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6:34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它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

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组成,形成合力,开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它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为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服务,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被尊重,为集体所接纳,自尊、自信,获得成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老师及审判长的一项艰巨任务。这样去实施呢?老师必须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健康良好的个性。首先要教幼儿学会尊重别人,学会爱、学会关心别人、学会礼貌待人;其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制能力,学会宽容别人、善待别人,从而让幼儿的心理健康正常发展起来。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是幼儿园工作的主要任务,正确的健康观念包括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却考虑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孩子智力的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那么,如何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时间,谈谈这个问题。

让幼儿学会尊重别人,是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首要条件。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学会重别人良方。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作孩子的表率,让孩子长在天长日久的受尊重的潜移默化中养成尊重别人的好习惯。

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管束而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

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和家长应从自身做起,在有意识地对哈子进行爱心教育时,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孩子。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教师之间也应该互相关心和尊重,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多使用爱的语言。

培养幼儿形成助人为乐、关心社会、热爱公益事业的良好思想品质。

如组织幼儿给灾区小朋友捐献衣服、图书、玩具等物品,组织幼儿想希望工程捐款活动,参加为残疾儿童献爱心等媒体力量引导幼儿观看以关爱、善良、正义等内容为主题的作品把民主管理在身边相互友爱的事迹讲给幼儿听,培养孩子的爱心,从小给孩子的心灵拨下爱的种子,是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如谦逊文明的语言、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举止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礼貌教育呀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重要条件的环境,使孩子从小就学会礼貌待人。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承认。能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得打招呼、称呼人,会问早、问好、道别。

2、教育孩子当自己不注意影响别人时,会主动诚恳的道歉,当别人影响了自己时能克制、谅解别人,会说“没关系、不要紧。”

3、教育孩子当别人在谈话时,不插嘴、不妨碍,成人对自己讲话时,要专心听,不要打断别人说话。总之,教师和家长要做到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说话要做到温和有礼貌。

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影响自己的一生。无数事实证明,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热爱劳动、勤奋好学者。相反,懒惰往往使人愚昧无知而无所作为,热爱劳动,不仅使幼儿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树立了幼儿自信、自立,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 心理健康; 导向作用;

引言

在医学领域, 关于健康的界定停留在生理上的健康层面, 以人的生理特征为主, 但是在心理学领域, 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完全取决于人的心态。在今天, 健康是评价每一名社会成员进步的标准, 尤其在幼儿的成长阶段, 心理健康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 很多家长对幼儿的健康仅仅是停留在生理健康上, 以生理特征为主要的标准, 并不涉及精神领域, 所以家长在儿童心理健康上的忽视越来越明显。但是,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很多关于中国青少年犯罪的报道越来越多, 对社会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推动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相关调查显示, 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相关性, 教育方式、家长的学历与道德修养等, 成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关键因素。由此,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得到中国家长的关注, 也应该得到社会成员的关注,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形成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正确导向, 才能够为幼儿心理健康提供诸多益处。

一、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 良好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家是一个人的避风港, 是一个人精神的栖息地, 即使一个人在社会上遇到一些艰难险阻, 只要一回到家, 便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幼儿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怀, 当父母对子女提供较多关怀的时候, 子女便可以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的成长, 形成健全的人格, 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反之, 如果父母在幼儿教育中缺少关爱, 或者过分地溺爱, 则会影响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 家长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教育观念, 对幼儿心理健康形成较大的影响。

2. 健康的幼儿心理有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

伴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中国家长在国家优生优育政策的指引下, 对子女教育上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尽管最近两年中国出台了“二孩”政策, 但是中国家长重视子女教育的观念已经形成, 新的生育政策并没有对中国的家长产生影响。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 往往会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参加一些家长认为有作用的早教班, 为了让子女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很多家长会为孩子制定一些饮食计划, 使得子女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 在家长的精心培育下, 很多幼儿获得了心理与生理上的健康, 为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创造了条件。

二、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

1. 家庭教养方式

当前中国的很多家长对儿童生理健康方面过分地关注, 但是对心理健康指导上却缺乏一定的关注。很多家长过多地宠爱幼儿, 在日常饮食中以健康食材为主, 但是心理健康上考虑的成分并不多, 比如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上、幼儿情感满足等方面, 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使得幼儿形成了较多的依赖感, 抗挫折的能力变弱。其实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 与家长对幼儿家庭教养方面的缺失有关, 使得幼儿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却没有, 无法实现生活上的自理, 影响幼儿教育的正常推进。

2. 家长榜样效应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行为习惯会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 并且会对子女未来的成长起到引导作用。目前, 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主, 当孩子在生活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时候, 家长往往会因为子女犯错而大打出手, 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1]。因为家长的行为已经对子女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甚至是形成了子女初始社会化阶段的人格特征。幼儿处于人生阶段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 很多生活中常用的语言都是在幼儿阶段形成的, 其中也包括一些幼儿的前期思想。因此, 家长在幼儿成长阶段会给孩子形成榜样效应, 由此,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形成影响。

