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气象信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2:22

气象信息论文

气象信息论文第1篇

1.1传感器

本设计采用的传感器型号是Vaisala公司生产的气象变送器WXT520,是一个轻巧的小型变送器,采用紧凑式包装,可提供6种气象参数。WXT520用于测量风速、风向、降水、气压、温度和相对湿度。传感器外壳的等级为IP65/IP66,适合于我国北方的恶劣天气。WXT520采用32VDC,并使用可选择的通信协议输出串行数据:SDI-12、ASCII自动和轮询。有4个串行接口可供选择:RS-232、RS-485、RS-422和SDI-12;并配备了一个安装用8针M12接头和一个维护用4针M8接头。

1.2主控系统

主控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器与控制器,具体包括控制器、采集器、通讯模块、供电电源和存储模块等部分。主控器通过嵌入式软件与供电、采集、通讯、存储等单元协调工作来完成。自动气象站的核心是数据采集器,负责数据收集、传输、统计分析和数据存储[4]。采集器电路主板包括主板和底板。主板是嵌入式工控主板,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操作性、支持第三方控制器,包括时钟管理、实时及周期间隔定时器、复位、关机、高级中断及调试单元(DBGU)。通讯单元为西门子6GK7型工业以太网通讯单元,可以做到网络统一,可与支持EtherNet/IP的设备连接,结合使用Ethernet功能使其具有传感器监控器及控制值备份等现场实际应用功能,要想完成任务下达命令和数据上传功能需要通过网络来实现。通讯模块起到关键作用,所以要求其具备以下功能:①支持国际标准通讯协议,如TCP/IP(6.0)、UDP或者PPP,具有标准RS232串口;②可以自动监测联网状态,短线1min内自动拨号重新连接,防止数据的丢失;③接口速率为可选的1200~9600kB/s范围。存储单元:因采集数据的频率较短和跟踪监测的时间范围较长,因此采用存储容量为闪迪256G固态硬盘,用于保证存储容量及数据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读取速度,同时存储单元可以记录系统工作状态。防雷单元:由于监测系统需要全天候连续工作,所以需要面对复杂天气状况,因此加装防雷设备对于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尤为关键,本系统采用的是雷太LY1-B系列电涌保护器(一级防雷器)。供电单元:由于本系统需要在田间进行监测,不宜采用城市供电,因此选用了太阳能电池进行供电,对电池的容量要求为在无光线的环境中可以连续供电10天。扩展单元:新型传感器需要有相应的端口或接口与主控系统相连接,以满足系统升级或新添设备需要。

2系统设计

农田气象信息远程监测系统的主控器选用的是Atmel公司的ARM9系列的AT91SAM9260处理器。该处理器可以采用Linux操作系统,通过嵌入式应用控制程序,实现农田环境多要素气象数据的采集、处理及存储的功能。被采集到的气象要素基于TCP/IP协议的通讯网络,采用无线GPRS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组网方案,实现无线气象数据传输,并基于LabVIEW开发农业气象信息管理软件,使气象信息能够被读取。

2.1采集控制设计

采集系统可以实现采集并对采集到的气象要素信号进行处理。采集系统内部设有存储器,可以进行信息清除并对采集到的各气象要素的数据进行存储,有接口USB实现信息数据的备份功能。系统设有通讯接口RS232/RS485,可以通过该接口与GPRS/CDMA等通讯设备连接。该系统有时钟校准功能,通过监控中心下达指令,对气象站的时间进行校准。数据处理的方法需要设计采集数据的时间间隔。气象数据的监测主要为定时扫描各传感器的数据,通过通讯模块将数据的电信号传到主控系统中经既定程序(LabVIEW)计算;通过屏幕可以直接读取实时数据,针对特定时间段的数据可以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如平均值,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趋势数据以及不同周、月份、年份的数据统计分析等[5]。收集数据默认为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风向、风速及气压;当增加传感器时,在主控系统中重新设置就可以进行增加项目数据的收集。各气象数据中气温、相对湿度、雨量、气压的数据传感器每10s测定一次,根据气象学上常规的统计方法,通过程序收集到1min内每10s的瞬时气象数据。气温、相对湿度、雨量、气压在1min内会收集到6个数据,舍弃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使用其余的4个测定数据来计算算术平均值,此值为监测系统最终在屏幕中实时显示的瞬时数值。风向、风速的监测频率为1次/min,系统计算每5min内5次测定值的算数平均值,此数据在LabVIEW程序界面中实时显示。所有测定的数据在数据库中均有保存,如统计部门需要对数据进行特殊分析,均可在数据库中将数据导出。在数据库中如有异常数据,一般以超过临近时间点两倍的数据值进行特殊标记,以便提醒管理员对相应数据进行核实和异常情况的分析。

2.2通讯设计

前端采集部分与后端监控中心系统通信采用无线GPRS通信方式,由于农田气象站放置在室外,因此不适宜采用光纤传输,而采用GPRS无线能够解决此问题[6]。GPRS采用的组网方式是公网固定IP的方式。GPRS拥有传递及时、通信信号好等优势,在并组网时减少对原有网络资源的浪费,节约了成本,并可以在室外复杂环境中实时进行监测,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室外自动气象站与气象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建立点对点的网络连接,在连接过程中需要以无线方式登陆到以太网络来获得网络地址。要实现网络服务器地址和端口映射在气象管理系统中,需要气象信息管理系统软件采用其网络子网地址,这样在管理系统显示软件中就可以实现气象数据的双向通讯,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收集[7-8]。图2为基于GPRS无线通讯的气象信息系统示意图。

2.3软件设计

气象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来查看气象信息。本研究天气显示采用的软件是LabVIEW,此软件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推出的一门图像化编程语言,同时也是著名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9-10]。作为一门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秉承了其简单易用的一贯作风,使用户能够快速编写出强大的应用程序。本研究的LabVIEW编写程序图,如图3所示。为了方便叙述,本文把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雨量和气压多种气象数据统称为气象信息值。气象系统天气前面板显示图,如图4所示。通过该系统对哈尔滨市香坊区东北农业大学校内气象信息值进行监测,与气象台预报数据作为参考进行对比,气象信息值监测结果如表1所示。表1中实测的时间跨度是实验当天早6:00至晚18:00。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实测日期当天监测到的温度、湿度、雨量、风速和气压与参考值相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系统可以准确计算出当天所监测气象信息的平均值。此收集到的气象数据只是一天中的部分数据,所以经过系统分析计算出来的数据只能代表所监测时间范围内的气象信息,与气象台的参考值有偏差。

