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3:03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论文第1篇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职业学校领导者教育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实证研究中,基于对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的认识,从八个方面,20个考察点进行考查。调查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调查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校长(50名)、副校长(59名)和教师(139名),第二部分的调查对象为学校教职工(263名)、县级教育行政管理者(39名)和市级教育行政管理者(19名)。针对每个考察点,被调查对象可以填写感受程度很高、感受程度较高、感受程度中等、感受程度较低、没有感受等5个选项。调查对象对20个观察点感受程度很高的统计结果详见表3。由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感受有一定的不同,但从总体看,学校领导的感受要好于普通教师,市、县级教育行政管理者的感受要优于学校普通教职工。从能力类别看,对执行力的感受较高,而对创新力和和支持力的感受较弱。把从第一部分调查对象和第二部分调查对象取得的调查结果分别进行交叉分析,本文仅以战略意识考察点为例分析结果详见表4、表5。通过对学校领导、县级教育行政管理者和市教育行政管理者在20个考察点上的感受情况逐个统计检验结果,并进行卡方检验,可得出以下结论:除情势判断、依法行政、文化保障、创新成果等4个考察点无显著差异处,其他16个考察点均有显著差异。同时,也说明市、县级教育行政管理者和学校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管理能力的认可度有一定差别,在部分的考察点有较为显著的差异。通过对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普通教师在20个考察点的感受情况进行逐个统计检验结果,并进行卡方检验,可得出以下结论:学校各职位对各考察的交叉比较仅在“监察机制”有显著差异,其他19个考察点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说明,对于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能力的认同方面,普通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基本相同。

二、职业教育管理能力提高的对策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相比,与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比,以及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对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能力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加以解决。

(一)强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行力,有明确的人才战略意识,清晰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依靠健全的决策机制,依法行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特色。[1]

(二)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

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催化剂。职业学校应适应社会转型发展,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取得社会的支持。在制定改革举措和创新成果的普及与应用时,要深入企业、事业单位,产业、行业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既要照顾到现有行业一线技术需要,还是充分考虑国家和省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导向,统筹发展,合理布局,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拓展职业教育对社会服务的方向和领域。

(三)增加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能力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的体现之一就是不断增加了职业教育投入,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职业教育投入仍然不足,教学资源缺乏且配置不平衡、不合理。地方行政领导者要处理好与政府、社会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积极争取、主动出击,在人力资源、经费投入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同时,要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在条件保障上即可顾及各专业之间的均衡,还要突出优势专业和特殊人才,发挥资源的最佳利用率,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四)提升现代职教理念的职业学校管理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论文第2篇

当前,我国多个院校还没有建立起与教学质量监督的考核方式,对于实践教学的监控也显得非常落后。因为缺少标准的原因,令学校方面不能公允的评价教师们的实践教学水平。在这样影响下,其教学质量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另外,高校教师们一般比较轻视对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工作,因此出现了与实践教学地位不相称的现象。

二、对于当前我国工商管理教学弊端的改进措施

1.颠覆以往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核心地位

教师们在对学生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在根本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全面突出,并使用“互动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令学生在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强化学生的团结合作以及沟通能力。在此模式下,教师们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在根本上将自身特点发挥出来,并积极的参与进去,在进行分析问题的过程之中,进行组织和分工并采取行动,最终得出解决的办法,在最后依照科学的目标来将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评价。

2.建立起“双师”教师团队

要想在根本上将教学质量提升一个档次,就要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们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作为基础,还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工商管理教师队伍中,应该讲在具有实践工作经验教师的比例进行扩大。并定期安排教师们到企业中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身工作经历。同时将实践教学的能力在根本上加以提升。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要聘请一些具有行业则个的管理人员来到学校担任教师,扩充兼职教师队伍,在根本上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资质兼职教师讲授的相关机制。

3.创建实践教育基地

要想在根本上将工商管理追暗夜的教学目标加以实现,就必须做好相关事件基地建设工作。实践基地的件事儿主要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实习部分。在学校内的实践工作一般是为学生们进行模拟教学与训练来使用。是一种培养新型人才的场所。校内的实训基地应该将对学生技能训练放在首要位置,令学生在相对真实得分情况下得到相关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学习到相关理论的同时拥有专业的技能。在根本上减少从业之后的工作压力。

4.向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对充裕的文献资料

学校方面应该尽快的建立起图书馆,并在其中配备大量的资料,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查阅,在进行资料准备工作的时候,不但要向学生们提供理论方面的资料,在管理案例上也应该多加思考。

