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移动网络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6:02

移动网络论文

移动网络论文第1篇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驱动力,刻画出欣欣向荣的移动通信产业生态图景。移动互联网已经颠覆了传统移动通信业务模式和用户使用体验方式,并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向2020年及未来,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交互方式进一步升级,为用户提供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超高清(3D)视频等更加身临其境的极致业务体验。物联网扩展了移动通信的服务范围,从人与人通信延伸到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使移动通信技术渗透至更加广阔的行业和领域。面向2020年及未来,移动医疗、车联网、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环境监测等将会推动物联网应用爆发式增长,数以千亿的设备将接入网络,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为移动通信带来无限生机。在现有基于专用硬件的网络系统架构和组网模式下,网络体系架构僵硬、功能平面划分不合理、网络升级维护复杂,基于这一体系继续演进来应对未来业务需求挑战是非常困难的。随着IT界网络虚拟化技术思想的逐渐发展与成熟,电信网络也在尝试引入这两种技术,酝酿对网元形态、组网方式和网络架构的全面变革。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则是电信网引入虚拟化技术的整体方案。

2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简介

2.1NFV基本概念

软件功能虚拟化(NFV)改变网元功能形态,将原本封闭设备中的网络功能释放出来,统一承载在虚拟化平台之上,意在打破电信设备“黑盒子”模式。移动网络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按需部署(卸载)虚拟化的网络资源,即插即用,提高网络灵活度和可扩展性,符合移动网络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场景差异性需求。另一方面,采用工业标准化的服务器、存储和交换设备替代专用硬件设备,大大降低了组网运维成本。因此,低成本和灵活性是NFV的两大核心优势。

2.2NFV标准化进展情况

2012年10月,由AT&T、德国电信、英国电信、中国移动等13个国际主流运营商牵头,联合多家网络运营商、电信设备供应商和IT设备供应商共同推动在ETSI成立网络功能虚拟化工作组(ISG),旨在推动NFV技术框架研究和产业化发展。NFV工作组在2013年聚焦于Highlevel文档的设计,已第一批规范,包括NFVUseCases、Require-ments、ArchitecturalFramework和Terminology的V1版本,以及PoCCal(lProofofConcept)。NFV于2014年上半年了第二个版本的白皮书,主要总结NFVISG一年来各个工作组的进展、对场景、需求、架构等内容进行了更新,明确提出NFVISG对于标准化和开源社区的态度。2014年下半年将UseCases、Requirements、ArchitecturalFramework和Terminology的V2版本,以及标准化Gap分析等新版标准文档。概念验证(POC)是NFV在2014年的另一项重点工作,通过CallforProposal和Evaluation等几个环节向产业界征集NFV产品原型和验证试验延时,以推动NFV产业发展。

2.3与网络虚拟化相关技术的关系

(1)NFV与网络虚拟化的关系

网络虚拟化(NV)的概念很早就已经出现。目前,通常认为网络虚拟化是对物理网络及其组件(如交换机、端口以及路由器)进行抽象,并从中分离网络业务流量的一种方式。采用网络虚拟化可以将多个物理网络抽象为一个虚拟网络,或者将一个物理网络分割为多个逻辑网络。网络虚拟化打破了网络物理设备层和逻辑业务层之间的绑定关系,每个物理设备被虚拟化的网元所取代,管理员能够对虚拟网元进行配置以满足其独特的需求。由定义可见,网络虚拟化主要是针对层二和层三的交换机、端口以及路由器等网络组件。网络功能虚拟化则是从电信网业务功能形态的角度,将原本网元设备中的一体化功能分解成多个逻辑功能组件,实现在通用硬件平台上网元功能的重构、部署和迁移。可以认为网络虚拟化技术的概念更加宏观和基础,网络功能虚拟化则面向电信网网元功能具体的需求。

(2)NFV与SDN的关系

从广义上理解,软件定义的网络(SDN)是一种全新的组网设计思想,通过网络控制与转发分离的思想,构建开放可编程的网络体系结构。SDN与NFV共同被认为是未来网络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NFV白皮书的解释,NFV与SDN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高度互补,彼此独立。NFV的实现不必依赖于SDN技术。但是两种技术方案的结合可以获得潜在的更大增益。例如,SDN所提出的控制与承载分离的理念有助于增强NFV系统性能,简化设计方案,提升与现有部署方案的兼容性和提高运维和网管效率等。同时,NFV与SDN技术在充分利用标准化硬件设备方面存在高度的一致。

3基于NFV的移动网络新型体系架构设计

3.1EPC现网架构特征与不足

支持LTE接入的EPC部分实现了信令面与用户面的分离,信令面网元包括MME、PCRF、HSS等,实现终端设备的鉴权授权、移动性管理、位置更新、签约管理、策略控制和网关选择等功能;用户面网元主要包括S-GW和P-GW,实现用户会话建立、承载管理、IP地址分配等功能。EPC核心网以P-GW为统一的用户面锚点,支持多接入系统,提供统一的移动性管理。WCDMA/GPRS接入、CDMA接入和WLAN接入一侧不同的本地服务网关(SGSN、HSGW等)与P-GW建立会话,由P-GW分配唯一IP地址实现业务数据流的连续性。EPC核心网具备控制与承载分离,多接入系统统一管理、统一业务数据流锚点等功能特性,是未来移动核心网系统演进的基础。随着移动网络业务的日新月异,当前的EPC架构逐渐不能满足业务和运营需求,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架构层面划分不够合理

网络架构用户面和信令面分离的好处在于可以分别按照网络功能特性,实现核心网系统信令面集中部署,用户面边缘分布的优化,提升网络性能。但目前的层面划分中,网关节点仍承担了复杂的控制功能,与MME等信令面节点交互频繁。另外,UTRAN/GERAN、CDMA和WLAN系统接入EPC时,其信令面和用户面是合一的,增加了与E-utran协同组网的难度。

(2)多接入系统间协同能力较弱

EPC架构中实现了多接入系统基于层三IP地址的统一管理和流移动性。体现接入特性的二层则是相互独立的。运营商实际建网和运维中,每一种接入系统都是独立组网,异构系统间的资源无法共享,增加了网络OPEX和CAPEX。从用户角度看,业务数据流只能在接入系统间切换,无法实现多接入针对不同业务流要求的协同服务,再加之异构接入系统协议存在差异,信息交互,切换流程复杂,不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3)网络能力的可扩展性较差

现有EPC网络由基于专用硬件的网元设备组成,硬件限定了网元功能的部署位置和性能指标。MME和P-GW设备部署在运营商核心域,汇聚层次较高,不利于降低业务时延,容易导致信令处理和流量瓶颈;移动网络业务量随时间变化特征明显,但网络规划时必须按最高业务预测设置节点能力,造成了闲时资源的极大浪费,固化的硬件节点无法随业务量变化灵活扩容和缩减,基于硬件设备和物理连接的扩容方法又导致机房组织和拓扑复杂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3.2基于NFV的新型移动网络架构设想

