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10:22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第1篇

(1)燃气化工技术管理以企业战略为导向

技术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技术管理体系的形成关系到整个企业管理的发展。因此,企业的技术管理应当充分以企业战略为指导,尊重企业发展的方向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实力提升,让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当中提升竞争能力。

(2)燃气化工技术管理以标准化流程为保障

企业的发展需要规范性的制度,以及标准化的流程作为重要支撑。企业的生产活动往往具有规模性和重复性的特征。基于这种特征,企业在进行技术管理的同时应当保障管理内容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促进了企业的管理进步。企业的管理无论是从内部看还是从企业的竞争环境角度出发,坚持制度系统建设的标准化十分必要。

(3)燃气化工企业技术管理以输出满意服务为前提

企业生产活动中,向生产环节输入的主要是人力、物力及财力。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应当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得到顾客的支持。这个过程中技术管理和设计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加强对这方面进行管理是输出满意产品的关键和前提。

二、建立健全质量工程管理相关内容

(1)管理职责方面

企业进行质量工程管理应当将工作的重点落实在人上,组织有效,责任分明。

(2)资源管理方面

完善的资源管理体系。不同能力的人员合理配置到相应的岗位上去。此基础上以实现生产建设为前提,优化人、机、物等资源的使用结构。确保技术设备的运转正常,有效的资源管理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3)产品实现方面

产品实现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强应当将重点放在质量目标及要求上来。产品要求应当基于顾客要求为前提,同时还应当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受到法律的规定和限制。另外,产品实现的过程中应当形成相应的资源要求与文件形式。最后,保持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燃气企业应设计和开发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的产品,提高设备产品的利用率。

(4)检测分析与技术改进管理

技术测量分析、改进对企业产品生产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这个过程中应当形成自我完善的系统模式。通过检测发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改进、总结。这是企业管理加强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技术管理的重要途径。

三、燃气化工技术管理创新系统建设

企业的技术管理应当建立创新管理目标。燃气化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创新管理系统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满足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面向燃气化工企业技术的、提供有效服务的、赋予文化内涵的创新体系。

四、企业技术管理中的人才培养

企业进行技术管理应当找准对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活的资源和动力是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因此,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培养技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形成完善的技术管理人员培训机制并与绩效挂钩。这是激发人才工作活力,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

五、增强燃气化工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规范性

企业面临的一项十分严峻的现状就是专业人才的匮乏。企业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策略吸引人才和引进人才,转变企业人员管理系统和分配方式、考评方式,综合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技术管理操作规范化,能够有效提升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调动人才的参与管理的热情和能动性。

六、有效整顿企业固有技术管理系统

企业固有的技术管理系统建设是基于企业生产环境实施的一种有效管理措施,具有可靠的实用性。但是随着生产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发展情况有所变换。应对固有的技术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一方面,新技术系统应当符合现阶段的外部环境特征;另一方面,还应当具备内部适应性,确保现有的实效运行能力。

七、结语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 联合办学 岗位素质标准 机电工程技能 交互训导机制

一、立论

51b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双重教育属性,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系列,同时又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总是着眼于职业的载体——行业人才素质的构成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是基于“定向培养现代企业适用的岗位人才”行动作为的校企合作关系。

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机构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专业建设较系统的、富含职业教育技术的资料样本尚不多见。

我国高职院校和跨国公司企业员工培训机构在组织制度、行为方式、能力范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联合办学首项技术要略就是以特定企业专业岗位人才素质要求为背景,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为平台,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研究适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机电产业生产技术标准与多数跨国公司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存在着差异,这种专业性内质规范的差异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最简洁、最有系统性、最适用的表述,是需要在联合办学的工作基面上攻关解决的难题。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签约联合办学,日立电梯广州制造基地挂牌“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技术学院”。我们持有“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教学技术发展理念,面对已经开始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工作现实,不可回避这种联合办学机制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亟须在工作实践中探索研究。

日立公司是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世界500强企业。日立企业历史悠久,生产管理机制和生产技术标准自成体系。

据调研资料:日立公司在华企业与国内其他职业院校的联合办学均未达到“挂牌日立梯技术学院,实行2年学院专业取向性学习+1年企业岗位培养”的机制技术层次。联合办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以“特定企业岗位人才素质”为基面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具有“普适性”价值的“联合办学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论,既符合“创制办学特色”的职业教育技术方针指向,又应合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在技术进步与创新”理念导引下的发展趋势。我们确信:这个工作项目的过程将会是充满创新机会、历练团队的过程。勤奋踏实地工作和钻研,则丰硕成果可期。

二、课题工作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因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课程内容是一种综合结构,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现代机电主流技术的运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形成具有地区机电企业专业人才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有着极其现实的职业教育技术进步与创新意义。

电梯是集机电一体化各侧向高级技术工艺(如新材料应用技术、先进加工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大功率电子技术、传感与信号处理技术、维修与调校工艺)为一体的现代化机电设备,其职业技术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必然富含高专业技术含量的、极具教学技术创新意义的项目设计类研究子课题。

以联合办学双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对——取职业知识与技能要素——嵌合性研究为起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研究通识性机电工艺知识与企业岗位专门技能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

日立电梯产品集拥多项先进工业技术,如能量再生技术、永磁同步技术、无机房技术、扶梯一体化设计等,将这些高端的制造技术工艺理论编撰到相关专业教材或项目化实训指导书之中,则特色专业将从联合办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创制。

解决“专业性内质规范的差异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最简洁、最有系统性、最适用的表述”难题,课题成果可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的优质标树。

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工作过程资料将能够展现出实证性强、系统性佳、普适性优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价值。

形成系列教学标准文件——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电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标准、联合办学课程体系主干课程标准、课题项目总结报告书与自评报告书等。

三、技术要略

1.地域工业技术经济发展的现实性认识和前瞻性意识

兼具完善性和创新性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重构着眼于广东“十二五”规划关于机电行业职业人才素质特征及需求情况描述;着眼于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机电行业规模与技术工艺整合、进步的水平预期;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教学实施项目体系的结构。

人才服务区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类别划分:产品制造、设备应用维护或改造、市场营销服务。服务区调整的灵活性设计并体现在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的各类型专业实践(教、学)项目之中。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灵活性体现在:学生在接受高职专业教育过程中可自主选择并趋近有利于尚扬天赋、激励专业进取的面向行业技术工艺岗位的四个就业和发展取向——通用机械或金属加工机床设备传动结构改进和工艺维护工程实施、机电设备的微机控制技术运用、机电设备功率控制系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运用、机电产品技术文档设计与编撰或行业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相应地,专业技能课程板块是机械工程工艺、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先进加工技术与技能、微机控制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

2.企业文化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与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协议规定采取实行“2+1”的模式,即“2年学院专业学习,1年企业岗位培养”的机制。2年学院专业学习的课程体系包括丰富的企业文化元素(课程)和以现代电梯设备技术工艺为衬托的通识型机电基础课程。1年企业岗位培养是在日立企业培训机构管理下的、以电梯设备制造过程工艺和产品技术服务过程技能为核心元素的培训系统工程实施。日立企业借此造就成批的“忠于职业、技能适用于产品体系”的企业骨干员工。

联合办学是定向培养现代企业适用的岗位人才行动作为,企业文化课程或专用技术工艺课程就要和谐地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企业文化课程要素有些是要形成单列课程;如企业经营历史与发展概况、企业技术工艺体系特征、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学说、企业员工职业环境和生活节律情况、企业福利制度、特殊工种操作技能等。

3.企业专有先进技术或工艺的基础理论平台构建

有些涵括基础专业工艺的课程要素应该细致地研究如何有取舍地融入高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中,如电梯设备装配与调试、数控加工专用程序、电路测试等。

现代机电设备制造业工程技能的培训内容是;

