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学中级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3:19

医学中级论文

医学中级论文第1篇

按照《教育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军事预防医学等。笔者对2006年-2010年间我国部分地区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文献简要评述如下。

目前,国内外对于2006年-2010年期间,我国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的科技论的统计与分析比较少,仅有山西医科大学孔瑞珍的学位论文《高等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论文产出的综合评价》对筛选出的27所高校在2003年—2007年间产出的科技论文,经秩和比法逐年统计分析后得知,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具有较高的论文产出能力,提示这些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绩突出。对27所高校预防医学下属二级学科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运用秩和比法统计评价后,得出了在各二级学科方面各大学的科研情况以及优势所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以第四军医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优,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方面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表现突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第三军医大学和中山大学名列前茅,儿少卫生和妇幼保健学以华中科技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最强,卫生毒理学突出的是第三军医大学和吉林大学[1]。在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各高校5年间每年的论文产出数量相对起伏不大,但高校在各学科的论文产出能力并不均衡,需要发挥所长,弥补不足,既要全面发展,也应重点突出。

其他文献主要是对以某地区的卫生机构或某一高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进行研究,例如:温州医学院图书馆赵丽红的《2002-2007年温州医学院医药卫生科技论文产出的计量分析》一文中应用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方法,对2002-2007年温州医学院(温医)教师在国内生物医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SCIE收录国际论文进行定量研究,提供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和测评结果。文中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按照论文机构分布、论文作者分布、载文期刊分布、基金资助项目产出论文情况统计分析等,得出2002-2007年间,温州医学院国内发文和SCIE论文量均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就目前而言,与国内一流医学院校尚存在一定的差距[2]。浙江省医学情报所的舒畅和《移植杂志》编辑部的沈敏共同完成的《浙江省各地区医学科技论文计量分析》一文中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对浙江省11个省辖市在2002-2007年发表的生物医学文献进行统计,按照11个省辖市的总量、省辖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量、11个省辖市排名前五位的学科等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对浙江省各地区的生物医学水平进行分析,发现浙江省生物医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但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十分明显,尤其是省属单位占居了主导地位,市级医疗单位难以与他们竞争,该文对以后这些地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医学中级论文第2篇

关键词: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158-02

日本是亚洲医学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医学英语教学,即EMP(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s)教学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尤其是日本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在日本乃至亚洲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军地位,该校JPatrickBarron教授在国际EMP教学领域享有盛誉。本文对该校EMP教学相关情况和特点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对我国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有所启迪。

一、日本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的主要特色

1课程设置内容全方位、各学年全覆盖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课程既包含词汇学和专业文献阅读等初级课程,也包括EMP综合课程。初级课程以《Building a Medical Vocabulary》和其自编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料,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医学英语术语;综合课程分为专业术语、临床概念、医学会话和阅读四大类,涵盖了临床医学20余个专业领域。“专业术语”课程包含日常英语释义和专业定义;“临床概念”课程包含人体器官系统日文、英文要点释义及问题解析;“医学会话”课程主要内容是医患对话练习;“阅读”课程安排学生研读英语为母语的专业人士撰写的医学论文。在新生入学时组织英语分级考试,结合考试成绩开展英语分级教学。一至四年级的EMP课程均为必修课。一年级每周开设常规英语课2课时和EMP课程l课时,主要开设英语视、听、说和高级读、写、译等通用课程和EMP词汇学。二年级全面进入EMP教学,不再开设通用英语课程,每周1课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专业常用医学英语词汇,熟悉医学英语词汇构词法知识,培养学生在医学专业共性特征领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三年级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医学发展前景和学术研究前沿,把英语国家有代表性的医学期刊论文摘要作为主要教材,分专业进行选读。四年级重点开设医学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开展分科教学,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翻译医学文献。五、六年级EMP为选修课。五年级学生主要在综合医院轮转实习,增设了医用口语和医学科普演讲等选修课,使学生不仅能听懂以英语为媒介的医学专业课程讲座,而且能够自如地使用英语参与医学专业学术会议讨论,发表学术演讲,掌握医学论文写作技巧和各类病历、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六年级主要针对志在从事科研工作、发表英文论文的学生开展教学。除正常教学外,每月针对研究生举办一次学术讲座。讲座主题包括生物医学杂志投稿统一要求、在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文的技巧、如何做口头报告等。

2教学组织形式灵活新颖、突出互动性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以学生医学英语掌握程度为参照,采用“分水平小班教学法”,将学生分成A、B、C、D、E、F六组,每组18名学生,配备6名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综合交际能力的培养。再比如,借鉴和采用爱丁堡大学推出的“三人小组法”(“Triads”),将三名学生编为一组,要求学生阅读论文后认真做出笔记,然后学生A向学生B口头描述论文摘要,学生C聆听,学生B可提出问题,然后学生B再向学生C转述论文摘要,由学生C判断学生B的完成情况,依此类推。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体验和参与,既锻炼学生阅读、记录以及口头转述阅读所获信息的能力,又锻炼学生的听力、理解力和涉及第三方的提问能力,符合语言学习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还十分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定期播放英语原版系列情景剧,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对医药文化背景知识有更直接、更深刻的感观认识外,还模拟国际医学会议、专家访谈、演讲、诊断对话等方式设置情境,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鼓励其融入场景自然发挥,提高医学英语听说能力;还利用具体病例,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病例分析,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课堂教学之余,鼓励学生多参加各学科教研室的专题英语学术活动。学校请国外留学回来的教师进行学术讲座,或定期安排留学生与本校学生进行沟通联谊,还积极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戏剧表演、有学科特色的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巩固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提高EMP实际应用能力。

3教材更新快、针对性强

东京医科大学医学国际交流中心负责研发EMP教学资源。他们不仅积极推广、使用传统EMP教材,而且还更新和推广最新教材。仅近几年就先后出版、引进、编译了大批与EMP教学相关的外文教学资料。比如,《医学英语沟通》、《医师英语》、《论文投稿统一标准》等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匈牙利Pecs大学Maria Gyorffy教授撰写的《医师英语》,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模拟医患对话,对重要医学术语给予注释,同时,还重点向母语不是英语人士介绍英文论文写作技巧,内容涉及到论文撰写、投稿要求、处理同行评审意见及如何选刊等,应用性很强。此外,东京医科大学医学国际交流中心还在日本教育文化体育科学技术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发了亚洲首个全英文EMP教学网站,即wwwemp-tmunet,该网站免费开放,随时可以在网上查找到最新的EMP教学资料。网络教学资源和传统纸质教材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着东京医科大学的EMP教学资源,也使学生的学习资料更加新颖、多样,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东京医科大学自编EMP教材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因人制宜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取舍,满足个性化学习和专业发展需要。比如,为三、四年级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只选取英美人士撰写论文的介绍部分,而这一阶段学生很难读懂的讨论部分,就将其弃之不用,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

