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森林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5:33

森林业论文

森林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健康;森林健康;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1生态健康

生态健康与生态系统健康应该是同一个定义: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显然,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理想状态,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动介入生态健康管理,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2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

2.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就是为了维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增强维持森林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使森林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2.2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火险管理,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人为促进的生态系统自然修复方法,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3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运用森林健康理论,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行有效管理,预防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维护生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体现了生态学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使森防工作者一跃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4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笔者认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采取“营林为主,适当干预,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

4.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4.2以生态调控手段为主,对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适当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进行必要的防治;暴发成灾的,有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杀虫(菌、草)广的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4.3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3):40-41.

[2]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OL].科学网,[2008-04-30].

[3]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J/OL].科学网,[2008-04-15].

[4]张国庆.论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J/OL].科学网,[2007-08-23].

[5]张国庆.林产品标识溯源系统框架设计[J/OL].科学网,[2008-01-09].

[6]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J/OL].科学网,[2007-12-15].

[7]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控的法律保障[J/OL].科学网,[2007-11-02].

[8]张国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研究[J/OL].科学网,[2008-03-25].

森林业论文第2篇

1林业科技推广体制尚不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促进科学技术与天然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计划经济时代,但已受到限制,它仍然是由政府在促进行政指令,推广该项目几乎没有市场经济的标准,忽视了林业科技应该算是从农村现状出发,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政策引导,指导,有关部门需要资金投入,主要负责农民的应用和缺乏热情,没有主观性等等上述因素,直接或者间接的对林业科技的全面推广造成看影响,致使出现了一种“,你推广你的,我的”尴尬局面,其长期影响林业科技推广这项推广工作是非常大的。

2农村知识的整体结构不高

缺乏劳动目前,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都在外地打工,给家里留下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儿童,他们一般都是不是知识层次不够就是参与热情度低,对于新鲜事物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低。介于上述农村现状,往往会造成一种新技术的推广被冷落,不采用,却已然使用老办法,不能很快接受新的林业技术的现状。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青壮年等主要农村的劳动力都在外打工,剩余的老人无论从体力还是思想上都很难对新技术的推广得以应用并起到推广作用,因此造成林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展开慢、工作效率低。

3科技推广运行机制滞后

推广服务能力有限主要表现在:①为促进科学和技术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有一个与科技紧密结合,没有好的重点项目,导致较低的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的结果。此外,科学技术与促进和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植物新品种间的之间的矛盾正在逐渐兴起。②一些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由于收到种种条件的限制,不能经常出去进修深造,提升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致使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在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上,对现代林业的新技术及新成果没有及时的去更新学习,不了解林业新技术所真正能发挥出的林业科技作用,使其未能得到真正的推广应用。③专业细致的推广机构,以促进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民林业多元化的效率目前发展的要求缺乏足够的权威。

4科技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部分林业科技人员对“3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碳汇林业科技、生物质能源林技术、困难立地条件造林等新技术掌握和运用能力较差,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强。县级科技人员亲自抓试验示范的机会少,没有把已有的林业科技组装配套应用到林业生产实践中,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也存在林业科研、推广队伍人才老化和断档问题,特别是乡镇林业站工作人员来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科技培训工作滞后,知识更新缓慢,工作积极性不高。使林业技术来提高推广和成果展示低效率的不良状况。

5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林业科技和属于从事公益事业,没有国家政府的支持下不可避免的,因此,国家也有相应的规定的法律机制机构技术推广站:促进资金应预留一定比例的设定资金从某些项目。但是由于一些当地的政府资金不足,审批制度也相应的得到不重视,是其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在未得到资金帮助的情况下,由于缺乏资金,导致了一些推动林业基层干部下乡作为一种负担或包袱来处理,更不用说促进林业科学技术作为事业来做他的生活。因此,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促进适当的林业工作会很慢。

6科技推广与林业生产脱节的问题

还未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科技推广与林业生产结合,两者之间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对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促进林业生态工程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感,管理过于粗放,水平和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促进林业和林业生产技术的实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距离的现象存在的主题的偏差是不够准确的,相对有限的技术推广和服务领域,水平等,以解决慢林业生产技术,实用技术成果的主要问题是不完美的,不能够与相互支持,这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速度和林业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挥支撑作用。

二要构建思维健全的林业推广服务模式

1构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1)由于林业科技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特性,林业科技推广在我国如此之深“线路中断,网破,人心散了,”这种情况的困境是,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激励制度没有根本的原因。因此,应该选择人才的制度,可以聘请做,职称晋升或降职,并为选拔任用机制是为了脱颖而出,施展工作的专业人员有益;人才评价机制,建立重点人口和产业的基本社会评价;体现工作绩效,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和分级分类适用的收入分配机制的合理流动;我们还必须建立和完善了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大胆创新的科技人员,企业家精神和深入第一生产线的激励和表彰为科技人员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等。

(2)促进创新管理机制,改革用人机制,员工招聘制度的实施,实现了用人单位的固定劳动合同的,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根据就业“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办法有真正的人才选拔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为员工,管理,在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申请。

(3)完善考核制度,林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的性能,促进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林业技术人员的农民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和工作职责将与林业技术员,工作业绩,低于全县林业技术人员的优惠政策工资的实施。

2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具体方案分析

(1)推广组织以营利为目的,以多渠道,多模式,快速推进科学技术给用户,让尽可能多的用户所接受和使用。从自身的利益,所有类型的组织,一般以推广新技术前的技术可行性,市场需求还是不错的选择成本效益的技术,从而推动高效率。新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据市场,技术推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作,要充分发挥加强我们现有的努力,推动工作。

