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特殊医院药师工作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3:26

特殊医院药师工作总结

特殊医院药师工作总结第1篇

关键词 手术药房 术中用药 退药 特殊药品 高危药品 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2-0068-03

我院是一所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全院共有床位1700余张,手术室46间,每年手术治疗患者出院近3万人次。随着手术室工作量与日俱增,手术用药的不可预知性因素也有所增加,确保术中用药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09年4月我院于新手术楼启用之际,正式挂牌成立上海市第一家手术药房,通过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手术室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来确保手术用药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1 有利于手术室药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退药是长期困扰药剂科科学有序管理药品的问题。在我院,术后退药几乎占住院药房退药总量的50%。为-缓解术后退药多而频繁的问题,手术药房针对不同病种手术的用药制定手术室基本药品目录和基数,各手术间、诱导室、苏醒室、抢救车储备一定品种、足够数量的药品。普通药品实行基数补充法,每日由药师按照手术系统药品出库信息单进行审核、调配、核对,并送至各手术间。为满足手术患者个体化用药的需求,我院在手术室推行“先用药,后结算”的模式,目前设立4种手术药箱(介入手术药箱、神经外科手术药箱、血管外科手术药箱和移植手术药箱),并确定相应的药品基数。除移植手术药箱外,其它手术药箱每日由药师在规定时间送到指定手术问,交给具有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护理人员清点、签收、保管、使用、记录用量。手术结束后,由药师到手术间核对药箱内药品剩余数和使用清单记录数相加是否与基数一致,确认一致后,由药师登录手系统,按照实际使用量记账。药箱收回手术药房,药师再次核对是否与手术系统信息一致,确认一致后,方可进行调配,补足药箱基数,备用。如有移植手术时,由手术医师提前通知手术药房,药师收到通知后,按照移植手术药品目录基数进行调配、核对,然后按以上操作流程执行。

以往由于手术用药的不可预知性,每位手术患者需要由病区从住院药房领取足量药品带至手术室,术后再将多余药品退回住院药房,这样的流程耗时3~4d。由于退药存在时间差,当患者出院而撤走病历后,药品费用无法退回其账户,给患者造成损失。药品一旦离开药房,往往缺乏有效监管,特别是需要低温保存、避光保存的特殊药品,其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对于退回的药品,药师只能简单地对外观、批号、有效期进行检查,而无法对药品内在质量进行监控,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追溯。

如今,药品始终在手术室的洁净环境中流通,温度、湿度、光线等适宜且稳定,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得到保障。术后,药师能根据患者使用药品情况及时记账,避免药品漏记、错记、多记或少记的现象,患者用药便捷、经济得到保障。手术用药的流通、使用等环节的纰漏被逐一填补,逐渐形成一种科学、有序、严谨、规范的动态化管理。

2 有利于加强手术室特殊药品管理

特殊药品是指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参照品管理的药品。门、急诊药房和住院药房的特殊药品管理经过多年实践已趋规范,而手术室作为医疗机构特殊药品用量较大的科室之一,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药学专业人员未能直接参与管理。囿于对手术室运转情况了解的局限性,监督执行医疗机构品“五专”管理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办法》和《处方管;理办法》的难度较大。信息与处方不符、空安瓿与使用数量不符、麻醉医师用药后委托护师代为开具处方、特殊药品白天存放不加锁等现象时有发生。

手术药房建立后,特殊药品统一由其管理,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特殊药品“五专”管理制度。特殊药品储存在手术药房的保险柜内专柜加锁,实施24h红外线防盗监控。由具备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并经品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培训考试合格的专人(双人双锁)负责管理。建立特殊药品专用账册,进出逐笔记录日期、品名、生产厂家、剂型、规格、单位、数量、批号、有效期、凭证号、领用部门、发药人和复核人。每日早、晚清点特殊药品各一次,做到账物相符,日清日结。

针对手术需求,我院设立4种箱:常规箱、急诊箱、移植箱和内镜箱。常规和急诊箱加锁置于药车中,每日7:00由药师发放给具有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并经考核合格取得品处方资格证的麻醉医师,麻醉医师清点、签收后负责保管。麻醉医师使用后及时、准确开具专用处方,登录手术系统记账,并将专用处方、空安瓿、剩余药品放回箱中,供药师整理和核查。药师整理前一日回收的箱,逐一审核处方,对符合规范的处方再次核对手术系统特殊药品出库信息与处方、空安瓿种类、批号和数量是否一致,确认一致后方可进行调配,补足药箱基数。空安瓿回收后由专人登记日期、药品名称、规格、批号、数量,并与特殊药品专用账册核对并确认一致后,送至指定地点监督销毁,并做好记录。每日麻醉专用处方由药师根据分类编号装订,保留3年备查。药师将患者姓名、病区(包括床位)、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处方医师、发药人、复核人专册登记。每日下午,药箱由药师清点后确认使用数和剩余数并收回,留待次日整理、调配、复核。移植和内镜箱在有相关手术时由药师交给麻醉医师签收、保管和使用,麻醉医师操作规程和药师操作规程与常规箱的情况相同。

自从药学人员直接参与手术室特殊药品的管理以来,手术室特殊药品准确、合理、便捷使用得到保障,规范和加强了关键环节的药物交接程序,限制了无关人员接触,做到了特殊药品空安瓿种类、数量、批号三者“账物相符”,有效杜绝了特殊药品的滥用和外流。

3 有利于加强手术室高危药品管理

美国药物安全使用协会(ISMP)将高危药品定义为:由于错误使用而有很大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危险的药物。而我们国内医院目前对于高危药品的定义尚未统一,常将高危药品与普通药品混放在一起,建立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医院屈指可数。特别是对于需要迅速、准确用药的科室(如手术室),若高危药品分类不清晰、标识不醒目,因误拿、误用而危及患者的隐患始终存在。

根据高危药品定义,结合我院基本药品目录,本院将一些常用的、风险因素高的品种列入手术室高危药品目录,进行分类管理,主要有以下6类:高浓度电解质;吸入和静脉;细胞毒性药;抗凝溶栓药;肌肉松弛药:胰岛素制剂。手术药房制订并严格执行高危药品

管理和操作规范:在手术药房设专柜、手术间设专用药箱和药盒存放高危药品,避免与普通药品混合存放,并设置醒目标识;每天由药师进行基数检查和药物补充,调配、发放均实行双人复核制度,确保准确无误;药师定期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开展高危药品相关资讯宣教;加强高危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并定期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对高危药品进行规范化管理后,在有效提高医院高危药品管理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临床用药准确性,提高了医疗质量,改善了医患关系。

此外,住院患者常规细胞毒性药通常由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集中完成冲配,而介入手术使用的细胞毒性药在手术室中冲配,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护师在配制和使用抗肿瘤药物时会因长期低剂量直接接触(呼吸道吸入、皮肤吸收、口腔摄入)抗肿瘤药物而对健康带来危害。经过药剂科、护理部、设备科等多方协调,手术室护师得以在净化室、生物安全柜、隔离衣等防护措施齐全的环境中负责细胞毒性药的冲配。在确保药品质量的同时,有效加强了职业防护,保障了护理人员的健康。