(1)通识通用类课程内容——适用性好、结构精化、带有标准索引。

(2)涵括基础专业工艺的企业专门技术课程要素。

(3)系统工艺意识的形成方法。

机电设备工程是综合的支向技术工艺实施过程体系。实施工程的过程包括制作、调试、检测、记录、评价、改进等阶段。我们理解“岗位高端人才”必须具备机电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因而在项目任务型技能训练课程中设计有指标有比例的电气技术工艺、传动技术工艺、编程技术工艺、调测技术工艺、专业文档编整工艺的交互训导。

4.逆向工程工艺基础

专业软实力的培养方法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研究的重项,专业智能水平是职业适应状况的决定性要素。

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等,在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综合性课程中加入“工艺培养”项目。开设“机电设备控制系统高级工艺实训”课程,以培养技术工艺素质人才为目标,实施工艺能力培养。机电设备传动结构和电气控制系统测绘、规范技术文档编撰、技术文献或技师项目论文品阅评价等项目化的训导和实践科目活动为课程主要内容,课程项目实施采用逆向工程方式。先修课程理论引领理解实践任务的技术工艺内涵,实践活动充实原理理解并且在专业思维空间树立柔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工艺意识。经过此课程的项目化工作训练,学生应胜任一般机电行业企业电气技术工程岗位工作——达到电气工艺师(或电工技师)业务水平。

5.校企合作课程设计

主要工作任务是研究基于工学结合实践课目工作过程的机电支向技能课程的交互训导模式。这种交互训导模式要求有三维研究:

(1)横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机械传动构件课目、电气控制课目、微机编程解析课目、大功率驱动器课目、专业文档编整课目、特种工种操作技能培训与考证)的内容分布。

(2)纵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工序、工步、工时的分配。

(3)立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工作评价(工艺水平、适用性)指标、改进要略、安全措施、客观动态适应等方面的机制“软件库资料”的形成。

交互训导模式要求改造现行教学理论与实践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别进行的时空结构,将实验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与教室整合为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的一体化情境氛围教学平台,为进行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提供支撑条件。

参考文献:

[1]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标准(人才培养计划书)[R].2011.12.

[2]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协议书.

[3]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培训部《校企合作课程设置(企业培训计划书)》[R].2011.9.

[4]张文凡,产文良,解军,等.机电设备控制系统高级实训[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6.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文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89 -02

一、创新文化理论综述

创新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类型,其定义众说纷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一种初始方式,在某一特定时期为了满足创新思想数量最大化的需要而培育的一种行为模式(Fons Boronat,1992)。创新型文化是具有长期的、多样化、创造性和强风险意识等特点的,并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的文化(张钢,许庆瑞,1996)。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计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来帮助组织达到一种非常高的目标(Alan,1998)。创新文化是指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无论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还是制度创新、组织创新,都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体系和文化环境。

上述对创新文化的论述都指出创新文化是能够激发企业创造力和创新的文化,有利于企业的组织内创新。同时,这还表现在能够符合复杂环境变化的组织文化。因此,对于企业创新文化可以综述如下:企业创新文化就是包括于企业文化中,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创新行为发生,同时符合企业组织文化。包括有利于企业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制度。

二、基于创新文化下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技术创新理论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创,认为技术创新不同于发明创造,发明创造只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而技术创新则是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体系,从而使生产系统产生震荡效应。所以,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在纯粹技术意义创新基础上的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与此相对应,技术创新过程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有两个:一是纯粹技术意义上的创新;一是创新了的技术的市场化过程。技术创新作为一个企业行为系统,它不仅要服从于企业的经济目标和功能目标要求,而且还受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社会之间原有的组织制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制约。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要求人们的观念和企业规范与之相适应。如果企业原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相一致,就会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建立与技术创新活动相适应的新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即企业文化,就构成了保证技术创新成功实现的前提条件。

近几年来,我国部分企业虽然也重视了文化建设,但却把精力集中在诸如活跃职工文化生活以及浅层次的企业形象设计上。所以,虽然企业文化建设表面上也搞得轰轰烈烈,但却看不到对技术创新的明显促进作用。企业文化的培养,应重实质而不拘泥于形式,应获得企业上下的认同,应该表现企业日常活动的行为模式并充分反映企业的经营理念,应基于技术创新的特征使之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真正的动力源。在一般意义上,技术创新突出表现为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创造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出新的资源以及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必然伴随着改进与提高的创造性活动,这是技术创新的最基本的特征。正是基于这一特征,熊彼特将创新活动形容为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活动都必然会为企业带来增量收益,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又是一项风险系数很高的创造性的技术经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因素是可控的,但也有一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是事先难以估计或把握的。即便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有技术创新项目在进入市场实现商业化之前阶段即宣告失败。技术创新的风险性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技术性风险,二是市场风险,三是社会风险。从技术创新的特征来看,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主要有:创新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合作文化、开放文化以及企业家精神等。

三、构建以技术创新为目的的创新文化体系研究

(一)创新文化建设

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人员大胆创新,不怕失败。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人员难免会顾虑重重。而创新的文化氛围则可消除或减弱人员的这种心理压力,使他们竭力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积极主动地承担项目。因此,应构建勇于创新、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不怕失败、敢于承担风险的文化氛围。

(二)以人为本的组织建设

人才的缺乏,特别是科技人才的缺乏是导致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的主要原因。进入90年代以后,现代企业对于人员的管理已经从简单的人事管理提高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而且在工作重心上也主要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采用灵活、高效的管理手段,使其管理更趋向于宽松和人性化,并强调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引导知识群体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企业管理从“人治”到“法治”再到现在的“人治”,即“文化管理”,力图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三)激励体系构建

所谓激励功能是指使员工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它的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它对人的激励不是一种外在的推动,而是一种内在的引导,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在员工心目中树立起创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使每个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企业技术创新而拼搏的献身精神,形成对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强烈使命感和持久驱动力量,激励企业全体员工不断追求技术创新。

四、结论

(一)企业创新文化体系建设是一种管理行为,包括文化建设、企业家精神、激励体系构建等。其目标是将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创新文化,从而通过创新文化的形成达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

(二)企业创新文化体系建设是一种创新行为,它必须围绕企业的创新目标而变,跟随企业创新目标而动。

(三)企业创新文化体系建设是一种“人”的行为,这不仅体现在它在管理上是人为的主动之举,而且体现在它的作用对象上是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 水常青,许庆瑞. 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03).

[2] 李艳芝,孟庆伟. 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几条途径[J].科学管理究,2001,(06).

作者简介: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发展

现在企业已进入了全面创新的时代,企业的竞争也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对抗。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得长足而稳健发展的最有力的武器,技术创新是企业探寻未来利润源泉的法宝,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

一、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世界经济学家熊彼得在他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的涉及范围很广,但“创新理论”可以说是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五种情况。

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是从50年代以后,逐步从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中分化出来的。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重组生产条件和要素,推出市场认可的新产品的过程。作为一个企业来讲,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获取未来的利润空间,积累资本,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其必备的法宝。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建设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一定的群体(人才),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环境因素与人才团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基本条件。

1.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活跃创新思维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潜能的发挥,与企业组织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度。所谓企业组织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充分体现本企业的价值理念、总体目标、管理哲学和价值观的文化体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组织文化是动态的,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能否充分激发组织员工的创新思维是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1)“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

尊重每一位员工,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调动每一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LG公司提出的“尊重人格”的经营理念。

(2)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潜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员工不断感受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物质到精神。为此企业要有组织有秩序的采用各种形式做好宣传和学习。如海尔集团通过《海尔企业文化手册》等企业内部刊物,通过对新员工的教育,日常案例教学、漫画教学等形式,向员工灌输海尔文化,让员工真正融入到公司中去,激发员工创新思维的活跃和发挥。

