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专业人才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6:01

专业人才培养

专业人才培养第1篇

近几年,学前教育、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广泛重视,幼儿园、早教机构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但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却远远跟不上。一方面,培养高质量的幼教教学机构数量偏少,另一方面,一些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幼教专业,认为社会地位低,就业门路窄。赵昕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不知道哪里输出优秀的幼儿教师,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没能找到知音,伯乐和千里马擦身而过。她相信,好幼教在专业学校教育中是可以“练”出来的。陕西工运学院自己创立的品牌专业办学模式,或许能够解读一些教学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疑问。

“好幼教是‘练’出来的”赵昕这句话掷地有声。

陕西工运学院的幼儿教育专业生是参加高考,统一录取的高职高专学生。这和一些学校千方百计拉学生,生源水准偏低形成鲜明对比。原因在于,学校已名声在外,上了陕西工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只要努力学习,待遇不错的用人单位的大门就朝你敞开,已毕业的学生无时不在给学校和小师弟妹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一入校,新奇的感觉还未消褪,校方就给他们一个“孩子王”的新角色。“他们将来要进入幼儿园,必须要给他们角色认知的机会。”赵昕有意识地将职业素质、职业行为、职业技能以互动式教育贯穿到教学当中;同时将幼儿教师一日工作细则以及相关幼教从业资质培训证纳入教学计划中。在专业教学中进行职业课改,改革普通话课程内容,加入幼儿教师实用教学语言训练内容,改达标取证为幼教岗位语言达标取证;改革四大技能课程的教学与考试方法,将幼儿园歌曲演唱技巧训练、幼儿园200首乐曲伴奏、幼儿民族舞蹈组合训练及创编内容加入实施教学计划之中,加大学生实践练习课程比例,通过扎实的幼儿教师基本功训练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

赵昕曾在基层幼儿园干过十几年,有着丰富的经验。课堂上她把经验传授给学生,课堂外,人脉资源被她运用到了工作中。她利用原来的工作关系为学生联系实习场所,学生经常下园实地考察、实习,与幼教机构的老师、幼儿互动,把学校学到的东西融合到实践当中,观察幼儿的语言、行为举止、教学效果、掌握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孩子在家是个宝,在幼儿园更是不能有一点闪失。幼儿园的孩子认知能力低,安全意识要靠家长和校方的共同培养,幼儿园教师便是给孩子上安全课的最佳人选。”因为时刻绷着安全这根弦,针对行业特殊需求,赵昕在职业教学中强化了幼儿教师及幼儿园安全工作教育。“安全责任大于天”赵昕用一句话概括了安全的意义。近年来,教育部门相继出台的提高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安全生产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也以被工运学院艺术教育系纳入教学范畴。在工运学院读幼教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之外,还要学习幼儿园工作中预防安全事故的各种方法,了解各种安全防范预案。校方还将发生在各地的安全事故及时通报给学生,在学生间展开讨论,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持之以恒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感觉到身上的使命。一位姓范的学生在西安的第二保育院实习,一天,一个孩子的家长有急事,委托孩子的舅舅来接。因为第二保育院实行的是接送卡制度,舅舅拿不出,尽管孩子一个劲的喊舅舅,这位学生就是不让走。实习学生陪着孩子玩耍了两个小时后,孩子的父亲携卡匆匆赶来,这才领到了宝贝孩子。认卡不认舅成为经典之谈。还有一次。四个学生在某幼儿园实习,住在旁边的一个小区,房间不幸被盗。尽管未殃及他们实习的幼儿园,实习学生还是善意的向校方提出了安全建议,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学生有可塑性,要将她们打造成合格的、优秀的人才一定要用心,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拥有一池水”赵昕说。学院的老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的,挑选老师时,包括她在内的领导可谓煞费苦心。聘任“双师型”教师是根本宗旨。任课老师既要有技术职称,还要具有一定幼儿园工作经验,理论和实践一样都不能少。那些在基层一线干过的老园长、名教师,教育职能部位的幼教专职干部常常是座上嘉宾,为学生做专业讲座。打铁先得自己硬。作为教育系的管理者,赵昕一直在学术和业务上不懈追求进步。她参加的教育部九五、十五幼儿科技活动课题组陕西课题组工作,其成果论文《幼儿科技活动策略浅议》及课程《有趣的吸盘》获部级奖励。作为业界有名的管理者,她还应邀参加全国的大型的会议。她在第二届西北地区幼儿园园长工作论坛会上提出的“加强幼儿园职能部门工作礼仪修养”的论点受到了各界幼儿园的认同,随后她多次受邀到基层幼儿园进行专题讲座。

因为毕业生适应强,敬业精神好,工运学院教育系的幼教专业迅速成为品牌专业,陕西境内的用人单位争相聘用,东南沿海的单位干脆来个订单式定向培养,很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直接上岗。同时学院与西安、苏杭、北京等地幼教培训机构强强联手,把握幼教前沿培养信息,通过幼教机构将学生分层次培养后多渠道输出,为幼教一线培养输送合格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第2篇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改革

全球经济在目前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时期,在信息时代,我国物流业随之迎来了新的发展以及战略机遇。中职类院校作为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迎合党的精神,立足于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提高现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现有社会发展需求,解决学生就业等问题。

一、1+x证书培养制度的内涵

1+x证书制度模式是基于国家的职业教育情况提出的,其中是为了满足中职类院校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综合素质大幅提升,从单一技能操作发展为一专多能,进一步解决国家现有的结构性就业问题。目前该制度在一些应用型的院校进行试点,在一些中职类院校开始普及。其中1代表学历证书,x代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制度是在学生完成基础学业课程上,再进一步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就业提升自身综合水平。其中该制度为毕业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也为相关就业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参考凭证。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更是能够代表就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综合能力[1]。

