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21:30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第1篇

一、工作目标

围绕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长远发展,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完善产业扶贫新模式,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着力激发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着力拓宽扶贫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提升扶贫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着力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着力推动扶贫农产品和服务融入市场。

二、重点任务及分工

(一)动员社会各界扩大扶贫农产品和服务消费

1.引导扶贫帮扶单位、包保责任单位、驻桦国企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方式,购买和协调销售扶贫农副产品,促进贫困产业发展。将“消费扶贫”纳入到扶贫日系列活动中,推进扶贫农产品与市场对接。注重“扶智扶志、智志双扶”,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技能教育和培训,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脱贫能力。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管理和培训,提升驻村工作队员帮扶贫困村脱贫致富能力,增强贫困人口走进市场、融入市场、利用市场的能力。将消费扶贫完成情况纳入扶贫年度考核指标,作为产业合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开展促销活动解决全市扶贫产品滞销问题。

责任单位:市扶贫办

2.按照省财政厅统一部署,做好省级预算单位交易账号开通和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预留份额工作,将省级预算单位信息导入“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同时做好预算单位信息汇总和导入工作。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3.鼓励各级工会按照有关规定优先到贫困村开展工会活动,在向会员发放节日福利、慰问品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产品。

责任单位:总工会

4.引导各统战成员按规定到贫困村开展活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农产品。

责任单位:市委统战部

5.根据扶贫产品实际生产情况和市直机关局局属食堂需求,组织采购扶贫农产品;局属单位、委托监管企业如需临时用工,优先从贫困户聘用。

责任单位:市事管局

6.引导国有企业及其职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产品,优先从贫困户聘用职工。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

引导教育系统教职工通过爱心义买和扶贫募捐方式购买优质扶贫农副产品。通过网络宣传、组织学校师生推介等方式,帮助贫困村销售土特产品。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8.引导卫生系统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农副产品,鼓励干部职工自发购买扶贫产品和到贫困村旅游。组织开展扶贫农产品定向直供单位食堂活动,优先采购扶贫农产品。

责任单位:市卫健局

9.引导市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通过线下对接,直接购买扶贫农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客户资源优势,帮助宣传和推介扶贫农产品。引导金融机构整合平台资源,通过电商平台为扶贫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发挥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增强对贫困村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休闲农业等行业加大信贷投放。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新型信用监管机制,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责任单位:人民银行市支行

10.积极动员部队参加扶贫产品服务消费。通过《国防》等杂志定期推介扶贫农产品。

责任单位:市人武部

引导全系统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产品。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村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对符合创业培训条件并且具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子女进行免费技工教育。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12.推进“民企帮扶脱贫攻坚光彩行动”,引导民营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扶贫产品和服务。

责任单位:市工商联

13.支持有条件的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商会、慈善机构参与消费扶贫,倡导社会组织结合自身专长、优势和活动地域,通过实施扶贫项目、结对帮扶、捐赠款物等方式,面向贫困人口开展消费扶贫活动。指导消费扶贫类社会组织在草编、农产品加工、物流、养老、家电维修、技术培训等领域开展消费扶贫活动。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依托第二届全国百户农业企业进活动、第四届省优质特色农产品(浙江)宣传周活动,推动消费群体需求与扶贫特色农产品衔接。大力宣传我市优质农产品和农耕文化,吸引城镇居民在节日期间走进农村,开展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景点推介,繁荣农村消费市场。组织对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加强培训。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5.深入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对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进行智慧化改造,扶持建立消费扶贫示范企业和电商产业孵化园。加强培训孵化服务指导。创新改进农村电商培训孵化方法、拓展培训孵化内容,选派精干力量开展“电商专家下乡”活动,帮助贫困村积极适应农村电商发展新趋势、新模式。加强对贫困村电商培训孵化的指导,进一步优化培训孵化服务体系,提高培训质量效果,积极拓展营销渠道。继续支持贫困农村电商精准扶贫产品跨区域促销,积极参与“名品全国行”活动。利用重大节庆和展会,推广农村电商精准扶贫产品进商场、进社区、进展会促销活动,帮助扶贫产品扩大销售规模。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16.在旅游节庆期间设立扶贫专区,推介、展示、销售扶贫特色农产品。

责任单位:市文旅局

17.利用省青年电商助力精准脱贫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会,宣传扶贫特色产品,助力消费扶贫。

责任单位:团市委

18.利用省巾帼特色产品市集活动,展洽销售扶贫特色产品。利用“巧姐”草编大赛和草编市集,为“巧姐”产品搭建线上线下展示销售平台和技能交流舞台。

责任单位:市妇联

19.深化拓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助推第一书记、村书记开发产品、打造品牌、开拓市场。会同日报及彩练等新媒体,宣传报道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和代言产品。在新时代e支部“第一书记代言”专栏,及时推送第一书记和村书记代言视频和图文,拓展扶贫农产品销售渠道。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

20.持续开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专题专栏。对接广播电视总台等新闻媒体,提供体现我市消费扶贫的新闻素材。组织市直媒体、新媒体平台积极向省媒体推送我市贫困乡村旅游资源、旅游特色产品。利用产品图片、视频、二维码多点发力,广泛宣传扶贫特色农产品,推介农产品品牌。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

(二)拓宽扶贫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

21.继续提升贫困村信息通信服务能力,为电商扶贫做好网络支撑。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22.在我市被列入“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基础上,支持在基地建设、订单收购、新产品研发、低温冷藏库改造、生产工艺升级、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销售渠道拓展、品牌宣传推介等方面开展扶贫项目建设。

责任单位: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23.通过参加展会展销、电子商务等渠道,推介和展示展销农特产品,扩大销售渠道、提升销售额。

责任单位:市供销社

24.加快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加快出台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布局规划,形成以县级物流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为框架的三级物流网络。同时积极发展客运班车小件快货运输业务,发挥乡镇客运站和客运班车网络优势,实现客货同站运输。

责任单位:市交通局

25.建立扶贫农产品滞销预警机制,组织大型电商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到贫困村采购滞销农产品。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26.推进邮政企业加大“一市一品”项目培育力度,实施分类管理,发展精品项目。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推广“农产品+大同城”寄递服务模式。支持邮政企业培育“电商+寄递”扶贫项目,重点扶持贫困村培育特色地方农产品品牌。启动“快递进村”工程,完善农村服务网络。推进“邮政在乡”工程,按照稳定已建网点、扩大覆盖范围原则,完善“乡镇自营网点+村级服务站点”管理,持续推进农村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保障农村通邮、服务农村电商、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多功能农村邮政综合服务平台。

责任单位:邮政公司

(三)提升我市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

27.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增强农产品生产者自我质量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承诺农产品安全合格上市。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28.针对我市贫困村发展特色和需求,实施科技扶贫项目,推动贫困村经济发展,引导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向全市贫困村转移转化。组织开展“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选派相关专业科技人才,围绕当地产业需求,推广先进技术成果,提供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29.按照省市场监管厅要求,会同农产品认证中心落实促进消费扶贫认证工作。2020年底前实现对扶贫产品生产企业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在“质量月”“中国品牌日”活动期间,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等品牌展示和推介活动。开展农村食品销售环节规范化建设工作。组织部分扶贫对象代表深入有代表性消费场所开展一次消费体察活动。以科学选购和使用农资为重点,通过组织消费大讲堂等形式,提高贫困地区百姓识假辨假能力,降低购买假冒伪劣农资商品风险。

责任单位:市市监局

(四)促进贫困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30.投入旅游规划扶贫公益专项资金,选择一批具有乡村旅游优势资源、发展潜力和设施条件的重点贫困村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做好贫困村旅游资源、旅游特色产品宣传,培育和打造“吉”字号乡村旅游产品,推动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

