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计算机工程师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12:07

计算机工程师论文

计算机工程师论文第1篇

关键词:结构计算设计软件设计制图

计算机是知识、经验和思维的替代品。纵观当今世界,这种非常令人不安的观点正在结构工程师中逐渐蔓延。人们似乎越来越愿意相信计算机使他们能对工程作出正确的判断,而根本不去想一想,如果没有计算机同样的工作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按百分比计迅速增加的工程师相信,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就是怎样使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本身的专业知识。在结构工程界,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当成能胜任工作的证明,作为一种观点正在象传染病一样到处蔓延。大量的结构工程师确实相信,他们仅仅简单地依靠计算机就可以“解决”工程问题了,而没有认识到高质量的工程只能是渊博的工程理论知识,大量的经验,以及艰辛的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产物。

问题是过分强调自动化技术是以削弱实际知识为代价的,过分强调也演变成了不学习实际知识的借口。从教育和实践两方面来看,如此过分强调计算机带给朝气蓬勃的年轻工程师们一个错误的信息,工程学习和工程实践就是轻松地使用菜单和用计算机生成五颜六色的图画。

在工程设计环境中利用信息自动化技术有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信息自动化技术象一样能轻易地诱使大脑相信其虚幻的安全性,知识性和能力。在这些自动化技术实现其真正的价值以前,设计工程师必须不依赖计算机,而用学识和经验去解决工程问题。非常不幸,我们变得如此依赖于计算机,以至于正在迅速丧失不依赖计算机进行计算工作的技能。

与那些只有依赖计算机才能“解决”工程问题的人讨论问题时,一个称职的结构工程师什么样的痛苦和挫折没有经历过?这些人(不要把他们跟真正的工程师混为一谈)已不再有能力,或者从来没学过,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从根上他们不懂得,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些技巧。可以这样认为,除了具有快捷的计算速度以外,计算机程序只是一些离散的知识。这些人没有认识到,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有限的计算机指令所能编程的界限。真正的工程知识是经验,直觉,灵感,领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认知”的巨大综合体,它超越了任何计算机程序和程序员对结构工程的“理解”。恰恰相反,这些人认定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有限元模型,而计算机能够并且也应该自动地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完成设计,打印出最终结果。“工程师”能做的,仅仅是区分规格和需求,给顾客开发票,牟取利润,并且迅速找到新项目。

今后,只有越来越少的工程师能独立地(即不依赖计算机)找出结构工程问题的正确解答,这种对计算机的依赖性将会带来巨大的麻烦。随着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的不断上升,谁来解决工程问题?是那些没有或只有很少的结构工程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程序员,或是有其他专业学位而不是结构工程学位的程序员来做?计算机现在不是,也永远不会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源泉。只有合格的工程师才能正确地解决工程问题。如果结构工程师们继续制造这样的氛围,在结构工程实践中,首先靠计算机,而不是靠有学识、有创新和有丰富经验的结构工程师本身,就能够解决大部分结构工程问题,那他们就是自欺欺人,也欺骗了他们的服务对象。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结构工程师发现了一种既非常有效又方便的方式去为顾客服务,它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学习或理解结构工程模型,分析和设计的细节。这种“方式”就是计算机。工程师们现在的行为方式符合宇宙的自然规律,即用最低的能量消耗前进。现在,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对自动化技术的响应就是让计算机工作,同时让自己不再去操心细节了。

现代工程具有复杂的理论细节,依靠计算机的工程不能,根本不能,让人们学习有意义的经验。现代计算机的运算范围和速度,太容易使工程设计变得毫无生气。试问,有谁能抵抗激动和解脱的感觉--不用太多的艰辛就能求解成千上万个方程?又有谁能抵抗诱惑--让自动化技术来“解决”工程问题?真正的结构工程师,不用计算机就能工作的真正的结构工程师就有这样的抵抗力。这些真正的工程师看到了实质,计算机是一种很不完善的工具,它只能处理大量信息。以光速执行的指令大多是没有经验的程序员编制的,它们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在计算中,对于受动力载荷的作用的曲壳结构发生非弹性变形时,不正确的结果一样可以在屏幕显示,它们的等应力图看上去也是如此这般地赏心悦目。这样下去,只要手上有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说明,就可以用计算机得到结果了。或者更方便,只需在图形用户界面上选择合适的菜单,就得到结果了。事实上,如果“靠相互交谈来探讨怎样分析梁和柱,靠双手找出闭合解”会更有利。

也许有人推测,以上论调只能证明本文作者从根本上是反计算机的,或是他没有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美好的未来,或是他对那些在神奇的创意中利用这种技术的专家不屑一顾。然而,并不仅仅是这样。即使认识到计算机的潜力,工程师也对危险熟视无睹。结构工程是对安全性吹毛求疵的职业。在世界各地,结构的特性是由结构工程设计的质量决定的。由于在实践中采用了计算机,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正在制造以幻想为基础的信仰系统,正在发展难以置信的危险期望。随着这一趋势的延续,工程失效的威胁也会按指数形式增长。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工程公司都期盼CAE/CAD软件能将结构工程设计程序完全自动化。现在,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希望在解决问题时他们只需区分类型和条件,让CAE/CAD程序自动生成必要的数学模型,完成复杂而重复的分析和设计过程。最后,由制图工具完成生产图和施工图。在这种环境中,结构工程师唯一的责任就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评价最后的设计“结果”。这种设计方式注定是灾难性的。数不清的软件开发商为满足市场的需求,不断开发和推销注明有各种用途的软件。于是,不那么称职的工程师就相信了广告,即使用这种软件只要投入很少的人力就能进行工程设计。软件开发商经常被要求改进结构分析和设计软件,以使用户在不详细了解技术细节的情况下就能够使用软件。例如,这些用户要求开发商创造出不用阅读使用手册的环境。因为高质量的结构工程软件的用户参考手册包括软件的技术细节,限制范围,以及计算所依据的理论和假设,结构工程师们不愿意使用这样的高质量软件。现实是,结构工程师们不希望了解细节。他们所希望又愿意购买的是窗口界面,这种界面能让他们处理信息见得到,然后把结果以彩色图表形式展示。最好还有动画功能,还可以用漂亮的图表打印数值结果。而对于是否能可靠地检测重特征值;或在用反映谱进行分析时是否用了足够的模态;或非线性索单元的理论是否正确;或分析结果对网格的形状和单元的选择是否敏感;或部分固定端刚度是否确切等等方面,如今使用计算机的工程师表示,他们几乎不考虑这些细节问题。

