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4:00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第1篇

 

台湾的创意蜚声海内外。世界经济论坛了2015年全球经济体创新力排行榜,中国台湾地区创新能力排名世界第11,位居亚太第3,仅次于日本和新加坡;创新驱动经济体最关注的“创业期待”指标排名全球第1;“新产品发展”和“新技术开发”指标分别排名全球第2和第3。除高端科技创新以外,台湾民众的创新理念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设计独特的创意美食、创意手工艺品和创意生活用品,身处台湾,会感受到创新创意无处不在。如此骄人的创新成果,离不开教育对民众创造力的重视和培育。

 

课题组成员多次赴台湾高校长短期进修,对该地区的创造力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笔者发现,与创业教育相比,台湾地区更加重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秉持“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教的”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创造力教育,激发整个地区民众的创造力潜能,提升民众创造力和地区竞争力。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台湾高校在实施创造力教育推动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所以本文以台湾高校实施的创造力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可供大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借鉴的经验。

 

一、政策与计划:台湾高校开展创造力教育的背景

 

台湾地区创造力教育开展得较早,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萌芽阶段、60~70年代的实验阶段、70~80年代的推广阶段、90年代的“立法”阶段以及20世纪初的大发展阶段,到目前已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创造力教育政策体系与实践机制。

 

台湾以打造创造力地区为目标,多部门共同推动创造力教育,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均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各项经济、科技、人力发展方案均把发展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议题。2002年,台湾了《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并实施了“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2002—2008年)。

 

2002年,“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第一期开始实施,针对各教育阶段,推出创意学子、创意教师、创意学校、创意生活、创意智库、创意学养等6项先导型行动方案;2006年,“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第二期开始实施,推动地方创造力教育(初中、小学)、创意高中职(高中、中职)、创意学院(高等学校)、成人创造力教育(社区学院)4个子计划,深入推进各阶段创造力教育。2008年,“创造力教育中程计划”结束,成果丰硕。2010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推出“想象力与科技研究/实作能力培育”整合计划,大力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该计划一直持续至今。2011年,又推出了“未来想象与创意人才培育”中程计划(2011—2014年),使创造力教育得以持续、深入地开展。

 

二、机构与课程:台湾高校开展创造力教育的实践经验

 

1.台湾高校成立创造力教育专门组织,有力推动创新教育。台湾高校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创造力教育方面的组织机构,专门推动以创造力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例如,台湾政治大学成立了“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从事创造力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组织创意学分学程专班和未来学院,进行创意招生选拔、设计跨领域课程和组建多元师资授课,培养创新创意方面的精英人才;打造“创意实验室”,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为教师的创意教学和学生的创新体验营造创意的环境。台湾师范大学则整合全校的行政、教学、科研等各方面资源成立创意学院,举办“创造力发展硕士学位班”,培养创造力教育师资。台湾大学设置创意创业学程推动和咨询委员会,举办创意创业学分学程培训班,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创业实践。笔者通过文献查找、实地参访等形式研究了台湾远东科技大学、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等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现这些科技大学也都成立了推动创造力教育的专门机构。例如,远东科技大学成立了“创造力中心”,开设创造力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国际发明展,促进创新成果孵化创业。台湾正修科技大学成立生活创意学院和创意产业经营学位学程,分别培养时尚生活创意设计人才和创意产业高级管理人才;成立新创及技转中心,协助该校各科技中心推动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和企业新创等相关工作;成立创新育成中心,帮助师生对接政府、行业、企业资源,促进创新技术产品开发及商品化,辅导新设中小企业运营并成功创业。

 

2.台湾高校普遍开设创造力教育课程,成效显著。广义上看,创新能力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创新机制和创业精神;狭义上看,创造力是创新的知识基础,创新是创造力的具体实践,而创业则以创新成果为源泉。因此,台湾高校尤其重视创造力教育。台湾地区有150多所普通高校和技职院校,笔者查询到了其中98所高校的选课系统,结果显示,台湾大学、成功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等69所高校开设了创造力教育课程,如“创意思考”“创意思考与问题解决”“逻辑与创意思考”“创意发想与实践”等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且多数高校以必修课形式开设相关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激发全体学生的创造潜力。

 

除创新思维训练方面的必修课程外,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还开设了专业领域的创新课程供学生选修,如“机械设计与创新”“服务创新设计与验证”“创意设计行销”“资讯科技与创新”“文创产品开发实务”等。关于创业教育课程,这98所台湾高校中有52所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数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很少有校级层面的创业必修课。因此,与创业教育相比较而言,台湾高校更加重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并注重与创业教育的衔接。在创造力教育政策和高校创造力教育的推动下,台湾大学生在国际创意大赛、设计大赛中屡获大奖,亚太地区的十大设计名校中,台湾地区就有6所。台湾高校的创造力教育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三、借鉴与启示:构建完整的政策体系、融合的运行机制和衔接的课程体系

 

1.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目标,制定具有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创造力教育政策,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与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设计完整的政策体系,并使前后政策具有延续性。为了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教育部门、经济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整体制定个人、学校、产业、社会和文化等多层面、多主体协同创新创造的促进政策与落实计划,开发个人的多元智能和创造潜能,营造学校的创新创意教育环境,鼓励产业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孕育创意蓬勃的生态文化。