5.对以往的考核方式进行全面创新

学校方面可以将以往的考核方法进行全面转变,可以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相关工作,理论与实践操作考试应该与之相结合,在答辩现场应该利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于基础性课程的考核,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对于知识理解能力上,在根本上做好教学质量的监测工作。

三、结语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论文第3篇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全国和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确保学生平安稳定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及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强基础、育特色、创品牌”为主线,全面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大工作体系”和推进“四大工作体系”建设,系统规划,整合力量,全力以赴,努力做到开创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二、系统推进“大学工队伍体系”建设,构建专、兼结合,数量够、质量优的大学工队伍体系,培育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氛围

第一,要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是以全日制研究生为重点、以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转岗教师为补充选拔引进一批专职辅导员,增加专职辅导员队伍数量。二是通过培训、考核、奖惩、建立退出机制等手段,优化专职辅导员结构,提高专职辅导员素质。第二,要设立班主任队伍。高职院校的部分班级的学生具有自律意识较差、进取精神不强的特点。为加强对此部分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学校决定采用班主任制。学校将按照“校级层面统一解决经费、二级学院选拔出合适的人选并且控制总量”的思路,设立一支管用的班主任队伍,承担对重点班级的管理任务。第三,要加强思想导师队伍建设。一段时期以来,“思想导师制”是我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措施。新的条件下,学校将围绕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和更好的转化后进学生的目的,进一步加强思想导师工作,出台新形势下实施“思想导师制”的工作方案,优化思想导师工作待遇、评价、奖惩等方面的运行机制,进而切实发挥思想导师在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要以推进省校两级“提升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提高学工线人员科研水平与工作能力。第五要以筹备召开第三次“团代会”为契机,把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关,加强学生干部的培训,通过发挥学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来锻炼提高学生干部能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

三、以推进“535德育模式”实施为重点,深化“学生日常教育体系”建设,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素质

第一,加强“班级主题班会”建设,进一步在把握规律性、加强实效性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其学生日常教育主阵地作用。第二,出实招,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例如,通过“完善制度、强化宣传、加强检查、严格考核”等措施,重点加强学生“升旗仪式”时纪律教育。通过加强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充分彰显新生军训工作的教育功能。第三,按照“五早”要求,以确保学生不出现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极端事件为目标,继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积极探索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新途径。例如,建立学期制的班级与学生的评优评先机制。推动二级学院组织好每学期本学院的开学典礼。

四、加强“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水平

第一,以抓好关键时段的卫生保洁工作为重点,做好校园卫生保洁工作,提高师生的劳动意识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第二,做好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一是5月底6月初,再次对学生住宿进行调整,以杜绝新生开学时与老生混住的情况。二是加强宿管老师与学生会宿管干部培训,提高他们工作水平。三是完善宿管考核制度,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水平。第三,以抓好学生控烟工作、集会纪律工作等为切入点,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把握严肃和规范两个原则,切实做好学生违纪处理工作。同时,进一步做好严重违纪的预防教育工作。第四,以校级勤工俭学制度出台为契机,全面落实国家“奖、助、贷、减、免、补、勤”等学生资助政策,切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第五,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强化安保力量,严查各类安全隐患,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创建平安校园。