二、1+X证书制度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推行的优势

(一)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1+X证书是以学历结合专业技能水平为结合,将专业技能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有利于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更能够满足现今社会发展,适应产业的转型速率。解决现有教学培养人才的单一化途径,让单一化发展转变为多元化发展,为飞速发展的物流业提供优秀的高素质人才[2]。

(二)推动课程优化升级

在物流业发展的今天,中职类院校需要适应物流企业相关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添加相关适合就业的实践操作。对于人才培养而言,1+X制度能够很好地推动课程的优化升级,在打造相关专业课程时将理论知识进行具体的讲解,并且对物流专业的相关基础操作配有详细的说明。具体体现在物流专业的业务操作的注意事项、物流行业标准、结合具体的操作实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相应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打破课堂与就业的界限,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统一,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理论与实践课程共同进行,此举能够解决传统职业教学的一些弊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就业。在课程开展时,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其专业的相关动态以及行业标准,以此为目标,提升自身的岗位技能[3]。

(三)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是现如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对于高度发展的物流业而言,其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教育部同中职类院校在实践方面加入了教育资金的投入一些物流企业在1+X制度的推行下,积极响应与中职类院校的深度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了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其细节深入到物流订单、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等方面。这一认知弥补了理论知识的单一性,更灵活地加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仅如此学校可以开设企业家讲座,激励出学生的实践热情。在1+X制度实行的课证融合背景下,以企业发展方向为实践问题引导学生对以后的就业方向进行多方位思考,做到人才培养的双赢局面[4]。

三、1+X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物流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为了满足我国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职业院校通过培养大批专业人才,从而满足物流市场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主要根据1+X证书制度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一)人才培养方案缺乏调研,不与时俱进

职业院校在对物流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教学过程中,老版教学资料和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教学资料过于老旧,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学内容与物流市场情况不符,所学内容过于老旧,无法符合当下物流企业发展情况,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后无法适应物流企业工作方式,甚至难以就业。同样,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满意的人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

物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将结合。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经验值要高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职业院校物流实践实施设备专业器械稀缺,没有专业的师资基础,没有指定的实践教学场地,因此物流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简化相关实践课程,无法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弱,在物流企业实习过程中,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物流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操作能力。

(三)缺乏有效教学评价机制

职业院校在对物流专业学生进行培训时,需要在实际实践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并且需要制定针对性的评价机制方案。另外,由于职业院校在目前没有具备完整的物流教学课程管理方案以及物流教学管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迷失学习的方向感以及目标感,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操作能力。

四、1+X制度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一)打破物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界限

职业院校为我国物流企业培养一批优秀的物流专业人才,首先,物流专业人才需要获得职业学院学历证书,并且在职业院校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知识点:(1)需要掌握物流业务基本操作流程的相关理论知识;(2)在物流业务流程操作过程中,需要了解掌握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3)要求学生对人员设备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人员设备作业;(4)要求学生在物流业务操作过程中,及时对突况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和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物流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反应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物流专业学生学习效率,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另外,职业院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岗位实习,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学习,从而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物流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物流业务操作流程,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职业院校大力培养复合技能型物流人才

近些年来,随着物流行业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大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物流专业人才将是物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部分。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AR智能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在物流行业中,物流专业人才不仅要了解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制度,还需要了解物流企业所涉及到的货物种类、相关设施设备等。因此,职业院校不仅仅需要培养物流专业人才,还需要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物流专业人才不仅仅具备物流业务操作相关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相关其他方面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技能。例如:职业院校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及需要培养AI、AR等相关智能信息技术,从而有助于物流企业工作过程中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范畴以及工作效率。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为了培养出专业型人才,投入大量的资金构建一套完善的物流实践教学操作系统,并且通过采取校企合作方式,让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并且在物流订单处理、订单配送、客户售后服务等过程中熟悉物流企业相关的业务流程,从而使学生积攒实践经验,提高操作能力。在物流企业实习过程中,对学习到的物流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学习。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邀请成功的物流企业家来学校进行演讲,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新设企业教学交流课程,企业安排专人来学习进行讲解,并且对物流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实现职业院校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目标。

(四)加强教师实践培训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物流教学方式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对教师定期进行教学培训,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联系过程中了解到物流企业发展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熟悉物流企业相关业务流程等工作,并且加强培训学生实践教学内容。教师在与企业管理人员交流学习中,将培训内容规范做记录,并将培训内容编制成物流实践教材,从而有助于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学习,提高学生整体教学质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积极配合物流企业开展合作项目,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项目完成情况以及项目进展情况。学生在教师的配合下不断优化改进项目计划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物流业务流程工作效率,教师还可以采用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总结。

五、结论

近些年来,随着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提高,职业院校逐渐完善物流专业人才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式。本文主要在1+X证书下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性的改进措施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利用校企合作方式,不断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职业院校通过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优化物流专业实践的设施设备,为物流企业、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炫梅.智慧物流时代,中职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以鹤山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广东教育,2020(01):62-63.

[2]尚书山.“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2020(07):28-30.

[3]邓小乐.新疆中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1(05):15.

[4]戴英姿,吴凯.基于物流管理“1+X”与“教,学,赛”创新融合理念《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12):0271-0271.

