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声学设计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8 15:05:10

声学设计论文

声学设计论文第1篇

健康网讯: 刘明瑜050011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超声科1、超声医学科研设计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基本与其他临床学科的科研设计相同。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前瞻性,一类为回顾性。前者是既往初步作过或尚未作过的课题,作以预计性的研究,如研究一种新技术、新治疗方法对临床的诊断、治疗价值如何, 其结果可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可得出相反的结论。而后者是将过去所做的工作给予回顾性的总结评价。目前采用前瞻性研究更具有新的实际意义。

在作前瞻性的课题研究时,首先要立题,而立题一定要新颖,最好通过查新,以确定待作的这项研究,他人是否作过,如果多人已作过并已有了明确结论,自己再作则仅是重复他人的项目而无新的意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与前人不同的结果,此时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仍可立题,其结果可能是一项重大突破或发明。立题后,继之要对本课题作合理的设计,并且绝对要严谨。

在确定了具体的科研题目后,应按以下几点去做并固定不变。

研究对象:要恒定。包括病人、对照健康人(志愿者),某种动物或其他。这个栏目中,对人体最好不用“实验”两字,对动物或其他类可用“实验研究”。对所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条件等应当一致且固定不变,特别在病人组与对照组间的性别、年龄要相当方可。

研究方法:要新颖。检测和治疗方法切勿全部重复他人所用的内容,并且应由专人、专机完成。例如技术熟练者与新参加工作者的技术条件不相同,其检测的结果则会出现人为的差异。又如仪器性能相差过甚时,所作结论会有一定的差异,否则作出的结论均一致,其可信性则值得考虑。

检测指标:要准确。选择容易观察和意义明确的客观指标。如观察胎儿脐带绕颈的时间,最好在分娩前,若距分娩时间较长,则其结果之可信性就不如分娩前。

若使其科学性强,检测的指标要有旁证,如检测诊断冠脉狭窄最好有冠脉造影结果的对比。诊断腹部某脏器之恶性肿瘤则应有手术病理或针吸细胞学的证实。这些在科研设计时应安排好。

研究结果:要有科学性。要按科研设计的目的研究和观察,得出结果以统计学的客观数据为结论,作为本项课题研究的结果最佳。

统计方法:设立对照组:要条件相似。为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应设对照组,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对比,分辨出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差距。处理因素包括对病人的检测、治疗方法、剂量等,非处理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等。非处理因素在两组均相对一致时,例如,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均一致,检测时期亦相同,如同在某一季节内等,其得出的结果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随机化:要客观。随机化即研究两种不同检测方法、治疗方法、用药方法等对检测或治疗结果的观察。随机化是保持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均衡的方法,即应用抓阄、抽签等方式。这并非按主观愿望挑选,而是被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即每个对象都有同样的机会被抽到。

样本量:要大。样本量越大,其反映客观的真实性越大。病例组与对照组样本最好各在30例以上或再多些。如常见的病例在观察药物疗效时,最好100~200例或更多,对照组也应有50~80例或更多。如果某种新疗法作鉴定性研究时,样本量应超过200例。有时大样本有一定困难,但应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样本少时,要求:

(1)个体间差异不大;

(2)两组间效应差异大(p<0.01)时;

(3)严格控制非处理因素;

(4)罕见或少见病例,例数可少到10例左右;

(5)特殊疾病可个案报道。2、撰写论文

将自己所做的各种研究,予以真实的、客观的作一总结和评价。但不应同于一般的工作总结。撰写时应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文字通顺、条理清楚、用词得当、数据可靠。一般论著不超过3000字(含图、表及参考文献),短篇和个案500~1000字,综述亦勿超过5000字为宜。

题目:立题应简明确切。通常20个字左右,最多不超过26个字为宜。应能准确的反映出论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一般论著不超过5人;综述1人,审校不应超过2人。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结构式摘要撰写,即:

(1)目的:本项检测或研究的出发点。

(2)方法:所观察或检测的指标,如病人及对照组的数目、性别、年龄、病种,使用的仪器、探头频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

(3)结果:检测或实验方法得出的具体效果或指标,对比数据,最后结果,以及对上述各项的附加解释。

(4)结论:本项目的观察、研究或检测后的总结性的定论。

关键词:凡有摘要的论文皆应标引关键词。关键词主要自文题中选取,不足时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选用。选自论文所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涉及的新技术等。

(1)定义:可直接表达论文要点、中心内容和特征的词。

(2)用途:提供检索窗口。

(3)数量:3~10个,一般3个。

(4)词性: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而代词、介词、冠词、连词、情态动词等皆不能作为关键词。

(5)方式:按顺序排列成关键词索引。

(6)要求:用规范化检索语言,即主题词。应查阅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Annolated Alphabetic List.Me SHAAL)。当所用词未查及时,可用同义词、近意词或关联词,并可配用有关的副主题词,亦应查阅《Me SHAAL》副主题词字顺表〔1〕。

引言:应在250字之内。应概括简明的叙述立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与基础,国内外现状,并应明确指出本研究的目标。

材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此部分是论文的基础和关键。评价论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确定结果的标准。应写明病人、对照组、所用仪器种类、探头频率、检测的方法、药物名称(不用商品名)、剂量等。

结果:此段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检测的最终目的,即所获得的结果。此部分可分别用文字、图表表示。可强调或摘要叙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结果应有充分的数据及对比性研究,最后结果应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断或推断的。例如:应用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仅有诊断多少例的所见及数据,而无最后的分娩证实,这样的文章则欠科学性。

讨论: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应重点突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概念、新学说、新规律,及所作出的结论和观点。对研究中所发现之不足处亦应说明,此外,可以提出设想或建议。

在书写讨论段时,应注意撰写技巧,要简明扼要、语言顺畅、抓住重点、条理分明的表达出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使读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语化。

(1)讨论之重点是应有自己的某些独到观点和见解,并将之讲深讲透,切勿仅重复他人的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超声检查法对人体无痛、无损伤、价格低廉……。

(2)讨论段与其他段相关联,特别是结果段中的某些数据及最后的结果,用以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是结果中的数据又全盘搬到讨论中,造成重复。

(3)讨论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献过多,更不要写成:本研究结果与×××和×××的结果一致或符合×××的结论。一来是将论著写成了综述,二来是仅说明自己是重复他人所作。

(4)通常讨论是文章中较长的一段,应突出重点,不要洋洋数百字,冗长的内容反而使该说明的问题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对某一问题尚未解释清楚时,又另讨论其他内容,使读者费解不得要领。

声学设计论文第2篇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基本与其他临床学科的科研设计相同。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前瞻性,一类为回顾性。前者是既往初步作过或尚未作过的课题,作以预计性的研究,如研究一种新技术、新治疗方法对临床的诊断、治疗价值如何, 其结果可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可得出相反的结论。而后者是将过去所做的工作给予回顾性的总结评价。目前采用前瞻性研究更具有新的实际意义。

在作前瞻性的课题研究时,首先要立题,而立题一定要新颖,最好通过查新,以确定待作的这项研究,他人是否作过,如果多人已作过并已有了明确结论,自己再作则仅是重复他人的项目而无新的意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与前人不同的结果,此时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仍可立题,其结果可能是一项重大突破或发明。立题后,继之要对本课题作合理的设计,并且绝对要严谨。