 

创造力教育从娃娃抓起,应整体制定从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成人教育等各个阶段衔接融通的创造力教育政策和具体计划,开发适合各阶段年龄特点的创造力教育课程。幼教和中小学阶段注重创造潜力的开发,大学阶段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人教育阶段注重创新工作和创意生活方式的引导。政策推动的对象,大众与精英并重,既要培育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也要基于人人皆能创造的理念,开发大众的创新潜能。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政策和计划,普及创造力教育,提升全体民众的创造力和国家竞争力,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保障。

 

2.以创造力教育为核心,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运行机制。台湾高校普遍成立了创造力教育专门机构,整体推动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大陆高校可以借鉴台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成立“创意创新创业发展中心” (以下简称“三创中心”)、“创意成型中心”和“创新育成中心”。“三创中心”统筹全校的“三创”教育工作,负责“三创”整合性课程设计,服务与协调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意创业工作活动,指导学生申请专利,推进创新成果参加国际发明展,协调“创意成型中心”和“创意育成中心”开展创意孵化和创业孵化工作;“创意成型中心”指导学生创意专题制作,形成创意成果,该中心由设计学院、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等相关学院联合成立;“创新育成中心”拓展政行企校资源,辅导师生将创意成果商品化,实现创意成果的技术转移或自主创业,该中心由产学研中心和其他相关部门联合成立。

 

学生首先在“三创中心”的服务下萌生创意的“种子”,接着在“创意成型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创意实作,最后在“创新育成中心”帮助下发展完善,育成创业。三个中心协作运行,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的有机衔接。在三个中心协调运行的基础上,建构实体创意和虚拟创意“双平台”,普及学生创意实践能力。例如,打造“创意发想室”“创意格子铺”“流动创意市集”等实体创意平台,营造轻松活泼的创意环境,催生学生的创意;打造网络创意空间等虚拟创意平台,提供创意素材资源,方便师生创意作品的交流分享。

 

3.以创业教育与实践为目标,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高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创造力课程,并以创造力课程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与实践为目标,构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可以依据基础课程、延展课程、领域课程、实作课程、衔接课程和创业课程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创造思维训练—多元创意发想—专业领域创新—创意专题实作—创新与创业—创业理论与实践”6个环节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在新生入学之初,开设创造思维训练课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开设多元创意发想课程,传授学生创新技法,启发学生的创意;同时,开设专业领域的创新课程,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让创新成为有源之水;在“创新思维训练”“多元创意发想”和专业领域创新课程学习之后,不少学生产生了创意,此时开设创新专题实作课程,帮助学生筛选创意,指导学生专题实作,将创意转化为实物;创意转化为创业才更有价值,接着开设创新与创业融合课程,前续创意课程,后接创业课程,促进创意增值,如开设“创新与创业”“创意实践与创业”“文创产品设计与创业”等课程;开设系列创业课程,如“创业学”“创业基础”“创业财务与创业计划”“创业机会与风险防范”“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创意成果的转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第2篇

一笔笔教育投资蜂拥而至,一栋栋崭新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一批批民办学校、实验校等多种教育形式热变大江南北,高校扩招、大众教育、终身学习,人们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对教育如此热衷,高等教育自然也无法再如以往那样独上高楼、曲高和寡,科学与经济、大学与产业、教学与生产在中华大地上从未走过如此之近,一方给予期望,一方不负众望,高等教育的进步助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新世纪中国经济腾飞的险峰峻岩上高等教育的身影不够高大,人们期许的经济发展主引擎似乎马力不足,高等教育怎么了?高等学校应该怎么办?高教改革何处去?质疑、困惑,或许夹杂一些谩骂,充斥着高等教育者的耳鼓。有识之士也纷纷谏言献策,向西看者有之、向古溯源者有之,东西结合者有之,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不啻为一声惊雷,为高等教育发展,乃至教育体系的深层改革开出一剂良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化浪潮,知识经济的大发展也把创新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20世纪80年代,以辍学办企业的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批科技精英创造了高新技术企业,吹响了创业精神的号角。硅谷,这个高科技的代名词,这个创业者的天堂演绎了多少靠创新、靠头脑而一夜暴富的奇迹,有半数以上的企业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师生而创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一年内开办了100多家新公司,创造了2000多亿美元的销售额。人们在放目惊愕之余,不禁都拷问起本国的高等教育,不禁开始揣摩成功者的成功之道。日本高呼“科技创新立国”,德国誓要将高校建成“创业者的熔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1995年)指出,在“学位等于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于是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开始如春风般吹进每所高等学校。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上个世纪开始的创新教育新的发展阶段,是创新教育理念的全面化,是延伸性的创新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如何获得和提高自我生存能力,以满足于人类文明进步对劳动者的基本需求。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培育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全球观和开创性技能的社会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开办自己的企业,成为企业的老板”,而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育文化的升华,即使是在创业教育兴起的初期,也是被解释为“一个人开始经营一个小企业的过程”,重在对经营过程的体会、理解和全局观的培养,并非真的一个人开办一个小企业。从特曼教授拿500美元开办的惠普公司开始,斯坦福大学的师生纷纷踏上了创业的道路,由此形成了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雏形,进而发展为产学研合作,成立行行种种的大学科技园区、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等等模式。斯坦福教育的精髓是:鼓励开发人的创造性,培养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历练大学生坚忍不拔的敬业态度。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不应拘于一种模式,更不可能形成一种定式,应该具有各种鲜活的形式,保障人的个性张扬、社会的和谐、文明的进步。可见,创新教育要创新的不仅是教育行为,更应深入教育理念,培养创新教育文化。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是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是什么?在没有准确答案的情况下,各高校或摸着石头过河,或亦步亦趋的跟风推进。有的从狭义上理解创业教育为“创办新的企业”,纷纷创办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器等创业场所,从政策、资金、场地等各方面给予扶持;有的从广义上理解创业教育为“开创新的事业“,为学生开设了创业技能、创业大赛、创业风险投资家论坛等创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但前者的创业教育的受众面很窄,大部分学生只是创业教育的观众,在目前高校创业实体支持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缺少一套完善的资助体系;后者的受众面虽宽,但只局限于纸上谈兵,黑板上创业,既缺少实训教学体系、全方位创业能力的实践,也很难换取学生的积极参。创业教育的激情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这两种被广泛传播的做法,是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深入理解,和形而上学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原因在于将创业教育作为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补充,只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平添了些修饰的色彩,或与专业教育平行发展,或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而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隐性知识的传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其核心是岗位乐业、岗位立业、岗位创业,创办新企业、开拓新岗位只是其外在形式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专业教育理念的革新,专业教育文化价值观的重塑,是专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可以暂称为双创性专业教育。双创性专业教育将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造能力为核心,并塑造受教育者创业者的宏观意识、卓越的敬业态度和独立工作能力为教育指向,以探索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学以致用的实践培训为载体,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体化、更明确性、更具有操作性。