4考核评价侧重实用性、实际效果好

东京医科大学对学生EMP掌握程度和应用情况的考核评价更加侧重实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考核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方式与日本医学英语水平考试(EPEMP)基本一致,都注重综合考查听说读写及专业英语运用水平,全面考核学生应用英语获取医学专业信息和进行医学专业领域交流沟通的实践能力。

在具体操作上,东京医科大学EMP考核将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对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分别进行测试。根据难易程度不同,EPEMP共分四级。四级主要测试医学术语及医学英文文献阅读;三级在四级基础上增加了听力测试;三、四级测试不涉及医学知识,但一、二级却要求考生具有相当的医学知识;二级拟就医学学术论文撰写、英语口头报告、和同事探讨医学问题以及EMP教学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测试;一级测试医学国际会议的主持以及医学杂志的编辑能力。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着力突出EMP分级考试在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比重的做法,既有利于形成正确的EMP教学导向,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日本医学发展的标准化和国际化。

5人才培养方式多、师资来源渠道宽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十分注重EMP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学术交流、积极引进、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努力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早在1993年,东京医科大学JPatrick Barron教授就积极发起成立了医学口笔译协会,成立该协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从中发现和培养EMP教学和科研专家。近年来,还先后发起成立了医学英语交流研究协会和国际医学交流协会等多个学术团体,通过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发现和培养了大批EMP教学专家。同时,东京医科大学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在EMP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向在职医学英语教师推荐爱丁堡大学的EMP暑期密集课程,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和培训机会;积极同非医科院校英语系开设医学交流课程,培养更多的EMP教师后备人才;采取教学和临床相结合的模式,安排EMP教师和临床医生开展医院、学校双向交流,使双方在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从实践看,近年来东京医科大学采取的一系列培养引进EMP人才的举措有效拓宽了师资渠道。目前,一、二年级的EMP教学工作除了由英语教学部和少数几位熟练掌握英语的医学专家承担外,主要由医学口笔译协会中的专业医学翻译人员承担;而三年级以上各学年的EMP课程则由英语教学部和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共同承担。

二、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对我国医学院校的启示

1在设置课程上,要体现“差异性”、强调“针对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仍然是通用英语,即“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一统天下,EGP与EMP课程学时比例严重失调,EMP教学内容差异性和针对性差,与学生医学专业知识严重脱节,因此,亟须参照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成熟经验和做法,按照不同年级和英语实际水平分别确定阶段性教学目标,建立针对性强、课时量足、实效性高、差异性明显的EMP课程体系。

2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参与性”、遵循“规律性”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所以,除了安排必要的理论学习内容之外,还要注重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

3在教材选用上,要坚持“丰富性”、确保“时效性”

不仅要选用和推广国内名牌医学院校相对成熟的EMP教材,还要积极引进英语国家有代表性的EMP教材,精选医学专业期刊中优秀的学术论文安排学生研读。还可以借鉴东京医科大学的做法,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系统编制EMP实用教材,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和生动。

4在考核评价上,要突出“实用性”、发挥“导向性”

一直以来,各高校把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过级率作为英语教学的主攻方向和评价学校、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EGP课程设置比重过高,EMP教学处于不断萎缩的尴尬境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实际沟通交际能力十分薄弱。因此,亟需借鉴日本医学英语教育协会组织医学英语水平考试的做法,在我国医学院校中模拟开发医学英语水平考试,使其在医学院校逐步取代CET6,成为全面考核评价学生在医学领域应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手段。

5.在队伍建设上,要强化“专业性”、兼顾“多元性”

必须抓紧制定EMP教师培训长远规划,加大对现有EMP教师培养的力度,解决他们只懂语言、不懂专业的问题;积极组建EMP社团或协会,加强国际、国内EMP教学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发现和引进高素质EMP教学人才;积极聘请从事医学英语翻译工作的自由职业者从事兼职教学;在医学专业教师中选拔英语好、专业强的教师,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EMP运用能力和水平,与现有英语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承担EMP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吕桂,梁平聆听来自邻国同行的声音——东京大学医学英语教学评析[J].中国外语,2009(5).

[2].

[3]http://wwwemp-twu.jp/about/?id=1

医学中级论文第3篇

1调查对象与方法

采用学生自填的方式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06~2009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一年级(2009级)、二年级(2008级)、三年级(2007级)以及四年级(2006级)全日制在校学生。发放问卷份379份,收回379份,回收率100%,其中一年级问卷109份(包括中药学专业29份、中药资源专业30份、生物制药专业28份、中药制药专业22份),二年级问卷111份(包括中药学专业29份、中药资源专业29份、生物制药专业24份、中药制药专业29份),三年级问卷108份(包括中药学专业24份、中药资源专业27份、中药制药专业57份),四年级问卷51份(中药学专业25份、中药资源专业26份)。使用EpiData3.02软件对相关信息进行录入,所有数据采用专人“双份”录入及核查,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调查内容与设计

本次问卷涉及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①您想要成为哪方面的中药学专业人才?选项包括中药生产、中药研究、中药流通以及中药临床应用;②您觉得理想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应是什么?选项包括精通中药的人才、精通中医的人才以及中医药兼通的人才;③您认为目前的就业状况最急需哪方面的中药学人才?选项包括中药调剂、中药销售、中药检验、中药研发以及中医药兼通;④您认为有必要培养中医药兼通的中药学人才吗?此外,针对是否有必要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如何进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教育设计了2个问题:①您觉得作为创新型中药学专业学生,我们需要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吗?②您觉得比较喜欢学习哪些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选项包括大学语文、医古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医学伦理学、金匮要略、本草纲目、本草学简史、周易、中国文化史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概论、中国医学史、四书五经,等。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各年级学生自我定位分布情况

