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临床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6:21

临床教学论文

临床教学论文第1篇

1.1专业能力

临床实习阶段护生主要进行基础护理的实践,同时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专科护理进行学习。临床护理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丰富的基础护理和整体护理知识及实践技能,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护理知识,并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护生正确评估患者病情,用医学术语对病情进行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指导护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充分的评估并给予治疗处置、健康教育、康复指导、药物相关知识宣教等。

1.2教育教学能力

实习过程中护生要接触丰富的病例,了解前沿临床知识。临床护理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典型病例和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互动的讲解,对护理技能操作进行详细示教。学生入科前,各临床科室要根据本专业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根据核心能力培养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进而制定入科教育、教学查房、业务讲座的内容。这就要求临床护理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应用多媒体的能力等。

1.3领导能力

领导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沟通能力、亲和能力等。当前医疗市场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更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9];实习护生自身存在护理技术操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基础知识及临床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同时,护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实习过程中遇到繁琐的实际工作和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往往会出现挫折感。在这种情况下,临床护理教师要有较高的领导能力,才能带领护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良好的沟通和亲和能力,有助于临床护理教师与护生的沟通,及时发现护生的心理波动,并疏导护生的心理问题,提高护生对专业工作的认同感;较强的协调能力和指挥能力,能使临床护理教师合理安排日常护理工作和护理临床教学,实现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共赢。

1.4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临床护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并制定教学目标、重点,结合临床工作和教学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面对患者及家属对实习护生工作能力的质疑和维权。这就需要临床护理教师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公平、公正的评估护生的工作;对日常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有敏锐的判断力,合理安排协调日常护理工作与护理临床教学的关系,避免护理纠纷发生。

2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对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

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实习医院各科室的支持,实习医院建立护理教研体系专门负责实习护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医院自护理部到临床科室分别设立内、外、妇、儿、五官等护理教研室,设置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并设立教育学院对护理临床教学质量全程监督。医院制定教研室各级人员岗位职责、护生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对临床护理教师进行相关管理和培训。

2.1定期业务培训

实习护生入科前,有教学任务的临床科室,按照实纲要求制定本科室的实习教学计划和具体内容、题目,并上报教育学院统筹安排。实习教学计划和内容确定后,在护士长支持下由教学秘书组织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分别准备具体的教学内容。临床护理教师作为临床护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为护生提供前沿的临床知识,但综合专业理论知识、人文学科知识不足,对疾病相关知识点缺乏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突出的、系统的、互动的讲解能力。因此实习医院和科室定期组织临床护理教师进行专业和教学相关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各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均应按照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要求进行实习带教,规范入科教育、业务讲座模式,规范实习护生考试及评价模式。教育学、心理学培训可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更好的了解实习护生的心理变化,因材施教、合理组织教学,更好地传授临床知识。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直观,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灵活多样的展现给学生,可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及多媒体使用培训,可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熟练应用于授课中。科室常用技术及最新进展培训,可提高临床护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好的适应临床教学的要求。

2.2合理应用评价体系

临床教学论文第2篇

“临床”作为医学术语,源于医学著作《临床医学的诞生》,“临床医学”是相对于基础医学、靠实地诊断治疗病人的医学。教育学人由此获得启迪,主张在师范生培养中融进临床学理念,以突出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案例性、现场性和动态性。“临床教育学”概念由荷兰学者提出,后在日本、美国发展较快。1988年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设立“临床教育学”专业,2000年田中孝谚著作《理解儿童:临床教育学的尝试》出版;日本多所大学设置“临床教育学研究中心”,聚焦教育实践,展开教育、医疗、心理等多学科参与的“临床教育学”研究。美国20世纪90年代有教育学者提出相关概念并产生积极影响,柯南特主张由“临床教授”负责指导和评价师范生教学实习,古德莱德呼吁加强“临床教授”队伍建设。这些理念在美国及西方国家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美国“蓝带小组”研制出了“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特别强调候选教师的临床经验。