不少人认为他们没有时间,或没人付给他们费用去关心细节。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都持这样的看法。但是,他们确实相信,依靠计算机他们的设计能够达到顾客要求。为什么不能如此简单地相信???/!!!输入数据,然后击键,就有了结果。而且,这种方式几乎没有人力消耗。

当然,计算机技术本身并不坏。然而,问题的核心是结构工程计算中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以及滥用计算机不断增加的趋势。在道义上资深工程师和工程管理人员有义务特别强调工程实践中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经验的重要性,而非计算机使用者的“性别”。在结构工程实践中,仅仅关心“怎样”使用计算机是不够的,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才是关键。专业的结构工程师必须重视手工求解的原理,基本原则和提炼模型,识别计算结果中的错误,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对计算机要又敬又畏,对计算结果应持批评态度,尊重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工程实践(而不是通过“世界的有限元分析”,或是靠过分的简化去满足那些不合格的结构工程软件的限制条件)学习工程。强调从那些资深的或更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即数量急剧减少,但仍记得不依赖计算机,怎样解决工程问题的真正的工程师)那里学习结构工程。只有通过训练专业工程师,而不是通过训练技术员(即计算机操作员),结构工程界将完全能担负起服务大众的责任和义务。

到底该不该如此担心计算机的不当使用?担心那种怠惰?担心工程界默许这种危险作法?虽然计算机对人类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如果结构工程师们继续象现在这样破坏性地使用计算机,这些价值就得不到实现。

有什么办法才能使结构工程界改变过分依赖计算机的情况?不再滥用计算机?这些都没有简单的答案。然而,所有称职的,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都有机会用危险的计算机这一思想去影响年轻人。一个真正的工程师所需要的是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经常怀疑计算机;在没有深入的论证以前决不使用计算机的结果。在被工程师证实正确之前,假设计算机提供的结果是错误的。在用计算机求解之前,必须先“知道”答案。不崇拜计算机,而崇尚知识和经验;提倡全面了解工程理论和实践中的所有细节;避免为那样的雇主工作,他们仅有的学习机会是通过计算机学,而不是通过有实践经验的真正工程师的深入训练。

计算机不可能,而且永远不可能,成为人类知识,经验,远见,灵感,创造力,独立思维,以及自古以来的勤奋的替代品。虽然在结构工程实践中计算机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但是结构工程师必须认识到对工程学的细节(即原理,方法,标准,道德等等)的全面了解,比懂得怎样在计算机屏幕上游逛不知道要重要多少。警告实际工程师,如果没有计算机他们的结构工程知识不足以胜任工作,他们也没有资格使用计算机(如若不然,那不仅是不道德,而是犯罪)。

所有称职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都意识到,好的计算机程序造就不出称职的结构工程师,而只有称职的工程师才能使用好的计算机程序。可悲的是,虽然上面的结论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它并不是今天计算机应用的现实。因此需要让危险曝光,并实现和完善保护措施。

不幸的是,计算机时代的现实是,所有(即无一例外)商业应用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都受制于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软件作出结构工程问题的正确解答的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不正确的结果产生时,它们通常并没有“错”到立即被识别出来的地步。更进一步,有时结果有重大错误,但如果工程师对“正确”的结果是什么直觉也没有(无论是因为无知,还是缺乏经验),也就不可能意识到结果的错误。计算机的危险在于,很多工程师假设(并且几乎所有的工程师确实希望)计算机总是产生“正确”的结果。这样的假设和希望常常会使工程师对潜在的和经常的错误放松警惕性和敏感性!

计算机工程师论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34-01

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成为他们的必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很多概念、技术、协议,而且都是比较复杂的。对于学生来讲,首先就是需要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解,如果只对学生进行纯理论教学,会十分枯燥无味,而且学生也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开展实验教学将成为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实践技能的重要保障。

1.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学校开展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都是以纯理论的方式进行,普遍缺少实验环节。如果该学校没有实验安排的教学计划,老师上课的时候就需要将实践教学的知识加进去,这样方便学生更好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

然而,虽然有些学校的教学计划有实验安排,受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学校的实验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在一些网络培训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采用的就是Wieshark软件进行的协议分析,虽然这样的教学实验方便了学生很好的理解网络协议,但是学生对网络规划、路由算法等内容得不到实践。

2.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在不同专业中的探讨

在江苏大学,计算机网络原理将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网络工程系学生的必须课。以前,这门课的教学大纲要求是48学时的理论教学,没有安排实验教学,单纯的理论教学让学生难以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因为单纯的理论会使老师所讲的知识比较抽象。

在2010年,学校重新修改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网络工程系教学大纲,将原来的28学时增加到64学时,新增了12学时的实验教学,另外由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卓越班的特殊性,其计算机网络原理的课程依旧为48学时,其中有8学时为实验教学。

3.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设置

3.1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设置

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中,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教学实验有12学时,分为6次实验,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下:

3.1.1直通、交叉网络的制作

消除网络的神秘感成为开展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每位学生需要自己通过实践,作出一个合格的网线。做好之后学生可以将网线带回宿舍自己使用,这样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就感,也会带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热情。