3结论

气象信息论文第2篇

1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功能

1.1事故分析

灾害性天气及恶劣气候对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雪、冻雨、雨夹雪等天气极易使线路出现倒塔、断线的现象;强风易使输电线路发生断线或相间放电;大雾及沙尘天气易使输电线路发生污闪;雷电天气容易使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由于雷击而遭受损坏;气温之间的温差过大也会使输电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暴雨天气极易使输电线路发生倒塔。以上灾害性天气必须引起电网调度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准确的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警,能够使电网调度及管理部门提前做好应对的措施,从而减少或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

1.2野外的施工检修

每年都要对电力系统中的输配电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修,需要检修的设备的数量多、时间长,操作也相对比较复杂,并且该项工作极易受到当地天气、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恶劣天气状况下,会严重影响到室外的电力施工、抢修及检修等工作。为了确保顺利、安全的实施该项操作,需要先准确预报当地、当时的气象条件,再进行操作及检修等工作,这种方法不仅使检修的质量及速度有所提高,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停电引起的负荷损失。

1.3负荷预测在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及计划

过程中,负荷预测在电能分配、发电及输电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负荷用电不仅与经济的增长及工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还受到经济、政治及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以本省为例,山西省负荷用电与天气及气候等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明显,干旱、内涝等增加了农灌的负荷,强度较高的降雪、降雨天气大幅度降低了用电负荷。山西省电网用电负荷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通常表现为当夏季的气温升高时,制冷负荷有所增加;当冬季气温降低时,采暖负荷快速增加。因此,气温是电网负荷中一个较为敏感的因素。

1.4电气设备的气象服务评价

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统计与分析历史的电力及气象资料,研究并逐步建立电力调度、电力线路发生污闪事故的气候量化条件,再依据不同的气象条件对污闪的概率进行计算。针对大风、温度、暴雨及湿度等建立起相应的警报系统,再分析电力设备的维护安装条件,并以此建立起合理的与设备安装维护相关的气象指标。

2电力系统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路径

2.1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的关键问题。通常情况下山西省各个地区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一些地区受到资金的制约,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网络建设中,致使无法广泛、深入的开展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建设。因此,多元化投资体系的建立非常有必要。将政府投资作为主体,并设立专用资金用于建设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的网络设施,从而为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另外,还要使市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吸引和鼓励个人及企业投资,为该地区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

2.2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社会及科技的发展,使山西省气象信息网络已经渗透到电力系统领域。目前,该地区的气象信息服务网络正逐步完善,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距。首先,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硬件设施较为简陋且短缺,技术手段也明显不足;另外,网络的运行维护及软件的开发等缺乏经费保障。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是一个与多个部门相互关联的综合性能较强的系统工程,相关部门必须建立起有力的具有主导性的领导体系,并加强对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的组织与管理,明确的对各个部门进行分工协作,不仅能使电力信息服务网络化建设过程中的浪费及重复建设现象大大减少,还能有效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2.3开展技术培训,加强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优秀的电力气象信息服务队伍是气象信息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山西省正在逐步完善气象信息服务组织,但是仍然缺乏电力气象信息服务方面的人才,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是现有的电力气象信息服务人员的技能及知识都已过时、陈旧,不能够与复杂的电力需求相适应。因此,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可以通过正规学校远程教育或在职培训,使人员的素质得到提升,还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业务培训,争取构建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电力气象信息服务队伍;同时,还要重视扩大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的队伍,以确保及时、准确、有效的开展电力气象信息服务工作。

2.4建立有效的气象信息收集及机制

气象服务信息资源在电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对传播渠道进行改革,通过网络渠道收集电力部门对气象信息服务的广泛需求,并定期组织学者专家等进一步对需求进行分析,再向决策部门上报。这一方法就能够使决策部门对电力部门的需求及动向进行快速了解,并及时的对供给方式及内容等进行调整,还要快速的对电力部门的需求作出反应,使电力部门的需求与政府目标相互一致。另外,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及制度,使政府的气象信息更加制度化与规范化。

2.5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推进资源共享

气象信息论文第3篇

1.防汛作用

洪涝灾害往往都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洪涝灾害有波及面广、损害程度大、损失不易挽回等特点。同时,洪涝灾害也威胁着农业生产中农民的生命安全。故而,防汛便是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较为重要的一个作用。气象部门可以根据降水预测、天气预报等服务措施,凭借着气象部门的网络系统,及时有效地将暴雨预警信息发放出去,让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能够做好准备,进而防止农民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2.抗旱作用

与防汛相对的则是抗旱。全球变暖、气候异常,极端旱灾频发。在这种情况下,气象信息服务就能依据政府和气象台共同搭建的抗旱指挥部,积极分析气象态势,并制定相关措施,确保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农业损失能够降到最低。与此同时,气象信息服务可以利用雷达、卫星等进行气象观测,也可以引导人工降雨。

3.农业灾害知识宣传作用

除了防汛和抗旱的作用,农业灾害知识的宣传可以称之为气象信息服务的一种综合性作用。气象信息服务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农业信息和气象信息汇总、结合,并进行分析,随后将其传播给广大农民,让广大农民能够得到农业灾害相关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灾害预防能力。

二、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气象部门都认识到了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作用,也在积极利用气象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出谋划策、提供便利。但是在实际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1.气象信息失真

气象信息服务的过程中,预测失误、气象发展分析失误和报告失误等我们往都称之为气象信息失真。具体而言,造成气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1大气运动在计算机上的数值模拟很多时候不能够将大气的真是变化展现出来。

1.2气象预测人员在预测和分析过程中的人为意识也极易造成气象信息失真。

2.气象信息缺乏及时性

气象信息不及时是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存在的相当严重的一个弊端。一旦气象信息缺乏及时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进行自然灾害的预防也就不够及时,造成贻误最佳预警时间的情况。尤其是冰雹、雷雨、泥石流等灾害,一旦气象信息的及时性不够,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人身安全的影响将会很大。

3.气象信息没有针对性

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气象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不断提高针对性的气象信息就是其中一项重要要求。但是在现阶段我国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过程中,气象信息大同小异,都是一些常规性的气象信息。没有针对农业生产的具体要求进行气象信息服务,进而导致了气象信息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气象信息服务顺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责任意识和服务观念

