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计量业务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3:54

计量业务工作计划

计量业务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建设施工;现场管理;作业计划;任务单管理

Abstract: to make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onstruction work plan, and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management and do task single issue,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orderly.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Field management; Work plan; Task order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般来说,施工作业计划包括月度作业计划和旬作业计划两种,以月度作业计划为主。这种计划由于其计划期限短,所以计划目标比较明确具体,一般来说实现计划的条件比较可靠,实施性较强,而预测成分少,具有作业性质,因此称之为作业计划。在做作业计划的同时,还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好任务单的制作、和管理工作。

一、施工作业计划

(一)施工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

1.定额控制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工期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机械台班定额和劳动力定额等测算各项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编制各种计划表。

2.经验估算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上年计划完成的情况及施工经验估算当期各项指标计划。

3.重要指标控制法

即编制计划时,先确定施工中的几项重点指标计划,然后相应地编制其他计划指标。编制施工作业计划尚有其他多种方法,各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施情况选用。

(二)施工作业计划的贯彻与调整

1.施工作业计划的贯彻执行

为了确保现场施工作业计划安排的实施和计划指标的完成,必须抓住计划的贯彻执行这一关键环节。作业计划的贯彻执行的方式大体有两种:下达施工任务书法和承包合同法。施工任务书是实施月度作业计划,指导队、组作业的计划技术文件。施工任务书可由计划员或工长签发,签发内容以月度作业计划和施工定额为依据。施工任务书执行中要认真记录用工、用料、完成任务情况。任务完成后回收,由施工队作为验收、结算、计发工资奖金、进行施工统计的依据。承包合同法是运用经济的方法调动广大施工人员全面完成计划,实行层层承包合同制。签订承包合同也是下达计划,落实任务,全面进行交底和明确奖罚的过程。

2.施工作业计划的调整方法

现场施工作业计划虽然属于短期计划,但由于施工队、组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使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有一定的出入,工期的超前和拖后是条件和变化了的情况,经常进行计划调整,使之及时准确地指导现场施工生产。

(三)月度施工作业计划的编制程序

月度施工作业计划由企业基层施工单位编制,采用“两上两下”的编制程序。即先由工程处(施工队)提出月计划指标建议上报公司(工程处),公司(工程处)经平衡后下达计划控制指标,工程处(施工队)据此编制正式计划上报,公司(工程处)经综合平衡后,审批下达。在实行了内部承包责任制的企业,也可采用“自下而上”的编制程序,由内部承包单位编制计划,上报公司审批。

(四)旬施工作业计划

旬施工作业计划是月计划的具体化,是使月计划任务进一步落实到班组,各工种按旬安排施工进度的计划,其内容一般仅包括工程数量、施工进度要求和劳动数量。

二、施工任务单的管理

(一)施工任务单的下达

施工任务单的下达,应根据月作业计划,施工组织设计和定额,由施工队长会同有关业务人员进行。施工任务单的下达,包括各工序需多次反复的签发和验收,整个过程必须掌握下列要求:

1.施工任务单必须以月作业计划为依据,按分部分项进行签发。任务单一经签发,不宜中途变更,签发时间一般要在施工前2—3天,以便班组进行施工准备。

2.任务单的计划人工和材料数量必须根据现行的劳动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计算。

3.向小组下达任务时要做好交底工作,务必做到“五交”、“五定”,即交任务、定操作规程,交施工方法、交质量安全、交定额和定人、定时、定质、定量、定责任。目的是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4.任务单在执行过程中,各业务部门必须为小组创造正常施工条件,帮助工人达到和超额完成定额。

5.班组完成任务后应进行自检,工长与定额员在班组自检的基础上及时验收工程质量、数量和实做工日表,计算定额完成数字。

6.施工队有关部门将经过验收的任务单回收登记,汇总核实完成任务的工时,同时记载质量、安全、材料节约等情况,作为结算和核发奖金的依据。施工任务单及时正确地反映了班组工时利用和定额完成情况以及质量,安全等原始资料,是企业分析劳动生产率、质量、安全等重要依据,也是计划统汁部门进行工程统计的原始凭证。

(二)施工任务单的内容

施工任务单是向班组贯彻作业计划的有效形式,也是建筑企业实行定额管理、贯彻按劳分配、实行班组经济核算的主要依据,通过施工任务单,可以把企业生产、技术、质量、安全、降低成本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分解为小组指标落实到班组和个人,是施工计划执行的主要管理措施。施工任务单的形式很多,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任务单

任务单,是班组进行施工的主要依据,内容有工程项目、工程数量、劳动定额,计划工数,开完工日期、质量及完全要求等。

2、小组记件单

是班组的考勤记录,也是班组分配计件工资或奖金的依据。

3、限额领料卡

是班组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材料限额,是班组领退材料和节约材料的凭证。小组记工单,施工任务单。

(三)施工任务单的管理

执行施工计划时,建筑企业指导班组进行生产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施工任务单,它也是降低成本、安全生产、提高质量、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任务单本身的管理十分重要。

(1)计时单必须严格控制估工应由工长、技术员、项目经理共同研究确定,由分项专业工长签发,除无定额可套的项目外,其他不可开估工。定额范围内未清项目不得开计时工或点工。

(2)建议分部用工量不突破以下标准

1、按定额分部项目乘系数,考核总用工数。

2、建议采用如下分部分段总控耗工系数:基础+0.00以下,98%;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95%;砖砌体、脚手架,98%;楼地面、防水,105%;内外粉、油漆、木装修及其他工程,100%。

3、非生产用工控制系数按预算工日数的6.5%。4、月度结余可下月使用。

(3)施工任务单的签发、结算、签证、审核、付款规范

1、签发:任务单必须由专业工长签发,注明分项名称、工程量、单价、复价、人工定额、工日、质量要求、安全措施、标化文明要求等,力求准确全面。

2、结算:任务单当月结算(未完项目结转下月),先由专业工长(谁签发准结算)结算,转材料员核实材料耗用;质量员、安全员评定质量安全状况,月底全面完成。

3、签证和建立台账:预算员或核算员审核分项工程量、定额、人工数量并建立台账,正确无误后转给项目经理审核签证,次月2号完成。

4、审核:所有任务单由劳资部门审核,次月4号完成。

5、付款:前方班组执行内部单价。外包工的单价、付款办法等执行合同条款,但必须经分公司经理签字后方可付款。

(4)施工任务单的签发、结算、签证、审核、付款。

五个管理程序采取后道程序检查前道程序,哪道程序出差错就由哪道程序的责任人负责,累计追查责任的方式。执行施工任务单时出现失误,如施工质量和数量均不能满足要求,务必在上述管理的五个程序中反映出来,及时找出原因,纠正失误,累计追究施工人员和负责人员的责任,制订相应的惩罚措施。

(四)施工任务单的执行与检查

(1)施工计划

执行中的统计工作是按预算和形象进度,来核算工程量和各项指标,为项目经理和施工队长了解生产,掌握情况提供资料,并让他们随时掌握施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利采取措施改进工作。统计工作的关键是及时、准确、全面。为此,必须重视原始记录的积累和整理。