3.1.2常用的网络层协议分析和网络命令练习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网络命令的使用技巧,比如:arp、route、ping、netstat等等,另外该实验还要求学生在执行命令之前,学会使用wieshark获取报文并且学会对其进行分析。

3.1.3掌握wieshark的使用方法

Wieshark是一种分组嗅探器,其可以捕获网络报文并且对其发生的网络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在该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Wieshark的界面,然后按照要求在浏览器上输入一个主页URL,再找到相应的HTTP报文,根据报文查找自己计算机中的IP地址和自己访问的IP地址,同时对报文的结构进行深一层的分析,更好的体会计算机网络的结构体系。

3.1.4RIP路由和静态路由的算法

该实验需要借助一个公司的Packet Tracer的模拟器,老师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将网络拓扑图、设备的IP地址、子网掩码等信息以word形式发给学生,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依据相关的命令配置设备完成设备之间的互相通信。该实验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工作有直观的了解。

3.1.5Winsock编程实现TCP/IP客户端/服务器模拟

该实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socke编程的步骤以及编程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函数,在该实验中,老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计算机和旁边的计算机分别作为服务器与客户机,并且实现两台计算机的互相通信。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些程序的部分代码,要求学生根据socket编程的流程将给出的程序代码补充完整,再进行通信实验。

3.2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中卓越班的实验设置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卓越班由于其特殊性,其实验教学安排为8学时,也就是一共有4次实验,相比较信息技术方向的12学时来讲,卓越班的实验安排可能做不到面面俱到。因此,卓越班的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每一层封装和每一层的协议,在实验安排中没有socket编程和路由器配置,只有在还有课时的允许条件下,在理论教学的课堂对该两部分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补充,让学生理解起来不是那么的抽象即可。

3.3 网络工程系实验设置

网络工程系的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有12学时,一般来讲,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在大二的下学期开展,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就已经学会了制作网线,同时网络工程系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网络工程系的网络原理实验安排的目的不同于信息技术方向,其没有网线制作实验,而是增加了一次的网络规划实验。在网络规划实验的课堂中,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案例利用Packet tracer制作出一个合理的网络拓扑图,根据具体的要求规划好子网掩码、自己设备的IP地址等一些基础的信息,最后开始路由算法,实验网络内各个设备之间的互相通信。学校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真实设备上进行实验。

3.4 在实验设置中该注意的问题

对于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老师来讲,在每次实验教学之前,都需要认真准备上课时需要的文档,该实验文档中不仅包括实验的要求、实验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该实验需要的背景知识和详细的实验步骤。比如在Wieshark的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文档中应该有Wieshark的功能和操作界面的介绍,还有该实验的具体步骤。直线网络与交叉网线的制作实验中,在文档中就需要有T568B、T568A的具体线序和制作直线网络和交叉网络的较为详细的过程,教师还应该在授课之前,准备好课中所需的工具,教会学生对测线仪、压线钳进行正确的使用。在RIP路由和静态路由算设备法的文档中,老师应该给出设备IP地址配置、静态路由配置、RIP路由配置等一些基本的命令。

4.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的知识点不仅多,而且还比较繁琐,纯粹的理论知识会让学生听起来十分抽象,因此开展实验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展实验教学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比较高,要老师根据教学条件认真设计实验的形式和实验内容,除出了本文中涉及的实验,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网络协议或者通过简单的编程模拟来实现网络协议的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 陈永平.浅谈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J].计算机教学,2013,(31):106-110.

[2] 刘洪涛.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5):36-37.

[3] 吴晓波.浅谈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论坛,2011,(31):56-58.

作者简介

计算机工程师论文第3篇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开发形成了这一批结构工程师从走出校门,就在计算机上进行结构工程计算、设计。他们不再经历老一代结构工程师们通过手工计算的过程。甚至迷信计算机,以为计算机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源泉,简单地信赖计算机。随着大量的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但又缺乏对计算机软件的质量的保证,包括对软件开发者和其技术支持的技术资质证明;软件开发商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过程的严格评价,软件中所用技术的理论依据的严格评价;简单和复杂例题测试结果的严格评价及其与其他独立求解结果的比较;等等很多威胁到工程结构安全的问题,被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发展所掩盖了。

在当今世界,计算机的滥用开始日益威胁着公众的安全,计算机被抬高到了是知识、经验、思维的替代品。人们越来越愿意相信计算机使他们能对工程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很少有人在想,特别是年轻的结构工程们更很少去想,如果没有计算机,结构设计工程中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大家都相信,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就是怎样使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本身的专业知识。甚至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当成能胜任工作的能力。大量的结构工程师们相信,他们仅仅依靠计算机就可以“解决”工程问题。没有人认识到高质量的工程只能是渊博的工程理论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及艰辛的脑力劳动、高质量的设计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在工程结构设计计算中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已有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使年轻的一代结构设计工程师们相信计算机的安全性、知识性和能力。他们变得如此依赖计算机,以至于丧失了不依赖计算机进行计算工作的能力。他们不懂得,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些技巧。在现实工程实践经验中,工程结构,特别是水利水电工程结构的模型是千差万别的,计算机不可能识别上千万种工程设计思想,除了具有快捷的计算速度以外,计算机程序只是一些离散的知识。而真正的工程知识是经验、直觉、灵感、领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认知”的巨大综合体,它超越了任何计算机程序和程序员对结构工程的“理解”。

