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园艺实训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20:37

园艺实训总结

园艺实训总结第1篇

根据教育部统计公报,民办高校在校生数已占到全部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1.9%,比重超?^了[1],说明近20年来民办高校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民办教育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由此可见,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肯定。但是目前从整个高等教育层面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已进入转型期,正在进入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方式转型的过渡阶段。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时期,我们必须认识到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目前对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措施不力,还是沿袭原有挂靠高校的办学模式、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突出民办高校的特色,更缺乏创新培养模式[2,3]。在这方面,许多公办高校探索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李子军等提出的构建研究型人才学“四主线二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倪师军等提出的“基于三大平台培养大学生三种能力”的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杨志平等提出的构建从“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李保云等构建了植物生产类“三层次、模块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均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目前,民办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为此,我们以园艺专业为例,提出了实验课、教学实习、实践课、实训课、毕业实习和创业教育“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保障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高了应用技术型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民办高校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

民办高校园艺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完整的现代生物科学知识体系、较宽厚的园艺基本知识,掌握较熟练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赏园艺、设施园艺等方向领域从事现代园艺技术推广、产业开发、经营管理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园艺专业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园艺专业注重“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具有基本知识和理论、熟练的基本技能、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园艺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园艺植物生产全过程、管理和科研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园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的适应能力。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知识要求: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与园艺生产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掌握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遗传学、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力要求:掌握园艺场规划设计、园艺植物栽培、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等方面的技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园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表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3.素质要求: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4.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主干学科为园艺学,核心课程有蔬菜栽培学总论、蔬菜栽培学各论、果树栽培学总论、果树栽培学各论、观赏园艺学、设施园艺学、果蔬贮藏加工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昆虫学。

5.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见表1。实践教学总学时为1348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8%。

二、“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专业实践使学生掌握园艺作物的种类与分类、生长发育与调控、园区规划与管理、良种繁育与选种育种、设施栽培、采后处理、果园、菜园年工作历的制定等生产全过程,了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初步知识。摒弃“黑板上种蔬菜、栽果树”的理论讲授,构建园艺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图1)。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践体系、综合实训体系和毕业实践体系构成,重点体现在六个方面(六位一体),在时间跨度上大致是由低年级(1―2年级)向高年级(3―4年级)伸延,在实践的深度、广度和实际应用范围上也是由简单向复杂、综合发展,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由室内分析验证到生产实际应用,具有梯形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课程实践体系的特点

1.课程实验中基础课实验有基础化学实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植物学实验、化学实验等,在第1―3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实验,有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农业气象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农业微生物实验、遗传学实验和土壤肥料学实验,在第3―5学期开出;专业实验如园艺植物昆虫学、园艺植物病理学、生物统计及田间试验设计、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果蔬贮藏加工等课程的实验在第5―7学期开设;其他如设施农业、果树和蔬菜3个方向选修课则分别在第6―7学用开设。基础课实验主要是进行分析测试、以验证理论,掌握试验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实验的任务则是配合专业课,解决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性问题,并逐步为综合运用奠定基础。

2.教?W实习包括植物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园艺植物昆虫学和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在第2―5学期执行。集中在校内完成理论和实践课中季节性强的实习内容和参观调查,如进行病虫害情况调查、农业气象观测、园艺作物种类识别、物候期观察和教学标本制作。

3.园艺专业实践课是结合园艺作物生产特点而设置的一门实践技术课,集园艺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实践操作于一体,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总学时240,在第3―7学期开出,内容包括果树、蔬菜、设施园艺的生产与经营,课程综合了基本技能和各项操作技术,三者有机融合,组成园艺作物生产基本技能的主体。

(三)生产实践体系的特点

生产实践体系包括实训课和实践课(包括社会实践)。实训课从大二开始每个学期80学时;实践课在第4―7学期进行,每个学期64学时。根据蔬菜、果树的生产季节安排学生在校内基地从事园艺作物的生产管理,对周边地区园艺作物的生产状况进行调查,参观科研、生产基地,开展园艺产品市场调查和分析。通过训练,较系统地掌握生产管理技术。

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2―3年级,主要是利用假期结合农村园艺作物的生产实际开展社会调查和科技咨询,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指导生产,解答园艺生产者提出的技术问题,了解农业发展和对专业技术的需求。

(四)毕业实践体系的特点

包括毕业实习和创业教育,安排在第6―8学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因人而异,力求毕业论文与经济建设和农村实际相结合,分类开展科学研究、生产实践调查总结、专题调查和示范推广。毕业实习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8周,安排学生到科研单位从事试验研究,去生产基地从事实地生产和科技推广应用,熟悉园艺作物生产、采后处理、贮运加工和上市流通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强化训练,努力提高毕业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毕业论文要求全员进行,毕业实践则一部分到招聘单位锻炼,另一部分进入生产管理环节,实行“模拟承包制”,给学生分地块,让其自己种地、施肥和栽树,自己管理,明确责任和义务,承包到人、到组,放手让学生参与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按农业产业的特点,划分为三个模块,学生以其中一个模块为实习的主要内容,兼顾其他一个或两个。三个体系之间相互衔接,彼此协调;在时间跨度上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延伸,在深度和广度上由简单向复杂,综合发展具有梯形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实践教学的层次性(阶段性)