(2)施工任务单的执行与检查

下达的施工任务单,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严格按计划项目组织施工,要确保形象进度的完成,不许随意变更项目,打乱计划的正常进行。执行施工作业计划,重点应抓好以下“三包”,即班组包实物量、栋号包分项工程、施工队包形象进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编制科学合理的现场作业计划,必须要对编制方法以及原则有足够的认识,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要进行不同的调整,并具体落实到施工任务单的发放中,坚持统一、程管理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王贵宝,曾宪维.施工作业计划与物资计划的关系[J].《建厂科技交流》, 2010 第3期

[2] 王华.施工作业进度计划的编制和执行[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第22期

[3] 许成祥,张建设.基于施工进度计划的动态安全评价模型研究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1 第2期

计量业务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

作者简介:刘希荣(1976-),女,山东招远人,招远市供电公司发展建设部,工程师。(山东 招远 26540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62-02

一、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特点

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是为实现企业安全供电,提高供电数量、质量的目标,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工作作出统筹安排,规定着企业在计划期内销售电能的数量、电能的质量,电力设施的建设、电网的安全检修、电力服务质量等指标和工作,是企业经营思想、方针、目标的具体化,是企业在计划期内完成生产目标的行动纲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内部成本的重要环节。

综合计划管理是指对综合计划指标、任务的编制、平衡、上报审批、落实执行、协调控制、反馈、考核以及提升等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通过闭环管理实现精准计划、精确执行、精准控制,确保企业年度各项计划任务和业绩考核指标全面完成,是企业KPI指标的主要内容。

综合计划管理是运用“全面统筹”的观点,采取按照专业进行编制,进行全局综合平衡,坚持部门服从全局、专业服从综合的原则,确定计划任务以及指标,并上报审批,形成公司总的指导性的计划纲领。

以严格的计划管理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内部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落实经营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计划管理工作,将公司年度综合计划在时间上分解到季度、月度、周综合计划,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班组,通过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使生产的各要素达到最佳组合,通过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确保综合计划按计划进行组织实施。

二、管理范围与目标

1.管理范围

综合工作计划由各个专项计划和指标计划组成,专项计划包括基建(电网基建、小型基建)、生产技改、零购、营销投入、信息化投入、生产大修、教育培训等,指标计划主要包括电网发展、资产质量、供电服务、经营业绩四大类。其中电网发展计划包括35千伏及以上工程建设任务完成率、大修、技改等指标。资产质量指标包括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电费回收等指标。供电服务指标包括城市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城市供电可靠率、农网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农网供电可靠率。经营业绩指标包括售电量、购电量、线损率、利润总额、可控费用、工资总额等指标,覆盖了公司的整个范围,涉及了大部分的部门。具体内容包括完善制度、健全网络、规范流程、数据采集与汇总、报表编制与报送、针对分析、查找短板、制定措施、贯彻落实、改进提高、绩效考核,及时反映和监控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提升公司生产经营业绩。

2.管理的目标

(1)加强项目可研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需求,科学制订公司综合计划。

(2)制订计划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综合计划组织机构,加强计划的常态控制,确保综合计划圆满完成。

(3)及时统计汇总计划完成情况,了解分析综合计划执行进度,解决出现的问题,为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决策依据。

(4)认真寻找差距,制订改进措施,运用PDCA循环稳步提升综合计划指标水平。

三、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的初步建立,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三集五大”系统的建设和“两个转变”、集约化、精细化水平的深入推进,供电系统对综合计划的预见性、准确性和调控力、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计划管理也显现出来一些问题。

一是综合计划管理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没有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覆盖、全介入、全监控,有些专项工作计划没有纳入综合计划统一管理。

二是随着“三集五大”系统的开展,公司原有的综合计划标准、制度与实际工作流程不符,缺乏时效性、先进性、通用性。并且公司部门、单位进行了划分、整合,部门的工作职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得综合计划的流程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另外员工对计划管理标准的执行意识不强、了解不深,思想上不够重视。

三是综合计划的执行缺乏严肃性、强制性和约束性。计划执行过程中随意调整,工程进度缓慢,工期一拖再拖。指标的制订存在“差不多”的观念和“能高不高、能低不低”的现象,计划指标的预见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四是综合计划的监控约束力不强,计划管理基础不到位、分析监控跟不上精准管理的需要。

五是计划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不够。

针对生产计划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思想上要重视,更需要从计划组织机构设置、理顺生产经营计划流程以及加强计划管理的执行监管和考核等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加强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相关建议

1.管理机构与职责

(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为进一步加强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落实各部门职责:生产经营计划下达之后,如果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人,工作落实到实处,就会导致工作拖拖拉拉,甚至产生事无人做、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生产经营工作计划管理工作,明确工作责任,使其确实有效地指导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圆满完成公司的各项经济指标和生产工作,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以公司书记、副经理等两委会成员为副组长,以及各部门、单位主要责任人为成员的综合计划管理领导小组,以各部室设立计划专工为工作小组的组织机构,同时成立了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立在发展建设部,成立综合计划管理岗位。

(2)明确职责。管理机构负责全局的计划管理工作,如配网改造及大修资金安排,年度月度计划,计划实施、调整,项目资金的调节。领导小组的职责主要是批准综合计划、监督并协调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计划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工作小组的职责主要是提报、分解、执行综合计划(调整计划),并及时反馈综合计划完成情况。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局的综合计划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综合计划总体方案的起草和修订,负责计划工作的调查、研究、监督、检查、核实以及考核等工作;负责考核资料的发放、接收、保管及存档。

2.强化标准化建设

俗话说:“不成规矩,何以成方圆。”成功的企业50%得益于成熟的规章制度,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开展各项工作应长期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是全体员工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企业规范运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借公司标准化建设的东风,公司完善制定了综合计划方面涉及到的各种管理标准以及业务的工作流程,以标准指导各项业务活动、各项岗位工作,把标准化落到实处,实现计划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梳理、优化计划管理流程,理顺了业务实施的通道,明确各部门的目标,落实责任,提高综合计划效率,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考核、凡事有据可查”,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公司利用公司简报、网站等媒介大力宣传计划管理标准、管理办法,组织员工学习和掌握与岗位工作相关的计划管理标准内容和要求、标准化方法和技能,并切实按照标准的流程进行执行,将计划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持续提升公司计划管理水平和科学规范管理水平。

3.加强计划的过程控制

公司各部门在制订计划时树立全公司观念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搞好调查,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制订符合实际的计划指标和任务。经公司汇总、上级领导批准后形成公司正式的年度综合计划。将年度综合计划分解到月度,明确计划的责任部门,并将计划分解落实到班组,严格控制计划的执行。财务资产部根据计划执行情况筹措资金,确保项目的正常进行。公司召开月度综合计划工作会议,总结项目执行情况、控制计划的进度,分析研究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影响因素,提出解决的方案,确保计划的实施。