责任单位:市文旅局

31.实施“畅返不畅”整治和老旧路改造工程,打造农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

责任单位:市交通局

32.支持我市行政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纳入省财政扶持范围的行政村每村给予一次性补助50万元(其中:中央级资金30万元、省级资金20万元)。充分利用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争取筹措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33.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完成村庄布局工作。协助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合理进行用地布局。强化用地指标保障,优先保障贫困村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做到应保尽保。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

34.制定《市残联2020年巩固脱贫成效保障残疾人稳定脱贫工作计划》;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的贫困残疾人掌握1至2门生产增收的技能;开展扶残助学工作,为贫困家庭残疾人子女接受中等教育发放扶残助学金。

责任单位:市残联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担当。市直相关部门按照分工要求协调本系统明确年度工作目标,落实具体推进措施,加强与贫困村精准对接,开展贫困村农产品摸底调查,制作农产品采购清单,针对消费扶贫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协调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带动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二)落实包保单位消费扶贫责任。各包保单位要积极帮助包保贫困村促销滞销扶贫产品,促销确有困难的由市扶贫办统筹协调解决;市扶贫办协调解决不了的,上报市政府帮助促销。非贫困村滞销农产品由扶贫办协调解决。

(三)建立调度考核机制。市发展改革局统筹协调全市消费扶贫工作,加强推进情况调度,跟踪工作落实情况,市相关部门每月上报消费扶贫工作推进情况。市扶贫办强化各部门消费扶贫工作考核,考核结果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评。

(四)建立滞销农产品协调调度机制。市扶贫办做好调查摸底,掌握扶贫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建立预测预警机制,包保部门落实包扶责任,积极开展滞销扶贫产品促销行动。市发改局要及时对口上报我市促销、滞销扶贫产品情况。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第2篇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扶贫;城口县

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33-02

1 引言

贫困问题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人们对它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45 年联合国成立之时就把“消灭贫困”写进了《联合国》[1]。曾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近年来,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被列为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之一。据统计,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至少一半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又可以带动70%的贫困户脱贫。目前,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渠道。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重庆市最北端,集“老、边、山、穷”于一体,现有90个贫困村、10994户贫困户、贫困人口37567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全重庆市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

2 相关概念辨析

2.1 全域旅游

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传统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旅游发展要求,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旅游发展阶段演进,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2]。随后,全域旅游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探讨。厉新建[3]重点研究了全域旅游应具备的核心理念,提出要有全新资源观、全新产品观、全新产业观和全新市场观的四新理念,以及落实全域旅游理念的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的“八全”架构。而张辉则认为,全域旅游不应从“全”的角度来认识,而应该从“域”的角度来解释,要通过全域旅游的实践,实现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的完备[4]。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并公布了首批包括262个市县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开放共享式的发展理念,对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是指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5]。我国关于旅游扶贫问题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旅游开发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实践经验总结而兴起的。由于我国旅游资源富集区往往与贫困乡村有很大的重合性,这便在“发展旅游业”与“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增强内生动力的产业扶贫方式,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我国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以其锐不可当之势正成为我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

2.3 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的关联

2.3.1 以“共享”为特征的全域旅游为旅游扶贫理论提供了新支撑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旅游扶贫作为一种产业扶贫方式,其积极作用已被广泛认可。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曾指出,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要求,是旅游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全域旅游强调“共享性”,即旅游发展成果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然而,我国旅游业发展目前还处在以景点旅游为主,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与民争利”、“受益不均”和“社区排斥”现象。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致力于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通过全域旅游推动和助力我国扶贫战略目标,让广大群众在旅游发展中真正受益。因此,以“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全域旅游内含了“共富”的理论基因,为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而实现“共富”的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6]。

2.3.2 以推进“旅游+”为核心的全域旅游为旅游扶贫的开展指明了新路径

跨界融合是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全域旅游的核心不在于空间上的各种“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要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结构,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旅游产业结构[7]。乡村旅游资源是旅游扶贫的重要资源基础,立足地域特色,充分利用“旅游+”的手段,通过加大旅游与农业、商贸、金融、文化、互联网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将有效地激发区域经济活力,提高旅游产业链本地化水平,提升乡村旅游扶贫效应。因而,“旅游+”不仅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途径,也是旅游扶贫开发的新方向。

3 城口县全域“旅游+”扶贫发展模式

城口县位于重庆市东北边缘,四川省、陕西省、重庆市三省(市)交界处。全县幅员面积3292 km2,人口25万人。城口生态优势明显,常年平均气温13.9 ℃,夏季平均气温23.0 ℃左右,颇为宜居。森林覆盖率达64.5%,是难得的天然氧吧,享有“中国生态气候明珠”的美誉。建有大巴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综合指数69.62,居全市第一。此外,城口的物产资源亦相当丰富。城口山神漆器、九重山牌野生山核桃被列入部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首批保护产品;城口山地鸡、城口蜂蜜、鸡鸣茶叶等多个生态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

目前,城口仍是全市发展最滞后的地区,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高寒深石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一体。其贫困的主要原因有:①基础设施落后,缺乏连接周边大中城市的快捷交通,是全市唯一没有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覆盖的贫困县;②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业体量不大,工业效益低,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刚刚起步,特色产业优势不突出。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依托其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生物资源发展旅游扶贫,已成为城口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

3.1 “旅游+农业”农旅融合推动旅游扶贫。

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自然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以及质朴的农家生活对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交叉融合,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生态农业旅游,将有助于激发传统农业的潜在活力。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是农业,立足点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对象是旅游者,本质在体验。通过创意活动的设计,满足游客对农业活动全面体验的需求,将成为贫困乡村旅游脱贫的突破口。

自2012年起,城口县政府引导村民创建了“大巴山森林人家”的农家乐品牌,时至今日,挂牌评星的已有280多家。做好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构建优美绿色环保的自然环境。二是增加游客真实的农业生产体验。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城市生活压力,享受乡村田园式生活,因此应充分挖掘乡村田园的体验要素,吃农家饭、干田间活、赏梯田景、住田园居,使耕作、采摘、烹饪、科普等体验都能在其中找到对应诉求,有效地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基于此,常住游客在当地的消费将成为贫困户收入的重要来源。此外,体验型农业旅游可以使农民全面展示农事特长,全面参与旅游经营,且从业门槛降低,一年四季均可接待体验旅游者,接待周期的延长也将增加农民的直接收益[8]。

3.2 “旅游+养老”农家养老助力旅游扶贫。

老年旅游是新兴旅游市场。当前我国60岁以上的居民超过1.6亿人,到2020年将超过2亿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旅游需求大幅上升,旅游消费潜力巨大。旅游养老是老年人为了寻找更舒适的养老环境离开他们的常住地,到其他地方休闲、度假、养生,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9]。一般来说,宜人的气候、优质的空气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候鸟式”旅游养老者目的地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而城口县依托其突出的生态优势,可发展为老年人休闲养老的不二之地。

城口旅游发展应正视外部交通瓶颈的问题,将“长宿”作为城口旅游的核心认知来塑造,依托其处于大山深处良好的生态优势,把交通的距离的劣势转化为营销上的卖点和竞争上的特色吸引力,引客并且留客。将闲置农宅统一承租给合作社或公司,根据养老需求进行统一管理和改造,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养老。由于老年人时间充裕,多选择错开大众旅游高峰而出行,并且会在农村停留较长时间,这不仅可以化解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休闲设施的季节性闲置问题,还可以缓解城市不断增大的养老压力。从旅游扶贫的角度,拓展旅游养老市场不仅可以使村民获得房屋的租金收入,按年度获项目盈利分红。同时,还可以通过在养老产业中的服务岗位上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

3.3 “旅游+互联网”信息网络加速旅游扶贫。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O2O电子商务的兴起,消费者的信息获取方式、消费习惯、支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旅游扶贫应更加注重市场环境的变化,立足消费者体验角度,从资讯获取、购物流程、服务体验、评价回馈等多角度建立贫困户与旅游客源市场的联系,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旅游扶贫模式。

2015年,城口全面启动“网上村庄”电商扶贫村建设。将贫困村内的乡村旅游、农特产品等资源与电商平台进行对接。但服务内容单一,仅限于食宿预定和农特产品网购。为扩大扶贫的效果,可规划将“网上村庄”升级为“e老乡”乡村旅游云平台。平台由老乡筹、老乡游和老乡汇三个板块串联农业项目的筹资、生产、销售三阶段,打造一条消费者体验产业链。其中,老乡筹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募集社会分散资本的“众筹扶贫”模式,让都市人群与农村贫困人群互动起来,帮助贫困户的农业项目筹集资金。老乡游是指游客通过互联网认购一定面积的田地或果树,委托贫困户代为管理,并预付所需的生产和管理费用。游客闲暇时可来地里亲自种植和采摘,体验农耕的乐趣,将虚拟的“开心农场”在线下实现。老乡汇则是指在农产品成熟S收后,由贫困户直接将产品通过物流回馈给曾经参与众筹的出资者以及认种土地果树的消费者,既让城里人奉献的爱心有了回报,又让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有了合适的销路。“e老乡”乡村旅游云平台的建立为乡村经济的提质增效以及精准扶贫的落实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 佳,钟林生,成升魁.中国旅游扶贫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56~162.

