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支架设计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9:21

支架设计论文

支架设计论文第1篇

关键词:浇盖梁支架设计要点施工改进方法

建筑工程中的盖梁,也有帽梁的说法,是一种用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中的构件,主要受力是在下部结构,是梁板的支撑平台,一般情况下是设在墩柱顶部。如在墩柱顶盖梁上采用现浇施工,混凝土配合比与浇灌方法以及采用的支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施工质量。选择了正确的支架,能使操作人员能安全地进行各种施工作业,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为施工过程中支架能抵抗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杜绝因支架变形发生模板漏浆、结构变形、混凝土开裂等的质量通病,避免了因模板支架引发的安全事故等提供有力保证。

1施工方案的讨论

目前,盖梁现浇施工的支架形式多种多样,但多数情况下所在施工过程用所采用的不外是自落地支架式、埋设托架式和抱箍挑架式等这几种施工方案。

1.1三种常见施工方案

自落地支架式施工方案即把钢管支柱立在盖梁下部的地面上,通过搭成满堂支架作辅助,从而在支架上设调托盘、方木及模板。而埋设托架式施工方案,待墩柱混凝土拆模并有一定的强度后,向预留孔中穿入钢锭一般采用钢棒,这样就可以在墩柱顶部预留水平孔,搭设纵梁、横梁、铺设模板都通过使用型钢两端悬臂部分。,在盖梁下的墩柱顶上套钢抱箍,拧紧抱箍连接螺栓,然后利用抱箍牛腿搭设支架纵梁、横梁、铺设模板,这就是所谓的抱箍挑架式施工方案。

1.2对施工方案的讨论

各种支架形式方案的选择,应考虑盖梁的高度以及现场施工条件,同时在工程造价较高的今天,还应考虑经济成本,尽量能就地取材以节约运输成本。为了适应墩柱施工方法,在柱顶安装自制的吊架,完成贝雷桁架的吊装工作的同时,盖梁的施工确定为在距柱顶2m处预埋工字钢牛腿。1号墩和8号墩又在半山坡上,桥址处在深沟内。加上征地范围较小,仅为桥面投影面积,所需支架数量大,杆件变形、地基变形难以掌握等这样是不合理的。由于关系到现浇盖梁的施工质量、操作安全和经济性,因此正确选择支架方案,实现施工最大优化,是在简支梁桥施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讨论选用桥盖梁施工具方案时,有明显的两个不利因素:一方面受地形条件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墩柱高度大,不利工作的开展。这样就由于地形条件所限大型起重设备,在施工过程中难以到达墩位。为化解以上制约,在讨论盖梁的施工方案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利用墩柱施工的爬升平台提模施工工艺,改造爬升平台为盖梁施工平台,当墩柱施工到距柱顶2m时预埋工字钢牛腿,随后转换承重装置于牛腿支承。这一施工方案免去了吊装贝雷桁架这一作业,比较安全且质量可以更加保证。但其缺点是墩柱每次只能浇注2m左右,使得墩柱施工工期加长。虽对盖梁施工有利,因下部工期所限,这也不是一个最秀的方案。另外,墩柱利用支架提升模板施工的方案可保证墩柱每次浇注高度达6m,墩柱施工进度明显加快。

2计算要点在各种支架中表现不同

2.1计算托架钢锭的要点

在施工过程中,桥梁的支架要充分结合现场设备,考虑现场的施工条件,掌握盖梁的高度。在确保选用现浇盖梁的操作安全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施工设备的具体条件,自落地支柱可以选用多种材料,例如钢管、型钢或门式架等;在施工时,不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按计算挠度值,并应搭设足够宽度的操作面,不管是采用哪种支架,在工程的实践中,一般周高度不小于1.2m且每边不小于1m。各种支架做好防止高空坠落工作,设置护栏边以及满挂密目安全边护栏。结合施工现场的设备和各种不同的条件,考虑到盖梁的高度,支架型式选用时应当准备各种因素。而且除考虑经济成本,提高效益外,还应对现浇盖梁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的操作安全作出保证。

2.2计算抱箍的要点

从物理学角度看,摩擦力的计算是:F=Nμ。而在式中,“N”表示抱箍对墩柱的垂直压力,这个压力是由螺栓的拧紧程度来确定。而式中的“μ”表示摩擦因数,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由墩柱的表面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摩擦因数μ=0.3~0.5是最常用的取值范围。考虑抱箍与墩柱之间的摩擦力处于一种相对的平衡,就要求在设计时应选择拧紧螺栓的数量,并且检验抱箍所能承受的荷载。在设计时,还应该验算抱箍钢板的局部抗剪强度,保证建筑的质量。而抗挤压强度的验算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比较有实践的意义。

2.3计算自落地支柱的要点

自落地支柱可以先初选构件类型,如钢管、型钢或门式架等,然后根据最大轴力的数据要求,按公式A=N/a来计算值选择构件型号及截面,构造要求设计扫地杆、剪刀撑、间距抛撑和缆风绳。对两端简支的轴心受压构件计算,应当考虑盖梁的高度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的常年的气候特点等。如果地区常年的风力较大,可以考虑风荷载。同样的方法用于对两端简支的轴心受压构件计算。最后通过公式H=πEI/Aδa来验算抗压稳定性和水平联系杆的竖向间距。

3各种支架的优缺点以及改进方法

3.1各种支架的优缺点

在工程实践中,采用抱箍挑架式作为支架,方便在盖梁施工中下人员的流通,而且有比较宽松的地面工作空间,对于工程管理是很有利的,但这种方法也存在它的缺点与不足,主要表现在抱箍挑梁中施工中钢箍与墩柱之间存在着摩擦,而且摩擦系数的取值也很难掌握,依墩柱表面的平整度和粗糙度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在施工的实践过程中,常常有抱箍滑脱的事故发生,一般支架都不能承受过高的荷截。自落地支架式作为支架,这种方式结构简单,但与采用抱箍挑架式相比,这种方式的缺点更突出,主要有支架在荷蒙的作用下,变形较大,消耗大量的材料,而且施工过程中比较难达到文明施工的要求,管理困难。还有一种方式叫埋设托架式,这种方式下部可以通行,可以离开地面的工作面,节省空间,能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文明施工管理也比较方便,但是埋设钢锭和施工受载比较大时,墩柱需要具有一定强度的混凝土,工程结果后会在墩柱中残留一些小孔,需要再用混凝土填塞小孔以避免对外观的影响。

3.2各种支架的改进方法

经过多年的施工经验,系梁的强度必须经过计算,根据施工现场需要,可以加大系梁截面和加配钢筋。在埋设托架式中,改用型钢如槽钢等必须经过计算,可以代替实心钢锭。为预防施工荷载过大造成钢板箍滑脱,在使用抱箍挑架式时,宜采用高强度螺栓和双螺母拧紧抱箍,也在抱箍底部预埋钢筋或者采用两层抱箍互相支撑的方法,以协助支撑。但预埋的钢筋在使用后应割除,并妥善处理,以免影响墩柱外观质量。

施工过程中常常遇到水上与土质条件都比较差的地面上,加上盖梁与系梁的高度相关不大,实施起来比较有难度。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系梁作为受力底座的方法,因为一般简支梁桥中,在桩基与墩柱间都设计有水平系梁。根据具体的施工条件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如土质条件较差的地面现浇盖梁,可采用自落地支架;对于水上现浇盖梁,可利用万能杆件拼装成桁式支架,这样可以减少沉降,大大提高支架承受荷载的能力。另一种桁式支架可设计也称为满堂式设计,在施工荷载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它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要保证操作平台的稳定性和沉降量满足要求,一般可以在墩柱中埋设型钢,充分利用埋设的型钢来搭设支托架。

参考文献:

[1]周水兴,何兆益,邹毅松,等1路桥施工计算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12

[2]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

支架设计论文第2篇

[关键词]碗扣式支架;连续箱梁

中图分类号:U44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071-02

在有关城市立交桥的现浇连续箱梁施工以及对城市所在的高架桥梁施工工程中,由于受到了复杂的地理条件和坡度不稳定以及预留通道的影响,整个高架桥的设计和施工存在很大的阻碍和困难。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保证碗扣式支架法现浇箱梁施工技术在城市高架桥建设中的应用,以常熟市三环路快速化改造工程S1标主线高架跨线桥第三联为案例,深入展开对高架桥施工技术的研究和讨论,也对碗扣式支架法现浇箱梁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工程概况