4.加强同业对标、横向对标管理

同业对标、横向对标工作作为“十二五”期间工作的主线,公司将综合计划中的指标纳入同业对标、横向对标工作,以推动综合计划的执行和完善。通过对标工作,各部门加强内外部对标的结合,在内部对标方面重点抓好部室、供电所、班组及岗位之间的对标工作,通过大力开展“抓典型,树标杆”活动,树立标杆供电所、标杆班组、标杆个人等“示范标杆”,其他部门全面进行学习,采取先进的工作方法,确保各项指标达到最优。在外部对标方面,各岗位、各专业都要充分了解其他县公司综合计划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认真寻找差距,制订改进措施,从而稳步提升综合计划工作水平,力争全面、高质量地完成综合计划工作。

5.加强班组精细化管理

班组作为企业最基本的生产与运转单元,承担了执行的角色。可以说,班组的任务、指标的执行水平决定了综合计划的完成水平,随着对综合计划精细化程度的不断加强,班组的精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司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班组的精细化,一是加强班组员工的培训以及“师带徒”的传授方式,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二是编制岗位作业指导书,界定工作标准,使得各个岗位专注于本岗位的工作,提高了专业化水平。三是建立指标、任务的量化管理。特别是在综合计划的落实中,通过有针对性地设置员工核心的KPI指标,尽量进行任务计划的量化分解,将综合计划切实分解落实到班组和个人,使每个人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努力完成目标任务。通过班组精细化管理工作,稳步提高指标预测的准确率、指标报送正确率和及时性、指标以及计划任务执行水平,持续提升分析的准确性以及对策的针对性,努力增强计划管理和控制成效。

6.加强综合计划的监督与考核

为了加强综合计划的严肃性,激发员工劳动生产积极性,确保在受控状态下按时按期完成公司的各项生产经营任务,提高生产控制的综合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公司将综合计划纳入业绩考核的范畴,每月对综合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检查、考核,并形成考核报告进行下发,督促、激励各部门及时、高质量地完成每月的计划工作。

计量业务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审计质量;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56

1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

1.1 规模

首先,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拥有学历层次丰富以及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年龄结构合理,在审计工作中更容易发现财务的重要错报,能够提供较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其次,规模大的会计事务所意味着注册资本金多,非人力资本较多。如果出现审计失败的情况,是会计师事务所对受害者能够提供赔偿的保证,同时,正因为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非人力资本多,合伙人和管理层为了保证资本不因为审计失败而白白流失,就会在审计质量上严加把控,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业务质量。最后,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拥有大量的客户群,一个客户的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较小,降低了注册会计师因为某一客户的审计费用而发生审计舞弊的风险。

1.2 审计收费

有关学者专家表明,审计收费不一定和审计质量成正比,但可以通过审计收费的过高或过低来判断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风险。若审计收费过高,会有被审计单位高价收买审计意见的风险,财务的重大错报会被隐藏,审计质量将得不到保证;若审计收费过低,有可能是因为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压价的竞争方式获得审计业务,审计收费降低意味着该会计师事务所降低了整体审计的成本,被简化的审计流程容易错过重大的财务错报。所以审计收费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1.3 审计任期

审计任期的长短会对审计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关研究得出结论: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呈倒U型的关系。审计任期少于六年时,审计任期的增加对审计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当审计任期超过六年时,审计任期的增加对于审计质量具有消极的影响。审计任期过长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1.4 组织形式

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由数名注册会计师发起并认购事务所股份,同时以其所认购股份对事务所承担有限责任。这种组织形式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一大批注册会计师的加入,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大型业务。但由于注册会计师只承担有限责任,这将会弱化了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责任,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得不到很好的约束,提高了审计风险。

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注册会计师作为合伙人而组成的合伙组织。合伙人以各自的财产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涉及到每位合伙人的共同利益,有效地规范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审计失败的风险。其中一位合伙人发生任何执业违规行为都会影响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信誉,这种连带责任使得注册会计师执业谨慎,违规操作的可能性会减少。

2 我国现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概况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和发展,自1980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以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得以迅猛地发展。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增长过快是我国目前的审计市场最大的特征,由此导致的审计市场秩序不正常的问题日益突出,审计失败的案件屡屡不断。

2.1 业务范围狭窄

我国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目前占总收入最大比例的业务为传统审计。大部分注册会计师不涉及记账、公司理财咨询、税务筹划等较高层次的业务。业务范围的狭窄或多或少制约着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长远发展,小型事务所之间普遍通过压价的手段进行市场竞争得到更多业务,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

2.2 计划审计环节不当

在进行一个全新的审计业务之前进行合理的审计计划工作非常必要。审计计划工作对审计起指导性作用,确定了审计工作的目标,对审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详细的审计计划犹如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到方向,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可能会找不到适当的解决方案,审计质量和审计独立性将得不到控制。在我国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里仍然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会忽视审计计划工作,为了提高审计速度在审计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并没有做好审计计划工作,对审计时间的安排和范围没有做明确的规划。忽视审计计划工作导致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不稳定,经常会出现审计报告延期出具的情况,从而耽误了被审计单位使用审计报告的宝贵时间。没有审计计划工作这一环节容易导致审计失败。

2.3 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严

控制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的重要前提是建立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控制制度制约着审计人员的行为,对审计人员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从对样本的观察中得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普遍不完善,关键在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并没有对这一项重点进行完善,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得不到制度上的规范,易导致审计失败。

2.4 审计收费制度不完善

对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我国《注册会计师法》没有明确规定,事实上审计收费是标准由各省级财政部门同物价管理部门制定,各地虽然原则相同,但却少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审计收费制度的细微漏洞都有可能影响着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如果收费制度得不到完善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和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差距和审计质量水平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存在问题的改善

3.1 内部控制

计量业务工作计划第4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管理;计划统计工作;问题;措施

计划工作是对未来工作、工期的一种合理安排,最终达到工程质量可控、效益最优的目的。统计工作是对计划工作阶段性检验的一种手段,使工程进度数据化、直观化,为项目管理的数据分析以及计划人员经验积累提供可靠依据。施工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不仅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而且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显示屏”,它直接展示了企业经营的成败与得失。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施工企业计划统计管理越来越凸显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1 施工企业计划统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计划统计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人认为计划工作就是年初下达一个生产经营计划了事,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填几张报表完事,认为数字可以随时变动,马虎对付,把工作简单化。重经营、重施工、轻视计划统计工作的现象或多或少的存在,对计划统计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够,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处在边缘化状态。

1.2 计划统计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有的施工企业计划统计岗位定编少,人员配备不齐,力量薄弱,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常常出现每到月底、季末和年底工作量集中时,临时抓差,应付差事一样报送报表,上报的资料不及时也不准确。不重视计划统计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人员身兼数职,变动频繁,缺乏进修学习培训的机会,吸收现代科学知识不足,从而影响了企业计划统计工作的质量。

1.3 计划统计工作方法落后、分析能力不强

目前普遍存在计划编制简单,统计分析能力不强,分析面不宽,深度不够,对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的分析工具掌握不多,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的程度不够。工作还停在原先的水平上,缺乏对计划执行过程的跟踪检查和分析调整,对工程完成情况心中无数。年初编制下达施工生产计划,年底统计完成百分比就完事,对计划执行过程不跟踪、不检查,不分析存在的问题,也不根据当年承揽任务额和产值完成情况进行计划调整。习惯于简单的数字说明,而缺少系统的深层分析,超前性、预测性信息少,对市场及企业运行过程缺乏动态的反馈、评价、分析、监督、预测,使计划统计工作的管理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1.4 计划统计工作的信息资源共享不够