根据学生未来从事行业,包括中药生产、中药研究、中药流通以及中药临床应用,分析各年级学生未来自我定位情况,结果见表1。表1显示,低年级同学大多自我定位于中药研究和中药临床应用,如一年级学生定位倾向频率最高的是中药临床应用,占41.07%,而39.64%的二年级学生倾向于中药研究。高年级同学在肯定中药研究的同时,比低年级学生更加关注中药流通,其中三年级学生中倾向中药流通的比例升高至27.78%,四年级的学生中药流通增至29.31%,各年级之间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2理想中药学人才的分布情况

在各年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中药学人才包括精通中药的人才、精通中医的人才以及中医药兼通的人才,结果见表2。表2显示,各年级学生中超过75%的人认为中医药兼通是理想的中药学人才,其中一年级为89.0%、二年级88.4%、三年级78.7%、四年级78.8%。同时,认为精通中药的专才是理想中药学人才的比例也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增长的趋势,各年级之间的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3目前社会急需中药学人才的调查情况

针对四年级毕业班学生,调研目前社会急需的中药学人才,结果见表3。表3显示,对大学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46.5%的学生认为目前最急需的是中医药兼通型人才,18.9%的学生认为是中药研发型人才,17.2%学生认为是销售人才,三者占所有比例的79.3%。数据说明,学生认为的最急需的人才类型与理想的中药学人才、学生自我定位的人才类型相一致。

3.4培养中医药兼通型人才必要性的调查情况

由于毕业班学生(四年级)认为目前最急需的是中医药兼通型人才,调研学校开展培养中医药兼通型人才的必要性,结果见表4。表4显示,对大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经过3年的专业学习后,82.4%的四年级学生认为有必要培养中医药兼通的中药人才。

3.5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必要性调查

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针对低年级学生(包括1~3年级),调研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结果见表5。表5显示,调查1~3年级各专业学生,各年级学生中超过90%的人认为需要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其中一年级为94.50%、二年级93.69%、三年级96.61%,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增长的趋势。各年级之间的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6各年级学生喜欢学习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分布情况

由于大多数学生认为需要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进一步调查学生对哪些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感兴趣,结果见表6。表6显示,调查各年级学生平时喜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发现20%以上学生认为比较喜欢学习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伤寒论、周易、中医与传统文化、医古文等课程。

医学中级论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专家咨询法;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R1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51-02

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确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与素质,优化和完善卓越医生培养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岗位胜任力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为岗位需求,契合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构建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的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完善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的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1)评价指标的筛选。经过文献研究、小组讨论、理论分析等,初步确定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学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2)指标体系的修正。①确定咨询专家。分析与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1名临床医学专家进行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咨询活动。②编制专家咨询表。设计《关于构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咨询表(第一轮)》,直接送达给21名专家进行评定。结合反馈意见,对指标进行调整,制作《专家咨询表(第二轮)》,进行再次评定,最后整理并分析结果。(3)数据处理。①专家权威度统计。权威系数(Cr)通常由两个因素决定,即专家对指标作出判断的依据(Ca)和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Cs)[4]。专家权威度计算公式:Cr=(Ca+Cs)/2,通常认为Cr≥0.70,结果可接受。②指标重要程度判断。本课题采用五等级评分法,专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依次记5~1分。

2研究方法:①文献研究法。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②座谈讨论。通过与老师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始框架。③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又名专家咨询法或专家意见法,该法通过多轮次的匿名专家问卷咨询,最终使专家意见基本一致,得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相对权威性的预测意见[5]。本研究共进行2轮专家咨询。

二、结果

1.专家积极系数。专家积极系数=回收问卷的份数/发放问卷的份数×100%。本研究共进行2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

2.专家意见权威程度。专家对指标的平均判断系数Ca为0.81,对指标的平均熟悉程度Cs为0.81,专家的权威程度Cr为(0.81+0.81)/2=0.81>0.70。

3.专家打分结果。第一轮咨询21位专家对一、二、三级指标赋值的均值分别为4.55-4.85、3.95-4.85、3.75-4.65,变异系数分别为0.075-0.11、0.075-0.25、0.13-0.25。第二轮咨询21位专家对一、二、三级指标赋值的均值分别为4.35-4.80、4.00-4.85、3.80-4.60,变异系数分别为0.11-0.15、0.10-0.23、0.11-0.21。赋值均大于3.50,变异系数均小于0.25。另外在二级指标“职业素质”中增加“身体素质”这一指标,重要性赋值均值为3.95,大于3.50,变异系数为0.129,小于0.25。

4.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构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其中一级指标4个,分别为(1)个性特征:包含二级指标①成就导向(下设三级指标:积极主动、高标准、关注治疗和秩序)、②个性特质(下设三级指标:“责任心、诚信、自信心)、③社会适应能力(下设三级指标:应变能力、关注细节、情绪控制能力);(2)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包含二级指标①思想道德(下设三级指标:理想信念、维护医德)、②职业素质(下设三级指标:职业态度、医患沟通、团队合作、依法行医、身体素质);(3)理论知识:包含二级指标①基础知识(下设三级指标:数理化知识、预防医学知识、生物医学知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其他相关知识)、②临床知识(下设三级指标:诊断知识、内科知识、外科知识、其他相关知识);(4)临床技能:包含二级指标①接待能力(下设三级指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②临床思维能力(下设三级指标:一般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③学习与发展能力(下设三级指标: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三、讨论

1.专家的代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本研究选择的21名临床医学专家76.19%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95.24%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80.95%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咨询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对临床岗位的具体需求、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质量标准有着深入而全面的理解。本研究咨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1,证明本研究具有较好的权威性。2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反映了专家对本研究支持与配合。另外专家的意见比较集中,有较好的一致性。

2.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分析。对于临床医学岗位胜任力的内涵,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研究认为应着重培养有效沟通的能力、适应与应对能力、自主学习与自我提升的能力、管理的能力等[6],为本研究相关评价指标的制定提供一定依据。

本研究以卓越医师岗位需求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契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国内外有关经验,综合考虑诸多因素的影响,抓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指标,经过了文献研究、小组讨论、理论分析等多轮修正和筛选,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2轮专家咨询对一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最高的是“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提醒今后的卓越医师培养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二级指标赋值较高的是“个性特质”、“思想道德”、“临床思维能力”,说明当前医疗环境下还应推动医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三级指标赋值较高的是“责任心”、“诚信”、“职业态度”、“医患沟通”、“诊断知识”、“病史采集”、“一般性思维”,充分体现了态度、临床技巧及思维能力对于临床工作的重要性。考虑到临床工作对体力的要求,在第二级指标“职业素质”中增加“身体素质”这一指标,经过专家评分,符合纳入该评价体系的要求。

3.建立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研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胜任力构成,有助于临床专业学生的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个人继续学习和专业成长,不断的充实自我,提升自身水平,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拓宽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本校五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定期考核工作提供参考的同时,也为完善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的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DavidC,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姜海燕.岗位胜任力评价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3]薛琴.论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J].江苏商论,2007,(9):111-113.

