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校园经济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9:02

校园经济论文

校园经济论文第1篇

本文首先概括了校园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然后对校园电子商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最后得出发展校园电子商务必要性的结论,为今后校园电子商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相关参考。

[关键词]校园电子商务经济学分析

教育网和校园网在我国的广泛覆盖为校园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校园电子商务主要是以校园为依托,利用基础网络、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电子通讯手段,来满足校园群体的各方面活动。本文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校园电子商务的可行性。

当前加速发展校园电子商务是一个极好的战略时期,建立具有上海高校校园电子商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校园电子商务的经济学分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电子商务概述

(一)校园网络现状

建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上的水木清华是中国大陆第一个Internet上的BBS。随着高校校园网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并加以投资利用。截至2007年,以校园网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已经通达内地的160个城市,联网的教育机构和科研单位达900多个,联网主机120万台,网络用户800多万,成为国内仅次于中国电信的第二大互联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主任吴建平教授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校园网”。

(二)校园电子商务概述

校园电子商务是通过网络进行商品、服务或信息的交换。商品类别有快餐、网上超市、图书音像订购、租屋快讯、二手特卖、在线定票等。具有交易电子化、运作高效化、操作方便化、网络环境优良、消费群体稳定、支付体系安全、物流配送方便、信用机制优良等特点。

校园电子商务的建设作用之一是服务师生;其次是能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最后通过校园电子商务的构建,可为高校学子开辟一条全新的就业渠道与创业门路。世界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eBay公司统计显示:eBay美国站点上就有43万人直接或间接就业。

二、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一)微观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economics)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首次出现在1776年,其思想根源可以追述到古罗马和古希腊时期。经济分析开始于现实中的稀缺,使用稀缺资源的每项活动都有经济成本(economiccost)。校园电子商务可以用一些相关的微观经济学理论来讨论。

首先,校园电子商务符合几个前提:第一,网络为构建校园电子化虚拟市场(Virtualmarket)提供了技术支持,商品和服务可以在这个市场里互相交换。第二,校园电子化企业要与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中的企业同时竞争。第三,校园电子化企业会面临企业战略、市场结构、竞争行为、价格波动、成本利润和企业盈亏等问题。

其次,校园电子商务的市场特点应该介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之间。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戈德海伯曾在《注意力购买者》一文中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校园电子商务在这两种市场波动之际,重在把握人的注意力这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公众的注意力是网站的最大资源,谁能吸引更多的关注谁就能拥有更大的价值,吸引更多的投资。

(二)规模效益分析

伴随着上海松江、闵行、杨浦、南汇等大学城的兴起,校园电子商务出现了一个规模效益的问题,如图1。规模递增的效应源于两点,首先由于网络效应(networkeffect)。企业的主打产品吸引了大批顾客,这些客户又促使企业生产大量的附属产品、补充产品,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地位。例如亚马逊、淘宝网都利用其较高的市场份额增加产品种类、提供新的服务。其次就是受占据效应(lock-ineffect)的影响。用户进入一个新的校园电子商务平台,通常需要了解该平台的交易方式和导航方式。所以当出现竞争者时,除非另外的平台足够强大或用户被迫做出改变,否则用户一般不会转移到一个新的网站。例如,当客户将他们的信用卡信息、送货地址、个人偏好和其他信息输入到某网站后,再转换到一个新的网站,就必须重新填写这些信息,迫使顾客留在原来的电子商务平台。

经济学家布赖恩•阿瑟在描述收益递增的经济理论时说过,信息经济形态下,生产信息产品将规模递增。好比生产一个软件的初始成本很高,但是一个复制品的成本则是很低。随着产量增加,利润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使得一个企业可以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随后便可利用其额外的利润改进其产品,巩固其市场领先地位。

(三)延伸性与丰富性理论分析

校园电子商务的另一个经济影响是可达到的顾客数量(即延伸性)和可提供给顾客的交互和信息服务数量(丰富性)之间的平衡。根据艾文斯和乌尔斯特的观点,在一定的成本资源水平下,存在延伸性和丰富性之间的平衡。一个企业希望达到的顾客数量越多,它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就越少。运用电子商务则这种经济关系使得曲线外移。

以上即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校园电子商务进行的简要分析,通过经济学的理论充分论证了校园电子商务的可行性。

三、结束语

使用互联网来进行校园电子商务能降低交易成本。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一些商家就可以利用消费者的无知,对他们索取较高的费用,获取超额的报酬,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者剩余。而在互联网上,在千千万万的产品和服务中,经过供给者间的比较鉴别,消费者可以知道有关产品和服务的详细信息,交易过程中的价格决定力量由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消费者享有的是对他有利的价格,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消费者剩余。所以笔者认为,校园电子商务对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因素。

[参考文献]

[1]张丽凤、张金凤:《校园电子商务发展分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年3月。

[2]张学峰:《浅析校园电子商务》,《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4月第2期。

[3]〔美〕爱德华•J•迪克著,杨青、郑宪强译:《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4]〔美〕EfrainTurban\Davidking\DennisViehland\JaeLee,严建援等译:《电子商务管理视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3月版。

校园经济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两型社会;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内涵;机制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下,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节约型社会及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为回应我国大学扩招后校园建设实际,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由校园建设理念、研究课题,逐步转变成校园建设规划因素,在实践中渐次展开,初步积累了一定经验,比如,同济大学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的经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切,被列入2008年全球环境论坛典型案例数据库;2010年10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在重庆市召开了“2010年全国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推进工作交流会”,交流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经验。但是,在实践中,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研究中,其理论概括、意义重构、机制把握,尚不能较好回应实践中的命题,尤其是在建设两型社会形势下,如何建构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图景,亟待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回答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实践命题。

一、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基本内涵

关于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基本内涵问题,是解决“高校节约型校园是什么”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实践的目标和方向的问题。研究和实践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高校节约型校园”。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中,相当一部分研究没有对此基本内涵作界定,比如,孙静的论文《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探析》(《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常建军的论文《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8期)等,甚至专门研究该问题的学位论文,诸如同济大学陈翊的硕士学位论文《节约型校园建设与评价研究》(2008年)也未涉及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基本内涵研究。在对其涉及的研究中,也主要是关注浅层次的生活浪费和能耗问题,到现在为止,尚没有一个清晰和科学的基本内涵界定。