NFV的核心思想是网元功能的软件化,理论上任何一种网络架构都可以引入NFV技术实现网元功能的软硬件分离。具体到移动网络网元功能虚拟化,除了NFV本身所具备的优点特性外,网元功能软件化和重构给移动网络架构演进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1)形成基于虚拟化平台的通用转发面如图3所示,EPC架构中的P-GW网元除了业务数据流转发功能外,还具有IP会话和承载控制功能。网络功能虚拟化实现后,P-GW形成独立的转发功能组件和IP会话和承载控制功能组件。IP会话和承载控制功能可抽取出来,与其他控制功能组件交互实现对用户会话和承载的统一控制。仅保留转发功能的P-GW不再是流量的汇聚点,而是普通转发节点,实现接入、汇聚和核心域全局扁平化网络。(2)屏蔽底层协议栈差异的统一控制面不同接入系统的业务流程(鉴权/授权、业务接入请求、切换等)和信元类型(用户标识、位置信息、无线和连接信息、QoS等)大体相近,下层协议栈的协议各自不同(GTP、PMIP等)。硬件网元功能与协议栈的绑定造成异构系统间信息交互复杂,协同工作困难。网络功能虚拟化实现后,底层协议栈的差别可由虚拟化平台统一处理,网元功能组件之间采用统一的消息格式和数据结构传递信息,完成业务流程。这样既可以消除控制节点间协议适配造成的额外开销,也可以实现异构接入系统间全局资源共享和协同控制功能。全面提升控制面处理能力。基于上述设计思路,基于NFV的新型移动架构层面更加清晰,转发面更加扁平,可更好地适应未来移动网络业务需求。和承载控制功能,形成全网集中的控制平面。基于虚拟化平台,软件形态的功能组件可以部署到网络的任意位置,通过标准化的消息接口和数据格式交换信息,完成业务流程。实现全网信息同步、接入协同和资源调度。全网架构采用云平台实现。可快速实现网络控制功能重构,转发面行为定义,未来运营商也可以按需组合,灵活编排,有利于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云管理平台用于分配存储、计算及网络等资源,全局监控资源利用情况,根据所需动态地分配网络资源,提升网络建设和运营效率。

3.3基于NFV新型架构的关键技术

基于上述的新型网络架构,可以引入多样化的网络关键技术。(1)网元功能重构核心网网关功能可以分解为会话管理、地址分配、资源管理等控制面功能,这部分网元功能从网关设备中抽取出来,与移动性管理、PCC等构成全局控制面。控制器通过控制功能的编排形成到业务逻辑,统一控制转发面设备的行为。整个系统都可以部署在数据中心服务器,不必依赖庞杂的专用硬件和物理连接。(2)异构接入系统协同移动CDN业务对优化全网流量负载,优化业务时延有极高的价值,但如何实现内容的高效分发、用户移动性以及与不同终端能力适配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结束语

移动网络论文第2篇

电话自19世纪下半叶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电话进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也已经百年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的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们交流的时段不再局限于工作和生产时间,交流的内容也更加广泛,交流的地点也具有更强的私密性,因而产生了对安装家庭私人电话的大量需求。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固定电话,在人类社会通信史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是人们最为重要的通信工具之一,甚至可以说曾经一度是人们通信的主要载体。即使在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的今天,固定电话仍然在人们的通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固定网面临的挑战

固定电话与移动通信设备相比,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首先,从其性能方面讲,是辐射低,通话质量好,语音清晰,且不用充电。其次,从其附带功能上讲,安装ADSL宽带必须有固定电话捆绑。第三,从使用费用上讲,在拨打的长途电话区号前,加拨一些数字,通话费用最经济实惠。第四,容易识别电话使用者的位置及身份。然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固定电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移动电话使用者数量的迅速增加,其在通信设备使用者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就世界范围而言,法国成为第一个移动电话从数量超过固定电话数量的国家;就中国而言,深圳成为第一个移动电话拥有量超过固定电话拥有量的城市。在近十多年的博弈中,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共同推进了通信市场的发展,通讯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移动电话不仅在新增的通信市场份额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抢占了固定电话原有的部分市场份额。根据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2009年到2013年的5年时间中,电信用户从106094万户增长到149610万户,平均每年增长8700多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从74721万户增长到122911万户,平均每年增长9600多万户,而固定电话用户则从31373万户减少到26699万户,平均每年减少900多万户。可见固定电话称雄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

3固定电话生存空间

固定电话称雄天下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它还有没有生存空间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之所以认为固定电话人有生存空间,源于如下因素:首先,固定电话用户数量虽然自2007年开始负增长,但下滑趋缓。据有关资料显示,固定电话下滑最快的2008年(减少固定电话用户2464万)和2009年(减少固定电话用户2712万),每年减少的固定电话用户都在2000万户以上,下降比例都在2%以上,以后逐渐趋缓,而到2012年,固定电话用户下降数量为696万户,下降比例为0.6%,下滑趋势逐渐趋于平缓。其次,从固定电话用户性质方面来看,不同的用户群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有增有减。2012年住宅电话减少了951万户,公用电话减少了121万户,而政企电话则增加了377万户。第三,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加。中国网民数量增长虽有起伏,且从2009年增长幅度开始趋缓,但仍处于增长过程中。即使2012年新增网民是近几年最少的,也有5090万人之众。当然,其中不乏移动电话用户成为新的网民。但随着4G时代的到来,不少手机用户止步于移动通信高昂的费用,转而更多的使用固定网。伴随着宽带提速、光纤入户等举措的实施,与固定电话捆绑的互联网新用户则与日俱增。固定电话用户下滑趋势的放缓,政企类固定电话用户的增加,以及固定网络用户的增长,都为固定网的生存提供了空间。尤其是政企类固定电话用户和固定网络用户的增长,更值得引起通信企业的关注。

4政企类用户应成为固定网发展的重点

所谓政企类用户基本属于集团客户。其特点是以单位为需求客体,包括政府机关和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以及金融、保险、商业等企业机构,还有宾馆、写字楼、文化娱乐设施等领域。这一群体实际上就是业内常说的VIP客户,其特点是对固定电话的依赖程度较高,消费比较稳定。现在的通信企业都有专门的集团客户部对其进行管理、维护和拓展工作。现在最重要的是对这些客户要配置专人进行个性化管理。管理人员应对不同单位的性质、下设机构的数量、人员结构、基本业务等信息了如指掌,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最适合相应机构的通信产品。虽然固定电话和互联网是这些机构的必选产品,但是否对光纤和数字电路有需求,就要根据用户的业务性质和特点,以及其资金的承受能力分别对待,最好能主动为用户设计一套性价比较高的服务方案,从而得到用户的信任,愿意成为企业的服务对象。在政企类用户中,不应忽视小型商户和个体经营商户。他们的特点是以固定电话和宽带等低端产品的需求为主,一个用户的需求量不大,整个群体数量却也不少。虽然一个用户并不能为通信企业带来丰厚的汇报,但通信企业的员工应该懂得集腋成裘,积水成渊的道理,庞大的数量所能积聚的利润亦不可小觑。

5光纤接入给宽带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随着材料科学探索的新发现,光导纤维以其更快的传输速度被应用在宽带传输领域。与传输速度为10兆、100兆的光纤相比,原有的传输速度为1兆、2兆、4兆的铜线接入已经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通信市场的需求,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铜线接入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宽带的发展。随着光纤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在通信市场已经得到了应用并逐渐开始普及,原有的铜线接入正逐步被光纤代替。光纤接入与铜线接入相比,不仅传输速度更快,而且由于其制作材料的性质所决定,不导电、不受磁场作用影响,信号保真度高,具有更强的抗电磁干扰和工业干扰,且不易被窃听,因而更加安全。铜线接入的互联网,因受接入技术的制约,大面积线路故障经常会在雨季出现,影响固话和宽带的正常使用。在给客户带来极大不便的同时,也给通信企业带来巨大的负担,经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抢修。光纤接入宽带网以后,减少了通信企业在维护、抢修方面的人力、物力负担,通信企业由此节省了大量开支。高效、安全、俭省的光纤接入给固定网带来了勃勃生机。