要想让气象信息服务能够顺利的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加强各级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观念就成了一项重要措施,这就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对气象工作的重视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首先,将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水平和多方位立体化进行气象预报作为己任。其次,为农民提高真实、准确、及时的农业气象信息应当是每一个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最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每个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端正态度,时刻保证气象信息服务的高水平、高质量、严谨和科学。

2.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可靠度

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各级气象部门都应当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可靠度,避免出现失真的气象信息,同时也要保证气象信息能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发挥出重要作用。提高气象信息可靠度需要做到以下内容:2.1积极进行创新和实践。

2.2不断引进现代科技手段。

2.3积极构建研究业务化和科研业务化的模式。

2.4积极进行预报模式的开发和研究。

3.构建农业气象服务的体系

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气象服务,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的地位都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气象信息服务想要顺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也离不开农业气象公共五福体系的构建。具体而言,构建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3.1积极引入研究人员,让气象实验和农业气象的贯彻工作能够能加科学、严谨。

3.2做好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规划和设计,确保构建能够顺利进行。

3.3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防等工作。

气象信息论文第4篇

市气象局向来高度重视为农服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气象人的努力,气象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气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农服务取得长足发展。

1.1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应用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并建立了一系列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工具和分析方法。目前,天气预报准确率达85%-90%。

1.2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不断拓宽。电视、电台、手机、网站、电话、传真、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通过气象科普巡回展、大众传媒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公众放在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依托一系列现代化技术,开辟了气象服务的新局面,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服务效益明显提高。

1.3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目前,针对市农业生产的服务产品有:(1)常规天气预报,包括短期天气预报,未来十天天气预报,(2)农时季节服务,包括春耕春播气象服务,夏收夏种专题服务,秋收秋种专题服务等。(3)特色农业专题服务:茶叶种植专题服务,烟叶种植专题服务,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专题服务等。

1.4气象服务组织不断健全。

已建立村气象信息员、乡镇气象联络员两级气象服务组织,目前,全市有乡镇气象联络员16名,村气象信息员296名,在健全队伍的基础上,对乡镇气象联络员进行了相关培训,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为进一步搞好气象为农服务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2、市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市气象局一直致力于为农服务的“两个体系”建设,将气象工作充分的发挥在防灾减灾的过程中,对农村的发展与农民增收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就目前市气象局为农服务机制体系的完善情况而言,仍然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2.1服务产品适应性不足。当前服务产品单一、粗浅,不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的新需求。目前,天气预报主要以常规的晴雨、温度、风向风速为主,其他如日照、湿度、蒸发等基本不作预报。预报的精细化不够,对晴雨的定量、定时、定点预报准确率低,其他如气温、风速等气象要素以及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的准确率也低,不尽如人意。

2.2主体作用发挥比较困难。就市目前农村气象服务的覆盖面情况来看,仍然有少部分农民不能对气象预警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部分村庄达不到“两个体系”规划目标标准,尽管目前气象服务渠道已较为广泛,但由于气象信息与应用的矛盾,再加上基本设施不到位,服务网络不健全等问题,气象服务无法直接延伸到农户,延伸到田头,在不少村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通”的现象,气象预警、气象服务存在盲区,严重影响了气象服务的时效性,从而不能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各级政府领导组织和支持力度尚未到位,公共气象服务未均等化,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承担主导作用,分清轻重缓急,集人力、物力和财力于一体,全力支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

2.3气象为农服务人员队伍不健全不稳定。县级气象机构一直沿用上级气象部门规定的机构设置和业务体制,缺乏既懂气象又懂农业和新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基本是由预报员兼职,工作量大,无法集中精力专门为农服务。目前,虽然各乡镇都配备有气象协理员,各村配有气象信息员,但是协理员和信息员都是兼职人员,不仅没有较系统的气象知识,管理比较松散,人员也不稳定,组织起来比较困难。

3、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气象为农服务是“公共气象”的主体,是气象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点。为了能够将我市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合理完善,针对以上提到的相关问题,气象局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3.1气象为农服务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准确率上面。天气、气候的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越高,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气象信息服务产品要逐步达到定点、定时、定量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气、气候预报不能仅仅满足于直接应用于服务,更应该通过加工衍生更多的精细化、专业化产品,目前,要注重发展针对农、林、副、渔等不同产业,不同品种和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专业服务产品,特色服务产品,开展面向设施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的服务,开展面向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论证、气候评价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

3.2针对主体作用发挥困难的问题,首先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气象农业服务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全市各个级别的政府部门以及气象部门要做到对气象农业服务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切实领导,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加强对相关气象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从而实现共同推进。另外,保障经费的投入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气象部门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以各级党委、政府为主体,进一步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政府机制,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项目建设、运行和维持经费,有了经费保障,就可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覆盖面,如,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快速传播手段可以覆盖到村,甚至到个人,使广大的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气象服务。

3.3气象农业服务体系在完善,如果没有现金和技术作为支撑,都很难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必须大力培养气象为农服务方面的人才与技术,政府部门与气象部门应该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同时要引进先进的气象监测技术,从硬件上提升我市气象为农服务的工作质量。对于信息员的问题,一方面,县级可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切实发挥乡村协理员和信息员作用,加强对协理员和信息员的管理。乡镇可成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管理站,负责本辖区气象灾害防御和气象信息员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争取地方投入和保障,将气象信息员队伍培训等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气象信息员工作的积极性。

4、结束语

气象信息论文第5篇

关键词:气象科技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语境效果

一、引言

近年来,气候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需要世界各国及时了解和共享最新的气象信息,携手应对气象灾害。然而在科技翻译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从功能理论、目的论等角度展开研究,很少运用关联理论探讨气象科技论文翻译。赵彦春曾指出:“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奠定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赵彦春,1999:276)。

二、让中国气象科技“走出去”

在引进西方先进的气象科技时,我们也要让中国的气象科技“走出去”。气象科技论文作为学术研究与信息传播的载体,在科技合作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气象论文英译的需求日益突出。

气象科技论文是科技文献的一种,用以“陈述地球大气圈、气象科技领域所发生或出现的事情,描述其特点、规律、过程等,能有效记录大气科学和气象科技界的动态”(寿邵文,姚永红,2008:178),具有专业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等特点。本文的研究案例――《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是典型的气象科技论文,具有代表性。

在汉语中,由动词构成的动核结构是句子在语义平面上的结构。一个动核结构体现着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因为气象科技汉语描述的主体是从事研究、分析和观测的研究者或设备,而客体往往是客观的事物、自然现象、观测的过程或实验结果,所以在客观描述气象研究内容时,气象科技汉语注重功能和意义,多用主动句,大量使用含动核结构的简单句或分句描述逻辑事理。

