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艾灸法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6 18:48:43

艾灸法论文

艾灸法论文第1篇

摘 要 艾灸作为我国传统保健疗法,已经有2OOO多年的历史。流传迄今,演变发展,方法已十分丰富。艾灸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防病保健”的作用。艾灸在我国有历史悠久,应用非常广泛,本文对艾灸的成分、灸疗保健穴在运动疲劳中的应用与研究及其它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为艾灸在体育保健中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艾灸 体育保健 灸法 穴位

一、前言

目前,人们对于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越来越重视。由于西医中许多药物虽然能提高成绩,消除疲劳,但含有违禁成份,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目前国内外学者都转向重视中医中药的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方法――艾灸疗法。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艾灸在体育保健中的作用,尤其发挥其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作用,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体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前人的科研成果,对结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亲身体验对艾灸的主要成分及其在体育保健与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二、艾灸的主要成分

艾,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中药材。艾灸的原料是艾草,艾草,又名冰台、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艾灸”就是把艾叶晒干捣碎制成艾绒,再把艾绒放在桑皮纸上卷成艾条,“艾灸”时将点燃的艾条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熏灼。艾灸,也是借助艾草燃烧时发出的药力和温热刺激来熏酌特定的穴位。

三、灸疗在体育保健中的应用研究

(一)灸疗保健穴在运动疲劳恢复中的应用

运动疲劳无论是急性疲劳还是过度疲劳都带有全身性的特点,大负荷或超负荷的运动,对人体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和运动系统在内的人体各系统都有生理或病理范围内的影响,中医临床实践和现代经穴研究显示,以下穴位和经络在全面调节人体功能,克服不良的机体状态、恢复疲劳与保健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1.足三里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有一条支脉从缺盆入体内属胃络脾,足三里是胃经之下合穴,又是全身强壮穴之一,它的主要治疗作用为调胃肠、降气逆、泻热、清神、补虚、益气,临床上应用很广。艾灸足三里穴能提高红细胞、血浆、肌肉组织中的抗氧化酶活力,能够有效降低体内血乳酸的水平、改变血液流变学状态,明显降低力竭运动后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活性和肌红蛋血清细胞因子Y――干扰素和转化生长因子从而减轻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从而达到缓解运动疲劳的效果。

2.关元

关元穴属任脉,位于脐下三寸,及元气所在地――丹田的位置,所以治疗诸虚百损,它是首选要穴。对阳气欲脱、真气将竭的脱证,常用艾灸关元的方法治疗。艾灸关元穴具有调整和加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在抗疲劳保健方面有一定的意义。由此看来,灸关元穴确实具有扶阳固脱的功效,对过度疲劳引起的、脱证亦有扶阳固本,恢复疲劳的特殊作用。

3.三阴交

本穴属足少阴脾经,又是足的三条阴经:肝经、脾经、肾经的交会穴。由于三阴交是肝经、脾经、肾经的交会穴,而这三条经络又与胆经、胃经、膀胱经相表里,涉及经络非常广泛。因运动疲劳与人的元气有关,肝、脾又与后天的五谷精微转化的营养有关,运动疲劳引起人体诸多系统发生剧烈的变化,而三阴交涉及的六大脏器与人体气血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可以认为:三阴交在运动疲劳的恢复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中脘

中脘穴与身体的其它穴位有广泛的联系,所以被称为为六腑之会穴,灸中脘具有温补脾胃,合胃气,升脾阳。补益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是治疗脾胃虚寒,气血亏虚的要穴。对运动后的恢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灸疗保健的作用机理

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总结了用艾灸来预防疾病的作用机理通过腧穴经络将艾的赧通功坍与失的阳热属性内达脏腑,以此调节脏腑经络,使五脏调和,气血通畅,达到机体相对平衡状态。艾灸有类似抗原免疫作用,灸疗具有双向免疫调节功能,疗能催化、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应答水平,增强免疫功能,从而加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1.灸法的药性作用

艾是最常用的灸用燃料,它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药物效应。中医认为艾属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的作用。艾灸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虽然在治疗过程中艾叶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证实,艾燃烧后生成一种物质,具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自由基清除作用。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随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2.灸疗及其临床应用

灸疗是通过点着艾条或艾柱,借其热力给人体穴位以温热性刺激,并通过经络腧穴的整体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的一种方法。古人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强壮保健等作用。《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施灸治病。除了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以及辨证施治的原则外,还应注意灸疗的先后顺序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云:“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先背后腹,先头后肢,多数是先上而后下,艾柱是先小而后大。灸疗取得明显效果的六个要素为:艾、灼、穴、久、均、传。

四、结论

中医艾灸作为一种运动疲劳恢复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艾灸是中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艾灸的临床实践,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人为本,从整体观念上认识人与体育保健的关系,应用时注重以扶正为本,克服了一些手段只治标不治本的弊病;而且中医艾灸操作起来方便、易行,不受地点和时间的影响,其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艾灸作为绿色疗法,对身体没有任何副作用,既可以提高运动成绩,又不会违反任何兴奋剂规定,可望作为高水平运动队常用的培补手段。

参考文献:

[1] 马亚妮,江红轲,王保平.艾叶在体育保健与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4.11(5):41.

[2] 田岳风.艾灸保健的临床运用及其作用机理[J].针灸临床杂志.1995.11(3):25-26.

[3] 尹改珍,李晶.浅谈艾灸保健[J].新疆中医药.1998.16(4):39-42.

[4] 唐照亮,宋小鸽,侯正明等.灸疗抗病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1997.17(4):233.

[5] 马山坡.传统保健疗法――艾灸对运动大鼠血睾酮、胰岛素及部分血清酶影响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8(25):62-64.

[6] 马亚妮.经穴疗效筛选在运动疲劳恢复方面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1):3006-3007.

艾灸法论文第2篇

摘要通过对《采艾编翼》的考证,发现现存版本有相当篇幅为后人从《医宗金鉴》补入,特别是卷三的外科方药。剔除后人补辑的内容,《采艾编翼》是一部上、下两卷的灸法专著,上卷为灸法基础,主要论述经络、腧穴、灸法治则等;下卷为灸法治疗学,主要论述临床各科疾病的灸法治疗。该书有内容简明扼要易学易用、临床经验独特实用、灸药并用相得益彰的学术特点,且具浓郁岭南特色,值得深入研究。其著者和校辑者还有待考证。

主题词《采艾编翼》灸法中医药学文献

《采艾编翼》是清代岭南的一部灸法专著,目前尚未见对其系统研究,有关介绍甚为简略。如《针灸医学史》介绍曰:"《采艾编翼》3卷,叶茶山辑,约成书于1711年。卷1为经穴部分;卷2为临床各科的灸治及药治;卷3则收录简便外科验方百余首,与针灸不相关联。"[1]笔者在研究岭南针灸史时,对《采艾编翼》进行考证,现将一些心得公诸同道,以期抛砖引玉。

1《采艾编翼》的作者和辑校者考证据载,《采艾编翼》约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作者为广东新兴县人,姓氏不详。[2]该书辑校者叶茶山的序言曰:"是编藏虽久,尚未校订,盖以前编残阙几半,痛无力以补辑,不暇痛心。戊子春,妹夫君以载忾然自任,捐赀镌复。庚寅冬,以载复趣余抄正是帙,而同社顾君苑、陈君其统、彭君达海、李君子创咸愿捐助,登之梨枣,于是与每野、活人二家兄检视校订,阅两月而编就,书林弟文大亦蠲工六之一,成之,俾公之同志云。时

