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29 15:32:03

化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

化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第1篇

保证新型计划管理模式的应用,从而保证企业最大效能的实现.

关键词:电力企业;领导机制;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构架;最大效能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在电力工作中,影响其有效管理的因素诸多,为了提升电力工作的效益,必须要保证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优化,更新旧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新型管理理念的应用,实现其内部各个工作环节的协调,确保电力企业整体计划管理方案的优化,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优化管理观念,实现管理手段及管理目标的结合,保证管理方案的优化,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一、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现状

1.计划管理策略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这一管理手段的更新及应用,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随着电力企业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电力企业的资产日益积累,其内部部门不断增加,它的分工也日益精细化,这就增加了电力企业内部的计划管理项目,导致其计划协调管理工作量不断加大,这就影响其计划管理职能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力企业需要应用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从而适应现阶段电力工作的要求.

在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中,首先需要落实好计划管理体系,落实好相关的分割式管理理念,保证企业规模经济的优化,确保企业整体利益的提升,这就需要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保证其分工的明确性,实现新型计划管理模式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电力企业依旧缺乏健全的计划管理模式,有些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电力工作却忽略了管理的计划性。在现阶段的计划管理过程中,分割式管理模式依旧存在,这种管理模式过于陈旧,管理中心缺乏统一性,管理起来比较分散,难以确保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我国电力企业缺乏统一性的计划管理体系,其内部缺乏明确的、统一的计划管理整合方案,轻管理,重生产的观念依旧存在。

2.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电力工作体系不断得到优化,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电力企业计划管理体系尚不健全,这种不健全涉及生产经营管理的许多方面,比如企业内部职责分工的不明确,工作流程的不流畅,导致计划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的问题。计划管理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有些人员轻视电力管理,导致其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的问题,有些工作人员不能实现对电力企业管理编制的优化,确保强有力的管理监控。电力企业缺乏长远性的管理计划,不能实现其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二、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优化

1.为了满足现阶段电力企业的工作要求,必须要实现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健全,这种管理系统结合了过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目标管理等的优化,是比较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其实现了一强三优的建设目标,能够满足我国电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目标在于进行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该计划的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分工负责、统一领导的原则,保证计划管理体系的健全,确保管理机构的专业性、科学性,保证管理模式的分级性,这就需要进行综合计划组织管理体系的健全,由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决策管理共同构成领导班子,落实好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进行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优化,保证其内部审定环节的正常开展,确保各个工作步骤的协调,以此推动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

2.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发展策划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专职计划管理人员的配置,保证企业综合计划编制环节、汇总环节等的协调,定期向局长办公会议进行综合计划年度建议方案,做好综合计划方案的修改及更新工作,定期向局长办公室进行综合计划的汇报,保证企业综合计划执行报告的定期编制,做好汇总综合计划调整方案的编制工作,落实好相关综合计划的考核工作。

3.指标分管部门需要落实好自身的责任,保证指标计划管理工作体系的健全,安排专业进行负责,进行专项计划报告的制定,进行分管指标管理环节、实施环节等的协调,做好分管计划指标的月度跟踪分析及控制工作,做好分管指标的调整及建议工作,保证策划部综合计划的优化,做好相关的编制及报审工作,从而满足现阶段电力企业内部工作的要求。

电力企业需要进行新型管理理念的应用,保证综合计划内部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新型管理计划的应用,保证各种新型管理计划的科学性、统一性,做好计划管理的审批环节、执行环节、监督环节,保证各个管理工作的考核环节的正常开展,明确好不同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确保管理流程的高效性、科学性,确保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电力企业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的健全及完善,保证管理的科学性,这需要结合电力企业实际,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方案的优化,实现电网发展环节、供电服务环节、资产质量环节等的协调,落实好相关的资产质量、电网发展、供电服务等指标。

电网发展涉及固定资产投资环节比如电网基建工程、小型基建工程等,也涉及投资规模、开工规模、教育培训成本等环节。

资产质量涉及资产总额环节、不良资产总额环节、电费回收环节等。

供电服务指标涉及城市供电可靠率环节、农网供电可靠率环节等。

经营业绩指标涉及工资总额环节、目标成本环节、售电单价环节、售电量环节、市场占有率环节、经营收益环节等。

4.电力企业需要落实好计划管理的动态化管理方案,落实好相关的编制环节、执行环节、控制环节、调整环节等,保证整体过程的管理,保证调控的科学性、规范性,实现计划管理方案的优化,保证闭环管理体系的健全,落实好全年综合计划的编制及汇总工作,进行计划决策机构的上报及提交,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为了满足电力企业内部计划管理的需要,管理层必须要履行好自身的管理工作,特别是需要做好计划管理的相关制定工作。企业内部的相关计划决策人员需要落实好自身的综合计划审议职责,公司内部的计划决策机构需要做好相关的计划制定审议工作,落实好相关的计划管理方案的审核手续。企业年度综合计划审议完毕后,需要由相关的计划管理部门统一下达,再做好不同职能部门的细化及分解工作,保证实施方案的制定及实施,从而满足综合计划实际工作的要求。

这也需要进行月度综合计划指标跟踪分析制度的建立,落实好相关综合计划指标的执行情况,将不同分管指标的月度执行状况上报给相关部门。也需要进行综合计划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力度的加强,保证计划管理部门管理体系的健全,针对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做好相关的整改工作,保证任务目标的顺利完成,保证综合计划的完善,有效发挥综合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确保各项指标计划的顺利开展,实现考核环节、考评环节等的协调。

三、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重要意义

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具备良好的应用效益,通过对综合计划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年度计划发展的需要,保证企业不同经济活动的协调,满足企业决策管理层的指导及控制要求,由于电力企业整体效益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环节、电网投资环节、资金管理环节等的协调。

通过对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应用,能够保证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等的协调,能够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保证企业组织管理机构的科学化、扁平化,有利于提升电力企业管理体系的专业化,保证其不同业务流程的协调,确保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保证其工作机制的统一性,保证其工作的统一编制性、统一上报性、统一下达性、统一调整性。

在实践工作中,为了取得良好的工作效益,必须要进行电力企业新型管理理念的应用,保证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及时更新,保证新型计划管理体系的健全,以综合性管理为指标,保证不同管理程序的协调性,能够保证不同的工作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一种管理的凝聚力。

结语

通过对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优化,有利于电力企业的有效运作及协调发展,有利于提升电力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效益,满足现阶段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蕊.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研究[J].商,2015(4):15.

