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电视体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3:58

电视体育论文

电视体育论文第1篇

1.1青少年对体育公益广告的知觉认知

本研究将体育广告划分为商业性和公益性广告两种,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北京市96中学、第50中学等学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287份问卷中,按不同年龄段统计:12~15岁52份,15~18岁142份,18~20岁93份;按不同性别统计:男生118人,女生169人。本次调查对287名青少年调查显示:213人观看过体育公益广告,其中,有193名观看过包含运动员形象的体育公益广告。193名青少年中,88人(约45.6%)“印象一般”,64人(约33.2%)“印象深刻”,25人(约13.0%)“印象十分深刻”,而有10人(约5.2%)认为“只能勉强记住”,6人(约3.1%)“没什么印象”。通过对各类媒介投放的体育商业广告的对比与总结,调查组将目前存在的体育商业广告按所宣传的商品的内容分为:功能性饮料、普通饮料、运动服饰、运动器材、食物、汽车、其他等。参与调查的青少年对这7项进行单项选择,得出结论:青少年对功能性饮料的体育商业广告记忆最深,其次是运动器材广告,接下来依次是运动服饰、汽车、普通饮料、食物和其他。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超过90%对体育公益广告的印象在“一般”及以上。从认知的知觉层面看来,体育公益广告拥有比较好的传播效果。

1.2青少年对体育公益广告的态度认知

问卷分别从青少年已观看过的体育公益广告的主要内容、包含运动员形象的情节以及青少年对体育公益广告内容的喜好倾向的角度提问,了解青少年对体育广告内容的态度情况。调查显示,长期以来青少年群体对体育公益广告的功能形成了很高的认可度;在青少年所观看过的有运动员形象的体育公益广告的情节中,运动员的表现与广告内容和主题比较契合,而非生搬硬套地结合;青少年更倾向于广告包含“有故事情节”和“单个运动员”;体育广告存在一定的缺失:缺乏明确广告语、缺乏代表性运动员、缺乏过程展示等。

2青少年对体育电视广告商业广告类型中的运动员形象的认知

电视体育广告中,主体的形象认同是受众接受的基本因素。“广告中的人物形象不仅能够传达出品牌的价值取向,而且也能够反映出消费者对其的认可程度。说服理论认为,信源特性对说服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信源特性的研究比较著名的是信源吸引力模式,它源于麦奎尔(McGuire,1985)提出的信源效价模式(thesourcevalencemodel)”,从这个模式分析,我们发现:287名青少年中,70人(约24.4%)认为“强壮”是运动员主要外形特点;60人(约20.9%)选择了“动感”;53人(约18.5%)选择了“朝气”44人(约15.3%)选择了灵活;33人选择了高大;23人选择了“精悍”;4人选择了“娇小”。由此可见,运动员高大、强壮、精悍、灵活的外形特点,往往能迅速吸引青少年眼球,使青少年群体易于接受广告的基本诉求;利用这样的形象植入,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群体对体育文化的形象认同。

2.1从事项目

调查得知,少年群体对篮球、排球等集体性强的运动项目承载的体育文化认同度较高,对该项目参与体育电视广告的植入表现出的形象认同能力较强,对集体性的、对抗性的运动项目有较高的兴趣,而对非群体、对抗性较弱的电视体育广告中的形象认同较低。利用优势项目进行广告传播和价值观建构,将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相应较大。

2.2人物性格

除了外形特点,广告中运动员性格的呈现也是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体育电视广告中表现运动员性格、品质、运动员的斗志、自信、坚持不懈、刻苦和团队意识等性格能否对青少年形成某种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本次调查显示:12~15岁的青少年群体,对运动员的“拼搏进取”“自信乐观”精神认同较高,这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建构方向基本趋同;15~18岁的青少年群体,对运动员“韧性”“坚强性格”特征有较高认同,对其“特立独行”表现出一定欣赏;18~20岁的青少年群体,则对运动员的“自信形象”认同指数最高。值得注意的是,3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群体对广告中运动员的“团结拼搏形象”认同度普遍较低,这和广告中使用的运动项目特点、表现能力以及社会文化影响密切相关,也反映出电视体育广告中的形象植入和文化宣扬有基本缺失,体育电视广告的主流价值观建设需要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和体育文化的主流价值表达相结合。

2.3青少年对体育商业广告的态度认知

随着体育商业广告的多元化,青少年所能观看到的广告多种多样,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阶段,商业广告传递出的信息同样对青少年产生了影响。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体育商业广告抱有较积极的态度,在他们的印象中,体育商业广告的目的很少是促使消费者购买产品,而事实是广告主希望广告能促使消费者购买产品。这意味着,青少年更容易看到广告中传达的积极理念和价值观,更少关注广告中隐藏的利益因素,这有利于体育商业广告从积极方面影响青少年价值观。

2.4青少年群体对运动员成为体育广告主体因素的认同程度

运动员作为广告主体,在信息传播活动中承担着传递者的作用。良好的信息传递效果,对广告主体来说尤为关键。调查显示,青少年认为运动员能够成为广告的主体,原因如下:运动员知名度高(134人)、运动员品德精神良好(79人)、运动员形象气质俱佳(60人)、没有区别(14人)。我们得知,运动员知名度是吸引青少年关注的最主要原因,运动员知名度越高,越能吸引青少年关注。此外,其品德精神、形象气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关注度。运动员形象作为广告中传递价值主体,知名度、品德精神、形象气质都直接影响广告的传播效果。运动员知名度越高、品德精神越优良、形象气质越好,该类体育广告在青少年价值观构建的影响上越能取得更好效果。

2.5青少年对运动员代言的认可程度

相比娱乐明星、草根百姓代言的广告,体育运动员代言的广告在青少年心目中认可程度是:“都喜欢”(160人);“较喜欢运动员代言”(79人);“喜欢其他人代言”(29人);“都不喜欢”(19人)。不难发现,约83.3%的青少年对广告中的运动员形象比较认可,意味着体育广告可积极灵活运用运动员形象传达广告价值,并将产生较好传播效果,从而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构建。

3体育广告传达的精神

体育广告是一种商品营销的手段,也是一种隐性体育精神的传达。114名青少年认为,在他们观看的体育广告中,运动员传达了“不断攀登,不断进步”体育精神,122人认为体育广告主要传达的是“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精神;35人认为传达了“特立独行,舍我其谁”的体育精神;13人认为传达了“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精神。所设置的4个选项中,“不断攀登,不断进步”代表进取精神,“不怕失败,敢于挑战”代表挑战精神,根据选择结果来看,青少年对体育广告中所传达出的这两种精神的接受度较高,能够从比较积极向上的方面选择、接受体育广告传达的价值观;而“特立独行,舍我其谁”是运动员个性化的体现,选择这一选项的青少年较少,意味着他们更愿意从比较常规的视角去看待、领悟体育广告所传达的精神;“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传达的是运动员吃苦精神,青少年对此认同度较低,由此看来,体育广告中对运动员吃苦耐劳精神的表达不如上述三项充分。体育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精神风貌、人格塑造、行为和品德几个方面。参与调研的287名青少年中,139人认为体育广告中的运动员形象塑造主要影响的是他们的“精神风貌”,107人认为是“人格塑造”、89人认为主要影响的是他们的“行为”、67人则认为是影响了他们的“品德”。“精神风貌”“人格塑造”和“品德”都是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而人的“行动”其实也会受到价值观的支配。以上结果表明,体育广告中运动员的形象塑造以及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对青少年的日常行为有所影响,更多的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所以,在体育广告中,若能对运动员形象加以良好地塑造,将对观看该类体育广告的青少年的价值观构建产生更积极、更深刻的影响。