第一层次(增强感性认识阶段):主要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学生一进校就接触专业。内容上安排种类识别、基本农事操作,使其了解农作物的种类、生长发育过程、生产用具、园艺设施和园艺植物的生产过程。

第二层次(培养基本技能阶段):在2―3年级采用教师示范和学生反复训练某些项目(如蔬菜的育苗、果树的嫁接与修剪等)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技能,对难度较大的关键技术,如果树整形修剪、蔬菜育苗、日光温室等设施的设计与建造、花期调控、果树施肥技术、花卉的插花艺术等给予示范教学,然后让学生反复训练,做到既有示范又重训练。

园艺实训总结第2篇

关键词:园林艺术实训基地技能培养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凸显出来,实操技能好,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很受欢迎,缺少实训和实操的毕业生会受到冷落,以技能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思想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导向。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一体化教学,在 “做中学、做中教”,创造真实的实训环境,达到“零距离”上岗,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园林技术专业建设了55亩的园林艺术实训基地,集教学、科研、实训、实习、技能鉴定为一体,使职业技能的培养得到保障,毕业学生深受企业欢迎。

一、实训基地设计理念

1.基地概况

为适应2000年来园林专业蓬勃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园林行业对园林职业技术性应用人才的需要,缩小毕业生从学生到岗位适应的时间,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投入百万于2003年5月在花都区花山镇建设了占地面积55亩的一个以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专业实训为主,兼备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艺术教学实训基地。园林艺术实训基地在建造上结合了西方园林和中国园林特别是岭南园林设计的通用特点,功能上更加突出“教学、实训、艺术”的理念。在营造上更加注重“实训、展示、服务、科研、培训”的基本功能要求,于2005年6月投入使用。

2.设计手法及理念

建设实训基地目的用以学生实习实训,故在整体规划布局采用中国传统自然式园林空间设计与现代规则式园林空间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整个设计风格将东方式园林特别是岭南建筑园林和西方园林有机结合;即展示了各园林类型和设计元素,又能集中体现教学和实训功能,在植物配置上尽可能将植物各科属的植物囊括其中,选用市场上常见的植物种类,并重点展现棕榈科、桑科、豆科、夹竹桃科等南方常用树种和花卉。

园林艺术实训基地总体以主干道、中心构架亭、水池和假山水景为中轴线,所有景观和实训场地按照此中轴线进行处理,期间现代的树阵广场结合展示用的草坪、花卉品种进行园林规则处理,加上流线型水池景观及喷泉组合、丰富的水池边小空间处理、开放式草坪空间这些景观规则式的穿插在里面;同时利用地形空间收放处理,运用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将实操区、岩石区、果园区、园林艺术展示区、植物整形区、水景区和盆景区等教学实训区用园路或水景串联起来,加上溪流景观处理这些自然式园林设计手法,充分的让学生行走在园林艺术实训基地每个区域都能体会两种不同风格园林设计空间处理的方式,为教学提供展示的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自然式园林空间设计与现代规则式园林空间设计两个园林设计方式进行直观、真实的学习、体会。

图1园林艺术实训基地总平面图及功能分区图

3.基地功能要求

根据园林艺术实训基地的基本定位和建设的基本原则,园林艺术实训基地在建设中必须体现“实训教学、展示、培训、服务、科研”的五大功能。

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素质,这就赋予园林艺术实训基地在功能上满足园林及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为学校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中级、高级的职业技能培养及专业的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现场实训。

园林实训基地内可在园林植物种类、植物配置、置石、园路、水景、盆景、陶艺作品、模型作品等提供展示,通过展示让学生或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园林及园林相关领域的一些设计基础、设计手法和设计原则,使学生或一些社会培训机构更加直观的掌握书中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在实操中的指导性作用。

在园林实训基地中,园林及园林相关专业教师可以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应用项目研究、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在满足教学和当地园林园艺行业发展的需要的同时,更好地为现代园林园艺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服务。

园林艺术实训基地除满足校内园林及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以外,还可以为企业或一些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提供园林行业中的各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为这些企业和社会鉴定机构在对社会再就业、下岗人员、职教师资、农民工等人群提供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培训服务。

园林艺术实训基地除为广州市政职业学校提供教学、科普等服务外,还立足于为花都及广州周边地区的大中小学校的学生提供学农体验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同时为广州一些企业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在绿化工、花卉工、假山工等工种提供培训、鉴定场所。

二、基地特色及作用

1.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一体化教学

园林艺术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在教学上把过去上课和实训分开进行的环节可以教学与实操同步,在工作实操过程中学习。该基地能有效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有效教学的效果。让任课教师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融理论课堂与实训场地与一体,并将理论教学搬入实训场地,提高学习时效性;将理论成绩考核与基地实操成绩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生产实习的师傅,在实训过程中,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式、任务式教学模式,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专业学习;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的同时,可面向企业积极开展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学生边学理论边开展实践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针对性。

2.真实生产环境下进行实训实习

该实训基地建设使用,强调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教学和各实训项目的开展,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在教学中过程遵循“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既“工学结合”、 “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更结合现代园林发展各领域进行针对性的植物识别、栽培养护、植物造型、育种嫁接繁殖、移植、盆景制作、陶艺制作、建筑小品设计与施工、各园林设计与施工、景墙设计与施工等实训项目,在真实的环境中学生体会从设计到施工的过程,在“学和做”中熟悉工作流程,及时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其专业职业技能的水平,并在学习中通过各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绿化工、花卉工等多工种的通过率。该实训基地开展的项目,学生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上岗,为企业和用人单位提供实用人才。实训基地的使用,使学生有很多机会进行技能操作与训练,由于实训基地设计的工作场景与真实的工作岗位相近,学生在经过实训后其技能水平接近实际岗位的要求,能在最短时间适应企业的岗位,在就业市场有很好的竞争力。