2.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吸引创新人才

未来企业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在竞争中胜出。为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订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到自己的企业中来,为企业将来的竞争做好人才储备,奠定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辨证关系

技术创新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及其管理下进行的,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变化发展,曾经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会渐渐变得无法适应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时,组织创新就成为必然,否则就会严重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这种阻碍作用有时表现为技术创新的停滞;有时表现为达不到应有的规模和速度,潜力得不到发展。可见,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是企业内部创新系统的共同体。因此,要通过不断变革创新组织来保障技术创新的进步。

四、技术创新过程是不确定的,多风险的,技术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技术创新是企业把科技进步和市场要求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打破原有技术模式下的一种技术突破,促使资源从低效率、低附加值利用的方面向高效率、高附加值利用的方面转变。这一过程往往是不确定的,通常伴随着创新――失败――再创新的反复循环。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做好风险控制。

五、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灵魂

企业技术创新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即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也称过程创新,它是产品的生产技术革命,工艺创新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原材料能源的消耗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它会便企业的利润空间增长。产品创新是指为了给用户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务而发生的产品技术的变化,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活动。如:从收音机产品到组合音响的发展,就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是低层次的,产品创新是高层次的。工艺创新往往使企业使用有限的生产元素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产品创新则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前景。

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了吗?我想只能是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发展。因为经济发展靠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如果经济仅仅是由人口或资本的积累而引起的“增长”,不能算作“发展”。

我国现在提倡“自主创新”,就是要求我们的企业摆脱“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

张瑞敏在《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竞争》中讲到,海尔的白色家电在国际上排名第五,要想实现目标前三强,“要靠创新来追”。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许多企业举步维艰,有的被迫关门停业。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企业要走出困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辟新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资料

[1]《经济发展理论》作者:熊彼得北京出版社.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第5篇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

摘要:我国自动化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冶金业中的应用我国已经自主开发出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核心控制软件。本文从物联网技术、数学模型、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创新以及能源管控一体化对冶金工业自动化技术作了更深入的分析。

近些年我国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成就,已经被推广至制造业的应用中。并且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有很显著的成果。本文主要以冶金工业自动化技术为主进行分析。

物联网技术在冶金企业中的应用

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物联网被认为是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对物联网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物联网在冶金工业领域的应用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研制生产关键特殊传感器――工业用传感器。工业传感器能够对物体的状态和变化进行测量或者感知,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能够处理的电子信号。工业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实现的首要环节就是研制生产工业用传感器。在现代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必须注重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的监视和控制,从而确保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并且使产品的质量达到最佳效果,而对各个参数的监视和控制就是通过各种传感器来实现的。因此,质优价廉工业传感器有助于现代化工业生产体系的构建。

(2)通过工业无线网络技术布局和建设工厂传感网。工业无线网络将传感器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结合起来,它是一种由大量随机分布的、具有实时感知和自组织能力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状网络。继现场总线之后,工业无线网络技术是工业控制系统领域又一热点技术,它能够使工业测控系统成本得以降低并且能够使工业测控系统应用范围得以提高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业无线网络技术引起许多国家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

过程控制数学模型在冶金自动化中的应用

冶金自动化的不断突破是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如果把数学模型这项技术掌握了,就拿到了自动化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因此,要想生产国家急需的钢铁产品,就需要高水平的自动化技术做支持,而发达国家在自动化技术发展上比较成熟,他们为了某种目的是不会将其高端技术转让出去的,他们所转让的技术基本上都是过时的要不就是有条件限制的技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冶金自动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开展高端冶金自动化领域数学模型的自主创新条件基本成熟,能够满足市场的广泛需求。另外,我国已经构建了一个富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团队,为数学模型的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数学模型是对象表征的控制,是对象可执行的表述,数学模型与信息技术、工艺能力以及自动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得数学模型的优势更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数学模型通常被称为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我国钢铁工业要想生产出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钢材品种,就需要建立高可用性和高精度的数学模型。高可用性和高精度的数学模型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以及节能效果,促进产品可持续发展。

过程控制数学模型在国内钢铁行业的应用与发展,目前还刚刚起步,方兴未艾,随着需求的发展,未来的数学模型还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从现在起,形成社会的关注,这对数学模型的未来发展,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打破数学模型的神秘感。相信自己的力量,鼓足自己的信心,模型应用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不断积累技术,不断培养人才,踏下心来,抓上几个项目,就一定能搞出名堂来,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展以数学模型为核心的自动化技术,是落实科技创造未来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钢铁工业实现新的腾飞的助推器。在过程控制数学模型的研发与应用上,要实现重点突破,开发出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模型产品与技术,走出一条研制一批,储备一批,生产一批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出产品、以产品保应用的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来。

以国产化创新型产品与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创新

目前,我国冶金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建设,许多都处于开环控制或局部闭环控制阶段。而要实现真正意义的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创新就要在全过程方面实现真正的闭环。当然,这还要涉及到有关执行机构、检测单元等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其核心是国产化的技术与产品,并广泛采用国内外其他先进技术做支持,以保证整套系统的品质与质量。如果仍然还是停留在实现局部闭环控制上,就不能真正称之为系统的集成与创新。以国产化创新型产品与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创新是在控制系统、控制工程设计和组态软件、工业通信网络、制造管理和执行软件等多方面的基础上,通过集成与优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管控一体化和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

能源管控一体化建设

冶金工业是耗能大户,能耗将制约冶金工业的发展,我国冶金工业也正面临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以耗能来核定产能,或许将成为可能。所以整个冶金工业的节能降耗、低碳减排工作十分繁重,利用自动化技术来实现降低能耗,是冶金工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工厂的重要手段之一

WiseMedia

冶金企业能源管控一体化建设,如果只停留在数据采集阶段,那么意义不大。这也是目前已经普遍实现的事实。针对冶金工业能源管控的特点,一是耗能大户,二是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又伴生出大量的可燃性气体,如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等。所以能源管控的工作重心是能源使用管理的优化、二次能源的安全合理使用、多种能源介质统一平台操作、改变传统的能源计量方式以及能源安全管理预警等。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的特点是控制模型和管理模型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郭雨春,陈志,王昊宇.冶金自动化发展的策略与思考[J].自动化博览,2015,(S1).

[2]冶金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J].山东冶金,2015,(S1).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二)

摘要: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把学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发扬务实求实,注重实效的作风。努力健全企业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本文探讨了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方法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做好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有利于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降低企业的资源浪费,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对企业的意义极大,要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从各方面出发,对管理人员、管理部门、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优化,从而提高整个行政管理的效率。

企业行政管理的意义

有利于增强企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各企业的顺利发展都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这为企业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目前,每个企业都在加强与有效落实我国各项经济战略思想与战略任务,而这些思想与任务都要通过企业的行政管理来推动。各企业只有合理设置行政管理制度、结构体制,有效加强行政管理工作,才能改变以往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无章可循的现象,才能激发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深入基层,了解各部门的工作流程与业务范围,从而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各项管理方法与规章制度

WiseMedia

企业各部门在行政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下,也会始终处于良性的运作状态,这样可以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推动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

有助于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给企业行政管理带来诸多的问题与困难,这些问题与困难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为了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现阶段新形势的发展,各企业都会加强行政管理行,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加强行政管理,努力同相关部门及协作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给企业自身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稳定的内外部环境,扩大企业的发展模,使企业做强做大。此外,加强行政管理通过各种方法解决企业员工在工作上遇到的一些难题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人性关爱,使员工感受到单位的温暖,从而提升他们的奉献精神,使他们快乐的融入到企业这个大家庭中,并自觉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保障企业健康和谐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法

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

企业良好运行的关键是保持行政管理工作的合理性。所以,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行政命令贯彻的重要前提。因此,合理选择与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与行政管理科学化密不可分,实施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必须坚持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合理建构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职能,将行政与管理合理有效的进行结合,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