4建议

4.1在选择作为体育广告主体的运动员时,在外形方面,可倾向于选择具有高大、强壮并富于动感形象的运动员;与此同时,还要注重运动员的知名度、品德精神,并在广告中充分体现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4.2在广告创意设计方面,应追求创新,立意恰当,既能做到达到体育广告的传播意图,又能得到青少年的充分理解和接受;在内容编排上,应注重一些能吸引青少年眼球的手段,如合适的拍摄场景的选取、合理且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的安排等。

电视体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传播技巧;体育评论;符号能力

体育评论员代表着所供职的媒体,面对赛场,他们有着极其广泛的话语权——可以对球员、教练、裁判甚至观众的表现进行评论,或褒或贬、或扬或抑。在当今体育传播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之下,电视体育评论员的“传播技巧”发生了不同于以往传统模式的变化。

一、早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广播体”传播,代表人物:张之、宋世雄

注重受众群体研究分析和意见反馈是老一代体育评论员的优点,同时他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研究每场转播的比赛看点,最大多数观众的欣赏口味、观众对比赛项目的了解水平。这是由张之老师开创的,宋世雄、王泰兴等发扬光大的早期中国体育转播解说风格。他们是主要运用有声语言向受众、传达、介绍体育节目的传播者。它的首要任务是传声达义,让受众了解信息、增长知识。遵循播音传播规律,掌握播音基础理论,语言规范、准确、清晰、流畅。对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重音、语气、节奏等基本的内、外部语言表达技巧运用得当。另外,不能忽略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了解和兴趣的培养。毋庸置疑的是体育节目播音员第一位的是有声语言的表达水准,而非其它。

传播技巧:广播体,较弱的符号能力

符号能力是特定的传者或受者使用一定符号的熟练程度、水平或特色等。传者的符号能力越强,越能对受者产生作用和效果。早期的体育解说员从其解说对受众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来看,无疑是比较弱的。当时的体育解说,是一种不讲求传受双方互动的“灌输式”解说。我国体育评论的开山鼻祖张之是广播体育转播的解说员。将中国体育转播风格发扬光大的宋世雄也在中央人民电台工作了20多年。其间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月七八年左右的时间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同转播。由于中央级广电传媒的示范作用,反映在全国电视体育界说的形式上是一片高频男声,每分钟超过300字的语速;内容上是嘴跟着球跑,应用大量形象的语言去描述观众已经看到的比赛过程。例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宋世雄对一场足球比赛的解说:“伊朗队的4号队员在线上将球断了下来,马上发动快速反击,4号将球传给8号中场队员,8号带球快速通过中场,8号传给11号,11号一脚远射,球进了!”由此可见我国电视体育转播评论工作受广播转播解说的影响极大。张之的解说特点是“打机关枪”,京腔京味、音频高、语速快。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体育转播的解说风格,在语言面貌上是积极向上的、充满创作激情的。是用圆润的声音、清晰灵动的口齿来传情达义的。宋世雄1997年就体育界说问题接受《中国体育报道》节目采访时说:“体育界说声音要高一点,为什么?现场乱,声音高了穿透力就强,观众就能听清。语速要快一些,为什么?只有快一点才能跟上比赛节奏,说话慢就不能当一个好的评论员。”

传播效果:体育解说员仅仅充当了受众的眼睛,而没能充当受众的大脑。

从他们身上,受众满足的是对体育竞技场上瞬息万变的动态把握,在大多数人无法详细观赏体育比赛的时候,让受众满意的就是他们那种极快的解说语速。那个时候由于电视节目的时效性差,受众习惯于将张之、宋世雄等解说员看成是绝对的权威。但是,从提高受众体育欣赏水平的角度来说,早期的这种“广播体”解说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解说员只是充当了受众的眼睛,将受众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图像信息及时传递给受众,而没有能够帮助受众对比赛进行深层次的、专业性的思考,在介绍比赛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受众视野和推动体育运动发展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

二、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中期,“幽默语录”体传播,代表人物:韩乔生、孙正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央电视台成名的体育转播解说员是韩乔生和孙正平。他们解说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模仿到形成,由自发到自为的过程。最初的韩乔生、孙正平几乎是张之、宋世雄的翻版,刻意的继承与模仿前人,他们成名于“打机关枪、看图说话”的传播方式,也没落于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说,他们处在早期“广播体”解说方式和后期“专业体”解说方式的过渡期,在他们后期的体育转播中可以看出想要摆脱前人影响,加入“评论”成分的痕迹。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和个人特点的缺失使得这种主观上的努力最终以失败收场。韩乔生留给受众的是一连串“解说口误”的记忆,这种早期的无意识口误发展到了后期成为一种有意为之的尝试,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韩乔生语录”。传播技巧:幽默语录体,影响日渐深入。

在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以韩乔生为代表的体育节目解说员仍然沿袭前人的解说风格,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让逐渐专业的球迷嘲笑声不断。更令人遗憾的是口误连连,例如“35公里之外的一脚远射”“……随着守门员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某某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打入一球”等等,不一而足。受众最初对这种韩乔生式口误的反应是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可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种解说上的失误,因为受众发现,这种超低级的失误和自己逐渐专业的欣赏水平之间能够摩擦出一种幽默的火花,令人忍俊不禁,受众越是专业,这种幽默所产生的效果就越发强烈。于是网络上,媒体上关于韩乔生幽默语录的文字越来越多,韩乔生本人也开始在转播过程中有意“犯错”,博观众一笑。这一点在2005年4月体育频道的一期《韩乔语录》栏目中得到了韩乔生本人的承认。

传播效果:幽默的语录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但缺乏专业的知识

各路媒体中有关韩乔生语录的文字甚嚣尘上,很多学者甚至把韩乔生语录的风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这也着实让韩乔生“火”了一把,尽管人们对这一现象褒贬不一,但各种类型的幽默语录还是纷纷浮出水面,有很多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体育评论员被受众认可的根本标准还是其对体育比赛的分析解读能力,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为受众释疑解惑的能力。当受众对这种“幽默语录”体的传播方式逐渐厌倦的时候,韩乔生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三、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专业”体传播,代表人物:黄健翔、张路

近几年来我们的体育播音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一大批年轻的评论员走上了转播台,他们以宽泛的知识结构、新颖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欢迎。如果说,播音员以出色的外形、嗓音和语言功底赢得观众,那么体育评论员则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高超的预见性,为体育节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解说、评论员必须是某一领域的精深者,不仅能够讲得清、说得明,更要评得精、论得合情合理。因此,评论员需要精深的专业理论或实践,并且,应该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贝利,做过足球评论员,拳王阿里是重大拳赛转播的座上客,张路,本身就研究足球理论。这些都说明,观众看体育节目不单是一般的外行看热闹,而是需要更深层次,具有权威性的分析和点评。相对于早期的体育节目“播音员”,体育评论员观点的个人色彩非常突出,它鲜明、准确、有理有据,令人心服口服。

