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航海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5:02

航海文化论文

航海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航海院校;航海文化;航海人才;航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06-02

在进入21世纪航海新时代的形势下,中国航海院校应当深化航海教育改革,把建设和发展航海文化,提高航海院校学生的航海文化素养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主动构建航海院校航海文化软实力,努力培养更多既熟练掌握航海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航海文化素养的高素质航海人才。

一、中国航海院校建设和发展航海文化的主要优势及问题

中国航海院校有着建设和发展航海文化的显著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正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主要优势

航海文化与航海院校的历史是有密切联系的。一般来说,历史久远的航海院校其航海文化底蕴较为丰厚,建设和发展航海文化越具有优势。通过研究,笔者发现,中国航海院校建设和发展航海文化的主要优势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地理优势

中国航海院校多濒海临江而建,占据自然之利。中国知名航海院校如大连海事大学濒临黄海和渤海、武汉理工大学临近长江、上海海事大学靠近黄海和东海、集美大学紧挨东海。航海院校濒海临江而建,便于充分利用海洋,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师生们领略海洋的奋进、创新的精神,并以此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

2.学科优势

中国航海院校多注重把航海专业作为主导专业、品牌专业,在这一学科领域有精深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有的航海院校通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航海专业,在某一领域已居于世界同类院校的前列,有的航海院校编制出版了新的航海教材,以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中国航海史基础文献汇编》的出版发行,正是航海院校学科优势的一大彰显,标志着中国航海文化研究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3.人才优势

中国航海院校的师资力量十分强大,多以研究航海领域的资深教授为团队。资深教授具有教学和科研的丰富经验,能够在其研究领域创造出新的更具有价值的成果,通过不断发挥团队成员的才能和团队的凝聚力,积极参与国际航海人才交流活动,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航海人才。如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的大连海事大学,集中了一批专业理论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知名专家、教授,十分注重对外交往和校际交流,使大连海事大学师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各学科前沿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为中国航海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海人才[1]。

4.政策优势

航海院校建设和发展航海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而且是航海院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需要。航海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航海教育实践,国家对航海教育极为重视,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如《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3号)中明确指出:“弘扬航海文化,传承航海文明。加强航海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支持航海院校建设一批航海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航海院校夏令营、实习船出访、航海和海洋文化主题报告会以及航海知识与技能大赛等活动。航海院校应利用世界海事日、国际海员日和中国航海日活动等契机,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航海文化宣传活动,弘扬中华优秀航海文化。”[2]这为航海院校建设和发展航海文化提供了必要的和重要的政策支持。

(二)主要问题

虽然,中国一些航海院校在建设和发展航海文化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整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目前中国航海历史文化教育和研究普遍缺乏,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一些航海强国,甚至落后于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西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这种状况的形成,在于长期以来中国绝大多数海事院校对航海历史文化教育的认知及重视不足。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航海院校对航海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航海文化不仅是航海院校精神的体现,而且是促进航海院校自身发展和国家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是,中国的航海院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航海文化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还没有真正将航海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大战略,更对其缺乏长远规划。

2.航海院校对航海文化的理论研究不充分

目前,中国航海院校对航海文化的研究明显不足。航海文化理论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数量少,还存在对“航海文化”的内涵界定模糊,对其特征把握不明确等问题[3]。需要指出的是,航海文化不等同于校园文化、海洋文化或航海企业文化,其本身具有特殊的战略价值。理论研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航海文化的文献资料的缺乏,这不利于航海文化相关工作的开展。

3.航海院校对航海文化的内容思考不全面和传播不足

航海院校对航海文化理解不充分,缺乏深刻性,对其内容把握不全面,缺乏整体性,学校相关部门对航海文化宣传力度不够,航海文化传播不足,航海文化活动开展较少,尽管“中国航海日”给人们营造了航海文化氛围,但是师生参与建设和发展航海文化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航海文化存在着被边缘化和被遗失的危机。

二、关于中国航海院校建设和发展航海文化的主要建议

相关资料显示,随着中国航海事业的迅速扩展,中国航海的文化性缺陷正在逐渐显露,急需航海领域和文化领域的研究者对航海文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合中国航海事业发展实际,针对中国航海院校建设和发展航海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航海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北极航线;通航环境;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2.002

2007年卫星照片显示,北冰洋“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迎来了12.5万年以来的首次同时消融,而2008和2009年分别有船舶成功穿越 “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这代表着以北极航线为基础的商业航行时代即将来临[1],“西北航线”和“东北航线”将成为新的“世界轴心航线”[2]。然而北极航线的自然环境仍然十分恶劣,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船舶技术也存在限制,需全面系统地分析其通航环境,为其营造良好的通航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目前,关于北极航线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航可行性、开通意义、发展前景、海冰状况、法律地位及船舶操纵等方面。国内外对北极航线通航环境的研究主要是通航环境评估。国内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灰色综合评价法,用指标量化各影响因素再运用系统动力性、物元分析法、模糊数学、灰色理论等数学方法对其综合分析评价[3-6];层次单排序法,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因素间的重要性,建立评判矩阵后计算各因素权重,基于权重排序依次提出对策和建议[7];基于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方法,最典型的是安全指数法[8],统计对某一期间内某一水域船舶活动量及发生的船舶交通事故并用该指标衡量该期间内该水域的通航安全状况。国外的小林弘明运用自然环境量化了海域操船难度[9];新井康夫设立指标量化了影响操船的自然环境因素并验证了操船者与这些指标间的主观感觉关系[10];井上欣三提出了环境压力模型评价操船困难度[11,12]。但以上研究多停留在对因素的列举,未能进行足够的定量分析以及深入研究构建各因素间的层次因果关系框架。

本文试图找出影响北极航线通航环境的若干因素并应用解释结构模型(ISM)进行结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我国的北极研究与战略部署提供参考。

1 北极航线通航环境特点与影响因素

1.1 北极航线通航环境主要特点

根据北极委员会统计,仅2004年,约有6000艘船舶在北极地区航行,包括20%的杂货船和50%的渔船[13],沿挪威海岸线航行至俄罗斯的巴伦支海是航线的主要集中点。季节气候变化对北极航线航行影响很大,冬季几乎无船舶作业,而夏季是作业高峰期。目前,北极航线已开通的几条季节性航线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自摩尔曼斯克港到俄罗斯远东港口的航线与欧洲航线。

北极航线虽为快捷通道,但气候条件、通航期限制、浮冰、漏油等船舶事故等都对通航环境有所影响,此外,在人文环境方面,北极航线因其战略和资源利益而存在着日益激烈的之争。

北极航线通航环境特点主要有:①不确定性,一是航行线路不确定,随通航环境和区域环境变化而变化;二是气候温度不确定,有的夏季海冰基本融化而有的夏季则较寒冷,冬季温度可达-30℃以下而夏季温度可达0℃左右。②未知性,技术及研究时间限制使得现有航行经验少,实际信息了解少。③模糊性,影响因素众多且独特,难以对其进行清晰明确地选择和定位。④综合性,涉及交通运输工程学、经济学、军事学等,属交叉学科。⑤复杂性,通航环境随时间和地域变化而变化,复杂无规律,且影响因素可能跨学科,其层次结构关系复杂[1]。因此需要科学系统地对北极航线通航环境进行分析。

1.2 北极航线通航环境的影响因素

由于北极航线通航环境较为复杂,不仅包括自然方面、助航方面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人文方面的影响因素,如大国间的政治博弈、各国军事力量演变、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航道沿岸国文化等因素,都对通航环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本文将北极航线通航环境影响因素定义为对北极航线的通航环境起着限制性、重要性和决定性影响的要素,是决定北极航线通航环境优劣的原因或条件,其中包括自然环境方面、助航方面以及人文环境方面的多种影响因素。

