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水利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09:39

水利管理论文

水利管理论文第1篇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组成十分复杂,影响因素多变。工程施工管理主要特征如下[1]:

(1)涉及面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涉及工业、水利、电力、交通、城建、环保等诸多领域。

(2)涉及学科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涉及地质、气象、园林、经济、法律、管理等学科。

(3)涉及法律、法规多。工程施工管理涉及《合同法》等,同时涉及水利、电力、交通、土地、矿山、城建等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

(4)地区差异大。全国各地存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一个市、一个乡都存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通常人们说的施工环境好坏,有的地方工程施工管理容易,有的地方工程施工管理难度大,就包含了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因素。

(5)缺少统一的量化标准。由于施工管理表现形式不一样,难以准确判定,给施工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的因素

根据实际的工作经验与思考,认为在现阶段,影响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有:内在和外在因素,主观和客观因素[2]。

2.1内在和外在因素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影响安全管理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企业或项目的组织框架及安全管理体系,企业领导者的安全管理理念及思路,安全规章制度的完善及执行,职工及民工安全素质,安全投入,安全文化建设等等。这里面既有硬件也有软件。作为项目经理或者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安全管理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抓住主要矛盾,找出薄弱环节;然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安全管理的外部因素也同样重要不能忽视。比如,法律法规的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变化,施工环境的变化,等等。从目前来讲,一方面,社会对安全问题空前关注,作为水电行业也面临着日益加重的安全压力:水电工程市场竞争的激烈导致中标单价的降低,客观上给安全投入造成了隐性影响;业主对工期缩短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导致施工生产中的不可预见性安全风险加大。

2.2主观和客观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马期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以及取得成就的需求。安全是仅次于生理的人的第二需求,这是人的主观因素所决定的。人既是安全管理的施与者,又是接受者。人的行为是安全控制的关键所在,项目的安全管理者,必须以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人的行为,同时考虑到社会因素和环境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至于安全管理的客观因素,也可以称之为物质或环境因素。物质、环境条件能够满足员工生理、心理需要时,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反之,则会显著提高。假如我们所施工的仓面材料摆放凌乱,施工现场狭窄,施工道路拥挤,工人工作时,很容易造成人的不稳定情绪和不恰当行为,安全风险也会随之加大。

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原则

(1)预防为主的原则

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全员安全教育与培训,让所有员工切实明了“确保他人的安全是我的职责,确保自己的安全是我的义务”,从根本上消除习惯性违章,减少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二是要制定和落实安全技术措施,从源头消除现场的危险源,安全技术措施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并要得到切实的落实;三是要加强防护用品的采购质量和检验,确保防护用品的防护效果;四是要加强现场的日常安全巡查与检查,及时辨识现场的危险源,并对危险源进行评价,制定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2)安全优先的原则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实现施工进度、工程成本及其他各项目标的关系上,始终把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到首位,绝不能冒生命危险抢工期、抢进度,绝不能靠减安全投入谈效益、谈成本。

(3)强制性原则

安全是生产的法定条件,安全生产不能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项目的安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安全投入、防护设施用品以及“三违”现象等都必须采取强制性措施予以落实,否则,首先追究项目经理的责任。

(4)全员管理原则

安全职责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从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直至项目班组、操作岗位,都要明确安全职责,分解安全生产目标、指标,避免上紧下松,层层衰减,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切实感受到安全生产的压力,从而更加关注自己身边的安全,形成全员安全管理的格局。真正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安全管理,人人参与”。

(5)全方位管理原则

全方位安全管理,关键在于全方位落实,事故的发生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通过研究其确定性,提前预防;而事故发生也有其随机性,这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监督,切实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全方位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4.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具有点多、面广、工期长,大量使用非专业化劳务队伍,而且施工场地复杂,施工条件较差等特点,容易造成安全事故[4]。因此,在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中必须坚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当前倡导“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指引下,坚持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坚持安全管理的主动性、防护针对性的原则。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更应该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实施长效管理。必须健全入场教育,安全技术交底,监督检查和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制度等措施,才能真正搞好水利工程现场的安全生产。

【论文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特征和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工程施工应该"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并分析了安全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实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平平.浅议水利工程施工管理[J].中国水运.2007.1.

水利管理论文第2篇

汪恕城水利学术思想丰富,已经初步形成框架在此思想体系中,思想的根基是对水利发展的定位。汪恕城认为水利要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五个需要,即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粮食自给、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新世纪,人们对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认识论上出现了九个转变,要适应五个层次、九个转变的需求,根本的途径是要实施资源水利,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源水利理论基础是水权和水市场,要实现资源水利,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流域统一管理与准市场的结合是实现资源水利的体制保障。上述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在每一方面,汪恕城都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下面仅就汪恕城一些重要的水利学术思想进行概要性述评,主要包括资源水利、水权水市场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利学术思想。

2、汪恕城重要水利学术思想述评

2.1资源水利思想述评

1999年3月30日,汪恕城在中国水利学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发表了《实现由工程水利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作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首次提出了资源水利的概念。同年5月29日,在黄河水利委员会机关职工大会上,汪恕城结合黄河治理对资源水利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阐述。2000年4月7日在中国水资源论坛上,汪恕城做了《资源水利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基础》的报告,2002年9月26日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汪恕城发表了《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障》,对资源水利进行了进一步总结和提高,至此,经过不断地完善,资源水利的思想渐渐成熟。

资源水利就是把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具体地概括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个方面,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源水利的提出,就是强调资源管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资源水利思想提出以后,在学者中产生了不同的反响,个别学者认为将资源水利作为水利发展的一个阶段并不确切;有的学者认为资源水利是一种新的理念,应该大力支持和探讨。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是学术自由和繁荣的特征之一,通过争论、探讨和实践检验,对水利的认识更加客观和深刻。

自从1999年3月汪恕城首次提出“资源水利”概念以来,至今已经近7年了,实践已经证明,资源水利的理念对我国的治水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水利的健康发展。资源水利的思想彻底地改变了过去以水利工程为主的水利发展观念。在过去很长时间,水利部门的主要的工作就是兴建各种水利工程,水利部几乎等同于水利工程部,这与水利部担当的管理水资源的重任不完全匹配。资源水利的思想提出,改变了传统的水利的观念,为水利工作开创新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成为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石。目前,我国的水务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水务统一管理正逐步形成,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约1360个单位成立了水务局或者由水利系统实施水务统一管理,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57%,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是资源水利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说明资源水利的思想有很强的生命力。

资源水利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该思想既从哲学的角度高度概括了现阶段我国水利的本质特征,也从实践的角度开辟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广阔的空间,他改变了我国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必将对我国未来健康水利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2水权与水市场思想述评

2000年10月22日,在2000年中国水利学会年会上,汪恕城发表了《水权与水市场——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手段》讲话,认为“明确产权和水权是深化水利改革、实现水资源优化培植的必要手段;有偿水权的提出是建立水市场的理论基础;资源水价是水价组成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水价的不断调整和水市场的建立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政府宏观调控、民主协商、水市场调节三者有机结合,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体制保证”。在2001年2月19日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上,汪恕城发表了《谈新时期的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讲话,强调在当前的规划计划中需要注意四个问题,其中“要认真研究产权、水权、水价、水市场等水利经济问题,研究体制、机制、法律法规问题,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2001年4月27日,汪恕城考察完西北四省后,发表了《水权管理与节水社会》文章,强调明晰水权是水权管理的第一步,只有确立两套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微观定额体系,一套是用来规定社会每一项产品或工作的具体指标)可持续发展才有确切的保障。2004年4月8日,汪恕城到内蒙古、宁夏调研后发表了《水权转换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讲话,指出,“水权转换可以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方向流动,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保障;水权转换既可以在企业和灌区之间进行,也可以延伸到地区和地区之间、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结构用水的转换,还可以跨流域进行流域之间的水权转换;进行水权转换,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权转让的政策法规”。汪恕城水权水市场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和系统。