在确定了具体的科研题目后,应按以下几点去做并固定不变。

研究对象:要恒定。包括病人、对照健康人(志愿者),某种动物或其他。这个栏目中,对人体最好不用“实验”两字,对动物或其他类可用“实验研究”。对所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条件等应当一致且固定不变,特别在病人组与对照组间的性别、年龄要相当方可。

研究方法:要新颖。检测和治疗方法切勿全部重复他人所用的内容,并且应由专人、专机完成。例如技术熟练者与新参加工作者的技术条件不相同,其检测的结果则会出现人为的差异。又如仪器性能相差过甚时,所作结论会有一定的差异,否则作出的结论均一致,其可信性则值得考虑。

检测指标:要准确。选择容易观察和意义明确的客观指标。如观察胎儿脐带绕颈的时间,最好在分娩前,若距分娩时间较长,则其结果之可信性就不如分娩前。

若使其科学性强,检测的指标要有旁证,如检测诊断冠脉狭窄最好有冠脉造影结果的对比。诊断腹部某脏器之恶性肿瘤则应有手术病理或针吸细胞学的证实。这些在科研设计时应安排好。

研究结果:要有科学性。要按科研设计的目的研究和观察,得出结果以统计学的客观数据为结论,作为本项课题研究的结果最佳。

统计方法:设立对照组:要条件相似。为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应设对照组,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对比,分辨出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差距。处理因素包括对病人的检测、治疗方法、剂量等,非处理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等。非处理因素在两组均相对一致时,例如,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均一致,检测时期亦相同,如同在某一季节内等,其得出的结果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随机化:要客观。随机化即研究两种不同检测方法、治疗方法、用药方法等对检测或治疗结果的观察。随机化是保持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均衡的方法,即应用抓阄、抽签等方式。这并非按主观愿望挑选,而是被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即每个对象都有同样的机会被抽到。

样本量:要大。样本量越大,其反映客观的真实性越大。病例组与对照组样本最好各在30例以上或再多些。如常见的病例在观察药物疗效时,最好 100~200例或更多,对照组也应有50~80例或更多。如果某种新疗法作鉴定性研究时,样本量应超过200例。有时大样本有一定困难,但应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样本少时,要求:

(1)个体间差异不大;

(2)两组间效应差异大(p<0.01)时;

(3)严格控制非处理因素;

(4)罕见或少见病例,例数可少到10例左右;

(5)特殊疾病可个案报道。

2、撰写论文

将自己所做的各种研究,予以真实的、客观的作一总结和评价。但不应同于一般的工作总结。撰写时应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文字通顺、条理清楚、用词得当、数据可靠。一般论著不超过3000字(含图、表及参考文献),短篇和个案500~1000字,综述亦勿超过5000字为宜。

题目:立题应简明确切。通常20个字左右,最多不超过26个字为宜。应能准确的反映出论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一般论著不超过5人;综述1人,审校不应超过2人。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结构式摘要撰写,即:

(1)目的:本项检测或研究的出发点。

(2)方法:所观察或检测的指标,如病人及对照组的数目、性别、年龄、病种,使用的仪器、探头频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

(3)结果:检测或实验方法得出的具体效果或指标,对比数据,最后结果,以及对上述各项的附加解释。

(4)结论:本项目的观察、研究或检测后的总结性的定论。

关键词:凡有摘要的论文皆应标引关键词。关键词主要自文题中选取,不足时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选用。选自论文所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涉及的新技术等。

(1)定义:可直接表达论文要点、中心内容和特征的词。

(2)用途:提供检索窗口。

(3)数量:3~10个,一般3个。

(4)词性: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而代词、介词、冠词、连词、情态动词等皆不能作为关键词。

(5)方式:按顺序排列成关键词索引。

(6)要求:用规范化检索语言,即主题词。应查阅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Annolated Alphabetic List.Me SHAAL)。当所用词未查及时,可用同义词、近意词或关联词,并可配用有关的副主题词,亦应查阅《Me SHAAL》副主题词字顺表〔1〕。

引言:应在250字之内。应概括简明的叙述立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与基础,国内外现状,并应明确指出本研究的目标。

材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此部分是论文的基础和关键。评价论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确定结果的标准。应写明病人、对照组、所用仪器种类、探头频率、检测的方法、药物名称(不用商品名)、剂量等。

结果:此段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检测的最终目的,即所获得的结果。此部分可分别用文字、图表表示。可强调或摘要叙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结果应有充分的数据及对比性研究,最后结果应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断或推断的。例如:应用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仅有诊断多少例的所见及数据,而无最后的分娩证实,这样的文章则欠科学性。

讨论: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应重点突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概念、新学说、新规律,及所作出的结论和观点。对研究中所发现之不足处亦应说明,此外,可以提出设想或建议。

在书写讨论段时,应注意撰写技巧,要简明扼要、语言顺畅、抓住重点、条理分明的表达出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使读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语化。

(1)讨论之重点是应有自己的某些独到观点和见解,并将之讲深讲透,切勿仅重复他人的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超声检查法对人体无痛、无损伤、价格低廉……。

(2)讨论段与其他段相关联,特别是结果段中的某些数据及最后的结果,用以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是结果中的数据又全盘搬到讨论中,造成重复。

(3)讨论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献过多,更不要写成:本研究结果与×××和×××的结果一致或符合×××的结论。一来是将论著写成了综述,二来是仅说明自己是重复他人所作。

(4)通常讨论是文章中较长的一段,应突出重点,不要洋洋数百字,冗长的内容反而使该说明的问题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对某一问题尚未解释清楚时,又另讨论其他内容,使读者费解不得要领。

声学设计论文第3篇

1.1系统前面板的设计

虚拟仪器的前面板设计是否合理对虚拟仪器的使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直接面向使用者,使用者对其分布的合理程度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1.2系统的程序框图设计

对各个的功能模块进行分割编写,采用模块式的编写方式逐个进行分割,然后将分割编写的模块整理集合以构成一个新的系统控制程序。程序模块主要包括三个模块,第一种是实时信号采集模块;第二种是信号处理分析模块;第三种是仿真信号模块。这三种模块对系统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它们以不同的角色为系统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产生令用户满意的信号。另外,对这三种模块的编写整合构成新的程序框图。

1.2.1实时信号采集模块实时信号采集模式可以通过对信号的有效分析处理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且实时信号采集模式可以根据用户所设置的声音格式从声卡中得到相关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保存。这种模块在开始采集数据前要注意,参数的设置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参数设置好以后将信号选择的按钮调制实时信号档上。开始设置各个快捷按钮,如停止按钮、退出按钮、对信号的采集保存等按钮。

1.2.2信号处理分析模块设置完成应用信号处理分析模块一般是对数据进行时域分析以及频域分析。其中时域分析可分为对参数的测量、对谐波失真分析、最后是自相关分析。在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如果单单只对信号进行频域分析,信号所具有的全部特征并不能完全的显示出来,也就是时域分析有时候不能完全满足对信号的分析,这就需要对信号进行频域分析,以更加全面完整的分析出信号所具有的全部性质。在LabVIEW中,如果要对信号进行频域分析,就要以FFT为分析的基础,才能进行具体分析。