经过文献研究和理论思考,我们认为,高校节约型校园,不仅仅是一个关乎师生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水电及其他易耗品的浪费的浅层次问题,而是在两型社会建设理念观照下,高校办学的一个科学理念,是一个关乎办学投入与人才培养成果,办学成本与社会效益的问题。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应该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基本建设、学科专业与课程、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高校办学的各个层面,实现办学中的人、财、物的最大效用,以一定的办学成本,谋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大限度地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取得最大限度的社会效益,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校科学、持续发展。

二、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意义

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在两型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社会发展先进理念提出和实践的背景下,高校发展的理论创新,也是回应世纪之交我国大学扩招后资源紧缺、发展失衡、质量下滑的实践矛盾,高校建设的实践创新。因此,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首先,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要求。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是依靠高能耗实现的粗放型增长,带来了诸多严峻的环境问题,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我国的现代化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型可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党和国家与时俱进,相继做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高校是耗能大户,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理应研究和实践节约型校园建设。同时,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文明的发祥地,更应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发挥其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实践者和智力支持者的作用。

其次,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破解高校发展模式问题之方。自1998年启动大幅度扩招以后,全国许多高校大兴土木,快速扩张,造就了一大批万人以上,甚至五万人以上的巨型大学,2002年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目标,进入了大众化发展时代。但近年来,高校在发展中日益显现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质量不协调的矛盾,出现了土地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闲置、紧缺、配置不合理,教育质量下滑等严峻的问题,高校发展模式亟待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实现在扩张条件下的阵痛跃升。

再次,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为公众提供优质教育之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文化不断进步,社会跨过了温饱门槛,向全面小康水平迈进,在受教育机会由于大学扩招大大增多以后,人民产生了接受多样化的优质高等教育的文化需求。这只能通过高校以节约型校园建设为发展理念,整合、优化自身人、财、物等总量有限的资源,加强基本建设,优化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强化师资科研队伍建设,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和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最后,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下,高校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才能在国内具有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生源和资源,也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造就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与核心”,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转变成了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有赖于高校发展模式通过建设节约型校园实现发展模式再造,才具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土壤。

三、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长效机制的思考

如何确立长效机制、构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模式,是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实现路径和关键因素。我们探索这个问题时,可以借鉴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国内外大学典型案例,采用院校研究的方法,进行节约型校园的理论创新。最近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临沂大学的临沂师范学院,地处经济落后的革命老区沂蒙地区,2000年由临沂师专和临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时,在校生不过3800多人,本科专业仅5个,教师学历低,教学设备陈旧,是山东省最差的几个高校之一。在随后五年多发展时间里,实施观念再造,引进大学经营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办学成本与办学效益,进行制度创新。目前,在校生35000人,专任教师2000余人,师资以博士教授为主体,实施美国州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每位学生能享受到五门世界一流课程,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教学质量优良,本科生就业率100%,考研率50%,位列中国十大创新高校,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引起了中外研究者的瞩目。我国首批“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高校同济大学,在构建节约型校园建设模式,创新节能环保科技,培育节约文化与人才等方面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另外,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英国大学创新教育模式、澳大利亚大学校本模式、韩国大学的质量模式等国外大学集约型的大学建设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在构建高校节约型校园模式和长效机制时思考和借鉴。

1.加强领导机制

目前,对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研究大多关注能耗等显性节约的问题,事实上,这不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主要矛盾。真正的节约型的表征是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社会效益。因此,在现阶段思考节约型高校建设的关键,是要妥善破解高校发展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要破解高校外部体制性矛盾。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对我国高校发展阶段一个基本的判断,是我国高校目前处在一个深度的转型时期,高校办学体制尚未根本走出计划经济的河床,不能与变革成型后的社会经济体制匹配,最明显的就是高校外部政府主导的行政化官本位办学体制,导致资源配置失衡,高校办学决策僵化、执行滞后、管理低效,人才培养质量下滑。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认为,“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运行的大学,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公益性质的大学,仅靠大学内部治理的努力,无法实现。”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有赖于深入宏观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加强高校外部宏观领导机制的创新。另一方面,是要破解高校内部结构性矛盾。高校外部的行政化体制,延伸到高校内部,导致诸如高校内部的领导决策机制偏离理性、科学及实事求是的轨道,师资队伍建设在年龄、学历、专业、学科及规模方面,不能同高校的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挂钩,造成师资的闲置和紧缺,专业课程虚设的问题;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或追求大而全,或追求短视的市场效益,造成与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优势、师资力量脱节等矛盾问题,化解这些结构性矛盾的要旨是加强高校内部的领导机制建设,使高校成功地从“英明者领导”向“制度化内生”领导机制过渡跃升。

2.加强舆论引导

理念、方针及政策转化成公众认可的意见体系和有效行动的关键之桥,是及时而适宜的舆论引导。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理念,绝不是节水节电节能的浅层而平面化的简单概念,而是一个包括浅层节约在内的成本、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远景等方面的复杂、全新、科学的高校建设发展理念,以及这样的理念贯穿始终的方针、政策、制度、规划、评价、调整等一整套话语体系,涉及到高校办学的整个系统。这套话语体系,不仅对于普通师生员工是陌生的,就是研究群体也要认真研究,才能内化为其自身的价值认识。因此,高校在启动节约型校园建设之前,必须组建校内外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为学校量身定做节约型校园的理念、政策和规划,并组建舆论宣传团队,进行深度策划,确定恰当的宣传时间和周期,选择高校的校内外传媒组合,进行节约型校园的有效的舆论宣传与引导。使高校在大众传媒上建构质量、高效、高端的美誉度和品牌形象,以有效整合与吸引政府和社会办学资源,建构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基础;对内,采用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二级传播等新闻传播理论和方法,运用校园传媒,将节约型校园一整套话语体系,及时有效地内化为全校师生及管理决策层的自身的价值认识,以期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应有的效果。在利用大众传媒加强舆论引导方面,临沂师范学院做得比较成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国家与省市电视台和各大网站等主流大众传媒对其进行有组织、立体化的持续报道,也是该校在极短的时期内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区高校,跃升为知名高校的一个原因。

