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计算机历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7 16:46:34

计算机历史论文

计算机历史论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史;计算机发展史;信息科技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40-03

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有人说,以史为鉴,知兴衰,使人明智;有人说可以传承文化。科技史从属于历史,揭示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不仅再现了科学技术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还展现了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精神。计算机软硬件以及因特网的发展历程作为科技史的一部分内容,是当前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为数不多的“非技术”内容,为课程增加了一抹人文色彩,却又存在严重的不足。那么,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学习科技史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呢?本文以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为例,谈谈对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科技史的思考。

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学习科技史的意义

1. 有助于感悟科学精神

通过对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的回顾,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真实过程,科技史并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成功史,其中有大量的失败经历。德国哲学家韦伯尔曾讲过:“在每一历史事件背后,必须有一种精神。”巴贝奇为把“分析机”的图纸变成现实,耗尽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使他一贫如洗。晚年的巴贝奇已经不能准确地发音,甚至不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他仍然百折不挠。1871年,巴贝奇怀着对“分析机”无言的悲怆离开了人世,但他为计算机科学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包括30种不同设计方案,近2000张组装图和50000张零件图……更包括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以及为追求理想奋不顾身的精神。学生能在科技史的学习中,了解科学历程的艰辛,感悟求真、求实、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

2. 有助于促进理解知识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有趣和动人的故事,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对科技史的学习能让学生从源头上学习知识,而不只是学习现成结论的知识片断,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概念。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习的最佳途径,只有仔细研究这些知识产生的艰难历程,即研究清楚早期的一切错误假定,才有可能真正彻底而又正确地理解这些知识。信息科技课程中,无论是计算机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因特网还是数字化,都有大量的概念和术语必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才能体会和理解。

3. 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

科学技术呼唤“理解”科学技术的人才,对待科学技术知识不但要有横向的了解,还要有纵向的理解。正如莱布尼茨在书里“找到”帕斯卡一样,艾肯也是在图书馆里“发现”巴贝奇和阿达,他们的论文令年轻人心驰神往,并为之奋斗。帕斯卡、莱布尼茨、巴贝奇、图灵、冯·诺依曼等科学家,他们的研究精神,他们面对问题时的远见,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迸发的智慧,能都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考。

科技史是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载体,它立足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的交叉点上。通过了解信息科技演进的历程,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了解到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这是单纯掌握某一门科学或某一项技术所不能带来的人文精神。

当前信息科技课程中科技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对科技史没有明确的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此的要求也较为简略,但大部分教材对此都有所描述。以计算机发展史为例,关于硬件,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个时代。

尽管不同的教材在描述以上内容时详略不一,但学生阅读这些文字时都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如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术语。对学生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基础,因此难以理解使用这样的元器件究竟意味着什么。而课堂教学调查表明,80%的学生阅读后往往只得出“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了”的结论。仅仅从计算机制造的元器件来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仅仅告诉学生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进步是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好,难道这就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发展史的目标吗?

关于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软件也经历了二进制编程、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几个时期”。从阅读角度看,学生既缺乏对这些编程语言的基本知识,也缺少编程经验,即使教师可以花一些时间进行演示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得到的结论也仅仅是“编写软件越来越方便了”。学习软件的发展历程难道仅仅是得到这样的结论吗?

在科技史中选择有意义的内容

《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历史本身是真实的,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在短暂的学习时间、有限的课时内,学生究竟应该学习哪些事实?如何选择有意义的内容供学生学习呢?

信息科技的发展史,离不开计算机的发明,因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计算机从无到有的主要发展历程。20世纪整个技术发展中,研制一台自动化机器,使之能够模拟人脑运算、解决逻辑问题等,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期盼。相当多的人从事着运算、排序、计数、检索和分类方面的工作,在单调重复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错误。因此,谋求降低此类人工劳动的举措,在科学领域变得十分迫切。

1642年,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帕斯卡制造出第一台计算机器,俗称“加法机”,“加法机”主要由一系列齿轮组成。30年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制造出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但是这些机器的运算执行都离不开操作员的辅助工作,需要人工输入数字,并指示机器进行下一步工作。

18世纪30年代,英国的巴贝奇思考自动计算的问题,设计了机械计算机“差分机”,此后热衷于更有抱负的设想“分析机”。“分析机”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计算机器,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执行运算的设备以及保存数据及运算中间结果的存储器。由于整个过程的控制由一套穿孔卡片来实现,因此,也有人认为“分析机”由三个部分组成:运算器、存储器和控制器组成,若再加上输入、输入设备,就和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几乎一样。

此外,巴贝奇设想一种现在称之为“条件转移”的指令,可以根据某个被计算结果的正负号,从可能继续运算的两条路线中选择一条做下去。这一重大的创新,标志着机器不仅能代替人的具体计算,而且开始代替人的逻辑判断,它是实现现代电子计算机设计很关键的思想。巴贝奇的一生都在为制造一台自动计算机器而劳碌,但最终却劳而无获,另一位女性阿达在翻译他的论文时认识到,许多计算中存在条件转移需求,她提出了我们现在称为“循环”和“子程序”的概念,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位软件工程师。