6驻地网仍是固网业务生存发展的重要领域

本文所说的驻地网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的土建项目(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医院、学校、商务写字楼、商住楼、酒店、宾馆、文化娱乐设施、民用商品住宅、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竣工后用铜缆或光纤连接形成的网络。对于一个电信企业而言,政企类用户和民用住宅用户是固定网用户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驻地网的固网业务发展上,尤其如是。针对固定网用户量逐年下滑的情况下,政企类用户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的这一现象,尤其值得通信企业予以关注。在驻地网覆盖地地域内,无论是政府机关、各种事业单位,以及商业、企业用户,对固定电话和固定网的需求是刚性的。无论其办公还是经营,固定电话和固定网是其须臾也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仅就其经费开支而言,政府机关和各类事业单位,其通信费用基本上是由公务经费中支出的,作为合理的而且是必须的支出项目,其经费是有保障的。而工商企业用户必要的通信费用支出,则可以纳入生产或经营的成本,这笔费用一般也会得到保障。当然,在经费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究竟是选用普通宽带还是选择光纤,则可根据具体用户的不同需求而定。通信企业的职责就是为这些用户提供性价比最优越的产品,并做好网络的维护工作。通信企业能否为这类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是关乎该企业能不能保持政企类用户数量稳步增长的关键环节。驻地网内民用住宅的固定网分为旧有的驻地网和新建的驻地网两种情形。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拥有122911万户,与全国总人口136072万人相比,手机普及率高达9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固定电话用户为26699万户,与中国家庭总数43000万相比,固定电话普及率只有6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形之下,旧有驻地网的固定网用户中,由于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人手一部手机的家庭,部分固定电话的拆机是不可避免的。驻地网中的固定网用户虽然只占电话用户总数的22%左右,仍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播电视几大电信运营商,目前都拥有经营固定网的执照。虽然目前在中国北方地区,中国联通在固定网业务方面,仍旧拥有最大的优势。但今后的格局如何,还要看各大电信运营商理念和所将采取的举措。

7固网与移动结合的探索

移动网络论文第3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旅游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照《旅游统计调查制度》,2014年第四季度,我国入境旅游外联4415200人、20260300人,接待5772500人、21360400人。为了提高旅游质量,旅游相关信息核对旅客出行前信息,但这是不够的,不能预测在旅游过程中的所有条件,旅客在旅游过程中还要查询很多的信息资料。如何快速,方便,准确的有关旅游信息的查询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五分之三十对互联网发展现状中国”,2014至12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49000000,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手机用户人数达5.57亿,比前一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率达85.8%,比去年增长4.8%。手机端实时通讯使用人数持续稳步增长,为91.2%的使用率。在此之中,手机旅行预订用户增长达到194.6%,是增长最快的移动商务类应用。现代通信工具手机已经普及,旅客在旅游的时候会随身带着手机,旅游移动网络营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普及,2G网络已经渐渐被淘汰了,3G、4G网络的发展十分地迅速,手机上网不仅成为了随时随地都能完成的一件事情,而且更加迅速、快捷。旅游移动网络营销随着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旅游移动网络营销的现状

移动技术永远改变了旅游业,旅游移动网络营销的主要形式是手机网站和手机APP,前者是通过相关网站搜索来获取有关的旅游信息,后者便是安置在手机上的客户端软件阅读和下载有关信息,不同软件所提供信息类别是不一样的,每个软件会有不同时间的更新,在更新之后,数据相对保持最新的一个状态。根据数据表明:全球中17%的旅客会在移动网络上搜索旅游的相关信息,12%的旅客会下载一个相关的手机APP,3%的旅客会通过手机APP预订旅游产品,3/4的旅客在旅游过程中会使用移动设备,2/3的旅客表明他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移动设备来进行搜索、浏览和预订旅游的相关信息。并且,许多旅客习惯于通过搜寻免费无线网络进行相关信息查询。根据有关数据,旅客中54%的人有一台智能手机,74%的头等舱或商务舱旅客和经常乘坐飞机的旅客拥有智能手机,旅客计划好了行程之后,在机场等待候机时,75%的智能手机用户会使用他们的设备连接到机场的一个免费无线网络,登录多个旅游APP对自己的旅程情况进行查询。在Appstore的海量App中,有5%的App是关于旅游的。随着旅游移动网络营销的发展,旅游类App大致可分为三类:

1、查询预订类。

这类APP不仅可以随时查询车票、机票、酒店、景点、门票、餐饮、娱乐等相关信息,还可以在线进行预订。代表:携程网网、去哪儿网、艺龙网、同程网。

2、社交互动分享类。

这类APP可以在线结伴交朋友,寻找路线相同的朋友一起进行旅行或者合住客栈酒店,并且可以随时通过编辑自己旅途中的图片文字,分享自己旅途中的趣事。代表:蚂蜂窝、穷游网、面包旅行、百度旅游。

3、地图导航类。

这类APP能够随时查询当前所在位置到目的地的步行、公交车、自驾的路线,还能够查询实时路况及周边美食、景点、银行、自动取款机、超市、厕所等信息。代表:百度地图、谷歌地图、德高地图。比起电脑网络预订和手机网站预订,APP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实现随身随时随地预订,更方便、快捷,更符合用户的需求。最新数据表明,用户通过手机APP预订酒店机票、查询周边路线景点、进行旅行分享,促进了直接预订旅游产品。每月使用手机预订旅游的旅客数量大致以30%的比例上升。优秀的预约体验已成为APP竞争的一个标准,但要在众多APP中占有地位,个性化信息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三、旅游移动网络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

1、目前旅游移动网络营销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是许多旅游APP仅支持IOS系统,不支持Andriod系统。

依据2014年的数据,尽管An-droid使用者手机使用量平均算来远远低于ISO使用者的,可Android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的数量达85%,iOS仅为11.9%,Andriod系统在整个旅游APP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很多旅游APP没有抓住这一客户群并且失去了这一重要客户群。

2、旅游APP不能反映移动旅游同步、互动的、流动性。

旅客在旅游过程中,无论是景点门票信息、商家美食信息还是行程记录分享,游客随时随地都有着查询、分享和互动的需求,大型公司往往只关注用户的查询、订票信息,而忽略了用户需求中的共享和交互性。

3、旅游APP不支持离线下载且网络不稳定。

旅客在旅游过程中会随时随地地查询与旅程相关的信息情况,而在旅客数据流量用完或者没有Wi-Fi的情况下,没有离线下载的功能,旅客无法进行景点、门票、地图、路线的查询。

4、酒店信息不全、定位不准确。

旅客在无论在进行旅程前或是在旅程过程中都会查询目的地的酒店信息,而在众多酒店旅游APP中,例如去哪儿、艺龙、Booking、Agoda等等,酒店的信息都不全,定位有时也会出现不准确的时候。

5、旅游APP用户界面过于复杂、结构与PC端不兼容,需要针对自身的特性对其进行改进。

如今的智能手机4寸左右大的手机屏幕容不下太多内容,相对电脑端较小很多的屏幕,广告表现力不足、页面内容复杂,PC端的用户管理功能在手机APP就难以实现,旅游手机APP带给用户的体验格外重要。有关人员在测评过程中发现,许多APP界面过于复杂、导航不清晰,部分APP更是经常出现闪退,这些都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6、营销模式过于简单,手段单一。

当前旅游移动网络营销只是限于旅游信息的查询、会员积分促销等,营销模式太简单,手段单一。旅游公司与手机旅游APP的合作太浅,仅停留在了简单提供信息的层面,并未展开一个体系的营销合作。例如,与携程合作目前仅在度假产品的表面,尚未进行过深入的合作。携程网想依赖带来的流量,为自己的企业的成长,去哪儿携程的合作是稳定的旅游市场,为可能即将IPO铺路。

