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拼贴艺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9:22

拼贴艺术论文

拼贴艺术论文第1篇

“每件艺术作品都是它那时代的孩子”,因此如果我们用古希腊时期的原则创作当代作品,也最多是对从前的重复,没有过多的意义。事物要得到发展,有“破”才可以“立”—这个观点对于艺术语言的创新是很重要的。“解”从物质材料角度解释,将纸拆解,一个是纸的形态发生变化,由整到碎,由大到小,这不难理解,还有关于纸的内容的变化,比如你要对摄影作品进行拆解,原来的内容就会被打破,不再是原来的完整的面貌,一个完整的头像就可能变得支离破碎。将一张报纸拆解,撕毁或者剪掉,里面的信息也将变得不完整,等等。纸有很强的可塑性,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作者会按照意图,有意无意地将纸进行拆解,然后把所需要的部分应用于画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会反复地做这样的动作,拆解,再拆解,直到满意为止。纸拼贴有不同于油画颜料的特殊性,由于纸本身的可塑性强,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它可以通过剪、撕、粘贴等手法来加以运用,还可以溶于水做成纸浆,然后做成平面,也可以反复粘贴,使之呈现立体感,因此纸拼贴在研究画面结构的实践中会给创作者带来很多的启发与灵感。这个过程,我们只是对物质材料进行拆解,其实纸拼贴绘画里我们讲的拆解还有对思维方式的改变。在立体派之前,艺术家是不会把纸作为元素放在画面里的,正因为纸拼贴的出现,使绘画元素丰富了起来。因此立体派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使得绘画艺术的面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构”,在创作者的艺术思维观念确定好之后,就可以开始构图了,构图就是对画面进行构建,营造画面,构图的意义就是研究画面结构。因此不只是字面意思里的画面结构,同时包含了对画面结构的经营。首先,从动态的角度讲,纸作为绘画元素,不仅仅是将纸堆砌于画面,而是有目的经营画面。经营画面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谢赫早在《画品》中对经营画面结构有详尽的论述,他提出了“六法”理论,把“经营位置”的艺术观点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经营画面结构,包含了作者的智慧与对画面的掌控力。经营是一个过程,是思维智慧和材料厮杀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最终会在画面上看到一个搏斗后的场面,胜利的场面就是一个好的画面结构。好的画面结构将最终达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艺术效果,反之,如果没有很好的经营画面结构,画面就会显得平庸无奇,毫无生命力。石涛在《画语录》里有过“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理论论述,同样点明了构图的重要性。在西班牙画家瓦尔戴斯的作品中,我看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画面结构的理解。画面里用笔勾勒的线与块面的纸形成鲜明的对比,线的柔软弯曲与纸的硬度对比,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纸通过拆解,可以塑造成任意的形状,用来满足画面结构的需要。画面结构最终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我们可以感觉到作品材料结构层次的丰富性,让观众感觉到画面结构的立体性和微妙感。其次,从静态方面讲,画面结构包括了点、线、面几个方面的构架。纸拼贴作为元素利用于画面,就是将纸拆解为点、线、面的概念,在画面上对点、线、面进行组合安排。康定斯基在关于《点•线•面》《关于形式的问题》等著作中,特别强调“形”的独立价值,他强调画面的大的构架,认为画面的构成是一幅作品中决定性的目标。一个成功的画面结构可以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精神性,可以给观者美的享受;一个好的画面结构,对点、线、面的安排处理是严谨的,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法国艺术家威尔格雷的作品就体现了完美的形式感,例如作品《杂志拼贴》,画面的撕痕所形成的线与拆解过的杂志或者报纸本身的形状的对比与组合,很自然地体现了不同形式的美感,画面组织随意而又恰到好处,画面中字母同样起到构建色彩结构的作用,也可以是作为面的面貌呈现在画面里,字母的排列形式同样又和撕痕形成奇妙的对比,画面形式既有当代感又彰显了作者的风格特征。再次,在画面结构中,除了物质材料本身的结构,还包括色彩结构,它包含了色彩的搭配与比例,色彩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等,色彩结构同样体现作者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趣味。以瓦尔戴斯的作品为例,纸的原色透露出暖暖的白,与大面积的纯净冷色的蓝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而在蓝的色调里,画面背景平涂的蓝色,与人身体的蓝色,其明度又有了区别,人身体的蓝色是覆盖在了纸上,因此无论视觉,还是触觉,都和背景的平滑的品质是不同的,人身体的处理增加了材料的厚重感、立体感。整个画面给人一种简洁明快之感。

二、结语

拼贴艺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艺术 拼贴艺术 现代设计

现代艺术是指1907年至二战期间在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的一系列艺术改革运动,是20世纪以来与传统美术截然不同的、具有先锋特色的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其影响范围波及整个现代设计领域直至今天。正如美术史论家贡布里希所说:“20世纪的所有美术运动均对设计产生过影响”。

一、关于拼贴艺术

拼贴作为一种重新组合的手法,自古以来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从剪纸、布贴、刺绣、壁画这些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拼贴的影子。直到1911年,法国画家乔治・布拉克将一行字放进他的作品《葡萄牙人》中,而他成了第一位应用拼贴的现代画家,“拼贴”艺术一词正式出现在艺术史中。

拼贴艺术产生于现代主义时期,又在包容性和多元性的后现代主义阶段获得再度发展与完善。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拼贴作为一种技法、观念、语言与文化形式,被绘画艺术、装置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电影艺术以及平面设计、服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众多艺术、设计领域借鉴和采用。拼贴艺术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已非常广泛,人们对之的研究也已经开启。

二、平面设计中的拼贴

拼贴是一种技法。拼贴手法将许多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看似不能相融的图像或形象拼凑在一起,能更有效地表达作者的设计主题,更加能产生戏剧化的视觉效果。它的表达方式直接,是平面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李西斯基是现代平面设计的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插图和海报的设计中,就经常采用照片拼贴的手法,不仅将各个元素非常巧妙地连接起来,同时也具有和谐的画面构成感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能瞬间吸引观者的眼球。美国设计师保罗・兰德,也常用照片拼贴的手法,将一整体图形拆分打乱,组合成既理性,又不乏象征性的生动图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曾说过:“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但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 拼贴手法对于整体和部分的诠释,将不同来源、不同质地的要素重新构建成一种新的统一体,它既是陌生的却又是熟悉的。原研哉在松屋银座的招贴设计上将拼贴突破了平面的维度,招贴上除文字以外的其他图形部分都绣在毛毡布质的纸上,另外在招贴边缘处缝上拉链,两张招贴之间用拉链连接。招贴上刺绣和拉链的拼贴,超越了传统视觉与触觉的关系,为现代平面设计的进一步拓展指引了方向。

三、服装设计中的拼贴

拼贴是一种观念。服装设计中的拼贴是把相同或不同的材质进行剪切,再利用不同材质的颜色、质地、手感、风格的变化进行重新组合。拼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装饰手法让人们有了更广泛的选择,激发着设计师的想象力。

波普艺术家沃霍尔曾将拼贴的艺术手段与观念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他将纸、塑胶和人造皮等不同的材质进行拼贴,采用大胆艳丽的色彩,并在衣服上用丝网印制艳丽的花纹。这对当时的服装设计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对之后的服装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波普艺术的影响下,拼贴成为服装设计中大量使用的手法。

服装设计受面料的图案、颜色、质地、手感等多方面的限制,合适的材质是设计成功的关键。拼贴作为装饰手段将丝绸、棉麻、蕾丝等不同面料相互拼贴;扣子、拉链、铆钉、罗纹等不同辅料的重复拼贴;面料和辅料交错拼贴。新颖的组合方式给人不同的感受,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四、室内设计中的拼贴