现代工程具有复杂的理论依据、集体的设计思想,依靠计算机是不可能让人们学习有意义的经验的。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们都期盼计算机软件能将结构工程设计程序完全自动化。希望在解决工程问题时他们只需要区化类型和条件,让程序自动生成必要的数学模型,完成复杂而重复的分析和设计过程。最后由制图工具完成设计图纸。这样,结构工程唯一的责任就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评价最后的设计“成果”。而对于是否能可靠的检测特征值,在进行分析时是否用了足够的模型、状态,或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工程实际的特征,分析结果对工程结构敏感部位是否敏感,计算结果是否在条件允许范围之内,是否能根据实际的工程结构模型对某些边界条件进行调整。这些在年轻一代的结构工程师们心中,都变得模糊不清。

很多软件开发商,在对计算机知识的精通之外,毕竟不是结构工程师,专业技术知识肯定有着各种方面的欠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不可能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计算机能处理大量的信息,但计算机程序是没有多少工程实际工作经验的程序员编制的,程序对工程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会很完善,在计算中,即使是错误的信息,计算机也不可能识别,同样的都在计算机上显示给专业技术工程师们。这就要求专业技术工程师们自己能通过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来控制设计计算中的偏差。

在软件的实际应用方面,那些只有极少经验、极少学识、年轻的结构工程师依靠计算机软件来解决极度复杂的结构分析和设计问题。他们对结构力学基本原理和设计规范的背景知识了解很少。无法判断程序算法所蕴含的假设和步骤,也无法判断计算机运算结果的质量。宁愿相信计算机程序产生的任何结果都是正确的,无法怀疑计算机作出的所有结果,以及用独立的例题校验结果。

2在工程结构设计计算中正确合理的应用计算机技术

首先,在年轻一代的结构工程师中,应让他们对工程设计的危险性、对公众安全的威胁、对工程建筑设计的责任感有一定的认识,结构工程师应该知道,工程结构特性是由结构工程设计的质量决定的。真正的结构工程师,应该不用计算机就能工作,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的核心是在结构工程计算中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不能滥用计算机。要强调工程实践中知识、专业技术以及经验的重要性,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才是关键。专业的结构工程师应在参加工作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对结构工程设计计算进行手工求解,了解手工求解的原理、基本原则和提炼模型、识别计算结果中的错误,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对计算机的计算结果应持批评态度,尊重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工程实践学习工程设计,强调从那些资深的或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那里学习结构工程设计。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经常怀疑计算机,在没有深入的谁以前不使用计算机的结果。在被工程师证实正确之前,假设计算机提供的结果是错误的。在用计算机求解之前,必须先知道答案。不崇拜计算机,而崇尚知识和经验,提倡全面了解工程理论和实践中的所有经验。

计算机在为人们提供很多方便、快捷的图像、文字、数值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同时,要认识到计算机不可能成为人类知识、经验、远见、灵感、创造力、想象力、独立思维的替代品。虽然在结构工程实践中计算机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但是结构工程师们必须认识到对工程学的原理、方法、标准等等的全面了解,比对计算机操作方法的了解要重要得多。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些技巧。可以这样认为,除了具有快捷的计算速度以外,计算机程序只是一些离散的知识。

一个称职的结构工程师,应具备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应具备经验、直觉、灵感、领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对工程的设计思想的能力。能独立地靠学识、创新和丰富的经验,而不是依赖计算机找出结构工程问题的正确解答。计算机只能回归到工具的位置,只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计算、图像、文字处理等信息技术工具的位置。

计算机工程师论文第4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也日趋普及。计算机辅助高等教育评估是其中一个比较新的分支,它的出现不仅改善了教育评估方式,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教育评估方法向高效率、高质量和更加准确可靠的方向转变,促进了教育评估系统的改革,推动了教育评估方法的更新。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则是本科生培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做好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工作,有助于改进建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遗憾的是,多年来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工作普遍重视不够,或者虽然重视,却仅仅停留在定性评价的阶段,缺乏准确可靠的评价标准,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将计算机引人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活动中来,可以大大改善这种状况。计算机具有存储量大、可连续工作等特点,而且利用计算机处理评估材料,获得评估结果,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结果可靠的特点,只要指标体系建立合理,计算机能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提供给教学管理人员实事求是的结果,成为他们工作中得力的助手。为此,我们开发研制了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辅助评估预测系统(以下简称评估预测系统)。

二、评估预测系统的开发研制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

如何实现评估过程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是开发研制该系统的关键所在。我们依据高等教育评估的原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的量化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为教师、学生、选题、客观条件四个方面。各方面再细分则为二级指标,如:教师方面分为准备工作、课堂讲授、出勤率、答疑情况、教学方式、教师职称等六个方面;学生方面分为学习态度、平时成绩、计算书完成情况、图纸完成情况、创新情况、译文完成情况等六个方面;选题方面分为结构类型、课题新颖程度、计算机应用合理程度、题目性质、外文资料、创新性等六个方面;客观条件分为设计教室、绘图仪器及图板、机房及出图设施、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等四个方面。

2. 设立评价等级V,V=1好(VI),较好(V2),—般(V3),较差(V4)|。

3. 构造单因素评判矩阵R,

其中,R中每一个元素rij表示第i个评价因素对第j个评价等级的隶属度。

4. 设立各评价因素权重集A,例:一级指标权重集八=(0_35,0.35,0.15,0_15),八的取值可根据经验,并依据以往各届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结果经反复试算确定。

5.计算综合评判矩阵

    

6.对各级指标体系重复步骤

     7.计算测评结果

    

求得最终评判矩阵B该量化模型针对毕业生总体进行评估,评价毕业生的综合质量,改变了过去仅片面地对个人进行评估的状况。

(二)评估预测系统的计算机开发语言

系统采用流行的Windows人机交互式界面,力争做到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根据本系统的特点和具体要求,我们选用了Windows环境下的VisualBasic5.0可视化编程语言开发本系统。VisualBasic5.0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功能十分强大而又简单易用的可视化编程环境,编程速度快,界面质量高,是编写Windows应用程序的最佳选择。使用VisualBa¬sic语言开发本系统充分体现了本系统处理数据、信息快捷方便的特点。