1.基于“临床教育学”的教师教育研究成果

我国以“临床教育学”为命题要素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以译介性内容为主,较有影响的有两篇:刘燕红、周琴发表在《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8期上的《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述评》,钟启泉发表在《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9期上的《从巴赫金的语言哲学看“临床教育学”———日本教育学者浅沼茂教授访谈》,前者概述美国2009年以来临床教育学应用与发展,重点介绍“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背景、研制思路、主要内容等,对我国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钟先生的访谈文章涉及理论视野较深广,其中介绍临床教育学三基轴概念:“现场性、实践性”,聚焦医学中“实地”特征;“病理性、问题性”,聚焦医学中针对“病人”个别性;“发现性、批判性”,基于“临床”的引申义。此三基轴构成彼此独立的三维空间,虽然逻辑关系不甚清晰,但基本揭示了近年来临床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及特色,为研究者提供一个鸟瞰临床教育学整体面貌的工具,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基于临床教育学的教师教育研究,国外体现为“在实践中”“指向实践”“为了实践”的教育模式,以英、法、日、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国内聚焦于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获得途径的研究,钟启泉、陈向明的研究成果具有引领性影响。我国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侧重于“现场性、实践性”问题的研究,而缺乏对“病理性、问题性”现象的关注;有些研究即使涉及学校存在的“教育的病理”或“病理的教育”领域,也多数是着眼于对教育教学中“已然”的“问题”“病理”进行归类、总结,为之寻找“治疗”手段,并形成带有共性特征的诊疗方案。而临床教育学则注重教育教学问题的个性化内涵研究:如果时间、地点和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诸多教育因素不同,则其“现场性、实践性”内涵必然不同,可能出现的“问题”“病理”也将各有不同。教师要充分认识儿童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对中小学生行为、心灵的“病理”有一定的敏感度;善于预测或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焦虑、困惑”等心理问题,“逃学、欺凌”等不当行为,以及校园“轻生案”“案”等,对此能够适时寻求恰当的引导、教育等规避策略和方法。总之,师范教育不可能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教师只有增强反思能力、发展教育智慧,才能妥善解决复杂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旁逸斜出”或“突发事件”。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发展新趋势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指向研究,以裴娣娜、倪文锦、王荣生等学者及大批语文教改一线专家为代表,其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影响。《语文建设》2013年首期发表《聚龙宣言》,开启了大规模的“真语文大讨论”,全国语文人针对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假大空杂”的积弊,进行了全面反思和重构。2014年以来,《语文建设》又相继推出系列讨论专题,如“将国学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本”“文本解读应以文本为本”“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之本”“继承并弘扬古代优秀语文教育传统”等,并且集中刊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前期成果,包括语文教育改革的总体构想(任翔)、语文教育语用观的核心理念(曹明海)、语文教育改革的整体设计(李宇明等),还有语文教育评价(倪文锦)、语文教师教育(靳彤)、语文教材改革(顾之川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语文建设》2014年第6期、第7期、第8期)。这些都是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前沿成果,无疑应该成为语文教学论课程优化建构的重要元素。

3.“临床教育学”视域下语文教学论课程优化研究的意义

临床教育学强调实践性、跨学科性,其隐喻意义在于:临床医生在决定治疗病人时,一般运用艺术的、非形式的、质性的方略,是不能量化的。基于临床教育学的理论视野,优化学科教学论课程,将使高效开展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研修工作拥有源头活水。当前,业内人士已经关注“临床性”,普遍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打造,但往往强调了可操作性,却淡化了学术性;流于急功近利的机械训练、低效模仿,解决的都是“已然”“应然”问题;侧重于打造知道“怎样教”,却淡化了要理解“为什么这样教”,忽略了要反思“还可以怎样教”。借鉴临床教育学“三基轴”内涵特征,突出对“或然”“将然”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导致教育环境的复杂对教师的新要求。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殊性质,在人终身发展中奠基性的重要地位,以及学习内容和任务的高度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境更为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同时,母语教育对于“立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任重道远的使命,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因而,开展临床教育学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优化研究,更具特殊意义。2013年国家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了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志最近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因此,进行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优化研究,对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从而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实效性、时效性,也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语文教学论课程优化建构的目标定位及主要内容

1.目标定位

借鉴临床教育学“三基轴”内涵特征,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三个基本理念;以“回到原点”为突破口,着力研究“学科”“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发展”几方面的原点问题,以语文学科为凭借和依托,以语文教学事实为基础,以提升语文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和教育智慧为旨归。