嘉庆岁次乙丑之春

岭南叶茶山题于环翠书屋"从这篇序言可以看出,《采艾编翼》由叶茶山家封藏已久,原书残缺不全,叶氏想要校订编印该书,但感难度较大,心有余而力不足,直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亲戚支持下开始筹划出版该书。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得到亲友资助,叶氏三兄弟合力补辑、校订书稿,交付刻版。书商则通过减免六分之一的出版费以帮助该书出版。历经35年后,于嘉庆十年(1805年)刊行问世。该书从书名到体例是以岭南灸法专著《采艾编》为蓝本,补后者之不足,发后者之未发,力图成为与《采艾编》齐名的灸法著述。《采艾编》由叶广祚所著,署名茶山草木隐,本书校辑者署名叶茶山,而有关的新兴县志、肇庆府志等地方志均未见叶茶山的记载,这里叶茶山是真名还是托名,尚待考证。198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认为该书是"针灸宝库中尚未发掘的珍品",将其收入《中医珍本丛书》系列,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所藏的清嘉庆十年六艺堂刻本影印出版。

2《采艾编翼》的内容考证嘉庆十年六艺堂刻本分三卷:卷一,为十二经脉循行部位歌诀及图谱,十四经分经图谱、解说及综要,经脉主治要穴歌诀,以及灸法须知。卷二,为临床各科疾病"治症综要",收录内、外、妇、儿诸科113种病症的取穴处方、灸法要则及药物治疗。卷三,为"肿疡主治类方"、"肿疡敷贴类方""溃疡主治类方"、"洗涤类方""膏药类方"、"去腐类方"、"生肌类方",介绍中医外科疾病的内服外治方剂近百首。

笔者深入研读,发现该书有相当篇幅的内容辑录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计有:卷首"十二经循行部位歌"至第21页的"足膝外内歌",共5首歌诀及注释和8个图谱;卷一第99页"分配藏府脉图"至第121页"肿疡溃疡结代脉歌",共1个图谱及按语和28首歌诀及注释;卷三"肿疡主治类方"、"肿疡敷贴类方""溃疡主治类方"、"洗涤类方""膏药类方"、"去腐类方"、"生肌类方"的全部内容均辑录自《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其中《采艾编翼》第274页与275页之间上下文无法连贯,对照《医宗金鉴》此处缺少琥珀蜡矾丸、护心丸、透脓散和托里消毒散等4首方剂,显然是脱页。还有数处脱字:如第289页"草乌狼毒半夏南星各等份"缺"乌"、"狼毒"、"各"字;第290页"真君妙贴散"缺"妙"字;第304页"溃疡主治类方"缺"方"字;第305页"八珍汤"缺"珍"字等。《采艾编翼》约成书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1,2],而《医宗金鉴》刊行于乾隆七年(1742年),上述这些内容肯定为后人加入,联系到叶茶山在序言中提到:"与每野、活人二家兄检视校订,阅两月而编就",这些内容很可能为叶茶山三兄弟从《医宗金鉴》中加进来。如果从现版本《采艾编翼》里剔除后人加入的内容,该书就是一部上、下两卷的灸法专著,这一点可在该书第23页和第123至126页的目录得到印证。从目录中可见,原书上卷为灸法基础,主要论述经络、腧穴、灸法治则等;下卷为灸法治疗学,主要论述临床各科疾病的灸法治疗,虽然其中也配合使用药物,但是灸法在前,药物在后;灸法为主,药物为辅。

3《采艾编翼》的学术特点通过对剔除后人补辑内容的原书深入分析,与同类针灸古籍比较,笔者认为《采艾编翼》有以下三个特点。

3.1内容简明扼要本书经络、腧穴部分多采用歌诀形式,且精简短小,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卷一"经脉主治要穴诀",用五言、六言或七言歌诀,扼要介绍十四经脉重要腧穴的主治功能,言简意赅,如"脾热泻大都,冲脉公孙求,三阴阴症取,寒汗大横收"。

卷一"十四经络图说综要",每条经脉图示、解说之后,都有提纲挈领的"综要",介绍该经的主要腧穴的取穴要点、主治要点或灸法要点。如"大肠经综要合谷:要穴,孕妇慎。温溜:多热头痛。曲池:伤寒余热不尽,肢痛。肩:臂痛举臂取"。

3.2经验独特实用卷二"痈疽"中可通过隔蒜灸使痈疽移位以免影响重要器官:"诸疮相其经络部位,如在上下而关系官窍、隐曲者,可移使上下,如便毒在髀枢未甚,则灸下部而移之,将成则灸疮顶而压之"。通过灸法治疗特定的痈疽:"乳痈腋疟,灸手部而散之。鼻痔,通天消之。……马嘴疔,正生人中一日死,灸百会七壮即消"。这些方法丰富了灸法治疗痈疽的内容。

卷二"救急"中介绍用灸法抢救断肠草中毒的方法:"吾邑山多苦蔓藤,一名断肠草,食之即痰壅咽喉,须臾气绝。冥顽负惫者往往食此破人家产,丧己性命。此方活人甚多,凡心头尚暖者可救。先灸涌泉下痰,艾要坚实如黄豆,每三五壮;次灸劳宫退逆气,艾坚如绿豆大,每三五壮;次灸章门疏五脏,艾坚实如绿豆大,每穴三壮;……次灸天突清气,艾坚如米,三壮。白羊血灌之亦效,但恐不便,则灸法为效速"。用灸法抢救危重的断肠草急性中毒,实属难能可贵,此类针灸急救经验,确有发掘价值。

3.3灸药相得益彰本书注重灸法与方药并用,卷二介绍内、外、妇、儿各科113种病症的症治,其治疗措施大多数为灸法与方药并用,一般先陈述灸法治疗,再介绍方药治疗。

有些病症仅列针灸方法,如小儿痫证治法。也有个别病症仅介绍方药,如中风所附的厉风、癜风、历节风三证。灸法与方药相互配合的治疗方法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这种方法既有灸法的简便速效,又有方药(包括汤剂和丸、散、膏、丹、酒等成药)的疗效巩固,且方药可防止灸法太过温热,更适合岭南的气候特点,两者配合,相得益彰。

总之,剔除后人补辑内容,显示出《采艾编翼》是一部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灸法专著,其内容十分丰富,临床经验独特实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4参考文献

1林昭庚,鄢良.针灸医学史.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331

艾灸法论文第3篇

【关键词】艾灸;关元穴;时辰;阳虚;红细胞免疫结合花环率

To observe the moxibustion point of Yang Guanyuan patients red blood cell immune function

ZHANG Fan LIN Zhou-jie HUANG Jing-zhao FENG Li-ping HE Xing-ping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oxibustion point of Yang Guanyuan patients red blood cell immune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time. Methods: The first two groups of experimenters Yang 35 patients and 35 normal within 24 hours of (ZI, MAO, WU, YOU) to carry out blood at four different time, operation, testing. Immediately moxibustion treatment hole Guanyuan 5 days, and then carried out on two groups of staff within 24 hours of (ZI, MAO, WU, YOU) to test four different tim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Results: The Yang group, normal group after Moxibustion Moxibustion before there is an obvious difference (P

【Keywords】Moxibustion;Guanyuan acupoint;Differenttime;Yang deficiency;Erythrocyte C3b receptor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6-0007-02

关元穴为人体保健要穴之一。多种文献资料记载对人体具有补益正气的作用,本文拟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角度出发以红细胞免疫结合花环率为观测指标,以观测24小时内不同时间段艾灸关元穴对人体红细胞免疫结合花环率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阳虚组35例患者均来自惠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及消化内科住院病人,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52岁,平均(39.5±2.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0年,平均(10.18±1.25)年。另正常组系来自本院进修的医务人员。其中男12例,女23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40岁,平均(34.5±1.8)岁。两组人员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①纳入标准:对于治疗组以符合中医阳虚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阳虚体质的标准:食少纳呆,畏寒肢冷,体虚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或迟缓。对于正常组,选择平素身体健康无疾病的正常人:舌质淡红,苔薄,脉平和之人士。②排除标准:对阳虚患者合并有其它严重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病人。③剔除标准:对阳虚患者在治疗期间处于非疾病稳定状态,仍处于用药阶段的病人,且不符合中医辨证阳虚的患者。

2 治疗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说明:①部分实验器材及实验药物试剂(略)。②实验操作步骤[2] 。

2.2 实验阶段:

2.2.1 第一阶段:灸前对阳虚及正常组的操作。

2.2.2 第二阶段:观察组及对照组均于固定时间内予艾条温灸关元穴30分钟[3],以受试对象感觉温暖舒适为度。疗程为三天,1次/天。

2.2.3 第三阶段: 灸后对阳虚及正常组的操作。

2.3 数据统计:使用PEMS 3.0 统计软件包(第三版),进行两样本均数和多个样本均数的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存在显著差异(P

3 统计学处理结果分析:

结论:不论是阳虚组还是正常组,也不论是那个时辰,艾灸关元穴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花环率。

结论:灸前灸后正常组与阳虚组花环率均有差别,两组灸后的花环率均较灸前有所提高。

结论:不论灸前还是灸后,不论正常组还是阳虚组红细胞花环结合率在不同的时辰内呈规律性变化。艾灸关元穴并无明显改变这种规律的趋势。

4 讨论

关于艾灸关元穴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早就有了大量的报道[4,5]。关元穴为任脉穴位是中医传统的强壮保健要穴,临床常用穴之一,历代医家认为其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具有补肾固本、扶正培元通经活络的功效[6]。《资生经》云:“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从收集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它除了可以培肾固本,补益元气的作用,并且还具有调和气血,解痉止痛,回阳固脱等功能。在实验中也有多篇文章报道关元穴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在[7,8]中提到艾灸关元具有调节机体低下的免疫功能的作用。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治宜灸”。其是以艾灸直接或间接对体表的穴位进行烧灼,温熨,借助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同时《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了艾灸有特殊疗效,可补针药之不足,凡针药无效时,改用艾灸法往往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其主要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病祛邪的治病和保健作用。现代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艾灸除具有以上几个方面的作用之外还具有镇痛,改善血循环,调整代谢紊乱,调节免疫功能,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9]。在调节免疫防御功能方面,艾灸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非特异性免疫调节方面,okazakim[10]发现单壮炙能使皮肤血管和微血管渗透性增强,并有白细胞渗出,吞噬细胞活性增强等反应。

时间生物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只是近几十年的事,与现代科学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学,对人体时间系统早已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并将人体时间系统的概念科学地应用于其理论和临证实践中。尽管在中医学上并没有人体时间系统这个术语,但其基础理论和观点与人体时间系统的概念基本一致。[11]《内经》云“人与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就是说,人体也有类似自然界(天地、日月、四时)的节律。《内经》“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这里描述了人体病理变化的节律性,“人气”的变化节律当作病情变化节律的原因.至于“人气”具体指的是什么?《内经》虽未阐明,但肯定有其具体的物质基础[12]。巧的是许多方面的实验研究也支持中国时间医学这方面的观点。

以上三者结合,拟探究艾灸关元穴是否对二十四小时之内的各时辰红细胞免疫结合花环率有影响。但实验的结果提示,不论是正常组还是阳虚组艾灸关元穴仅能提高机体的红细胞结合率,对人体内存在一定变化规律免疫曲线并无特别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夏宗勤,等.四种“虚证”模型的建立及其与环核苷酸系统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9):543

[2] 郭峰.红细胞免疫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0

[3] 余华等.灸法对脾虚大鼠血清D木糖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2):34

[4] 张英,不同灸治时程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针灸,2000(10):613

[5] 张英,不同灸治时程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8(8):488

[6] 史仁华,等.不同针灸方法刺激关元穴对小鼠免疫能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4):26

[7] 翟道荡,等.艾灸关元对荷癌小鼠β-END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4;19(1):63

[8] 秦晓勇,等.针刺关元穴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河北医学,1999;5(12):9

[9] 谢莉莉,等.艾灸的治疗作用和机理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16(5):55

[10] okazakim.etal.单壮灸以大鼠皮肤血管及微血管通透性影响的研究.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1):2

[11] 吴国兴,人体时间系统与中医基础理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7):54

艾灸法论文第4篇

[关键词] 艾灸;亚健康;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a)-0090-03

[Abstract] Sub-health state, which is neither health nor disease, refers to an intermediate state between health and disease. Although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disease, all sorts of discomfort appear physically or physiologically. Sub-health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as what in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but belongs to the discomfort before disease. Moxibustion has obvious improvement effect on delaying aging, regulating immune function, anti-inflammation, regulating endocrine and so on,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study of sub-health.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in sub-health state,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clinical study.

[Key words] Moxibustion; Sub-health; Action research

亚健康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三方面的完美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这一标准,则表现为躯体、心理和社会能力这三个方面的不适,但尚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亚健康状态是稳态相对失衡的一个状态,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失调不谋而合。艾灸疗法由于其操作简便、经济、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等优势,在中医“治未病”的研究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

1 亚健康与“治未病”

自《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对“治未病”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预防措施,目前大部分学者[1-3]认为古代的“治未病”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无病,也就是中医中的“平人”,即阴阳平和之人。《灵枢・逆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孙思邈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这里“未病”其实就是无病,体现中医养生的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此处生儿三日,也是无病状态,先行施灸以治未病。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艾灸,可以激发经气,调整气血阴阳,达到未病先防的作用。二是相对无病,即疾病的萌芽期,或者尚未传至他腑的“未病”状态。《素问・刺热篇》:“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未病”是指疾病发生的萌芽状态。《黄帝明堂灸经》中“但未中风时……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就是强调在中风先兆时,及早进行施灸以防止中风的发生。《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这里的“未病”却是指尚未传至他腑的“未病”状态。

中医认为健康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4],而亚健康状态是机体虽无明显疾病,但是在躯体或生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状态,也就是中医中的非“平人”,所以既不属于第一层含义中的无病,也不属于第二层含义中的尚未传至他腑的已病状态。因此,亚健康不完全等同于“治未病”,但是属于“未病”中未病之病的范畴。

2 艾灸干预亚健康状态

“艾叶苦辛,性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灵枢・官能》中在论述针刺和艾灸的适应证时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艾灸具有其特殊的作用机制和作用范围。

2.1 艾灸的作用

《素问・异法方宜论》“藏寒生满痛,其治宜灸x”,说明艾灸可以温通气血,驱散寒湿之气。《灵枢・经脉》“陷下则灸之”,说明艾灸可以治疗寒湿收引引起的气滞血瘀的病候。此外,明代龚居中认为“灸法祛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李{在《医学入门》中也提出“凡寒热虚实皆可灸之”,说明艾灸的适应范围广泛,通过其独特的温热效应以达到温通经脉、疏通气血的作用。

艾在燃烧时可以产生温热,燃烧无焰艾绒可以产生温度高达548~890℃[5]。但是单纯的温热照射却达不到艾灸所产生的治疗作用,因为艾叶在燃烧过程不仅仅包括红外辐射[6],还包括艾叶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活性物质[7]。文献提示[8-9],艾灸可以调动机体的潜能,启动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由此提高机体内在抗病与应激能力,又不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或功能代谢的紊乱。有学者认为艾灸发挥防病保健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诱导机体多组织器官热休克蛋白70(HSPs70)表达上调[10]。研究提示,艾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和内分泌紊乱[11],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12]。

2.2 艾灸干预亚健康的现代研究

2.2.1 艾灸延缓衰老 线粒体是介导细胞凋亡的重要细胞器,细胞凋亡都伴随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可能是引发衰老和疾病的基础原因,逆灸可以有效减少细胞凋亡数量[13]。艾灸可以阻止海马线粒体膜电位的耗散,明显减少神经元凋亡数量[14],提高Na+-K+-ATP酶、Ca2+-Mg2+-ATP酶的活性,改善线粒体功能,从而抑制凋亡[15]。艾灸具有较强的抗自由基作用[16]。研究发现[17],艾叶燃烧产物有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的能力,且较天然抗氧化剂和合成抗氧化剂强。有学者认为,艾灸的防病保健作用与“长寿基因”沉默调节因子有关,通过上调核受体蛋白,调控p53的去乙酰化并调控叉头转录因子、核因子-κB、转录共激活因子-1α等多条通路实现对机体氧化应激的调控来发挥预防保健作用[18]。