3. 家庭结构

不同家庭结构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形成影响, 一般而言,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人口结构, 在家庭社会学领域, 关于家庭结构有以下几种, 分别是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等, 在今天, 核心家庭是常见的家庭形式,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形成了良好的家庭氛围, 并且对幼儿心理健康发挥着较大的功效。但是, 单亲家庭在中国社会也比较常见, 一般而言, 不完整的家庭便不会产生完整的教育体制, 也不会形成规范化的家庭教育, 残缺的家庭经常会使孩子感到孤独,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 会形成幼儿心理上的压抑感, 如果不能够使幼儿的这种情感得到控制, 会极大地损伤幼儿的心理健康。

4. 祖辈与保姆代养

目前, 中国的很多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而没有过多的时间照顾子女, 很多家长出于对子女健康的考虑, 往往会将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家里, 由其父母帮忙照看, 但是由于“隔代亲”的缘故, 很多孩子在爷爷奶奶身边尽管在衣食住行上得到了关注, 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却得不到应有的关爱, 因为爷爷奶奶的溺爱, 严重影响幼儿心智的形成。除此之外, 还有一部分家长, 聘请保姆照顾子女, 使得自己能够安心工作, 但是由于现阶段中国保姆良莠不齐, 文化素质不高, 导致孩子的一言一行与保姆相近, 使得家长的后续教育工作难以为继。由此可知, 祖辈与保姆代养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5. 家长较高的期望值

由于当今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竞争中, 很多家长身处竞争压力较大的社会中, 深深地意识到只有个人能力强才能够在今天的社会中立足。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 由于“望子成女、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 使得很多家长在对子女的日常教育过程中, 经常会讲述一些个人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现身说法, 让子女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 由于幼儿年龄尚轻, 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并且以自己强大的想象力幻想着美好的未来。但父母在生活中对子女传输负面情绪时, 会给幼儿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 甚至会因为幼儿平时表现不佳受到家长的大声呵斥, 极大地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2]。

6. 重智轻德

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理念的指引下, 很多家长过分地重视子女的智力开发, 经常参加一些教育培训, 让孩子过早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以此来打好学习提前量, 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班级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提供条件。尽管家长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部分家长为了能够提升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子女的德育教育, 使得很多幼儿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者。其实, “要想成才, 先要成人”这句古语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可是, 中国的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 除了学习之外, 对子女是百依百顺, 从而形成了子女任性、自私的心理, 并且很少地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仅仅以个人为中心。这种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 会给子女的健康心理的养成造成阻碍。

三、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措施

1. 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家长性,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往往会给子女制订诸多的计划, 并且监督子女的日常生活, 其实这种对子女的严格管束最早起源于幼儿园时期。中国大部分家长认为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性格, 在具体的生活中, 引导孩子做中规中矩的学生, 以此来获得教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但是, 在家长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孩子, 尽管在智力水平上没有差别, 但是性格方面却表现得孤僻, 意志力不强等等, 使得很大一部分幼儿抗挫折能力不强, 即使遇到很小的困难也会萎靡不振, 影响后期的学习与生活。为此, 中国的家长一定要转变当前的教育观念, 以积极的心态影响幼儿, 彰显幼儿的个性, 并且引导子女锻炼坚强的意志, 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2. 管理幼儿情绪

“性格决定人生”这句至理名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 不仅仅依赖于良好的智力水平, 更多的是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性格。由此可见,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 家长对幼儿情绪上的管理很重要。对于子女来讲, 家庭便是发泄情感的最佳场所, 因此, 家长在幼儿性格形成中一定要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否则会对幼儿性格形成障碍。家长在幼儿教育中, 应该做幼儿的朋友, 当子女有不良情绪产生时, 应该帮助其及时地调整, 并且与子女心平气和地分析, 理顺子女的情绪。如果家长没有能力对子女的情绪进行疏导, 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通过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与家庭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式, 促进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 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 培养子女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 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直面学习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3. 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沟通是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桥梁, 在一个家庭中, 沟通所具有的功效往往是最大的。目前,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远远地超越了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 使得中国的很多家长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 以期能够给子女带来诸多的物质保障。但是仅仅在物质上给子女带来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不能从心理上给子女做引导, 建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性关系有赖于双方之间的沟通, 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够取得彼此的信任, 为幼儿心理健康的养成发挥功效。幼儿在成长时期, 最希望得到的便是父母的关爱, 很多时候, 父母简单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细小的动作, 都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因此, 中国的家长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上的给予, 更多的应该是与子女进行沟通与交流, 建立良性的沟通机制。具体而言, 父母可以在工作之余为子女讲讲故事、谈谈心等, 或者参与一些户外活动, 增进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为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做铺垫工作。

4. 采用奖罚分明的教育方式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 经常会出现两个极端, 有一部分家长为了给孩子树立信心, 往往会过分地表扬子女, 尽管子女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但是很多家长会把小事夸大, 进行大量的奖励, 使得子女在褒奖中迷失了方向, 忘乎所以、自高自大, 久而久之会形成子女自负的心态, 不利于将来良好性格的养成[3]。还有一部分家长, 由于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 为此, 对子女管束得相当严格, 即使子女出现了一些小的问题, 家长也会大声呵斥, 严重的还会采取惩罚措施, 使得子女在白色恐怖之下生活, 缺乏生活上的信心。为此, 家长在幼儿教育中, 应该采用奖罚分明的教育方式, 既能够及时地纠正子女的错误,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子女奖励, 鼓励子女继续努力。家长要掌握好“奖”与“罚”的度, 时刻注意子女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帮助幼儿树立健康的心态, 从而培养健康的幼儿心理。