专业人才培养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性,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凝聚着教育主体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认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专业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等。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要求,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依据。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不同,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运行机制以及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各方面决定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要理论和实务要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理论为建构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制约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决定于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结构、人才培养规模,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无不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制约。

2.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这里所说的社会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它就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3.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潜在的制约因素。传统文化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都有广泛的影响,其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往往要通过文化传统的折射,即使生产力水平相当、社会制度相似的国家,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模式、管理体制也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有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集权制,有的则是分权制;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的重学术,有的重实践。这些都与该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外来文化同样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有广泛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日木、韩国、新加坡来说是外来文化,而现已成为这些国家文化传统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也是外来文化,如今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主导作用。

三、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1.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2.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是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是指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教学的评估与改进等教学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同时必须注意贯彻“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

3.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经验表明: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学校国际贸易的企业相互合作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另外,国际贸易专业作为经济学范畴里的一门重点学科,必须重视科研活动。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培养目标的建构

研究培养模式的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养目标,前面已经分析,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科学构建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面向”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外部关系。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服务,要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定位”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高等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为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通过人才和科研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育人”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亟待提高。在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时,我们要把“育人”和“育才”、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既重智育,更重德育;既重理论,更重实践;既重知识,更重素质和能力,要显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培养目标时,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使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成为同类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品牌”专业。

2.课程体系的建构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构不是在现行课程之外增设新的课程,而是根据世界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做到课程纵向横向的交叉渗透,补充新课程内容。要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注重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综合教育,建立综合教育体系,通过增加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师资队伍的建构

要实现培养从事国际贸易、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换句话说,就是既能做工程师,又能做教师。目前国际上国际贸易专业学校的师资构成,学术型和实务型教师的比例数为l:1。而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比较普遍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术型教师,比较习惯于按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职业经历和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加快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已显得十分紧迫。

如何构建国际贸易专业院校高素质师资队伍,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要努力建设自身的专业教师队伍,作为自己教师队伍的常规部队。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送、下、带、引、聘”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教师出国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下”,就是让部分教师(主要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下基层锻炼。“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国际贸易企业中引进优秀人才

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聘”,就是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第二条途径就是借鉴其他国家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聘请社会实践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这个途径是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

五、结语

通过理论分析,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际贸易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学飞,秦惠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训.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专业人才培养第4篇

论文摘要: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文秘专业普遍存在培养目标雷同、特色不明显的问题。通过探索其他专业特色形成的规律以及有效人才的内涵与培养目标,本专业提出了文秘专业如何形成特色以及如何在形成自身特色的过程中培养有效人才的基本思路。

论文关键词:文秘专业专业特色有效人才

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规律探索

1.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文秘专业特色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雷同。目前,国内有上百所院校开办了文秘专业,大多是将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办公室事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人才。若说有不同,有的秘书专业强化了英语教学,注重涉外秘书人才的培养。

第二,岗位定位相似。大多数秘书专业定位于各种行业从事行政秘书、涉外商务秘书、文书处理员、接待员、资料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的工作。

第三,课程体系差别不太。由于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的相似,导致课程体系趋同。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为秘书技能模块,计算机操作模块和商务模块,涉外秘书专业会有英语技能模块。

由于上述关键因素没有明显的秘书专业特色,文秘专业至今没有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省级示范建设专业也屈指可数。同时由于缺乏特色,在许多地区秘书专业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困难。

为什么文秘专业难以办出应有特色呢?通过分析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文秘专业的研究不够深入。从78年南开大学首次开办秘书专业以来,在相当长时间内文秘专业主要培养行政单位写作型秘书,后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行政机关对秘书人员的需求不断减少,而企业、团体对文秘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变法,许多院校的文秘专业进行了自我改造,即从培养以写作能力为核心的体系,转到培养以会议组织、接待等实务和办公自动化能力为核心的体系上,当新体系建立后,文秘专业如何继续适应社会经济对文秘人才的变化,没有作进一步的探索。这就导致了文秘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相似。

第二,文秘职业的需求特点导致形成自己特色比较困难。文秘职业需求具有分散性,一个单位即使需要也往往只是一两个,不像有些专业的职业需求是批量的。职业的分散性导致文秘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求全求大,就业岗位定位于所有行业的秘书岗位,课程体系以训练秘书岗位共性的能力为主,因此专业特色很难形成。

第三,文秘教师的现状在一定程度影响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目前从事文秘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原来教语文或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大多数教师没有实际秘书工作经验,对秘书岗位要求不熟悉,加上目前对秘书教师的培训机会很少,秘书专业的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秘专业难出彩。

1.2专业特色形成规律探索

专业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存空间,没有生存空间的专业就没有竞争的优势,而没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就不能得到发展。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通过研究那些专业特色明显的案例,我们发现,一个专业的特色形成应遵循下列规律:

①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

专业建设方向首先要面向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一个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专业建设只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专业和社会发展的双赢。落实在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就是要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随着社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深圳的物业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面,该学院随之设立了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制冷空调、建筑工程、城市环境工程、城市园林等物业管理专业群。再比如,伴随着深圳建设花园城市的步伐和深圳花卉园林业的发展,该学院开设了城市园林专业,等等。这些专业(群)之所以能形成特色,无不是围绕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来建设的。

②专业建设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与布局相一致。

一个专业要办出特色,需要整合院内资源,在一个学院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专业建设不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相一致,不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学院特色相适应,就很争取到更多资源。因此,专业建设的执行者要研究本院办学特色,把握本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方针、总体目标,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将专业办出特色。比如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本身是一所主要培养IT人才的学院,它的文秘专业也围绕学院特色进行专业建设,目前已经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商务文秘的特色。

③专业特色的形成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时间的沉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专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总结。同时,保持专业相对稳定性,也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比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有11个特色专业、湖南民政职业学院的文秘专业殡仪专业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与建设而成的。