拼贴是一种创作语言,在室内设计实践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设计方法。室内空间通过拼贴所造成的不同元素的并置形成戏剧效果,赋予新的意义和形态。

在盖里的圣・莫尼卡自用住宅的扩建中,他采用解剖式的拼贴手法,在新旧建筑之间形成了一种“未完成”的艺术效果。其扩建的部分像一个包围着旧建筑的贝壳,与旧有的主体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扩建部分采用了铁丝网、金属板、木材等廉价的材料,并呈现出了一种堆砌式的效果。同艺术创作一样,这一作品的建造不是完全由图纸来控制,而是通过建造的过程决定了其最终的形态。这种拼贴式的创作,在很多旧建筑的改造中也经常运用,一些旧的工业厂房被改造成创意产业基地,艺术家们在厂房内通过室内设计以建立工作室,这种设计大多保留原本的清水砖墙、外露的素水泥,新建部分通过不同材料和构造突出时代特点。选用或传统,或现代,或地域风情,或民族特色的室内家具和装饰,形成一种新与旧的相互拼贴以及过去与现在的并置效果。

五、景观设计中的拼贴

拼贴是一种文化形式。柯林・罗在《城市拼贴》中谈到:城市是拼贴形成的,城市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市由不同时代的东西一层一层叠加形成,类似一幅拼贴画。这种“拼贴”不仅是一种设计手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融合。

北京奥林匹克主赛场“鸟巢”的方案中,瑞典设计师组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在提取了中国的十二生肖为元素,用硬质铺装和植物塑造出生动而富有现代感的12个动物的造型作为赛场周边广场景观设计的主题,巧妙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融合起来。

结语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拼贴作为一种技法、观念、语言与文化形式,被绘画艺术、装置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电影艺术以及平面设计、服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众多艺术、设计领域借鉴和采用。当今世界,人们的视觉经验和视觉感受越来越丰富,单一的表现形式有时很难满足人们的视觉和情感需求,因此多种媒介和多种表现手法的结合成了必然,拼贴从开始的一种有形手法转变成一种无形语言,到今天成为我们观察及感受的基本原则,它愈发成为现代设计的一种趋势,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刘艺琴,郭传普.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柯林・罗,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M].童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作者傅梦妮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拼贴艺术论文第3篇

一、拼贴手法的发展过程

拼贴手法最早是一种作画的技法,把修剪下来的材料粘贴在其底面,起到丰富画面的作用。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法国画家波拉克都喜欢运用该方法作画。目前该手法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由于拼贴的材料选用和技术手段更加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把材料的表现发挥到极致,也渐渐成为一种普通的手法。毕加索是拼贴手法的创始人之一,其灵感源于巴黎街头墙面上层层贴满的海报。毕加索敢于打破常规,在传统绘画手法上进行创新,把具有质感的物体粘贴在画布中,使平面绘画产生出特殊的空间效果。达达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打破传统是其主要思想,认为非艺术则是真艺术,使得拼贴手法具有突破性的特点。超现实主义让拼贴手法成为具有梦幻般的表现手法,将现实和梦幻有机结合,创作出真实的虚拟画面。波普艺术让拼贴艺术更加大众化,创作的作品广泛被大众接受,逐步形成一种流行的新形势。

二、拼贴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

平面设计,是以视觉为沟通方式,使用多种手法来传达设计想法和讯息的视觉表现形式。从此可以看出要想让大众明白其想法,就需要在表现手法上做文章。现代平面设计得到全面的发展,拼贴手法不仅拓宽了表现的空间,也使得平面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把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形成了一种思想形态和观念,成为现代平面设计中最为常用的手法。拼贴的手法不仅仅是丰富了视觉中的感受,也为平面设计创造出一条新路。苏俄构成主义的领袖埃尔•李斯基,曾先后在德国、荷兰和俄国从事设计与教育工作,在其平面设计作品中常采用拼贴手法,把照片以剪贴的方式运用到海报设计之中,画面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与偶然性,不断冲击人们的感官,产生出强大的构成感和视觉冲击力。爱默生曾说:“没有纯粹的独创,所有的头脑都要引用别人,每一种东西都不过是新与旧交织而成的织物,其中没有一根线不是新旧两股线织成的。”由此可以看出,拼贴手法在平面设计表现过程中利用了新旧元素的断裂重构、组合分离,从而产生出更加新奇的视觉效果,在此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未知性和创造力。

三、拼贴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审美特点

审美就是感受和领悟客观事物本身呈现出的美,一件艺术作品要想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就必须具备外在美,并且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其艺术形象融洽统一。拼贴手法本身具有独特的构成形式,能突出表现事物的本质属性,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招贴海报、书籍装帧和插画设计中,都能够从拼贴手法中感受出不一样的美感和视觉愉悦。

四、拼贴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拼贴手法的运用离不开材料的发展进步,在各个艺术流派中,拼贴艺术无不借助材料的发展进行创作。例如,毕加索在《小提琴》作品里,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墙纸拼贴组合到绘制好的小提琴中,将墙纸的柔软与小提琴音乐的柔美相融合,使墙纸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让人们在思想上突破了对纸张的认识和审美,创造出更深层次的意义。拼贴手法在材料应用中更加多元化,不论是材料自身的独特美感,还是精神层面产生的质量感,都为平面设计作品从文化精神内涵上增添了一个高度。艺术和技术也是影响拼贴手法的重要因素,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设计师可以通过材料的物质属性实现作品带给人们视觉审美的升华。电脑的出现,使平面设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和改变,鼠标代替了艺术创作的传统工具,平面设计师可以在搜集素材过程中,利用网络、扫描仪等方式获取和提炼素材,在设计过程中自由进行组合、移动和剪贴,各要素之间形成了置换、重构和分解,让平面设计师能更加自如地进行创作。

作者:朱飞 单位:江苏徐州财经高职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拼贴艺术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现代艺术运动 现代平面招贴设计 发展 融通

论文摘要:耀眼绚丽的现代艺术运动对艺术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平面设计也毫不例外的受到其干预而越发显得引人关注。现代艺术运动为平面设计的形式表现和感性思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语言,本文以平面招贴设计为例阐述现代平面设计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代艺术运动情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必然对艺术产生影响。19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发展和思想意识形态成为刺激现代艺术产生的有利条件。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在1907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艺术运动,被学术界称作为现代艺术运动,针对传统艺术进行全面、彻底的艺术革新运动,同时也为现代平面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现代招贴是由设计的画面和文字构成的平面设计,好的招贴设计应该有较强的画面欣赏价值和装饰目的。现代招贴设计一路走来越发成熟而富有时代感,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现代艺术运动的熏陶,充满了现代艺术运动情结。

一、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表现主义情结-隐喻、象征

表现主义是20世纪流行于德国和奥地利等国的艺术流派。其主要特征为注重主观意象和对自我感受的表现,强调对比强烈、厚重粗放的黑白木刻笔触,以及夸张、扭曲、变形的色彩和姿态,不仅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同时抒发了内心情感,从而营造出特定的情调、节奏和意境。它为视觉艺术设计领域开创出一个能够充分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空间,极大地增强了招贴艺术的视觉表现力,确立了招贴艺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功能与目的。