在巴贝奇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关于自动计算几乎无人问津,直到1950年,英国科学家图灵发表了计算机史上里程碑式的论文Can machine think。1848年,英国数学家布尔吸收了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思想,创立二进制代数学,布尔将形式逻辑归结为一种代数演算,布尔代数特别适合于具有断开与接通两种状态的电路系统。布尔本人并没有把逻辑代数与计算机联系起来,但他创造的逻辑代数却对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06年,电子管问世,并在20世纪20~30年代得到巨大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艾肯设想运用卡片穿孔以及借助电流进行运算的部件,制造出一台巴贝奇曾经构想过的自动计算机,1944年这台机器制造出来,被称为MARK I。1946年,ENIAC诞生,有人说这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但是,人们仍然被十进制这种人类习惯的计数方法所困扰。

当人们还在苦苦寻找制造基于十进制的计算机解决方案时,冯·诺依曼看到了二进制的长处,他在构思计算机的结构时,运用了莱布尼茨和布尔的成果。冯·诺依曼意识到,二进制的优点不仅在于它强调计算机和逻辑机的等价性,还在于从电学和电子学的观点看,完成二进制运算所需要的两种状态很容易用电压和电流的有与无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他认识到程序和存储器的重要性。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二进制计算机的优点,这催生了电子技术的发展,制造计算机元器件不断更新,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最终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

信息科技课程中关于科技史的学习建议

1. 信息科技的发展历程应从机械计算机开始

人们一般从ENIAC开始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也就是说是从电子计算机开始讲起,同时引入冯·诺依曼的二进制思想和存储程序思想。但是调查显示,几乎没有学生能较为合理地解释这两个思想的价值何在。究其原因,在于离开当时的背景去描述一个思想的价值,学生缺失理解某概念的情境,缺少对计算机发展脉络的了解。

从哪里开始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呢?计算机从无到有经历了几百年,考虑到现代计算机对早期计算工具的继承关系,因此有必要简述计算机(器)的早期发展史。然而早到什么时候,有人认为应该从中国的算盘开始,但是算盘仅是计算的一个记忆助手,类似于一张纸和一支铅笔,并不是真正的机器。有人认为,应该从1642年帕斯卡的加法机开始,也有人认为应该从1840年巴贝奇的机械计算机开始讲起。笔者认为,从哪里开始讲述,取决于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从无到有建构自己的知识。巴贝奇的机械式计算机思想较为复杂,学生可能会一下子难以理解,早期计算机主要解决的是单纯的数据计算问题,因此,从帕斯卡的加法机开始讲述,逐步过渡到巴贝奇的分析机,适时引入存储数据以及逻辑运算的知识,再到电子计算机以及冯·诺依曼思想,是个较为合理的思路。

2. 从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梳理计算机发展的脉络

同样的历史,既可以是编年史,也可以是文明史,还可以是文化史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也如此,计算机发展的脉络如何梳理?有的教材从计算机使用的部件来划分,分为电子管、晶体管等五个时代,但这种划分意义不大。有的教材以编年史的形式来描述,但是过于庞杂,难以体现重点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冯·诺依曼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计算机结构、二进制以及存储程序的思想,历经近百年依然使用,并成为信息科技领域中的重要思想,也应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因此,从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来梳理脉络更为合理。

人们从提花编织机中得到指挥机器工作的“程序”的灵感,以穿孔卡片的形式记载最早的“程序”,而存储程序的思想,使计算机最终成为可以处理不同任务的通用计算机。按照计算机逻辑结构不断发展这样的学习线索,聚焦计算机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科学家解决问题的创新,有助于理解计算机从无到有的过程,有助于理解二进制的意义。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如“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二进制”等,学生都能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得以理解。而“程序”、“指令”、“逻辑运算”等概念,也给学生后续学习算法奠定基础。

3. 精简内容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仅仅关于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就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内容,有关信息科技的发展史内容更是庞杂,涉及的知识面也十分广泛,如物理学、电磁学、通信学、数学等,这些知识十分专业,甚至到大学也未必能学到,因此高中阶段对此的学习绝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和专业。首先,要注意精简内容,规避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和术语,规避技术细节,把握每一次技术进步的核心要点,理清时间线。其次,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之符合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年龄特点。再次,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不是专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课程,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不必为了学习与信息科技有关的发展史,去舍弃高中课程核心的学习内容。最后,要精心编排学习内容,不能孤立地学习信息科技的发展历史,要将其融合、渗透在各个部分的学习内容中,才能在高中阶段真正得以落实。

科学技术是智慧的结晶,高中信息科技课程要重视科技发展史,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和激情,让他们沿着科学的发展足迹,逐步通向科学技术的光辉殿堂。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

参考文献

查尔斯.辛格等. 技术史第VII卷[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贾玉树,邢润川.科技史与历史关系的理性思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1).