三、关联理论与翻译

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1995)中,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了有关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在中西认知语用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Sperber and Wilson,2001:50)。1999年,Ernst-August 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中。Gutt在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提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Gutt,2004:107)。为了实现原语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交际,译者在处理作者要传递的信息意图时,要作出最佳语境假设,以寻求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关联度进行推理,取得最大语境效果,使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达到最佳关联。气象科技论文属于信息文本,以传播气象科技信息为主。本质上讲,气象科技翻译可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译者不仅要将原语作者的信息意图推理出来,还要将此信息意图展现给译语读者。

四、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气象英译

气象科技论文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而准确地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在关联理论指导下,为了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译者要准确分析原语逻辑关系,合理调整语序和划分意群,灵活采用顺译法、倒译法、合译法及转译法等翻译策略。下面从关联理论角度,列举几个典型案例来研究气象科技论文中句子的英译。

(一)顺译法

气象科技汉语中的句子较为简单,句子间逻辑关系比较独立。作者与读者的认知语境虽有差别,但也存在共性。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再现原语语境,可以采用顺译法,即按照汉语原句的语序进行翻译。句与句之间的简单对应必然不会对读者的推理过程产生阻碍。但有一点不同,为了准确描述客观规律,英语句子偏长,结构复杂,常常采用各种从句。

案例1:原文: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是MRF方案的改进版本,次网格尺度扰动通量(w′c′)与平均量(C:u,v,θ,q)的关系为

(二)倒译法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不能单纯地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是要准确推测原文的深层次语义,把握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意图及最佳关联。在描述一些气象定义或实验过程时,气象科技汉语通常先叙述方法后呈现结果,而英语则先结果后方法。所以,为了准确传递作者的信息意图,给读者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常采用倒译法,根据译文读者的语境表达习惯,将内容忠实、规范地表达出来。

案例2:原文:本文采用①高分辨率中尺度WRF模式,通过改变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多组试验②,评估③该模式对美国北部森林地区边界层结构的模拟能力,同时比较④五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出的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

译文:To assess③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at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s at the forest areas in the northern Unites States and compare④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structures of boundary layers simulated by the five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s, a high resolution mesoscale WRF model was employed① in this paper to carry out② multipl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configurations.

分析:原文描述的是一个气象实验过程,采用动核结构,分句较多,如果顺着翻译,译文将生硬难懂。根据关联理论,可以采用倒译法。将“结果”译成“目的”并置前,将中文动核结构译成非谓语动词结构,即“to assess...and compare”、“to carry out”,把主动汉语分句整合为含有一个主谓结构的被动英语长句,描述“方法”。这样句子结构严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准确清晰地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传递给读者。

(三)合译法及转译法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不仅要把握原语语义,还要考虑译入语的逻辑表达习惯,实现话语语境的最佳关联。比如,气象科技文献在解释研究原理时,往往采用表示逻辑连词“因为……所以”、“于是”等。但英语中,有些动词(如cause)或动词短语(如result in,lead to)本身已含因果关系。此外,汉语习惯采用不同词语(多为形容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若逐一翻译,则显得重复嗦。在描述气象现象时,论文大量使用动核结构,含有多个主谓结构,这跟英语的形合句型完全相反。这时,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原文逻辑,实现更大的交际效果,通常采用合译法和转移法,将重复的表达简单化,并灵活转换词性,多使用名词化结构。

案例3:原文:这主要是因为③太阳辐射不断增强①,地表热量也不断增加②,于是③由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不断增加④,边界层内强的湍流混合能发展到更高的高度⑤。

译文: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 increased solar① radiation and surface heat flux result in② the continual increase③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generated by buoyancy and strong turbulent mixing energy in the boundary layer.

分析:原文中①、②、③、④和⑤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依据关联理论,采用合译法和转译法,将①”和②合并“the increased”,动词转换为形容词,使信息明确。③中的连词翻译为动词词组“result in”,准确地体现了逻辑关系。同时④和⑤合译为“the continual increase of”的名词结构。这两种译法的巧妙结合实现了最佳关联,为读者提供了最大语境效果。

四、结语

和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观突破语义层面,更侧重翻译活动的认知与交际属性,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联系起来,以实现最佳关联为目的。这对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气象科技论文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准确传递气象科技论文的信息意图,译者应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翻译准则,使译语读者在推理过程中付出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文妍,范新勇,等人.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J].北京:地球物理学报,2014(5):1400-1414.

[2] Gutt,E.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07-199.

[3] Sperber,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Seco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0.

气象信息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考核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33-01

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管理对于农户而言意义重大,及时的农业气象灾害信息预警,能够减少诸多农业损失。在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管理中,信息员的职能较为重要。近年来,由于气象局对于员工的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员工工作不积极,这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带来消极影响。为了提升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工作质量,实现气象信息的预警功能,需要在气象局中建立信息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区域气象局中构建合理的气象信息员绩效考核体系,能够改革现有的信息员工作现状,避免了信息员工作完全依靠行政安排或兴趣爱好、无组织约束,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员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参与制定本地气象灾害防御方案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构建一系列指标体系,建立区域气象信息员绩效考评体系,以达到提升气象服务能力的目的。

1 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机理

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工作内容比较多、工作任务重,在气象局信息T管理中,当缺乏相应的员工考评机制时,会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懈怠。为促进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整合,提升信息员工作积极性,需要在农业气象局中建立信息员考核评价机制,借助双因素理论,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双因素理论又被称作激励保健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所提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该理论之所以被称为保健激励理论,是因为其机理与人的身体健康道理相通。保健虽然不能直接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却具有疾病预防的功效,即该理论具有预防性特点[1]。

对于企业而言,保健因素有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福利等。当这些因素难以使人员满意的时候,将会导致员工工作消极;反之,在此基础上提升这些因素质量,将会使员工满意,员工工作态度就会变得积极。在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考核评价机制中应用该理论,需要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员工现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必须考虑到基层气象信息员的报酬待遇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同时重视其责任心、成就感等激励因素。二是评价机制的针对性。基于激励理论的评价机制需要以农业气象局的发展要求为基础,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2]。

2 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

2.1 动态管理机制

基于激励理论的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源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动态化管理机制。当一个组织的人员管理机制处于静态形式,说明其人员稳固,但是缺乏人员管理的创新。在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的管理机制中实现动态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人员的岗位调动、级别变动等方面。

