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儿保医生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9 09:26:02

儿保医生论文

儿保医生论文第1篇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医保儿童住院医疗费用的因素。方法:利用相关性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确定影响因素。结果:对儿童住院医疗费用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住院次数、医院等级、参保档次、年龄等四个方面。结论:提高儿童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与补偿水平,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关键词:

儿童;住院费用;医疗费用;影响因素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儿童数量将会不断增加,居民对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将迎来高峰。儿童因为心理功能与生理行为能力等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疾病感染与危险事物伤害,属于疾病和意外伤害的高发群体[1]。而我国针对儿童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起步较晚,导致儿童医疗保障长期处于空白状态,相对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保障水平极为有限,高额的医疗费用极有可能使得部分居民家庭“因病致贫”。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如何有效保证这一特定群体的医疗所需,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2]。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儿童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全面了解目前医疗保障机制对儿童住院医疗费用的影响。该研究结论对控制儿童医疗总费用过快增长以及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本文研究资料来源于重庆市某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中心,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系统中随机抽取2015年参加重庆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年龄在0~15岁住院儿童的个体情况以及住院资料的详细情况,样本量为1852例。目前,重庆市儿童参保的基本医疗保险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该制度由“新农合”与“居民医保”两项制度合并而成,根据参保人的经济情况及医疗需求差异,在筹资标准与补偿水平上设置两个档次:2015年的筹资标准一档为80元/人/年,二档为200元/人/年。住院医疗费用的补偿水平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相关性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对影响参保儿童住院医疗费用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根据文献研究,本文以参保儿童住院医疗费用Y为被解释变量,以儿童性别(X1)、年龄(X2)、住院次数(X3)、医院等级(X4)、参保档次(X5)、个人卫生支出比例(X6)等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儿童住院医疗费用为全年多次累加的总医疗费用;医院等级,若存在多次住院则以高级别记,即同时有二级与三级,则记为三级;个人卫生支出比例=统筹基金支出额/总医疗费用,用以衡量疾病经济负担状况。数据处理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数据,再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儿童住院一般情况分析

样本1852例儿童患者,其中男性1076人(58.10%)略大于女性776人(41.90%)。通过年龄区间分布的住院情况来看,0~5岁儿童患病率较高,占总人数比例的69.47%;住院次数分布情况,77.54%的儿童一年住院1次,仅有22.47%的儿童一年住院2次及以上;就诊医院等级分布情况,三级医院的就诊人数达到84.67%,明显高于其他等级诊疗机构;参保档次情况,参加一档的儿童820人(44.28%),略低于二档1032人(55.72%);在儿童医疗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大于30%的儿童约为94.96%,其中费用在1000~10000元之间的比例约为85.91%。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二)儿童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1.相关性分析

根据样本资料,分析自变量儿童性别(X1)、年龄(X2)、住院次数(X3)、医院等级(X4)、参保档次(X5)、个人卫生支出比例(X6)与医疗费用(Y)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显示的是单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互影响程度,其中,|r|>0.8则表示两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线性关系,|r|<0.3则表示两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弱。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在表3的分析中,儿童性别(X1)、住院次数(X3)、医院等级(X4)、参保档次(X5)四个因素与医疗费用(Y)呈正相关性,这与相关理论基本相符,即儿童住院医疗费用会随着X1、X3、X4、X5各项指标的相应提高而增长。在一般情况下,男性医疗费用略高于女性,此外,住院次数增加,医院级别提高,参保档次提升,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医疗费用的上升。年龄(X2)与个人卫生支出比例(X6)与医疗费用(Y)呈负相关性,即随着年龄增长及医疗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例的增加,医疗费用呈现下降趋势。此外,P<0.01,|r|>0.3的指标有年龄(X2)、住院次数(X3)、医院等级(X4)、参保档次(X5),证明其与医疗费用有一定强度的线性关系。

2.多因素分析

将上述X1~X6等影响因子带入多元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解释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条件是偏F统计量的概率P值<0.05,解释变量被剔除出回归方程的条件是偏F统计量的概率P值>0.10,共经过四步完成回归方程的建立,在回归过程中,调整R2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多而逐渐增大,最终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649,说明全部纳入方程的自变量可解释因变量的64.9%。建立如下回归方程:Y=0.517X3+0.244X4+0.217X5-0.151X2从上述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住院次数(X3)、医院等级(X4)、参保档次(X5)、年龄(X2)与医疗费用(Y)的关系最为显著。

三、讨论

(一)儿童医疗费用现状讨论

根据儿童住院医疗费用现状来看:本文研究的1852例儿童患者,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具体原因笔者推断有三方面:其一,在儿童人群中,男性总人数一直略多于女性;其二,男性儿童体质相比女性儿童较差,更易患病;其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所带来的结构性误差。此外,根据年龄区间的医疗费用分布情况来看,0~5岁儿童相较于其他年龄段患病率较高,占比约为69.47%,这与理论情况相符,儿童疾病与年龄有很大关系[3],儿童年龄越小,其身体机能与免疫能力均较差,则更易患病,而有些疾病在某个年龄段发生率较高,但本文由于资料所限,未能对具体病种做出分析;从患病儿童就诊医院等级的分布情况来看,三级医院的就诊人数达到84.67%,明显高于其他等级的医院,表明儿童一旦患病,家长均会选择医疗资源较好的医院作为首诊医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从参保档次情况看,儿童参加医疗保险一档的人数比例略低于二档,二档在筹资标准与补偿比例方面均高于一档,表明家庭对儿童医疗保险很重视。儿童医疗费用的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反映的是疾病经济负担情况,《“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4]。但从样本的费用支出来看,儿童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大于30%的约为94.96%,即儿童医疗费用的补偿水平远低于国家拟设置的标准;从医疗费用分布情况来看,在1000~10000元之间的比例约为85.91%,而其中的60%又集中在1000~5000元之间,相对于成人的住院医疗费用稍偏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儿童就诊易选择级别高的医院,但均并不属于难以治愈的大病,所以费用相对偏低。

(二)儿童医疗费用影响因素讨论

本文研究了X1~X6等六个解释变量对儿童住院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见表4)。结果显示,在相关性分析中,儿童性别(X1)、住院次数(X3)、医院等级(X4)、参保档次(X5)四个因素与医疗费用(Y)呈正相关性,而年龄(X2)与个人卫生支出比例(X6)与医疗费用(Y)呈负相关性;在进一步的逐步回归模型中,具有显著性影响的指标为住院次数(X3)、医院等级(X4)、参保档次(X5)、年龄(X2),该结果与理论基本相符。现对其作如下解释:性别这一指标在医疗费用的分布中,不具备显著差异,这在许多文献中已得到论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生理体质逐渐稳定,则医疗费用会有所下降;住院次数与住院等级对医疗费用的影响最为显著,这符合医疗消费的实际情况;参保档次的提高则会诱导一定的医疗需求,即补偿水平设置越高,则会促使患病的儿童家长加大医疗费用的投入;而个人卫生费用支出比例增高,会加重疾病经济负担,家庭如不能支付则会选择一些相对来说费用较低的治疗方式与药物,或放弃进一步治疗,则总体医疗费用会有所下降,但这样的情况在整体样本中并不多见,所以在多元回归模型中,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并不显著。