化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对标;技术改造;管理

我国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和《节约能源法》把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提到了法律的高度,2011年国家环保部对《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收紧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十五”以来,国家不断出台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对火电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要求企业从粗放式的能源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转变。特别是在近年,华北地区雾霾天气频发,环境保护成为老百姓谈论较多的话题之一,并纷纷把矛头指向钢铁、化工、火力发电等污染物排放企业。因此,节能减排不仅成为火电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也成为了外部清洁生产形象的要求,需要把节能减排提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管理,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节能减排对火电企业的主要影响

我国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72%左右,火力发电机组主要以燃用煤炭为主,消耗化石一次能源,从而产生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等大气污染物。随着我国装备技术水平和技术改造、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火电厂能耗水平得到不断下降,截至2013年9月,全国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为321克/千瓦时,同比降低3克/千瓦时,比2005年下降近53克/千瓦时。我国火电企业的供电煤耗虽得到较大程度的下降,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1.节能环保对火电企业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受节能环保政策的制约和影响,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年第6号令《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企业在上马项目时,除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外还需要进行节能评估,从而增加了企业新建项目核审的难度。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节能环保指标有供电煤耗、厂用电率、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等,要求新建项目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和高效设备以达到国内领先的节能环保指标。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求也是限制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污染物排放总量以省为单位进行二次分配,取得总量指标成为了上马新项目的前提条件。

2.节能环保对火电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以最合理的成本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对火电企业来说,还应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除应取得经济效益外还要考虑社会效益,以最小的生产经营成本和环境影响代价获得最高的利润目标。

近年来电煤价格不断攀升,火电企业经历近10年的经营低谷,2013年随着煤炭价格的回落稍有起色,但国家发改委在9月对上网电价进行调整后,火电企业的小阳春嘎然而止。燃料成本是火电企业最大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燃料成本和减少燃料消耗量是控制燃料成本的主要手段,而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降低单位发电煤耗量是可控手段的重要方法。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经历了1991、1996、2003、2011等版本修订,不断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排放浓度进行控制,新的2011版标准更对汞及其化合物提出了控制要求。标准的不断提高要求火电企业要不断加大投入对现有环保设备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后期的运营成本也不断升高,管理难度不断提高。

发电节能调度是利用电网调度职能优先调度单位发电能耗低的发电厂,以达到降低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有效控制手段。在目前的调度原则下,供电煤耗越低的电厂得到的利用小时数越高。同等条件下,100万千瓦等级机组的利用小时比30万千瓦等级机组的利用小时要高出300小时左右。实施节能调度特别是竞价上网后,单位发电能耗和单位发电成本低的电厂,在电力市场营销上更有优势,能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3.节能环保对火电企业生产形象的影响

在我国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增长,发展造成的环境影响也不可避免,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追求良好生活环境的诉求不断增强。在国家政策和排放标准的要求和限制下,发电企业虽合法合规进行清洁生产,不断加大环境治理投入,但民众往往把矛头指向火力发电企业,甚至有不明事理的民众把冷水塔冒出的水汽认为也是在排放污染物。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火电企业需要对煤场进行封闭、对厂界噪音进行控制、对除尘设备、脱硫设备和脱硝设备不断进行升级改造,降低污染物排放、对污水进行重复利用达到废水零排放。

二、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管理

节能降耗有利于提高火电企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污染物减排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可以说,节能减排利国、利企、利民。但节能减排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形成管理体系,从而有效指导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要量力而行并有计划逐步提高,要考虑企业设备系统的实际情况和资金安排情况,不可盲目,要和国家政策相适应,也要和企业的发展节奏相适应。节能减排应有序开展并形成闭环管理,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监督、有管控、有检查、有考核、有促进、有评价。

1.领导重视,员工支持

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经营效益,维护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要求。在国家不断要求加大节能减排管理,控制各项环保指标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火电企业领导应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成立或配置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深入研究节能减排政策、先进节能减排方法和技术,加强日常管理。

节能减排不是简单的喊喊口号,作为火电企业的领导要真正意识到节能减排影响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要把节能减排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要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当中,把节能减排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建立健全机构

火电企业要按照“三级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管理网络,管理网络的建立助于节能减排整体工作的研究、决策、部署和落实。火电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领导和执行机构,建立企业一把手负责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有效统筹领导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协调节能减排相关工作。建立以生产部门和监督部门联合统一的执行和管理机构,避免各部门的相互推诿扯皮,很好地做到权责分明、工作清晰。

节能减排要形成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专题分析会议,分析研究节能减排过程中存在的重点和突出问题,决策重大技改项目的实施。

3.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才、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的安排。为了更好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火电企业应该根据国家的政策和相关管理单位的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指导和规范节能减排工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纲领性制度。明确企业节能减排需要管理的范围,解决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

组织管理制度。确定组织构成,明确组织职责和职能,解决谁来管和谁的责任的问题。

监督管理制度。明确节能减排监督管理的范围和要求,解决具体怎么管和奖惩考核的问题。

指标管理制度。明确具体指标的分析与管理,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指标的管理要求。

对标管理制度。明确对标管理方法,对标范围,解决如何对标,对什么和怎么对的问题。

评价管理制度与标准。明确节能减排效果评估方法,解决效果跟踪和后续努力方向的问题。

可见,节能减排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考虑节能减排方方面面的事情,要使管理制度体系化并可操作,才能更好的指导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才能做到有据可依、流程清晰、奖惩明确。

4.以结果为导向加强过程监控

节能减排制度的建立只是构建了管理框架,为管理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要想真正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还需要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即要以结构为导向,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以达到预期目标。

(1)做好计划

计划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总的工作规划,没有计划的工作相当于没有目标和方向,是盲目的。好的计划可以提高效能,即做正确的事,对计划进行有效的跟踪控制和落实可以提高效率,即正确地做事。

节能减排计划一般分为长期计划、短期计划和日常计划,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变化、相关管理单位的要求和发展的需要制定不同时期的工作计划。长期计划也就是远期计划,描述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和程度,为企业提供总的工作方向,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一般计划周期为3-5年。短期计划为年度计划,即是对长期计划的年度分解,比长期计划更有工作指导性。日常计划又可分为周计划、月计划(或季计划),是对年度计划的具体落实。

计划一定要按照“方向明确、实事求是、结合实际、指标先进、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制定,不可过于保守也不能太过激进,要能看得见够得着。

(2)重在执行

计划制定好后不执行,高高挂起等于废纸一张,要想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必须重在执行,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执行不单单要看过程更要看结果,要对过程进行监控对结果进行考核。

最好的执行是按照“三级管理”的要求把计划逐级分解,分解到各部门、各班组甚至到各管理岗位,把压力传递下去,然后再级级监控。

(3)及时调整

调整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对计划的调整,所有的计划都不是完美或是最终的,随着政策和环境的变化,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满足节能减排要求的同时也要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因此,要对计划特别是长期计划进行不断的修正,以满足管理的需要。另一个是对执行过程中方法和思路的调整,纠偏促效,要及时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反馈信息,对偏离方向和进度落后的计划及时调整。

(4)激励与考核

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注入活力,激发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消除惰性。一是需要加强宣传,让员工认识到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二是需要组织活动让员工参与到节能减排管理当中,例如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工程、QC评选活动等;三是需要有激励,对节能减排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要及时进行奖励,激活动力;四是需要考核,要把节能减排纳入到绩效管理,对未完成工作计划的部门、班组或个人进行必要的鞭策。