常熟市三环路快速化改造工程S1标主线高架桥第三联上部结构采用变截面预应力钢筋砼现浇箱梁,跨线桥全长125m,共3 跨,整联跨径组合为(35m +55 m +35 m),全幅桥宽25.50 m,截面采用单箱三室,边腹板采用斜度为1:1的斜腹板,中腹板为竖直腹板,箱梁顶宽25.5 m,底宽13.010~15.754 m,两侧悬臂长度3.5 m。中支点处箱梁中心高度3.4 m,跨中箱梁中心梁高2.0 m,梁高以2次抛物线变化,梁高抛物线方程为。

2.支架压重情况分析

首先,该桥梁的设计所采用的支架搭设在老路面结构层上,其中承台、泥浆池、绿化带等区域亚粘土的基础上,而且为了确保其能够承受巨大的承载力,设计的沉降值是比较小的。其次,在支架的底部承台、泥浆池、绿化带等区域地基采用分层5%石灰土、10cm碎石垫层、20cm C15砼硬化以保证支架根基稳定。结合以往的设计经验把支架的基座的沉降的数值保持为3mm合适。另外,非挠度值表现主要在底模顶托及横向仿木上,由于仿木和顶托接触面积受力不均匀,因此可以经过简单的公式计算得出其弹性变形值比较小,一般取值3mm为准。

3.碗扣式支架布置形式与验算

3.1 支架基础处理

对于支架基础具体处理方法:先将支架搭设范围内的泥浆池、绿化带、承台部分等区域清理干净后,分层填筑5%石灰土层厚20cm且压实度高于90%;然后铺设厚10cm级配碎石,并浇筑厚15cm C20素砼,顶面与老路接平。

3.2 预应力砼现浇箱梁支架布置形式

本工程预应力砼现浇箱梁支架采用满堂式支架, 支架布置形式如下图所示。

3.3 支架验算

3.3.1 支架荷载计算

梁体预应力钢筋砼自重取26 KN/m3,模板自重取0.3 KN/m2,支架自重24 KN,横梁自重取0.2 KN/m2,纵梁自重取0.15 KN/m2,施工人员及机具重量2.5 KN/m2,砼灌注振捣取2.0KN/m2,经过组合计算得均布荷载为41.69 KN/m。按三跨连续梁计算得立杆的最大轴力为26.48 KN。

3.3.2 立杆自由计算长度

LO=步距+ 2a=120 cm(a为模板支架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长度,取30 cm)。

3.3.3 杆件(钢管)截面特性

外直径50mm,壁厚3.5mm,截面积A=5.11 cm2,惯性矩I=13.90 cm4, 回转半径r=1.65cm。

3.3.4 立杆稳定性计算

长细比λ= LO/r=72.73,查表知折减系数=0.773,N/(A) =65.11 MPa< f =175 MPa。

结论:立杆稳定性满足结构要求。

3.3.5 10cm×15cm方木挠度计算(支架顶托上使用的横梁)

取一根木方(跨径0.6m)为计算单元,按最不利情况进行计算。

木方的截面抗弯惯性矩I和截面抗弯模量W分别为:

I=100×1503/12 =28.13×106 mm4;

W=100×1502/6 =3.75×105 mm3;

方木按照均布荷载作用下支撑在钢管上的三跨连续梁计算,横桥向支架间距为30 cm,取L=30 cm。

⑴荷载计算

a)静荷载(包括钢筋混凝土梁、模板面板和内楞的自重):

q1 = 26×0.6×(0.7×3.4+0.2×(0.67+0.46))/0.9+(0.3+0.2+0.15)×0.6 =45.56 KN/m;

b)施工荷载(4.5 KN/m2):

q2 =4.5×0.6=2.7 KN/m;

⑵强度计算

取荷载最不利作用下最大弯矩值进行验算:

其中:1.2×45.56+1.4×2.7= 58.45 KN/m;

最大弯矩M=0.1×58.45×0.32 =0.53 KN・m;

方木最大应力计算值σ=M/W=530000/375000 =1.41 Mp

⑶剪应力验算

其中剪力Q=0.6ql=0.6×58.45×200=7014N,A=15000 mm2

3×7014/(2×15000)=0.7 Mp

⑷变形验算(挠度验算)

挠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q = 45.56+2.7=48.26 KN/m

方木最大挠度计算值 w = 0.677×48.26×3004/(100×10000×28130000)=0.01 mm< [w]=300/400=0.75 mm。

结论:10 cm ×15 cm 木方在最不利情况组合荷载作用下满足结构要求。

4.支架预压施工方案

箱梁砼浇注前对支架进行预压(一般梁跨荷载标准安全系数是1.2),必须完全消除支架的非弹性变形,测出支架的弹性变形。支架的预压时间应大于7天,且连续3天内支架累计沉降量小于2 mm可视为稳定。

5.碗扣式支架施工方案

5.1 测量放样

平面测量:首先要在施工硬化路面上,按设计图纸平面位置将第三联箱梁边缘投影线和中线准确放样。其次,根据该联箱梁设计图横断分布和支架纵断高度来搭设现浇箱梁支架,采用立杆顶设置短钢管配合顶托进行支架顶标高调节。在支架搭设且加载完成当天间隔12小时沉降一次观测,以后为24小时一次,直至沉降量小于2 mm,则可以进行地基和支架变形度观测工作。

5.2 支架尺寸

支架立杆腹板处、端横梁处纵横向步距为0.6 m,跨中箱室处和翼缘板处立杆横向步距为0.9 m、纵向步距0.6 m,中横梁立杆横向步距为0.6 m、纵向步距0.3 m。支架四周及中间纵、横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其间距应小于或等于4.5 m;同时保证纵、横竖直剪刀撑与地面夹角应在450~600之间;现场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剪刀撑的布置,但必须确保剪刀撑与地面的夹角在450~600的范围内,剪刀撑的斜杆应每步与立杆扣接。

5.3 搭设顺序及搭设方法

碗扣支架搭设施工顺序为:计算立杆组拼高度安放KTZ-60底座调整底脚螺栓在同一水平面拼立杆及横杆,锁紧碗扣安装U型KTC-60托撑调整托撑螺栓形成横、纵坡粗调标高铺设方木支架试压精调标高,并适时安装剪刀撑和扫地杆。

碗扣支架立杆底脚支撑先用60 cm可调KTZ―60底座,支架立杆顶选用60 cm高度可调U型KTC―60托撑以满足桥跨纵横坡的变化。

根据碗扣支架搭设进度,箱梁支架架构渐趋牢靠,剪刀撑设置工作必须同步进行。一旦剪刀撑等部件安置完毕,要立刻进行安全网设置工作。

6.结论

在城市高架桥实际施工中,由于地理环境以及各种因素影响,对于施工技术有着苛刻要求。本文通过常熟市三环路快速化改造工程S1标主线高架桥第三联箱梁的建造,对于高架桥变截面预应力砼现浇箱梁采用碗扣式支架法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并对该技术中施工方案和部分数据计算进行具体详细探究,希望本文能为高架桥变截面预应力砼现浇箱梁建设中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推动我国高架桥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支架设计论文第3篇

关键词:分析法设计 核级管道支吊架 评定截面 板壳型支撑 线型支撑 截面线性化 承载能力

1 前言

核电站中通常有成千上万个管道支吊架,其中大部分为标准支吊架。传统设计中,标准支吊架的设计是根据预先评估过的标准支吊架设计手册进行的。该设计手册编制和扩充需要大量的预先计算和评定。此外,在工程实施中,经常会碰到标准支吊架形式可以满足,但尺寸不满足的情况,这就需要额外的评定。以上所有的计算和评定的流程是:手工建模—程序计算—手工评定。该过程十分繁琐,计算十分耗时耗力。