图2 园林植物栽培图3 植物造型实训图4 盆景制作实训

图5沙池放线实训图 图6 园林建筑实训(花架建造) 图7园路铺装实训

3.开展有特色的职业技能鉴定

基地除保证专业教学的要求外,该基地还要能适应专业的发展,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能工种的要求,设置了花卉工、绿化工、假山工、盆景工等工种实训,并可以进行实操鉴定,为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提供支持平台,学生在实训中就有目的的选择工种,在达到一定技能后,可以申报技能考证。可以为社会提供技能鉴定的场地。

园艺实训总结第3篇

关键词:园林;园艺专业;教学

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先进行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教授,之后传授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拥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进行相应的实际培训,或者到相关的企业或者单位进行相应的实习。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来讲,学生能够学习比较系统以及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所以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从而导致的就是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进入工作角色。这样的教学结果与现在用人单位的标准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很多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就业的时候经常找不到好的工作单位。

现在对于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重点定位是,能够拥有比较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同时能够在生产第一线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针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缺陷,广东省梅州的农业学校通过改变园林园艺专业的教学思路以及改善该专业的教育方式,冲破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模式,尝试将教、学、产、研进行相应程度的结合或者融合从而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

1 在教学方式上冲破传统的教学顺序,使用模块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1.1 科目模块的教学概述

把原先独立教学的科目进行相应的整合,与此同时将那些有着紧密联系的科目组成一个整体模块:将数学、语文、英语以及物理和化学等这些基础的科目组成一个整体模块,并且将植物生理学、植物栽培的相关学科、植物保护的相关的课程等相联系的科目汇总成为一个模块,测量学、园林的设计课程以及园林的相关施工课程等这些专业科目整合成为一个模块。

1.2 时间模块的教学

将原先传统的教学顺序进行改变,让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到自己的工作角色。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看,在一般的学校或者学院的教学计划,都是在第1、2个学期学习文化基础的相关课程,在之后的两个学期内完成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之后利用3个学期的学习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最后一个学期中进行实际训练或者去单位进行相应的实习。

如果使用模块教学方式进行园林以及园艺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那么在第1个学期中就开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第2个学期开始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将文化基础的相关模块放在最后两个学期进行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再让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反复的锻炼。在不同的学期中进行不同程度的实际训练,循序渐进地提升园林以及园艺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通过采用“请进来”以及“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将学校的教学以及企业的相关生产进行紧密的融合

2.1 “请进来”的授课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及总体概述

园林以及园艺方面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到新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学校需要聘请一些在专业领域有成就的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面对面地和学生进行相关知识以及技能的交流和沟通。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进行学习,所以他们几乎没有时间以及精力去关注学校外面的情况,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一些新型的专业理念,从这些成功人士身上学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从而改善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2 “走出去”进行亲身体验以及实践的教学方式的主要内容以及总体概述

要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就需要了解实际工作,同时接触相关的园林及其相关工作任务。学校不仅仅需要在校园内设立相应的园林园艺的实际培训基地,更重要的是能够与种植企业或者单位进行联系,建立相关的校外学生培训基地。

将教学和生产以及科研进行相应的融合,让园林园艺的相关种植企业进驻学校,同时让学生能够进入相关的企业或者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将教、学、产、研进行相应的结合,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能够提升园林以及园艺专业老师的业务水平,能够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提升了产值。

参考文献

1 高志勤.园林植物栽培学产学研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3)

园艺实训总结第4篇

关键词: 职教园艺技术专业改革 指导思想 改革措施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功能日益多元化,这对职教园艺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中园艺技术专业面临巨大挑战,我们必须进行有效改革,加强专业自身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化的职教园艺专业,作为培养新时期园艺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实现我国园艺业现代化的重任。下面,我结合近几年职教园艺专业教育教学经验,从园艺技术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学生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改革、师资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介绍职教园艺技术专业的改革和探索,供广大同仁借鉴和指正。

一、职教园艺技术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服务县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以特色为导向,突出本校园艺技术专业自身特色和教学特点,为县域经济服务,努力为我国园艺产业培养积极创新、甘于奉献、综合素质过硬、掌握现代园艺技术的新型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职教园艺技术专业改革的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的高技能、综合型人才,我始终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根据我国园艺产业的自身特点,构建了新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所谓新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岗位、技能和项目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按照其教学思路,首先明确园艺岗位名称,然后根据岗位确定学生所需要培养的技能,再通过实训基地中项目实践方式实验,最后颁发相应的技能证书。

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以指导性、整合性、高效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逐步实现了变重传承为重创新,变重理论为重实践,变重专一为重综合,变重个人为重合作,一切围绕培养职教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组织教学和管理教学。