五、推进“学生活动体系”建设,提高学生艺术、体育、审美、组织、表达等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论文第4篇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既有维护自身发展需要的个人利益,又有维护社会共同存在和发展需要的共同利益。所以,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如何调节和控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道德是其中一项主要手段。根据我国建设部制定的建设系统职业道德规划,在建设系统各行业中要提倡和树立三个第一,即“质量第一、服务第一、信誉第一”。这三个第一针对建设系统的不同行业各处有所侧重,对于房地产业来讲,侧重于讲信誉第一;对于市政公用事业来讲,侧重讲服务第一;对于建筑行业来讲,侧重于讲质量第一。 1.我国建筑行业的道德现状 从当前我国建筑业的状况来看,职业道德建设任务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作为百年大计的产品,如果建筑物质量差,则损失和危害无法估量。众所周知,一座建筑物的诞生需要有良好的设计、周密的施工、合格的建筑材料和严格的检验与监督。然而,在一段时间内许多设计不仅结构不合理、计算偏差,而且根本不考虑相关因素,埋下很大隐患;施工过程中秩序混乱;建筑材料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人情关系和金钱等因素严重干扰建筑工程监督的严肃性。这一系列环节中的问题,使我国近几年的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屡见不鲜。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是道德因素是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职业道德。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建筑企业逐渐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走了出来。面对市场竞争,人们要追求经济效益,要讲竞争手段。我国的建筑市场激烈,特别是我国的各省市发展不平衡,建筑行业的法规不够健全,在竞争中引发出职业道德病。每当我国大规模建设高潮到来时,总伴随着工程质量问题的大量增加。一些建筑企业为了拿到工程项目,使用各种手段,其中手段之一就是盲目压价,用根本无法完成工程的价格去投标。中标后就在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做文章,启用非法设计人员搞黑设计;施工中偷工减料;材料上买低价伪劣产品。最终,使建筑物的“百年大计”大大打了折扣。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重视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而且,这两种效益密不可分。一个建筑企业如果只重视经济效益,而不重视社会效益,最终必然垮台。实践证明,许多企业并不是垮在技术方面,而是垮在思想道德方面。我国的建筑业要振兴,必须大力加强建筑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否则,有可能给 中华大地留下一堆堆建筑垃圾,建筑业的发展和繁荣最终成为一句空话。我们知道,职业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使受教育者明确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但是,受教育者仅仅知道规范是不够的。道德通过人们内心的信念和社会公认的舆论起作用,不具备法律那种强制性。对于道德规范,人们不难理解,也不难掌握,而难的是化为自觉的行动。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积极倡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建设,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按照党中央的决定,必须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整体上带动了职业道德的进步,市场经济更呼唤着职业道德教育的进一步完善。 2.建筑企业管理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 研究建筑行业职业道德规范,要注意到建筑行业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讲,建筑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流动性。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地点很难固定在一个地方。建成一座建筑物后,建设者就要转移。 (2)综合性。每座建筑物的诞生,都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包括测量、地质、水利、机械、电气、力学、美学、材料学、给水排水、供热通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以及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心理等学科的知识。 (3)固定性。建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论文第5篇

当前多数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评估功能和模式单一。目前多数职业学校评估模式基本上都是采用美国心理学家泰勒的“目标行为模式”,目的在于强化教育行政管理和督导工作,是一种由上级部门组织的行政评估。而专家评估、社会评估、自我评估的成分却很少,这势必影响教育评估的全面性和被评对象的积极性。②对教育评估缺乏校验。没有评估体系的校验,教育评估就有可能失去了检查、监督、自我认识、自我批评、自我提高功能,就很难保证各个环节的合理无误。

二、完善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对策

1.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

(1)构建“协作型”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组织具有多目标、多层次和组织活动开展的多序列性。一是学校领导层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从普遍意义上讲,我国职业学校一般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副校长作为校长的助手,实行分工管理。即为最为简单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如果各职能部门与直线部门之间目标不统一,对于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事项,责任的归属难以确定,信息传递路线较长,反馈较慢,难以适应环境的迅速变化。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层成员,必须在团结、协作的前提下分工负责。二是教学管理操作层成员间的协作。要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就应进一步强调各成员间的协作。但是随着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要求的提高,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化,各专业和学科之间出现交叉,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面对新的形势,各专业和学科之间成员的协作显得尤为重要。(2)建立“学习型”的教学管理组织。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学管理组织。职业学校中所有成员要面对现实,加强学习,超越自我,学校要充分考虑到个人成长对组织成功的价值,积极创建鼓励个人发展的组织环境,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团体学习,有助于教师形成共同的正确认识,促进创建良性、积极向上的竞争环境,有利于将教师的学习目标和学校的组织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3)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组织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各学院、系、部成为教学管理的实体性组织,充分调动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以教学为中心,以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为主体的管理体系。同时创建以人为本的机制,使广大教职工积极向上、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可以通过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确保人在管理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培养人的使命感、成就感、荣誉感,使人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出主人翁精神。(4)加快教学管理组织网络化进程。教学管理组织网络化不但能缩短教学与其他组织的时空距离,形成开放的教学管理平台,简化教学管理层次,丰富教学管理组织的信息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自主型组织结构的形成。网络化管理模式是未来组织结构的重要特征,学校教学管理组织要有前瞻性,要加快教学管理组织网络化进程。