传播技巧:专业评论,极强的符号能力

毫无疑问,黄健翔最擅长的符号是“语言”,而且他拥有极强的话语能力——他是真正的靠话语取胜的解说员。他没有花哨的肢体语言,学不会矫揉造作的煽情,更没有和球迷套近乎的本事,甚至有些时候他让人产生距离感和敬畏感,但这都不妨碍球迷喜欢他。因为球迷在乎的是他的学识和机智,也就是他解说中体现出的专业和深刻,这正是他相对于宋世雄的僵化、孙正平的刻板、韩乔生的无知而在诸多体育解说员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从历史战绩到教练风格、从球员特点到场上形势,黄健翔总能娓娓到来。夹叙夹议中,他还能结合精彩之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使球迷在欣赏一场比赛的时候能达到“广纳博收”的效果。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英格兰与阿根廷队比赛开始之前黄健翔在介绍比赛背景时的一段解说:“潘帕斯草原的风让阿根廷人把热情奔放的性格融入到了极富创造性的足球技术之中,他们的进攻能力足以让世界上任何一支对手胆寒;英格兰人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后裔,他们是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钢铁般的意志背后是他们对胜利的无限渴望。而1981年英格兰人与阿根廷人爆发的那场马岛战争也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对17年后的这场比赛无比关注。”而且,对于场上的异样情况,他是唯一敢直言不讳地进行剖析和批判的解说员,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发人深省。毫不夸张的说,黄健翔丰富的足球解说知识使他成为集“理论家”、“历史学家”、“批判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大成者。:

传播效果:促进和推广体育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黄健翔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部,至今已经在电视体育节目行业从业十年。在他从业的这十年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为他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整个中国电视体育节目的播音解说风格,开创了崭新的体育界的评论局面,提高了数以千万计的电视观众的体育欣赏水平及对体育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时代的缔造者和代表人物。他的专业精深的分析评论与激情洋溢又轻松幽默的解说风格一样早已为广大球迷所接受。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是黄健翔的解说培养了一大批新生代高水平的球迷,对足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足球文化的推广和深入,起了特定时期的特定的作用。

结论:通过对中国新老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向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的符号能力是逐渐增强的。早期的体育节目解说员,尽管他们驾驭“语言”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从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来看来看,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效果,因此他们运用“语言”这一传播符号的能力又是比较弱的,符具和符义在很多时候是重合的。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电视行业发展速度慢,在早期实力比较薄弱的时候,电视体育评论受广播的影响比较多,没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到了中后期,发展环境的逐渐优良使得体育评论员的符号能力得到不断增强,符具和符义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关联性,而非早期的完全重合。体育评论员作为传播者,对于手中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从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沿革之中可以窥探出中国电视体育评论几十年的发展轨迹。

注释:

①《恐韩:韩乔生语录》,第8页

②《影响未来:中国传媒三十人》之《黄健翔:球场小世界大》,宋悦曹红蓓杨雪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①《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

②《论信息产业中的大众传播》,蔡玮著,津图学刊

电视体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电视体育节目 大学生 消费意识 培养

21世纪的大学生是从小在电视媒介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电视是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主要手段,同时电视也是他们消费意识形成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在收看电视体育节目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都会接触蕴于电视体育节目之中的商业化信息,如电视广告、体育赛事冠名、比赛场地广告等。这些商业化信息传达了体育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运动精神等相关信息。这些商业化信息,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具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理论假设及研究方法

依据传播学理论,运用消费心理学原理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利用培养理论,分析我国的电视体育节目对大学生消费意识的培养,并提出以下假设: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对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存在涵化功能。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体育产品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提高他们对体育产品的品牌意识,促进他们的购买行为。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采取分类随机抽样的方式,向武汉工程大学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165份,回收16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96.7%。对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利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有关的分析处理。

本文主要采用数据分析法,并以少量的文献资料为辅助。以传播社会学理论以及涵化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对我国电视体育节目与大学生消费意识的培养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调查发现

(一)在大学生观众中,男生比女生更加关注电视体育节目

无论是在上课时间即周一至周五还是在周末或节假日,男生的体育节目收看时间普遍比女生长,尤其是在两小时及更长时间这一栏内。并且男生收看电视体育节目的时间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均匀。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每天收看时间在半小时以内的,都至少占一半比例。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电视体育节目还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见表1:

(二)大学生对电视体育节目中出现的商业化信息未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

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电视体育节目中出现的商业化信息持理解并接受的态度。对商业化信息持明显反感态度的只占1.25%,相反,对商业化信息表示理解,并且喜欢的大学生占22.5%,大大超过持相反态度的学生。而有47.5%的同学选择了要看具体什么品牌,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关注体育节目的商业化信息,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的品牌意识较强,他们会选择性地接触他们喜欢的品牌的信息。

(三)电视体育节目中丰富的体育产品的品牌信息,对大学生消费意识涵化效果明显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品牌的上榜率远高于其他品牌,这说明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等品牌在大学生中的受欢迎度要比其他品牌高,如图2所示。当然这也与耐克、阿迪达斯、李宁一直不断地致力于电视广告的营销相契合。根据AC尼尔森的统计,北京奥运会期间电视广告投放量最大的10个品牌依次是中国移动、联想、青岛啤酒、一汽大众、海尔、燕京、中国银行、阿迪达斯、可口可乐、中国石化,其中著名的体育品牌阿迪达斯名列第八①。在奥运会开幕典礼上,“体操王子”李宁以空中飞人的方式点燃了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台,此举不仅仅弘扬了奥林匹克的运动精神,更增强了李宁品牌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增强了大学生对李宁品牌的喜爱程度。作为体育用品行业的老大耐克,虽然没有成为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但是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体育节目中看到穿着耐克运动服的运动员的身影,这些身影无形中就给耐克做了宣传,并且耐克对于刘翔退赛事件的快速有效的反应,给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刘翔的支持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力地提升了耐克的品牌形象。

(四)体育明星作商品代言人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购买欲望

调查发现,有17.5%的大学生面对体育明星的代言选择会增强其购买欲望,这表明了电视体育节目中的商业化信息达到了它们的目的,它们并不像其他商业化信息那样引起大学生的反感,而选择肯定答案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电视体育节目的忠实观众,也可以称为电视体育节目的深度受众。有47.5%的大学生选择了不一定,他们对产品的购买欲望,不完全取决于是否有明星代言,还跟他们自身的需求、购买能力、购买环境相关,而这一部分大学生也通常是电视体育节目的频繁接触者。同时也有30%的大学生表示,体育明星的代言不会对他们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不会增强他们的购买欲望。

(五)体育明星的商品代言更容易增加女生的购买欲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体育明星的代言产品对大学生的消费欲望的影响,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其中,女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体育明星产品代言的影响,更容易因明星代言而增强她们的购买欲望。通过表2数据可以看出,回答为“是的”的女生比男生多13%,而回答为“不会”的女生比男生少17%。一方面是由于女大学生在购物的时候,比男生更加感性,更容易受电视广告的影响,并且女生比男生更喜欢收看电视节目(并不单纯的指体育电视节目),她们收看电视节目的时间远远超过男生,因而受电视节目宣传的影响也就更大。

三、调查结论

本研究对涵化理论基本假设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在总体上对大学生的体育商品消费意识培养上是有影响的。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体育产品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提高他们对体育产品的品牌意识,促进他们的购买行为,但从涵化差异的角度看,这种影响又是有限的。