2.主要内容

(1)遵循“实践取向”理念,突出“现场性、实践性”特征,研究当代语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特征及获得途径和策略,聚焦于“语文教师知识”,包括语文学科知识、语文课程知识、语文教学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学实践的主要原料和依据;知识与能力,是教学实践的两个基本支点;语文教师知识首先应该指向“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即学校教育课程中的语文课程学科知识,由文字、语言、文学、文章等多门学科综合改造、遴选、提取而来,这些知识力求精要、好懂、有用,以适应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后来被概括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称为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并列,构成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双基”。语文课程知识。随着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从关注“教学层面”走向关注“课程层面”,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课程的整体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语文课程知识,即把语文学科知识转化为语文课程内容的知识,其基础内容仍然是语文学科知识,但又不是单纯的语文学科知识的直接呈现,而是对它们进行加工、重整、变更,使其形成课程知识,即指向语文教学目标、在学校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学习,而且是可以教、可以学,值得教、值得学的语文知识。语文课程知识内容指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实现什么目标”,指向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知识;二是“拿什么来实现此目标”,指向为了实现此教学目标,要运用哪些语文知识;三是“怎样教才能更好地实现此目标”,指向将采取哪些方法、策略来呈现、传递这些语文知识,使其能够转化为语文能力,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是“何以知晓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指向如何通过检测、评估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判断教学目标实现的效度。语文教学知识。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L.S.Shulman)提出“教师知识”的概念及其理论框架,由七个组成部分构成:学科内容的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关于学习及其性质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目标与价值的知识,其中“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最受重视,它是“学科的科学内容与教学论的合金”: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和表征为有教学意义的形式、适合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能力,是综合了学科知识、教学和背景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由于学科教学知识(PCK)具有专业独特性、个体发展性、多元整合性、实践生成性等特征,因此,该部分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知识(PCK)如何获得,难点是语文教材内容教学化和语文教学设计个性化。理想的语文课程体系应该是:课程目标内容化(国家)———课程内容教材化(专门机构)———教材内容教学化(教材编者、教师)———教学设计个性化(教师)。我国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仍然属于“能力型”标准,缺乏课程内容;而当前的教材基本属于“文选型”教材,在“教材内容教学化”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必然增加语文教师“备课”的难度。据业内研究者粗略统计,70%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是源于教师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的欠缺,问题大多处在弄不明白究竟要“教什么”。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教材内容教学化”不到位有很大关系。“教什么”“学什么”比“怎样教”“怎样学”更重要,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有效教学的原理之一。

(2)坚持“育人为本”理念,注重“病理性、问题性”特征,改变一味重视“已然”“应然”问题的研究惯习,重视语文教育教学中“或然”“将然”问题的研究,旨在提高语文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其形成语文教育智慧。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表明,当代教师教育必须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反思性实践家的成长”,课程实施需要由“定型化教学”走向“情境化教学”,教学研究需要由“技术性实践”走向“反思性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由“教育理论实践化”走向“教育实践理论化”,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优化必须在此前提下进行。要广泛吸纳“真语文”大讨论的研究成果,探索怎样建构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和教育智慧的形成。特别要研究怎样锻造教师的“专业品性”,引导语文教师形塑自我角色,恪守专业伦理,习得专业知能,养成实践智慧,促使其提高对学校教育教学中“或然”和“将然”的“问题”的洞察力和敏锐度,增强驾驭教育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进行自我角色的形塑,了解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善于通过母语文化的熏陶浸润,促成儿童心智的良好发展。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品性,才能避免在教育教学中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怠惰心理,甚至出现“惹不起,还躲不起吗”的逃避行为;教师“不愿做”比“不会做”更亵渎“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本,更有损于教书育人的大业。拥有优秀专业品性的教师,对教育教学中“或然”“将然”问题,不仅具有敏锐度,还具有责任感;他们对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能够使日常“保健”“预防”与“临床治疗”合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传承母语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师更加责无旁贷。