戴叶萍.科技人才创新应注重科技史的学习[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计算机历史论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网络化;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137-02

历史是初中的一门基础课。由于它涉及的事件繁多,人物丰富且富有代表性,发生事件的历史背景具有影响力,记录的历史实事跨度较大,给课堂教学特别是以教材为主体的说教式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和改革实践历史教学,必须突破现行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必须突破网络化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个核心。目前,我国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基本上实现了网络化教学,既建立了网络教室与网络公共教学体系,甚至有的学校已经将网络与计算机应用到教室内,基本上实现了网络化课堂教学。自2000年以来,学校通过政府、社会、自身的共同努力,网络进入班级已经实现,这就为网络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方便和基本的改革实践条件。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认真学习与掌握现行新课程体系下的初中历史教材的同时,通过学习与掌握,积极提高自我的网络计算机化教学水平,并结合课堂教学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去,收获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也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环境,深受学生的欢迎。特别是在掌握与灵活应用历史的观点、方法、思维去解决学习历史的问题方面,使一大部初中学生提高很快,无论是对于升学,还是认识历史事件与应用历史的方法去认识社会,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1 通过计算机软件或者制作的课件,服务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计算机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或者已有的教学资源,将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如人物、事件、事件发生的年代、事件的影响与意义,进行立体的、全元性的呈现,呈现的过程与展示体现计算机的多元化、信息化、图文并茂、娱乐与引导、动画感受、特定的视觉效果和交叉的对立与融合,这样既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要,符合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的要求,更符合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

初中历史计算机课件 计算机课件是初中历史教师依据初中历史的教材要求与教学特色,从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原理出发,结合初中历史中的人物、事件、事件发生的年代、事件的影响与意义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制作成的电子教材或者电子动画素材,结合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赋予历史课堂教学以同步的素材支持和满足初中历史形象化的教学需求。这样,初中学生就会从历史的教材出发,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的辅助与事件素材支持,认真学习历史,学习由历史引发的人物、事件、事件意义、事件过程和事件对现代与历史的影响等,以此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最优化,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媒体的动画与课件展示 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与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步进行,还可以通过课后、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结合教学的进步与历史事件发生的现代意义,进行单元或者单一展示,向学生进行历史的教学渗透与学习熏陶,让初中学生从中领悟到历史学习的意义与掌握历史的方法和基本的学习策略,为后续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初中历史,虽然从表面上看属于文科的范畴,但由于它涉及的年代数字、历史的发展进程、事件人物的繁多和相互交错的内容众多,需要的数学运算、推论性思维也十分丰富,特别是利用数学的直观思维分析与掌握历史知识,是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历史教学的外延与持续,更应该加强在教学中的引伸与发展。

2 借助网络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创新与讨论学习

网络教室的建立与应用,最大的特色不是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有资源或者教学素材了,也不是单一的历史教师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关系,将教学内容直接或者间接地引入课堂教学。如果这样,课堂教学仍然如同传统的教学,既没有启发性,更没有创新的发展,久而久之,历史教学就失去了它特有的创新意义。

因此,合理开发网络与计算机教学就成为初中历史教师研究的课题,更是创新教学的标志。多年来,立足初中历史教学,重在网络上下功夫,通过挖掘、筛选、利用和结合,进一步提升网络教学的作用,全面实现历史教学的网络化,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新历史教学。

历史教师挖掘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教学,并不是直接就去利用,重要的是要挖掘历史资源。教学中凡是初中历史教学需用的教学资源,都通过网络,与教育部、省、市教育资源对接,并通过网络的系统化、信息化的特点,进行新知识、新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究,特别是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解的内涵,更是挖掘的主体内容,因为这样去做的目的是让初中历史具有创新性。

认真筛选网络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入课堂教学,做到不随意使用、不进行无筛选的应用,以体现网络的特色 随着网络的先进性与网络的发展,网络的教学内容有时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有些网站其系统的教学内容与可借鉴的内容必须起先筛选,否则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与学习主体的变化。比如,在进行网络化教学时,发现对有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其意义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还有的内容,其定论与说法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质的变化,重新认识这些历史事件,对于全面实现历史教学的现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同步课堂教学 对于好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像教育部、省里的教学资源,在历史教师认真学习的同时,可以直接同步进行、同步教学,由于效果好、信息量大、反应迅速、时效性强,直接或者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这样学生会由此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创新结合是网络资源利用的一个新特色 创新网络资源,就是做到既不全盘利用,也不全盘否定,而是在结合知识、能力和加工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以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的做法是:将教材中有的知识而网络上没有创新的知识进行创新;将教材上有的知识而网络上没有影视与事件对应的片段,进行影视片段串联或者补充;将单一的知识性网络表现,变为动画、影视、新闻等形式,全程向学生进行展示,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创新历史教学。

计算机历史论文第3篇

一、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条件

1.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络环境的改善。

90年代以来,中学校园计算机网络从无到有,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不断改善。仅在天津市,不少中学已经建成校园局域网和网络教室,一些学校还特别注重网络的升级、扩展,使之能够兼容各种拓扑结构,具有良好的网络互联性,适应高速、多媒体传输的需要,并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连接。在此基础上初步实现了:将校园网延伸到各教研组,使教师不但能够在办公室中调取本校教学资料、制作简单教学课件并通过校园网传输至教室应用于教学,而且能够在办公室中通过校园网浏览Internet上的信息,随时获取最新的教育教学资料;建立电子阅览室,教师以及学生能够在电子阅览室查阅各种图书,并能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外部资源以Shockwave形式和Webpages形式向社会提供部分自制教学软件等目标。