本文采用专家意见法,即德尔菲法,将北极航线通航环境的影响因素归类并编号为三大类30个因素:S1,S2,S3,…,S30(表1)。温度、能见度、风、海流速度、海冰密集度、海冰厚度、航道深度、岛屿分布等8个因素属于自然因素,通过影响船舶性能、船舶适航和船员操作等来影响北极航线的通航环境。船舶规范、破冰船的配备、港口设施、海图系统、导航设施、气象海况预报、航行经验等7个因素属于助航因素。比如,绘制海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现有海图大都根据卫星图绘制,缺乏实地考察,而高纬度区海图系统更不完善;北极地区存在强烈的磁暴现象,对很多定位设施都有极大限制;当前观测系统还不完善,不能提供足够海况预报,这些都对通航环境有所影响。

各国军事力量的演变、军事威胁、军事部署、国际法律法规的限制、航道沿岸国国内法律约束、航道沿岸局部战争冲突、大国对航道控制力、航道之争、航道沿岸国政治战略措施、大国间政治博弈、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航道交通流密度、航道沿岸国民族文化、海盗及海上恐怖主义等属于人文环境因素,通过权益争夺、资源控制、军事制约等来影响通航环境。

2 北极航线通航环境影响因素的ISM模型分析

2.1 ISM模型的选用

ISM模型(解释结构模型)是对复杂的结构系统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因果和结构关系分析,通过计算或计算机程序辅助计算,最终得到多层递接的结构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体系、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结构分析和优化。其特点是以定性分析为主,量化各个模糊的关系,从而得到清晰的结构模型,解决了数据少、关系模糊的问题,很好地适应了北极航线通航环境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本文将采用ISM模型来分析北极航线通航环境影响因素关系结构。

2.2 分析思路

第一步,根据德尔菲法筛选并归类和编号的影响因素,逐个反复分析每个因素对其他因素是否有直接影响,并由

Rij=1 当Si对Sj有直接影响时

0 当Si对Sj没有直接影响时,得到邻接矩阵R。

第二步,按照布尔矩阵运算法则,即0+0=0、0+1=1、1+1=1、1×0=0、0×1=0、1×1=1,利用matlab软件计算至Rk-1≠Rk=Rk+1=M,得到可达矩阵M。

第三步,找出可达集合A(Si),即可达矩阵中要素Si对应的行矩阵元素为1的列要素集合,先行集合B(Si)即可达矩阵中要素Si对应的列矩阵元素为1的行要素集合,根据选出满足条件A(Si)∩B(Si)=A(Si)的要素为最高层次要素,去除该要素再重复计算,依次选出各层要素,得到结构分析模型结果如图1。

2.3 去噪处理

以上初步得出的ISM模型比较复杂,难以清晰地画出结构图,因此需对其去噪简化,即在符合实际的前提下,去掉跨层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只保留相邻层次间的直接影响关系,使简化后的模型基本符合标准结构模型[14]。其具体原则为:

第一,若跨层因素间存在直接关系,同时低层因素能通过其他间接因素由其他路径影响到高层因素,则可去掉跨层因素间的直接影响关系。

第二,若跨层因素间存在直接关系,但是不存在由低层因素指向高层因素的其他路径,则可视情况将低层因素与高层因素间的直接关系转化为与低层因素有直接关系的中间层因素与高层因素直接相连的关系。

第三,若由于去噪处理而出现结构模型与实际不符,如根据去噪第二条原则转化得到的新结构关系与实际不相符,则可添加必要的中间因素来联系低层因素与高层因素。

依照第一、二条原则对初始模型去噪处理后得到简化模型。

2.4 结果分析

2.4.1 最终模型

将上述简化模型翻译为文字,可得到最终模型(图2)。其中,“破冰船的配备”与“港口设施”有关系,而此关系不能由“航道交通流密度”与“港口设施”间的关系代替,因此添加了因素“海上突发事故”。同理,添加了因素“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来实现“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航道沿岸国内法律约束”间的关系。

2.4.2 结果分析

(1)自然环境方面,温度会直接影响海冰厚度和海冰密集度,风会影响海流速度。温度、能见度、风、海流速度、海冰厚度和密集度等都是气象海况预报的内容。

(2)助航因素方面,根据船舶破冰能力强弱及气象海况预报中海冰厚度和密集度,规定适航船舶规范及确定是否需要破冰船(其也是海上交通流的一部分)[15]。目前北极海图系统还不完善,存在航线安全隐患,亟需对其完善,并依其建立导航设施。港口也要定期清理和维护航道,保证航道深度,保障通航安全。

(3)人文环境方面,航道沿岸各国民族文化直接影响战争冲突,霸权主义国家的人民更有侵略欲望,而受和平文化熏陶的人民更崇尚和平[16]。

各国为争夺北极利益,大力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企图控制别国在北极的权益。同时沿岸局部战争和各国政治措施将直接导致沿岸军事部署,以保证本国的权益不被侵犯[17]。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直接影响贸易需求,从而产生货运需求,改变世界贸易格局。经济是国家命脉,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经济格局的改变很可能导致大国之间博弈的僵持,将直接改变大国间博弈方式。

军事部署直接影响着各国北极航线法律制定,沿岸各国中的小国会寻求世界大国的庇护,以求在北极利益争夺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18]。在世界贸易格局改变的情况下,利益驱使着沿岸各国根据世界贸易需求的改变而制定更易获利的法律。世界大国军事部署还直接关系到其对北极航线的控制力,同时,大国之间为互相遏制,会尽量限制其它大国在北极的控制力,所以大国间的政治博弈也会影响大国对航线的控制力[19]。

通常法律约束都是为争夺北极利益而制定,而利益之争终究是之争,因此法律约束的矛盾将直接导致航道之争[20]。大国看到北极航线的巨大利益后必然介入到北极航线的争夺之中,具体方式是作为某沿岸国的政治和军事后盾,间接获利,或者是倡导北极归世界所有,直接进入争夺。

航道的之争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后盾。各国在北极航线范围内的军事部署以及各国的军事力量演变会直接对别国产生军事威胁,并依靠军事威胁来增加本国的获利机会。同时航道的之争在军事部署上的表现必然产生各国军舰在北极范围内的交通流,而且各国占领北极某一区域就会对该区域内交通流进行限制。而港口作为船舶服务站点,现有设施必须满足现有交通流密度[21],因此航道交通流密度越大则需要港口设施越完备、导航设施越精良,同时航行经验提高也越快。综上所述,ISM模型与实际相符,结果比较理想,可以利用。

3 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目前,中国面对日益激烈的北极争夺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首先,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应加大力度研究北冰洋地区水文、气象特点,收集资料,研发技术。可通过国际间合作发射绕北极卫星以及在个别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实时观测和预报北极气象环境,保障北极航线安全通航。

其次,助航因素方面,我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学术研讨,积极建设北极航线基础设施,培养适应北极航行的专业船员,开发适应北极条件的新型船舶。

第三,人文环境方面:(1)我国面对航道之争,应对“大陆架制度”和“扇形原则”的弊端进行全面审视,在北极航道问题上争取话语权;(2)面对军事威胁,应消除“中国”的不良影响,增强海军力量;面对大国的控制,应增强国家软实力,巧用国家硬实力,建立互信合作的国际关系,提升政治地位;(3)面对世界经贸格局变化,应充分考虑各影响因素,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战略,抓住北半球物流和航运机遇,建设北方物流平台,发展全球物流平台;(4)面对国际法律限制,应抓住尚未形成北极协调机制的机遇,增强我国在北极事务决策中的影响力并协调本国利益与国际公约的冲突;(5)面对军事部署,应倡导合理部署,减少无理限制;面对沿岸国内法律约束和政治战略措施,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公平原则和“北极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观点,同时接受环北极国家拥有其合理海域;(6)面对大国间的政治博弈,应正确看待,严谨审视,加强交流与合作;(7)面对海上恐怖主义,应积极参与打击斗争,支持沿岸各国及联合国的合理军事部署;(8)面对航道交通流密度,应鼓励航运企业开拓市场、适应环境,为今后北极通航做足准备。

4 结论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定义北极航线通航环境影响因素,运用德尔菲法筛选影响因素并归纳为自然环境因素、助航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三类,建立指标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各个因素进行结构分析,得到它们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形成初始结构框架;去噪处理得到简化的解释结构模型;最后提出如国际间合作发射绕北极卫星,培养专业船员,开发新型船舶,增强软实力、巧用硬实力,支持合理军事部署,鼓励企业开拓市场等对策和建议,为我国的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闫力. 北极航道通航环境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学位论文,2004.

