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4 15:20:0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1篇

一、太仓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太仓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太仓市高新技术产业在优越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优惠的产业、人才和创新政策的鼓励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与周边县市的竞争力相比还是明显不足的。下面主要从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两个角度,综合分析制约太仓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产业投入不足产业投入是一个产业要获得发展的必需条件。国际上通常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来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实力。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要求企业R&D资金投入大于其总收入的3%。美国国务部规定,R&D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15%以上的企业,就是高新技术产业。而太仓2012年R&D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约2.5%,远低于发达国家规定的比值。这说明太仓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是极其不足的。同时,太仓金融扶持发展高新技术的融资平台不到位,融资方式单一,不能完全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的融资方式,融资相对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这都会限制企业产业投入的增加,进而制约太仓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二)产业产出量不大据统计,2012年1月至6月,太仓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产值222.70亿元,增幅虽位列苏州五县市首位,但产值占比仅为26.2%,离现代化目标值45%占比仍有18.8个百分点的差距。这说明太仓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较好,但是与苏州市区及其他四县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太仓高新技术企业截止2012年11月共有214家企业,与2011年相比虽然增加了一定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但与周边县市相比,数量相对较少,占比还是比较低的。由此可见,产业规模较小、产业产量不大也是制约太仓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太仓专利申请的数量虽然大幅度增加,但是太仓市的发明专利占总专利数的比例较小,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中真正从事技术改造和发明的企业居于少数。同时,太仓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以加工企业为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与周边县市相比差距较大。虽然太仓市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吸收外来技术,但是企业的吸收能力有限,且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以应对市场激烈的竞争。由此可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影响太仓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内在因素。(四)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学研合作的直接目的是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因此必须把“产”作为第一位来抓。而太仓市高新技术企业中中小企业为主,在知识、技术、人才等方面比较缺乏,企业的科技创新步伐不快,现阶段还难以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主体功能作用。高校与科研院所研究的局限性导致各利益方过于自我封闭,没有形成实质性的联盟,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多数停留在研究共性技术方面,无法深入到核心技术。这种表面的合作将会限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五)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缺乏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太仓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尽管近年来太仓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加大,但太仓在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方面与周边县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与太仓经济发展在全国的排名是明显不相符的。“重物轻人”的制度性安排造成人才缺失。不少企业大量科技经费只能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不能用于人才本身。这种制度安排难以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稳定环境和激励机制,也是造成优秀科技人才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太仓毗邻上海,城市日益高昂的生活成本特别是持续增长的房价,也是不容易吸引和集聚高级人才的重要原因。

二、太仓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建议

太仓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由于机制体制、产业政策、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产业竞争力与周边县市区相比还是比较弱的,亟需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因此,若要使得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进一步的提高,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主体必须要积极给予配合,在此给出一些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一)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机制为了更好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应鼓励银行贷款支持产业技术进步。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积极推介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预期好的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银企合作,国家政策性银行要加强对风险企业及风险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使之成为风险资本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来源。(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太仓高新技术企业的空间集聚度不能适应太仓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整合供应链和价值链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上游产业持续地进行研发投入,加快太仓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同时鼓励带动中下游产业的竞争,争取构建大中小企业分工有序、生产与服务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扩大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滚动效应”。(三)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太仓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到很大的比例,因此必须要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及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通过财税、融资、技术引进以及知识产权等政策,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参与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使其成为太仓市自主创新、科技创业的生力军。为了更好地发挥太仓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利用健雄联合研究院平台,借助全国、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帮助企业做强、产业做大,使其成为产业创新的技术源头、企业创新的技术依托。同时,必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太仓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四)大力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太仓必须大力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确立知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以科技创业园、软件园、江苏(太仓)LOFT工业设计园、科技企业加速器、高新产业园等一批创新载体为抓手,以培育与引进、孵化与加速为手段,进一步明晰产业规划,坚持错位发展,努力构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局部优势,使创新载体成为推动高新产业发展的先导区。(五)加大培育科技人才要立足于自身人才的培养,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健雄联合研究院为主,按照太仓高新技术各产业的市场需求调整和设立相关学科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元”培养等方式来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相关人才,为太仓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作者:王立斌 李嘉倩 单位: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2篇

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促进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规划纲要》,推动国家高新区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重要基地的优势,促进国家高新区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国家高新区应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三)原则。一是始终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根本任务,创造局部优化的环境,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二是以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深化体制改革和软环境建设;三是坚持合理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四是在完善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二、重点工作

(四)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国家高新区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大幅度提高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上市、兼并和收购等方式提高竞争力和产业规模;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五)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提高运行质量和扩大规模,重点办好专业孵化器;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等机构增强服务能力;选择国家高新区已有基础和有优势的领域,支持建立若干专业化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六)促进创新资源在国家高新区的集聚。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与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紧密结合,支持区内科研机构和企业承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带动效应明显的科技项目;鼓励高等学校与区内机构开展合作,吸引高等学校及其师生进入国家高新区创业;发挥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创新源泉的重要作用,建立大学科技园孵化毕业成果及企业进入高新区的便捷通道;制定并实施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计划,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大对留学人才回国的资助力度,完善引才机制,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优先引进符合《中国鼓励引进技术目录》的国外先进技术,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建立海外科技园,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国际竞争。

(七)进一步完善支持国家高新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金融政策。逐步扩大国家高新区内的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流通的试点范围;优先支持区内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融资;国家高新区要通过建立技术创新基金(资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和科技担保机构等,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发展;国家政策性银行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对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国家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用事业项目及自主创新活动给予信贷支持。

(八)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要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要改变高新区分散布局的局面,通过整合调整,逐步实现集中布局。国家高新区用地主要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依法审批和供应土地。要加强对国家高新区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考核,建立国家高新区土地集约合理利用和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价制度。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用地,有关部门应依法供地、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三、加强对国家高新区的规范管理和宏观指导

(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家高新区的规范管理和指导。制定国家高新区发展规划,并与国家及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环境规划充分衔接。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区在新形势下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强软环境建设,延长产业链条,增强集聚效应,进而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突出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制订必要措施,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高技术人才数量、科技型企业孵化能力、园区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比重、单位面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3篇