(三)测算结果局限性分析

儿童医疗费用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在回归模型中住院次数、医院等级、参保档次、年龄与医疗费用的拟合优度偏低,但检验结果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还存在一些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未被引入方程,比如儿童的住院天数,有研究表明住院天数是影响医疗费用的显著因素[5-6],住院费用与住院天数成正比,减少平均住院天数可明显降低患者住院的次均住院费用;入院病情、病种对医疗费用影响较大,入院时病情严重的儿童往往需要更多的医疗费用进行医疗干预。至于出院转归情况、家庭经济情况等指标,由于数据不完整,未能获取相关信息,致使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建议

(一)提高儿童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与补偿水平

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反映的是疾病经济负担情况,国际上普遍认为,个人自付医疗费用的比例在20~25%比较适宜[7],即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应控制在20~25%之间,才能缓解参保人群的疾病经济负担。《规划》也提出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到30%以下的要求,而根据本文实证研究显示,94.96%的儿童住院医疗费用,其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均在30%以上,远低于国家医疗保障的水平。其原因主要有:第一,补偿水平设置太低。目前在一档住院补偿水平中,一级、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补偿水平占比分别为80%、60%、40%,二档在一档水平上分别提高了5个点,从中可以看出单就补偿水平本身就达不到标准要求,更不用说扣除起付线、封顶线之后统筹基金实际能支付的比例问题了。因此,医疗保障制度根本达不到缓解患者疾病经济负担这一基本要求。第二,城乡居民医保的筹资标准设置较低[8]。一档80元,二档200元,该筹资标准不足以保障医疗需求,因为城乡居民经济水平较职工医保低,筹资难度大,所以,应建立政府与城乡居民共同参与的筹资机制,加大政府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医保的支持力度,合理优化筹资结构,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应加大地方财政对于城乡医保基金的投入,而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则应加大中央财政的投入。第三,将筹资标准的调整与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医保基金本身的运行情况,实现筹资标准的动态调整。此外,适当拓宽城乡居民医保的筹资渠道,引入商业保险,用于减轻个人医疗负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二)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本文实证分析显示,儿童一旦患病,84.67%的家长会选择三级医疗机构就诊,仅有15%的家长会选择二级及以下的医疗机构就诊。从前文医疗费用的区间分布情况可看出,儿童医疗费用相较于成年人偏低,儿童的主要健康问题也是小病小伤,绝大部分都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解决,但在儿童需要就诊时,无论是常见病还是疑难杂症,大部分儿童家长都倾向到少数大型综合医院的儿科或者大型儿童专科医院就诊,无形中增加了大医院的负担,也极大地造成部分较低等级医院医疗资源的闲置和浪费[9]。且在本文的回归模型研究中,医院等级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所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因素对医疗费用的影响,通过合理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发挥基本医疗补偿这个经济杠杆的作用,完善医疗保险支付补偿比例,合理设置不同级别医院间的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强化“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就医管理政策[10]。对患者的医疗需求进行合理分流,优化其医疗诊治模式,提倡“小病去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病去大医院,疑难杂症去专科或名牌大医院”的分级诊疗模式,既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又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

(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儿科医疗技术水平

从前文的分析可看出,儿童生病多选择三级医疗机构就诊,主要原因是家长在选择就诊医院时,首先考虑的是医院本身的技术水平,即通常会选择“医疗水平高”的医院,如儿童专科医院或者三甲综合性医院等。与前两类医院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水平不高,也是导致患者选择趋高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患童家长放心选择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关键就在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第一,鼓励综合大医院的儿科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促进部分优质医疗资源下到基层,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医疗水平。第二,可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基层医疗机构的儿科医生提高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如由综合性大医院提供“帮扶培训”与“管理指导”等[11],最终达到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永红,肖倩,计阿丹,等.城乡儿童不同支付方式住院医疗费用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2):219-223.

[2]李春秀,孙凯.27701例儿童住院费用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8(1):74-76.

[3]陆士祯,魏兆鹏,胡伟.中国儿童政策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5-70.

[4]新华网.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EB/OL].(2012-03-22)[2016-01-22].

[5]陈燕凌,赵存现,穆云庆,等.单病种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在不同级别医院的差异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8(3):433-434.

[6]祖学亮,李新华,朱宇飞,等.医保农保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9(3):278-281.

[7]罗雪燕,徐伟.江苏省城镇基本医疗补偿水平评价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3(12):18-22.

[8]徐伟,罗雪燕.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3(3):30-32.

[9]黄绪琼,张丽,蔡帆,等.广州市儿童选择就诊医院影响因素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1):30-32.

[10]赵秀玲,赵军.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1):37-39.

儿保医生论文第2篇

【关键词】 儿童;医疗资源;现况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41-01

基金项目:2012年池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课题

“看病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并且带来严重的后果,如医患关系的紧张、群众的抱怨、政府的焦虑等,而以儿童“看病难”尤为突出[1-2]。近年来,关于看病难的报道较多,而关于儿童看病难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儿童看病难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

通过对安徽省某市儿科医疗资源状况和140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了解该市儿科医疗资资源现状和需求,为制定儿童医疗保健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安徽省某市辖区内所有市、县区、乡镇医疗保健机构及私立医院和140名儿童家长。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医疗机构儿科资源调查采用自编的医疗机构儿科资源调查表,内容包括儿科医护人员人数、年儿科门诊和住院人数、床位数等,对该市所有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查。

儿童看病现状及需求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就医情况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40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家长年龄、最近一年儿童患病就医频率、选择就医医院的首要标准、就医场所、儿童有无参加医疗保险、药品价格和儿童医疗费用有无降低、有无感到儿童看病难、造成儿童看病难主要原因等。采用一对一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束后调查员逐一核对答卷的每个项目,发现有填写遗漏或存在逻辑错误,即时补充和纠正。

1.3 统计分析: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用SPSS 13.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 果

2.1 儿科医疗资源现状:2012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994家。其中县级及以上医院9家,社区中心(站)40个,乡镇卫生院59家,民营医院18家。各类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6400人。其中,专职儿科医生45人,占2.00%;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占22.22%;该市各类卫生机构床位数505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818张,而儿科住院病床数290张,占6.01%。儿科医生床位配置比为:0.16:1。

2.2 儿童就医状况及需求调查:

2.2.1 儿童就医状况:140名儿童在近一年生病3次以上的占35.7%。有44.3%的调查对象选择去县级及以上医院就医,20%的自己买药吃。去基层医疗单位、私人诊所的分别占17.1%和18.6%。72.9%的调查对象将医生水平作为择院的首要标准。

2.2.2 调查对象儿童看病难看病贵状况及其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的主观感受:

140名接受调查的儿童家长中,一半以上的家长(61.4%)认为儿童看病既难又贵,仅有8.6%的儿童家长认为儿童看病不难也不贵;造成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中,排名前3位的