2.师生应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兴趣和技能提高。

天津市进行新课程计划试验以来,高中普遍开设计算机课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普及,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大增强,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字输入速度,而且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以及在网上信息的方法。设计编程、制作主页也不再是个别计算机爱好者的“专利”,仅在“天津热线”的耀华中学网站上的学生班级主页就已达19个。不少学生不仅对计算机和网络非常熟悉,而且将其作为课余学习、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条件下,多数学生愿意进行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学科课程的尝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天津市各中学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许多学校对中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有些中学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计算机技术培训,任职初期必须使用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作汇报课,有的学校采用定期轮训的办法等,使青年教师达到独立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水平。历史学科的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别掌握了AnimatorPro、Photoshop、PowerPoint、FrontPage、Flash、Authorware等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术,取得自行设计、制作课堂演示型教学课件的经验,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改意识加强。开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途径。

3.当代教育理论的支持。

近些年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代表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逐渐盛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观、师生关系观等,促使教学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接受教育观、共性至上教育观逐渐向自主教育观、个性发展教育观转变;人的整体素质观。注重培养创造能力的人才观进一步明确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建构主义的理念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更容易被实践。因此,一些历史教师在接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同时,开始以“教学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的理念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促成了理论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初步结合。

二、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与诱导,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的转变,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约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进一步实现。针对历史学科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网络软件的设计,首先应该立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设计了学习步骤建议: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后完成一份论证日本明治维新性质的作业)了解学术观点(史学界对日本明治维新性质的几种不同观点)阅读学习资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治、经济、社会阶级关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图文资料)进行检测练习展开网上讨论完成作业进行网上交流。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人的学习活动:每个学习环节的时间 ,重点阅读的内容:自己赞同的学术观点,完成作业的方法(如:是以大量下载信息为主,还是以独立撰写为主),学习环节的重复和缺省(如:反复阅读、边讨论边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阶段流,不参与讨论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阅读、讨论、作业进行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这样,虽然学习步骤建议是线性的,但全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非线性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阅读、讨论、作业进行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

2.启发性原则。

在一般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精心设计语言、教具,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道理的。在网络教室中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资源是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事先设计好再由计算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课上师生之间的口语交流较少。因此设计历史网络教学软件应特别注意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资料,设计启发学生思考的提示语言及出示提示语言的恰当时机,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计算机程序或教师本人的适时启发下,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坚决避免网络上的“满堂灌”。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旧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提供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以及社会风俗、服饰等方面的大量历史资料,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察图片、统计图表,在教师的启发和同学间的彼此提示下,很容易发现: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不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学习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服饰(和服与西装的对比图片)和生活习惯(鹿鸣馆的交际舞会图片)也开始西欧化。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适应的原理思考,就很容易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作出判断。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情况用计算机向全班或某个学生发出提示性语言,指点学习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使之达成学习目标。

3.交互性原则。

即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采用人机交互作用的方式,使计算机提供各方面的历史信息“刺激”学生,学生又把自己学习思考后的“反应”反馈给计算机。计算机随时可以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的程度,根据其历史学科的实际水平,提示学习思路,确定适宜的信息传输量,自动提高或降低学生学习进度。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网络软件中,就设计了自我测试发生失误的导学提示,如:在考查“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前,殖民地经济发展的主流”一选择题中,当学生作答失误后,计算机就会提示:“这个问题教材讲的比较简单,请看本课的[基本线索讲授],要详细了解请看[超级链接2]‘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在[超级链接2]中提示:“学习时应特别注意:北美殖民地形成统一的市场,表明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部小农经济与南部种植园经济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北美经济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提出自己的经济、政治要求,承担起领导民族革命的任务。注意结合本年级政治课所学基本哲学观点,理解什么是当时北美经济发展的主流。”

4.层次性原则。

是指在设计历史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时,应根据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基本、较高、发展特长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空间,在计算机或教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发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从而解决因学习目标单一,导致班级中部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学习愿望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设计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风俗、服饰等各个方面文字、图片、统计图表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除少量必读内容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学习资料的内容和数量。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一、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简要论证自己的观点(用一、两条史实);二、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详细论述自己的观点(用多方面史实);三、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详细论述自己的观点(用多方面史实论证,同时说明不同意其他观点的理由)。设计了几种完成作业的方式:利用计算机独立撰写论述明治维新性质的作业;用简单的语言将下载的网络资源连接起来,形成自己的作业;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作业,使学习尽可能地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5.合作性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教学环境中交流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而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适宜环境,也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空间。因此,设计网络软件应特别注意将个性化学习与集体活动结合起来,即围绕一些历史问题展开师生间、学生间、个人与小组间、小组与小组间,以及班与班之间的网上讨论、交流,使每个人(学生、教师)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相互激发学习的灵感,优势互补,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的网络软件中,编制了支持网络讨论、网上留言、保存讨论或留言记录、显示讨论或作业内容的程序,设置了“网上讨论”、“讨论记录”、“网上留言”、“观看留言”等栏目,网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浏览或下载信息。学生在学习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进入“网上讨论”环境,选择向教师求教或是与同学切磋,不同范围的交流贯穿始终。