1评价的背景

1.1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回顾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3~1988年为孕育期,国家先后建立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高新区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88~1992年为诞生和成型期,开始实施高技术产业开发计划(火炬计划),至1992年底,全国共形成52个国家高新区,除和青海之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已经有了高新区,全国高新区的布局基本成型;1992年至今,为我国高新区的壮大期,形式出现多样化,并建立了面向科技农业的杨凌专业性园区。表1大致反映了我国高新区飞速壮大的过程,总收入增长了10倍多。

与我国高新区建设同步发展的是,1992年以来外商投资飞速增长,并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很多高新区以其独特的禀赋成为引进外资的主阵地,大量吸收外来技术,进行标准化产品的生产,率先融入了全球分工体系。区外企业的迅速集聚直接推动了高新区的滚动发展,充实了区内产业,提高了高新区土地利用率,促进了高新区的超常规发展,使许多高新区的发展规模迅速突破其早期规划。

表1中国高新区1993~1999年总收入变动表

年度总收入(亿)比上年增幅(%)

1993563.6-

1994942.667.2

19951528.962.2

19962300.250.4

19973387.747.3

19984839.642.8

19996774.840.0

资料来源:1994~200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表2中国1991~1999年实际利用外资量

年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亿美元)

199143.66

1992110.08

1993275.15

1994337.67

1995375.21

1996417.26

1997452.57

1998454.62

1999403.18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1.2对我国高新区所处特殊阶段的认识

截至1999年底,53个部级高新区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367.3亿元,累计开发土地面积335.7km[2],进驻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498家,从业人员221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5944亿元。至此,我国的高新区基础建设已颇具规模,集聚效益初步显露,区内企业也开始与园区建立起较为紧密的联系,按照对高技术园区生命周期的一般认识,我国高新区总体上已经完成了发展的准备工作,进入了全面启动的阶段。在这一突破性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新区功能的提高已经无法单单依靠外来技术的引进,而需要建立起一个园区各参与主体(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政府)有效互动的创新网络环境,实现由注入式(不断引进外资,依靠大量投资,实现外延扩张)向自协调(结构合理,内涵式)的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于高新区建立初期依靠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所形成的企业空间聚集不具有稳定性和根植性,其开发方式也面临着从挖掘政策优势向创造体制优势的过渡,才能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再发展的过程中,园区之间争夺资金、技术、科技人才等稀缺创新资源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整个高新区体系必然面临再次调整和分化,那些发展条件好、成长性高的高新区,需要在这一时期担负起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职责。

1.3我国高新区的整体发展思路面临转变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其客观条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工农业基础薄弱,传统产业面临升级,整体上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学科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具备了超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优势和潜力,工业化的深化和科技产业的突破成为高新区发展的任务。53个高新区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其布局结合了我国沿海、沿江、沿桥、沿边的开放格局,以实现开发与地域推进的结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各级、各种类型的开发区都已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它们与高新区之间的政策差异已经日趋缩小甚至消失,大量的外资进入我国也表明我国的投资环境已经得到世界认可,高新区要保持“内外差异”,需要进一步突出高新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位置,一方面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含量,顺应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趋势,吸引跨国公司的地区性研发机构的入驻,另一方面发展模式向西方科技园模式倾斜,借鉴诸如台湾新竹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培育地方创新网络。高新区门槛的提高,也需要自身实力的保障。

为此,在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初期,再次对高新区发展动态进行比较评价和总结,旨在为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高新区发展状况评价

2.1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为因子分析法,又称主成份分析法。计算过程为将收集到的n个开发区的m个评价指标的资料组成一个n×m的矩阵X[,ij](i=1,2,…,n;j=1,2,…,m)。由于指标单位不同,为消除量纲的影响,我们首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

附图

再从相关系数矩阵R出发,求解其特征值λ[,j]及相应的特征向量l[,kj]。每一特征值占特征值和的百分率即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附图

2.2指标选取与诠释

此次评价时点为1999年,评价过程中所选用的指标因子仍然沿用顾朝林教授在1994年对高新区进行评价时所选用的指标,即4类13个指标,以期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①空间规模,即已开发面积和已建成建筑面积;②经济实力,包括企业数、人员数、全年总产值、全年总收入和全年R&D支出;③人才实力,即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中高级职称人数和研发人员数;④开发效益,为全年出口创汇、全年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

2.3高新区发展现状评价

根据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发展情况最好,珠海、包头、宝鸡、海南和乌鲁木齐等高新区发展不甚理想。为此,本文将全国52个高新区(不含杨凌)的发展现状分为三个等级:Ⅰ级——发展良好、Ⅱ级——中等、Ⅲ级——较差,其中Ⅰ级分为两个层次,Ⅱ、Ⅲ级分为三个层次(见表3)。

由于我国高新区是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并不能以单纯的发达国家后工业时代的科技园标准来衡量,当前高新区所采用的是技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这一发展结构中,技术性收入只占3.8%,产品收入则达82.6%(1999年),产业的技术特点仍然以常规技术为主。并且各高新区立足于城市,其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城市开发行为,还有赖于地方政府的推动。因此总体上,高新区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城市综合实力相一致,表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城市、特大城市好于中小城市的特征。在Ⅰ、Ⅱ类分布区间内的高新区也体现了相当的空间集中,基本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和关中至成渝一线等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

表3高新区因子分析结果

附图

注:源数据来源于中国火炬网http//

3高新区发展动态比较分析

(1)高新区之间的相对差距正在逐步缩小。1994年排名第一的北京得分24分,排名末尾的珠海为-3.1,两者相差27分,而1999年,北京与乌鲁木齐的得分差距为8分。又如北京与上海1994年与1999年位次都是第一、第二位,而得分差距则由1994年的14分缩小为1999年的1.8分。这与全国各地都在抓高新区建设,加大高新区投入,高新区整体发展较快的态势相吻合,各高新区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以苏州、深圳、青岛为代表的第二批批准建立的高新区也已成长起来。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速度特别明显、突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杭州都有较大的升幅,南京由11位上升至6位,苏州由19位上升至3位,无锡由49位上升至10位,常州由47位上升至31位,杭州由31位上升至25位。这也说明了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三角洲整体呼应上海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外资的有效引入,给这一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苏州和无锡两市成为跨国公司本土化生产的制造生产基地,发展特别迅速。