四、旅游移动网络营销未来发展趋势

1、以旅客为出发点,设计更加人性化的、方便旅客在手机上进行的旅游APP。

同时优化人员和设备的管理,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开发部署和升级,进一步地优化客户体验,同时优化技术、尽力降低管理成本。在旅游手机APP方面,更好地改善技术、解决技术问题,让旅游APP图片加载速度更快,经常闪退等现象不再出现。

2、旅游类APP离线下载功能普及。

在这个无论是手机3G、4G网络,还是免费无线WI-FI都高度覆盖的地方,还是有一些地方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免费无线WI-FI,旅游类APP离线下载功能就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只有小部分的旅游APP支持离线攻略下载,在这样一个发展趋势里,旅游类APP离线下载功能普及就特别重要。

3、旅游移动网络营销自己独有的一个战略将形成

旅游手机APP内容将会简化,旅游移动网络营销不是单一地复制电脑端的东西,而是要形成自己独有的一个方法。例如游记类的APP,电脑端用户有足够的网络流量和时间精力去阅读大量的图片、文字、视频。而手机APP的用户更多地是需要方便、快捷的体验,这部分用户在手机流量、时间精力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旅游手机APP在这一块上应该更多地优化,形成自己独立的一个方式,以致于电脑端与手机APP端各自独立发展,形成互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旅游网站企业进一步优化营销推广方法手段。

一是与各大主流的手机品牌进行合作,做一个手机出厂安装的项目,将自家的旅游手机APP安装在出厂手机内,进行捆绑安装,从而扩大旅游APP的知名度、提高用户使用量。二是与主流的第三方应用合作,在手机用户下载第三方应用时,进行广告,推荐下载相关的旅游手机APP应用。三是与热门景区合作,例如在售票处张贴微信公众号和APP下载地址的二维码,旅客可拿起手机立即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号或者直接通过扫描下载地址的二维码进行下载相关APP。

5、旅游类APP尤其是社交分享类游记旅游APP日趋增多。

在这个分享至上的年代,旅客们往往喜欢用文字和图片来记录旅程,与此同时,更希望有人与之进行交流互动,甚至希望能用视频记录下每段旅程的美好时光。旅程中好的文字图片都会以游记的形式通过相关的旅游APP即时分享给大家,而且这样的用户会越来越多,还会出现专门的摄影师旅行家的分享群体,写得好的游记也就越来越多,这群专业的旅行家,以旅游为主题的游记类APP用户已经被视为自由、有格调、有品位的用户标签,而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标签。这类社交分享类的游记类APP的用户数只会日趋增多。

五、总结

移动网络论文第4篇

移动网络后评价主要从业务发展目标、网络建设目标和投资效益及造价等三大方面入手,重点评价业务发展、资源格局、投资效益和建设效果是否达到项目预期目标,是否与前评估相吻合。

1.1业务发展目标评价

项目前期,即进行策划、立项和可研阶段,会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对于移动网项目而言,项目实施的最终目标和效果就是带来新增的移动用户和移动业务收入。因此在项目前期阶段,会对项目满足期达到的移动出账用户数、移动业务模型和业务量进行预测,由此来测算项目的相关经济财务指标是否满足要求。在后评价阶段,需对项目满足期达到后的实际业务发展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出账用户数、业务模型和业务量是否达到了项目预期。此维度的评价指标包含如下3项:移动业务出账用户数评价、移动业务模型评价(每出账用户数业务量)、移动业务量(分为语音和数据业务量)评价。

1.2网络建设目标评价

网络建设目标评价主要是从工程建设的过程和效果角度评价建设精准性和一致性、资源利用率、覆盖效果等方面的工程指标。此维度的评价指标包含三大类。a)建设精准性和一致性指标。建设规模评价:包括项目总体建设规模以及分场景建设规模的评价,主要评价工程实际建设的规模与项目实施过程中可研、设计等阶段规模的一致性。特别是对分场景建设规模的评价,可从不同场景间规模的变化上,评价最终实施的建设方向与预期目标是否吻合,如乡村站点大幅增加、城区站点大幅减少,则说明项目整体建设方向发生了偏移,未实现项目预期的建设目标。站址偏离评价:主要用来评价站址建设精准性,通过站址建设精准性的评价,论证具体覆盖目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考虑工程实施全过程的持续性变化,此指标评价将分别对比实际竣工建设站址与可研和设计阶段站址分别的偏离度。如发生偏离的站址数量较多,则说明多数覆盖目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b)资源利用率指标。项目建设在带来新增用户和新增业务量的同时,应逐步提高全网的资源利用率。以WCDMA无线网为例,资源利用率指标主要包括无线资源利用率、小区忙时吞吐率、功率利用率、CE利用率、码资源利用率、RNC的软硬件利用率。在后评价阶段,主要评价项目投产运营后的实际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是否达到了项目预测值,以及项目实施前后(可以1年为单位)的无线资源利用率的增长情况。另外,可通过新建站平均利用率与现网站平均利用率的对比分析,以及新建站各场景单站业务量与现网站各场景单站业务量的对比分析,评价新建站的利用率和业务量吸收水平是否达到了全网均值。c)覆盖效果指标。对于非纯容量建设的移动网项目,提升网络覆盖质量是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因此在项目投产运营后,需评价项目的覆盖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在评价指标上,可评价各场景的覆盖率是否达到了项目预期值,以及单个覆盖问题点是否解决。在评价手段上,表征网络覆盖情况的数据主要有路测、CQT测试、投诉及MR数据,各类数据均可对比项目建设前后的效果差异。

1.3投资及造价目标

投资评价是项目后评价的核心内容,直接与投资效益挂钩,最能直观地体现项目的经济效果。移动网投资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以下4类。a)移动网投资增收比指标。移动网投资增收比是反映移动网项目投资收益的主要指标,从总体上体现项目的收益率,投资增收比越高说明项目的收益率越高。b)新建站投资回收期指标。投资回收期指标主要评价项目/基站投资收回成本的能力和时限,间接地体现了项目的偿债能力和收支平衡点。在评价颗粒度上,既可评价单个新建站的投资回收期,又可评价各个场景、各个地(市)的新建站平均投资回收期。通过指标的横向对比,发现低回收期高收益率的场景和地(市),进而调整后续投资方向和重点。c)投资规模评价指标。投资规模评价指标主要通过对比各专业竣工决算投资与可研和设计阶段投资的差异,来评价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投资边界控制情况。d)投资造价评价指标。投资造价指标主要反映项目对投资的利用率,对于移动网络项目,从建设方式上,投资造价指标主要包括自建基站平均造价、租赁基站平均造价、利旧基站平均造价、共享和共建基站平均造价以及新建基站平均综合造价;从专业上,投资造价指标主要包括无线网单站造价、电源单站造价、配套单站造价以及新建基站平均综合造价。投资造价指标主要对比实际造价与项目可研阶段造价的差异,以及与往年工程平均造价的差异,随着建设手段的多样化和集约化,工程造价应逐年降低。

2指标计算方法

2.1业务发展目标评价

此维度3个评价指标(移动出账用户数、业务模型、业务量),通过计算实际值与工程预测值的偏离度进行评价。偏离度=(实际值-预测值)/预测值。假设项目满足期为2014年3月,则上述3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移动出账用户数偏离度=(2014年3月实际出账用户数-可研预测2014年3月出账用户数)/可研预测2014年3月出账用户数。移动业务模型偏离度=(2014年3月月均系统忙时业务量/2014年3月实际出账用户数-可研预测业务模型)/可研预测业务模型,此公式中语音和数据业务需分开计算。移动业务量偏离度=(2014年3月月均系统忙时业务量-可研预测2014年3月业务量)/可研预测2014年3月业务量。