4 有利于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手术部位感染和全身性感染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在围手术期合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显著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治愈率。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或滥用(术后连续多日用药与术前短期足量用药相比)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发生率,反而增加耐药菌株产生和菌群紊乱的可能,同时亦加重药物不良反应,还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手术药房临床药师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对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作了规范要求,建立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的处方权限,并结合临床实际,综合考虑手术种类、部位、术中可能污染伤口的病原菌种类等因素,从以下方面评价和判断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用药适应证、药物品种、给药起始和持续时间、给药方式、给药剂量、术后停药时间、联合用药情况等。强调综合性防治措施,摆脱对抗菌药物的过度依赖,重视无菌操作、消毒、隔离等简便、经济的传统措施。

临床药师参与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督和管理后,清洁手术不使用抗菌药物,术前给药时间

5 有利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以往药品在住院药房、病区、手术室之间的多次流通(反复领取和退回)制约了各部门挖掘潜能、提高效率。以介入科(22病区)为例,以前术中用药领用流程涉及医师、药师、病区护师、手术室护师、工勤人员等多个工种,每日约需7h。新的术中用药供应流程只需药师和手术室护师每日花费1.5h,医师、病区护师、工勤人员的劳动力得到解放,药品在手术楼内的“小流通”与原先在医院内涉及各病区、住院药房、手术室的“大流通”相比,医、药、护等各部门人力资源得到集中优化配置,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6 结语

我院1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设立手术药房、对手术室药品进行分类有助于加强对特殊药品、高危药品、抗菌药物等重点门类药品的监管,对科学化、动态化、规范化管理术中用药大有益处。各级医院建立适宜规模的手术药房,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手术药房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希望与兄弟单位就如何建立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进行更多的探讨与交流,在不断实践中改进和优化术中用药的现有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手术药品管理,降低医院运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药学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慧英,王春颖,张捷,等,我院住院病人药品退回情况分析,医学信息,2008,21(12):2296-2299

特殊医院药师工作总结第2篇

关键词:中药学;中药师;作用

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结晶,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开发价值。中药的成分多为动植物,其副作用少,适合人体的生理机制,但是受到中药成分复杂、对人体的作用机制较难掌握、中药配伍的多样化等因素影响,中药应用后发生医疗事故的机率会大大增加,阻碍了中药的推广。因此,医院需在临床上充分发挥出中药师的作用,并促进中药学在医院的普及,为医师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提供依据,进而促进我国中药学的进一步发展。

1 临床中药学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

临床中药学指的是中药学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用药、药品管理、药学研究和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临床中药学的作用主要有:

1.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指导和参与医护人员的合理用药,可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同时可从经济性、合理性等方面给予医师用药指导,帮助医师选择正确的中药剂型、药品等,建议护理人员合理给予患者药物,进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中药学在临床指导医师合理用药的具体内容有:检查医师开具的处方是否存在配伍得当和对症下药的情况,并帮助患者避免重复用药;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部分煎药的患者,帮助医师指导其正确的煎药和用药方法,以此获得更佳的疗效。

1.2促进中药临床应用监测工作 中药学在促进中药临床应用监测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药学实验研究:药学实验研究主要是对医院药学水平的反映,医院需深入研究中药的毒理反应、生理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等内容,帮助患者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②中药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可帮助医师收集本院或者其他医院的药品信息,在收集后分析总结,再通过网络平台将可用的信息分享给医院的工作人员。另外,还需中药师归纳信息,以明确中药信息的存在价值,为今后医院开展药学工作奠定基础;③药品的质量管理:中药师在进行药品质量管理的时候,可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并采取各种检测方法确保药品的质量,同时严格依据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行药品的发放、收回和检验等工作。

1.3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前景 因我国的中药学起步晚,且对中药的优势、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认识不足,导致我国的中药学发展缓慢。而随着我国社会医疗的飞速发展,中药市场的发展潜力较大,国家只需辅以科技方面的支持,就可促进中药市场的长足、稳定发展,使中药学走出国际,为更多的人服务。

2 临床中药师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

2.1确保中成药有效使用 每种中药都具备其特殊的疗效,且中药剂量细微的变化,也会对药效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中药师在分析患者的病情后,制定出科学的用药方案,进而发挥出中药的疗效。如癌症患者在放、化疗期间,中药师可开具补益扶正的药物,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力,达到保护患者骨髓的目的。但是像紫河车和鹿茸类中药则因其具备诸多的活性成分,不利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因此,医师在开具补益扶正的中药时,需避开以上药物。由此可知,中药师在分析不同中药的应用案例时,可总结不同中药的特性,尽量发挥出中药的疗效,为医师提供更安全的用药建议。

2.2协助医师进行患者的用药教育 大部分患者对于中药学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其在服药的过程中会出现不遵医嘱的行为,甚至出现同时服用多种中药的现象。另外,中药药物之间也存在配伍禁忌,部分中药混合服用,会减弱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因此,中药师需在学习中药学知识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中药指导方案,使患者能了解中药的用法及使用禁忌。

另外,在临床中有部分特殊的药品和人群,中药师需对此类药品的毒性成分进行检测,或者为特殊人群制定安全的用药方案。如中药师需对特殊药品的临床剂量使用频率进行分析,并分析患者在中药方面的使用禁忌,研究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进而为医院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2.3临床中药师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药学的兴起,中药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导致临床中药师所承担的职责也越来越大。而中药市场需求的扩大,进一步带动了保健药品的消费,随着人们对保健药品的关注度加大,就会有更多的人提出诸多涉及中药的专业知识,此时就需沟通能力强、熟知中药理论的中药师为消费者解答疑惑,进而为临床药药和保健用药提供专业服务。

3 临床中药师与临床中药学之间的联系

临床中药师与中药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均不能独立存在。中药师积极参与医院的中药实践,目的是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减少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中药师需持续丰富自身的中药学知识,进而帮助中药学走向国际,为更多的人服务。我国的中药学应用起步晚,并且中药师存在与重要工作完全脱离的问题,故医院在自身机制完善的过程中,需将中药学和中药师的作用真正彰显出来,进而促进中药学的向前发展。同时医院需要设置符合实际状况的考核模式,使临床中药师能通过考核获取正确、公正的评价,同时考核内容需包括基本的中药学知识,并含有临床实践方面的知识,尽量体现出中药师思维的灵活性和处理问题的机智性。

4 结论

中药在我国的医疗行业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在医疗界占据的地位也比较特殊。中药学的发展离不开中药师,面对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药师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其不但在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工作中担任重要职责,而且在推广中药学、宣传中药的利弊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可知,临床中药学及临床中药师在医疗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中药师需在熟知中药学的基础上,挖掘出中药的更多优势,进而促进我国传统医疗技术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梅玉静.临床中药学与临床中药师的作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5,(8):109.