汪恕城提出水权水市场理论之后,在中国水利界产生巨大反响,有关水权水市场的讨论异常活跃,远远超出了水利学界,甚至在经济学界、法学界都成为热门的话题。

如果对中国的水权历史进行考察,至少早在西汉时期就形成了初步的水权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到民国时期,已经具备现代水权制度的雏形。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实行以后,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水资源所有权归国家或者集体所有,国家凭借此调配水资源。由于所有权缺乏人格化,各级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拥有调配开发水资源权利,导致了水资源无序开发现象十分严重,引发了各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汪恕城提出了水权水市场思想以后,引发的大讨论对中国高效利用水资源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建设需求,将水资源管理由单独的行政管理改革为政府宏观调控、民主协商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管道上来

毋庸置疑,在过去的水利发展过程中,我们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而相应的管理却薄弱得多,特别是通过经济手段调控水利更不擅长。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水权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未能形成水交易市场,导致水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缺乏内在动力,为了促进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逐步实现水资源产权的合理流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市场,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必然的要求,必将对我国水资源配置产生深远的影响。

(2)引发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尽管水权制度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水权制度一直没有明确提出,其发挥的作用更加有限,水权各种制度的缺乏明确和相关研究的缺失,水资源管理长期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模式进行。水权水市场思想提出和不断实践以后,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了理论指导和创新的动力。

(3)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我国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必须实施的战略性措施,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是摆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水利界面前的重大课题。水权水市场的思想,能有效地调动用水户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用水户的内在动力,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3生态保护思想述评

汪恕城具有丰厚的环境保护思想,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开展专题论述。在1999年11月6日发表的《谈人们对水九个方面认识的转变》中,其中第一、第三、第四个转变就是“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特别强调对水资源培植、节约和保护”。在2000年5月24日广西考察水利时发表的《水利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五个层次》中,将满足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一个层次加以论述。2001年10月30日,汪恕城在中国水利学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做了《水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调控》学术报告,在此报告中论述了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指出两者分别体现在水的使用权和污水排放权上,为此要建立两套指标进行管理,即宏观控制指标和定额指标,同时指出了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的途径:减污和增水,清洁生产、节水和污水处理;水污染防治的手段是针对不同污染源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综合运用工程、经济、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污水处理市场化、提高水域的自我净化能力。2002年4月1日在长江委检查指导工作时做了《紧密结合长江实际,抓好四大关键问题》,对黄委、海委、太湖和长江提出了不同的重点,其中长江的治理关键是“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维护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2004年4月8日,针对社会上大坝与生态问题的争论,汪恕城发表了《论大坝与生态》,该文分析了大坝导致的8个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认为我国水电的发展正处于生态制约的阶段,提出了水利工作者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进行大坝建设,慎重对待“建坝和拆坝”,水利水电工作者要勇于挑起大坝建设与生态保护两副重担。2004年9月6日,汪恕城在珠江水利委员会干部会议上,做了《新形式下流域机构当好河流代言人》的讲话,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流域机构要义不容辞地担起河流代言人的众人,要成为河流的代言人。成为生态的代言人,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从生态保护和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角度来确定工作方针、原则和规划,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上,把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开发利用、修建水库、电站放在第一位。”

上面简单叙述了汪恕城生态保护的思想,该思想对水利发展具有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拓水利服务新领域

2005年11月2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水论坛”上,钱正英直言不诲地对自己过去主持水利部工作进行了反思,认为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只注重社会经济用水,没认识到首先需保证河流的生态与环境需水。现在我们水利部门留下来的传统思维仍是注重社会经济用水,对生态与环境需水注意不够,这个错误的源头在我。”钱正英勇于剖析自己的勇气和精神令人赞叹!她的话直接指出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水利工作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缺位,由此引发了各种与水利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实事求是地说,这不是钱正英错误,这是我们当时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哪个层次。汪恕城环境保护的思想,是在深刻地总结过去水利实践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将水利发展与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汪恕城要求水利工作的重点之一是维护河流的生命健康,积极倡导流域机构要做好河流代言人。值得欣慰的是,《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将生态用水放在重要位置给予高度重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为开拓水利服务新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

(2)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的生态环境异常严峻,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成为水利发展的“瓶颈”。必须承认,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与水利密切相关。汪恕城生态保护的思想抓住了制约水利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水利建设中,正确处理好水利与生态的关系,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彻底改变过去对生态环境漠视的水利发展观,对水利的发展非常重要。近年来,贯穿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水利部踏踏实实地做了大量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如让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调度很困难的情况下多年没有断流,确保了黄河下游生态环境不继续恶化,黑河连续多年的补水,使曾经无水多年的居延海焕发勃勃的生机,塔里木河七次应急调水,下游植被有所恢复,野生动物也经常出现,塔里木河尾闾河台特马湖最大时达到200多平方公里,湖区周边的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保护。汪恕城生态保护思想,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水利的发展

(3)支撑水利健康发展

水利能否健康地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正确地处理好水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系到水利能否顺利发展的大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我国由于生态环境的压力十分巨大,也异常重视,环境保护意识无论在政府、学术界还是在民间都很强,水利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也倍加关注。近年来关于大坝的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反对建设大坝的声浪很高,成为水利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汪恕城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贯彻实施,能有效地处理水利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因而为水利健康发展奠定理论与现实的基础。

(4)有利于水资源高效利用

对于水资源是否高效利用,不能仅仅考虑其经济效益,而且要将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纳入考核体系统一考虑。汪恕城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是在考虑水资源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统筹考虑,这样对水资源效率的考察的空间和范围比仅考虑经济效益要大的,而且也比较复杂。在现代社会,只有这样做,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汪恕城关于给洪水资源化思想,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充分利用洪水提供了方向,有利于水资源高效利用。

3、汪恕城水利学术思想综合评价

综观汪恕城水利学术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

(1)哲理性

从哲学的高度研究探讨水资源,是汪恕城水利学术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他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始终贯穿了哲学的思想,将对水利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获得了解决水问题的新的思路和方法。1999年11月16日,汪恕城在《谈人们对水九个方面认识的转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其后的一系列著作中,该理念贯穿始终。“我们在防洪工作上也得用一种新的哲学思想去考虑问题,给洪水以退路,就是给人以出路,不要以为人有多大的本事,人和大自然斗争,还是要服从大自然的规律,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水利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五个层次》)。他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给洪水以出路,建设节水型社会,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发展绿色经济是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核心问题。

(2)创新性

创新是学术的灵魂,是学术得意延续的基石,也是增加精神财富的根本。汪恕城的水利学术思想富有很强的创新性,更大程度地引发了与水利有关的各学术界思考,通过这些思想的研究和不断地实践,对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总结,获得了对水利发展的全新认识,带动了相关水利的学术的繁荣,同时为水利发展探索、开辟了新的空间。在水利中嵌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明确提出资源水利、水权水价水市场、水利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既是对传统水利发展观的继承,也是对其适应新时期新阶段水利发展的革新。思想的调整或者变革,必将带动水利实践跟进,影响水利发展的进程。