1.2.3仿真信号模块的完成应用仿真信号模块的作用我们不可忽视,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信号都能用实际的仪器产生,当无法获得实际的信号时,可以用仿真信号作为任意频率的信号,也可以用仿真信号作为标准的信号源,对其产生的信号做信号的检测系统。这种仿真信号模块包含波形显示以及噪声的添加等功能。仿真信号可以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信号,如正弦波、方波以及三角波等。并且用户可以很据自身的需要对信号的频率、幅值、以及采样频率进行调节,从而产生用户所需要的信号。

2研究应用

整流电路中应用虚拟声学采集分析系统研究采集系统的采集性能。在整流电路中应用虚拟采集分析系统时,应该注意采样的频率要保持20Hz~20kHz之间,如果想得到更加完整较好的波形,就可以将频率控制在100Hz~15kHz之间。在整流点路中要进行对正弦先好进行整流的过程中,可应用二极管半波整流电路对其进行整流。输出信号以后接入虚拟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可以得到一些波形。事实证明,虚拟仪器的信号采集分析系统的采集性能可以达到人们所需要的理想信号。实践证明,虚拟仪器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噪声监测、信号分析以及实验教学当中。

3结语

声学设计论文第4篇

演播室在设计时最重要的注意因素就是声学设计,室内各种设计以及材料的使用都应该在声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装修,使演播室的功能与形式完美统一。找准演播室室内声学装修设计的主要内容,按照装修内容,分清主次,然后根据技术要点一一装修。它的装修内容主要包括:门、窗、墙面、顶棚、地面以及灯光、材料和其他的设施设备等。

二、演播室声学装修设计依据和标准

演播室对声学装修设计的要求比较高,演播室的工作人员直接操作设备,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噪音存在,再加上导控室的节目录制,可能会产生很多的混音,在设计时应该根据相关的标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演播室声学装修设计可以依据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参考,以便提升演播效果。演播室的门窗标准:符合GYJ26—86隔声门窗的设计和技术要求;混响时间标准:GYJ26—86有线广播录音播音室声学设计规范和技术用房相关要求;控制标准:符合GYJ42—89广播电视中心技术用房噪声标准要求;防火标准:符合GY5067—2003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图、建筑材料要符合建设单位提供的技术与材料要求等。

三、演播室声学设计控制要点

(一)顶棚顶棚的设计要注意吸声效果的实施,在装修时注意隔声、吸声材料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室内灯光架、灯光固定件的防震处理。使演播室的顶棚技能和好的吸收室内的杂音,又能隔绝室外的杂音,保证演播质量。

(二)墙体墙面设计演播室的墙体墙面设计是声学装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设计装修时墙体要使用具有良好吸音作用的材料,比如加气混凝土或者在双墙中间填堵吸声棉,提高吸音效果;墙体的厚度与结构要根据具体的用房环境来决定;另外墙体的材料要选择使用清洁、卫生、环保、美观而且即防火又耐用的材料。

(三)门窗设计要点演播室的门窗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隔音作用,门的隔声量主要取决于它的质量、刚性以及气密性,所以门的材质一般选用质量较大的材料,因为质量大的材料隔音量也比较大。大师这种门比较笨重,现在播音室门的设计一般采用轻质材料制作,在三层13mm厚的木板中夹两层11mm厚的玻璃棉,两面再各加一层五合板和一层榉木饰面板,门框及门的边缘敷上毛毡对门缝进行密封,也能起到很好的隔音效果。播音室的窗可以设计也可以不设计,如果设计,主要考虑玻璃的材质,一般会选用较厚的玻璃,能提高隔音效果。

(四)地面的设计播音室室内地面的设计除了要有一定的吸声作用外,还要考虑美观、清洁等方面的因素。一般采用干式浮筑地面、木地板或者铺吸声地毯等,有利于降低室内的频混响时间。

(五)其它设施设备设计演播室重点设备是空调,因为如果空调排风扇的安装不当,演播室内其他所有的部分的隔声、吸声作用做的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要注重演播室内空调的装修设计,一般选择中央空调时,需注意送风系统的设计,风口需要做消声处理,但是庞大的风管系统,会给温度调节和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整个系统不停地运转,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运行成本很高。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可以采用令热泵送风系统的中央空调,这种运行方式可以调节空调运行时间,使用比较灵活。如果要最大限度的减弱空调的噪音,就要选购质量比较好的低噪音空调,将空调的内机安装与室外,然后再用短风管接入室内,最后对进、回风口做消声处理。

四、其他设计技巧

(一)声场均匀度控制从室内声学来看,如果反射声波扩散良好,为了取得良好的声场扩散,在设计室内吸声墙体时,需要把中高频的牺牲结构与中低频的牺牲结构区分交错布置,同时再设计一系列的形状不规则的铝制板扩散板,提高整个室内的声场均匀度。

(二)声学缺陷的预防演播室房间的设计要注意避免“声染色”问题的出现,如果出现“声染色”现象,室内一些地方的的频率可能会加强会减弱,导致声音失真,这是声学设计的一大缺陷,必须采用一些措施避免这些缺陷。一种方式是可以再播音室的各个角落做45度的切角,切脚墙面墙面要经过强吸音处理,以便消除声染色现象;另一种方式是在原来播音室吸音墙的基础之上大部分强做成强吸声墙,特别是墙角与天花板的夹角处,可以采用多层强吸音材质,提高吸音效果。一般情况下,播音室会选择第二种方法消除声染色,因为第一种方式在室内做声学切角占用室内空间,会影响本来就不大的室内空间。而第二种方法不仅节省空间,而且不会使声音出现任何失音的情况。

(三)切断固体传声的措施从物理学上来说,声音在股体内传播的衰减程度不强,而要想切断演播室墙体、门窗、空调等的固体传声,要在施工环节就加强控制,做好施工缝内落灰、落砖管理,积极改进各个节点的构造。如果施工缝间有杂物存在,容易形成刚性连接,减弱消音效果。施工过程中可以在非播音室的墙根处预留清扫口,这样可以做到一边施工一边清扫,施工完毕后再堵住清扫口,这样就避免了缝隙杂物。另外安装空调时需要挖掘管道,,这些管道穿进大小播音室时,需要做柔性连接,风管与墙体的连接处用沥青、干硬性砂浆塞实,以此来达到消音的效果。

(四)声学装修施工现在的演播室墙体一般采用超细玻璃棉宽频牺牲构造,而顶棚一般采用腔内填棉的方式来控制混响时间,以免发生声学聚焦或者长延时反射声现象,破坏使内消音效果。所以在装修时对演播室的非声学墙体的普通见白作法用弹涂法来代替,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降低长延时反射声现象的出现。

五、结语

声学设计论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校声乐教学;课程设计

声乐演唱除了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演唱技巧之外,还要求其能产生与声乐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声乐的教学中往往要注意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声乐教学的课程设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对声乐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国高校的声乐课程设计要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帮助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建构和谐良好的关系,并能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这往往与建构主义的相关理念相符合。因此,我国高校的声乐课程设计可以融入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对声乐的课程设计进行完善,以培养在声乐演唱方面更加优秀的人才。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提出的,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不应是被动的接受对象,而应当切实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并逐渐成为相关知识的建构者。这也就表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教师单向传输、学生单项接受的过程,而应当是一个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对相关知识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将建构主义融入到课程的设计中,能在教学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情景的建构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并通过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性。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中主体意识的强调以及对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重视,与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以及其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相符合,都强调转变传统课程设计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以提高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但要注意的是,高校的声乐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演唱技巧之外,还要求其能产生与声乐相应的情感体验,重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程设计要以高校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要求为标准,以提高课程设计的有效性。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声乐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中的实践教学缺乏逻辑性