本文运用分析法设计,研究制定了支架有限元分析计算的分析评定方法和步骤,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了管道支吊架设计及分析计算程序,不仅实现了对管道支吊架准确、合理、有效的分析评定,而且提高了复杂结构型式和复杂承载方式的支架的分析计算和设计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大量管道支吊架的分析计算与设计修改工作。管道支吊架设计及分析计算程序用Visual Basic语言和Fortran语言开发,实现了按照2001年版ASME规范NF的要求,对管道滑动、导向、固定、双向、刚性吊架、弹簧吊架等各种类型支架的进行设计选型和分析评定,应用该程序可以显著降低支吊架设计、分析和评定所需的时间和难度,并能适应各种核电工程设计分析的需要。

2 程序简介

管道支吊架设计及分析计算程序是分析法设计法,对原有支吊架分析及设计方法进行改进、提高和优化,同时针对不同支架形式开发了大量的建模和分析评定程序,并将上述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本程序,从而提高了管道支撑设计效率、可靠性和经济性,丰富且优化管道支撑的设计方案,在全面考虑支撑所承受的各向载荷的基础之上做到更合理、更经济地选择管道支撑。

本程序应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

1)  应用理论方法推导的部分板壳型支撑的分析计算公式。

2) 应用限元分析模型的分析计算方法。

3)  管夹与管道接触问题的处理。

4)  吊耳与吊环间接触范围及其承载能力的分析计算方法。

为了论证上述方法在支架分析设计中可应用性,采用了理论方法、三维实体模型分析以及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的理论解与有限元方法以论证上述分析评定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支吊架的评定依据ASME规范NF-2001的有关要求进行。

3程序的功能

     “核工艺管道支吊架设计及分析计算程序”包含了常用的管道支吊架型式,实现了与有限元分析计算软件的接口,通过自行开发的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的前后处理程序,该程序能够自动完成对结构形式复杂的支吊架的有限元建模、分析计算和评定。因此该程序完全能够满足各类核电站管道支吊架的设计分析要求。该程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 完成工程中管道支吊架的设计选型工作。主要是根据管道力学计算得到的支吊架承受的载荷,选择能满足支撑所要求的各个方向上的承载能力的相对较经济、合理的支架形式与尺寸规格。

      (二) 对现支吊架库进行分析验算与评定;并根据工程需要对现有支吊架库中支撑的系列和规格进行扩充。

      (三) 对标准型式、非标尺寸的支吊架进行分析计算与规范评定。

4 程序流程图

程序分三个步骤实施,即:支撑管部的分析计算与选型、支撑根部的分析计算与选型、支撑连接部件的分析计算与选型。“核工艺管道支吊架设计程序” 的完整流程见图4.1所示。

本程序采用VB和FORTRAN语言编写,并结合数据库应用软件、通用制图软件和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可以实现设计、分析、计算和评定的高度自动化。图4.2和图4.3为本程序运行过程中的两个界面的示例。

                                          

                          

5 程序的验证

对程序进行验证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利用实验来与程序计算结果来比较;二是利用成熟的程序来进行考证;三是按照程序编制的理论和假设用手工计算来考证程序的可靠性。本程序采用第二种和第三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验。即一方面使用本程序进行计算,另一方面利用程序计算理论和其它商用软件,用人工和程序计算相结合的办法得到评定结果。

     针对程序中支吊架的管部、连接部和根部分别进行了考题验证,验证了该程序的正确性。

6 结论

研究开发的“核工艺管道支吊架设计及分析计算程序”针对国产材料、型钢标准及支撑形式,集设计、分析、计算和评定于一体,并在分析方法、及设计方法上都有较大改进,同时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合理、有效、可靠地完成难度及复杂程度都较高的非标支吊架设计工作,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随着核电工程项目的不断开展,该程序将具有广泛的工程实用价值。

支架设计论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助学支架

“信息技术教育学”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课程。该课程对培养师范生的教师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面向结果”到“面向过程”的转变中,笔者尝试了改革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空间划分为接受学习空间、协作学习空间和自主学习空间的三维空间[1]。在接受学习空间中,教师深入浅出地传授课程内容的显性知识,这是学生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的基础。在自主和协作学习空间中,教师通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再通过自身体验和意义建构输出、外化为真正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助学者”的角色。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探究活动的引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那么,教师如何发挥助学的作用呢?笔者主要应用了助学支架,即给学生提供支持学习的必要材料、辅助工具和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在自主和协作学习空间中顺利地展开学习。

1设计助学支架的理论依据

支架原为建筑隐喻,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伍德(Wood)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普利斯里(Pressly)等人的定义是:根据

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支架教学的原理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此理论为教师如何以“助学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提供了指导[2]。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可知,实施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和协助。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到发展的前面。如图1所示。

2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助学支架的设计

“信息技术教育学”是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现象、规律及实施的一门学科。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现象,亲历研究过程,那么学生获得的认识和体验要比单纯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要丰富、深刻得多。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贯穿学期始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即让学生组成协作学习小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课题,分为开题活动、探索研究、成果展示及评价三个阶段。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各阶段的助学支架,作为帮助学生研究的辅助工具、辅助手段,它们起到了一种适时性的、可调节的支撑作用,能帮助学习者顺利开展研究活动。

从支架的目的来看,助学支架可以分为接收支架、转换支架和输出支架。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设计了选题列表、资料收集表、访谈记录表、活动记

录表等接受支架,用来帮助学生整理、筛选、组织和记录信息,引导学生关注重要的东西,提高学生收集与发现信息的效率;同时也设计了转换支架,如开题报告卡、问题设计卡等,帮助学生转换所得信息,使所获得的知识更为清晰、易于理解,或使劣构的信息结构化;还设计了网站内容规划向导、结题答辩卡、论文格式模板等输出支架,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解到的东西转化为可见的事物,使他们在创作或制作学习产品时,遵循特定的规定或格式。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助学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此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3]。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用较多的是问题、范例、图表、向导、对话、合作等。

整个研究活动实施流程及各阶段支架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

2.1开题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开题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1所示。

表1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开题阶段)

活动环节 支架设计 设计意图

开题 选题 选题列表:提供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如“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等。 确定研究题目是关键的第一步,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的话,大多数学生会感到茫然,因此,在选题环节中,给学生设计一个选题列表支架,降低一开始研究的门槛。

选题指导:教师师通过面谈和E-mail方式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并提供给学生教育研究网站的网址。 通过口头和书面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访问教育网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教育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自行确定题目,体现支架的开放性。

开题准备 开题报告卡: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成员及任务分工、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时间进度、预期成果等。 在开题卡的指引下,让学生明确小组的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问题设计卡范例:如围绕“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这样一个研究主题,教师依次设计了基本问题(根)、单元问题(枝)、内容问题(叶)这样一个树状框架问题范例。 框架问题的设计方法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研究内容。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去展开探索研究。

开题答辩 答辩评审表:对学生在整个开题阶段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一级评价指标包括书面报告、口头陈述、问题回答三方面,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评价内容。 通过评审表对研究题目的可行性做出定量评价。让学生发现研究方案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扫除障碍。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开题阶段主要分为选题、开题准备和开题答辩三个环节,这些环节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助学支架。在选题环节中,多数小组选定了教师设计的题目,少数学生通过访问教师提供的一些教育网站并和教师讨论,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如“机房纪律问题及解决对策”、“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等研究主题。接着在准备开题阶段,学生认真填写了教师提供的开题卡和问题卡,并多次和教师进行面谈和邮件交流,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在开题环节中,各小组选派一个学生做开题报告,其他组和教师组成开题评审团,根据教师设计好

的评审表对各组的开题作出评价,大部分组顺利通过了评审,个别小组存在一定问题,接受师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后,在下一次开题中通过了评审。笔者感觉各种助学支架的设计和教师适时的辅导和帮助是学生顺利进入研究的必要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开题活动中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题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后续活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2探索研究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探索研究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2所示。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调查研究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中间和核心环节。各组学生成员分工合作,有的通过书籍、网络等查找资源,进行所需资料的筛选和整理;有的开展问卷调查,做了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和统计工作,如研究“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小组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的学生做了访谈,采访对象有本校的师生,也有外界相关人士,他们详细做了访谈记录并从中整理出了有

用信息;小组成员共同策划了网站内容,分工制作了网站,将研究结果用网站呈现出来,并撰写了研究论文。学生的每一次小组活动都有活动记录卡记载,便于教师了解和监控学生的研究进程,及时给予指导。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有条不紊地展开研究,表现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探索创新的科研意识。