(3)时代性

汪恕城水利学术思想是在认真分析我国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水利发展经验和教训,结合国家对水利发展需求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他跳出水利看(论)水利,从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角度认识水资源。水利必须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五个层次需要,也就是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粮食自给、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这都是时代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时代的召唤,是我国社会发展到新阶段最强劲的迫切要求,水利发展必须满足这个需求,汪恕城敏锐地抓住了时代脉搏,将其引入水利领域,用该理念统领水利工作,不断开创中国水利发展的新局面。

(4)实践指导性

汪恕城许多学术见解都是在学术研讨论会上首先发表的,参加会议的人员,既有从事水利工作的政府官员,也有众多的相关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术界在学习、研究和探讨,相关部门则积极努力将这些思想应用于实践,解决中国水利存在问题,开拓水利发展新领域。汪恕城针对其思想在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不断进一步升华自己的学术思想,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指导水利实践,不仅促进了我国水务体制的改革,将分散的水资源管理逐步纳入到统一管理的管道,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奠定了基础的平台,同时也将水利深入环境保护领域,为水利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水权水市场的思想将中国的水管理推入一个新的层次,适应现代社会对水利的需求,更加发挥用水户的节水积极性,对于我国水资源管理机制的改变,节水型社会的形成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总的情况来看,汪恕城水利学术思想改变了中国水利发展的进程,促进了水利健康的发展,是水利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在中国水利发展史留下浓重的一笔。

说明:本文纯粹从学术的角度对汪恕城的主要水利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的述评,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错误再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汪恕城著,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修订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水利管理论文第3篇

我国解放50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得到飞快发展,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富足,尤其是在全球掀起以“经济全球化、资本自由化、产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等新四化为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世界即将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即将出现16亿高峰、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将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将要开始的关键时刻,党和政府及时发出号召,在“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广东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迎接第二次现代化浪潮,迎接新纪元,迎接即将到来的人口高峰,迎接大幅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在积极推进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从民族的命运及历史的战略高度来再次审视我国当今的水问题,指出:“得认真研究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未雨绸缪”,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再次将水利确定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位,把治水摆在优先领域。同时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水利工作者化解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社会稳定发展,国家食物安全度稳定提高,生活环境越来越优美,而且还要求能有效地遏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局面,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可见,治水任务十分艰巨。水利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民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前提、基础和保障;也是社会安全、经济安全、食物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所以,要基本实现国家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生态与环境美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以及“四个”安全的确保,首先,就必须加速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才能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水利现代化就是在这背景下提出来的,并迅速为广大有识之士所赞同和接受。

2水利现代化内涵

水是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的、开放型的系统。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水利事业不断发展并不断获得成功基础之上的。水利现代化是融入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发展的大的系统工程之中,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础、前提和保障;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非静止的不断推进的过程;它从顶级目标而言,有起点,没有终点。

但是,水利现代化并非完全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形象工程,而是一个有型的实体,它对未来某一个历史时期来说,有一组具体的指标要求。因为,它是反映水利发展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系统的数字形象,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出这个大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在这个关系中,有一部分是定性的(或曰形象的),但主体部分是有型的,是可以量化的。

水利现代化是指在水利领域广泛采用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工艺设施、新型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网络化的信息系统,以现代的思维转变人类传统的水利观念,研究水利、装备水利,管理水利,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水环境,严格控制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的源头,大力治理其末端(指已被污染的水域和已产生水土流失的土地),加速建立以供定需、供需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决策科学化和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的先进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实现水利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坚强、有力的后盾,保障国家社会安全、经济安全、食物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的全部运作过程,它有很强的时间性、社会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3水利现代化目标

3.1总目标

水利现代化的宗旨是造福人类社会,服务于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建设和山川秀美的再造。通过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使国人逐步树立起水问题的现代观念,开创水利建设的新局面、新纪元,使水利建设与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食物安全保障、生态与环境建设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奠定安全、坚实的水利基础,维系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自然再生产可持续发展。

3.2目标层

依据水利现代化的宗旨,其具体的目标层面从顶级来说拟包括下列六个方面:

3.2.1完善的防洪体系,确保社会安全

我国由于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以降雨要素为主的气候要素年际、年内之间变化大、不稳定,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和干旱发生最频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素称“灾荒之国”。水灾自古以来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威胁极大的自然灾害。早在2500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五害之属水为大”。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几千年来虽世代治水,特别是解放50余年来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目前我国防洪能力仍很低,如水库调节能力和世界一些国家的相比,我国远低于美国、墨西哥、前苏联、加拿大,其调节能力分别仅为他们的50%、60.7%、63%、68%。蓄、滞、排三位一体的防洪体系不健全,标准低,能力弱,严重的洪涝灾害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隐患,至今仍对国计民生构成巨大威胁。进入90年代以来,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一万亿元,约相当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的1/5;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和珠江发生的大洪水,尽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数百万军民参加抗洪斗争,取得了抗洪救灾的最后胜利,把灾害损失减低到了最低程度。可是,因洪水遭成的经济损失仍高达2551亿元。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晌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仍位居第一位,约占全部各类自然灾害的60%以上。特别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的累集,企事业单位的膨胀,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口的增多,若防洪能力不提高、防洪体系不完善,未来洪水所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必将越来越大,其威胁也必将越来越严重。严酷的现实摆在水利工作者的面前,我们必须面对、正视这一无法回避的现实,认真研究这一优先领域和最大限度地解决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所以,建立完善的稳固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蓄、滞、排三位一体的防洪体系、减灾体系,使人与水的关系友好相处,确保社会安全是水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理所当然是水利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

3.2.2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积极保护、安全供给水资源,保障经济安全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较丰富,河川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约占全球河川径流量的5.8%。但是,我国人口却占世界总人目的1/5以上,每人年占有的径流量仅为2260立方米,比世界平均值的1/4还低,约相当于美国每人年占有径流量的1/6,原苏联的1/8,巴西的1/19,加拿大的1/58。可见,按人口平均拥有的水资源量显然是相当紧缺的。因此,水资源是我国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北方水资源极为贫乏,形成大面积的贫水带,加上水环境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水土的流失以及管理的不力等原因,造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带有普遍性的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污染性缺水、配置性缺水和浪费性缺水。

今年我国遇到春夏连旱,灾情严重,造成城市水荒,工业产值损失,农业减产,牲畜死亡,河湖干涸,人畜饮水困难,并诱发系列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6亿亩,其中重旱2.2亿亩,干枯绝收6700万亩,导致夏粮减产1100万吨;2770万人、17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在全国668座城市中有136座城市缺水,仅北方12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旱缺水造成的工业产值损失额高达402.6亿元;而且导致贮水不足,危机潜伏。

人类对水的依存性,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与环境建设对水资源需求的持续性。水资源匮乏问题的严重存在已经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食物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水资源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主导性的瓶颈因素。因此,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积极保护、安全供给、统一管理水务,确保经济安全,是未来水利建设的又一优先领域和主要任务,也是水利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

3.2.3建设良性生态,美化环境,保障生态与环境安全

生态与环境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两大自然资源支持系统之一。我国的生态与环境是脆弱的,特别是西北内陆地区、西南岩溶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山地平原交接带、农牧交错带、海陆过渡带等区域,其组成结构相对不稳定,对干扰因素反映敏感,而且易向不利于人类利用的方向变化。