2.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思考

职业化主要指的是一个比较普通的职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专业化、标准化并且获得一定地位的过程,要求人们能够把社会以及组织布置的岗位职责,以最佳的状态完成,做好自己的工作,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高校中很多基层教育的管理人员实现职业化,可以把其理解为高校中的基层教育的工作状态逐渐地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以及制度化的过程,以及高校之中在基层教育中的管理人员经过学习以及实践,知识和技能逐渐的实现高校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过程,把高校在基层管理工作作为一个专门性的职业来完成。高校中从事基层教育和管理的人员,指的是高校之中二级学院这一个基层教学单位中的从事教学和管理的人员,主要指的是高校中二级学院中的教务员以及政治辅导员两个队伍。这些工作人员处在教育和教学管理的一线位置,可以与学生进行广泛的接触,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对学生的事物进行处理,直接为学生的成长进行服务,管理人员职业化水平对管理的效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高校基层教育和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教学和管理队伍不够完善。我国的很多高校中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专业以及学历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但是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和学历的要求非常低,基层教学的管理队伍中学历的结构参差不齐,编制的成分也非常的复杂,能力上的差异非常明显;与此同时,基层教育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不能对岗位知识以及现代化教育进行培训,一般情况下都是非常机械的对上级命令进行执行。(二)从事教学业务兼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兼职教学的业务管理人员主要指的是高校中二级学院的系主任或者各个专业的主管,在高校中一般情况下主要由一个教师来担任数职。因为在教学中有着非常严格的考核要求,科研工作以及教学工作非常的繁忙,在兼职管理岗位以及教学业务上的精力非常的有限,很少能够把精力放在对教学管理政策以及技巧的研究上,很多工作不能按照绩效的定量以及考核,很多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管理的质量也不是很好。(三)学生的管理工作趋向行政化,定位存在偏差。高校对学生进行基层管理工作的人员既是管理人员,也是服务人员。学生的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当今基层学生的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完成学生的党建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共青团建设以及班团体建设等工作,还要对学生的评奖评优、助学贷款以及勤工俭学等工作进行指导,致使教师很少把精力放在履行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之上。

二、促进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发展的措施

高校从事基层教育和管理的人员不仅要对日常教学进行管理,还要对学生进行管理,在业务之上受学校以及基层二级学院双方的指导,要想实现职业化,需要对学校以及二级学院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改善和创新,使管理模式更加的优化,建设处比较适合现代大学发展的基层管理体制。(一)加强对基层教育和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度。不管是教育行政的主管部门或者是高校内部的管理机构,都应当充分地认识到,管理人员以及教育教学工作者所从事的都是社会职业吗,必须遵循职业内部应当遵守的规则,建立和完善是和职业发展的新制度。其次,要对从事基层教育和管理的人员的职业意识进行培养。很多高校的一线工作的特征造成了这个群体日益忙于政务,身心非常的倦怠,自我感觉非常差,忽视了对自身进行职业规划以及学习的提高。学校可以通过职业规划以及培训建立健全职业化制度,培养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意识。(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使基层教育管理人员的发展道路更加明朗。长时间以来,高校的很多基层教育与管理发展的道路非常模糊。近年来,国家的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开展了很多岗位设置以及聘用的工作。高校是一种事业单位,各个人员的岗位的性质以及归属日趋规范,但是基层教育与管理人员在未来发展道路上还不够明确,影响了基层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表明,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对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意识建设、素养、规范以及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各个高校要结合国家的政策,理顺职业化建设的机制,出台一些法律法规,对基层教育的教学以及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途径要明确。(三)建立和健全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标准化体系。既然能够把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从事的职业看作是社会中的一个职业,必须要有标准化的职业要求,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标准,让教育和管理的队伍更加的科学化。(四)强化基层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高校以及二级学院中从事基层教育管理的人员要结合职业化的标准对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方面的技能进行培训,使培训的制度更加完善。(五)实现“教学管理”与“学工管理”的互动。把“教学管理”与“学工管理”结合起来,建立互动的平台,互动平台的主要思路是充分地把学生的管理工作渗入到班级之中,能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能够完成教学方面的活动和任务。

综合来看,我国高等的教育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为了使高校中的基层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要不断地建立和健全基层教育管理制度,让高校的基层管理建设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

作者:何静琨 单位:吉林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论文第7篇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且已进入规模性发展模式,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管理问题问题频发,现整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现状如下:

1.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更加注重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普通高中愈加增大的招生规模严重挤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而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迫使许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招生难的困境下降低招生标准,以更低的招生门槛来换取招生数量,这就很难保证招生质量,而生源数量减少、生源质量降低带来的学生基础差等问题大大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2.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不妥当