坚持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方法

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绩效评估、目标管理和成本核算等制度。同时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形成公平、竞争的平台。这个平台上充满竞争、激励、开放、交流的特征,管理者不完全控制员工做事情的方式,而去衡量做事情的结果。对于企业项目建设,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和监督。高度重视成本预算,合理进行预测。科学地对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衡量,充分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沟通与协作

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加强各个环节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沟通包括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纵向沟通分为与上级领导、下属、部门沟通。与上级沟通,要充分领悟上级领导的表述或潜在的含义,明确问题的实质,同时要将自己和下级部门的观点清晰地传达给上级领导。要有较好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方能与上级领导步调一致,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下级沟通,主要是执行上级领导的决议以及收集下级部门各项信息,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灵活的变通能力,缓解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分歧。横向沟通包括与企业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与关系企业的窗口部门和外界媒体及政府机关的沟通等,务必真诚、谦虚、谨慎,为企业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管理实践中坚持以沟通协调为纽带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加强协作,提高经济效益。

创新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当前,要想更好地应对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创新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机制非常重要。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要想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就必须进行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出适合当前运营状态,且能够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行政管理制度。首先,要积极健全企业行政管理领导体制。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拥有完善的行政管理领导体制制定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监督体制,以确保监督各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使得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次,积极完善企业行政管理中的其他规章制度。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一定会保证企业健康有效的发展。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的建设。通过制成为企业员工明确遵守的信条,从而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提高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

行政管理部门拥有优秀的有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基石。企业中的行政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熟练的业务水平,因此,企业应当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招聘机制,尽可能的选拔一批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来企业工作。加大对现有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提高企业员工的服务意识。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意义就是服务于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是否能够与企业的企业部门密切的合作。因此,要不断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职责,保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加强对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让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到兄弟企业或者国外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再次,企业行政管理团队的建立务必要选用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在选取过程中要务必保证过程透明化,这样才能保证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快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的进程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应着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的需求和趋势,推进信息化建设,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首先,通过办公自动化、ERP等软件逐步实现网上办公,借助于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随身携带的终端设备,只要在网络信号覆盖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均可上网办公、处理事物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也就是说,办公地点不固定在办公室,而是在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这种改变将使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更为方便、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WiseMedia

其次,引入可视电话、可视聊天等网络工具办公。可视、语音等网络工具可以使上级公司与下级公司、上级与下属可以实现网上会议,既节约时间,彼此之间又实现了广泛的互动。另外,网上点播电视、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电子图书馆、电子博物馆等也可逐步引入企业行政管理领域,成为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总之,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行政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必须把学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紧密同工作结合起来,这样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才能杂而不乱,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马蔚然.论企业行政管理职业化[J].企业导报.20XX(17).

[2]康音.关于企业行政管理改革相关问题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XX(18).

[3]毛慧娟.浅析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J].经营管理者.20XX(17).

[4]郑斌.关于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定位和发展的审视[J].管理科学20XX年第5期.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三)

供应链管理中战略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国界化企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整个市场竞争呈现明显的国际化和一体化。竞争也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问的竞争,为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进行科学的评价与选择,从而保证整条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保持不败之地,企业积极寻求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运而生。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为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库存,改善产品的质量,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对供应链管理中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中潜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战略合作伙伴选择相应的对策及方法,进而更好的选择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

Abstract

Withthecomingofeconomicglobalizationandtheeraofknowledgeeconomy,enterpriseoperationwithoutnationalboundariesisbecomingmoreandmoreapparent.Thewholemarketcompetitionalsopresentsobviousinternationalizationandintegration.It'samongthesupplytrainswherethecompetitionlies,notjustamongtheenterprise.Inordertokeepintheinvinciblepositioninthecompetition,theenterprisemustselectandevaluatethestrategicpartnersscientifically,consequentlykeepingthesupplychainstableandefficient,alsoholdingtheadvantageoftheenterpriseinthefiercecompetition.

Inordertoimprovethemarketcompetitivepower,keeptheinvincibleposition,theenterprisestoactivelyseeknewmanagementmode,supplychainmanagementstrategypartnerrelationsarisesatthehistoricmoment.Intheincreasinglycompetitivebusinessenvironment,toreducetheproductioncost,reduceinventory,improvethequalityoftheproducts,strategicpartnerselectionisparticularlyimportant.Thisarticlethroughover-indulgenceinsupplychainmanagementstrategicpartnersinthechoiceofapotentialproblemanalysis,proposedthestrategiccooperationpartnerschoos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andmethods,andthenbetterchoicesupplychainstrategiccooperationpartners.

Keywords:SupplyChain;Supplychainmanagement;Supplychainstrategypartnerselection;Supplier;Competition

绪论

本文的选题背景

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开发新产品、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改进客户服务的压力。这些压力归根到底是要求企业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消费者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世纪全球竞争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资源利用要求的提高;(2)产品研发提升到企业竞争的重要地位;(3)全球化市场的建立和无国界竞争的加剧;(4)用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出现;(5)全球化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而企业也面临着挑战:(1)缩短产品研发周期;(2)降低库存水平;(3)缩短交货期;(4)全球性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5)可持续发展的要求;(6)用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在这科技迅速发展、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客户需求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的形势下,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的模式暴露出了许多缺陷,它增加了企业的投资负担,迫使企业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导致了在每个业务领域都直接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对手,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它使企业集中自己的核心优势,就是利用企业外部资源迅速响应市场需要,只抓企业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产品方向和市场。至于生产,只抓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甚至全部委托其它企业加工。例如,福特汽车公司的Festival车就是由美国人设计,在日本马自达工厂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制造商把零部件生产和整车装配都放在了企业的外部,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了其他企业的资源促使产品快速上马,避免自己投资带来的基建周期长等问题。赢得了产品在低成本、高质量、早上市等诸方面的竞争优势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如何选择与自己企业最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也说成了一个新的、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

本文研究的重大意义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于供应链中为了特定的目标和利益的企业之问。形成的原因通常是为了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降低库存水平、增强信息共享、改善相互之问的交流、保持战略合作伙伴相互之间操作的一贯性、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财务状况、质量、产量、交货期、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的改善和提高。显然,选择了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必然将使核心企业在很多方面产生一系列在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申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从而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文章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出自http://gkstk.com/article/wk-4474847554091.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然而,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所带来的破坏性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对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本文以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使我们更清晰的了解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选择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能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通过分析来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益处与风险,进一步了解供应链管理中战略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的现状,进而更好的进行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挑选出最合适的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

从结构上看本文分成五章。

第一章:绪论

WiseMedia

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的主要工作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第二章:简单介绍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的理论知识。

第三章: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的意义及必要性。

第三章:研究分析供应链管理中战略合作伙伴选择问题中的潜在风险。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第6篇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悖论的高发期,当技术的、经济的、组织的、管理的等问题解决之后,人文因素的不足与缺失将成为信息悖论的关键成因所在。基于此,文章指出在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中提高员工信息素质是对这一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确保实现技术投资收益的管理方法,同时对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对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信息悖论 信息素质 人文思考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生存环境与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商业领域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产业结构,支持新产业或业务的诞生,以及为企业利用以产生竞争优势,凭借这一魅力其受到企业家以及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从而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在各行各业形成一个又一个高潮。大量经验表明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有效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为现代企业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正当人们沉浸于信息技术在供应、生产、管理、分销、营销和服务等方面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时,一些敏锐的咨询机构与学者在观察中却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钱投向了信息技术,但却难以创造商业价值,反而导致了投资的浪费,甚至是日常维护和工作量的增加,这一现象因与经济学家的预期与人们的直观判断相矛盾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这就是“信息悖论”。信息悖论的发现与提出给企业家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面对这种尴尬人们从技术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等角度对信息悖论进行了长达20年的思考,这一谜题似乎得以解开,但是大量统计数据表明今天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依旧是成少败多,大量企业陷入无止尽的“IT黑洞”。尽管随着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学习等管理思想的出现与普及,信息悖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与人们预期的目标还相差甚远。一直以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忽视了人的因素,当技术的、组织结构的、业务流程的、管理理念的问题解决以后,一直处于隐含状态但起决定作用的人文因素就成为信息化成败的关键,文章认为人文思考的缺失是信息悖论一直得不到深度缓解的关键性原因。