是医疗水平低,儿科医生、专家少,没有大型儿童医院或妇婴保健院和挂号难、候诊时间长、流程复杂;认为药品贵是造成看病贵的主要原因的占27.1%,认为检查费高是造成儿童看病贵的主要原因的占21.4%;本次研究发现,仅有4.3%的调查对象认为医改后儿童药品价格降低,仅有10%的儿童家长认为医改后儿童看病费用降低。

3 讨 论

全国目前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但0至14岁的儿童却有2.3亿,比例约为0.259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该市比例仅为0.2个儿科医师/千儿童。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4818张,而儿科住院病床数290张,占6.02%,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6.9%)。全市2012年度活产新生儿15208人,出生率9.72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35.7%的儿童近一年来生病在3次及以上,42.9%的儿童近一年生病1~2次,其就诊量远超过目前该市儿科医护人员的服务能力。提示该市儿科医疗资源严重匮乏,亟须加强儿科人才队伍建设和增加儿科门诊、床位及相关检查设备等硬件的配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91.4%的调查对象认为儿童看病难或贵,明显高于宗健阳等[3]人对苏州200名就诊儿童家长看病难看病贵研究的率(71.0%),可能因为该市与苏州相比,经济落后,部分患儿处于山区交通不便,儿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等,儿童看病难和看病贵显得更为突出。

在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中,分别有32.9%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疗水平低,儿科医生、专家少和没有大型儿童医院或妇婴保健院两者为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说明存在着儿童家长对儿童医疗服务需求与现有的儿科医疗资源匮乏的矛盾,同时表明加强该市儿科医疗资源建设是解决儿童看病难主要措施之一。全国范围内儿科人才稀缺且难以引进现象较普遍 [4]。该市作为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2012~2013年全市儿科医护人员离职或转至其他岗位7人,其中医师5人,占儿科医师总数占8.88%,从某一方面揭示了儿科医疗环境形势的严峻。

在儿童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中,选择药品贵的占首位(27.1%),进一步调查发现,95.7%的调查对象认为医改后药品价格没有降低或降幅不大,90.0%的调查对象认为医改后儿童看病费用没有降低或降幅不大,提示医改后药品价格虚高现象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儿童医保服务尚不完善[5],在医保报销方面患儿享受的报销比例不大,特别是新生儿患者很多情况下未列入报销范围,一部分药物如固尔苏(猪肺磷脂),无论国产还是进口药品价格均居高不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医院存在着“逐利性”以及由于医疗环境形势的严峻所致医生保护性的过度医疗、医疗场所流程的不合理等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以上情况表明,有效控制药品价格及防止过度医疗是解决儿童看病贵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艳萍. “儿童看病难”跻身“看病难”、“看名医难”社会民生问题行列 儿科发展令人堪忧 完善基层医院儿科呼声最劲[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6:4-5.

[2] 吕诺, 朱旭, 贾钊. 医院“逐客令”折射儿童看病难[N]. 新华每日电讯,2012-06-02004.

[3] 宗健阳.2010.苏州市区少年儿童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儿保医生论文第3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因此急诊医学和重症医学在最近10年得到了高度重视,其在广度和深度上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急诊和重症医学人才也不断聚集,但是儿科急诊医师还非常匮乏,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尤为突出。作为省级妇女儿童医院,肩负着维护全省妇女儿童健康的重任,而且在全省范围内普及国际统一标准的儿科急诊抢救技术是降低新生儿和儿童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已将通过PALS培训考核作为岗前培训及资质考核标准。由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儿科协会联合推荐专为从事儿科急诊和儿科重症医学的医护人员创办的培训课程,发展至今已有20年历史,并且定期更新技术指南。该课程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方式,通过前期理论授课,分组分模块提问-讨论-演示-回示-总结-考试-再总结的方式让学员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发挥,接受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总结自己的失误与不足,达到统一规范抢救技术的目的。国内在北京、上海等地已开展PALS培训近10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统计,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于2008年始开办PALS培训班以来,培训前有61.3%的学员从未见过这些抢救设备,经过8个模拟工作站的反复培训,93%的学员掌握了各种抢救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对培训合格学员进行电话回访,有97家医疗保健机构新配置了抢救设备或仪器;有7家医疗保健机构共36例患儿成功运用骨髓输液及时纠正休克;有7例患儿被及时诊断出严重心律失常,进行了有效的电除颤及心肺复苏术;有15例头部外伤患儿采取了保护颈椎的措施;有78名学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112例危重患儿成功实施了气管插管术。可见,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能够普及国际统一规范的儿科急救技能,提高儿科医生和护士对危重症患儿的救治能力。

PALS课程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向儿科急诊和重症医学医护人员普及统一的抢救技能的课程,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我省人口多,处于偏远落后西部地区,在边远山区还有较多的儿童不能得到很好的急救医疗服务,因此在我省开展PALS培训,使规范统一的儿科急救抢救技能培训成为切实降低我省新生儿和儿童病死率和致残率的有效保障之一。

培训所使用的理论课本是由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组织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翻译的《儿科高级生命支持》。概述以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儿科协会联合推荐的PALS培训课程学员手册(1997-1999年版)为蓝本并结合《2005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最新观点,图文并茂,条理清晰的讲述了儿科急诊医疗服务、呼吸衰竭和休克的识别、儿科基础生命支持、气道与通气、血管通路、液体治疗和药物应用、心律失常、儿童创伤复苏、新生儿复苏、复苏后的稳定与转运、儿童心肺复苏的道德与法律问题等11个方面的内容。

培训教具为PALS课程专用模具,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模拟人、气道异物阻塞模型、气管插管模型、喉镜及气管导管、新生儿窒息复苏模型、带储气囊的自动充气球囊活瓣面罩复苏器、各种面罩、心电监护仪、心律失常模拟器、除颤仪、儿童骨髓穿刺模型、新鲜公鸡大腿(用于骨髓输液的穿刺练习)、骨髓穿刺针、深静脉置管套件、胸腔闭式引流管及引流瓶等。

培训授课的专家组由北京儿童医院、香港中文大学附属威尔斯亲王医院、美国“心连心”国际组织推荐的美国医师、我院参加全国PALS师资培训班并获得资格证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儿科重症专业医师组成,定期承担每年的PALS培训。

培训方法:每期学员30-40人,分为4个小组,培训时间为三天。

第一天为理论授课,理论授课每期都使用标准的PPT课件,内容包括呼吸衰竭和休克的早期确诊与心跳呼吸骤停的预防、心律失常与心脏除颤、产房外新生儿急救、儿科创伤急救、液体疗法及药物治疗、心跳呼吸骤停复苏后患儿的稳定与转运、儿科病例分析。

第二天为操作实践课,分组轮转进行培训、每组7-10人,先由教员对各种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讲解并根据不同的病例进行演示,而后再由每位学员进行回示。