在高校声乐课程的设计中,往往会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需要而设计相应的实践课程,但在课程设计中,这些实践课程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之内,且彼此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点,这也就使得高校声乐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缺乏逻辑性。

(二)课程设计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

高校声乐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还有着丰富的实践性。但不论是其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要求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但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的声乐课程设计仍偏重于教师的传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同时对他们声乐能力的提高也有着一定的限制。

(三)课程设计中相关实践内容的缺失

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声乐科目并不是他们的主修科目之一,这往往也造成了学生学习以及教师课程设计中对声乐教学的不重视。主要表现在声乐课程设计中实践内容的缺失。由于声乐科目并不是主修科目,甚至有时并不将其纳入考试的范围之内,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声乐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设计中相关评价体系的缺失

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综合发展型人才,但由于对非主科声乐教学的不重视,使得教师在声乐的课程设计中往往不能给予与声乐相关的评价体系以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在声乐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方面的评价内容,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背离。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声乐课程设计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理论是课程设计基础,要完善高校声乐课程设计,必须要以声乐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但要提高声乐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必须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的实践培养,以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声乐能力。其次,要坚持过程结合内容的原则。由于声乐的学习内容存在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计方面也不能采用统一的方式。一方面,声乐实践课程的设计要保证学生能直接参与到教学中;另一方面,声乐理论知识的课程设计则要重视相关的语言和文字符号。这也就要求在高校的声乐课程设计中要遵守过程结合内容的原则。最后,要坚持全面性和适应性原则。高校声乐课程设计要切实保证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要求相符合,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和能力,这也就要求高校声乐课程设计既要保证全面性的原则以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又要保证适应性的原则使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声乐能力、性格特征等相符合。

四、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声乐课程设计

(一)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声乐课程设计

要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高校声乐教学开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声乐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发展型人才,这也就要求高校的声乐课程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意识。因此,在高校的声乐课程设计中,也应当坚持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主要目标,强调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而这种课程设计的模式不仅是对原有模式的突破,也能切实弥补传统课程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以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课程设计方式的运用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性和可行性。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对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强调在课程设计中得以融入,也能使高校声乐课程设计更加重视对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声乐课程设计

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设计就高校的学生而言,一个良好的评价方式对其能力和成绩以及正确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养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声乐课程设计也应当重视课程中评价内容的设计。一方面,要保证课程设计中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与学生之间建构平等的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并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给予足够的尊重,针对不同的学生而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能力基础、学生学习的情况而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要切实发挥评价在学生中的鼓励和激励作用,以保证课程中评价的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声乐课程设计要重视个性化的融入

建构主义理论下高校声乐课程设计中的个性化方式的融入指的是要对传统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转变,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也就要求高校的声乐教师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有充分的了解,并对学生在声乐学习方面的基础、能力、天分、性格等多方面的不同因素进行深入地了解,从而以建构主义为依据将班级的学生进行组别的划分,并根据不同组别学生之间的不同而进行更加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同时,教师也应当与学生之间建构更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彼此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建构主义理论下与学生平和合作,共同进行课程设计,以提高课程设计在学生中的适应性。总之,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声乐课程设计也应当遵循这一特征,在课程设计中,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等,从而使课程的设计变得更加具有价值性和效用性,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和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海珍.大学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探析[J].四川戏剧,2011(02).

声学设计论文第6篇

1.2.2合适的混响时间人们对音质的主观评价“清晰”、“平衡”、“丰满”、“有力度”、“柔和”等术语与混响时间有密切的关系.混响时间的长短对音质的影响很大,混响时间长,音质“空”,含糊不清;混响时间短,音质“干”,单调枯燥;只有合适的混响时间,音质才能丰满、有力度.多媒体教室以语言声为主,混响时间的设计应主要考虑语言声的要求,因此要根据教室的容积,选择合适的混响时间(见表1),才能实现较高语言清晰度[3].表1语言类房间最佳混响时间与房间容积表容积/m350~6060~8585~127127~170170~245245~339339~424混响时间/s0.20.3~0.350.35~0.40.4~0.450.45~0.50.5~0.550.55~0.6

1.2.3避免声缺陷声缺陷主要是声波经由内表面反射后分布而干扰正常听闻的现象.多媒体教室的声缺陷主要包括回声、颤动回声以及声染色等,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房间的吸声量不够;二是房间大多是矩形房间,六个面互相平行,容易产生“简并”现象,形成声染色.对于多媒体教室而言,要避免上述声缺陷.

&nbs本论文由整理提供p;1.2.4声场分布均匀理想的多媒体教室室内声场应该充分扩散,分布均匀,而且有足够的声压级.室内声音的充分扩散,可以保证各个座位上的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生都应能听到响度相差不大的声音,也保证了室内空间各点的声压级相等,对多媒体教室而言,学生座位区的语言扩声声压级要达到70~75dB之间,音乐扩声声压级要达到80~85dB之间,背景音乐声压级要达到60~70dB之间,声场的不均匀度应控制在±4dB之内,使音质得以改善,声音变得柔和、具有亲近感和空间感.

1.2.5室内音质多媒体教室的声学设计其实就是室内音质的设计.而室内音质的最终评价是听众的主观感受,人们根据室内声学原理并借助经验,提出了混响时间、扩散程度、反射声、噪声级等若干与主观感受相对应的物理量或声学量.多媒体教室内的主要声信号为语音信号,对清晰度的要求很高.这主要取决于房间的混响时间、设备的功率等.

多媒体教室建设和改造中存在的主要声学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是通过旧教室改造而成的,没有进行相应的声学处理,即使新建的多媒体教室也没有进行声学处理,而且面积和容积的差别很大,大的面积达到几千平米,小的才40~50m2,层高从3m左右到10m,平面形状矩形的占大多数.因此多媒体教室建设和改造中存在的主要声学问题有:一是建筑声学方面,选址不当,外界干扰较强;房间设计不科学,造成回声、颤动回声、声染色;装修吸声材料使用不妥,造成背景噪声较大、混响时间偏长;配电影响音频传输,出现干扰.二是扩声系统方面,设备档次低,交流噪音高;音响系统位置分布不合理,造成声场不均匀,产生啸叫;音响系统设备参数调在最不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佳的位置等.使学生上课听不清,影响教学质量[4].

多媒体教室声学环境的优化设计针对上述多媒体教室声学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声学环境的基本要求,多媒体教室的声学环境的设计主要从建筑声学和电声学两个方面进行.建筑声学设计由于每个房间都有本身的声学特性,做好建筑声学环境的处理对以后获得良好声音效果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如果建筑声学环境处理不好则会出现混响过强、驻波、回声、声聚焦和共振等声第3期李兆义:多媒体教室的声学环境分析及设计69音缺陷.

2.1.1控制噪声,提高教室的声信噪比在多媒体教室运用扩声系统进行教学时,往往扩声系统会影响隔壁班级的正常上课秩序,会出现啸叫声,室外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噪音等问题困扰着广大的师生[5].