(2)通过服务和示范推广林业科技一个新的方向,在林业科学和技术,提高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县,要加大建设农村推广体系的努力。一经录用,海报,宣传车,宣传栏和发放实用技术资料等方式,加快转型速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林业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实用技术,领导全部水平和群众不断增强意识的转变,牢固树立“科技兴林”的战略思想,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兴林”“,科技致富”的氛围在农村和林区。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培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手段,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基层推广队伍。

(3)要掌握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加强工人同时继续举办各种专业课程,通过专业培训,定期培训,函授等形式的教育,培养实用的知识管理和技术人员学习,使广大群众逐步学习如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用林业科学知识,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技术的理解正确应用的重要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林业的过程。必须促进新成果,新技术。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推动科学技术为一体,开发并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服务意识强,有农村工作经验和卓越的科学和技术推广队伍的奉献。

(4)加强对资本投资的技术进行小区试验,小面积的示范,让农民实实在在的,真正体会到了林业科技成果的好处。在这方面,林业部门建立了多部门协调的运行机制,科研,教育和经济生产林区等方面结合起来的一些最新和最林区符合现状,生产技术示范迅速。有计划地开展宣传和新技术,新知识,农民的教育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5)增强市场的建设,用市场来引导林业科技推广林业科技生产基地是提高林业科技成果的农民的理解,提高林业示范基地,生产真正得到实惠的重要途径,所以只能促进顺利推进科学技术。在这方面,林业部门建立了多部门协调的运行机制,科研,教育和经济生产林区等方面结合起来的一些最新和最林区符合现状,生产技术示范迅速。

三林业科技推广中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不断增长的人口,对木材有了更大的需求,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带来了很多的灾害。危害森林的方式有多种,但最严重的可能是森林病虫害。由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与营林技术不同步,大面积营林都呈现出了单一化的特性,造成更严重的森林病虫害。为了有效地改善这种状况,森林病虫害防治,必须联合开展的造林技术。

1林业病虫害的危害

林业害虫经常有人形象地比喻为“无烟的森林火灾”,足以反映森林资源的危害。分别下列两种杨树和松树害虫危害具体叙述的例子:①杨树的病虫害:常见的杨树食叶害虫和害虫蛀干害虫两大类。危害杨树的主要食叶害虫有杨扇舟娥和杨小舟娥,杨小舟娥和杨扇舟蛾的生殖繁育能力特别强,前者达到1年4代,后者达到1年6代,刚孵化的上述虫害均喜欢集群啃食杨树的树叶,最后只剩叶柄,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7~8月份。危害杨树的蛀干害虫主要是光肩星天牛,其危害方式主要是啃食杨树树干,所以杨木质量严重退化,甚至导致死亡。②松树虫害:危害松树的虫害主要是马尾松毛虫,其繁殖能力较杨树有所降低,1年只能繁殖2~3代,其对松树的危害也是来自于幼虫,它们啃食树叶边缘松,造成松树的叶丛卷曲死的现象,当未来的3龄幼虫将是整片整片的散叶咀嚼,导致旧的干松的迅速死亡。③松材线虫病:是松科植物致命性病害,一旦松树感染上该病就必死无疑,被称之为松树的癌症。在经济发展快的浙江、江苏等地,因大量调运松木材及其制品,造成人为远距离传播,自上世纪80年代从江苏南京中山陵被发现至今短短30来年,已扩散到全国半数省份,每年应付防治防控的人力、财力及造成松树枯死不计其数,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2营林技术的发展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分析

森林病虫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有关森林病虫害的前提生态环境,防治的基础上,营林技术,在生物群落大力发展的有利因素阻碍树木的生长和病虫害的当地条件生长的物理,化学的有机和生物系统相结合,防止污染的环境,使虫害和疾病的传播都没有,以达到健康生长和保护环境和树木。营林技术要点:主要指基于森林病虫害进行森林抚育技术之间关系的情况下,整个森林培育综合各种技术时,采取森林病虫害的危害,并提供了有利的繁殖环境,从而实现对目标害虫。主要的措施,以减少森林病虫害是使树木提高抗病能力。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了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从而为快速增长的树木,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病虫害减少扩展。①选择以改善森林昆虫物种免疫:林在同一层中和不同种类的树木,免疫系统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物种的树木,会有在个体免疫差异。通过介绍,杂交可以使本身不具有获得抗害虫的昆虫抗性。②设置隔离带能有效阻断害虫:林业有害生物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非常强,单喂养害虫,可以幼虫的食物时不迁移通过设置缓冲区,使幼虫迁移,如油松毛虫等,以减少它。,能有效防止危害幼虫。③定期清洁森林健康,松土除草:在森林健康里面定期清理,及时松土除草,从而减少从根部的树木的发生。干净卫生能提供健康的树木在环境中生长良好,及时松土除草的作用发挥进一步发展,防止病虫害的滋生。松土也让统一的土壤养分,使更多的健康树木的生长,增强其抵御虫害和树木疾病的能力。④当受到病原危害的树木,会产生应力性,尤其是当树木耐强,抗病原菌将停止: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森林状况。适当施肥可以起到预防病虫害的显著的影响,也不会污染环境。通过生态林根土将转变成一个完全根系发达,可持续利用养分和水分,以提高对功能的树木根部,从而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加强和树木健康,实现有效和持续的抑制害虫的目的。

四基于林业科技推广下的创新施药技术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1精准的应用施药技术

精准施药技术是基于实时的自然环境利用现代林业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技术设计,视觉传感或精确农药使用的地图,涵盖了信息采集的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目标识别,应用技术要点农药决策,精确的执行变量喷雾使用,节约农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农药的使用,病虫害防治,以实现智能化,高精度,自动化,促进环境保护和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总之,精准的应用施药技术是实现定时,定量和固定喷涂。使用农药喷雾技术的可变技术,可根据病虫危害精确的地位和立场自然准确地处理,森林喷洒不均匀,每个点是不同的调整农药和环境特征的危害程度的量,避免对环境的浪费和农药污染,使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更加高效,优质。