[2]李秀平.临床中药学与临床中药师的作用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3,27(6):90-92.

[3]王安香.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师作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29.

特殊医院药师工作总结第3篇

   

    在传统的医院药品管理模式中,药师长期驻守在药房从事调配、发药的简单工作,对于医院内临床各部门流通、使用、储存药品的数量及质量情况却不甚了解。由于临床各部门负责管理药品的人员均非药学专业人员,导致医院内药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和流失现象。

    1 何谓医院药品“三级”管理

    通常将医院中、西药库的药品管理视为医院药品的“一级”管理。“二级”管理则针对门诊药房、急诊药房、住院药房等药剂科各药房内部的药品管理。各药房实行专人专柜管理,设三级库存,即为药品“三级”管理系统Ⅲ。而我院医院药品“三级”管理并非传统概念中的药房内部管理,而是成立药品“三级”管理中心,对药品在医院内各部门的流通、使用、储存环节实施全程化、逐级化、动态化、数据化和奖惩化管理。其管理范围,除门、急诊患者以及住院患者用药外,还包括医院某些特殊部门用药(如麻醉科、心血管手术室、介入手术室、心导管室、核医学科、放射科、放疗科和各病区储备药品)以及教学用药、科研用药、特殊情况用药等。

    2 医院药品“三级”管理的实施

    2.1实施药品“三级”管理的条件

    实施药品“三级”管理须具备下列条件: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医务处、护理部的支持和指导;网络中心对医院信息系统(HIS)运转的保障;成本核算办公室对药品流通各环节的全程化经济核算和监督;各级医护人员的理解和配合。这些都是促成医院药品“三级”管理成功的因素。此外,药学人员转变管理理念,优化工作模式更是关键。药学人员不再围着药房转,而试着走出药房,围绕临床用药质量安全、保障药品供应展开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药学人员与相关各方的沟通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2.2药品“三级”管理中心的职责范围

    药品“三级”管理中心与各用药部门协商制定药品目录和基数,负责对42个手术室用药统一配送并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对54个病区和33个科室储备药品进行检查并协助其管理。此外,还负责保障科研、教学用药和特殊情况用药的供应。

    2.3药品“三级”管理中心的管理模式

    手术用药具有迅速、高危的特点,医院对手术用药的管理十分重视,意欲将其打造为开展新医改,促和谐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药品“三级”管理中心积极促进手术室建立药房,对于用药量大的部门(如麻醉科、手术室、介入科等),经过协商制定药品目录和基数,按每日HIS系统使用信息中所示的数量统一配送。对于不同病种手术患者,须提供术中用药个体化选择,设置多种专科手术药箱,其中,对血管外科、神经外科、肝移植、肾移植所需的药品品种和基数按实际情况调整。对于特殊药品、贵重药品等,则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严格实施控制措施。如要领取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除审核HIS系统患者信息与专用处方是否一致外,还必须回收空安瓿。对病区、放射科、核医学科等部门,经过协商确定储备药品目录和基数,定期进行数量、质量、效期检查,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如发现临近失效期药品,则及时协调处理。

    对科研用药、教学用药和特殊情况用药等申请,药师先审核其是否超过相应业务范围,确认符合要求后再批价、调配、发放药品。其中,特殊药品的申领,则由科研处和教育处指定专人和药师共同管理。

    3 医院药品“三级”管理实施的效果

    医院药品“三级”管理由药学专业人员负责,工作效率得到显着提高,并有效避免分散或交叉领配药品导致的重复领药现象(如以往心血管手术室药品由麻醉科、护理部、体外循环组分别领取),降低相关成本。各部门药柜、药车和药箱中的药品摆放规范,标识醒目,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得到保证。减少各部门库存的同时,

    可及时保障临床用药供应,并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库存周转率。药品做到“先进先出,批号有序”和实时库存管理,药品过期失效和流失现象逐年减少,实现了药品经济价值最大化,2007年我院过期储备药品数量相比2006年下降73.8%,2008年比2007年下降80.4%,2009年比2008年下降70.2%。由药师对特殊药品加强监管和控制,做到日清日结后,在确保临床供应便捷和及时,流通、使用、储存安全的同时,杜绝了特殊药品流失的隐患。

    手术药品的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管理模式、实施办法和考核指标方面既无国家或地方的法

    规指导,又缺乏成熟的案例参考。药品“三级”管理中心在手术室推行“先用药,后结算”的模式,为患者提供便捷药学服务的同时,由医师负责实时记录实际用药数量,确保了相关数据的真实和准确性,患者用药的收费实现率达到100%。

    4 结语

特殊医院药师工作总结第4篇

关键词:医疗机构;中药;药物警戒;药学服务

医疗机构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防范药品风险的主体单位[1],全程化的药学服务直接反映了药物警戒的核心要素,临床药师践行药学服务,对健全医疗机构的中药药物警戒体系、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降低中药的用药风险、保障临床安全用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本文就中药药物警戒如何在医疗机构的临床药学服务过程中加以实践进行思考,旨在强化医疗机构中药药物警戒体系的建立,形成中药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加强中药安全的监管,推动中医药更好地为全世界人民服务。

1医疗机构中的药学服务现状

截至2019年底,全国医疗机构总数达1007545个,卫生人员总数约1292.8万人,总诊疗人次达87.2亿人次[3]。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5809个,中医类卫生人员总数达76.7万人,总诊疗人次约11.6亿人次。其中,中医类医院诊疗约6.75亿人次(58.0%),中医类门诊部及诊所诊疗约1.95亿人次(16.9%),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诊疗2.9亿人次(25.1%)[3]。由此可见,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卫生人员分别占全国的6.55%和5.93%,诊疗人数达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数的13.3%,且42.0%中医医疗服务由非中医类医院提供。药师是医疗机构开展药物警戒的重要执行者,但其在全国近1000万的卫生技术人员中占比不足5%,中药师仅占1.3%,中药师数量不足药师数量的1/5,远不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药师占比大于8%的要求[3]。我国药师数量难以满足公众药学服务需求,中药师的缺失情况更为严重。自2005年原卫生部组织实施临床药师培训项目和开展临床药师制工作以来,我国临床药师制体系建设框架已初步建立,临床药师队伍正在逐步建成[4]。200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科的创建,开始临床中药师的培养工作。国医大师颜正华学术继承人张冰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带领5所中医药大学共同发展,培养临床中药学人才,2015年该学科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重点学科,成为学科首善;历经20年教学创新,临床中药学为我国医疗机构输送了一批宝贵人才,很多已成为我国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第一批“种子教师”。自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牵头中药临床药师的培养工作,截至目前,已涵盖45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17个专业,培养870余名中药临床药师。此外,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领导下,颜正华名老中医工作室与25家三甲医院共建颜正华临床中药学科服务基地、2家培训基地。2015年以来,连续举办了6届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中药学服务策略与实践论坛,辐射并落地颜正华教授临床中药学思想。在医疗机构中实施全程化的药学服务是药学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药学服务更加多元化,已从药品保障、供应、调配的传统药学服务拓展到药物调配、处方审核、处方点评、用药咨询、药学门诊、药学查房、用药监护、用药教育、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监测、血药浓度监测、药物安全性研究与评价、用药科普等全程化药学服务[5]。Zhao等[6]对我国4893家各级公立医院药学服务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公立医疗机构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学服务模式已基本建立,但临床药师配备数量普遍不足。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能力仍然薄弱,临床药师配备更是寥寥无几。为满足临床药师的巨大人才缺口和提高药学服务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高度重视药学服务,加快药学服务模式转变,加强药师队伍建设,持续开展药学服务培训,提升药学服务能力,促进药学服务向基层下沉,要逐步实现药学服务全覆盖[7]。