(3)东北地区除哈尔滨、大连位次没有变化外,沈阳、长春、吉林都有较大幅度跌落,其中沈阳由1994年的第3位、1999年的第15位下降达12位,长春、吉林降幅也在7位以上。在国有企业在国家高新区内产业和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减小的总体情况下,上述地区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的优势正在逐步消逝,相反东三省地处我国东北角,偏居一隅,区位的劣势显得更为明显,北京、天津的发展又阻碍了资金、人才向这一地区的流动,使这些高新区仅仅依靠自身城市的资源、传统产业来带动发展越来越显得后续无力。

(4)中西部地区高新区位次也呈总体下降趋势,且发展大体上与其所处城市的等级规模相一致。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这些中西部大城市原有基础好,其高新区位次集中在Ⅱ类等级,不过都比1994年的评价结果略有下降。Ⅱ类等级以上的中西部地区高新区还有长沙和绵阳,这两者升幅较大,长沙上升10位,绵阳上升21位。长沙的人均在校大学生数位居全国第一,而绵阳被誉为西南科技城,较为雄厚的科技资源和以长沙远大、绵阳长虹为代表的支柱企业的壮大促进了它们的发展。其它中西部地区的高新区的发展虽有所变动,但都处于Ⅲ类等级内。

(5)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智力资源的密集区和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发展高新区的条件得天独厚,高新区的发展也基本与城市规模相一致,其中除石家庄、济南分别下降13位、青岛上升到14位外,其它各高新区在全国的位置与1994年相比变化不大,北京仍然有较大的优势,科技实力是它的保障,如中关村以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培育形成的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对在我国国情下发展高新区创新机制有很大借鉴意义。

(6)东南沿海地区与1994年相比,深圳、佛山和厦门分别上升13、17和6位,广州下降13位,但这一地区在Ⅰ、Ⅱ类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这与该地区城市规模小、重工业基础差、科技力量薄弱有很大的关系。整个地区发展与外贸关系密切,从珠江三角洲到闽东南再到环北部湾逐步随外资引入的减少而呈趋弱的态势。这一地区虽然有开发较早的优势,但早期外资多数为港资、台资和东南亚投资,属“三来一补”型,多为单纯制造基地,所发展的外向型加工业虽然促进了许多专业性城镇的发展,但普遍技术含量低、规模小、布局分散,对高新区的促进意义不大,随着投资中心的转移,优势也在丧失。

(7)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国外资引进量开始快速增长,此后保持了一个恒定的高位,1993、1994年成为了一个发展的转折点。由于目前高新区的主要活动仍然是吸引跨国公司的生产转移与研发机构,在高新区的发展过程中外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1999年与1994年的对比可以看出近年来外资对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高新区空间上的分异与跨国公司资金和技术进入我国的流量和流向基本一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湾地区,成为我国高新区发展最为活跃的地方,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则随着外资重心的转移,高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并呈下降趋势。以苏州、无锡、青岛、深圳为代表的一些沿海开放地区的高新区都有较快增长,这些高新区的升幅都在10位以上,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促成了高新区规模效应快速形成,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环境,而且这一时期这些地区外资引入的水平也逐渐提高,开始面向国内市场,对国内产业的“外溢”作用明显。

概括起来,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较好,中西部地区特大城市周围的高新区的发展虽有下降但也算较为稳定,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如海口、珠海、南宁、宝鸡、包头、乌鲁木齐等一直没有发展。

通过这次高新区发展情况的定量分析,可以较为直观地给出目前各个高新区的发展情况,在技术、人才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开发状况良好的高新区为其自身的再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高新区是在我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具体工作落实在城市,因此它具有城市开发区和实现国家科技产业化战略的两重性,即使定量分析给出了高新区目前的开发状况,却无法反映各高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定量结果虽给出了一个参照,但对各高新区宏观政策的引导仍然需要分析各高新区内在发展机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学伟.论我国开发区城市化功能开发[J].南开经济研究,1998(增刊)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4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补短板”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补短板的若干意见》指出,“科技创新短板”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省”的六大短板之首,为此,全省上下就“补短板”制定了具体对策。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影响着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意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而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直接决定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先进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影响着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在将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相结合的研究中,高新技术产业如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提升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钱平凡(2004)、牛冲槐等(2011)研究了产业集聚、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的关系,指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对区域技术创新存在显著正向效应;产业集群是科技创新的有效温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分析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科技创新视角提出促进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绍兴市地方经济进入转型发展关键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710.19亿元,比上年增长5.5%。GDP总量人均GDP(94620元)均列浙江省第四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二产业依然占绝对优势(占比达49.2%)。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81亿元,同比增长7.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到43.1%。(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巩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26家,增长到2015年的591家,位列全省第四;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86家。2016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3家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96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6家,总数达到336家,总量居全省前列。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7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省内率先实现区、县(市)高新园区全覆盖;拥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5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2个;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累计超过800家企业入驻;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由“十一五”期末的1000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2358.1亿元,增长约2.3倍。2015年,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省10%左右,全省排名第四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184家,占全省7.07%;工业总产值393.0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377.39亿元,上述两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六;新产品产值达202.93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达185.64亿元,均位列全省第五;专利申请数量为541件,有效发明专利数达627件,全省位列第四,二者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4.44%和6.04%。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由2011年的11.53%增长到2015年的13.35%,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比重则由13.68%增长到25.67%。2011~2015年,绍兴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分别年均增长11.55%和36.62%,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4.03个百分点和19.89个百分点。(二)形成以医药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从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看,除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没有外,其他产业均有分布。其中医药制造业比重最大,其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15年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255.35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三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96.95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七位。(三)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发展壮大,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不断提高,由2011年的14.41%提高到2015年的24.19%。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仅27.1%,低于全省平均10.1个百分点。2011~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85%,利税年均增长8.79%,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31%。2015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比重为5.93%,比上年减少0.46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7%,较2010年提高1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1.6%,较2011年提高18.8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发展逐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2015年,绍兴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全省的7.08%和7.14%,其中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全省医药制造业的19.96%和21.02%,仅次于杭州和台州;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全省3.51%和3.58%,位列全省第7位。