四、双创性专业教育的形式

双创性专业教育的核心是在创造性思想的指导下,发挥个人的潜能,开拓性的学习,培养在社会中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及推动社会进步而工作的综合素质。因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仍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内容,改变的只是教育的理念、传授的方法、教育的形式和受众面。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往往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用简单而粗暴的方式来体现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而这种方式恰恰从另一个方面扼杀了学生受教育的公正性。在这里暂且不论及高等教育之前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启蒙教育的存在的问题,及对高等教育阶段的深刻影响,单纯谈及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走入高等教育学府的大门便被分配到不同的专业,进行班级制管理,在入口处便被贴上出口时的标示,然后便开始了工厂化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学方式,落后于实践的教学内容,批量生产的模板样毕业生。所以,很多毕业生感叹“大学无用论”,自认为什么都没学着,什么都不会做,困惑于自己到底在社会上能做什么?走向职场后如醍醐灌顶,对职业的技能和知识开始如饥似渴的恶狼般鲸吞,产生课上不学课下学,校内不学校外学的怪现象。原因在于传统高等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方式存在弊端,教育的理念亟待更新,传统教育的重点在“学”,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重点在“用”,强调在“用中学、学中用”,而这种学以致用的教育观点,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已著撰传世,“授人以渔,莫授人以鱼”的观点在权威教育的模式下被我们的授教者淡忘了,因此,造成了高等教育的“先学后用,不知所用,所学无用,用之再学,现学现用”窘境。双创性专业教育要达到在高等教育阶段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目的,就仍然要以知识传播、技能培养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双创性专业教育既要有相当的受众面,又要有相当的时序性。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精英教育,一个大学生创业园、高校高新企业园区是完成不了所有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靠开办第二课堂式的几门课程也是无法完成敬业精神、开创意识等隐性知识传播的,它需要全员参与,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五、双创性专业教育的过程