二、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立体主义情结-拼贴、组合

1908年,产生于法国的立体主义是现代艺术运动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中心思想是对物象作理性解析和综合的再构造。强调对自然物体进行分析、判断,从中寻找可以提取的形 ;然后分解切割成最单纯的几何形态,如圆形、方形、三角形或点、线、面;最后,从不同角度观察对象并重新建立新的形态和结构秩序。从"分析"到"综合",立体主义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观察方法,更加注重对色彩、形式、结构的组织及平衡规律。由于对绘画中的各种元素提出具体的分析,使绘画逐步走向理性的方向,因而历史上称为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立体主义对于当时的平面设计来说,提供了极好的艺术借鉴,对招贴设计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

立体主义对现代平面设计做出了两大贡献。第一,它结合象征、寓意手法,对形体、空间、色彩肌理进行拼贴、综合而组成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段,这就给现代招贴设计注入了新活力,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第二,就是它不断地在抽象的画面中加入文字的探索。这种试探给平面招贴设计提出了图文并茂设计的启发,对招贴设计中文字要素的处理手法提供了新的认识理念。从此,这种形式在平面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今天成为人们心中对平面设计固化的认识了。

三、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未来主义情结-自由文字

未来主义运动是20世纪初期在意大利产生的一场现代主义运动。 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同时存在,共同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前者们给后者带来了工业化气息和机械的特征。未来主义歌颂技术之美、战争之美、速度之美。认为艺术应表现现代机械文明的速度、暴力、激烈运动的音响和四度空间等这些所谓的"现代感受"。毫无疑问地为现代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又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段。 在平面设计领域,未来主义最大的贡献就是形成了"自由文字"的设计风格。 文字不再是表达内容的工具,而成为了一种视觉元素和符号,类似绘画图形一样的结构组合,它可以自由安排布局不受任何固有原则的限制。 这种图即是字、字即是图的图文结合形式,对招贴艺术设计的视觉形式有着强有力的推进和启示意义。这种设计风格现在已成为风尚,在平面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转贴于

四、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达达主义情结-蒙太奇式置换、拼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兴起了一种非理性荒谬和怪诞的艺术运动,是一种高度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 名字也起的怪怪的,即"达达"主义,达达主义认为世界是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的,惟一可以遵循的是机会和偶然性。主张用消极的无政府主义和破坏性的形式来表达对传统艺术、现实世界和疯狂战争的反应。

达达主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在于利用拼贴方法设计版面,利用摄影照片的拼贴方法来创作插图,以及版面编排上无规律化、自由化的处理手法。达达主义对视觉艺术与设计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当代招贴设计中对世界名画中的形象进行夸张、变形、置换的艺术处理手法,可以说都是受到达达派的启示和影响而产生的。另外,达达主义根据形、色、质的特点拼贴而制作画面,以及用蒙太奇照相拼贴的表现手法,都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达达主义的这些新型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五、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超现实主义情结-感性、联想思维

1924年,法国作家安德烈·布莱顿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它标志着欧洲又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诞生了。超现实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文明遭到了极大破坏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情绪处于虚无主义状态,因此,他们认为所谓真实的表象都是虚伪的,包括传统的文明方式、语言、文字、绘画、设计等也都被认为是虚伪的。这一观点打破了逻辑思维和现实的制约,以感性的联想思维来指导并表达原始创作的冲动和主观意象,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出不可能成立的人为形象和环境,把现实观念与梦境幻觉的本能潜意识结合起来。因此,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形式无论是在绘画上还是在平面设计中均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并广为流传。

超现实主义在招贴设计领域的影响是空前的。其特点有二:第一,超现实主义把毫不相干的事物组合,拼贴出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实事境地,从而传递出一定的信息特征。第二,以写实的形象用荒诞、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组合手法来传达特定信息,更加有效地显示商品的功能和信息。计算机在平面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之后,招贴设计师利用它并结合摄影蒙太奇、装饰漫画、具象、抽象等多种表现手法,更加充分地发挥超现实主义的观念和特征,为现代平面艺术设计领域开辟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现代平面招贴艺术,无论从创作理念还是表现形式上均受到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深刻影响,进而加快了平面艺术设计发展的进程。所以,艺术与设计就象硬币的正反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相互融通、相互促进才是艺术与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深圳,1998。

[2]汤义勇:《招贴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王宝光、郝玉明:《现代广告平面设计》,河北美术出版社,1999。

拼贴艺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主义 乔伊斯 绘画 构图 拼贴画

20世纪初,现代主义思想在音乐、绘画、摄影、雕刻和建筑这些领域风起云涌,强烈促进了文学改革的发展。种种与传统迥然相异的艺术观念和理论对乔伊斯的创作思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现代主义者来讲,传统的表现方式已经无法表现复杂的现实内容。在众多文艺领域中绘画最早探索到了现代主义的创新可能性,因而成为指引现代主义改革方向的先锋艺术形式。作家们从绘画艺术中学习创新的艺术成分,并仿效他们来开展文学试验。乔伊斯深受启迪,注重光、色、影、形的艺术功能以及各种视觉和听觉形象对表现感官印象的辅助作用。因而在乔伊斯的作品中可以发现诸多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例如多角度透视、非个人化叙事、拼贴画和构图等。本文将对其中两个运用较多的绘画技巧进行分析。

一.构图

构图(Composition),为造型艺术术语,在美术绘画中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将所要表现的形象的各个部分加以组织和适当地配置,构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构图时要使所有的因素完全协调,要达到“多样的统一”,对题材要进行剪裁,不必要的东西应该省略。构图的步骤是先将所要表现的对象构成轮廓,然后分光暗,层层设色,最后成为一件完整的美术作品。(何新,1989:116)在《辞海》中,谈到“构图”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这在中国传统画中称之为“章法”或者“布局”。

现代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激起审美感情的只能是由作品的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组合成的关系或形式。要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要经过简化和构图。构图就是将各种有意味的部分加以熔炼,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富有生命特征的整体。因此所谓构图,是在删除多余的信息之后,将剩余部分组成一个有意味的整体。在《尤利西斯》中简化了的瞬间印象从一天的框架中选取,小说描绘了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都柏林三位普通市民从早上八点到次日凌晨两点四十分的生活经历和意识活动。小说采用了以一日为框架,从早晨至深夜,具有完整和谐的结构。《尤利西斯》把时间限制在 十八小时之内,全书共十八章,每一小时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二部分(第四章至第十五章),第三部分(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可见一斑,短暂的时间跨度却完整描述了三个人物一生的经历。在这幅意识的构图中,十年的生活将不断展现,过去、现在和将来交替融合。在表层的钟表时间之下是意识在记忆深处的流动将现在时间和过去时间联系起来。作品将绘画的空间艺术和写作的时间艺术相结合,通过对各部分之间的熔炼,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达到整体平衡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文字和光色不但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也可以被用来挖掘人的内心情感。《尤利西斯》成功地将构图与文学叙事技巧相结合,使读者深入人物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行为。总而言之,现代主义的绘画进一步增强了文学叙事领域里的美学价值,丰富和发展了现代主义小说叙事艺术。

