着中国古代的“箸”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日本至今漆筷称涂箸,工艺筷称御箸,一次性筷子称剖箸或割箸。

大会为我们举行过多次宴请。一次是自助餐,另一次是正规的日式料理和食,还有一次称丸之内鳗。不过餐具皆是剖箸,为此浦谷先生将新设计两截相接旅游箸送给每位代表一双,并在箸上刻了代表的大名。浦谷特别提醒大家,宴会时请自带新产品旅游箸进餐。

早有人向我提出,古箸隋唐时传入日本,为何原来的中国长筷在东瀛渐渐缩短?这次在日本吃和食有了感性知识。

日本宴请不用八仙桌圆台面,而是由小长桌拼成,一长排约五六公尺,宽约70厘米、高约60厘米,无论主人客人皆席地而坐,女宾跪式,男宾盘腿坐在草垫上。我们二三十人皆脱鞋入室,面对面分两排入席。长桌中间有条走廊,这是留给饭店老板娘上菜之用。以前不懂所谓跪蹲式服务,现在亲眼所见,身穿和服的日本小姐,无论是上菜还是斟酒,皆跪在中间走廊上进行。走廊不宽,手握啤酒瓶,左边倒好酒转身即可倒右边。中国宴会是合而食之,而日本却是分而食之,无论什么菜肴总是一人一份。由于进行传统的和食宴请,桌子小,又是一人一盘菜饭,所以箸不需要如同中式大圆桌和八仙桌用长筷。故而日本为适应就餐环境,筷箸渐渐变短,这是因地制宜的缘故。

品尝正宗和食

在上海也曾吃过日本料理味千拉面,一大碗面送上桌时,碗中却放着日式粗木勺。吃中式面条重在浇头,而日本面条美味尽在浓汤中,故特配有木勺。

这次在东京麻布十番吃昼食,也就是午餐,上的面条与中国不同,是放在木盒竹廉上的,我不知怎么吃法,怕出洋相,各国宾客也只好看主人下箸学样。这时服务生又送来一个小盘,盘中放有藤拎把的日式小茶壶和茶杯,我还以为是酒壶呢。心想酒能拌面吗?不料翻译小姐把壶中的黄色液体倒在茶杯里,然后用箸把面条夹进杯中拌了拌吃起来。我于是学样用茶杯吃面。吃了才知道壶里既不是茶也不是酒,而是特别调制的甜味鲜美面汤,面条经过汤的浸拌,鲜滋滋、甜,确实别有风味。万没想到,日式面条既可用勺子吃,也可用杯子吃,真是大开洋荤也。

还有在吃丸之内鳗时,送上来一只四方漆盒,盖上描有金花,起先不知盒内何物,开了盖看到三条斩头去尾的鳗鱼。经浦谷先生介绍,和食中有些鱼类菜肴需要热食方显美味,而漆器餐具不仅光泽明亮,还具有不易散热的性能,可起到保温的作用,故漆器成了日本料理颇具民族特色的餐具。

成立国际箸文化研究会

这次浦谷兵刚等发起组织国际箸文化论坛,不是谈论一次就完成任务,他们有长期计划,所以在大会最后一天特宣布成立国际箸文化研究会。大会推选浦谷兵刚为理事长,三田村有纯为箸文化研究所所长。随后在选举理事中,各国代表认为我是中国藏筷第一人,撰写出版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箸文化专著《筷子古今谈》等六部探讨箸文化的中英法文作品,故一致选我为常务理事,还请我在闭幕式前做1小时演讲。

平生在国外演讲

大会安排我做1小时专题发言,真有点出乎意外。各国代表多为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只有我仅是一个民间古筷收藏者而已。虽说是生平第一次在国外演讲,有点老草根登上国际大论坛之感,更何况这是临时决定,事先没有准备讲稿。可我并不紧张,收藏探讨箸文化30载,也可算是自学成才了。

虽然没讲稿也不能信口开河,经过一番思考,决定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说起,他事先练了几个月的筷子功才敢坐在人民大会堂国宴中和共同品尝中国美食。妙的是尼克松餐毕刚放下筷子,即被加拿大记者抢走。等他到了美国,众多的欧美收藏家纷纷求购这双人民大会堂的冬青木筷,高价出到2000美金,可记者先生依然不愿割爱。我由此受到启发,于1978年开始勇往直前投入古筷收藏之路。而尼克松回国后,也常常带着全家吃中餐,从此放不下手中的筷子。接着我说到,筷子不仅属于中国,箸不仅属于日本,筷箸已随中餐馆和日韩料理走出亚洲,走向欧美,筷箸是属于全世界的美妙餐具。我话音未落,立即迎来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的第二部分讲题是《中国古筷的发展与鉴赏》。当我简单扼要地说了古筷的起源、发展、典故后,因时间关系,话题一转即出示了我从上海带去的唐代鎏金银箸、宋代绿松石箸、明代镶银象牙箸及清代蒙族、满族和藏族珊瑚七星刀筷等五六件。说着说着台下的日本听众和各国代表坐不住了,三五成群先后离开座位,纷纷拥到我的讲台边,有的拍照,有的不客气把我的藏品拿在手上仔细欣赏,还有的向我提出各种筷箸问题。

文化论坛论文第4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化发展新战略的重要环节。在“硬实力”逐渐增强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及提升,通过文化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等全面发展,这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责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后,更包含城市化、人口素质提升、生活方式转变、社会结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议题。

1月7日,2012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拉开了帷幕。在两天的时间里,来自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业界精英共同以“文化立国:我国文化发展新战略”为主题,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新战略出谋划策。下面本刊就将撷取一二,与读者共同分享来宾们的精彩言论,相信这些观点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会大有裨益。