2.2网络建设目标评价

2.2.1建设精准性和一致性指标建设规模偏离度=(竣工验收规模-可研(设计)规模)/可研(设计)规模,此偏离度分总体规模偏离度和分场景规模偏离度分别计算。站址偏离度=竣工站址与可研(设计)站址发生偏离的站址数量/竣工站址总数量,此偏离度分各场景分别计算,判断站址发生偏离的距离,是根据各场景典型站距测算得出的。表1示出的是不同场景偏差距离的测算情况举例。2.2.2资源利用率指标无线资源利用率的相关指标及计算公式为: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全网所有小区1周平均小区忙时无线资源利用率的算术平均值。新建站平均无线资源利用率=新建站所有小区1周平均小区忙时无线资源利用率的算术平均值。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偏离度=(X年Y月实际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可研预测X年Y月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可研预测X年Y月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增长率=[X年Y月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X-1)年Y月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X-1)年Y月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各场景单站业务量的相关指标及计算公式为:现网A场景平均单站业务量=A场景所有现网基站小区的业务量之和/A场景所有现网基站数量。新建站A场景平均单站业务量=A场景所有新建基站小区的业务量之和/A场景所有新建站数量。上述业务量需区分语音和数据业务量单独计算。2.2.3覆盖效果指标从数据提取的客观性和便利性角度考虑,覆盖效果主要通过MR指标进行体现。MR弱覆盖小区比例=第一载波MR弱覆盖小区数/第一载波小区总数。以WCDMA无线网为例,MR弱覆盖小区的定义为RSCP小于-95dBm采样点的数量占总采样点数量的30%以上。各场景MR覆盖率提升值可通过计算项目实施前后的MR弱覆盖小区比例的差值进行计算。同样通过路测、CQT、投诉等数据反映的覆盖问题点,也可通过对比项目实施前后的相关路测、CQT及投诉用户回访等数据来体现覆盖问题点是否已解决。

2.3投资及造价目标

2.3.1移动网投资增收比指标移动网投资增收比=[X年移动网收入-(X-1)年移动网收入]/X年移动网投资。其中移动网收入包含2G和3G业务总收入,移动网投资包含移动核心网、无线网、电源、配套、室内覆盖等所有移动网项目的总投资,移动网投资增收比的计算以年为单位。2.3.2新建站投资回收期指标新建基站投资回收期=新建基站竣工决算投资/新建基站等效年化收入。其中新建基站竣工决算投资需包含无线网、电源和配套等专业的总投资(为便于计算,此处投资成本暂不考虑运维成本)。新建基站等效年化收入=(新建基站日均话务量×每Erl收益+新建基站日均数据流量×每MB收益)×365。每Erl收入和每MB收入来自于每月的财务报表。其中每Erl收入=每分钟收入×60,每分钟收入=财报语音收入/通话总时长(含主被叫)。每MB收入=财报数据收入/上网总流量(含收费流量和免费流量)。A场景新建站平均投资回收期=A场景新建站竣工决算总投资/A场景新建站等效年化总收入。2.3.3投资规模评价指标竣工决算投资偏离度=[竣工决算投资-可研(设计)阶段投资]/可研(设计)阶段投资],分别计算竣工决算投资与可研投资和与设计投资的偏离度,并分专业单独计算。2.3.4投资造价评价指标单站综合造价=竣工决算总投资/新建基站总数量,其中,竣工决算总投资应包含无线网、电源、配套等专业的投资。

2.4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对表征项目实施效果的各个指标及其相关计算方法的分析,可初步构建一套移动通信网络后评价体系,运用此评价体系可定期在移动网项目投产运营后,对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后评价工作,此移动网后评价体系可用图1进行全景化体现。

3移动网络后评价体系应用

此移动网后评价体系是基于效益优先、良性循环的一套评价体系,侧重评价项目投资效益,并能将评价结论有效运用于后续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前评估方法和原则等方面,有助于形成以前评估、后评价互补构成的闭环反馈机制的良性循环的移动通信网络投资建设。下面以某省2013年WCDMA无线网项目后评价为例,列举后评价主要结论及其相关应用。

3.1工程管理和项目设计方面

a)业务发展目标与项目可研预测值偏离较大,实际出账用户数未达到工程预测值,实际业务模型和业务量也与工程预测值差异较大,后期项目业务预测需紧密结合网络实际发展现状,准确预测网络发展趋势,特别是业务模型的预测与网络容量配置息息相关,需符合网络发展实际情况。b)竣工站址与可研站址偏离度较大,后期工程需从规划阶段开始谨慎认真确定新增基站站址位置,并在可研、设计和施工阶段严格执行名单制管理,优化站址变更流程,加强站址变更审批控制,确保工程实施效果。同时需进行站址需求的滚动规划建设,加强站址查勘阶段经纬度采集的精准性,并及时进行站址变更后站址库经纬度的更新。c)现网和新建基站中均存在有一定数量的零话务载扇,需对长期零话务基站(载扇)进行调整或搬迁。对高负荷基站(载扇)需适时在后期工程中进行容量优化或扩容。d)竣工决算投资与可研和设计阶段投资均存在一定幅度的偏离,需在后续项目可研阶段准确估算投资及造价,避免造成过多的投资结余;同时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需通过RRU拉远、室外一体化站、共建共享等多种方式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3.2后续项目规划和投资决策方面

a)对移动网投资增收比较低的地(市)在下一年度规划中适度收紧投资;对移动网投资增收比较高的地(市)在下一年度规划中适度放宽投资,鼓励投资。b)校园/市区/县城/高铁等场景为高收益(回收期较短)场景,需在后续规划中重点投资重点建设。c)乡镇场景投资收益差异较大,需参考各乡镇现有基站年化收入情况,对全省乡镇进行价值分类,高价值乡镇继续完善覆盖,低价值乡镇原则上暂缓建设,仅对市场有明确发展计划和发展目标的乡镇,在经过效益评估等效回收期小于3年的前提下进行建设。d)行政村场景为低收益(回收期较长)场景,后续规划中需谨慎投资。

4结束语

移动网络论文第5篇

当前,由于西方的依旧此消彼长,并持续对中国渗透着各种思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很多社会舆论的背后都存在着西方的推动力量,在其对中国较为关注的热点事件中,会加以大肆渲染与夸张,从而误导国人的思想,这不仅给政府带来了负面压力,也危及到了国家的安全。而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并不是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而是各种言论自由的存在都是相对的,要以不危害到他人、社会以及国家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才能获得言论自由的空间,否则必将影响到国家的安定与团结。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监管的对策

网络环境当前已成为社会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所涉及的参与主体广泛,致使监管的难度较大,但是,面对当前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势在必行,而其工作的重点在于要将管与疏相结合,并以疏为主来开展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2]

(1)要客观地对待网络舆情并加以充分利用。由于网络舆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力,使当前监管部门“谈虎色变”,以至于在监管工作上无法摆正心态。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首要前提便是要客观地对待网络舆论,做到管与疏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舆情,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网络舆情,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接受网络舆情,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要善于利用网络舆情。移动网络媒介具备方便、快捷且互动性较强的特点,基于此,积极地利用网络舆情,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情,从而集中民意,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好。

(2)要以“先发制人”的思想抢占舆论的先机。党和政府要以先发制人的思想抢占舆论先机,以正确引导舆论方向。这就要求党和政府部门要积极地关注当前网络舆论的焦点,针对民众所关心的问题,以最及时的速度将有效信息公之于众,在第一时间内占领网络舆论受众的视野与思想,从而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引导舆论指向以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与此同时,要尽量避免官话形式的沟通方式,在与网民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要以诚恳的方式获得网民的支持与理解,确保在出现网民关注焦点问题时,能够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进而发表具有说服力的言论,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网民的思想,使其明辨是非,理智且客观地参与到互动中。[3]针对网络突发性的重大事件,一定要准确且透明的公布事情的相关信息,在澄清事实的基础上,避免群众受到谣言的误导,从而以事实真相制止谣言惑众,占领网络舆论上的主动权,全面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与方向。