二.拼贴画技巧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拼贴画技巧(Collage)原指绘画技巧,是立体派画家常用的技法。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拼贴画指把各种不同的图像、照片、实物等拼贴在一起以创作出艺术构图。最早是1912年由立体派艺术家毕加索等把小块墙纸、图片、花布等作为组成部分粘贴到自己的画里开始的。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传统的绘画强调从固定不变的视角得到统一的画面,而立体派则强调将不同视角获得的画面并置在一起,成为多角度瞬间画面的集合。从而表现出,“不能用单一固定的视角去描绘现代世界的真实”。比如毕加索的作品《亚威农少女》,在画中毕加索毅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立体要素全部转化为平面要素,画中人物的头、眼睛、鼻子等同时以侧面或正面的形象出现,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极端变形和夸张的画面。立体派画家强调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技法展现对客体的感悟,并将这些不同的部分或碎片拼贴在一起。这种不同色彩、角度所形成的异质性,是立体派画家展现绘画主题的关键。拼贴画叙述技巧与传统的叙述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叙述强调形式、内容和情节的统一,传统叙述方法一直遵循贺拉斯强调的合式原则,而拼贴画则强调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既有内容上的又包括文体上的。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运用意识流技巧,描绘了三个反英雄人物荒诞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叙述中,乔伊斯将不同内容和文体的叙述材料并置在一起,这种叙述形式的异质性,恰似一幅立体派画家的拼贴画,揭示出现代社会人们思想情感的扭曲异化。

事实上,《尤利西斯》中的拼贴画可分为两个层次,动态拼贴画和静态拼贴画。前者指三个人物动态的意识活动彼此相互独立且相互关联,这一手法从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三幅动态画面组成的拼贴画勾画出都柏林一天的精神画卷。静态拼贴画是将不同的叙述片段以报纸标题的形式拼合在一起,凸显人物精神世界的异化。

1.动态拼贴画

《尤利西斯》中的动态拼贴画由三部分组成,主要记述了斯蒂芬、布卢姆和莫莉的内心活动。在动态拼贴画中,这三个不同身份和个性特征的人物被赋予了不同语言风格的叙述文体,斯蒂芬不切实际的艺术幻想被赋予了整齐、符合逻辑关系的叙述文体;布卢姆庸俗猥琐的思想意识被赋予了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口语体;而莫莉和荒诞的思想则通过完全紊乱、不加标点的文体展现出来。乔伊斯将三个人物的意识活动拼贴成内容和文体各不相同的动态画面,构成一幅三维的立体拼贴画,从三个层面折射出西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在内容上,布卢姆的庸俗哲学、斯蒂芬的虚无主义和莫莉的主义是现代精神荒原的不同方面的写照。在文体上,乔伊斯给予斯蒂芬有序的自由联想,给予布卢姆杂乱的意识流,而莫莉则是完全自由、无序的自由联想。三个人物描述中文体的异质性凸显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疏离孤独的精神状态,然而这种文体差异又有其内在的统一性,它们共同勾勒出现代都柏林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空虚与混乱,深刻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2.静态拼贴画

《尤利西斯》中的静态拼贴画展现的是时间停滞时不同空间维度下的各个画面的组合,它是将众多从不同角度透视的画面并置在一起的立体画面。在叙事作品中,当故事时间停滞下来后,作者以不同的视角将不同的片段如实地记录下来,再将它们平行并置在一起,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叙述结构,这些叙述片段被拼贴在一起,形成一幅拼贴画。乔伊斯在 《尤利西斯》中运用了大量的静态拼贴画技巧。他把不同内容和材质的材料像立体派画家一样,按照一定的模式组织在一起, “通过变化的文体,将现实展现为由多种话语构成的拼贴画”。

《尤利西斯》中典型的静态拼贴画出现在第七章“伊奥勒斯”中,乔伊斯在叙述午间这一小时内的事件时,并未完全以客观时间为顺序组织材料,而是用五花八门的标题形式记录了都柏林的方方面面,旨在说明都柏林乃至整个西方社会恰似一张杂乱的报纸。这章共计六十三个新闻标题,以“在希勃尼亚首都中心”为首开始展现市井,然后跳转到《自由人报》社,这期间的叙事主要展现了《自由人》报社内人们彼此间无聊和荒诞的闲谈。一帮浑浑噩噩的庸才,却在海阔天空地调侃着政治、法律、历史和艺术,俨然一幅复杂、荒诞的社会图景。乔伊斯的独特在于他没有将这些材料简单地以线性顺序排列起来,而是以报纸标题的形式将它们拼贴在了一起。在叙述文体上,乔伊斯将这些叙述内容分成六十三个叙述片段,并给每一个片断配上一个稀奇古怪的报纸标题。这些标题形式各异,有整句、短语、陈述句、疑问句,甚至还有由几个问号组成的。作者通过不同人物、不同叙述视角,将这些异质的材料和内容各不相同的叙述片段以纷乱的标题形式,粘贴成一张报纸,恰似报纸五花八门的栏目一样,各自叙述着自己的故事,角度各异,材料异质,强调了支离破碎和杂乱喧哗之感,展现出一个庸俗无聊和未来暗淡的世界。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利用静态拼贴画技巧,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文体风格的单一线性和统一性,但形式上的异质性却蕴含着深层次的统一性:“整个城市像是用现代材料并置在一起的一张硕大的报纸(一日社会生活的集合)”。在静态拼贴画中,使读者看到了一个立体的现代西方精神世界。通过叙述内容间以及内容同文体间的异质性揭示了现代社会人物扭曲异化的内心世界,深化了小说的反英雄主题。

三.总结

乔伊斯在小说创作中充分展示了他的天赋和创新精神,历史p哲学p音乐p绘画p诗歌等信手拈来,《尤利西斯》这部著作其内容丰富堪称一部百科全书。乔伊斯别具一格的创作技巧和变化多端的艺术风格是《尤利西斯》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时间p意识p技巧p形式p内容等方面均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和全方位的改革,展现了人物微妙的精神世界和瞬息万变的意识活动,使小说艺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是现代文学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参考文献

[1]李维屏.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詹姆斯・乔伊斯.萧乾,文洁若译,尤利西斯[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3]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张叶.基于现代主义绘画的小说叙事模式[J].吉首大学学报.2011,3.

[5]吴庆军,梁卫格.论《尤利西斯》中的拼贴画叙述技巧[J].域外视野.2007,7.

拼贴艺术论文第6篇

由艺术家倪有鱼和艺术史研究者徐小丹组成的策展组合Xn Office在上海沪申画廊策划的群展“拼贴:玩纸牌的人”(2017.04.01-2017.06.03)之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一策展组合对于不同形式的拼贴,包括平面的、装置的、新媒体的、蒙太奇的多角度诠释。

在戈壁滩空旷的场域内,竖立着一幅幅突兀的绘画装置。这是艺术家庄辉的作品《庄辉个展》。其背后的“拼贴”创作跨越了几十年,曾经拍摄照片的地点面目全非,庄辉将当年拍摄的画面绘制在这些断壁上,再将这一场景拍摄下来,构成了三段时空的重叠。泛蓝的色调为画面注入了静谧的感觉,用对比的手法更加凸显出戈壁的荒芜和颓败。并置的几张作品将两次戈壁造访框入,以“第三次”的形式呈现在展览空间内。

姚朋的作品用涂鸦式的戏谑解构了老照片的本来面貌,一如曾经在课本插图上涂鸦的顽皮学生,或者如杜尚为蒙娜丽莎画了两撇胡子一般。他所收集的老照片与一根根细线连接起来的文本毫无关系,这些老照片由于拍摄年代久远,无论是构图还是拍摄内容,都与当下形成割裂,再配以剪贴下来的翻译文本指向画幅中的每一个人,借用漫画气泡绘画框的方式,构建了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荒诞联系。而另一方面,画幅中心的老照片(取材自欧洲的场景)与翻译腔的气泡会话框内的文本又在“异化”的层面上归顺在同一平面上。“翻译腔”这种因转译而造成的特别现象还因信息不对等而具有一定的临时性,它是在人们不了解目标语言或语境而产生的异化结果,而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人们越来越少地观看译制片和译制文学著作,这种“翻译腔”反而因其独特的色彩而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媒介。“翻译腔”甚至可以不通过翻译外语而直接用汉语“伪造”出来,这种对于语言的异化行为也体现在姚朋的作品中。