2.3结题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结题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3所示。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在成果演示环节中,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了小组制作的网站作品,并按照结题答辩卡的要求做了结题陈述,对研究结果做了科学完整的总结。师生根据网站评价量表和结题评价量表当场对各组打分。从评价结果来看,大多数组的网站内容丰富、布局合理、制作精良、演示正常,很好地呈现了研究成果,结题报告也简明扼要地得出了研究结论。这个展示成果的环节气氛热烈而友好,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量化的评价也使学生认识到了研究成果的优缺点。最后学生整理上交了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完整的作业文件夹,范例文件夹如图3所示。

3结论

在“信息技术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抽象的教育理论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书本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助学支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第一次进行教育研究活动的学生来说,就好比初次攀岩面对一个不能完成的高度,如果没有适当的支架支持,学生将会手足无措、裹足不前,只停留在“实际发展水平”。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支架设计,帮助学生明确了研究方向,克服了研究困难,从而跨越了“最近发展区”,获得了“潜在发展水平”。

笔者感觉助学支架并不是什么抽象和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缺乏指导的学习环境中,为防止学生因受挫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无援”偏离预期的方向而提供的有效支持。这种支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资源、示范、启发和咨询,提供支持学习的一切材料和辅助工具,使学生不但可以借此解决问题,还可以将教师所应用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期望通过笔者的教育实践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应用助学支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助学的作用,为学生创建“有援”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素坤.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8(21):85.

[2]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32.

[3]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99-100.

Design of Assistance Scaffolding in the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Curriculum

WANG Su-kun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 China)

支架设计论文第5篇

提出一些杜绝事故发生的方法。

关键词:高大模板;支撑系统

为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多功能、大跨度、大空间结构设计的建筑越来越多,使得在具体工程项目施工中会经常遇到大截面和大跨度的梁板混凝土结构的高大支模安全施工问题,该部分施工不仅是安全生产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于高大模板工程建设部在《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审查办法》(建质[20041213号)中规定将水平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 m,或跨度超过18 m,施工总荷载大于10 kN/m2 、线荷载大于15 kN/m的模板支撑系统定义为高大模板工程。

1 几起典型的高支模重大安全事故

工程在屋盖混凝土浇筑中发生了高支模的整体模板坍塌重大事故,造成死亡6人,11人重伤,24人轻伤。浙江省某研究发展中心工程门厅(结构高度28.1m、净跨24 m)模板倒塌事件,造成死13人、伤17人的特大事故。

某项目工地(建筑面积20 5276m。),施工人员在浇筑混凝土时,模板支撑体系突然坍塌,造成6人死亡、21人受伤、2人下落不明的重大事故。上述事故都是比较典型的高大模板支撑坍塌事故,给国家和各企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2 高支模倒塌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在高架支模的架体中,主要架体形式为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碗口式钢管支架以及门式钢管支架,从已发生的国内坍塌高支模事故来看,主要集中在用扣件式钢管搭设的支架。扣件式钢管支架具有搭设灵活,适应复杂结构支模的优点,但也有搭设随意性大,受作业工人影响大的缺点。同时由于缺少系统试验和研究,因而尚无包括其设计计算方法的专项标准。文献[1]中“模板支架计算”,由于存在着不足之处,特别是针对于高大模板支撑的设计计算的内容比较少,使设计计算容易出现不能完全确保安全的结果。

2.1 模板支撑系统计算数学模型

目前施工现场模板支撑系统设计计算时,其计算数学模型和简图与实际情况有较大不同,在文献[2]中指出在计算简图采用钢结构节点为铰接,理论上认为各杆件交于一点。而现场实际操作用中钢管搭设的模板支撑系统、内外脚手架立杆与横杆、斜杆用扣件连接,一个扣件只能连接两根杆件,因此其所有杆件不能交于一点,这就产生偏心问题,其数学模型也无法考虑这个问题。回转扣件连接其锁扣能力为8 kN,十字扣件只有6 kN,一字扣件只有2.5 kN,与钢管本身强度相差较大,不相匹配[1]。

2.2 钢管节点的处理

在模板支架的设计中,钢管支架的连接可假设成理想铰接或完全刚接的计算模式。理想铰接的假设意味着立杆与水平杆之间不能传递力矩,用铰连接在一起的立杆与水平杆将独立的发生转动。而完全刚接的假设意味着钢管支架发生变形时,立杆与水平杆之间没有相对转角,其夹角保持不变。虽然上述对节点性能所作的理想化假设大大地简化了钢管支架的分析和设计过程,但是所预测的结构反应可能与实际不符,事实上,在荷载作用下,没有一种连接是完全刚

性或理想铰接的。

2.3 诱发荷载的问题

根据文献[3],规定高大模板支撑系统还必须考虑诱发荷载,即当支撑体系受一水平力作用时,在基础处有另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力与之平衡,这组力组成一力偶;若整个支撑体系不发生转动,在支撑的各立杆中心应存在竖向力与之平衡,该竖向荷载称为诱发荷载。在实际施工操作过程所谓的诱发荷载是指支撑系统在动活载的瞬间作用下引发的如风荷、输送混凝土泵管的水平冲力、混凝土震捣器的振动波对钢管立杆承压能力的削弱乃至扣件抗滑移与抗扭转的能力的降低[4 ]。动活载会使结构自身产生微弱的变形,结构自身微弱的变形也会使结构内部产生的应力比按静力计算方法计算的结果高出很多,但目前在施工结构计算中主要依靠静力计算来核算材料的强度,实际上是一种模糊简化方法。

2.4 模板支架立杆计算长度取值

立杆的计算长度[1]L。为

Lo=h+ 2a (1)

Lo=kuh (2)

其中,k为计算长度附加系数,其值取1.155;h为支架立杆的步距;a为支架立杆伸出顶层横向水平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长度; 为计算长度系数Ⅲ 。

此计算式没有考虑高支架的不利影响因素,当立杆步距相同时,高支架与低支架的承载力计算结果相同,显然是不合理的。

2.5 忽略支模架斜杆作用

在文献[1]中对钢管支撑系统中斜杆(剪刀撑)只提出构造上要求,未列入设计计算要求,因此模板钢管支撑系统设计时,不对斜杆进行力学计算,对于搭设高度较高的高大支模架往往存在抗侧向位移的能力不足,特别是当高大支模架的混凝土柱与楼层梁板一起浇筑时,其支模架抗侧向变形较差。容易产生失稳现象。而在很多模板倒塌事故中,并不是钢管承载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钢管支撑系统失稳或杆件局部失稳造成的。而钢管支撑系统失稳是该系统抗侧向变形能力不足造成的,也就是说该系统的斜杆(剪刀撑)数量不足或布置不合理。

2.6 忽略立杆偏心受压因素

文献[1]规定“当纵向或横向水平杆的轴线对立杆轴线的偏心距不大于55 mm 时,立杆稳定性计算可不考虑此偏心距的影响”。因此,模板支撑系统立杆通常按立杆中心受压杆件进行设计。但实际施工中,模板支撑系统存在众多小偏心荷载,由于扣件的连接而产生的偏心弯矩是不可忽略的,然而模板支撑系统设计中忽视这一因素,这可能是导致立杆失稳而倒塌的原因之一。同时在一些高大模板支撑的工程中,往往需要用数根短柱拼接起来。在拼接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现场施工操作的问题,也会引起立杆的偏心受压。因此立杆的偏心问题也是高大模板支撑安全的一个关键。

2.7 架体的结构组合问题

由于架体构成的任意性,架体结构特别是高大模板支撑架体的承载能力将受到其几何构成的极大影响,由于没有以结构理论作指导,在文献[1]中只借鉴了国外的近似“几何不可变杆系结构”力学模型的计算方法,由于扣件式钢管的安装质量受人为的因素的影响较大,使按传统习惯搭设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架不易达到“几何不可变杆系结构”的力学要求,同时这方面存在的重大隐患没有被工程师意识到。

3 预防模板支撑系统倒塌事故的措施

3.1 模板支撑系统计算数学模型

(1)对立杆进行稳定性验算时不仅要考虑轴向荷载,还要考虑由于钢管之间用扣件连接,导致所有杆件不能交于一点而产生的偏心荷载。

(2)回转扣件的抗滑能力文献[1]规定回转扣件抗滑设计值为8 kN,这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由于施工现场大量使用回转扣件,从现场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回转扣抗滑能力一般很难达到规范要求。某工地曾对扣件进行检测,其合格率为零。故模板支架设计时,回转扣件抗滑值应比规范中规定的要小。根据现场实际笔者建议取为5 kN。