主论坛:文化立国我国文化发展新战略

议题: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制度、法律与法规建设的全面保障,如何建构思想共识、行动纲领与实践的有效互动机制,提升国家制度建设及其实践的基本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然被寄予更深厚的使命。

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许嘉璐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强国,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我们应该主动让文化走出去。我认为中华文化产业的兴旺,关键还不在于操作,而在于文化的内涵根植于本土。今后,当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之后,如果走出去的人更多,请进来的人更为踊跃,那么我想文化产业没有不兴旺的可能。

文化产业更应该考虑社会效益

张淼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看什么?光看数字、报表还不行。当然一个产业的发展,没有效益、利润谈不上产业,但如果仅仅注重这些,对于我们文化发展的初衷和目标有可能是背道而驰的。比如电影产业,近年来我们的票房收入非常可观,但是我们的内容在哪里,给我们青少年带来了哪些思想启迪?这值得思考。文化产业所起到的引领示范作用不单纯是数字,不单纯是表象的经济效益上的指标,最重要的是文化的趋势,是一个文化的风向标。

文化产业急需培养专业人才

中村千春 日本神户大学常务副校长

产学官相结合的模式是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战略,这种三边合作方式被认为是打造新鲜价值观的关键因素。最近的日本政府在文化产业推动方面,“日本库”是很重要的一环。它通过文化产业刺激本土经济,树立文化品牌,培养专门人才。我们需要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功底的协调人员来连接创意内容制造者和使用者,对于文化产业的管理不仅仅依赖于物质资源,更依赖于人力资本,这至关重要。

主题论坛一:模式创新世界城市与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建设

议题:围绕生态休闲文化、生态休闲产业、生态休闲体验、生态休闲运动、生态休闲创新等主题,努力推动全球先进生态休闲理念与国内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建设融合的经验交流与借鉴,促进国内现代生态休闲城市建设和品牌塑造。

将房山区建设成现代生态休闲新城

李江 北京市房山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

本着“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定位,把房山新城打造成首都的活力之都、低碳之城、休闲之区,有几点很重要:一是突出互动模式,我们认为,建设现代生态休闲新城首先要避免成为“睡城”,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生态宜居理念;三是突出现代休闲功能。

生态休闲新城与文化多样性密切相关

花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2010年,上海世博园里的最佳城市实践区,它在田园、生态、文化结合的城市建设方面有3点启发:一是应该有生态型的生产模式,它应该着力于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制造型的养殖业和制造业;二是休闲服务经济;三是高品质的文化享受。跨入21世纪,以绿色为特征的技术、贸易、产业浪潮席卷全球,生态休闲新城不但要求生态的平衡和生态的多样性,而且是以创意、科技、生态、环境等跨界合作作为主要的导向。

让城市成为美术馆

郭羿承 artkey艺奇文创集团董事长

中国缺失的不是文化,而是文化商品。如果把中国文化结合中国的制造业,不只是文化产业领域,而是经济的转型项目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艺术授权在其中作为桥梁的重要意义。我们提出了艺活的概念,就是让艺术走进生活,提出城市美术馆,是让城市成为一座美术馆,让大家生活在美之中。

主题论坛二:文化重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议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及环境恶化、旅游开发等威胁,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如何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命题。

应完善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周庆山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非遗的保护包括抢救性、生产性的,还有很重要的立法性或者法律性的保护。法律性的保护目前在我们国家发展很快,制定了《非遗法》。除此之外,我们立法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讲,传统文化资源是优势,而我们现在保护的知识产权可能在此方面上有很多是顾及不到的,因此如何保护传统知识产权,传统文化的产权就特别的重要。

坚持传统工艺是非遗保护的底线

马盛德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

在开展“生产性方式保护”工作中,一定要坚持非遗项目的手工制作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这一重要性质,这是开展此类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底线。同时,也需要在传统的非遗生产性项目的合理利用方面融入或引进现代的设计理念,关注到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要把文化资源重新活化甚至进化

陈立恒 法蓝瓷总裁、亚太文创产业协会发起人

创意很好的应用,就是用这个创意打造出所谓现代传统的魅力。我们不希望捧着金饭碗要饭,如何把我们文化资源重新活化甚至进化,那才是了不起。这就需要我们把文化资源再次利用,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到西,把这些元素结合、产生出符合新生活方式的文化创造。新的经营模式强调从个人价值创造到企业价值、社会价值创造,再到文化价值的创造和人文价值的创造,这是可以做到的。

主题论坛三:资本领航 文化产业金融分析与展望

议题:2011年,无论是各地文化产权交易所的相继成立,还是天津艺术品分割股票上市交易事件、博纳影业等企业相继上市,除传统的银行以外,更多的金融机构已经大规模涉足文化产业,其间的机遇与风险、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值得深入探究。

要开发多元信贷产品支持文创企业

梅松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

我们希望金融机构能够开发出多元化的、多层次的信贷产品,通过银团贷款、联保贷款等形式支持文化创意企业的贷款。对于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可以通过专利质押贷款的方式扩大贷款的适用范围。

搭建平台促进金融助推文化产业

向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我们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价值评

估公共服务平台”课题项目,是希望对文化创意产业在企业、产品、资本之间搭建一个平台,帮助企业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知识产权的资本转化,进而带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品牌经营,或者艺术授权经营应该成为文化产业经营最主要的本质。文化产品的交易,是基于文化产权的交易,通过它的文化知识产权能够放大其新的价值。

完善鼓励中国内容创造的优惠政策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

我的几点建议是:第一,完善对非营利性文化艺术机构捐赠的财税激励政策;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原创性文化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扶持的广度与力度;第三,研究解决经营型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相关税收,完善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充足税收激励政策;第四,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中国内容的创造。这其实就是―个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方式,要让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增加影响力,这是关键。