④专业特色的形成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个特色专业的形成是专业长期发挥自身优势的结果。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秘专业之所以能建出特色,与它长期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联系。该院文秘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杨文丰是一位作家,同时担任该学院人文分院的领导,因此文秘专业中应用写作课程得到很好的发展,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建设,该院的文秘专业写作教学获得了多项国家与省级的教学奖,同时也促成了专业特色的形成。

1.3关于我院文秘专业形成特色思考

品牌就是特色,如何将我院文秘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我们认为,文秘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抓住深港合作机遇,结合我院的信息特点,通过提升现有的优势让本院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特点。

1.3.1关于我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专业形成特色的关键。依据专业形成特色的规律,专业定位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注重专业的前瞻性。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我院文秘专业应立足于为深圳经济发展服务。

深港经济的不断融合,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港资投资深圳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深港合作的层次在不断深入。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我市引进港商投资项目36218项,直接投资28304项,实际投资320亿美元。深圳与香港合作的企业就更多。从合作范围与层次看,深港合作已在各个行业开展,深港大都会的构想,为深港合作描绘了美好蓝图。目前“深港创新圈”、“深港文化创意中心”、“深港生产力基地”的建立为深港合作,深港大都会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深港合作为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随着深港合作的加深,无论与香港有合作的内地企业,还是港资企业,十分需要熟悉两地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从国内院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没有一家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此,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几年建设,形成自身的特色。

1.3.2为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所具有的条件和优势

特色专业的建设应考虑自身的优势。本专业在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方面具有其它院校所没有的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的便利性,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与香港方面进行交流,较快获得香港的资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香港文化比较熟悉。

第二,港资企业或与港资合作日常交流语言多采用粤语或英语。而本院文秘专业有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并且本专业一直坚持中英文办学方向,在办学上有一定基础。另外,本院学生主要是深圳生源,这些学生从小都能说流利的粤语,目前学生日常生活中基本使用粤语。因此在语言上不存在障碍。

第三,近两年,本专业与部分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有一定程度合作。

1.3.3专业特色形成的基本思路

特色专业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为了让我院文秘专业早日形成特色,应从下列方面进行建设:

①对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合作机构作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掌握这些企业或机构对秘书人才的要求以及从事秘书岗位的核心能力,为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打下基础。

②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应在坚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目标。为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课程体系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加培养识别繁体中文能力的课程,秘书技能课程应增加培养港资企业秘书事务管理及文书处理能力的课程。

③强化师资队伍的改造与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就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知识结构上,就丰富香港各事务的知识,一是增加教师在港资企业、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和机构的工作经验。

④编写适合培养目标的教材。教材建设要围绕培养来进行,在内容上应包括上述企业的秘书工作内容,在形式上最好使用繁体中文编写。

⑤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技能。

2文秘有效人才的培养

形成专业特色只是培养有效人才的手段,而有效人才的培养才是专业建设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形成专业特色的同时达到有效人才的培养呢,下面就有效人才培养提出一些观点与思路。

2.1有效人才的提出及内涵

在2005年,深圳经过25年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目前深圳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在2005年初,深圳第一次明确提出:下决心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转变。建设效益深圳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圳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所谓的“效益深圳”,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决定的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建设“效益深圳”的要求,深圳市委对我院办学提出了“育有效人才”的要求,所谓“有效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高素养人才。它是对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具体化。之所以说它是“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内涵上,它与深圳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了,在深圳经过第一次创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针对深圳发展资源紧缺的现状,深圳第二次创业提出了建设“效益深圳”的发展目标。培养有效人才可以说建设“效益深圳”对教育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

2.2文秘有效人才的基本标准

经过对深圳秘书岗位的调查,我们认为文秘有效人才,从总体上来说应具有“六会一高”,“六会”,即会做人、会办文、会办会、会办事、会说话、会学习;“一高”,即办文办事办会效率高。

“会做人”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个合格秘书应做到:忠于职守、严守机密、讲求效率、善于合作,恪守信用、文明礼貌。

“会办文”就是“坐下来能写”,学生不仅能写各种文体,而且懂得各种办文程序。

“会办会”就是能将组织策划大型的会议或活动,能做好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会中的服务工作以及会后善后总结工作。

“会办事”就是对内能处理好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在外办事能把握好度,能维护好领导的尊严和公司的形象。能具有一些具体事务和基层管理工作。

“会说话”就是“站起来能说”,要求文秘人员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效率”就是秘书对工作反应快,能快速做好各种办公事务的准备工作,能使用现代办公设备。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深圳文秘人员还需要下面的特色能力:粤语表达能力,繁体汉字识别能力,信息与资料的快速整理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4在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培养有效人才

培养有效人才是形成文秘专业特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专业建设包括人才规格的定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都要在培养有效人才的基础上进行。坚持专业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培养文秘有效人才的具体措施如下:

2.4.1通过研究深圳的港资企业及与香港机构合作企业,设计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前文所述可知,文秘专业要办出自身的特色,必须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一个与此相适应的培养方案。通过调研,本专业确立了新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合深圳经济发展需要、能以中英文作为交流语言,以信息技术为沟通主要手段,掌握文秘基本理论,熟悉深港行政管理与文秘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拥有现代秘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文秘人才”。同时还形成了语言、秘书、计算机、商务活动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2.4.2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完成高职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文秘专业要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也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来完成。为此,文秘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应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上,首先需要加强校内实习基础的建设,为学生随机的、经常性的教育实习实训提供保障。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