(3)建立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加强对舆论的疏导。按照当前关于网络舆情监管的要求,建立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在党与群众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能够在加强与网民互动的基础上,使网民可以畅通无阻且及时地将个人意愿反映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民意,并能够针对问题做出迅速反应,将矛盾及时扼杀在萌芽中,以确保有效化解矛盾,从而确保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稳定,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三、总结

移动网络论文第6篇

SNS是以“六度分隔理论”为基础的。1967年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理论表明:社会化成员之间,都可通过“六度空间”联系起来,绝对没有联系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此后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化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进行网络社交拓展,也就是现在的社会化网络服务(SNS)。在国外,除了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SNS研究外,也有很多互联网公司,从事SNS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如Facebook、MySpace。SNS业务的核心是社交网络,社交网络的传播与建立是SNS业务最根本、最基础的需求。目前,大部分移动SNS应用软件主要有两种方式进行社交网络的传播,一是通过查询应用软件数据库信息后完成增加好友方式;二是结合LBS(基于位置服务)来查找地域附近的好友后,再增加好友并建立社交网络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是移动SNS区别于互联网SNS的重要特征,许多基于LBS传播模式的移动SNS应用,更是大放光彩,如微信的“附近的人”功能。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增多、3G用户的增多,面向大众的基于位置服务有望成为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实现差异化的重要领域。在国内,SNS研究方面主要分为从社会学的角度和应用开发技术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典型有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工程师王亮的《SNS社交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山西大学的石艳霞的博士研究论文《SNS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和哈尔滨金融学院的奚望园《移动SNS发展现状与趋势探析》等,这些论文重点研究SNS发展趋势和制约因素等。

从应用开发技术的角度研究典型有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春的《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移动SNS系统设计》,此论文重点研究手机通信录通过互联网和3G网进行交换的SNS应用、宁波大红鹰学院方颖松的《LBS技术在移动设备中的发展与研究》则重点研究LBS技术在SNS中的重要特性、2012年中南大学唐磊等人研究的《面向现实的移动SNS系统》则重点研究GPS定位技术、重力加速器技术为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的应用。这些结合LBS技术进行社交网络传播的方法是利用手机自带的GPS接收器,获取位置信息后来查询附近的好友。然而,一方面由于手机GPS使用的是粗码,精度最高达到100米,而且对于100米范围内距离越近的社交网络,反而会在搜索定位时变得模糊。另一方面在室内使用手机GPS定位时,由于搜索数量过少,也很难进行有效的定位。因此,在室内近距离环境中利用手机GPS定位方式进行社交网络传播将会失效。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微信的“附近的人”功能在室内搜索不到近距离内的另一个微信用户的实验得到证实。但是,在SNS中,越是近距离的社交网络传播,其需要建立社交的愿望可能更强、更有效,如参加同一次会议(活动)的人之间都有相互结识的愿望。但这与当前在室内近距离中使用手机GPS定位进行社交网络传播性能差的情况正好相矛盾。因此,寻找并研究一种能够在室内近距离进行有效社交网络传播的方式,对移动SNS理论研究和行业应用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社交网络理论表明,以需要进行社交的个体为中心画一圆,则离圆中心越近的个体之间需要进行社交的可能性越高,社交的效果越好。因此,手机定位技术成为了移动社交网络的催化剂。在国外,手机定位技术主要通过GPS定位,手机GPS使用的是粗码,精度最多达到100米;虽然军用GPS使用的是精码,精度可以到几米内,但军用GPS一般不对民用开放,而且收费昂贵。另外,手机自带的GPS定位需要室外才有较好的信号,而卫星被遮挡的室内、地下停车场等场所,GPS无法发挥原有作用,定位较困难。虽然现在有伪卫星增强GPS、基于自包含传感器等技术可以解决室内GPS定位问题,但这些技术目前都没有应用到手机上且应用难度较大。在国内,我国自主研制和建立的用于导航和定位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免费服务的定位精度是10米,但目前安装了北斗导航信号接收器的手机数量太少,而且也面临室内接收信息号差的问题。然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室内需要进行社交的场合比较多,而且通常需要近距离的社交更多,如在同一个会场内。综上分析可知,采用手机GPS或北斗定位方式在室内进行近距离的社交网络传播效果较差。

2改进方法探索

2.1基于蓝牙技术的改进方法探索

现在的大部分手机除了自带GPS功能外,一般还具有蓝牙。它能为室内进行近距离的社交网络传播提供新的方式。目前手机中蓝牙设备标准主要采用3.0版,其理论传输距离是100米,在没有阻挡的室内,实际传播的距离约为30米,有障碍物的情况下,也能达到10米以上,而且蓝牙的数据速率为24Mbps,最新的蓝牙4.0则性能更好。蓝牙的传输速度完全能满足用于发现附近社会网络所需的几百字节要求,也能满足用于名片交换、文件传递、语音等基本社交行为的网速要求。如果能将同一个室内区域的手机蓝牙设备进行自组网,通过“蓝牙手机找到的另一个蓝牙手机”进行网络社交拓展,就可以将整个室内的手机都找到,并建立起整个社交网络。目前关于蓝牙组网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蓝牙底层物理通信协议和位置固定的专用蓝牙设备组网研究,一般都是通过蓝牙微微网和散射网方式组网。国外已经提供了较多的组网算法,主要有BTCP、BlueTrees、BlueStars、Scatternet-Route、近饱和组网方法、遗传算法等。这些算法适用环境虽然与本文中研究手机蓝牙技术环境有所区别,但仍值得借鉴的,可为基于蓝牙技术的移动SNS社交网络传播方式改进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2.2基于WiFi技术的改进方法探索

现在的大部分手机除了自带GPS和蓝牙功能外,一般还具有WiFi功能。日常工作中,同一个室内环境中,用到WiFi方式上网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同一个室内的手机,一般来说都是接入到同一个WiFi接入点,那么通过WiFi网络终端搜索、传播等相关技术,就能查找到位于他/她身边近距离的其他网络个体,进而建立社交网络。WiFi的带宽一般可以达到100Mbps,完全能满足进行移动SNS各种应用的行为。在WiFi局域网技术方面,目前主要研究通过单播、组播、广播方式和实时定位技术进行局域网内终端的搜索,这些研究内容可以借鉴,用于基于WiFi技术的移动SNS社交网络传播方式改进的研究。综上所述,移动SNS近距离内的社交网络传播方式改进可以采用手机蓝牙自组网和WiFi局域网等两种技术手段进行研究与应用。

3研究价值

3.1应用前景

本文提出的针对移动SNS近距离传播方式改进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为我国建设各类移动SNS应用提供新的社会网络传播方式。例如,在腾讯公司的微信产品中增加通过蓝牙技术和WiFi技术进行室内近距离的社交网络搜索和传播,则可以更好查找到身边的朋友、“对面可见”的朋友,进而建立一种基于近距离的社会化网络服务,使社交更有影响力和成效;也可以用于开发一款移动SNS产品,对参加同一次会议、音乐会等室内社交场所的社交个体,进行近距离的社交网络搜索和传播,从而建立各种可能的社交网络,进行各种社交行为,如名片交换、文件共享、文字或语音聊天等。