同样使用老照片的还有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及艺术家倪有鱼,他的《逍遥游》由一系列不同角度、不同来源的旧照片拼贴而成,构成一幅类似全景图的风景画面。让人能够联想起托马斯・苏文的《北京银矿》系列,同样收集的老照片,苏文通过大量的整理工作,最终将同一个风景前的不同人的摆拍制作成高速飞转的视频,呈现的是不同的人具有的集体回忆(对于个体的独特经历,和置于宏观背景下的单调及重复),而倪有鱼的作品则采用相反的创作方法,用剔除了人物的不同角度的风景共同拼贴出全景,没有集体回忆,取而代之的是泛黄的对于某处或许已经不存在的风景的当代考察。这种照片蒙太奇成为了现实本身,而非用现实构建非现实。

以雕塑作品见长的韩国艺术家权五祥这次展出的作品却是比较罕见的平面拼贴作品。他的雕塑作品采用比较独特的创作方法,即用旧照片拼贴在雕塑表面,用照片本身的颜色来构成雕塑表面的色彩,是一种类似马赛克拼贴的方式。但其平面拼贴作品则略显平实。作品《新加坡》(2013)的幅面构成是一些关于新加坡元素的堆叠, 包括佛像、红酒、市政大楼等。这或许和他在2013年在新加坡做过艺术驻留有关,平面作品作为他的新尝试,并没有他的雕塑作品一样造成应有的反响。

拼贴作品的另一个乐趣在于,不同于传统媒介的作品,你可以从细节和符号学、F象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拼贴作品一旦开始观察细节,被赋予的意义就崩塌了。

波普艺术奠基人之一的理查・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的著名作品《到底是什么让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1956)就是一幅拼贴作品,如果拆分每一个拼贴元素,你可以看到组成整个“当代家庭”的楼梯、沙发、点唱机、肌肉男等,它们因拼贴而被赋予了新的语境和内涵。

和符号的拼贴类似,洪浩将日常扫描的物件用电脑软件拼贴为巨幅画面,这些物件紧密地拼接在一起,每一件都代表着一件日常物,幻化为一个个的符号。像一部日常生活的编年史,洪浩将日常物拼贴为一件平面装置。如同观看手机相册一样,当你“按年排序”时,一年以内拍摄的相片聚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年的你。这甚至可以追溯到安迪・沃霍尔的《时间胶囊》系列,用盒子封锁住每一段时间所产生的日常物,但洪浩将这样的日常转化为二维平面,它是装置艺术的一种平面化呈现,它甚至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摄影作品,而是是用扫描完成的平面装置。日常生活的琐碎被消解为或正面或反面扫描的具象物件。

同样采用这种创作手法的还有丹麦艺术家塔尔・R(Tal R), 和洪浩的扫描物件不同,在《rumdi rumdi rumdi》(1989-2013)中,塔尔采用了旧手稿、纸条、涂鸦等物品进行拼贴和堆砌。铺满一面墙的纸条从远处看去仿佛是文创公司的头脑风暴现场,近距离观察却可以同样看出属于塔尔的个人编年史。不同的是,这些纸条交叉叠放,会让人想要知道那些被遮盖的内容是什么。和“时间胶囊”的方式不同,它更激发了人们的偷窥欲和窥淫癖。

这两位艺术家都以时间为线索,但摒除了线性,作品也不具有叙事性,是对日常生活的反叙事整理和铺排。

徐冰的《背后的故事:庐山图》则把这种创作手法进行了新的演绎,正面是中国山水画,背面则是由塑料袋、玉米皮、树枝等材料构成的拼贴,它们在光影的布置下在正面投射为山水画。将普通的二维拼贴转化为三维的形式,并通过一道屏障分离:正面是被赋予的内涵,背面是无内涵的解构;这也是华丽表面与破败内涵的对比并置。

徐冰对于拼贴的尝试还体现在他早年对于中国书法的解构上。他将拉丁字母进行了汉字书法化,并将它们以汉字的造字法组合起来,组成了“汉字式字母”。这种做法暗合了汉字的拼贴本质。虽然当代语境的拼贴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汉字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拼贴的功能,将结构部件进行组合,从而生成了成千上万的汉字。徐冰又将这一原则运用在了拉丁字母上,不但像魔术师一样将东方的元素无缝地赋予在拉丁字母上,更以反向的方式质疑着汉字和字母这两大书写系统的可能性。

对于符号及符号学,徐冰一直有着自己的执念。此次展览中出现的他的另一部作品就是《地书剪贴簿》,剪贴簿中的内容全部为符号、标志、表情符号(emoji)等。每一个符号都有着独特的意义,但拼合在一起之后,结合上下文具有怎样的新含义,这是徐冰提出的问题。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万物皆可归为各种符号,就像汉字技术世界万象的方法一样,这是中国文化核心的部分。”

这让我想起了2010年出版的第一本全部由表情符号写成的书《emoji Dick》, 它是一本翻译著作,把《莫比・迪克》(又译为《白鲸记》)翻译为表情符号版本。其实从表情符号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断有人尝试着对这种新的表意符号进行文学化尝试。后期有着越来越多的作品由表情符号书写/翻译而成。这种对于新符号的文学性探索还在不断地进行。当一种符号不再具有表音功能,它是否可以变成宇宙通用的?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完全由表情符号书写的作品将不再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先锋尝试,而是会变得常态化。徐冰的《地书剪贴簿》这样的作品或许只是一个“过渡”,或许人们在将来可以在书店或者电子书中看到这样的作品。

杨・罗威斯(Jan Lauwers)的录像作品《海之歌:变奏曲》采用了巴洛克式的复调音乐创作手法,筛錾部(两条故事线索)快速交替,两个声部不分主次,都各自叙事,却在整体上谱写了一部复调式的小品。一旦将复调音乐的多个声部齐头并进的方式体现在影像作品之中,多个声部(此处暂且称之为“视部”)的交替造成了观者的严重不适与眩晕。但是它却挑战了录像作品的常规观影方式,无论是叙事性的还是非叙事性的作品,在相对的时间内,总要制造一定的视觉流,而杨・罗威斯彻底摒弃了视觉流,让两个“视部”平行地、快速地讲述着各自的故事。

它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录像作品中的立体主义,将同一个事物的多个面并置在一起,或者可以被看作是意识流小说式的,但是却比意识流的“流”进行着更高速的切换。形式上的挑战和不适感在外延上定义着作品的内容:父亲看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在海边,一个将另一个打死。在主流电影中,导演通常会使用摇晃镜头或快速闪回的方式来从侧面烘托内容的不适,例如《不可撤销》和《有话好好说》这样的标准示范。不同的是,杨・罗威斯彻底结构了录像作品,他采用了静止帧的方式,让一秒24帧的动态影像转换为由一分钟24个静止帧的方式,再加上两个“视部”的快速交替,背景是海浪的声音和孩子的呼喊声互相融合,呈现出碎片构成的连贯故事。