第三天考试,上午进行操作考试,学员根据不同病例和场景模拟完成患儿的救治,教员根据学员的思维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性等对每位学员进行评分。下午参加理论考试,考试内容根据《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制定,主要涉及对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创伤急救等地早期认识和基本处理原则,并调查学员对各种抢救设备的熟悉程度。为保证评价培训效果的客观性,考试的试题及评判标准完全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儿科学会联合推荐的PALS培训课程教员手册(1997-1999年版)进行,集中发放,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统一收回,以成绩>=75分为合格,理论及操作考试均合格者颁发唯一编号的合格证书。

每期培训结束后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授课内容、实际操作指导、课程安排的满意度和培训课程对临床各种帮助程度等。

儿保医生论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妇幼卫生岗位技能大赛,进一步推广普及产科、儿科急诊急救知识和妇幼保健服务技能,强化“三基三严”训练,推动产儿科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全市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临床急救能力,规范妇幼保健服务,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为全市妇女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岗位技能大赛,激发广大妇幼卫生工作者的学习热情,营造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的工作氛围,以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全市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确保医疗安全,群众满意。

三、活动范围

全市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所有产科、新生儿(儿)科医生和助产人员,未设新生儿科的医疗保健机构,全体儿科医生应接受培训和参加初赛;全市各医疗保健机构从事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服务的人员。

四、大赛内容及规则

(一)内容

1、产科技能。理论考核:产后出血、羊水栓塞、胎盘早剥、产科DIC急诊急救相关知识;操作:成人心肺复苏术。

2、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理论考核: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知识;操作:新生儿窒息复苏。

3、妇女保健服务。理论考核:妇女保健相关知识;操作:产检四步触诊手法、宫高腹围的正确测量及骨盆测量、乳腺癌自检、妇科检查方法、母乳喂养手法。

4、儿童保健服务。理论考核:儿童保健相关知识;操作:0-6岁儿童体格测量的项目及方法、高危儿筛查。

(二)规则

大赛分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总计100分。其中,理论考试采取笔试闭卷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技能考核采用现场模拟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70%。

五、参考教材

产科急诊急救: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6版、《省第二周期新生儿复苏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妇女保健: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

儿童保健: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教材《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新生儿访视与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儿童眼及视力保健等儿童保健相关技术规范》。

六、组织程序

本次大赛分各医疗保健机构初选和市级决赛两个阶段进行。

(一)各医疗保健机构初选

各医疗保健机构初赛选拔工作于7月15日前完成,按照卫生局分配的参赛名额(附件5)确定参加市级决赛的选手名单,并于7月16日前报市卫生局业务科。

(二)市级决赛

各助产机构选派产科医师、助产士各2人,新生儿(儿)科执业(助理)医师1人,妇女、儿童保健专业各1人;未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镇(街道)卫生院选派妇女、儿童保健专业各1人参加比赛。其中,产科技能操作由产科医生及助产士各1人协作完成;新生儿窒息复苏由产科医生、新生儿(儿)科医生、助产士各1人协作完成。两组参赛成员不得冲突。妇女保健及儿童保健专业均独立操作。

决赛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七、表彰奖励

(一)团体奖

大赛设团体一、二、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二)个人奖

根据个人综合成绩(理论及操作)分组别设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八、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举办全市妇幼卫生岗位技能大赛,是增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学习意识,提升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全市卫生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实施省妇幼安康工程,确保妇女儿童普遍受益的具体体现。各医疗保健机构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精心安排部署,确保圆满完成比赛任务。

儿保医生论文第5篇

关键词:错误出生 侵权 客体 知情权

"错误出生"是源于美国司法实践的一个概念,是学者们对英文"wrongful birth"的翻译,也有人翻译为"不当出生"。

国内外学者对于"错误出生"民事责任的性质进行了探讨,认为此类案件既可以适用违约责任,又可以适用侵权责任。违约责任具有赔偿范围的局限性、合同相对性等特点,故而认为适用侵权责任更有利于保护"错误出生"案件中权益受侵害的当事人。要认定"错误出生"案件是否构成侵权责任,关键在于分析在此类案件中,医方所侵犯的"权"到底侵犯的是残疾儿父母的何种权利,是否为我国侵权法所保护,即"错误出生"案件侵权责任的权利客体是什么?

侵权法所保护的客体,也称为侵权法的保护对象,或为权利或为利益。但并非所有的权利或利益都受到侵权法的保护。理论上对侵权法所保护的客体存在以下两种理解:一为广义说,该说认为侵权法保护的客体应作广义的解释,即只要是既存的法律体系所明确承认的权利都属于侵权法保护的权利,至于侵权法保护的利益则是指规律社会生活的公序良俗及保护个人法益的法规所包括的一切利益[1]。二为狭义说,该说则认为侵权法所保护的权利仅指人格权、物权、身份权、知识产权等绝对权[2]。

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侵权行为法的保护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因此,"必须通过对侵权行为做扩张解释:侵害的'权'不仅包括民事权利,而且包括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3] "。

国内学者对于权利客体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错误出生"是对妇女身体权和健康权之侵害

王泽鉴先生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医方未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错误诊断,导致妇女未能及时施行人工流产而继续怀孕或生育,构成对妇女身体权或健康权的侵害[4]。此外,有学者认为,这类医疗处置尽管是以"不作为"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的,但仍然是属于医疗行为,事实上任何医疗行为对患者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或隐私权等人身权都是有侵害性的[5]。

笔者不赞同上述观点。王泽鉴先生和其他学者的主要观点认为,医生没有尽到善良管理人的义务,未告知患者腹中胎儿异常的事实,导致最终残疾胎儿的出生,是对患者,即孕妇本身身体健康的侵害,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太合理的,对于孕妇来说,很难得出是选择人工流产对身体的伤害大,还是选择生产对身体的伤害更大。妇女接受产前遗传诊断的目的在于获取有关胎儿的正确信息,以便自主选择堕胎或者继续怀孕生产,而不是为了维护其身体组织的完整性或身心功能的健全性,所以产前遗传诊断失误导致残婴出生的情形,不宜认为侵害了妇女的身体权或健康权。

2、"错误出生"是对生育自和堕胎选择权的侵害

许多学者赞成这一观点,认为"错误出生"案件中,医生或者医疗机构侵害了残疾儿父母的生育自和堕胎选择权。

生育自,是指当事人有生育的自由,也有不生育的自由,享有生育自的直接表现是当事人在必要时允许进行人工流产,即拥有堕胎选择权[6]。生育自和堕胎选择权是美国法上父母享有的重要宪法性权利。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于1973年创设了著名判例Roe v. Wade,明确肯定了父母享有生育自和堕胎选择权[7]。

在中国,"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公民既有生育的自由也有"计划"生育的宪法义务。1953年8月,中央政府公布了《避孕和人工流产条例》,使得人工流产在我国合法化。《妇女权益保障法》第51条第1款规定:"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由此可见,人工流产作为已怀孕妇女不生育的一种方法,是属于妇女的权利与自由。在中国大陆现行法上,父母的生育自和堕胎选择权是受宪法和侵权法保护的一项人格自由权,医生负有不得侵害的义务,否则就要承担侵权责任[8]。