5. 与幼儿园教师合作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家庭单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健康的幼儿心理是需要建立在家庭、社会、学校三个维度之上的, 只有通过三方的联动机制, 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幼儿心理, 如果缺少与幼儿园教师的交流与沟通, 则会出现家庭教育方向的偏差, 达不到幼儿教育的社会目标。因此, 家长有必要与幼儿园教师建立合作机制, 多数情况下, 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沟通, 能够帮助家长充分地了解幼儿。因为从目前的幼儿教育来看, 家长陪同子女的时间远远比不上教师, 子女几乎每一天都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或者是参与课外活动, 尤其是一些幼儿集体活动, 教师可以从各项集体活动中了解幼儿的性格特征。所以在很多时候,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了解多于家长对幼儿的了解。为此, 家长要想树立幼儿正确的思想观念, 往往要与幼儿教师建立合作机制, 与教师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 通过双方的沟通, 实现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辅导。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家庭环境以及家庭关系会对幼儿教育形成重要的影响力。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 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家长榜样效应、家庭结构、祖辈与保姆代养、家长较高的期望值五个方面息息相关。为此, 中国家长应该注意到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了提升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应该发挥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 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 及时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 改变家长教育观念与管理幼儿的情绪, 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并且采用奖罚分明的教育方式, 加强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合作, 从而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教师、社会三方的协作, 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运转, 为中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做出贡献, 完善中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工作尽管会有很多的困难, 但是只要家长能够树立信心, 便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任静, 杨梅先, 程家明.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14) :2124—2125.

[2]曹新茹, 李梅.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措施[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25 (4) :87—88.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3篇

在了解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其必要性之后,我们要对孩子们的心理进行必要的分析,从而了解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接触到的层面,来更好的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幼儿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独生子女

这类孩子缺少一起玩耍的同伴,与同龄的孩子交流较少,经常独自一人或与长辈玩耍,进入幼儿园后会比较内向胆小,与同学们的互动交流缺乏,从而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内向,缺乏交流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

2.隔代教育

由于孩子家长忙于事业,将孩子交与老人看管,缺少了与孩子的交流,而老人们对孩子疼爱较多,孩子们在心理情感上的交流就出现了空缺,而且也剥夺了孩子们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孩子们在独立自主能力方面出现欠缺。

3.溺爱过多

由于现阶段家庭条件普遍较为富足,所以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基本上都能满足,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眼光也越来越高,造成孩子们都想当然的认为需求应该得到满足,致使孩子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且要求也越来越高。

4.家长期望值太高

家长的高期望值,会导致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的错误,使孩子遭到压迫,而到幼儿园之后,难免产生解放的感觉,从而使孩子们在幼儿园更加调皮任性。这些方面往往是大人们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忽视,从而导致孩子们心理上的问题,甚至导致孩子性格的扭曲。所以我们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有目的的去了解并引导孩子们的心理状态,给予孩子们良好的心理教育。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建议

良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得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顺利进行,为了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施行,这里有一些很不错的建议:

1.组织活动

组织活动指的是多多组织一些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例如“找朋友”、“猫抓老鼠”之类的游戏,让同学们都参与进去,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可以培养孩子们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2.以身作则

孩子们常常会将大人们的做法看在眼里,并且会模仿,所以这就需要大人们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孩子们面前注意言行举止,并且要尊重孩子们。这样,孩子们才会学会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的也会更加友好和谐。

3.建立关系

不管是家长与孩子之间还是老师与孩子之间都应该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不能够盲目的去对孩子进行管教,应该与孩子之间建立充满爱意的亲子或师生情谊。大人们的一些善意的言语或者举动,都能够使孩子们感到亲切和温暖,特别是那些内向孤僻的孩子,会使他们拾起自信,变得开朗活泼。对于一些调皮的的孩子,当他们犯错之后,不能进行严厉的教训或者体罚,大人们应该多一些宽容和体谅,应该善意的去引导孩子们,多些鼓励,为孩子们建议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

4.利用榜样

当孩子们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只是灌输一些解决困难和挫折的方法。其他的一些孩子们也一定会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应该给孩子们说一些其他孩子们解决难题的事情,在孩子们的心中建立一些榜样,让孩子们能够拥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让孩子们变得自强。一些挫折也会很好的去教育孩子们,给孩子们一些人生启示,让孩子们更好的成长和面对以后的生活。能够做到这些,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想必会更加的健康和快乐。能够使孩子们的心里成长更加的健康和良好。

三、总结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渗透

幼儿园课堂教学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现代幼儿教育崭新思想意识。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正常,心理也能够保持良好状态。虽然幼儿心理单纯,认知浅薄,但幼儿成长也需要健康心理素质形成支撑。教师通过教育言行展开健康教育渗透、为幼儿创设良好环境、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培育幼儿协作互助精神,都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举措,对塑造幼儿健康身心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一、教师言行渗透,传递健康和谐信息