解放50余年来,我国在保护生态、整治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到传统的社会再生产观念的影响,把自然再生产拒之门外,忽视了自然再生产的能力制约着经济再生产的方式和规模,忽视了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忽视了生态利益是人类超越一切的最根本利益。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时往往注重满足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要,忽视了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因而,难以引导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补偿资源存量减少、环境转化与再造,造成严重的水环境被破坏、水质被污染、水土在流失、土壤次生盐渍化和石漠化面积在扩大、林线在后退、草原在沙化、河湖在萎缩。可见,我国面临巨大的生态赤字和生存危机。早在1982年底中央领导同志就尖锐地指出,现在农村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上,这种破坏是带有根本性的。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态与环境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大着现实与要求的反差。因此,必须尽快从人与自然截然对立,导致生态劣化,最终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传统社会再生产理论转变为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友好相处,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在空间上优化、时间上无限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再生产理论,真正认清生态优先规律是现代社会再生产的基本运行规律。

可见,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大力建设良性生态、优美环境,以保障生态与环境安全乃是当务之急,也是水利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之一。

3.2.4发展灌溉,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以粮食为主的食物问题是直接关系人类生存、繁衍、国民经济可否持续发展、社会能否安定的大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佯的人口大国,粮食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早在50年代就指出:“吃饭是第一件大事”、“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邓小平讲:“农业要有全面规划,首先要增产粮食。”粮食问题是世人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尤其是以中国、印度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和粮食问题更为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年均人口增加多;现有耕地资源少,同时缺乏宜农土地后备资源,且工业、城市和基本建设还不断占用耕地;特别是由于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水资源不足,灌溉率低,导致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物质资源、生物资源等增产潜力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对国家食物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值,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生活水平又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二者叠加,进一步加大粮食需求压力。届时国家食物安全问题的形势将变得更为严峻。而我国未来粮食总产量的增长还基本上只能依靠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其中又主要依靠灌溉耕地的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烈。根据有关调查统计结果,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0%、棉花总产量的90%、蔬菜总产量的95%、以及其它许多农产品也相当多的产自于约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的灌溉耕地上。因此,在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努力提高其利用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节水、节能、节地灌溉,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既是即将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又一优先领域和所要解决的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水利现代化的终端目标之一。

3.2.5统一管理水务,拓展水利产业,维系水利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不能没有水利,水利建设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二者伴随而行,共生共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水利建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利产业就是一个永恒的产业。但在现实情况中现行的管理体制与所要解决的水问题严重的不相适应,问题复杂,矛盾很多,水务管理不统一,政出多门。如在需水、供水管理方面,还缺少有法律效力的水中长期供求计划,传统的以需定供尚未过渡到现代的以供定需、供需协调的机制上来;目前按流域管理和按行政区管理的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还不能较好地衔接,对地表水、地下水、再生利用水、外调水等多种水源的统一调配还经常遇到与管理体制不协调的困难,部门之间、流域之间、省市区之间、上中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矛盾错综复杂,造成缺水与浪费并存、排污与治污并存、管事不能收费与收费不管事并存、保护与破坏并存、有事没人管与有人不管事并存,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破坏、水域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加重,以及水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再加上重视不够,投入力度小,工程年久失修,毁损、破坏严重,水利产业步履维艰、难以为继,处于非持续发展状态,难以达到为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的要求。

广义的水资源管理涵盖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环境管理、水质管理、水源地管理、水价管理、水利投资管理、水利产业固定资产经营管理以及水行政管理等等。若不打破目前条块分割的严重滞后的管理体制,不建立起统一以流域为基础的水管理事权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体系,将直接影响社会再生产沿着良性轨迹运行。这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来说无疑是个悲剧,是人们所不希望见到的事实。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生态与环境的建设,就必须强化管理,积极推进现代的一体化的水务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振兴、拓展水利产业,维系水利可持续发展。这既是21世纪中国水利建设的优先领域和亟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水利现代化的终端目标之一。

3.2.6树立水观念现代化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效应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性质,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支持系统和生存支持系统并没有作为稀缺物品被合理配置,特别是水资源,于是造成人们不受限制地获取公共占有的资源环境;也正因为人们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取公共占有的资源环境,致使人们误认为水资源是无限的、无价的或低价的,任意消耗、糟蹋,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污染和水环境的破坏,并造成水资源利用的外在、内在不经济,进而引发水资源危机。

国际上一些专家预言,今后世界爆发冲突可能以争夺水资源控制权为中心。也有人预言,约旦可能是第一个因缺水而垮掉的国家(水信息,1998年第22期)。1998年世界环发会议指出: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成为全世界引起危机的主要根源。同年联合国大会在其专题会议上达成共识的唯一问题是即将发生的水危机。

对我国来说水危机已经降临,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工程型缺水、资源型缺水、浪费型缺水、污染型缺水、配置型缺水无处不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须品,又是生态和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水的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性的瓶颈因素。可见,在即将进入新纪元的中国已经到了非改变这种传统观念不可的地步,国人必须树立水的忧患意识和现代的水的观念。为此,一定要突破传统思想,强化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源地的大力保护、污染源头的严格控制和水权、水务的统一管理,使人水和谐相处,确保改善水资源状况与水相关的生态系统;确保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人人都能够得到必须的淡水资源和过上健康的生活;确保易受水灾害威胁的人群免遭与水有关的危险。这是水利战线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水利现代化的终端目标之一。

4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

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制定是为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终端目标服务的。在根据我国国情,客观地勾画出水利现代化的蓝图(或曰顶级目标)之后。通过一组水利现代化指标全面、系统地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发展与水利建设之间相互作用的轮廓,也可以视为相互作用的系统的数字图像。同时告诉我们为了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终端目标,必须从那些方面做工作以及怎样做工作。因此,这个指标体系是具有导向性的。它一方面让国人有一个奋进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揭示问题,发现差距,分析原委,指出后果,提出向顶级目标奋进的办法、途径和战略举措,使其能更好地为决策服务,可操作性更强。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环环相连,都从一个侧面反映水利现代化的程度。而且,每个指标都有很强的代表性、独立性和丰富的内涵。经初步研究我们认为该指标体系拟有以下四部分构成:

4.1水观念现代化指标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不论是古代文明的摇篮,还是现代文明的居地,都离不开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但是曾经依傍着良好的水土资源、环境,在农业文明阶段创造的闻名于世的西亚巴比伦文明、地中海腓尼基文明、北非撒哈拉文明、中国楼蓝文明等等,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都是由于土地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违背水利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原则而相继消亡。昌盛时期的中国,莫不以水利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由此可见,水资源和水环境与其所支撑的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不难理解水既能载舟又能覆舟的道理。水观念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关键,如果人们对水资源的观念还是停留在原始的、传统的水利建设阶段,即以解决人类生存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原始水利阶段;以建设水利工程为主要手段来保障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水利阶段;人与水的关系是以人改造、利用水资源和水环境为主要特征的话,水利现代化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因为它忽视了水利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水环境的保护、水域生态平衡,最终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或惩罚,这对人类社会发展显然是有害无益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从原始的、传统的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新思维,迅即转移到第三阶段,即以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务统一管理、现代信息装备、先进科技支撑水利等为主要手段,实现水与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水利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人与水的关系是以利用与保护、改造与适应相结合的人水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从表面上看水观念现代化是无型的、不可量化的,但是从本质上看,它包含许多实质性内容,如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代际公平;污染源防治、水源地保护、水环境改造、不与洪水争道,实现人水和谐协调;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实现一方水土养活、养好一方人;人类意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宝贵的,必须节约水、保护水,实现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等等。在水利现代化进程中,举国上下确立水观念现代化之时,即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之日。