因此,医生因过失,造成产前检查失误,并提供错误的医学意见,剥夺了终止妊娠先天患有遗传性缺陷胎儿的权利,侵犯了妇女以及丈夫的生育自或人工流产的权利[9]。

然而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上述概念表述的很清楚,生育自是当事人有生育的自由,也有不生育的自由,其直接表现是当事人进行人工流产。"生育自"、"堕胎自由权"属于"决定权"、"自"一类,也即意志自由权[10]。意志自由权属于人身自由权的一种。在"错误出生"中,产检医生虽然未尽合理告知义务,或者告知不实和告知错误,但此情形之下,胎儿父母选择继续妊娠或者选择流产的意志仍是自由的,决定权仍在其自身,医生并没有侵害患者的生育自,并没有阻止患者生育子女,或者强迫患者实行人工流产。当然,从表面上而言,医生的不履行告知义务的不作为行为,是导致患者没有选择放弃残疾胎儿的原因,但是未履行告知义务与侵害生育自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能一并而论。

3、"错误出生"是对健康生育选择权的侵害

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过以"健康生育选择权"为诉因的案例。福建漳州文女士夫妇诉漳州市医院的案例中,文女士夫妇认为医院B超产前检查未明确诊断胎儿左上肢残缺,构成对其健康生育选择权的侵害。二审法院对此诉讼请求给予了支持。

健康生育选择权与上文中提到的生育自、堕胎选择权一样属于意志自由的一种,医生的过失行为无法侵害父母的意志自由。

4、"错误出生"是对知情同意权的侵害

知情同意权是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于英美法领域的一个法律(英文为informed Consent,直译为"基于告知的承诺"),其基本内容为:为了尊重患者的自主决定权,在实施侵袭性医疗行为前,医务人员应该向患者提供患者行使自主决定权所需要的医学情报[11]。

因而,有学者认为,在不当出生诉讼中存在知情同意的问题,或者说孕妇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目的就是从医生处获取关于胎儿的信息,从而做出是否继续妊娠的决定。在这一医患关系中,医生负有履行其高度注意义务,对孕妇做细致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的健康状况,并如实告知孕妇或其家属。而医生漏检、检查结果错误或未对孕妇进行适当告知,明显违反了此项义务,导致孕妇不能根据充分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属于对孕妇知情同意权的侵犯[7]。

笔者认为,根据知情同意权的概念和原则,其不适用于"错误出生"案件中。知情同意权是指在实施侵袭性医疗行为前,医生应履行告知义务,并得到患者的同意。而"错误出生"案件中的产前检查并不属于侵袭性医疗行为,医生要履行的义务只是穷尽检测方法、细致合理的对孕妇胎儿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并且将检查结果告知孕妇及其家属,在适当的情况下给出正确的医学建议。虽然在"错误出生"案件中,医生过失没有检测出胎儿的先天性残疾,或者虽检查出胎儿有重大残疾却没有履行告知义务,也只能说明医生侵害了残疾儿父母的知情权,而并非知情同意权。

5、"错误出生"是对知情权和自主决定权的侵害

"错误出生"案件中,医生的过错在于没有提供或提供了不正确信息误导了原告作出堕胎与否的决定,使原告丧失了堕胎的机会,最终使生育的结果与原告最初的期待相反。错误出生诉讼中被告侵犯的客体是产前诊断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决定权[12]。

通过对以上学者观点和司法判例的分析,笔者认为医方的行为侵犯了缺陷儿父母的知情权。知情权是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关于知情权的性质,我国学者的主张有"公权力说"、"混合权利说"、"基本人权说"等[13]。在"错误出生"案件中,残疾儿父母对于胎儿是否健康具有相当充分的知情权,医生也有义务正确的履行告知义务,但事实上医生由于过失没有履行或者没有正确履行告知义务,使得残疾儿父母所知信息错误,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侵害了残疾儿父母的知情权。

尽管知情权已经被学者广为论述,"错误出生"案件中医生或医院也的确侵犯了残疾儿父母的知情权,但知情权在我国是否已成为法律保护的对象呢?

多数国家将知情权作为一项人格权予以保护[7]。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具体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和婚姻自等。《民法通则》虽未明确将知情权列入其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知情权在我国不受法律保护。恰恰相反,患者知情权作为一项法定权利已受到我国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保护。《宪法》和《民法通则》中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侵权责任法》第55条也明确规定了医生的告知义务和患者的知情权;《执业医师法》、《医疗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规范》等法律规范将知情权的内容加以具体化。由此可见,知情权在我国已经作为一项人格权予以确认和保护。具体到"错误出生"案件中,残疾儿父母的知情权也有具体的法规予以规定。《母婴保健法》第三章第17条、第18条规定了医生的说明义务。《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针对《母婴保健法》的内容进一步加以细化,进一步规定了医师在产前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义务和告知义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法律法规对"错误出生"案件中残疾儿父母的知情权通过立法予以了肯定。在"错误出生"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中,权利客体的确定十分重要。只有确定了权利客体,才能准确的运用相关法律,维护残疾儿父母的合法权益,平衡医患双方之间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孙森焱. 民法债编总论(上册)[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6.

[2]王泽鉴. 侵权行为法[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2006.

[3]张新宝. 侵权行为法的一般条款[J]. 法学研究, 2001(04).

[4]王泽鉴. 财产上损害赔偿(二)-为新生命而负责: 人之尊严与损害概念[J]. 月旦法学杂志, 2006(04).

[5]吴志正. 解说医病关系--医疗契约篇[M]. 台湾: 元照出版公司,2006.

[6]黄丁全. 医疗法律与生命伦理[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7.

[7]梁翠云. 缺陷儿出生损害赔偿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0.

[8]王洪平, 苏海健. "错误出生"侵权责任之构成-一个比较法的视角[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35-36.

[9]李俊俊."错误出生"民事责任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

[10]陈春. 论"不当出生"之侵权损害赔偿[J]. 理论导报, 2008(04): 49.

[11]夏芸. 医疗事故赔偿法-来自日本法的启示[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2]邵冰雪. 错误出生损害赔偿研究[D]. 烟台: 烟台大学, 2007.