健康心理学明确指出,健康心理持续存在,必将带来良性持续成长动力。幼儿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期,特别是心理健康诉求更为强烈,如何让幼儿能够顺利构建建立心理基础,这是每一位幼儿教师都需要直面的课题。幼儿与教师互动是幼儿教学的重要现象,教师言行对幼儿产生的影响也是剧烈的。幼儿都有模仿意识,而教师正是幼儿最喜欢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都会产生触动性影响。如果教师经常鼓励、赞儿,一定能够促使幼儿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反之,教师经常侮辱、讽刺幼儿,幼儿心理会留下深深阴影,其负面影响是难以想象的。幼儿心理比较敏感,特别是面对教师时,常常会出现一些畏惧感,这是教师特殊身份造成的。因此,教师不仅要调整好表情,还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刻意筛选,不可随意发泄心中不满,甚至对幼儿出现语罚现象。如幼儿出现了错误行为,教师需要纠正幼儿行为,但不可出现讽刺侮辱性语言。如“你怎么这样笨,说了好几遍也做不好啊?”“你就是一个捣蛋鬼,就你最不听话。”“你脑子有问题吗?老师的话都不听。”幼儿在老师语言攻击下,往往会造成严重心理挫败感。教师对待幼儿出现的错误,需要耐心地劝导,或者是给出一些希望性鼓励。如果老师这样说:“这样做是不对的,给大家都带来了麻烦,影响了其他人。希望你以后能够替别人想一想,为大家带来便利,这样做才是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一定做好,你说对吗?”幼儿对教师大多是一种敬畏,教师要让幼儿接受你,需要在平时做出更多友善表达。幼儿都喜欢教师表扬,教师不能吝啬赞美之词,要让幼儿有自信,这样才能激活幼儿积极心理,改变幼儿精神面貌。

二、教学环境渗透,培养幼儿阳光心理

幼儿教学需要良好环境条件,教师在具体施教时,要注意利用多种教法改进,对幼儿展开多种心理暗示,让幼儿拥有更多的自信和快乐。首先,教师要布设好教室环境,给幼儿以舒适感,特别是一些色彩运用,能够激活幼儿内心暖流涌动。其次,教师要释放善意,不仅是口头上的友善表达,还要用实际行动让幼儿感觉到教师的关爱。帮助幼儿系鞋带、整理服饰等行为,幼儿会感觉到妈妈般温暖,这对其健康心理形成有良好促进作用。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幼儿教学也是如此。教学氛围包含多种内容,教室布设只能是单纯的外部环境,教师教学态度和教法运用,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内部环境因素。如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要给出一些指导示范,还要与幼儿一起活动,幼儿会感觉老师是亲切的,其参与主动性也会大大提升。教师与幼儿需要良性互动,并在互动中建立信任关系,这也是幼儿教学的基础条件。幼儿出现畏难情绪时,教师及时跟进给出必要的鼓励,相信幼儿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教师亲和力是幼儿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将是巨大的。教学环境因素对幼儿教学形成的影响是剧烈的,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设计,让幼儿感到教师的亲和力,增加相互信任感,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环境。幼儿喜欢与教师交流,喜欢上幼儿园,这就是幼儿教学维系在高品质基础的最重要保障条件。

三、合作学习渗透,塑造协作互助精神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课; 幼儿; 辅导理念; 辅导目标; 素材; 形式;

2012年, 由钟志农老师主编的《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丛书》出版, 在丛书中钟老师带领我们解构了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不同阶段孩子适合的活动主题, 也让我们的心理活动课有了整体框架与方案。但多数孩子的上学时代是从幼儿园开始, 那么幼儿园的孩子适合上心理活动课吗?

当我们去翻开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心中就会有答案:幼儿园的孩子也适合上心理课。《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健康领域中的两个维度目标 (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适应能力) 以及社会领域中的六个维度目标 (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表现、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和我们的心理活动课的内容框架是相符合的。所以, 如果能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和孩子们来聊这些话题, 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帮助的。

最近的一次幼儿心理活动课评比中发现, 若要在幼儿园更好地落实心理活动课, 我们还要做好以下若干方面的准备。

一、辅导理念的把握

理念就是对于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想的, 怎么认识的, 怎么思考的。理念统领着设计, 统领着方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 简单地说, 就是在设计心理辅导课之前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我要上什么?我要上的内容学生需要吗?我要上的内容和我接触的这个学生群体相适宜吗?

面对第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不知道答案, 就到学生那里去寻找。去观察学生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或者事情, 如果学生们遇到的这些事情给他们带来了困扰或者以他们自身能力不能很好应对, 那么这些问题就可以成为我们设计心理课的出发点。

在此次评比中, 一节以“第一次”为主题的活动课, 通过讲述小女孩第一次独自上街买东西而让学生有所思考。但这节课听下来, 我不清楚老师是想把上课重心放在情绪体验上还是独立做事的成功体验、增强自我效能上。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频繁提及各类情绪, 但上课内容更多是放在成功体验上, 这很明显的就是上课之前主题范围的把握不清, 不知道到底要上什么。

“看得见的情绪”课上, 教师的整体主题思路是清晰的, 但是在具体的概念操作上还有待商榷。在上课过程中, 老师告诉学生什么是嫉妒:“嫉妒是指别人拥有的东西而你没有, 这时候你就会非常的生气、难过、郁闷。”而如果我们认真思考的话, 其实会发现, 当看到别人拥有的东西自己没有时, 还有可能产生另外一种情绪体验, 即“羡慕”, 而非一定是“嫉妒”。羡慕和嫉妒之间的心理成分是不一样的, 而且处理方式也会不同。心理课我们强调体验, 但也有一部分重要功能是认知,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 认识要恰当, 不要误导。