(3)体现“终身学习”理念,强调“发现性、批判性”特征,体现当代教师“反思性实践者”的专业属性;聚焦于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即语文课堂技术(基础)———语文课堂技艺(桥梁)———语文课堂艺术(境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教授唐纳德•A.舍恩(DonaldA.Schon.)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师要从技术理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实践中反思和探究,树立“反思性实践者”的专业形象,他指出,“反思性实践者”是实践情境的研究者,是实践知识的创造者。“反思性实践者”体现了当代教师的专业属性。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充其量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他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罗赛尔、科萨根指出:“训练只能缩小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的差异,而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却是促使一部分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教学实践的过程,不是合理技术的应用过程,而是在复杂的语境中展开的实践性问题的解决过程,是要求高层次的思考、判断和选择的决策过程。反思,是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的重要途径。就反思策略的生成机制而言,可以分为“外辅式”“内发式”两种,前者是经由教师教育者引导而学会反思;后者是由师范生、准教师进行自我澄清。对准教师而言,“内发式”反思难以自动生成,需要在教师教育者的指导下逐渐形成并提升反思能力,因而“外辅式”策略在教师职前培养中更加重要。国外教育研究者通过初任教师与熟练教师的比较,揭示了熟练教师的实践性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第一,不仅在课前、课后进行反思,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即兴地思考丰富的内容。第二,能够积极地、感性地思考教学,即在教学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推理,发现并解读教与学的问题与意义,并从该问题与意义出发探寻教学的其他可能性,以求得实践性问题的解决。第三,不限于教师的教,能够置身于学生的种种立场来反思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够多角度地把握教学事件。第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与学的语境,从教材内容的关系、其他学生思考的关系上来做出相应的思考与判断。第五,能够发现教学中的种种事件之间的复杂关系,不断地重建教学所固有的问题框架。任何课堂实践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对立统一。教学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实用技术,但在教学过程中包含了艺术的要素———直觉性、创生性、即兴性、表现性;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即便是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必须有“艺术性”。建构语文高效课堂,就是使语文教师努力从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迈进,其发展的逻辑思路可概括为:语文课堂技术(基础)———语文课堂技艺(桥梁)———语文课堂艺术(境界)。第一,语文课堂技术,即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且被固化、定型,具有普适性的教学观念、操作流程、方法手段等,它是浓缩了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精华,是静态化了的语文教学智慧;课堂技术是高效课堂的起点,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底座”,因此,必须强化语文课堂技术的训练与掌握,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打牢基础。第二,语文课堂技艺,即指在熟练掌握语文课堂技术的基础上,个性化地理解、迁移、改进和重组现成的语文教学技术,使其更适应当下的教学情境,更符合自己的教学需求的一种更加合理有效的课堂样态;语文课堂技艺,是语文教师基于自己的专业积累,进行反思性实践的专业提升的成果表征。课堂技艺,是“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的过渡带,具有桥梁作用;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技艺,可以避免对名校名课的“模仿秀”,回归语文真味。第三,语文课堂艺术,是高度自主化、个性化、弹性化的语文教学形态,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教学境界。教学艺术表现为优秀教师对教与学的整体性理解和知行合一的行动样态,这些思维和行动特征已经组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个人哲学。研究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与形成,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背景,重视中国教师本土的思维和行动特征研究,有必要通过整体性、情境化和默会知识等方式进行研习;如优课研究、案例剖析、反思性模仿等方式,还可以采用师徒制、做中学、角色体验等途径,促成语文教师教学经验的生长与升华。

临床教学论文第3篇

1.1研究对象选择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各附属医院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参与调查的人数共110人,男60人,占54.5%,女50人,占45.5%。18~20岁7人,占6.4%,20~25岁85人,占77.3%,26~30岁18人,占16.3%。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总结。检索国内外引用率高的PBL教学的文章并总结。

1.2.2个例访谈。选择曾参与过PBL教学的教师、学生进行访谈。1.2.3问卷调查。依据个例访谈和文献总结的结果,给参与过PBL教学的学生发放第一版问卷,并收集分析学生反馈的信息和关注的问题;听取资深PBL临床教学指导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完成第二版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个人背景、PBL教学现状和理想中的PBL教学、个人感兴趣的部分。将问卷调查上传至网站,将网址发放给对PBL教学感兴趣的学生,网上完成问卷,并提交。

1.3心理危机近几年,医疗纠纷的增加使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也使医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担忧,严重者产生了抑郁心理,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最终损害患者的利益。

2结果

2.1PBL应用课程和学生分组情况在110人中,有98人希望在临床医学课程中实施PBL教学模式,占89.1%;64人希望在人文课程中实施PBL教学模式,占58.2%。79人希望随机分组,占71.2%;101人希望小组人数为6~8人,占91.2%;76人希望设组长,占69.1%。

2.2导师在PBL教学中的作用在110名学生中,71人希望导师不参与讨论但引导学生发言,占64.5%;103人需要导师在PBL课程讨论之后进行总结,占93.6%;77人希望导师的专业和带教内容一致,占70%。

2.3座位安排和设施配备在110人中,75人希望PBL教学中学生围坐,教师与组长坐在学生中间,占68.2%;82人希望教室配备网络设施,占74.5%。2.4教案设计在110人中,86人希望疾病诊断假设的提出方式以病生理为主线,占78.2%;48人希望讨论的内容是典型的常见病,占43.6%;41人希望讨论的内容是不典型常见病,占37.3%。