3.2学术价值

本文提出采用蓝牙技术和WiFi技术在室内进行近距离的社交网络搜索和传播,是对移动SNS理论中采用查询应用数据库和GPS定位两种现有社交网络搜索和传播方式的有力补充,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能使移动社交网络更具有影响和成效。因此,本文提到的研究内容也势必会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结论

移动网络论文第7篇

[关键词]移动网络;开放教育;教学应用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移动网络学习能够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兴趣。其不仅能够与开放教育进行全面的结合,而且与时代背景相互结合进行全面的教育。但是在移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其依旧会面临诸多的难题,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未能做到全面的创新。所以,加强移动网络学习在开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程十分重要。

一、移动网络教学的定义与特点

(一)开放教育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根据全国各地的开放教育形势发展的进程来看,开放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连接多个校区,实现一校多区资源共享,校际之间学分互认;是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网络教育相互融合,创建出多元素学习平台特点。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主要特点是自主学习。在以远程教育学习的基础上,开放教育将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战略。学生们必须要领悟学习是个人的事,自己把握学习计划。学习者要根据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提高学习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并在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再进行不同的辅导,并及时回答学生们的疑问。

(二)现代移动网络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进入21世纪后,移动网络学习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已经习惯通过移动网络终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据了解,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将移动学习以“M-Learning”来表示,我们国家则表述为“移动学习”。移动网络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移动数据设备,在网络的状态下随时随地的进行各自所需要的知识学习;是创建信息化时代学习的新渠道。这是一种全新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移动网络学习的主要特点为学习信息量大、获取知识快、方便、个性化、内容丰富等等,移动学习结合了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两种方法,给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十分宽广的学习平台。在当今社会,这种学习方法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这也表明移动学习将会代表远程教育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现今,开放教育与移动网络教学开始相互融合,其教学效果良好,给予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启发。

二、移动网络学习在开放教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对移动网络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移动网络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部分教师并未树立网络教学的意识。其认为传统教学的方式更能够循序渐进,而且一些学校在移动网络教学的设施上也并不齐全。所以,在很多学校移动网络教学并未全面展开。即使在教学中的学校,很多老师也是临时学习,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教师只是处于探索的阶段。其教学方式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

(二)学生在对移动网络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其对于移动网络的学习十分感兴趣。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则能够丰富知识阅历,提升学习成绩。而且很多学生对于移动网络的教学模式短时间内还难以适应。在起步阶段其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移动网络教学的全面应用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

三、积极扩大和发展移动网络教学在开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移动教辅———短信互动平台

移动教辅———短信互动平台,就是将短信应用嵌入在以无线移动网络和教学支撑环境的环境下,使学生更好地与教务人员以及老师更好地交流。学生使用移动教辅———短信互动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完成的任务和作业,及时地交给老师,向老师请教。教务人员以及教师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支持的短信平台。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了解到位,并对学生的任务进行数据分析,对学生的能力有深刻的了解。这种教学方式,比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方式,更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突破了环境和时间的限制。1.教学组织功能的实现教师和教务人员可以通过移动教辅———短信互动平台,实现良好的教学资源的发放,作业以及考试成绩的测评,在线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作业的批改等在内的教学组织的功能。63湖北函授大学学报((1)教学资源的分发:教师将讲课的内容以及布置的作业和重要的理论,到学校的学习网站上,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手机查收短信知晓,也可以用计算机查收,便于学生及时的学习。(2)教学效果测试:老师可以将问卷通过短信的方式发给每一个学生,学生回答完试卷之后回复老师信息,这样有利于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况。(3)在线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发送短信给老师,老师看到短信后可以回复,既可以手机回复,也可以用计算机回复,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及时的解决学生的问题。2.教务管理功能的实现教务管理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移动教辅———短信互动平台实现通知公告,机构管理,招生注册,学籍管理,考试成绩管理等功能。教务管理人员将相关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到短信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接收到信息,便于每个任务的安排与效果及时反馈。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平台

移动网络学习模式的核心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平台。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平台采用转换用具,将课件转换为适应不同型号手机,不同型号电脑的需要,手机课件占内存不大,观看方便,内容齐全,便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巩固。到网络平台上,供所有学生的下载和阅读。在转换文件的同时,文件的字体大小会适合手机屏幕或者电脑屏幕。

(三)移动网络学习在开放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移动网络学习模式的平台稳定之后,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平台上,需要良好精心的设计ppt,需要花费心思考虑学生的疑难问题,需要往平台上上传大量学习资料,需要在实际生活中无时无刻的关心或者回复学生的问题,善于倾听并用极具亲和力的语言帮助学生释放不良情绪、降低心理负担。同时,加强师生直接接触,并通过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弥合师生的感情隔阂。这对于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于教育事业的一个大进步所作的贡献。1.创建学习小组教务管理人员将学校不同年级,年龄,专业的信息,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其中学习优等和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平均分布,让学生有一个互帮互助的环境,同时不会的问题可以发在群组进行讨论,同时也可以跟学习群组进行在线交流。2.设定用户权限学校的教务人员可以通过网站设定每个群组或者每个教师登陆官网的权限,并且学校的通告,只有拥有权限的人才能登录网站进行学习交流,群组的组长可以为自己的群组创建一个用户登录系统,每一个群组成员,都会在这个系统里设定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群组成员登陆自己的信息后才能与群组成员进行交流,同时修改密码和用户名也要在系统中进行。既保证了学习的环境氛围,同时给学生规避了风险,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正确的知识。移动网络这种学习方式,开创了网络学习方式的先河,让学生随时随地的了解学习情况,增加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同时增加学校的知识和设备的储备应用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因此,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以及培养人才的途径都发生了变化。学校和教师也在不断学习,引进相关设备以及先进的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移动网络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也让学生增加对学习的兴趣,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怎样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移动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作业,让学生用最大的兴趣去自主学习。

作者:于莹 单位:茂名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管理学部

参考文献:

[1]梁瑞仪.手机移动学习在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6):15-28.

[2]张豪锋,王春丽.基于RFID的移动学习资源推送系统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16-117.

移动网络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集群通信从模拟升级到数字、数字集群产业的国产化等问题已经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无线集群通信领域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用户希望享受到更加融合的集群通信业务和更丰富的集群服务。文章主要简单的介绍了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的网络运行体制。

引言

集群通信系统在中国的发展走过了二十多年,从市场应用的角度看,二十多年足足是一个新的技术起步,成熟,甚至被取代的周期。近几年来针对集群通信方面进行多个专题的讨论,从模拟到数字,从共用专网到专用专网,从体制标准到技术创新,从企业研发到市场应用,从社会需求到应急联动通信等,本论文拟对于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网络体制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集群通信网络的概念

集群通信系统是共享资源、分担费用、向用户提供优良服务的多用途、高效能而又廉价的先进无线调度指挥系统。对于指挥调度功能要求较高的企、事业、工矿、油田、农场、公安、武警以及军队等部门都十分适用,集群通信采用单工或半双工方式,要求接续时间小于500毫秒,具有调度级别控制等。同时对于集群通信还提出了传输集群、准传输集群和信息集群的定义。

随着集群通信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集群通信也从原来的模拟集群向数字集群过渡。但这种过度并不是简单的将原来的模拟话音转换为数字话音和提供数据传输功能就可以称为数字集群了。其实,综观国际上提出的数字集群来看,数字集群的标准都是围绕着用户的需求而发展起来和提出的。

二、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

数字集群通信是继手机、小灵通之后的第三大战场,正在成为电信领域开发的新重点,运营商、设备商正在展开一场新的角逐。在设计中针对了专业无线用户的需求,特别适合在政府和商业领域的专网使用。