4.2水利装备现代化指标

优化配置、科学合理与高效利用水资源,就要求水文预报、水利通信、重大决策、防汛指挥调度等多元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它只能也必须依靠、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装备、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水文水情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进而实现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资源调度与水工设计自动化、水环境监测网络化、防洪抢险机动化、工程施工机械化。离开现代化的水利装备、手段、通信等,要大力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水利装备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如水利信息化就发展很快,普遍采用微电子技术,对各种水利基础资料(例如水文、泥沙、水质、土壤墒情、水土流失、生态与环境等)实行遥感遥测遥控,这是一;二是普遍采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水利设施(比如水库、灌区、水电站、输水工程、节水灌溉等)实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管理。其中有些国家,已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洪水演进,配合防洪保险等非工程措施,设计防洪减灾预案,使防洪体系大为完善;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水务管理上实行在线控制和调度,使水资源的利用、配置和保护更为科学、高效。水利装备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不仅大大降低了各种水利设施的运营成本,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水利工作的管理水平。我国现代化水利装备主要包括:

(1)现代供排水设施。如现代灌溉设施:滴灌、渗灌、喷灌、微喷、低压管道输水、渠道硬化、地埋暗管、膜上灌、膜下灌、田间自动化测报灌溉系统,供水与排水自动化等;

(2)水文信息系统。如:水文站网合理布局、适宜密度、水文信息采集基础设施、水位、雨量观测固态存储长期自记、水资源信息网络、防汛水文自动化测报系统、水资源与水质自动监测信息网络、水雨情报汛网等;

(3)水利通信专网:如卫星通信网络、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光传输高清晰防汛系统、预警反馈通信系统、水利通信专网监视中心、防汛会商会议电视系统、水情险情实时图象监视系统、水利工程视象监控系统、防汛、抗旱应急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

此外还有设计自动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等。

4.3水利科学现代化指标

21世纪的中国水利将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标志的历史时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维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要加速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而离开现代水利科技及其不断创新的支撑,一切发展都是难以为继的。治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客观现实要求我们解决好水利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动态响应机制问题,统筹考虑水资源安全供给、优化配置、汛期安全防洪渡汛、水环境与水源地有效保护、水污染源头控制及其治理等问题,还要协调不同治水措施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不同流域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而且还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同时还要求掌握当今世界水资源管理的新潮流、新理论、新思路、新经验、新方法,学习国际上开发治理大江大河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工艺设施,并要结合中国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加以借鉴应用。重大水利项目决策要进行充分的论证,科学的选比,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重大失误。这些都需要科学的决策支持信息支撑。可见,水利现代化必须建立在水利科学现代化的基础上。水利科学现代化指标主要包括:水利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高新科技的研究;水利规划与战略高层次的探索;科学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的建立;高效的水利管理体制、机制、管理信息系统、政策、法律、法规、水价理论、水利融资体系、运行机制的研究、制定;水土保持、水环境保护、水污染源头控制与污染水域治理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途径以及洪水风险调度理论、水文预测预报的预见期和精确度、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监测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研究;以不断提高水利科学技术在水利现代化进程中的贡献率。

4.4水利管理现代化指标

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和水资源的多功能的特性,决定了水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管理系统。正如前面阐述的那样,由于我国水利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健全,管理上条块分割不协调,方法、手段落后,信息传输慢,测报精度低,故在管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多,矛盾多,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持续发展的需要。水利管理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本,是关键,没有现代化的水利管理,要加速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无疑是非常困难的,甚至于是不可能的。水利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体制的改革(如水管理事权一体化问题)、机制的创新(如水利投、融资体系建立健全问题,水利基础设施和水利产业良性循环运行机制问题,合理的水价体系问题)、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如水利工程视象监控系统、水情险情实时图象监视系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防汛、抗旱应急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如信息库、水规划与战略研究成果、项目库)以及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公开化、程序化、管理人员专业化等。其指标主要有:办公效率、决策成功率、指挥准确率、调度精确度等。我们要在总结我国现有水管理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在水管理领域的先进理论、方法、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管理现代化体制、机制与技术手段。

上述指标体系是一个三维空间的体系,当属立体结构,这样可以客观地反映人类社会、水、生态与环境三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有利于坚持和发扬相互促进的一面,避免和克服相互制约的一面,促进水利现代化迅速向前推进。当然,要加速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一定要有配套性的、有力的保障措施,如稳定投入,加大力度,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加速水务管理一体化进程;振兴水利科技,促进冰利现代化等。若措施不配套、力度小,则将大大延缓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汪恕诚:“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水利现代化”,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0月15日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水利管理论文第4篇

1.1管理不善,群众集体观念差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

1.2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1.3自力更生精神不强,伸手向上要思想严重有些地方无论是建水库、电站、渠道,还是堤防加固甚至管理都依靠上级拨款,无钱不干,等靠要思想严重。按照中央要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以群众自办为主,国家只能在器材方面给予适当支持。现在群众存在着一种偏向,国家不投资,水利没人搞,纯粹依赖国家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水利建设及管理。

1.4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1.5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本重。

1.6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2水利工程问题的解决思路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2.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先进的思想观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水利事业的强大推动力,谁先解放思想,不等不靠,勇于开拓创新,谁就能抓信住机遇,迅速发展。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和成熟时期,如果我们还抱着那些落后陈腐观念不放,势必错失发展良机。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各水管单位要按照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广大水利职工的积极性的标准,解放思想,换活脑筋,大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借船出海、借智生财,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大力提高经济效益,使水利行业早脱贫,水利职工早致富。

2.2强化对工程管理的认识,切实加强工程管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因此,认真管好水利工程是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2.3开发人力资源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2.4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2.5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2.6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

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水利管理论文第5篇

1.1建设施工过程不严格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一些施工企业的质量检测标准不是非常严格,所以如果施工过程出现问题的话,对于水利工程总体的质量产生影响。一些施工企业在建造坝体以及坝基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的选择原材料,甚至有些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偷工减料,没有严格地控制施工程序,结果导致水利工程在验收时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另外坝体也会出现渗透等类似的不力现象,上述的这些因素,给水利工程的将来使用埋下安全祸根,很有可能出现水利安全事故。

1.2施工制度的不健全

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管理制度上出现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水利工程的质量。首先,技术人员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施工质量控制较差,施工企业自身发展受限,相当数量的施工企业的管理理念非常滞后,没有健全的监督体制,施工设备和技术处于滞后的状态,这些上述的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质量,进而让水利工程质量很难符合技术要求。所以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健全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水利施工技术人员的培养,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运行效率。

2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2.1对于工程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整体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水利工程达到标准,才能够最终取得预期的经济回报。所以必须要充分的做好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这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具有相当的技术设备以及充分的技术管理条件,同时还应该对相关的水利施工企业建立严格的技术管理组织进行全面的管理和实施。

2.2工程的特殊性

在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水利工程自身的差异性,导致水利施工项目的种类,建设规模等其他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而且大多数水利工程都是在露天进行施工,总体的建设时间各有区别。通常情况下,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时间都很长,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受到天气,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一些全新技术,全新设备等具体的应用,使得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技术管理力度,最大限度的确保水利施工工程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而且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施工工程的费用,提升施工企业的经济回报。

2.3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工程整体结构呈现不断复杂的趋势,一些全新的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得到不断应用,对水利工程的施工的要求愈来愈多。所以使得水利施工企业要加速升级更新技术设施,进一步培养技术管理的专门性人才,提升技术管理水平,进而适应市场变化的特征。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尽管目前很多施工企业的技术设施非常先进,然而由于其匮乏严格的技术管理方案和办法,导致在水利工程施工竞标中,只能处于下风。