“第一次”和“看得见的情绪”这两节课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第三个问题。在“第一次”这节课上, 老师在上课一开始便询问学生第一次做一件事时是否害怕和紧张, 之后又玩了一个活动“挑战十厘米宽独木桥”, 询问学生感受, 而大班孩子们的回答都是“不害怕很开心”,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个很尴尬的事情:老师的预设和孩子们的现场生成答案是不一致的。在“看得见的情绪”课上, 老师请学生把各类情绪的表情画出来, 包括嫉妒。但当老师刚说出口时孩子们马上的反应就是“老师, 嫉妒我画不来”, 而且在画的过程中孩子们又再次提到不会画, 而老师都没有给予指导。所以, 当我们去呈现上课内容时, 我们一定要思考这个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是在哪个层次上。同样的心理主题在不同阶段都可以上, 但不同阶段的内容层次、内容难易、内容范围是不同的。

在此次上课中, 很多老师都把主题放在了情绪上, 有害怕、有开心、有生气、有嫉妒。在情绪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把情绪分成初级情绪 (存在于人和其他动物身上共有的) 和次级情绪 (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而后期形成的) 。初级情绪包括喜、怒、哀、惧、惊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惊奇) , 我们可以在面部表情或者肢体语言上明显传达出来, 而次级情绪更多体现在内心层面上, 所以学生很难直接表达出来。另外, 虽然我们的很多老师把上课主题放在情绪上, 但在生活中我们对孩子们内心情绪感受的关注很少, 更多在乎的是成效, 孩子们即使有情绪也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进行情绪表达。所以, 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在上课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说“我不知道怎么画嫉妒”。

二、辅导目标的澄清

上课之前, 明确该阶段孩子的上课需要, 确保上课的内容和这个阶段孩子相符, 那么上课的主题也就确定下来了。之后我们要思考的就是辅导目标。辅导目标简单说就是希望这节课结束后达到什么效果。在这次评比过程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要求老师上课之前上交一份教案, 但是教案中没有一个人描述辅导目标, 上来就是辅导设计, 我们需要通过他们的辅导设计来推测他们上课的辅导目标。

一个好的辅导目标有三个原则:辅导目标明确且清晰, 辅导目标集中, 辅导目标可操作。在此次评比中, 让人对辅导目标有深刻印象的是这两节课:一节是“想变勇敢吗?”, 一节是“我不怕”。两节课题目不一样, 但上课主题与内容完全一致, 讲述的是学生生活中害怕的内容。“想变勇敢吗?”一课上, 教师询问学生生活中害怕的事情, 并想出变勇敢的方法;而“我不怕”一课则把害怕的情景直接聚焦在孩子们害怕晚上独自一个人睡觉上, 而且通过情景设置加上音效配合, 学生有很直接的感受, 之后教师和学生交流有哪些办法可以让自己能一个人睡觉, 更加勇敢。

比较发现, “想变勇敢吗?”对辅导目标的操作是广而宽、泛而浅, 而“我不怕”对辅导目标的操作是小而深、精而炼, 后者的辅导目标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同样是以“害怕”为主题, 不同阶段害怕的情景会不一样, 幼儿阶段怕黑、怕鬼, 到了高中阶段怕考试、怕演讲, 而且不同阶段我们教授学生的应对方法不一, 在高中阶段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懂得害怕背后隐藏的积极意义。

此外, 一个好的辅导课要实现以下三个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这节课我想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什么”“这节课我想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什么”“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学会和尝试什么”。一节“小熊笑了”让孩子们体验到开心所带来的愉悦心情, 并教会孩子们如何能够开心地欢笑;一节“小兔别害羞”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样的表现是害羞, 并引导孩子们如何从害羞变得在交往中更加主动;一节“我不怕”让孩子们感受害怕后的身体反应, 并学会如何克服自己的害怕。所以, 这三节课都完成了一定的辅导目标。

三、辅导素材和辅导形式的选择

在一个完整的辅导课程中, 我们经常引用很多素材来帮助我们呈现问题情境, 而素材选用过程一定要慎重。在一节“消气商店”的课上, 老师引用了“鹅小姐嫌自己肥而生气”, 邀请孩子们一起商量减肥的办法。如果老师上课之前对这个素材有所思考的话, 就会发现这个素材放在大班孩子们身上是不适宜的。且在这节课中老师不间断同时使用三个素材“鹅小姐嫌自己肥而生气”“熊大哥拳击比赛失败而生气”“小红帽和朋友吵架而生气”, 三个素材案例相似, 让人感觉课堂过于累赘, 问题多而又没有解决情境中主人公的根本问题。如果可以深度解决一个适合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问题情境, 其效果将会更好。

在上辅导课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选用一定的活动形式让课堂更加有效, 例如经典AB剧, 让学生做出两种答案中的一种选择。在“第一次”的课上, 老师就使用了这个活动形式。AB剧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 但它需要孩子们有足够的自我思考能力并做出独立判断而非盲从, 我们需要思考这样的形式是否适合幼儿阶段。