对工程项目来说,承揽任务统计、编制下达施工生产计划、完成产值统计是不同的管理阶段,但存在承揽任务统计、下达施工生产计划、完成产值各自为政的现象,没有形成整体,没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2 施工企业计划统计工作管理的改进措施

2.1 加强企业决策者对计划统计工作观念的转变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统计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统计工作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毕竟做出任何一项决策都应该有其科学的依据,而这个依据又是通过对事实、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计划过程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计划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战略性和基础性地位。全面计划、从严治企,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各级领导要从思想上认清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计划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计划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也是政府统计的基础。要切实提高对计划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计划统计工作管理,将过去那种单纯为上级部门提供数据、报送报表的封闭式服务方式转变为既要为上级部门提供统计信息,更要为企业经营生产管理提供服务的方式,计划统计工作要面向市场,把工作重点和服务重心放在为企业管理服务之上。我们集团公司本级坚持每月编制一期《统计快报简析》,提供给领导层及相关部门,为领导层经营决策提供了依据,为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2.2 建立完善的计划统计管理体系

计划统计工作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整个决策层通过对业主合同要求、项目的期望目标、施工环境、劳务队伍施工能力、区域材料供应能力、交通设施以及施工存在的潜在风险等各种内、外部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项目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的分解,以及对类似工程资料的收集分析所确定的。为保证计划统计工作的顺利实施,项目需建立完善的生产计划统计管理体制,用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理念制定生产计划,通过优化措施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并以此作为项目安排施工生产的重要依据。

2.3 建立健全统计台账,确保数据质量

建立台账是计划统计工作人员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数据质量的保证,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和完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各类台账。报表的填写应真实、完整、清晰、工整、符合规范要求。报表各项数据应来源于本单位所建立的台账,台账各项数据应来源于本单位的原始纪录,原始记录应与财务相关科目数据一致,报表、台账、原始记录也应一致。台账格式要规范,更新要及时准确,填写要认真,指标数据相互要衔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部署,从2012年开始,中央建筑业企业的统计报表正式实行“企业一套表”制度。所谓“企业一套表”制度是指以规模以上企业为核心,整合现行报表制度,消除不同统计调查制度对同一企业的重复布置,实现数据采集方式的统一组织管理和统计资源共享的一种新的统计调查制度。直观地讲,就是过去是由企业若干部门分别填报若干套表上报国家和地方统计机构,现在要求报表合并,由企业一个部门组织填报一套表上报国家和地方统计机构。实行“企业一套表”制度是对过去统计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对企业提出了新要求,更重要的是赋予了计划统计部门新任务,对企业各级计划统计部门将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这就要求计划统计部门要加强横向纵向的统筹协调力度,加大业务指导深度,克服难度,按照有关要求,做好有关定期报和年报工作。既要保证上级单位的上报要求,又要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要切实注重计划统计数据质量,以提高数据准确性为核心,大力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突出日常管理,重点解决好原始记录不全、统计台账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等问题,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坚决杜绝“以权扰数,以数谋私”,使数出有据,经得起推敲,从而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真正成为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一面明镜。

2.4 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计划统计工作是一项较为艰苦的工作,但也是一项光荣的工作,它对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作风、纪律意识和责任心都有较高的要求。计划统计人员必须看重责任,更新观念,摒弃教条主义和计划经济思维定式的禁锢和束缚,加强对计划统计新方法和新知识的学习掌握,将最新科学发展成果运用于计划统计工作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为计划统计人员学习培训、改善知识结构创造条件;要支持计划统计人员参加各类业务会议,加强互动交流,拓宽信息渠道;鼓励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努力把计划统计队伍造就成一支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忠诚的服务精神、合理的知识结构、勤勉的工作作风、高超的业务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

2.5 加强计划统计分析工作

计划统计分析是计划统计工作的升华阶段,是最终出成效、出成果的阶段。要发挥信息、咨询、监督作用,以“有为”争“有位”,提高自己的地位,抓好计划统计分析这个环节。要努力提高能力水平,把自己从“数字搬运工”造就为“高级参谋”和“经济专家”,每个季度对施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半年针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年度对企业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从中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3 结束语

施工企业在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建立一个健全高效的信息系统, 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所需的各种内外信息,这时作为提供信息的企业统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效益是业主和施工单位共同追求的目标,计划统计则为企业管理者全面了解工程建设完成情况提供最直接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发挥着预警作用,是管理者决策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计量业务工作计划第5篇

第二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包括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和承担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工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

第三条本办法中的计划生育药具,是指国家依法免费提供,用于避孕节育的药具。

第四条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指计划生育药具的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经费管理、质量管理、供应发放和随访服务等。

第五条国家为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计划生育药具;育龄夫妻在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可以免费获得计划生育药具。

第六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把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第七条计划生育药具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实行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为育龄夫妻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八条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受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委托,承担本辖区计划生育药具有关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九条国家人口计生委药具发展中心(以下简称药具发展中心)主要承担以下任务:

(一)组织研究计划生育药具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协助有关部门制定药具管理有关规章制度;

(二)拟订全国计划生育避孕药具专项经费(以下简称药具专项经费)分配和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方案;

(三)组织实施全国计划生育药具的政府采购、经费使用、仓储调拨、质量监测、发放服务、信息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国家储备的计划生育药具的计划、采购、仓储和调拨;

(四)指导省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的业务工作;组织实施计划生育药具系统业务培训和避孕药具科普宣传;

(五)组织实施计划生育药具有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十条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主要承担以下任务:

(一)拟定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

(二)拟订药具专项经费分配和需求计划方案;

(三)编制计划生育药具业务工作经费年度预算和决算;

(四)承担本级的药具专项经费管理及使用、计划统计、仓储调拨、质量管理、发放服务等工作和对下一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第十一条县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主要承担以下任务:

(一)宣传、贯彻、执行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的方针政策;

(二)统计、编制、报送计划生育药具年度需求计划;

(三)执行计划生育药具调拨计划和承担仓储与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四)指导基层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与服务工作;

(五)对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第十二条乡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承担以下任务:

(一)编制计划生育药具需求和发放计划;

(二)承担计划生育药具的仓储调拨、发放统计和宣传工作;

(三)为育龄夫妻发放计划生育药具、指导计划生育药具的使用和随访服务。

第十三条计划生育药具供应站,依照计划生育药具年度订购计划,负责计划生育药具的收购、仓储和调拨。

第十四条从事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和服务的各类人员应当具有相应资格,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从事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和服务的各类人员,应当了解国家和地方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及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计划生育药具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第十五条根据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对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

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制订培训计划,同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组织实施。

第三章计划与采购

第十六条编制年度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的原则是品种齐全、结构合理,库存适量、杜绝浪费,保障供应、满足需求。

第十七条年度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要在计划生育避孕药具政府采购目录内,按照育龄人群(含流动人口)实际需要、人均使用量、现有库存量和上一年度需求计划执行情况编制。

计划生育避孕药具政府采购目录由国家人口计生委确定并公布。

第十八条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每年编制一次,乡级为起报单位。

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编制的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需经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核后,逐级汇总上报至药具发展中心;药具发展中心进行审核、汇总后,编制全国计划生育药具订购计划方案,经国家人口计生委批准后,逐级下达。