3.加强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具有为行动提供指引、激励、约束及降低成本等功能。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包括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及节约型社会建设等思想在内的高校建设发展新理念和新实践,必须摆脱传统的人治泥塘,按照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降低办学成本及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为原则,进行节约型校园建设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和规范,作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具体说来,应该从咨询、决策、执行及监督等方面,加强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制度创新和建设。第一,建立和完善以各方专家和权威参与的制度建设咨询系统为支持的科学的决策制度机制。第二,创新思维,建立高效的管理执行机制和制度。临沂师范学院继2000年、2003年两次制度改革之后,于2006年初启动了第三次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借鉴世界现代大学管理模式,在大学管理制度建设中,引入企业经营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创立了减少层级、分权管理、运转高效、追求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的扁平化的大学管理制度,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临沂师范学院在管理执行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第三,要加强监督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这是增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制度的执行力的源泉和关键因素。

4.加强文化涵化

关于文化功能的问题,殷海光认为,“我们要认识到文化的功能,比较容易入手的方法是将文化看作某一群体生活的整合模式,或一个社会整合的程序。”文化具有价值建构、社会整合和人才培育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文化以软实力的方式存在。高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过程中,除了需要建构有利的高校外部环境,促进政府、企业、社会、民间资源向高校流动,达成高校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资源紧缺型矛盾的顺利解决,还必须构建利于节约型校园理念推行的大学内部文化环境,使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科学理念,涵化为大学文化,成为师生思想价值认识中的文化维度和文化基因与记忆,从而成为高校发展中自觉自为的精神文化推动力;使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制度创新,涵化为大学文化,以致让有效的制度建设以大学文化的形式内化为师生价值认识,成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稳定的长效机制。

校园经济论文第3篇

市场经济对校园文化产生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是改革开放不断探索中找到的发展我国经济的良好体制。它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丰富了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但同时也给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人们固有的思想、思维方式等方面造成了冲击,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不可避免的一些消极、腐朽的思想和文化也会流入。目前,市场经济对校园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一是价值观念上,高校的师生员工将树立以个人能力为本的观念、平等竞争观念、协作互利观念、尊重人才观念和民主法治观念;二是在道德观念上,师生员工将逐步从人格的某种依附走向相对独立,自身的主体意识将得到增强,人的个性会得到更多的表露,建立平等自由、互惠互利的人际关系将成为时尚;三是在生活方式上,广大师生员工将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逐流行,讲究实效实利,充分享受休闲和现实的乐趣。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将越来越丰富,学生走出封闭的校园,走向社会的机会将越来越多,他们的社交能力、公关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将不断提高。

市场经济对校园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不良文化的渗入,使一些人产生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为本的价值取向。沉湎于物质享受,讲究吃喝玩乐,失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丧失了义务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认为世上的一切对自己有利就是好的,否则就避而远之,这些极端功利性的思想,对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消极影响,必然会对校园文化主题思想观念的纯洁性和坚定性提出严重的挑战。因此,如何发挥市场经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措施。针对上述市场经济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如何因势利导,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校园环境,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有用人才,是每所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思想理论学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是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世界经济处于起伏动荡中,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由于改革带来的“阵痛”影响范围广,涉及面大,在广大师生中可能出现一些思想顾虑和模糊认识。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只有提高了认识,掌握了科学的认识和识别当前形势的能力,才能增强对改革的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树立起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这样就形成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导向,价值观念和社会环境。

2.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为目标,提高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思想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是有效抵御落后、腐朽文化侵蚀的前提条件。学校除了要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以外,还要采取积极手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比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学生尽可能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开阔他们的视野。要不断探索运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加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校园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

校园经济论文第4篇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developing vigorously low-carbon economy or green economy in China, low-carbon university campus building can't be delayed for a moment. As our university i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low-carbon university building, people's low-carbon awareness is not strong. In order to regulate behavior,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regulatory system is necessar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ignificance,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of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regulatory system.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大学校园;全方位监管体系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university campus;comprehensive regulatory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40-02

0 引言

低碳大学校园概念是对绿色经济或低碳经济的回应,它指的是低二氧化碳碳排放量的校园。低碳大学校园建设指的是在大学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为实质,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为核心的规划和活动[1]。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15%[2]。我国自从2007年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到2010年在“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于2020 年我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 2005 年下降 40% ~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15%左右,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3],表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或绿色经济的决心和目标。但是在目前人们普遍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够,能否有力践行,能否使低碳概念真正融入每个大学人的思想里、行动中,科学合理的全方位监管体系构建显得非常重要。

1 低碳大学校园建设:全方位监管体系构建的含义与意义

1.1 构建全方位监管体系的含义 全方位的监管体系构建指的是在大学校园建设中,对每一个大学人,从教学到科研,从日常学习、生活到组织决策,从基础设施到校园文化,都按照低碳的标准和理念,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大学校园建设中的制度和行为实行从社会舆论、社会结构督察到内部监控、个人问责的监督管理,以保证校园建设的低碳运作。

1.2 构建全方位的监管体系的意义

1.2.1 有利于人们低碳理念的贯彻与执行 低碳经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特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消费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凝练。但我国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发展较晚,而且是起源于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张,成为科研时髦词的“低碳”与“低碳经济”一时难以自觉的成为管理意识和百姓意识的主流。现阶段,由于长期路径依赖,已经成为习惯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一时难以彻底的改变,为了使人们行为符合低碳理念,用规章制度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是必要的。可见,通过有效的全方位的监管保证行为的正确性,以促进低碳意识的形成与巩固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

1.2.2 有利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创新与实施 任何有效监管都是建立在一定法律、法规基础上的有理有据的监管,监管是行为规范的保证。失去约束力而没有监管的法律、法规是空洞无力的。有效地监督与管理能赋予集体或个人的决策与行为以责任感,给个人、群体和组织以约束力,进而能保证人们的行为符合规章制度。同时,在监督与管理中,容易发现新的问题,对某些规章制度的可行性与合适性有个清晰的了解,从而可以促进某些相关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的调适与创新。

1.2.3 有助于提升监管的效力 建设低碳大学校园,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内部方方面面的统筹,并与外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细小到一个水龙头的购买,也可大到所有的建筑体系;它可深奥到许多低碳的技术原理,也可浅显到一草一木的种植;它需要节能、环保的技术支持,也需要相关部门的宣传。全方位的监管是点面结合的、纵横交错的、内外并行的监管,是环环相套的监管体系。只有这样的监管体系才能对个人行为和集体决策都具有约束力,从而促进监管的高效力。

2 低碳大学校园建设: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监管不力 主要表现为内部监管机构与责任人不明确、监管依据不充分、宣传不力等。目前大学内部机构设置中没有独立的低碳校园建设监管机构与考核机制。虽然国家有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张,大学有建设低碳校园的理念,但没有具体的机构与制度监督与保证实行,低碳校园建设仍然是说归说,做归做。而且,低碳建设的技术含量相当的高,每个大学在低碳建设初期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如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以及发展规模等,其运作与考核的标准可能会不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监管依据非常重要。