[4]冯志英,王建荣.应用专家咨询法设计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2):6-8.

[5]孔金凤,张蕊鹂,郑梦丹等.德尔菲法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浅探[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14-15.

[6]谢向辉,申昆玲,王爱华.关于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6):58-59.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Post Competency of Five-year Clinical Professional Excellent Doctors

WU Xue-qian,WANG Chun-ping,TANG Yun-feng,ZHANG Li-ping

(Weifang Medical College,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Weifang,Shandong 261053,China)

医学中级论文第5篇

1.资料来源 20__年1月~6月正式出版发行的三类(基础医学类、药学类、综合类)医学核心期刊[1],共51种期刊1617篇研究论文。2.分析内容 分别统计51种核心期刊中刊载动物实验论文期刊所占比例;统计刊载动物实验期刊中论著、实验研究、研究论文栏目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及所占比例;所统计论文中使用各种实验动物的分布情况;统计论文书写中反映的获得资助情况,根据论文中脚注,按部级资助、省部级资助、军队资助、高等院校资助、未注资助分类统计;分析论文中写明使用动物级别及动物来源论文数及比例。

二、结果

1.三类核心期刊中动物实验期刊数及其中动物实验论文数 由表1可见该三类期刊中动物实验研究论文较多。基础医学类占期刊总数85,医药类、综合类分别占85、72,平均80。该类期刊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占论文总数:基础医学为50、医药28、综合类35,平均39。

2.论文中各种实验动物分布 从表2可知我国实验动物研究使用了大鼠、小鼠、兔、豚鼠等10余种,其中大鼠使用分布最高,小鼠次之,兔、豚鼠、犬使用也较常见。

3.论文书写中获得资助情况 各类研究占比例最高的是未注明资助的项目,为53.1,其次为部级资助项目、省部级资助项目、军队、高等院校资助项目(见表3)。

4.论文中写明动物级别次数及比例、动物来源数及比例 1617篇论文中629次使用动物,多数能写明动物种类、体重、性别、数量,有366次写明了动物来源(约58),仅有38次(约6)写明了动物级别[2],其中普通动物(一级动物)7次,清洁级(二级动物)17次,无特殊病原体动物(三级动物)16次,无菌级(四级)0次。

三、讨论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科技期刊更是一种多功能的复合型信息传播工具,是直接地、系统地传播科技知识和创新成果的载体。实验动物是医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几年来我国医学实验动物事业在法规的制定、科学管理、专业建设、科研水平、动物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着差距。基础医学、药学、综合医学是医学中使用实验动物较多的学科,通过20__年发行的在各专业享有较高声誉的核心期刊中相关信息的分析,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认识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从我们的分析中可见,基础医学、药学、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涉及实验动物的期刊数、论文数和比例都很高,平均为80、39。可见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实验动物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个世纪,人与自然、人与健康的诸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要靠生命科学研究来解决。在世纪之交的当今世界,要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要充分认识实验动物工作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实验动物工作,使实验动物科学水平更好地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

2.因地制宜发展实验动物工作 从论文分析中可见,目前我国动物试验用量最大的是大鼠、小鼠、兔、豚鼠等动物,一些动物用量很小。因此我国既要有较具规模的大型实验动物中心,而一般的实验动物中心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搞小而全、低水平重复,要确保饲养设施、饲养动物都达到医学实验动物的要求。

医学中级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中医古籍;信息特征

目前,中医古籍依据《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简称《联目》)体系进行分类,从总体来看,《联目》较客观地体现了中医古籍文献的特征。但是,中医古籍所承载信息是一书含有多科内容,因而《联目》的分类目录不能将古代文献内容完全呈现出来,即分类目录不能反映中医古代文献多个信息单元。本文将以《联目》中的类目为例,分析论述中医古代文献内容的信息特征。

1.《联目》的分类目录

《联目》将中医古籍分为12个大类,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按摩、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综合性著作。其中共设一级类目12个,二级类目61个,三级类目86个。《联目》是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其具体分类体系如下[1]:

1.1医经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内经(本文,注释,类编与摘编,发挥);素问(本文,注释,发挥);灵枢(本文,注释,发挥);难经(本文,注释,发挥);内经、难经合类。

1.2基础理论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理论综合;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象骨度;中医生理;病源病机;中医病理类目。

1.3伤寒金匮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伤寒金匮合编(合刻,注释发挥,方论,歌括,杂著);伤寒论(本文,别本,注释,发挥,方论,歌括,杂著);金匮要略(本文与注释,发挥,方论,歌括)类目。

1.4诊法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诊法通论;脉诊(脉经,脉诀,诸家脉学);望诊;舌诊;其他诊法类目。

1.5针灸推拿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针灸通论;经络孔穴;针灸方法(针法,灸法,太乙神针,子午流注);针灸临床(针灸治疗,针灸医案);推拿按摩;外治法类目。

1.6本草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本草经(本经辑本,本经注释);综合本草(唐五代以前本草,宋元本草,明本草,清本草,现代本草,国外本草);歌括便读;食疗本草(食疗,救荒本草,饮膳杂著);单味药专类药研究;炮制;本草谱录;杂著类目。

1.7方书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晋唐方书;宋元方书;明代方书;清代及近代方书(一般方书,方剂汇编、讲义,歌括、便读,单方与验方,本草附方,成方药目);国外方书类目。