第十九条计划生育药具按照安全有效、质量优良、经济便捷、公正公平的原则和计划生育药具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计划生育药具政府采购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对计划生育药具的入库、库存、出库、发放情况,进行实时统计和监控。

第二十一条实行计划生育药具购调存统计报表年度报告制度。报表必须数据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四章经费管理

第二十二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规定,进行药具专项经费预算、决算和财务收支管理。

药具专项经费必须纳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部门预算,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

第二十三条药具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标准,要严格执行药具专项经费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经费由省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统一结算,并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规定统一支付。

第二十五条计划生育药具业务工作经费由设区的市级以上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编制年度预算,经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核并报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六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要设置计划生育药具总账和明细账,对计划生育药具实行计价调拨,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第五章质量管理

第二十七条药具发展中心负责国家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药具的质量管理工作。

国家人口计生委药具质量监测中心负责国家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药具的质量监督检测工作。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要配备专(兼)职质量管理人员,做好本级计划生育药具的质量管理,并对下级的计划生育药具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九条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在计划生育药具的采购、仓储、调拨、发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药具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收集、反馈计划生育药具质量和企业售后服务的信息。

第三十条报废过期、变质、失效的计划生育药具,要严格依照计划生育药具报损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程序报批和处理。

第六章发放与服务

第三十一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渠道畅通、保障供应、方便群众、提高效率的原则进行计划生育药具的发放与服务,农村要以现有服务网络为发放主体,城市要依托社区、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确保计划生育药具发放的准确有效和及时到位,以满足广大育龄夫妻避孕节育的需求。

第三十二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应当广泛宣传国家发放计划生育药具的方针政策,大力普及避孕节育知识,指导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

第三十三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应当指导育龄夫妻安全使用计划生育药具,定期做好随访服务。

第三十四条建立计划生育药具发放服务和育龄夫妻需求信息的数据库,以信息引导服务,提高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七章监督与管理

第三十五条禁止将国家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药具流入市场销售。

第三十六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订购计划和药具专项经费分配与使用的监督和通报制度。

第三十七条国家人口计生委对全国计划生育药具经费使用和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管理、发放工作进行监督,并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对药具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和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管理、发放情况的检查。

第三十八条省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计划生育药具政府采购过程的监督。

计划生育药具采购合同生效后,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对计划生育药具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第三十九条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定期检查药具专项经费使用和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管理、发放情况。发现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应书面报告国家人口计生委。

第四十条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针对计划生育避孕药具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管理和发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和落实整改措施,依法查处有关违法违纪案件。

第四十一条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对计划生育药具计划统计、经费管理、购调存管理、质量控制、供应发放的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

第四十二条建立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

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发现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的,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对计划生育药具严重不良反应的,应当同时逐级上报至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报告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十三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逐级考核的原则,将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工作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

第八章罚则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挤占、截留、挪用、贪污药具专项经费的;

(二)收受计划生育药具生产企业或者计划生育药具供应商回扣、贿赂的;

(三)将国家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药具流入市场销售的;

(四)由于管理不善,造成计划生育药具变质、损毁、过期、积压、浪费的;

(五)虚报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和统计报表,套取计划生育药具和经费的;

(六)为计划生育药具生产企业或者计划生育药具供应商出具虚假质量检测报告的;

(七)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中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级在内;“省级”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乡级”包括乡(镇)和街道办事处。

计量业务工作计划第6篇

第二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包括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和承担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工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

第三条本办法中的计划生育药具,是指国家依法免费提供,用于避孕节育的药具。

第四条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指计划生育药具的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经费管理、质量管理、供应发放和随访服务等。

第五条国家为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计划生育药具;育龄夫妻在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可以免费获得计划生育药具。

第六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把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第七条计划生育药具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实行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为育龄夫妻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八条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受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委托,承担本辖区计划生育药具有关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九条国家人口计生委药具发展中心(以下简称药具发展中心)主要承担以下任务:

(一)组织研究计划生育药具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协助有关部门制定药具管理有关规章制度;

(二)拟订全国计划生育避孕药具专项经费(以下简称药具专项经费)分配和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方案;

(三)组织实施全国计划生育药具的政府采购、经费使用、仓储调拨、质量监测、发放服务、信息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国家储备的计划生育药具的计划、采购、仓储和调拨;

(四)指导省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的业务工作;组织实施计划生育药具系统业务培训和避孕药具科普宣传;

(五)组织实施计划生育药具有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十条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主要承担以下任务:

(一)拟定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

(二)拟订药具专项经费分配和需求计划方案;

(三)编制计划生育药具业务工作经费年度预算和决算;

(四)承担本级的药具专项经费管理及使用、计划统计、仓储调拨、质量管理、发放服务等工作和对下一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第十一条县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主要承担以下任务:

(一)宣传、贯彻、执行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的方针政策;

(二)统计、编制、报送计划生育药具年度需求计划;

(三)执行计划生育药具调拨计划和承担仓储与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四)指导基层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与服务工作;

(五)对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第十二条乡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承担以下任务:

(一)编制计划生育药具需求和发放计划;

(二)承担计划生育药具的仓储调拨、发放统计和宣传工作;

(三)为育龄夫妻发放计划生育药具、指导计划生育药具的使用和随访服务。

第十三条计划生育药具供应站,依照计划生育药具年度订购计划,负责计划生育药具的收购、仓储和调拨。

第十四条从事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和服务的各类人员应当具有相应资格,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从事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和服务的各类人员,应当了解国家和地方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及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计划生育药具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第十五条根据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对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

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制订培训计划,同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组织实施。

第三章计划与采购

第十六条编制年度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的原则是品种齐全、结构合理,库存适量、杜绝浪费,保障供应、满足需求。

第十七条年度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要在计划生育避孕药具政府采购目录内,按照育龄人群(含流动人口)实际需要、人均使用量、现有库存量和上一年度需求计划执行情况编制。

计划生育避孕药具政府采购目录由国家人口计生委确定并公布。

第十八条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每年编制一次,乡级为起报单位。

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编制的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需经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核后,逐级汇总上报至药具发展中心;药具发展中心进行审核、汇总后,编制全国计划生育药具订购计划方案,经国家人口计生委批准后,逐级下达。

第十九条计划生育药具按照安全有效、质量优良、经济便捷、公正公平的原则和计划生育药具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计划生育药具政府采购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对计划生育药具的入库、库存、出库、发放情况,进行实时统计和监控。

第二十一条实行计划生育药具购调存统计报表年度报告制度。报表必须数据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四章经费管理

第二十二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规定,进行药具专项经费预算、决算和财务收支管理。

药具专项经费必须纳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部门预算,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

第二十三条药具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标准,要严格执行药具专项经费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经费由省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统一结算,并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规定统一支付。

第二十五条计划生育药具业务工作经费由设区的市级以上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编制年度预算,经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核并报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六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要设置计划生育药具总账和明细账,对计划生育药具实行计价调拨,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第五章质量管理