新时期园艺产业就业岗位要求毕业生不但掌握园艺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等多方面技能,而且懂得与之密切相关的旅游、新农村规划设计等。根据新时期园艺产业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相关要求,我们对园艺人才的技能进行有效分类,一是具有扎实的基本公共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创新思维和能力、反思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二是过硬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扎实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新时期园艺产业的生产、管理、推广和销售等方面技能。基于上述技能特点,在技能培养中可以分解成学生基本素质培养、计算机操作、园艺果蔬花卉生产、果蔬花卉良种培育、园艺技术推广、园区规划设计等项目。对于这些项目中的技能培养,我们可以通过组织职教学生参加相关技能资格证书考试,检验他们是否达到了相关要求,同时使他们体会到将来就业的压力和氛围。

2.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职教园艺专业新课程改革要紧紧围绕培养新时期园艺产业所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强化课程设计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弱化知识理论教学,提高知识的实践性,强化实训基地的应用,构建高效的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要立足高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培养新时期园艺产业所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教学实践中相关项目和技能设置课程,并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3.园艺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职教园艺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实践应用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的学生,但是如果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则是不可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他们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这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科研能力的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非让老师们简单地考两个证或聘用一些工程师,必须规范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并使其不断完善和进步。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先组织一部分教师到生产园艺企业实践锻炼,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同时,积极聘请园艺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这样能够加强与学科带头人的沟通,提高学校的科技水平。另外,鼓励教师之间交流互动,进而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4.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职教园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园艺产业培养具有一定水平和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职教生的实践应用主要在实训基地完成,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校企共建,建成符合新时期园艺产业发展的实训基地,同时不断丰富实训基地的人文内涵,按照工学结合的建设思想,构建实训基地的硬件和人文体系。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我们要有效整合原有校内实训室和基地,使其成为生产、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重要场所。要采取教师指导、学生管理的开放式模式对其实施有效管理,为师生搭建科研平台。通过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园艺实训总结第5篇

关键词 高职;设施园艺;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332-02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3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1]。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理论性、加强实践性、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设施园艺是研究园艺作物设施生产的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是高职院校园林、园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地膜覆盖技术要点,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建造过程及其技术要点,设施栽培的环境调控技术、工厂化穴盘育苗、芽苗菜生产、园艺作物设施栽培管理等相关技术。汉中设施园艺发展速度较快,设施园艺产业发展中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科技服务能力不强、发展规模与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比例严重失衡,亟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础。因此,改革设施园艺实践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 高职设施园艺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3个方面[2]。实验大都是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实验方式大多也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常导致实验内容一致、结果唯一。这种状况下,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

2 高职设施园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实习时间过于集中,与实际生产不相适宜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般将教学实习集中安排在一个特定时间内,不符合当地作物生长规律。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为例,设施园艺课程开设在3年级第一学期,相应的教学实习也放在第一学期,实践教学内容“设施烟草漂浮育苗”错过了最佳的实际生产时间。

2.2 实践教学的地点及单位联系困难

由于任课教师的资源有限,实习单位的联系较困难。尤其是实习经费不足,制约了实习单位的联系与选择。另外,实习中的交通费用、食宿开支、学生安全保障等问题全靠学校任课教师解决,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有些内容仅仅组织学生参观,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3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缺乏[3]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关键。目前,高职设施园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几乎全部是园林专业的专职任课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未能参加行业、企业实践,缺少实际工作经历;另外,缺乏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造成实践教学团队专兼职教师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3 改革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3.1 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科学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保证实践训练的课时量。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为例,总课时58个学时,理论教学占30个学时,实验及实训占10个学时,教学实习占18个学时,即实践训练时间占总课时的50%。

3.2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汉中设施园艺生产实际,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更新实验内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实训内容,有计划地开设设计型、综合性、创新性实训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力,以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为例,教材规定20个学时的实验教学,调整为10个学时,选做5个实验:园艺设施类型的调查和结构观察,设施内小气候观测与调控,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置,设施花卉的上盆、换盆技术,设施花卉培养土的配置技术。教学实习内容优化为四大综合项目:电热温床的铺设(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张宅农场),塑料拱棚建造技术(汉中市南郑县烟叶生产基地),日光温室的建造技术(汉中市城固县柑橘生产基地),设施蔬菜、花卉等嫁接育苗技术(汉中市宗营花卉苗木基地)。

3.3 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和校外实习的指导和管理

对学生参加实验、实训、实习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严格要求,由专业教师指导整个过程,做好记载并且评定成绩[4]。实验、实训的考核可通过口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来考评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等级单独记入成绩档案。校外实习考核可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设计和答辩等形式进行,可以由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学生的工作实际情况。

3.4 加强校内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必须紧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探讨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标,建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多渠道、多途径筹集实训设备资金,降低办学成本。可以采取争取企业与各界的捐赠与资助、自筹资金、自己动手制作部分设施等措施筹集实训设备[5]。鼓励校内外实训基地积极开展产学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结合、以产养学,多途径、多种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为例,自2009年以来,先后与园艺公司、花卉公司等36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安排学生实训或定期参与生产实践。学生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实习热情,也拓展了职业技能训练。

3.5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给教师提供各种继续受教育的机会,为教师了解和吸收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积极创造条件,让部分教师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为教师进行科研和社会调查研究提供机会;改革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和酬金计算标准,吸引广大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为兼职教授,定期为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者从事毕业设计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促进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3.6 健全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科学的、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应该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实际生产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考核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根据实训实习学时,尤其是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实行全程全面考核[6]。例如通过实训、实习写实记录,设计相应记录簿,对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记载分析,予以评定。

4 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的设施园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强化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对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系园林专业2007级、2008级、2009级的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占72.08%,较有兴趣的占23.66%,没有兴趣的占 4.26%。这表明对高职《设施园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举措收效较好,值得在高职教育中大力推广。但是在改革探索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仍需要课程组教师和同学们共同努力去解决,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才能使设施园艺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6-11-06)[2012-06-02].http:///view/5307797.htm.