三、节能减排几种实践方法与管理

节能减排虽说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工作,但对工业企业来说,生产过程耗能占了企业耗能的绝大部分,因此主要的节能减排工作应由生产管理部门主要承担。好的管理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实践角度简单叙述几种常用的管理方法。

1.对标管理

对标管理又称为标杆管理,是企业持续不断地将自己的管理标准、经营策略、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及成本费用等与同行业中优秀的、被公认为行业领先的各项指标和管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持续改进方法以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并超越行业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企业找到一个或几个学习的榜样作为目标,分析这些榜样在管理方法、业务流程和各项指标中所取得的成就,作为企业学习和赶超的标杆。对标管理因为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能持续有效地改进企业的效能而风靡全球。

往往一谈到对标,大部分企业认为就是生产指标的对标,就是简单对对指标,对实践和持续改进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其实,对标是一种科学工具和管理方法,要想做好对标工作,需要建立一套管理体系。指标对标只是对标管理的一部分,除了指标对标还有流程对标、管理方法对标等,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且不能为了对标而对标,一定要有持续改进的措施。

2.技术改造管理

以技术改造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是企业比较常用的方法,技术改造就是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技术对效率低、技术落后或达不到新要求的设备进行技术革新。有些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停留在为了改造而改造的阶段,存在技术方案不严谨、施工组织不到位、效果达不到预期、技改完成后不及时进行效果评估,不注重总结和提高等问题。

有效的或者好的技术改造要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开展,首先是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考虑改造的必要性;第二是对改造技术进行充分的调研,研究技术的市场运用情况;第三是结合实际情况编制详实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改造范围、技术路线、投资概算、效果预期、经济性评价等;第四是项目的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必须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第五是项目的验收与交付;第六是效果评估。完整的技术改造应包含以上六个部分,并保证资料齐全,形成文件包归档待查。

3.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简单地说就是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的方式出资对企业具有节能潜力的设备进行改造,在合同期限内,按约定对改造后形成的节能收益进行分享,合同到期后无偿将设备资产交付给企业的融资模式。合同能源管理的优点是企业不需要一次投入,不会增加经营压力、合同到期后资产无偿赠与,不承担改造效果风险等。缺点是对技术路线和施工过程会缺乏监督和管理权、合同期内设备的权责不清、节能量的核算不清、移交阻力等。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是国家鼓励的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的方法,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法律层面完善,消除障碍,需要火电企业对采用的技术路线进行深入的研究,确保项目实施后即达到预期的效果又不至于偏离合同约定,增加支付金额。

四、结语

化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 工程咨询 计划 调度 统计 管理

一、引言

计划、调度、统计工作是设计咨询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环节。设计咨询企业往往涉及几十个专业,如何通过计划、调度管理,使不同专业、不同生产单位之间协调一致、统一步调,共同为完成一项设计咨询任务服务,同时保证设计产品满足顾客要求起着重要作用。统计工作及时为计划、调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对设计咨询项目进行动态管理,调整中间过程及环节,为最终实现合同目标创造条件。

二、工程咨询企业计划、调度、统计工作的特点

工程咨询企业计划、调度、统计工作作为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环节,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计划工期明确性、强制性

作为服务类咨询企业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计划工期是非常明确,计划下达节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工程咨询企业提供的是辅助决策、过程管理服务,其将与项目业主或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作为计划执行的最终依据。签订的咨询合同一般将项目的计划工期作为合同约束的重要内容。对一个项目的计划管理工期是以合同确定的工期为最终计划完成工期

(二)生产调度工作时效性、动态性

设计咨询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设计咨询企业以智力服务于社会,其所提供的服务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设计咨询企业的性质决定了生产调度的必要性。由于设计咨询企业涉及的专业多,通常有几十个专业,生产环节多,协作关系复杂,生产连续性强、情况变化快,一个专业设计滞后将会影响整个设计咨询进程和设计产品按期完成。因此,调度工作具有较强时效性、动态性。

(三)统计数据真实性、及时性

设计咨询企业统计管理是企业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企业的生产计划、调度管理提供可靠依据。统计工作是设计咨询企业重要的管理内容。对项目咨询过程中产品不同时段完成的工作量进行统计,通过对完成数据的分析,采取增加设备、人员及技术手段的投入等措施,确保计划工期按期完成。

三、工程咨询企业计划、调度、统计工作的内在需求

工程咨询企业工程咨询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是从原来的各部委脱离出来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工程咨询企业已成长为市场活动的主体。随着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的现实不断变化,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目标,这就需要设计咨询企业必须拿出更加过硬的产品。而作为产品生产的核心环节,计划、生产调度、统计三个核心环节是工程咨询企业最需要加强的方面,首先要在满足合同工期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计划工期。其次是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即生产调度管理。第三是及时统计完成数据,为更好地组织调整生产节奏提供数据支撑。

四、设计咨询企业计划、调度、统计工作提升模式的建立途径

(一)以业主为中心,是计划管理立足的基石

对于工程咨询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业主的需求为出发点,只有提供的咨询服务满足业主的要求,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当前设计咨询市场中业主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正在成为发展趋势,计划管理要求我们把用户需求作为企业的最高指导意见,在管理中全面了解业主的需求,并将有关的内容反馈到设计过程中,通过完善的售后服务力求业主满意,形成业主信赖的企业形象。将项目业主的要求及合同约束作为计划管理的最终控制目标。

(二)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是实现最终计划实现的基础

在确定了项目业主或合同总计划工期后,必须制定工作计划,此计划可以使得咨询工作有序进行,各项工作及时得到安排,避免因计划不周造成项目各项工序之间的相互牵制,出现窝工现象。计划分为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年度计划、年度调整计划一般是根据合同工期及项目业主的要求,对项目进行的整体计划安排。

(三)生产调度有效组织、指挥、监督和控制,确保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满足项目业主的要求

生产调度是对计划工作的组织落实。生产调度工作以生产计划为依据,在生产计划的基础上排定项目综合进度表。综合进度表实际是节点计划的进一步细化的过程,表中明确了各专业完成的阶段性工作时间、专业之间互提资料时间,复核、审核、内部审查的完成时间等。综合进度表一般以生产调度单或调度命令的形式下发,一旦下发,原则上不进行调整,以确保其严肃性。

(四)利用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计划、调度、统计工作管理水平

近年来,工程咨询企业努力推动勘察设计手段智能化,实现勘察设计计算机一体化,特别是设计过程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信息自动化基本实现。计划、调度、统计工作要适应目前的形势,加强相关管理软件的开发。计划管理要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及时进行上报、下达。生产调度要制定适应咨询模式的项目进度控制平台,专业人员依据项目生产计划在完成工作后通过程序予以确认,以确保项目的生产进度处于可控范围内。统计工作采用网上直报业务,加快完成数据的统计进度,保证信息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避免造成人力的浪费或经济上的损失。通过信息系统的分散收集,分散处理,公共享用的内部信息管理机制,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信息共享能力和利用效率,以及对市场的敏捷反应能力和生产应变能力,保证了设计任务的高质、快速地完成。