对信息悖论的重新反思

(一)文献研究综述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t Solow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为什么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与统计上的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下降相伴随?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生产率悖论”(信息悖论)的明确提出立即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Bryniolfs-son和Hitt将信息悖论的成因概括为四个方面:统计分析方法失真;效益的时滞;收益再分配和收益浪费;对信息技术和投资的管理落后。国内对信息悖论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肖红根据芬卡特拉曼(Venkatraman)提出的IT引导企业转变的五阶段论提出信息悖论的阶段性特征,认为在最初阶段,企业引入的信息技术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后企业被IT应用的成果所鼓舞,继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期间缺乏合理规划增加了IT投资的不理智,就有可能产生信息悖论。刘学林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往往只强调硬件、软件等技术因素引入,对管理因素的忽视是导致信息悖论的主要原因。李希富从技术运作层、企业管理层、企业战略层、传统的利益实现思维、会计信息化评测―测度问题五个层面探讨了会计信息化过程的信息悖论的成因。咨询专家张后启认为由于很多IT系统的应用仅仅是模仿旧的手工业务流程,企业并没有改变工作方式,而且,在对外向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由于系统将原有的无效果任务“自动化”,往往会把这些任务坚固地锁定在流程里,使企业管理更加僵化。同时基于这种判断,他指出,“信息系统应用需要实施业务流程重组”,“信息系统应用是一项管理改造工程,需要专业管理咨询公司提供帮助”,也就是要对信息实施战略管理。张后启的观点对于信息悖论成因的解释是比较能反映实际情况的,但是这一观点也只是停留在信息系统运作层面上,并没有阐明信息悖论的深层次原因。此外,一些咨询机构的观点也为人们理解信息悖论的成因提供了一定的有益帮助,这里仅举AMT的观点为例,它们认为信息悖论的产生并非来自技术方面,而是来自于信息技术没有被合理的用来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系统建设缺乏与企业战略与企业业务的结合;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如何转化为企业利益的实现途径缺乏分析;不能根据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变化对信息系统战略进行动态调整;未能根据企业需求对信息系统进行连续改进。

(二)信息悖论的人文思考

美国信息系统专家戴维斯曾指出:“现在人们所关心的不是计算机是否要用于信息系统,而是各种处理工作应该计算化到何种程度。”他一方面道出了信息系统中应用计算机的必然趋势,也即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计算机不能代替所有的工作,这实质上是对“唯技术论”的一种批评。

企业信息化建设所构建的业务流程处理范式,无疑增加了便捷性,提高了日常程序化工作的处理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对系统产生了依赖性。系统本身功能的局限性无法向非程序化的流程问题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此时,如果员工的应急能力不强或者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的话就可能延缓了事件的处理速度,从而可能造成企业利益的损失。如果对张后启的观点进行深层次的考察就会发现:模仿传统业务流程的系统将人与流程一同固锁在这一范式中,从而使人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再加上如果系统开发前缺乏系统分析、员工缺乏系统培训、投入使用的系统缺乏延展性等都会将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向失败的深渊。纵观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因素特别是人力资源信息素质的研究却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而人们却认为一直以来正是这种重技术轻管理、重系统轻人力的现状导致了信息悖论得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以及是信息化建设一直不能呈现出质的飞跃的重要原因。综合来看,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使用由于忽视了人的因素以及过分地依赖电子量化手段而未能在管理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员工在系统前的无助与被动是信息悖论最深层、最本质的原因。

提高人力资源信息素质是信息技术产生效益的保证

信息素质是指信息人利用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一般来说,员工的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在信息素质结构中,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技能是核心,信息意识起先导作用,而信息道德保证了信息素质发展的方向。企业员工信息素质要与企业信息化进程相适应。正确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是分阶段渐进进行,追求适度超前。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信息化大体可分为初级信息化、中级信息化及高级信息化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应以短期培训为主,主要是提升员工信息意识,向员工宣传信息化的意义,让员工明白信息化乃是大势所趋,还要针对企业近期的信息化工作向员工传授相应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邀请信息专家、企业内计算机某方面有专长的技术人员或对信息有独到见解或有深刻感触的企业领导、部门主管,就信息技术、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专题讲座。在中级阶段,这时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上信息系统的应用网络初见雏形,这也是信息悖论的高发时期。这时应以扩展员工信息知识、提高信息技能为主,可以组织有经验的领导和员工,就当前信息形势和企业信息系统现状进行研究和讲座,同时还可以请相关咨询机构对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现状进行评估。广泛征询员工对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意见,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响应与补救,组织员工到成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单位参观学习,进行比较,借鉴已有的信息成果,吸收别人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将有助于企业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避免潜在信息悖论的发生。在高级阶段,整个企业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此阶段最典型的特征是数据的自由流动与信息的跨部门共享,此时信息操作规范与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可以编辑用户手册,用通俗易懂的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信息软硬件操作、使用指南编辑成册,发到每一位员工手中。此外信息技术和理论是当今换代最快的领域,企业的专业信息技术人员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发展中,他们除建立、维护、更新企业信息系统外,还得在提高企业信息素质中肩负日常培训工作。因此,应有计划定期对专业信息人员进行技术更新的培训。

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呈加速态势,员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也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应该将员工的培训与系统的开发结合起来,将员工的发展与系统的利用结合起来,将员工的成长与信息系统的延展联系起来,即实现人力资源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的同步规划与发展,最终实现系统与人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摆脱信息悖论的困扰,最终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具体来说就是在企业经营的动态环境中,通过培训使员工具有很好的信息素质,将员工的职业发展和IT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培养新的组织文化和制度使员工意识到信息资源和知识积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IT部门员工有对企业业务提供良好服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系统如果可以承载价值观,将会有不尽的生命力。文章认为一个成功的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系统,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应贯穿于企业信息化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周易》、《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孟子》等这些不朽的经典著作在几千年后仍然闪耀着光辉。今天其早已超越了文化领域与国界的限制并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因为这些文化是包容的、和谐统一的,而且更强调从本质上即人的角度考虑事物。其中出自《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孙子兵法》中关于人文因素的论述已广泛应用到现代商业领域中,其战略思想已经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业务实施等一系列活动,并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在本土化管理盛行的今天,“天时”、“地利”、“人和”似乎已成为企业成功的三大基石,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企业信息化中的“天时”就是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不仅仅在改变产品和流程本身,它还改变了竞争的本质。”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变革所要求现在企业必须进行的一项基础建设工程。企业信息化中的“地利”就是IT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应用。在经历了硬件、软件等IT基础设施的引进与配套之后,接下来的IT管理将成为考验企业信息化成败的试金石。企业信息化中的“人和”是成为信息化的关键,这里所谓的“人和”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系统的建设要以人为本,注重员工信息素质的培训,以提高效率、利于沟通、加强数据共享、强调沟通、注重员工创新为目标,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系统功能与员工现阶段的IT素质相适应的同时还要关注未来的延展性。二是注重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利用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培训并开发适合企业自身的差异化培训方案,增强企业职工的学习能力,使人力资本这一核心资源得以加强,在战略层面上实现人力资源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与互动。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悖论的高发期,如何从根本上防治信息悖论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将人文因素视作问题的核心,并将信息素质的提升作为问题的突破口,既迎合了以人为本时代的要求,也体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的本质。再者,每一种管理思想都有着鲜明的文化烙印,借鉴本土文化认识管理的本质,提升管理水平无疑为解决企业运营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肖红.“信息悖论”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警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3)