主题论坛四:文化自强 区域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

议题:在文化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国内各省区市创造了众多文化发展的创新经验,做出了诸多探索,论坛将选取若干具备典型借鉴意义的发展经验,为各地政府制定和调整“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范例与路径。

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

刘玉珠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区域发展不协调,尤其是西部地区文化产业与东部地区;其次,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地区间的文化产业发展上缺乏协调,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带来了大量的重复建设,文化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第三,因地制宜,要避免盲目发展。

要使用魅力文化产业资源

王齐国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

所谓的魅力文化资源是指资源的惟一性和资源价值,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要使用魅力文化产业资源,而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使用。利用好区域文化资源,首先要区分区域内哪些文化产业资源可以成就文化产品;其次要围绕魅力文化资源为产品或项目进行准确定位,确定目标市场;第三是通过高水准创意,集中相关资源打造龙头项目;第四是围绕龙头项目进行产业链配置。

构成文化产业园有六大要素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我个人认为有6个要素可以构成文化产业园:1、产业集聚与规模效益;2、企业为主体;3、具有成长性,这种成长性来自于企业的创造,而不是地产;4、你在设计园区的时候和入驻企业一定有很好的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企业是因为园区有很好的发展模式才进来;5、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这就可以避免同质化的竞争,我们现在产业园凑到一起变成同质化的竞争,后果很严重;6、资源整合与专业能力的提升。

主题论坛五:人才兴文 聚焦文化产业人力基石

议题:文化发展,人才为本。人才是文化建设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未来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有赖把选才、引才、用才作为事关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性举措来认识和把握,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跨界融合催生文化产业创新人才

李凤亮 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文化产业的人才确实需要复合型的培养,需要打破学科、学员、学校与社会间甚至是国境的壁垒。这种跨界融合,应该坚持特色化和创新型,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当中有4个关系非常重要,即:博与专的关系,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普遍与个性的关系。

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资本型人才

罗争玉 华文出版社社长

企业的本质不只是为人类社会发展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创造财富,企业更是创新知识、培养人才的组织。只有重新认识企业的本质,才能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创意支持。我认为,文化产业领域亟需的是精英资本,即资本型人才,只有大批资本型人才成长起来,文化产业才会真正兴旺发达。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重视技能培训

文化论坛论文第5篇

龙门洞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因长春真人丘处机隐修于此7年,创立道教全真龙门派,从而被誉为龙门祖庭,在整个道教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本次论坛由中国道教协会、陕西省道教协会主办,宝鸡市道教协会、陇县道教协会承办。

论坛开幕式于29日在龙门洞景区上善广场举行。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出席并致辞。

蒋坚永副局长在致辞中指出,在丘祖修行地举办此次论坛,回顾龙门洞和全真龙门派发展历史,挖掘其历史和现代价值,非常有意义。希望道教界继承爱国爱教传统,探索服务社会的新形式新内容;发扬返朴归真精神,不断加强道风建设;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努力阐扬道教当代价值。

任法融会长数十年前于龙门洞出家,对这个地处幽静深山的道院感情深厚。在致辞中,他对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从龙门洞在道教史上的地位、道教文化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两个方面阐述了本次论坛的价值。

“龙门心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济度众生,丘祖一言止杀的壮举即是最好的践行。这对今天的社会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随后,蒋坚永副局长、任法融会长、陕西省宗教局党组书记张宁岗等共同触按启动球,宣布“龙门论道・德润众生――中国宝鸡陇县龙门洞道文化论坛”正式开幕。

国家宗教局一司司长刘威,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丁常云、唐诚青、赖保荣、刘怀元、林舟、张金涛、张凤林、孟崇然,中国道教协会秘书长王哲一,香港道教联合会副主席曾忠南,香港青松观董事局主席梁发,澳门道教协会副会长赖宏,台湾中华道教法师联合总会理事长吴光辉,韩国世界金仙学会会长崔炳柱,陕西省、宝鸡市、陇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内地、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高道大德和学者代表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任法融会长与来自两岸的著名学者钱文忠、齐善鸿、傅佩荣、樊光春登台论道,从龙门洞的祖庭地位、龙门文化的特殊价值、龙门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助推作用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嘉宾还现场回答了网友以微信形式提出的问题。本次论坛内容丰富,开幕式举行前,两岸四地道教界嘉宾参加了“纪念丘处机创立龙门山场835周年暨丘祖行宫落成庆典”,庆门洞丘祖殿新近落成。随后还举行了道教养生斋体验、道文化笔会、道文化演出、道文化论坛等活动。

文化论坛论文第6篇

《学灯》《新青年》公共论坛《时事新报》

吴静,香港恒生管理学院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博士。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媒介话语、权力与资本的联动与角力:五四时期上海报纸副刊场域研究”(12YJC860041)。

晚清以来,具有社会性质的民办报刊被认为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公共论坛。在新文化运动中,传播新思想的公共论坛最早在《新青年》出现,但在1918年,其开放的编辑方式被封闭的编辑方式取代,新文化向大众传播的媒介出现空档。[1]在这一关键阶段,《时事新报》作为研究系上海机关报,运用其副刊《学灯》广泛吸纳各种新思潮和新观点,成为新文化界沟通信息、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重要公共论坛。

一、《新青年》公共论坛的兴起与衰落

《通信》《读者论坛》《讨论》等栏目是《新青年》杂志创办后与读者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平台,它也由此发起诸多重要的争议性议题。在这一阶段,杂志通过组织新文化议题的讨论掀起思想转型的潮流,继续承担近代以来作为社会公共论坛的重要角色。

但从1918年起,《新青年》开始取消“投稿”专栏,这说明它开始从新文化公众论坛转变为北京大学新文化同人的小圈子杂志,《新青年》公共性质的改变使新文化运动迫切需要新的报刊增援。学者李宪瑜提出,1918年以后的《新青年》逐渐丧失自由的讨论风气,而更像由少数几个人组成的文化社团代言人,由于改动编辑方式、加强学术性和选择综合性的主题,《新青年》从公众论坛变成自己的园地。[2]