2.4.3通过评价主体转换,形成有效人才新指标体系

过去教师在考核评定学生成绩时,往往“一卷定终身”。由于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后来又增加了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虽然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但是主体依然是教师,而教师多是从其知识和一般能力来评价,这很难反映出学生在企业工作中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对于有效人才的评价,在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应引入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式评价和企业信息反馈式评价,以形成新的评价体系,着力人才有效性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杨念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专业人才培养第5篇

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出发点,面向岗位设课程,面向就业强化技能,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重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典型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让学生在校内学的是实际知识,练的是实际技能,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创建在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凸显职业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教学特色的“双证书、三融入、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即学生在毕业时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三融入”即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行业企业对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专业文化中融合优秀企业文化。“四递进”即课程递进、实践递进、能力递进、素质递进。课程递进是: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毕业辅导课。实践递进是: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生产实践顶岗实习。能力递进是:基本能力核心能力迁移能力综合能力。素质递进是:基本素质专业素质拓展素质综合素质。

二、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1.体现监理“421”岗位核心能力要求通过企业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在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中体现了工程监理核心能力要求——“四控、两管、一协调”,即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安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沟通协调。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知识,更是为工作奠定基础,是理论学习过程与实践工作过程的结合。

2.创建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工程监理专业以监理员、质检员、材料员、档案员等岗位为就业岗位目标,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项目为导向来构建课程体系,从监理工作对应岗位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应用为主要目标,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兼职授课、顶岗实习、教学评价的全过程,教学内容对接职业资格标准,以项目为导向对课程进行重组,以模拟施工现场的实操为载体,通过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获得监理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

3.通过项目化课程建设研究,建立专业课程标准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具有现代高职教育特色的工程监理专业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编写满足核心课程建设需要的教材,课程考核方式规范化、合理化、多样化,同时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的规范及考核标准、校内生产实训教学规范及考核标准。

4.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为提供真实的生产性实训环境,主要采取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两条腿”走路的方法。通过引进企业设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订单培养等形式,为学生实习实训创造真实的情景,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造条件。

5.双证书制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开拓渠道,为学生争取在校期间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的机会。施行“双证书”培养模式,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积极开展岗位典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部级或省级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专业人才培养第6篇

1.1闽台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分析

福建省本科高校信管专业布点于福州、厦门、泉州3个地区,每个地区各有3所,共9所高校,分别是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仰恩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原来有设该专业,于2010年始可能因就业等方面原因停止招生。台湾的本科高校分成普通本科高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两大类,科技大学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部分科技大学设有硕士、博士点,拥有成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综合考虑高校类型、办学定位、资料收集情况以及我校与台湾合作办学情况,选取福建地区4所高校和台湾地区4所高校,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闽台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如表1所示。由表可以看出,在台湾高校中,资讯管理系是一个开设时间较早的专业,且专业均归属于管理学院。福建高校开设信管专业相对较晚,部分高校开办专业较早,如1998年以前,华侨大学该专业时为管理信息系统专业;1995年仰恩大学开始招收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1999年更名为经济信息管理。然而,大陆信管专业归属于不同的二级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等),大部分院校沿用了国家规定的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少部分院校(如仰恩大学)做了些许改变,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做出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独特定位;在专业发展方向的设定上,各院校没有明确的规定,人才的分类培养意识不强。然而台湾高校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了具有各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且台湾高校注重“全人教育”i在专业方向的划分上,各高校注重学校资讯管理系的办学长处,提出了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特色发展方向:

(1)台湾辅仁大学:产业企业资讯管理、企业e化与产业资讯系统整合、资讯科技应用研究;

(2)龙华科技大学:网路管理与网路程式设计、软件程式设计、资料库系统应用、产业电子化资讯整合应用与管理;

(3)建国科技大学:电子商务程式设计与应用、资料库应用与企业资源规划、商业智慧系统分析;

(4)明新科技大学:资料库规划与管理、应用软件设计开发、网路系统管理、电子商务系统规划开发、系统分析与导人。由专业属于交叉学科,由于福建省信管专业教师大多出身计算机科学技术。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实施以来,福建省各高校均在当年将信管专业改为工学学位。信管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如何根据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特征和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设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各校信管专业的办学特色,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因此,学校应根据区域发展的不同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校的办学长处和教学侧重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

1.2闽台高校信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培养目标经分解可转化为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通过课程设置实现,包括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学分学时等。不同课程模块比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必修课选修课比例、理论课与实践课将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如何合理设置其课程学分、学时比例,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台湾高校的最低毕业学分相对一致,大部分为128学分;福建高校的最低学分差异较大,在160?185之间,这与各校制定学分标准不同有关。从课程模块设置上,闽台高校均有公共课程和特色课程。台湾高校的课程模块设置较细化,重点在于专业的选修课程上,重视学生在专业方向确定的基础上选修相应的课程,做到课程自主选择。福建高校的课程模块设置特色则在于实践课程的集中设置,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时间自由支配,提高实践课程的完成度,各校对于选修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从课程性质上,福建高校的理论课程比例明显高于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学分占最低毕业学分在80%?90%之间,实践课程集中在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完成;台湾高校虽未在实践课程方面设置相应的学分,但在理论课程中设有专门的实践(实验)课时,进行阶段性实践通过认定。在必修课和选修课方面,福建髙校较台湾高校的选修课比例较低,只占最低毕业学分的一至三成;台湾高校选修课比重相对较高,且设有相关跨校选修课程,校际间实行“学分互认,课程互开”政策。