2医疗机构中药药物警戒存在的问题

医疗机构是识别、评估中药安全风险的重要执行单位,实施中药药物警戒是中药药学服务基本工作职责[8]。当前我国医疗机构中药药物警戒工作仍然存在短板,如专业人才队伍不足、中药风险识别能力差、岗位职责不明确等,对我国安全用药水平和公众健康权益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8]。2.1专业人才队伍不足。药物警戒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药物警戒人员的专业素养,影响警戒的质量[9]。同时医疗机构中药物警戒工作人员不足,不能满足正常的工作需要,主要体现在医疗机构ADR监测工作不被重视,未设置专职人员,ADR监测人员调动频繁;综合医院大多由西药师负责监测工作,缺少中药专业的ADR监测人员,很难实现对中药ADR数据的评价与分析,监测制度流于形式;医护人员因繁忙的工作无时间和精力完成ADR监测[10-11]。这些情况制约了医疗机构药物警戒及ADR监测工作的开展。2.2中药安全风险识别能力差。对全国医疗卫生人员的学历进行分析,本科及以上人员仅占39%,可见全国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的专业队伍建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基层医疗机构情况更为严重,课题组前期对基层医疗机构中的4812名医生进行调研,发现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基层医生存在学历背景参差不齐、专业分类不均衡、专业技术水平不足、药物安全风险的认识不足、用药行为不规范、对患者的药学监护不到位、用药告知不到位、对药物ADR认识和监测上报等工作不重视等问题,与基层人民对中医的健康医疗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12-13]。中成药被许多综合医疗机构的西医科室广泛使用,且部分西医医疗机构的使用量远高于中医医疗机构。由于中、西医存在着理论认识上的差异,西医开具中成药易忽略辨证用药的基本原则,较难从中医理论认识角度指导中药的正确使用,从而导致临床上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增加药害风险[14]。药师是中药安全风险防控的重要组成,但是由于自身知识体系的缺漏,药师缺乏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不高,在指导临床用药、发现风险隐患方面的能力不够[15],从而无法满足中药临床治疗中的风险防控实际需求[16]。2.3岗位职责不明确。在药物警戒工作中,临床药师是具体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中药临床药师工作尚处摸索阶段,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还未开展起来,且岗位职责不明,工作仍滞留在传统处方调配和中药煎煮等药学服务模式[17]。部分三甲医院虽已建立临床药师制,中药临床药师已参与了药物咨询、药学查房、处方点评、用药教育、药学监护等方面的工作,但开展进度缓慢,部分工作流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尚未充分发挥辅助指导医师、护理人员及患者合理用药的作用[17]。临床药师较难找到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将中药药学服务与中药风险防控整合构成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中药药物警戒体系,从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是未来临床药师工作的前进方向。