展览“拼贴:玩纸牌的人”整体的观展路径从林科的电脑桌面拼贴开始,途经摄影的、装置的拼贴,最后以杨・罗威斯的录像作品结尾。Xn Office 为这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年代背景的18位艺术家们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呈现出策展团队对于拼贴的普遍理解。多种维度的作品被并置,形成了关乎拼贴的开放集合,是策展人深度调研的平行化呈现。其中,尹秀珍的高达14米的大型装置东方明珠按照尹秀珍标志性的布料拼贴手法为沪申画廊特别而做,和画廊窗外的真实的上海地标东方明珠形成真实与仿制的对比,以窗为屏障,这又暗合了现场的徐冰的《庐山图》。整体的布展方式依照不同的尺度进行拼贴,展览本身就是一次拼贴,激发观者对于拼贴本身、艺术家的拼贴创作、策展人的拼贴创作在三个尺度的递归思考。

拼贴艺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现代艺术运动 现代平面招贴设计 发展 融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必然对艺术产生影响。19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发展和思想意识形态成为刺激现代艺术产生的有利条件。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在1907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艺术运动,被学术界称作为现代艺术运动,针对传统艺术进行全面、彻底的艺术革新运动,同时也为现代平面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现代招贴是由设计的画面和文字构成的平面设计,好的招贴设计应该有较强的画面欣赏价值和装饰目的。现代招贴设计一路走来越发成熟而富有时代感,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现代艺术运动的熏陶,充满了现代艺术运动情结。

一、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表现主义情结-隐喻、象征

表现主义是20世纪流行于德国和奥地利等国的艺术流派。其主要特征为注重主观意象和对自我感受的表现,强调对比强烈、厚重粗放的黑白木刻笔触,以及夸张、扭曲、变形的色彩和姿态,不仅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同时抒发了内心情感,从而营造出特定的情调、节奏和意境。它为视觉艺术设计领域开创出一个能够充分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空间,极大地增强了招贴艺术的视觉表现力,确立了招贴艺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功能与目的。

二、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立体主义情结-拼贴、组合

1908年,产生于法国的立体主义是现代艺术运动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中心思想是对物象作理性解析和综合的再构造。强调对自然物体进行分析、判断,从中寻找可以提取的形 ;然后分解切割成最单纯的几何形态,如圆形、方形、三角形或点、线、面;最后,从不同角度观察对象并重新建立新的形态和结构秩序。从"分析"到"综合",立体主义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观察方法,更加注重对色彩、形式、结构的组织及平衡规律。由于对绘画中的各种元素提出具体的分析,使绘画逐步走向理性的方向,因而历史上称为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立体主义对于当时的平面设计来说,提供了极好的艺术借鉴,对招贴设计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

立体主义对现代平面设计做出了两大贡献。第一,它结合象征、寓意手法,对形体、空间、色彩肌理进行拼贴、综合而组成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段,这就给现代招贴设计注入了新活力,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第二,就是它不断地在抽象的画面中加入文字的探索。这种试探给平面招贴设计提出了图文并茂设计的启发,对招贴设计中文字要素的处理手法提供了新的认识理念。从此,这种形式在平面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今天成为人们心中对平面设计固化的认识了。

三、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未来主义情结-自由文字

未来主义运动是20世纪初期在意大利产生的一场现代主义运动。 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同时存在,共同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前者们给后者带来了工业化气息和机械的特征。未来主义歌颂技术之美、战争之美、速度之美。认为艺术应表现现代机械文明的速度、暴力、激烈运动的音响和四度空间等这些所谓的"现代感受"。毫无疑问地为现代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又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段。 在平面设计领域,未来主义最大的贡献就是形成了"自由文字"的设计风格。 文字不再是表达内容的工具,而成为了一种视觉元素和符号,类似绘画图形一样的结构组合,它可以自由安排布局不受任何固有原则的限制。 这种图即是字、字即是图的图文结合形式,对招贴艺术设计的视觉形式有着强有力的推进和启示意义。这种设计风格现在已成为风尚,在平面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达达主义情结-蒙太奇式置换、拼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兴起了一种非理性荒谬和怪诞的艺术运动,是一种高度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 名字也起的怪怪的,即"达达"主义,达达主义认为世界是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的,惟一可以遵循的是机会和偶然性。主张用消极的无政府主义和破坏性的形式来表达对传统艺术、现实世界和疯狂战争的反应。

达达主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在于利用拼贴方法设计版面,利用摄影照片的拼贴方法来创作插图,以及版面编排上无规律化、自由化的处理手法。达达主义对视觉艺术与设计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当代招贴设计中对世界名画中的形象进行夸张、变形、置换的艺术处理手法,可以说都是受到达达派

[1] [2] 

的启示和影响而产生的。另外,达达主义根据形、色、质的特点拼贴而制作画面,以及用蒙太奇照相拼贴的表现手法,都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达达主义的这些新型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五、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超现实主义情结-感性、联想思维

年,法国作家安德烈·布莱顿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它标志着欧洲又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诞生了。超现实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文明遭到了极大破坏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情绪处于虚无主义状态,因此,他们认为所谓真实的表象都是虚伪的,包括传统的文明方式、语言、文字、绘画、设计等也都被认为是虚伪的。这一观点打破了逻辑思维和现实的制约,以感性的联想思维来指导并表达原始创作的冲动和主观意象,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出不可能成立的人为形象和环境,把现实观念与梦境幻觉的本能潜意识结合起来。因此,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形式无论是在绘画上还是在平面设计中均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并广为流传。

超现实主义在招贴设计领域的影响是空前的。其特点有二:第一,超现实主义把毫不相干的事物组合,拼贴出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实事境地,从而传递出一定的信息特征。第二,以写实的形象用荒诞、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组合手法来传达特定信息,更加有效地显示商品的功能和信息。计算机在平面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之后,招贴设计师利用它并结合摄影蒙太奇、装饰漫画、具象、抽象等多种表现手法,更加充分地发挥超现实主义的观念和特征,为现代平面艺术设计领域开辟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拼贴艺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流派

现代艺术毫无疑问对传统艺术是一次全面的颠覆改革,不管是从创作手段还是表现形式上,甚至在思想表现方法上都是全面的、革命性的变革,毫无疑问它对视觉传达艺术的影响是从肌肤渗透到骨髓的。现代艺术虽然没有传统艺术那样极其注重表面的精准,色彩奢华,它更注重的是人性内心灵魂深层的探索与发现,并且将新思想新观念不加过多修饰,甚至的表达出来。时至今日,随手提起一本关于艺术的杂志或者书刊,都会有关于现代艺术的激烈讨论与探索性论述。风靡世界的现代艺术对设计的影响尤其深远,贡布里希曾说:“二十世纪的所有美术运动均对设计产生过影响。”现代艺术的流派众多,并争奇斗艳,从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表现主义到风格派、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形形的艺术流派。虽然这些流派中多数的产生犹如昙花一现,但是它们同样对当代的视觉传达设计产生了无法磨灭的影响。以下主要探讨达达主义、立体主义、风格派、超现实主义对视觉传达在版面设计、插图创作甚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1达达主义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达达主义从它在苏黎世诞生的那一刻起,都带着戏谑、玩世不恭的感彩。不管是从它在卡巴耶·伏尔泰咖啡馆里,被一群热血年轻的艺术家用餐刀随便插到一本德法词典指到了“DaDa”,就这样来给它定下了玩具木马意思的名字那一刻,还是后期它被许多评论家批评说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物件的自行车轱辘和小便器也成为饱受争议的作品时,它其实已经达到了对世界影响的目的,颠覆人们对艺术理解的传统观念的目的。因此以色列美学家齐安·亚菲塔有这样精彩的说法: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艺术真的需要美学知识,而美学却无能于提供这种拯救。更糟糕的是,不去严肃地问问一个小便器、或者把颜色泼在画布上、或者经过扭曲的废品究竟是不是艺术品,某些美学家却默不作声,另一些去找定义艺术的新路子,其方式是,任何什么东西都能够捏弄成艺术品。不是把陷入杀人狂状态的一群艺术家带往新的福地,美学家们却亦步亦趋,对艺术家留下的那堆废墟啧啧称奇。