(五)提高计划、调度、统计人员素质,确保计划执行、过程可控、统计数据准确

工程咨询企业对计划、调度、统计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在实际工作中,要确保计划、调度、统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计划人员要对项目的规模、工作量、工作节点、工作难点有充分的掌握,只有达到这个要求,才能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生产调度人员要对咨询项目的各专业设计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要熟悉专业的接口控制,人员要从承担过一定项目的总工程师中选拔。统计人员必须具备统计专业知识,统计工作是确保实施计划的前提,只有正确的统计数据才可以反映出计划实施的合理性,这样对统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加快计划、调度、统计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建设

工程咨询工作是一个智力劳动,标准化的建设能够有效避免“经验”代替“流程”的现象。在计划、调度、统计管理中,要根据咨询项目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标准化版本。计划管理的标准化包括勘察队伍标准配置、计划工期横道图、计划作业流程表;调度管理标准包括综合进度标准表、专业接口工期标准表等;统计标准管理包括统计标准台账表、勘测进度标准表、勘探进度标准等。通过加快计划、调度、统计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建设,可以极大提高咨询企业生产管理水平。

五、结论

工程咨询企业中计划、生产调度、统计管理是企业生产组织的关键和核心环节。它与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发展资源同等重要。在计划、生产调度、统计管理中采取强有效的措施,统筹安排好项目计划、有效生产调度和加强统计制度建设,将促进工程咨询企业生产管理再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铁道部.企业计划编制与统计规程[M].

2003.

化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第4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企业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59-02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中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大量的工程型人才。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工程教育培养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我国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工程教育体系,在校的工科学生数量为世界第一,且已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人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现行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偏重科学化,忽略了工程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工程意识淡薄,一方面有大批工科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又难以找到大量急需的工程技术实用人才。面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教育部适时提出了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多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后备军,培养大批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中重要举措是要求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并结合实际“真刀真枪”完成毕业设计。对于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来说,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家首批61所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高校之一,从2010年起,我校与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开设了“大工-米其林”卓越计划班,经过一个完整周期的培养环节,首批毕业生于2012年6月顺利完成学业。本文结合卓越工程师企业阶段的培养实践,从培养计划、组织机构、企业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环节探讨推进本科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培养阶段的组织与实施。

一、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的专业培养方案是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培养基本要求的实施文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以“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为引导[1],结合卓越工程师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以项目申请是初步制定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为基础,充分考虑合作企业的特点和要求,经过双方反复协商研讨,专门制定了“大工-米其林”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细化方案,确定了实施的细则。

根据实施方案,在本科大二下学期开始宣讲报名选拔。针对将来跨国企业实习和工作的需求,大三全年利用周末课余时间专门开设英语强化课程和初级法语课程,使该班学生的外语能力(特别是口语沟通能力)有较大提高。卓越班培养计划中,将大三学年中的生产实习等实践类环节移到企业进行,利用大三小学期,针对企业需求和特点将原来大四开设的专业课程经过选择专门为卓越班提前开设,确保了卓越班学生专业知识的系列完整性。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提前开设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电传动与控制”、“现代工程设计与分析软件”。另外,米其林公司经常利用周末专门开展拓展训练和专题活动,大大增强了团队凝聚力。米其林公司为上述专门教学环节提供了专项经费支持,确保了这些环节能够高质量地开展。

二、成立协调执行机构

卓越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计划实施的前提,强调企业是卓越工程师的共同培养单位。企业应该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全过程。由于培养环节多、实施过程长,学校和企业必须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成立专门的执行和协调机构,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确保培养项目的顺利落实。针对卓越计划班,在学校专门成立设立“大工-米其林”卓越计划班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日常的事务管理和工作协调。协调委员会由教务处处长任主任,成员有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有关部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总监、企业卓越项目主管等。同时依托企业成立了“大工-米其林”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由企业工程技能发展经理任中心主任负责卓越计划班的实施,依托学校实验室资源成立“大工-米其林资源与培训中心”,由学校卓越项目负责人任中心主任,负责协调为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和培训工作。企业还专门设立了项目管理小组,负责日常事务的沟通管理。学校和企业为卓越班专门设立了班主任。针对学生的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企业专门选拔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学生的带教师傅,负责学生的具体实践指导、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企业专门制定了具体的带教导师管理考核和奖励办法,使企业实践指导活动落到实处。

三、设置企业课程和实践环节

校企合作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必须充分体现专业特色、行业背景和企业特点。每个企业的工程背景不同,其产品、工艺要求、生产管理、企业文化等都独具特色,设置企业课程和实践环节时,应该认真梳理和凝练,结合企业对不同类型工程师的素质要求,充分考虑工程师应具备的共性要求,设置特色鲜明的课程和实训环节。在企业学习阶段,首先通过组织讲座和各种活动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熏陶。设置了15学分具有企业特色的理论课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15学分。开设了“Business literacy”(企业管理2学分)、“Project management basic”(项目管理2学分)、“Production management & quality control”(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5学分)、“Rubber technology basic”(橡胶基础知识2学分)、“Extrusion introduction”(挤出基础知识2学分)、“Hot Calendaring”(热压延工艺2学分)。这些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充分考虑了企业的生产要求和特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毕业设计

卓越计划实施中的本科毕业设计是具有总结性的综合性训练过程,是一项集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最重要的综合教学环节。学生在系统学习机械专业知识及各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按照企业现场工程师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2]。学生通过解决机械专业工程技术问题,锻炼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受到设计、生产、管理第一线所必需的工程能力的训练,是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毕业设计环节将会直接影响卓越计划实施的质量。首先强化了毕业设计的选题环节。因为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从企业的生产实际背景中凝练出适合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题目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的第一步,从学生进入现场实践开始,企业协调人开始组织带教导师从工厂生产实际中申报毕业设计题目,包括:题目、主要工作内容和达到的目标要求。然后,企业内部全体带教导师召开研讨会,进一步明确题目和工作要求。将选题交到学校相关专业有经验的负责教授手中,根据学校毕业设计选题要求提出意见和看法,并挑选对应的校内导师,进一步收集校内指导教师对选题的初步意见,集中汇总至学校协调人处。学校协调人专程去企业进行一次讲座,给企业导师们重点介绍学校对毕业设计环节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根据学校导师提出的意见与企业导师逐项落实,针对毕业设计任务书各项内容和指导过程中的工作内容提出具体要求。经过反复商讨,使得最终的毕业设计选题不仅真题真做,而且工作量饱满,有较大的创新空间,学生有新鲜感和危机感,设计兴趣大大提高,对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企业导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密切合作,发挥各自强项,给予学生以必要的全方位指导。在中期,组织校内指导教师深入生产现场,与企业导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毕设工作的解决方案。在最终论文撰写期间,校内导师严格要求,指导学生将所完成设计按学校规范化要求成文出图。毕业设计经过评阅人评审修改后提交答辩,邀请了二名企业导师组成了共同答辩组,顺利完成毕业答辩工作并推荐出了校优秀毕业设计。实践表明,卓越班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选题完全是企业的工程实际问题,遵守企业现行的设计研究流程和工作程序,在方案论证报告、论证汇报演讲、工程造价分析等方面深入细致,值得学校学习和借鉴。“卓越计划”的主要特点是校企合作,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达到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卓越计划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行业和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一方面需要企业认识到卓越计划的实施与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性,主动自觉地加大投入参与融入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另一方面国家需要加强引导,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出台支持工程教育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使卓越计划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7-79.