[2] 张建松. 北极航道:或成我国第九条远洋运输航线[N]. 经济参考报,2010-03-18.

[3] 张宝钢. 基于物元分析法的连云港进港航道通航环境风险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0.

[4] 李波. 天津港复式航道通航安全的灰色模糊预评价[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学位论文,2010.

[5] 徐屯金. 舟山海区航道通航环境安全评价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学位论文,2008.

[6] 陈家云. 汕头海区通航环境安全评价与规划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学位论文,2006.

[7] 刘天喜,黄秋赢.对影响沿海海域主航道通航环境因素的评估[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22-25.

[8] 吴兆麟. 海上交通与交通安全研究[M].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1.

[9] 小林弘明. 船舶操纵特性对航行环境安全评价的影响[C]. 日本海上交通工学特集.1992.

[10] 新井康夫. 航行安全评价中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C]. 日本海上交通工学特集.1992.

[11] 井上欣三. 操船负担的定量评价[C]. 日本海上交通工学特集. 1992.

[12] 井上欣三,世良亘. 海上交通安全评价技术准则的研究-1[C]. 日本航海学会论文集98号.1998.

[13] Arctic Council. Arctic Marine Shipping Assessment 2009 Report[R]. 2009

[14] 今参 .关于北极航道的开发前景. 港口经济论坛[J]. 2011(11):21.

[15] 张龙. 基于未知理论的供电企业安全评价研究及应用[D]. 江西:江西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9.

[16] 于成涛. 北极“黄金航道”的诱惑[J]. 东北之窗,2010(20):37-39.

[17] 中国社会科学网[EB/OL]. http:///news/149686.htm.

[18] 董跃. 论欧盟北极政策对北极法律秩序的潜在影响[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3): 46-50.

[19] 吴慧. “北极争夺战”的国际法分析[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5): 22-25.

航海文化论文第3篇

关键词 航海历史 大陆性内核 现代航海文化构建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位居东亚大陆、濒临西太平洋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有着18000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和7000多个岛屿。从地理条件来看,中国应该是一个大陆性与海洋性兼而有之的国家。

然而,观诸中国航海史,为什么我们这个从公元前3世纪起就长期引领世界航海潮流的国家,到了15世纪后期就开始急剧滑落而辉煌不再呢?为什么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近代航海业始终处于仰人鼻息、进退维谷的悲惨境地呢?为什么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虽然经过发奋图强已重新发展成为一个航运大国却仍然没有晋身世界航海强国之列呢?

问题是严峻的,也是必须回答的。否则,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发展成为一个世界航海强国,中华民族也不可能真正对全人类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要科学回答上述的问题,必须透过表象深究内核,而内核就是隐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航海文化,因为只有文化才是事物内核的本质。

航海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从结构上看,航海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它是文化的次层结构。因此,要厘清航海文化的定义和内涵,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文化的定义和内涵。从理论上考察,文化这一概念可分为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前者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后者则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他在所著的《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①在这里,泰勒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和,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

然而,近年来流行的文化定义,则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提出的。他在《社会学》第三章“文化”中,对文化作了如下定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规范及其他物质形式。”②据笔者理解,这里作为行为表达方式的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作为行为追求目标的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作为行为活动依据的规范是文化的准则,而作为行为技术寄寓的物质形式是文化的表现。

鉴于此,可以对航海文化的定义与内涵作出如下理论描述,即航海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在航海实践过程中所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规范及其物质形式。

具体而论,所谓航海文化符号,指人们表述航海活动的文字、语言和数字,它是航海文化的基础;所谓航海价值观,指人们对通过航海活动所追求的某种利益或价值的认知,它决定了航海文化的本质取向,是决定航海活动规范和物质形式的本源;所谓航海规范,指人们进行航海活动所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多体现为航海政策、法规与惯例,它是航海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航海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所谓航海物质形式,指人们在航海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航行工具与航海技术等表象形态,它是航海价值观与航海规范的时空产物,是对航海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的评判标准。

中国航海文化的主要特征

航海文化符号的主要特征:汉民族性。起自甲骨文、金文的中国文字与数字,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之后,就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汉民族特征。与西方的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或罗马数字相比,以笔画结构为主要特征的中国象形文化符号,虽表述方法较为复杂,但在达意与美学上与西方的文化符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文化符号只是航海文化的表述手段,并非考察中国历史上航海文化先进还是落后的主要对象。

航海价值观的主要特征:统治集团功利性。纵观中国航海史,在进入阶级社会后,航海活动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统治集团的功利性上。从春秋战国时期齐、吴、越三国的海上争霸,到秦皇、汉武的江海巡游;从汉使远航南亚的外交航程,到唐代贾耽所记的广州通海夷道;从元世祖忽必烈的海外征战与外交活动,到明初郑和的七下西洋,中国古代历史上这类主要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所追求的价值观无一不是满足统治集团的政治与经济需求。

从政治上看,一是对内统一海疆,扩大版图,镇压各类叛乱,确保封建专制统治;二是对外树立“中天下而立”的大国形象,追求“万邦来朝”的国际威望。从经济上看,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国大陆所没有或缺乏的各类奢侈品,如珍宝异兽、香料药物和海外特产及工艺品等,以满足上层统治集团的特殊物质需求。

虽然从事航海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广大船员,但是决定航海价值观的主体却不是这些“芸芸众生”,而是那些高居宫廷庙堂的最高统治集团。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的资料。”③那些在思想上受统治阶级支配的普通航海者,其航海价值观无非是一种最低层次的谋生手段,而航海活动的深层次动因与归宿则完全取决于雇佣或征用他们的上层统治集团。

航海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 航海院校 办学水平评估 发展特色

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和教育投资体制的日益完善,促进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办学经费面临严重短缺,教学管理、设备水平、师资力量也没有同步发展,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我国启动高校办学水平评估,对增强高校办学实力意义重大。高校迎接办学水平评估,不仅仅是一种外部质量干预行为,更是学校自我质量保障的自觉行动。这种评估根据国家对不同类别学校所规定的任务和目标,由上级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以全面考察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质量和水平[1]。通过对影响办学水平的各项因素进行评估,可以使高校之间有横向比较的标尺和准则,有利于高校发现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明确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集聚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这一主题,向良性发展的方向整合和发展。

1.航海院校迎接办学水平评估的必要性

目前,相对于西方航运大国,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与适应21世纪国际航运中心和人才市场东移的需要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的航海教育滞后于航运业的发展,表现在:我国航海类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高级职务的比例偏低,持有船长、轮机长适任证书的人较少,使航海教育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复合型知识结构管理者比较少,管理水平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新要求;航海教育体系及管理体制有待变革,制约了航海教育的发展规模与航海类人才培养。面向21世纪的航海教育是面向航运市场、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航海院校迎接办学水平评估,是教育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2],对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科学建立考核和评价体系,促进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工作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促进学校对自身发展战略的思考,提升航海院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等有重要意义。