1.3闽台高校信管专业主干课程开设情况比较分析

主干课程对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需求有计划地开设主干课程。1999年4月,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5所高校联合组成课题组,进行专业研究与讨论,确定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6门主干课程: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鉴于台湾高校资讯管理系和大陆信管专业对于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经济学)要求的一致,以大陆要求的信管专业6大主干课程及其在台对等课程进行专比较分析,比较福建高校和台湾高校6大主干课程的开设情况。闽台高校对6大主干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尽相同。福建高校对各课程的学分和学时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这四大课程较为重视,相应开设的每门课程学分在2?4分之间,学时在32?78间不等,并含有相关的实验课时;而对于信息管理概论及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两大课程,部分院校没有足够重视。台湾高校对资讯管理系发展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对于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及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的开设情况各不相同。

1.4闽台高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比较分析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演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见习观摩、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设计竞赛等,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综合集成了“实践教学体系”。台湾高校的实践教学重点在于实践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堂的手脑并用,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另外,台湾高校并未设置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而是侧重于寒暑假的专题研究,形成相应理论报告或实践成果。必修课信息系统专题要求学生以一年时间研发一个真实完整的系统,并公开发表。实践课程是考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合理安排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很深刻的意义。因此,学校应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内容。2.5福建高校信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比较分析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托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设计基本方法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教学过程,是高校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尺度。由于台湾高校没有毕业论文(设计)的课程要求,现对福建高校信管专业的近5年内毕业论文(设计)研究方向进行比较。福建高校的实践教学着重于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两个方面,在毕业论文或设计方面,主要以学生自主选题、导师指导的方式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项目;另外,福建高校在信息技术的实践方面设置了相应的课程,重视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应用。福建高校信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对于管理类、经济类、信息技术类的选题比例不尽相同。华侨大学主要侧重于管理类的选题方向,信息技术类选题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调研访谈中,该校要提高信息技术类论文比例;集美大学2009届、2010届、2011届的毕业论文(设计)呈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全部选题均为信息技术类,体现该校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泉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类选题逐渐占有较大比例;随着办学时间的推移,仰恩大学近三届的毕业论文(设计)则均为信息技术类。经济类选题在各校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中都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学校应根据社会对信息化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的现状,适量加大信息技术类毕业论文(设计)的比重,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平衡各类毕业论文(设计)的比例。

2闽台高校信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差异性分析

(1)信管是多学科交叉专业,闽台髙校均围绕企业信息化为主题进行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从人才培养目标看,台湾高校“全人教育”(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培养理念可值得大陆借鉴。正如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所说:“大学要真正成为新观念、新知识、新人才的源泉,就必须彻底摒弃功利化的办学趋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2)台湾高校资管专业均隶属于管理学院,但提出了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特色发展方向;大陆高校信管专业隶属不同学院,人才培养有不同侧重,但人才分类培养的意识不强、办学特色尚未明显形成,也未形成完善本硕博的人才培养体系。

(3)从实践能力培养方式看,福建高校实践培养重毕业论文环节、轻专业实习;台湾高校的实践教学重在实践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各项专题研究。

专业人才培养第7篇

目前,重点院校、地方院校、高职院校均开设了广告类专业,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重点院校开设广告专业已经有相对较长的历史,主要为4A广告公司、大型企业和媒体培养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广告技工”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介于重点院校与高职院校两者之间,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广告专业不可能把自己的定位等同于重点高校,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高职院校的广告专业,地方本科院校广告专业应该侧重于为中小型广告公司、中小型企业培养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体现地方特色。从办学定位的角度来看,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为地方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广告专业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充分利用独特的地方资源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以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专业发展的立足点。首先,在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地域性,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和地方市场的实际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及时和全面地掌握地方市场,为毕业后进行广告传播打好基础。如我校广告学专业在深入研究孝感经济和“孝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增开相关课程,使本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孝感地方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其次,可根据地方特色开展相关研究活动,如根据我校临近农村的特点,指导学生开展“孝感农村户外墙体广告”研究;结合孝感麻糖米酒这一品牌,开展调查研究,为孝感麻糖米酒这一品牌的传播提供了参考。

体现本校学科背景特色。目前,广告界已达成共识,中国的广告教育必须走多元并存发展的道路,每一个设立广告类专业的学校,基本都是根据各自学校原有的学科教育资源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具体来说,大致有新闻传播学背景、经济学背景、美术设计背景三大类,另外还有少数是中文等其他背景。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难以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根据学科背景有重点地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一是根据所在院系的学科背景设置课程,培养有1~2个方面专长的特色人才,如:我校广告学专业设置在文学院,学生进校前没有美术基础,而我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校级品牌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两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的培养,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广告文化、基础写作、广告文案写作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广告策化、广告文案写作方面的能力;二是根据所在学校的学科背景设置不同的选修课模块,我校有经济学专业,我们设置了广告经营与管理方向,力争培养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避免培养的学生同质化。根据广告专业所在学校和所在院系的学科背景培养学生,既可以使不同学校培养的学生形成优势互补,满足广告业界的需要,解决目前广告专业培养的学生看似过剩实则不够用的现象,又可以发挥本校优势,使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相对有特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获得广告业界和学校的双赢。

体现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特色。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若干意见》第10条明确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文件的出台说明了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实践教学对于广告这一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广告专业来说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堪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实践教学条件的欠缺和实践教学的零散化,没有形成体系,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没有体现出来。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三种课堂来分层次进行实践教学,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人才,使培养的学生成为“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一是合理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找准第一课堂的实践度。广告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地方本科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和高职院校,生源的质量和培养目标低于重点院校但高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而地方院校广告专业应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但又不能完全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既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要特别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不同的地方院校广告专业,可根据学校定位设置不同的学时比,如江汉大学新闻传播系广告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增加实践学时,电脑图文设计、电脑三维动画、广告摄影摄像、影视广告实务等课程二分之一的学时用于实践,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调查与效果测定、公关策划、网络传播、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三分之一的学时用于实践。④