教育部高教司的工作要点指出: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双创性专业教育的根基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变革,应根植于我国教育理念的全方位变革,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而言,其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不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才培养的,高等教育不应是受教育者缺乏创造力、创业精神的唯一责任人,创新创业能力是典型的隐性知识,应该从娃娃抓起,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家庭文化是高等教育阶段双创性专业教育开花结果的沃土。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系统工程,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保障,是全社会的责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集中探讨高等教育子系统各教育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方式方法。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双创性专业教育课程设计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目标导向的专业课程和创业技能类课程设计同样重要,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学生在培养创业意识、开创精神的前提下掌握创业知识的技能性课程,而专业课程知识传递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两者统一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两类课程的设计均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学校办学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前瞻性、科学性的课程结构,在与时俱进的历史洪流中体现办学的个性化、教育的个性化,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授课技巧等诸多方面创新,不能搞模式化、一刀切。首先,要结合国际形势、国情、校情,进行教育资源的深入分析,借助本校、本学科以及教师团队的教学优势和特色,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不同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均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学校、同类学科的专业特色和历史传统,这些特色和传统正事开展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个性的基石,要充分珍惜和有效利用这笔特殊的教育资源。在竞争较为激烈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凸显特色、创新发展,转化为独特的课程艺术,形成较强的教育竞争力。其次,个性化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充分尊重了受课者的个体差异,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样化结果,因此,必须相应的建立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与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不同,以双创性专业教育课程是在教与学的双方个性化张扬激烈交锋中形成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方式不拘一格,学生的学习、理解、体会和运用千差万别,课程的考核评价应是授课结果的真实反馈,以利于授课者的教学反思,推进课程本身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再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体现学校教育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性课程,要面向未来、面向产业、面向专业。教育部学生工作司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指出:要把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各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和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可见,各个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必须要结合专业方向,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着眼于学生的岗位就业、岗位兴业和岗位创业。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与双创性专业教育师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既需要高校的创新创业文化,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工作,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评价和实施不是高校与学生之间简单的授教与受教关系,其根本在于社会的认同。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实施需要培育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师资培养与服务保障机制。本文将主要论述高等教育创新创业师资的培养。首先,培养、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教师自身创新创业意识的强弱,是否能将这种隐性知识传承于学生,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双创性专业教育实施的前提,也是教育质量的保障。高校应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鼓励广大的专业教师进行学习和深造,以提高创新创业教学水平。通过各种途径促使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意识,深入产业和生产一线体验创新创业过程,深入参与、了解本专业的产业化过程。可见,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不复杂,只要学校通过政策引导、科学管理可以快速的付诸行动,问题的关键是创新创业隐性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培养,教师自己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他们懂得如何传授给学生。因此,培养和提高专业教师的隐性知识授课技能是双创性专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其次,双创性专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培养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增强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力量。据统计,在很多高校开设两门创新创业教育类公共选修课情况下,师资就已经捉襟见肘了,根本无法保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况且在已经授课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中,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居多,这些师资多数都是思政专业,授课质量的提高难度较大。因此,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制定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整体方案。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创新创业课程是注重实践性的课程,教师既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因此,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较为有效的途径。在国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培养体系,培养具有资质的创新创业培训师,建立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队伍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高校应该加强与各类培训机构、政府部门、产业界的合作,聘请企业家、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经理等专业人士,以及有过创新创业经历、经验的成功人士,甚至经受创新创业挫折而失败的社会人士,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门化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

3.建立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等教育管理文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第3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定位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56-02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专门人才,关系到高校能否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的重要问题。

一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早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了创新概念。他指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利润。从这一定义出发,说到创新,可以是技术方面的创新,可以是营销方面的创新,也可以是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等。

那么什么是创业呢?所谓创业就是识别和抓住商业机会,创建企业和发展企业。创新与创业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新办企业,如果没有任何创新,只是一味模仿,很难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大企业如果不能容纳和鼓励创新,则有创意、有想法的员工很有可能会离职去创业,大企业本身的发展就会停滞下来。创新要转化为生产力,只有通过企业特别是新创企业这个载体才有可能。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来说,大多缺乏雄厚的资金和物质基础,他们在资金、社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劣势,而年纪轻,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条条框框的约束相对较少,不容易循规蹈矩,这正是他们的优势。用创新的思维去创业,用创新的技术提品与服务,创业成功的概率会提高很多。而没有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这些正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经常要放在一起讲的重要原因。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该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意识、思维和精神,其次就是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技能,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型建设者。有条件的学生在毕业后立即创业当然也可以,但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工作若干年之后,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行业知识积累才去创业,这更应是常态。

二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1.课程定位出现偏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就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新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然而现在的导向似乎与此有偏离。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108.3万。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27万。随着这十几年大学的普遍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教育部于2010年5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但现在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似乎更看重各种创业赛事,比赛拿奖似乎更能给学校争光。而从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若干年的情况来看,拿奖的似乎最后也没把企业真正做成。

2.师资力量薄弱不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由于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是2000年以后才逐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很多教师都是原来讲授经济类、管理类课程转过来的,也有少数是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师转过来的。对于如何教好这门课,大家都还在逐步摸索中。比较有名的是北航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承办的大学生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师资培训班,还有南京审计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举办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等,这些都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方面教师的培训做出了贡献。但与其他课程相比,创新创业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可能更强调实践经验,而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在企业从事过几年工作再来高校的很少,而对创新创业确有感悟和心得的就又是少之又少。加上很多学校表面上是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却是很多骨干教师都不愿意花时间去做的“偏门”,这些都使得师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课程内容设置缺乏规范

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内容偏重于创新,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内容则偏重于创业。偏重于创新的,可能在如何开发创新潜力方面讲得较多;偏重于创业的,可能在如何组织团队、如何进行营销、如何编制商业计划书方面讲得较多。对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高校把创新管理设为必修课;对大多数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创业课程一般是作为选修课来设置的,而这些课有很多又与创业大赛等有关比赛挂钩,似乎了解和撰写商业计划书成了选修课的核心内容。

三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建议

1.真正从高等教育基本目标的高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发展到今天,积累的知识总量已经是浩如烟海,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比较全面地掌握。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一个人即使不知道某一个知识点(即使是其所学专业领域内的),假如需要的话,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区论坛、网络视频等途径比较迅速地学习。所以,在当今时代,掌握存量知识的重要性相比三四十年前已经大为下降。发现新知识,有所创新,已经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标志。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创业的活跃程度则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风向标。从微软到facebook,很多卓越的企业都是年轻人从小企业做起发展而来的。创业实际上比一般的找工作就业需要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包括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应是当代高等教育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把眼光过多地放在创新创业赛事上,好像不拿几个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就没什么成绩一样。