2.2.2 艾灸调节免疫功能 艾灸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衰老机体的免疫衰退或紊乱,延缓免疫衰老。谢d等[19]观察到艾灸能够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脾脏指数,增加白介素-2、降低白介素-6的含量,说明艾灸能够增强免疫器官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从多个途径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艾灸能提高血清补体C3、IgG水平,降低IgE水平,改善机体体液免疫功能[20]。此外,温和灸可显著提高机体IgM、IgG含量及NK细胞活性[21],表明艾灸能激发机体免疫能力,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2.2.3 艾灸抗炎 姜劲峰等[22]提出灸法抗炎可能与温热觉感受TRPV(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家族)通道蛋白相关,认为艾灸温通效应机制在于抗炎。唐照亮等[23]认为艾灸抗炎与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纠正机体免疫紊乱及调整自由基代谢失衡等有关。研究提示[24],艾灸可以激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诱导Akt蛋白激酶失活和真核起始因子2的磷酸化,有助于对细菌感染的保护性反应,提示艾灸可以激活先天防御,以防止感染性疾病。研究发现艾灸保护胃黏膜与HSPs70的诱导有关[25-26],而孤束核可能参与艾灸预处理对胃黏膜组织HSPs70表达[27],进一步阐明了艾灸可以启动内源性保护作用的内在机制,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2.2.4 艾灸调节内分泌 逆灸能促进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中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兴奋[28],显著提高女性血清雌二醇(E2)水平[29],提高子宫及卵巢E2含量及其受体的表达,从而更好地介导雌激素的生物学效应,以调整机体内分泌[30]。艾灸与单纯的补充雌激素不同,它具有多环节、多靶点调节作用,不仅可提高自然更年期大鼠子宫内E2及其受体表达,延缓子宫退行性改变,而且可通过调节子宫局部孕酮水平,预防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甚至癌变等副作用[31]。

3 讨论

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大,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多,但对其发生原因及其流行病学研究尚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亚健康状态涉及躯体、生理、社会适应能力等众多方面,因此不仅仅是医学领域的范畴,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对其症状评估和临床诊断仍然处于比较定性的阶段,无法通过客观的指标进行检测判断,只能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主观感受为主去定义。因此,对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下一步应尽快建立亚健康概念内涵相一致的诊断标准,研制出相应的测量评价工具,实现亚健康评价的标准化与定量化。

同时,对亚健康的干预虽然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重视,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绿色疗法,对其作用机制及其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研究大多都处于动物实验研究阶段,对临床指导有限,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以探明艾灸干预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颖晓.“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2):427-428.

[2] 张文旗.“治未病”与亚健康的相关概念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4):57-59.

[3] 唐云峰.艾灸法“治未病”干预亚健康初探[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3):125-126.

[4] 王朝阳.《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防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283-284.

[5] 汪国华,张凌,张文惠,等.清艾条燃烧特性的研究[J].中药材,2000,23(9):569-570.

[6] 沈雪勇,丁光宏,褚君浩,等.传统艾灸与替代物灸和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比较[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3, 22(2):123-126.

[7] Deng H,Shen X. The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ancient theory and modern research [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3,9(12):1155.

[8] 郁洁,易受乡,常小荣,等.艾灸足三里、梁门穴对大鼠不同组织器官HSP70表达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4):67-69.

[9] 赵宁侠,任秦有,郭瑞林,等.艾灸健康人百会穴对右侧大脑中、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4,29(1):59-63.

[10] 张金华,许军,黄季萌,等.亚健康测量的定量化研究[J].广东医学,2009,30(11):1746-1748.

[11] 唐照亮,宋小鸽,王宁新,等.艾灸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2):24-28.

[12] 朱文莲,刘仁权.艾灸大椎穴对免疫低下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89-90.

[13] 张宏如,胡引,陶嘉磊,等.逆灸对不同运动强度小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J].针刺研究,2015,40(3):224-228.

[14] 杜艳军,孙国杰.艾灸对老年大鼠海马线粒体膜电位、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5,30(4):212-214.

[15] 赵果毅,梁瑞,葛晓静,等.艾灸对衰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蛋白Bcl-2及Bax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杂志,2010,8(5):587-588.

[16] 洪宗国,杨梅,农熠英,等.蕲艾燃烧灰烬提取物抗自由基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3):47-49.

[17] 杨梅,江丹,易筠,等.艾叶燃烧物清除自由基作用的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7):547-549.

[18] 韩丽,赵百孝,刘铜华,等.艾灸防病保健与“长寿基因”SIRT1[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6):2023-2025.

[19] 谢d,李丽红.艾灸关元、足三里对衰老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3,25(2):44-46.

[20] 蔡荣林,胡玲,李姿慧,等.艾条温和灸治疗亚健康人群疲劳状态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 29(3):940-942.

[21] 李硅.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肺虚哮喘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3):181-183.

[22] 姜劲峰,王玲玲,徐斌,等.抗炎――艾灸温通的效应机制[J].中国针灸,2013,33(9):860-864.

[23] 唐照亮,宋小鸽,陈全珠,等.艾灸抗炎免疫作用及对神经递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9):53-55.

[24] Li X,Guo G,Shen F,et al. Moxibustion activates macrophage autophagy and protects experimental mice against bacterial infection [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4,7(23):456.

[25] 常小荣,彭娜,易受乡,等.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HSP70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13):1252-1256.

[26] Peng L,Liu M,Chang X,et al. Effects of pre-moxibustion at Zusanli(ST36)on heat shock protein 70 expression in rats with gastric mucosal lesions after neurotomy [J]. Neural Regen Res,2012,7(30):2370-2376.

[27] Peng L,Liu M,Chang X,et al. Role of the nucleus tractus solitarii in the protection of pre-moxibustion on gastric mucosal lesions [J]. Neural Regen Res,2014,9(2):198-204.

[28] 孙志芳,李晓泓,莫捷,等.逆灸关元穴对12月龄自然更年期大鼠子宫热休克蛋白70、SOD、E2水平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1):759-762.

[29] 沈洁,艾炳蔚,沈梅红.温和灸肾俞穴对绝经前后女性亚健康状态的干预[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6):532-535.

[30] 何玉伟,李晓泓,翟景慧,等.逆针灸对去卵巢大鼠生殖内分泌影响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918-1920.

艾灸法论文第5篇

【中文摘要】:小儿免疫力较低,感冒后常常出现反复咳嗽,尤其是在气温多变的季节更容易反复,这类咳嗽多数是轻咳,程度不剧烈,但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中医艾灸法治疗效果比较好,自己在家就可以做,用艾条灸穴位,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后不但可以使咳嗽好转,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关键词】:小儿反复咳嗽;艾灸治疗;体会

正文

小儿反复发作的咳嗽,大多是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有的患儿吐少量清稀痰;有的没有痰;有的患儿大便稀或较软;有的患儿早晨起床咽喉不适。一般认为抗生素属寒性药物,所以虚寒体质者不宜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大椎、风门、肺俞是治疗咳嗽的常用穴位,取穴简单、操作方便。现将临床上观察到的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对象:9例反复咳嗽患儿,其中男性患儿4例,女性患儿5例,年龄3——14岁,平均9岁,全部病例具有以下特点:有急性外感咳嗽史,主要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经治疗后外感症状消失,反复感染或剧烈运动后会出现气喘、咳嗽加重。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方法:

大椎:位于背部,取穴时低头,颈后突出的椎骨是第七颈椎棘突,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位于背部,俯卧姿势,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低头,颈后突出的椎骨是第七颈椎棘突,其下第二突起处即为第二胸椎,风门穴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低头,颈后突出的椎骨是第七颈椎棘突,其下第三突起处即为第三胸椎,肺俞穴(双侧)在第三椎骨旁边开一指处。

2.2 艾灸方法:

点燃艾条靠近穴位15——30分钟。若皮肤感觉发疼可晃动艾条,增减艾条与皮肤的距离,可以用艾条悬灸,也可以用单眼艾灸盒艾灸。若艾条没有用完,在艾条燃烧端滴几滴水熄灭艾条,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3 治疗结果