不去净化艺术的神庙,他们倒对恶俗顶礼膜拜。正是这样,批评与赞美双方的激烈较量下,达达主义甚至其他现代艺术流派虽然稍纵即逝,但是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个极其注重视觉的吸引力的学科,当然不会少了对达达主义这个“香饽饽”的借鉴。例如《绝对伏特加》的广告招贴中,把布鲁塞尔家喻户晓的撒尿小男孩形象换成了伏特加的酒瓶,从中不难看出杜尚的影子。杜尚最重要的贡献是“现成品”艺术,这直接促使观念艺术的日益风行。他把“现成品”或者“添加现成品”当作艺术品的行为不仅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颠覆,更以其机智的反讽对“自由意志原则”、“艺术的本质”等问题提出了质疑与挑战。有人认为达达的风格是无聊的而且充满愤怒的、破坏性的,但是毫无疑问,达达的成就不在于其艺术作品的本身,而在于它带来许多颠覆性的新思想、挑战性的新观念。它重新质疑艺术的本源,探讨艺术的思想趋势,以更直接的表现方式,彰显艺术的魅力,启迪了后来者的思潮,深深影响了设计界。

2立体主义拼贴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当立体主义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标准,用柱体、球体、椎体,把事物抽象成几何形时,透视的三维空间让位于二维的平面模糊移动,创造了无限可能性的造型,代替了描绘物象的外貌。立体主义艺术家们成功获得这个“新的表达方式”迅速成为国际艺术和设计中各种不同的发展的一个出发点。当时的设计师从立体主义中受益,西班牙设计师帕雷特便是典型。他根据立体主义的特点,从各个不同试点分析题材的各个面,借助这种语言创造高度结构的艺术作品。法国设计师卡桑德也深受其影响,在他这幅招贴设计中,整个画面通过严格的分析和组织,将线条聚集在画面中的右侧,与向右上方伸出的一条文字构成了动势上的延续。毋庸置疑,立体主义在视觉传达设计上的影响广泛,在设计的各个领域上都能看到其影子,而在拼贴这种表现手法上,设计对这种方式情有独钟。

自1912年后,毕加索、布拉克放弃放弃了前一阶段将形体完全分解的单一造型方法,转而使用明快的色调,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造型手段——拼贴。这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谁是现实,谁是幻觉的问题。根据这种表现手法,视觉设计汲取其营养,将彩色的纸片、印刷品及各种不同的材料,组合在画布上,再经过艺术加工,使绘画与与保持着各自特性的物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大量的拼贴作品。自此,拼贴艺术便一发不可收拾,它完美演化出各种思考艺术的新方式,在之后的发展上,几乎每十年都被重提和重新时间。这种媒介在视觉传达中具有魔一般的魅力。诚然,拼贴艺术将粗暴、不和谐的元素巧妙并置,正伴随着大众文化蓬勃兴起,无休止地拉扯着我们的注意力。

在更深的层面,唯有这种创作方式依靠一种破坏性的行动,从语境中断章取义,横加扭曲,正是动荡的20世纪现代艺术之绝妙表征。在此拿理查德·汉密尔顿的作品《究竟是什么令当今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来说明拼贴艺术的影响甚巨。这幅被认为是第一幅波普艺术的作品,继承了立体主义的表现方式,勾勒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代表各种意义的符号。随之科技的发展,电脑技术发达的今天,视觉设计拥有更先进的作画工具,使拼贴随手拈来,并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完成了一个个以前无法完成的任务。

3风格派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被当代网迷们戏称“Excel”小达人的蒙德里安作为风格派的代表人物,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用各种方块画着画,他的这些小方块的表达了他的艺术思想,他认为形体不是表示特殊的状况和特征,而是还原于自然所具有的、自然永恒的要素。在他的画中,运用纯粹的色彩,创造出表与里平衡、物质与精神平衡。他创造这种平衡宁静的艺术,企图安慰当时战争中人们不安的心灵。毫无疑问,这些用各种方式组合起来的方块,对当时的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视觉设计也迅速吸取其精华,创造出秩序性的理性的画面。20世纪20年代起,风格派的思想超越荷兰国家,成为欧洲前卫艺术先锋,它在艺术实践从家具到建筑,从服装到雕塑,诸多领域都留下了足迹。而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瑞士的平面设计先锋理查德·保罗·洛斯极有代表性。洛斯从风格派的精神中认识到,用具有一定尺度的绘画单元,以集群的方式互相重叠,或者用数理的方式来分割和组织画面,并以规则的方式排列色彩,可使画面充满节奏与美感。他用无数次实践总结创造出标准的作图方式,根据色彩的数量、位置以及形体大小的安排,类似于连续的音乐,遵守预先决定的法则来展开主题和副主题。这种创作手法和风格始终贯穿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并赢得大众的认可。

4超现实主义对插图与招贴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者沉浸在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并致力于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糅合,从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真实,超越的真实。正是这样的思想观念激发了设计师们的灵感,创造了许多夸张、奇幻、不可思议的绘画与设计。可以说,有了超现实主义这面大旗,视觉传达设计才得以朝着越来变化无穷梦幻般的美丽形态。超现实主义与达达主义不同,它打破了那种否定一切的恶性循环,达达主义是消极的、破坏性的,而超现实主义则致力于通过画家去影响社会。与此同时,超现实主义创新了设计传达可借用的技巧,如通过结构再拼贴重组其特点的插图形象。他们还直接将印刷品图像转移到画面上,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把多种形象组合到他们的作品中。超现实主义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广告招贴设计、书籍插图等各领域设计中。

强调梦幻的万能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认为梦幻能够到达生命永恒的彼岸,只有梦幻的东西才能改变现实,才能够到达奇妙的超现实境界。擅长“做梦”的达利用超乎现实的扭曲的事物,表现战争、死亡等非理性主题,成为超现实主义的代表。插画艺术借鉴这种梦境般的绘画技巧,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画面,梦一般的色彩让观者进入一个非现实的世界。在招贴设计领域中,许多作品都借鉴了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如经历了许多年的“绝对伏特加”招贴设计,其中涵盖的艺术手法众多,我们不难从中找出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可见超现实主义对商业设计的影响深远,并将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法继续影响下去。现代艺术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作为艺术史上意义深远的一次艺术运动,它包含了众多艺术流派和艺术理念。

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它不仅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平面广告招贴设计,还包括插图设计、书籍版式设计、影像设计等,并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读物设计、多媒体设计也逐渐扩大视觉设计领域的疆界。本文的论述只取了现代艺术众多流派中重要的几个,还有许多对设计影响极其重要的流派,如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等。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全面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在许多设计作品中我们不难找出现代艺术的影子。正如前文提到的,达达主义的拼贴手法、立体主义的形式、超现实主义对插画和版面的影响,都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获取的作用。现代艺术在思想上给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可参考的理念,在形式上提供了可借鉴的先例,这些对视觉传达设计总体来说都是为它向更深远更广阔的方向发展提供无穷的动力。而现代艺术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消失,它将继续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更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燕侠.新时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169.

[2]詹朋伟.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发展模式研究——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J].大众文艺.2016(01):231.