3.2 钢管节点的处理

由于在实际情况下,钢管节点既不是铰接也不是完全刚接,因此在设计和计算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从已有的试验结果和实践经验分析,采用“铰接计算”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3.3 诱发荷载的问题

为了解决在高支模过程中的诱发荷载问题,在目前可以采用文献E63中提到的以较为精确的静力学方法计算诱发荷载引起的瞬时结构应力。诱发荷载包括;安装偏差荷载,按竖向永久荷载的1%计算;安全荷载,按竖向永久荷载的2.5%计算;风荷载,分别作用在模板上和支撑系统上。

3.4 模板支架立杆计算长度取值的改进考虑高支撑架不利因素,采用的立杆计算长度为

LO=k1k2(k+2a)(3)

其中,k1为计算长度附加系数,按表1取值;k2为考虑搭设高度影响的立杆计算长度附加系数。

表1 立杆计算长度附加系数

利用(1)、(2)、(3)式计算比较:对支架立杆计算长度计算,若步距h=1.5 m,立杆横距L =0.8m,计算高度H。取12m,连墙件按三步三跨设置,a取为0.4 m,由文献[1]查得u=1.7m(双排架)则由(1)、(2)、 3)式分别得2.3 m、2.945 m、2.44 m,即立杆的计算长度为(2)> (3)>(1)。因此,为确保高大模板支撑安全建议用(2)、(3)式计算为好。并用其中的一个最大值进行立杆稳定计算。

3.5 消除立杆的偏心和进行剪刀撑设计计算

立杆的接头应采用对接,对于搭接方式由于搭接时存在偏心,对接立杆的承载力比搭接立杆的承载力高得多。荷重较大的高大模板支架采用双立杆和双横杆的搭设方案,水平横杆传给立杆的偏心荷载由于双立杆连接成整体后得到平衡,该组合立杆可用中心受压构件进行计算。

剪刀撑的设置不仅提高立杆的极限承载能力,并且是支架整体稳定性的重要保证。特别是支撑高度大于4.5 m 的高大支撑架,合理设置剪刀撑能有效防止泵送混凝土对模板支撑的冲击所造成的架体整体失稳,根据相关试验表明,合理设置剪刀撑的支撑体系其极限承载能力可提高17% ,因此,满堂的模板支承架应沿架体四周外立面满设竖向剪刀撑,竖向剪刀撑均由底至顶连续设置。支撑架较高时,为提高架体的整体刚度,在架体顶部、底部设扫地杆处、以及中部每隔4~6 m处必须设置满堂水平剪刀撑,剪刀撑必须与立杆相连接。由于文献[13中对支架剪刀撑设计计算未提出具体要求,但由于剪刀撑在支架支撑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建议对剪刀撑受力进行估算,同时需满足构造要求。对于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水平剪刀撑加强层和垂直剪刀撑可参照文献[3]设置。

3.6 架体的结构组合问题

脚手架(包括模板支撑架,以下统称脚手架)的承载能力首先依靠于其结构计算简图,可以说,现在的任何建筑结构计算都不能免除这一环节。在绘制计算简图时,对杆件体系的连接点视为“铰接”还是“刚接”。在计算简图基础上,首先要解决其“几何构成”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保持其静定或超静定,凡不能保持静定的,则架体不能承载。这些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可以说是指导脚手架技术的重中之重。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才能进行杆件强度计算。而在杆件强度计算中,立杆作为受压杆件,其计算长度又成为问题的关键。由于脚手架杆件的截面是固定的,因而其长细比(Lo/i)就决定于Lo。此外长细比应当说有一个限值,也就是在钢结构规范中,稳定系数表中所列出的最大值250。凡长细比 大于250应当认为是超过限值而不能使用。

支架设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模板支架;可靠性;计算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层建筑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逐渐增多,对模板工程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大促进了我国建筑模板支架行业的进步和发展。由于在工程建设中广泛采用模板支架,对工程质量、施工工期、工程成本、安全施工及其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施工中采用模板支架技术已成为衡量施工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而也促进了我国模板行业朝着生产工厂化、系列化、商品化发展;材料朝着多样化、轻型化发展:使用朝着多功能化发展,使模板支架成为一个颇有规模的独立行业。

近年来国内对高支模的可靠性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通过现场实测分析得出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架几何参数的统计参数以及概率模型,借助数值模拟法计算了模板支撑架的体系可靠度,提出了基于可靠度分析和模糊集理论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方案的风险分析模型。通过实测、统计获得了模板支撑负担面积、支撑偏斜率随机变量的统计参数,并对混凝土结构施工期的活荷载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其概率模型,为施工期模板支架的可靠度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数据资料。以大型有限元通用软件ANSYS为工具,对施工荷载、钢管直径、钢管壁厚、相关搭设参数对模板支架可靠性的敏感程度进行了灵敏性分析。

作为临时结构的模板支架属于串联体系,当一个构件失效必将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但是国内对单个构件可靠性的研究还很少,本文运用直接积分法对模板支架单个构件的可靠性进行理论分析。

首先,对高支模体系的失效模式进行了研究;接着,对结构可靠性计算的直接积分法进行了理论探讨;最后,对高大模板支架给出了可供工程实用的设计建议。其研究成果可以为高大模板扣件式脚手架的设计与使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高支模体系的计算模型和失效模式分析

模板支架的承载能力按照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要求,采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其设计内容中包括了对水平构件挠度和水平构件中方木抗剪强度的设计。建立以上构件的失效模式,研究其失效概率,对高支模体系的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

模板支架水平杆分为横向水平杆和纵向水平杆,只有顶层的水平杆直接受到荷载的作用,其他层的水平杆发生的变形是由立杆与水平杆之间的连接扣件产生的弯矩的作用引起的。纵向水平杆宜取三跨连续梁计算,横向水平杆宜按简支梁计算。本文以模板支架顶层的横向水平杆为对象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高支模体系水平构件的失效模式有:(Ⅰ)水平构件方木抗剪强度失效模式;(Ⅱ)模板支架横向水平杆挠度( 变形过大)的失效模式。对上述失效模式可以用如下失效状态函数进行计算:

(Ⅰ)水平构件中方木抗剪强度的失效模式

式中,τ 为剪应力,N/mm2;Q为剪力设计值,N;b为构件宽度,mm;h为构件高度,mm;为抗剪强度设计值,N/mm2。

(Ⅱ)模板支架横向水平杆挠度( 变形过大)的失效模式

简支梁承受均布荷载时:

简支梁跨中承受集中荷载时:

其中,为挠度,mm;q为均布荷载,N/mm;p为跨中集中荷载,N;E为弹性模量,N/mm2;I为截面惯性矩,mm4;为梁的计算长度,mm;[]为容许挠度,不应大于受弯构件计算跨度的1/150或10mm。

2可靠性计算方法

结构的可靠性计算本质上就是计算由式(4)表示的失效概率:

其中,x1,x2,…,xn为影响所研究结构可靠性的随机变量;G( x1,…,xn)为结构的失效函数,G( x1,…,xn)>0表示结构处于安全状态,G(x1,…,xn)

对于结构的可靠性计算,本文采用直接积分法进行计算,直接积分法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多维数值积分的计算,下面介绍如何解决直接积分法的关键技术问题。

2.1积分区域的规则化处理

积分区域的规则化可以通过引入指示函数I[ G( X)≤0]把原来不规则的区域转化为无穷区域,然后根据一定的精度要求,将无穷区域的积分转化为有限区域的积分,即:

其中,F(X)=I[G(X)≤ 0]·(X);I[G(X)]为指示函数,I[G(X)]=。

每个变量的近似积分上、下限、要根据不同的分布类型以及要求的积分精度α 进行计算,设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为,则这时、只需按下式求出即可:

本文采用的精度为5.7337×10-7,即正态分布的5σ 区间。

2.2联合概率密度函数的构成

对于本文的问题,由于各个变量可近似认为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其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就是各个随机变量概率密度函数的乘积。