6.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主要是指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计算机网络与传统教学环境的一个显着区别,是可以向学生提供近乎无限的学习资源。设计历史学科网络软件要充分运用这一优势,结合高中生学习的特点,尽量开发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法之一,立足校园局域网,尽量查找、利用互联网上历史学科资源,采用下载信息、创建链接等方法加强校园网的功能。如:“文艺复兴”一课网络软件,设计了校园网与在天津热线上运行的天津教研网站历史学科主页的链接,在天津教研网历史学科网页中有较多的关于文艺复兴的图文资料和互联网上文艺复兴站点的域名,这既能大大丰富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又能为学生深入了解文艺复兴问题,进一步探究这一段历史提供自学的途径。做法之二,软化学科边缘,向学生提供与历史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如:给学生提供中国古代大运河河道变迁与沿线城市兴衰的图文史料,提示学生结合地理课所学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等知识,运用正确的 史学观点,分析交通运输线与沿线城市兴衰的关系(高三“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软件设计思路人

三、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通过近年来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证明,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科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

(2)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记忆结论,而是更多地接触到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有助于学生处理材料和历史阐释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讨论,共同完成某项作业,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求解疑难问题,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在时间、人员、内容上的局限,大大拓展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学生在网络上学习时,要自行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度,这些有助于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为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打好基础。

(3)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延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调控能力,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了互助精神,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2.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

(1)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以如何讲好课程大纲规定的内容为出发点,而以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模式中,让学生们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根据他们的学习要求及进度来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辅导。教师不再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更加扎实的历史知识和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认真组织、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计算机历史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素质教育;思想道德修养

1 对学生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不好,常常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不会学习。学校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加强对学法指导的研究,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上,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教会学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指导学生学习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指导学生提高听课、记笔记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复习指导;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信息反馈。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知识缺陷,带着问题学习和探索,比盲目地、抽象地学习更深刻、更有效。指导学生既学好文化课程,又博览群书,这样学生思想才会开阔,头脑才会灵活,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同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积累经验,相互交流心得和体会,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规律,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会大有益处。

2 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例如,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自1978年以来,已经经过了4次大的修订,其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谬误。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同时,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从而出现前面所说情况。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3 高中教学中对进行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通过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学习,将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环境所产生的情感,转化成学生对党、对社会、对人民的热爱,转化为对祖国、对社会的奉献,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上进、以集体为核心的个体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寓于历史学习中。历史教学中的学生情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学任务。

(一)创设情感教育的情境教学

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感共鸣,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利于学生体会历史大事件并产生积极的情感投射。比如利用视频影像重现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相关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还可以用遗留下的图片和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荣辱,以便于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二)利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事件导入教学。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已有的社会事件引起W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好奇,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人士对某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否认侵华历史行为的谴责,展现国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国际友人的情感态度,让学生正视这段历史,并塑造学生正确的历史观。2.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历史事件对于当下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提到端午节时,就可以启发学生“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然后进行战国时代的历史知识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除此以外,还可以用归纳总结、分析判断、讨论探究等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历史情感教育教学,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给历史教学带来的便利,拓宽历史学习视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增加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进而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深入学习历史事件,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形成

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课堂的四十分钟,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也不能只浮于表面,而是应该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教育,还要深入地学习历史事件以及其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接受新的历史观念,从而培养学生情感的自我形成。比如学习鸦片战争时,应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这场打开中国大门的战争,深入挖掘该事件的历史因素,并加深学生对于战争的正确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4 以史为鉴,修品德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风流人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这样一代代地流传至今。古有不辱使命、忍辱负重的苏武,精忠报国心不改的岳飞,宁死不屈、忠贞不渝的文天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卖梨重信诺的赵柔,等等。一个个历史人物因为他们的美德而名垂千古,至今仍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思想道德修养一直是我国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早在汉代,就有举孝廉的选官方式,直到唐朝之后才被科举替代。如今,党和国家提倡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全社会的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鼓舞广大人民的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新时代的道德风尚。在历史教育中,我们可以用鲜活的历史人物事迹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让学生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

5 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

我国古代有很多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的科学文化成果。如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不仅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再如,公元132年张衡发明的地震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东汉的名医发明的全身麻醉的药物――麻沸散,是医学史上的创举,对推动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南朝的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数学家,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这些文明成果对世界的贡献不胜枚举。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高中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为此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对此,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的。

近几年,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掌握已经成为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方面,只有学生具备计算机实践能力,才能够获得社会相关企业的认同。因此中职教育部门在开展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借助实践能力的强化促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工作阶段更好的适应职业生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当前中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配套教学能力不足,无法实现统一的教学管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兴盛,在全国范围内大量的中职院校被建立起来,对职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从我国中职院校的办学力量上看,由于中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获得的国家支持一般相对较少,因此办学规模不是很大,学校在基础设施以及师资资源等配套教学配置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直接导致教师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课堂教学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无法对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实施全面系统的培养。同时,受到中职院校自身教育属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较之于本科院校受到的限制较小,教学随意性相对较大,对不同的教师和相关教学活动缺乏统一的管理,不仅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良好的培养,即使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也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计算机综合素养的培养。