[3]陈莉.再谈汉字形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实践应用[J].大众文艺.2015(24):135.

[4]路庆敏.视觉传达设计中受众审美心理分析[J].大众文艺.2015(24):63.

[5]吴通达.谈网络广告中的视觉传达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4(10):100-101.

[6]沈磊.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4(13):120-121.

[7]蒋杰.论新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4(20):123-124.

拼贴艺术论文第9篇

关键词:帕布罗・毕加索;绘画;材料;拼贴

中图分类号:J2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5-28-3

帕布罗・毕加索(1881-1973)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在长达一个世纪的生涯中,他以丰富多变的画风创作了数以万计的艺术作品。有人称其为现代艺术的魔术师,艺术史的伟大概括者。他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艺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同时,毕加索也是拼贴技法的创作者,对拼贴技法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908年,毕加索无意中把一张小纸片贴在一幅题为《梦想》的素描的中心,就成了第一幅贴纸画,它就是拼贴绘画的雏形。1910年,勃拉克在《葡萄牙人》中使用了一丝不苟的手写字母。而最早一幅完整的拼贴可能是毕加索的《静物和藤椅》。在这幅画中,毕加索采用了现实世界中的可辨认的材料――一块上面印有藤条图案、用于覆盖桌面的油布,然后在上面画满了造型大胆的静物,使两者巧妙地拼合起来。拼贴手法的运用标志着立体主义开始进入到“综合立体主义”时期,此后他们的绘画一直离不开拼贴,而素材和形式上也越来越多样化。相对于勃拉克等人来说,毕加索的拼贴语言运用得更为大胆和富有想象力。不像别的画家在选择拼贴材料的时候,要考虑到逻辑的问题――如用木纹纸来表现桌面等木制品。毕加索大胆地摆脱这些束缚,在他的画里,小提琴上会被贴上花纹墙纸,而桌面有时会用报纸来表现。拼贴手法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艺术在媒介运用上的束缚,画家们大胆地在画里加入了其他材料,这使得绘画进入一个新的创新时期,使绘画带给人们更多的视觉上的惊喜与震撼。

在原始时期(1906-1908),通过马蒂斯把非洲黑人的雕刻和象牙海岸的扁平面具的介绍,使毕加索对这些充满原始气息的艺术品深深吸引着,于是决定尝试把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卡思维勒像》便是一个大胆的改变,这幅作品在毕加索不断的改变与尝试中终于以一个抽象的,完全没有斯坦因原来面貌的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这幅画不着重表现感情,而强调分量与形式的单纯化,基本形是几何学形式,手是写实的,而脸却画成土著面具的样式。虽然这幅画是抽象的,但在几何形状的拼贴中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斯坦因的内在气质。

如果说《斯坦因的画像》是毕加索迈向艺术新时期的一个过渡和跳板,那么《亚维浓的少女》则是毕加索这个时期一幅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标志着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开始。在这幅作品人物创作上毕加索已经放弃文学性,而转为纯造型的途径,毕加索大胆地把人体分割,组合,充满着原始气息。画面中的五个少女的刻画完全抛弃了情感与表情,抛弃了三度空间的明暗,透视等等所有传统手法。犹如化石般近似几何形的躯体的简化,概括和变形;面具式面孔的刻画,使原来的写实意味消失得无影无踪,倍感强烈的却是那种古朴、奔放、粗野的神秘色彩,画面既是平面的,又是立体的,整个画面充满着浓厚的原始气息。

毕加索将不同角度的物体以拼贴的方式将其放置在同一平面中,却表现得很自然。《亚维浓的少女》就是这一创作手法的典型代表。

这些创作手法都是在平面的画布上以拼贴的方式进行的,说是拼贴,实际上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拼贴,只是视觉上给人们以拼贴的感觉,达到拼贴的效果。真正的拼贴在1912年,毕卡索将有真实质感的物件黏贴在画布上,企图打破二度平面的绘画,制造空间虚实的视觉效果。没想到来后有助于延伸发展出“新”的绘画创作材料、技巧和理念。拼贴一般是以图画纸作底板,根据构图,在画面的适当位置贴上剪裁好的商标,糊墙纸、报纸、彩色纸、名片等实物。这种创作过程是很快的。他把这些纸片严格的按照构图来安排,贴好以后,通常还要用铅笔、墨笔、或者木炭笔,水彩或水粉在画面上添上几笔。再后来,毕加索把综合实物材料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他把沙粒、破布、麻布,玻璃等一些常人想都想不到的东西拿来当作可以加工利用的极好的颜料和素材,从而创造出各种以颜料和笔触都无法达到的新的质感效果。毕卡索创作出第一件精致的拼贴,即1912年的《有藤椅的静物》(still Life with ChairCaning):他在画布上黏了一片印有藤编图案的油布,以此方式取代直接在画布上画出藤编图案。从此模糊了艺术中真实与幻象的区别。

1921年,也就是毕加索在新古典主义时期创作的立体主义作品《三个乐师》,把拼贴技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三个乐师以几何学的形式表现,这些几何的面相互交错衔接,拼贴成变形的人体,画中三人均五官互调,身体扭曲。这种变形的过程是运用直线切割的方法分解,然后再回旋曲线的方式交叠组合。同时丰富的色彩的运用,从而产生音乐般的韵律感与节奏感,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1925年创作的《三个舞者》就是带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色彩。画中三个极度变形的舞者置于灰暗的红色,粉红色及蓝色背景中,她们不安,躁动,甚至绝望。富于动感的变形以及构图的样式,色块与色块之间的拼贴衔接无不表现出在复杂的画面中有序的节奏感。

在这个时期,毕加索的作品中震撼世界不得不提的作品肯定是1937年所完成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画面的最终效果从技法上来说并不复杂,画面零散破碎而混乱,与以往历史题材绘画的统一性和明晰性大不相同。毕加索只用了三种颜色:黑,白,灰。但从《格尔尼卡》这幅壁画中毕加索所要表达的不只是一个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而是作为一个人所受战争的严重打击所要表达的情感:不满,愤怒与悲痛。在《格尔尼卡》这幅巨型壁画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毕加索说的“绘画并非用于装饰房间,它是反抗暴行和黑暗的武器”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毕加索并没有直接去画飞机,导弹,坦克和大炮,而是用不同视角下的五官拼贴出公牛,受伤挣扎的马,耀眼的电灯,举着灯火从窗子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双臂伸向天空惊恐的男子,怀抱死婴仰天悲号的母亲,烈焰中的房子,恐慌中狂叫的女人……这些夸张变形的几乎毫无关联的几何元素用黑、白、灰三色拼贴在一起,以混乱、零散、破碎、悲惨、绝望的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时,而达到的画面效果要比那些飞机、大炮给人的印象要震撼的多,这也是拼贴技法相对于其他的技法所更能充分的表达各种情感的优势之一。

从毕加索的大量作品中,我们可以把毕加索的拼贴手法归结为两种:一是将物体分解成小块面,通过并置和链接将其构成明晰的画面;二是以基本元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主义的主要标志。正如毕加索所言:“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在《情侣笔下的毕加索》一书中,毕加索阐释了他对拼贴的看法:“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入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的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

在现代绘画中,拼贴分为两大类表现形式:一种是平面拼贴,在日本称为“笔彩剪纸”,是一种将平面材料和绘画手法综合在一起的创作形式,这种方法在立体主义时期便开始盛行;另一种方法叫物质绘画又称浮雕绘画,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是运用性材料与手绘相结合的方法。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