[2]李金早.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开创新局面[EB/OL].http:///xxfb/jdxwnew2/201601/t20160129_759445.shtml,2016-01-29.

[3]厉新建,张凌云,崔 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4]张 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16,31(9):15~17.

[5]丁焕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4,19(3):32~36.

[6]胡志毅.全域旅游的精准扶贫机制分析[N].中国旅游报,2016-10-04(3).

[7]石培华.“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途径[N].中国旅游报,2016-05-11(3).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第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效应

一、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有机联系

(一)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是旅游业同期发展战略

乡村旅游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是旅游业发展新趋势。国家新农村建设、传统农业单一结构调整以及城市居民对乡村原生态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民俗文化等旅游动机,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有机结合,形成乡村旅游这一新型产业。旅游扶贫在全国旅游会议上提出,是基于旅游业“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拉动内需促进其他相关行业发展、促进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源于很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成为旅游致富典型。1996年起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将旅游扶贫作为专题开展研究。

(二)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相辅相成。国家开拓乡村旅游空间是因其地域辽阔,有独特天然景观、劳作形态、乡风民俗等资源,在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促进农村就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旅游抚贫主要针对旅游资源丰富与贫困相重合的地区,通过对地区旅游资源利用,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并带动其他产业,从而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两者在旅游资源开发,产业优化等方面相符相成。

二、石家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效应调查分析

乡村旅游是旅游扶贫的途径,旅游扶贫是乡村旅游的广义目标,两者结合,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给石家装周边乡村建设发展带来一定效应。为此,张建春针对石家庄乡村社区旅游扶贫开发效应的调查与研究课题,在石家庄45个乡村进行旅游扶贫项目开发和实施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问卷第四部分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效应主要针对8种现象。

对这些现象的数据调查分析,一方面体现出乡村居民对旅游扶贫开发效应的认知,另一方面分析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效应的具体表现。

(一)构建旅游扶贫消费者主体效应

旅游扶贫以旅游参观者为载体,带动服务、产品、信息、文化、资金等旅游扶贫消费客体的流动。旅游参观者在乡村旅游中流动量越大,扶贫经济活动越活越。石家庄给旅游消费者的印象是红色旅游,吸引着全国各地旅游参观者到此接受革命历史熏陶,成为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市场消费者主体。据西柏坡纪念馆管委会介绍,节假期间旅游景点每天客流量超过1万。

乡村旅游扶贫要构建起乡村旅游资源消费市场,需要在扶贫前期让乡村旅游参与者首先意识到消费主体的必需性和重要性,体现在经济扶贫效益先行和表面效应上,是乡村居民对旅游参观人次加增的认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对旅游参观人次急加增非常同意频率最高,数据分析中,有效百分比达37.4%。非常同意到一般的频率累积百分比为98.2%,低于“村民就业机会增加、促使家庭收入增加”同类百分比,可见构建消费者主体效应在乡村旅游扶贫效应中作用不明显,居民认同感不是最高。

(二)实现乡村旅游扶贫居民切身利益发展效应

在非常同意到一般的频率累积百分比中,“村民就业机会增加”为99.3%,其次是“提高地区知名度,促进招商引资”98.9%,“促使家庭收入增加”98.9%。在乡村旅游中,社区居民一旦对其有深刻认知,目标就会转化到旅游经济活动对自身经济利益产生的影响。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在农村的发展,在吃、住、行、游、购、娱上有产业拉动性。2014年石家庄洞沟村成为依托影视基地的旅游乡村,因影视基地和游客供给需求,洞沟村饭店农家乐、乡村旅社、停车场、农副产品等行业活跃发展起来。乡村旅游扶贫能够实现“促进就业”“招商引资”“增加收入”三方面中期主要效应的深度开发。

1、在促进就业效应开发上。一是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使乡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二是优化了农村居民就业结构,转变传统务农单一从业状况,在旅游服务、旅游行业经营等多种岗位就业。

2、在招商引资效应开发上。石家庄乡村旅游一部分是引进开发商在乡村旅游扶贫地区进行旅游开发。2012年石家庄旅游政务网公布了石家庄市重点都市农业园区基本情况。河北建投石家庄(藁城)现代农业观光园规划占地约8500亩;河北范台万亩方田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栾城县)由河北范台万亩方田生态有限公司承建,是以新能源综合利用、科普培训推广、体验式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紫藤葡萄庄园位于鹿泉市由紫藤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承建,种植葡萄品种有藤稔、巨玫瑰、伊豆锦及维多利亚等30余个,每年约接待游客10万余人。

3、在增加家庭收入效益上。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收入,是乡村旅游扶贫居民家庭增收主要来源。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全村三分之二家庭都在从事与旅游相关的旅馆、餐饮、商业等行业,旅游收入占全村人均收入80%以上。

(三)推动乡村旅游扶贫乡村环境建设效应

包括交通及公共设施改善和生态环境改进,是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后期长远效应。乡村资源、环境等开发建设既是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要做的具体工作,也是乡村旅游扶贫取得效应的表现形式,衡量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是否呈良性循环。乡村环境建设效应重要意义还存在于城乡建设上。石家庄赵县文物旅游局曾五项举措提升旅游综合环境。其中包括加大赵州桥景区及周边环境整治力度,着力创建整洁优美景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景区接待环境;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营造优美的游览环境。

(四)提高乡村旅游扶贫人文效应。

1、提高居民素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打破经济贫困地区经济和文化的闭塞,使乡村居民在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开发中,接受新鲜事物和科学的生活生产方式,逐步树立市场、商品、开放等先进观念。

2、传播地区文化。石家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国家5A级景区西柏坡,国家地质公园嶂石岩、国家自然保护区驼梁,世界桥梁鼻祖赵州桥、人文始祖伏羲台和千年古刹柏林寺、隆兴寺,分布在石家庄周边各个乡村,传播着石家庄市的红色旅游文化、绿色旅游文化和历史旅游古文化。

三、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效可提升分析

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以来,有些现象发生的变化被调查者还持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态度。比如,在乡村环境建设效应中,针对“村内交通、公共设施明显改善”现象变化,持不同意意见占1.8%,持非常不同意意见占1.1%,针对“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现象变化持不同意意见占1.1%,持非常不同意意见占1.1%。在提高乡村旅游扶贫地区文化和居民素质的人文效应中,针对“村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现象变化持不同意意见占2.8%,持非常不同意意见占0.4%,针对“促进了区域间文化交流”现象变化持不同意意见占1.8%,持非常不同意意见占0.7%。