2.刘学林.“信息悖论”现象及其防止[J].企业经济,2005(9)

3.李希富.会计信息化过程的信息悖论[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21(5)

4.高广生.员工信息素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J].前沿,2005(10)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的劣势,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更复杂一些,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对该问题做一些深入回顾和思考,对促进和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1.技术创新的研究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概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影响出发,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增长的主要源泉。”从那时期,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50年代,由于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对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集中体现以非均衡非连续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变革经济分析。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开始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技术创新的案例与数据,并提出对技术创新的专门定义,这一时期,技术创新也引起了除经济学家以外的其他学者(如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技术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并对企业经济活动和政府管理政策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技术创新管理是国外管理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被认为是一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很多,主要的观点有:

索罗在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提出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对技术创新所下的定义是“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度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费里曼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搜集了多篇论文,并做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就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1)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竞争会促进技术的变革。而熊彼特则强调垄断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市场垄断地位是企业承受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先决条件,“大企业是技术进步最有力的发动机。”对于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卡米恩(Kamien.M);施瓦茨(Schwartz.M)、谢勒尔(Scherer)等提出两个假设:①大企业会促进创新而小企业则会妨碍创新;②不完善竞争的市场比近乎完善竞争的市场更有利于技术的变革。此后,各国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了考察,结果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支持熊彼特的大企业创新观点,另一种则拥护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即竞争驱使下的中小企业能最有效推动技术创新。

1967年曼斯菲尔德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纳尔逊(Nelson)也得出同样结论,认为熊彼特关于垄断有利于创新的理论是一个阈值理论,即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这一阈值随产业不同而不同。

(2)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

目前,许多学者几乎都把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实现,并完成技术创新行为的诸种内在要素的总和。由于各自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对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的分解方式也各有差异企业传统的创新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从文献来看,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可以分成四类: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投入产出能力、过程能力、综合能力。

①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实际上是创新的基础能力,如AbernathyandClark(1985)把企业创新能力分为11项能力,即技术的设计与实施、生产系统与组织、(劳动、管理与技术)技能、供应商关系、资金设备、知识与经验基础、客户关系、市场声誉、销售与服务渠道、用户知识和用户沟通模式。这是一种事前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②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能力是一种宏观的创新能力,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奥斯陆”技术创新统计法为代表(Scheirer,Mansfield,1980;Bound,1982;OECD,1993)。这种方法强调输入和输出指标,而不是创新内部过程的描述,是对企业创新进行宏观绩效分析的较好方法。这是一种事后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③企业创新的过程能力研究主要以技术创新过程为对象,测量和收集创新过程的各种信息,从而达到调整创新活动、提高创新绩效的目的。这方面的研究以Chiesa等(1996)为代表,其创新能力模型包括二个维度,即创新过程和创新产出绩效,其中核心过程有四个:新概念产生、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和技术引进;并通过计分卡和深度审计二个层次进行评估。

④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是集投入产出能力和过程能力于一体(陈劲,耿雪松,RichardSmith,1997),更好地反映企业创新的当前实际能力和绩效。

(3)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潘旭明(2002)从网络环境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在传统条件下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基础、经济条件、人员素质等。在网络环境下,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因素除了传统因素外,还应当关注企业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管理能力。徐晟(2005)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和方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灰关联的静态和灰色GM(1,N)协调模型动态分析,找出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平均每个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及企业资金占经费筹集比重等。

池仁勇(2003)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效率主要由企业内部因素决定,如企业制度、内部职能部门的协调性、创新方式的选择等。而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只能是改善宏观市场环境,政府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不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动力。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成果的回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主要有:政府扶持、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研究经费、创新意识、研发人员决策、领导重视等内外因素。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影响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两条:一是文化因素;二是国民收入。

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是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同体现。西方文化强调对个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尊重,对私有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热情。西方文化中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事物的细节、严谨认真的风格,这对于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里的有些因素严重阻碍创新思想,比如中庸之道让人平凡;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打击个人创造积极性;不重视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使创新者利益受损;不求细节、急功近利导致粗制滥造等。国民收入、社会福利因素的影响。总部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年~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芬兰、瑞典和丹麦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前四名,中国名列第48位。这四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民收入都很高、社会福利制度都很好,说明高工资和高社会福利不会阻碍创新和竞争力,相反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力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要素禀赋、需求情况、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以及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国家在要素禀赋、需求状况方面都不占优势,说明他们强大的竞争力来源于相关行业和公司竞争能力。

这个问题可以做以下解释。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教育、医疗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得以提高。而企业由于用人成本较高,无法实行低价竞争的策略,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长期依靠压低工人工资来降低成本,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带来的恶果是,一方面导致大量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不愿在技术研发方面增加投入,一旦遇到外部环境变化就面临困境。今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不利因素,东部沿海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已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三、对策和建议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资金相对短缺,科技人才匮乏,研发条件简陋,技术薄弱,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只有针对以上提出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

政府的扶持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李时椿(2001)对美日技术创新机制比较认为,政府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杨礼贸(1999)研究了韩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认为:政府的政策法规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府对R&D的支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要解决我国文化中创新能力阻碍因素,必须从教育入手,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从小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尊重和崇尚创新,逐渐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应完善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对私有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和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造、创意欲望。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职工工资,工资增长幅度应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特别是应大幅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职工收入,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过渡,同时应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显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硕士论文,2002.3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常朝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企业管理,2002,(9):102-104

[5]孟庆伟等: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2,(2)

[6]魏江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管理,1998.11

[7]顾良丰: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博士论文.2005.4

[8]李时椿:美、日技术创新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01,(10):60~63

[9]潘旭明: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模式分析.商业研究,2002,(13):14~16

[10]徐晟:基于灰色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8):849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 创新;科技发展;TRIZ;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 G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45-3

Open the "Invisible Do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th Innovation Method

Wei Yizhao Li Shuhong Sun Wenying

(Jiaozuo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Jiaozuo Henan 454002)

Abstract:At present, many famous foreign enterprise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methods.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of these experiences, combining with 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TRIZ which is currently applied at home and abroad, to explore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mode of TRIZ innovation method in Chinese enterpri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Keywords:Innov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IZ; Economic structure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转亏为盈的契机。

1 深刻认识强化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意义

强化创新驱动是当前企业抢抓机遇、继续走在前列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支撑,鼓励自由创造的思想激情,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应当改革科研资金的投入方式,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应当涵养自主创新的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但是,更直接、更迫切也更有效的,还是充分释放市场的能量。

创新最初是以技术创新的概念出现的,其他创新大多由其推动,或与其紧密有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的坚实基础,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降低科技发展对国外技术和方法的依赖,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技术的进步与企业的兴衰紧密相关,要想保持企业行业排头兵地位,必须开展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尤其现在整个宏观形势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打赢转变发展方式攻坚战,实现发展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创新”,科技创新处于重要地位。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经济的发展“品质”[2]。通过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创新社会管理、优化创新服务,努力形成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城市人文魅力,不断提高大众生活的幸福感。

2 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与策略

TRIZ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创新方法,已成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给创新这一现代社会中最活跃的元素带来了革命。TRIZ提供的不尽是一种纯粹的创新理论,更是一种思维模式,能够帮助实践者形成一种系统的、流程化的创新设计思考模式,准确地分析和发现核心问题或根本矛盾,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2.1 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可行性

TRIZ理论可谓是企业创新的利器,一个企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TRIZ理论便于开展培训,所提供的训练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简单易操作,通过短时间的培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帮助研发人员快速形成创新的原始构思,用系统化的解题流程解决创新问题或矛盾。通过这些方法培养了研发人员的创新兴趣和热情,激发创新灵感,突破固有的思维障碍和模式,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2]。