2.建立骨干教师乐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责是育人,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所说:“大学首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现在大家对大学的定位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过于强调创新成果、论文数争创一流等,这样很容易把学生给忽略掉。”现在的高校招聘,过于重视学历与论文,而从企业实务人才中引进教学人员太少。如果自己有过成功创业经历或者在较大企业做到中层,而又愿意花较多时间来育人,会大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而另外一方面,如果一个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过于强调论文导向,那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付出较多心力的教师可能在方面不太突出而吃亏,从而打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所谓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以模块化思想方法为指导,将创新创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创新创业教育至少应包括思维拓展训练、团队建设、市场营销、商业计划、创业法规等几个模块的内容。如果一个教师能胜任所有模块的内容,那自然很好。如果每一个教师只擅长讲某一个模块,那么如何分工协调就成了影响整个课程质量的关键。当然,如果能经常请校外的创业成功人士来举办励志性的讲座,也可以对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与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兴趣。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关注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之外的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将给学生提供多元化成才道路的选择,如能有效推广必将大大提高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为了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注册、融资、税收、培训等诸多方面,我们相信未来十年高校毕业生将迎来一个创业的高峰期。

参考文献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第4篇

在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指导学生怎样创办企业,以及培养学生在创办企业时必备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其中存在着几个误区:

(1)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

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通常是对政策与形式的分析,对创业中最重要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2)创新创业教育只针对那些想开公司的学生。

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般都是以讲座、规划大赛和社团的形式展开的,参加的也一直是一批对创业非常有热情的学生。但真正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只有极少数人的参加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育效果并不乐观。

(3)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学生怎么赚钱,与他的专业背景无关。

在我国,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校级公选课,统一进行授课,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讲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缺乏针对性,没有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不明所以,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在以后也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对学生起到作用,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一般都是以自己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始的创业之路,在需要人才的社会,大学生也深深认识到专业知识才可以帮助自己发展事业,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创业的成功。所以将专业教育作为基础,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趋势。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现有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

(1)培养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重要衔接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的知识都来源于教师,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会认真对待并及时完成。然而由于很多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认同感,使得本专业学生也对此了解不多,只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等商务应用性较强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所以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结合,找到两者切合点,适当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对待。

(2)建立培养人才新方案。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兴课程,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感觉陌生,在学校的根基比较薄弱,不易得到关注。因此,要及时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规章制度,设立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倾斜的新育人方案。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第5篇

一、引言

双创时代背景下倡导学生在各个层次之中能够开创自我事业,开办全新企业,和传统大学教育形式相对比,比较注重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未来发展能力等。所以,双创教育在实施中一定要树立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和理念,将培养学生责任感和意识作为主体进行,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事业心,具备创新意识和思维,可以为创新创业做出更多贡献,基于此种情况高职院校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全能型人才。

二、“双创”时代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落后

创新创业属于一种自主创新和开创性实践活动,所以,在实际教育中一定要融入开创性教育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在教学中坚决不能墨守成规,坚持以往思想和意识进行教学,不过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师自身教育思想跟不上时展,教师思想比较滞后,进而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不到成效。首先,因为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职业教育内容和拓展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还有一些教师对于培养人才的意识和观念尚未更新,并未和时代接轨,依旧停留在传统教学形式中,认为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就是使得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便于未来就业和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从而严重忽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开发工作[1]。其次,一些教师在全新理念下比较注培养学生显性能力,从而忽略了隐性能力,成绩考核不够重视,此项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无法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和创业精神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二)缺少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早在很多年我国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不过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时间并不长,现在高职院校需要进行双创教育目标,不过整体上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首先,我国缺少创新创业领导人才,对我国教育来说,创新创业属于一个全新范围,到现在为止,尚未在高校之中成立和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基本课程内容,缺少接受系统教育的专任教师,从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不够全面和具体。其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几乎所有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转入高职院校工作的,侧重于理论知识,并未接受过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对企业发展和市场情况掌握不够全面,从而使得教育中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够系统[2]。

(三)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过,因为我国的双创教育起步晚,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缺少经验,使得最终课程系统不够具体,严重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3]。第一,在课程设置层面上,很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都不是必修课,而是一种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上课课时存在限制,教师很难在固定时间内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理解,导致整体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又存在指导性不强问题。其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很多教师自身综合素养和能力严重不足,缺少创新创业精神和经验,进而使得整个课程缺乏专业性,深度和广度严重不足。加上课程教材缺少,没有完善的课程内容,无法满足教学实际需求,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三、探索“双创”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途径

(一)及时转变创新创业思想

教育理念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具备先进教育理念,才能够有效完成教学活动,高职院校要想彻底改变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就要从及时转变教学思想上进行,第一,高职院校领导要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以及改革价值,要与时俱进,对教育进行改进,以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实现对教育的创新,注重思想引导,强化学习,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并且注重做好服务工作,从教育资源分配和日常管理等方面上提出更多条件。第二,教师不能再延续以往教学思想进行教学,一定要结合时代树立全新教学思想和理念,要结合就业、市场和企业发展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注重人才引导,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有利条件[4]。