1.8临证各科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临证综合;温病(四时温病,温疫,疟痢,痧胀霍乱,鼠疫);内科(内科通论,风痨臌膈,其他);妇产科(妇产科通论,产科,广嗣);儿科(儿科通论,痘疹,惊疳);外科(外科通论,外科专论,皮肤病,痔瘘);伤科;眼科;咽喉口齿(咽喉通论,白喉,喉痧,口齿)类目。

1.9养生

包含的二级类目:养生通论;导引、气功;练丹类目,在总目中没有呈现三级类目。

1.10医案医话医论

包含的二级类目:医案;医话医论;笔记杂录类目,在总目中没有呈现三级类目。

1.11医史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通史;专史;传记(汇传,先秦医家传,秦汉三国医家传,唐宋元医家传,明清及近代医家传);史料;杂著类目。

1.12综合性著作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医学通论;丛书、合刻文史丛书中的医学若作;工具书(辞典,书目索引,表谱)类目。

2.中医古籍内容的信息特征分析[2]

2.1中医古籍记载的基础学科著作

中医基础理论著作,虽然是类分到基础学科,但其中不但含有临床疾病的内容,还涉及到药书、方书等内容。

2.1.1医经类

明代李中梓《内经知要》二卷,全书共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进行论述。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上卷讨论了养生、诊法、本草以及风暑燥湿寒等病邪的病机等,中、下卷论述临床常见病的证治。

2.1.2伤寒金匮类

宋代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六卷,卷一论述六经分证,卷二论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卷三论结胸、痞气、阴阳毒、狐惑、百合、痞、湿、、杂病等,卷四论暑病、时行、寒疫、斑痘等,卷五论天行温病、黄病、小儿伤寒,卷六载伤寒杂方、妊娠伤寒方、伤寒暑病通刺法等。清代张志聪《伤寒论纲目》九卷,一至七卷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止,卷八为痉、湿、、汗、吐、下,卷九为辨脉、平脉及六经通气论略。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三卷,25篇,608节条文。书中论述内、外、妇等科杂病,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论中毒急救等。元代朱震亨《金匮钩玄》三卷,全书内容列中风等内科杂病87种,喉科、外科病证12种,妇科病证22种,儿科病证21种。每证前有论,叙述病因、治则、兼证及预后,然后列方药。

2.2临床学科著作

虽标明为临床类,但亦含有基础理论的内容,其内容广泛涉及理、法、方、药各方面的问题。从中医古籍记载的内容来看,综合性临床著作极为丰富,这些古籍内容广泛而繁多,一书中兼有多科内容。

明代袁班《证治心传》一卷,内容有证治总纲、阴阳虚实、四时用药说、四诊记、用药宜精审、胃为生化源、保身可以却疾、侍疾应知、疟咳嗽、中风肿胀、虚劳、幼科治验、胸肋腹胀肝胃气逆辨、温热温疫辨等14篇论述,多为临证经验。

明代王纶《明医杂著》六卷,一至三卷为医论,分题讨论发热、劳瘵、泄泻、痢、疟、咳、痰饮、喘胀、饮食过伤、头痛、小便不禁、阳痿、梦遗、暑病等内科杂病和眼、耳病以及妇女经病、半产等的证治,并且还讨论了补阴丸、枳术丸、化痰丸及气虚血虚和东垣、丹溪治病方论等,末附滑寿《诊家枢要》。卷四论风证,卷五论小儿各病,卷六为附方。

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十卷。卷一为医说、五脏六腑病虚实、血气论、五运六气、本草、药论等基础理论,卷二为中风、伤寒、瘟疫等10余症,卷三为痰饮、咳嗽等20症,卷四为补益法、斑疹、诸血证及老年病证治等,卷五为眩晕、麻木等30余症,卷六为头痛、耳病、口舌等10余症,卷七为妇人总论、调经、闭经、带下等10余症,卷八为小儿科病75症,卷九为外科20余症,卷十为单品杂治、杂方、灸法、金疮等。全书先论述,后列方,并附医案。

2.3方书类著作

方书类著作中既有基础学科的内容,又有临床方药。特别是综合性方书中,其含有临证各科内容。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八卷,全书共73篇,所列疾病有急性传染病及内、外、妇、儿、眼科和毒虫伤等,详论病证,略述病源,因证取方。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全书共232门,载方5300首。内容包括妇人、少儿、七窍、风毒脚气、肾脏、膀胱、疔肿、痈疽、痔漏、解毒、杂治、食治、养性、平脉、针灸等。

宋代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全书1670门,载方16834首。全书体例为首先详述诊脉辨阴阳虚实之法,次叙处方用药之法则,然后分述各科病因、病理、证候与方剂药物的关系。

2.4药书类著作

药书类著作,并非为论药专书,其中即有大量方书的内容,又有论及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的内容。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全书分为十六纲,62目,共载药物1892种,并附有药方11000余首。一至二卷论述历代本草性味归经等内容,三至四卷阐述110多种病的病证及主治药,五至五十二卷分为16个纲目记述了药物的释名、集解、气味、主治及附方等。

清代郭佩兰《本草汇》十八卷,全书共载药470余种。本书前八卷为杂论、用药式、病机及主治,并在卷二之中简述四诊、运气、经络内容;后十卷论药性,并附有验方、秘方。

清代何镇《本草纲目类纂必读》三十八卷,全书共收药600余种。本书着重介绍每种药功能主治,并附有何氏所撰的《济生邃论》和《家传集验方》。

2.5医案、医话医论类著作

医案、医话、医论类著作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繁杂,既有基础学科内容,又有临证治疗经验,其著作多为本人或后人将其临证经验汇集而成。其论述中涉及理、法、方、药等诸多方面内容。

2.5.1医案

明代汪机《石山医案》三卷,本书是由汪氏弟子汇集汪氏临床验案编辑而成,内容包括四诊、证治以及临床疾病个案治疗等多方面的内容。清代吴塘《吴鞠通医案》四卷,全书按疾病分类,卷一为温病、伤寒,列病7种;卷二、卷三为杂病,列病32种;卷四为妇、儿科,列病16种。每病下载有医案若干。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十卷,一至八卷列内科杂病、外科、五官科病75种疾病,卷九为妇科病5种,卷十为儿科病6种,每病列医案若干,后附治法准则及方药。