这就要求多媒体教室的噪声标准必须达到相应的国家规范要求,但是多媒体教室又有其特殊性,控制噪声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1)远离噪声源在总体规划设计中让多媒体教室使远离马路、市场、运动场等噪声源,即避开强环境噪声源.对多媒体教室干扰声场(外界传入室内的噪声声场)大小的计算可以采用下面的公式来进行:Lp=Lp0-101g1τ-101gAF+6.式中Lp为室外噪声声压级,F为透声墙立面的面积,A=Sa-为室内总吸声量,τ为声能透射率,对于多媒体教室而言,噪声来源除了墙壁之外,更多的是从窗户、门等进入的,声能透射率可取平均值:τ=ΣFτiiiF,计算出的干扰声场的声压级应小于38dB.

(2)振动干扰预防如果上述办法有困难,可以实行被动式处理,即增加墙壁隔声量;安装消声窗;让多媒体教室置于教学大楼的顶层或同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中靠近楼体边缘的位置;使用时间和出现噪声的高峰期错开;同时禁止学生在教室内大声喧哗、吵闹;学生椅子采用航空椅,布面为亚麻布,防止学生之间语言的相互干扰;选用设备的本地噪声要足够低等.

2.1.2选择合适的房间尺寸及三维结构,提高房间的声扩散性能多媒体教室房间尺寸及三维结构选择的目的是让房间的固有频率分布均匀,防止声染色及语言或音乐的失真.若房间为矩形,其长、宽、高分别为,Lx,Ly,Lz则房间的简正振动频率为[1]:fn=c2(nxLx)2+(nyLy)2+(nzLz)2.式中,nx,ny,nz是不同时为0的任意自然数,c为空气中的声速.由此式可以看出,随着nx,ny,nz取数的越多,简正方式的数也就越多,简正频率也有无穷多个,若房间的比例不当,会出现“简并”现象,将导致声场中某些频率的成分得以加强,出现声染色,音质将大大下降.因此对于多媒体教室而言,房间的长、宽、高的比例选择非常重要,最佳的房间形状是传统的长方形,长、宽、高的比例尽量避免1∶1、1∶2的简单比例关系,通常选取人们所谓的“聆听空间黄金比例”,即满足1.618∶1∶0.618或2∶32∶1,也可以选用其他比例方法,但三遍之比应取无理数,绝不可取整数倍.为保证较多的简正方式,既要考虑良好的房间尺寸比例,又要得到较大的房间容积.通常多媒体教室的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小容积应遵循:Vmin≥4λ3max.式中Vmin为房间最起码容积;λmax为下限频率对应的波长.由于现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的教室大多为矩形,一般都有平行墙面,为了避免产生驻波现象,应在平行墙面上布置扩散体,有利于声场均匀.如果室内有凹弧形墙面,一定要采用扩散体来发散声能,防止声聚焦.对于面积较大的多媒体教室,除了改善房间的结构(如可以采用矩形切角、扇形、正方形对角线配置以及多边形等)外,还可以在顶棚悬挂反射板(前次反射声相对直达声的延时时间如果大于50ms),这样既可以得到较多的侧向前次反射声,还可以加强听众区域的反射声功率[6].

2.1.3选择合适的吸声材料,使房间的混响时间达到最佳合理使用和布置各种吸声材料是获得理想混响、声扩散、消除声缺陷的重要条件.对于人耳来说,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为20~20000Hz之间,一般人的讲话声主要能量分布在100~5000Hz之间,对于以传递语言信息为主的多媒体教室,声音评价主要为语言的清晰度兼顾丰满度,要想满足此条件,多媒体教室内的混响时间可定为T60=0.4~0.7s.混响时间的长短与房间容积、房间表面积、装修后的吸声系数等许多不定因素有关,在吸声材料的选用和布局上应对室内的混响时间进行综合估算,具体的计算公式采用著名的赛宾公式进行工程估算:T60=0.161VSα.式中V为室容积;S为声室的内界面总面积;α为声室内界面平均吸声系数,α=ΣSiαi/ΣSi,Si为各种不同材料的面积,αi为室内表面各种不同材料的吸声系数,通过查阅常用材料的吸声系数便可知道,多媒体教室的吸声处理包括墙面、顶面和门窗等.要设计一个理想的混响时间,吸声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与房间的容积和室内总表面积、教室内各种器材、设备(如:银幕、电视监视器、学生课桌、音箱、照明灯具、空调设备)等方面综合考虑,同时还要符合人们的美学观点.

因此在室内装饰装修上可采用木质龙骨吊顶,墙体做复合吸声结构,挂上柔软的布窗帘等方法,当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吸音和反射的合适比例;避免房间内凹面或弧型面反射的形成,防止出现声聚焦问题,使局部声音过强而产生反馈出现啸叫现象;对容易产生共振的物体进行加固处理,避免出现声音共振现象[7].当然运用混响时间公式计算出的结果只是一个参考值,与实际情况相比都会出现偏差,因此,要想让多媒体教室的混响时间达到最佳,必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需要经过反复设计、评价、修改,才能达到理想的声环境.电声学设计建筑声学设计为多媒体教室音质的改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多媒体教室扩声系统如果没有合理的整体设计和正确连接,也难以达到理想的听音效果.

2.2.1多媒体教室的扩声系统设计多媒体教室扩声系统设计时要根据财力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如果财力许可,设备的选型应采用专业品牌,系统性能要基本一致,避免设备档次配置不齐,有的偏高,有的偏底.多媒体教室的扩声系统主要由传声器、功率放大器、调音台、扬声器四大块组成.

(1)传声器:传声器是多媒体教室实现声音输入到语音处理系统的设备,它的质量优劣、选用的合适与否、使用的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师把语音清晰的传递给学习者.常见的有动圈式和电容式两大系列.在多媒体教室的教学中一般选用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宽、频响平直、瞬态响应好、音质柔和方向性强的电容式传声器,使声音能够清晰、亮丽、细腻的重现,但由于电容式传声器具有灵敏度高和耐声压性小的特性,在摆放位置上要注意和音箱和其它音源的位置关系,以及根据音源大小、传声器和音源的距离,消除噪音,得到纯净的语音信号.

(2)调音台:调音台实际上是一个音频信号混合控制台,它可以对多路不同阻抗、不同电平的输入声源信号进行放大及处理,按照不同的音量对信号进行混合、重新分配或编组,产生一路或多路输出.因此,调音台的主要作用是对音频信号进行放大、音色修饰、抑制噪声、控制音量和信号混合.对多媒体教室的音源而言,主要是教师的讲解声和CD、DVD、VCD等高电平音源,用调音台要控制好输入电平,在保证声音信号清晰度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丰满度要求.这就要求对高电平音源要按下定值衰减键PAD,降低输入电平,才能保证信号电平不超过输入电平的动态范围,使声音不失真.一般情况下不可用增益旋钮GAIN来调节改变音量,它会使信号信噪比下降.

(3)功率放大器:是把调音台、信号处理器等前端设备送来的比较弱的信号进行不失真的放大,并输出一定的功率,推动扬声器发出优美而洪亮的声音.而多媒体教室以语音的清晰度、可懂度为主,因此功率放大器作为系统的核心要有足够的功率输出,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保证室内的平均语言声压级达到70~80dB,有较宽而平直的频率响应范围,建议将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与扬声器的额定功率配比定在1.5倍左右,这样能保证获得足够的力量感.