不同阶段的孩子适合的心理活动形式是不同的:小学阶段以游戏为主, 初中阶段是游戏讨论结合, 高中阶段以讨论为主。按照这个的逻辑, 在幼儿阶段, 应用更多的活动形式应该是游戏辅导。比如“在看得见的情绪”一课上, 老师一开始教孩子们玩类似抢位置的鳄鱼岛游戏, 让孩子们直接体验情绪, 这样的环节设计比“想变勇敢”和“我不怕”的直接询问效果会更好, 因为孩子们直接在互动中增强了感受。

在“小兔别害羞”中, 老师让孩子们自己随机挑选一个手指玩偶贴贴在手指上, 并在配乐下玩“找个朋友碰一碰”的游戏, 孩子们很开心, 因为游戏的设置和孩子们的年龄段是相符的, 既暖心又可爱。所以, 活动形式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年龄阶段特点。

还有一点要注意, 如果活动形式给孩子们带来误解, 那还不如干脆不要选择使用。一节“猜猜我有多爱你”课中, 老师请孩子们伸开双手比谁的爱更多, 告诉学生“谁的手伸得长谁的爱就更多”。但是孩子的身体条件本身就不同, 有人手长有人手短, 是不能拿来比较的。活动不只是为了活动, 活动一定是为了活动目标而服务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幼儿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7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心理健康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均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尤其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面临诸多困惑和问题,内容选择就是其中核心问题之一。

一 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来看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当前,我国尚未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做出准确界定。因此,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探析将以对其核心概念,即“幼儿心理健康”的考察为切入点。关于健康的定义,普遍为人们所认可的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7年提出的:“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我国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使用了相似的定义:“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但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至今尚未有定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研究者普遍认为不能将关于成人心理健康的界定直接推广到婴幼儿身上,婴幼儿心理健康有其独特性。

国外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界定相对清晰。如美国0~3岁任务联合机构(Zero To Three Task Force)把幼儿心理健康定义为:在家庭、社区和文化背景下,儿童从出生到5岁才形成亲密、安全的人际关系,体验、调节和表达情绪,探索环境和学习方面一直发展的能力。总之,国外研究者普遍认同幼儿心理健康基本等同于健康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心理健康(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与早期社会―情绪发展(early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可互换使用。因此,国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以促进幼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主。从内容来分析,《指南》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社会适应、情绪的表达和调控两方面。这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也是相吻合的。

二 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认识不清,存在概念混淆。不管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均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与“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界定模糊的现象,表现为:在当前少量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中,大多偏重心理学,侧重对幼儿异常心理和常见的行为问题的介绍、诊断和治疗,这些内容对于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笔者认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问题预防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概念做出区分。此外,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片面地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诊断、个别心理辅导与治疗当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以至于时常觉得力不从心或无从下手。

第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零散,缺乏有机整合。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对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中,开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少之又少,相关知识零散见于学前卫生学、幼儿园健康教育等课程。致使幼儿教师普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认识不清,常常出现重身体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教育活动或在其他领域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活动数量十分有限;其次,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凌乱分散,除健康领域课程之外,大多体现在其他领域课程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幼儿园教育之中(如性教育的缺失),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这导致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第一,以促进幼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为主线,适当扩展。我们已经明确,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为主。如张辉娟建构的幼儿园心育体验课程内容包括自我适应和社会适应两项主要内容。此外,研究者普遍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展,内容涵盖了幼儿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情绪情感、性教育、人际交往训练等方面。一项在上海实施的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比和朋友”课程包括了感情、沟通、建立和破坏关系、消解冲突、面对改变和失去、面对新环境的策略六个单元。毋庸置疑,这些内容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二,侧重于预防幼儿可能在未来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而非解决幼儿已产生的心理或行为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针对全体幼儿,侧重于预防。对于个别化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予以个别辅导,而对于较为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教师不应也难以承担相应的治疗任务。及时识别并通过家园合作、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来解决这一问题才是更好的选择。

第三,具有共性的、时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值得学习。虽然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都有其价值,但是价值大小不同。如针对儿童遇到的共性问题 “我是从哪儿来的”、“不开心怎么办”等内容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就比以仅仅发生在少数幼儿身上的“攻击”为内容的活动显得更有价值。还有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如过度依赖电视、电脑而出现的“电视孤独症”,大多数独生子女自私自利、耐挫折能力差等都可以纳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来。

第四,同一主题的教育内容可以在拓展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的背景下反复开展。很多教师在找寻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存在困难。事实上,为广大学者所认可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情绪情感教育可以在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反复开展,但是在组织内容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如情绪方面的教育内容大概应遵循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这样的顺序。

参考文献

[1]郑晓边.幼儿园健康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建人.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1998(3):12~1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心理健康;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目前的相关教育中往往对幼儿身体健康的关注多,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相对较少。其实,我们应当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一并考虑在内,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的需求得到满足、愿望得到实现的一种状态。幼儿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幼儿的心情放松,幼儿的个人才能可以得到有效发挥,幼儿的愿望可以实现,等等。幼儿的身心健康对幼儿将来的成长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在国内,关于幼儿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探究,很多理论需要我们加强学习。目前,我国有关幼儿身心健康的教育理论还比较落后,没有建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幼儿身心健康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密切,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专门师资力量缺乏