9位患儿治疗3——4天后咳嗽、咳痰症状消失。

4 讨论

大椎:主治热病、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痛和风疹。

风门:主治伤风咳嗽鼻塞多涕。

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潮热、盗汗、鼻塞。

艾灸的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小儿反复咳嗽的艾灸的三个穴位均在背部,艾灸时患儿可取俯卧位,风门和肺俞属于临近的穴位,可以一个艾灸盒扣上两个穴位艾灸,还可以在这附近移动艾灸,因为艾灸的部位就是肺区,所以整个肺区都会有效控制宝宝的咳嗽。艾灸的热非常重要,热则可以通络,热则可以消炎,所以每个穴位艾灸不要少于15分钟,如果感觉不到热,那么艾灸也只能是走马观花,消失而已。在艾灸期间,小儿得艾灸之温煦,表现得异常安静,特别是灸肺腧穴位,十五分钟内就会入睡。艾灸是种绿色疗法,可补肺壮外相,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家长用这个绿色疗法给宝宝治病,不用总是给孩子吃药,破坏孩子的免疫力。用艾灸的方式给孩子治疗少花钱,治大病,主要是艾灸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功能,使孩子免去更多的药物伤害。灸法具有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能减轻血管四周渗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削减和消弭炎症,故以本法治疗能够使肺部炎症较快领受,使肺部的有用呼吸量增加,病灶得以解除。

参考文献

艾灸法论文第6篇

[主题词]艾条灸;艾炷灸;灸法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灸材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温和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经散寒,行气和血,扶正祛邪,以治病保健的方法。《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医学入门》提出:“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在医疗保健中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灸法可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现就如何提高艾灸疗效探讨如下。

1 合理选穴

艾灸的疗效与选用的腧穴有密切关系,许多医家认为临床施灸,选用穴位要少而精,定位准确。

1.1 选穴要精

艾灸得气比针刺慢,也就是说施灸时患者施灸部位产生温热舒适的灸感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上,所以取穴要少,便于集中火力,有充足的时间使艾灸达到充足的剂量。《针灸大成・头不多灸策》记载艾灸不仅选穴要少,而且以多经的交会穴为主,“故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惟在善灸者加之意焉耳”,说明灸法的疗效不在于取穴多,而是精,这一点对现代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取穴精,便于操作,便于与患者沟通,特别是在患者背部施隔物灸,选穴少,患者能准确描述各壮艾炷的温热程度,医生可随时调整艾炷的部位及艾灸的时间,控制灸量,避免艾灸时间过长,或火力过大而灼伤皮肤。

穴位的选取应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根据疾病所在的部位,结合腧穴的功能,合理选穴施灸,如气虚灸气海,保健灸神阙、足三里,崩漏灸隐白,胎位不正灸至阴,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灸百会等。《针灸大成・头不多灸策》总结为“灸风而取诸风池、百会;灸劳而取诸膏肓、百劳;灸气而取诸气海;灸水而取诸水分;欲去腹中之病,则灸足三里;欲治头目之疾,则灸合谷;欲愈腰腿,则取环跳、风市;欲拯手臂,则取肩髑、曲池”。根据传统理论、古人经验和个人体会,认为精选腧穴是提高艾灸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1.2 取穴要准

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在体表的特定部位,由于感受病邪不同,体质有别,反映在体表的部位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很多疾病会在相应的穴位(或部位)产生反应点,但该反应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改变,有时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出现的反应部位也是有差别的。

因此,在灸治过程中应当仔细寻找反应点,准确判断疾病在体表的反应部位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如用艾条灸百会、四神聪穴治疗失眠时,5个穴点的反应不完全一样,会在某一穴位(或部位)产生温热的舒适感,说明各穴的敏感程度不一样,该点即为反应点,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判定穴位。杨继洲《针灸大成・穴有奇正策》认为“定穴主乎心,不主乎奇正之陈迹”;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他的经验是“以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说明准确选穴既有规律可循,还需要仔细认真。

病案1:患者,男,46岁,干部。由于工作压力于2006年12月出现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不易再睡,每日仅睡3~4个小时,精神疲乏,记忆力下降。治用艾条悬灸百会、四神聪穴,每日1次,每次50分钟。治疗前3次,每穴灸治不到5分钟患者即有烧灼感,灸后自觉头皮疼,且热量持续时间短,其症状好转不明显。第4次,在灸百会过程中出现温热舒适感,且温热感从头皮向内渗透,连续灸该处20分钟后觉灼热,换灸其他穴位,灸后整个头顶发热,且热感持续时间长(该处为反应点),之后每天灸该处均有上述感觉。从第6次开始,患者夜间睡眠逐渐增加,10次后,入睡较前容易,夜间醒后可再入睡,深睡眠时间增长,夜间睡眠时间达6小时。共治疗15次,其睡眠恢复,1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在灸治的前3次,因为没有找到反应点,因此每穴施灸不到5分钟即有烧灼感,灸后头皮疼,温热感持续时间短,疗效不明显。而从第4次开始,在灸患者百会穴时出现温热舒适感,并有热感向内渗透,说明找到了反应点,以后每日灸治该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 灸量充足

充足的灸量是得气取效的前提,得气是机体对艾灸所产生的反应,艾灸的得气是通过灸感和灸后反应来体现。因此,要提高艾灸疗效首先必须使病人产生灸感。

不同的病人,其灸感多不相同,可见温热舒适感、风吹样、蚁行感等或可见皮肤斑块。通过患者不同的灸感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性质和施灸的剂量。如久患风寒、经年不愈的患者,其灸感感觉不强,或难以出现灸感时,应加大灸量;相反,病程较短的患者,容易出现灸感,或灸感较强,施灸时应减少灸量,艾灸时患者若感到有烧灼、疼痛,表明施灸部位不需要多灸,应重新选择穴位。

2.1 古代医家的用灸经验

艾灸治疗时,灸量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古代医家都很重视这个问题,要求灸量要足。宋代窦材《扁鹊心书》提出。“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他用灸动辄一二百壮,多至三五百壮,如“中风半身不遂……灸关元五百壮”“中消病……当灸关元五百壮”“腰足不仁……急灸关元五百壮”。关于控制灸量,晋隋时期陈延之认为应该沿用《黄帝内经》“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的说法,因为艾炷底阔三分,才能完全覆盖在孔穴上,点火以后才能通过腧穴、经络发挥作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说明灸疗必须要有足够的灸量,医者应根据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寒热虚实及患者耐受力的大小,决定艾灸的刺激量,使之直达病所,祛除疾病。

古人十分重视灸疮的出现,将灸疮作为判断灸量和治疗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针灸资生经》说:“凡灼艾得疮,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认为只有灸后出现灸疮,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不出现灸疮的患者,采取加大灸量、增加壮数、局部热敷,并服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等方法以促使发疮。《针灸大成・头不多灸策》记载“观东垣灸三里七壮不发,而复灸以五壮即发;秋夫灸中脘九壮不发,而渍以露水,熨以热履,以赤葱,即万无不发之理。”

2.2 灸量的控制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灸时患部感到温热舒适,热感向深部渗透,或向远端传导,艾灸后皮肤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即是一次治疗的充足灸量,

一般需要50分钟以上,这样既起到了艾灸的治疗效果,又不会引起灸疮,易于被患者接受。如果灸后皮肤潮红不均匀,潮红中间夹杂大小不一的浅白色斑点,有的甚至白色多红色少,这是由于局部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提示要继续进行艾灸治疗,直到患者灸处温热感增强,灸后皮肤白色斑点消失,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为1个疗程的充足剂量。大量临床证明,每穴灸治时间从10分钟至数十分钟,乃至1小时;灸治壮数从数壮至数十壮,其效果不同。因此在临床应用时,灸量充足、火力均匀是艾灸治疗取效的关键。