3结论

对医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其正确面对医疗纠纷,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以更好的心理投入学习;对已具备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生可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大多数学生希望PBL教学形式统一,设施完善;应提高导师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带教老师只要具备基本的病理学、病生理学等基础知识,可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对非本专业的带教同样可胜任,但在讨论结束后应由本专业的教师为学生进行总结;课前提供患者简单的主诉,既可帮助学生课前准备,又不限制学生思路。

临床教学论文第4篇

人类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已提出多年,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是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预防医学教学安排的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面广,难于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漠,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来听课,考试则应付及格。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生专业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结果,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不具备家庭、社区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服务意识。

2教学队伍的教学思维转变不足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科学,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侧重以个体和疾病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对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没有详细或明确地阐述,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要求,内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同时,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对医学全科知识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也偏离临床及实际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无法在思想上强化“大卫生观”。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偏差

虽然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但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临床,轻预防,重专业技能培养,轻预防医学实践的思想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4预防医学教学对策

4.1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是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关键。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增加,传染病的危害仍然存在,这些疾病单靠临床医学很难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临床医学生看清形势,在学好基础、临床的同时,重视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学会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加强二、三级预防,对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和控制,对人群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提供健康素质服务。另外,国家在努力推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今后,很多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一名全科医生,而全科医生必须是防治合一的。作为未来卫生队伍的中坚力量,“三级预防”观念的强弱以及预防技能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医生,对所接触的人群进行预防医学知识教育,其结果都会事半功倍,在某些方面会比预防专业人员的影响更加深远。所以,必须引导他们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培养他们在未来社区医疗中,能从预防观点、群体观点出发,加强健康教育能力、调查能力、分析和处理卫生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他们自身实力,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健康。通过在课堂上逐步地、不断地向临床专业学生传输以上信息,把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临床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未来角度、从自身角度、从实用角度高度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

4.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我国政府对预防医学事业高度重视,中央财政对预防医学专项投资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已将公共卫生列入建设公正社会的重要议程。为此必须转变观念,特别是管理层、决策层的观念转变是关键。近年来,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法手段上都进行了改革,在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因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观念、内容、手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培养目标的定位、标准、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目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学队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学生毕业为主要目的,对目前快速发展的生物医学知识掌握不足,同时,对相应的社会学科知识了解也较少,提高一线预防医学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

4.3加强基础、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联系,转变教学模式

临床教学论文第5篇

(一)采用自觉管理模式

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前,我院主要采用的模式是由科教科负责人定期检查临床科室的教学,有些临床科室为了应付检查,会临时下载一些教学幻灯片或抄写几个教学题目作为培训记录,实际上却没有进行了培训;有些科室虽然进行培训,但是形式化严重,没有结合自己科室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开展实质性的培训课程,临床医生或实习医生也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教学培训是被动的,也是低效的。为改变这种被动、低效的教学管理模式,试探性地采用了自觉管理模式,具体方法是在每年年末,由科室负责人和教学秘书制订本科室下年度教学计划并报科教科管理处,科教科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适当建议并调整后反馈回各科室,科室按照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开始执行,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报科教科备案即可,这样各科室就可以结合本科室临床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培训。医院建立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在每个科室设立一名教学秘书,由教学秘书具体安排科室教学时间,科教科管理人员按照各科室计划定期检查教学培训情况。每次培训完成后,参加培训人员需对培训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如培训完成后由参加培训人员及时填写培训效果表,科教科将根据培训效果表对培训教师打分,并收集培训建议和意见,对科室具体问题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通过多次培训还可以找出各科室的共性问题,共性问题可以进行统一培训教学,由科教科和临床科室共同商讨,制订解决的具体方法并要求各科室整改。如科室对共性问题不进行整改,将上报院领导,直接与其年终奖、年度评优秀和晋升挂钩。按照这种新的自觉管理模式,通过各科室的主动培训教学,对医生和学生的业务水平有了实质性的帮助,通过近两年的实施,使临床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通过教学培训得到彻底的分析和解决,科室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达到了真正的培训效果,培训计划也得到了有序的开展。

(二)采用双向互动式管理模式

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前,我院培训教学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采取科教科对下属科室下文的方式,让科室按照下文规定进行机械式的教学培训,科室与科教科没有互动性,参加培训的学生积极性也不高。采用双向互动式管理模式后,医院和科室共同参与医院教学管理,制订的教学计划更加符合科室实际情况,并且与当年开展的新技术项目和科研项目有机结合,科室成员的积极被调动起来。由科室成员参与科室的培训教学计划制定,轮科的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情况提出自己需要学习培训的内容或想法,综合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来确定培训主题,设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培训课程,并要求参加培训的成员在听课前积极收集资料和问题,以便在培训过程中使学生和培训教师产生互动,优化培训效果,让参加培训的学生的临床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另外,实习学生也被允许参与全院的教学计划制定,根据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对教学的侧重点进行适当调整,开展一些学生更感兴趣的培训课程。还有,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感兴趣的科室,医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在兴趣科室的学习时间,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通过上述双向互动的管理模式,培训教学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让管理和教学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