3水利工程施工不同阶段的技术管理内容

3.1施工准备阶段

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构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核心为主体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领导小组,完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其次构成以水利工程施工合同为主要内容的项目负责人,施工方等相互限制的技术保障以及监督体制;再其次,严格检查设计图纸,同相关人员进行技术沟通和交流,对施工进度,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核查;最后制定详细的水利工程施工方案,确定具体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

3.2施工过程阶段

在具体的施工阶段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按照有关的技术标准作为参考数据。严格的检查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以及相关的安全措施。另外还应该对有关水利工程的文件资料进行整合,对施工过程中的具体细节进行严查,同时必须安排对水利工程进行验收的工作程序。

3.3完工阶段

在水利工程完工后,有关的主管机构必须对水利工程的总体质量,抗压性等等其他方面的指标进行验收,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相关人员必须充分的配合相关部门的验收工作,对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资料进行整合,另外还要做好技术检查的辅助工作。

4强化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必须注意的事项

4.1加强技术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首先,必须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充分的了解水利工程施工方面的相关法规;其次,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充分学习工程建设招投标以及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合同文件体制;再其次学习工程建设管理,行政管理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以便可以科学的计算工程的整体预算和结算;然后是学习施工方面的专业性知识,了解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办法;最后是强化技术管理人员的道德教育,最大限度的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修养,同时掌握水利工程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减少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些风险的产生。

4.2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和关系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必须充分的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解决好各方面的关系,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必须从当前的水利工程的现状出发,培养服务意识,科学的处理好同项目负责人,设计单位等等其他机构单位的相互关系,使他们保持融洽的关系。

4.3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因为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技术管理工作必须要坚持持久性的管理,所以,水利施工企业必须要强化技术管理组织的建设以及技术责任制的制定,最大限度的发挥水利施工企业不同阶层的作用,一般来说,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涵盖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按照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制定的严格规章制度,从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自身的属性出发,严格的制定相关的技术工作管理制度,在不同具体的施工实践中不断地健全和补充,让水利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可以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操作;其次对技术管理工作构建长期完善的检查制度,对不同的施工项目进行总结比较,进而可以有效的实现技术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发展;最后,实行经济手段以及行政手段相互融合的措施,着重培养施工企业不同层次的技术专业人员,最大程度的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还必须使用合同手段,确定施工程序,规定当事各方的责任,权利以及义务等。而且还应该按照施工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设计文件中的不科学的地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方法。

5结语

水利管理论文第6篇

风险辨识是根据工程建设方案、生产流程、设备布置、主要设备等,辨识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1.1工程选址和总体布置风险工程所在地点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工程特点、建筑物间的防火间距以及枢纽规划等,对安全与作业环境都有直接影响。工程在选址时,需对区域水文气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地震等不利安全因素严格考察和论证。工程枢纽内建筑物间安全距离、建筑物内的安全疏散通道及进出交通道路等布置与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也密切相关,在总体布置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防火间距、消防车道、疏散通道及消防水源等问题。

1.2枢纽建筑物风险枢纽建筑物的安全性,是水电站职工生产过程中安全与健康的前提条件,也影响着所在地周边环境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溢流堰是重要的挡水建筑物,它拦蓄水流、抬高水位,宣泄多余水量,承受着巨大的水平推力和荷载,对地质环境条件、施工质量、运行管理有着很高的要求,溢流堰运行中,在监测、维护等方面未能按规范进行管理或管理中存在缺陷,将会造成溢流堰及其他水工建筑危害。

1.3生产设备风险厂房内主要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是正常发电的关键,由于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自然因素等原因,机电设备可能发生设备故障,将会给机组运行和维护带来很多问题。特种设备在水利工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若存在缺陷和人为违章操作将产生重大事故。

1.4生产过程风险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施工工序复杂,施工过程中如有施工质量不过关、安全隐患未及时处理,机械操作不当都可能引起堰体失事、爆炸、触电等危险。

1.5安全管理风险未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未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等易造成安全管理漏洞,无章可循,安全意识不足,人员操作设备失误,引发重大事故。

2应对策略分析

2.1总体布置工程总平面布置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工程性质、规模、生产流程、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以及防火、安全、卫生、节能、施工、检修、厂区发展等要求,结合场地自然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择优确定。在工程总体布置设计方面,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象、洪水、雷电、地质、地震等自然条件和周边情况,预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对各建筑物、交通道路、安全卫生设施、环境绿化等进行统一规划。

2.2自然灾害风险防范

2.2.1地震风险防范工程选址时选择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地块,尽量避开区域性大活动断裂带,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确定工程抗震设计标准和地震作用计算方法,根据规范、相关研究成果及成功的工程经验合理确定工程各建筑物结构和基础处理措施,建立、健全地震监测及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对建筑物进行定期的检修维护。

2.2.2暴雨、洪水、泥石流等风险防范严格按照防洪标准要求设计,重点做好电站及其他建筑物的防洪、度汛措施,加强电站运行管理及水情测报,地面建筑物的设计充分考虑气象等不利因素,加强监控,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

2.2.3低温及冻融、冻胀风险防范在混凝土施工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含有不同矿物质成分和不同性能的水泥、骨料和外加剂,从材料方面确保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严格混凝土制作配合比,根据结构类型和所处的环境条件,确定关键设计参数,掺入外加剂以增加混凝土密实度,提高抗冻性能,依据规范进行结构和基础防冻设计、施工,改善混凝土构件周围的环境条件,以减少或改善致使混凝土冻融受损的各种不利因素,严防渗漏,加强排水,对易受冻害的边坡采取喷护、排水等综合措施。

2.2.4生产设备风险防范严格设备选型,选择有资质厂家的合格设备,确保安装质量和安装精度,设备安装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并按相关规定对设备焊缝进行检查。严格运行管理,发现超标振动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停机检修,做好设备运行维护、试验和调试工作,按技术规范要求工况运行,加强对生产设备各部位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制定严格的操作管理制度,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及岗位培训,焊接作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并持证上岗。完善设备巡视与台账制度,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3加强安全管理

2.3.1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监督、监察机构,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对安全工作进行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

2.3.2加强对施工队伍的安全管理培训工程项目应配有专门负责安全的人员,选择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较强、有充分应对危险能力的人员,对于新入厂的工人和调换工种的工人应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特种作业人员,除按一般性安全教育外,还要按照行业规定进行特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可上岗。

2.3.3建立应急救援组织,做好应急救援管理制定单位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和器材,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计划,实施演练,建立事故分类和等级划分标准及调查、处理、报告、等级、制度和事故管理档案,做到“四不放过”,即①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②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③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④事故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放过。

2.3.4水工建筑物安全建筑物抗震等级应满足结构抗震规范要求,按照规范要求合理确定工程等别、水工建筑物级别及设计标准,根据工程区建设条件合理确定水工建筑物形式、尺寸、抗震措施等,对建筑物选址、结构、基础处理、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等各环节严格控制,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做好水工建筑物防渗体施工、地基处理等,建立科学的洪涝与地震等时期的运行管理制度,提高应对不可预见危险的能力,定期进行水工建筑物监测、检查与维护。

3结语

水利管理论文第7篇

项目法人责任制是我国投资建设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全面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的可靠保证,是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根本前提。项目法人制是龙头,是核心,如果项目法人责任制不落实,其它建设管理工作也将无法深入开展。我们认为,落实好项目法人制,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目前水利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体制,按照项目类别不同组建项目法人。二是要严格项目法人资质审查,在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阶段就应明确项目法人,没有按规定要求组建项目法人的不进行项目的各项审批工作。三是要严格项目法人单位人员配备,不仅专业齐全,而且人员素质要高,有经验。