(二)加强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提升的关键,高职院校一定要最大限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质量,那么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力度。首先,结合我国创新创业师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针对院校教师开展专门化培训和教育,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综合素养和能力。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教师可以到企业内实践和学习,接受专业化实践培训,强化教师实践能力。通过加强校际沟通,不同职业院校可以针对创新创业内容进行学术沟通和科研交流等,分享研究成果供大家学习和改进[5]。第二,高职院校要针对实际情况完善聘用机制,不定期考核,最终以优胜劣汰形式留下最合格的教师,保证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第三,拓展创新创业师资聘任途径,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向社会广泛吸收各界人才,充实校内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另外还可以邀请优秀创新创业人士到校内开展专业讲座,丰富教师教学经验和知识,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为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做出努力和贡献。

(三)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高职院校想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就要基于合理化目标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改革设计,首先,高职院校要提升创新创业教师在整个院校中的地位,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抛弃以往教学思想和做法,将选修和必修课程内容融合起来合理调整教学设置。将和创新创业相关的所有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必修课程内容,还有一些自身存在专业化和特殊性的内容则为选修课程内容,从而可以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使得学生有效接受基础知识同时,自身还存在一定自主选择权利。其次,高职院校要想提升教学全面性和专业性,要经常和企业专家互动和沟通,邀请相关人员到校进行指导[6]。还要善于借鉴和学习国外一些案例和经验等。最后,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一定要提高实践内容在整个课程之中的比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意识。

四、结束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第6篇

>> 新媒体视域中农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进展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 试析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建设及引导机制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创业就业教育创新分析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新媒体视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http:///doc/5389242-5625822.htm

[3]翟漱文.技术革新背景下大学生的新媒体创业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33)

[4]朱晓芸.梅伟惠.杨 潮.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2(09):82-85

[5]韩旭.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新西部,2009(22)

[6]杜运周.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接方法探讨――台湾中山大学的经验介绍[J].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接方法探讨,2011(3):35-38

[7]娄立原.吕菁.大学生新媒体创业创新训练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14):79-8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育人目标中,创业创新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针对共同的客体——大学生。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万钢说,“社会对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认可,归根到底取决于对其毕业生的认可。”据上海交通大学的调查统计,一半以上的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应变能力(51.9%)、创新精神(59.5%)。[1]可见,从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等方面,国家都需要大力提倡创业教育,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自主创业、科技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具有突出的作用和意义,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处处渗透创业创新意识,在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创业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我国于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开始不断的尝试。教育部首批确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8所进行试点,许多高校也相继开展了创业教育或创业活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人。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品德高尚,意志坚强,知识适用,技能熟练,自谋发展的创业型人才为目标,以强化创业意识,塑造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道德,指引创业途径为主要内容,以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的整体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或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2]

创业创新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求为依据,通过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强化创业创新意识,开发、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能力和精神品质,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择业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形成一定的创业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成才。

(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没有创业创新意识,创业创新活动就无从谈起。创业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意识。

(二)塑造大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

精神是个体意识与思维活动、以及生机与活力在实践活动中的外在表现,是创业创新活动的基本动力。高校要塑造大学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个体从事社会活动的社会规范。

(四)公认的规范去就业、创业,诚实守信

健全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和人格。创业心理是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对其心理和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创业活动成败的关键。健全学生的创业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加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对社会的适应性,对大学生尤为重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基本思路

创业创新教育是崭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它要求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尊重人格自由,尊重个性发展和调动大学生的潜能,使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发展;在教育目标上,强化提高创新创业素质和基本品德的养成;在教育方式上,突出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体制,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 新教育理念

1.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德为成才之本,是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取向的总开关,如果总开关出了问题,个人的成长很少不偏离正确方向甚至误入歧途的。现在的特级教师里面,从事德育工作微乎其微。所以,要提高德育教师的地位,让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德育教学。同时从体制上改变以分数为录取标准的考试制度,逐步改变目前重智轻德的观念和做法。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高校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改变过去把思想政治工作理解为要“管住”学生、通过外部强制作用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想法。这种工作理念,违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不适应大学生们思想观念的具体情况。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理念上进行转变,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动力主体,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权益主体,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服务;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发展主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整体能力的增强。开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工、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3]

3.树立全员育德的理念。学校所有的人,不论是教师、干部、专职干部,还是一般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都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体,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思想理论课的教师队伍以及其他专业课的教师队伍,都要发挥主导作用,所有人员都有这方面的责任。

(二)创新教育内容

1.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实际。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学习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分解为具体化、层次化的阶段性目标和学习计划。通过有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道德观、法制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学习与成才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与持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学生活赋予青年学生以广阔的空间和比较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和引导他们锻炼自理自立的能力,自主自觉地来驾驭生活。通过正确的生活观、消费观教育,把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到学习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

3.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交往实际。从中学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远离父母家庭的客观现实,大学生活、学习和环境的新特点,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人际储备的新要求,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起指导大学生交往的任务。既要指导他们学习相关的人际交往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引导他们培养交往的能力,愿意交往、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建立起平等、互助、诚信、宽容、开放的良好人际关系。

4.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在国内与国际的结合上,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下功夫、出实招;真正在充分说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出高招。

5.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心理。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接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建立危机干预体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建立心理教育队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创新教育形式