2.3规则区域内多维数值积分问题

通过前面的讨论可以知道:结构可靠性计算可以转化为式(6)的一个多维数值积分问题,在变量个数小于5时,式(6)的积分可以直接根据积分的定义求出。

3随机变量的选取及联合概率密度函数的确定

从实际工程来看,模板支架受到恒荷载和活荷载的作用,由于活荷载离散性较大,本文只对恒荷载进行研究。由于施工期的恒荷载不可能恒定不变,并且有测量误差的存在,因此,模板支架所受的恒荷载应该作为随机变量来处理。材料性能参数由于受材料加工、制造以及材料参数实验测定的影响,往往有一定的误差,因此也应该作为随机变量。综上所述,本文选取模板支架水平构件中方木的剪力设计值Q,宽度b,高度h,抗剪强度设计值;水平构件简支梁的挠度中均布荷载q,跨中集中荷载p,弹性模量E,截面惯性矩I,梁的计算长度,容许挠度[ ]作为随机变量。

由于各随机变量在实际工程中相互无关,因此可以作为独立的随机变量来处理,也就是说,它们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等于它们各自概率密度函数的乘积,如式(7)所示。

4模板支架水平构件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4.1目标可靠性指标的确定

结构可靠性设计是一种先进的结构设计方法,它以可靠度为结构设计目标,充分保证了设计结构的安全可靠性。进行结构的可靠性设计,必须首先确定结构的目标可靠度。对于本文研究的模板支架水平构件,取=10-4(=3.71)和=10-3(=3.09)作为目标失效概率( 可靠性指标)进行研究。

4.2可靠性计算

文中对材料强度、物理性能指标以及相关尺寸的概率分布宜采用正态分布。对施工期恒荷载的变异因数取为0.07,且服从正态分布。通过对模板支架的调查研究,施工期荷载的变异性较大,对载荷Q、q、p的变异因数均取0.075,且服从正态分布。文中计算模型的初始设计尺寸及材料特性参数见表1和表2。

利用前面介绍的可靠性计算方法,本文对模板支架水平构件中方木的剪力以及横向水平杆( 此处作为简支梁)所受荷载进行计算。

支架设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材料力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65-03

材料力学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变形体受力后发生的变形,及由于变形引起的附加内力及应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失效。其任务是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为设计既安全又经济的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1]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因此除了完成基本的直接应用公式求解的教材例题和习题外,需要还原教材上例题或习题的原貌,其中结合实际案例展开教学是有效的途径,这不仅开阔学员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加深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理论指导实践的思路,提高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综合设计打好基础。本文介绍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时应把握的五个步骤,并选择武器和生活中的两个案例进行具体设计。

一、案例的设计思路

案例来源于生活、工程、武器装备等领域[2],教学中主要分为课堂分析案例和课下学员自行分析案例两类。教员在课堂上展开分析的案例,结合教学内容,分析要全面透彻,引导学员理解各个环节;请学员分析的案例,要在开课时就给出,让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至少选择一例,带着问题进入课程的学习,根据教学进度进行具体分析,到结课时给出自己的分析答案,具体成绩计入平时分。

教学中学员对案例很感兴趣,但是要真正进行建模分析时,又会遇到困难而失去积极性,为此教学中选择好案例后,设计时要逐步推进,每个案例一般要把握好五个步骤,具体如下:

第一步:案例背景

通过查阅相关专业书籍、关注新闻报道,浏览网络资源等途径,发现问题整理案例,主要利用文字、图片、照片、视频等形式,来阐明案例的发生及其危害,使学员感到问题的真实性,来激发学员的兴趣点。

第二步:问题提出

为了克服由于问题太难而打消学员的积极性,所提问题要由易到难,逐步分层进行。因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可增加学员自己提出问题的环节,如感到所给问题有难度,自己可以给出相关的简单一些的问题;也可给出所提问题分析后,提出其他相关题目,供大家探讨分析,若所提问题很好要给予鼓励,计入平时分。总之,问题的设计是要学员从一个案例的分析中理解多一些、全一些。

第三步:建立模型

分析案例的特点和问题的要点,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画出力学简图,将问题和所学理论建立联系,应用相关知识、公式、方法,进行理论分析或计算。

第四步:分析原因

由理论分析结果定性分析案例问题发生的可能原因,提出避免事故发生、设计或使用维护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五步:扩展内容

提供相关的扩展阅读内容,或者提出深层次的问题等等,供学员进一步深入思考或探索,目的是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的思维习惯。

二、案例:空调外机支架的安全性分析

(一)案例背景

据了解,我国第一波空调安装高峰期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00年开始在城市全面普及。空调及外机的安全使用年限约为10年,支架一般在5-6年后就应更换,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几乎每年都有空调支架出现问题的报道。

2002年12月12日,湖南省邵阳市……;2008年6月10日晚,福州平潭……;2014年7月,因空调支撑架断裂,一维修工人在上海某小区维修空调时从3楼坠亡!图1是出现问题的某空调支架。

(二)问题提出

1.常见空调支架如图2,根据空调及支架的受力情况,简化力学模型,分析支架横梁和立柱连接螺钉的应力。

2.从图3上不难看出,在高高悬起的支架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来固定空调室外机的支架与墙面不能完全贴合,并且连接墙面的螺钉也发生弯曲变形。(1)试简化模型分析图片中螺钉的应力;(2)提出安装空调外机及支架的合理建议。

(三)建立模型

问题1的模型如图4(a),设三个螺钉的直径均为d。

将载荷向螺钉群截面形心简化为一个力F′和一个力偶M,其中M=Fl。

力F′由三个螺钉平均分担,各螺钉承受的竖向剪力均为Fa1=Fb1=Fc1=。

力偶M使三个螺钉产生切向剪力,由直角三角形各边的比例关系和力矩的静力学关系,可解得各螺钉的切向剪力分别为Fa2=Fc2=,Fb2=0,方向如图4(b)。

各螺钉的总剪力分别为:Fa=Fc=,Fb=,剪力方向如图4(b)。显然最上和最下螺钉的剪力最大,其切应力也最大。

问题2的模型如图5,两个螺钉将支架的立柱与墙体连接。

两个螺钉内为拉应力,下侧支架立柱与墙体之间产生压应力,设受压长度为x,若下部有螺钉,螺钉也不受力,所以实际立柱上有孔也不安装螺钉。假设单个螺钉上的受力均匀,螺钉群应力分布为直线规律,如图5,中性轴处应力为0。

设螺钉的横截面面积为A,按应力分布假设可知,中性轴以下没有螺钉。

上侧螺钉的拉应力最大,为:

其中M是空调重量引起的力矩。

支架立柱与墙体的最大压应力在下边缘,为:

(四)分析原因

问题1的理论分析告诉我们,若是间距相同的三个螺钉,其中最上和最下螺钉的切应力最大,那么危险性也就最大。为避免事故发生,一定要选择符合要求的螺钉,按要求安装足够的螺钉个数。

问题2的理论分析告诉我们,支架立柱与墙体间的螺钉中最上边的螺钉受力最大,因此看到最上边的螺钉比下边的螺钉松动的要严重。

实际中由于空调支架在室外,若是铁架或不合格产品,时间长了容易生锈,这也是造成空调支架断裂的原因之一。

(五)扩展内容

1.为什么有的空调支架上在中间部位可以挖有圆孔,如图6,圆孔的大小应满足什么条件?

2.推荐电视台关于“旧空调支架牢不牢”的实验视频,或电视台制作的关于“空调外机支架安全吗?”节目,供学员观看,进一步了解支架的安全情况。

3.实际生活中,如何做才能避免“祸从天降”呢?