2.5.2医话

清代黄凯钧《友渔斋医话》八卷,内容包括卷一为养生导引之法,二、三卷为辨证辨治辨药及病后调养,卷四为五脏解剖及调摄治疗,五、六卷为黄氏随录验案,卷七为黄氏四十年临证经验,卷八为黄氏常用药320种性味、效用、主治。清代陆以■《冷庐医话》五卷,一、二卷记述了医范、医鉴、慎疾、诊法、用药及对古今医家、医书评论,三至五卷按病证、针药等搜集历代名医治案。清代计楠《客尘医话》三卷,全书分杂证述略、妇科述略、产科述略,主要阐述计氏临床经验。

2.5.3医论

明代王肯堂《肯堂医论》三卷,卷一论述痘疹、惊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卷二论望色、芤脉,论人参、犀角和杂记,卷三为三疟治验、神水治验、制神水秘法、妇科验方。明代刘浴德《医谭一得》二集,共91题,内容主要有内伤、外感、六淫为病以及具体内科杂病,兼论五官科、外科疾病。每题一论,阐述病因、病机、脉象、治则等。清代汪文绮《杂症会心录》,共53篇,书中论述了内科、妇科、杂症症治,并列医方、医案。为作者研究古典医籍心得及临床经验总结汇辑。

3.结语

《联目》分类体系,借鉴了现代图书分类法的优点使中医古籍分类有所改进,但中医古籍的内容信息特征表现为,一书含有多主题的内容,而图书分类法是一种线性结构,一个类目只能揭示一个主题内容,不能将中医古籍所记载的内容全部揭示出来,因而导致分类体系“以类求书”的功能较弱,使中医古籍中隐含的大量信息得不到充分有效的揭示。

参考文献:

医学中级论文第7篇

前段时间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有关“超级细菌”传播的消息,上至政府,下至普通民众无不感受到了这种“超级细菌”的威力。“超级细菌”是对抗菌药物耐药的产物,细菌耐药的危机正在离人类越来越近。

医学的发展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但是鉴于现在愈演愈烈的细菌耐药问题,对照了中西医学的理论体系及发展史。发现造成目前细菌耐药危机的根源在于西医学的理论缺陷,而目前的医疗体系又恰恰是以西医院为主体。因此化解这场耐药危机只有一条道路-将西方医疗科技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建立一个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与细菌和谐共处的现代医疗体系。本文对细菌耐药危机的成因及如何化解作一分析。

细菌耐药的现状

国内监测发现耐药的葡萄球菌,2003年所占比例0.17,2008年上升到0.34,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003年0.25,2008年超过0.77,监测专家发现一些细菌已产生了超广谱酶,这种酶能水解抗生素,可以抵抗人类费尽心机研制出来的7~8种广谱抗生素[1]。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比例达0.70,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比例达0.80,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比例达0.70以上,均居全球首位;喹诺酮类抗菌药进入我国仅20多年,其耐药率已达0.80,居全球首位[2]。同时对耐药菌治疗所需费用为敏感菌的100倍,从而使抗感染治疗费用急剧增加,如美国为对付耐药菌所使用抗感染药物的费用每年增加100亿美元,同时为开发新抗菌药要耗费400亿美元,1项关于儿童肿瘤患者的研究中,由产ESBLs细菌所致的感染引起或直接导致了比例0.15的患者死亡,在1次医院内爆发流行,在可提供治疗及愈后资料记录的患者中的初步死亡率达0.53(23/43)[3]。由上可见,细菌的耐药问题已然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危机。

细菌耐药危机的成因

细菌耐药的问题毋庸置疑是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甚至是滥用所造成的。有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的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着滥用的现象,有人将其归咎于检验力量的薄弱及某些医务人员的急功近利等[3]。然而笔者认为,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只是加剧了耐药危机的出现。问题的真相出在我国医疗体系的设置上,医疗体系中,医院的设置分为盈利性医院和非盈利性医院,非盈利性医院又分为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按级分又分为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卫生院,其中省级、市级、县级医院可分为中医院和西医院。但是一直以来,无论从政策保障和投入机制上,还是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上,中医院处于劣势,“国粹”日趋被“西化”,中医药事业萎缩并被边缘化[4]。因此,我国医疗体系的设置是以西医院为主体的。通过对比中西医理论不难发现,西医理论在细菌导致疾病的问题上是不够全面的。中西医理论由于起源地人文背景不同,分析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西医学借助于现代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立足于人体解剖形态,探究人体器官结构的状况,注重实体的病理改变,多从局部、微观、静止的角度阐明疾病机理,研究细胞、分子、基因的变化,追究细菌、病毒的来龙去脉,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变化的认识较为具体、深刻。因此人们将西医学称为“形态医学”,由此它也诞生了诸如“细菌致病学说”这样的理论[5]。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由于受古代科技水平落后的影响,人们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发现以解剖直观方法认识内脏功能和病理变化,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并不能满足揭示生命的高度复杂性这一医学需求,借用解剖学方法难以建立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古代医家在当时文化、哲学思想的影响下,采用了“以表知里”(《素问・阴阳印象大论》)、“司外揣内”(《灵枢・外揣》)的认识方法,通过对活的生命体的观察分析构建了自己独特的重视功能形态的理论体系。当然在中医理论的诞生过程中也离不开解剖学知识,但该理论体系构建完成后,其解剖学知识的成分和作用就退居十分次要的地位。人们将中医学称为“状态(即‘象’)医学”[6]。中医理论是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强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社会又是和谐统一的。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中医强调“治未病”的思想,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由此确立治则治法,包括:扶正祛邪、标本缓急、正治反治、调整阴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调摄精神[7]。通过对比两种医学思想,不难发现,西医学对于感染性疾病的问题上,把感染性疾病主要归咎于身体之外的细菌等外因,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细菌致病学说”。所以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或是治疗上,西医治疗大多采取一个办法-抗菌药物预防或治疗(最近也出现了使用免疫治疗的方法)。正是基于这种理论的指导,再加上医疗体系的设置以西医院为主,于是便形成了抗菌药物广泛使用的局面,甚至失控成为滥用。由上所述,细菌耐药危机的真正成因即是源自西医理论本身的缺陷并且加上现行“重西医轻中医”的医疗体系。