通过调查问卷的各项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电视体育节目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体育商品消费信息的接受意向,弱化他们对商业化信息的抵触情绪,这一点恰恰与体育商业化信息的目的相吻合。电视体育节目将商业化信息融入到其中,如体育赞助、赛事冠名、植入式广告等,只要大学生收看,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接受行为,使电视体育节目具有涵化作用。由于商业化信息在电视体育节目中的频繁出现,增强了大学生的品牌意识,在对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用品的品牌调查中,受欢迎程度较高的,往往就是在电视体育中商业化信息出现较多的品牌。这也说明,电视体育的宣传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培养着他们的品牌观念。

但从本调查中我们发现,涵化理论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即使男大学生在收看电视体育节目的时间上明显比女大学生时间长,但是,女大学生们却比他们更容易受电视体育节目的影响,更容易增强她们的消费欲望。也就是说,性别因素也是影响涵化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①《赞助商独占奥运广告制高点》[J].《新闻实践》,2008(9)

电视体育论文第4篇

一、促进戏剧影视学科发展

原来艺术学放在文学门类,艺术学是一级学科,戏剧影视是二级学科,比较而言,戏剧影视学科发展的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发展的空间增大了很多,促进了戏剧影视学科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对戏剧影视学科目录、人才培养规模与层次,以及课程和院系设置带来新的变化。可以预料,各人才培养单位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主动性和规模会有所增加。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我国戏剧戏曲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向逐渐完备、完善,各高校在原有戏剧戏曲史、戏剧戏曲理论、戏剧戏曲美学、戏剧曲艺史论、话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紧密关联的新的学科领地,又新增了比较戏剧、少数民族戏剧、戏曲创作、戏曲民俗学、戏曲文化传播等理论研究以及戏剧戏曲表导演等实践类研究方向,丰富了学科建设,实现了学科教育的全面培养。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电影电视学科主要发展和研究方向逐渐细化、多样化,并且向纵深挺进,例如中国电影艺术史、外国电影艺术史、非线编辑、摄像与实践、电视新闻与采编、大众传播、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研究、影视语言、电视频道及栏目研究、录音与剪辑、媒介传播、影视制片管理、照相与实践、摄像与实践、影视策划、电视艺术研究、港台电影研究、广告理论与实务、世界电影美学思潮、世界传媒发展研究、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媒介运营与管理、中国电影现状研究、媒体发展策略研究、美国电影研究、网络电视研究等。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我国戏剧戏曲学科与电影电视学科的互动与融合会进一步加强,戏曲电影、戏曲电视会进一步得到重视。有关戏剧戏曲改编成电影电视,有关电影电视改编成戏剧戏曲,这种改编与融合的研究会得到进一步深化、细化。因此,戏剧影视学科内涵会变得丰富,外延也会得到拓展。

二、推动艺术教育发展

戏剧影视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会促进戏剧影视教育的发展,也会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中国戏剧影视学科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国家艺术教育政策的力度加大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多,戏剧影视学科尤其是电影电视学科会进入全新的大发展时期。伴随着各地高校的电影电视专业或电影电视方向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电影电视学科在原有的业务教学、理论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拓展了产业发展、文化研究、数字技术等多个教育领域,以期更好地应对世界电影电视产业化、数字化、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全国数百所高校陆续加入电影电视教育的行列,或者创办专门的电影电视学院,或者将电影电视作为独立学科加入艺术学院的拓展范畴,或者在原有的中文系或文学院范围内将电影电视拓展成为全新的专业方向,形成了高校电影电视学科教育的新潮流。电影电视学科体系在专业内容、人才培养、教育层次等方面多元化建构,形成了专业教育、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因此,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戏剧影视人才。

在国民艺术素养和综合性人才的素质培养方面,戏剧影视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影课程已经纳入了从少儿到大学生等系统化的美育教育范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下发多个文件,对影视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并以附件形式列出百部优秀影片推荐片目,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和大学影视教育。2004年,电影频道增加了“少儿影院”节目时段,各地也把收看“少儿影院”播出的优秀影片与学校的德育课、艺术教育课等内容结合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专业艺术教育领域向纵深发展之外,在学科的普及教育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教育戏剧”概念的推广等,使戏剧戏曲在素质教育和文化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

戏剧影视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有些高校对有关戏剧影视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突出了信息社会和传媒经济时代对戏剧影视人才能力的新要求,与产业经济、新媒体和传媒文化有关的课程也成为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世界传媒发展研究、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媒介运营与管理、媒体发展策略研究等。

在一些影视艺术学院还新近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涵盖了管理学、影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理论和课程,是对影视教育的一个有力补充,符合当下电影电视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也体现了我国影视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与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积极。

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在戏剧影视学科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专业方向涉猎面越来越广、交叉性和文化内涵越来越强、与数字媒体交融逐渐增加的特点。同时,各类型和层级的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各有重点,特色更趋明显。如师范类院校专业方向以培养戏剧影视教育方面的师资为主,专业院校和职技学校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则多随戏剧影视市场上实际人才需求方向转型,更注重编导类、表演类与剪辑类等方向,专业的倾向性、应用性高于对其文化的要求。

当今的戏剧影视教育,基于戏剧影视的专门领域与信息技术,体现了戏剧影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即面向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代表了信息科技与文化艺术结合的新方向。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戏剧影视教育注重学生艺术的原创能力、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培养具有新的人文、艺术、科技观念和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体现了戏剧影视学科交叉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星.跨世纪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史评[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电视体育论文第5篇

电视体育产业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前,电视台是事业单位,体育节目是以丰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为主要目标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电视台开始扮演事业和企业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仍然要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而存在;另一方面,在自负盈亏的压力下,开始越来越积极地向市场靠拢,电视越来越具备产业的性质,体育节目也逐渐成长为围绕着体育节目而生存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产业链。

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打破了传统的电视体育产业的内容生产和产品分销流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相继出现了数字化存储技术、数字化视频摄录技术、数字化节目制作方式、数字化节目播放平台。其压倒性后果,是电视体育产业本身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模拟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传统价值链模型

1985年,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理论。价值链是指企业为获取利润而创造价值时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价值链展现了产品或服务在获取、转化、管理和营销与销售以及发行的每一步附加到产品和服务上的价值。

在模拟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价值生产过程,基本是一个线性的链条式过程。根据波特所构建的价值链模型,笔者构建了模拟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此时,电视体育产业还不太发达,产业链的上下游还不完善,基本上以电视体育频道为运营主体。电视体育频道为了赢得收视率,获得良好的利润,进行的价值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主要活动”和“辅活动”两大部分。价值生产的主要活动可以分为节目策划、节目制作、频道运营、节目播放和收视调查;价值生产的辅活动可以分为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和采购与供应。从图1可以看出,模拟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价值生产基本是一个单向、线性的过程,价值生产的主要活动是专业化的体育节目生产。

数字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数字化价值网模型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价值链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渐渐出现了虚拟价值链理论和价值网的概念。

虚拟价值链的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的Jeffrey F. Rayport和John J. Sviokla两位学者提出的。他们指出,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要在市场场所和市场空间两个世界中竞争。市场场所主要指的是管理者可以看到的、触及的,由资源所组成的物质世界,市场空间则指的是由信息所组成的虚拟世界。而价值网的本质是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下,由处于价值链上不同阶段和相对固化的彼此具有某种专用资产的企业及相关利益体组合在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