(4)音箱:音箱的作用是把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它对重放的声音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音箱技术配置、位置摆放等直接影响声音的还原效果.对多媒体教室而言要求声场均匀,做到“近听不吵,远听不小”,保证各区域内听到的响度基本一致.选择音箱时,除要考虑音箱的功率符合多媒体教室的声场要求外,还要考虑音箱的另外两个重要特性,即频响特性和指向特性.

2.2.2多媒体教室扩声系统的正确匹配在扩声系统的布置中,音箱布局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扩声系统的效果,是电声系统设计的重要步骤,音箱要根据多媒体教室的大小和形状来选择数量和摆放方式.一般来说,用一对音箱把它安装在教室前墙的两侧的上方,音箱轴线对准学生座位的主要听音区域,就能得到理想的直达声;对于比较大的多媒体教室,如有两层,这时用一对音箱可能不满足室内声学要求,应再增加一对音箱,这两对音箱应位于同一垂直平面上,且让上面一对音箱的主轴线对准上层听众,下面一对音箱的主轴线对准下层听众,同时在摆放音箱本论文由论文由整理提供

tp:///">整理提供时,音箱的主轴线不宜交叉,或交叉角度不宜过大;如果是改建的多媒体教室,长、宽、高比例不一定很理想,对于过长,而宽度较小的教室,宜采用分散式布局,可将音箱线性均匀排列于房间顶部,使在房间前后的听众第3期李兆义:多媒体教室的声学环境分析及设计71均能听到较强的直达声,但要注意直达声须同时到达听众,因此对较前的音箱需加延时器,这样一来就会增加成本;对较宽的教室,宜采用两侧布局的分散式布局方式,原理与顶部布局完全一样;如果多媒体教室较大,则采用混合布局方式.不管采用哪种布局方式,音箱并非越多越好.音箱布局应以多媒体教室的音质要求为原则,切忌铺张浪费,同时音箱的布局还应避免声反馈,如果音箱的布局不合理,容易形成声反馈,影响教学效果,严重时还会损坏电声设备[7].

扩声系统的正确连接还要注意阻抗匹配、电平匹配、功率匹配等问题[8].多媒体教室声学改造完成后,听音评价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只要室内混响时间和扩声系统达到了设计标准,声音传递平坦、混响适度、畸变小、瞬态好,使教学的声音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每一位受教育者,也就基本上达到了多媒体教室的声学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曹揆申.教育电声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蔡丽霞.多媒体教室声学环境的分析及营造[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3(5):36237.

[3]彭小云.多媒体教室的声、光环境[J].工业建筑,2006(36卷增):1012103.

[4]李耀麟,陈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祥.多媒体教室扩声系统优化的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29(10):43245.

[5]宁伟.多媒体综合教室视听环境建设的优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6(8):59260.

声学设计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声乐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能否正确把握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双重性特征,决定着声乐教学的成败。声乐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成绩,需要教师在声乐教学的内容、方法、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上有一个整体的目标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全方位反映生活的艺术,对它的表现、理解、鉴赏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正是这种广博的学科品格,才使得音乐有可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声乐虽然以技能表现为主要学科特征,但通过歌唱,却全方位地反映和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例如,音乐基本素质包括乐感、音准、节奏,对作品的理解、表现等能力,以技能和修养来驾驭作品的能力等。声乐学习还可以培养人的多重素质,如平衡、稳定与自我调节能力等。声乐无论是唱还是教都是技能与素质并存,所以声乐是整体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现今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础与速成、技能与素质之间的矛盾;将声乐等同于技能教育,重主课轻公共课、重技术轻艺术、重比赛获奖轻基本艺术实践、重视少数条件好的学生而轻视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学生、重视个别大型曲目而忽视基本素养积累等现象一直是高师声乐教学的误区。致使高师声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格格不入;不懂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师,面临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无从下手;教师不能驾驭声音,给音乐课教学带来许多障碍,教师坏嗓、孩子大喊大叫不懂得科学发声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说明高师的音乐教学需要科学的定位,特别是高师的声乐教学需要明确定位。高师声乐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高师声乐课的设计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而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规范化的歌唱技巧,为音乐普及与艺术审美把好入门关。因此,从声乐教学规律来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法和音乐学院声乐专业声乐教学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起点与达成的目标不同。目标不同也影响到教学内容、方法与专业趋向不同。 

 

二、培养设计 

 

1.双重性特征分析及目标设计。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具有双重性:教师既要教“声乐”,又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又要学“声乐教学”。通俗地说就是老师和学生既要教好、学好声乐技巧,又要学会运用声乐技巧去教导中小学生以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这一双重性特征要求高师学生在声乐课的学习中既要充当客体,又要充当主体。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也由此分为“声乐技能”和“声乐教学技能”两大块。作为学生,要成功地实现这两大块目标,需要从理论到实践把握好以下六个紧密相连的层次和过程,即“领悟、接触、模仿、操作、熟悉、创造”。(1)“领悟”即从理论和教师的示范性演唱中,开始建立歌唱是一种科学的观念。学习歌唱需要了解人体发声器官的结构及其功能,了解各个器官的共鸣特征,只有当歌唱者拥有熟练地调动并掌控这些器官运动的能力时,才有可能实现科学的歌唱。(2)“接触”即开始试着感受发声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自己所具有的调整发声器官的能力如何等,为学习声乐技巧做好意识上的铺垫。(3)“模仿”即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仿效老师的歌唱。学生从模仿中感受发声器官的振动正确与否、气息支撑及其位置是否正确等,从而从模仿向自我感觉、自我审视、自我提高过渡。没有初期的模仿就没有正确的歌唱。(4)“操作”即独立练习,独立思考,独自建立歌唱声音体系并逐渐走向成熟。所谓独立并非脱离教师指导,而是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器官运动,即所谓的气息支撑和位置点等,需要练习者不断地独自实践、感悟才能掌握。(5)“熟悉”即通过上述层次和过程的学习、揣摩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已经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或教学。到了这个层面,学生已经可以独自选择歌曲并进行歌唱设计。(6)“创造”即在熟悉的基础上,以歌唱者自己对作品的领悟,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设计。无论是演唱,还是教学,都有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怎样把作品演唱好,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快而且符合歌唱的正确方法,都需要创造。这是声乐教学中的重头戏,是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二重性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实现上述层次和过程的教学内容中,高师声乐教学呈现出从以“声乐技能”为主逐渐向以“声乐教学技能”为主过渡的显著特征。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学科教学目标,一般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进行循序渐进的目标设计,实际上一般的设计会分解为单元乃至课时的教学目标予以完成。教师在目标设计中,既要照顾到属于外显性学习行为的技能、理论的掌握等;又要密切关注内敛性的所谓音乐感觉,一般简称乐感的训练和养成。目标设计务必精确、具体,反映出不同的层次目标和要求,以便于实践操作。 

2.内容设计。高师声乐教学的双重性不仅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双重目标,而且也决定了教学内容是双重内容:声乐与声乐教学两部分。从信息论角度来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收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即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得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必须有声乐与声乐教学两部分,每部分又应有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两方面,如此才能真正完成声乐教学的双重技能目标。 

3.对象设计。教学对象的设计,首先要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嗓音性质、音乐基础与文化基础、歌唱发声习惯、主观爱好及主观追求的艺术目标、个性特征和身体状况、对教学的期待和希望,等等,然后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教学对象的设计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个别化原则,它要求在双重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采取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二是逐渐递进原则,它要求在年度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给学生做出长远的、中期的、近期的达标设计,诸如教材的由浅入深的选择、进度的由慢到快的安排等。 