(三)评估预测系统的总体结构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安装本系统后,启动系统,进人主菜单,依据界面提示您就可以轻松完成评估工作,系统主框图如下:

三、评估预测系统的优点

1. 量化评估,提前预测,动态管理。该计算机辅助评估预测系统能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可能取得的效果进行预测。教学管理人员只要依据该系统的提示输人各项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的参数,系统随即能计算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成绩,从而对各项工作方案的结果作出预测。通过反复改变参数——计算成绩,教学管理人员就能够发现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即哪一项安排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有利的,如果实施下去会取得好的工作效果;哪一项安排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不利的,实施下去必将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成绩下滑。这种预测如果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之前,管理者就能有效地对毕业设计(论文)方案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满意的效果。我们将99届与往届的工作方案作了一下比较,发现由于老教授退休较多,本次毕业设计年轻教师比例上升,但年轻教师职称偏低,讲师居多,教授、副教授比例严重下降,用该系统初步预测发现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将要下滑。根据这个信息,系学术委员会马上采取措施,对年轻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指导教师中讲师一级必须具有硕士学历,且应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在课题选择及指导上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最后经系学术委员会严格审查后方可上岗。再用本系统预测后发现,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最终得分并未降低,反而稍有提高。目前,99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已经结束,最终得分的确较98届有所提高,与系统预测结果吻合较好。

2. 有效监督,对症下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到中期时,系里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监督管理,一般要求安排一次中期检查。该检查能发现一些问题,但对这些问题造成的结果却很难预知。这样的话,发现缺点往往不能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导致不良后果。这时,如果用该计算机辅助评估预测系统进行一下“中期评估”,各种问题可能导致的结果将一览无遗,且该系统会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清楚地发现各种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成绩偏低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对缺点进行纠正,对优点给予肯定,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顺利进行,最终取得优异成绩。例如,99届某老师所带设计组,由于指导教师出勤率过低,中期检查时系统评估预测该设计小组成绩偏低,系领导马上对指导教师进行了批评教育。由于纠正及时,最终这个小组成绩达到了总体平均成绩。

3.总结校核,公平合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系里要对指导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成绩进行评定。由于诸多非客观因素的影响,结果往往难以做到公平合理。此时借助该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成绩进行校核评估,可使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1:作更加公平合理。该软件是“诚实的检查官”,只要输入的各项参数正确,系统将实事求是地予以评分,这就摒弃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计算机工程师论文第5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针对大学非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素养,为将来使用计算机解决各自的专业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1 认识误区对教学的影响

首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长期以来主要讲授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基本操作对大学生来说应该非常容易,因此,某些学校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其次,很多人认为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只适用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只需要学会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能够使用计算机就可以了。

这些片面认识反映在教学方面就是各高校普遍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压缩,甚至有些院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已经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取消;反映在学生方面就是普遍轻视这门课程,认为该课程非常简单,甚至认为自己计算机操作什么都会,根本不用上这门课程。

实际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素养,为以后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相关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更多地融入其他学科和专业中,为学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如果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做基础,想要游刃有余地使用计算机解决很多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就是简单地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这样的错误认识需要足够重视,并积极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努力消除这些片面认识对教学的影响。

1.2 学生“差异性”对教学的影响

虽然目前我国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不断普及,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水平区域性差别较大,因此,大一的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一些来自发展较好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甚至有的学过程序设计语言;还有一些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没上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的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

学生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给教学的组织带来困难。若实施统一授课,将势必出现一部分同学“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的现象。针对这一难题,教师要更好地组织教学,开展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

1.3 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薄弱

目前,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为专业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然而,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专业研究方法等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虽然我们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对所有的专业采用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也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计算机基础理论引入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二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要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这就要求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既要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又要注意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术需求的差异性,应该结合专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然而,目前大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采用所有专业统一教学的方式,重点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掌握,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较少,这导致学生抱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学了也与专业学习和工作没有关系。

1.4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目前,中小学阶段的计算机课程大多只涉及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相关内容,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对大一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学生普遍感觉讲授内容枯燥、抽象、难懂、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学完感觉没用,学习积极性不高。

1.5 教师教育经历和考核机制对教学的影响

目前,大学中的教师大多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教育理论培养,没有认真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应必备的知识,所以大多存在教学艺术和技巧不够深厚的缺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T作的教师大都长时间、超负荷地进行教学,无暇顾及教学钻研,二是与目前大学的考核机制普遍“重科研、轻教学”有关,有时一些教师虽然承担了大量教学工作量,但由于科研较差而导致考核不合格,对基础课授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较大影响。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策略

2.1 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意义,克服片面认识的影响

首先,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突出课程对今后工作、学习的意义,要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精选与专业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实例,比如对于机械、材料、冶金专业的学生,通过冷弯成型软件的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计算机技术在设备生产制造中的巨大作用,使学生能够感觉到计算机技术对专业领域的巨大促进作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课程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自发地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意义,从心理上重视这门课程,端正学习态度。其次,对于一些教务管理人员对课程的片面认识,一定要让他们意识到该课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程的学习对学生今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纠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就是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及Word、Excel等软件的扫盲”这样的观念。学校可以建议教学管理人员多参加计算机基础教指委的会议,邀请他们到该课程国家精品课程院校参观交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争取学校对课程的重视。

2.2 开展“分层次分类”教学,克服“差异性”影响,紧密结合专业组织教学

首先要了解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学校应对刚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考试采用上机形式,内容应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并最终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分别开设普通班和提高班,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 学内容。

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指导,教学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尽快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Word、Excel、PPT等基本软件应用。