耐药危机的化解

问题的根源一旦被找到之后,解决思路就会变得清晰。细菌耐药危机是人类医疗行为的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的医学并不完美。创造完美的医学成了人类共同的梦想,将中西医学相结合就是其中之一。中西医如何结合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在研究,一个几乎一致的观点就是“中西医结合是历史的必然”。赵智明、蔡辉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出-未来医学将是以中医思维模式为主,结合现代医学手段的新医学[8]。但是这样的新医学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细菌耐药的危机却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要想避免这场危机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行动起来,借国医疗改革的契机,笔者认为目前我们应该做的有以下两点:第一,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使用抗菌药物自然是非常必须的。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改革目前的医疗体系,改变目前“重西医轻中医”的思想,引导临床医师和大众重视中医理论。与外来的西方医疗科技一起,建成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医疗体系。这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医疗体系一旦形成,它将是一个“治未病的医疗体系”、一个“与细菌和谐相处的医疗体系”,它将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自觉的做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当然也包括人与细菌的和谐),最终将这场细菌耐药危机所化解。

参考文献

1 刘丽.浅析细菌耐药机理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07,15(4):61-62.

2 梁德雄.抗生素的“囚徒困境”一谈美国CDC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关键策略[J].抗感染药学,2007,4(1):1-4.

3 苏玉严.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与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648.

4 侯宾,崔瑾.中国医疗体系的现状简述[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8(29):19-20.

5 郭文正.滥用抗生素,危险![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98-100.

6 李翠娟,巩振东.中西医研究方法差异的发生及其意义[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4):1-2.

医学中级论文第8篇

关键词:《内经选读》;课程优化设置;调查研究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6.08.026 文章编号:1672-2779(2016)-08-0057-03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的奠基石。基于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的观点,中医经典课程作为保存、传授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其学术思想精髓的有效载体,在高等中医院校的教育中获得了合法性地位,成为中医必修课程[1]。目前我校很多专业都开设《内经选读》课程,尤其是中医学、针推、中西医结合专业都作为必修课,但各专业开设时间并不统一,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基础课程尚未学完,中医知识结构局限,阅读古籍能力差等等因素导致了对经典理论学习能力差,造成了学习《内经》的难度,从而影响理解和掌握经典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调高教学效率,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经典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因此,优化目前的课程设置,找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经》的最佳时间,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我校开设《内经选读》的班级选中,选择2013级针推专升本50人和2012级中西医结合专业120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两个专业开课时间相同,使用材,授课老师一致。专升本的学生在专科阶段已经学习中医基础的全部课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和一部分临床课程(内、外、妇、儿科等),并经过了一年的临床实践,由于专科时间较短,没有学习经典课程。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内经选读》,开课时间相当于大学四年级。中西医结合的学生只学习了中基、中诊和中药,未涉及临床课程,开课时间是大学二年级。

1.2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比两个不同专业层次的班级学习《内经》各方面的不同和差距。主观方面是通过学生调查问卷的途径,调差了学生学习《内经》前后的自我感觉以及学习兴趣、收获等方面,客观方面主要通过期末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为自拟,课程结束前一周发放调查问卷,被调查的学生当场填写,当场收回,共有20个问题,除最后三道题是多项选择,全部为单选题。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调查了学生在上课之前对《内经》的了解程度,结果显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对《内经》的了解程度大体相当,其来源都是通过《中基》课程,但是有更多的专升本学生(34%)能够通过自学了解《内经》,明显多于中西医(22%)。《内经》的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来引导,更需要学生课余时间自学,只通过短短的几十个学时无法认识内经的全貌,因此教材大多数都是以选读的形式编写。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习经典的重要方法。专升本的学生自学能力强于后者,其根源则是丰富的中医知识和一定临床实践作为铺垫,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更容易学习《内经》。第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学习劲头和动力。培养和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开课之前专升本学生中有46%对《内经》非常感兴趣,中西医学生只有17%对《内经》非常感兴趣。兴趣的培养除了与课程有关之外,与学生的素质关系很大,《内经》的掌握不仅仅是中医理论方面,涉及的相关内容相当庞杂,学生的阅历以及课外知识对理解《内经》非常关键。在这一点上,高年级的同学明显具有优势。《素问•标本病传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教学中核心环节,学生之“兴趣”、“信心”是本,教师之“个人素养”、“知识积累与释放能力”是标,只有标本相得才能教学相长[2]。第三,《素问•著至教论》将学习的过程分为诵、解、别、明、彰五个步骤。《内经》文字古老,医理深奥,学习之前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古文知识。背诵也是学习《内经》第一步,原文背诵是两个专业的学生都面临的共同问题,38%的专升本学生和49%的中西医都认为记不住是学习《内经》最大的困难。大学生的记忆方法一般为理解性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在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中,专升本有46%学生认为是临床实践不足影响了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中西医学生有66%则认为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医理不能很好的掌握。产生这样的差异显然也与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有关,专升本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全部学完,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能够融会贯通基础知识,所以理解医理并不困难,困扰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些理论运到临床中去,这也是《内经》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彰显临床,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内经》学习基本完全了本科水平所要求的层次甚至更高更深入。而中西医专业学生只是想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内经》理论。第四,关于学习《内经》后的效果,70%的专升本学生认为学习《内经》后收获很大,只有54%的中西医学生这样认为。专升本班级中76%学生感觉学习《内经》后提高了学习经典的兴趣,明显高于中西医学生50%的比率。《内经》理论博大精深,不同层次的人读《内经》有不同的收获,往往中医知识越丰富,收获就会越大,体会就越深,《内经》理论才能运用自如。高年级的学生明显比低年级的学生收获大。第五,关于课程设置时间,调查结果显示,88%的专升本学生和82%的中西医学生认为《内经》课程应当放在其他中医课程之后。40%专升本学生和44%中西医学生都认为:不仅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对理解《内经》有帮助,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甚至中医临床课程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内经》既有精湛的理论知识,也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尤其是《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具备了一定的临床知识,对于学习经典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学习《内经》需要大量的中医课程作为前期基础。

2.2成绩(t检验)

采用2独立样本校正的t检验,结果:t=-8.002,P=0.000,中西医与专升本《内经》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专升本成绩显著高于中西医。中西医的标准差较大,说明学生成绩较为分散,参差不齐,专升本的标准差较小,说明成绩相对集中稳定。