[2] 黎明.浅析高校实践教学[J].陕西教育,2008(3):25-26.

[3] 吴智明,赵春香,周俊辉,等.《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1.

[4] 杨和连,李新峥,陈碧华,等.《设施园艺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10(3):56-58.

园艺实训总结第6篇

P键词:辽宁省;7号文件;10年;成就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5-0015-04

自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10年来,辽宁省委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和落实,并制订了切实可行和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查性的实施方案与具体措施。我省以对国家、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态度,把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向活动要质量”的工作方略及实施“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科研和培训为两翼”的工作格局,把聚力质量提升,关注教师成长,关爱学生健康作为工作重点,对照文件条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科研、培训和各种体育活动。

一、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联席会制度,确保中央7号文件落实到位

1.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工作管理机构

我省14个市教育局均设立了体卫艺科(处),各县(市、区)教育局也都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了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专职干部;各级教研部门均设立了体卫艺的教研部(室),配备了专职体育卫生与艺术学科教研员。中小学校均配备了主管校长,设立体卫艺教研组和卫生(保健)室,卫生室配有专(兼)职的卫生保健人员负责学校卫生工作,形成了完善的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组织和管理体系。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中小学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为切实加强中小学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辽宁省政府于2008年6月3日下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辽政办发[2008]32号)文件,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主管教育的副省长挂帅,成员由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卫生厅、体育局、团省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组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我省中小学体育卫生与艺术工作的重大发展问题。

在省委领导的支持下,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工作纳入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特别是在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各市政府都将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加以强调和落实。另外,按照《辽宁省教育厅、卫生厅、财政厅关于印发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辽教发[2008]82号)文件的要求,在确保满足中小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师配备、体育艺术场地器材配备、中小学校教学卫生、生活设施、卫生(保健)室建设、健康检查等基本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经费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设施条件,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我省各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工作健康发展。2009年我省对省内贫困县区体育艺术器材配备进行了全面的专项调研,并撰写2万多字的调研报告上交到政府,根据调研报告数据和建议,政府通过召开联席会,决定连续2年,每年拨4000万元向贫困地区投放体育艺术器材,420万元购置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仪器,并设立了农村体育设施器材支助专项资金,各市地和学校也相应配套投入,几年来累计已达数亿元,有力地促进和改善了学校场地器材设施条件。2010年辽宁教育统计资料显示,我省小学和初中体育场馆面积达标率分别为91.4%和94.7%,部分城市所有小学、初中的体音美器材配备达标率均为100%。

二、充分发挥教科研训的引领作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1.把体育艺术学科教学研训工作年和创建教研基地学校作为特色发展的推手

辽宁省教育厅把2014年,确定为体育艺术学科教学研训工作年,并下发了《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辽宁省中小学体育艺术学科教学研训工作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教发〔2014〕27号文件。为了在全省范围内更好地开展体育艺术教学工作,实施片区体育艺术教育发展模式,构建区域的大教育格局,深化体育艺术教育联动发展,培养挖掘区域典型经验,将全省14个市分成3个片区,实施片区联动进行区域教学交流及管理。现已形成片区各展所长、各具特色和活力发展的态势。为了把体育艺术学科教学研训工作年落到实处,我省对体育艺术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全面掌握了当前我省体育艺术教学开课、教学基本功、体育艺术师资(年龄、性别、人数、学历、职称)、体育艺术场地器材设施与教具配备及课外活动等基本情况,并形成了报告。2015年10月在铁岭召开的辽宁省中小学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对我省体育艺术工作进行了务实性总结。

我省从2015年开始在省内学校开展创建教研基地学校活动。此项活动是辽宁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加强我省中小学体育、健康教育、音乐、美术学科建设,发挥精品校辐射功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体卫艺工作质量,使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科学、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根据《辽宁省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教研基地学校评选方案》中的评选条件与办法,我省已评选中小学体育艺术教研基地校61所,2017年还将继续评选39所,达到100所学校。这些学校正在按照教研基地学校的部署和总体要求,各自在争先创优和创精品上下功夫。到目前为止,在教研基地学校中已涌现出部级优秀课5节、省优秀课16节,并有3人代表辽宁省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并获得一等奖。2016年10月,在沈阳市实验学校召开的辽宁省中小学体育艺术教研基地学校建设成果交流研讨会上,省教育厅领导肯定了教研基地学校建设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提出了希望。

2.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增强学生体质

体育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中央7号文件和《课标》的总体要求,就如何利用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时间做到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又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一直以来是我省研究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出台了《辽宁省中小学w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及实施方案、《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督导评估实施方案》《辽宁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管理暂行规定》《辽宁省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系列指导性文件。我省规定体育课不仅要注重技能掌握,更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安排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练习内容。为此,我省通过每年召开一次教研会、每两年一次体育评优课、每年一次农村体育评优课、每三年一次教师基本功比赛等办法,强化了体育教学质量,激发了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规范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达到了规范中小学体育教学,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整体提升的目的。现已评选出150个辽宁省优秀体育教研组、120节辽宁省体育精品课和100名辽宁省体育教学名师。在第1~6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辽宁选送了90节课,取得12名在现场上课和30名一等奖课的好成绩。通过开展全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测试赛活动,监测和督导了学生身体机能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多年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竞赛活动的数据显示,学生身体各项机能水平均有了稳步提高。