化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第5篇

企业实践环节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环节之一,但是目前,诸多限制因素的影响,致使卓越计划企业实践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本文通过对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环节的现状分析,对企业实践环节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初步地探索与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建议。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实践;模式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企业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推进卓越计划的重点与难点。如何这一难题,扎实推进企业实践教学,切实提高企业实践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成效,亟待研究与探索。

1卓越计划企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分析

1.1企业的逐利性,致使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不可避免的带有逐利性,难以将育人作为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致使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企业实践环节的推进工作。

1.2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企业实践环节难以达到预期成效。目前工科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学生至工厂实习时,无法将所学理论与企业的工程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致使企业实践环节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

1.3企业实践环节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绝大多数企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并非基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前修后继性,而是基于企业的生产计划完成情况。这使得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与时间安排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不可避免地为高校排课等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1.4现场实习的安全问题,易使企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出于对学生安全的顾虑,部分企业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增大了参观的比例,减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易使企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2卓越计划企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为改变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环节的现状,本文对卓越计划企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如下的初步探索与研究:

2.1发掘企业的利益驱动点,激发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为激发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高校可着眼于长效合作机制的构建,充分挖掘企业参与合作的利益驱动点,吸引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具体地说:

2.1.1追踪社会发展需求,为行业培养大量急需人才。高校应密切追踪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据图1所示的四个维度,动态调整专业布局,为行业培养大量的急需人才。

2.1.2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建立稳定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库。高校应根据行业的实际需求,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建立稳定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库,为企业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2.1.3推行顶岗实习制,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推行顶岗实习制,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责任心“,真刀真枪”地进行岗位实习,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为企业带来直接的收益。

2.1.4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利用高效的科研优势,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为企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1.5利用理论与教育资源优势,帮助企业提升员工素质。利用高效的理论与教育资源优势,协助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与深造,帮助企业提升员工素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2校企深度融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对接。为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高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研讨,实现人才培养的“十个共同”,即: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共同改进理论教学内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项目,共同安排实践计划、共同指导学生企业实践,共同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共同制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共同监控教学质量、共同评价学生学习成效,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对接。

2.3多管齐下,有效解决企业实践岗位供需矛盾。企业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对经济效益的追逐,决定了其为学校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为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可从企业实践计划安排、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企业实践模式改革等方面重点突破。

2.3.1精心安排企业实践计划,安排学生分批轮训。高校可与合作企业共同研讨,根据企业岗位供给情况,精心安排企业实践计划,分期分批地安排学生至企业轮训。

2.3.2加强外联,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高校应不断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沟通,结合专业特色,与相关企业积极洽谈,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2.3.3推行“学习工厂”,积极探索企业实践的新模式。“学习工厂”是指根据岗位供给缺口,由学校或企业提供专门的场地,投入专项资金,校企双方共同模拟或还原企业真实的生产现场,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以有效缓解企业实践岗位供需矛盾。

2.4优化教学管理方式,为企业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针对企业实践时间安排的不确定性,学校可优化教学管理方式,着力推行1学年3学期5学段制改革。即:将1学年分为上、下2个学期和暑假小学期;上、下学期以8周为单位分为4个学段,与暑假小学期构成5个学段。教务处在不违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课程尽可能排在8周内结束,并在5个学段反复开课,学生可根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前修后继性以及自己的企业实践计划,自主选择理论学习时间。该方式可为学生合理安排理论及实践学习时间提供更多的选择,对企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5强化质量监控,确保企业实践质量。教学质量是企业实践环节的核心,而时间、地点的分散性,使得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为保障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高校应与共建企业在上文所述的“十个共同”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分别委派教师全程参与企业实践环节,安排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随机检查,以确保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2.6加强安全教育、购买实习保险,解决企业后顾之忧。现场实习的安全问题是企业实践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与共建企业认真开展安全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的能力,并为学生购买实习专项保险,以保障学生的安全、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3结束语

化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第6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计划统计,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当前在统计工作上有很多不适应企业管理、偏离服务企业市场竞争和领导决策的问题。主要表现: 在机制上, 统计报表制度只对上,企业统计部门成了完成上级统计任务的机构:在管理上, 有的领导干部忽视统计工作,机构常变,人员常换:在业务上, 有的部门, 人员不强,业务不精, 工作得过且过; 在工作上,有的只重视事后统计汇集成绩,不重视事中调查发现问题; 在决策上,不进行事前统计预测, 单凭经验管理, 跟着感觉走。可见,企业没有统计分析和预测作基础, 是不利于市场竞争的, 决策和管理也是盲目的。所以,企业管理机制要改革, 首先就是要改革企业统计不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服务的管理弊端。转变统计职能, 实施统计管理创新, 建立以服务企业经营管理为中心的统计管理机制, 才能使企业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和完善。

二、配合刚性考核,全面提升计划统计工作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完善生产经营计划与统计工作的组织体系。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生产经营计统工作领导小组,设置生产经营计统工作控制中心,具体负责资料的收集、汇总、编制、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积极指导企业开展工作。配备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的称职管理人员,有力推进计划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2、建立健全生产经营计划与统计网络监控体系。加强对生产作业现场的监控,密切关注各种参数变化,有效杜绝跑、冒、滴、漏等资源和材料浪费的现象。建立自下而上的资料统计制度,做到定期收集、定期汇总、定期分析,比较全面地掌握生产动态和物资消耗情况。完善信息报送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口径、范围、折算标准和方法进行计算,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现象的发生。

3、完善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与统计工作考核体系。制订生产经营计划与统计工作奖惩考核办法;所有量化指标随生产经营计划一同下达,根据消耗定额及下达的工作任务量计算出消耗指标量,月未根据实际工作量调整消耗指标,使各生产单元及个人对自己的消耗指标量心中有数,实行量化考核,不做人为调整。一日一统计,十天一调度,一月一考核,考核结果月度兑现,节奖超罚,保证全员全额兑现。通过严格的考核,使员工的经营意识有效提升,推动了企业强化管理,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计划与统计工作队伍。企业要注重培养从事计划与统计工作的素质较高、知识结构较高、复合型的管理人才;企业要持续组织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及知识更新,推动企业计划与统计工作的开展。

5、形成计划与统计工作合力。企业一把手对本企业生产经营指标负总责,对各生产单位、部门生产经营计划与统计工作的控制中心负责,压力一级传递一级,是开展生产经营计划与统计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纪检、审计、企管、生产调度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巨大合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支持生产经营计划与统计工作管理,促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节节攀升。

三、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完成情况进行分析,采取应对措施和方法以推进企业顺利生产