数字化时代也对传统的电视体育产业价值链模型提出了变革要求。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电视体育产业的核心产品,媒介融合的进程在改变电视体育产业竞争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电视体育产业产品分销的渠道,体育节目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共享改变了电视体育产业的生产流程,电视体育产业的消费者逐渐由被动的受传者变成了主动的传播者,这些都给传统的电视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面纱。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媒介革命,电视体育产业的价值链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笔者在电视体育产业传统价值链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一个电视体育产业的数字化价值网模型。(如图2所示)

图2模型与图1模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图2所示的价值链是双重的,包含传统价值链和虚拟价值链。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数字时代电视体育产业的核心产品,已经由体育节目转变为体育视频。核心产品的改变,意味着价值链的改变。传统上主要依靠电视体育频道分销节目的方式,将逐步转变为依靠电视机、电脑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移动存储设备等多种终端分销节目。因此,电视体育产业的价值链将是包含传统价值链和虚拟价值链的复合模型。第二,图2打破了电视体育产业传统价值生产活动的线性链结构,构建了一个价值生产的网状结构,视频接收者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体育视频生产企业、体育视频整合机构、体育视频分销渠道、调查反馈系统等其他产业主体分别处于价值网络的不同位置。第三,图2所示的价值生产活动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过去电视体育产业价值链只能单向传播的模式,视频接收者不再是坐在电视机前只能选择频道的被动的受众,而是主动的消费者。体育视频接收者、体育视频生产企业、体育视频整合机构、体育视频分销渠道、调查反馈系统等其他产业主体网络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处于价值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的价值生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相关价值生产主体的生产活动,从而间接地影响着整个价值生产活动。电视体育频道从产业链条上一家独大的地位,逐渐演变为产业链条诸多环节的一环。第四,图2所示的价值生产过程,视频接收者处在中心位置,这与电视体育产业的传统价值链有着本质的不同。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类型多样性的实现,受众利用多种终端进行“搜索—存储—再传播”的产品使用方式,使得电视体育视频的价值生产,必须从开始就要做受众调研以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要,而且要在追求电视传播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方面下功夫。

结 语

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电视节目生产、节目存储、节目播放的数字化,在对电视产业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对于观众数额巨大、政策壁垒较低、市场竞争激烈的电视体育产业来说,尤其如此。数字化技术不仅使得现有电子媒介的融合之态日趋明显,而且改变了电视体育产业的核心产品。从售卖体育节目到售卖体育视频,这一改变将带来电视体育产业整个价值链的重构。电视体育产业数字化价值网的构建,不仅能极大地改变电视体育产业链上下游不完整的现状,而且会极大地扩展电视体育产业的市场空间。

本文只是为电视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这种思路不是什么定论,它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思考,而且由于篇幅有限,未能展开许多例子进行讨论,尚有提高的空间。不过,数字化浪潮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对电视体育产业究竟意味着什么;电视体育产业是否还能通过固守传统的价值链来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较高的产业收益;电视体育产业的未来应该怎样发展,对于面临新媒体技术应用和新媒体市场争夺的电视体育产业而言,研究这些问题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03.

电视体育论文第6篇

学 校 简 介

位于春城昆明的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其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6年来,学校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已形成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构建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教育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来源:高考GxeduW.com

艺 术 学 院

咨询电话:0871-65910005 网址:ysxy.ynnu.edu.cn/

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美术学、书法学、舞蹈学、舞蹈表演、艺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11个本科专业,以及舞蹈表演(空乘与礼仪)专业方向。有四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在校本科与硕士研究生2873人。

艺术学院专任教师109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6人,外聘专家1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历教师占总数45%,硕士生导师29人。“艺术教育”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专业为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与“音乐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艺术学院教师在出版著作、作品,在编写教材、,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成果突出,大量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在“全国美展”、“荷花杯”、“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 “艺术设计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艺术学院的师生都有不俗的表现。

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强调全面发展和一专多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观念和创业精神;在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反映最新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注重学生美学修养、艺术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以宽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艺术人才。

音乐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文艺研究单位及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及演艺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植根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重视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注重培养从事云南民族民间声乐、器乐表演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云南师范大学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提供条件,毕业生能够在专业艺术学校、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工作。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作曲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相应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戏曲音乐作曲、电脑音乐制作等方向。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必备的美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把握学校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能胜任学校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能参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人才。本专业学生根据所择定的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潜力,使之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从事本专业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书法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书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书法教师和社会书法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承发扬书法传统及创新精神,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具备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等基本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设计学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设计学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设计学类为非师范类,该类学生一年级统一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主要舞蹈种类表演的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文化馆站、社会舞蹈团体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及编导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知识,接受一定舞蹈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掌握舞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本专业学生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不同专业方向,主要学习与规定专业方向舞蹈表演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舞蹈表演专业方向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规定的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空乘与礼仪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该专业是我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方式举办的艺术类本科专业,是云南省高校中率先招收艺术类考生的空乘与礼仪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为民用航空事业及相关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外语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需求与发展的空中、机场、高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能够适应民用航空运输服务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的教师及培训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传 媒 学 院

咨询电话:0871-65912967 网址:soc.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教学研究型实体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设新闻传播学系、动画系、语言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及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学院现有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云南省特色专业1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3名。近年来,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云南省精品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3项,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校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攻关项目1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学院拥有多功能演播厅(室)及影视技术、动漫制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线性/非线性编辑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达800余万元;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18人,助教16人,其士或在读博士15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师资总数的88%,部分教师参与了国内热播电视剧和动画作品的制作。学院与云南广播电视台、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以及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音、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形体训练、表演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文体播音、播音主持话语表达、朗诵学、电视综艺节目主持、公共主持艺术、电视访谈节目主持、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动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动画专业培养具有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创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动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更好地从事动画相关工作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

主干学科:电影学、美术学、动画、艺术理论、计算机应用软件。

主要专业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摄影基础、动画策划与剧作、动画软件基础、视听语言、分镜头剧本设计、动画后期合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插画、漫游动画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致力于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了解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和艺术创作规律,掌握广播电视创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制作技术,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创意、制作训练,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采访、电视策划与文案写作、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文艺理论、中外影视精品解析、影视创作学、广播节目制作、影视后期特效技术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体 育 学 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936 网址:tyw.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体育专业院系,其前身系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首席教授是马约翰先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西南地区高校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职工101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33人;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9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2人、硕士生导师40余名。其次,拥有二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家1人、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后备人才1人、中国杰出人文社会学家1人、裁判员3人、各类裁判员20余人。

云南师范大学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还设有2个学位授权方向(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方向和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学科教学论方向),目前,我院的体育学硕士点建设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地位。

学院设有4个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及1个艺术学舞蹈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

此外,还拥有1门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1个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1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专业);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 2个省级重点专业(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 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实用型体育专业人才技能培养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教改研究项目;1个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体育学”;2014年获得了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现设有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设有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民族体质健康与高原训练生物适应重点实验室”;设有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社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两个省级专业委员会;设有云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休闲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云南—东盟国际体育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等4个校级研究机构;设有10个教研室;9个本科生教学实验室。拥有4万平方米现代化室内体育场馆和15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一个藏书近8万册的图书资料室。