由此可见,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效应仍可继续提升。

首先,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一)开发与保护。在乡村旅游扶贫地区进行旅游开发不注意保护,会造成资源耗损、环境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最终边开发边削弱优势的恶性循环。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走可持续发展路线,认识到乡村旅游的根本是满足旅游群体的差异性需求,扶贫最终目标是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开发与独特。乡村旅游扶贫对乡村农业旅游资源缺失民俗文化内涵。 目前石家庄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各地区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等项目上,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在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中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因地理和历史等因素,乡村旅游扶贫地区经济和文化都相对独立,大多保留当地的民俗文化,以此为依托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往往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性。故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开发不能忽视独特的人文环境。

其次,树立旅游培训与教育意识。乡村居民虽然接受了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带来的产业活动,但由于文化和素质水平局限,不能有戏参与其中。2014年12月,在全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对如何做好全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进行部署,提出要明确任务分工,旅游部门要重点抓好规划指导、人员培训、宣传推广、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12月

[2]李佳,钟林生,成升魁,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03期

[3]刘方瑜,祁翠翠,浅析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的结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1期

[4]赵绿明,曹明卓,对乡村旅游应扶贫开发[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06期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第4篇

一、积极开展定点帮扶

我局派出1名人员至镇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派出4名同志下派至非贫困村(镇村、村)组成两个扶贫工作队(每村1名队长、1名队员)。我局现有干部职51人包保镇村、村、村、村贫困户215户。2015年,我局出资3万元为13户贫困户购买波尔山羊26只。2016-2017年,我局拨款共计13万元用于建设村村级文化室、图书室,帮助提升文化设施条件。2017年、2018年,我局干部职工在“全国扶贫日”为村贫困户分别捐款2000元、2040元。2018年我局将全年办公经费20%(3.16万)拨至村支持扶贫工作。

二、做实文化扶贫工作

(一)推进“文化双基”建设

2017年投入752万元用于29个贫困村文化广场建设和22个村广播设施维修(其中广播设施维修资金67.8万元)。2018年,我区19个乡镇、10个街道、35个社区、16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5个贫困村)全部建设完成。2018年底预计文化馆(站)年服务人次87.6万人次、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达到69.2万人次。

(二)文艺节目展演,寓教于乐

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336场,在各乡镇巡演扶贫现代戏《春风化雨》;以“精神扶贫”为突破口,推出以曾翙翔为原型的现代花鼓戏《瞬间永恒》、泗州戏《扶贫队长》、大鼓《上任第三天》等扶贫题材文艺作品;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901场次,新片率达60%以上;开展农民体育活动1640余场;指导督促文化站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文化志愿者服务、广场舞大赛、读书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三、强化旅游产业带动

(一)发挥乡村旅游对扶贫带动作用

乡村,镇村,镇村为省级重点旅游扶贫村。围绕乡村旅游扶贫考核任务,区文广旅局指导相关镇村按照建设标准建设八个一工程。2017年度区为三个村申请资金332万元,其中省扶贫债务资金300万元,省旅发委奖补资金32万元。2018年申请奖补资金30万元。截止目前,三个省级重点旅游扶贫村八个一工程已完成建设任务。2017,2018年度,通过乡村旅游扶贫综合带动1700余人实现增收脱贫。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重要内容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打造节庆文化品牌,完善旅游帮扶机制

打造蒿沟牡丹、芍药乡村旅游文化节和骑游五柳文化节节庆品牌,提升文化旅游知名度。鼓励农家乐、采摘园等通过引导贫困人口就业、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提高贫困人口收入。2017年,旅游扶贫村项目建设,解决劳动就业180余人,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2018年旅游扶贫带动346户736人脱贫,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四、存在问题

(一)定点帮扶方面

1.存在走访率不达标的情况,八月份达标率为98.15%。其主要原因是不是我单位人员,、两位同志已退休(按规定退休人员可以不包户),经多次同镇扶贫办沟通,国办系统已调整好,但“扶贫”app还未完成,答复我局将在12月份调整完成。

2.扶贫政策宣传方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会议、入户宣传的方式,村广播没有正常播放,部分贫困户对相关扶贫政策了解还不够。

(二)文化扶贫方面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一是思想认识仍需提高。部分乡镇存在进度缓慢、督促不到位现象,截止9月18日,未完成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有朱仙庄镇、桃园镇;村级服务中心建设进度较为缓慢有:芦岭镇、解集乡、北杨寨行管区等单位。二是部分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前期启动较慢,后期受台风水灾影响,一些工地不同程度积水、受灾,导致部分乡镇施工缓慢,主体工程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例如朱仙庄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三是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无省、市专项资金,需要区政府筹措资金,部分乡镇因需垫资建设存在顾虑,进展较慢。

(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不够健全。我区有北杨寨行管区、解集乡、大店镇、顺河乡、灰古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尚未建设,我区无广播电视台,应急广播设施、村村通平台网络尚未形成,现拟投资2523万元,建设全区应急广播,目前招标工作已完成。

(3)文化设施“重建轻管”。一些项目建成后,绝大部分文化设施管护人员都是兼职,后续管养方面仍然是薄弱环节,特别是今年建成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尚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2.公共文化服务方面:

(1)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较低。免费开放的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文化站所在群众中的知名度不高,一些文化活动,群众参与面较窄,场所使用率低,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效益不能充分显现。例如解集乡综合文化站建在乡政府院内,不方便群众参与文化站活动。

(2)区图书馆场馆面积现仅有500平方米,各类硬件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数字资源利用率不足,组织开展活动丰富性需要进一步提升,以不断吸引更多读者,增加服务人次。

3.扶贫政策宣传方面:

扶贫氛围不浓厚。2018年7月24日,市委主要领导随机暗访的区符离镇符离村、镇李营村、镇栏东村、解集乡云光村4个乡镇的4个村以及沿途有些村广播几乎没有响过,影响到扶贫政策的宣传。

(三)旅游扶贫方面

1.缺乏统一旅游规划指导。目前区尚未制定统一旅游规划和缺乏统一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大多由市场自发形成,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区星级农家乐经营项目多集中于采摘、垂钓、餐饮等项目,缺乏文化支撑,市场吸引力不强,例如符离镇的青水湾生态园、朱仙庄镇的海陆空生态园。乡村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的地方只顾眼前利益,仓促上项目、粗放搞开发,破坏了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和原真性。

2.与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力度不够。区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由区文广旅局牵头,较注重从旅游角度开展工作,忽略与发改委、农委、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导致“旅游+”模式体现不明显,没有形成与其它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

五、下一步计划

1.提高政治站位,狠抓工作落实。加大对扶贫包保工作和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指导力度,强化包保人员责任意识和工作作风建设,同时,邀请扶贫局专业人士讲解扶贫政策,让包保人员吃透扶贫政策,真正落实好扶贫政策。

2.加大宣传力度,释放社会效益。继续通过入户慰问、送戏下乡等形式,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正确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提高文化场所使用率和群众对各类文化活动参与度,切实转变贫困户陈旧思想观念,释放文化活动社会效益。

3.继续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整体规划,整合资源,推动文化阵地上档升级。继续推进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改造提升工作和应急广播设施、村村通平台建设。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第5篇

一、四川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中存在的几个难点

尽管四川民族地区已经普遍认识到发展旅游的重要性,但由于其自身的地理、历史局限,发展旅游扶贫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1、地理和文化的双重封闭,造成了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落后

四川民族地区地域广大,地形复杂,受到“地理封闭”和“文化封闭”的双重影响,许多地区存在“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通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影响了民族地区群众接受现代化观念,一些居民仍然不愿意到城镇聚居,不愿意送子女入学,不愿意从事旅游等其它行业;这些问题深深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推进。

2、居住分散,旅游开发困难,精准扶贫任务艰巨

四川民族地区的不少居民住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生命禁区及其他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地带,不适宜发展现代产业,给精准扶贫带来了巨大难度,客观上一些地区无论投入多少都难以消除贫困。而且伴随人口的快速增长,一些地区生态承载力已达极限。从过去的实践来看,一些偏远地区的长期扶贫帮扶并无应有效果,应下决心实行搬迁,结合生态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信息闭塞、基础薄弱,优质旅游资源难以转化为旅游产品