2TIT法防治技术

TTR方法使用的化学物质被动控制,控制效果难以保证,但也有一些干扰的环境。TIT法就是对有害生物实施诱捕(trap)、接菌(inoculated-pathogen)、传染(transmission)的防治方法。首先,利用害虫的引诱陷阱,然后身体变得微生物农药虫害,微生物杀虫剂允许害虫进入他们的社区带来了生存空间,互相传染,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对于某些害虫(如苍蝇,蚊子等),你无法通过陷阱,微生物农药直接在人口居住空间(污水池,坑,塘,稻田,水沟等)接种,让其感染死亡。此外,还可以更换TIT法微生物农药其他药物(如兴奋剂),使兔子害鼠害烦躁后,扭在组内的窝,造成害鼠和兔子的伤亡。或更换微生物农药性兴奋剂+不孕剂,目标害虫疯狂的寻找异性滥交,防止正常目标有害生物体,目标害虫密度降低到安全水平。

3药物注射技术

该被注入注射药物是有害的,或注入到所述液体注入设备,以打击害虫的树干。注射的药物浓度,浓度相对较高,环境污染少,天敌安全,适合身材高挑的森林病虫害防治。①竹腔注射:防治竹蝗时,在跳蝻孵化出土时,对产卵地每竹基部节间作竹腔注射吡虫啉或乐果等内吸性药剂20mL原药,防治竹蝗的药效期长达40-60d,可彻底杀灭产卵地上整个出土期出土的跳蝻;②昆虫道包装:包装在蠕虫信道释放剂或熏蒸剂,或昆虫,线虫;③被害处注射。用于皮下害虫柴油熏蒸5-10倍液注入被害处;④打孔注药机注射:采用专业设备,将高压药液注入植株体内;⑤专用注射液注射:此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林业松材线虫病预防,或树体营养;⑥输液滴注:配置的注入输液瓶,根据钻在树上的“特殊注射注射液”的方法,所述输液针插入时,连接输液瓶,针头和输液瓶悬挂上方0.5-1.0米正确位置时,调节流体的量不漏液体的注入孔。

送式静电喷雾技术

风送式静电喷雾技术,我们必须首先通过液体雾化压力或旋转雾化液滴的形成,充电电极后,使带电液滴,二次雾化气流对植物的作用静电和气流液滴。静电喷涂微风技术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①在推广使用气流的作用,提高了静电喷涂液滴的渗透有利于郁郁葱葱,高大的树木防虫足够弱。②合理控制静电喷雾时的气流,喷雾飘移损失会非常显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③带上静电后的雾滴,其表面张力被降低,以降低防雾性,改善雾化,液滴朝向最小表面积不易冷凝在植物,植物有益吸附液滴。与此同时,空气更容易使在叶片上和寄生虫飞沫传播,将显著提高杀虫效果。

五结语

森林业论文第3篇

党的十第一次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并列为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战略目标,说明了对国情认识的深化、民生民心的洞察和大国责任的清醒。为今后十年甚至百年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安全发展立起一座举世瞩目的绿色里程碑。

纵观人类文明史,生态文明乃是一切文明的安全底线和最高境界。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可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标准应该是物我合一,“相看两不厌”;人类与自然共荣,人类与社会和谐;而不是对立。“罗马粮库”何存?楼兰古国安在?它的消失不是天神的发怒,而是沙漠的吞噬,水资源的枯竭。

其实,地球上的沙漠,除了几万年、十几万年前形成的被以色列人称为“上帝给的沙漠”以外,不少是人类自造的沙漠。以人类为优势物种并不断繁衍扩张以来,地球已经进入被某些地质学家称为“人类世”的新时期。草原和沙漠首先成为人类向自然索取的对象,成为“人类征服自然”这一错误观念的练兵场。自然界饱受人类社会不公正的待遇,从而使它们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巨大扭曲。它们被迫自卫,对人类实施应有的报复。气候恶化、水土流失、耕地沙化、草场退化、生活贫困化接踵而来。人类在饱经大自然的惩罚以后,正在学会与自然相依为命。这是对地球认识的升华,也是对生态道德的反思。迷途知返也好,悬崖勒马也罢,都是为领悟生态文明真谛付出的学费。

中国科学家认为,新世纪必须“换一种思维看环境变迁、看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点包括沙漠化的防治、草原的科学利用、资源的可再生、经济的可持续等。要点可概括为:尊重规律,善待自然,造福人类,用系统思想和科学技术变自然界的生物链、食物链为产业链、效益链,构建新的平衡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原则是“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绿起来、富起来结合”。

二、钱学森是前无古人的战略科学家

钱学森先生作为有全球眼光、人本思想、系统观念、未来设计的战略科学家,50年前就介入了应对全球人口、人才、能源、生态“四大问题”之一生态危机的思考,并做出了伟大的创新性理论贡献。20世纪60年代,他在领导国防科研工作期间,经常利用深入内蒙古、青海、新疆等沙漠戈壁试验基地的机会,了解生活在周边地区恶劣自然条件下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思索如何用科学技术改变那里的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贫困面貌,用战略眼光超前提出“再增加14亿人口,我国如何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等问题。

1984年6月28日,钱学森应《内蒙古日报》之约,发表了对我国五大草原进行历史反思和科学利用的专论《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人民日报》1985年3月5日全文转载)。同年7月,他首创迎接21世纪第六次产业革命挑战的创新理论体系框架《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道路绘出了蓝图(见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调研通讯》1984年第27期)。钱老说,因为农业、海业已有专门的国家机构农业部、海洋局负责管理,所以应从实际出发,以林业、沙业、草业为重点,强调林产业、草产业、沙产业“三业结合”在我国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1986年1月,他在给天津学者张鸿烈的信中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宗旨就包括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所以一方面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而创造一个最优美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资源永续不衰的问题。”。