病案2:患者,女,21岁,学生。自2006年10月起,由于受凉出现膝关节酸困、沉重,活动受限,遇寒加重,右侧为重。诊断为痹症,属风寒型。治疗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痹为主。方法:用艾盒灸治。先灸右侧膝关节,第1天用1根20 cm长艾条分成6节,双侧点燃放入艾盒中,将艾盒置于患者右膝关节上,待艾条燃尽后取下艾盒,发现患者灸处皮肤呈红白相间的花斑状且白色面积大于红色,说明该处经气不通,经络阻滞,应加大灸量。第2天用同样方法在患者右膝关节处连续使用3根艾条,患者感觉热度较强,灸后见局部皮肤出汗但仍有白斑。治疗5次后,感觉施灸时温度较前增高(使用相同数量艾条),灸后膝关节轻松,白斑范围逐渐缩小。治疗8次后,右膝关节灸后皮肤出现均匀的潮红且微微汗出,减艾条量为1根,又灸治2次,以巩固疗效。以同样方法治疗左腿8次而愈。

3 辨病选灸

艾灸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太乙神针等)、温针灸、温灸器灸等,各具特色。临症时,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施灸部位,选择适当的艾灸方法,以提高疗效。如治疗面瘫,由于面部施灸面积小、肌肉浅薄、皮肤娇嫩又有许多禁灸部位(如眼区穴位),因此适宜艾条悬起灸,医者可根据患者局部受热程度来调节施灸部位、时间和距离。又如直接灸,因其火力猛,有镇痛、回厥、苏醒病人的作用,在针药不及之时可用于抢救危重病人,盛生宽用该法救治失血性休克、自发性心绞痛等急重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由于该法产生剧痛、灸疮及瘢痕,多数患者难以接受,目前临床已较少使用。

艾炷间接灸是指在艾炷下垫一间隔物如姜、蒜、盐等,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对腹痛、吐泻、疮疡等有很好的疗效,临床广泛应用,并可作为家庭保健防病健身之法。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能使艾绒燃烧的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发挥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常用于治疗虚寒性腹泻、腹痛等疾病。

特别提出的是艾灸盒作为温灸器的一种,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由于艾灸盒施灸面积大,火力集中,灸后作用明显,可用于治疗腰背部、腹部、肘膝关节等病变部位较大的病症,比其他灸法大大节约了人力,操作简便,易于控制温度,安全性高,是一种理想的艾灸疗法。

艾灸法论文第7篇

摘 要 结合康为电子灸疗仪的开发和临床实践,在研读周楣声先生的《灸赋》基础上,提出了获得灸疗疗效的“艾、灼、穴、久、均、传”六个关键性要素。康为电子灸疗仪具有“有近则深,动态生灼,固有均衡”的特性,能够对人体进行动态、深层、定量化和均衡的刺激,在上千例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主题词 灸法 疗效 电子灸 灸法是中医疗法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已有数千年历史。然而,一方面由于晚清西方文化的入侵,灸法同中医药一样,受到冷眼歧视,从淡漠渐至遗忘;另一方面,取得灸疗的效果要素尚未被大多数人掌握及灸疗本身存在的问题,灸法应用受到极大的影响。从灸疗仪器开发角度看,只有正确认识灸疗效果的要素才能研制出符合灸疗规律的、具有确切疗效的、给出正确使用方法的现代灸疗仪器。

学习周楣声先生《灸赋》并结合电子灸疗仪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对影响灸疗效果要素有了新的、革命性的认识,这里介绍学习心得,算做抛砖引玉,共同促进灸法的应用。

1 灸始于片而归于点“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夫经脉者乃人身之道路,脏腑之钩连,阴阳待之以调理,气血赖之而周旋。为医家之圭臬,是灸针之蹄筌”。经络是人身中的大路,它与脏腑相连,运行气血,调节阴阳。中医针灸治病用经络是必须遵守的法则,只有通过经络上的刺激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灸始于片,针始于点,点片同归一辙”。一般认为,灸是从灼熏熨蒸等疗法发展而来,所以说灸始于片(面积较大),针尖细小,所以说针始于点。随着不断的临床实践,针不离点(穴位),灸也不离点(穴位),针灸同归一辙。“穴为一点,灸针取点,由点方能生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在穴位点的刺激才能通过经络系统(线,感传)控制、改善、调整人体机能状态,向健康强壮方向发展。灸疗必须点刺激。

2 取得疗效的六要素取得灸疗疗效的六个要素是“艾、灼、穴、久、均、传”。

艾(材料):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夫灸者艾之用也,艾者灸之法也。灸不离艾,热由艾生”。艾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功用。艾叶加工成艾绒作为施灸材料,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优点:①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②艾绒便于搓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③取材方便。

灼(刺激强度):“夫灸者灼之用也,灼者灸之法也。灸不离灼,效由灼生,为熏为熨,法用有分。灼肉成疮,功效自能延续;隔姜发泡,触类在于引伸”。从历代医学文献看,有创伤灸疗,疗效极佳。灼的刺激较强,灼伤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灼和久相关,多次短时强刺激可以达到时间整合后的连续强刺激的结果。

穴(点、配穴):夫灸者穴之用也,穴者灸之法也。灸不离穴,效由穴生。灸疗一定要针对穴位刺激,即点刺激。这里的“穴”有两个含义,一是穴位刺激,二是正确配穴。“穴不在多,针贵中的。乱矢加身,有害无益”。灸疗的取穴不一定多,但要对症,要选要穴。

久(治疗时间与疗程):“夫灸者久之用也,久者灸之法也。灸必须久,效由久生。从火从久,灸义可征。上下来回,号称雀啄。左右摇晃,有类飞腾。车薪难仗杯水,炉火必须纯青”。

从字义上看,久用火则为灸,要取得疗效,灸必须久。久也有两个含义:一是每次治疗时间不能太短,二是多疗程。要使身体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久治是可以理解的。“上下来回,号称雀啄;左右摇晃,有类飞腾”,这些方法主要是产生动态刺激,使机体始终处在调整之中。

均(均衡、连续作用):“位置保持稳定,作用贵在均衡”,“灸法已沿用千年,要旨在其中关键,火力必须均衡,作用不能中断。”连续均匀的灸疗刺激是获得疗效的关键,也是灸法之要旨,这主要是一般情况下连续均匀的刺激可使刺激量积累,在达到一定作用量后,就能出现感传,否则感传不能出现,而感传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采用艾灸保持均衡、连续,是一般非专业人员不能掌握的。

传(感传):要提倡灸法,推崇灸法,必须掌握灸法的基本规律。灸效与灸感变化的规律是周楣声先生几十年的经验总结,是应该在灸疗中遵守的。灸感感传过程分三个时相,“夫二气感应以相与,水火相济以相成。因灸生感,感而能行。内外通达,穴病相承。一脉贯串,三相攸分。为灸法之规矩,乃斯道之准绳”。

第一时相(定向传导期):“定穴着艾,气随火生,酸麻胀重,先兆初萌,举步前进,自有循遵,理无反顾,直向前程。如水入渠,如风吹云,清凉可见,温热常存。疾徐不能一概而论,宽窄亦无界限可分”。凡属感传所止之处,就是局部组织受到最重之处,即‘气至病所’,这是感传的第一相基本规律。

第二时相(作用发挥期):“火能到喉,食称可口;气满病所,方可言灸。量足则效始彰,用当而功不左。初只氤氲扩布,嗣乃弥漫升腾,凉者有如拂扇,热者可同熏蒸,或如蚁行旋转,或如气泄风生。体温每能下降,肿处可见皱平。既平烦躁,亦定吟呻。病热有轻有重,感应有减有增。高峰既已下降,低者即不再生,第二相之作用发挥虽毕,而三相还须有待评论”。在这个时期,感传既有多样性,又有规律性。大多是以患处中心为强烈,随着病情的好转,感应也逐步减弱与消失。

第三时相(下降中止与循经再传期):“下降中止,虽为常规;循经再传,亦为多见。数病一穴,可以彼此相通;全身周流,可以上下连贯。既可原路往还,更能轮番出现。三相之要大如斯,乃来自长期实践”。在这个时期,感传可能下降中止,也可能发生再传,再传可能是同一部位,也可能是另一个患病的部位。