2开展好建设监理工作

建设监理的目的是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开性,强调市场之间的合同关系及监督、制约与协调的机能,以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通过监理的有效工作,从而保证投资方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也通过监理的监督,来保证承包商的利益不受损害,维护合同的严肃性。我省的水利建设监理工作已经有了很好发展,监理人员的数量、质量都在不断增长和提高,各项监理制度也正在不断完善,监理制在水利建设管理中的得到了充分的落实,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监理人员老化、素质低、机构不完善、项目法人对监理工作不重视等。

为此,首先要继续加大监理人员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监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监理工程师的培训学习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学习《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等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能够熟练掌握并通晓建设监理法规体系。通过学习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和掌握合同条款,通晓整个项目建设的合同文件体系。通过学习建设管理和行政管理知识,提高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能够因人、因事、因时间、因空间、因环境、因目标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组织、管理方法和领导方式,使之与实际情况尽量保持协调,从而使监理工作真正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通过学习经济知识,能够准确地分析资金使用计划和工程变更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准确地对概预算和工程结算进行分析审核。

其次,监理公司要加强自身建设。监理工作属于服务行业,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监理行为要控制在业主的授权范围内,要以合同为准则,坚持“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监理工程师要真正起到工程施工现场重要管理者的作用,在合同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监理公司还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密集,技术专业齐全的优势,增添必要的检测、试验设备,拓宽服务范围。

三是“实行小业主,大监理”,推行全方位监理。推行“小业主,大监理”除了监理单位自身的努力外,最关键的是业主必须转变观念,充分相信和利用监理单位的工程管理优势和业务专长为工程建设服务。

四是建议水利部尽快出台监理规范、监理大纲、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的示范文本。还要出台监理取费标准、监理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等政策性文件。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监理工作的规范动作,进一步规范监理市场,促进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3全面实行招标投标制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水利水电工程招标投标工作已经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规范了招标投标行为,加大了监督管理的力度,保证了招标投标工作质量。今后招标投标工作应继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尽量采取公开招标,严格限制邀请招标,保证优秀的施工企业中标。目前一些招标单位为保护地方的施工企业,排斥所辖地外的优秀施工企业,而多采取邀请招标,搞“暗箱操作”,严重破坏了招标工作“三公性”。因而采取公开招标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二是加强标底编制和评标专家的保密性。在前一段的招标工作中曾出现过标底泄露和评标专家泄露等不正常现象,给招标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和大力度做好保密工作,同时,对违法违纪人员要进行查处,并给予响应的纪律处分,以至追究刑事责任。三是进一步完善招标程序,制定先进的评标办法。要积极吸取外行业和外省的先进经验,改进我省现有的招标程序和评标办法,使其更加合理和科学。

4逐步完善水利建设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市场,促进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工作

我省水利建设市场中的咨询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目前,水利建设市场中仅有监理服务体系形成的较完善,其它如造价咨询、招标投标咨询等方面的中介组织基本上是空白,造成了项目法人单位和施工企业需要这方面服务时还只能找政府部门和设计单位,有许多不便,同时也不利建设市场规范运行。因此,应完善水利建设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建议水利部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制度等,规范中介组织的服务与管理。

5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质量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建设项目质量

严格按照《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要求,完善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使质量管理工作始终处于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分工负责的局面。加强质量监督工作,一方面是强化各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作用,建立了质量一票否决制度,各阶段验收必须有质量监督部门提出的质量鉴定意见,对出现的质量事故必须有质量监督部门参加处理,各级质量监督机构及人员不仅要监督检查工程质量,而且还要检查督促项目法人单位及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体系及运行状况,树立起质量监督部门在质量管理中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是加强项目稽察检查和积极发挥社会舆论对质量监督作用,要选择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水平高的专家,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执行稽察检查使命。同时在稽察方式上,要借鉴国际体育组织“飞行药检”的成功经验,稽察组行动时不提前通知,到现场取得检测数据后,迅速提出处理意见。同时要向全社会公布水利工程质量举报电话,使群众发现的质量问题也能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方子云,邹家祥,郑连生.中国水利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水利管理论文第8篇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成本管理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全过程控制原则。成本管理贯穿整个水利工程建设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施工前和施工中,施工前主要是施工现场勘察、施工图纸设计、参加投标会、合同谈判等成本管理,施工中主要是原材料采购运输、施工设备、施工人员进场、竣工结算等成本控制。(2)成本目标管理原则。根据相关设计文件、施工合同、成本预算等编制成本计划,并全面考虑工程各项目生产要素和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对完成该项目所需费用进行估算,从而明确施工成本控制指标和目标总成本。(3)全员控制原则。充分调动水利工程施工相关人员成本控制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处理节约和支出间的矛盾,尽可能发挥资金使用效率。(4)结合开源和节流原则。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降低原材料消耗、管理费用,并定期对比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总结分析成本盈亏原因,进而及时改善施工成本的使用。(5)例外管理原则。在成本控制计划中充分考虑“例外事件”管理,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以及时控制和纠正因例外事件增加的成本。

2目前水利工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成本管理正确认识和管理手段

目前,水利工程建设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认识不正确、手段落后等问题,以致工程施工各环节不协调。有些工程管理者片面重视经济效益,忽视成本管理,以致出现问题后,严重浪费成本,降低施工效率。水利工程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工程,需水利工程建设相关部门相互配合,以及采用先进管理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本管理效果。但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成本管理手段仍较为落后,极少采用先进技术进行管理,如计算机,仅采用计算机管理成本预算。可见,成本管理水平低的重要因素是管理手段落后。

2.2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

水利工程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会导致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纠纷,阻碍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以致延长工期,增加不必要的经济损失[3]。虽然已制定了造价控制规划,成本管理目标缺乏严实性,而且工程相关部门缺乏必要沟通,极易造成人员和原材料挤压与浪费。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的不明确,导致了责任、权利、利益的不合理划分,以致无法正常核算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成本,也无法合理奖励有效管理成本的人员,以及合理追查成本管理不佳的人员,导致成本管理难以贯彻落实。

2.3成本管理未落实到位

在水利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激励机制不合理、工程管理形式化等问题,以致成本管理未能真正落实到位。成本管理未能落实到位主要体现在:因出现过度纠纷和重复性工作,以致施工无规划、管理无制度,甚至质量没有切实保障,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没有严格按照水利工程施工要求严格管理原材料,以致选购的材料不符合施工要求,造成严重的原材料浪费。

3加强水利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

3.1提高成本管理认识和管理手段

进行成本管理时,工程相关部门应经常一起讨论,如工程部、技术部、采购部等,以制定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并在满足技术要求基础上,采购符合要求的原材料,从而有效控制成本。为提高工程相关人员成本管理认识,应组织成本管理方法培训,使每个人都养成控制成本的习惯。对水利工程成本管理而言,管理手段至关重要,通过先进成本管理手段,如作业基础成本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成本管理手段落后现象,从而提高水利工程成本管理水平。

3.2完善成本管理体制

施工前,清晰了解水利工程施工方案和所需材料成本,并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工程要求的成本管理计划和监督管理指标,以及完善成本管理体制,可提高成本管理水平[4]。成本管理体制的完善主要体现在:制定完善工期考核体系,定期严格考核工期,并明确各项成本考核根据,在有效控制工程成本的前提下,确保工程进度;建立完善成本绩效考核体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管理工程成本,加强该体系的贯彻落实;建立完善评价报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工程成本总结分析会,反馈成本使用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成本超支情况,以加强水利工程成本管理。