从刊物的主题来看,《新青年》也在逐渐退出新文化运动的舞台。五后,《新青年》因陈独秀等被捕而被迫暂时停刊,复刊后在陈独秀带领下迅速转为以政治批判为主题的刊物,原来的编辑部同人出现分裂,杂志也逐渐与思想文化建设的初衷相偏离。尽管国内当时“出了四百种白话报”,[3]但能接续新文化运动的仅为少数,转瞬即逝是大多数白话报的命运。

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以公共论坛的方式介入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当时大部分日报在1920年后才使用白话文,但《学灯》始于1918年,它不仅是“采用白话文的先驱”,[4]在五四后的几年还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白话文机关之一。[5]且《学灯》通过打造新文化公共论坛聚拢了一批江南地区的新文化运动支持者,这是新文化从北京向江南发展的表现,《学灯》自身也成为接续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力量。[6]

二、新文化公共论坛定位的确立

《学灯》在创刊之初就明确了作为新文化公共论坛的定位,并通过实践确立了这一重要地位。

《学灯》在1918年的发刊辞就提出建立公众论坛的办刊宗旨:“非为本报同人撰论之用,乃为社会学子立说之地”,“屏门户之见,广商权之资”。[7]这说明,《学灯》在新文化运动中立志为知识青年提供言论阵地,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广纳稿源,吸引关于新文化的各种观点。《学灯》在启事中不断深化这一办刊理念:“本栏之主张专在小言中发表,思潮一项取投稿之与本栏主张较近者发表之,其他各门纯为社会学子自由立说之地,无论正反议论,凡稍有理由者,本报不持成见一律刊载。”[8]郑振铎从1921年起担任《学灯》编辑,他继续发扬公共论坛的办刊理念,提出即便是同一份报纸也应该给不同的观点以发表的园地,因为只有通过自由讨论才能求真,而且讨论双方在交锋中也能各有得益,所以《学灯》非常欢迎各种思想讨论的文章。[9]

《学灯》对新文化公共论坛的自我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其1919年曾经历一次改版,取消发表编辑部意见的“小言”栏,另开设“提倡”“评论”二栏,“发表一切评论均归入‘评论’项内,凡有一切主张均归‘提倡’一项”。[10]这正是《学灯》在自我认识上的飞跃,既改变了“小言”专栏作者来源相对封闭的情况,还表达了《学灯》对自身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公共论坛的期许。

“青年俱乐部”是其中作者覆盖面最广、形式最稳定和时间最长的栏目,更是《学灯》作为新文化公共论坛的重要体现。1918年3月,“青年俱乐部”创立时就提出“凡有益青年身心者,内容不拘门类,文字不拘长短,均所欢迎”,[11]这使之成为《学灯》最受读者欢迎的栏目。从文章分量来看,该栏全为社外投稿,更是支撑版面的主要力量。从内容来看,“青年俱乐部”里讨论的既有个人生活问题,如青年恋爱自由与婚姻自主、个人文明和卫生习惯养成等,也有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过影响的重大议题,如妇女解放、国语统一与推广等,都是《学灯》对新文化运动的准确理解和密切关注的重要表现。且编辑会在话题产生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后,再把相关评论集纳成讨论专栏以设置讨论议程,进一步增加读者对问题的关注度。

《学灯》凭借广纳言论的作风在新文化运动中崭露头角,上海报界当时就提出,《时事新报》最大的优点是肯让个人和小团体发表意见,不像其他报馆只愿意为有钱人说话,却轻视老百姓的声音。[12]

三、调动读者培育名牌栏目

在构建新文化公共论坛的过程中,《学灯》十分注重调动读者的力量和利用读编互动机制来培育名牌讨论栏目。“通讯”栏作为另一个持续时间长、影响广泛的讨论专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1919年8月,《学灯》在版面头条以“通讯”刊登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黄仲苏有关建议开设新文学专栏的来信。[13]为表示报纸能应允读者的期望,《学灯》还在同一版面刊登了主编张东荪的回信。半个月后,《学灯》果真应读者要求推出刊登新文学作品的“新诗”和“新文艺”栏。

《学灯》这种把读者言论置于版面重要位置并及时满足读者需求的做法,彰显了它重视读者的办刊理念,“通讯”作为一个品牌栏目的特殊地位也逐渐得到承认。

此后,“通讯”不断刊登读者与编辑的往来通信和编辑部各种信息,成为《学灯》的主要编辑工具和沟通读、作、编之间的重要桥梁。由于投稿众多与《学灯》的有限版面常常出现矛盾,以致很多投稿不能及时登出。为避免作者久候,《学灯》通常会在“通讯”栏告知收、发稿进度。随着业务日渐扩大,《学灯》后来已没有足够的版面和人手回复所有投稿,但编辑对那些材料翔实、观点独到的作品还是会特意在栏目用稿通知。

但“通讯”栏的功能并不仅限于此,它还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一个交锋意见的园地,而众多新文化人的聚拢和鼎力支持也使其迅速成为《学灯》凝聚和生产思想精华的“意见工厂”。由于“通讯”日渐成熟,编辑部更有意识地把它经营成一个让编者和读者交流思想的品牌论坛,使之成为新文化人共同构建的公共论坛。