3.以体育科学研究为统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自2007年中央7号文件以来,我省在“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提高”工作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倡导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科学研究由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的领域逐渐转向如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领域,这种转变不仅研究的方向发生了变化,而且研究的主体也由教师转向了学生,其成果为教师提供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指导,确保我省学生各项素质稳步提高。为此我们每两年召开一次论文年会;“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结题了部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6项。“十三五”有3项部级课题立项,为体育教师搭建了体育科学研究的平台,也有效提高了我省体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在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上我省有80篇论文获奖。

4.以体育教师培训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我省制订了分层长期培训计划,实行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研训一体的工作格局。从参加人员上分为三个层次:每年一次辽宁省教研员培训(培训者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骨干培训)和每年两次教师培训(提高培训)。从培训形式上,我们采取了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全面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具体有通识培训、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分层培训、以研代培、以会代培、以学代培、知识补偿培训、网络培训等形式。这些培训形式并不是单一的,是相辅相成和相互补充的,一次培训涵盖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对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起积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省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2011年和2012年由省政府出资,分别历时三年的省级骨干培训班和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已培训了骨干教师72人和学科带头人36人。2014年和2016年底,我省组织了两期660人次的市、县(市、区)研训教师培训,有效提升了研训教师的业务素质;2016年辽宁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深入研讨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教育教学与评价等系列问题,参培教师接受了先进的理念,开拓了思维空间。尤其是每年两次体育专业技能培训,不仅提高了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而且为有效指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省在参加全国展示课连续四年荣获得多个一等奖;在2011至2016年举办的全国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上,我省获得团体一等奖,无疑受益于上述培训。

5.以送教下乡、对口帮扶等形式为抓手,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体卫艺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2016年4月,我省组织来自省内9名中小学体音美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专家团队,以盘锦市大洼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兴学校”为基地,对盘锦市、大洼区及周边地区200余名体育艺术学科教师开展以专家讲座、示范课引领与点评、实地培训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体音美学科“送教下乡”教研活动;11月,又组织体育学科教研员赴法库,就该地区打造“三乡”进展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此外,我们还分别于5月和9月组织部门及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对口部门深入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开展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学科教学的一对一指导工作,得到地区和学校的高度赞誉。上述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充分发挥各项体育活动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活动既是对体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又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为此,辽宁省一贯重视学生的体育活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在全省范围内发起大课间活动,尤其中央7号文件以来,我省在秉承大课间传统的基础上,又广泛开展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艺术2+1”项目“学生校园每天锻炼一小时”,并积极开展一校一品、一球一操和校园足球等活动,活动具有范围广、内容丰富、实效性强等特点。

1.广泛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重视质量和效果

大课间活动是辽宁的传统优势项目,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辽宁召开的全国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展示会以来,我们始终将大课间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定期有检查和评比。我省大课间活动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做操(国颁操、国颁操加自编操、国颁操加班操等)。第二阶段增加体育活动项目。就是在大课间活动时每班要确定一个活动项目,器材由学校提供或学生自带,活动20分钟后开始做国颁操,然后整齐的队列回教室;第三阶段跑操。这种大课间方式是由盘锦发起的,然后逐渐辐射全省;第四个阶段体育与艺术结合。这也是我省贯彻“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艺术2+1”项目和“学生校园每天锻炼一小时”和校园足球一项重要举措。这项举措为学校和学生搭建了活动平台的同时,极大地拓展了学校和学生体育和艺术活动空间,更主要的是我省中小学大课间在保证30分钟的活动时间的基础上,要求增加活动的强度,以达到有效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目的。

2.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卓有成效

为贯彻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精神,辽宁省下发了《关于全面启动辽宁省青少年学生阳关体育运动的通知》,并于2007年6月1日起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启动了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和举办了启动仪式。省内各市也都以不同形式启动了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辽宁省在“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目标的引领下,通过积极推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工作,在开足、开齐体育课的同时,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结合;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体育活动结合(三结合)和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锻炼、校外远足、定向越野、冬季长跑等多种体育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陶冶身心,掀起了我省校内外健身活动的热潮。

我省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学校阳光体育节和体育项目普及等活动,认真组织、合理安排班级体育活动。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活动方式和内容,鼓励学校开展体育创新项目和特色项目活动,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做到“校校有方案、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校园群体活动格局。

3.积极推进学生体育、艺术“2+1”项目,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活动内容

体育和艺术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艺术素养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为确保学生体育、艺术“2+1”项目长期深入开展,我省在开齐、开足体育、艺术课,保障中小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文体活动时间和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都要建立3队2组1活动(音乐乐队、合唱队和舞蹈队、美术绘画组、书法组、体育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局面,把每个学生都能够至少参加两项课外体育活动和一项课外艺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作为今后常抓不懈的工作。继2010年6月教育部在铁岭市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观摩研讨会后,我省分别于2010年10月和2011年5月先后在营口市和铁岭市举办了两届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现场展示会,极大地促进了我省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目前,辽宁省已形成学校体育艺术“多加多”的良好态势。