众所周知,随着生产进度的推进,企业的生产情况,队伍管理情况,生产设备的运转情况等因素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很可能影响到产值、利润等多项指标的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对生产经营计划完成情况做出分析。通过对生产经营情况的分析,不仅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某一段时期内企业的安全形势,生产准备和组织情况,内部管控的一些方法和进度等情况,而且还能针对某些问题和状况提前做出一些相应的整改措施,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便下一段时期内可以顺利又稳定地进行生产。

四、运用精细化管理手段,全面提升计划统计工作的快速发展

1、计划统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必须是“细节”管理。所有生产消耗要建立量化标准,纳入考核体系管理。

2、计划与统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必须是“动态”管理。通过每一次巡检,发现问题和不足,当场提出整改措施;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建立细化的动态生产消耗定额,形成最佳的生产消耗定额和处理方法,确保计划统计工作的管理链条连贯化和精细化。

3、计划统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必须是“计划化”管理。无论是全面管理,还是具体操作实施,都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层层稳步推进,做到环环相扣,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4、计划统计工作的精细管理必须做到“数字化”管理。天下之事必做于细,而计统工作精细化管理就不能停留在大概、大约等模糊的定性分析上,而必须对其进行量化,做到所有能用数字表达的指标都用数据来衡量,所有的计划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之上,所有的统计分析都必须用数据来支撑。

5、计划统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必须是“制度化和自觉化相统一的”管理。制度的执行离不开员工的自觉,但是,单有自觉是不够的,必须依制度落实到责任人,使之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更成为每个员工的基本工作内容。

6、计划统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必须是“创新”管理。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企业不缺经营管理的点子,缺的是学习进取的心态。提倡拿来主义和“扬弃”精神,充分利用当今的信息网络平台的优势,但决不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实际创出新的工作套路。

五、统计管理要内鼓士气聚人气, 外塑形象创信誉

统计工作者要正确认识统计工作的重大作用, 及时通过社会媒体、企业信息载体( 如企业报、信息交流期刊) , 向社会和内部职工企业绩效的新闻、信息,完成产值、实现利润、建设的国家和省市名优工程, 承揽的工程任务和投资量; 反映企业实力的技术数据——高科技人才, 现代先进的技术装备、工程施工的先进技术以及世界级、部级的专利发明和奖项;企业控制市场能力的经济指标——企业在国内、在同行业的产值利税排名、企业所占市场的份额比例、企业竞争中对其他企业影响力等等。通过统计指标数据的宣传, 对外提升企业的信誉度、知名度和诚信度;对内提高职工投身企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队伍的战斗力,促进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六、结束语

着力推进计划统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既是计统工作者的目标,更是计统工作者的责任。计统工作者按照科学发展观指明的方向,在企业领导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准目标,坚定信念,不断探索,以过硬的工作作风,运用精细化管理手段,推动计划统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快速发展,为企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建平. 2001—2010经济与统计理论新探索[C].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张秀春. 标准化与企业未来发展战略[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

化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企业;物资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以前的企业物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对物资进行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要想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良好的物资管理流,利用信息网络手段实现科学的管理,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大小的决定因素。

一、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物资管理计划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的重要职能是计划职能,对未来的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这就是计划,管理者对要实现的组织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案作出选择和具体安排这就是计划职能。它包括计划、采购、验收、付款、供应、保管等方面,物资采购计划是首要的重要的环节,他与物资管理的其它内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企业生产要想保证一定的节拍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物资做保。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以市场为中心,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作为企业组织生产目标,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物资采购计划订立的是否合理,采购的物资能否满足生产的需要,是否使库存积压或短缺,计划编制就尤为重要。现阶段,企业计划的编排存在主要问题是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导致储备资金过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采购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物资采购计划由国家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生产计划要按照客户订货要求来组织生产,采购过程中合同签订的内容、数量、规格等一系列问题以及供应商的交货日期能否保证等都存在诸多的不定因素,这些都需要采购人员有良好的素质去应对,采购人员首先要有良好的技术素质,要掌握物资材料性能、功能的相关知识,其次更要有良好的抵制来自各方面的物资诱惑的能力,要有识别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能力,以免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现阶段物资采购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库存管理需上台阶

管理人员对库存动态掌握的不及时,影响计划采购人员计划编制的准确性。首先,财务人员要与库管人员定期核对库存情况、账、物、卡相一致,建立库存管理制度,建立管理人员规范和管理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加大物资管理力度,提高库存的管理水平,使库存资金降低到指标范围内,一般情况下,物资采购量=库存量+本期物资需求量-期末库存量。其次,库存物资的保管问题,对有些有色金属需要特殊的管理,定期地要做防腐防锈保养,对有些贵重金属要单独建账,加强和完善库存管理。

二、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做好采购计划的编制工作

物资采购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要根据企业的生产销售计划和库存情况确定物资采购计划目标,根据生产计划目标编制采购计划。计划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为了保证计划编制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能够满足生产需要,计划的编制必须采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确定目标,分析环境,拟定可行性计划,重点突出,制定主要计划,可采用ABC分析法、滚动计划法、环境分析法等,使计划真正成为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真正起到计划的桥梁作用,为组织和控制管理活动下良好的基础,计划工作是有秩序的,物资采购计划制定完后就要组织采购计划的实施,物资市场竞争激烈,变化复杂,不可控因素多,物资计划的难度更大,企业不但不能减少计划重视度还要加大计划的执行力度以不变的采购计划应对市场变化,维持计划的相对稳定性。

加强企业物资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一个合格的物资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职责,树立大局观念,把自己的工作与企业生存发展相联系,与时俱进,把好材料入库质量关,对入库的材料要索取相关的材质证书,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予入库;把好物资储备关,以免造成库存积压和浪费,做好物资摆放工作,避免物资无序乱放。根据生产中长线物资的控制量变化及时向有关部门传递信息以便及早制定计划。企业物资管理从计划、采购、验收、供应等一系列工程计划实施情况,直接影响企业整个运营过程,对每一个管理过程节点进行监控并形成良好的运营体系,将以上各个物资管理的工作作为节点,从严控制节点入手做好产前,生产中的物资供应,是生产处于良好的运行中,保证企业连续的,节拍式的生产,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降低企业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良好的网络管理系统使物资管理跟上时代的步伐,物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最根本的职能就是保证供应,所以建立良好的网络管理系统,能及时了解物资供应市场动态信息,掌握库存变化,急生产之所急,保证生产供应,节约人力、物力,降低采购成本,是使企业总成本降低,合理利用和节约库存资金,提高企业物资管理水平,使企业物资管理跟上时代步伐,是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加强企业物资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途径,企业既是生产过程和创造产品的过程,同时也是物资消耗的过程,提高物资计划管理的质量,保证物资采购供应计划按照目标实施,是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物质保证,是提高企业竞争核心力的要求,是树立企业形象的要求,要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就必需要有一支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强大的物资供应的队伍做坚实的保证,所以在市场调控的经济制度下,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对提高企业的效益就更凸现出其重要性,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做实这项工作,为实现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闫丽娟.新时期企业物资管理之我见[J].China's Foreign Trade,2012(12).