2.2 外部监管缺位 主要表现为社会舆论监督不畅、社会中介监察机构缺失、技术支持不力等。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低碳理念在科研阵地很时髦,但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得到社会的共识,由于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不够和初期投入的约束等原因,低碳大学校园建设理念没有得到大众媒体以及社会的太多关注与应有的监督。中介监督结构缺失,低碳技术支持不力,没有社会上的专业中介结构负责对大学校园的建设进行低碳的督察与审核,没有建立科学的校园节能系统的技术,全靠教育与建设等相关行政部门的意见与模糊的制度进行约束与监督,导致低碳大学校园的建设执行不力,节能减排设备改造滞后,节能减排行为约束不强。

3 低碳大学校园建设:全方位监管体系的构建

3.1 全方位监管体系构建的原则

①行政监管与技术监管结合。低碳大学校园建设涉及的技术含量高,方面广,教育行政部门单方的监管即使能到位,其力度也是非常小;只有与社会的相关低碳技术研究结构联合,并在内部设立相应的低碳研究与监管机构,才能体现监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实现有效的监督。

②指导与监管同步。如果监管仅仅是指出错误的行为并进行必要的惩戒,让人们明白什么不能做,那只是行为规范的一部。为了实现目标和规范行为,还要明确告诉人们怎么做是对的,这就是指导的作用。真正有效的监管是结合指导的监管,是边监督边指正边完善的监管。

③校内与校外监管并重。校内的监管主要体现为对老师与学生的行为的监管,是微观层面的监管,而校外的监管主要体现为宏观的政策与制度层面以及技术方面的监管。两者结合才能进行全面的从制度和技术到具体操作行为的监督与管理。

④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兼顾。全方位的监管包括对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多层次的监管。为了真正落实低碳建设理念,保证低碳建设行为,组织决策行为和个人行为的监管都要兼顾。

3.2 全方位监管体系构建的措施

①提升大学领导者的监管力,明确责任人。低碳大学校园建设,起决定作用的是学校领导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管。作为低碳校园建设的决策者、指挥者和监管者,大学领导的自身低碳素养影响到其决策偏好和监管效力。由于大学校园低碳建设涉及的面广,且技术含量高,光靠一些零碎的低碳知识和低碳理念是无否实现对低碳建设的系统领导,因此需要对大学领导者进行低碳理论与低碳经济行为的系统的综合的培训,以提高领导者在低碳大学校园建设中的领导力和监管力。把大学校园低碳建设目标的实现作为对大学领导团队的综合考核指标之一。从大学校级到部门领导,逐级都要有明确的责任人监管校园低碳建设,以保证各部门各环节相关低碳制度的正确执行与低碳目标的实现,并且将监管效果纳入个人绩效考核中,进行问责。

②大学内成立独立的低碳校园建设指导与监管结构。 大学内独立的低碳校园建设指导中心,既是大学领导决策和制定各种校园规章制度的低碳技术指导中心,也是管理、教学、科研等行为是否符合低碳标准的监管中心。主要为领导决策、制定低碳目标、规范低碳行为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与有力监管。低碳校园建设指导中心由低碳理论与技术方面的专家和相关领导者组成,对大学的低碳建设有深入的研究,能在不同阶段结合大学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低碳实现目标,并负责对大学领导和低碳建设负责人进行低碳理念贯彻与低碳建设领导力与监管力的考核,保证大学低碳校园建设目标的逐步实现。而机构本身将接受社会低碳经济发展指导中心的领导和监管,并获得相关的技术提升。

③加大校园内的低碳理念宣传,发挥校园舆论监督作用。低碳大学校园建设关系到的是每一个大学人的具体行为,单靠几个负责人,几份文件是无法做到的。作为知识整合的阵地,大学在倡导和宣传低碳理念与低碳行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能起到组织辐射的作用。年轻人追求知识的热情与对未来美好的期望,将是校园低碳理念与低碳行为快速贯彻、践行和有效监督的基础。无论是老师引导的还是学生自发的低碳理念与低碳校园建设的大力宣传,将为个人低碳行为的自觉性和行为自律奠定意识根基。校园低碳理念与行为的舆论监督对于提升大学人时代素养和生活品味,改变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④畅通社会舆论渠道,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管力。低碳大学校园建设是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在大学减排节能实施的初期阶段,社会的效益较明显;但对于学校而言,可能由于设备的更新和改造,短期内的投资较大,内部不经济较明显,所以有些大学低碳校园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舆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与监督作用,对大学低碳校园建设行为进行正面的引导,对不符低碳理念的决策与浪费行为进行曝光,使低碳建设与大学形象联系在一起,让节能减排的投资付出通过增强大学声誉等的无形价值而得到补偿。畅通关于低碳大学校园建设宣传的渠道,保持大众传媒的公正性,增强信息的信度,赢得社会的真正关注,体现一定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科学理论水平,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⑤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发挥社会的技术指导与监管力。政府应组织成立低碳经济研究与指导中心,加强社会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对社会各组织的低碳建设进行技术指导与专门监管。低碳大学校园建设需要整合社会的各种资源与经验,尤其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突破和一些组织成功的经验。北京大学与施耐德电气共同发起的中国高校能源系统设计与管理研究中心,将不仅为推动北京大学的节能减排行动和节能校园建设做出贡献,将为我国的低碳大学校园建设甚至其他组织的低碳建设做出贡献。在低碳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技术指导和监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佳,陈娜.浅析高校低碳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8):181.