2.1.1 推行岗位竞争机制。在原有的人员聘用基础上,引入员工竞争机制,以岗位业绩的竞争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对员工进行定期考试,考试不合格者依法解聘。

2.1.2 考评结果激励并与绩效补助挂钩。员工考评需要面向农业企业气象高级、中级、初级信息员。将阶段性考评结果作为其评优凭证,并且将考评结果与信息源的升级结合。动态管理机制中既有精神的激励也有物质上的激励,在双因素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的动态管理[3]。

2.2 考评激励机制

2.2.1 信息员的考评内容。在信息员的考评内容确定上需要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信息员实际工作为基础,根据信息员的品德、能力、出勤、绩效、作风建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这些能够精确展示出不同信息员的能力素质,能够实现全面化的员工评价。

2.2.2 考评小组确定。考评人员选拔决定着信息员考评结果,这些人员不仅要具有农业气象灾害管理专业知识,也要具有公正的心态。在该激励评价机制中,考评人员来自市气象局、县气象局、乡镇政府协理员。其中服务对象在气象信息员服务对象范围内抽取,包含30%的村干部、70%的村民代表。

2.2.3 考评方法。根据不同的服务类型、信息员管理的内容,对信息员的专业技能进行考评,包含气象信息的及时性、沟通行为、指导方式;外部评价因素包含气象减灾效果、农户满意度、气象信息的指导作用等[4]。

3 结语

通过研究,基于激励理论的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源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动态化的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人员的岗位调动、级别变动等方面。在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的评价中,建立激励机制,需要做好很多准备工作,如信息员的考评内容、考评小组确定、考评方法。

4 参考文献

[1] 王沙D.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研究方法探索[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 冯永芳.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气象信息论文第7篇

关键词 气象;网络系统;安全防护;病毒

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31-0206-01

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已成为气象业务的重要支撑基础,而省级气象信息系统更是在整个国家信息系统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因此,安全、快捷、高效和高度共享的省级信息网络系统是全面提高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的关键。江西省气象局信息网络在逐步开放和实现共享的同时,因各种各样混合型入侵导致的病毒感染、网络故障等安全隐患日益突显,如何保障气象信息网络安全、可靠及持续运行,是当前气象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首要问题。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网络安全建设已建立了互联网出口硬件防御设装置、局域网内部多层次防护,针对工作人员信息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应用程序存在漏洞及内网病毒难以防范等安全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等综合部署,有效避免病毒等入侵,从而保障计算机系统和局域网络等安全、可靠运行。

1 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网络结构形式

经过近几年网络升级改造的不断完善,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网络按照不同的安全等级形成三种网络结构形式:一是安全等级要求最高的内部局域网,各部门计算机均在此网上;二是以数字专线与相关政府职能机构构成的政务专网和通过不同授权等级共享的各级数据资源;三是通过宽带接入气象网站、供广大用户浏览的公众互联网。

2 气象信息网络建设实践

2.1 对互联网出口设置硬件防御

1)硬件防火墙。防火墙作为不同网络安全域间通信唯一的通道,用于设置不同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组合,可防止从网络外部访问本地网络的所有设备。根据气象业务运行,由硬件防火墙进行相关的安全策略控制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不但解决了普通客户机软件防火墙存在的一些弊端,又加强了局域网对外的防护性。通常,将硬件防火墙部署在互联网与DMZ之间,以此保护区域内重要业务服务器的安全运行,所配备的防火墙日志还可记录网络访问行踪,便于过后对历史访问进行查询。但防火墙仅作为安全体系结构的一部分,不能起到对信息网络安全的全面保护。

2)网页防篡改系统。在气象信息网络系统DMZ区内部署的网页防篡改系统,是使其处于WEB服务器与防火墙之间,发挥实时监控、报警和自动恢复等功能,并通过日志对网站文件的更新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达到对WEB网站的全面防护,以防止黑客、或网络病毒对网站网页、电子文档、图片等文件进行恶意破坏或非法篡改。

2.2 局域网内部多层次防护

1)网络管理软件。将安装有网络管理软件的服务器与核心交换机直接相连接,网络管理人员通过软件对网络设备进行监控管理,以查看交换机或路由器等设备流量,并自动生成网络拓扑图,有助于管理员随时判断出网络故障发生点等。

2)防病毒软件。用于消除电脑病毒、木马及恶意软件等的另一类软件为杀毒软件,气象部门除网络服务器通过安全配置进行管理外,其他工作站机器必须安装优秀的杀毒软件进行安全防护,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安装有金山毒霸、瑞星、卡巴斯基、官方360等,并及时做到病毒库和扫描引擎等的更新升级。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机被病毒感染机率很小,防病毒效果明显;但对于一些配置较低的老机器和专网微机来说,仅适用于安装占用系统资源较小的360杀毒软件。因此,采用多种防病毒软件的相互配合较利于全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3 对气象信息网络安全的思考

3.1 安全隐患问题分析

当前江西局对信息网络进行了多层安全防护建设,但还是不能完全杜绝局域网内网络遭受病毒侵袭、病毒软件破坏等现象发生,并且还会出现配置良好的机器却运行很慢或无法运行等故障,对这些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得知主要为。

1)工作人员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很多工作人员只是会使用互联网,却对互联网上病毒传播方式一无所知,不知道选择下载安全软件,无意识的就会下载一些有安全隐患的软件,或不清楚的访问了一些恶意网页,以至于感染上病毒,并导致局域网内其他机器一并传播感染;还有少数人员下载游戏、电影、软件等大型文件,不但严重占用大量内存空间,致使关键业务应用系统带宽无法承受,还有着新病毒通过这些软件传播病毒的风险,如若又不及时更新系统,被病毒感染机率将会加大。

2)应用程序存在漏洞。非正版的应用软件和网络直接下载软件均可能带有病毒,或由工作人员自行编写的软件,难免存在一些代码漏洞,这些都给黑客和病毒提供了一定的可趁之机。同时,气象网中供公众随意访问的服务器通常未设密码也是病毒攻击的薄弱环节,而且内网病毒难以防范。

3.2 气象信息安全体系完善措施

针对气象网络安全问题的分析,首先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制定规范、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流程,做到责权明确,详细记录网络访问行为,加强安全审计,及时发现非法行为,并定期接受网络安全培训。还要进一步加强气象局域网整体安全型、完善服务器、网络入侵检索系统以及网络审计系统的综合部署是当前江西省气象局信息网络安全建设的重点。一是通过在内部网中配置WSUS服务器,把Windows更新集中下载到WSUS服务器中,同时内部网中客户机也作相应配置,然后与服务器关联,这样局域网中所有的计算机都可通过WSUS服务器进行更新,有效保障系统和局域网的安全;二是可利用在业务系统部署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对业务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从而发现系统中是否存在威胁安全的行为和被攻击现象;三是针对核心业务系统交换机旁路配置安全审计引擎,由安全审计控制台作远程管理,审计引擎对各类行为进行抓包分析并规范审计,后再由控制台接受审计信息且保存。

参考文献

[1]熊雄,熊凌云,刘小刚,等.江西省气象局信息网络安全探讨[J].科技广场,2010,7.