钱学森的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是科学利用草原、沙区优势资源,“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的系统工程。通过高科技和大市场,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实现 “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目标既明确为创新的阳光产业、节水农业,又具体为新型的扶贫工程、知识经济。其通俗表达是“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形成产业,对接市场,创造财富造福百姓”的“林业系统工程,草业系统工程或沙业系统工程”,简称林产业、沙产业或草产业。钱老所以要强调“一旦农业系统工程用到知识密集的农业产业、林业产业、草业产业、海业产业、沙业产业,就能大显身手”;“防沙治沙也是沙产业”但“沙产业比防沙治沙难得多”,是因为依靠科技新成果在沙上种草、用草、加工草,便延伸出草产业;在沙上长灌木、长树并加工利用,就延伸出林产业。其关键词是“四过转化”:其一,“过(阳)光转化”,把二氧化碳、水、叶绿素转化为植物蛋白;其二,“过家畜的腹转化”为动物蛋白;其三,“过机器(流水线)转化”为合格的产品;其四,“过市场转化”为商品和“增了值的货币”。通过“治用结合,以用促治,以治保用”即“绿化——转化——产业化”,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防沙治沙、用沙、管沙结合,向沙漠要效益,向市场要红利。判别沙产业的五条标准是:太阳能的转化效益、知识的密集程度、是否与市场接轨、是否保护环境和是否可持续发展。

三、林沙草产业系统工程是伟大的理论创新

实践已经证明,钱学森的沙草产业思想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强调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成体系地打造新的科技集群,最大限度地转化、加工、综合利用沙生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为人们提供“离土不离乡”的新生计、新经济。著名的沙产业专家、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先生说,钱老深刻分析了沙区农业气象资料、土地资源特征,指出沙区不仅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也具有独特自然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克服其不利因素。沙产业愈发达,第一性产品的产量就愈多,人们为追求生活必需品所进行的盲目开垦和放牧就会得到有效控制,脆弱的自然系统就会得到休养生息。钱老首倡的“将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的“沙产业指导思想”,已引起国家高层和有关部门的重视。1999年1月6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总体布局”就指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沙产业”。

专家们认为,中国所以比西方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研究更全面、更辩证、更深刻,是因为我们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世界上古史著录最完整,有文字记载的灾害史料很丰富,经验教训刻骨铭心。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院士推动的中国“沙漠学”的创建研究、成果整理和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在世界上起步很早,独树一帜。中国沙漠的多样性不但最具代表性,而且关于“畏天”、“敬天”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环境观、沙漠观的研究也最讲实际、最成体系。钱老要求我们“继承+创新”,“保护+利用”,“双管齐下”建设生态文明:一是要顺应规律,珍惜资源,因害设防,保护多样性;二要科学经营,绿色发展,通过循环经济、整合高新科技成果,面向市场生产终极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不但要搞生态道德教育,而且要用生态立法约束人类的不当行为。既不是搞传统的“工业化”,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代价;也不是搞西方的“城市化”,置沙区、草原农牧民的贫困于不顾。坚持城乡一体化,工农携手奔小康。认清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贫困,既不能“只见沙漠不见人”,更不能“只保环境不保人”。

钱学森首创的林沙草产业理论是面向21世纪的前无古人和洋人的科学建树,站得高,看得远,懂天理,接地气。把战略的前瞻性、科学的整体性、人文的关联性、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一个复杂巨系统中分析,确保地尽其利,人尽其才,货畅其流,光尽其用。变以色列“高投入、高产出”的“贵族农业”为“工农联手、城乡一体、资源节约、循环增值”的“平民农业”。其高人之处可概括为四个字:“省”、“链”、“转”、“和”,即围绕一个“省”字,走节约再生的循环经济之路;突出一个“链”字,走“草畜工贸四结合”、向市场要效益的龙型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强调一个“转”字,走新型的城乡一体、要素共享,工农互融、脑体差别消失的集约、集群经营之路;追求一个“和”字,走技术创新、系统平衡、利用综合、文化衔接、效益迭加的知识经济和谐发展之路,为决策服务,为百姓谋利。

钱老提醒我们,生态文明建设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坚定信心,创新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崇洋,不,不唯书,“只唯实”,“千万不要”像西方精英“罗马俱乐部”那样“只唱悲歌”。

专家们已形成如下共识:“荒漠化既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经国务院第8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采纳了专家的观点,明文规定“防沙治沙是全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须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讲求实效”的原则,促进“沙产业发展”。“利用沙区光、热、风、土地资源优势,在地表水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发展适合沙区生长且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林木,种植饲料、发展养殖、人工培育沙区中草药和食用植物资源,通过‘公司+基地’发展,使防沙治沙与农牧民增收致富、企业增效、政府增税有机结合”。到2010年和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务院更在关于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沙产业”、“鼓励发展沙产业”。

四、西部地区是中国发展的潜力所在

钱学森谆谆告诫我们:“西部地区是中国发展潜力所在。”我国的西部不但是大江大河大沙漠的源头,也是矿产资源和绿色资源的富集带。“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乳东供”、“西药东服”的物质保障靠它,建设北方生态屏障、保证民族聚居地区“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也靠它。学习新西兰,让“羊背之国坐着矿车起飞”是对的,但绝不能竭泽而渔。必须让绿色产业和黑色产业两个轮子一起转、两个翅膀一起飞。钱学森认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应明确为通过转化、吸收、贮藏二氧化碳的“深度加工”,发展“循环经济”,运用全部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实现“零排放”、“全吸收”。1983年11月4日,钱老在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经济研究所曹美真教授的信中指出:要发展“包括农、林、牧、禽、渔、虫(蜂、蚕、蚯蚓……)、菌(食品菌……)、微生物(沼气、单细胞蛋白……)、工(加工业)九业,搞光合作用产物的深度加工,创造出第二个农业、第三个农业。”1994年2月27日,他在给上海交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朱掌玉教授的信中明确支持“以菌吃污”:“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生活中有大量的垃圾和粪便,这都可以通过菌物改造利用。我国湖泊总面积的55%为含盐1‰以上的盐水湖,盐水湖中菌物可以利用阳光进行生产,有人称之为“盐湖农业”。他希望21世纪的中国在“利用菌物进行生产”的生物科技方面有所作为,预言此类生产的年“产值总会达几千亿元”。