按作用、方法、效果可以分为四层:刺激源层、对象层、方法与特征层和效果层。艾是刺激源,穴是施灸对象,均、久和灼是方法和方法的特征,传是效果。灼中含久,久均则传,六个要素构成一个整体。

此外,施灸顺序是: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阳经,后阴经,先少后多。

3 电子灸疗仪“对症治疗,乃异病同治之要务;标本兼治,为灸针作用之专司。恶性循环可以中断,新陈代谢得以维持。导热与导电同理,局部与整体兼资。异中存同,连理枝头灸针乃同栖之鸟;同中有异,百花园里梅兰自各有其时”。从灸疗的经验看,有创伤灸优于无创伤灸,而有创伤灸则留下疤痕。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要开发出无创伤的、具有传统创伤灸效果的灸疗仪器。

康为公司基于中医理论与实践研制的电子灸,极大地体现了灸疗效果的六个要素,并使得非专业人员轻松掌握。

仪器固有品质:特殊的发光器发出主要为近红外线光,可使热量达到皮下深层15mm以上,采用雀啄灸灸法集成,动态刺激,由于刺激信号的动态性,可使刺激达到一点微灼的效果,电子灸采用计算机作为控制器,可实现均衡、连续作用。

仪器正确使用:只要在使用中正确选穴,坚持长久使用,注意感传现象,效果肯定确切。

仪器使用效果:通过大量临床证明,康为电子灸是治疗与保健,医院与家用理想产品。

艾灸法论文第8篇

关键词:艾灸 中脘 天枢 气海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1-0102-03

1 资料

对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的住院患者,共40名,男22名,女18名,年龄55~90岁,其中实证患者10例,虚证患者30例。均为卧床病人,卧床时间1个月到8年不等。

把上述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名,1组为实验组,使用穴位艾灸方法解决便秘,另1组为对照组,使用药物疗法通便。

使用艾灸穴位法,要排除实热证型患者。

2 方法

2.1 实验组

2.1.1辩证

便秘属肠道病变,因病因病机不同而分虚证实证。实证有热秘和气秘,虚证分气虚、血虚、阳虚。

热秘:面赤身热,口臭唇疮,尿赤,苔黄燥,脉滑为辨证特点,此证型不宜艾灸。

气秘:欲便不得,暧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

气虚: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不干硬,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

血虚: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涩。

阳虚:又谓冷秘,尿清肢冷,喜热恶凉,苔白脉沉迟。

使用艾灸穴位通便时,应辨证论治。因艾灸以温阳为主,故病证为热证者,不可施灸。而对血虚便秘患者,在每次施灸后,病人诉有便意时,可予开塞露塞肛以帮助通便。因血虚者肠燥不利于下,可减轻便下的痛感。

2.1.2操作材料

艾条1条、灭火盅1个、弯盘1个、石腊油1瓶、打火机1个、棉枝1扎、酒精灯1盏。

2.1.3穴位定位

中脘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天枢位置:脐旁2寸,左右各有1穴。

气海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简便取穴,可于肚脐眼下量二横指。

2.1.4操作方法

取物到床边,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患者取仰卧位,以脐为中心,取中脘、天枢、气海穴,点燃艾条施灸。每穴灸5-10分钟,以雀啄穴、回旋灸、温和灸等不同方法灸之,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热痛感,及时调整距离,注意弹去灸灰,防止病人烧烫伤。一般以病人感温热、皮肤微红为度。在艾灸的同时,可不时用拇指进行穴位顺时针按摩增强刺激。

灸后在施灸处涂以石腊油。

2.1.5操作时间

艾灸时间可根据患者便秘病程长短而论,便秘病程较长,艾灸时间可适当延长,甚至1天2次,连续施灸,直至病人大便正常1段时间以维持疗效。

2.2 对照组

对照组病人均使用常规通便药物,包括口服大黄胶囊、番泻叶等药物通便。

3 评价

4 结果

卧床时间不超过1个月,未形成习惯性便秘者,使用药物疗法后1天内有效果,但超过3个月的病人,一般须连服药物,再配合使用其它通便手段,如灌肠,才能有效解决,但在连服多天通便药后,亦因引起腹泻而须停药,而停药后因病人本身久卧气虚,便秘再发,如此恶性循环,病人的便秘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

而艾灸穴位法,超过90%的病人当天有效果,肠蠕动明显增强,且无出现腹泻等并发症,灸后病人诉腹中温热有气而感舒适,令大便有力,若连灸1周,效果更佳。期间做好病人的腹部活动指导,辅以食疗,虽不能根治,但维持时间更长,效果更好。

5 讨论

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条,点燃后在人体某穴熏灸的一种技术方法,此法利用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

人体穴位361穴,加上48个经外奇穴,通过有效刺激,能通行气血、调和阴阳。在脐周穴位中,有中脘、天枢、气海穴,其中,中脘穴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刺激中脘可使健康人胃肠蠕动增强。气海穴有强壮全身的作用,能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及防卫功能,对先天禀赋虚弱、后天劳损太过、大病新愈、产后体虚等证均可取为补虚要穴。天枢穴主治便秘,腹胀。

在40例病例中,其中有1例卧床时间长达8年的90岁病人,自理能力完全丧失,且长期便秘,一次大便7天未解,期间按医嘱连服蓖麻油2天,再服用大黄胶囊1天,均无反应,再使用清洁灌肠,方解下少量软便,查肠内宿粪仍然较多,属本虚之证,遂予连续艾灸天枢、气海、中脘等穴位2天,并配合拇指顺时针穴位按摩,病人能有效通便,解下大便黄褐色软便。再每隔3天予艾灸穴位,连灸5次,病人基本形成3~4天定时排便。另1例76岁老年病人,有不全性肠梗阻病史,经常性腹痛、便秘,通过食疗及药物通便、使用开塞露、灌肠、大肠水疗等均不能解决,予艾灸天枢、气海、中脘1天后,患者肠蠕动增强,连灸2天后,开始通便,再连续艾灸1周,期间指导患者加强腹部按摩、增加户外活动,进食富含粗纤维的食物等,有便意后予开塞露塞肛,患者基本能每1~2天排大便1次,初时大便量少而硬如石,后大便已呈正常便形,腹胀明显缓解。

通过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中医传统技术,艾灸中脘、天枢、气海等穴位,对解决老年人长期卧床引起的习惯性便秘,对比使用药物疗法更有优势。且在临床实验中,病人对使用艾灸穴位解决便秘较为欢迎,接受度较高。而艾灸作为有悠久历史的中医传统技术,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有效,无副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艾灸法论文第9篇

什么是艾灸?

艾灸可以分为“艾”和“灸”两个字。“艾”指的是艾叶制成的艾炷或艾条。艾性温,其味芳香,善通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灸”指的是灸法。灸法是运用艾绒或者其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熏熨,通过温热刺激及药物的作用,经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

艾灸的适应症:

寒凝血滞经脉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如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痛经、经闭、面瘫、腹痛等;风寒外袭之表证(如感冒);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腹泻等;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等;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脱肛、阴挺、崩漏等。

艾灸的禁忌症: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小心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会耗伤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6.高血压病人头部不宜灸,糖尿病病人艾灸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可灸伤皮肤,更不可实施疤痕灸。

7.从中医角度来说,还有一些证候是不合适艾灸的。如:外感或者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急者禁灸;高热、抽搐、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不宜灸。

冬季家庭艾灸须知

家庭艾灸建议以艾条灸和隔姜灸为主

庄礼兴教授提到,艾灸的方法多种多样,从日常大家多见的艾条灸、隔物灸、温针灸之外,还有一些大家不太了解的四花灸、麦粒灸、长蛇灸等。但是从操作方便易学和安全来说,家庭艾灸还是建议以艾条灸盒、隔姜灸为主。

艾灸方法不同,时间计算的方法也不同

艾条灸和温针灸是以时间来定夺的,一般建议是15~20分钟,如果是儿童建议不要超过10分钟,如果是一些皮肤麻木的病人,或者是老人建议可以相应延长些时间,但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一般以皮肤潮红为度。