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来看,由于大多数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初中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加之缺乏正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极易出现上课学习效率低、课下又懒惰不用功的现象,长此以往更是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不断的恶性循环,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心智不成熟、自我个性强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不被重视,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容易缺乏自信,加之该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比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常常有比较强的虚荣心理,好攀比,他们比较倾向于做出一些异常之举,从而弥补在学习方面的不顺心,其较强的表现欲和自我个性将严重阻碍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反而大大增加终端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4.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价值观模糊、纪律意识淡薄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中有不少的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对错观念淡漠,在涉及自我利益的事情上道德和纪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不能进行客观、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为人处世缺乏理智和技巧,又大多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理想,担忧自己的将来,却又没有付诸实践改变现状,经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违反学校纪律,十分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管理。

5.学生管理者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学生之间均缺乏有效的沟通

沟通,即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传递和反馈彼此思想和感情的一个过程。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人与人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有效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阶段,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沟通。首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年龄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融洽的有效沟通,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在矛盾双方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事态极易扩大化;其次,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和老师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处不与老师沟通,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老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难以更好的传授知识、开展教育;此外,学校的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学生管理工作者不够了解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深入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因此我国目前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必须与时俱进,转变中等职业学生管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教育应当顺应市场需要,并坚持学生自主管理。

三、加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对策和方法

在充分了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如下:

1.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生管理制度的支持和配合,完善学校学生的管理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保证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想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必须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赏罚分明,并保证管理制度和准则的严格执行,从而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注重沟通和情感投入

加强学生管理必须注重沟通和情感投入,沟通应当互相尊重和平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情感必须真诚,关注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缺乏自信的学生,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互相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从而有效提高重大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扬正气、促和谐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理论研究;综述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高等教育一样,理论界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理论成果。

一、理论界对高职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研究概况

截止到2016年5月1日,笔者进入中国知网,输入“人的素质要求”、“行政人员素质要求”、“骨干院校建设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等关键词,在全文数据库中进行精确和模糊搜索,得到如下结果。

从上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信息:一是学界关于“人的素质要求”的研究成果。有关“人的素质要求”的专著为0部,表明这方面的专著没有问世。期刊类论文论及该论题的有18084篇,精确论及该论题的文章为“0”;报刊类文章论及该论题的有250篇,精确论述的为“0”;博硕论文论及该主题的文章5243篇,精确论述的为“0”。这表明,学者们更多地以论文的形式论述了“人的素质要求”的问题,而真正论及该论题的成果没有。二是学界关于“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研究成果。我们从专著、期刊论文、报纸论文、博硕论文考察,精确论述的均为“0”,模糊论述的分别为:0,9956,110,8247。这些研究主要表现对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论述比较多,局限在于:没有精确论述。三是学界关于“骨干院校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研究。精确考察均为“0”,从模糊考察,“图书类、期刊论文类与报刊论文类、博硕论文类”成果分别为:0,161,5,121。从以上三点可以得出结论:学界没有人真正论述“骨干院校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问题,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本论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成果可能会填补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国内外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建设理论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理论的研究

国外的高职教育大多产生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这一类型教育研究比较多,但是由于国籍不同,体制不同,对高职院校“党政干部”的研究涉及得比较少。尽管如此,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到相关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1、行政管理人员坚持依法办学

德国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起步较早和取得一定成就的国家。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是德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坚持以法律手段管理和治理学院是分不开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进行办学和管理,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是法律法规的落实者。1969年,德国高职院校办学都要遵循《职业教育法》,该法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的规定。通过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严格贯彻实施,巩固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随后,德国出台了《企业基本法》、《培训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障法》等[1]。正是这些法律法规以及高职教育院校行政人员对上述法律的实施,德国的高职教育事业才经久不衰。

2、行政管理人员具有国际战略眼光

德国教育主要以办应用型科技大学为主,在经济全球化和欧盟一体化背景下,德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采用“双元制”等办学模式,汲取其他国家的办学合理因素,通过建立办学保障体系,对技术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改进学位制度,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接纳外国留学生,开拓国外教育市场与国际接轨[2]。此后,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的教育者也相继效尤,职业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3、行政管理层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众多职业高职院校中,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管理经验,在不同国度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加拿大 CBE教育管理模式(以理论教育为基础的实践能力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管理模式(一元在企业实施,一元在学校里实施)、国际MES教育管理模式(就业技能教学管理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合作教育管理模式等[3]、英国的“攻读交替制度”、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制度”等。这些模式主要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依据该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创造出来的,表现出行政管理人员的智慧。