二是积极举办与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作用。积极举办与组织学生参加广告比赛、摄影比赛、演讲比赛、创业比赛等各类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并采取有力措施给予保障与鼓励,如对在全国性广告比赛中获奖的学生与指导教师给予重奖,获奖学生可以把获奖成果作为创新学分计入总学分中,甚至可以免修相关课程。

三是充分利用企业、校友等校外资源,构建实践教学的“第三课堂”。目前,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和教师实战经验的不足等条件限制,学生往往难以接触到广告运作的关键环节,这一弊端到四年级专业实习时更为明显,专业实习是广告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时机,很多地方院校广告专业的实习只能采取学生自主实习方式,实习管理与指导难以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地方院校应进一步开辟实践教学课堂,把广告公司、企业等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三课堂,一方面可聘请有丰富广告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担任兼职教师,采取短课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弥补在校教师对学生实践指导的不足;另一方面挑选具备一定培训或教学条件的地方企业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基地,有条件的地方院校还可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全程跟踪指导,使实践教学的第三课堂与第一、第二课堂形成良性互动,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体现资源的整合性特色。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广告专业作为新专业,办学资源更加有限,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应将校内外资源有机整合。一是整合校内师资资源。广告专业涉及的学科较多,如经济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学、文学、艺术、美术等,是一门边缘性的、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多方面的师资,处于地方高校中的年轻的广告专业是难以把这些人才都聚集起来的,明智之举是整合利用,可在全校范围内打通使用,采取组建教学团队的方式整合本校师资资源。二是整合校内实验室资源。可建立全校性公共实验室,实行实验资源共享。如我校将全校计算机打通使用,组建了“计算机应用示范中心”,(获湖北省示范中心建设立项)弥补了广告专业实验资源的不足。三是依靠重点大学资源。地方本科院校广告专业一般缺少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可依托重点大学办学,获得指导与帮助。如我校广告专业实验室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中心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在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得到了指导与帮助,有力地促进了广告专业的发展。

注 释:

①徐凤兰、杨乃近:《广告人才培养及市场需求调查报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1(3)。

②秦宇霞:《解析中国广告教育的三大误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

③殷小兵:《沿海地方高校广告专业的定位》,《莆田学院学报》,2006(4)。

④阮卫:《复合型广告人才培养体系初探》,《新闻界》,2006(2)。

专业人才培养第8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可持续性发展

一、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现状与人才培养困惑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的核心,发展异常迅速,已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各类企业都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应用。目前大约有40%传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电子商务,需要大量通晓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据调研机构IDC预计,到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的人才缺口将高达200万。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批准在全国13所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截至2006年,全国已有近300所普通高校批准招收电子商务专业,在读的电子商务专业的本专科生达数十万人。

但问题是与教育界高涨的培养热情相比,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却遭遇了就业寒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远远低于全国70%毕业生就业率。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却不高。笔者认为,如果不能扭转这种局面,寻求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新思路,会造成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信心缺失而失去学科发展的推动力,未来中国电子商务人才梯队将会出现断档的局面。

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分析

电子商务人才为社会所急需,但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那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到底出了哪些问题?

(一)培养方向模糊,定位不清,造成供需双方对“电子商务”理解上有偏差

电子商务是一个既宽又广的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定位,这个专业的建设肯定是有问题的。许多培养机构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多数培养机构提出了培养目标宽泛,以“万能”为应用目标的电子商务人才,但这并不符合中国企业目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实用的需求。未能顺利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中有16%是因为供需双方对“电子商务”专业理解的偏差导致。8%的应届毕业生表示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很难获得面试机会,尽管他们在简历中都标明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成绩,但经过开放式调查发现: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上的招聘企业很少在招聘岗位上明确写出“电子商务专员”这样的职位。但事实上经过仔细分析,对于很多企业,包括信息调查、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网络计算机技术、财务、行政等等在内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只不过这些企业没有在岗位描述中列出“电子商务”四个字罢了。由于毕业生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当他们没有发现“电子商务”四个字时,便放弃投递简历;即使投递,也作为专业不对口的无奈之选。并不具备将所学专业、课程与以上某个岗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突显自己知识与优势。

(二)师资严重缺乏,课程设置欠佳,教学内容滞后,实践性教学欠缺,毕业生专业功底欠缺

电子商务专业一度成为热门专业,一些学校在热门专业的建设上,缺乏严格而科学的论证就盲目上马,使学校做出一些追求热门,急功近利的行为。各大中专院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现有师资大多数从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或其他专业调派,他们基本上都是通过自学或者其他的有关电子商务的研讨会或培训来获得这些方面的知识,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以往出版的一些电子商务书籍,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不够实用。在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在实践环节现有高校电子商务教育的现状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尽管这两年很多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内容相对滞后,缺乏实用性。另外一些学校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的场所,但联系这样的实习基地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学生来说,人数比较多,并且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场地和管理等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不愿意也不能够解决这么多学生的实习问题。同时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业企业的实际运作管理,案例来源、案例讨论、创业指导、实习指导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由于师资严重缺乏,课程设置欠佳,教学内容滞后,实践性教学欠缺,造成毕业生专业功底欠缺,毕业生缺乏有效学习和训练而专业功底欠缺,这样的毕业生只能在人才市场上处于劣势而被用人单位淘汰。

三、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树立信心,明确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状况