校园经济论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细胞、社会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不能与市场毫无关联。相反,由于高校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体系,这正好是最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并发挥作用的空间。据此,笔者提出了校园文化市场的概念,并结合组成这个复合概念的相关概念,如校园文化、市场和文化市场诸概念,对校园文化市场作出如下界定:校园文化市场是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其教育和娱乐功能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中介,是实现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从生产者、提供者转移到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

1 把握好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主导方向,解决好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

培育校园文化市场,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特别是解决校园文化市场深层次的价值取向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校园文化市场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是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建设的校园文化市场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只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的市场产品才具有时代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给予人们充足的精神营养;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市场产品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的校园文化市场才能繁荣兴旺,才有广阔前景。

同时,还要提倡多样性,这既是党的文化工作的“双百”方针在校园文化工作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广大大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更是文化主旋律本身的要求。因为文化主旋律内涵丰富,反映主旋律的校园文化产品在题材、形式、风格和表现方法上要求多样化,而且更因为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产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性。

2 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市场的结构,解决好“教育”与“娱乐’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和娱乐师生两个功能,要坚持用健康、文明、格调高尚、师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优秀精神产品和娱乐方式,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市场,不断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校园文化工作者负有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消费,提高广大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责任,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师生宣传介绍高雅文化、严肃音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要以重大“红色节日”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一二·九”爱国运动等为契机,用征文、演讲、辩论、革命歌曲演唱等形式,加大校园政治文化、高雅文化的市场占有率,增强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提高师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文化欣赏层次。要以提高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先进性为先导,以广泛性为基础,确立校园文化精品战略,组织好校园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生产,通过实施校园文化精晶战略,创造一批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学校特点的,深受师生喜爱并有社会影响的文化力作,不断提高校园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冲击力。

同时,要抓好“雅”、“俗”兼顾工作,雅的主旋律的东西是实现校园文化教育性的需要,而校园通俗文化也是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实现校园文化娱乐性的需要,它在师生中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它有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特殊作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缓冲器”、“润滑剂”,同样不能被忽视。要针对校园娱乐场所、设施不足的现状,在学校政策措施导向下,重点用市场的手段,实现校园文化娱乐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适应和满足校园娱乐文化市场的需求。

3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校园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严格有效的管理是校园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没有有效的管理,校园文化市场就难以健康地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繁荣。而这种有效管理是建立在校园文化市场繁荣和发展基础之上的,离开繁荣和发展的管理,就失去了工作的中心,就有可能成为阻碍校园文化市场发展的桎梏。抓管理,首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市场管理的法规和制度。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文化部门要对校园文化市场进行界定和规范,并制定和颁布管理法规;另一方面是高校校园文化工作部门,要结合各高校校园文化市场发展的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规范校园文化市场行为,让更多更好的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其次是要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打击校园文化市场中的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维护合法经营的正当权益。再次是要坚持“扫黄打非”,净化校园文化市场。另外,还要重视校园文化的非市场化管理,即那些不能被市场所包容的文化因素的管理,诸如政治文化类、思想教育类、纯艺术类等内容,校园文化管理部门要通过恰当的手段,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来保证其在校园文化市场中的份额,不能让“俗”的挤掉“雅”的,非主流的冲淡了主流的。

4 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校园文化产业,健全校园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产业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所在。对高校而言,问题在于校园文化有没有产业化的条件和可能。应该说,有一部分校园文化是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的,如文化演出团体就可以作为市场主体进行产业化运作,形成演出产业公司;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科研院所也可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开拓科研文化产业,形成研发一体的产业集团;还有图书出版发行产业、体育服饰、设备产业、音乐美术品产业等等。

在建立校园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学校作为管理主体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以前归属学校管理的有市场开发潜力的文化单位进行产业化改造,变主要靠学校经费投入为通过产业化改造达到经费自给自足,变高校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

5 认真研究和把握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增强校园文化的市场效益

高校利用校园文化开展教育活动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规律;一是自主性和非强制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关系,教育者不具有强制力,受教育者具有自主自愿的较大自由度;二是寓教于乐,形式多样;三是关注热点,紧跟时代。市场规律主要表现在自由、竞争、效益等方面。校园文化工作者要善于研究和把握这些规律,重点要做好这样几点: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受教育者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提供什么,即校园文化建设要时刻以社会发展和教育对象的需求为中心来开展。同时,时刻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它决定着我们下一步的“生产”计划和“生产”目标,决定着校园文化市场的有无及大小,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

第二,要注重校园文化产品的“包装”。这主要是从形式上要求校园文化要形式多样,为广大受教育者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有了好形式才能承载更多更好的教育内容,才能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校园文化市场建设要弘扬传统文化,高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具有无限神往,又具有完善自我的内在需要,校园文化工作者要因势利导,把大学生的这种内在需要转化为现实的需要和行动。

6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地区性校园文化市场

市场具有统一性和开放性,而校园文化市场目前却是条块分割的、封闭的。这是由于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市场的客观存在的结果。现在要改变这种状况,最便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高校间校园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高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相互竞争、共同提高。可以以省市为单位,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和协调下,对高校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协调配置,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形成各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相互促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碰撞中得到优化,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市场与社会大文化市场的对接与融合。

7 用市场文化激活校园政治思想文化市场

校园政治思想文化是指一定社会政治态度、思想和感情在高校校园的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扩大和深化主流政治思想文化在大学生中认同和接受的程度。如何更加有效地完成这项任务呢?我认为可以借助市场文化激活大学生对校园政治思想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在理性思索中接受和认同主流政治思想文化。

这里所谓市场文化是指观念形态在市场中的积淀和积累,是社会文化市场中的精神和魅力。就是说一旦建立了文化市场,那么这个“市场”就对各类文化产品、活动、现象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吸引力、渗透力、辐射力的综合效应,具有一种非人为的张力,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作用下,可以激起人们对政治思想文化的思索。而且市场本身所具有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创新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等等,都是同政治思想文化紧密相联的概念和观念,这本身也会激发人们对政治思想文化的兴趣。由此可以推论,我们借用市场文化观念,或许会对大学生接受主流政治思想文化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 培育一批校园文化市场经营者队伍

校园经济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细胞、社会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不能与市场毫无关联。相反,由于高校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体系,这正好是最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并发挥作用的空间。据此,笔者提出了校园文化市场的概念,并结合组成这个复合概念的相关概念,如校园文化、市场和文化市场诸概念,对校园文化市场作出如下界定:校园文化市场是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其教育和娱乐功能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中介,是实现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从生产者、提供者转移到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

1把握好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主导方向,解决好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

培育校园文化市场,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特别是解决校园文化市场深层次的价值取向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校园文化市场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是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建设的校园文化市场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只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的市场产品才具有时代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给予人们充足的精神营养;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市场产品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的校园文化市场才能繁荣兴旺,才有广阔前景。

同时,还要提倡多样性,这既是党的文化工作的“双百”方针在校园文化工作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广大大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更是文化主旋律本身的要求。因为文化主旋律内涵丰富,反映主旋律的校园文化产品在题材、形式、风格和表现方法上要求多样化,而且更因为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产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性。