TRIZ创新理论的应用已给企业带来了实际的效益,韩国三星电子是应用TRIZ理论并获得极大成功的典型企业。1997年,三星电子引入TRIZ,在研发部门实施技术创新理论培训,开始引入TRIZ理论指导技术创新活动;1998年至2002年,三星电子共获得了美国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17项工业设计奖,连续5年成为获奖最多的公司。2003年,三星电子在67个研究开发项目中使用了TRIZ,为三星电子节约1.5亿美元,并产生了52项专利技术。2004年以1 604项发明专利超过英特尔(Intel)公司名列第六,领先于日本竞争对手日立、索尼、东芝和富士通。三星电子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成功之路,给渴望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可借鉴的启示[3]。

2.2 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其技术创新是种结构复杂、关系错综、目标功能多样的复杂系统。涉及企业各部门、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以及中介组织等众多要素。不同类型在创新方面的障碍是不一样的,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发展战略的转型以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带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TRIZ理论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其作用机理不尽相同的,可划分为创新构思、创新协同、创新扩散。TRIZ理论帮助企业壮大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提高自主创新和市场机制之间的联动效率,实现自主创新和企业的互动共赢。

TRIZ理论认为产品及其技术的发展,像生物体进化一样,遵循着客观规律,TRIZ就是研究规律、认识规律、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同一条规律往往在不同的产品或技术领域被反复应用,很多创新实质上往往是其他领域技术在某一领域的全新应用。TRIZ理论提出了8个技术系统进化法则、39×39矛盾矩阵、40个创新原理、11个分离原理等,指导人们在科研工作中高效解决实际问题,得到高质量方案。TRIZ理论主要是通过培养研发人员的科学创新思维以及通过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并快速形成创新的原始构思两方面共同作用于创新构思阶段,以缩短创新构思的时间,保证其科学性与可行性[4]。

2.3 企业推广应用TRIZ理论促进创新的策略

企业为了发挥TRIZ理论的应有作用,以出专利、创效益为目标,应用TRIZ理论解决技术难题和产品开发问题。TRIZ理论通过培养研发人员的创新思维,降低创新成果转化成本等方式。企业可以根据以下几点对TRIZ理论进行推广:一是强化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企业家对创新活动中应用先进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工具的高度重视,是企业成功应用TRIZ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有利于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和措施,优化创新氛围。二是做好TRIZ理论的培训,加大TRIZ理论的相关思想、方法和工具的培训力度,有利于研发人员改善创新思维,提高原始构思能力。有实力的企业可聘请TRIZ理论专家进驻企业进行实地指导和培训;实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利用地方政府举办的TRIZ理论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学习。三是培养和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性心理素质。创新性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继承特性,注重对企业员工创新性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提高和内化,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具有发明创造的潜力,可应用TRIZ理论,从不同方面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利于使创新与发展成为企业的共识[3]。

企业在熟悉了TRIZ理论之后,根据所处行业的性质和市场竞争态势,开发并制定有利于创新成果成功扩散的相关策略,把TRIZ理论运用在研究与开发、原型生产、产品制造等各个环节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加强对各个环节的协调控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3 创新方法促进焦作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焦作市科学技术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技工作强化科技在企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创新方法的理念,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推进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科技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焦作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了保持企业行业排头兵地位,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在大浪淘沙的形势下,秉承创新理念,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与升级,为了企业自身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加强对研发团队的创新方法的理论学习,并根据产品加工精度高,技术难度大等实际情况,用创新方法的思想制定研发方案,解决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同时投资6 000多万元完成“河南省制动器技术中心提升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升级改造,不仅改善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而且大大提高对生产研发的新产品进行性能测试、产品研发和试验的工作效率。目前公司拥有专利42项,专有技术29项,编制行业和国家标准9项,国家认可实验室一个,研发能力在国内遥遥领先。

在行业技术日益成熟之后,同行业的企业在生产技术的水平基本持平,要想增强竞争力,也要走“创新性 节约型”的节能减排之路,也是为企业持续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节能减排工作提升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水平,变废为宝,资源得以最大化地利用,给企业带来新的收益,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增加,促进企业清洁生产及技术创新,同时节能减排成果的推广应用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广济药业(孟州)有限公司是集核黄素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行业龙头企业,核黄素生产能力达3 000吨,占据国内90%、国外40%的市场份额,核黄素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整个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创新管理,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定期对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理论的学习,调动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愿意创新并使用相关的技术和设备。用创新方法指导生产,加大科研资金投入,主要用于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改造,增强节能减排创新能力,从生产的源头上节能减排。目前公司拥有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公司将取得的发明专利技术全部应用于核黄素工业化生产,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全部进行应用,通过成果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形成了生产技术的核心竞争优势,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了我国核黄素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科技有其运行发展的规律,创新有其积累突破的过程。无视这一规律,逾越这一过程,只会欲速不达,立足自主创新,我们既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又要着力核心技术突破,既要加快实用技术进步,又要潜心基础研究创新。

4 结语

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TRIZ理论的普及、研究、推广和应用,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引擎,企业应借助TRIZ理论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方法,以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使企业常变常新,屡创辉煌。

参考文献:

[1] 林艳,毛宏起.TK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与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08.

[2] 陈宏宇.TKII创新方法的应用推广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第9篇

1.技术的内涵

“技术创新”是近年频繁出现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习惯中,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先进设备或工艺的发明、引进,以及传统工艺的改造、提升。事实上,自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年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是“企业家为了获取潜在利润而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以来,关于“技术创新”内涵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息过。除熊彼特以外,受伊诺思(J.L.Enos,1962)、弗里曼(C.Freeman,1973)、美国科学基金会(NSF,1976)等的观点影响,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大体形成了7个方面的观点,分别侧重从利润最大化、市场导向、经济活动过程、企业主体、边际改进(增量改进)、社会经济效益、历史和社会经济范畴加以解释。其中,“边际改进”(marginalimprovement),即“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的增长”这一观点,使人们对“技术”的内涵再次发生了兴趣。

技术(technology)一词最早由希腊词techne(艺术、手工艺器)和logos(词、言语)组成,意味着既是好的又是有用的。17世纪,technology开始出现在英文中,主要用来讨论艺术应用;20世纪以后,其内涵迅速扩展,开始包含方法、工艺、思想以及工具和装备等;20世纪后半叶,人们逐渐认同的定义是“人们力求改变和控制其环境的各种手段和技能”。《辞海》对“技术”的解释有两个层次:第一,“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第二,“除操作技能外,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由此可见,“技术”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生产工具及其他物质装备(本文称其为“装备技术”)等“硬”技术;也包括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劳动技能和诀窍(本文称为“工艺技术”),以及适应现代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生产系统中人、财、物等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经验与方法(本文称为“管理技术”)等“软”技术。其中“装备技术”和“工艺技术”是纯粹的“技术”(本文称为“纯技术”),也是人们所重视的技术,通常人们所说的“技术创新”就是指这种技术;而管理技术相对来说就虚得多,通常被人们排出在“技术创新”这一范畴之外。为方便起见,本文以图一表示“技术”这一概念的内涵:

由于“装备技术”和“工艺技术”这样的“纯技术”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获得途径等已经被理论界讨论得非常成熟了。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管理技术”及“管理技术创新”。

2.管理技术与“纯技术”

(1)管理技术是“纯技术”的基础和前提

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等“纯技术”要付诸于实施,必然要以一定的管理体系、生产组织方式作为基础。同时,“纯技术”的创新,也必然会对现有的管理体系、生产方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并有赖于新的管理体系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建立。否则,纯技术创新的目标就无法实现。目前,不少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昙花一现,大多不是因为它们的“纯技术”落后,而是因为组织管理跟不上。所以,企业若想获得较大的绩效,单纯地依赖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等纯技术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管理技术的创新密切结合。惟有如此,才能确保创新取得预期的效益。而管理技术也只有通过为“纯技术”的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并最终取得成功才能体现其应有的功能。