四川民族地区不仅受到传统意义上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制约,同样受到信息瓶颈的制约。这些制约导致了严重的市场失灵―大量的优质旅游资源未被了解;落后的基础设施难以吸引外来资本;优质的新兴旅游景区知名度低,可进入性差。“养在深山人未识”是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现实写照。

二、实现四川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对策路径

四川省民族地区由于其地理区位、发展基础、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局限,特别是高原地貌这一独特因素决定了其必须立足于自身条件,走出独特的旅游扶贫道路。

1、以旅游打破民族地区思想瓶颈和传统禁锢

破除保护就是唯一的保守观念。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要明确“保护性开发”的发展方式,在保护文化和生态的基础上让当地居民更好地生存发展,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要避免如“不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这类原教旨保护方式以“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的借口剥夺当地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

以旅游培育更文明开放的社会环境。用旅游这种全方位开放的交流方式,取代过去的封闭生活,给予当地居民全面发展的希望和机会。通过旅游产业的交流带动,让农牧民群众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除了传统农业还有其它的生产生活方式。

2、以旅游城镇化作为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立足点

旅游城镇化切合四川民族地区资源丰富、生态脆弱的特点,是一条结合了高原地貌和民族文化特征的既便于发展、又利于管理的全新城镇化模式。

实施政府主导的旅游导向型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四川民族地区推进旅游新型城镇化,采用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追赶型发展模式,不能靠产业自我演进;只有依靠政府主导,把资源优先配置向旅游发展的城镇,把发展旅游产业与产业融合互动,促进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应在主要交通线路上依托牧民定居点和现有城镇,有序打造一系列旅游目的地型城镇、旅游服务型城镇,以吸纳周边居民、生态移民、外来从业者、游客等人群就业和消费。围绕旅游形成的聚集效应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产业链,促使生态移民和附近的农牧民围绕村镇参与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中。要积极探索如广场、厕所、医疗等旅游服务设施和村镇的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模式,提升当地公共服务的品质。

3、信息化先行破除旅游扶贫的发展瓶颈

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技术、新思维改造四川省的旅游业,将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市场消费。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率先实现移动互联网覆盖,尽快让民族地区跨越到现代信息社会,消除数字鸿沟,奠定旅游消费和信息消费的基础。

用互联网思维培育和改造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往往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传统意义上高投资、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受到限制,也难以在基础尚不完善的时期吸引大型投资商。以互联网思维培育小、快、灵的中小微企业更能适合旅游业态的丰富和发展。加快普及推广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知识,提升旅游企业、农家乐、工厂、农牧场、家庭旅馆等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使用率,促进旅游及周边产品和外部市场的精确对接,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4、加快资源向产品转化,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

围绕消费者体验开发旅游产品,推动供给侧改革。尽快树立以提升旅游者体验为开发导向的思路,在立足民族、生态、红色旅游等独有资源的基础上跨界融合文学、影视、叙事等技巧来让旅游体验情景化、故事化,从文化体验的角度改善旅游品质,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推动现代需求和传统工艺融合,扶持旅游商品的开发。藏族唐卡、彝族银饰等是四川民族手工艺的代表,但目前的情况是这些工艺品还过于集中在本民族的传统消费领域,对外来游客缺乏使用价值,也限制了这些传统工艺的进一步传承发展。让艺术跳出传统,站在游客的视角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销售思维,借鉴阿坝州“羌绣计划”的成功经验,在各地差异化扶持唐卡、银饰、服装、石刻等一系列可供居民生产、可供游客消费的旅游商品品牌,促进传统和现代的交流,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善,形成旅游富民、文化传承的持久动力。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第6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龙爷”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定点帮扶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文旅体发展中心2020年定点帮扶工作总结

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更好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切实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巩固提升曹庙镇甄岗村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扶贫局的大力指导下,县文旅体中心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脱贫攻坚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创新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扎实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县文旅体发展中心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定期召开主任办公会,专题研究定点扶贫村帮扶工作。制定印发了《曹庙镇甄岗村2020年后续帮扶计划》、《2020年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计划》等文件,强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目标,为切实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二、认真落实“双包”工作制度

曹庙镇甄岗村是县文旅体中心选派和精准扶贫帮扶村,中心高度重视,严格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要求,2020年,中心继续选派1名业务骨干作为驻村帮扶干部,吃住在村。中心机关6名干部共结对帮扶19户贫困户,定期深入贫困户家中调查研究和走访慰问,了解家庭生产生活情况,结合实际帮助制定发展计划,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落实各项惠民政策。2020年,县文旅体发展中心主要负责人带队到甄岗村开展走访调研13次,先后开展了春节期间走访慰问、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走访调研、县摘帽大排查、帮扶项目专题调研、端午节走访慰问、中秋国庆两节走访慰问、“10.17扶贫日”、“七查七看”等系列活动。特别是疫情期间,每名帮扶干部进一步加强了同帮扶对象的沟通联系,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及时掌握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就业意向、返岗动态,帮助其切实解决因疫情影响导致的困难问题,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在接受县摘帽抽查和脱贫攻坚普查中,甄岗村高质量通过。2020年,甄岗村脱贫2户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全面实现脱贫目标。以水产养殖、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为主的特色产业已基本形成,村内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39万元。

三、着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2020年,在开展“八个一”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围绕特色旅游村创建标准,县文旅体中心投入资金29万元帮助甄岗村实施了龙盘水库乡村旅游休闲区房屋装饰、景观绿化和旅游厕所工程,对2019年改造的10间房屋进行了简约装修,对园区进行了绿化,铺装精品园路274㎡,修筑观景台2座,建成AA级旅游厕所1座。龙盘水库于8月20日通过现场公开竞价的方式以10.1万元的年租金发包,使得甄岗村集体经济收入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0人以上,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中心还分批安排村干部外出参加了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和实地考察活动,让他们既学到了新思路新理论,又学到了好经验好做法,坚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

四、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定点帮扶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第7篇

一、以高校文化创意团队为智力资源与技术力量,形成以文化创意为优势与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研发中心,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产业新业态

民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式微甚至消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急剧转型,民族手工艺失去了其生长与存在的生产生活土壤;二是以批量化复制为特征的现代化社会大生产,造就了大量价格低廉、经济实用的生产生活用品,而制作时间长、价格较高的民族手工艺产品失去了市场竞争的优势,因而与其说是民族手工艺式微,不如说是民族手工艺的市场需求量极其有限导致的式微;三是民族手工艺一般为家庭式的作坊生产,按照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民族手工艺本身就只是满足固定区域范围内的有限目标客户消费需求,因而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心理观念;四是民族传统手工艺一般具有自身的技艺特征与技艺经验,往往有着浓厚的传承观念与机制,这导致了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局限。总之,民族传统手工艺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必然性,其固有存在的天然市场也必然萎缩,从而导致自身的式微甚至消亡;同时,民族传统手工艺缺乏面向现代消费心理与消费需求的市场营销观念,从而不具备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生产观念,因而如何确定自身的目标细分子市场而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认真分析目标客户的消费心理规律与行为特征,为目标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创意产品,就是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现代生存之路。湖南湘西居住着土家、苗、瑶、侗、白等43个少数民族,属于偏远落后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湘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铸就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蜡染、刺绣、织锦、银饰、彩扎、藤编、草编、竹编、木雕、石雕、剪纸、挑花等,现已分别入选部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传统手工艺在形制、工艺、装饰手法、材料运用等方面呈现出浓郁的工艺特色与文化内涵,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审美与实用价值。但在当今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中,各种民族传统手工艺不同程度地面临衰落甚至消亡的危机。解决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面向现代消费者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合现代消费需求的特征与规律,使民族传统手工艺满足外向化市场而非传统固定市场的消费需求,就必须对民族传统手工艺进行崭新的创意设计与品质提升,而这并不是传统的手工艺人自身所能实现并完成的。因此,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创意设计与品质提升,必须以高校文化创意团队为智力资源与技术力量,成立以文化创意为优势与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研发中心,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产业新业态,才能满足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消费需要,并通过创意设计与品质提升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带动湘西地区贫困群体的脱贫致富。