2.航海院校迎接办学水平评估的思考

同志强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航海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航运人才的重任,要培养出适应航海事业的更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提升办学层次。迎接评估,是突出时代主题、顺应当前形势、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迎接未来挑战的必然选择。为此,评估工作应自始至终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把“建什么、改什么、管什么”与“如何建、如何改、如何管”结合起来。我在此提出几点思考。

2.1以迎评估为契机,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风建设。

航海院校的发展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综合与协调发展。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这一体系也是全方位、全程性的。为此,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航海院校需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教学管理中加强运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全方位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通过教学评估和检查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控制,并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并逐步完善自我激励、良性循环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系统。同时实施教学质量“三级”评审制度,并将评定的结果作为评选优秀教师和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而且要加大力度组织常规的教学检查,及时发现、解决教学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教学和学风建设为中心,不仅是办学水平评估必然要关注的问题,而且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也要通过教研活动、观摩教学、学习交流、教学方法课题研究等措施积极探索各种可行的教学方法,并灵活应用于课堂。有的专业可以从调动学生的求知性入手,采用互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与实际操作能力密切相关的理论内容,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校外相关企业单位或工厂进行实地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科及经管类专业要经常采用案例教学法,供学生讨论、思考、分析、判断,教导学生全面掌握课本知识,以此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模式,从而引导学生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广泛涉猎相关知识,以更加积极、理性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校风。

2.2以迎评估为平台,增强文明礼仪教育,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航运企业发展对航运人才的要求,学校应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订实施性计划,如对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要有较明确的方向定位,为在校生以后的就业提供指导性意见。我认为,学校需要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推广应用人文教育方法,鼓励学生争取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鼓励开展以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科技、文化、技能的竞赛活动,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加强体育锻炼,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共同创造和谐、进步、互助的成长环境。

航海院校在接受评估过程中,人人都是评估的对象,事事都是评估的内容。迎评是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学校要通过迎评工作,倡导学生克服校园里不文明的行为,时刻注意一言一语,一举一动,礼貌待人,不讲粗话,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教室的美观干净,不乱涂乱画课桌墙壁;积极打扫寝室的内务卫生,床被叠放整齐,地板清洁干净,按时熄灯就寝;注意食堂及校园的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男女交往注意场合,杜绝不文明作风,坚决摒弃不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鼓励学生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2.3以迎评估为导向,加强航海文化教育,突出航海办学特色。

中国是一个古航海国家,航海院校可以把“航海日”作为航海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据评估要求,结合我国的民俗文化不断创新,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航海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所有涉及航海、海洋、造船、渔业等有关行业情况,向航海类学生宣传普及航海和海洋知识,促进同学们更加关注海洋、了解航海,鼓励广大航海类教师编写航海图书,积极策划组织实施“航海文化精品工程”,创作一批航海文化作品和研究成果,以丰富学校的航海文化建设。通过开辟宣传阵地、汇编系列教材、营造舆论氛围等形式畅通航海文化核心理念传输渠道,将航海文化转化为航海建设的规范与动力。航海院校可以全方位规划建设一批突出展现航海文化资源和提升航海文化品位的标志性主题设施,加强富于航海特色的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以此构建航海人文特色鲜明、爱国主义精神突出的航海文化,营造浓厚的航海文化氛围。通过设立航海展览馆,陈列相关的航海文献、各个不同时期航海发展的图片、各种船只模型和标本、船上设备、船员用品等,作为发掘与弘扬航海文化及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让航海学子充分接受航海文化教育。

2.4以迎评估为杠杆,完善体制建设,强化学生管理工作。

航海院校要对照评估要求,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学校各项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轨道。加紧制订队伍建设规划,对于兼职教师,要加强管理和培训力度,加强聘任工作的规范化,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在完善学生管理机制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提升其他行政人员服务育人的工作水平,发挥教师育人的功能。学生管理部门要建立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内容包含部门职能、思想政治教育分工、军事训练与理论教学、一日生活制度管理、军容风纪考核等,制度的落实由校系两级部门具体负责。学生工作管理者要不断改革学生管理方法与思路,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全力培养一支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桥梁作用,不断完善各个社团,多渠道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自创性技能比赛,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求打下良好基础。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学生才有统一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管理者才能进一步明确对航海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高素质的航海人才。对待评估,我们不仅仅是通过整理材料弥补过去,更主要是规范管理应对将来。不管是迎接评估还是评估结束,航海院校都要把提高管理水平作为日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结语

航海院校迎接办学水平评估,可以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办学态度,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评估将牵动着学校的未来与发展速度,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与成才。愿航海院校通过办学水平评估,能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航海学子,为我国航运事业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航海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航海教师 上船 必要性

随着航运国际化的竞争和发展,对航运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1世纪的航海技术人才必须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等特点, 这对我国的航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必定加快航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增强我国航运人才的国际竞争力。而作为航海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则不仅需要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需要高水平的实践能力,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航运人才。因此, 航海专业教师上船任职锻炼是十分必要的。

一、适应航运国际化和航海教育的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跨国公司之间的强强合作与资源共享, 航运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世界第五航运大国, 航运国际化的竞争和发展为我国海员劳务输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有关研究报告, 到2010年世界高级船员的短缺将高达4.6万人。但是, 我国培养的高级船员的质量存在很多缺陷, 如英语能力差、执行法规意识差、应急应变能力差等。为确保船员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国一直在不断加强和完善航海教育的立法, 加快航海教育的改革进程, 深化航海教育质量体系的发展, 以适应航运国际化的竞争和发展。

航海教育是有自身特点的、多层次的、多类型的教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航运事业的国际化竞争, 航海教育已经从单纯的技术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国际海运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要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竞争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极为重要。高素质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 而且需要经验丰富的实践能力。航海教育离不开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 没有航海经验的专业教师, 能否培养出适任航海实际工作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根据STCW78/95公约的要求和国家海事局的规定, 航海专业的教师必须持”双证”(教师高级职称和高级船员适任证书)上岗, 这就要求航海专业教师必须经过上船任职锻炼, 才能换取证书, 才能获得更多更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才能根据航运市场和人才需求, 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 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水平的学生, 以适应航海教育的发展和航运国际化的竞争。

二、可以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科研水平

航运事业的飞跃和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智能化的发展, 必然带动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航海设备的研发和更新。航海类专业是多专业的交叉与综合, 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教育周期性与航运技术快速发展的矛盾容易导致航海人才培养的滞后性。航海教育新的内容在增加的同时, 旧的内容减少的幅度却不大。同时, 由于当今社会对环境保护和航运安全的重视, 各种国际、国内的法规规章对船员在船工作增加了很多的责任和义务, 连船公司管理自己的船舶的方式都要按照国际海事组织的ISM规则实施, 所以在教学中强化这些现代管理文化的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航海专业教师上船任职锻炼, 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新设备、新仪器和新技术, 学习高效的管理文化和方法, 丰富阅历, 拓宽视野, 而且回学校后可以紧密结合航海实际, 在遵循传统的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的基础上, 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 删减不必要的旧的内容, 充实课堂教学, 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例如, 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VDR) 、INMARSAT-B站等设备已使用多年, 但有的航海院校由于资金等原因一直没有购买设备, 教师也由于没有上船锻炼了解和掌握设备而忽略或者弱化了此设备的教学, 导致了学生毕业后不认识或不会操作此设备的尴尬。

教师经过教学岗位的锻炼和上船任职的实践, 可以将理论和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 回校后再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对航运事业和航海技术的研究深入, 对航海设备和仪器的开发, 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他们可以将最新仪器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提高、转化, 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开发出模拟软件和模拟设备, 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既增加了工作热情, 又促进了航海科研的发展, 带动了学校乃至我国航海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我国航海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的研制、开发和使用, 都跟科研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三、可以更好地指导实习, 加强实践性教学