4、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理念的变化

严格说来,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在中世纪以后才诞生,这一时期高职教育的理念一般是为国家服务,确切一点说是为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培养新型的管理国家的人才,尤其是为特定行业和特定官僚培养技术人才。十九世纪中后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譬如欧洲大陆和英国等国家出现了为区域经济和工业发展服务的地方性院校,这些学校较前期,其办学理念有所变化,即办学为统治阶级开始转变为服务区域工商行业。这些“位于工业人口集中的中心学员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与从事工业的人口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其教育应该始于他们日常职业中,即传授有助于其职业的知识”[4]。这些办学理念的变化与其说是统治阶级的变化,还不如说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办学的变化,因为高职院校行政人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还需要阐述的是,办学理念的变化,必然导致培养目标的变化。

5、行政管理人员加强交流与合作

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高职院校在本国的办学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些国家的行政管理人员十分注重于国内院校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学习,也特别注重与国际接轨,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5]。

通过对关于国外高职教育研究理论的梳理和归纳,行政管人员在高职院校所起的作用是肯定的,表现在:办学依法进行,讲究规矩,遵循办学规律;行政管理人员办学具有战略眼光;思想开放带来办学理念先进并脚踏实地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是也有不足,表现在:一是过于强调实践行操作训练,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理论的学习和修养训练。二是由于注重实际操作,学生考核重实践轻理论,这对学生全面发展是一个致命打击。三是“强调职业教育是人生必经之路”这未免过于整齐划一,不利于具有理论兴趣的学生发展。

(二)国内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理论的研究

与国外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学界对这一高等教育形式的研究也比较欠缺,研究本科阶段高教教育的比较多,对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过程党政干部素质研究的成果可谓凤毛麟角。通过检索,学界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要求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理”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建设的规定

本文所说的“法理”,是指行政法规,指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为法律法规形式颁布的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规定的文件。1996年9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职业培训机构设立的基本条件,其中一条是“有与培训任务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6]。这一规定,将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基本条件纳入职业教育机构的基本条件,这是可取的。但是,对于行政人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素质要求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规定。199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9条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这一提法尽管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对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适用[7]。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本法中非常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确定了下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宏观上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中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二是微观上指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理”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建设的论述

“学理”即学界对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的研究,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职院校机制体制基本概念的论述。刘红红(2010)和戴国宝(2006)在他们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他们主要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论述了高职院校行政教育管理机制的问题。所谓高职院校行政教育管理机制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之和,它是整个教育体制得益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规定着学校教育发展规模、发展速度有着直接影响。内涵方面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外延包括教育系统的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第二,论述了高职院校行政教育运行机制。所谓高职院校行政教育运行机制是指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式。主要包括:决策、信息、资源、动力、质量和约束等五个方面机制。二是对国别(个案)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刘登高研究了美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美国政府行政在市场资源的配置中扮演着“监管员”的角色[8]。杨德广研究了德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坚决落实“双轨制”职业教育体制,将工厂与企业中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学校里的基础理论学习有机结合[8]。此外,还有作者研究了英国、澳大利亚高职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体制问题。三是对高职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尹文秋等研究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这些存在问题大多表现为:多头管理、财事权不分、行政管理人员思想因循守旧、管理机制和制度缺失、管理职能膨胀等[9]。 四是对高职院校教育宏观行政管理的对策研究。孟昭上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由中央合地方两级政府进行管理。由于中央实施高度集中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的自非常有限。随着改革开放,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权逐渐扩大,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逐渐增多,正在改变原来投资和办学主体单一化的局面[10]。五是微观上论述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学界对这一论题进行论述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内涵的研究。吴琼认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所有推动高职院校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的总称。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在职职工的总称。包括:管理人员、教师队伍、教辅导人员和工勤人员、学生人力资源和社会可利用人力资源等[11]。第二,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种基于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战略的管理模式,以研究制定和规划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人才战略核心,以提高符合战略目标的团队和个人绩效为根本任务,以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和社会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目标[12]。第三,绩效管理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的成果比较多,丁银军着重从宏观上研究了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状况。第四,对高职院校个案管理进行了研究。罗良翌在其硕士论文中对XH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考核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出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及实施策略[13]。