二、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依然较小,结构不尽合理2015年,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358.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2.8%,全省位列第六,整体看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较大,但是与湖州、嘉兴、宁波等地相比差距较大。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4.12%,全省位列第八,说明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能力较弱。医药制造业是绍兴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产业,总产值位列全省第三,规模约为杭州的70.63%。总产值处于其后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仅位列全省第七,仅为杭州的7.95%,金华(位列第四)的48.53%。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总产值位列全省第六,总量仅为杭州的12.28%,是台州(位列第五)的38.05%。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总产值全省第四,总量仅为嘉兴(位列第一)的6.43%,衢州(位列第三)的57.75%。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位列全省第八,总量仅为杭州的1.36%,台州(位列第七)的60%左右。(二)创新能力不足近些年来,绍兴地区创新能力虽然有了较大提升,但是科技创新依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之一,在创新产出方面与杭州、宁波等地还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绍兴市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均位列全省第三,总量约为杭州市的70%左右,发明专利授权量仅为杭州的18.36%、宁波的28.14%;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授权数量的比重仅为4.61%,为2011年以来最低,全省排名垫底。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629件,全省位列第四,绝对数量仅为杭州的1/10左右。(三)科技创新投入有待加强从研发投入强度上看,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R&D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2.8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个百分点,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67个百分点(图1)。除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R&D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5.1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外,其他几个行业的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时间上看,近些年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有相对优势的医药制造业R&D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却在下降。(四)科技人才匮乏2015年,绍兴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R&D人员数量占全省6.02%,其中医药制造业R&D人员占全省18.78%,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为3.51%。2015年绍兴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65%,居全省倒数第三位,而R&D人员数量占比为12.57%,在全省列倒数第五位。2011~2015年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量整体呈略微下降趋势的同时,R&D人员数量年均增长11.8%;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年均增长较低,仅为2.7%,R&D人员数量年均增长仅为0.36%。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达5.09%,比2011年增长1.9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为11.21%,比2011年下降1.08个百分点。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比重缓慢增长,由2011年的4.99%增长到2015年的5.7%;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数量反而呈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19.35%下降到2015年的12.57%。作为绍兴高新技术产业最主要的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全省排名第三,仅次于杭州和台州,2011~2015年年均增长7.22%,低于台州(9.15%)和杭州(13.85%)。2011~2015年从业人员数量年均增长3%左右,而R&D人员数量却下降0.4个百分点。2015年,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为13.15%,比2011年下降4.18个百分点(图2)。

三、绍兴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人才制度,落实各项人才政策人才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吸引并留住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是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处于杭州、宁波之间,紧靠上海的绍兴在人才集聚上存在一定劣势,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并落实好各项人才引进政策。要积极挖掘地域优势,取长补短,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不断促进各类人才集聚。通过优化人居环境、营造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氛围,建立有助于开展各类研发的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形成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最多跑一次”等改革,优化科技企业行政服务,促进科技服务中介发展,建立有助于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台,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在绍兴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数量优势的基础上,做强做大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台。从质量上构建能够支撑人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平台。以市场化为指引,站在优化地区整体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度,整合各园区功能,资源共享,减少内耗,形成地区竞争优势。不断改革创新各类园区管理运行机制,强化服务功能,为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在医药制造业相对优势的基础上推进健康产业、绿色产业发展。突出绿色、高端、智能、高效,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及机器换人、大数据应用等为导向,瞄准高端、绿色、智能等领域的同时推进差异化发展,将临近杭州、宁波区域竞争的劣势转变为协调互补的共赢发展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带动地区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跨越。(三)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16年底,绍兴市政府出台《关于全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若干政策》,为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指明了方向。要进一步落实财税、金融、人才等各项政策,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加大对于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科技研发项目的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企业等进行前瞻性科学技术研究。深入落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政策。财税部门进一步调研,做好政策解读和配套服务工作,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帮助企业运用好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家创新意识,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以行业技术领军人才、带头人才为核心,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产业科技人才队伍,保障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落实科技人员创业的激励政策。(四)强化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运用市场化运行机制,创新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运营模式,孵化派生一批科技型企业。进一步完善中小科技型企业奖励扶持政策,落实各项激励措施。引导、培育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针对性的激励、扶持,逐渐形成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楼杏丹,徐维祥,余建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资源整合与区域创新系统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48-52.

[2]牛冲槐,张帆,封海燕.科技型人才聚集、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与区域技术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46-51.

[3]钱平凡.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2):33-38.

[4]何凡,罗洎,陈一君.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区域创新系统互动发展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0-45.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5篇

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天长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现就加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意义

“十五”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市级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从总体看,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依然存在着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时期是我市建设新型工业城市、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倍加奋力,率先崛起”目标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作支撑。因此,全市上下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我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把握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两个核心环节,构建和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产业升级,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规模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明显、创新体系完善、创业投资活跃、科技人才荟萃、综合环境优良的创新型城市。

2、发展目标。到2010年,在我市重点工业领域形成较为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取得显著成效,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力争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火炬计划项目80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达30%以上,专利申请量达400项以上,建立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健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障体制

1、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组织领导。市科技工作领导组要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分析形势,加强宏观指导,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有关部门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科技工作管理和服务能力,共同建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突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要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走引进、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道路,通过再创新,实现产业化;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丰富科技资源,搭建产学研平台,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互动双赢、携手共建、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要广泛吸纳科技人才,进一步更新人才引进、培养和用人观念,改革和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科技、复合型、紧缺的省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工作。

3、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要建立科技投入的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市财政将逐年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每年安排的研发经费将高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优化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市研发经费要重点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产学研合作开发的高新技术项目要优先列入市级科技计划,用于高新技术项目的经费不低于总经费的60%;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全社会对科技投入,金融机构要调整信贷结构,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先扶持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全市科技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建设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三项原则”,推进“四个转变”,力求“五个突破”,抢抓机遇,负重奋进,创新创业,加快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坚持“三项原则”:坚持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推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坚持增强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的原则。

推进“四个转变”:推进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靠转变,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变,政府重科技创新的微观管理向重综合服务转变。