四、只求意见表达不求形成共识

《学灯》在运作讨论栏目时反对“一言堂”或偶像崇拜,不追求形成某种共同认识,而是更注重各方意见的自由表达。

从1919年10月起,《学灯》在“青年俱乐部”发表赵康的《对于“教育革命”之管见》等文章并提出“废弃考试”的观点,[14]引发许多读者投稿痛陈考试制度,由此掀起一场“废弃考试”的争论。当《学灯》上的讨论火热进行之时,南京求实中学学生江期豫因为考试夹带,作弊而受罚,羞辱之下以投江结束生命,表明心迹。[15]江期豫的自杀新闻被各大报纸报道,加促了反对考试制度思想的发酵,读者讨论不再停留于考试制度,知识界开始对教育系统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反思。1919年12月,“雪梅女士”就从教育的目的、学校的宗旨等角度提出“不但学校考试应废止;学校规则,亦应废止”。[16]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青年学生对传统考试制度的反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尽管舆论压力强大,但《学灯》并未只站在废除考试的一边,“青年俱乐部”反而展现出《学灯》作为新文化公共论坛的角色,依然给考试制度的维护者提供发言机会。讨论中,王崇植先后发表4篇长篇论文提出:考试制度存在是合理的,但现实问题很多,制度需要改革。[17]同时,许应期、丁晓先等人也发表多篇文章声援王崇植,既批评传统考试的弊端,又表示“该欢迎一种正当的试验法”。[18]

五、凝聚思想精华的交流对话

1919年11月,当时的浙江新潮社主张废除中国传统孝道,其社员施存统在《新潮》发表《非孝》一文,张东荪遂发表评论提出商榷。文章见报后,施存统立刻致信《学灯》进行申辩。尽管他的来信在言语间带有青年的意气,但《学灯》仍把来信全文登出:“先生要批评我们,我以为应当代我们设想……我们浙江新潮社里几个人,都是普通教育没有受完全的中等学生。我们所发表的言论,不可当做根本的主张,只能当做请教的性质……我们小孩子做事,一定不很精细。”[19]张东荪的回信并未以前辈身份压制年轻人,也没有辩驳,而是借此引发关于“孝的问题”的大讨论,[20]在《学灯》开辟“讨论”栏广征文稿。

其实,这种读者和编辑互动讨论,甚至争论的情况在《学灯》并不少见,之所以愿意把迥异的观点完整地呈现给读者,既是因编辑部把平等交流的原则贯注于副刊运作的全过程,也因其在文化上的雅量和自信。

《学灯》不仅是读、作、编之间的互动平台,还是生产观点意见的原料工厂。其中,以对话式的“通讯”来稿最为典型,相比“青年俱乐部”“论坛”等栏目行文更自由,个人特征更浓,意见表达也更畅达。

1919年年底,新文化运动中的康白情和魏时珍就在“通讯”栏展开有关青年道德修养问题的激烈辩论。后,这两位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通过书信多次讨论青年修养问题,并把这些书信直接刊登在《学灯》“通讯”栏上,向读者公开其讨论结果。这场辩论在青年人中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以致很多人纷纷向《学灯》投稿参加讨论。虽然“对话”中各人持有不同观点,但都是以当时中国的青年状况和社会现实为基础进行思考,对读者提高道德修养大有益处。在灵活多样的“通讯”栏,既看到魏、康二人与青年读者间的平等交流,也看到各种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思想观念在中国青年中孕育、产生和成长的全过程。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键时期,《学灯》正是坚持以平等、开放的办刊理念,通过打造名牌栏目、广纳稿源为文化界提供沟通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平台,构建了一个为新文化运动持续提供思想动力的公共论坛。

参考文献:

[1] [2] 李宪瑜.“公众论坛”与“自己的园地”:《新青年》杂志“通信”栏[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32-44.

[3] 胡适. 文学革命运动[M]// 阿英.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十集)史料索引. 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6:18.

[4] 司马长风. 中国新文学史(上卷)[M]. 香港: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82.

[5] 三份副刊是《学灯》《觉悟》和《晨报》副刊。见胡适. 文学革命运动[M]// 阿英.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十集)史料索引. 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6:18.

[6] 吴静.新文化运动在江南的传承:《学灯》社会关系网分析[J]. 国际新闻界,2010(9):120-126.

[7] 学灯宣言[N]. 时事新报・学灯,1918-03-04(03).

[8] 本栏启事[N]. 时事新报・学灯,1919-05-09(04).

[9] 今后的学灯[N]. 时事新报・学灯,1921-08-01(04).

[10] 本栏启事[N]. 时事新报・学灯,1919-05-23(03).

[11] 本报特设学灯一栏预告[N]. 时事新报・学灯,1918-02-25(01).

[12] 王无为. 各地文化运动的调查――批评之(一)上海报界的文化运动[J]. 新人,1920(5):138.

[13] 黄仲苏. 改良本报的讨论[N]. 时事新报・学灯,1919-08-11(03).

[14] 赵康.对于“教育革命”之管见[N]. 时事新报・学灯,1919-10-18(03).

[15] 南京青年会学生自杀纪闻:因私有挟带而轻生[N]. 时事新报,1919-12-22(02).

[16] 雪梅女士. 对于“废止学校现行考试法”的意见[N]. 时事新报・学灯,1919-12-30(02).

[17] 王崇植. 我对于玄庐君的“考试与毕业”的讨论[N]. 时事新报・学灯,1920-03-07(04).

[18] 丁晓先.“废弃试验”问题之讨论[N]. 时事新报・学灯,1919-11-27(04).