目前我国在航海人才培养方面仍是停留在理论讲授方面,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造成毕业后的适岗能力不强。STCW78/95公约强调海员实际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获得, 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各种实践教学, 如船上实习、实验教学、模拟器培训等。中国的高级船员经常被评论为技术理论较好而实际技能不足。亚太地区的某大航运公司有10%的船员是中国船员, 但最近几年发生的四起碰撞事故均是由中国船员造成的, 该公司的指导船长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调查后发现, 他们的避碰理论水平并不差, 缺陷在责任心和实际操作的能力。STCW78/95公约和我国200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都增加了对船员技能操作的评估, 改变了以往仅以理论考试为主的传统考试模式, 旨在提高船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不仅如此, 在通过考试、评估后, 还要完成一定时间的船上培训或者船上见习才能拿到船员适任证书, 其目的仍然是加强即将持证者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关统计数据表明, 80%的海事事故都是由人为造成的。可见船员实际操作技能对航海的重要。

我国的航海院校是专门培养高级船员的, 由于各种原因, 航海院校的实习和实践教学情况不尽人意,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指导教师难以满足要求。指导教师本身非航海专业或缺乏航海实践经验, 又怎么能指导好学生实习和实践呢? 航海专业学生要适应海上复杂、多变、艰险的工作环境, 就应该具备较强的工作技能, 提高学生工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是为学生提供亲身参加实践的机会, 而实践教学是把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培养合格的船员尤为重要。倘若航海专业教师没有或者缺乏实践能力是很能难帮助学生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师上船任职锻炼不仅增加了航海阅历, 弥补了实践能力不强的弱点, 而且更能体会到实践对航海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回学校后能积极引进一些必要急需的仪器设备, 编制适合发展要求的实验、实纲和指导书, 运用丰富的实际操作技能, 更好地指导学生实习, 加强实践性教学, 增强学生的适岗力和竞争力。

总之, 航海类教师上船任职锻炼, 对于适应航海教育和航运国际化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增强学生的适岗力和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各航海院校都应该积极倡导和鼓励, 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交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M].2004.8.1.

[2]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tandards of Training, Certification and Watchkeeping for Seafarers, 1978, as amended in1995[M],1995.

[3] 陈宏.谈航海类专业教师上船挂职换证的重要性[J].航海教育研究,2002.02.

航海文化论文第6篇

(一)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近年来,国际海运业发展迅猛,船员需求量突增,船员队伍更新速度飞快,新船员不断加入船务公司。但船员的职业理想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职业道德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

1.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部分船员认为上船工作能赚钱就行,不用太讲职业道德,而船务公司对新进船员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

2.担当不够,责任感不强

不少船员看行情吃饭,基本上都是劳务外派,感觉自己上船是为船东打工,只要按照签约合同按期完成即可,容易产生值班不在岗、航行?t望不认真、定期维修保养检查马虎、装卸货物不在场甚至违章操作等现象;这些都是担当不够,责任感不强的表现。

3.功利主义严重

目前,船务公司基本上与船员签约期为60个月海龄或8年工作期,部分船员只看个人利益,不看集体利益,随意跳槽,只看哪间公司工作轻松、工资高,就完全不顾原公司前期的悉心培养而单方面中止合同,甚至切断所有联系以逃避相关赔偿,造成公司损失严重。

(二)“有技能没文化”现象严重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从事船员工作,都要获得船员适应证书,他们在校期间专注专业知识学习,较少参加其他校园文化活动,不重视文化熏陶,实操动手能力较强,但文化涵养不高,这就是典型的“有技能没文化”现象。

(三)英语应用能力差,涉外能力弱

航海工作属于艰苦行业,现在学生都是95后,家庭环境较好,家长不愿孩子报读航海类专业,入学时第一志愿选择航海类专业的很少,大部分是高考入学成绩较低、被调剂到航海类专业,尤其是英语基础特别差;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英语信心不足、下苦功不够,有些中途放弃英语学习,涉外能力较弱,因此培养高级船员从事远洋航行的数量较少、质量较低。

(四)船员适应证书通过率低

航海类专业学生入学基础差,底子薄,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操训练,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无法固化为学生自身知识。因此,大部分航海类专业学生都是临时抱佛脚,突击死记硬背适任证书考试题库,理论理解不透,加上考试题库更新快,因此,考试通过率比较低。部分毕业生就算通过证书考试,专业知识也不够扎实,容易造成准船员“有证书,无能力”的尴尬局面。

(五)职业发展规划不明晰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怕苦怕累,眼高手低,大部分意愿在船上工作三至五年,工作五至八年不多,十年以上很少,虽有想做船长、轮机长、高级电子电气员的抱负,但没有恒心和毅力。少部分毕业生因多次参加适任证书考试未通过,灰心丧气,放弃考试,另外从事其他工作。

二、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缺少职业道德教育

航海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证书考试,对于其他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缺少职业道德教育;航海教学过程只注重专业理论,因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航海类知识无人文素养或人文素养较低。在《海员职业道德》课程教授中,也只当一般的课程教学,没有真正与毕业生以后从事船员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船务公司对专业毕业生整体的职业道德评价较差。

(二)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在航海教育过程中,学校重视技能教育,只按教学计划实施专业教学,而课程设置是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现在学生基本操作能力较好,如金工工艺、水手工艺,但因教学实训设备配套不够,很多显功夫的“船舶电站”、“柴油机拆装”等实训科目很难开展,或是设备陈旧没有更新,或是安装了新设备但没有耗材维护不到位、实训受限。

(三)专业生源为沿海艰苦地区,英语水平普遍较低

航海类专业生源大部分为沿海艰苦地区,农村生源较多,客观上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学比较薄弱,学生英语水平较低。进入大学后,学生也不重视英语学习,特别口语训练不够,部分毕业生虽通过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但是英语会话能力不足,这也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

(四)招生基础底,大部分为调剂生,学习兴趣不高

大部分航海类专业新生,高考第一志愿并非报考航海类专业,主要原因是该类专业毕业后从事的行业比较艰苦,家长也不赞同孩子报考,因此录取的专业学生基本上是低分数段的,即刚跨过招生学校的最低分数线,或因第一志愿没有录取而被调剂到航海类专业。由此种种原因,导致航海类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后劲不足;也导致在三年级时放弃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即大证考试)或考了部分科目因基础差也中途弃考,少部分学生干脆不报考,直接改行从事其他职业。

(五)船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船员生活是比较枯燥,现在的学生很多是家境优越或是独生子女,真正下决心从事航海事业的不多,而且职业发展的途径不多,基本途径是水手三副二副大副船长,机工三管轮二管轮大管轮轮机长,每条船上的基本编制是固定的,晋升空间靠的是海龄和获取证书等资历,上升空间单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海龄超过十年的寥寥无几。

三、做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并强调,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结合航运业发展现状和航海类院校的教学实际,在教学计划中应深入开展海员职业道德教育,讲授好《海员职业道德》课程,在过程培养中,注重培养毕业生成为爱国爱海爱岗敬业、严把安全崇尚环保、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团结协作同舟共济、遵纪守法维权履责、优质服务降本增效的高素质船员为目标。

(二)加强航运文化协同育人

1.政校企共同制定航运人才培养方案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既要取得专项培训证书,还要获取三副或三管或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和通过评估考试。所有适任证书(大证和小证)均由国家海事局主考,学校自行教学,学生参加考试,实行考教分离。为了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就业岗位有效对接,应加强政校企合作,邀请海事局、企业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建设,聘用政企人员为兼职教师,共同制订航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指导实践教学,培养合格的航运人才满足社会、航运企业适用的需要。