1.改进课堂教育。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节,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理论教育与正确回答和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实现两课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佳效果。

2.加强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体制,创建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研究基地。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途径,在继续做好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学生定期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搭建“学科优势,人才培养、社会需要”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理论基础联系实际提供服务。

3.繁荣校园文化。按照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注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高度重视文化环境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借鉴人类文明成果,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建设积极、健康、生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按照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文化素质教育,完善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和专题教育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广泛参与中陶冶情操、优化素质、完善人格、提升境界。

4.网络教育的平台。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入网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与学生在网络上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和解答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和实际问题,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加强校园网的建设,积极整合资源和力量,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红色网站。

5.搞好服务咨询。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要把服务学生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在工作的深入细致上多下工夫,及时解决好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问题,为学生提供贴心的服务。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切实关心学生的生活,学生政工人员坚持进公寓、进教室、进网络、进食堂制度,对学生在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衣食住行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解决。

(四)创新教育机制

1.全员育人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员工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重要责任,要在全校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在这个机制中,教师是育人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要体现育人导向,管理人员要紧密结合岗位职责,关心和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2.工作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党委、行政负责全局工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方向;团委、学生管理部门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要经常研究和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部署和安排。各有关部门要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各教学单位要主动配合,创造性地做好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坚持以学生党建为核心,巩固和扩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切实加强学生党组织建设,坚持把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积极探索以学生党建为核心的学生工作机制,重视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加强团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生班委、团支部建设,激活基层组织的活力,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育管理工作深入发展。

3.保障机制。 加强队伍建设。继续建设好(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21页)学生政工和辅导员队伍、班主任和导师队伍、学生骨干队伍。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工作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学生奖惩和激励措施,推进依法管理。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机制,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网络,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加强条件建设。要逐步增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重视学生教育和活动场所的建设,做好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为学生的学习和身心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4]而创业创新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合格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两者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更具有时代特点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传兵,等.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录用标准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6,(2).

[2]雷家骥.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152).

[3]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事务考察团.以学生为本[N].光明日报,2007,(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工业革命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革新和效率提升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非凡的展现。无论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抑或是"中国制造2025",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即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融入各个产业和行业,发挥超乎寻常的革新作用。新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实践证明,信息时代以新兴技术为特征的各项教学改革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效果,翻转课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青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如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英才讲座,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使创新创业教育完成了从无到有的阶段性工程。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源于高职院校获取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载体之一;二是外部政策取向和宏观教育环境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更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的战略举措。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除了宏观上的制度不健全、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下述问题。

{一}课程设计理念模糊

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课程教学目标,而方向性和标准性则是课程设计的核心。进行课程设计应该注重的是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行为有怎样的改变。而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往往针对的是课程内容的开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够,导致创新创业成果少、转化率低。

{二}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并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相应研究机构。[可然而师资不足、教师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尽管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都技人了大量的物力、财力进行师资培训,但因缺乏长期规划及相关制度,培训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三}教学方法保守

案例法、互动讨论法、视频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曾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是在信息技术广为普及的当今时代,这些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也日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创新性和个性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如何完成从有到优的转变是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青的优势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通过信息化终端设备在课下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课堂上教师主要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指导等活动的学习模式。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陶伯特所描述的翻转课堂的课前和课堂学习流程①,翻转课堂最具革新性的特点在于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把传统教育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堂、内化知识主要在课下的教学结构,改造成为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前、内化知识主要在课堂的新型教学结构,"翻转课堂"因此而得名。翻转课堂以创新性的教学观念为指导,利用新型教育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组课堂教学的流程架构,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将知识体系的传播过程进行多次架构,实现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初次知识构建和课堂上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师答疑的二次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全部学习内容同。近年来,随着国内网络的普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从小学到大学很多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突出学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感受,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相比传统教育模式更为人性化、个性化,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问。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同时也能有效缓解创业教育专业师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突破瓶颈期和转向良性发展的有利武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主要有下述优势。

{一}促进":9:联网+"教学效果的提升

微课、慕课等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好的教学视频应具有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等特点。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教学资源,并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控制进度和速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反复播放进行考前准备,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还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与教师和同学开展实时互动学习,将课堂讨论扩展到课前和课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充分体验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二}改善教师不善教或教不好等现实问题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发展时间短,专业教师欠缺是各高职院校乃至本科院校的普遍现象,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课程师资从数量上到质量上都难以保证。尽管各类高等学校近年来都加强了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力度,但对于根基尚浅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短时期内把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提升到较高水平并非易事。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运用,可以改善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帮助教师实现由演讲家到辅导专家的角色转变,助推教师相关知识的存储和更新。

{三}解决学生学不会或学不好等突出问题

由于创新创业课程本身实践性强,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在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学生对于纸上谈兵的课程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缺少真操实练,学习效果难以保证。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平台弥补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由被动型向主动型学习转变的有效途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学习动力;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师生线上线下积极互动和对关键节点问题的及时交流,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问。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青中的应用

{一}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翻转,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所引发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翻转"。教师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知识传授放在课下,由学生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以及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人教师教学科研活动,融入学生第二课堂,教师通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不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参与和思考,打破原有学习环境的时空限制,实施多通道、多模态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全方位体验和感触,包括为学生提供特色性课程资源,构建丰富多样的学生交流与合作平台等,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从而吸引并保持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闷。