文化论坛论文第7篇

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系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和开封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计划每两年举办一届,连办10年,其目的是把开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成一座集收藏理论研究,藏品鉴定、展示、拍卖,艺术品物流集散和收藏经济开发为一体的中国收藏文化发展基地。其首次举办就大获成功,可见其生命力之旺盛、影响力之卓著。《收藏》杂志看好三点:

一是政府行为好。中国民间收藏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已持续发展了20多年,各种类型的民间收藏活动包括收藏理论研讨会、收藏文化论坛等遍布城乡各地。其中带有全国色彩的如曾在广东惠州市和海南海口市举办的“华夏民间收藏品展示会”,以及曾先后在上海、广州、西安、北京、海南、杭州和湖北荆州诸省市举办的“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此活动前三届称为“中化收藏文化国际研讨会”),但这些活动都是由民间收藏组织举办的政府机构很少介入,属民间行为,即使个别城市以政府名义举办的收藏活动,也多属开发当地某类单项性藏品资源藉以带动经济发展的商业性活动。由于各地收藏组织力量有限,无法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故其影响和作用受到限制。但此次开封收藏文化论坛不同,是由一级地方政府聚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之合力,举全市之物力、财力与人力,精心打造的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开封市政府为此投入了数亿元资金打造论坛活动主会场东京艺术中心,建造开封收藏艺术品一条街,扩建开封市博物馆等。论坛设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和办事机构,市级党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都在其中兼职。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开封市委、市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眼光和坚定决心。这是论坛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二是地点选得好。开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收藏高潮兴起的策源地,在中国收藏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北宋京都之地,宋王朝历七帝皆热心收藏,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皆好藏书。不惜重金从民间征购奇书,大建藏书馆。宋代诸帝对书画也极为爱好,设有翰林书画院,尤其是宋徽宗赵佶本人不但嗜好书画,还举朝廷之力搜集古物,皇室收藏达万件之多。上有所好,下必甚也,在宋代诸帝尚文抑武政策的影响下,朝臣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涌现出欧阳修、赵明诚、米芾等一批收藏大家。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宋代首开金石研究同文献考据结合之风,为中国文物收藏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著作。当时的京都开封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样也引领着中国收藏文化的潮流。其形成中国第一次收藏高潮的历史根源及其经验教训,是一笔厚重的文化财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由此可以看出,在北宋京都故地举办开封收藏文化论坛,使其植根于华夏文化的土壤之中,承历史发展之脉络,具有独特的意义。

三是合作伙伴好。开封收藏文化论坛选择中国收藏家协会作为主办方之一,使其跳出了地域的局限,一下子站在全国收藏文化的大舞台之上。当今我国社团管理法规不允许建立跨地域的全国性的社团组织,民间收藏组织亦然。中国收藏家协会是会国民间收藏组织中唯一带“中国”字头的组织,加之它由国家文物局主管,闫振堂会长又是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其特殊的背景和身份使其具有准官方的性质。其在10多年的发展中,作风严谨、注意团结各兄弟协会、平等待人,越来越得到各省市区收藏组织的好评,其影响力和带动力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中国收藏家协会荟萃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文物鉴赏家和各路收藏大家,这就使开封收藏文化论坛具有了全国色彩和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此次论坛中人脉关系的牵线、收藏展事的组织、收藏论文的征集和评审,都少不了中国收藏家协会的独特作用。反过来,中国收藏家协会通过参与主办这次活动,也使协会工作迈上了台阶,走进了广阔天地,为各地收藏组织做出了典范。

文化论坛论文第8篇

——2014中国文化地产(武清)高峰论坛

一、论坛背景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有序实现市民化为首要任务,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会议指出,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处于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地带的天津市武清区,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现代化的交通条件,有强大的接受核心经济辐射能力和分享中心城市发展成果的条件。随着北京新机场——首都第二机场的开工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北京市南城规划布局的延续和升级,使得大批投资群体涌入和城市刚需人群外溢。未来一段时间,北京南部城区的面貌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这对于正处于这一辐射地带的武清而言,未来的发展潜力极其令人期待。

作为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的重要区域,在北京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的时机,面对北京高昂的房价,越来越多的理性消费者选择放弃大都市中心区域的繁华来到京津周边区域置业定居。香河、三河、固安等地房产市场就是在一片涨价大潮中红红火火。和其相比,无论是在区位优势、交通条件还是人居环境等方面都超过不少的直辖市管区武清,正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是一片极具投资价值发展空间的洼地。

当前,多个房价上涨较快的二线城市相继出台楼市调控政策,纷纷加强对限购、限贷等政策手段的执行力度,控制不断上涨的房价,但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市房价数据显示,房价涨幅虽然在收窄、放缓,但上涨趋势未变。武清正面临新一轮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武清的品牌传播和推广,将武清的软硬件建设、人居环境、未来的发展潜力等投资价值,迅速、有效的传输到京津地区刚需求群体和投资群体,是关系到未来武清发展战略极其重要的环节,对改善武清的投资环境、促进武清房市繁荣,对应武清京津城市群核心地位,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刻不容缓的关键性举措。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武清的投资价值被广为人知,武清和周边区域的品牌差异化得到验证,武清的未来必定红红火火,武清也必将成为宜居区域的绝佳品牌。

二、基本情况活动名称:2014中国文化地产·武清论坛

活动时间:2014年1月16—17日

举办地点:天津市武清区

活动主旨:挖掘武清价值

塑造武清形象

宣传武清优势

扩大武清影响

三、组织机构指导: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

主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政府

联办:《中国文化地产》杂志

文化地产网

协办:地产门户网站、媒体、赞助单位

承办:天津市武清区住建委

天赋集团天津天赋成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策划:文化地产传媒产业联盟

媒体支持:中央媒体5家

北京媒体5家

天津媒体5家

专业媒体5家

网络媒体5家

四、论坛定位本次武清论坛主要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武清蓝印房产市场寻找最具优势的投资价值,并就武清房产价值提供有效的品牌传播方式。

——权威高端

——价值再造

——思想盛宴

五、论坛主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武清价值主题诠释:武清的投资价值不只是“蓝印”

——四个优势、四个效应,奠定了武清不可撼动的投资价值,真正实现愿景与财富双赢:

1、地理区位优势相比于燕郊、香河、固安、涿州等近年来大热板块相比,武清区地处天津北部,北京、天津、河北三省交汇处,是京津交界的中心点,地理位置条件十分优越,是京津往来的必经之地,特别是京津城际列车的开通,武清车站恰恰是京津城际在北京与天津之间唯一的停靠站,每天来往与武清与北京南站的高铁有十多班,区域优势不可撼动。