2.加强校园航运文化建设

校园航运文化活动是培养专业学生具有航标灯精神的一种必可缺少的有效载体,除了专业课程教学外,应开展具有航运特色的活动,主要有:一是围绕传统与当前航运文化内涵,创设航运文化共享平台;二是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航运文化特色品牌活动体系;三是围绕校友资源的系统挖掘,建立常态化校友协同交流平台;四是围绕航运企业、行业特点及需求,建立校内外实践新基地;五是以航运行业夏令营活动为载体,建立校际师生协同交流平台。通过推动“三平台一品牌一基地”建设,提高毕业生(准船员)文化素能。

(三)创新英语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目前,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由七门考试压缩为五门,但基本内容没有变。究其考试通过率低的原因,主要是航海英语、轮机英语等科目通过率低。因此,要想提高船员适任证书的通过率,就必须在英语教学上下功夫,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通过教学改革,编写合适本校航海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教材;二是采用先进的英语教学设备,用于口语训练、听力会话等;三是提高英语教学的师资水平,选择既懂航海,又懂英语的教师,可让航海类专业教师进修航海类专业英语或让英语教师学习航海专业知识。现时在海事局设定的评估项目“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等,存在试题数量少、内容不广泛,难以真正提高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想促进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以后能成为高级船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四)创新航海教育,加大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航海类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前航运业发展和社会、市场的客观需求,积极探索航海教育创新方法,努力提高专业教师授课水平,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理论与实践丰富结合,全面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英语应用能力、实际技能。如在专业课程教学,进行项目教学法,每位专任教师负责一门课程,授课质量、学生考试通过率与绩效考核挂钩,促动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开展航海英语口语大赛、船舶甲板工大赛、水手工艺大赛、航海模拟大赛等具有航运特色文化活动;从第一课堂(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特色活动)双线推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硬技能、软文化双线模式培养,全方位协同育人,培养毕业生成为“有技能有文化”、“有证书有能力”的航运类高级人才。

(五)协同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质量

就业工作事关高职院校办学,就业质量高低影响学生报考率、报到率,间接决定了学校办学规模。因此,协同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基于航海类专业新生入学时非第一志愿报读和专业调剂原因,学校应在入学时做好新生专业教育。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两门课程教学中,做好学生专业思想,明确毕业后的工作目标,愿意为航海事业做出积极的努力。应加强航海类专业就业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通过送派参加职业指导师等各种职业指导培训,提高就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对个别有困难的毕业生,应做“一对一”、“点对点”的帮扶。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结合起来,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点面结合”,取得实效。邀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船长、轮机长进行航海形势教育,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海洋观;举办专业性、实效性、针对性较强的就业指导讲座,邀请友好合作企业进校园举办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邀请优秀校友进校园讲座并厘清准船员的盲区。通过多途径、多渠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就业质量。

航海文化论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 航海 航行安全和效率 自动化 降低成本

海运业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传统的运输行业,往往滞后于一般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但二十世纪.90年代早期,全球航运市场已开始兴起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热潮,it(信息技术)将在未来社会及商业、工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角作用,并将很快普及到所有行业与领域,航海业同样也正在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对海运经济的发展趋势,航海技术要求必将网络信息化。近些年,很大部份轮船公司又为各条船舶安装了局域网,配置网卡,不仅为船舶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数据的传递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为公司对船舶的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当前,航海技术的信息化建设已全面展开,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大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信息传递速度,解决了信息共享的障碍,为海运决策提供精确有效的信息。下面就浅谈一下航海信息化的相关细节船舶物料管理,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及其数据库,进行物料流通管理,通过输入所需物料编号、物料名称、种类后,快捷、准确的查寻。船员发送船舶物料申请单到船舶公司,经公司审核后,由公司编成电子文档发送给供应商询价,供应商供货后,经船舶确认审核后,自动调整物料库存,从而形成物料进、销、存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减轻复杂、繁琐的船舶物料管理现状,帮助船舶公司分析物料的供应与使用,强化管理、杜绝管理漏洞、节约成本。

船员管理 运用计算机数据库对船员信息进行管理,目前已被我国许多轮船公司、大型船舶企业,船员中介及船员管理公司等广泛使用,得到了航运业界的一致肯定。如船员基本信息录入、船员信息查找;船员灵活调配;船员证书的监督管理;船员信息的删、录入 ;船员服务期满及证件过期报警提示等 。使航运公司办公高效性、系统化、智能化的管理船员,大幅度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公司同时能共享信息系统的资源。

船舶动态跟踪,船舶动态是每个船东都需随时掌控的,通过网络可以便捷直观的查寻船舶动态,如船舶的船名、船舶尺度、航向、航速、经维度、船舶附近的交通流量、预计到达目的港时间等。而且可以在电子海图的背景上定位跟踪船舶、查看船舶资料或定制到港自动提醒等高级功能。无论您身在何处如办公室、家庭、会议、朋友聚会、茶馆,只要能上网的场所,都将随时获知船舶确切位置。这些数据来源于我们在沿海及内河港口部署的ais信息接收基站,这些基站持续接收来自船舶上ais自动识别器设备发送的数据。如果船舶不在ais接收范围区域,还可以通过inmarsat国际海事通信等卫星通信系统获取信息数据。通过这高新的网络技术,同时还可以获取涉及全球其它海域的船舶信息数据,实时了解相关信息。

传统的静态、固定航海资料的纸质印刷海图已不适应船舶自动化和航海智能化的发展要求。从而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在近些年开发应用的基础上不断的加以完善,该系统不仅能很好地提供纸质印刷海图的有用信息,而且取代了传统的人为手工海图作业,gps、雷达、navtex等各种现代化的导航设备所获得的信息都被集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集成式的导航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具有船舶所在航区海图显示、航行线路的设计、航路监控、危险局面来临前自动报警提示、各航行数据记录、航迹显示、海图自动改正等功能,大大提高了航行安全和效率。

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它综合了航海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图象显示技术及计算机软件技术针对航海领域的一场技术开发,它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航海领域.,国际海事组织已经制定了关于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的相关的国际标准和严格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大部分是用于航海方面,对电子海图显示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充分在船舶航行管理中的应用,信息系统必须自动的对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通过算法实现提示各浮标的移位、船舶意外走锚、禁止航行区和船舶搁浅、船舶避碰局面等报警功能.

而且海图电子化 可以实时显示本船的经纬度、航向、航速、方位等信息,可以实时监控该船周围的船舶动态和查寻它船信息及所在海区海况信息,随着信息技术和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图和雷达信息数字化之后,两者间完全实现了数据相互传输,使电子海图与雷达图像数据信息的重合显示成为现实,在电子海图上重叠显示雷达图像数据信息后,可在原航行水域海图信息的基础上提供本船、本船周围的静态目标与动态目标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提前预知本船对周围船舶的会遇态势和会遇的局面能及早掌控,从而尽快作出准确判断,达到避开航行紧迫局面,及时采取妥当的避碰措施而保障航行安全。

航海书籍资料也已快速电子数字化 航海所需的各种图书资料原始都采用纸质印刷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航海通告、 潮汐表、航标标表等都已出现了电子版和网络版。船舶公司海务及船舶船员可以在网上查询与下载,这不但使用方便还有利于航海图书资料中内容的迅速更新,避免了海员对复杂而烦琐的纸质图书资料的人工校改。

船舶已加速自动化,从船舶在机舱设置集中控制室到出现无人机舱值班和驾驶台对主机遥控操作及监测,船舶机舱自动化已大势所趋。计算机功能代替复杂的电子线路,发出操舵指令,送到执行中心,自动校正控制的相关参数,代替繁琐的人工指令,使船舶舵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自适应功能的接受指令的自动舵。

船舶自动化还能使船舶定员大约减半,大大降低了营运成本。特别近10年来建造的新型船舶基本上都可称之为高度自动化船舶,其中一部分自动化程度高的船舶被称之为“高技术船舶”。船舶自动化从机舱自动化逐渐走向了船舶驾驶自动化。

利用网络可以船员的招聘信息,便利于通过网络达成运输协议;还可即时查询天气状况掌握航运情况;或查询海事机构的海事法规、海事政策、海运价格等等。

从上面的有关航海技术细节与网络信息化的论述中,航海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已真正来临了。船舶,可通过航海信息、导航信息实现最优航线设计、最佳航速设定,提高船舶自动化管理水平,从而达到船舶安全航行、经济航运的目的。通过船舶设备管理信息,提高船舶设备管理水平,降低备件损耗,减少因修船造成的船舶滞航期。船务公司,通过航运信息系统、船/岸通讯系统,实时掌握船舶航行的现状、各类设备的运行状况、人员及各类证书等情况,对所属船舶合理调度、航运安全,船舶的营运估算、成本控制等起到了科学化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天伟,王孝通,周爱军.电子海图系统软件可靠性研究[a].1998大连国际海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一卷)[c],1998.