三、对高等骨干职业院校党政管理人员研究的基本评价

从上述关于中外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综述,我们认为具有如下特点:

研究重点从宏观转向微观。中外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有关理论的研究总体上来说是从宏观上来研究的,学者们从宏观层面主要研究了学校、社会、企业等相关问题,由于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学者们从宏观转向微观研究,比如研究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视角呈多元化趋势。一般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研究基本上沿袭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研究套路,但学者们没有止步而,而是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究。

研究方法多样化。学界对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采用得最多的是文献研究法,此外逐渐更多的研究方法,比如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法等。(作者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重庆市级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专题:《骨干院校建设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研究》(课题编号2015-704)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宋春燕:《德国高等技术教育浅析》,《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刘金存:《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借鉴》,《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9期。

[3]冯晋祥:《对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航海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4]M.sanderson,The universities andBritish Industry 1850-1970,81.

[5]耿立军:《国外职业教育与启示》,《当代世界》,2009年第4期。

[6]梁绿琦主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资料选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6页。

[7]梁绿琦主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资料选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页。

[8]周建松、唐林伟主编:《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十年2001-2010》,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4页。

[9]尹文秋:《关于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思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年第7期。

[10]孟昭上:《关于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2期。

[11]吴琼:《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教育探索》,2010年第11期。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论文第9篇

一、理论界对高职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研究概况

截止到2016年5月1日,笔者进入中国知网,输入“人的素质要求”、“行政人员素质要求”、“骨干院校建设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等关键词,在全文数据库中进行精确和模糊搜索,得到如下结果。

从上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信息:一是学界关于“人的素质要求”的研究成果。有关“人的素质要求”的专著为0部,表明这方面的专著没有问世。期刊类论文论及该论题的有18084篇,精确论及该论题的文章为“0”;报刊类文章论及该论题的有250篇,精确论述的为“0”;博硕论文论及该主题的文章5243篇,精确论述的为“0”。这表明,学者们更多地以论文的形式论述了“人的素质要求”的问题,而真正论及该论题的成果没有。二是学界关于“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研究成果。我们从专著、期刊论文、报纸论文、博硕论文考察,精确论述的均为“0”,模糊论述的分别为:0,9956,110,8247。这些研究主要表现对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论述比较多,局限在于:没有精确论述。三是学界关于“骨干院校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研究。精确考察均为“0”,从模糊考察,“图书类、期刊论文类与报刊论文类、博硕论文类”成果分别为:0,161,5,121。从以上三点可以得出结论:学界没有人真正论述“骨干院校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问题,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本论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成果可能会填补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国内外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建设理论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理论的研究

国外的高职教育大多产生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这一类型教育研究比较多,但是由于国籍不同,体制不同,对高职院校“党政干部”的研究涉及得比较少。尽管如此,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到相关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1、行政管理人员坚持依法办学

德国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起步较早和取得一定成就的国家。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是德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坚持以法律手段管理和治理学院是分不开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进行办学和管理,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是法律法规的落实者。1969年,德国高职院校办学都要遵循《职业教育法》,该法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的规定。通过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严格贯彻实施,巩固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随后,德国出台了《企业基本法》、《培训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障法》等[1]。正是这些法律法规以及高职教育院校行政人员对上述法律的实施,德国的高职教育事业才经久不衰。

2、行政管理人员具有国际战略眼光

德国教育主要以办应用型科技大学为主,在经济全球化和欧盟一体化背景下,德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采用“双元制”等办学模式,汲取其他国家的办学合理因素,通过建立办学保障体系,对技术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改进学位制度,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接纳外国留学生,开拓国外教育市场与国际接轨[2]。此后,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的教育者也相继效尤,职业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3、行政管理层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众多职业高职院校中,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管理经验,在不同国度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加拿大 CBE教育管理模式(以理论教育为基础的实践能力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管理模式(一元在企业实施,一元在学校里实施)、国际MES教育管理模式(就业技能教学管理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合作教育管理模式等[3]、英国的“攻读交替制度”、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制度”等。这些模式主要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依据该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创造出来的,表现出行政管理人员的智慧。