有的调查报告指出,我国的沙漠、四大沙地和五大草原都在西部。水土流失面积的80%在西部,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在西部,农村牧区60%以上的贫困人口在西部。55个少数民族中的50个集中分布在西部。据统计,目前西部地区人口虽占全国的近3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东部地区的4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东部地区的一半,约2000万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些事实说明,日益扩大的东西部发展差距不但阻碍着国民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影响着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主席在视察内蒙古自治区时振聋发聩地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事关全国的生态安全。”2010年全国政协委员赴内蒙古视察团的《关于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情况的视察报告》也大声疾呼,应“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新认识草原、沙漠的价值”,“像重视森林一样重视草原,像重视‘三农’一样重视‘三牧’;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基本草原,把保护好、利用好草原纳入‘十二五’建设的国家规划”。

有感于西部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面临的种种困难,早在2000年,钱学森就在给中央领导的信中说,跨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应该有新的思路”,“起点一定要高”,“要用科学技术解决西部人民的富裕问题”,让少数民族兄弟与汉族一样,享受“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2002年,内蒙古成立沙产业、草产业协会时,钱老大力支持,欣然担任名誉顾问。他在给协会名誉会长杨利民、会长夏日的信中强调:“内蒙古的优势产业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沙产业和草产业,这是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内蒙古的同志紧紧抓住了这两大产业,真正建设成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和草产业,内蒙古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也会得到改善。”他在给协会专家赵永亮、郝诚之的信中说,“林、沙、草三业结合”,就可以“开创我国西部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

五、内蒙古是“试验、转化、推广之地”

内蒙古党委、政府、政协各届领导都高度重视钱学森院士的建议,把林沙草产业当作新型战略产业,一届一届抓,终于见成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国家民委原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原主席杨晶同志对国内理论界朋友的如下评价表示认可,即“十五”以来,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表现出八个亮点:由专家试点到农牧民实践;由农牧民个体经营到龙头企业带动;由资源简单转化到产业链延伸;从小基地示范到大集团加盟;从产品营销到名牌打造;从名不见经传到企业家军团出现及民营企业家挑大梁;从实物运营到资本运营及国际财团直接融资;从分散活动到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发挥作用,以组织化保证产业化。

资深沙草产业专家、中国工程院知名院士任继周先生和农业部原副部长洪绂曾先生都赞扬,在宣传践行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科学思想方面,内蒙古做到了八个全国率先:率先把“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率先把“大力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写进了自治区“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率先在全国注册并开通《中国沙产业、草产业网》;率先出版一套三本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实践丛书》和一套五本的《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思想探微丛书》;率先举办《钱学森与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图片展》;率先提出以沙产业理论为指导的“生态小康”概念;率先总结了“鄂尔多斯生态小康双赢模式”;率先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沙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六、鄂尔多斯的“生态双赢模式”

2008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看望钱学森,高度肯定老科学家的两大理论贡献:一是系统工程理论;二是沙产业理论设想。总书记谈了他视察西部的所见所闻:“前不久,我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钱老,您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同志认为,主席强调的三点,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标准,即恢复生态、发展生产、提高农牧民生活要“三生统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三效兼顾”。

过去国家林业部门曾以森林覆盖率为依据,提出“南学榆林,北学赤峰”。后来徐有芳部长在《人民日报》1994年8月25日第二版发表文章《向沙漠要粮棉油肉》。钱学森院士读后说:“徐有芳部长这次讲治理沙漠戈壁有了新思路,令人高兴!但没有讲怎样才能做到向沙漠要粮棉油肉?怎样解决缺水问题!”现在以钱学森院士倡导、主席归纳的“沙生植物加工”、“沙区生态恢复”和“沙区人民致富”为综合指标衡量和确定治沙先进典型显然更科学、更有说服力。中国林学会理事长、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董智勇先生在《像钱学森那样攀登科技高峰》一文中说:“钱老倡导的系统工程、系统科学等理论,正在与林业工作密切结合。钱老提出的有关发展沙产业的建议,已经得到了‘三北’地区的重视,将指导我国沙漠资源的治理和开发利用工作。”据我们多年跟踪调研,建国以来鄂尔多斯市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付出了巨大代价,摸清了基本规律,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地流传的一首总结50年生态变化的“顺口溜”很能说明问题:“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砍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工农联手闯市场。”鄂尔多斯市副市长白玉岭同志在“2007首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上讲演时深有感触地说过:“50年过去了,我们终于明白了人要吃饭,羊要吃草。西部大开发,生态是重点,沙漠化防治是难点,沙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是焦点。突破口是产业化,现实的选择是发展钱学森理论指导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2001年鄂尔多斯市的沙化面积曾占全市面积的70%;2011年,植被盖度高达75%,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3亿吨,转移农村人口40万,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的增加值达11.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就林沙产业一项增加891元,开始出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好发展态势。2008年10月初,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宣传部部长的刘云山视察内蒙古自治区,明确要求总结“鄂尔多斯发展模式”。他说:“鄂尔多斯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的缩影,是改革开放的典范和生态文明的典范。来到鄂尔多斯,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理论工作者要对这个发展变化、沙产业草产业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提高对规律性的认识。”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同美国前总统卡特谈话时指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如内蒙古自治区,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做为中国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的“孕育构思之地、试验示范之地”,内蒙古自治区通过近30年的不懈奋斗,已经当之无愧地走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钱学森院士为此十分欣慰,亲笔署名给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赠送过这样一段话:“内蒙古各民族人民过去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贡献;现在又在沙产业、草产业上给全国带了个好头,做出了榜样。我希望他们在沙产业、草产业上继续做贡献,并把沙产业、草产业推向全中国!”巴特尔在《求是》杂志2013年第4期和《内蒙古日报》2月22日发表署名文章,郑重承诺:“按照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的要求”,把“科学治沙,科学用沙,大力发展沙产业”进行到底;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谱写美丽内蒙古新篇章”。从三晋大地调任内蒙古党委书记的王君经过调查研究,很快认识了内蒙古构筑生态屏障,突出绿色发展的战略价值和示范作用,在3月19日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安排部署当前工作的干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林沙草产业,形成多元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要求各级领导“完善发展思路,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路径”,“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