二、以古村古镇为民族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以民族传统手工艺聚集地为特色的古村古镇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生产与消费

近三十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受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工业化发展模式与经验的影响,经济发展也走向了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的工业化模式,但却因为初级原料供应与低产品附加值的产业形态,导致民族地区产业供给侧有限、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最终地方经济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与此同时,又由于受经济环境、经济趋势与发展理念等方面原因的影响,民族地区对于特色文化资源重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自然生态优势、特色农牧资源优势、民族风情优势、民族村落优势、民族手工艺优势等方面的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与特色,从而把握发展机遇,做好资源转化,形成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从而实现内生式发展,并进一步带动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产业下游化与消费文化化,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已由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资源要素,转变为追求产品价值选择与心灵愉悦的创意要素,特色化、个性化的文化符号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创意经济、体验经验、审美经济、符号经济成为新的产业形态与消费需求导向,而我国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就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使得过去地理偏僻、交通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从对外开放的“边缘区”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区”,诸如茶马古道、河运古道、丝绸之路等将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区域,这不仅为西南、西北的民族地区带来沿线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沿线生产和贸易要素优化配置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口岸产业、生态产业、民俗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等新产业业态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使这些民族地区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密集区。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2015年7月20日,中共湖南省委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指出湖南扶贫攻坚的重点在武陵山片区,强调把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放在突出位置拉动湘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充分发挥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两大资源优势”作为湘西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方向与目标,最终实现湘西地区全民脱贫与奔小康的战略目标。可见,湖南省委已经明确把生态产业与民俗文化产业作为湘西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与实践路径,而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又必须以旅游为载体,形成文化旅游产业,才具有旅游市场竞争的优势与特色。从旅游行业的自身特点与发展趋势来看,特色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的旅游供给侧改革是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过去单一以“吃”和“游”为经济要素的旅游不再受市场欢迎,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湘西由于历史原因遗留众多的古镇古村落,比较著名的就有:凤凰古城(沱江镇)、阿拉镇、里耶古城(里耶镇)、洗车河镇、王村(芙蓉镇)、龙寨镇、塔卧镇、罗依溪镇、浦市镇、茶峒(边城镇)、团结镇、迁陵镇、水田河镇、毛沟镇、干州古城(干州镇)、沅古坪镇、教字垭镇、溪口镇、江垭镇、桃花源镇、铜湾镇、高村镇、锦和镇、孝坪镇等。这些古镇古村落在凤凰与张家界两大旅游热点城市的带动下,均具有一定的名气,但普遍停留在“古建筑”的单一旅游资源上,内容缺乏导致湘西古镇旅游的同质化而缺乏知名度与影响力,难以成为旅游热点地区。因而如何有效地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各具优势又不可替代的古镇特色,不仅是古镇文化旅游的“内容”植入,同时也是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依托。因此,结合湘西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手工艺传统,建设民族手工艺创意产品为内容的古镇文化旅游,形成诸如民族服饰古镇、纺织古镇、编织古镇、银器古镇、雕刻古镇等等,不仅为各个古镇增添了旅游“内容”,形成古镇文化旅游各自特色而规避内部同质化竞争乱象,同时也使古镇古村落成为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创意产品分销聚集地,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外向化市场面向,成为旅客带走“古镇”印象的符号载体。

三、以“互联网+民族手工艺”为营销平台,增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第8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2212784”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文化旅游体育局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文化旅游体育局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2020年以来,阜南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应急广播建设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文化惠民工程全市考核获得第二名、参加首届“新时代、新阜阳”文艺展演活动嗨子戏《竞标》获一等奖、曲艺《文明村**》获三等奖等。抗击疫情、汛情,强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年”“优良作风建设年”各项工作落实成效,集中力量推进我县文化旅游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0年工作

(一)疫情防控工作常态推进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阜南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迅速行动,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抓好疫情防控,第一时间下发两个《紧急通知》,在全市率先完成关停全县文化旅游行业。暂停营业娱乐场所19家、影院4家,游泳馆4家,网吧68家,景区3家、书店49家。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28个乡镇文化站暂停开放,513个文化广场停止聚集 性群众文化活动。

在防控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审慎、安全、有序推进全县文化旅游市场和文化“双基”项目复工复业。为严防复工复业后出现聚集性风险,充分认识疫情防控常态化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局制定了《疫情防控应急工作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文化旅游企业严格落实复工复业疫情防控指南的各项规定,做好信息登记。实行限流开放,做到通风、消杀、测体温、戴口罩、领导值班、安康码验证“六到位”。坚决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完善疫情应急措施,提高处置能力。

(二)文化“双基”项目稳步实施

1.文化惠民工程全面落实。28个文化站、图书馆、文化馆及328个农家书屋坚持免费开放。“送戏进万村”演出420余场,体育活动328场。文化馆(站)服务人次达60余万人次,图书馆(站)服务达43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5万余人,广播覆盖率100%。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补贴65.6万元已全部完成。对29个乡镇文化站以及328个行政村下发音响290个,健身路径210套,乒乓球台120个,篮球架50副,图书60000余册,书柜450个,为28个文化站配置84台电脑。

2. 文化双基建设加快推进。2020年,我局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31个。新建8个1000平方米乡镇级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同时,15个100平方米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稳步实施,已经全部落实。建设7个多功能笼式球场也已经完成6个。在城区安装10个智慧图书免费借阅书屋,建成1个360平方米的城市阅读空间,持续推进应急广播项目建设。

3.应急广播建设经验全省推广。2020年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建设项目。我局为贯彻落实好上级有关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应急广播项目建设,把应急广播建设作为传播党和国家声音的“政治工程”和惠及广大群众的“民心工程”来推进落实,全市应急广播建设现场会在我局召开,建设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

今年7月20日上午8时32分,王家坝闸开闸泄洪。开此前,蒙洼蓄洪区四个乡镇170个应急广播发挥应急广播滚动播出即将开闸蓄洪的预警信息,19.5万蒙洼群众不漏一人,不伤一人,安全撤离蓄洪区。蓄洪以后,应急广播宣传汛期防护知识,生产自救,补助政策等。

我局委托县安广公司成立3个应急广播抢修队,对全县应急广播进行检修,尤其对蒙洼蓄洪区王家坝、老观、曹集、郜台四个乡镇的170个应急广播点进行重点排查。抢修队24小时随时待命,保障应急广播时刻在线,确保蓄洪开启前全县应急广播能及时传递灾害预警信息。

目前阜南县已完成1个县级应急广播平台,29个乡镇(经济开发区)广播室和328个村1630个播控点建设任务,二期工程顺利实施,实现了县、乡(镇)、村全覆盖,较好发挥了应急广播在防灾预警、政策宣传、科普培训、新风育人的平台功能。

(三)扎实开展“双包”工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是发展规划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阜南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做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以多种方式回访贫困户,开展好“三问”活动,完善了逢六走访制度。在苗集镇平安村包保了60户贫困户,帮扶责任人通过走访等形式持续关注贫困户生活情况,对全村1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及边缘户走访摸排,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目标计划,优化调整“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并在疫情期间给每户送去了一袋10斤的白集虾田米。另为苗集镇平安村捐赠了1000元和240斤84消毒液用于以疫情防控工作。通过转发宣传《消费扶贫倡议书》,动员党员干部职工参与到消费扶贫的行列中来,我局党员干部职工认购了900斤粉丝、180斤粉面和米面粮油等贫困户滞销农产品。

(四)文旅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1.积极推进文旅项目入库。2020年,旅游中心进抓项目产业年机遇,积极对接乡镇谋划项目。共谋划入市重大项目库8个(占全局入市重大项目库72.73%)。田集七彩大地景区、地城枫柏岗景区建设项目、焦陂酒文化产业园(欧阳修文化博览园)建设项目已入统计局项目库。