[2]曹磊.浅谈网络安全在气象系统网络中的应用[J].科技论文集,2005.

[3]刘军.气象基层台站信息网络安全维护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4:96.

[4]尹常红,王康,柳戊弼.气象业务系统建设中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J].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2005.

[5]林苗苗,胡晓光,马耀,等.浅谈气象信息网络安全防御[J].工程科学.

[6]杨明,周群,袁锋.云南省级气象信息系统建设初探[J].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开发应用论文集(二),2006.

气象信息论文第8篇

[关键词]传统媒体 新媒体 媒介融合 气象信息 意见领袖

一、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不足

传统的四大媒体主要包括了报刊、户外、广播和电视。这其中经常作为气象信息传播媒介的主要是报纸、广播和电视。当它们单独作为媒介传播气象信息时,共同特点是被时空所限。例如报纸依靠纸为媒介传播信息,属于空间性媒体,受到了空间的限制。广播和电视属于时间性媒体,在时间上稍纵即逝,一旦错过节目的播出时间,不能再接收到希望了解的信息。

例如,美国唯一的彩色版全国性对开日报《今日美国》,开创了采用整版刊登气象信息的先河。目前中国的《新京报》等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其优点是信息在空间上得以保留,可以反复阅读,并在人际间传播,但是其缺陷也是受到了空间的限制。一旦受众和报纸在空间上分离,信息的传播也就无法实现了。广播和电视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即便19点36分打开电视,比《天气预报》节目开播时间晚了5分钟,也会错过,无法接收到气象信息。

二、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和不足

除了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受到了时空的限制。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存在不足。在传统媒体中,气象信息的传播都是单向的――符合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例如《天气预报》的主持人作为传播者,把从中央气象台得到的气象信息,通过电视图形和语言,传递给受众――广大的电视观众,让他们了解天气情况。

但是随着传播学理论的发展和研究表明,信息的传播并非是单向、线性的。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受到了美国心理学家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提出了传播的双向“循环模式”。该模式更贴近现实生活,我们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的角色定位,而且体现出了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但是反观传统媒体的气象信息传播,传者和受者角色分明,并不能发生转换,反馈和互动难以实现。这就使得传播的效果被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在传播效果的经典理论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的概念。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作为中介才能实现。

按照传播学理论,意见领袖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 传递的两级传播。意见领袖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他们介入大众传播,加快了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

成为意见领袖,应该具有以下特征: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即一个人只要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很精通或在周围人中享有一定的声望,他们在这个领域便可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而在其他不熟悉的领域,他们则可能是一般的被影响者;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换句话说,意见领袖未必是大人物,相反,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人,比如亲友、邻居、同事等。正因为他们是人们所了解和信赖的人,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也就更具有说服力;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分布在深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他们与被影响着保持着横向传播的关系。

结合目前中国的情况,电视和广播当中播报气象信息的主持人和编导,以及报社负责采写气象信息的编辑、记者,他们是否能成为“意见领袖”呢?目前的气象新闻相关的编辑记者,大多是新闻院校毕业的人员,缺乏气象知识,其气象信息的来源大多源自对气象台人员的采访,或者气象部门的新闻稿。目前中央电视台的气象节目中,主持人和编导也大多无气象专业背景。如中央电视台晚间19点31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6位主持人,只有宋英杰是气象院校毕业,其他5位主持人都毕业于非气象院校。他们中的多数人并非都对气象这个特定领域很精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大多无法成为意见领袖,因此也无法完成“两级传播”。

因此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受众的需求和传播者传递的信息并不匹配。在气象信息的传播中,缺少了意见领袖。使得有些生涩难懂的气象术语,没有被意见领袖转化为受众喜闻乐见的信息,就直接出现在大众传播中,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三、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不足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相比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出现得晚的媒体,例如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气象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利用网络,在天气论坛上发帖传播气象信息。在开心网等社交网站上记录天气,或者预报天气,让自己的好友看到,再通过好友的转载,让好友的朋友了解到气象信息。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实现了传者和受者角色的互换,信息实现了双向的互动。

但是仅仅依靠新媒体传播气象信息,尽管可以知道谁接收到了信息,但是信息传播面相对较窄,受者人数少于传统媒体。例如本人在开心网上的好友221人,仅通过这个社交网站,能看到本人的气象信息也局限在200多人。例如2009年10月31日本人在开心网上写日记,预报北京次日可能下雪,当时转帖的人只有2人。由于预报准确,当本人再次在开心网上写日记,预报北京11月10日有暴雪的时候,转帖的人数增加到10人。而转帖的10人中,好友数也不超过300人,加上还有这10人中的好友有半数左右的重叠,实际看到这条信息的人大约不超过1500人。目前中国讨论天气人气最高的网站论坛为台风论坛,截止到2010年1月1日,会员28266人,每日发帖量约1300贴,折算一下大约5-10%的网友参与天气的讨论,每天的气象信息大多在1000多人当中传播。相比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万人以上的覆盖面,新媒体的传播范围要逊色很多。

此外,通过网络或者手机等新媒体获取气象信息,通常花费要高于广播、电视。以北京为例,2010年使用北京联通宽带,1M带宽的包月费是138元。一份报纸的价格也大多不超过2元,一个月不超过60元。北京地区歌华有线电视的收视费每月只要18元。收听广播,完全是免费。因此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比,使用的费用要低廉很多。