2、实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在素质教育理念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影响下,部分中职计算机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尝试将实践教学加入到理论教学中,但是由于中职教育阶段的教师一般没有接受定期的教育和培训,因此他们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不仅无法顺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效果也相对较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看似掌握了实践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实训演练,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足,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强化,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3、实践教学考核工作缺乏科学性。对于部分中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来说,虽然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尝试探索了相应的教学措施,但是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工作却缺乏科学性,算机教学考核活动的开展仍然以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考核主要内容,一般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科学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培养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由于缺乏科学的考核,学生往往无法对自身计算机实践能力情况进行准确把握,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也严重限制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2 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加以培养的措施

在中职教育阶段的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中职教育阶段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够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逐步的强化,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1、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基于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中职教育阶段计算机教师也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进而借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实践人才,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具体来说,基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有效激发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兴趣,可以设置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关的计算机小游戏,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基于自身兴趣爱好完成网页设计、小程序设计等,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唯有如此,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兴趣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为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技能奠定基础。

2、教师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育质量。计算机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化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相对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以培养,实践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保证,学生实践能力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具体来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设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引入微课教学理念等,这样在特定教学方法的辅助下,不仅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课堂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全面的激发,在微课的作用下,学生的课后时间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不仅实践教学效果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对学生逐步强化自身计算机实践能力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良好教学方法的设置对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借助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

3、全面改革创新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巩固。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科学的教学评价工作不仅能够完成对学生一个阶段内学习效果的总结,还能够基于系统的分析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对学生下一步学习提出科学的指导,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借助科学的评价,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逐步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才可以得到良好的培养。因此基于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现状,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评价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视,只有全面改善当前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模式,切实引入过程性评价、动态评价等先进的评价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实施科学的评价,才能够保证教学评价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促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科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不断转变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的基础上能够真正掌握计算机技能,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逐步的强化。同时,为了借助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在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开展岗位认证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客观的评价,促使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计算机历史论文第5篇

一、新教学模式的成因及定义

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与过程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渐侧重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是以教员和教案为核心,学习者只有接受的余地,而无选择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既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心理学研究证明,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已趋于基本成熟,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已达到极高水平,他们完全可以抛开客体的具体形象,借助于概念进行抽象的概括、分析、综合、推理,学习者兴趣发生变化。就高中历史学习而言,学习者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历史过程不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对历史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对历史客体本来面貌的重构及被认识的历史客体的意义、性质和对它们的价值评价。

在研究现代教育理论基础上,一些著名专家学者认为当今教学模式应该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包括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过程、媒体作用的转变,强调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及心理学的指导和教育技术的运用。”因此,在今天信息丰富环境中(information-richenvironment),历史学科的教育过程,无论在内容上、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应以学习者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新尝试

1、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借助声、光、电等媒介物使教育知识信息的传输和接受更直接、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更美化,利用多种教学媒体的合理选择、合理配置、合理组合,进行一种跨时空的优化教学,它具有(1)多重感官剌激。(2)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3)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主体意识渗透、创造性思维的激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出发,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的特点体现在:(1)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2)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3)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调整知识结构。(5)以CD-ROM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在实际操作中还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结构的优化设计,注意学习者特性分析、媒体选择和教学评价的渗透。以高一世界历史“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为例,操作步骤(1)教学全方位的精心设计(包括:目标、内容、对象、策略、评价)。(2)采编信息处理材料(包括:图片、文字、音像)。(3)撰写角本,制作课件,课件要求,画面简明、清晰、资料丰富,音像、文字感觉、视觉结合,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性,讲究设疑、质疑,激发学习者求知欲望。课件形式可以是CAI课件,也可以制成网页。

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关键,教师为主导,引导学习者在贯穿历史线索、历史知识的重要问题中,结合音像、文字材料的查阅思考,得出结论。学习了本课后,学习者认识到二战后美国利用其经济、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实施霸权政策,导致世界政局的长期不稳定,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形成及影响有了正确的理解,达到了高中历史教育的目的。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演示型教学,对于初步尝试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而言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课件也可以向交互型过渡,只要加上交互图标、交互设计,采用问答对话,菜单交互,图形化界面即可。

2、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自主学习模式。

历史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在德育、智育和美育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它的综合性特点所提供的广阔空间具有对学生健全发展的多方面教育价值,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计算机与其他媒体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的交互性,计算机网络环境将语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模拟信息进行处理后转换成数字信号,形成一种全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教学信息学习者,通过计算机交互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

学习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参与教学的意识,使之拥有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它也强调了教材的基本性和结构性,重视教材的横向联系、纵向发展的延续性及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强调教育的平等化和个性化,研究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同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测评,并得到反馈。在实际操作中,将集体教学、小组协作及个别化教学溶为一体,做到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协商”。如:高二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师生共同搜集文字、音像、图片资料,其中包括《选集》、“中共的正确决议”、“改革开放二十年瞩目成就”等。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以多媒体信息方式呈现,以超文本的方式组织、存放在网络WEB服务器上,并通过服务器WEB呈现教学内容,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的网络电话讲授或接受询问,使学生的浏览学习达到同步,结合问题探究完成:设疑——质疑——答疑几个环节,同时及时了解反馈信息,再作解释应答,并通过网络上的电子布告系统(BBS)在教师监控下,学习者自由参加讨论和发言。通过知识迁移,发散思维,正确认识建国后我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历史意义,通过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计算机历史论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历史课;教学