(2)“纯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管理技术的手段

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应用于生产实践,管理技术的手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如随着现代仿真技术、网络技术、预测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办公自动化(OA)”、“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等新的管理技术不断应用于我们的管理实践,从而使得我们能够轻松地分析和处理大量种类繁多的信息,进而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作出迅速、机敏的反映。特别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用于技术设计等工艺技术的创新之后,原先的顺序式研制与开发创新的流程就变为平行式开发创新和研制的流程。在这种情况下,与平行式创新开发流程一致的管理组织体系便应运而生。由于计算机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创造了大量的管理技术,从而实现了没有计算机时管理者不可想象的管理目标。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技术创新将与计算机技术手段更加密不可分。

3.管理技术与管理技术创新

本文认为,管理技术是以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并在它所揭示的客观规律的指导下,不断吸收和借鉴有关学科的方法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技术。管理技术及管理技术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1)管理技术的目标是提高决策效果。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如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案,是经营目标及计划决策;机构设计,生产单位组织,权限分配,是组织决策;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在制品控制及控制手段的选择,是控制决策。因此,用科学方法或管理技术对管理问题分析的主要结果,必然与管理行为有直接关系,从而影响管理决策。

(2)管理技术的评价依据是社会经济效果。衡量管理技术成功的标准不只在于其方法内容如何,而更着重于它是否能在管理实践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和效益。任何没有实用价值或不能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益的管理技术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成功的管理技术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管理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二是管理技术的应用结果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为实际的效果、效益的提高。

(3)管理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技术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基本创新活动,是“为了在市场中赢得管理优势,重新组合管理资源,以更有效的管理行为实现组织创新效益的过程。”管理技术的发展进程、科学化的程度既依赖于企业的体制创新与其他方面的技术创新,又是企业体制创新与其他方面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与企业体制创新及其他方面的技术创新密切相联。从外延来看,管理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际上就是企业策划,简称“企划”。所谓“企划”,根据英国著名管理大师莱德的定义就是“一个管理目前和未来的系统,是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过程中基于内外环境变化而不断设计、调整自身的产品、品牌、形象,将产、供、销基于统一的战略平台进行考量、分析,并确立本企业存在的问题或发展目标及其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战略,寻求企业内部管理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控制”。从内涵来看,管理技术创新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侧重于“量”的变化,即现有管理技术经过改造、移植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如把现在提高计算机效率大显身手的“虚拟技术”,把自动控制推向更高层次的“模糊技术”等纯科学技术的新理论,用于指导高新管理技术的设计。第二个层次侧重于“质”的变化,即对现有管理技术及所依据的理论的突破。如突破通常由专业技术人员“包打天下”的“交钥匙工程”模式,而以“教配钥匙技术”为宗旨的ATT管理技术(ApplicationTaskTeam)就是一个例证。

二、管理技术创新的理论价值

1.促进企业战略构想的形成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高质化,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环境下,企业必须有一个高瞻远瞩的经营战略。正如时下流行的一个说法所说的那样:企业可划分为“四流”,一流企业的硬件是经营资本,软件是规划企业战略;二流企业的硬件是经营品牌,软件是塑造企业文化、形象;三流企业的硬件是经营商品,软件是靠管理经营取胜;末流企业的硬件是单纯地生产商品、不问市场,软件是靠传统管理。因此,一个立志成功的企业必须具备超前的战略眼光,不断把握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变化,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而把握理论变化,提供战略思路的前提首先是管理技术的创新。过去,有的企业只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注意掌握创新的管理技术,结果影响了先进技术设备性能的发挥,造成惨重的损失和浪费。这种不重视通过管理技术创新而推进企业战略规划的教训应该为我们吸取。

2.为投资、并购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革命、竞争全球化以及大批新兴产业的诞生,企业的生存环境急剧变化。很多企业为摆脱困境或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纷纷通过投资、并购活动进行产业转型。然而,根据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是产业选择和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而企业成功的来源是企业所处产业的吸引力(即产业效益)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表现。因此,在投资、并购之前忽视战略规划或仅仅开展象征性的规划活动,必然导致企业盲目跟随市场,市场流行什么,企业就跟进什么,其结果必然是被市场淘汰。

3.推动投资控股型企业集团的管理转型

对于投资控股型企业集团来说,由于企业不是直接从事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其技术创新不主要表现为装备技术和工艺技术等“纯技术”的创新,而是“管理技术”的创新,因此这类企业技术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强研发实力,提高“企划”水平。通过对宏观经济、行业经济、财务风险、技术环境等的系统分析,及时规避投资中的系统风险;同时在对投资品种的深度调研和挖掘中获得超过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投资回报。

4.预见技术发展轨迹

“在许多产业中,技术的发展过程都具有内在的逻辑,而这些逻辑影响着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于企业来说,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可能取得极大的成功。……技术发展的方向与用户需求一致时,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效益。”由此可见,认识到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对我们准确把握未来产业的投资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认识这样的“内在逻辑”并非科技工作者所能独立完成的,它往往需要专门的技术预见专家组织政府、产业界、管理界、社会学界、科技管理界的专家经过反复的思想碰撞,并在对消费者进行大量调查所得出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严谨推理的基础上才最终得出的。与此同时,完成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离不开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技术创新。如,20世纪40年代末期创立的美国兰德公司就专门为应对技术预见开发出一系列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预见模型。像科学发展的趋势推测、技术增长的曲线描述、计量计算、德尔非法、技术系统模拟、情景模拟等都是兰德公司开发的行之有效的技术预见方法。

三、管理技术创新的实践价值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为此,开展新形势下的管理技术创新对于落实十六大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新目标、新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管理技术创新是QFII制度下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六大之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三个文件:《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这三个文件的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要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QFII实施后立即引起境内外投资者的极大兴趣。据了解,真正为境外机构投资者重点关注的A股市场股票不过80-90只,其中60余只股票为重中之重。而它们之所以被关注不仅在于业绩、资源和成长性,也在于它们具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良好的市场资信度及注重职业操守的经营管理人员等。外资选股的标准固然苛刻,但这些标准无疑对我们加强国有企业的管理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管理技术创新是落实十六大关于国有资产分级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分级管理模式的框架下,一些省市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本级政府所辖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如,上海以国有企业的干部管理体制作为突破口,初步设想成立一个大党委,将上海目前40个控股和集团公司的党管干部全部纳入其中;深圳在向外资开放5大国企集团的同时,还开放民营资本参股国企;北京严格把住金融命脉,而把一些实业公司送到市场中去竞争;重庆积极酝酿出台《重庆市产权交易管理办法》,等等。为进一步落实十六大关于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精神,本文建议继续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创新,如出台相应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改变现行中央大型企业工委的管理模式,转而以明确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如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或者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之类的机构)来取而代之。

3.管理技术创新是加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理性选择

自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上市公司的业绩不断滑坡,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越来越低。为了摆脱业绩滑坡和企业生存的困境,大批上市公司争先选择产业转型作为出路。特别是2001年全球高科技泡沫破灭以后,很多企业不管原来从事何种产业,都被2000年以来,房地产行业30%的增长率和平均超过25%的毛利率所吸引,纷纷转行房地产业。据了解,目前全国由其他领域转行到房地产业的企业共300多家,而其中有100多家是2001年后进入的。根据前文的分析,上市公司未经深思熟虑而仓促转行进入自己原本并不熟悉的领域,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的业绩进一步滑坡或者破产。因此,应对激烈竞争的唯一办法就是深入做好企业的战略规划,寻求和建设企业得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