2.助力旅游脱贫工作实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县关于精准脱贫工作的安排部署,依据我县自身特色,大力开展旅游扶贫工程,依托乡村风貌品牌优势,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与旅游脱贫的有机结合,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精准对接、强化合力支撑。高度重视旅游脱贫项目工作,捆绑涉农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旅游扶贫工程建设,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确保旅游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2020年,阜南县文旅体局积极推进乡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扩大旅游实体规模,通过直接就业、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特色种植(养殖)养殖业、股权分红等方式实现463人增产增收。

3.推动旅游实体建设。启动“四级联创”,着力推进A级景区提升和创建。落实《阜南县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支持乡镇发展乡村旅游,争创1个特色旅游名镇,3个以上特色旅游村,5个以上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积极协助农家乐创级挂牌。目前,玩鱼岛垂钓中心成功申报4A级农家乐,苗集镇张府农庄、张寨镇曹家大院成功申报3A级农家乐。

4.开展旅游节庆活动。重视旅游节庆活动影响效应,积极谋划推进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先后举办田集郁金香节、“5.19”旅游日宣传活动、洪河桥白集龙虾节、地城荷花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扩大了旅游节庆影响效应,提升了阜南旅游知名度。

(五)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目前我县有国家、省、市、县重点保护单位26处,其中市重点保护单位6处,省重点保护单位5处,国保单位1处。我局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经常性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020年1月份联合消防、公安对古建进行督查,对消防器材进行了检验并与看管人员签订的责任书,确保了全年无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联合县住建局开展了全县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普查,建立了普查信息档案。“5.18博物馆日”活动中,紧紧围绕活动主题,通过发放宣传单、悬挂横幅、开设图片展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全面启动台家寺遗址保护规划的前期工作,目前该遗址的保护规划招标工作已结束,正在进入规划设计阶段。

(六)文体活动精彩纷呈

阜南县文化旅游体育局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结合 “送戏进万村”、“文化三进”、春节、国庆等,举办1115场文体活动。为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对轮滑场、田径场进行整理维修,道路、灯光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新型健身器材,有效解决群众健身难题。先后举办、承办了安徽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阜南县迎国庆职工乒乓球比赛、安徽省第七届工业设计大赛编织技艺大赛、阜阳市第三届中老年太极拳比赛暨省市县三级联赛阜南赛区比赛等文体活动。同时,对全县各类体育场地进行普查,入库数据924条,比去年增加了1621个体育场地,共计210.4229万平方米。

(七)持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2020年以来,阜南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紧紧围绕创建和谐稳定社会文化环境为目标,以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为重点,规范全县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文化市场健康有序,文化产业不断繁荣。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发挥职能作用,对网吧、歌舞娱乐场所、旅游景区、游泳馆等场所的经营行为和消防安全生产进行监管。相继开展了消防安全演练及培训、“扫黑除恶” 摸排、“演出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安全生产月行动” “两考”期文化市监管、开展“1+10+N”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整治行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20”专项行动等。今年以来,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3500余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1600余家次,立案查处违规经营企业和个人5家。

二、2021年工作计划

刚刚闭幕的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们要建成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会提出的这一宏伟目标,为我们文化旅游体育工作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顽强拼搏、踏实苦干。

1、构筑旅游发展新格局,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按照“滨淮生态大花园”的战略定位,以“田园”“淮河”“湿地”为特色。打造蒙洼旅游观光带、红色教育旅游线、蒙洼研学旅游线等旅游精品线路。同时,支持地城枫柏岗景区建设,助力其创建4A级景区。大力创建阜南·柳沟乡村产业旅游创建示范区,全面提升景区规模质量和接待能力。推动蒙洼旅游观光带项目建设。

2、突出传统文化传承,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聚焦挖掘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丰富王家坝精神内涵。传承好淮河琴书、嗨子戏等本土非遗文化。注重利用农民文化节及中国传统节庆日开展民俗文化活动

3、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村镇文化服务中心、健身广场、运动场等。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实施“送戏进万村”,文化“三进”活动,实现全县应急广播全覆盖,培养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坚持文化体育公共场馆免费开放,推进体育强县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继续强化文化旅游市场监管。进一步健全文化旅游市场监管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全县文化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清除“黑网吧”,对问题突出,屡教不改的经营单位严查重处。

5、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国务院于2019年10月7日下发文件,批准阜南台家寺遗址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全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零突破,为阜南县乃至阜阳市赢得重大荣誉。根据1月18日市委、市政府在《阜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安排部署和市、县领导有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示精神,积极行动,做好遗址保护开发规划,开展台家寺遗址保护开发。

6、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大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足球、武术、排球、举重、轮滑等竞技群体体项目活动开展,加强校园体育,促进“体教结合”,培育体育人才。举办省级体育比赛,推进“足球小镇”建设,加强全民健身运动宣传引导,推进全县民众身体素质提升,建设健康阜南。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第9篇

一、工作目标

2020年上半年实现剩余8户28人精准稳定脱贫。2020年下半年对全区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巩固提升。确保全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46户7543人),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3600元,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贫困错评率、漏评率、错退率为零,贫困群众满意度100%。

二、重点任务

(一)高效推进产业扶贫项目

1、实施农业产业扶贫。一是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从项目实施和政策落实上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在扶贫产业发展中的示范性和带动性,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从吸收贫困户就业向发展扶贫产业方向大力迈进;二是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完成2019年35个农业产业项目的投产达效工作。结合区乡村振兴战略,采用“互联网+共享农业”、土地托管、联合生产、龙头带动等模式,围绕优质粮食产业、设施蔬菜产业、杂粮杂豆产业、中药材产业、良种繁育产业、食药菌产业、特色养殖产业等方面,大力谋划实施农业扶贫项目;三是加强产业扶贫科技培训和宣传。制定产业扶贫科技培训方案,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集中授课、现场指导、试验示范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户提高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发展和改革局、水利局、农业开发办公室、生态环境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扶贫办、各乡镇)

2、实施科技扶贫、扩大消费扶贫。推行区派专家服务团、乡镇建科技服务站、村派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技术咨询、培训等科技帮扶,提升科技扶贫整体水平。动员社会各界扩大农村产品和服务消费,大力拓宽农村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全面提升农村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大力促进农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进消费扶贫,促进贫困群众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牵头单位:发展和改革局,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扶贫办、各乡镇)

3、实施旅游扶贫。巩固东部古城景区、(、、)、中部新城三大片区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错位发展的格局,重点发展村为乡村旅游示范村,重点培养杜村、村、等1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发展增加家庭收入。(牵头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扶贫办、各乡镇)

4、实施电商扶贫。协调电商协会继续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电商知识培训和开设网店指导、孵化等服务,联系产业扶贫办和人社局等部门,充分利用资源,开展贫困户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培训。引导、鼓励农村合作社及农产品加工、手工业等产业主体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电商开展网络销售特色农村产品,根据电商市场需求开发网络商品,开办网络销售商店,扩大销售规模,优先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作物和加工的产品,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牵头单位:区商务局,责任单位:发展和改革局、农业农村局、供销社、邮政局、扶贫办、各乡镇)

5、建设扶贫加工车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发展为中心,以脱贫为重点,结合乡镇实际,引导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制作、标准件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在农村建立“扶贫车间”,实现贫困人口零投资、零风险、零距离就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2020年至少新建“扶贫车间”17个,至少实现10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牵头单位:扶贫办,责任单位:民政局、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应急管理局、生态环境分局,各乡镇)

6、规范股份合作扶贫项目。一是加强监管。及时关注入股经济组织经营状况,确保入股股金安全,贫困户按时足额分红。二是创新形式。本着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户的原则,鼓励入股企业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就业上岗。同时,各乡镇设立公益性岗位,统筹利用股金及分红为本乡镇参加公益岗位的贫困户发放工资,“以工代赈”提高贫困群众收入。(牵头单位:扶贫办,责任单位: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乡镇)