近几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十分迅速,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一改往日在教学中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将较多的知识信息,以较丰富的感观形式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它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感染力、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体会如下。

1. 计算机辅助历史课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主要是框面型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高级阶段是系统型人工智能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目前国内中学历史课计算机辅助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起步。80年代中期,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推广。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起步虽晚,但发展甚快,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日益缩小。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的中小学普遍开展多媒体教学,其教师也大多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运用 PowerPoint 、 Authorware 、 Director 等多媒体写作工具,制作出能够脱机运行的教学课件。这些学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教学诸多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效益,为进一步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首先,没有从本质上突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把板书制成多媒体教学框面,加上一些音像、声响等多媒体;其次,缺乏新理念的指导;第三,教师计算机技术不娴熟,在制作课件时往往故弄悬虚,中问设置了许多超级链接,把教学课件搞得机关重重,上时经常出现技术问题;第四,课件交互性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难以在课件教学中实现,更不用说人机交互了;第五,缺少因材施教、随机应变的教学灵活性,一旦生成课件就只能运行,无法修改,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临场发挥。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学习先进理念和熟知优秀教学课件的基本要求,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教学技巧和尝试人工智能软件教学。

2. 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作用

(1)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多样性、生动性、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上历史课也如此,一段声形并茂的历史画面很容易引起学生历史的欲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本来看不见的历史时间变成看得见的东西,本来看不清的历史空间变成看得清的东西,从而有效地缩短时空差距,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时空表象和时空概念,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例如:将电影《北洋舰队》中的某些画面,将电影《上甘岭》中的一些片段,将《大决战》、《开国大典》中的精彩镜头等制作到历史课件中去,有的一分钟,有的几分钟,有的是场景,把它们分别用于历史课“甲午战争”、“抗美援朝”、“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等章节的课堂教学,这些内容重现了生动传神的历史画面,行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容量增多,省时省力。

历史知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历史学科有着比其它学科更多的图片、图像等文献资料,中学历史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仅是众多历史事件的一部分,另外,课本中有一些历史事件只用几句话或几个字一带而过,而这些历史事件又需要被学生了解的。此时若利用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收集到的音像资料、教育软件等,就可以弥补课本的不足,进而丰富课堂容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使学生在丰富的声像结合中扩充了自己的视野,而且教师用于板书和讲授的时间也可大大减少,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悟、自问、自查。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一节中“七七事变”这一内容时,提问学生“为什么把七七事变作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此时,出示投影:《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如此通过引用课外丰富的相关文献资料,加深学生认识七七事变是怎样刺激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总动员的,这样,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

(3)解决难点,培养能力。

计算机历史论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 多媒体技术 高中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53-01

1 引言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即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从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其在教学应用的效果来看,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则为我国当前中学阶段教学应用的核心技术,而在我国高中时的历史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班级为组织的主要组织形式,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我国中学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本文以历史学科的理论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即为将多媒体计算机处理的音频、视频、动画、图像、图形以及文体等各种教学媒体信息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参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设计,将人类的联想方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多媒体信息给予学生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并且也可以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完成操作,对学习极为有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既是教学整体改革的突破口,又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会引发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变革,导致教学理论、教学思想以及教学体制等出现前所未有的改变。

3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模式结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如何更好的将非线性与多媒体的特点充分发挥,设计出来的多媒体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探索、思考、参与;如何设计使学生在其参与的活动中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如何对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设计,使其能够将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本文从以下几点研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

3.1导言课

也被称作绪论课与引言课,大部分是教师讲述课程开设的目的,教学的基本线索与内容范围,一般导言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具有理解难度与理论高度,学生由于未对新知识进行接触而有较少的直观印象,这便对导言课教学带来较大影响。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将此问题完全解决。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导言课时,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较为了解中国近代史,那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先对学生呈现一组如八国联军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战争以及鸦片战争等与近代史相关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这些历史事件的内容并对其尝试分析。教师在其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归纳并引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结构相结合,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并且有效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3.2 新授课

历史课堂教学中多被称为综合课,这种课型即是要在一节课内完成讲授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练习作业、检查等多项教学任务。在新授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便是多媒体课件,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也是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之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体教学活动,如设计形成性练习、设计教学过程结构、确定学习内容与学习水平。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并在课后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反馈,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修正教学设计。

例如,在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甲午中日战争》授课时,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基础,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创设出不畏,敢于斗争的学习氛围,可以将富于震撼力的交响乐、红色的“血铸中华”的图片以及有点火燃烧的动画相结合,以配合教师的整个教学流程。

3.3复习课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复习巩固,使用一节课的多数时间对曾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对学生能够整体把握与巩固知识,对学生综合解决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历史复习课中,主要的作用就是辅助各个环节,既可以针对某一环节使用,又可以整节课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复习课的学习容量进行增加,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与建构方式,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导入时,可以通过编辑好的影音材料或者图片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一些综合性的知识点时,也可以运用影音材料或者多媒体课件的以图连史进行历史再现的效果,以引起学生的联结与想象,然后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线索归纳,就便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优化,增强了学习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把握历史学科的本质并将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将多媒体技术合理应用,使计算机多媒体历史课堂教学变为心灵沟通与思想交流活动,那么,历史课堂教学将变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有效,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张孝楠.论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历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4):87-88.