力求“五个突破”:思想观念要有新突破,政策环境要有新突破,体制机制要有新突破,创新成效要有新突破,队伍素质要有新突破。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市争取进入并开展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德清县、长兴县巩固省级科技强县,南浔区、吴兴区积极争创省级科技强区,力争全市60%以上县区成为科技强县区。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5%。

2.争取部级、省级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50项以上。

3.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0亿元,增长25%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7.5%以上。力争南浔特种电磁线和德清生物医药成为部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4.力争新培育部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0项。

5.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60家,培育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0家,培育高新技术领航企业4家。

6.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力争达到10%;专利授权量力争达到2000件以上;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8家。

7.力争新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新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3个,新引进共建研发机构5家,新培育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0家以上。

8.新签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产学研合同项目100项以上。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1.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努力营造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良好氛围。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活动。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贯穿科技工作始终,认真学习领会、宣传贯彻十七大对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以此为契机,不断解放思想、激发活力,进一步认清新形势、找准新定位、增强新本领、履行新使命、力求新突破、创造新业绩。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要建立各级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合力抓,一级抓一级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体制。召开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问题,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上半年,组织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暨全市农业科技大会,进一步动员全社会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形成合力。制定出台大力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重点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加强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办法。在引进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方面,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意见》。在科技型企业培育、实施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工作推进等方面,与有关部门联合出台配套文件。同时,抓好现有政策的落实。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三级联创”。吴兴、南浔区要积极争创省级科技强区。在努力争创科技强县(区)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强乡镇创建活动。按照《关于开展创建科技强镇(乡)活动的通知》要求,评出若干个科技强乡镇,夯实科技创新的工作基础。健全和加强对科技创新的考核激励。要改进和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促进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纳入党政领导重要考评内容,以创新绩效为重点、与资源消耗和环保代价相挂钩的目标考核体系和政绩评价制度,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政绩导向机制。探索建立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年度科技创新工作述职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考核指标统计季报制度,每季对各县区的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紧紧围绕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和热点,加强科技创新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加快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市的良好氛围。重点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加强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办法。在引进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方面,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意见》。在科技型企业培育、实施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工作推进等方面,与有关部门联合出台配套文件。同时,抓好现有政策的落实。吴兴、南浔区要积极争创省级科技强区。在努力争创科技强县(区)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强乡镇创建活动。按照《关于开展创建科技强镇(乡)活动的通知》要求,评出若干个科技强乡镇,夯实科技创新的工作基础。要改进和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促进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纳入党政领导重要考评内容,以创新绩效为重点、与资源消耗和环保代价相挂钩的目标考核体系和政绩评价制度,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政绩导向机制。探索建立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年度科技创新工作述职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考核指标统计季报制度,每季对各县区的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紧紧围绕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和热点,加强科技创新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加快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市的良好氛围。

2.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培育,努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按照科技型企业的成长路线图,坚持“抓大”与“育小”相结合,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围绕“五年内培育300家科技型初创企业、100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和20家高新技术领航企业”的目标,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力争全年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60家,培育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0家,培育高新技术领航企业4家。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要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做优做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新高新技术产业,要积极贯彻落实新税法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力争全年新培育部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0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0亿元,增长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7.5%以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培育。一要实施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培育计划。做强做大长兴无机非金属材料、德清生物医药、南浔特种电磁线等3个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并力争新增2个部级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绿色电池等产业的发展,特别要对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力争新增电梯、绿色电池等2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从而增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竞争力。二要大力推进各类开发区尤其是高新技术园区“二次创业”,努力使各类园区真正成为创新型企业密集、创新型产业密集、创新型知识产权密集、创新型人才密集的重要高地。加强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建设。要重视对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建设和引进,抓紧建立*市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力争全市新建创业风险投资公司3家以上。积极探索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要加大对风险投资和科技担保机构的扶持。完善科技担保机制,完善对科技型企业的担保额度。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

3.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增强科技的支撑作用。

组织申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按照国家、省支持的重点领域,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加强主动设计和指导服务,积极组织申报和实施一批省以上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对承担省以上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支持。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集中财力,组织实施一批市级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一是要围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突出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市级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二是要围绕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组织农业科技攻关,实施生物、信息和现代农业工程、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与良性控制关键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三是要围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开发等高知识含量的服务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重大应用软件、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业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四是要围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环境保护,努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管理模式。一要深入调查研究,排摸确定重点行业、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制定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规划,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制定措施、滚动支持。二要改革科技项目立项、科技经费监管和项目绩效评估方式。以主动设计、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课题,探索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听证会。可采用分期补助、事后补助和贷款贴息等不同的方式支持重大专项实施。

4.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以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为重点,市县区联动,切实加快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一是加快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和完善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继续加大大院名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使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科技要素集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二是大力推进市县(区)联动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吴兴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要尽快正式投入使用,南浔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要力争在年内基本完成土建工程,德清县要加快完成二期工程建设,长兴县要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安吉县尽快启动异地新建工程。力争在年内全市新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科技孵化器常驻企业要达到80家以上,要顺利通过部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复评验收。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要继续加快中科院*中心和上海生命科学院*工业生物技术中心、浙江太极信息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和浙大医学院*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产业化科技创新中心、浙江省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市农科院农业科技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和强化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市场网络平台的服务功能,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力争新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3个,新引进共建研发机构5家。加快建设企业技术研发平台。要加强培育,积极组织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强化功能。新认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要力争达到10家以上。加快建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建立一批高校院所的技术转移中心,发挥好浙大、杭电等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成果推广等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完善科技合作交流机制。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探索建立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深化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周边城市和北京等高校院所,特别是与浙大的科技合作。要组织好20*年接轨上海活动周的科技合作活动和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合作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5.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和社会领域的科技工作,努力促进和谐*建设。