近年来,完成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其中,获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3项;国家体育总局科研基金项目12项以及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此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7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0余部,其中规划教材1部,教育部统编教材10余部。其他科研奖励100余项。

运动竞赛方面,我院学生在各类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包括奥运会、残奥会等),共获得体育竞赛奖20项,70项,省级257项。2011年,我院研究生张娴同学在排球世界杯中获第三名及运动员称号,2012年,我院11级运动训练本科班王家超同学在伦敦残奥会游泳项目中获得1金2银共三块奖牌。2013年我院学生何悦悦在匈牙利举行的听障奥运会上获得5项冠军,我校女篮在2012年全国CBO篮球联赛中获冠军,2013年又获第三名。2014年在云南省运动会中共获得了50枚金牌、26枚银牌及18枚铜牌的骄人成绩,并且在团体总分和金牌数都名列全省高校组第一名。此外,加之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等竞赛共获得近311枚金牌的优异成绩。

此外,我院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在各种赛事中获得较好成绩,其中:2011年9月云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体育舞蹈比赛,乙组拉丁A组冠军,单项恰恰冠军,校园恰恰恰冠军;2011年“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玉溪站),A组新星拉丁半决赛;2012年5云南省第三届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大学院校A组拉丁冠军,单项伦巴冠军,单项恰恰冠军;2013年4月“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上海站)暨第十二届全国城市体育舞蹈锦标赛,B组拉丁季军;2013年8月西部省、区、市体育舞蹈公开赛暨云南省第六届体育舞蹈锦标赛,A组新星拉丁第五名,成人单项A组恰恰冠军、桑巴冠军、牛仔冠军,B组拉丁冠军,B组新星拉丁亚军;2013年“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昆明站),B组拉丁冠军。2014年云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体育舞蹈比赛项目中,获得两枚金牌,多枚银牌和铜牌。

截至2013年9月,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5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学生就业率都居西南地区高校先进行列。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体育舞蹈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体育舞蹈理论与技能、艺术概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编导理论与实践、形体训练、芭蕾舞、流行舞蹈、时尚体育运动项目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电视体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新闻;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47-03

本文针对当前阶段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中,与教学目标存在一定脱离的现状,进行教学要点的改革与创新,并联系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尤其从实践环节上进行扩充、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以教育学为依托,以传播学为导向,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丰富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理论建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现状分析

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视台、电视制作公司对电视传媒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广播电视体育节目领域的专业人才要求也越来越严苛。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学方向伴随着这一发展趋势在不断更新,在人才培养上力求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媒体需求。目前,大多数综合性院校以及部分传媒类专业院校已经开始以行业要求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但是体育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对此项课程的改革措施还处在比较模糊的阶段。但就目前的教学环节来说,实际效果却与预期存在脱节,究其根本,就是忽视了该课程的体育专业性。此外,我国现有的相关教材中,体育播音与主持专业教材实际上处于空白状态,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无章可循、无规可依,导致教学变得随心所欲、五花八门。学生真正理解运用有限,亦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这些都催生了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教学要点的改革必然。

二、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要点研究

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应当是在“播音与主持艺术”和“体育新闻”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介绍当今电视体育播音与主持的发展趋势、现实案例、背景资料等,以及作为一名广播电视体育播音员与主持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与工作技巧。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认识广播电视体育播音员与主持人操作技能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广播电视体育新闻播音与主持的实务操作能力。

1.教学目标的要点改革。针对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对从业人员的技能与素质要求,该课程应围绕此确立教学要点,尤其要强化体育知识与播音主持技能相结合的特点。体育播报与解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对播音员政策水平、文化修养、专业知识、业务水平的全面考核。一名优秀的体育节目主持人,应具备以下几点基本技能,这也正是教学要点所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与深化:(1)熟知播音学的基本规律,掌握规范普通话与张弛有度、语气得体的说话方法。作为一名体育解说、播报、评论人员,良好的普通话和得体的说话风格是首要条件。体育新闻有极强的实效性和特殊性,这也正是作为一名体育新闻主持人的基本功。(2)熟悉大众体育运动项目知识。对大众化体育运动项目知识有基本了解,才能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应对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新闻播报与评说,提高观众的体育知识水平。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应始终着眼于“体育”这个主导方向,以此作为开设该课程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而这往往正是该课程教学要点设置中比较匮乏的环节。(3)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知识结构应能满足社会和职业需求,反映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特征。其能力主要体现在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协调组织能力三个方面;其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其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能力、体育知识水平、体育新闻的策划与写作能力、采编采访能力等几个方面。作为一项专业课,通过一个学期的讲授使学生全面掌握这些技能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该课程的教学要点应锁定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这些技能的实践上,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学到最后仍然不知所云。(4)凸显“采、编、播”综合能力。播音员、主持人是通过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要想圆满地完成话筒、镜头前的语言传播工作,就必须掌握并且运用好自己的“武器”,也就是要掌握并运用好广播、电视等电子传媒的相关设备。当前,随着节目制作理念和媒体经营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许多节目都是由播音员、主持人策划和制作完成的,播音员、主持人往往“一专多能”,这就对体育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增强学生“采、编、播”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棘手问题。

2.教学方法改革。(1)硬件设施应满足学生需求。一期成功的电视体育新闻节目离不开硬件设施的优化配合。录音室、摄影棚、导播间、非线性编辑室等专业制作地点为节目的完整和规范提供了绝佳场所;摄影机、摄像机、话筒、耳麦、导播车、编辑机等专业设备也能够使节目效果更加精良。配套齐全的硬件设施将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提高课程效率。特别是多媒体实验室的应用,注重电视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合作,是当今媒介融合潮的必然要求。这也从另一层面要求各院校相关专业应当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专业设备的添置和更新,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2)案例式授课激发学生思考。案例式授课一大好处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研究当前案例,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同时,对案例中出现的材料和关键点进行分析研究,给出见解,做出评判,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这种方法被普遍注入教学过程中,但也存在着案例过于简单枯燥、教师分析不够透彻、学生缺乏主动跟进,从而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等现象。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在案例教学的准备和实施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案例教学最佳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案例式授课另一方面也引导着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有别于传统的被动灌输,鼓励学生发言和分析,不乏是一种增强他们鉴赏力和逻辑力的良方。如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加入学生自主策划、编排的五分钟体育评论环节,以刚刚发生的体育新闻事件为故事点,鼓励学生课堂发言,模拟镜头前的体育新闻解说与评论,会使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增强前提策划、撰写稿件以及组织语言的综合能力。媒体圈更新速度极快,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注重列举一些当下社会热门的人事物或话题,更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拓宽学生视野,掌握当前业界的最新动态,从而加深对某一概念或专业名词的具体化和感性认识。(3)实践化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对于体育新闻专业的《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来说,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学会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看节目”、“写节目”到“做节目”的实践化过程,想要尽可能了解电视体育新闻节目制作各个环节和运作情况,最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建议学生参加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其中“看节目”与“写节目”直接关系策划与写作的进程。“看节目”是写与做的基础,它影响着后面两道程序的优劣好坏,学生学会“看节目”,不仅仅是以一名普通观众那样欣赏电视节目的内容,而更应该站在体育节目解说员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去鉴赏节目的创意手段和制作方法,从而萌生新的节目想法及策划。“写节目”重点在于节目的策划写作,强调的是文字的创意和文学性。要使专业学生成为优秀的“电视”,必须要保持与社会的“亲密接触”及对体育新闻事件的敏感程度,通过持续不断的积累,增强自己的洞察力和分辨能力,这样才会有扎实的纸上功夫。在实践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扬个性,主动接受新观念、新思想,要求学生具备统筹分析的能力与创新开拓的视野,并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和问题。这也是电视人理应具备的特质。定期布置策划实践作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策划意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探索与媒体操作实践结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勾画出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综上,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入手,以寻找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的结合点。