{二}翻转师生角色,定位新型师生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前广泛实施的教学方法仍偏重于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突出,理论性强、实践性差,且缺乏趣味性,难以使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产生认同感和体验感。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由"传授式"向"启发式",由"接受型"向"探究式",由"塑造型"向"成长型"的转变,进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的教学互动,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三}优化教学环境,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录制系列教学视频不仅要付出大量时间,还需熟练掌握录屏软件、编辑软件等相关技术,因此,高职院校除了校本教学视频的开发之外,还应秉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建设原则,引人国内外知名高校和机构开发的相关视频课程,建设内容完备、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应从校级层面做好顶层设计,鼓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加强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技人,建设在线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引导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高效使用和合理选择优质的教学资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第9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融合协同 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07

Fus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ZHAO Jing[1], FENG Jianmin[2]

([1] College of Management,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2] College of Educatio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Abstract It is "a rope", cross integration, synergy promot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t the moment,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disciplines, cross train a new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should be enriched curriculum,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group should carry out a full range of prac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mak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Key word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usion collaborative; practice platform

党的十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又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此全国上下吹响了“创新创业”的号角。这一切都对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在两者这一关系下,萦绕在高校办学者和决策执行者心头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让高校把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并成为新的培养体系。

1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与必要性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当前,国家正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增长速度放慢,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一巨大的转型,迫切需要高等教育适应这一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撑,是我国高校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考虑在内,创建创新性国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重大战略决策。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这就迫切需要高校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高校只有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推动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将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才能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2015年7月23日,刘延东同志在出席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5次会议时强调,高校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摆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位置,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①

2如何正确辨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是“两张皮”,而是“一股绳”。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游离在专业教育之外,专业课程设置安排得满满的,学生在学期间的学时和学分数已几近极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根本无法嵌入。这一状况必然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像“游击队”一样,四处流窜,见缝插针。因缺乏成建制的课程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十分尴尬。“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第一课堂与专业教学都没有将其融入其中,学校的主流计划中,包括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激励导向、质量评价体系,但是都没有将这一项包含其中。”②而实质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故又是“一股绳”的关系。两者中,教育的总目标都是为了“育人”,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

(2)不是“各自为营”,而是“交相融合”。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没有相结合,各自发挥其固有的状态,各自为营。专业教育始终牢牢控制着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而创新创业教育则在课外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第二课堂”发挥其有限的作用。实际上,两者应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相融合关系。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校各专业之间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差别很大,即使同一专业在不同高校也有很大差别,但是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有训练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共同要求。从教学内容看,高校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有很大不同,专业教学内容需要一定的创新性,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接受。这一特点就决定了高校专业教育教学内容渗透着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3)不是“单枪匹马”,而是“协同推动”。当前,各高校在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只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认为专业教育应该是课堂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单打独斗”。也正是因此,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停留在一些活动形式上,看似热闹非常,实则效果不大。而实际上,两者是“协同推动”的关系。一方面,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以专业教育为主渠道的,过硬的专业基础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做支撑,想要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教育为前提。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强化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可以发现专业素质的弱点,并将其改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潜质,而且可以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增加专业学习动力,进一步强化专业教育。

3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协同体系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在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下,高校亟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协同体系。

(1)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目前的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壁垒森严,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难以打通共享,不仅使得学科专业自身活力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与推广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在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统一并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应将社会需求、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导向,对学科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将人才培养由单极型学科专业向多极型、融合型学科的转换进行加速;将创新创业做为基点导向,在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人才培养中创立新机制,将培养人才的方向与创新创业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应以培养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为导向,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评价指标。

(2)丰富充实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课程设计,不仅是基础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工作, 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过程中也成为关键。在将两者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中,需要打破现有传统的学科闭锁,对跨学科、创造性的课程进行设计。多元化设置、课程搭配,对各类专业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实现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渗透、融合,以实现基于人才培养定位及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高校教育。再次,构建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课程学习体系,针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能力,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实施学习认证和学分管理,系统开发提高学生的创业专业素质;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揉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增强第二课堂学分的认证与管理;要加强课外学术指导,为提高学生专业创新创业的敏锐的嗅觉,将学科领头人及行业优秀人才进行合理组织,有针对性地开设学科前沿、市场需求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专题讲座、报告等。

(3)全方位搭建实践平台,有效落实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实践服务平台予以支撑,这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特性。拓展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发挥协同育人功效。一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纳入社会实践和实习课程框架,通过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在实验教学、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设计和丰富的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等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从而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有机融合。③同时,通过拓宽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学生创业园区,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创业实践,提供创业辅导、工商注册、运营指导、金融服务等全方位服务。建立教育服务网站,加强信息交流,提供政策咨询,了解创业动态,推介创业商机,做好创业跟踪服务。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zy036);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一般教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应用型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3jyxm100);2012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校企合作(2012jyxm254);2014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4jyxm162);淮北师范大学2014年度校级质量工程一般教学研究项目――师范院校“本导制”运行机制研究(jy14165)

注释

① 新华社.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服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N].中国教育报,2015-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