4.扎实开展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通知》(教体艺[2011]2号)(以下简称《规定》)和全国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及时召开了动员落实会,下发了具体实施方案和《辽宁省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并转发了教育部文件。要求各市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和将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列入课表,强调把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作为今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

为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保证体育与健康课、体育活动课、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和次数,我省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开展体育俱乐部活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安排活动内容。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落实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以及W生“体育艺术2+1项目”作为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日常检查项目,对未落实的单位,一律取消参加各种评先表彰资格。市级每年一次、省级每两年一次。学校要把每天落实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作为班级评比,班主任、体育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我省明确规定,县(市、区)教育督导部门每年进行一次体育专项督导,市教育督导部门每两年要进行一次体育专项督导,省教育督导部门每三年进行一次体育专项督导。由于开展工作扎实有效,教育部先后在我省大连市、鞍山市举办了全国“落实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现场研讨会和2011年5月在铁岭市召开的辽宁省体育艺术“2+1”现场会,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及时推广了辽宁省“落实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经验和做法。

5.广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

根据《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精神和总体要求、确保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落到实处,我省加大校园足球投入,2016年投入1806万元,今年投入1119万元总计共投入2925万元资金(不含各市的经费投入),用于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及教练员培训、器材投入和场地修建和维修项目。为加强质量监测,实施动态管理。2016上半年和2017年4月,辽宁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对首批402所和第二批149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校园足球试点县(区)进行了动态评估,对于做出成绩和有经验的学校实施经费和器材倾斜,对于不作为或原地踏步的学校进行限期整改处理,通过专家组进行督导和指导工作,使全省551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全部达到合格以上标准,其中沈阳、大连市优秀率达到60%以上,有力地保证了校园足球运动普及、教学与训练和竞赛等顺利开展。为加快我省推进校园足球的普及,我省要求所有学校每周每班至少上一节足球课,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足球课的学时数要加倍,保证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够掌握足球的基本技术,会欣赏足球比赛。为使我省校园足球在普及基础上提高,推进校园足球改革与发展,至2016年,我省每年都进行两次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和分区赛,组队参加全国各级别中小学生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今年6月,将在大连市举办辽宁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学及展示现场会,对全省校园足球教学进行一次大检阅。

四、发挥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杠杆作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

始创于辽宁省的初中学生升学体育考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接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或保持,下引发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2007年出台了辽宁省初中体育考试改革的新方案。该方案在内容、项目和分数标准上,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做了适当的调整。一是将30分改为60分计入初中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的总成绩,使分数增加一倍,提高了社会关注度和学生、家长的重视程度。二是改变过去只有身体测试项目没有锻炼项目,增加了男1000米、引体向上、女800米、仰卧起坐项目,促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三是将毕业一次性考试改为初中阶段每年都有督促检查性考试。四是增加了体育卫生常识考试内容。

2007年,教育部将辽宁省作为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实验省,而锦州市作为全国六个试点城市之一,至今已经坚持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近30年了,而且也取得一定成效,初中学生的各项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

从2011年开始,我省出台了体育测试成绩纳入高中学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内容,凡是体育测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发高中毕业证书。这项举措的出台,有力引导和激发了高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对于延续初中体育考试成果和提高高中学生身体素质起积极作用。

园艺实训总结第7篇

关于校园书法活动总结精选范文   为了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书法魅力,共同庆祝祖国六十一华诞,同时也为了检验学生练字的效果, 20xx年9月30日下午午练时间我校开展了硬笔书法展示活动。

  通过这次展示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同学们的练字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比赛中还涌现了一批佳作。

  一、取得的成绩:

  1、字形挺拔,笔画流畅,有的还能写出笔锋,颇具书法韵味。

  2、整幅作品布局合理,美观大方。

  3、大部分学生能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干净,很多学生都努力一次写对,不用橡皮、涂改液。

  二、不足之处:

  1、从展示现场我们看到学生执笔方法与写字的姿势不正确,尤其是距离桌面太近。

  2、从学生的作品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书写中书写不够规范,笔画的衔接不够严谨,各部分的位置安排不够合理。

  三、努力方向:

  1、重视写字教学。老师要先指导学生对字形、间架结构进行仔细观察、辨认,然后对难写易错的笔顺作重点提示。

  2、确保练字的时间。每天坚持20分钟练字时间,班主任必须到岗,将午练落在实处。

  3、规范书些工具使用。适当控制使用自动,合理使用中性笔和水笔;适当控制修正液、橡皮等工具,从细心培养学生认真的书写态度,降低写字的出错率,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关于校园书法活动总结精选范文   这学期我执教的是初一年级书法兴趣小组班。一个学期的毛笔书法教学结束了,回想一学期的工作现做如下总结:

  一、 教师方面

  1、作为毛笔书法的辅导教师,认真对待每一次辅导。课前备好课,从不上无准备的课。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师出示范字后让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优缺点师生一起把字写到最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那么,在评价中,自己的鉴赏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同时学习书法的兴趣也会更浓。正是由于老师的尊重使得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在课上,当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之后,同学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互评,从而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提高自己。教师在给学生进行评价时,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给予针对性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提高。

  2、注重阶段总结与复习。每学完一个基本笔画,我就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的复习展示,让学生在不断总结训练中得到一步步提高。