对于提高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按专业开展“分类”教学。首先要组织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线教师积极和各学院专业授课老师交流,每个老师和自己所讲授的学生专业形成对应关系,明确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需求。授课内容在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同时,要选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比如对于工设艺设类专业,可以设置Photoshop、3D设计等图形图像处理应用软件内容;对于人文语言类专业,可设置Dreamweaver网页设计类内容;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可以设置Protel等电子设计软件内容。

2.3 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人手,针对学生普遍认为的教学内容抽象难懂的问题,学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以“广度优先”为原则,降低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层次过深、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学习要求,避免学生因为听不懂而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比如在计算机网络部分的教学中,内容设置以基本概念的掌握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常见网络传输介质、IP地址、常用网络交换设备、常用网络接入方式和常见网络应用,如www、FTP、Email等,避免对TCP/IP协议、子网分配、网关配置等较难理解的内容的深入讲解。

此外,从教学方法人手,教师应熟悉多种教学技能,能够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课堂讨论和提问等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紧张有序、丰富多彩,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在讲授二进制时,采用和二进制紧密相关的通过多张数字表猜数字的游戏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Word操作练习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确定练习主题,比如我的家乡、我的大学生活等,要求使用多种文字格式设置、段落格式设置、图片和艺术字设置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人手,投入时间和精力接触学生、了解学生,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曾说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教学进行的主要条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又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能够用亲切平等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进程的各个环节和谐互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加强教师自身理论素养的提高,发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为了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不足的缺陷,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教育理论的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训,积极参加高教社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等培训活动;积极参加计算机基础教指委组织的教学交流论坛,开展对外教学交流,在校内开展集中备课,相互听课等,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水平。

在大学当前考核“重科研”的大环境下,学校应当努力争取在考核机制上向基础课授课教师倾斜。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保证教学工作的投入时间,努力以积极热情的态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3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在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同时和专业相结合,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程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方法如何改进等方面仍值得进一步探讨,这些工作有待教育工作者的继续努力。

计算机工程师论文第6篇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把计算机?n程作为公共教学内容,所有大学生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这也为计算机专业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继续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跟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在就业方面受到来自其他专业学生的挑战。因此,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应该根据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热点,对计算机教学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使教师教得新颖,使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从而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1]。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模式代表了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包括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阶段,它将产品研发到运行的完整生命周期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是一整套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2]。CDIO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理论知识,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并提升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本文通过对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新方案,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热点内容加入到基础理论教学当中,并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使学生把基础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且在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工程人才的需求。

二、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

CDIO理念下计算机改革的目的是从就业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当将CDIO理念与具体教学实际相结合,把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过程应用其中,如图1所示。

该方案中教师应当构思改革目标和方向,突出以就业为视角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前瞻性和必要性,考虑以何种方法和步骤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将计算机工程实际与课程教学建立联系,为接下来的设计步骤做好准备,然后设计并构建出真实的计算机工程实践平台,还需安排相应的综合课程,为学生创建合适的工程实践场所,做好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前期准备。在实现部分,“填鸭式”教学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可再套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亟待改变,教师应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在运作部分,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验证CDIO理念的实效,应当衡量每个学生对规定学习效果所完成的进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因而,CDIO理念下的大学计算机改革方式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构思(Conceive)改革目标及方向。工程教育应该注重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工程能力,这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和出发点。面对当下计算机行业的巨大就业压力和残酷的竞争淘汰率,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更应当以此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前深刻构思改革目标和方向方法,思考何为改革、为何改革。显然,新时期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进行单纯的课本知识的教授,而是转型成为兼具计算机工程项目的设计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双重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2.设计(Design)综合课程和工程环境。教师是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设计者。由于现在的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计算机教学中应安排丰富的工程实践项目,尽量让学生以亲自动手的方式进行[3]。教师要基于CDIO理念的预期目标,以实现良好就业为着力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出有助于学生计算机工程水平提高和积极情态建设的一体化课程,计算机类学生就业能力集中体现在实践项目的方方面面,教师在课程的选择和设计上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设计出以项目为主导的启发性知识链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也是工程实践场所的设计者。教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实践场所,工程实践场所的构建应以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标。

3.实现(Implement)师生角色的双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的特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CDIO模式将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应在CDIO环境下促进其工程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有学者指出,CDIO理念要求教师不断创新,他们的教学风格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要不遗余力的传授大纲中规定的软硬件开发以及系统构建的能力[4]。基于这一要求,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进行“一体化学习”,即学生在工程实践环境中学习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其软硬件开发和系统构建能力。一体化学习是CDIO框架的重要特点之一,学生将完成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究的转变,教师应当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团队项目开发中,使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CDIO理念下的实现过程,即在具体的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从教师管理学生转型为教师引导学生,教学模式从“填鸭式”知识传授转型为互动式探究讨论。

4.运作(Operate)良性循环的教学关系。对学生采用考核或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估方法往往采用的是正确率越高越优秀的试卷考核,且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学术沟通和实践交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都存在理论分数高、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毕业后在计算机行业也难以立足。与此相反,CDIO教学通过关注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证据”,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情态的转变。这种评估聚焦在学生学习上,其作用是通过考核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学习场所的设计和使用。显然,新型模式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考核由单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统模式向“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核模式转变,其中能力是指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学习效果应反映在计算机工程技术上而非分数上。

计算机工程师论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高冬梅(1977- ),女,河北保定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教学与研究;高添添(1983- ),女,河北石家庄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助理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教学与研究;佟超(1981- ),男,河北廊坊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助理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教学与研究。(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43-02

一、引言

在当今信息、网络化普遍的社会,人们把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社会中工作学习的必备技能,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加快了社会信息网络化的进程,社会各界已经普遍认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是现代社会人们必修的基本文化课程。这同样也是当今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面向计算机专业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职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类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要接受的教育。这种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与实践性教学中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打下扎实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服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好计算机的理念看作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定位于面向社会、面向需求并服务于社会也是当代大学生要培养的必备素质。