2.1数字集群通信的标准

TETRA(陆地集群无线电)系统在指挥调度方面应用的比较多,可完成话音、电路数据、短数据消息、分组数据业务的通信及以上业务的直通模式,并可支持多种附加业务。在大区制条件下最大覆盖半径56公里。TETRA扩容可以逐步增加模块化,适用于小、中、大型调度系统;设计组网灵活,既适应于专用调度网,也适应于共用调度网。TETRA话音编码方式采用代数结构码本激励线性预测编码,具有良好的话音质量,即使在强背景噪声干扰下也可听清,话音质量并不像调频系统那样随场强减弱而降低。大量实验证明,TETRA系统的话音质量比GSM系统好。因此,大量应用于应急、调度、指挥等专网应用系统。

iDEN(集成数字增强型网络)系统是基于TDMA多址方式的调度通信/蜂窝双工电话组合系统。它在传统大区制调度通信基础上,大量吸收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优点,如采用双模手机方式,增强了电话互联功能;采用小区复用蜂窝结构,提高了网络覆盖能力。选用这种编码是先进的,但技术公开性不好,价格较贵。但通话质量和保密性都较好。

2.2数字集群系统设备安全

设备是网络的基础,设备的安全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只有保证网络的物理可靠性,才能保证网络功能、信息的安全性,因此基础设备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对于交换机,硬件上应实现关键部件的热备份。软件上,关键的用户数据、配置数据应当及时、定期进行备份。对于基站系统要考虑其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如射频干扰、雷击、抗震性能等。基站系统的备用电源应根据基站覆盖区的重要程度适当配备,以应变突发事件。系统主备用倒换能力是系统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如倒换时间、倒换过程对正在进行的业务的影响等。完善的监控告警机制可大大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如系统部件可自我诊断和修复、系统可隔离故障模块、及时产生告警信息。此外,调度台、终端存储了用户的重要信息,这些设备由用户控制,应由专人维护,以保证相关用户信息不被外界窃取。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专用通信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安全要求要大大高于公众移动通信系统,所以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运营者必须从各方面考虑如何增强系统的抗灾变能力,如何使系统更安全可靠的传递信息。只有全面的重视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安全问题,才能使数字集群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未来数字集群通信技术发展方向

3.1高安全性

数字集群在基站与手机之间,信息完全依靠无线电波的传输,很容易被人们从空中拦截,在通话状态、待机状态都会泄密,即使关闭电台,利用现代高科技,仍可遥控打开,继续窃听,从中截取、破坏、调换、假冒和盗用通信信息。

3.2高抗毁性

专业移动通信在使用过程可能遇到恶意破坏的人为因素或雨雪灾害的自然因素等影响,导致网络不能正常工作,因此,未来PPDT系统要求可靠、准确地提供业务,具有高的抗毁性和可用性。通常情况下,系统以集群方式工作;在遭遇危害的极端情况下,系统以故障弱化方式或直通方式工作,保证系统能满足基本的集群业务需求。

3.3高环境适应性

专业移动通信由于它是用于全球的表层和空间,会遇到各种恶劣的气候、地形和环境;因此,要求通信装备必须能抗拒酷暑、严寒、狂风、暴雨等恶劣气候条件;必须适应山岳、丛林、沙漠、河海、高空等三维空间的不同地形环境条件;既可车载船装,又能背负手持,要经得起各种移动体的安装机械条件;在嘈杂的噪声环境,要具有背景噪声滤除功能,使通话对方听不见噪声干扰,话音清晰;在高速行驶时,通信不能中断,质量不能下降,可支持500km/h的高速运行。

四、结论

集群共网毕竟具有它自身的缺陷,那就是这些共网往往是调度功能要相对弱一些,即使是利用与专网相同的系统来组建的共网,也同样会相对使得调度功能减弱。那些在公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调度系统由于是在原来的系统协议和结构上增加了调度功能,由于原来的体制、协议和系统结构是以公网的电话业务为主而建立的,要想完全能够符合专业用户对专网的需求,应该讲目前还是达不到的。

参考文献:

[1]郑祖辉.数字集群通信漫谈[J].电子世界,2003,(12).

移动网络论文第9篇

1.1框架搭建

针对以上我国志愿服务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具体性问题,不难看出志愿管理体系对于志愿事业发展的局限,从而所造成的志愿人员流失。因此,下面将主要从志愿管理体系建设出发,搭建一个基于移动网络的、更具组织性的有别于现有的志愿管理体系。针对不同模块进行具体内容细分:

1)用户管理设立“用户注册”、“用户信息管理”,“用户信息管理”再进一步规范为“用户信息核对”、“用户分级认证”。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在用户进行注册时自动通过信息核对来将用户进行分级管理,另一方面将用户初期的注册信息通过后台数据进行汇总最终形成数据库,便于日后安排志愿服务能够利用以掌握的用户信息进行有效的志愿人员任务分派。

2)公共模块在寻找志愿者志愿信息之前先将志愿信息按照程度、规模划分为一级信息、二级信息、三级信息、四级信息,并在这四级信息模块下进行“服务到位确认”、“信息地点定位”、“虚假信息删除”、“定位信息地图标记”等信息处理。再利用“用户信息”所拥有的后台数据库确认参与的志愿者,使志愿者能够最大程度的收获最新的志愿信息,并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到相应的志愿活动当中,使志愿服务真正体现其作用。

3)重大灾害管理将模块划分为“人员召集”、“实时信息”、“社会援助管理”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在重大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将不同社会阶层、知识水平的志愿者按照不同服务能力进行召集,并根据实时反馈的信息进行援助调整,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潜在危险的发生。

4)其他模块在模块当中设立“求助信息判定”、“特殊情况通道”。具体而言,“求助信息判定”将是辅助于“虚假信息删除”,为信息判断提供更加准确的判断依据。而“特殊情况通道”则可以为当下社会出现的一些特殊帮助的情况,在短时间内汇集各方力量,如捐款、捐物以及类似于“新余民警帮助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小朋友圆做警察的梦想”等事件。

1.2界面设计

在系统框架下设计了移动端操作界面

1)主界面设计界面构成:主界面主要由个人中心、搜索、常用功能、热门功能、图片动态展示及导航栏组成。界面介绍:考虑到系统的易用性与通用性,用户可以自定义常用功能放置到主页面,这样就方便了用户下一次快速使用。热门功能推荐展示所有在使用本软件的用户使用次数较多的功能。

2)公共信息模块界面构成:一级信息、二级信息、三级信息、四级信息、互动交流、重要通讯录。界面介绍:将不同类型的求助等级、灾害等级等相关信息进行分级归类,主要用来和公布最新的志愿信息。互动交流板块,主要为用户之间讨论相关话题设置的,重要通讯录则为提供最常用的联系方式,诸如:火警119、匪警110、急救120等常用号码。

3)重大灾害模块界面构成:人员召集、实时信息、社会援助、灾害预警通知公告、现场指挥。界面介绍:人员召集:为有意愿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人员,提供相关信息的板块;实时信息:为相关救助活动的实时动态的板块;社会援助,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求助平台;灾害预警:相关灾害预告;通知公告:权威的救助信息;现场指挥:某个灾害现场或应急中心的网上指挥所,可提供协调、指挥等服务。重大灾害模块的实现效果如图4所示。

4)用户及其他模块界面构成:个人中心、设置中心、分享绑定、意见反馈、常见问题、使用帮助、版本更新、新版介绍、关于我们、特殊通道。界面介绍:个人中心、设置中心、分享绑定等为用户个性化软件的相关设置;意见反馈:为用户提供反馈软件使用过程中相关建议,或Bug反馈;特殊通道:在特殊情况下或危及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此通道与人工服务人员进行对接,人工服务人员,根据其反馈情况进行相关部署。用户管理及其他模块设计效果。

2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