3促进医疗机构药学服务中的中药药物警戒实践思考

为满足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需求、解决临床安全用药零散认知,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冰课题组提出中药药物警戒,凝练中药传统药物警戒思想,构建中药药物警戒框架。同时课题组一直倡导医药融溶,建立了临床中药学科,建立以高校和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能力提升共培养模式,将药学服务岗位中的中药警戒风险细化,为临床精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填补中国药物警戒研究领域的空白。本文结合张冰课题组20年的中药药物警戒和临床中药学的研究与积淀,提出应重视中药药物警戒在医疗机构药学服务中的作用,医疗机构临床药师应以药物警戒为切入点,加强中药药物警戒能力,开展全程化药学服务工作,明确药学服务岗位中的药物警戒内涵,帮助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工作,找到临床切入点,促进医疗机构中药药物警戒的实施,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3.1医嘱/处方审核中的中药药物警戒实践。医嘱/处方审核是指药学人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诊疗指南与技术规范等,运用专业技术知识与药学实践技能,为医师在诊疗过程中为患者开具的处方或医嘱,进行合法性、适宜性和规范性审核,并作出是否同意调配发药决定的药学技术服务[18]。中药师通过医嘱/处方审核,在降低用药风险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药师对处方的合法性、适宜性、规范性各项内容进行逐一审核,提示不合理用药,对超常处方(超适应证、超剂量、超疗程)、药物配伍禁忌、适应证禁忌、特殊人群禁忌等问题必要时进行拦截。药师应加强对特殊人群处方、含有特殊药品(毒性中药、麻精药品、高警示药品、易制毒药品等)处方的审核。另外,中医药历来强调辨证论治,审因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所以对于中药处方审核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适应证审核。判别是否存在药不对证、中药药性选择是否适宜,如热证用温热药,无虚证而妄用补益药等。②用法用量审核。重点判别某些药物临床用量欠规范的情况,如蜈蚣以“条”剂量等;入汤剂和丸散剂用量差异大的情况,如牵牛子,汤剂3~9g,入丸散剂1~3g;临床医师经验用药的情况,如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用量很多倍等。③重复用药审核。判别药物间组成重复、功效重复、中西药作用机制相似等情况的重复用药。④配伍禁忌审核。重点判别“十八反”“十九畏”传统配伍禁忌等。⑤妊娠、老年人、儿童人群选择用药审核。重点判别是否存在特殊人群禁忌药物,性质峻烈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是否适宜,以及中药饮片炮制品的选择是否适宜等。⑥疗程和用药时长审核。⑦中西药联用审核。重点判别联用会发生理化反应的,如炎琥宁注射液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混合产生黄色沉淀;联用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如磺胺类与有机酸含量高的中药(乌梅、五味子)合用,影响磺胺类药物排泄,引起腰痛、结晶尿、血尿甚至急性肾衰竭;在药效方面产生不利影响的、使药效下降或增加ADR等[19-20]。3.2药学查房及药学监护中的中药药物警戒实践。药学查房是指以临床药师为主体,在病区内对患者开展以安全、合理、有效用药为目的的查房过程[21]。查房前,临床药师需熟悉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药学评估和用药风险评估。查房时,临床药师进行药学问诊,重点关注患者用药问题,与医师共同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讨论,提供用药咨询和用药教育服务。药学查房后,临床药师需及时与医护人员及患者沟通查房中发现的问题;如与医师沟通患者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及相应的方案调整计划,与护士沟通给药顺序、给药方法、药物贮存(如避光)问题以及中医药特色制剂的使用方法等,如敷脐贴、熏洗、足浴、代茶饮等,应制定需重点监护患者的监护计划。用药监护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根据患者的病生理状态、疾病特点和用药情况向住院患者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相关的不同级别监护,以期保障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22]。监护内容包含:①ADR/药品不良事件(adv-ersedrugevent,ADE)监护。分析ADR/ADE发生的原因,有效地避免或减轻潜在的药物ADR/ADE。②血药浓度监测。如中西药联用会产生中西药相互作用,影响血药浓度,需对治疗窗较小,易受外界干扰的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指导临床及时调整剂量。③特殊人群监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患者,重症、合并多种疾病或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沟通困难等高危患者。④重点药物监护。如治疗窗窄的毒性中药、中药注射剂、容易蓄积中毒的毒烈性药物、个体差异表现较大的药物、中西药联用情况等。3.3药物重整中的中药药物警戒实践。药物重整是指在患者药物治疗的每一个不同阶段(如入院、转科或出院时),药师通过与患者沟通或复核,了解在医疗交接前后的整体用药情况是否一致,与医疗团队一起对不适当的用药进行调整,并做详细全面的记录,来预防医疗过程中的ADE,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过程[23]。中医药在人民群众“生长壮老已”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和保障中愈显重要,中药不仅在医疗机构应用普遍,在民间养生治疗中也被广泛使用,所以做好中药药物重整,对避免中药ADR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首先,通过梳理患者既往疾病史、用药史、过敏史、依从性、特殊人群等信息,了解患者安全风险指标。其次,比较患者在用药品与新开医嘱的药品,以核查用药偏差,包括药物重复、药物遗漏、用药禁忌(配伍禁忌、饮食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用法用量错误、存在相互作用(中药-中药、中药-西药、西药-西药)等[23]。核查目前用药的合理性,包含适应证、重复用药、用法用量、疗程、潜在相互作用、可能的ADR、特殊人群用药等情况,综合考虑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适应性及依从性。再次,根据核查结果,纠正错误用药;根据肝肾功能、年龄、哺乳、妊娠情况,进行必要的剂量调整;对存在ADR或潜在相互作用的药物或毒性较大的药物,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核查是否需要暂停某些药物,如行特殊医疗检查或操作前,待完成检查或操作后,需评估药物是否继续使用;关注含毒性的药物、静脉用药及有明确疗程的药物是否继续使用;对于缓解症状的药物,明确是否需要长期使用[23]。最后,向门诊患者提供用药交代、向住院患者提供出院用药教育等书面材料(图1)。药学门诊中的中药药物警戒风险实践用药咨询/用药教育是药师利用药学专业知识和辅助工具向患者或其家属、医务人员以及公众提供药物信息,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宣传合理用药知识,交流与用药相关问题的过程[24-25]。药学门诊是指医疗机构具有药学专业技术优势的药师对患者提供用药评估、用药调整、用药计划、用药教育、随访指导等一系列专业化服务[26]。此过程不仅可以通过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预防ADR的发生,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并降低用药错误的发生率,减少药品风险,而且可在患者用药咨询中,发现可能的ADR/AE以及潜在安全风险。中药用药咨询中,患者咨询的内容主要为:①中药的煎煮方法包含煎煮器皿的选择、中药浸泡时长、煎煮水量要求、煎煮火候与时间;特殊煎煮要求的煎煮方法包含煎干煎糊的处理方法等[24]。②药物服用方法包含服用剂量与时间、服用疗程的控制、特殊人群服药方法等。③使用安全问题包含中西药联用使用注意、用药的配伍禁忌、饮食禁忌、可能的ADR、特殊人群使用禁忌等。④贮存方法包含中药饮片及代煎药物、中成药、西药、特殊贮存要求(温度、光源、湿度)的药物等。针对患者的用药教育,不仅包含对药品的用法用量、特殊人群用药使用注意、可能的ADR、可能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代谢的用药知识、用药期间需要监测的指标及频次、特殊贮存要求的注意事项等教育[25],还应包含生活护理教育、饮食禁忌教育、养生保健教育、药后护理教育等内容。药学门诊/用药咨询时,药师要对中药ADR-ADE有高度的敏感性,在患者的咨询过程中及时识别潜在安全风险。另外,用药教育时需对特殊剂型的药物、含毒性中药、中西药联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异常患者)进行详尽的用药指导,以防范患者因药物使用不当引发安全问题[26]。如对于毒性中药,临床药师应当告知患者用药方式、服药时间及其他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一旦发现不适,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对于特殊人群用药,临床药师需要告知患者折算用药剂量、用药禁忌、可能的相互作用等;对于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嘱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26]。

特殊医院药师工作总结第5篇

[关键词] 临床药师;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b)-0152-02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临床药学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抗菌药物在临床的使用越来越广,对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但是,多数医院存在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使得多种耐药菌(结核杆菌、艾滋病病毒及医院感染的耐药菌株等)的耐药速度加快,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2]。为指导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细菌耐药、菌群失调及再度感染的发生,更好的发挥抗菌药物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需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3]。本院自2010年起积极开展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对临床不合理的用药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每月1日门诊及急诊处方,选择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包括心脏介入手术、颈部外科手术(包括甲状腺)、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及脾切除术等。

1.2 抗菌药物处方及病历专项点评

临床药师对每月抽取的门诊、急诊处方及患者病历进行抗菌药物的专项点评,结果由门诊部审核并反馈至有关部门及处方当事人,公开审核结果,对滥用抗菌药物者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1.3 本院临床药师参与特殊使用药物的会诊

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采取分级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疗效、细菌耐药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药物(主要用于一线使用)、限制使用药物(主要用于二线使用)及特殊使用(主要用于三线使用药物)3类,其殊使用的抗菌药物上市时间较短、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等临床资料不完备,不良反应较多,药物价格昂贵,且易产生耐药性[4],因此对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需严格限制,根据患者病情及用药需要,由主治医师和临床药师共同分析、寻找用药依据,并对用药患者进行追踪,时刻关注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分析细菌耐药变化,开展药学监测

临床药师根据细菌耐药率变化数据进行耐药菌耐药率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临床用药管理小组,严格限制耐药率高的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同时开展抗菌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结合药动学及药效学特征,优化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严格规定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等,以发挥抗菌药物的最佳疗效,减少耐药菌的耐药速率,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

1.5 统计学处理

将研究所得结果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值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药师干预前后“特殊使用” 抗菌药物用量变化

由统计结果可知,头孢吡肟、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使用量较干预前显著减少,降幅分别为64.11%、73.82%和50.83%,万古霉素(抗革兰阳性球菌)和利奈唑烷的用量也明显减少,降幅分别为32.05%和21.63%,抗真菌药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用量与干预前比较也有明显减少,且干预后“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平均用量与干预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见表1。

2.2 常见耐药菌耐药率的变化情况

具体见表2。结果显示,干预后大肠埃希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明显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肺炎克雷伯菌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干预前也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变化不明显,而对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在干预前后均具有极其敏感性。

3 讨论

抗菌药物在现代临床治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很多感染性疾病得以有效控制,但多数医院对药物的使用不够规范,存在乱用、滥用现象,导致细菌的耐药性迅速增长,甚至其增长速度超过新药研发的速度,在临床上容易导致多重感染的发生[5]。导致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缺乏明确的指导原则及临床医师的参与。本院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及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尤其对特殊使用药物的选择得到严格控制[6]。

本院通过开展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工作,临床药师通过对临床用药的干预及对病历和处方的专项评价,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常见细菌的耐药率显著降低。因此,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可规范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有效延缓细菌的耐药性,从而为患者节约治疗成本,为抗菌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 苏伊新,苏长海,杨俊丽. 我院2006年上半年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6):1402.