第二十七条药具发展中心负责国家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药具的质量管理工作。

国家人口计生委药具质量监测中心负责国家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药具的质量监督检测工作。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要配备专(兼)职质量管理人员,做好本级计划生育药具的质量管理,并对下级的计划生育药具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九条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在计划生育药具的采购、仓储、调拨、发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药具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收集、反馈计划生育药具质量和企业售后服务的信息。

第三十条报废过期、变质、失效的计划生育药具,要严格依照计划生育药具报损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程序报批和处理。

第六章发放与服务

第三十一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渠道畅通、保障供应、方便群众、提高效率的原则进行计划生育药具的发放与服务,农村要以现有服务网络为发放主体,城市要依托社区、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确保计划生育药具发放的准确有效和及时到位,以满足广大育龄夫妻避孕节育的需求。

第三十二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应当广泛宣传国家发放计划生育药具的方针政策,大力普及避孕节育知识,指导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

第三十三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应当指导育龄夫妻安全使用计划生育药具,定期做好随访服务。

第三十四条建立计划生育药具发放服务和育龄夫妻需求信息的数据库,以信息引导服务,提高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七章监督与管理

第三十五条禁止将国家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药具流入市场销售。

第三十六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订购计划和药具专项经费分配与使用的监督和通报制度。

第三十七条国家人口计生委对全国计划生育药具经费使用和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管理、发放工作进行监督,并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对药具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和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管理、发放情况的检查。

第三十八条省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计划生育药具政府采购过程的监督。

计划生育药具采购合同生效后,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对计划生育药具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第三十九条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定期检查药具专项经费使用和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管理、发放情况。发现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应书面报告国家人口计生委。

第四十条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针对计划生育避孕药具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管理和发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和落实整改措施,依法查处有关违法违纪案件。

第四十一条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对计划生育药具计划统计、经费管理、购调存管理、质量控制、供应发放的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

第四十二条建立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

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发现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的,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对计划生育药具严重不良反应的,应当同时逐级上报至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报告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十三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逐级考核的原则,将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工作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

第八章罚则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挤占、截留、挪用、贪污药具专项经费的;

(二)收受计划生育药具生产企业或者计划生育药具供应商回扣、贿赂的;

(三)将国家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药具流入市场销售的;

(四)由于管理不善,造成计划生育药具变质、损毁、过期、积压、浪费的;

(五)虚报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和统计报表,套取计划生育药具和经费的;

(六)为计划生育药具生产企业或者计划生育药具供应商出具虚假质量检测报告的;

(七)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九章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中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级在内;“省级”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乡级”包括乡(镇)和街道办事处。

计量业务工作计划第7篇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管理已由施工项目管理代替传统的生产队式管理,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逐步形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现经济效益最重要的途径有两条就是“开源”和“节流”。所谓“开谓”主要是指项目工程价款的结算;“节流”主要是指项目工程成本的控制。项目总经济师在这两方面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设置项目总经济师是必然的。要实现项目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必须重视项目业务管理。项目经营管理的主要业务是:计划经营业务、工程技术业务和财务会计业务,而计划经营业务是一个边缘型业务,与其他业务都有密切关系,同时又起到龙头作用。只有搞好计划经营业务,才能使整个项目的业务管理体系协调顺畅,才能使业务对经营管理起到细化、量化、控制、分析、总结的作用。因此,从提高项目业务管理总体水平的角度来看,设置项目总经济师是非常必要的。项目计划经营业务管理的内容、形式和重点,应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而转变。其业务开展必须围绕成本和效益这个环节,重点应突出事前控制而不是事后分析,如:生产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工程直接成本的控制、分包控制、工程价款结算控制、投标管理等。这些业务已不是一般业务人员所能进行的,只有将项目预算工程师提升为总经济师,进人项目领导层,才能搞好项目计划经营业务。因此从更好地搞好项目计划经营业务的角度来看,设置项目总经济师是必需的。

二、项目总经济师的业务职能

1.计划业务职能。项目总经济师是项目计划应负责项目工程施工计划的制定、调整和考核,参与计划的实施。计划的制定必须满足合同工期及业主提出的阶段性控制目标的要求,同时要从工程成本的角度考虑施工计划安排的均衡性,提出确实可行的计划保证措施。由于施工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计划的实施完成,计划必然会进行必要的调整。计划的调整必须体现旬保月、月保季、季保年、年保总体的特点,并对计划进行动态控制,计划调整后应及时报业主及监理审批,并报公司备案,下发到工段认真实施。计划的实施必须保证其严肃性,并进行考核。项目总经济师应制定本项目施工计划考核办法,并严格执行,这样才能使施工计划安排落到实处。计划的实施由项目生产副经理来负责,项目总经济师应积极参与,提供足够的业务支持,同时加强对分包队伍和外租机械的控制,确保计划的完成。

2.统计业务职能。统计业务是项目经营核算的基础,对于项目总经济师来讲,统计业务不再是工程量、工作量等简单的业务统计,而应侧重于项目经营成果的全面统计分析和统计核算,在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及时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统计工作量与计量支付的统一,成本归集与统计产值的统一”的因素。统计分析与统计核算主要内容包括:(l)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未完施工盘点,为财务部门提供可靠的核算数据。(2)对本期上报的产值进行分析,主要是本期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工作量、工程量与形象进度完成情况分析,统计产值与计量支付的对比分析,自行完成与分包产值的分析。(3)分析本期发生的变更索赔项目的工作量完成情况及实际成本支出情况。(4)定期向财务部门提供分包结算分析汇总资料,以便财务部门进行分包成本分析。

3.预算业务职能。预算的本质就是为成本和效益提供预控和核算的数据,主要内容包括:参与投标预算及清单报价;中标后编制施工预算对中标价进行成本和效益分析;施工中分项、分部工程开工前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预算以预控成本;分包单价的确定;施工中发生的变更单价及索赔费用的计算等。

4.定额业务职能。随着项目施工管理模式的改变,施工定额管理不再是纯工序管理,定额管理已逐步渗透到合同管理、预算管理和工程成本管理之中。项目总经济师应根据本项目施工组织特点,制定定额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定额管理的重点,对定额管理进行监控。主要内容包括:(l)定额测定。对施工中出现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进行定额测定,对本项目的重点工序工料机消耗进行测定,积累工程估价方面的资料。(2)定额核算。对工段班组承包结算、分包结算、机械租赁结算、施工任务单结算进行核算,对合同管理进行信息反馈,并提出修正意见。(3)限额领料单的管理和控制。它是定额控制材料量差消耗的最主要手段。(4)定额内业资料的整理和上报。因此,从项目经营角度来看,应设置专职定额核算员是非常必要的,其业务由项目总经济师监控。

5.合同业务职能。合同管理是项目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项目总经济师应重点控制的业务之一。主要内容包括:项目与业主间建筑承包合同管理、项目经理部内部经营承包合同管理、分包合同管理及其他合同管理。项目合同管理应采用归口管理的方法,各部门归口拟定合同条款,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报项目总经济师审查,最后由项目经理审定和签字。合同归口部门对合同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定期将合同结算资料报计划经营部门核定,最后交财务部门结算及进行财务核算。