4.形式与方法设计。高师声乐教学的双重目标,决定了高师声乐教学不能单纯沿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个别教学形式与方法,必须与小组、班级教学形式,与语言的方法(如讲授法、评价法),与直观的方法(如示范法、微格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精心设计。一般来说,声乐理论知识和声乐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班级教学形式、讲授法并辅之以示范法为好;在声乐技能教学中,采用个别教学形式、练习法是恰当的;而在声乐技能向声乐教学技能过渡中,则必须逐渐加大小组、班级教学形式与示范练习法、微格教学法的比重,为的是要让学生达到掌握声乐教学技能的目标。 

5.媒体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是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依据的,必须反映出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双重性特点构成,必须为达成双重目标服务。教学媒体的设计也往往与教学形式、方法的设计融合在一起,因为一定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中就已经包含了教学媒体的运用,如微格教学法中就包含了录音、录像媒体的选用。 

一般而言,要促使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声乐学习,掌握某种演唱技能,可设计录音媒体教学,这在个别教学形式和对比评价法中很有效;而要促使学生相互评价各自的声乐学习,掌握某种演唱技能或某种声乐教学技能,则应设计录像媒体教学,这在小组或班级的教学形式和微格教学法中最有效。 

6.评价设计。高师声乐教学评价的设计,首先必须把握教学评价与双重目标一致的设计,既要评价学生学习声乐的达标程度,也要评价学生学习声乐教学的达标程度,还要使评价与目标层次相对应,这是准确性方面的设计,否则,声乐教学将难免出现偏差。其次是必须将评价渗透于教学形式、方法之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比如,对比评价法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相互间的评价都是教学评价的渗透贯穿;微格教学法中师生共同对教学录像中教学情境的评价也是教学评价的渗透贯穿,这是及时性方面的设计。 

7.模式设计。高师声乐教学中,教与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作用的互动活动,教师起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朝预定目标前进;学生起主动性作用,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媒体、方法或方式,把教学信息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则根据预定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是调控整体教学活动过程的依据。根据目标达成反馈的情况,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主导性调控,例如目标预定是否过高、内容传递是否合理、媒体选择是否恰当、方法运用是否恰当等;学生亦对学习过程起反馈调控作用,检验和反思是否充分参与、方法是否得当、学习目标和内容是否过高或过难等。这两种调控都是循环往复的,也说明整个教学过程是双向循环的过程。 

 

三、结语 

 

高师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所特有的双重性目标特征,决定了声乐教学从内容、方法、课程设置到培养目标都需要相应的配套设计。将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技术应用于高师声乐教学中,正确把握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诸多要素,保证高师声乐教学在科学的设计模式中顺利运行,改正以往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定位和内容往往偏离师范性的弊端,避免教学中对各教学要素顾此失彼的现象,从而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管林.论声乐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琚清林.声乐知识手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声学设计论文第8篇

关键词: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0074-3

1 引 言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些事物总是带着愉悦、喜欢等肯定情感的认识倾向,它是人们积极参加对应实践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如果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它将促使学生怀着喜悦的心情主动积极地开展物理学习。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理知识,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规律,既是深入学习后续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提高人们生活品位和保护人们身心健康必备的知识。

2.1 利用实验,引入新课知识

[教师演示1]敲击音叉,音叉可以发声;奇怪的是――用手抓住音叉,声音立即停止。

[教师演示2] 事先准备一个真空杯子、一个单层玻璃杯子和一个小闹铃。使小闹铃发出声音,将发出声音的小闹铃放进单层玻璃杯子里,慢慢拧紧杯盖,让学生感受小闹铃发出声音(现象是当将杯盖慢慢拧上时,声音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再将发出声音的小闹铃放进真空杯子里,再慢慢拧紧杯盖,让学生再次感受小闹铃发出声音。(有趣的是:将杯盖慢慢拧上时,声音明显变弱最后消失)

利用这两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构建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

[体验活动1] 给每两个同桌的同学发一根橡皮筋,一个同学将其拉伸,另一个同学对橡皮筋进行拨动,观察橡皮筋来回振动,同时聆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用手握住橡皮筋,橡皮筋停止振动,它发出的声音随即停止)

[体验活动2]学生将刻度尺一端按在桌子边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伸出桌边的部分,使刻度尺发生明显的振动而发声。(刻度尺的振动停止时,发声随即消失)

[体验活动3]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触摸自己的喉头,朗诵一段课文实现发声,感受喉头发声时的状态。

设计意图:构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体验声音的来源,使学生感到新知识的亲切、有趣。

[体验活动4] 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将音叉接触水面,观察音叉可以溅起水花,感知音叉的振动;再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接触发声音叉的顶部,感受音叉的振动。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物体虽然都可发声,但它们的振动幅度不同,有些可以看到,有些难以察觉。对于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可以利用放大或者转化的方法来展示,以此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和训练。

[体验活动5] 取一个小孩子的玩具――“喜洋洋小鼓”,敲击鼓面发声,但看不到鼓面振动。要求学生思考并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检验鼓面是否振动?(可取的办法至少有:方法一,用手指轻轻触摸鼓面,感受鼓面是否振动;方法二,将鼓面放置水平,在鼓面上放一些细纸屑,通过观察细纸屑是否运动来判定鼓面是否振动;方法三,将小鼓竖直放置,在鼓面上端固定一段细线,在细线的另一端吊一个乒乓球,乒乓球静止时接触鼓面,敲击鼓面发出声音时,可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在跳动来判定鼓面是否振动。)

设计意图:利用“检验鼓面是否振动”这一问题,构建交流讨论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又一类有效的研究方法――放大法或者转化法,利用它可以展示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停止振动时,物体就不发出声音了。

[实验与讨论] 有一种烧水壶,在壶中的水被烧_时壶嘴就会发出尖叫声,以此实现报警。现用此水壶进行烧水实验,观察并讨论:该水壶为什么会在水沸腾时发出声音?(参考答案:在壶嘴上套着一个开有小缝的“帽子”。烧水时,把壶盖盖严,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只能从壶嘴的小缝喷出,气流迫使壶嘴附近的空气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将新知识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亲切有用,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3 创设情境,体验声音传播

[思考和讨论]若把一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内,聆听闹钟的声音。学生思考并讨论:现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步抽掉,如果听到的铃声不变,这说明什么?如果听到的铃声变强,这说明什么?如果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弱,这又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实际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感受和总结] 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步抽掉,感受铃声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步进入玻璃罩,感受铃声又有什么变化。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思考和讨论,可以总结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但真空不可以传播声音。我们平时能够和他人自由交谈,是由于空气帮助我们传播了声音;在没有空气的太空,航天员哪怕离得再近,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师提问] 实验已经证明,一切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那么,液体、固体是否可以传播声音呢?请设计可以用于检测的实验方法,与同学交流并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法,并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和总结。

设计意图:以具体问题为牵引,训练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演示实验] 用塑料袋包住正在响铃的闹钟,指导学生感受它在空气中的声音;再把它放进水中,感受是否听到声音,并与闹钟在空气中产生的声音进行对比。