儿保医生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安全管理;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94-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死亡[1]。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患者得到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工作的正常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新生儿病房是一套完全封闭式的病房管理体系,患儿是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病情变化快的初生婴儿,患者无家属陪伴在身边,护理人员每日都基本上在无患方监督的情况下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治疗护理工作,避免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笔者结合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经验,总结了新生儿病房常见的一些护理安全问题,并采取了相应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初步探讨,为新生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1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1.1人力资源配备问题

1.1.1 护士人力配置不够人力配置不足使有限的护士在班期间完成繁重的治疗护理任务,往往感到非常紧张,有些护理人员为应付工作而减少工作流程,减少巡视患者时间而出现的安全问题。

1.1.2 排班固定不活动新生儿病房患者时多时少,病情变化快,不定时入院高峰导致当班人员工作超负而工作不到位出现的安全隐患。

1.1.3 应急配备人员不充分新生儿病房常有应急出诊,特殊抢救治疗(如新生儿换血治疗、PICC置入)等,而人员不够占用病房当班人员出现的安全隐患。

1.2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问题

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新生儿病房是一个无陪人的封闭式病房,护士的一切治疗护理都是无家属监督,一些护士对一些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不严格执行护理制度,违反护理操作常规,执行医嘱不严谨,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3 护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技术问题

1.3.1 专业知识不扎实护士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导致患儿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无有效的处理措施而出现安全隐患。

1.3.2 技术操作不熟练新生儿病房有重要的仪器设备,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技术水平低下,不能完全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导致治疗护理计划不能正常完成,仪器不能正常运转而带来安全问题。

1.4 护理文件书写存在的问题

病情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不具体或有记录不当而引起医疗纠纷,或者在医疗纠纷时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违反病历书写规范要求,代签名、漏记、错记而出现护理纠纷安全问题。

1.5 细节管理问题

新生儿病房患儿病情危重,吃喝拉撒全靠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如细节护理不到位而导致护理安全隐患(如皮肤损伤)等。

1.6 护患沟通问题

新生儿病房是封闭式病房,收治的病情危重的新生儿,家属在心理非常紧张焦虑,同时面对与患儿的分离,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完全是护患沟通实现,如果护理人员在有限的探视时间里不能与患儿家属做耐心、细致的交流,难免在患儿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因费用问题而发生纠纷隐患。

1.7 患儿身份识别管理问题

患儿身份识别是安全管理的第一步,无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制度,将导致患儿身份混淆纠纷。

1.8控制院感问题

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据文献报道,国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18%[2],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的来往、家属探视、监护仪器、医疗设备、环境空气等都使患者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发生。

2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措施及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2.1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2.1.1 配置足够的护理人员新生儿病房工作紧张,繁重,病床与护理人员比例在3∶1以上。

2.1.2 设立护理质量责任组长负责监督护理质量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白班负责监控当班和夜班的工作质量,下班监控上一班的工作质量,执行班班相互监督、层层相叠、环环相扣的责任制度。

2.1.3执行护士连续排班法本科室2008年以来开始执行A.P.N连续排班法,收到较好的效果,A.P.N体现护理层级管理的规范上,从而把护理质量、护理水平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新老护士搭配,互相帮助,减少交接班的次数,尽可能保证有两名护士当班;加强落实查对制度,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执行弹性排班,工作量大的时候,保证护士在班人数,避免工作量太大而降低护理工作质量,增加护理安全隐患,在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时候,减少在班人数,为护士提供休息,避免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产生护理不安全因素;执行各班出休第2天待命制度,确保科室人员应急配备使用,避免患者入院高峰时段、特殊抢救治疗、出诊等安全因素的发生。

2.2 加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观念

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利用护士例会、业务学习等形式对护理人员灌输法律法规知识,使护理人员知法懂法,依法用法,在工作中遵循慎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自觉避开安全隐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2.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新生儿病房是一个封闭式的环境,护士工作基本上是在无家属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科室定期组织进行职业道德讲座,要求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并贯穿于护理工作整个过程,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认可,保证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4 重视继续教育,提高专科技能水平

2.4.1 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每月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理论业务学习及技能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全面提高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水平。

2.4.2建立新生儿病情观察制度如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反应情况、吸吮、喂奶、病情变化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沟通处理。

2.4.3建立高危儿护理管理制度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重疾病需要监护的内容及预见性并发症的防范。

2.4.4 制订规范化培训及专科护士培训制度对新入科护士进行专科培训计划及实施考核,使低年资护士及新入科护士尽快熟悉专科理论,技能知识,控制因护理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护理安全隐患。

2.4.5 定期选送专科护理人员的外出进修及学习派人员外出学习专科护理新进展动态,定期组织学习和讨论外出进修学习回来的护士的反馈汇报,借鉴并推广护理新知识,改正护理工作缺陷。

2.5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2.5.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每班责任组长负责对当班护理文件书写进行检查评估,接班者在接班时首先阅读护理文件,对上一班进行护理文件书写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执行班班有监督,下班监督上班双层质量把关,减少护理文件书写缺漏。

2.5.2 不断改进护理文件书写结构、方式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对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护理措施,及时记录,内容全面、具体,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使护理文件成为护士的有利证据。

2.6注重细节管理,把握关键流程

新生儿患者病情变化快,完全无自理自控能力,护理人员细心、耐心、爱心、热心、关心,还有同情心,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安全问题,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如为患儿剃头发防止刮伤头皮,尿液浸泡过久会发生红臀,患儿烦躁指甲会自伤,胃管脱出鼻饲会窒息等,都要求护理人员在细节护理上认真把握护理关键流程。

2.7重视新生儿病房护患沟通内容和步骤

利用患儿家属探视时间,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好健康教育,向家属介绍有关病房的工作制度,介绍医护人员的技术力量和相关的仪器设备,宣教相关疾病的知识并告知目前在治疗护理上采取的一些措施,减轻家属的焦虑心情和不信任感,化解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8 制订防范患儿身份差错的工作流程

制订无陪患儿诊治工作流程,包括新生儿接诊工作流程,新生儿住院期间确保身份无误的工作流程,新生儿出院时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

2.9 加强对新生儿监护室的病房管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2.9.1 建立健全新生儿病房规章制度包括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探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等,并制订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感控人员每月定时进行检查评分。

2.9.2 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定时消毒严格掌握操作流程和抗生素使用,院内感染报告等。

2.9.3 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把院内感染管理列入护理质量管理重要部分,院感控制知识作为专科培训和新入科培训内容,把预防院内感染质量列入每日护理质量监控内容。

3 讨论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和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4],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后,再一次敲响了护理安全管理的警钟,也是2005年以来全国医疗卫生行业全面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管理年的重点项目,2009年“百日安全”专项活动检查,把医疗安全推向最高层次,实现患者安全、医疗护理安全、医院安全。新生儿病房的患者是一群特殊脆弱的群体,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环境因素,抢救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都存在很多不安全隐患而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因此,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与护理质量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水平,切实为患儿提供安全、方便、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王丽珠,尹中秋,刘英茹.461例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2,9(2):127.

[3]李冠芳.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0):133.

[4]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

[5]朱亚红.沟通交流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81.

儿保医生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医生进校园 医疗 健康宣教 现状培训 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16-03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doctors into the campus in Siping Community

XU Xiaolin1, GU Wen-juan1, CHEN Hua1, GE Xiaomao2

(1. Sip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in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2; 2. Elderly House in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0)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doctors-into-campus” project and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strategy. Method: 12 doctors who went into the campus were the objects to be investigated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ontent analysis. The training willingness, acquirement projects, training time and results were evaluated with percentile score. Results: 94 scores were considered as the proper training time on the average. The satisfaction with teaching content was 91 scores averagely. The teaching methods satisfied with an average of 89 scores. The practicality averaged 87 scores. 91.20 % of the doctors felt to have learnt a lot. Conclusion: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doctors-into-campus was obvious in Siping community, some of which needs further improvement.