大力抓好新农村科技示范工作。继续以市校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抓好科技示范工作,以点带面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科技工作上新台阶。一是要积极推进德清县省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的试点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上,要力争德清县进入首批部级新农村建设的科技示范县试点。二是要深化市级新农村科技示范镇、村的创建工作。指导市新农村实验示范区重点科技示范镇、村建立健全科技发展规划和措施,以实施科技项目为抓手,推动镇、村科技实验示范点建设。三是组织开展新农村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科学试验站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要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努力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一是要加强环保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降耗,重点建设一批生活和工业垃圾处置基地和医疗固废的再利用基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实施好省市治理太湖蓝藻和水污染防治重大专项。二是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抓紧推进“十一五”防震减灾重点建设项目,召开全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三是要加强生物医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点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优生优育研究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以提高我市综合医疗技术水平。四是要积极创建省级、部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南浔区和安吉县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要达到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6.加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制定并实施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方案。要深入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发展纲要》,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并开展创建工作。力争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000件,同比增长20%,发明专利申请量不少于10%;专利授权量力争达到2000件以上。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围绕“4.26”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大力宣传知识产权知识,全年举办知识产权讲座不少于20次。开展“普及知识产权企业行活动”。在我市现有高校内探索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加强知识产权法制宣传,加强典型案件的宣传报道,并建立重大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法制意识。加强科技管理中贯彻知识产权的力度。积极开展专利示范试点工作。要加大专利示范试点企业的梯度培育力度,积极培育和申报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8家,并力争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的培育上取得突破。加强专利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快制定出台《*市企业专利管理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暂行办法》,启动“专利管理工程师5300”培养计划。要积极探索建立“专利特派员”制度,制定出台《*市企业专利特派员工作实施暂行办法》,对首批专利特派员进行选派和培训;开展专利优秀发明人评比活动,及时制定出台《*市优秀发明人评选暂行办法》,表彰奖励首批*市优秀发明人。加强专利保护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专利管理机构职能,配强配足专利管理工作人员,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部门间的横向协调,充分发挥公安联络室在专利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作用,重点加强专利侵权纠纷的调处工作。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委托试点工作,在去年德清县、长兴县委托试点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其他县区开展委托执法工作。同时,探索建立专利行业自律机制。研究建立重点行业专利信息数据库与行业分析系统,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引进等提供服务。

7.加大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组织实施“十百千”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出台《*市关于推进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围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重点引进10名左右“带项目、带资金、带团队”的海归派创新创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对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在市本级实施部级和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在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中给予重点支持。以重大科技项目、重要科技工程和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加强培养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启动实施百名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重点鼓励和支持100名左右来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各类创业园区、具有较高知识结构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努力壮大懂科技、善管理、会经营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启动实施千名研究开发骨干培养计划。重点鼓励和支持1000名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骨干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并努力培养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组织开展千名专家联系服务活动。通过科技人才深入基层、服务一线创新业,增长才干,提高本领,促进发展,进一步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强化科技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努力培养一大批积极进取、务实创新、创业为民的科技人才。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设立产业化科技创新奖,对重要专利产业化项目作出突出贡献的发明人进行表彰奖励;设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奖,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对产业发展、企业成长和科技管理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进行表彰奖励。指导和帮助企事业单位,贯彻落实好科技人才的政策,特别是落实好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的政策、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7篇

“十一五”期间,我区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根据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区初步建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基础支撑体系;按照*实际,建立并不断完善科技资源市场配置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领域力争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可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成熟高技术成果;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居省内领先,部分产业技术运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简单概括为: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科技创新合作化,科技服务社会化。20*年“创强”工作各项指标达到省科技强区要求,20*年上半年申报,20*年10月通过验收。今后三年将以科技强区为推动,使我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全面贯彻落实各种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技术孵化基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承担各类科技计划,在应用开发研究领域,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

2、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和创新平台建设。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科研机构建设,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建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研机构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特色基地,实施集群创新,形成产业集群。加速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尤其是支柱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块状产业达30亿元产值的行业,都建立行业创新平台。继续做好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和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技中介组织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繁荣技术市场。

3、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加大科技奖励力度,扩大奖励范围,提高奖励额度;制定落实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以及科技活动中培养稳定优秀人才保障措施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加大科技特派员下派力度,培训一批基层科技实用人才;积极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和基层就业;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

4、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培养优秀人才、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争取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科技人员份额有所上升,提高科技人才政治待遇和参政议政积极性;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加大科技执法力度,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加强对科技知识、科技专家、科技创新实践的宣传,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四是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环境,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激励机制。

(二)、20*年的主要工作

20*年,*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围绕科技“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十六字指导方针,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提升方面,着手进行重点突破、重点攻关,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科技基础。

1、继续抓好科技经济观的指导思想与大科技工作思路落实。科技经济观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不断强化科技经济观的指导思想,大力支持共性的行业研发中心,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继续抓好“大科技”工作思路的落实,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扶持一些受益面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的行业科技问题,使科技对经济与社会的贡献率不断增大。

2、全力以赴完成科技强区的创建与验收。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浙委〔20*〕29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创建科技强市和科技强县活动的通知》(浙委办发〔2004〕29号)的要求,全省上下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积极响应,形成了创建科技强县(市、区)活动的高潮;“创强”不是比先进,而是比实力,20个考核指标,囊括了科技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既有综合总体指标,又有人均值指标,目前温州地区已经有瑞安和乐清通过了科技强市的验收;今年创建,明年申报验收的有我们*和瓯海、鹿城三个区,竞争相当激烈,压力比较大。区委、区政府也很重视创建工作,召开了四套班子参加的区自主创新大会,出台了《关于创建科技强区的实施意见》。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建议成立区创建科技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申报科技强区20项指标的落实工作,加快创建“科技强区”的步伐。一是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以此带动企业和全社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事业工作中去;二是继续健全和完善*科技信息网上的网络申报系统,使我们能对企业各数据迅速准确掌握;三是分组分片落实到人,下沉到企业,一家家研究,解决问题,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四是建立相关制度,落实有关部门的责任,以此形成全区上下同心协力局面,力争20*年10月通过“科技强区”的创建验收。

3、推进高新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四方面:一是重点扶持以机光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温州市制药装备业基地*分基地和浙江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食品与制药设备产业基地,加大力度,重点支持。二是利用各种抓手,促进高新产业发展。三是通过实施科技重大项目,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发挥支柱产业中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四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注重电子信息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和信息化改造。

4、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区集产学研为一体,开展支柱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攻关,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支撑。该中心包括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和浙江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科技创新,十大支柱行业中的主要行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和科技培训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科技信息中心、国家大院名校联合研究院*分院等科技基础设施。今年做好前期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争取在明年开工建设,20*年完成。