四、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和不足

尽管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互动性强,但这如同一把双刃剑,带来的弊端就是缺少权威性。因为在网络上,特别是论坛上发表和气象信息相关的言论很容易,门槛低,即使不是专业的气象人员,也可以发表传播自己的观点。例如,台风论坛日最高发帖量可达3262帖。这样庞杂的信息量,造成的结果就是信息过载,并缺少权威性。对于没有气象专业知识的普通百姓,看到大量意见相左的气象信息,无法判断哪一方的预测结论是正确的。

而手机短信传播气象信息时,通常受限于字数较少,不利于将天气变化表达清楚。而且因为可以对短信进行编辑,修改或加入自己的观点,之后再转发给其他人,这样就难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此外,当今的手机屏幕大多较小,使用手机观看天气预报的视频,很难看清楚天气预报的图形。而且在3G大规模应用前,网络速率较慢,手机电视无论是声音还是图像效果都无法和普通电视相比拟,可以说更像是“手机幻灯”。这样的传播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传播特点、效果和优势

21世纪以来,各种媒体趋于融合的特点越来越明显,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媒体之间的融合需要关注的主要有两方面: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以及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比如网络媒体和广播、电视相融合,这样就可以在网上点播节目。网络和广播、电视的结合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受到时间限制的缺陷。即时错过了原节目播出时间,或者节目播出时没有听清楚、看清楚的地方,也可以通过网络反复收听、观看。使用手机收听广播目前也轻松实现。

此外,通讯技术和终端技术的发展,使得报刊等空间性传统媒体也可以焕发活力。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可以使人们摆脱空间的束缚,在能找到无线网络的地方读书看报,不再需要纸质的报纸。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也使得信息的传播可以实现实时互动。常见的有电视或网络直播中,受众利用网络或手机发来评论。

新媒体之间的结合,比如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结合,也有利于气象信息的传播。通过手机上网,特别是3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使得手机上网变得方便快捷,真正实现摆脱时空的束缚,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满足对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当人们在户外,遇到了糟糕的天气,或者出差旅行,需要了解气象信息时,手机上网的优势会凸显出来。因此不难理解,2005年美国手机用户上网访问最多的网站排名第一,就是美国的天气频道(The Weather Channel)。而且手机媒体整合其他媒体,会凸显其互动性和便携性,是未来媒介融合的大趋势。真正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因此如何将气象信息通过手机整合其他媒体形成的新媒体进行传播,也是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六、媒介融合下气象信息的传播技巧

气象信息的传者应该努力成为意见领袖。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了解大众的需求,并对大众的关注点适度引导,关注阴晴冷暖以外的气象信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论坛,从中发现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契合热点给出专业的分析。但是要求分析尽量深入浅出,充满趣味性,并且能引起思考,形成信息的反馈和互动。因此,气象信息的传者需要具备专业的气象学和传播学背景。这样才能将专业的气象信息,转换为大众通俗易懂的生活信息传递给百姓,实现两级传播。同时了解大众的需求,发现并解答大众关注的气象问题,实现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

除此以外,传播的表达方式也应该高度关注。传播过程当中,即便是同一个传播者,运用同一种方式传达同一内容的信息,在不同对象那里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传播效果的形成是一个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比如,在预报天气时,采用“一面提示”还是“两面提示”?当天气形势明朗的时候,最好选择一面提示。通常一面提示能够对某个观点做集中阐述,简洁明快、易懂。但不宜过分强势和肯定,以免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使受者心理产生不快。当天气形势复杂多变的时候,应该选用两面提示。比如下雪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的时候,可以分别给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让受者充分了解背景信息,这样无论天气的实际结果如何,都不会出现严重的错误。但是两面提示,会使得结论比较复杂,受者理解的难度增加。

此外,在传播气象信息的时候,以什么方式“打动”受者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因为信息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事实和价值两个层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往往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零下20℃这样的气象信息对于大多数人属于无用信息,没有概念。如果转化为滴水成冰、感觉耳朵、鼻子被冻掉这样的直观感受,就会给人深刻印象。而且针对冷空气引发的剧烈降温等信息,使用含有人情味的提示,比直接命令式、向下传达的口气好,更容易令人接受。例如,提醒老人在使用取暖设备的时候小心被烫伤,室内烧煤取暖注意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提醒在外地的儿女给年老的父母打电话问候一下,还有对于独居的老人,邻里之间也多加关照,以免冷空气带来的天气剧变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无人关注,出现意外。

七、总结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气象信息的传播有着不同的特点,也有着不同的缺陷。但是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气象信息的传播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这需要气象信息的传者努力成为传播过程中的意见领袖,传播过程中注意互动性、妥善选择“一面提示”或“两面提示”,传播的信息带有人情味。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0.

[2] 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6.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6.

气象信息论文第9篇

关键词:WebGIS,专家系统,气象预报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4-0844-02

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迅猛,已经成功应用到城市规划、交通、军事等各个领域,在气象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气象数据中的气压、温度等参数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地理空间而言的,所以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些地理信息,同样适用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气象专家系统具有大量的气象知识,并可以将它们应用到气象预报与决策领域。

1 相关理论基础

作为信息系统的一种,地理信息系统(GIS)有所有信息系统的特点,不同之处在于它处理的各种信息与地理位置有关,并且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将这些信息进行地理编码,提供动态的地理信息,以此进行决策支持。GIS实际上就是地理数据与相关计算机程序的组合,当它面对具有一定地学知识的用户时,原来毫无意义的地学数据就动态变为地理空间信息模型数据,以让用户得到对气象等自然过程的预测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位置、条件、变化趋势、模式和模型[1]”。要实现上述核心功能,需要能够对地理数据进行如下操作:数据获取、处理、存储、分析、检索以及交互等。然而,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单一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已经难以满足需求,Internet技术为WebGIS的发展提供了契机。WebGIS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扩展并完善传统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一项新技术[2]”。可以通过WebGIS地理空间数据,并进行空间分析,WebGIS能够将不同地域的地理信息整合起来进行数据的组织、分析、管理以及查询等操作,从而成为真正面向大众的系统。

专家系统是“具有大量专门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计算机系统[3]”。常见的一种专家系统是产生式规则专家系统。产生式规则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规则集、综合数据库以及控制系统。问题的状态描述构成了综合数据库,如果问题相对简单,状态描述可以是向量、矩阵等基本形式;如果问题相对复杂,状态描述也可以由树、图等构成。产生式规则集的目的是对满足前提条件的状态进行某一操作,其基本形式为:IF THEN 。控制系统首先决定选择哪条适用的规则,然后根据是否满足终止条件来决定是否该终止产生式系统。