电视艺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逐渐起步,20世纪60至90年代开始成熟,进入21世纪以来,电视艺术蓬勃发展,具体表现为全球化和数字化两大特征。电视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电视体育新闻的拍摄方法、节目类型、运作模式等,这就要求专业学生通过深入调查、搜集和学习,充分占有材料和足够的知识储量,进而成为具备新闻敏感性的创新型“杂家”。其中,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角色,随时可能成为电视关注的焦点,在体育新闻的发展中越来越举重若轻,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凸显出极为积极的意义。本文结合体育学院实际,注重个性化的引导,力求通过课程的不断改革来探索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或深造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对相关专业的学科体系构建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对于国内其他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相关课程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迎.对体育栏目播音与主持者修养及实践的探讨[J].实践与探讨,2012,(05).

[2]高越男.体育节目主持人的特定把握[J].湖北体育科技,2007,(05).

[3]张江南、龚超.体育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科发展理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2).

[4]井冬梅、任广耀.试论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质[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

电视体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全媒体;体育解说;电视传播;媒体融合;体育产业

近年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体育传媒业的逐渐走强。CCTV5体育频道作为我国最大的体育赛事转播平台,其地位虽然难以被撼动,但腾讯体育、PP体育、爱奇艺体育等网络媒体,通过获得越来越多的赛事资源正异军突起。大量体育赛事的网络播出,推动着网络体育解说的快速发展。网络体育解说以更为多元、互动、开放的特点给电视体育解说带来冲击和竞争,这在青年群体中表现更为突出。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电视体育解说需在竞争中找准定位,从媒介特点和受众角度不断强化特性、应对挑战并持续创新。

一、基于媒体功能的电视体育解说特性

电视的出现曾使体育解说有了新的形式和载体,“电视体育解说是以电视为媒介,依靠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对体育活动进行叙述、介绍、讲解、评论和烘托的应用语言艺术。”电视诞生后,通过之前未有的视听表现方式及影响力,实现了同一时间维度下大众共情的感染力。体育比赛通过电视传播,形成更广泛的受众及更大的影响力,这使得电视体育解说从一开始就具有重要地位并被赋予特殊使命。1.话语的权威性。电视在我国是官方媒体的重要代表,具有特殊地位以及其他媒介难以比拟的优势;在体育赛事转播上,往往承担分量更重、影响最大的比赛。因此在解说方面,电视体育解说要做到最具权威性。这里所说的“权威性”,一方面指电视体育解说要让受众信服,在其心目中占有较高地位;另一方面,电视体育解说的内容与观点要成为其他媒介引用或借鉴的主要来源。CCTV5在许多重大赛事转播中,不仅有非常专业的解说员,同时经常邀请相关领域著名运动员或教练参与赛事解说评论。这使得电视体育解说往往具备很高的权威性,许多观点和说法常会被其他媒介所引用。2.解说的专业性。专业性是电视体育解说形成权威性的要素,也是电视体育解说员必备的素质。解说员不仅要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专业性更需体现在对所解说项目的熟悉程度、对比赛背景和运动员的了解情况,以及对教练员战术安排的分析,还要展现自己对比赛的整体看法。“解说员聚焦的核心不能止步于运动员,同时还需要兼顾运动场上的教练,既要评价战术运用和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而且还需要对裁判和教练的表现进行深入解读,最后的环节是总结赛场情况。”专业性是电视体育解说的核心,未来会有更多专业运动员或教练员成为体育解说员并出现在各类媒介中,而电视体育转播要在解说员人才发掘、储备、培养等方面继续走在前列。3.受众的广泛性。从受众年龄来看,青年群体通过网络媒体观看体育比赛的比重较高,而通过电视观看比赛的受众群体则更为广泛。因此电视体育解说要兼顾不同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受众的多样需求,在解说层面尽可能地照顾到大多数受众的收看习惯、接受方式、态度情感、审美取向等。这在体现人文关怀、普及体育专业知识以及合理掌控态度倾向上,给电视体育解说提出了更高要求。受众是媒介传播效果的鉴定者,不同媒体间的竞争最终要反映于各自受众数量的多少。电视在赛事版权上“一枝独秀”的传统已被打破,继续依靠“独家转播权”就雄霸天下已不太现实。体育解说是体育赛事转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反映体育赛事转播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电视体育转播要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就需争取尽可能多的受众,才可能带来更大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4.评论的公正性。与电视体育解说相比,网络体育解说更突出解说员的个性化和球迷的狂欢化。“个性化的体育解说,永远是体育传播狂欢化特质的催化剂。”一些网络体育解说员会更注重作为个人观看比赛的体验、感受并进行分享,但作为电视体育解说员,保持评论的相对客观和公正却更为重要——也许在部分受众看来,这样的体育解说和评论不够“过瘾”,然而这种坚持正是电视体育解说在当前全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的可贵之处,也是体现“权威性”的关键。当然,在互联网主导的新媒体时代,电视体育解说必须要直面挑战、与时俱进,在文本设计、解说内容、解说方式、个性化展现等方面不断创新,满足更多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二、互联网环境中电视体育解说面临的新挑战

受众在互联网和新媒体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接收者及者。基于移动互联的智能终端,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受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成为新的“信息源”与无法忽视的传播力量,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收看体育赛事转播的途径愈发丰富的同时,也给电视体育解说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1.新媒体兴起带来电视体育解说员的权威消解。电视线性传播的时间维度与单向传播的空间维度,决定了其在内容输出上的重要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对于电视体育赛事转播也是如此。长期以来,电视体育解说员大多是以类似“意见领袖”的权威形象出现。受众不仅通过电视体育解说员了解比赛进程、体育知识、运动员情况等,解说员对于赛事和运动员的点评也代表着“官方意见”,成为大家信服的观点来源。在新媒体时代到来前,电视体育解说员有着强势的话语权力,甚至能主导大众舆论的走向。宋世雄、孙正平等著名体育解说员,在当时成为了人们信服乃至“仰视”的体育赛事话语领袖。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把传播的单向输出变成多向互动,普通受众、体育爱好者、体育专业人士等都可在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对于体育赛事的观点,其中一些人由此成为网络上的意见领袖。新媒体平台也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体育解说员群体,他们更为个性犀利或更“接地气”的解说使其获得了一大批拥趸。这些新媒体带来的变化,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消解电视体育解说员的强势话语权威地位。2.全媒体语境下电视体育解说员出现个性危机。如今人们可在众多媒介中选择观看体育赛事,就现场实况传输而言各平台并无太大差别,对于体育比赛的解说就成为各家媒体彰显个性与水平的重要阵地。尤其是基于网络平台观看比赛的受众,他们往往更加感性,并会以各种互动形式参与体育比赛进程,实时发表观点并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一些专业体育网站和社交型体育APP上,会形成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的网上“体育社群”,受众在观看体育比赛时更需要情感的共鸣和情绪的宣泄。这种语境下的体育解说,往往要求个性化表达更突出、情感化倾向更明显。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在宣传政策及舆论导向上具有特殊性,作为电视体育解说员如何在分寸把握和彰显个性之间找到合适“点位”,是全媒体语境下的一个新课题。