KEY WORDS doctors-into-campus; treatment; health education; status quo training; strategy

杨浦区“医生进校园”行动方案旨在通过“医生进校园”行动,提高学校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进校园医生的主要工作为:定期对学校师生开展健康教育,为学生家长提供就医指导;协同开展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对特异体质学生的关注与筛查,协同开展对常见儿童发展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研究。为学校卫生工作“1+5+X”标准化与专业化建设项目(1为健康档案;5为制度建设、健康教育、食品卫生、常见病防治、传染病防控;X为校(园)卫生工作特色项目)进行指导,并记好《医生进校园工作日志》。做好医生进校园工作,关键在进校医生。为了解进园医师的培训需求,笔者以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四平社区共有16所中小学生和托幼机构,进校园医师共12名。被调查的医师中,男4人,女8;年龄特征20~岁1人,30~岁4人,40~岁2人,50~岁5人;大专学历5人,本科学历7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3人,见习医生1人。

1.2 方法

1.2.1 进校医生培训方法

1)首先对进校医生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

2)针对需求开展的培训[1]:①营养健康与发育、青少年眼保健、儿童生长发育规律;②常见病、传染病防治:手足口病的预防、龋齿的防治、儿童腹痛、贫血的防治、鼻衄处理、发热儿童的处理;③日常生活卫生:远离,拒绝成瘾;食堂安全工作,幼儿膳食的合理安排;④幼儿青少年急救: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幼儿防窒息、幼儿跌伤的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⑤青少年心理卫生:儿童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和治疗、考试焦虑、考试相关的心理问题;⑥小学教师的心理调适:师生沟通技巧、健康宣教方法。

3)培训方法“培训主要以专家讲座形式在四平社区卫生中心进行,中间穿插实践活动;频率为每月1次;另外邀请专家在对口校园举办讲座、广播等,进园医师旁听学习。

1.2.2 问卷调查和评估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3部分:1)进园医师的基本信息;2)进园医师培训意愿;3)进园医师培训需求项目。问卷共20个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在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征求了有关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于2011年2月,由经过培训的课题组成员集中发放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进校医师发放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回收率为83.3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7软件,采取专业人员双人录入的形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进校医生对培训方式的要求

对培训必要性的认识,91.67%的进校医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业务培训,8.33%的医师认为无所谓;在培训时间上,66.67%的医生选择每次培训时间在0.5~1 h,75.00%的医生认为培训频次以每月1次最为合适;在培训的方式上,66.67%的进校医生选择授课形式,25.00%的医生希望上下互动,16.67%的医生乐于进行实战演练,25.00%的医生愿意进行经验分享,16.67%的医生希望采取研讨的形式。

2.2 进校医生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进园医生在工作中会碰到与院内不同的困扰,希望就此展开相关的培训。调查数据显示:75.00%的医生希望培训少年儿童营养健康与发育的相关内容;50.00%~58.00%希望开展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培训;50.00%的医生希望对沟通技巧和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进行专业辅导;17.00%~25.00%的进校医生希望就青少年传染病防治、饮食卫生、学生意外伤害的处理、医疗服务平台的搭建等问题进行培训。

2.3 进校医生对培训的总体评价

12位进校医生对业务培训的评价共5方面内容,由参加培训者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平均得分结果显示:培训的迫切性为91分;培训时间安排合适为94分;对教学内容满意为91分;授课方式满意为89分,课程的实用性为87分。

2.4 进校医生对培训内容的评价

对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合理性、实用性进行综合评分,每项内容最高为100分。评分结果显示:营养健康与发育专题为71分;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和日常生活卫生问题为69分;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预防和处置为54分;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为29分;

2.5 进校医生培训获得的收益

91.20%的进园医生感到培训收获很大,收获很大的原因是培训的内容及形式与进校卫生保健的实践紧密结合[2]。89.05%的进校医生表示培训长期坚持很有必要。

但培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43.00%的医师认为课程内容安排上缺乏逻辑性;14.02%认为是培训的组织安排不很恰当;14.07%认为是培训老师本身不了解社区卫生;71.21%认为是医生个人的问题。

3 讨论

3.1 进校医生培训效果总体不错

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真落实市政府、市教委、市卫生局和区政府相关工作要求,以“重视学校卫生,保障学生健康”为宗旨,通过“医生进校园”行动,医教结合、防保为主、专兼互补,加快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按照杨浦区“医生进校园”行动方案,总体目标是以“一块一专家分队”对接的方式,引进优质卫生专家资源,解决学校卫生工作的重、难点问题,进一步增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科学育儿、科学宣教的能力;以“一校(园)一医”对接方式,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的专业水平,全面提升学校保障少年儿童健康的卫生服务工作水平。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聘请部分市三级医院的儿科医学、儿童保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营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队,团队由12个分队组成,每个分队相对固定对接1个社区块,每月指导2次,实现“一块一专家分队”。2)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服务团队(每个服务团队由5~7人组成),与所在地段学校(园)进行对接。每位医生相对固定对接若干所学校(园),实现“一校(园)一医”。

由于社区医生服务对象以老年人为主,专业以慢性病治疗为主,因此对社区进校医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们的进校医生也难以达到全部本科毕业的全科医生的人员配备要求。因此加强进校医生的培养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这次评估,认为培训时间合适平均为94分;教学内容满意平均为91分;授课方式满意平均为89分,实用性平均为87分,91.20%的进园医生感到培训收获很大,对学校卫生服务起到了很大帮助,所以这次培训的效果总体较好,达到预定的要求。

3.2 进一步完善进校医生培训的建议

3.2.1 注重转变进园医师的观念

主要转变医师的两种观念:一是基本医疗观念,从“以医疗为中心”转为“以医疗保健、宣教为中心”的观念。二是转变工作方式,从单纯凭经验进行宣教转变为科学安排进园工作,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行健康教育、疾病防控。培训中要增强医师对医生进校园理论的认识,使医师看到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和力度,改变以往凭直觉与经验无计划性工作的习惯。同时,医师丰富的工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在培训中应加以充分利用。

3.2.2 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医生进校园工作的价值在于有效的服务于广大学校、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解决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环境等各方面问题。针对医师对进校园具体工作内容和安排不甚明确的情况,我们应该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培训理论应尽量贴近实践,能解决进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实用为主。争取让医师在较短时间领会医师进校园的精髓,尝到用科学理论指导进园工作实践的甜头,以刺激医师不断进行学习和研究。培训中,要重视医疗方法的一些细节内容,使医师对医疗、宣教工作计划的每一步骤的意义和具体做法有深入的体会,达到活学活用。比如,为了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可以对现有医疗、宣教模式进行修改,使其更符合进园医师的日常工作过程。