2 气象预报专家系统

气象预报专家系统是专家系统在气象领域的应用,此系统中以特定方式预存了大量的气象知识,根据最新的气象数据模拟气象专家预报气象的思路,并且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进行气象预报,以为用户解决气象预报问题。由上可知,气象预报专家系统中主要有知识库和推理机两个组成部分,推理机根据知识库中的内如分析、解决气象预报问题,因此是专家系统的核心。

2.1 气象知识的组织和表示

气象预报专家系统中的知识主要是指事实性指数,也就是气象实体的空间关系和内在属性,如位置关系、方向关系以及天气系统的强度等等。对于气象预报专家系统中的气象数据,采用基于规则知识表示与面向对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描述。

面向对象的方法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组成类,并将对这些对象进行操作的行为和状态封装在一起。也就是说,知识单元是面向对象方法描述知识的基础,封装了地理空间数据以及对数据的操作,并将这二者作为整体使用的知识类。举例来说,要根据已有的气象数据来判断、预报未来的气象信息,此时不仅仅需要知道天气系统现在和过去的位置与强度,而且要知道天气系统的形状、温压等情况,这些需要知道的信息就是面向对象方法中类的属性。在基于规则知识表示的方法中,知识表示方法利用各种数据结构将气象预报领域中的知识引入到计算机程序设计过程。将气象数据用规则表示时,每一条规则都涉及到多个前提和结论,其基本形式如下所示:

ep1(cf1)∧ep2(cf2)∧…∧epi(cfi)pp1∨pp2∨…∨ppj

其中eij表示前提条件,pij表示结论,cfj表示对应条件的可信度值。举例来说,要预报风、雨、雷、雪等气象时,至少需要有强度、区域、季节以及系统组合四个预报因子,这些因子可以视为规则的前提(也称为可信度),由这些前提可以得出相应的子结论:风、雨、雷、雪等气象各自的概率,这些子结论的并集就是规则的真正结论。所以最终的规则表述如下:

强度(cf1)∧区域(cf2)∧季节(cf3)∧系统组合(cf4)P(风)∨P(雨)∨P(雷)∨P(雪)

得到最终的规则后,要将规则存放于知识库里面,并用数据库表体现。为进行区别,不同的气象预报因子要用不同的数据表定义,所以数据库中就存在强度因子表、区域、季节因子表等。

2.2 推理机制和推理算法

气象预报专家系统是模拟气象专家的思路进行预报的,预报方式是正向推理方法,其算法如下所示:首先向知识库输入过去或现在的已知基本事实,并将其中的一个事实节点作为起始节点;只要没有得到结论,就判断是否能够在事实库中找到当前节点内容;如果能够找到则转到下一节点,否则按照节点的内容进行提问。这种正向推理方法采用的是不可回溯的搜索策略,因此对推理网络的要求比较高,并且严格要求每一个节点至少应该有两种状态,而且每种状态都可能引向某个结论,否则的话可能会因为不能确定状态归属而无法得到正确的推理。

对于大多数气象问题而已,对他们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知道表面现象、不知原理”的层面,所以大多数气象问题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此进行气象预报时不得不考虑到气象问题的这种不确定性。在这种不确定性基础上加以发展,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称为“不精确性推理”的推理方法,这种推理方法在规则中加入一个能够有效反映条件与结论间不确定性的规则强度因子,用来说明条件成立时结论的可靠性。不精确性推理方法的算法如下所示:

如果条件P是其子条件的逻辑组合,那么可以得到:

CF(P)=CF(P1∧P2∧…∧Pn) = Min{CF(P1),CF(P2),…,CF(Pn)}

如果能够按照不同的规则得到条件P的两个可信度CF1(P)和CF2(P),那么就可以将这两个可信度合并得到:

CF(P)= CF1(P)+CF2(P)-CF1(P) ∩ CF2(P), CF1(P)>=0 & CF2(P)>=0

= CF1(P)+CF2(P)+CF1(P) ∩ CF2(P), CF1(P)

应该注意的是,如果CF(P)>0,则表示证据可信,结论的可信度相对较大一些,也就是说,CF(P)越大,结论越可靠。如果CF(P=1),则说明结论为真。同理,CF(P)

利用不精确推理算法进行气象预报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反映气象知识所固有的不确定性,但是初始可信度是主观给出的,因此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善地模拟预报专家的思维方式,所以即使预报专家给出合理的不确定性值,气象预报专家系统也可能会得到与预报专家不同的意见,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引入知识量化的方法,采用精确推理的气象预报方法。知识量化指的是将气象知识分为多个级别,并赋以每个级别一个逻辑值。例如,可以“将槽后等高线与等温线的夹角分为40°四个级别来表现槽后冷平流的强如,并分别赋值为1,2,3,4”。在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气象预报的时候,预报的主要思路应该遵循如下要求:首先预报位置、强度以及高空和地面的天气系统组合等,接着预报对应的天气要素,并且要以高空系统为主要预报对象,地面系统为次要预报对象。

3 基于WebGIS的气象预报专家系统的实现

基于WebGIS的气象预报专家系统采用的是基于B/S的体系结构,客户端只需安装普通的浏览器软件即可,Web服务器端采用动态地图机制描述地理空间数据。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Web层保证了客户可以通过客户端的浏览器访问应用程序,因此为保证客户端的浏览速度,Web层窗体隐藏了代码实现的细节,仅仅用HTML提供用户操作。预报外观层是Web层的界面支持,为Web层提供需要的知识管理、气象数据管理等界面,并且将业务功能层的具体实现与用户界面分离开来。预报实体层包含了各层之间信息传递的数据,以此解决了业务数据的表现形式,这些数据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及气象数据。空间数据主要说明了预报对象的空间位置,采用文档文件管理;气象数据包括气象要素的属性和空间实体的经纬度,用关系数据库进行管理。原始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对其整数化,以提高数据运算及图形显示的速度。根据上述方法设计的气象预报专家系统界面如图2所示。

4 结论

专家系统与WebGIS相结合用于气象预报有重大意义,运用气象预报专家系统中的大量气象专家知识,计算机可以给用户专家级的气象预报,从而防范灾害天气。本文分析了基于WebGIS的气象预报专家系统的基本算法,运用面向对象和产生式规则的方法完成了气象预报的仿真工作,对于WebGIS技术实现气象预报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勇.平原河网区暴雨致洪的水文气象预报模型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

[2] 刘南,刘仁义.WebGIS原理及其应用――主要WebGIS平台开发实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