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园为了节约成本,往往聘请没有资质甚至没有工作经验的女孩担当教师。由于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甚至没有接触过幼儿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面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这些教师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甚至有些教师视而不见,完全不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幼儿园没有为教师提供专门培训的平台,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停滞阶段。

3.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其教育对象

很多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当作幼儿看待,而是把他们当作成年人看待。教师往往参照成人教育的方式辅导幼儿,而这种教育辅导方式是幼儿无法接受的。在一些地区,幼儿教师将幼儿的心理问题当作道德问题来处理,在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教师往往只是提供道德方面的帮助,使得幼儿心理教育出现很大问题。

四、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开展各项活动,进行全面渗透

开展相关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也是提升幼儿园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

第一,在进行活动的时候,需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在进行日常工作的时候,要培养幼儿健康的心态,使得幼儿可以健康成长,在幼儿的心中洒下善良、诚信等优良种子,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对每个幼儿个体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避免采用同一套标准。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可以针对不同幼儿设置不同的标准,使得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创设适宜环境,注重感染和熏陶

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作用,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第一,需要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丰富的物质环境是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在进行物质环境建设的时候,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建设,多设置幼儿喜爱的卡通人物,增强幼儿的认知能力,提升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布置幼儿园环境的时候,要多布置幼儿喜爱的东西,对幼儿进行美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建立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多和幼儿进行讨论,使幼儿可以和教师平等地进行对话,了解幼儿的需求,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日常教学的时候,还要做到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在教师的熏陶下,幼儿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也 可以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 教学的时候,还要观察幼儿的表情,及时发现幼儿的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体育教育理论;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116-05

陈鹤琴(1892-1982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原名绥福。1914年8月北京清华学堂毕业,1917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与心理学,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等人,1919年毕业并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指导员、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等职;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等;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中华儿童教育社;主编《儿童教育》、《幼稚教育》等;主要著作有《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等,被辑入6卷本《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六卷)》。[1]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幼儿心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幼儿教育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2]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内容丰富,包含着多方面对幼儿体育的完整的、独特的认识,能够增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快乐与幸福。笔者拟对陈鹤琴幼儿体育教育理论进行系统地、深入地挖掘和研究,为新世纪的幼儿教育改革和幼儿素质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1 陈鹤琴的幼儿体育教育理论体系

1.1 幼儿健康第一的教育主张

陈鹤琴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视,儿童的健康问题是他长期以来潜心研究的课题。陈鹤琴通过长期、连续的观察发现,身体不强,就不容易学,常见多病的小孩子,对于他的学业,发生许多的妨碍,不肯听话,又容易发脾气;与此相反,身体强健的儿童举动活泼,脑筋敏捷,作事容易,乐于听从,比较有病的小孩子真是大相径庭!陈鹤琴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指出,如果儿童的身体不强健,到了成年,也不会健强的;儿童的智力与行为都是跟着其健康走的,因此,幼稚园首先应当注意的,就是儿童的健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是:一边是不顾儿童心理特点的封建传统教育,一边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被外国教会垄断的幼儿教育,二者都严重地摧残了我国儿童的身心健康。当时,中国人以体弱多病而闻名于世,外国人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对此,陈鹤琴不禁感慨:“身体衰弱就是缺少活力,生命力薄弱,一切勇气毅力都会减低。当你正在年轻有为的时候,国家正需要你,你却因为缺少活力,缺少生命力而拒绝这个神圣伟大的请求,这该多么惋惜啊!”[3]当陈鹤琴从美国学成归来后,激烈地批判传统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压迫,主张教育救国,尊重与发展儿童的天性及才能,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观点。[4]并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5]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鹤琴仍然十分关心儿童的健康。1950年,他在《怎样做人民的幼稚园教师》一文中,谈到幼儿教师修养问题时,要求幼儿教师要了解怎样保护儿童的健康,希望幼儿教师对儿童健康抱十分关心的态度,并向幼儿教师提出了保护儿童健康的11点要求。1951年,他提出了体育要居首位的口号以及幼儿教育要遵循健康第一的主张。1979年6月,年近90的陈鹤琴还高度关注我国幼儿的身心健康问题。同年6月,他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恢复和发展幼儿教育的提案,提案中指出: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是一个人身体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因此,陈鹤琴希望所有关心与从事幼儿教育的人们重视和普及幼儿教育,以培养具有体魄强壮,品德良好和智力发达的祖国幼苗。

1.2 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陈鹤琴在深入地研究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实际后,从体、智、德、美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陈鹤琴认为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的是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意的潜力;协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6]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7]由于现代中国所面临的任务和使命如此神圣,陈鹤琴认为具有健全的身体是做一个现代中国人必备的条件之一。因此,陈鹤琴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著作中,在鼓楼幼稚园实验以及各类教育实验中都高度重视儿童体、智、德、美诸育的和谐、全面发展。陈鹤琴说:“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儿童,我们应当用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们,使他们的体、德、智、美从小都好好发展,那么老大的中国,未尝不可以一变而为少年的国家。”[8]