5、全面提升我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实施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提升我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在十大传统支柱产业中,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和质量,力争传统产品高新化;二是以科技优化和提升灵昆等地以观光、垂钓、旅游、赶海、品鲜、购物和体验渔家风情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三是利用科技手段支持做精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实现商品住宅精品化、智能化。支持构筑布局合理的商贸购物网络与现代化物流业,做强商贸业,提高竞争力;四是提高山上大棚杨梅、平原大棚蔬菜、滩涂标准化海水养殖的“三带”发展战略中的科技贡献率,使我区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为主的具有*特色的都市农业进军。

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区各个产业的科技竞争力,使我区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地位更高一级。20*年,争取部级科技项目15项,省级科技项目35项,市级科技项目40项。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8篇

业园区。这种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

类的发现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和

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要战略

措施。

一、新形势下高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耀眼的亮点。高新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增长快、

投资回报率高、创新能力强、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经济增长点。全国53个高新区

已累计开发土地面积273.36平方公里,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1.6万家,其中技工

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78家,创造了184万个就业岗位。*

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839.6亿元,工业总产值4333.6亿元,利税477亿元,出

口85.3亿美元。*年至*年,上述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7.5%、79.8%、

69.4%、73.5%.高新区的勃勃生机与崭新形象给所在城市带来了希望,成为当地

自主开发、产业发展、引智引资和对外展示的热点。

高新区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高新区有54万科技人员,100

多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服务中心。高新区企业产品的主要技术来源于国内

和企业自有技术的占76%.有527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863"计划、

国家和地方攻关计划、国家和地方火炬计划、国家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在高新区实

现产业化,产生了众多的名牌产品和杰出的企业家群体。高新区已初步具备了我

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基本条件。

但是,高新区的发展在全国并不平衡。某些高新区的产业特色不够鲜明,没

有形成支柱产业,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发展中的

问题,今后应当认真加以解决。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高

新技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自主创新,加快高

新技术产业化,推动技术创新进程。现阶段高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强化创新

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用五年左右时间使53个高新区的经济规模再翻一番,超过一万亿元,其它经济

指标同步增长;大力提高高新区的整体发展质量,把高新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

业化的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高新技术企

业家迅速成长的基地,技术创新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带动两个文明建

设的新社区,使高新区的特色更加鲜明,发展更加迅速,作用更加显著。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提高实现科技产业化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

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要

加强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支持高新区的发展。高新

区发展要实现重点的转移:由注重招商引资和基本建设向注重创新质量和优化配

置科技资源转移;由扩大建设项目向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转移;由产业分散向集

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

业,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科教兴国与可

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优化创业环境

营造创业环境,为科技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各级政府要抓住高新技术

产业化发展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转发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

规定》,借鉴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地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紧密结合高

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地方性政策,激励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进一

步增强高新区创新能力,推动支柱产业更快的发展。继续落实国家关于推进科技

产业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制度创新,保持高新区精简、高效、服务的体制

和机制,防止旧体制、旧观念的复归。要认真解决民营科技企业的产权问题,落

实并保护创业者权益,支持高新区企业建立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推动企业

技术创新。

各地高新区要积极配合地方人大推进高新区的法制建设,将高新区管理与发

展纳入法制化轨道。要制定和完善高新区地方性法规,使高新区的指导方针、管

理体制、创新机制、保障措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

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业者的良好风尚,形成高新区的创业文

化和氛围。要以多种方式弘扬创业精神,鼓励创业致富,宣传创业者业绩,树立

创业者形象,引导科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文化,逐步形成浓厚的创业文化环境。

要按照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

社区环境建设,制定政策区建设发展规划,搞好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街的周边

环境,改善科技人员住房、交通、通讯条件和生活服务设施,逐步将政策区建设

成为依托大学、研究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完善、

社区管理优良的科学园区和文明社区。

三、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创业服务体系

高新区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将孵化服务机构、创业资本市场和信息网络构

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官、产、学、研、资、介、贸的有机结合,更加有效地

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

科技企业孵化机构是高新区创业服务体系的核心。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

和高新区要进一步支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落实有关政策;有条件的地

方要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办好大学科技园、软件科技园、

留学人员创业园、行业或专业技术孵化器、国际企业孵化器、海外孵化基地、孵

化器网络,以更加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方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产

业化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向企业化

转制的有利时机,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他们到高新区兴办产业。有条件的高新区

要积极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对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

建立以创业投资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创业孵化资金和担保资金

等为重要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各类孵化机构要设立必要的创业孵化资金,联合

金融、投资机构,为科技创业者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高

新区要努力开辟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股票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建立

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机制。

高新区要集中力量搞好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要充分

利用现有的科研、教育、产业、金融、贸易网络以及因特网等资源,为科技人员

和企业提供网上科研、网上教育、网上合作、网上融资、网上贸易等服务,缩小

地域差距,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区内外、国内外产业化资源的优化组合。

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队伍素质

培养创业人才,造就一支科技企业家队伍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关键。

要制定发现、吸引、培养和保护科技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政策、措施和

规划,鼓励科技人员创业,解决吸引创业人才中的各种难题。海外留学人员是我

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宝贵资源,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对他们

实行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方针,制定特殊政策,提供便利

条件和优质服务,以多种方式吸引留学人员到高新区创业。

高新区要培养具有超前意识、创业精神、善于开拓、既懂技术又懂经济和市

场的复合型高素质创业人才;善于发现和培养了解科技产业化规律、具有国际先

进管理知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建立优上劣下、人才辈出的用人机制,大幅度提

高管理队伍的素质。高新区要把吸引和造就现代科技企业家作为战略性任务抓好,

扶持和培育科技企业家,建立企业家和企业经营人才的市场,逐步形成一支能够

在国际市场上一争高下的企业家队伍。

五、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高新区要积极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特色支柱产业,

辐射和改造传统产业。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扶持和

发展中小企业、振兴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措施。要努力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

业,提高其成功率,使其成为发展新兴产业的基本力量。要支持有条件的高新区

依托"863"计划、攻关计划成果建立产业基地,扶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要认真调查研究在高新技术前沿阵地的外国企业知识产权的分布格局,探讨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策略。对于外国企业已拥有知识产权的领域,要力