3.3强化直接成本管理

强化直接成本管理的措施主要有:充分发挥原材料选用节约潜力,即严格按照工程各环节需求领取相应类型和数量的原材料,领取时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并有相应手续,严禁随意领取,避免原材料浪费;总结分析资金超额支出原因,及时改善超支情况,并制定详细的资金使用方案,确保正常施工以及资金流动性;采用新技术,用符合施工要求且低成本的新材料代替传统材料,以控制材料成本;加强施工现场监管力度,严格按照施工规范管理材料成本,工程各项环节竣工后,必须清扫施工现场,整理可再利用材料,以降低材料成本。

4结束语

水利管理论文第9篇

1.1水利项目投资大、工期长、技术复杂,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水利项目具有项目投资大、项目周期长、涉及的工作和工序繁多,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及不可抗力影响等特点[1]。水利工程项目从立项到实施全过程的咨询决策、勘测设计工作时间跨越周期长,容易受到环境、政策、技术、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水利勘测设计项目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部分水利勘测设计项目前期开展顺利,但中后期由于项目资金紧张、市场经济的影响、政策环境改变等因素,项目停滞不前,甚至被迫取消。特别是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项目,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前期工作到建设完成时间跨越十几、二十年,其过程受不确定因素影响更为明显。与复杂的环境因素相对比较,勘测设计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及技术水平条件有限,保护措施过少。因此,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和有效地预防,是水利勘测设计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2风险意识薄弱,缺乏系统的风险评估面对水利项目时间延续长,受政策及外部环境影响大的特点,水利勘测设计企业对其承担项目的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2],行业内大部分设计单位对项目风险分析仅安排项目前期承担阶段,且风险分析环节过于简单,规避风险意识不强。水利勘测设计企业在承接勘测设计项目时,大部分考虑到项目承接与否,较少探讨承接项目的经济、技术难题、项目进度及合同风险等相关经营管理存在的风险,导致项目环节出现变化,未能立即应变,存在风险滞后性,中间环节脱轨,没有应急措施。

1.3对新业务开拓意识不强随着水利水电市场的全面开放,水利勘察设计单位可充分自主选择项目,区域间的勘测设计单位面临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局面。水利勘测设计企业一直以来受相关国家政策保护,危机意识不强,行业动态不够深入了解,对市场跟踪不及时,市场竞争能力弱。对新业务开拓意识较弱,在进军新业务行动比较迟缓,尤其对生态环境、市政交通、清洁能源等新业务的开拓能力和技术水平不够强。

1.4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有待加强发展中国家水电开发程度较低,市场前景广阔[3]。目前,水利勘测设计行业的市场主要是以国内为主,国内的勘测设计项目相对而言,市场成本较低,风险较小,可预测性大,市场环境相对熟悉,政策了解程度与支持都比较充分,而国外的项目相对国内而言,成本较高,例如往返机票,签证,设备人力、财力与物力投资都较大,利润较少,而且对于国际市场环境预测性不高,熟悉度较低,国际市场的法律法规,政策变化等经验欠缺。尽管水利勘测设计单位有着丰富的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经验,但要真正走出国门,走进国际市场,与国际接轨,还需要多方面的准备,人力物力,信息,法律法规、经济实力,信用及市场经验等等加以储备,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有待加强。

2提出对策,加强风险防范

在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尤其新的政策法规、市场动态,水利勘测设计企业在对待经营管理风险的还存在了解不够,敏感性不强及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导致决策与风险应对上存在了漏洞,对此,我们应当重视,采取多方对策,加强风险防范,提高应急应变能力。

2.1加强学习,提高风险意识

为了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水利勘测设计行业单位需加强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了解新出台的政策法规、新的市场动态,提高行业市场敏感性,多分析研究,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完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加强技术及经营管理层沟通交流。另外,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化解防御风险的能力。风险意识越强,抗御、战胜风险的把握就越大,抗御、战胜风险能力越大,化解、战胜风险的机会就越多。面对新的挑战,新的开发领域,要敢于突破传统水利行业的发展模式,打破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思想,加强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避免被动性发展。当前尤其是要提高对已知、未知风险的预警、研究、防范、化解能力。多利用网络平台,强化网络办公系统,逐步建立各种智能化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依据,有了科学准确的预测防范,才能在防范化解风险中,不打无把握之仗。

2.2加强对项目的风险评估环节

针对目前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水利勘测设计企业要加强对项目可行性与风险评估,除了事前专业评估分析和科学民主决策外,还需将进行对周边市场进行调查,了解项目可能存在的危机隐患,项目招投标可能存在的陷阱。同时,加强探讨项目可能存在技术难题、项目进度及合同签订等相关问题,加强项目中间环节风险评估,以防中间环节脱轨。开展项目中后期风险危机评估分析,了解项目的难点与存在风险的可能程度,加强对项目风险的应对,总结风险的经验。

2.3完善合同管理,合理规避风险

合同管理的好坏直接体现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完善合同管理,合理规避风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许多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囿于合同陷阱[4],为此,必须增强合同风险防范意识。水利勘测设计企业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重视和完善合同管理,增强合同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合同管理及履约过程控制意识、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取得最大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合同签订期间,加强对项目合同进行评审,尤其合同存在的不合理要求。例如工期、支付、知识产权、变更及停止等不平等条款,给予分析,合理的规避,争取合同条款保护,加强对项目合同风险评估,提高合同管理水平,维护自身权益。

2.4加强对招投标的风险防范

加强对招投标的风险防范,既要开拓市场,又要自我保护。赢得市场,站稳脚跟、健康发展,对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情。招标人与投标人的地位不同,招标文件设置的不平等条件也客观存在,为了既要获取市场,又要保持一定利润,设计单位建议在招投标期间,多对项目进行了解、考察,详细了解招标单位的情况、有无出资方、合作方等等,摸查其资金到位情况、资金投入计划、和管理层状况等[5],并召开招投标项目的讨论会议,探讨及审核招标项目对自身单位的利益分析及存在的风险,最后进行科学决策。

2.5加强资金的经营管理

一个企业,就好比一个人和一个家庭,除了能够会赚钱,会花钱,更要懂得节约。对一个企业而言,除了必须提高营业收入效益,合理分配,利用人力资源,更重要一点是要如何理财投资,有规划、有计划的开支,降低不必要的浪费开支,合理降低经营成本、节约资本、理财有道、谨慎投资、合理规避风险等措施,把节约下来的资源进行分配,将其利益与职工共同分享。加强资金的经营管理,统筹安排项目的收支,完善各项资金管理制度建设,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资金的运转必须遵循企业的规定,控制在合法合理范围内,加强对资金实际操作管理及安全合理把关,做好成本控制管理,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

2.6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技术水平

水利勘测设计企业需采取创新管理观念,建立高效和机动灵活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竞争能力,从人员及管理机制上加强完善,突破传统水利行业的管理模式,并制定发展战略目标来为开拓市场提供保证和支撑,取得在同行业中的市场领先优势。另外,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一个企业的发展,除了管理方面的优势,更重要的一面,就是技术的核心,拥有自己的技术及核心,保持技术的领先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抵御市场风险的重要砝码。同时,由于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快速的发展,发生技术窃密的手段越来越强,对技术的保护也显得非常重视,加强对技术的保密也是风险保护的一面。

3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