4、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理念的变化

严格说来,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在中世纪以后才诞生,这一时期高职教育的理念一般是为国家服务,确切一点说是为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培养新型的管理国家的人才,尤其是为特定行业和特定官僚培养技术人才。十九世纪中后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譬如欧洲大陆和英国等国家出现了为区域经济和工业发展服务的地方性院校,这些学校较前期,其办学理念有所变化,即办学为统治阶级开始转变为服务区域工商行业。这些“位于工业人口集中的中心学员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与从事工业的人口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其教育应该始于他们日常职业中,即传授有助于其职业的知识”[4]。这些办学理念的变化与其说是统治阶级的变化,还不如说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办学的变化,因为高职院校行政人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还需要阐述的是,办学理念的变化,必然导致培养目标的变化。

5、行政管理人员加强交流与合作

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高职院校在本国的办学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些国家的行政管理人员十分注重于国内院校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学习,也特别注重与国际接轨,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5]。

通过对关于国外高职教育研究理论的梳理和归纳,行政管人员在高职院校所起的作用是肯定的,表现在:办学依法进行,讲究规矩,遵循办学规律;行政管理人员办学具有战略眼光;思想开放带来办学理念先进并脚踏实地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是也有不足,表现在:一是过于强调实践行操作训练,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理论的学习和修养训练。二是由于注重实际操作,学生考核重实践轻理论,这对学生全面发展是一个致命打击。三是“强调职业教育是人生必经之路”这未免过于整齐划一,不利于具有理论兴趣的学生发展。

(二)国内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理论的研究

与国外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学界对这一高等教育形式的研究也比较欠缺,研究本科阶段高教教育的比较多,对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过程党政干部素质研究的成果可谓凤毛麟角。通过检索,学界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要求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理”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建设的规定

本文所说的“法理”,是指行政法规,指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为法律法规形式颁布的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规定的文件。1996年9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职业培训机构设立的基本条件,其中一条是“有与培训任务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6]。这一规定,将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基本条件纳入职业教育机构的基本条件,这是可取的。但是,对于行政人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素质要求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规定。199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9条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这一提法尽管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对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适用[7]。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本法中非常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确定了下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宏观上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中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二是微观上指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理”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建设的论述

“学理”即学界对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的研究,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职院校机制体制基本概念的论述。刘红红(2010)和戴国宝(2006)在他们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他们主要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论述了高职院校行政教育管理机制的问题。所谓高职院校行政教育管理机制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之和,它是整个教育体制得益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规定着学校教育发展规模、发展速度有着直接影响。内涵方面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外延包括教育系统的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第二,论述了高职院校行政教育运行机制。所谓高职院校行政教育运行机制是指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式。主要包括:决策、信息、资源、动力、质量和约束等五个方面机制。二是对国别(个案)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刘登高研究了美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美国政府行政在市场资源的配置中扮演着“监管员”的角色[8]。杨德广研究了德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坚决落实“双轨制”职业教育体制,将工厂与企业中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学校里的基础理论学习有机结合[8]。此外,还有作者研究了英国、澳大利亚高职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体制问题。三是对高职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尹文秋等研究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这些存在问题大多表现为:多头管理、财事权不分、行政管理人员思想因循守旧、管理机制和制度缺失、管理职能膨胀等[9]。 四是对高职院校教育宏观行政管理的对策研究。孟昭上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由中央合地方两级政府进行管理。由于中央实施高度集中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的自主权非常有限。随着改革开放,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权逐渐扩大,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逐渐增多,正在改变原来投资和办学主体单一化的局面[10]。五是微观上论述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学界对这一论题进行论述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内涵的研究。吴琼认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所有推动高职院校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的总称。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在职职工的总称。包括:管理人员、教师队伍、教辅导人员和工勤人员、学生人力资源和社会可利用人力资源等[11]。第二,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种基于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战略的管理模式,以研究制定和规划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人才战略核心,以提高符合战略目标的团队和个人绩效为根本任务,以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和社会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目标[12]。第三,绩效管理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的成果比较多,丁银军着重从宏观上研究了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状况。第四,对高职院校个案管理进行了研究。罗良翌在其硕士论文中对XH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考核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出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及实施策略[13]。

三、对高等骨干职业院校党政管理人员研究的基本评价

从上述关于中外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综述,我们认为具有如下特点:

研究重点从宏观转向微观。中外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有关理论的研究总体上来说是从宏观上来研究的,学者们从宏观层面主要研究了学校、社会、企业等相关问题,由于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学者们从宏观转向微观研究,比如研究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视角呈多元化趋势。一般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研究基本上沿袭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研究套路,但学者们没有止步而,而是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究。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