争通过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在外国企业尚未取得知识产权的领域,努力扩大我国

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空间。

要充分发挥高新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区域经济发

展的融合。在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集聚和优化组合,壮大

产业发展实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有关省市要根据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规划继续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

六、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既是挑战,又是发展机遇。各级政府要支持高新区进一

步扩大开放,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发挥招研引智和自主创新的互补作用,形成技

术创新的国际化新格局。要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制定政策,简化出国、出

境审批手续,放宽外籍创业人才和管理专家的居留、工作条件,形成更加开放的

环境。要继续办好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吸引境外金融、投资机构进入高新区开展业务,支持区

内企业与跨国高技术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科技产业的国际化提供良好服务。

采取切实措施办好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推动APEC

科技工业园区网络的活动与发展。中国APEC科技工业园区要积极探索与APEC成员

之间以多种方式推动科技工业园区、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

作,实现共同发展。

要鼓励与国外企业孵化器、科学园区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共建国际企

业孵化器和海外孵化基地,推动中小科技企业实现跨国合作与经营。

高新区要在外经贸部与科技部共同组织实施的"科技兴贸工程"支持下,认

真办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区,积极采取各种得力措施振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出口创汇能力,为

优化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作出贡献。

七、加强管理,提高整体水平

科技部对全国高新区要突出重点,抓好示范,根据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

动态管理,建立优化机制,实行分类引导、定期评估、总量控制、优上劣下。对

于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高新区,依据国务院有关规定限期进行整顿。整顿后改

进不大的将被取消高新区资格。

北京中关村地区是我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要以

当年中央抓"两弹一星"的决心和魄力,把北京中关村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

科技园区,为全国高新区的发展作出示范。要切实抓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

范区的建设,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

当前,高新区已经进入以加强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在党中央、国

务院的领导下,在各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各地要努力将高新区建设成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9篇

一、新形势下高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耀眼的亮点。高新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增长快、投资回报率高、创新能力强、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经济增长点。全国53个高新区已累计开发土地面积273.36平方公里,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1.6万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78家,创造了184万个就业岗位。199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839.6亿元,工业总产值4333.6亿元,利税477亿元,出口85.3亿美元。1991年至1998年,上述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7.5%、79.8%、69.4%、73.5%。高新区的勃勃生机与崭新形象给所在城市带来了希望,成为当地自主开发、产业发展、引智引资和对外展示的热点。

高新区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高新区有54万科技人员,100多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服务中心。高新区企业产品的主要技术来源于国内和企业自有技术的占76%。有527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863“计划、国家和地方攻关计划、国家和地方火炬计划、国家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产生了众多的名牌产品和杰出的企业家群体。高新区已初步具备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基本条件。

但是,高新区的发展在全国并不平衡。某些高新区的产业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形成支柱产业,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今后应当认真加以解决。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技术创新进程。现阶段高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强化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用五年左右时间使53个高新区的经济规模再翻一番,超过一万亿元,其它经济指标同步增长;大力提高高新区的整体发展质量,把高新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家迅速成长的基地,技术创新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带动两个文明建设的新社区,使高新区的特色更加鲜明,发展更加迅速,作用更加显著。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提高实现科技产业化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要加强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支持高新区的发展。高新区发展要实现重点的转移:由注重招商引资和基本建设向注重创新质量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转移;由扩大建设项目向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转移;由产业分散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优化创业环境

营造创业环境,为科技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各级政府要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转发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借鉴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地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紧密结合高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地方性政策,激励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进一步增强高新区创新能力,推动支柱产业更快的发展。继续落实国家关于推进科技产业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制度创新,保持高新区精简、高效、服务的体制和机制,防止旧体制、旧观念的复归。要认真解决民营科技企业的产权问题,落实并保护创业者权益,支持高新区企业建立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各地高新区要积极配合地方人大推进高新区的法制建设,将高新区管理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要制定和完善高新区地方性法规,使高新区的指导方针、管理体制、创新机制、保障措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

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业者的良好风尚,形成高新区的创业文化和氛围。要以多种方式弘扬创业精神,鼓励创业致富,宣传创业者业绩,树立创业者形象,引导科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文化,逐步形成浓厚的创业文化环境。

要按照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社区环境建设,制定政策区建设发展规划,搞好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街的周边环境,改善科技人员住房、交通、通讯条件和生活服务设施,逐步将政策区建设成为依托大学、研究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完善、社区管理优良的科学园区和文明社区。

三、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创业服务体系

高新区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将孵化服务机构、创业资本市场和信息网络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官、产、学、研、资、介、贸的有机结合,更加有效地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

科技企业孵化机构是高新区创业服务体系的核心。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高新区要进一步支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落实有关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要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办好大学科技园、软件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行业或专业技术孵化器、国际企业孵化器、海外孵化基地、孵化器网络,以更加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方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产业化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向企业化转制的有利时机,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他们到高新区兴办产业。有条件的高新区要积极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对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

建立以创业投资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创业孵化资金和担保资金等为重要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各类孵化机构要设立必要的创业孵化资金,联合金融、投资机构,为科技创业者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高新区要努力开辟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股票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机制。

高新区要集中力量搞好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教育、产业、金融、贸易网络以及因特网等资源,为科技人员和企业提供网上科研、网上教育、网上合作、网上融资、网上贸易等服务,缩小地域差距,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区内外、国内外产业化资源的优化组合。

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队伍素质

培养创业人才,造就一支科技企业家队伍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关键。要制定发现、吸引、培养和保护科技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政策、措施和规划,鼓励科技人员创业,解决吸引创业人才中的各种难题。海外留学人员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宝贵资源,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对他们实行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方针,制定特殊政策,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以多种方式吸引留学人员到高新区创业。

高新区要培养具有超前意识、创业精神、善于开拓、既懂技术又懂经济和市场的复合型高素质创业人才;善于发现和培养了解科技产业化规律、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知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建立优上劣下、人才辈出的用人机制,大幅度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高新区要把吸引和造就现代科技企业家作为战略性任务抓好,扶持和培育科技企业家,建立企业家和企业经营人才的市场,逐步形成一支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一争高下的企业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