[2] 陈金海,张杏谷,项鹭,彭国均.基于ecdis的航标监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a]. 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 .

[3] 梅雄.钟成雄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简介[a].江海直达船舶驾驶与避碰论文集[c],2006.

航海文化论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 航海 航行安全和效率 自动化 降低成本

海运业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传统的运输行业,往往滞后于一般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但二十世纪.90年代早期,全球航运市场已开始兴起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热潮,it(信息技术)将在未来社会及商业、工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角作用,并将很快普及到所有行业与领域,航海业同样也正在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对海运经济的发展趋势,航海技术要求必将网络信息化。近些年,很大部份轮船公司又为各条船舶安装了局域网,配置网卡,不仅为船舶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数据的传递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为公司对船舶的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当前,航海技术的信息化建设已全面展开,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大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信息传递速度,解决了信息共享的障碍,为海运决策提供精确有效的信息。下面就浅谈一下航海信息化的相关细节船舶物料管理,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及其数据库,进行物料流通管理,通过输入所需物料编号、物料名称、种类后,快捷、准确的查寻。船员发送船舶物料申请单到船舶公司,经公司审核后,由公司编成电子文档发送给供应商询价,供应商供货后,经船舶确认审核后,自动调整物料库存,从而形成物料进、销、存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减轻复杂、繁琐的船舶物料管理现状,帮助船舶公司分析物料的供应与使用,强化管理、杜绝管理漏洞、节约成本。

船员管理 运用计算机数据库对船员信息进行管理,目前已被我国许多轮船公司、大型船舶企业,船员中介及船员管理公司等广泛使用,得到了航运业界的一致肯定。如船员基本信息录入、船员信息查找;船员灵活调配;船员证书的监督管理;船员信息的删、录入 ;船员服务期满及证件过期报警提示等 。使航运公司办公高效性、系统化、智能化的管理船员,大幅度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公司同时能共享信息系统的资源。

船舶动态跟踪,船舶动态是每个船东都需随时掌控的,通过网络可以便捷直观的查寻船舶动态,如船舶的船名、船舶尺度、航向、航速、经维度、船舶附近的交通流量、预计到达目的港时间等。而且可以在电子海图的背景上定位跟踪船舶、查看船舶资料或定制到港自动提醒等高级功能。无论您身在何处如办公室、家庭、会议、朋友聚会、茶馆,只要能上网的场所,都将随时获知船舶确切位置。这些数据来源于我们在沿海及内河港口部署的ais信息接收基站,这些基站持续接收来自船舶上ais自动识别器设备发送的数据。如果船舶不在ais接收范围区域,还可以通过inmarsat国际海事通信等卫星通信系统获取信息数据。通过这高新的网络技术,同时还可以获取涉及全球其它海域的船舶信息数据,实时了解相关信息。

传统的静态、固定航海资料的纸质印刷海图已不适应船舶自动化和航海智能化的发展要求。从而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在近些年开发应用的基础上不断的加以完善,该系统不仅能很好地提供纸质印刷海图的有用信息,而且取代了传统的人为手工海图作业,gps、雷达、navtex等各种现代化的导航设备所获得的信息都被集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集成式的导航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具有船舶所在航区海图显示、航行线路的设计、航路监控、危险局面来临前自动报警提示、各航行数据记录、航迹显示、海图自动改正等功能,大大提高了航行安全和效率。

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它综合了航海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图象显示技术及计算机软件技术针对航海领域的一场技术开发,它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航海领域.,国际海事组织已经制定了关于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的相关的国际标准和严格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大部分是用于航海方面,对电子海图显示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充分在船舶航行管理中的应用,信息系统必须自动的对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通过算法实现提示各浮标的移位、船舶意外走锚、禁止航行区和船舶搁浅、船舶避碰局面等报警功能.

而且海图电子化 可以实时显示本船的经纬度、航向、航速、方位等信息,可以实时监控该船周围的船舶动态和查寻它船信息及所在海区海况信息,随着信息技术和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图和雷达信息数字化之后,两者间完全实现了数据相互传输,使电子海图与雷达图像数据信息的重合显示成为现实,在电子海图上重叠显示雷达图像数据信息后,可在原航行水域海图信息的基础上提供本船、本船周围的静态目标与动态目标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提前预知本船对周围船舶的会遇态势和会遇的局面能及早掌控,从而尽快作出准确判断,达到避开航行紧迫局面,及时采取妥当的避碰措施而保障航行安全。

航海书籍资料也已快速电子数字化 航海所需的各种图书资料原始都采用纸质印刷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航海通告、 潮汐表、航标标表等都已出现了电子版和网络版。船舶公司海务及船舶船员可以在网上查询与下载,这不但使用方便还有利于航海图书资料中内容的迅速更新,避免了海员对复杂而烦琐的纸质图书资料的人工校改。

船舶已加速自动化,从船舶在机舱设置集中控制室到出现无人机舱值班和驾驶台对主机遥控操作及监测,船舶机舱自动化已大势所趋。计算机功能代替复杂的电子线路,发出操舵指令,送到执行中心,自动校正控制的相关参数,代替繁琐的人工指令,使船舶舵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自适应功能的接受指令的自动舵。

船舶自动化还能使船舶定员大约减半,大大降低了营运成本。特别近10年来建造的新型船舶基本上都可称之为高度自动化船舶,其中一部分自动化程度高的船舶被称之为“高技术船舶”。船舶自动化从机舱自动化逐渐走向了船舶驾驶自动化。

利用网络可以船员的招聘信息,便利于通过网络达成运输协议;还可即时查询天气状况掌握航运情况;或查询海事机构的海事法规、海事政策、海运价格等等。

从上面的有关航海技术细节与网络信息化的论述中,航海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已真正来临了。船舶,可通过航海信息、导航信息实现最优航线设计、最佳航速设定,提高船舶自动化管理水平,从而达到船舶安全航行、经济航运的目的。通过船舶设备管理信息,提高船舶设备管理水平,降低备件损耗,减少因修船造成的船舶滞航期。船务公司,通过航运信息系统、船/岸通讯系统,实时掌握船舶航行的现状、各类设备的运行状况、人员及各类证书等情况,对所属船舶合理调度、航运安全,船舶的营运估算、成本控制等起到了科学化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天伟,王孝通,周爱军.电子海图系统软件可靠性研究[a].1998大连国际海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一卷)[c],1998.

[2] 陈金海,张杏谷,项鹭,彭国均.基于ecdis的航标监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a]. 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 .

[3] 梅雄.钟成雄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简介[a].江海直达船舶驾驶与避碰论文集[c],2006.