2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市场的结构,解决好“教育”与“娱乐’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和娱乐师生两个功能,要坚持用健康、文明、格调高尚、师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优秀精神产品和娱乐方式,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市场,不断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校园文化工作者负有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消费,提高广大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责任,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师生宣传介绍高雅文化、严肃音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要以重大“红色节日”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一二·九”爱国运动等为契机,用征文、演讲、辩论、革命歌曲演唱等形式,加大校园政治文化、高雅文化的市场占有率,增强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提高师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文化欣赏层次。要以提高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先进性为先导,以广泛性为基础,确立校园文化精品战略,组织好校园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生产,通过实施校园文化精晶战略,创造一批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学校特点的,深受师生喜爱并有社会影响的文化力作,不断提高校园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冲击力。

同时,要抓好“雅”、“俗”兼顾工作,雅的主旋律的东西是实现校园文化教育性的需要,而校园通俗文化也是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实现校园文化娱乐性的需要,它在师生中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它有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特殊作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缓冲器”、“剂”,同样不能被忽视。要针对校园娱乐场所、设施不足的现状,在学校政策措施导向下,重点用市场的手段,实现校园文化娱乐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适应和满足校园娱乐文化市场的需求。

3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校园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严格有效的管理是校园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没有有效的管理,校园文化市场就难以健康地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繁荣。而这种有效管理是建立在校园文化市场繁荣和发展基础之上的,离开繁荣和发展的管理,就失去了工作的中心,就有可能成为阻碍校园文化市场发展的桎梏。抓管理,首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市场管理的法规和制度。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文化部门要对校园文化市场进行界定和规范,并制定和颁布管理法规;另一方面是高校校园文化工作部门,要结合各高校校园文化市场发展的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规范校园文化市场行为,让更多更好的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其次是要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打击校园文化市场中的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维护合法经营的正当权益。再次是要坚持“扫黄打非”,净化校园文化市场。另外,还要重视校园文化的非市场化管理,即那些不能被市场所包容的文化因素的管理,诸如政治文化类、思想教育类、纯艺术类等内容,校园文化管理部门要通过恰当的手段,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来保证其在校园文化市场中的份额,不能让“俗”的挤掉“雅”的,非主流的冲淡了主流的。

4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校园文化产业,健全校园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产业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所在。对高校而言,问题在于校园文化有没有产业化的条件和可能。应该说,有一部分校园文化是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的,如文化演出团体就可以作为市场主体进行产业化运作,形成演出产业公司;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科研院所也可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开拓科研文化产业,形成研发一体的产业集团;还有图书出版发行产业、体育服饰、设备产业、音乐美术品产业等等。

在建立校园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学校作为管理主体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以前归属学校管理的有市场开发潜力的文化单位进行产业化改造,变主要靠学校经费投入为通过产业化改造达到经费自给自足,变高校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

5认真研究和把握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增强校园文化的市场效益

高校利用校园文化开展教育活动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规律;一是自主性和非强制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关系,教育者不具有强制力,受教育者具有自主自愿的较大自由度;二是寓教于乐,形式多样;三是关注热点,紧跟时代。市场规律主要表现在自由、竞争、效益等方面。校园文化工作者要善于研究和把握这些规律,重点要做好这样几点: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受教育者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提供什么,即校园文化建设要时刻以社会发展和教育对象的需求为中心来开展。同时,时刻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它决定着我们下一步的“生产”计划和“生产”目标,决定着校园文化市场的有无及大小,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

第二,要注重校园文化产品的“包装”。这主要是从形式上要求校园文化要形式多样,为广大受教育者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有了好形式才能承载更多更好的教育内容,才能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校园文化市场建设要弘扬传统文化,高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具有无限神往,又具有完善自我的内在需要,校园文化工作者要因势利导,把大学生的这种内在需要转化为现实的需要和行动。

6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地区性校园文化市场

市场具有统一性和开放性,而校园文化市场目前却是条块分割的、封闭的。这是由于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市场的客观存在的结果。现在要改变这种状况,最便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高校间校园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高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相互竞争、共同提高。可以以省市为单位,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和协调下,对高校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协调配置,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形成各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相互促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碰撞中得到优化,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市场与社会大文化市场的对接与融合。

7用市场文化激活校园政治思想文化市场

校园政治思想文化是指一定社会政治态度、思想和感情在高校校园的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扩大和深化主流政治思想文化在大学生中认同和接受的程度。如何更加有效地完成这项任务呢?我认为可以借助市场文化激活大学生对校园政治思想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在理性思索中接受和认同主流政治思想文化。

这里所谓市场文化是指观念形态在市场中的积淀和积累,是社会文化市场中的精神和魅力。就是说一旦建立了文化市场,那么这个“市场”就对各类文化产品、活动、现象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吸引力、渗透力、辐射力的综合效应,具有一种非人为的张力,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作用下,可以激起人们对政治思想文化的思索。而且市场本身所具有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创新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等等,都是同政治思想文化紧密相联的概念和观念,这本身也会激发人们对政治思想文化的兴趣。由此可以推论,我们借用市场文化观念,或许会对大学生接受主流政治思想文化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培育一批校园文化市场经营者队伍

校园经济论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做出的战略决策。在有关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方面的理论已经比较成熟,而在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其研究成果仍较少。笔者借助已有的研究和论著,结合重庆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北碚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互联动关系进行了说明。

一、高校与经济发展的关联作用

(一)内生经济理论

内生经济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增长领域取得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根据内生经济理论,长期的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知识积累与扩散、制度、文化等)作用的结果,内生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内生经济理论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传统生产函数发展为Y=A(R)F(K,L,R)。公式中Y代表生产函数的总产出,A(R)代表社会的技术水平,它是由个体创新行为积累而成的知识存量R的函数。K、L、R分别代表公司的个体资本存量、劳动力存量、知识创新行为对社会总的知识存量的贡献。

由上面公式可以看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推动:一是通过寻求要素投入量(资本、劳动力和知识存量)来增加产出,这是最直接的思维方式,它期待通过要素投入的正外部性和联动效应能够间接改善整个生产函数的技术水平系数乃至地区的微观环境。二是在既有资源约束下,通过技术水平系数的改进来增加产出。这种改进的意义在于它摆脱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以内生的资源来加速技术进步,从而在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的源头均在于实现A(R)的改进。