[2] 吴锡娟,何为.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体会[J]. 安徽医药,2008,12(5):468.

[3] 陈晓辉,唐开福,顾琛梁,等.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与结果分析[J]. 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42-43.

[4] 王小龙.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 13(18):302.

[5] 伦斯强,潘代勇. 参加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会诊的体会[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23):2083.

特殊医院药师工作总结第6篇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临床分级使用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市某医院2006年12月-2007年1月的门诊处方样本共9172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并依据统计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9172份处方中共使用抗菌药物5405次,其中非限制使用药物、限制使用药物和特殊使用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45.48%,54.37%,0.15%。结论: 各级抗菌药物中,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总体上使用率较高,该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有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存在。

【关键词】抗菌药物;分级;回顾分析;门诊处方;合理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06年12月2007年1月的门诊处方,每月抽11天,共计9172张处方。

1.2 方法:根据2004年10月9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局颁布的《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的相关规定,记录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处方中每使用一次抗菌药物为一个统计单位,利用Excel软件按诊室、使用药物次数分别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各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次数及其频率,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联合用药等内容不作统计。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

2.1.1 调查2006年12月2007年1月中共22天的门诊处方共计9172张,使用药品共18206次(不同剂型、不同规格作不同品种统计),其中使用抗菌药物5405次,占总用药量的29.69%。使用种类(数量)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由此可看出非限制使用和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各占5种,无特殊使用药物,即临床使用较多的主要为非限制使用和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2.1.2 使用种类(数量)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共使用3228次,占总抗菌药用药量的59.72%。其中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使用1660次,占51.43%;限制使用药物使用1568次,占48.57%;无特殊使用药物。使用种类(数量)前10位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情况见表2。

2.2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情况

2.2.1 全院抗菌药物分级使用情况:本次调查中共使用了抗菌药物5405次。其中,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使用2458次,占45.48%;限制使用抗菌药物使用2939次,占54.37%;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使用8次,占0.15%。总体上限制使用抗菌药物使用频率②较高。各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3。

3 讨论

按《指导原则》规定,医院使用抗菌药物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类,并实行分级管理:(1)非限制使用药物一般为抗菌谱相对较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2)限制使用药物系抗菌谱较广、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贵的药物,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等;(3)特殊使用药物通常指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例如万古霉素、第四代头孢菌素、两性霉素B、碳青霉烯类、唑烷酮类等,应严格控制使用。

选择抗菌药物时,原则上医生只能使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且使用时间不能超过3天,使用的方式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限制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有药敏结果证实;若无,应由高级职称医师签名,无高级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生会诊记录。确实需要特殊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有具有高级职称的科主任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生会诊记录。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次日必须有高一级或更高一级医师签名方可继续使用,否则药房有权拒绝发药[8,9]。

3.1 基本情况: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抗菌药物在医院内的使用率为30%以内,而在英美发达国家,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仅为23 ~ 25%[10]。本次调查中该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9.69%,符合WHO推荐的水平,基本合理。但与英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提示该院门诊使用抗菌药仍需加强管理。

3.2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从表1和表2可见,使用种类(数量)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共计使用3228次,占总用药量的59.72%,即门诊使用的抗菌药物多为此10种。其中,非限制使用和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各占5种,使用频率分别为51.43%,48.57%,表明非限制使用药物使用频率较限制使用药物高,但两者相差不大(前者仅高出2.86%);从表3则可看出,全院总体上限制使用药物使用率较非限制使用药物高(8.89%),不符合《指导原则》规定,说明该院临床使用抗菌药物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

3.3 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本次调查发现,该院各科室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相差较大,这与各科室相应的感染性疾病有关,与其预防和局部用抗菌药物有关。如眼科使用非限制使用药物的比例高达91.89%,是因为该科室多使用氧氟沙星眼水、四环素眼膏等非限制使用药物作为眼部感染的局部用药;使用限制使用药物比较多的内科,是因为较多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此类抗菌药多为限制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从表3和表4还能看出,该院极少使用特殊使用药物,仅内科使用8次,仅占总用药量的0.15%,符合《指导原则》的相关规定。

3.4 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分析:从调查结果可看出,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分级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病原学诊断及药敏试验率低。调查发现使用抗菌药物者,只有一半是经病原学检查确定病原菌,经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大部分医师仍凭经验用药,处方中存在"撒大网捞小鱼"的现象,即一律使用广谱抗菌药。如表1可见,使用种类(数量)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包括有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等7种广谱抗菌药物。(2)少部分特殊使用药物的处方不合格。在内科8张使用特殊药物的处方(使用的均为万古霉素)中,有2张处方没有高级职称的科主任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生会诊记录,不符合《指导原则》中的规定。(3)存在越线用药、轻度感染就用二线药物的情况。

4 结论

本次调查表明,经过两年多的分级管理实践后,该院门诊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符合WHO推荐的医院内使用抗菌药物水平,但总体上限制使用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各级药物在个别科室使用比例存在一定差别,表明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还需加强管理。

在卫生部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后,经过两年多的分级管理实践,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8,12,13]。但是仅仅依靠指导性而非强制性的原则或方案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管考评力度的基础上,加强《指导原则》的宣传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和奖惩细则,加强对临床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及合理性的监督和分析,加强对临床医务工作者的教育,严格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诊疗,明确诊断,正确选用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促进合理用药,使抗菌药物使用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及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韩丽萍,朱惠英,姚小莉.1519例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回顾性调查与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03,10(6):575.

[2] Mc Connell J, European action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J].LANCET,2001:9295.

[3] 姜素椿.进一步规范临床抗菌素用药[J].中华内科杂志,2001,9.