中国目前仍处于电子商务应用的“初级阶段”,尽管如此,在2006年7月17日举办的“2006中国电子商务高峰论坛”上,赛迪顾问的《中国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及趋势大型调查报告》中预测,到2010年的时候,我国中小企业应用于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可以超过每年1000亿的规模。易观国际研究表明,中国B2C电子商务市场2007年第1季度总体市场规模达到10.20亿元人民币,2007年第1季度中国C2C电子商务市场规模86.9亿元。以北京地区为例,据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北京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约为872亿元,电子商务专业企业及第三方服务平台企业交易规模近399亿元。近5年来,北京市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幅达到30%以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提升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虽然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达到1000所,但同时,全国仍有65%的企业处于网络营销人才的饥渴状态,在2007年3月份厦门的一场电子商务人才招聘会上,只能容纳50家单位的场地吸引100多家单位前来报名。据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学院统计,目前仅北京、石家庄、南京、南宁、南昌、青岛、长沙、西安等八地的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情况就超过2万人。一边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海水”,一边是电子商务人才奇缺的“火焰”,中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教育专家为此敲响警钟:未来10年,国内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将达到200多万。应该说,现在不是市场不需要电子商务人才的问题,而是电子商务人才如何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要的问题。从学校培养电子商务实战型人才,把做传统贸易的业务人员培养成网络贸易高手,成为众多国内企业的呼唤。

(二)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以专业评估作基础,专业细分求发展

电子商务是一门集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法律等相关学科内容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虽然现在教育部批准开设电子商务本科的学校达到了近300家,但是还没有正式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2年教育部委托西安交大为秘书单位成立了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琪教授任组长。2003年协作组制订了电子商务专业开设课程的指导意见,因为缺乏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权威性和强指导性,所以,这个指导意见的执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学校的具体取舍。在这种缺乏整体统一部署、安排和要求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方向、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的制订就出现了错综复杂甚至混乱的状况。这样,难免会出现有些学校因各种原因(比如,对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缺乏认识、对电子商务教学没有经验、师资力量缺乏等等。)为了应付开设此专业、尽快招生的要求仓促制订(甚至广泛抄袭)教学计划,在许多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开始招生和教学。所以,笔者认为,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现有的办学条件重新评估,督促各办学单位,从学校的专业建设入手,结合本校传统优势学科,对电子商务专业围绕特定行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设计专业方向,比如,物流电子商务、医药电子商务、媒体电子商务、汽车电子商务、地产电子商务等,并进一步按企业岗位招聘的原则把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专业化细分,如分为技术型人才(商务平台设计、商务网站设计、美工设计);商务型人才(企业网络营销业务、网上国际贸易、新型网络服务商的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的推广、创业)和综合管理类人才(如下图)。

(三)普及电子商务理念,提高毕业生自身素质

大众化的学校很难培养个性化的人才,而要弥补个性化或者说是特色的不足,需要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和努力。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背景下,学习能力是人才自我发展不断适应社会需要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尤其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来说更重要。第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及电子商务爱好者应当建立职业感。这表现在:尽一切可能熟悉不同类型企业的传统商务运作流程及特点,从中寻觅能够与某些电子商务思想、电子商务技术结合的应用环节。第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及电子商务爱好者应当具备独特性。应当形成自身的一个或多个优势。除了具备全面的电子商务知识和系统的电子商务思想,应该在软件技术、网页技术、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的知识及实践、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团队领导等方面拥有特长。

学校培养电子商务实战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电子商务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历史证明,任何一个专业的建立和发展,无不凝聚数代专家学者的不懈和努力。本文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希望能对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和正在学习电子商务的学生有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专业人才培养第9篇

据测算东莞市各类金融企业每年约需金融事务专业毕业生800名左右,再加上其他相关行业的需求,每年共需约1300名左右的中职毕业生。基于社会的不断进步,金融、证券市场等用人单位也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岗位基本礼仪,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培养技能的基础,为此学校的专业课程教育必须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紧密结合,注重开设课程的实用性。

(3)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取得相应的专业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营销人员资格证、理财规划师证等,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工作。

二、制约东莞中职金融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

(二)金融行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导致其用人标准及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毕业生的学历偏低,学生的实习、就业得不到保障,这对金融事务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地冲击。

(三)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构建实用、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本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

(四)实操实训教学环节薄弱,离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实践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缺少相应的实训功能室及校外实训基地。

(五)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由于金融专业和部分会计专业的师资实行共享,专任教师中具有财经、会计类专业学历者居多,而金融保险类专业的专任教师相对较少,再加上专任教师大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专业的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三、东莞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增强实践技能,争取到2016年,全市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将达到80%以上;根据专业发展阶段性特点,制定教师培训内容,坚持以在职培训为主,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创造条件组织部分教师到外地一些学校学习,到金融机构参加实践;有计划安排教师攻读研究生;聘请有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老师,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

(二)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框架,坚持以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核心安排课程内容,设置有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和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划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金融基础》、《保险基础》、《证券基础知识》、《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投资理财》、《点钞、翻打传票技能》等专业课程,规划银行、保险、证券三个专业方向。

1、以校企合作专班为起点,开办更多特色专班,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充分利用学校创新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培养模式,“送教到企业”,以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学校的影响力,为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打好基础,也为学校金融事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

2、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积极研发校本教材,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岗位群的联系,充分利用金融企业优质的岗位实习资源来实现学校职业教育的最优化培养过程。在专业模块教学中,根据学生在金融企业中就业岗位的需求,编写《出纳岗位技能实训》、《会计基本技能》、《投资理财》等校本教材。

(三)加快校内专业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实现实习与就业零距离,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未来几年,拟筹建金融保险综合实训室、证券交易模拟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巩固与建行、农商行、友邦保险、平安保险、东莞证券等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并尝试深化合作模式,建立更多的校企合作专班,实现“订单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