(二)高校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作用

1、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高校的职能逐渐从单纯地侧重于生产和传播知识、研究开发新技术成果,发展成为具有成果转让、中试、孵化企业、企业咨询和培训等多方面功能的统一体,它不但为区域经济进步提供科技动力和人力资本,也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与高校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区域规模,提高了区域的品位。

2、区域经济发展给高校发展搭建了平台

区域经济发展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为高校发展创造宏观环境。区域经济优势与财政收入成正比,经济发展快,财政收入就多,政府用于基础设施的投入就会增加。如果处于交通条件好、信息灵通、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中,高校就能够得到较快的发展,实现大学的规模效益。也就是说,只有在一流的区域中才能孵出一流的高校。

其次,区域经济发展决定市场的人才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历史文化、法律政治等,但最基本和最终的影响因素是人才。因此,区域经济总量、技术发展水平对人才的需求量有重要的影响。然而,人才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产品,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考虑市场经济观念,根据市场需求来培育人才。因此,高校总是根据目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数量、结构层次来确定本校学生人数、学习内容、层次等。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在为高校提供就业市场的同时,也决定了市场的人才需求。

综上所述,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呈现高度的双向效应。高校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增长反过来使区域对高校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高校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无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高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循环发展过程。

二、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重庆市北碚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重庆市北碚大学科技园是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于2002年5月同意启动建设的第二批部级大学科技园,是重庆市重点建设的高科技孵化基地,由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与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两所国家重点大学联合共建,内有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技术中心等67家科研院所为园区的高新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是重庆市科技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之一,也是北碚区实现“科教兴区”战略的重大建设项目之一。

1、北碚大学科技园概况

北碚大学科技园内有国家和部省级研发机构27个;建成试验/示范基地26个,示范面积7.2万亩;建成综合孵化器1个,面积17000平方米;专业孵化器3个,面积12000平方米。在孵企业89家,其中与依托大学有关联的达66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毕业企业18家,2004年在孵企业工业总产值23700万元,上缴税金1100万元。

北碚大学科技园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2个综合孵化器,5个专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达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300家,研发机构达60家,毕业企业年保持20家,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达60个,孵化企业年销售收入达30亿元。培养200名高素质的科技企业家和800名创新创业人才,创造3000个就业岗位,带动北碚IT、生物工程、仪表、农业科技、材料、商贸、居住、餐饮业的发展,努力将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部级大学科技园。

2、北碚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

北碚大学科技园按“三区一街”规划布局。技术创新区主要由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两高校组成,充分依靠两校人才和智力优势,依托两校的科研开发大楼、生物技术大楼等实验设施条件,进行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与开发,为园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源;专业孵化区包括建设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集群及创业服务中心,是科技园孵化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进行中试放大的专业区域;人才引进区则为园区创新创业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科技一条街突出信息、培训、市场辅导、会展、科技贸易、公共服务等功能,建成连接技术创新区、专业孵化区、人才引进区的科技文化走廊。

北碚大学科技园以生态环保高新技术、农业生物高新技术、机电仪一体化和新材料为主导孵化方向。其中生态环保高新技术主要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国家生态试验/示范区建设及西部大开发服务;农业生物高新技术主要为三峡库区移民安稳发展和西南丘陵山地现代农业服务;机电仪一体化和新材料主要为解决国家高度重视的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化”问题和建设长江上游新型工业化基地服务。

(二)北碚大学科技园与北碚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北碚区是重庆市主城九区之一,全区幅员面积755平方公里,人口70万,是重庆乃至西部地区有名的科教文化区和生态产业区。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86亿元,比1949年增长121倍,年均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15元提高到2008年的21966元,年均增长9.0%;提前七年完成了在20世纪末经济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全区产业结构顺序由建国初期的“一二三”变为2008年的“二三一”,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和调整中正发生着根本性转变。

北碚区之所以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大学科技园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北碚大学科技园位于北碚新城,占地1.5平方公里,西南大学就位于其中心,充分发挥了大学在生态环保高新技术、农业生物高新技术、机电仪一体化和新材料高新技术等三大孵化领域的优势,提升了北碚工业园区的技术水平,缩短了技术产业化的过程,解决了北碚区自主创新对技术及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摆脱了外方技术垄断的限制,成为北碚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三、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实现产学研结合,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结合及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支撑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大学科技园的科研应立足地方的需求,进行高校与区域科技资源整合和联合攻关,使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

(二)积极利用优势资源,加速园区科技成果的转化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通道,因此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发展战略提供论证、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三)完善园区管理运行体制,最大化服务区域经济

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产业化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高校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入园创业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最大化地服务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丁小浩,陈良.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对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影响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0(2).

2、林源源,袁国秋.江苏高等教育对经济的间接拉动效应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2).

3、孙玉华.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J].辽宁教育研究,2004(5).

4、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Z].2006-11-24.

校园经济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高校生态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要体现和谐与发展,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持续发展。在构建生态校园文化中还要注意把握好4个方面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校生态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生态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生态校园文化建设是时展的要求,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建设生态校园文化工作中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高校生态校园文化构建的指导思想

当今时代,作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高校校园,广大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文化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趋势在向高校渗透,这凸显了在高校生态校园文化构建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重要性。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生态校园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就可能失去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既继承我国优良文化传统又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把握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正确方向的指针,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稳定器。它为生态校园文化建设指明正确方向,是生态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理论指导,能为生态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是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武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基础。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要使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问题时,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的关系,鼓励他们把个人的抱负同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树立社会主义理念,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最终形成生态的校园文化。

2 高校生态校园文化构建的价值目标

2.1 生态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和谐与发展

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实生物”思想的继承,也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是动态中的和谐,是有序中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价值目标与现实发展过程的统一,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正因为校园中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存在矛盾与冲突,才要追求和谐;也正因为追求和谐,才要调解矛盾。因此,校园中存在不和谐是必然的,是一种常态,不但要正视这些矛盾冲突,敢于让它暴露出来,还要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规律,更重要的是关注不和谐背后所包含的积极因素,解决问题并发扬积极因素,使校园文化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2.2 生态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既是时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和谐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以人为本,它体现生态文明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本质和核心,也体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归宿。高等教育将人的可持续发展看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以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作为核心。当然,以人为本并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层面上,应当把人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从生态的高度来看人,以生态平衡的原理来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生态意义上的“人”是把人看做地球上生命系统的一员,应当重视整个地球生态协调、和谐与稳定。当将“以人为本”作为校园文化的价值选择时,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也应当是立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校园整体生态构建,关心生态系统的每一成员,使校园文化建设朝着一切有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努力。