特殊医院药师工作总结第7篇

关键词:门诊药房;药学服务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患者医疗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药品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这样,"药学服务"这个词也顺势而生了。"药学服务"即负责提供患者安全,最佳费用-效果比,经济有效的药物治疗,以保证确实有益的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临床药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根据医院药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开展药学服务。

1保证药品的供应和管理

门诊药房药品品种多,数量大,因此门诊药师要定期深入临床,了解临床用药动态,要掌握药品的储存知识,认真做好药品购进验收记录,要重视效期药品和相似药品的管理,杜绝过期药品。为了保证药品的稳定性及其用药安全,药品从采购,入库到供应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来完成。

2药房的窗口服务工作和用药咨询

2.1药品的调剂工作 处方调剂是门诊药房药师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处方调剂质量直接体现药学服务质量。正确的处方审核,调配,复核和发药是药物治疗的最基础的保证。在药学服务高度发展的今天,药师对处方调配把关的要求已不单是停留在书写规范,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剂型选择等简单层面上,而是要更进一步对药物相互作用,诊断与用药是否相符,配伍禁忌,重复用药,潜在的用药安全等问题进行审核。

2.2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发药交代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是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保证。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门诊药师在调配发药的同时,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好发药交待。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的用药。发药时,其中要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指导,要注意某些特殊给药途径的用药指导,特殊给药时间的指导。要注意交代给药之间的配伍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通过这些用药交代,增加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真正做到正确、合理、安全、经济的用药。

2.3设立用药咨询窗口 开展用药咨询是医院药学工作,由"药品供应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的重要起点。在门诊药房设立用药咨询窗口,既面向患者及社会大众,也面向医护人员,使得其不会因为用药不当而影响治疗效果。针对患者主要涉及药品的价格,药名等基本信息的咨询,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服用前后的注意事项,联合用药问题,特殊人群用药问题,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之间的配伍禁忌,药物不良反应等。针对医护人员主要涉及药品的动态信息,药品的规格,包装,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特殊用药的注意事项,输液配制等。

因此,参与咨询的药师应有丰富的基础知识,掌握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用法用量,常规不良反应,禁忌症等,还应懂得各类药物的理化性质,复方制剂的组成。

3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门诊药师在调剂,用药咨询及退药过程中药注意收集整理,发现问题,书写报告。同时将发生的不良反应的药品信息上报给上级ADR报告监测中心。

4对医护人员的药学服务

对医护人员的药学服务不单止用药咨询,还包括对医师的处方点评,抗生素使用分析,参与医师查房等。药师在参与临床的过程中,可以依赖自己的专业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提出建议。

5参与药物经济学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药品费用。门诊药师可以通过对处方进行经济学评价,从而总结出既经济,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参考。

6进行健康教育和合理用药宣传

门诊药师可以从医院走向社会,参与健康教育,开展群众性药物知识讲座,发放一些药物知识手册,宣传合理用药常识,从而提高用药依从性,提高全民规范用药意识。

7药物信息服务

门诊药师要利用自身优势,及时了解医院药学实践中的新信息,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再反馈于临床,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全面有效的药物信息。

总之,药学服务并非一个简单的服务项目,而是一个内容丰富,专业化程度高,实践性强的服务体系,这也对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师只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总结,才能发展、突显自己的强项,才能与医生、护士优势互补,提供高附加值的药学服务[1-3]。

参考文献:

[1]林芳萍,孙皎.加强对门诊患者用药指导的药学服务[J].海峡药学,2010,22(12):256-257.

特殊医院药师工作总结第8篇

医学美容与生活美容的区别

2000年5月,原国内贸易部与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美容服务管理的通知”,将美容界定为生活美容与医学美容两大类。生活美容与医学美容是截然不同的行业,生活美容也可以称为化妆美容,就是采用生活化妆品和服装饰品等对皮肤和形体进行护理与美化,从而达到容貌和形体更美貌的效果,简言之就是美化容貌。生活美容可以在家里做,也可以到美容院(国外称美容沙龙)去做。美容院通过对人的毛发、皮肤、指甲、形体等进行美化或对皮肤和形体进行护理达到更靓丽、更美貌的效果,但他们不能动针,不能用麻药,更不能动刀。美容工作由美容师来操作,场所是美容院。

医学美容是遵循医学与美容原则,结合各种医学手段和美容手段来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美,以增进人们生命活动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科学。他们需要用麻药、打针、动刀,从事这种职业的是医师,而且是医学美容医师,工作场所在医院。

那么,医学美容与生活美容之间的关系如何疏通,如何形成共同体呢?我认为北京田永成经典美容有限公司推出的一台手术、双通双赢、三方获益、四大欢喜的举措可以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台手术――在玉渊潭医院,美容整形科汇集了包括“海归派”在内的国内外著名美容整形外科专家;双通双赢――美容院有客户需要做美容整形手术,为贯彻19号令把客户转到美容整形医院,术后有需护理者再到美容院。美容整形医院收了费,又分一部分利益给美容院而达到双赢目的;三方获益――美容整形医院获益,美容院获益,病人得到了最好的美容手术也获益;四大欢喜――美容整形医院欢喜,美容院欢喜,病人欢喜,政府职能部门能使19号令得到落实也欢喜。在目前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好方式,而等将来真正需要做美容整形手术的人都知道找美容整形医院了,那此种共同体也就不存在了。

美容师与美容医师的区别

美容师与美容医师粗看起来只差一个字,但差的却是非常重要的“医”字。它们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职业。

在所有大学中,医学生是最苦的,他们既要学基础科学如数、理、化和外文,又要学基础医学科学如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药理学、生化学等,还要学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等。4年理论学完之后,还要经过临床实习。医科大学学制是8年,5年大学、3年学研(硕士、博士),在所有大学中学制最长、学科最多。而对从事医学美容的医师和护士则要求更高、更严,负责实施美容外科项目的应具有6年以上从事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等相关专业临床工作经历;对从事医学美容的护士有3条要求:具有护士资格,并经注册机关注册;具有2年以上护理工作经历;经过医学美容护理专业培训或进修合格,或已从事医学美容临床护理工作6个月以上。可见对从事医学美容工作的准入标准是非常严的,不是学过医就能当医学美容医师的。

相比之下美容师就容易多了,只要经过3~6个月短期培训,发给一张结业证书就可以当美容师、开美容院。他们没有经过严格的医学教育,因此不能用麻药、打针、动刀,否则就是犯法。

大夫与美容师的区别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美容界都有许多××大夫开的美容院、××大夫研制开发的化妆品、××大夫创办的美容化妆品公司。例如,国内×大夫把针灸针扎在自己的头上和脸上展示他的专长为针灸美容、××大夫拥有署名化妆品、以××大夫名字命名的美容化妆品公司及美容院在全国搞营销。这些大夫原本确实是医生,有的还有教授头衔,但当他们“下海”从事美容化妆品行业就不再是大夫,更不是美容医师,而是从事生活美容的美容师。此种情况国外也有,例如有“果酸之父”美称的Van Scott教授,他后来创办了妮傲丝翠公司销售各种果酸化妆品,他的身份就成了化妆品公司经理;另一著名公司的创办者MDFormulation原先是医学博士,现在是化妆品公司的总裁;而有“毛囊虫之父”美称的曲魁遵教授以开发治疗长囊虫化妆品驰名中外,现在他的身份是董事长。从这些事例来看,医师改行当美容师是可以的,在美容化妆品行业中有许多人做得很成功,但反过来美容师改行当美容医师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医学的学问是很深奥的。

药物、中药与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区别

现在,在各种美容化妆品展览会、博览会上悄然出现了药物、中药的影子,有的公司公开叫药物化妆品或中药化妆品,殊不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商品,怎么能混为一谈?