2012年4月19日,中国家电服务维修协会了《空调器室外机安装用支架规范》。其中对空调外机支架的厚度、防锈度、紧固件规范以及支架检测规范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如支架使用的材料必须是3毫米以上的角钢或镀锌钢板、空调支架的承载能力不能低于空调器机组自重的4倍,并明确指出,支架使用寿命不得低于空调本身的使用寿命,即10-12年。……

三、结语

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用于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案例的选择是长期性的工作,案例的编写设计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必须要注意由浅入深,挖掘问题内涵,逐步建模分析得出案例的可能原因。另外案例的完成需要教员的努力,更需要学员的参与,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索、研讨、完善,会建成丰富的材料力学案例库,材料力学的案例教学会将材料力学的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 参 考 文 献 ]

支架设计论文第8篇

通用技术课堂如何从“技能”掌握转变为“素养”习得,是当前通用技术教师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之一。技术理论课是技术试验课、绘图课、制作课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系统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前提,把握这一类型的课堂是上好通用技术课的关键。

1 技术理论型课堂的教学现状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以及人们长期以来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通用技术课一直被外界甚至部分通用技术教师误认为是手工操作课,而把当中的技术理论课看成是一般的讲授课,采用单向的讲授法,其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如图1所示。

通用技术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这些理论知识都是学习通用技术的基础。如技术发展规律、技术的性质及影响、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设计的一般过程和设计中的技术语言等。为更顺利开展教学,教师一般采用单向的讲授法,力图将这些知识以最全面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但这一方法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忽略了通用技术理论课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改变通用技术理论课课堂教学现状。

2 支架式教学的概述

支架式教学的最直接理论基础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依据支架式教学理念,首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需要学生探究的大问题/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再将这一大问题/任务转化为若干层层递进的子问题/任务。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架构,从底层逐步开始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每当解决1个子问题/任务的成果能够为下一阶段的问题支架服务。在此过程中,上一阶段的脚手架可以慢慢拆除,以此类推。

支架式教学一般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5个环节组成。其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结合通用技术学科特点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支架式教学理念指导下,将技术理论课课堂设计成以下5个模块。

2.1 “创设问题情境”模块

设计的思想与方法等内容是相对抽象的,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案例入手,创设学习情境,引出课题,并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启发引导”模块

此步骤主要为学生搭建问题支架,提供有效资源,形成一个概念框架,所以是开展支架式教学的关键。该模块在课后要求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对课堂要有整体把握,支架问题间要有区分度,同时又能较适宜地引导学生从一个阶段进入到更高的一个阶段的学习。而在授课过程中则要求教师在原有支架问题的基础上,能根据学生现场生成的问题来修改完善下一步的支架。

2.3 “自主探究”模块

此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阶段。为从引导探索逐渐过渡到学生的自主探究,依靠教师已经建好的问题支架结构,再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解决问题,完善知识框架。

2.4 “合作建构”模块

技术理论课课堂虽然较枯燥,有较多的系统理论知识,但最终的目的并不在于对这些知识本身的认识与了解,而在于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技术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因此该环节十分重要,是学生在拆除脚手架后的主动建构知识框架和分享交流的环节,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5 “交流反馈”模块

这是支架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构知识框架过程的交流、分享阶段。在互相交流评价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知识架构。教师在此阶段可以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3 支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案例

为更好阐释支架式教学在通用技术技术理论型课堂中的应用,以“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技术设计的原则”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3.1 “创设问题情境”模块

首先展示两幅图片:魁北克大桥建筑结构图;魁北克大桥坍塌图。

提出两个问题:该桥为什么会非正常坍塌?在对桥梁进行设计时需要注意什么原则?

通过这个现实中常出现的问题,创设了生动情境,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为了解决这一大问题,必须解决的支架问题有:为什么在设计中需要遵循相关原则,这些原则具体有哪些,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应用这些原则。

3.2 “启发引导”模块

本环节的关键是给学生建立具体学习支架。首先以一个经典案例进行引导。展示方形西瓜图片,提问学生对方形西瓜的态度与看法,在学生对这种新型西瓜产生浓厚兴趣时建立第一个学习支架:为什么西瓜要变成方形。紧接着我让学生参考书本内容,并邀请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看法,让大家对方形西瓜遵循了什么样的设计原则进行思维的碰撞,建立第二个学习支架:方形西瓜主要体现了设计中需要遵循的经济性原则。最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为什么要遵循经济性原则,建立第三个学习支架:应用该原则的意义。

通过这三个支架的架设以及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性原则的内涵。从而为学习更多的设计原则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3.3 “自主探究——合作建构”模块

该环节主要在脚手架的支撑下形成对经济性的设计原则的理性认识,然后逐渐拆除脚手架,形成相关的自主学习其余的设计原则。

首先为学生准备好充足的素材,制作成学案,通过资料的阅读,既拓展了知识面,也为系统学习设计的原则提供生动的探究案例。

学生自主探究过后,还需要进行小组的讨论,通过讨论使知识更加丰满充实,以更好达到教学目标,建构知识框架。

3.4 “交流反馈”模块

反馈是教学的重要过程,而以往的课堂较多的把教师的总结归纳作为反馈,其实学生与学生间交流的反馈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更大。邀请小组上台汇报小组的思路和答案,并让其余小组对该组进行评价,完善该小组的系统框架。

在通用技术理论课课堂上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基本摆脱了理论课课堂教师教—学生听的枯燥局面,给了学生更多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当然,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有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引导学生方向清晰地去解决一个个问题,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他们逐步扎实地达到最后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敏.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操作型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7):100-101.

[2]王志忠.“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Z1).

[3]徐强.支架式教学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的比较[J].科教导刊.2011(8).

支架设计论文第9篇

【关键词】 荷载估算;预防对策;控制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3-106-03

1 引言

目前住宅工程施工中常常涉及到地下车库的施工,车库顶板一般情况下都会设计到厚度在300mm以上,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及《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62-2008)等文件的规定,混凝土模板支撑系统其施工荷载大于15KN/m2集中线载荷大于20KN/m,属重大危险源的分部分项工程,其模板支撑系统施工方案必须经专家论证后方可施工,作为工程实施中的监理对工程的程序控制和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积极有效的防止事故发生,是我们监理的工作重点,下面就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的安全监控谈些体会。

2 工程简介

我所监理的住宅项目中地下车库人防区域的顶板厚度分别为300mm、350mm、400mm四种,地下车库建筑面积为6540m2,地下车库结构形式为框架一层,层高3.8m,其中300mm顶板厚的区域梁截面尺寸为400×1300 mm,最大跨度7800mm;350mm顶板厚的区域梁截面尺寸为700×1200mm,最大跨度8000mm;400mm顶板厚的区域梁截面尺寸为400×1950mm,最大跨度8100mm。

3 施工荷载的估算

以人防区域Q:300mm厚的板、400×1300mm的梁,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其方案是否要专家论证。

板自重标准值:0.3kN/m2 ;

砼自重标准值:24×0.3 =7.2kN/m2;

钢筋自重标准值:1.124×0.3 =0.34 kN/m2;

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泵送时为4kN/m2 。

荷载组合一:由活荷载效应控制时,q1=(①+②+③)×1.2+④×1.4=(0.3+7.2+0.34)×1.2+4.0×1.4=15.01 KN/m2。

荷载组合二: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时,q2=(①+②+③)×1.35+④×0.7×1.4=(0.3+7.2+0.34)×1.35+4.0×0.7×1.4=14.50 KN/m2 。

结论:方案要进行专家论证。

400×1300截面积0.52m2的梁,其方案也要专家论证。①板自重标准值:0.3×(0.4+1.3×2)=0.9kN/m2;②砼自重标准值:24×0.4×1.3=12.48kN/m2;③钢筋自重标准值:1.524×0.4×1.3=0.79kN/m2;④砼振捣荷载标准值(水平)2×0.4=0.8kN/m2。

荷载组合一:由活荷载效应控制时,q1=(①+②+③)×1.2+④×1.4=(0.9+12.48+0.79)×1.2+0.8×1.4=18.26KN/m

荷载组合二: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时,q2=(①+②+③)×1.35+④×0.7×1.4=(0.9+12.48+0.79)×1.35+0.8×0.7×1.4=20.06KN/m。

结论:方案也要进行专家论证。

按照《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文的规定,混凝土模板支撑系统其施工荷载大于15KN/m2,集中线载荷大于20KN/m,因施工荷载估算值为15.01KN/m2线载荷估算值20.06KN/m超过(建质【2009】87号)15KN/m2和20KN/m规定,属重大危险源的分部分项工程,其模板支撑系统施工方案必须经专家论证。

4 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中专项方案的编制审核及预防事故的对策

4.1 施工单位应依据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工程实际编制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专项施工方案。

4.2 专项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4.2.1 编制说明及依据:相 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纸(国家标准图集)、施工组织设计等文件。