而艾炷灸和隔姜灸就是以艾灸的壮数来计算,根据情况不同每次每穴约3~7壮,若用直接灸、施灸于肌肉皮肤较薄的地方又或是妇女、儿童、体弱、年老的人群,则选用较小的艾炷,一般为花生米大小;如果是间接灸、施灸于肌肉丰厚的地方又或是青壮年、男性等人群可以选用较大的艾炷,但一般不要超过大拇指第一节大小。

艾绒的选择也是关键

艾条方面有清艾条和药艾条之分。清艾条是纯粹的艾叶,没有添加其他的药材制成的艾条;药艾条则是在艾叶之外还增加了一些针对不同疾病的药材共同制成的艾条。庄礼兴教授建议,一般的家庭保健和治疗用清艾条即可。

家庭艾炷灸可先在穴位上涂点万花油,一方面防烫伤,另一方面可以辅助粘住艾炷,以免掉落。灸后也可涂点万花油在艾灸部位以保护皮肤。

传统艾灸的几种常见方法:

艾条灸的方法又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等。这里主要介绍悬起灸。

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艾灸时,点燃的艾条一端距离皮肤约3cm,一般每穴灸5~10分钟,灸至皮肤有温热感、温热发红,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

雀啄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施灸的穴位上,一上一下连续如同鸟雀啄食一样,而不是把点燃的艾条固定于施灸部位相对稳定的距离上。本法一般用于昏厥的急救以及一些小儿的疾患。

回旋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的皮肤约3cm处,在以穴位为中心3~5cm直径的范围内,顺时针方向,回旋往复熏灸,如画圈一样。本艾灸适用于寒证、风湿痛、神经性麻痹及某些皮肤病的治疗等。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时,先以艾绒以食指、中指及大拇指,抓取少量艾绒,制成艾柱,在选取的穴位表面皮肤加上药物,如蒜片或生姜片等,再将艾炷置于蒜片或生姜片上(艾绒不直接置于皮肤上),点燃艾炷的顶端的方法。

艾灸除了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以外,只要认真按照施灸原则和操作规程要求,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毒副作用。

进行艾灸保健时的禁忌和注意事项:由于艾灸是以火熏灸,施灸不当,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可能会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甚至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冬季艾灸养生轻松摆脱亚健康状态

艾灸作为中国古老疗法,专家表示,艾灸养生对于摆脱现代人的亚健康状态,有着良好的效果。

“艾灸”不是针灸 提及艾灸,很多人会问,是针灸吗?其实不然。“艾”指的是艾草,而艾灸是通过点燃艾绒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在体表的经穴或患病部位,通过施以温热的刺激,从而达到经络温通、扶正去邪的作用。中医认为,艾灸还具有温阳补气、消瘀散结、补中益气及防病保健等作用。

艾灸可滋补阳气 中医理论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而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超负荷透支体力,致使阳气不足,进而出现身体易疲劳,浑身疼痛,精力无法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特别是失眠、焦虑等亚健康症状。《扁鹊心书》中有云:“扶阳之法,艾灼第一”,据悉,点燃的艾草渗透穴位后,调节身体阴阳,提高身体免疫力,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正是这个道理。

冬季养生艾灸正当时 此时人体内的阳气衰退,正适于采用补阳气的养生手段,避免在春季生发时节,由于阳气不足易复发老病,而艾灸的祛湿、散寒作用也正适用于冬季。现代施灸时常配合着精油,精油可以起到开穴的作用,帮助艾草的渗透,加强功效,而很多精油更具有安神等功效,可以促进睡眠。

教你如何选取治病、保健的艾灸穴位

第一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艾灸

庄礼兴教授提到,艾灸适合治疗的是一些寒性、虚性的疾病,主要以慢性疾病为主。基本上可以把这些疾病分为四类:

1.关节性疾病

包括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等;办公室白领因工作性质导致的腰椎病、颈椎病需要经过医生辨证之后,才可判断是否适合艾灸。证型属于肝阳上亢型的关节性疾病是不适宜艾灸的。

2.消化系统疾病

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另外就是辨证为虚寒型的拉肚子、胃胀、胃痛,也可通过艾灸治疗。

3.杂病

例如一些常见的妇科、男科疾病,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还有一些属于虚寒型的症状如小便清长、腰膝酸软、下腹坠胀等也属于艾灸的治疗范围。

4.顽固性疾病

包括强直性脊柱炎,一些通过中医的辨证,属于虚寒性的诊断不明,没有办法解释的功能性疾病。

第二步:如何根据不同疾病选择艾灸穴位

庄礼兴教授这样解释到,艾灸治疗疾病是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的,即便是同一个疾病,选取的穴位也可能有所不同,所以要严格根据疾病来分艾灸穴位的话,比较难。但是可以根据疾病类型选取一些通用的穴位,来达到保健和防治的作用。

保健选穴:

儿童方面多见的是腹泻、腹胀等消化系统的疾病或者是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的疾病,所以以保健来论,艾灸选穴建议选取:大椎、肺俞、足三里、大肠俞等。

老人方面多见是一些虚寒类的疾病如关节退行性病、局部肌肉关节疼痛等。艾灸选穴建议以滋养肝肾,提升阳气为主,建议选取:命门、百会、足三里及阿是穴。

妇科、男科保健方面建议可以选取腹部和腰骶部的一些保健穴位,女性还可以选取“子宫”一穴作为日常保健。

手脚冰凉的人群可以选取大椎、关元、足三里及四肢末端的一些穴位来减轻手脚冰凉的症状。

补肾、补脾可以选择肾俞、脾俞、命门。

疾病选穴:

消化性疾病、女性的子宫下垂、头晕可以选择百会穴治疗。

失眠:通过辨证非阴虚、热证之后可以选择百会、风池、三阴交及足三里治疗。

颈椎病、颈部疼痛可以选择风池、大椎、督脉和膀胱经上的一些穴位来治疗。

肩部疼痛可以选择肩髎、肩髃、手臂等穴位。

庄礼兴教授建议,一些容易选取的保健穴位例如足三里、百会等可以自己在家中自己艾灸,但是如果是关系到疾病的治疗,还是建议到医院由医生经过辨证之后系统地治疗,以保证疗效。

家庭艾灸你不可不知的注意事项

很多朋友喜欢在家里面自己艾灸来保健身体,但艾灸虽然容易操作而且较为安全,但是稍有不慎,还是容易会对身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那么家庭艾灸,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呢?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逐步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只要掌握好艾灸的一些注意事项、要点,要想轻轻松松在家中自己艾灸,不是一个难题。

关于艾灸 你误解了什么

艾灸只能保健?

临床上决定使用何种疗法或决定哪种是主要疗法还是辅助疗法是由疾病的种类、病情、病史、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疗法本身决定,只要疾病符合针灸治疗适应症,就完全可以采取艾灸治疗,例如面瘫初期和后遗症期,但是所有寻求艾灸治疗的疾病都需要经过辨证分型才可以判定是否适合艾灸治疗,而不是由患者自己判断。

艾灸易烫伤皮肤?

很多人看到艾炷、艾条在皮肤上燃烧,总是带着恐惧感,害怕火星或者是燃烧后的艾炷会烧伤皮肤,引起疼痛。专家提出,如果对燃烧的艾炷有恐惧感,可以选择艾条灸、艾盒灸、艾灸棒灸和隔姜灸,这些都是一些较为安全的灸法,只要严格按照艾灸的要求施灸,一般不会烫伤皮肤。并且专家还有个小建议,艾灸时可以在穴位上涂抹一些万花油,以防止烫伤。

艾灸可以包治百病?

任何事物都不是万能的,艾灸也不例外。即便是有着几千年的中医文化历史承载者,目前对于艾灸原理的挖掘还不够充分,许多疾病也只是停留在预防、保健的方面,治疗还要看医生对疾病的把握。所以大家不要对艾灸过于迷信,不要随便听信江湖郎中或者医托说的,要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和病情与专业医生咨询商量来决定治疗的时间及手段,以免贻误治疗。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