指导学生分析和交流,得出结论: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

[学生体验]学生用笔在课桌上写字,感受是否听到写字的声音?(没有或者很弱)。再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倾听,感受是否听到写字的声音?(奇怪的是:居然清楚地听到了写字的声音)。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推广,以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最远,能量损失最少。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感受奇特的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和兴趣。

2.4 开展自学,学习声音的传播速度

[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教材:什么是声波?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有何规律?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物体振动会带动其周围的介质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并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跟水波的传播相似。也就是说,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因此,声音也叫做声波。

(2)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具有确定的速度,这个速度叫做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速在固体中最大,在气体中最小。在15 ℃的空气中声速是340 m/s,在常温的水中声速是1 500 m/s,在铁棒中声速是5 200 m/s。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讲解] 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导致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是迄今为止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人们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当时被淹没的人们知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更快、更远(因而更容易被营救人员听到),他们就会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及时向营救人员发出求救信号,或许可以得到救助,重获新生。

设计意图:用悲壮的历史故事说明声学知识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2.5 利用问题,研讨新知

[学生讨论1]在开始上课时,我们都看到:(1)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会立即停止,为什么?(2)将发出声音的小闹铃放进真空杯子里,慢慢拧紧杯盖,会听到小闹铃发出的声音变小最后消失,为什么?[参考答案:(1)由于声音来自振动,用手抓住音叉,音叉不再振动,因而音叉不再发声。(2)这是因为小闹铃发出的声音要想被人们听到,它必须穿越杯中的真空区域,但真空不传播声音。]

[学生讨论2] 古代行军打仗晚上睡觉时,要求士兵经常将耳朵贴在地上,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军队在行进过程中,他的脚步会发出声音。如果是晚上,士兵正在熟睡,很难感觉到空气中的声音,如果将耳朵贴在地面,那么声音就会通过地面传播到耳朵,而且这种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更快,引起耳膜的振动幅度更大,因此,更容易感觉到异常情况,便于采取紧急措施,应对偷袭。

[学生讨论3]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 s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 500 m/s,试求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这种方法能否用来测量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参考答案:因为声音传播过去又返回来,所以声音从海面传播到海底所用的时间只是总时间的一半,即2 s,所以海水的深度为1 500 m/s× 2 s=3 000 m。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空间基本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因此,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设计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讨论和求解,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 引导总结,把握知识要点

[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并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然后板书: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停止振动时,物体就不发出声音了。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最远,能量损失最少。

(3)声波: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音也叫做声波。

(4)声速: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具有确定的速度,这个速度叫做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速在固体中最大,都大于3 000 m/s;声速在液体中都大于1 000 m/s;声速在气体中最小。在15 ℃的空气中声速是340 m/s,在常温的水中声速是1 500 m/s,在铁棒中声速是5 200 m/s。

3 教学体会

在此“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物理知识达到同步发展。这个教学设计,我们已经在岳阳市第十二中学八年级进行了教学实践,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7-30.

声学设计论文第9篇

关键词建筑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教学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TU11-4

一、 引言

建筑物理是建筑环境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支撑建筑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建筑物理是培养高级建筑设计人才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建筑物理知识,否则就不可能圆满的解决建筑中有关声、光、热的设计技术问题,也不可能保证建筑的设计质量。但是,就目前高校的本课程教学来看,学生对本门课程兴趣小,认识不到重要性,教学过程中感觉此课程内容无聊、繁杂,无实际应用价值,公式生硬等问题,由此造成缺课率高,及格率低,教学效果差等后果。

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结合感兴趣的设计课程自主、自发学习呢?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成为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在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结合市场应用人才的需要提出新教学思路,以期对本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 课程内容及特点

建筑物理是建筑学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体现了建筑设计学科的技术科学属性。建筑物理课程内容包含三大部分:建筑热工学,建筑声学和建筑光学。三大部分的每一部分都与建筑规划、设计甚至施工管理密切相关。特别是集成设计方法和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研究成为主流后,更体现了建筑物理等一系列建筑技术知识的重要性。建筑热工学主要关于建筑传热、保温与节能、围护结构的传湿与防潮、建筑防热及建筑日照。根据国家的节能政策要求,设计院的建筑施工图里必须包含建筑节能设计,并且符合国家节能标准规范的要求(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节能标准及规范),否则第三方审图不通过。所以,建筑热工的重要性已经体现出来了。建筑声学主要包括声学基本原理,材料和结构的声学特性,室内音质设计和噪声控制内容。国家也颁布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体育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厅堂混响时间测量规范》,《驻波管法吸声系数声阻抗率测量规范》。对声学的教学,大部分高校只停留在理论教授的阶段;对声学的设计,声学要求严格的建筑大部分聘请国外专家设计,而国内普通的建筑很少进行声学的设计和研究,所以,学生能接触到的设计实际案例很少。建筑光学主要包括光学基本原理,自然采光和建筑照明。国家正式颁布的标准有《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目前只有建筑热工的节能设计国家实施了图纸审核强制性政策,而对建筑声学和光学的设计审核并没有普遍控制,只是对特殊性建筑进行了控制。

总之,建筑物理知识对提高设计质量,促进建筑工业现代化就有很重大的意义。因此,在专业的教育中,必须加强建筑物理的教学工作;在设计工作中,必须充分应用建筑物理技术。

三、 教学新思路、新方法

(一) 理论与课程大作业结合的教学新方法

建筑物理内容比较清晰、明确,跟建筑学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大作业可以紧密联系,提高理论应用能力。

1. 以建筑热工为主导的设计作业

与设计教学教师沟通以《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为依据,布置公共建筑的设计作业。设计过程中,设计指导教师和建筑物理教学教师联合指导学生的设计作业,做到设计、技术的良好结合,提高大作业的设计水平。以目前已出版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准则,布置住宅建筑的设计作业,同样,设计、技术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方案设计,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2. 以建筑声学为目的的设计作业

普通建筑的设计对声学要求不高,结合建筑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布置能够充分应用其理论的设计作业,例如:音乐厅、报告厅、演播室等。并结合相关的声学设计成功案例,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更深刻的理解声学的原理和应用。

3.以建筑光学为主题的设计作业

以光为主题,结合某些建筑对自然采光、建筑照明要求侧重点不同的特点,布置相关设计作业。或者以建筑光学为设计理念进行年级内的设计比赛或参加国内大学生建筑设计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效果。

4. 体现建筑技术的毕业综合设计

经过阶段理论学习和设计训练,在毕业设计中,体现建筑节能、建筑技术的理念,追求三者的和谐结合,更深远的影响学生的设计思想。

(二) 理论与实际设计结合的教学新方法

这方面的思路主要体现建筑热工的设计,因为国家目前规定,建筑设计施工图中必须包含建筑节能的设计,并单独提出建筑节能设计说明,体现了节能方面的重要性。结合这一点,在建筑热工学习过程中,以学生寝室或组为单位,以设计院施工图审查为标准,共同完成某建筑的节能设计,并作为最后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 理论、试验、研究结合的教学新方法

建筑物理的声、光、热知识,除了设计应用外,更多的应用于研究中,结合这一思路,辅助简单仪器设备,做些相关的试验、研究,以试验报告的方式体现教学理念。并且,相关的试验应以自己的设计作业为案例进行,避免设计和试验的分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 结语

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学新思路,理论指导设计,设计结合试验,试验总结研究。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让教师的教学得到提升,达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加平.建筑物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GB50176-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S].

[3]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S].

[4]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