七、沙产业伟大思想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

钱学森院士以林、沙、草产业理论为代表的生态文明观,2006年以来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回应。2006年,联合国《全球沙漠展望报告》指出,过去人们单纯认为“沙漠是贫瘠荒地”的观点是错误的,“沙漠以其特有的生物多样性、潜在的经济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第35个世界环境日成为人们瞩目的中心”,“如果沙漠蕴藏的巨大太阳能,被合理有效地用于生产动力,那么未来的世界也许是一个无需化石燃料的世界”。该报告指出:“全球沙漠地区应该探寻环保与发展双赢的新思路。人们能够,而且也应该下决心不要改变沙漠,而是与其共存,并为人类未来保护沙漠。”2010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中国宁夏防沙治沙、开发沙产业的成功经验写进该署绿色经济报告。他们派员实地考察后认为“宁夏人变沙害为沙利,变沙地为家园,从治沙到用沙,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2012年9月,在中(国)阿(拉伯)防沙治沙合作论坛上,宁夏应邀介绍了“坚持防沙治用沙相结合、防沙治沙与群众脱贫致富及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积极发展沙产业,努力实现沙绿民富”的经验,受到广泛好评,认为中国的产业治沙、科学用沙,给世界作出了榜样。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恕先生高兴地说,联合国秘书长《以行动应对荒漠化》的呼吁“充分显示了沙产业理论的价值所在——以阳光为能源而不受危机限制,将在破解人类发展的粮食安全、能源危机,以及完成联合国千年目标等难题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森林业论文第4篇

潞西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南部,该市地处滇西南山原的南缘,为横断山系南端,高黎贡山余脉两侧的斜坡地带,为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地与宽谷盆地相间的地貌形态,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山地为高黎贡山向西的延伸部分,为龙江、芒市河等河流切割侵蚀而形成的山地宽谷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全市国土面积435.17万亩,林业用地面积307.8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197.42万立方米,活立木年净生长量为55.3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1.8%,林木绿化率64.1%。全市有林地面积253.73万亩,其中:国有林30.51万亩,占12.03%,集体林223.22万亩,占87.97%。按照两类林划分:商品林面积224.15万亩,公益林面积83.72万亩,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28.03万亩,地方公益林55.69万亩。我国现行的采伐限额制度就是一项既保护森林资源,又根据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必需木材产品的重要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现代林业建设的不断深入,该市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与落实林农处置权的要求和森林经营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采伐申请程序复杂、渠道不畅,指标分配不合理、不及时,影响了正常的森林经营,亟待改革完善。特别是采伐管理制度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森林经营者的积极性,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森林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按照林学规律、技术规程对森林实施合理的采伐利用,不仅能为社会生活提供必须的木材产品,同时也是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促进森林生长的重要手段,反之,违反林学规律和技术规程,超过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采伐利用森林资源,是导致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而建立与执行符合市场经济形势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在科学合理森林采伐中起着十分关键的约束、引导和监督作用。

三、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的对策

潞西市为了开展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组织强有力的工作机构,研究、部署和组织开展试点工作。调动多种宣传手段,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舆论氛围,进行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

1、从基本原则和管理手段上改革森林采伐管理制度

首先,在改革试点工作中,潞西市坚持统筹生态管理与林木采伐处置权的原则,确保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坚持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原则;坚持谁申请采伐谁更新造林的原则;坚持采伐限额制度不动摇的原则,确保生长量大于消耗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确保改革有序开展;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依法经营、规范管理的原则,确保方便林农、依法行政;坚持管好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开人工林的原则;坚持科学、合理利用的原则,强化科技支撑;坚持可持续经营的原则,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改革试点工作实践证明,此原则把握和兼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次,在森林采伐管理手段方面,以林权登记信息、二类调查资料、两类林区划成果、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卫星影像图为基础,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开发、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网络办公、信息同步,资源共享、实时更新,模拟预测、科学决策,自动统计、超限预警,即时监控、动态管理。

2、从编制方式上改革森林采伐限额

实行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森林采伐限额编制的新机制。在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采伐限额管理机制。对非规划林地要严格依法界定,其商品林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纳入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的范围是市人民政府规划为林业用地上的森林、林木。各种竹资源、非林业用地上的森林、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调整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将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调整为五年森林采伐总限额管理。

3、从管理方式改革森林采伐管理

实行分类管理、分区施策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新框架。进一步放活非规划林地上的林木采伐管理。对具有特定防护和景观功能的非规划林地林木,以市为单位统一规划,全面建设,落实管护,适时更新,实行以规划控制为主导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调整现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范围。

4、从分配方式上改革森林采伐指标

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采伐限额分配新方法。已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的合理年采伐量分配采伐指标,批准采伐申请,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未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按照森林资源实际状况和持续利用的原则分配采伐指标,批准采伐申请,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改革林木采伐计划的制定。实行自下而上制定林木采伐计划。建立“林农民主分配、经过两榜公示、乡镇统一审核、县市总体平衡、限额总量控制”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