从1928年《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的制定到1951年发表新时期的《幼稚园课程》,体现了陈鹤琴幼稚园课程理论的发展,标志着其幼稚园课程理论的形成。在《幼儿教育的新动向》一文中,陈鹤琴首次系统地就体、智、德、美诸育方面,提出新中国幼儿教育的四项任务:“保证幼儿的健康和身心的正常发育,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初步的国民道德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及其他优良品德,培养幼儿的爱美观念,增进幼儿愉快的精神。”[9]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9篇

(一)研究的缘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做了详细的阐述:“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国家已经意识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将影响幼儿一生的成长。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根据我们对幼儿园幼儿的调查显示(请参看附件1),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还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阴影,从目前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咨询机制、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而在幼儿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

(二)国内外研究简述

学者李槐青在文章《幼儿心理探究途径探讨》中从理论的角度提出应加强家庭、社区、幼儿园相结合形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但是缺乏实践研究的支撑,也缺乏操作性。学者姚本先和邓明在文章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中也强调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区、家庭合作,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目前国内的研究者把幼儿园、家庭、社区联成一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学者们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缺乏实践的研究和应用,也缺乏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与社区进行一个整合的深层次和系统性的研究,不能够深入挖掘幼儿心理状况,提出解决策略。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俊利认为幼儿的早期教育应该以训练为主,幼儿是用他的感觉器官来感受身边的世界,他们通过触摸、感觉、行走来使自己获得各种能力和技巧。她认为感官训练是培养孩子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一些专家认为她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个体,缺乏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忽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著名教育家加德纳认为幼儿表现出来的能力,初步获得这些发展并不需正规教育,这些能力的获得大多是通过透过幼儿世界或接触范围,自发性互动产生的,环境的影响和文化的演变对儿童的潜能发展至关重要。意大利人洛利斯・马拉齐利和当地的幼教工作者创办了瑞吉欧方案教学,注重社会的支持和家长的参与,学校注重民主管理与合作,课程灵活多变教学注重研究、强调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国外的研究注重幼儿个体的智力及能力的培养开发,对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不够。

二、研究主要内容和目的

1.通过研究大沥镇各片区幼儿园中幼儿的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和操作策略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更为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2.在大量个案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原则,形成有效、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

3.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幼儿园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4.尝试通过实践研究社区委员会、社区医院精神科医生、学校三者之间的合作研究,探索一种“四位一体”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个案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1.文献法:查阅幼儿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本园实际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2.问卷调查法:在本课题的前期、中期等时间段,下发一些教师、家长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家长对幼儿健康教育的认识等,可先进行问卷内容的征集,再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书面调查。使课题研究尽可能的真实、可信、有效。

3.个案观察法:有针对性地对观察幼儿某一情境下或某一方面的行为表现,并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行动研究法:在教育实践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其有效性,并对每一阶段的研究进行反思、总结,从而调整课题实施方案,使课题研究凸显实效性。

四、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启动学习阶段(2010年4月―2010年5月)。包括参加相关培训讲座,召开启动会议,对全镇下辖的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情况的调研,成立研究核心小组并分工布置任务。培训师资,开展园本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第二阶段:初级研究阶段(2010年5月―2011年2月)。交流学习,提高认识,园园联合,形成片区幼儿园心理健康探究共同体,定期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支持,课题组定期交流、小结、检查工作,撰写初级阶段研究总结等。

3.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深入研究。(2011年2月―2012年2月)。扩大研究“统一战线”,探索幼儿园、家庭、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和社区医院心理健康科“四位一体”的研究模式。包括对上一阶段的成果进行巩固和深化,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4.第四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2年2月―2012年7月)。包括收集教师有关教案、经验总结、心得、随笔等工作资料,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并思考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五、创新表现――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研究方式及策略

本课题首次开展四位一体的研究即把幼儿园、家庭、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联系成一个整体,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还有大沥镇各片区的幼儿园一起进行研究。这样为研究增加了联系为彼此之间的学习和借鉴提供了机会,这些条件都为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素材,为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分两大部分,四位一体的功能简述和四位一体怎样合作的。

简述“四位一体”各自的功能

1.家庭教养环境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有研究表明0到6岁幼儿生活的家庭环境决定着幼儿长大成人之后的心理健康,换句话说,成人的心理问题以及引发犯罪等一些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0到6岁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初始环境,儿童最初形成的人格特征,同家庭的初始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儿童教育工作者们有一个相当确定的观念,那就是任何形式的儿童心理问题,除非是源自于明确的身体疾病,否则,只有一个原因,即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影响所致。可见,幼儿的家庭教养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幼儿园不具有的,因此联合家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家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持久性和连续性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

2.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教师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把握不够,可能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此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最主要的一方就是幼儿园,显而易见教师们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面需要加强,这需要一些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弥补其理论不足的一面。因此,邀请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的心理资询师来幼儿园为教师做幼儿心理学方面的讲座,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疾病预防方式受到国家的关心和支持,常见的儿童传染病通过简易而有效的计划免疫使发病率急剧下降。其他的儿童常见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腹泻病、营养缺乏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步下降。另外,医学模式也在改变,由原先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地被目前的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所替代,引起疾病的原因除了生物因素外,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后两者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因此,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的医生长期与患心理问题的儿童接触,对那些身患心理问题的幼儿的心理行为变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模式,这是家庭、幼儿园、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不具备的条件,这些条件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邀请社区医院心理健康科医生对教师和家长开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讲座,对于整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