3结语

《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被历代中医学家所公认的、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古典医著。经典课程在培养中医高级人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调查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发现,注重中医经典理论的研究,重视四大经典的学习,熟读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素[3]。《内经》是多学科交织的医学巨著,内容涉及医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化、军事等领域,要想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相关理论,必须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还要掌握一些临床知识,否则学习难度较大。在本课题中,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和成绩分析,结果非常明显,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被调查的专升本学生在各方面都要优于中西医结合学生,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医的大部分课程,并且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使得他们对于《内经》的学习兴趣较高,自学能力较强,能够更好的理解《内经》原文的精髓,所以在固有的学时内收获比较大,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良好,在成绩方面明显高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内经》被称为本科阶段的后期提高课,可以使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掌握中医学思维方式、增加中医传统文化渗透,加强人文修养,拓展知识面,提高临床实践水平。由于目标高,《内经》的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难度更大,对于教师有严格的要求,对于学生也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教学是个双向的过程,调高教学质量除了加强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修改教材之外,学生本身对于课程的认识,积极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只有良好的教学和积极的学习相互配合,才能调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理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授课对象应是具有一定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的高年级学生。《内经》的学习可分为“诵、解、别、明、彰”五个阶段,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达到彰显临床的层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背诵或者解释文理的阶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会优化《内经选读》的课程设置,使得各专业开设时间更合理,开设学时更科学。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体会到经典课程的魅力,发挥后期提高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廖雅琪.中医经典课程合理性的确立[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54-255.

[2]李赛美.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的“标”与“本”[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23(12):43-45.

医学中级论文第9篇

[关键词] 规范;教学查房;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091-02

教学查房是医学院校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更好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青年医师延伸扩展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技能水平的有利时机。然而,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查房被弱化,教学查房质量不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规范教学查房,是提高医疗教学质量的保障。

1 明确教学查房目的,提高教学查房认识

教学查房是以教学为目的,通过教学查房使实习学生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际得到有机的结合。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通过教学查房,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检查全面综合分析、归纳建立疾病诊断,达到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完成实习医师的学习任务。各级医师通过教学查房,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及临床技能,增强对疾病诊断的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科研及教学水平。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往往以临床查房代替教学查房,其实二者是不尽相同的。医疗查房的目的是解决病人诊断及治疗问题,对于病人病情发展、变化提出治疗方案,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病人治疗问题[1]。因此,不能将二者混淆,不可以医疗查房代替教学查房。明确教学查房目的,提高对教学查房的认识。

2 规范教学查房

2.1 教学查房的病例选择

教学查房应首先选择病例,一般选择疑难复杂病例,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典型病例,应尽可能涉及多学科知识,使实习学生及医师广开思路,从不同层面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2]。例如,选择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诉就诊的病例,首先要考虑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病因有良性疾病,有恶性疾病,在恶性疾病中有恶性淋巴瘤、转移癌。不同的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的部位不尽相同。选择多种检查手段,寻找原发灶,通过病理作出诊断。因此,确定教学查房的病例后,要求实习学生及全科医师在查房前熟悉病例,针对病例中涉及的知识展开思路,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准备问题,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在教学查房中学习知识,提高临床技能水平。

2.2 教学查房参加人员

教学查房特别是科主任或学科带头人查房要求全体医师参加,也要求各年资医师、进修医师、研究生、实习医师参加。

2.3 汇报病史

由实习医师汇报病史,阳性体征、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相关的辅助检查阳性结果、阴性结果、目前诊断及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病情演变、目前状况。由上级医生进行必要的补充。

2.4 指导体格检查

完成病例汇报后,进入病房,做到站位正确。由实习医师进行体格检查。查房者观察其体格检查顺序,手法是否规范、在体检过程中与患者沟通是否做到人性化服务,以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针对体检中的问题予以指导及纠正。

2.5 病例分析与总结

在教学查房中结合所选择的典型病例,查房者应用启发式教学,提示临床思维的方法,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各种相关的物理化学检查结果,分析、归纳、推理得出诊断。各级医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以互动的形式讨论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最后,由查房者对教学查房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从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实际,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示疾病的预后。同时传授与所选择病例相关的新进展、新技术。培养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将其在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使其对临床医学的认识有所提高。各年资医师通过教学查房,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思维能力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查房者指出查房时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对以后教学查房的要求。也可以提出思考问题,指导实习医师查阅文献,对查房中的内容进一步消化吸收[3]。

3 教学查房应贯彻于各级医师教学工作中

目前临床医疗实行三级医师查房制,教学查房应实施于三级医师教学工作中。教学查房一般分为教授级查房、主治医师级查房、住院医师级查房。所有的查房都是以教学为目的,选择典型病例,以实习医师为主要对象,从理论到临床实践以及新进展的侧重点不同对实习医师及低年资医师进行临床思维培养,使之临床能力得到提高。教授级查房有较强的理论性,以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实践,视野开阔,并将新进展、新技术传授给下级医师及实习医师。主治医师级教学查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体指导实习医师询问病史技巧、规范体格检查、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住院医师教学查房针对具体病例,发现问题,分析、判断疾病的进展,掌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负责实习医师病床管理、指导病例书写,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查房新模式的探索

教学查房是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的结合,针对具体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理论知识应用的过程。在目前医疗形势变化,医学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知识信息获得快捷,使临床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规范教学查房的同时应该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查房模式,开辟新的查房思路。由于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在教学查房中应该培养实习学生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使其不但具有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且,具有法律意识,将与医疗相关的法律知识融于教学查房之中。在教学查房的形式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以往由实习学生单纯背着汇报病史,改为应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汇报病史,使参加查房的医师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以利于抓住重要线索,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对于疑难复杂的病例涉及多学科知识,可以请相关科室的专家教授参加病例分析和讨论,从不同学科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鉴别诊断,更有利于培养实习学生及年轻医师的临床思维,开阔思路,不断提高临床理论及临床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教学查房是临床教学的重要环节,强化教师规范教学查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查房中受益。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查房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新的教学查房模式的探索将为提高医疗教学质量开辟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靖年,王鸿飞,朱桂香,等.教学查房规范化的基本理解与思考[J]. 医学与哲学,2006,27(12):71-72.

[2]杨立明,王广义,周盾,等.通过大查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885-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