二、学生现状及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的第一门计算机类基础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别比较大,学生所来区域不同,对电脑知识的掌握也有所区别,这样对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这种操作性强的课程就有很大困难。接触电脑机会较多的学生,接受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就相对容易;而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这门课程有可能就是零起点。再加上学生高中计算机课程教育情况也不一样,这样学生很难站到统一的起点上来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这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新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第一堂课,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该课程是高职第一学年必修课,也是为以后更专业的学习打基础的一门最重要的课。第一学期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使用、演示文稿软件使用、网络知识及基本使用等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文稿演示能力、网络的基本应用能力,并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第二学期通过实际项目训练学生的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和网络使用,使其能够利用现代办公软件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满足国家对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做好准备。以考取第三方认证的全国(省)计算机等级一级或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证书,作为第二学期的期末成绩,同时为以后工作或者专接本、自考等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我们要想在这门课程中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出立足于专业,服务于社会的高技能、高品质的技能型人才,并且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应用型人才。现将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如下:

1.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强调学习计算机基础的重要性。“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职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门必修的操作性课程,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对教师、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学生不断地学习更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为自己的专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根据专业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给学生在专业需要上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灌输给学生教学理念,即学好计算机是当今时代对高职学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成为一个当代合格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加强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全社会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教学,其主要内容是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常用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Access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多媒体技术基础,其中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操作性很强。

我们使用的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是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此书着重基础知识的介绍,注重实践,在内容讲解上采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方法,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我们上课采取了边讲边练的实践教学方法,以多媒体形式上大课、上机实践的教学效果很好,以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建立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得到基础知识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全面训练。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采取案例教学方法,而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上机操作练习,还配合教程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一书,学生上机时可以实际案例来操作完成所学知识。同时教材所配套的一个上机系统练习软件让学生上机时可以选择操作模块进行操作练习,操作练习后系统也给分数评判,使学生在学习、练习、自测及综合测试等各个环节都可以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与练习,达到课程预期的效果。教师利用考试系统对教学的每个章节进行测试检查,了解教学的情况及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目的的教学。

实现案例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制订学生的学习目标、实践任务。进行寓教于乐的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考取第三方认证的全国性计算机证书,激发学习主动性。案例的设计要求考虑现实性,要采取来自实际环境中或者学生专业的例子,并且案例的设计要对今后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强调实际操作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实践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要形成正比,上机过程中要认真完成教师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任务。师生要认真对待上机实践课,实践课是学生对理论教学掌握情况的一种反馈。

3.提高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及非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所以教师要承担过重的教学任务。计算机又是一门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的课程,教师只有通过提高学历,去行业企业实习锻炼等方法才能扩充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是良好的师资。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来满足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学院在培养教师方面加大力度,对教师采取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培训等方式,以此提升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实践教学的层次。建立优秀的专职教师队伍,来为学院的各个专业服务。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有效的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学习成绩的一个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往的教学考核方式以理论考核为主,这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实际操作强的课程不太适用。为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该门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我院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在校生在学习完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最终考取第三方认证的全国(省)计算机等级一级或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证书。我院重点强调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考试,如果学生在本门课程结束后提供全国(省)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的,可免考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下面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考试作以下陈述: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考试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任务驱动的原则为教学模式,采用指导评估的方法进行能力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着重考查考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它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采用了模块化结构,各模块设置灵活并与工作岗位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我学院以专业的特点选取学生必修的考试模块。NIT将考试分为任务模块、作业设计及上机考试三个步骤,学生在学习的教程中根据教学考试的要求完成任务模块及作业设计,上机考试是利用国家的ATA考试系统针对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测试。NIT的上机考试是在考试系统中利用120分钟的时间,对某一个任务模块进行测试,然后学生按要求和规定的时间,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NIT考试这种培养模式始终强调学生独立操作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全新的考试理念得到了计算机教育专家的广泛认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五、结束语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基于高职学校的实际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模式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及上机操作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摸索与创新,在近两年的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考试中,考试的合格率达到90%以上,这样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取得这样来之不易的成绩与教师的辛勤劳动和学生的不懈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还将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前进,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计算机应用层次上的创新。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大学生是我们的任务。

[参考文献]

计算机工程师论文第8篇

一、主要结构介绍

(一)知识结构

1、通用知识。通用知识是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并对今后从事的计算机应用工作起辅助和支持作用。通用知识包括扎实的文化、社会科学和法律知识,以及计算机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系统原理等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的根基。专业知识包括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VisualBasic .net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

(二)能力结构

1、基础能力:计算机相关高等数学的应用能力;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专业能力:使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的设计、调试和维护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的能力;运用关系型数据库Visual FoxPro设计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利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制一般视窗应用软件的能力;计算机多媒体素材的处理能力;综合性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

3、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三)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良好的敬业、创新意识。

2、文化素质。具有高等数学、程序设计、数据处理等理工科知识,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有必要的哲学、法律、职业道德等人文社科知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3、业务素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常用应用软件;具有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管理、维护能力;具有一般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系统的编写和使用能力;具有以业务知识为基础,专业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为标志的较高的业务素质。

4、身心素质。具有强壮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掌握基本的擒拿格斗方法。养成科学的强身健体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主要课程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数学、基础英语、C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基础、离散数学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邓小平理论理论、数字电路、线性代数、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组织与结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英语二、物理(工)、离散数学、工程经济、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高等数学(工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概论论与数理统计(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三、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

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计算机二级三级、计算机国家二级三级、LINUX管理、平面设计师、网站设计师等。

计算机工程师论文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09GGJS-122);洛阳理工学院院级教研项目(10-JY016))。