7、发展林业产业扶贫。一是继续借助林业项目建设,侧重向贫困户倾斜。大力抓好林业项目建设,将造林绿化项目、果品产业发展、科技推广项目等待遇补助资金的林业项目向贫困户倾斜,用足用好林业政策助力脱贫攻坚。2020年重点完成核桃微工厂建设;二是积极推进核桃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以乡为核心,以区绿岗林果种植合作社为龙头,建设西部核桃示范基地,辐射西部4个乡镇,种植核桃面积达5000亩;三是积极搞好科技下乡活动。动员科技人员下乡开展林果实用技术宣传和培训。2020年开展技术指导20次以上,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林果农户300人次以上,发放各类林业技术资料1000份以上。(牵头单位: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财政局、生态环境分局、农业农村局、扶贫办、各乡镇)

(二)扎实开展就业扶贫

一是积极挖掘就业岗位。围绕区内标准件产业发达的优势,挖掘管理规范、岗位适合、待遇较好、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典型企业,为贫困劳动力提供更多适合就业岗位;二是拓宽就业渠道。优先安排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和自主创业贫困劳动力入驻创业孵化园,落实房租物业水电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场地租金补贴。建立贫困劳动力就业服务需求调查常态化机制,利用张贴招聘信息、广播招工需求、就业服务微信群、开展专场招聘、线上线下就业信息推荐等方式,为贫困劳动力提供精准就业服务;三是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依托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和劳务输出项目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支持培训机构与行业协会、大中型企业、劳务输出机构等建立联合体,开展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四是深化“千企帮千户”志愿帮扶行动。动员17个乡镇和区直有关行业部门,继续做好贫困户和帮扶企业之间的双向对接服务,通过加强督导和定期通报,深化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实际成效。(牵头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扶贫办、财政局、各乡镇)

(三)全面落实扶贫惠民政策

1、开展健康扶贫。一是对建档立卡人口实行动态参保管理,按照政策规定对建档立卡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给予全额资助;二是对符合医保住院条件的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严格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报销结算政策;二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白内障患者,在定点医院实行免费治疗;三是实施大病集中专项救治,对罹患食管癌等25中大病的贫困人口,在定点医院进行集中专项救治,逐人逐病建立救治管理台账,做到发现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四是适当放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慢性病认定标准,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性病诊疗证》乡镇卫生院代办“一趟清”,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患者随时予以办理。五是建立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为贫困家庭日常保健和求医问药提供绿色通道。(牵头单位:卫生健康局、医疗保障局,责任单位:扶贫办、财政局、民政局、残联、各乡镇)

2、开展教育扶贫。一是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落实“1222”资助政策宣传制度,通过“一栏、两课、两信、两回执”方式,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二是落实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学前教育“减免保教费”、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含非寄宿制建档立卡等四类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普通高中“三免一助”、中职“两免一助”、中职国家奖学金等资助政策;三是实施“雨露计划”,对贫困家庭子女参加职业教育给予补助,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辍学;四是全力做好控辍保学。加强控辍保学政策宣传,完善各级控辍保学台账,健全辍学学生劝返工作机制,继续深入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实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目标。(牵头单位:教育体育局,责任单位:财政局、扶贫办、民政局、残联、各乡镇)

3、保障安全住房。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包括已脱贫户)住房进行全面大排查,摸清底数,建好台账,用足用好危房改造政策,对居住在危险场地、D级(整体危险)、C级(局部危险)危房中贫困户实施改造,确保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牵头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扶贫办、残联、民政局、财政局、各乡镇)

4、保障安全饮水。逐村逐户摸排安全饮水状况,实现贫困户自来水全到户,定期检测贫困户饮水质量,确保贫困户饮水达到每人每天获得水量不低于40升、人力取水时间不超过10分钟、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5%的标准。(牵头单位:水利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5、实施兜底保障。落实兜底保障政策要求,及时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低保线始终高于扶贫线。加强农村低保精准核查认定工作,重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缺乏劳动力通过产业就业帮扶依然难以脱贫的贫困老人、残疾家庭,加大排查工作力度,做到排查摸底全覆盖,及时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做到定期核查、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力争通过兜底保障,于2020年上半年实现剩余8户28人的脱贫任务。(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残联、扶贫办、各乡镇)

6、开展金融扶贫。为贫困户提供3年以内、5万以下小额信用贴息贷款,积极支持贫困农户通过创业发展实现增收。努力做好技能培训的金融支持,提升创业发展水平。加大对辐射带动力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多、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快企业的信贷支持。(牵头单位:金融办,责任单位:人行、信用联社、扶贫办、各乡镇)

(三)建立完善精准帮扶、脱贫、防贫长效机制

1、加强结对帮扶工作。一是严格落实“三日一网”制度。组织部要统筹推进各帮扶派出单位,深入开展“三日一网”活动,做到每月一个走贫日、双月一个交流日、每季一个恳谈日,办好好一个扶贫心愿网;二是加强培训。围绕中央和省市区扶贫脱贫重大安排部署和政策形势,至少举办1次覆盖全区帮扶责任人和乡村干部的示范培训活动,提高帮扶意识;三是强化督导。发挥大督查7个督导组优势,不定期深入乡村一线,实地督导帮扶工作,通过定期通报,抓好正反典型,提升全区结对帮扶成效,让贫困户获得感明显提升。(牵头单位:组织部,责任单位:区委大督查办、区直各部门、各乡镇)

2、严格贫困退出机制。一是瞄准目标精准施策。对照脱贫8户28人的脱贫任务和“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逐一摸准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和扶贫效果,明确脱贫攻坚的“战场”和“靶心”。二是健全台账。各乡镇、各部门要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围绕脱贫标准,重点对拟脱贫的8户贫困户建立脱贫过程台账,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三是严格贫困退出标准、程序和时限要求,对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启动退出程序,逐级申请核查验收,确保2020年上半年全面完成贫困退出任务。(牵头单位:扶贫办,责任单位:区直有关部门、各乡镇)

3、深化精准防贫机制。深入落实全区精准防贫机制,全力保障防贫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围绕因病、因学、因灾三类致贫返贫因素,针对“非高标准脱贫户”和“非贫低收入户”两类人员,动态监测、及时预警,开展精准防贫救助,精准发放防贫救助资金,真正从源头筑起贫困发生的“截流闸”和“拦水坝”。同时,对已救助人员明确专人结对帮扶,落实后续帮扶措施,确保防贫效果巩固不反弹。(牵头单位:扶贫办,责任单位:医保局、民政局、卫健局、教体局、财政局、交警大队、各乡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区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责制,坚持每月专题研究扶贫脱贫工作。健全完善区乡村三级书记遍访贫困户机制,夯实各级责任。落实扶贫专项工作牵头部门责任,制定方案,明确职责,形成大家一起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区直各部门要履行行业部门责任,抓好本部门扶贫脱贫各项工作。各乡镇要认真履行扶贫脱贫主体责任,完善双组长领导机制,加强基层扶贫机构建设,制定年度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高效推进辖区扶贫整体工作。(牵头单位:区委办、政府办、扶贫办,责任单位:区直各部门、各乡镇)

(二)结大扶贫专项资金支持和监管力度。建立财政扶贫资金增长机制,2020年计划投入区级财政专项配套资金2500万元,较2019年增长8.7%。将动态监管和绩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扶贫资金动态监控机制,强化扶贫资金绩效管理。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联审联签制度,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督导检查,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牵头单位:财政局,责任单位:审计局、扶贫办、区直有关部门、各乡镇)

(三)强化督导考核。区大督查办、区扶贫办要加强对各级各部门工作推进情况的检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确保工作落实;组织部门要严格各乡镇、区直各部门领导班子的扶贫脱贫考核工作,将干部结对帮扶情况纳入年终个人考核范围,对效果突出的干部列入提拔重用后备序列,对工作不力的进行严肃问责。(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大督查办、扶贫办,责任单位:区直各部门、各乡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