航海文化论文第9篇

关键词:航海精神;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一、引言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为标志和统领的奋斗目标”,同志强调海洋强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这些都标志着振兴海洋、发展航运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工程。从“郑和下西洋”体现出来的无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到西方航海人勇往直前、勇于实践的无畏气魄,其共同点即为航海人在航海事业过程中,结合海洋文化、航海品质后所形成的航海人特殊具有的一种文化。航海精神,即在从事航海领域的实践基础上,人类在传承航海文化的同时,结合自身基本精神、社会和谐文化后所形成的有航海品质、航海气魄的一种人类精神。它是航海文化的精髓,是人们对海洋表征、航海实质的有机组成,是从事航海领域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1]这种精神结合了中西方对航海精神内容的整合,将航海精神融入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既是航海专业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能为学生的就业成长提供长足而有效的帮助。国内对于航海精神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有代表性的有:黄洁[1]以船的结构和部件为原型,总结出与锚、钟、桨、舵的特性相符合的船员的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航海精神;崔国恒、李海林等[2]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应用与创新,总结了郑和下西洋在航海方面的成就与航海精神。上述研究为明确航海精神内涵提供了必要的借鉴,但也可以发现,我国对航海精神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航海精神的关注缺乏实践,航海精神应用于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还比较滞后。本文试从航海精神谈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研究。

二、航海精神、海员职业素养的内容与关系

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一样的航海精神。但是对现当代航海精神内容的构建中,则是将航海精神形象化地指向了海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即坚定的从业思想、严谨的工作作风、踏实的工作态度以及无畏的开拓精神。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3],其中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中一个重要方面。海员职业素养简单地说是海员在从事与海域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与工作相关的职业行为,是航海人在航海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其内容是在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服从意识以及环保理念等。分析大航海时代的航海精神以及海员职业素养的内容,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交集的概念。从内容上说,航海精神是结合内在精神的研究,是对海员职业素养表征培养的一种深化。从现阶段研究的深度上说,目前对航海精神的关注缺乏一定的实践,而对海员职业素养的研究相对比较超前。从教学上说,航海精神的培育还未真正进入人才培养方案,而海员职业素养的培育已被各航海院校所重视。为此,若在教学、实践等过程中将航海精神融入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实现航海精神培育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目的,将两者之间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两者之内容优势,将航海精神为海员职业素养所服务,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三、航海精神应用于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面临的困境

(一)顶层设计者缺乏培育理念

每一个行业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意义。目前航海院校顶层设计者对航海精神解读能力不足,将航海精神与海员职业素养的概念混淆,因此,在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仅仅开设海员职业道德、海员职业安全等相关课程。然而,这些课程的开设仅仅提升了海员职业素养的表征,却未从心理上让其萌发出从事海员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未从根本上唤醒航海类学生传播正义、热爱和平的爱国情感。为此,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能应付职业资格的考试,而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的精神培养明显不足。

(二)教学部门重视程度不足

航海精神应用于海员职业素养培育,对教学部门来说无章可循,需要教学团队进行整合与创新。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还停留在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培养,没有在一定高度上分析海员职业素养的特殊性。比如海员工作在世界各地,需要具备人文社科、基本交际、团队协作等知识与能力,而目前这类人文素养课程设计明显不足。

(三)校企合作对接不够充分

高校强调校企合作的出发点是希望形成校企共育高校学子的目的。航运企业对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是不可言喻的,从对航运公司多年的调研中可以发现,航运业负责人一致认为海员的职业素养是他们最为关注和重视的。但是,结合航海精神,将航海精神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无缝对接”,让学生真正懂得航海文化、深化航海精神的机会不多,内容不够具体。

(四)学生自我培养意识不强

当代航海类专业学生在具备勇敢进取、自信好学等品质的同时,也存在好高骛远,缺少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精神,而这些精神恰恰是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根本。显然,这一代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航海精神,更未认识到航海精神融入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四、以航海精神促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对策

(一)以顶层设计为突破口,以坚定的“航海家”梦想促进海员职业素养提升

1.培育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坚定理想在航海事业中,热爱祖国是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航海人志在四方,特别是远洋船员,他们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地。可以说他们是祖国的一面旗帜,在彰显国家航海事业强盛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的勇敢与坚强。但与此同时,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也无时无刻不冲击着这些船员。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红色基地现场教学、时事热点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祖国的荣誉感与归属感。

2.培育学生心怀航海的职业理想航海精神是古今中外航海家在航海实践过程中累积形成的思想信念。可以说,航海精神是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构成职业理想最直观的因素,热爱航海事业才有可能促进事业的成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航海家的事迹做仔细的研究和阐述,并将当今大航海的背景、承担的使命等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以小组项目制、导师辅导制等方式,将大课堂分成若干个小课堂,让学生在讨论与实践中找寻航海职业的使命感和事业心。

(二)以加强人文素养为方向标,以严谨的航海精神确立海员职业素养培育新基础

航海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具有特殊的职业特征。比如突出的岗位适任性、国际通用性以及法律规范性。简单地说,航海职业在长期远洋过程中具有工作环境单一、生活简单枯燥等特点。为此,应积极培养航海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1.以人文素养提升航海类专业学生恪尽职守的责任意识人文素养简单地说,指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个体本身的内在品质。在航海工作中,一个海员的责任感关乎全船人命的与货运安全。此时,海员对生命的重视、与团队的合作、对船员之间情感的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开设审美、生命、情感等相关课程,培育海员的人文精神,提高海员的生活品位。航海类专业应根据学院培养学生的定位与服务对象,将必要的人文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纵贯学生培育全过程。

2.重视人文法纪培育,提升航海类专业学生遵纪守法意识航海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船员需要遵守国内外法律法规、职业规章制度等。为此,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加强人文法纪的培养,通过模拟法庭、案例实战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纪规章的威严。同时,应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将课堂搬到社会,让学生的实习更多地拓展到法制部门、航运企业等,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专业要求、航运文化、国际规则等,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以校企合作为主阵地,以勤奋的航海精

神奠定海员职业素养培育新基地勤奋的航海精神体现在实干和钻研的精神上。校企合作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建立了新的基地,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新的环境。

1.以企业实践为载体,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校企合作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有机会深入航海一线,去了解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深入企业实践,学生就容易发现自身所欠缺的职业内容,很多知识未必在课堂中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为此,学校要借助校企合作这一载体,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寻找答案,以此促进学生在专业、职业能力方面的提升。

2.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培养学生实干巧干的勤实态度勤实是在敬业基础上的一种升华。校企合作为学校培育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参考样本。航运企业应将企业对海员职业素养的需求直接与学校对接,积极参与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机制的确定,建立切实可行的培育机制。为此,企业中的资深船员应发挥示范作用,吸引航海类专业学生加入船上工作,并将个人实践经验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对学生勤实态度做出准确的评价。

(四)以航海精神为落脚点,以开拓的航海精

神促进海员职业素养总目标的制定开拓的航海精神除了勇往直前,还包括创新与探索。以航海精神为落脚点,围绕航海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制定总的培养目标。

1.学生认识职业特征,对多种精神进行有意识的自我培养

航海类专业学生在进校之日,就应该使其明确航海专业的学生除具备精湛的航海技术外,还必须具备团队合作、自我奉献、高度责任感等精神。为此,航海类专业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从公益活动到项目活动,从团学干部到准军事化管理干事,都是一种航海精神的自我培养。这些可贵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种反复积累、慢慢提升的过程,学生应在大学时期抓住每一次活动,来积极提升自身素质。

2.配备一支具有航海职业素养及航海精神培育能力的双师队伍

鉴于航海职业的特殊性,航海类专业教师需要借鉴传统的师徒制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进一步进行航海实践。同时,航海类教学必须是教学与实习并重的教学过程,为此,在教学一段时间后,学校应安排教师上船挂职,从而促使其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为更好地培养航海人才服务。为了实现航海强国的宏伟目标,航海院校应加强航海类专业学生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这其中,海员的职业素养是重中之重。剖析航海精神为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所应用,让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清楚职业素养的内容,并为此而努力,才能更好地造就新一代高素质航海人才。

作者:芮明珠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洁.论当代中国航海精神[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1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