化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第8篇

由于我市经济总量少,要加快发展必须上一批重工业项目,而目前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中有相当部分如陶瓷、水泥、造纸、铝型材等都是高耗能项目,加大了我市节能工作的压力。2009年,全市节能任务非常艰巨,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全市节能工作一方面必须遵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为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及省节能工作的总体部署,推动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完成我市既定的节能任务。

做好2009年全市的节能工作,必须做到“六个结合”,一要把节能工作与促发展结合起来,要把节能作为促发展、拉内需、扩投资、保质量的重要手段,促进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节能相协调;二要把节能工作与落实《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结合起来,大力推动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把我市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三要把节能工作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我市传统产业升级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实现工业化与节能相协调;四要把节能工作与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在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中,严把项目的节能准入门槛,严格控制引进高能耗产业,实现产业转移与节能相协调;五要把节能工作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大节能先进技术的开发、推广与应用,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自主创新与节能相协调;六要把节能工作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加强能源资源对外合作,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和国外行之有效的节能新机制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对外开放与节能相协调。

2009年全市节能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国家关于节能工作的相关部署,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把节能降耗作为促发展的重要抓手,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实现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33%以上的预期目标。

2009年,全市节能工作主要任务具体如下:

(一)建立完善的节能考核体系,推动节能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是完善节能考核指标,实事求是考核企业节能完成情况。针对部分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生产经营不正常造成产品单耗不降反升的情况,对企业*年节能完成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考核。根据省的要求对企业节能目标分为年度节能目标和“*”节能目标累计完成进度两个考核指标,各占20分,超额完成对应目标的适当加分。两个考核指标得分相加达到40分,视为完成*年节能任务。

二是加强协调做好服务,帮助企业提高节能能力。对有专门节能管理人才的重点耗能企业,加大节能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节能管理水平;对暂时缺乏专门节能管理人员的企业,指导其加强与节能技术服务机构合作,协助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改造等工作,确保企业完成既定的节能任务。

(二)实施节能市场化工程,为拉动内需作贡献

一是加快淘汰落后耗能产品、设备。要加强节能监管,要求用能单位按照能效标准的要求,淘汰超过能耗的产品、设备,对未超过能效标准但耗能较高的产品、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为节能产品、设备的推广应用腾出空间。

二是积极推广节能产品及节能先进技术、工艺。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积极发动和组织企业申报国家节能财政奖励项目和省节能专项资金项目,加快推进我市节能技改的步伐。

三是建立健全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继续加大对节能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的扶持,提高我市节能服务机构的能力和水平。鼓励服务机构协助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规划、节能量审核以及诊断、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服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四是建立政府节能专项资金,加大我市节能技改和节能工作的扶持力度。利用节能专项资金,扶持企业节能技改项目,增强各地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和节能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我市节能监测分析、监督管理等能力和推进各地节能监察能力建设。

五是继续推动节能对外合作。逐步推进“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培育参与计划的伙伴企业,鼓励条件成熟的港资企业积极申报“清洁生产伙伴计划”资助。

(三)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程

一是指导和督促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抓紧组织完成实施方案,争取尽早取得成果。鼓励实施工作进度较快的试点单位,根据各自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新一轮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促进废旧物质回收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核心,在企业全面开展污染综合治理,建立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积极推广新技术、工艺或产品创新专利,通过技术进步、改进管理、创新生产和运营模式等途径,在节能、降耗、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上树立行业典范。

二是对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实施动态管理。在推进省试点单位工作进度的同时,鼓励开展循环经济条件成熟的企业申报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争取*天富新合纤维有限公司和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内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同时建议省撤消*市鼎湖区莲花镇经济发展总公司省循环经济试点计划。

三是组织*高新区制定《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重点推进在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循环经济工作的范围及深度。组织园区节能管理部门和企业赴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探索在产业转移园区、工业园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工作方式方法。

四是在重点地区和行业加快推进清洁生产。计划下半年有针对性在高新区等循环经济工作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区,对重点耗能企业、有代表性的港资企业进行专题培训,促进重点耗能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水平,逐步推进“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培育参与计划的伙伴企业,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申报省清洁生产企业。

五是在今年5月及10月,组织符合申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条件的企业及认定期已过企业申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减免税,减少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四)实施六项行动计划,坚决打好节能攻坚战

1、实施完善节能“三个体系”行动计划

一是完善节能考核体系。组织开展对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以及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考核工作,根据考核结果落实节能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二是完善节能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我市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季报制度,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分析,实行“一季一报送、一季一分析”,及时全市能源利用状况公报。

三是加强节能统计监测。开展全市以及市重点耗能企业能耗预警监测分析制度,及时掌握和分析各地和重点企业能耗变动趋势。对各重点耗能企业、各地上报的节能统计数据,加强监测,确保数据质量。

2、实施节能监察行动计划。

一是实行企业节能监察行动。制定2009年全市节能监察行动计划,把节能监察任务予以分解落实,发挥市、县(市、区)两级积极性,实行市、县(市、区)联动,推动全市节能监察工作的开展。对节能目标完成不理想、节能措施不落实、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重点耗能企业作为重点的节能监察对象。

二是开展节能专项监察检查。根据节能监察工作计划的要求,开展节能专项资金项目进展情况、公共机构节能、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和能耗限额、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落实情况等专项节能监察行动和开展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报送情况、重点行业企业用能设备能源效率情况等节能专项检查活动,依法促进各项节能法规、标准以及政策的落实。

三是加大节能惩处力度。建立节能监察情况定期通报制度,每半年向全市通报各地节能监察进展情况。落实惩处措施,对浪费能源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3、实施市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计划。

一是建立健全市重点耗能企业工作网络。对全市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管理机构、能源管理负责人、能源管理和统计人员及联系方式进行重新填报,健全市重点耗能企业工作网络。

二是组织对新纳入的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写节能规划,下达节能目标,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切实纳入当地节能部门的管理。

三是加强对市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加强对市重点耗能企业的协调服务,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配备能源管理负责人,夯实节能统计、计量等基础,积极帮助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确保企业完成下达的节能目标。

4、实施节能宣传培训行动计划。

一是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每周少开一天车、减少电梯使用、普及使用节能产品等十一项全民节能行动,形成全民节能的强大声势,积极推动节能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

二是积极开展节能宣传活动。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及早筹划2009年的节能宣传周活动,营造浓厚的节能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加大节能培训力度。实行分类培训,分期分批组织市重点耗能企业参加省举办的节能知识培训班,同时结合本市实际,加大节能培训力度,开展各类的节能培训班,以全面提高我市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水平。

5、实施公共机构节能行动计划。

一是建立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体系。按照省的要求和市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承担我市公共机构节能牵头工作。建立由各地、各部门分管领导、联络员参加的节能工作体系。

二是编制出台市公共机构节能“*”后两年计划。按照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和省经贸委的要求,编制我市公共机构节能“*”后两年计划。