药品是一种攸关生命的特殊商品,它要报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审批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只有证明确实有效、无副作用才能批准上市。而化妆品只要不含违禁成分、细菌数不超标、对皮肤没有刺激性就可以上市销售。所以,药品与化妆品绝不能混为一谈。如果在化妆品中添加一些功能性成分(包括西药或中药)也不能称为药物化妆品或中药化妆品。国家明文规定有功能性成分的化妆品称为特殊用途化妆品,口头上称为功能性化妆品。特殊用途化妆品共有9类:脱毛化妆品、染发化妆品、烫发化妆品、养发化妆品、化妆品、健美化妆品、除臭化妆品、祛斑化妆品和防晒化妆品。当然,特殊用途化妆品还是化妆品,在宣传上不能夸大其词,不能宣传治疗效果。因此,在特殊用途化妆品中添加了一些西药叫药物化妆品、添加了一些中药叫中药化妆品是错误的。反过来讲,外用药改造后就可以成为化妆品,最明显的例子是2%酮康唑香波是非处方外用药,如果把它改成0.5%酮康唑,再加些护发素和香料就是去屑止痒香波;又如2%吡硫锌香波是外用药,低浓度0.5%吡硫锌去屑止痒香波就是化妆品。在国外,高档化妆品可以在药店销售,但它还是化妆品而不是药品。

文身与彩绘

19号令公布后反响最大、争论最多的是“三文”技术。文身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生活美容手段,由专职文身师文刺称为职业性文身。去年我在西班牙参观了职业文身师做文身,它确实是渊源于文身师,起源于美容界。19号令中明确提出美容界不能做“三文”,因为时代不同了,当今爱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与传播,已经夺走了亿万人的生命。而“三文”技术要扎破皮肤,且深达真皮层,还要刺入颜料,这就有可能传播上爱滋病病毒、乙肝病毒和其他疾病。因此, 19号令规定“三文”由医学美容来做、生活美容不能做是正确的。其次,“三文”技术由医学美容医师来做肯定要比美容师来做效果更好,因为医师学过解剖学,也更懂得美学。我们临床医学工作者手上都有数百张美容师做“三文”而毁容的幻灯片和相片,这正好说明美容师缺乏整体审美观念、缺乏解剖学知识。

特殊医院药师工作总结第9篇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管理; 合理用药

目前,我国各个医院中普遍存在着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2011年4月卫生部了“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1-2],通知中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努力的开展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为了考察本院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情况,以西药房作为示范,采用WHO推荐的金额排序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分析方法[3],对本院自2011-2012年西药房中抗菌药物的品种的使用进行分级管理,以观察该制度在本院西药房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统计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西药房自2011-2012年的药物的出库数据,以抗菌药物作为统计的主要药物。抗菌药物的数据主要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以及金额。

1.2 方法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将本院中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级,采用用药使用金额排序方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对药物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某药年消耗总剂量/DDD值。其中DDD值以《新编药物学》第17版或者按照药品的说明书作为标准。

2 结果

2.1 2011-2012年分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数量、用药金额、百分比以及DDDs情况,见表1。

2.2 2011-2012年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其中抗菌药物DDDs排序前10位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具体使用情况结果见表2。

3 讨论

目前,根据我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中华医学会联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规定[4],从药品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对细菌的耐药性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对本院目前使用的抗菌药物按照药物的分级管理主要分为三类,主要为:(1)非限制使用的药物(一线药物),该类抗菌药物经过临床中长期的应用后,其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价格经济合理,同时对细菌的耐药性影响较小;(2)限制使用的药物(二线药物),该类型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较好、但是不良反应较为明显、价格昂贵[5],需要经过主治以上的临床医师进行签字后方可使用,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3)特殊使用的药物(三线药物),该类药物对具有针对性的患者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但是毒副作用尤其明显,价格昂贵,本品必须有详细的用药说明书以及药理检验以及临床检验合格的标志方可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科主任的签名条件下开据应用[6],如万古霉素、第四代头孢菌素类、碳青烯类药物、两性霉素等。

其中,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是临床及西药房中感染患者首选的药物,因此,非限制使用的药物的用药频度每年都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自2011年开始,本院西药房通过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措施,非限制使用的药物的用药频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多,随着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方案的实施而减少,限制使用的药品的用药频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特殊使用的药品因为临床医师对其用药过程中产生的适应证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因此,用药频度也逐年下降。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是西药房以及各个科室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否在发药品的过程中管理的透彻性[7]。本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有效的控制方法,主要分为:(1)按照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条件,同时结合本院的用药实际情况,将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药物、限制使用药物、特殊使用药物);西药房工作人员在发药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生的职称规定其可以开据的抗菌药物,同时将可以应用的抗菌药物范围发放到各个科室医生的手中[8];(2)对西药房中工作的人员,学习本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同时开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抗菌药物工作者进行详细的讲述,降低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比例;(3)建立健全更加详细有效的规章制度,强化药师在发药过程中对处方的审核力度,严格把关科室医师不负责任的越权开具抗菌药物、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使用的剂量问题、使用途径的等[9];(4)药剂科的工作人员定期的开展处方的点评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审查本院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每个月均向院内领导进行汇报,总结出有效的控制办法。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的审查力度,可以减少广谱抗菌药物以及增加窄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从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降低抗菌药物对细菌的耐药性,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10]。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医院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可以有效地推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但是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某些医师总会凭借对某种疾病的累积的用药经验而开具处方,也有医师由于经验的欠缺、专业知识的不扎实导致联合用药方案的不合理,因此,对西药房工作的人员来说,仔细审核处方至关重要。应该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宣传教育[11],制定可行的奖罚措施,建立完善分级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本院西药房的抗菌药物的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以及有效的合理化程度。

参考文献

[1]肖永红.我国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11,8(4):4-9.

[2]孟菊英,孟秀英.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不合理表现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6):58,65.

[3]邹豪,邵元福,朱才娟.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管理及利用[J].中国药房,2004,7(5):215-217.

[4]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2006,90(23):94-124.

[5]谢选亮.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使用分析[J].海峡药学,2008,19(12):140-142.

[6]张蓉蓉,计瑛,江静舟,等.上海市26家二、三级医院2007-2009年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11(4):258-261.

[7]范高路,刘玲.我院2008-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137-138.

[8]陈晓辉,唐开福,顾琛梁,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与结果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8,27(1):41-43.

[9]廖秋霞.抗微生物药物分线使用分级管理实施措施与结果分析[J].医药导报,2007,23(11):870-871.

[10]黄华斌,郭淑敏,杨艳玲,等.分科分级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4):30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