森林业论文第5篇

(1)建立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应按照责权利一致和有利于林区的长远发展来完善国有森林资源的管理体制,把资源的经营权落实到林场,建立完全独立于林场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系。

(2)建立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促进保护森林资源。实现林木商品化经营。

二制定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建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

(1)必须把森林的培育、保护和管理为主的第一产业放在首位。调整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仅要重视木质产业,更要高度重视非木质产业,不仅要重视林果业,更要着力发展森林养殖业等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大力发展以充分利用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主的森林旅游、林区社会的商业服务业以及森林种植、养殖等第三产业,综合发挥林业资源优势,体现林业三大效益。同时,有利于林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国有林业体制改革步伐,建立现代林业制度

通过探索和采取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的改革,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通过国有林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实现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与国有林场的脱钩,把经营权和生产职能转给林场,把资源配置的职能转给市场,把社会职能转给中介组织,把国有林管理权、监督权能留给政府,建立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四深化林业改革和创新经营体制,探索国有资源民营的新路子

宾县有48%的林地实行林地民营,为森林资源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发展民营林业就是由林业机制改革向体制改革转变。在认真分析全县林地资源状况、管护情况的基础上,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以管护性承包、股份造林、拍卖等多种模式将林地经营权转移给有条件的职工、干部、农民,实行经营责任和经营风险的转移,推进国有民营进程,促进林地民营向多元化、模式化、规范化、成效化、层次化方向发展。随着国家对林业政策的完善,体制的变化,国家林业局提出林业要实行“五大转变”,主要由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转变,这是林业经营发生的战略性转移。宾县林业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进林业民营的建设进程。特别是对森林实施分类经营后的商品林区,采取林地经营权、使用权及林木所有权有偿转让的办法,面向全社会,敞开山门,招商引资,解决林业发展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的问题。

五积极进行招商引资

大力发展外向型林业要彻底敞开山门,对外招商引资,促进林业干部职工的观念更新、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加大旅游业的开发、加快林区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因此,通过发展外向型林业,吸引资金,吸引技术,吸引人才,这样,才能使我县的林业真正快速发展起来。

六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探索林业集约经营的新路子

森林业论文第6篇

森林资源关系着人类生存环境,因此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是维系生存环境的基础和保障。所以,我们要提高对森林资源的重视度,在了解保护森林资源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加大管理力度,保证人与自然在和谐的自然环境下和睦相处,构建适合人类生存的良好环境。接下来就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的措施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1)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加强管理。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要突出两个工作中心,即林地保护和林权管理。此外更要加强对森林利用、林地林权以及森林经营方面的管理,对森林资源的整体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充分保证森林生态系统在正常的状态下运营。与此同时,要将森林覆盖率、林地保有量等列入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作为政府的考核指标。同时需要有实际行动的配合才能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再生和高效利用。

(2)促进高效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高效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就要采取全方面的的措施,不仅要从森林资源使用的自身优势来考虑,更要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首先,加快林木种苗工程建设的进程,主要发展经济林木产业。经济林木产业不仅具有特色,又兼具时效性,若其发展顺利,将成为林业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是不断推广新经济林产业,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名、特、优经济林产业,根据林木地方种植特点做到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大力推广种植。

(3)统筹兼顾,做好荒漠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及管理工作。在进行荒漠治理时,重建和封禁保护工作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荒漠生态系统的修复,取得更进一步的优化。同时,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要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为人们发家致富提供了一条道路。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偿使用制度就是指在利用生态资源产生利益的过程中,自然资源的使用权人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人为保护生态环境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制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自然资源的使用权人向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人支付一定的费用是对自然资源价值的体现,也是自然资源所有权人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二是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人为保护自然资源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和代价,理应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而自然资源的使用者也无权免费的使用经改善的生态环境,也应当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

(4)不断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就目前的森林保护体系来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不断的完善。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将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条例列入明确的法律条文,以此来规范森林保护与管理中的工作细节,使得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体制更规范化和现代化。其次,对限额的森林资源要严加管理,严格进行“三总量”控制。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加强林区的综合治理工作,并定期的进行执法检查,对于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要严惩,从根本上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同时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近几年来。我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各地区林业部门对森林资源都加大了保护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对非法砍伐树木、开垦农田的打击力度,挽回国家经济损失,加大了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监督,增加了森林面积。但是,部分地区的监管力度仍然不够,如缺乏对林地用途的审核制度,无法及时发现破坏林地的行为,对各种案件的监察力度也未落到实处。

2结束语

森林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森林资源行政许可证

1森林资源及森林资源资产

1.1森林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林地以及林区野生的植物和动物。森林,包括竹林。林木,包括树木、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土的乔木林地,疏林她,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根据该规定的精神可知,森林资源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群落,它具有一定的生物结构和地段类型并形成特有的生态环境系统。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在进行科学管理及合理经营条件下,可以不断地向社会提供大量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及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

森林资源按其物质形态可分为森林生物资源、森林土地资源以及森林环境资源。①森林生物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资源。②森林土地资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等。③森林环境资源。包括森林景观资源、森林生态资源等。因此,森林资源是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的综合体。

1.2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是不是商品,有没有价值是林业经济学界长期以来讨论的核心问题。森林资源的价值与价格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1.2.1资产与资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第三辑中,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因此,资产具有3个重要特征:①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②为某一特定个体所控制。③资产可以用货币来计量。