三是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项目。通过对全市公共机构用能状况的调查分析,启动实施一批节能改造项目,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在全市节能工作中的带头作用。

四是开展公共机构用能统计工作。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开展公共机构用能统计,全面掌握公共机构用能状况,加强监测分析,及时提出开展公共机构节能的政策建议。

6、实施节能统筹协调行动计划。

一是加强对各地节能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建立定期节能形势分析制度,各地经贸部门要健全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季度报送制度,及时通报各地节能工作完成情况。将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

化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第9篇

>> 计算机专业应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与实践探究 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 计算机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探索与研究 “卓越计划”背景下的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实践 “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卓越计划”下政法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考核方法研究 化工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研究与实践 地方师范院校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探索实践 计算机类专业走出就业困境的对策 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中实践环节的 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中实践环节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赵涓涓 强彦 王楠")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为了解决传统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工程人才。本文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3+1”模式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管理、评价和交流等方面的若干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检验,供其他院校参考。 关键词:卓越计划;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3+1”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类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类专业,有着培养现代计算机工程类人才的要求。但是,目前一些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际开发、应用岗位,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衔接。

太原理工大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高校之一,为了保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卓越班从2010年开始正式招生。随着“卓越计划”的深入实施,在教学运行和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经过了数次调整和改革。本文就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卓越计划”的实践环节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工程创新实践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卓越计划”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中,将原有的4年本科校内教学模式改为3年学校教学和1年企业教学的“3+1”教学模式。就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3+1”教学模式中“1”的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是“卓越计划”的执行关键。通过我们对培养过程的研究来看,存在以下几类问题:(1)“3+1”模式中“1”的环节国内高校大多还处在摸索阶段,尽管部分高校有了第一批“卓越计划”毕业生,对这一阶段的管理,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认识。(2)企业缺乏参与的热情。“卓越计划”“3+1”模式的实施,缺乏各种政策支持,比如税收、劳动政策、学生的安全问题处理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1”的执行存在走过场的可能。(3)“1”的阶段是由企业为主导完成的一个教学阶段,如何保证企业的实训、实习质量,如何规范、统一实践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这一阶段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4)企业和实训机构作为“1”这一阶段的教育主体,其实体的规模、水平以及能提供的实习实训条件,还有其提供教学阶段的全过程的质量评价和考核,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型的体系。(5)如果完备的体系和制度没有可操作性的支持,那也只能是空谈,最后都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用。因此,在完善和创新教学体系时,一定不能忽视其可执行性。 二、针对性改革与创新

针对“卓越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目标管理、质量标准、合作机制监督评价策略、交流沟通方式等问题,目前我院已建立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卓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1.培养计划中明确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方向和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和定位,要求培养具有良好工程职业道德、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优秀工程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实践环节教学任务如下表所示。前三年的实践“教学实习(专业认知)”“生产实习(企业实习)”环节中加强计算机相关工程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服务和应用等行业基础锻炼。对第四年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经过几次讨论修订,最终调整为“企业定制课程”“综合实践”“毕业教育”“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确立每个环节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技能标准,并设立基本标准和优秀标准。“企业定制课程”内容涵盖了软、硬件项目开发的技术环节的关键点,由企业来补充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实践不足部分,增加项目开发环节,是校企课程衔接的重要部分。“综合实践”环节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以项目案例贯穿全部课程教学内容,利用完整的案例,以实践为主线,以工程实践技能为目标,学习软件工程环节中项目驱动的各阶段具体实施操作规范和知识。

实践环节教学任务表

2.校企合作模式的规范化

第一阶段,校企合作单位的选择。采用双向选择模式,一般是基于双方在各自的条件水平下,建立起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合作单位近三年每年保持5家以上,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合作单位不同的行业优势,也给学校和学生更宽的选择范围。同时,在每届选取合作单位之初,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学生对准合作单位的意向。综合选择合作企业。

第二阶段,合作订制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案。合作双方围绕全面合作目标,调整实践环节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实施方案。由于计算机应用和软、硬件开发的企业针对不同的行业,项目实施过程有所区别,由企业主要负责订制各相应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校、企双方一起研讨规划细则,制订实习、实训环节的具体考核指标。校方负责教学方案的把关,确保实践环节中的核心内容的覆盖。同时建立以系为中心的专业协调小组,随时协调处理合作中的问题。

第三阶段,全面合作具体实施阶段。成立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专业技术委员会由合作双方的教授和技术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状况,跟踪企业实践规划,测评合作的具体内容,考核实习、实训环节的具体指标,论证实践环节实施情况,保证工程实践可行性,把实践环节的各类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最终确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具体划分为企业方和高校方,目前由双方执行部门管理人员组成。其作用是对各自内部的技术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处理争议问题,监督实习实训的实施。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是也双方全面合作的日常工作机构,是全面合作实施的组织保障,由专人负责,其职能发挥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全面合作的实施效果。

3.制定实践环节管理制度

校企双方制定了《院外实训组织管理流程》《院外实训管理办法》《学生申请自主安排院外实训暂行规定》《实训带队教师工作职责》《院外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职责》《院外实训巡查暂行规定》《院外实训实行重大事件通报制度的规定》《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和《院外实训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等管理文件和可操作流程,确保实践环节的有效管理。

4.实习实训评价体系

参与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企业实行准入体制。制订合作企业入围标准,每年选择实习实训企业时,采用入围企业现场演讲答辩,学生自由选择,学院统一规划的机制,既保证企业的教学质量,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对实习生应该严格监控,对实习单位所能提供的实习机会、实习过程和实习环节等也应该进行监控,根据学生反馈,对实习单位的合作资格进行保留和取消评估。此外,要求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学生的评价体系,对参加实习、实训学生进行评价。同时,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下一年的评价机制做出调整和修改。

5.建立信息交流软件平台

采用基于WEB的网络评估信息平台,对整个评估过程实行信息化管理。开发了实习、实训交流和档案存储软件平台,以确保“1”阶段的校企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畅通。构建实训知识库系统,将实习实训的经验、知识、技术文档、教学课件等作为共享内容放在平台上,以促进“1”阶段的整个质量水平的提高。

6.为企业输送创新人才

通过一年的企业实习、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用人企业提供一种发现优秀人才的途径。学生实习后能减少了从业的盲目性,使得学生留得安心、工作舒心、单位放心。学生在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相关管理方式以及对雇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后,可以尽快适应就业环境。这样既减轻了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压力,也为企业能尽可能地选择有用的人才。从2010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较于传统工程教育优势明显。 三、实践与经验

工程实践环节课程主要由企业实训和带薪实习两部分组成,专业选修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自主实践等培养环节在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落实,学生在实训、实习期间采用双导师制,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顶岗工作。在实习、实训期间将先进的管理、评价和交流模式运用其中,得到了我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卓越计划”中“1”阶段的实习、实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工程素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粗放型管理模式是不可取的。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应当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第四年校外实习的重要性,加强实训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实时了解学生动态。只有这样,才能从形式到内容,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