2、自然环境优势从天津,到北京,看蓝天,到武清。天蓝水绿、林密景美是武清的自然环境优势。武清境內拥有大运河等11条河流,水资源丰富。万亩森林公园,林网密布,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武清还有京津之间最大、面积112平方公里的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金泉湖等四座大型水库。同时,武清在2008年以来,按照“目之所及、焕然一新”的标准,先后深入开展实施了多项市容环境整治活动,全区生态自然、水绿交融的环境特色进一步凸显,为全区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一个人水和谐、城景相融、功能完善、宜居宜商宜游宜业的绿色武清在京津之间绽放异彩。

3、交通资源优势除京津城际列车外,区域内有京津塘、京津、京沪、津保、津蓟5条高速公路及12个出入口,京津城际铁路在武清城区设有全段唯一经停站,每天停靠车次19对(周末22对),从这里乘车去北京只需25分钟、去天津只需15分钟,实现到京津半小时时空目标。

相比较燕郊、香河、固安等周边环京津区域,出行方式单一,耗时耗力,路况并不十分通畅,无法满足庞大的出行需求,没有医院等基本的服务机构,间接增加了出行的难度与距离。因此,使得武清以不可比拟的交通优势领跑其他郊县。

4、特殊政策优势根据天津市政策,一次性付款在40万元-80万元之间,即可获得天津市蓝印户口,而武清地区仅需一次性付款40万元即可享受这一优惠政策,在子女入学、高考、社保等方面享受天津市常住户口居民同等待遇。随着京津城市一体化的发展,武清区作为连接两地经济主轴上的重要枢纽,有着强大和远阔的发展空间。正因如此,武清区以绝对优势领跑于其他郊县区,是蓝印政策投资置业的首选之地,在未来更具发展潜力。

5、产业聚集效应武清城市定位为“京滨综合发展主轴上的国际化功能区和京津之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凭籍绝佳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政策支持,巨大的发展潜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武清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部级经济开发区——武清经济开发区、以及产业特色鲜明的自行车工业园、汽车工业园、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京滨工业园等,吸引了包括爱默生、英格索兰、LG、住友、中粮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內,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企业在此落地生根,成为海内外客商最钟爱的聚财福地,不但极大促进当地就业的同时,也为楼市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6、价值洼地效应北京新机场——首都第二机场的开工建设、北京市南城规划布局的延续和升级、投资群体涌入和刚需人群外溢、北京等地“限外令”、“限购令”的提出、周边香河等地不断上涨的房价……因交通便利、房价低、品质好,又可办理蓝印户籍的武清,迅速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价值洼地效应,武清应该成为天津地区蓝印政策下投资置业的新峰点。

7、京津同城效应便捷的现代化交通优势,不但实现了北京、武清、天津市区三地间的快速互联,同时也让武清得利于北京和天津合作打造“双核”经济中心的影响,是京津一体化的前沿与最先受益者。因其投资潜力、生活配套及双城优质地缘的共享,应该成为大北京都市群规划的最佳受益者。

8、品牌文化效应随着武清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交通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国内各大房地产开发企业如北京首城置业、保利地产、经纬置地、恒大地产、亚泰股份、美克置地、北京住总等纷纷进入武清,品牌企业依靠品牌实力开发的品牌地产,让武清的商业、旅游业和文化地产性质旅游项目迅速崛起,为武清的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品牌活力,提高了武清城镇人口的素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恰好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在各种文化地产项目的带动下,武清的文化经济应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未释放,而这也是武清的价值所在。

六、论坛议题主议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武清价值分议题1:2014年宏观经济形势及房地产调控趋势分议题2: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分议题3:武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议题4: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与转型七、论坛流程第一天上午:10:00签到、开幕;

第一天下午:13:30论坛;晚上自由活动;

第二天上午:武清亮点体验和专题采访;

第二天下午:活动结束

八、议程安排整个论坛流程分为三部分:

开幕式(约20分钟)

天津市人民政府领导致辞

主办方致辞

(一)主题演讲(每位15分钟,总计约60分钟)

1、专家就全国房地产形势发展趋势演讲

2、承办方领导演讲(投资价值、区位、政策、发展前景)

3、项目代表演讲(从品牌、服务、售后)

4、第三方演讲(从策划、营销、传播)

(二)互动沙龙(60分钟)

根据三方演讲的内容,请参会的专家、房地产企业领袖、,就武清预防“蓝印短视”现象展开分析、讨论、解决的意见

(三)媒体提问(60分钟)

(四)实地参观、考察、调研、闭幕演讲

九、论坛传播1、现场媒体直播

1)网络媒体图文直播

2)现场视频直播

2、会后媒体发稿

1)论坛新闻稿

2)论坛观点稿

3)武清楼市见闻稿

4)论坛视频剪辑网播

文化论坛论文第9篇

【关键词】校园论坛;网络性质;学院文化

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最年轻,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其极具特色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既是大学教育的产物也是其不断丰富深化的催化剂。而高校BBS是中国大学生网络汇集度最高的地方,集中体现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时代风貌、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同时,这些因素的相互碰撞和影响,又逐渐形成一种文化,从现实校园蔓延到虚拟网络,又通过网络逐渐扩散。

1 BBS的历史渊源与我校网络信息中心

我校目前已存在校学生会网络信息中心,自成立以来,就担当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重任。维护学校学生会网站的建设,对学校重要会议和活动跟踪采访、报道,并及时上传到校学生会网站,丰富网站的内容,维持网站的正常运行和安全,而至今还未形成本校BBS论坛。