三、全媒体语境下电视体育解说的创新路径

全媒体语境既给电视体育解说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着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并提出更高的创新要求。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并不意味着电视体育解说将走向困境,只有立足自身的媒介特性,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创新,电视体育解说才可能继续立于不败之地。1.树立“品牌”特色,培养个性风格。调查问卷显示,“超过70%的人认为当前我国电视体育解说缺少个性化风格特点,33%以上的人认为风格特点是电视体育解说员最重要的职业形象要素。”电视体育解说的个性风格,主要通过解说员的语言进行展现。电视体育解说要在专业、大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及解说员自身的特点形成不同风格的体育解说,比如韩乔生的风趣幽默、段暄的激情洋溢、杨影的专业沉稳。解说员要想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风格,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相对于网络媒体,电视体育解说员往往更为稳定,这也有利于解说风格的形成。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电视体育解说员要敢于成为相关体育项目的代表“品牌”,主动占领该领域体育解说的“高地”。2.树立“融媒”意识,适应多元传播。电视体育解说作为全媒体传播发展中体育解说的“主力军”,不仅要下功夫适应电视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更要主动与新媒体融合。从内容共享、营销互推到多平合制作、播出,充分发挥电视“大屏”的价值,让电视“大屏”与手机“小屏”良性互动、互为补充。在解说的文本设计和语言样态上,电视体育解说在关注多数受众群体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适应不同媒介的多元传播,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传播理念迎接向纵深发展的媒体融合与全媒体时代。3.树立“需求”导向,强化交流互动。互联网与新媒体强调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理念。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过去电视台播什么观众就看什么的模式已经成为历史,因此电视体育解说的创新,树立受众“需求”导向变得越来越重要——除了发挥描述、解释、说明、评论、预测等基本功能外,电视体育解说要注重考虑到不同受众观看不同比赛时对解说的需求。对于受众面更广的体育赛事,如足球、篮球的解说,应主要满足普通受众观看比赛的需求;而一些较为小众或专业频道播出的赛事,则应满足特定受众想通过专业解说与评论对体育项目深入了解等更高层次的需求。电视体育解说在强化与受众交流互动方面,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弥补电视单向传播的不足,通过拓宽内容传播渠道实现节目预先宣传和内容二次传播,创新媒体与受众的双向及多向互动。

四、结语

网络体育解说给电视体育解说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提高了电视体育解说的开放度并推动其创新发展。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互联网与新媒体已改变了以往体育解说被精英话语垄断的局面,大众话语在体育解说中找到了自己新的位置。这两种话语在体育解说领域相互碰撞、互相融合,使体育解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媒体融合加速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下,电视体育解说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技术的变革并守正创新,才能持续发挥媒介优势,不断满足受众需求,继续引领体育解说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力.试论电视体育解说的功能和结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8).

[2]何修铎.电视体育解说研究——以CCTV5部分热点项目解说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9(01).

[3]陈志生.网络体育解说:体育广播媒介话语建构的空间和向度分析——基于2017年度中国网络媒介体育解说现象的类文本思考[J].中国广播,2018(06).

电视体育论文第9篇

关键词:影视体育素养大学生

体育文化素养是人们对身体锻炼、身心健康体育文化等的认识和了解,以及人们的体育观和价值观等等。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在这众多的途径中,通过影视手段无疑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笔者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影视手段在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在体育影视方面有丰富的资源。中国体育电影出现很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导演孙瑜就导演了《体育皇后》。新中国成立之后,《女篮五号》《水上春秋》《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沙鸥》《少林寺》《霍元甲》等体育电影都曾有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些电影对于提高青年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培养青年运动员刻苦训练,勇夺奖牌,为国争光的顽强意志都赶到过巨大的作用。在体育电视方面,我国目前的资源更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5年年底,全国共有60多个电视体育频道,以体育节目为主要播出内容,可以说,在我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电视体育节目。

如此丰富的体育影视资源,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事实上,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都已经很好地运用了众多的影视资源,但是从理论上对影视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加以总结的并不多见。本文试图就此方面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同行和专家参考。

一、通过影视手段增加大学生体育知识

我国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之不足,首先体现在体育知识面之狭窄。很多大学生虽然知道体育课重要,工作总结但是却认为自己正处于青春年少之时,锻炼与否,关系不大,等到了中年和老年时期再讲究养生之道不迟。有些学生认为中国的武术不属于体育范围,交谊舞和其他舞蹈也不属于体育;有些学生认为上体育课就是玩,是通过打球、跑步等来锻炼身体,学习体育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没有丝毫必要;有些学生对于奥运会的全称和起源毫无所知,更不用说篮球、排球等的比赛规则了。这此基本体育知识的缺乏,反映出我国大学体育文化素养之差。其实,在国际上的先进国家,身体锻炼论已经过时,代之而起的是运动文化论。而我国许多大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就业之下,在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塑造之下,不仅对运动文化毫无兴趣,就连身体锻炼也忽视了。体育知识的缺乏,是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比较注重对大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和传授。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不仅要考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要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学生的一些体育常识。而传授学生体育知识的一个绝好的途径就是观看体育影视。譬如篮球技术和规则,排球技术和规则,乒乓球技术和规则等等都可以在学生观看影视时,教师提醒学生掌握。采用影视手段。学生不但记得清,还会记得牢。

二、利用影视手段。提高大学体育兴趣和体育技能

目前,各种体育比赛的直播和转播已经吸引了众多的体育爱好者。但是在大学校园,学生迫于学习压力和时间压力,观看体育比赛的时间相对较少。教师在体育课堂上,适当地播放一些体育影视作品,可以极大的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不但提高其体育文化素养,还进而提高了对世界和认识,提高了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教师还可以指定学生在特定的时间观看某种水平较高的体育比赛实况转播,仔细品味世界级体育运动员的精彩技能。一般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级运动队,包括舞蹈队、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等等。作为教练的体育教师在平时对这些运动队的训练中,也可以让队员观看电视上转播的实况比赛,并让队员在观看比赛之后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寻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通过向高水平的运动员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还可以通过观看《武林志》《霍元甲》等电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总之,我国的优秀体育电影和极为丰富的电视体育节目,毕业论文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都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利用。影视手段作为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技术,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影视作品远比教师的苦口婆心效果显著。观看影视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扩大大学生体育知识面,提高大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使他们放眼世界,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体育发展状况和其他方面的情况。体育影视也是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教育的活教材。一些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在为校争光、为国争光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促使下,发扬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顽强训练,发愤图强,最终为学校甚至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做出了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课时都极为有限。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利用影视手段时需要重视利用效率。要尽量压缩在课堂上放映影视的时间。大多数影视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观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休息和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增长体育文化知识;同时又不占用宝贵的体育课堂时间。另外,教师对体育影视要有选择,一定要用最优秀的体育影视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蒋明朗,王永鹏.中国体育题材电影滞后的原因分析.电影评介.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