3 高校生态校园文化构建需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3.1 生态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在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中物化倾向突出,即很多高校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急功近利,搞形式主义,掺杂太多的功利主义目的,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在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中,良好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以及生态环境中蕴含的人文气息,是无声的育人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它对陶冶师生情操、启迪智慧、积淀高雅的校园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作为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出发点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却发掘得远远不够,特别是未充分体现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有机载体,是大学精神最丰富、最生动的体现。在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发掘在历史的土壤中蕴含的文化宝藏,对已经形成的大学精神加以归纳和珍视;要在传承历史的同时播下新的文化种子,使其开出新的生命之花,赋予大学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它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2 生态学术环境与学科专业环境

大学生态学术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为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进行复杂的学问探究和科学实验等活动的生态系统。大学生态学术环境既要受到大学外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社区文化环境等的影响,也要受到生态校园文化内部的学科文化、专业文化、行为模式、人际关系的渗透与影响,受到学校环境、院(系、所)环境、学科专业环境、课题组环境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学科专业环境是生态学术环境的重要内部环境因子,相比院(系、所)环境和课题组环境而言,其对学术的影响更直接也更大。在高校要坚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突出学科特色,浓厚学术氛围,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注重学科关联度,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处理好内部学科专业与学术人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处理好学科、专业内和学科、专业间资源与政策的合理平衡问题,营造良好的生态校园学术环境。

3.3 生态学校行为文化与个体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高校生态校园文化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能直接影响到生态校园文化构建的行为主要是学校行为和个体行为。学校行为:每个学校都应以生态观来看待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引导师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改善学校的生态管理,加强生态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突出教学改革的生态化进程,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多样化、教学手段合理化、思维方式多元化、学科建设最优化的生态教育教学格局;同时还应结合各学校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办学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创建学校的绿色品牌,形成良好的绿色育人环境。个体行为:在校师生是个体行为的直接责任者,是生态校园文化构建的生力军。师生员工都应积极参与学校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养护,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优势制定相关的生态建设活动实施计划,结合各种文体活动、教学活动、学术活动和日常行为,把持续和谐的生态观念传播到每一个行为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去。无论是学校行为还是个体行为,都要接受社会、媒体、大众的舆论监督,都要大力普及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绿色行为,使之成为社会绿色行为的表率。

3.4 生态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社会的主文化、大文化、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亚文化。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适应性的特点与社会密切联系,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校园文化正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走出校园。对社会文化产生积极影响,同时社会文化也通过各种渠道对校园文化施行强有力的渗透作用,社会文化的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市场经济是一个社会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腾飞的最有效的途径,它本身就包含着相当程度的人文意蕴,具有促进人类精神奋进、升华的一面,这给校园文化带来有益的养分。但又因其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的本质,随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文化多元化,导致各学校生态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差异,最终使得部分大学生价值主体个性化和价值取向功利化,大大削弱生态校园文化的群体教育价值观念,导致有些学生价值目标短期化。因此,高校要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由精英走向大众,由为经济服务的部门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部门。在肩负历史使命的同时,大学仍要在保持自身的价值、遵循内在的逻辑中寻求大学校园内各生态因子的平衡。总之,21世纪的大学校园不仅要达到内部的生态平衡,还应促使外部生态环境的优化,提高大学校园的社会辐射力度。

参考文献:

[1]王长红.试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世纪桥,2010(7):145

[2]林莉.生态文化与21世纪的大学校园[j].现代大学教育,2003(2):54-57

[3]王文鹏.生态视角下高校文化建设探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4):26-27

校园经济论文第9篇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专业化的职业技术人才。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素质,不仅需要在学院硬件设施上有所提高,更是要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笔者旨在对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这一核心理念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实践。

关键词:

就业导向;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原则”,而为了更好地实践这一方面不仅要着力提高高职院校的硬件实力,还应在软实力的提升方面下功夫。而在提高高职院校的软实力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略。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应基于就业的方针,作为就业理念和职业精神道德的传递方面的主力军,使高职院校学子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牢固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表现出更为出色的专业素养。

一、“以就业为导向”规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向度

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针和基本的办学理念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将就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动力,把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作为办学之基本向度。“以就业为导向”意在说明,某种程度上现代的高职教育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当中,成为满足相关行业的需要并最终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同时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满足学生的自我理想,实现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符合市场的需求,符合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教学模式上,从理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转向实践导向的理论与实践一体的高职教育模式。概言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所体现的内涵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倡导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文化和实践本位的注重理实一体的课程文化。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内涵

1.必须体现时代特色。当今是市场经济的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摸清市场经济时代的规律,把握市场规律认清市场规则,在市场竞争和合作当中掌握好良好的技术技能。

2.必须符合社会需求。校园文化还应当有效传递社会需求。对于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通常有一种低于普通院校学生的自卑感。要让他们切实的认识到职业教育并不比普通教育卑微,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支持,大量的职业人才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命力量。

3.必须体现行业要求和职业道德。应当利用校园文化来传递行业规范和企业文化,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势,在牢固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能在文化素养上符合行业与企业的要求,

4.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状态。此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手段,从根本上说还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成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调节学习生活的一大剂。在潜移默化当中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施加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实践途径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例如组织知识竞答,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举办增强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表现能力并培养参与和合作的精神。尤其是组织一些专业知识竞赛活动,例如针对一些工科类的专业,组织相关的技术操作竞赛,知识竞答等活动,或进行设计大赛等。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在这些活动中,尤其讲求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固定的团队组合,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加强校企合作、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来丰富校园文化。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就业导向的要求决定了高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一定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它要求既要着力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来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素养;还要采取实际措施。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要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其中,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觉投身实践。比如可以要求一些合作学校的主管及HR来学校向学生介绍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等内容。比如石油化工专业渗入“铁人王进喜精神”,凸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怕困难、敢于担当以及乐于奉献的文化价值理念,使学生能自觉把“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转化为自己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强大动力;医学护理专业渗入“白求恩精神”,凸显精湛医技、救死扶伤、无私奉献与服务人类的精神,使学生深刻领会护理专业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同。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等具体措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实践,用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性,并且把这些具体的措施逐步发展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持续的接触社会,这里除了能让学生获取一定的薪资报酬外,更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各类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这样的“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不同方式,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总之,通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之塑造,可以更好地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调节其学习与生活的节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逐步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从而使高职院校学院成为适应社会所学、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剑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新西部,2014(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