起初的BBS系统是报文处理系统,系统的唯一目的是在用户之间提供电子报文,随着时间的推移,BBS系统的功能有了扩充,即增加了文件共享功能。而现今,BBS更是渗透到了各大高校,据权威调查显示:36.57%的受访同学认为BBS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最深;有10.56%的同学认为BBS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影响最深;还有21.35%的同学认为BBS对他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学习习惯、价值取向、个性心理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BBS凭借其广泛性、及时性、开放性及无限性而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真正成为了高校学生思想交流、信息传递的平台。

我校的网络信息中心与高校BBS有着相类似的存在元素,比如,2008年11月,校学生会在李洪渠书记的指导下,成立了“信息联络组”,旨在收集广大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协调和沟通,尽最大的努力,听取同学们的合理性意见,满足同学们的合理性的要求,并采纳可行性的建议,为广大学生服务。可是毕竟,网络中心与BBS的属性不同。在我国,各高校都有自己的网络信息中心,旨在维护和提高本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传达学校领导的指示,对学生进行网络管理,对外界进行高校宣传,往往只有下达,而没有上传,互动性不强。而BBS论坛的目的很“草根”, 可以向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分类专题讨论服务区,学生们可以在此发表自己的某些观点、交流某些技术、经验乃至人生的感悟与忧欢,亦可以做为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渠道,学校亦可在此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或某些消息。

2 BBS的校园文化与我院BBS论坛前景展望

高校BBS凭着自身特有的传播优势和特点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使其成为高校校园网站中最活跃的板块之一,建设好高校BBS,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地学习、生活,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BBS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建立良好和谐人际关系的平台。在论坛中常常会出现现实中少见的激烈争辩场面,一个问题引出几十甚至几百个回贴,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互动的需求。在BBS上浏览帖子或者参与讨论时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容易找到有共同话题的交流对象。尤其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来说,网络在相当程度上帮助了他们,使他们能够很快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BBS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海量信息的资源库。高校BBS上的资源可谓“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大学生一旦遇到问题,都会习惯性地求助于BBS;在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也可以求助上BBS;信息分享上BBS,对于学校、院系建设提出建议上BBS,休闲娱乐也上BBS,BBS无形中成为了学生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每一个高校BBS都在努力将自己打造成校园文化与学术交流的平台,都在以各自迥异的风格演绎着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同时,高校的BBS也是反映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从这里可以捕捉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此高校应高度重视BBS,加强管理、充分利用BBS,积极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实际上,我院网络信息中心已经开始了对BBS网站建设的展望,在学生会网站改建策划中,已经提出了“学生会网站应当符合学生会的宗旨,能够充分展示学生会‘家’的文化,能够展示学生的风采”的理念;另外还兼备了现代、实用、互动等构成元素;致力于将学生会网站建立成为具有青春活力,看上去美观大方的网站;能够紧跟学术性网站设计潮流,运用流行元素,使网站和企业一样充满现代气息;让访问者最快找到他所需要了解的、一目了然、轻松自如;同时,管理人员能够轻松进行网站内容更新和维护工作,实用、易用能使学生会网站走向良性循环轨道,从访问者那里获取对网站以及学生会各方面工作的反馈,能够捕捉学生的需求,能够双向交流,能够使学生在网站中充分发表见解,并加以吸收,充分发挥好桥梁作用。

这是一次突破,也是校园文化的一场改革。未来的校园网站将不仅仅是上层消息的下达,还会将学生群体纳入到其中,作为主人公,对外营造校园文化。据学生会消息,网站将建立校园动态、精彩赛事、策划书云集、建议投诉区、文学驿站、灌水乐园、跳蚤市场,以及站务管理等。将从多个方面关心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对凝聚力的一次巧妙的加强。而作为学校一名老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站的建设中来,不仅可以交流学术、,还可以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逐渐形成包含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师生与学校,这样一个“四位一体”的网络交流空间。

我们甚至可以开启全国高职院校首个最具有影响力的BBS论坛。就目前看来,全国高校的论坛数量已经数不胜数,而高职论坛却成为冷门。分析目前的高中生入学情势,就读高职院校的人数与就读大学的人数比例相差不到20%,国际上也是这样,在瑞士,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只有15%的学生进入高中并继续进入大学,其他85%的学生则进入职业学校,并且随着大学的扩招与收费的剧增,许多考上了大学的高中生也会自动放弃二本、三本,转而就读于正规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开启BBS论坛不仅能对外宣传学校特色,还能与大学之间形成一座“立交桥”;作为高职而言,最大的优势还在于,我们有着丰富的就业渠道和就业信息,而这一点,可以成为一股相当有力、也相当实用的力量,注入到我校BBS论坛的创建之中。

3 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但是,BBS上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校BBS传播过程中容易滋生的主要危机有:

其一,不良信息容易腐蚀大学生的道德思想;

其二,过激言论容易引发校园网络辱骂行为;

其三,敏感话题容易引发校园恶性;

其四,管理者与用户之间意见分歧或冲突严重;

其五,部分网民时常出现网络越轨或犯罪行为。

经过深入的分析发现,这些危机产生的原因为:

其一,传播源的失真容易误导学生的网络行为;

其二,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会滋长大学生的宣泄心理;

其三,倍受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会投影于虚拟世界;

其四,大学生的群体和心理特征为危机的出现提供了主动力;

其五,BBS自身的特性给危机的出现搭建了温床;

其六,管理者不和谐的管理行为助长了危机的产生。

因此,我以为高校管理者应该在预防为主,及时处理、正面引导、方式柔和稳定监控等原则的指导下做好校园BBS传播过程中的危机预防、处理和事后总结等危机管理工作,以维护校园稳定,确保我院示范性建设的顺利开展。

参考资料

[1].2009首届中国高校BBS站长年会媒体报道.

[2].葛仕广《近五年来我国高校BBS建设与发展的研究》.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