三、项目总经济师的管理职能

项目总经济师是项目经理的助手,在开展工作时要站在项目经营的高度上,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把自身的业务管理融人项目经营管理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1.投标开发管理。项目总经济师应全过程参与投标开发工作。主要内容包括:(l)在与业主、监理及外界的接触中多注意搜集有关的投标信息,及时向项目经理及公司汇报,从项目经营的角度对是否参加投标进行论证。(2)积极协助项目经理和公司进行投标前的公关开发工作,协助公司及总公司搞好投标资格预审工作。(3)参与投标报价工作。项目总经济师应从项目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在投标过程中为报价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这能否中标或中标后项目能否盈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将投标报价中存在的漏洞及差错认真加以分析,努力寻找补救的措施,并将情况及时向公司、总公司业务开发部门汇报,以利以后的投标报价。

2.工程结算管理。包括项目与业主的工程款结算和对外合同结算两方面。(l)项目与业主间工程价款结算管理。项目总经济师要透彻理解和掌据合同协议、合同条件、工程量清单、技术规范等与工程价款结算有关的文件和资料,同时对与工程价款结算有关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业主及监理对工程价款结算的要求和规定,以及经理部的具体要求,使业务管理形成体系。这是开展结算业务的先决条件。要高度重视工程价款结算资料的及时、准确和完整性。要制定项目经理部工程价款结算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资料管理流程,确定各种资料整理上报的时间和其他具体要求,制定奖罚措施,这样才能保证计量支付资料、变更索赔的原始记录报告及时准确上报业主和监理。在生产计划的安排中,要充分考虑到工程款计量支付工作开展的要求,按清单中能划分的可独立进行支付的工程细目要尽快完成到可支付的程度,出现质量问题的工程项目要尽快返工,同时不能一次全部计量的项目要能做到分次计量,努力做到形成工作量尽快拿回工程款。在非清单内支付项目中,要注意材料预付款的支付(及时收集已购到施工现场主材的发票)、工程变更索赔款项的支付(尽量使索赔项目通过工程变更的方式得到业主及监理的确认及支付)和计日工(暂定金额)的支付。在做好工程价款结算业务的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同业主及监理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在工程结算过程中出现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2)项目对外价款结算。项目经理部对外的合同结算均应由总经济师进行业务控制,项目总经济师应制定明确的书面性的合同结算流程,如分包合同结算管理流程、外租机械结算管理流程、劳务合同结算管理流程及其他对外合同结算流程。在合同结算流程中,项目总经济师的业务审核应是对外结算最后环节。项目总经济师要重视合同结算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尤其是结算原始计算资料、结算单、结算台帐和合同文本等。这些都是在处理合同纠纷的重要辅证材料,也是项目严格控制合同结算业务的有效手段。

3.成本控制管理。由项目总经济师负责编制的施工预算是制定工程项目目标成本计划及进行成本分析和核算的依据。项目总经济师还应负责制定项目经理部施工中与工程成本有关的管理实施细则,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实施细则、机械租赁管理细则、限额领料管理细则、民工及零用工管理细则、分包工程材料控制管理细则、班组承包管理细则、质量奖罚管理实施细则、大宗材料采购管理实施细则等,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段的成本职责,并定期对施工现场成本管理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计量业务工作计划第8篇

1. 计划生育服务站护理现状:

1.1护理人员素质低下:由于传统观念和待遇等影响,高学历、高技术、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基本上流向各类甲级医院,而流向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护理人员相对学历和技术低,有些甚至是非护理专业毕业(助产、医士专业多见),有些护理人员多年来甚至兼任化验、会计等非专业业务。而且,计划生育服务站多年来的工作重点是计划生育技术,病种比较单一,开展的护理业务也比较单一。导致护理人员实际护理操作实践较少,只是简单的打针,输液和简单的计划生育手术配合等。导致护理人员的理论、临床实践等业务能力渐渐荒废,面对现在工作重点的调整,护理人员对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信,对未来的工作开展的适应性降低[2]。

1.2护理管理与专业知识贫乏: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医疗战线上护理人员的理论、实践的水平都在不断提升,本科护士、研究生学历比例不断提高,专科护士、业务能手不断涌现。而作为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护理人员,基本上还是在原地从事着简单的、单一的护理工作,而且单位对于护士的进修、培训等,给予的机会很少,使得各站点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的素质与医院的护理管理、业务水平明显脱节,更加重了各站点护理人员的厌学、悲观心理,由于多年来工作重点的不同,对现代护理学发展的漠视,让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护士们也主动放弃了很多学习、交流的机会。

1.3计划生育服务站对护理管理的重视不够:多年来,因为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工作侧重点的原因,导致了护理管理的萎缩。一直以来,护理工作都是围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所以,只要计划生育工作需要,护士就承担了各种角色,如下乡计划生育服务,人流技术工作,化验工作,B超工作甚至兼职出纳等等。随着工作重点的调整,长期以来护理人员的角色缺失就导致了护理人员对现在护理业务的明显的不适应性。

1.4护理人员数量的不足:在医疗战线上的突出矛盾就是一线护理人员数量的不足。计划生育服务站更是如此。多年来,数量有限的护理人员还兼顾着各项计划生育工作,护理人员不能专心从事护理工作,导致护士们更缺乏学习、思考的空间,间接导致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护理管理及护理质量的下降。

2.对策:

2.1领导要高度重视护理工作,大力支持护理管理各项工作的落实。目前,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护理管理相对薄弱、松。领导要从制度上管理,从着装、工作纪律、工作态度上约束。让护士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端正态度,强化职业精神和服务意识 。

2.2 加强业务学习,提升护理业务水平。要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就必须从基础抓起。制定具体的培训考核目标,从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开始,强化护士的基本业务能力。并制定响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充分提高护士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工作激情。

2.3 岗位明确,责任分明。让护士回归护理岗位,专心工作。同时,做到请进来,送出去。请上级单位的护理精英来帮助培训护理人员,利用培训资源,让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护士尽可能的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护理观念,强化优秀的护理服务意识。

2.4领导人在护理管理中要善于运用霍桑效应的原理。霍桑效应---当护理人员受到领导和单位的关注时,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作为护理人员,只有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才可能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也才能让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护理工作,充分适应卫计委对计划生育工作重心的调整目标。

目前,社会对护理工作人员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该注重自身素质培养,知识更新和技能的提高,努力成为多元化的综合护理人才,才能在护理岗位上为计划生育服务站的育龄妇女提供更优质和满意的服务[3]。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将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引用日期2013-03-10] .