4.2.2 工程概况:高大模板工程特点、施工平面图及立面布置图、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具体明确支模区域、支模标高、支模范围内的梁截面尺寸、跨度、板厚、支撑的地基状况等。

4.2.3 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等。

4.2.4 施工工艺技术,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基础处理,主要搭设方法、工艺要求、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构造设置以及检查验收要求等。

4.2.5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模板支撑体系搭设及混凝土浇筑区域管理人员组织机构、施工技术措施、模板安装和拆除的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应急救援预案,模板支撑系统在搭设、钢筋安装、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及混凝土终凝前后模板支撑体系位移的监测监控措施等。

4.2.6 劳动力计划,包括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配置等内容。

4.2.7 计算书及相关图纸,验收项目及计算内容,包括模板及模板支撑系统的主要结构强度和截面特征及各项荷载设计值及荷载组合,梁、板支撑系统的强度和刚度计算,梁板立杆稳定性计算,立杆基础承载力验算,支撑系统承载力验算,转换层下支撑承载力验算等。每项计算列出计算简图和截面构造大样图,注明尺寸、规格、纵横支撑间距。附图包括支模区域立杆、纵横杆平面布置图,支撑系统立面图、剖面图,水平剪刀撑平面布置图及竖向剪刀撑布置投影图,梁板支模大样图,支撑系统监测平面布置图及连墙件布设位置节点大样图等。

4.3 高支撑模板系统施工前应由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技术方案。技术方案必须经企业的技术和安全负责人审批、签字并加盖企业公章报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根据专家的意见完善后,将技术专项方案报送项目监理机构,经总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方案。

4.4 施工单位要选择有专业资质和实力的劳务搭设队伍,从队伍的专业及人员的素质上进行控制,从而保证高支撑模板系统支架搭设、拆除的安全。

4.5 高支撑模板系统支模架搭设完成后应先由施工单位的安全部门的专业人员或安全技术人员自检合格,并经监理验收合格,必要时由上级安全主管部门的专业人员复验合格后方准投入使用。

4.6 模板拆除前施工单位要提供混凝土强度报告,达到混凝土强度要求方可拆除模板支架,否则不得提前拆除模板支架;

4.7 支、拆模板均需经批准、验收,对支、拆模板支架的人员施工单位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使支、拆人员熟知经批准的专项技术方案要求并履行签字手续。

4.8 支架搭设前在搭设区域应放线,确保支架的间距符合专家论证的专项技术方案,经监理验收符合后方可进行搭设施工。

4.9 搭设过程中要进行首层支架的验收,检查底座规格、位置与底板接触情况以及扣件紧固程度、支架的水平和垂直度,立杆步距、扫地杆的布设及立杆与底座的配套情况,搭设结束后对照方案检查其稳定状态是否与方案中一致,如剪刀撑的设置部位是否正确,各紧固件是否达到规定的值,梁下支撑情况等。

4.10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密切监控浇捣部位的支架安全状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混凝土浇筑施工,待采取加固措施排除险情后并经检查报监理同意后方可复工。

4.11 支架拆除应进行审批,混凝土试块强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值时经监理同意后方可拆除支架。拆除前施工单位对拆除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拆除时应自上而下层层拆除,严禁上下层同时进行拆除,要及时清理所拆除的构配件,做到文明安全施工。

5 高大模板支架搭设的控制要点

5.1 高大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的基本要求。

5.1.1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专项施工方案应先由施工单位技术部门组织本单位施工技术、安全、质量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后,再按照相关规定组织专家论证。

5.1.2 下列成员应参加专家论证会,专家组成员、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监理单位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及相关人员,施工单位分管安全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专职安全员,勘察、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

5.1.3 专家组成员应当由5名及以上符合相关专业要求的专家组成,本项目参建各方的人员不得以专家身份参加专家论证会。

5.1.4 专家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方案是否依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施工条件编制,方案、构造、计算是否完整可行,方案计算书、验算依据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安全施工的基本条件是否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等。

5.1.5 监理单位应编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明确对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重点审核内容、检查方法和频率要求等。

5.2 监理审查高大模板专项方案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5.2.1 专项方案必须有高大模区梁板设计的具体要求,详细的平面布置图,支架杆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梁下支架的平、立面图以及局部放大节点详图。(地下室顶板支撑系统剖面图详见图5.2.1a、图5.2.1b)

地下室顶板支撑系统剖面图(图5.2.1a)

5.2.2 专项方案必须有支架钢管的规格及设计计算,支架受力情况及整体稳定承载力计算,在有多种板厚时以最大板厚为依据进行受力分析和计算。

5.2.3 支架钢管的壁厚应采用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规格,若按较厚壁计算势必会产生材料供应的难题。

5.2.4 高大模板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应组织专家进行评

地下室顶梁支模节点图(图5.1.1b)

审。专家组对方案论证出具论证意见,若专项方案与专家论证意见有出入的施工单位应根据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完善专项方案,并按程序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审批并加盖单位公章报监理审查,经监理审核及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批准签字后,方可组织实施。

5.3 对支模架材料的验收。

5.3.1 施工单位在支模架搭设前应先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对需处理或加固的地基基础进行验收,并留存记录。

5.3.2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结构材料应按要求进行验收、抽检和检测并留存记录资料,对进场材料进行报验,支模架钢管扣件应符合有关规定并与专项方案中钢管的直径壁厚应一致,支模架所采用的构配件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

5.3.3 施工单位应对进场的承重杆件、连接件等材料的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检测报告进行复核并对其表面光感、重量等物理性能指标进行抽检,如钢管、扣件进场后,施工单位应对其直径、壁厚、进行自检,再由监理复检,并在监理的见证下送检测机构复验,取得复检合格报告后方可使用。

5.3.4 对承重杆件的外观抽检数量不得低于搭设用量的30%,发现不符合标准、情况严重的要进行100%的检验,并随机抽取外观检验不合格的材料(由监理见证取样)送法定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5.3.5 采用钢管扣件搭设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时,还应对扣件螺栓的紧固力矩进行抽查,抽查数量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的规定,对梁底扣件应进行100%检查。

5.3.6 经检验合格的钢管、扣件、U形托应按型号、规格分类堆放整齐、平稳,堆放场地不得有积水。搭设高大模板支撑架体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建筑施工脚手架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其他相关施工人员应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3.7 作业人员应严格按规范、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交底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并正确配戴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

5.3.8 支架钢管表面应平直、光滑、壁厚均匀,无裂缝、毛刺、压痕、焊巴,表面应防锈处理,扣件应无裂缝、螺栓无滑丝并防锈处理,U形托无裂缝、变形、螺栓无滑丝并防锈处理。

5.3.9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应在搭设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验收,验收人员应包括施工单位和项目两级技术人员、项目安全、质量、施工人员,监理单位的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经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入后续工序的施工。

6 支模架搭设和使用过程的控制

6.1 支模架搭设前,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将通过专家论证的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向支架搭设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使施工人员熟知专项方案中的要点。

6.2 在搭设区域按方案的专项立杆间距要求放线,由监理工程师对照方案验收所放线是否与专项方案的立杆间距一致,待验收一致后进行支架扫地杆连接分层接高、顶托安装,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搭设。

6.3 模架搭设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对搭设区域要加强巡查,支模架立杆扫地杆必须双向设置,每档都要设置扫地杆,对整体起稳定作用的剪刀撑必须对照方案检查是否设置到位,剪刀撑相互之间必须贯通,保证支架整体的稳定性,立杆不允许搭接,顶托长度控制在200mm以内。

6.4 支模架搭设完成后,先由施工单位组织技术和安全人员进行自查,自查合格后附带自查记录报监理验收,监理单位由总监工程师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安全监理工程师对整个支模架区域进行全面的检查和验收,对立杆的纵横杆、剪刀撑、扣件紧固状态等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在施工单位申报的检查记录上签字。

6.5 混凝土浇筑时,施工单位要派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支架搭设人员随浇筑进度检查支顶、模板,如有意外情况及时采取有效补救措施。同时施工单位还应安排安全员专职观察模板及其支撑系统的变形情况,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暂停施工,迅速疏散人员,待排除险情并经施工单位安全责任人检查,报监理机构同意后方可复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