[2]冷龙峰.浅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新课教学的结合之应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3,(1):62.

计算机历史论文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历史 教学

一、发挥历史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优化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发现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参与发现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CAI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理智型”的教学方式展示的平台,对一些内部结构严谨,历史理论性较强的教材,CAI可以解决逻辑问题,通过模拟问题情境,小组的互助学习,从而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断加强了,知识的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

2.强化思维力度,提高记忆效果。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教师在教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又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器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多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来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剪辑的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等多种形式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记忆效果。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一颗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焚烧鸦片的片段,让学生更形象、更逼真的接近事实,了解吸毒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3.多媒体能够强化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学的首要任务。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结合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通过内心体验感悟知识的内涵意义,引起情感共鸣,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熏陶,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开展历史多媒体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各级教学决策部门及学校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应给予充分重视,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展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投入,配备水平较高的硬件设备和有关的软件材料,并合理安排使用现有的电教室,还可创造条件建造包括文物博览、多媒体教学、资料存储等多功能的历史室。这是历史教学手段走向现代化的基础。

2.加强历史教师的现代科技理论素养和提高对现代科技设备的实际操作水平。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教授A.K.狄更逊在其《历史教学与资讯科技》选择中说:“由于教师和决策制定者,过高估计了电子计算机立竿见影的功效,又过低估计了其长远的影响,及教师面对的实际困难,因此只是大量增加装置器材,并没有为大部分教师提供基础训练。”例如,开展CAI时由于没有从理论上把握CAI的实质,表现在观念上是习惯人对工具的作用,而不注重人对使用工具的设计;在应用上,往往不能自觉体现人机交互和智能的两大优点,把计算机仅看作是一种传统的电教手段。所以普及教师的CAI理论知识,对应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开展和推广是极为必要的。

3.加强历史教师与计算机教师的合作,是提高多媒体教学实践水平的必要条件。CAI实践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学软件的质量。编制CAI软件是一项复杂的劳动,要求历史教师具备较高的软件编制技能和经验,但这显然不现实。只有历史教师与计算机教师密切合作,将历史教师的历史专业知识和历史教学经验与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相结合,才能编制有较高质量的应用软件。

计算机历史论文第9篇

学生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

所谓开放性主要是指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计算机网络与传统教学环境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可以向学生提供近乎无限的学习资源。设计历史学科网络软件要充分运用这一优势,结合高中生学习的特点,尽量开发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法之一,立足校园局域网,尽量查找、利用互联网上历史学科资源,采用下载信息、创建链接等方法加强校园网的功能。如:“文艺复兴”一课网络软件,设计了校园网与在天津热线上运行的天津教研网站历史学科主页的链接,在天津教研网历史学科网页中有较多的关于文艺复兴的图文资料和互联网上文艺复兴站点的域名,这既能大大丰富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又能为学生深入了解文艺复兴问题,进一步探究这一段历史提供自学的途径。做法之二,软化学科边缘,向学生提供与历史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如:给学生提供中国古代大运河河道变迁与沿线城市兴衰的图文史料,提示学生结合地理课所学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等知识,运用正确的史学观点,分析交通运输线与沿线城市兴衰的关系(高三“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软件设计思路人。

自主性原则

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记忆结论,而是更多地接触到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有助于学生处理材料和历史阐释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讨论,共同完成某项作业,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求解疑难问题,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在时间、人员、内容上的局限,大大拓展了师生、学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学生在网络上学习时,要自行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度,这些有助于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为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打好基础。

针对历史学科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网络软件的设计,首先应该立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设计了学习步骤建议: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后完成一份论证日本明治维新性质的作业)了解学术观点(史学界对日本明治维新性质的几种不同观点)阅读学习资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治、经济、社会阶级关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图文资料)进行检测练习展开网上讨论完成作业进行网上交流。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人的学习活动:每个学习环节的时间,重点阅读的内容:自己赞同的学术观点,完成作业的方法(如:是以大量下载信息为主,还是以独立撰写为主),学习环节的重复和缺省(如:反复阅读、边讨论边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阶段流,不参与讨论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阅读、讨论、作业进行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这样,虽然学习步骤建议是线性的,但全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非线性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阅读、讨论、作业进行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

层次性原则

是指在设计历史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时,应根据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基本、较高、发展特长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空间,在计算机或教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发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从而解决因学习目标单一,导致班级中部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学习愿望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设计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风俗、服饰等各个方面文字、图片、统计图表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除少量必读内容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学习资料的内容和数量。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一、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简要论证自己的观点(用一、两条史实);二、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详细论述自己的观点(用多方面史实);三、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详细论述自己的观点(用多方面史实论证,同时说明不同意其他观点的理由)。设计了几种完成作业的方式:利用计算机独立撰写论述明治维新性质的作业;用简单的语言将下载的网络资源连接起来,形成自己的作业;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作业,使学习尽可能地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合作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