3.2.3 青少年心理调适和幼儿营养是培训的重点

青少年心理调适、幼儿营养和生理是进园医师工作的重点内容,然而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这恰恰也是医师的业务弱点,所以应该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培训中,应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对各种服务对象,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加以详细分析。可以通过实例,使医师对相关方面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在实践中加以灵活应用。培训中除了要提高医师的理论修养,还要重视医师的宣教、及沟通能力。详细阐述每一种沟通模式的优点、缺点和适用条件,增强医师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灵活选择与应用的能力。必要时,可以对现代媒体(比如多媒体计算机等)的操作方法加以专门培训。医生进校园开展培训,对校园里的保健老师提高相关医疗卫生知识有益处,老师也可接受培训,对学生健康可带来一些列好处;家长适时也可以接受社区医生的培训。

3.2.4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为转变部分医师对培训的消极态度,提高医师的学习热情,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纯理论灌输的讲座式培训方法。同时,医师进校园是一项新颖、复杂、多层面的应用性很强的工作模式,医师不但要掌握相关医学理论,而且还要具备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所以,应该在实践中渗透医疗、宣教的基本内容,使医师在实践中深入领会理论的精髓,在实践中感悟和体会医学原理与方法。这样,医师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才能随机应变,灵活的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问题。比如,培训中可以安排一定的操作练习,这样既可以使医师得到实践锻炼,又可以使医师立刻看到所学知识的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另外,为了便于医师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培训中应尽可能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比如通过案例分析法,给医师提供观察、模拟和思考的机会。给医师提供医疗、宣教的正反案例,能激发医师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医师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提炼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同时,对具体的进校园工作情境进行分析,并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找出案例的优点和缺点,能提高医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瑶娜, 陈泽铭, 姚雪.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保健, 2009, 117(20): 828-829.

儿保医生论文第8篇

【关键词】  小儿;预防保健;辨证论治;中医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难治病有了新医疗方法,降低了儿童的病死率,提高了难治病的存活率。21世纪如何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时下小儿中医保健药和食品有不根据儿科特点滥用“补养剂”、对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儿童滥用苦寒泄热药的现象。根据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十几年的体会,重温“中医预防学”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儿科疾病的实践阐述两者的关系。

1 “对预防医学”的两种观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体保健、预防疾病的科学,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两种医学的发展各有不同时代背景,地域差异、所受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西医学引用新技术微观研究致病因素理论比较清楚,在治疗和预防措施上强调消灭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消炎药,或手术和物理疗法。中医学则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

2  中医预防保健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一身一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生理功能失调,或受疾病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器失去协调关系受到传变。预防要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本”,要“标本兼顾”。所谓“天人一整体”是指人的生存靠天地、气候、环境奉养,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均来之于外界环境,因此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要“顺应四时”,即随四时气候变化、外界环境不同加强保健防病措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仅有“未病先防”,还有“已病防变”的涵义。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涵义,除辨证候所属,还有根据审机、求因、因人、因地、因时和防疾病传变的预防思想进行辨证用药、辨证饮食、辨证施术和辨证防病等广泛意义。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有预防观点,预防保健同样要根据辨证论治。   

3  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3.1  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中医预防以养生扶正为主。   

3.1.1  平阴阳、调气血、协脏腑

   

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遵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专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弱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遵从这一特点。   

3.1.2  小儿饮食保健与辨证施治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以上均说明祖国医学对小儿起居、保健、饮食均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的气候时节辨证进行。如梨,性寒味甘,入脾、胃、肺,有养阴清胃、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婴儿体质属于脾气虚,痰湿不化的痰稀便溏者应用秋梨膏或梨汁均不相宜。小儿缺钙、佝偻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防治此病除用钙、维生素d以外,多嘱咐添加鱼虾等海产品类辅食,海水咸,属肾,属阴,小儿佝偻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但婴儿临床未出现骨骼畸形时表现只有脾虚证,这时鱼虾等营养品对脾气虚型婴儿佝偻病是不相宜的。中医食品中药都有性味归经,中医书籍从未记载一药、一方、一位医家可以防治百病。   

3.1.3  预防保健要顺应四时

   

保健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腻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暑热湿盛,出汗多,宜食祛暑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呕又能和胃。

3.2  已病防变

   

辨证论治和已病防变都是中医治则的指导思想。《难经》“上工治未病”与未病先防的涵义不尽相同,此处“治未病”,是“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已病防变之谓。是指防疾病传变其他脏器,邪气深入恶化,突变甚至死亡或预防合并症、后遗症的发生。这是中医治病整体观念的具体发挥。否则按“中工治已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将会受到因用西药给疾病造成的假象得到错误的辨证,或疾病的恢复期和隐匿型的感染使疾病无证可辨延误了疾病的防治。

儿保医生论文第9篇

【关键词】 小儿;预防保健;辨证论治;中医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难治病有了新医疗方法,降低了儿童的病死率,提高了难治病的存活率。21世纪如何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时下小儿中医保健药和食品有不根据儿科特点滥用“补养剂”、对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儿童滥用苦寒泄热药的现象。根据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十几年的体会,重温“中医预防学”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儿科疾病的实践阐述两者的关系。

1 “对预防医学”的两种观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体保健、预防疾病的科学,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两种医学的发展各有不同时代背景,地域差异、所受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西医学引用新技术微观研究致病因素理论比较清楚,在治疗和预防措施上强调消灭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消炎药,或手术和物理疗法。中医学则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

2 中医预防保健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一身一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生理功能失调,或受疾病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器失去协调关系受到传变。预防要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本”,要“标本兼顾”。所谓“天人一整体”是指人的生存靠天地、气候、环境奉养,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均来之于外界环境,因此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要“顺应四时”,即随四时气候变化、外界环境不同加强保健防病措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仅有“未病先防”,还有“已病防变”的涵义。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涵义,除辨证候所属,还有根据审机、求因、因人、因地、因时和防疾病传变的预防思想进行辨证用药、辨证饮食、辨证施术和辨证防病等广泛意义。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有预防观点,预防保健同样要根据辨证论治。

3 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3.1 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中医预防以养生扶正为主。

3.1.1 平阴阳、调气血、协脏腑

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遵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专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弱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遵从这一特点。

3.1.2 小儿饮食保健与辨证施治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以上均说明祖国医学对小儿起居、保健、饮食均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的气候时节辨证进行。如梨,性寒味甘,入脾、胃、肺,有养阴清胃、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婴儿体质属于脾气虚,痰湿不化的痰稀便溏者应用秋梨膏或梨汁均不相宜。小儿缺钙、佝偻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防治此病除用钙、维生素d以外,多嘱咐添加鱼虾等海产品类辅食,海水咸,属肾,属阴,小儿佝偻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但婴儿临床未出现骨骼畸形时表现只有脾虚证,这时鱼虾等营养品对脾气虚型婴儿佝偻病是不相宜的。中医食品中药都有性味归经,中医书籍从未记载一药、一方、一位医家可以防治百病。

3.1.3 预防保健要顺应四时

保健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腻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暑热湿盛,出汗多,宜食祛暑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呕又能和胃。

3.2 已病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