作者简介:李蒙,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我国十二五规划别强调了国家信息化建设,国家产业结构更新必然使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支柱与方向,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支撑其产业发展,然而根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就业情况分别为“红牌”与“黄牌”,似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已经趋于饱和[1]。究其根源并非目前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结构上的不合理,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用人单位与学生无法有效对接的尴尬局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也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分类有了准确界定,明确指出分类培养科学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及规范。因此有必要针对地方高校特点,探索计算机专业学生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思路,以期实现提高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进一步满足国家信息产业发展要求[2]。

1计算机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一个怪象就是本科生回炉,各大计算机培训机构的教室里一半以上的学员具有本科学历或是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学生主要希望增强实用性方面的能力,与企业需求接轨,这往往是高等教育最为欠缺的,而全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似乎都是科研型人才,强化理论分析,忽视实际应用,导致学生无法从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丧失学习动力,最终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方法都无法有效掌握,造成为了就业再次回炉的现象[3]。

早在2006年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其实已经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了分类: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必须有一支计算机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因此需要高校培养相应的科学型人才;同时大部分IT企业,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需要大力培训工程型人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都需要大批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可见在培养科学型计算机人才的同时,从服务国家信息化的角度必须加强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培养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科学型人才以原始创新为基本使命,创新的领域可以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或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而工程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考虑所建造系统的性能,还需要评估系统的代价以及其他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具体的工程既可以是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系统,也可以是软件的系统,包括应用软件或者系统软件。应用型人才同具体应用领域的人才相比,他们更了解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更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更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为了实现计算机专业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对现有的专业课内容及教学模式、实践环节、教师培养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4]。

2计算机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2.1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积累。然而学生工程实践及具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目前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过程,因此应当首先对现有的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首先要强化专业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建立专业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的对应关系。每门专业课程都有最终要实现的具体工程对象。以我校目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为基础,建立如图1所示的课程与工程项目对应关系。课程开始时由任课教师布置具体项目内容、设计任务、验收标准,重开发结果更重视开发过程管理,强化专业课程内容与工程应用实践关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5-7]。

图1计算机专业课程与工程项目对应关系

其次改进现有教师课堂宣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无论是计算机语言类便于工程表现的课程还是理论性与抽象性较强的纯理论课程(如数据结构),要求在每一个章节都设计相应的课堂实验环节,实验题目要求具有本章节教学的针对性,章节开始时,对实验内容及意义进行讲解说明,在教学过程中现场演示工程实验完成过程,强调将教师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使用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设计与实现,提高学生参与及互动。

2.2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学习过程尤其强调知行统一,因此必须为其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提供相应的环境。探索并分别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校外实习基地为主体的多层级的工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环境。

首先以科技制作协会为平台,以参加“挑战杯”、“电子制作大赛”、“软件制作大赛”为项目对象,由系里提供场地、设备、资金、指导教师等支持。通过各种类型的软件与硬件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其次通过导师制的推行,为大二以上的班级指定导师,对其专业学习进行指导,并让学生参与到其导师科研项目中,导师从其纵向和横向课题中提取出相应的课题,指导学生完成,为学生工程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加强与本地IT企业联系,我们开拓了大量的校外实习基地,覆盖了从软件开发、测试、硬件设计、调试、网络设备部署、安装、企业信息化服务等多种类型的公司。针对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安排进入不同的企业实习,巩固了理论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3年轻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要想在工作后持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也必须加强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但由于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为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的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全方位地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高校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还是高校毕业的博士或硕士,其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工程应用能力偏弱,因此年轻教师培养模式也必须进行改革。

通过省教育厅的科技特派员机制,派出有科研经验的年轻教师到企业中运用其扎实的专业基础帮助企业解决科技难题,从而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根据我校的年轻教师下工厂企业计划,让缺乏工程经验的年轻教师到IT企业及正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事业工作半年至一年。通过与公司的横向合作课题,将年轻教师直接安排在公司做课题,不但提高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也锻炼了年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以上措施,工程型及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效果显著,这些师资力量把工程实际中的问题,提炼成与理论相结合的项目用于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4一体化工程实践管理平台建设

为了便于学生参与工程实践项目及实现对项目开发的有效管理,我们设计了一个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管理平台。该平台由6大模块组成:课程与实践项目对接模块,任课教师通过该模块该课程的对应的实践课题;各种竞赛比赛项目管理模块,提供信息,学生报名,项目跟踪等功能;导师制管理模块,指导教师项目信息,学生通过该模块选择要参与的项目;校外实践基地项目管理模块,提供校外实习项目的信息与管理;开发实验室管理模块,提供校内工程实习基地场地及仪器的预约使用及管理;项目管理模块,提供整个平台下所

有项目的文档、代码及过程管理等功能。该系统为培养工程型及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技术支撑与管理平台,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一体化工程实践管理平台结构图

3结语

通过4年一个本科生培养周期实践,我们全面建立了计算机专业课程与工程实践对应的训练项目;我系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赛获得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全国电子制作大赛中获得1个一等奖,并在洛阳建立了12个校外实习基地,在北京、上海、深圳的外地实习基地培训教师10人次,学生110人次。一体化工程实践管理平台的上线运行不但有效地实现了项目管理,也显著提高了各个实习基地和实验设备的使用率与使用效果。我系学生的一次就业率也提高到95.3%,用人企业满意度及我校的美誉度也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42.

[3] 张春英,魏明军,刘凤春. 基于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地方理工科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体系的架构[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120-122.

[4] 廖金元.“工程型”与“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探讨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 132-134.

[5] 安连锁,米增强,王秀梅,等. 完善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05(6):12-14.

[6] 李春杰.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93-96.

[7] 陈刚,何钦铭,陈越,等. 产学研一体的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计算机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10(15):47-50.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Fostering Engineering Talents and Applied Talents of Computer Majors

LI Meng, LI Xiaohua

(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