二、新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在实施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后,我院医学教学管理水平和能力有显著增强,全院大多数教学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了教学的重要性,临床教学科室积极主动参与医院教学工作,医院教管部门管理人员与临床科室教学人员融为一体,医院管理方式显得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后,教学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现已成为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柳州医专及桂林市卫校等多所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同时还是广东、湖南和贵州省等多所医学院校的实习点,我院现在有实习学生120余人,专业广泛,包括临床医学、药理学、护理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和检验医学等专业,2014年来我院教学科研取得多项突破,科研项目获省级和市级立项比上一年度增长60%以上,多次获得桂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得到卫生厅和教育厅表彰和肯定,发表教学类论文多篇,年度教学评估为优秀。

三、讨论

临床教学论文第6篇

1.1试验组采用情景与案例联合教学法。虽然,护生在学校里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进入临床实习,但并不能立即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如对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急救的处理等,遇到问题往往无所适从。因此,我科设计了情景与案例联合的教学方式。入科后每周一下午由带教老师依据产科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及危重症设计相关的场景,并结合典型的案例讲解,在场景中学习常见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入科实习由临床带教老师与护生实行“一对一”跟班带教。

1.1.1案例分析每周一下午由教学老师或护士长选取近年度的相关具有代表性的病历,涉及常见的产科危重症如子痫、急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复苏,每周选取其中之一,以多媒体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分析并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整体护理的观念评估病情,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和判断,教师将重点的内容和技能训练的要点在常见的案例中加以概括说明,更直观地体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1.1.2情景设计每周一下午在讲解案例分析之后,依据案例中的情景,并由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老师精心参与设计,指导学生在营造的抢救场景中训练,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模拟的病例场景中,通过具体的操作演练,重点培训护生观察和首次评估患者病情的能力,初步分析问题能力和协助医生进行必要的应急处理。教师将护生分为若干小组,指导护生对患者做出快速评估,准备抢救药品、物品,动手操作常用仪器如输液泵、氧气装置、简易复苏器、心电监护仪等的使用以及必要急救措施。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协作分工,轮流动手操作演练。在情景模拟抢救中学习如何执行口头医嘱、如何给药、如何保留和整理安瓶、如何记录抢救经过和书写重症记录等。培训内容涉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纠纷的处理等方面[3]。

1.1.3师生互动课程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本次案例,学生可轮流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共同讨论不理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教师可最后总结答疑,补漏并点评,矫正学生共性的错误,进一步加深课程理解。从而,有助于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化地掌握。例如学生可根据情景演练,主动自己归纳总结抢救的流程,进而加深印象,而非死记硬背似的记忆。

1.2教学评价出科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分别采用百分制。理论知识考核常用药品、疾病护理要点、抢救流程、病例分析等,占100分;操作技能考核其产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及仪器设备使用熟练程度,占100分,60分以上为及格。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两组教学效果比较经x2检验,试验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提升了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此联合教学法的实施,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而是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带教教师充分发挥了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大胆地提问,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加了学习兴趣,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理论知识引用到常见的临床案例中讲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同时在情景演练中教师便于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利于集中指导,矫正错误。由表1可见,试验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成绩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情景与案例联合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有效。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原来单向教学过程转变为双向、互动、合作、探究的过程,把护生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由死记硬背转变为分析-理解-实践-巩固[2]。

3.2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产科工作的特点,要求护士动手实践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较强,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且一些理论知识较抽象、枯燥,情景与案例结合的教学方式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脱节,能更多地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积累间接经验,尤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

3.3增强了护生的团队配合意识和提升了职业自豪感。在此联合教学法中,通过在情景中演练,学生们亲身体会到,合格的护士不但要具有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在抢救中要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增强了团队意识。从抢救成功的案例中,增加了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敬业之情。

4小结

临床教学论文第7篇

(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该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在60多所医科院校中推广并改进。这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根据问题探索式学习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上世纪80年代,我国医学院校开始试行、推广PBL教学。四川大学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PBL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与国外院校交流学习,于2006年开始试行PBL教学。而选择PBL在临床内科学的教学,应重点考虑以下配置:

1.1病例设计方面

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应用一些水平较高,难度适中,实用性较强的病例,分批分层次地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

1.2教师素质高

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所培训教材的全部内容,又要不断学习最前沿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学以及实践经验,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更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讨论后及时进行总结,点明要点。

1.3教学资源方面

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材、图书馆、网络等)做后盾。

1.4教学效果的评价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于PBL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仍不完善,也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们自己的评价体系。

2启发式教学

(ModelsofHeuristicTeaching,简称MHT)维特罗克(M.C.Wittrock)在《启发式教学模式》(ModelsofHeuristicTeaching)———文中曾指出:启发式教学模式提出了倡导者关于问题解决法和学习策略———包括学习和记忆知识方法的教学。该教学方式基本阐述了教学过程中的多效能的等方面,与PBL教学方式不同的是这些效能超出了对学习针对性知识及答案的范围,进而包括怎样学习、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怎样发展、使用学习计划等老师与学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把学生认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用这种方法的学生,在今后离开校园与教师后有利个人继续教育及深造,在终生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病例式教学

(Case—basedlearning/Study,简称CBL/CBS)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较为普遍采用的“三段式教学基本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实践。该模式的缺点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临床实践是基本脱节的。如何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最多的理论知识和最实际的知识运用,成为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病例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们目前所面对问题的压力。指教师根据所授课的学习目的不同,以病例为基本教学素材,将学生从基本理论的知识层面升华到医学实践的真实情境中,其间不断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模拟及发现等讨论问题方式的加入,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复杂临床现场的判断力和行动能力等综合素质。

4循证医学教育

(Evidencebasedmedicaleduca-tion,简称EBME)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循证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信息时代深入,符合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该教育方式则是以病人的问题作为出发点,以学生讨论为中心,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分析,老师以引导的方式作用整个过程,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老师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多学科间的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5结语

临床教学论文第8篇

首先,多媒体教学在临床教学内容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及学生所需获取的教学信息,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源泉,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工具参与到临床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在外在及内在形式上发生了极大改变,它打破了传统的描述性文字和补充性说明的图表、图片,运用声音、影像、动画模拟等形式表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机理较为抽象,通过多媒体课件可有效展示急性胰腺炎与胆石病的密切联系,还可清楚地显示胆结石嵌顿的过程,同时配以临床实际的处理过程,这样便轻松地解决了学生临床思维难以建立的问题,增强了学生记忆力。不仅如此,多媒体教学还改变了传统临床教学中教师“教”为主、学生对教师的依靠性强的现状,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可统一、灵活地掌握教学内容。其次,多媒体教学对临床教学方法的影响。多媒体教学的引用使这种现代代的教学方法由传统的课堂讲授式变为启发引导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讲引导学生思维,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临床上常见的一些问题,加强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性将重点、难点内容以板书形式体现出来,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的效率,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对临床实际的解决能力。总之,多媒体教学的引进,使教学方法得到了有效改进,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创造了多层次的教学需求。第三,多媒体教学对临床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以往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合作化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打破了传统教学空间和时间限制,建立了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网络教学。学生可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的同等学科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并通过网络论坛等形式实现与各地区学生、教师、医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教师可不时地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医学网站,比如国际骨科网,这样学生不仅可学习骨科相关知识,还能学习英语,提高自身能力。

2多媒体教学在临床学院教学中的相关思考

多媒体技术为现代临床教学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动态等特点突出了教学重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切实有效地促进了临床教学模式改革。但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学生没充分时间理解消化所学内容,不便于学生整理与复习等;同时临床医学教学中所需要的实物标本、教学模型若能有效结合到多媒体教学中,会更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何有效解决多媒体教学在临床学院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及如何实现临床教学的活动的最大优化,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多媒体教学虽然存储量大,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加以理解与消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设计一定的学生表述过程,进而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比如在教授外伤性颅内血肿这一课时,使学生充分扎实地掌握患者清醒期的相关概念,通过对学生分组,一起讨论、发现、辩论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能有机会清晰地表述处理过程,将静止的理论知识与想象的实践过程用清晰的语言加以表述并反思,各组再进行对比与讨论,这个过程不仅巩固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思考、辩论更能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能不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速度,跟电视画面跳跃似地切换教学图片,这样将极大影响教学效果。