1.2.2资源与资产资源与资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资产,首先必须是一种经济资源,资产与资源分属不同的管理范畴。两者的物质内涵具有一致性。但又有显着的区别。①资源揭示财富的物质属性,主要以实物管理和数量管理为基础;资产要揭示财富的经济属性,目标是对资源进行经济补偿或价值实现、以价值管理为核心。②取得的方式不同。资源的取得或者是天然形成的,或者是人的劳动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而资产的形成可以有3种渠道:一是由人们认定渠道,将一些资源作为资产;二是由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创造的;三是由买卖、租赁等产权交易实现的。③作为资产的资源,具有法律上的独立性,资产总是个体者的资产,主体对其具有控制权。④计量单位不同。资产应能够以货币计量,而资源主要以实物单位计量。

1.2.3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资产是在现有认识和科学水平条件下,进行经营利用,能给其产权主体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资产的分类:①按其形态可划分为林木资产、林地资产、森林景观资产和森林环境资产等。②按经营管理的形式划分为公益性森林资源资产(如防护林)和经营性森林资源资产(如用材林资产、经济林资产、薪炭林资产和竹林资产等)。

2森林资源和林业管理理论基础

森林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森林经营;概念;指导原则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剧烈。与此同时,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不但是一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同时也是生态公益功能生产部门。但是,在分类经营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对林业生态公益功能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宣传上,还未能做到针对森林的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也未能理顺受益与经营之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因此也直接影响到生态公益林经营和商品林经营两者之间的正常经营关系,使两者的主体功能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一、森林经营的概念

森林经营从狭义上讲是森林培育措施的总括,即从宜林地上形成的森林起到采伐更新时止的整个生产活动,包括森林造林、抚育、主伐再更新等重要内容。从广义上讲,森林经营是围绕森林的一切经营活动。森林经营的理论自1713年德国卡洛维茨提出森林永续利用理论以来,先后又提出了木材培育论、森林多功能论、船迹理论、协同理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二、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和普及,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森林可持续经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各个尺度上保持和促进森林可持续性的经营管理。它既是可持续林业的基础,又是可持续林业的一部分,必须服从于林业和区域可持续的发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政府间森林论坛秘书长梅尼认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应当“在没有不可接受的损害的情况下,长期保持森林的生产力、可再生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

因此,森林可持续经营就是通过在各个尺度上对现实和潜在的森林生态系统实施保护、经营、恢复、建设、管理和利用,能够在保持、提高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整体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满足地方、区域和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持续发展对森林多种产品、服务和文化价值的要求,这是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

三、森林经营管理的指导原则

3.1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制订经营目标和经营措施.保证生态系统在区域、景观和林分水平上具有可持续性。这不仅包括作为物质资源的可持续性,还包括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可持续性。

3.2 公益性和社会参与原则

公益性和社会参与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充分认识森林经营的公益性特点,考虑社会要求,使森林经营规划目标和经营措施符合当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鼓励社会参与管理和决策,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社区的支持。其中包括:一是森林经营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二是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教育。

3.3 可持续利用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坚持森林产品收获利用与该产品的再生速率保持适当的均衡。为实现可持续利用,应当对影响产品形成或再生速率的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制订可持续的经营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产品再生速率,在此基础上,提高森林产品利用量。

3.4 经济合理性原则

经济合理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中,任何森林经营活动项目都需要进行经济可行性论证,避免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分析给经营者带来经济损失。经济可行性论证应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在可靠的经济预测基础上,充分考虑在有意义的时间尺度上的近期利益和长期影响。要充分认识到,对森林经营管理单位来说,由错误的经营决策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往往会转化为对现有资源的巨大压力,由于经济状况恶化,企业将被迫放弃原来规划的目标和经营措施,进而危害整体的可持续性。

3.5 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对森林经营决策采取谨慎的态度,即在不能明确肯定该如何处置时先行搁置。森林可持续经营要求森林经营建立在充分的生态学合理性、社会满意性和经济可行性基础之上,对森林经营活动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但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由于信息不全面、不充分,或相关知识不足等原因,无法对森林经营效果作出明确评价,而森林经营活动的影响极其深远,现在的经营措施会影响到今后数十年甚至几代人,有时会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缺乏充分决策依据的情况下,要采取谨慎的态度,选择保守的经营措施,为今后进一步采取措施留下充分的余地。

四、林业生态系统 确保森林可持续经营

要积极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方面。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体现在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林业工作的全过程。科学编制林业发展区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依法加强森林经营监督管理。同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批滥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各项防火措施,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认真抓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的防控能力,为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能力建设。随着林业改革发展的深入和现代林业建设的全面推进,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适应,必须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能力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监督能力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监测能力建设。重点是通过组织、技术、资金的有机整合,加速推进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起标准统一、信息共享、功能完善、实时高效的综合监测体系。

要做大做优做强后续产业,加大后续产业发展力度。坚持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分层次、多领域、上规模、出效益”的总要求,坚持用新视野拓展林业产业发展新空问,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着力打造以森林生态旅游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后续产业,确保项目建一项成一项,真正把后续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为生态建设提供后劲,为提高职工收入创造条件。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弘扬生态文明观念。抓好“生态效益第一”思想的宣传。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引导林业职工树立“给自然之美以真爱”的生态观念,倡导社会群体普遍树立“走进森林、亲近自然”的生态理念。切实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为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林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森林业论文第9篇

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论坛由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举办。由国家林业局、广东省人民政府、经济日报社联合举办。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办。

按照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申办办法规定,只有具备国家森林城市的城市,才有资格举办中国森林论坛。这意味着广州在今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绿色大比拼中,已经成为第五届国家森林城市得主。广州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窗口,作为一个工业文明程度较高、城镇化步伐较快、经济发达的城市,通过实施“森林围

城、森林进城”战略和“青山绿地”、“绿色产业”、“森林文化”工程,在建设森林城市和推进生态文明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有示范作用。据悉,在论坛上,国家林业局将向广州市授牌。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城市森林与生态文明”,论坛将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倡导的“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宣传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成就,广泛交流和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森林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参与城市森林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加快中国城市森林建设,促进构建和谐城市,建设生态文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