计量业务工作计划第9篇

但是,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固然可以考察其"业绩",然而企业中还有一些非业务部门,比如行政部门;甚至业务部门中还有些非业务人员,他们?quot;业绩"如何考核?其次,对于非业务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考核对其"素质"的要求也不应同于业务人员。本文就是要讨论这两个问题。

一、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业绩"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业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并不只是指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取得的那些可以用经济指标衡量囊滴袷导ǎ欠褐钙笠抵兴懈谖簧系墓ぷ魅嗽彼〉玫墓ぷ鹘够蛲瓿梢滴袂榭觯黄渲杏行?quot;业绩"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至少是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

那么,如何考核这些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业绩"?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考核制度与计划管理的紧密结合,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计划管理用一定质量要求下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为指标,把非业务人员的工作转换成可以用比较精确的数字来加以衡量的东西。这里的要素有三:

A、"一定质量要求下的";B、"工作量";C、"工作进度"。

2、计划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计划,而是有着多维精确刻度的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络,它使整个企业的工作,从长期、中期到短期,从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到每个个人,从生产经营到各方面工作,都成为可以把握、可以衡量的东西。

一个较大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由集团计划、部门(子公司)计划、小组计划和个人计划相衔接;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年度工作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相衔接;经营项目计划、销售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计划、人事计划、财务预算计划、日常工作计划相衔接的,总目标与分目标相结合、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相结合的,严密、完整的计划管理体系。必须真正做?quot;层层有计划、人人有计划、事事有计划、时时有计划"。

没有这样的计划体系为基础,无论是业务人员的考核,还是非业务人员的考核,都是没法搞好的,都不免会流于空泛、模糊、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3、计划管理的原则

A、适度从高、从严的原则--我们知道,目标太高、要求太严,与目标太低、要求太松,都是不合适的;计划中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人们通过付出较大努力而能够达到的。

B、周密、完备的原则--中短期计划、部门、局部及个人计划应是公司长期计划、整体计划的分解,因此计划要覆盖全面、衔接完美;再者,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要处理好关系。

C、充分量化的可衡量性原则--例如,完成一项计划可以得多少分、完成计划的多大比例可以得多少分,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各占多少分,都应有明确规定。

D、"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原则--为激发员工的参与精神,公司整体、中长期计划,部门、局部等计划的制定,必须有员工的参与讨论、提议;员工个人的计划,更需以员工"自报"为基础。为了计划的一致性、衔接性和计划的质量,则需"集中"和"公议"。但"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之间,必须是充分的上下交流;否则,不切实际或不得人心的计划,是不可能贯彻好的。

E、依法制订、依法执行、依法修订的原则--计划的制订必须依法而行,按照上述"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程序进行;一旦订立完毕,就当视之为法,认真执行,特别要防止企业领导人随心所欲更改或计划,否则对计划管理破坏性极大;计划的修订也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什么程序下制订的计划,也必须在什么程序下修订,否则就应当视之为违背计划,视之为违法;考核应当严格以依法定程序制订的计划为准,而不是以未经法定程序的变动为准,不管这种变动是出自哪个领导人的意志。

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已经把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与非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用"计划管理"统一起来了:与"计划管理"紧密结合的"业绩考核",既适用于非业务人员,也适用于业务人员。

二、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素质"

企业对所有员工在"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仅对业务人员和非业务人员的要求不一样,而且对非业务人员中的各个岗位的要求也不一样;考核制度也必须体现出这种差别。

1、"素质"考核必须体现积极的价值导向

为了使考核制度的价值导向趋于积极,我们除了要在"业绩"和"素质"二者的考量中体现"崇尚业绩"的原则外,在"素质"考核内容中,也大有文章可做。

通常的做法是,在员工素质考核表中罗列一大堆指标,往往有几十项,其中有"劳动纪律"、"廉洁奉公"、"尊重同事"、"关心下属"、"言谈举止"、"知识广度"、"健康状况"、"表达能力",等等、等等,全则全矣,然毫无重点。且不说有些指标是否适合考评,也不说对所有人都作统一要求是否合适,单说如此求全责备,四平八稳,就足以使人畏首畏尾、趑趄不前。

对企业的全部工作人员,包括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各个岗位的不同要求作不同的考核;而且要突出抓住少数几个体现企业积极的价值导向的"关键指标",不宜如此面面俱到。

2、"素质"考评中究竟应该考察些什么

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考评中,应作三个层次的要求:对其"廉洁奉公"、"遵章守纪"、"尊重同事"、"关心下?quot;等素质的考察,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处基础地位,分数可以占一定比例。但是应当侧重考察其管理素质,即主要从其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来考察,其核心的是协调能力;这是对干部的主要要求,居主干地位,分数应占最大比例。"能否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文化和社会形象做出较大贡献",则是对管理者的最高要求,占顶峰地位,分数比例虽不大,但体现了公司的价值导向,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管理人员,还应该根据公司领导(高层)、部门领导(中层)和主管(基层)三级分别作不同要求。比如,在对各层管理者上述三层次素质的考察中,不但具体的要求应该不同,而且在三层次中的侧重点和分数比例也应不同。再者,在对各层干部能力结构的要求中,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对高层领导干部要特别注重其出思想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对基层干部应强调其具体操作技能,而中层干部的思想能力、协调能力、技术能力则应大体均衡。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对于高层,应是50:40:10;对于中层,30:40:30;对于基层,则是10:30:60。其三,在对干部的管理能力的考察中,高层干部的计划能力权重应占25%,组织能力应占20%,用人能力占30%,指挥能力占10%,控制能力占15%;中层干部的这个比例分配应该是:20%,15%,20%,35%,10%;基层干部则是:15%,10%,15%,55%,5%。同时,对高、中、基层干部这五个方面管理能力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也应不同。

对于普通员工、特别是对于业务人员的素质考评,则主要考察其工作素质、操作能力,兼顾对其管理潜能的考察,以为其上升留下空间。

3、"素质考核"与"业绩考核"为什么一定要先分后合

在一些企业的现行考核制度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分工不明,往往是将二者混在一起。结果造成许多混乱:

有的企业每月都评一次"业绩"与"素质",年终又来一次,不免形成重叠和冲突:到底是以每月的考核为准呢,还是以年底的考核为准?而不管选择何者为准,都会使另一种考核成为多余。

再者,"业绩"本是客观的东西,只适合"考核";而有的企业也将其交付"考评",结果就使本来可以客观准确衡量的东西变成众说纷纭的东西了;

其三,"业绩"应该是短线考察项目,"一月事一月毕";年终再来笼统考察一次,有不少弊病:a:干部员工每月的工作情况事过境迁,工作表现逐月不同,到年底笼统打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分者当时的主观印象;b:如果中途发生主管人变更,年终的评分就很容易脱离干部员工一年来的工作实际;c:干部员工每月的得分与年终的得分容易发生冲突,同时评分者也很为难:年终重新给下属打一次分呢,还是按照各月的平均分打分?按照前者,就使每月的评分受到了否定,按照后者,则使年终评分成为毫无意义的多此一举。?quot;素质"本应是长线考察项目,往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做出评判,却把它放到每月去考察,让人如何能说得清楚?

其四,"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混于一处,也使被考核者无法了解自己得分、失分于何处,从而不利于其改进工作、改正缺点。

业绩是短线考察项目,素质是长线考察项目,应该明确分工、先分后合。应当每月察业绩,年终评素质,最后综合形成干部员工的全年得分。

还有一种往往存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情况是,当下属完全完成甚至超标完成了工作任务后,主管在进行业绩评分时又加进对下属综合素质或主观印象的评议,挑出员工非业绩方面实际存在或想象中的缺点扣分,使下属有苦难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考核制度中将业绩考核与素质考核严格分开;而且要求所有主管和领导在具体评分时将被考核者的"做事"与"为人"二者严格分开,避免使被评议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积极性遭到挫伤。这一点至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