临床教学论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临床护理带教探讨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护士素质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临床带教,临床带教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向临床实践的过渡,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1】。但是,近年来,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及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学生直接在临床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面临实践机会减少的困境【2】。传统的带教方法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随着仿真模拟教学的开展,给予临床带教工作很大帮助。现将带教方法介绍如下与同行探讨。

一、加强思想教育

护生刚刚迈出校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往往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认识。首先要建立护生的信心。根据社会科学院报道,我国民众最关心的三大社会问题分别是就业难、看病难、贫富差距大【3】,多数职业比较,护士职业的个体获益显而易见。面对全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护生的就业形势乐观,即使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护士仍不必担心存在失业危机。面对长期困扰全民的“看病难”教育教学论文,护士无疑可倚靠职业途径为自身及家人握有宝贵的医疗资源。国外研究【4-5】表明,从事护理工作有以下几点获益:易就业,工作有保障,收入稳定,维护家庭健康等。可见学好护理专业对自己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同时通过自己精心护理的患者康复出院,也体现了社会价值何乐而不为呢。让护生通过合理的社会比较感知职业获益,从而增强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她们热爱护理专业,提高护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仿真模拟实训为临床实习做准备

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结合专科特点制定模拟实训的内容。重点要求学生进行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卧床病人更换床单元、床上擦浴、晨、晚间护理、预防压疮等)、健康教育、护理礼仪、护患沟通等方面进行实训。通过模拟患者护理的全过程,学生在护理操作时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需时时注意自己的仪表、态度、不断地与合作者沟通,体现对合作者的关怀,要经常应付合作者灵活多变的临床问题【6】。因此,学生的全面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人文素质得以提高。另外,由于仿真模拟教学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在实验中允许学生犯错误及改正错误,因此促进了学生护理经验的积累和思维的成熟。通过实训后进入临床增加了护生的信心,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三、引导护生多看、多问、多想

敏锐的观察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具备的,它是勤学苦练的结果论文发表。所以带教老师要引导护生多看、多问、多想。多看,一是多看病历、护理记录,从中了解病情;二是多看病人,经常深入病房巡视,并在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各项操作时留心查看病人。多问,一是遇到疑难问题时及时大胆地向带教老师询问;二是多与病人沟通,问病人有无不适,有何需求,以获得有意义的信息。多想,是在护理中遇有不正常现象或反常现象时不要只看到现象的表面,要边观察、边思考,找出该现象与其他现象的联系与区别。观察病情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

摘要经常不断地给予指导帮助,以提高实习护生的观察能力,为实习护生将来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预防差错事故发生

带教老师必须按照护理工作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指导护生认真做好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好交接班制度及分级护理制度,严格无菌操作,规范操作程序,按照规范书写护理文书教育教学论文,加强法律意识。重视病人的主诉。真正做到放手不放眼,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同时做好职业防护指导。

五、如何完成护理部和科室制定的计划,保证教学质量,我们运用的方法

1.教学查房和病案讨论 在入科时交给护生具体负责1~2个病人。在第二或第三周时,采用危重病人查房的形式进行一个简单的教学查房,每位护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提出1个护理问题、预期要达到的目标以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达到人人参与。以便了解护生对护理程序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可间接了解护生的实习态度。

2.带教老师和学生讲课内容 主要讲在床患者疾病知识。让护生看得见,体会得到,做到讲课后有收获。以避免纯理论的枯燥讲述。

3.采用“机会教育”的方法 应对病房的各种突发情况,护生遇到的具体问题,随时解释说明,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沟通方面的,甚至是自身的一些经验和教训,都可以介绍。

4.向整个科室的同志了解实习护生的情况,特别是带习的老师,以弥补我们不在班时无法观察表现的不足。

六、认真及时地填写《实习鉴定》,总结实习情况。带教老师与护生进行座谈,征求护生对带教的意见和要求,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不断改进带教方法,提高带教质量。

参考文献

【1】夏素华,孙宏玉,郑修霞,护理专业本科生评判性思维的测定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45-447

【2】胡毓智.应用型本科教育:地方专科性本科学院的发展空间〔J〕。宜春学院学报,2004,26(3):77-80

【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2007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6

【4】Erickson JI,Holm LJ,Chelminiak L,et al. Why not nursing 〔J〕.Nursing,2005,35(7):46-49.

【5】Schnautz L,Our ownworst enemies:are we partly responsible for the crisis in nursing〔J〕.Am J Nurs,2003,103(11):11.

【6】邱贤云,张琴辉,符丽燕,等。教师为主的标准化患者在外科护理综合实验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44):74-7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