  二、 学生方面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学习书法积极性提高了,乐学,想学,学习的效果也自然很好。他们在课上,无论从基本的坐姿,还是基本笔画都能够做到稳中有进步。从整体看,在整个学期中,书法写的最好的有这样几名同学,芦玉洁、曾元培、刘彤、朱康奇等同学,他们的字从基本笔画到间架结构都比较好;在整个学期中,毛笔书法进步比较大的有:牛东志、张鹏媛等同学,他们由于自己的努力,水平有较大提高。当然也有书法水平偏低的同学,她们是因为练书法时间较短造成的。纵观本学期全班书法水平应该是稳步上升的。

  三、 不足之处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所以在指导时,出现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个别学生书法水平始终没有明显的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以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同时不断增加自己的理论素养,来充实和提高自己,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尽力照顾到每个学生,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给参加次数少的同学多补课,从根本上改变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中,有成绩也有不足,我将扬长避短,从而使今后的毛笔书法教学再上新台阶。

  关于校园书法活动总结精选范文

  20xx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XX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活动。在几天的培训中,各位授课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不论是从书法理论,还是到书法实践技能,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它不仅仅是一次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传递着一种责任,那就是传承祖国书法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深知此次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下面就本次培训学习,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提高了认识,重新审视了书法艺术对人类的重要影响

  书法艺术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法教学是传播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书写与审美及语言文化规范化水平的迫切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无纸化办公”的普及,人们的书写水平正在日益下降。孩子们迷恋网络,成年人对计算机产生依赖。面对书写技能退化的严重事实,弘扬和传承经典的中华书法文化和艺术,教育孩子们周周正正写字,端端正正为人,是时代的迫切需求,具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对书法理论有了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这次培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卜希旸教授的书法概论课。从甲骨文、钟鼎文的辨识到说文解字的汉字演变,从汉碑古隶的风格谈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的意境,卜老的讲座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使我受益匪浅;卜老的风趣幽默、渊博、平易,给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堂课使我领悟了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书法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作为书法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它传给后代子孙并发扬光大。

  三、培训弥补了我的书法艺术理论修养上的短板

  这次培训班里有不少学员都是有一定的书法基础的,我也算其中一个。但是,我的书法理论修养一直是我的书法技艺的一块短板。

  总之,此次书法培训学习不仅提高了受训教师的书法水平,也对传承民族的文化艺术,修练个人的涵养素质,对今后在学校进一步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要尽量挤出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积极行动,尽快地消化和吸收培训的知识,尽快达到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努力为书法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校园书法活动总结精选范文

  20xx年11月22日,由甘肃联合大学河柳文学社和书法协会牵头举办了“让书法艺术走进校园”的讲座。

  在烈风寒雪的冬天,举办如此高雅的活动实属难得,但诸多社员和听众的到来同样不易,晚上七点,空旷的教室中便弥漫起一种特别的气氛,数位老师在前,同学们在后,大家在教室里端坐,坠针可闻,只等着九州书画艺术教育培训中心的的几位老师上台讲授书法艺术的魅力。

  首先,由河柳文学社社长刘文浩对整个活动做了详实的介绍和简短的开场白后,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由冯海威老师上讲台开始讲解硬笔书法。

  冯老师虽然年长,但精神劲儿却不亚于年轻人,他用宏亮的声音告诉大家:“硬笔书法也是一门艺术。”这让大家都有了一丝明悟,原来硬笔不只是写字的,还有欣赏价值。冯老师又说:“书法具有双重的价值,硬笔书法更是如此。从实用价值来说,硬笔书法具有书写的使用功能;从艺术价值来说,字,不仅仅是字,他还蕴含着更深层的含义,俗话说,字如其人。我们看字,更应该欣赏,欣赏字的美学特征,欣赏字所蕴含的人格倾向,方圆之中,字体的布局是一个人内心气质的外显,和人格品质的凝形,中国人素来讲求中庸之道,写字才有了藏锋之说。在现今这个时代,国学淡化,艺术沦落,只有让写字的艺术代代传承,才能无愧于祖先。”在希冀的言语中,冯老师还说:“艺术界有句话说,写好风飞家,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算是冯老师给大家最核心的启示吧,从小事做起,从恒心开始,从校园做起,从青春开始!

  第二位是张克俭老师,他带着和善的笑容说:“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是书法,只有把写字升华为艺术的写字才叫书法。”张老师给大家讲述了他的写字经历,讲述了他是如何学习理论,再把写字变成一种艺术的,他说,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人认为书法艺术已渐至灭亡,他对此持否定态度,“汉字不亡,书法不灭。”铿锵的声音让喜欢书法的大伙儿更增信心,他说,学习理论,模仿前人,最终开拓创新,写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身神采来,他又提醒大家,书法学习要注意笔法和技法的的锻炼,从学生时代做起,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从关乎国家和民族上讲,我们更应该重视书法吧。书法不仅有其存在的价值,更有其发展的前途,因为除了老师,还有国人中无数喜欢书法的人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虽不见往者,但我们都要做一个往者,传承文化,尽一份力!”这是张老师给大家的结束语。应当如此,书法艺术作为国粹,传承是必须的。

  接着,在老师们的演讲结束后,进入了自由询问环节,大家踊跃提问,老师就字而解说,两位老师妙语连珠,在十分轻松的环境中,同学们学到了书法写字的要领,部分同学还想老师所求书法作品,老师们欣然挥笔,现场气氛由静谧转向活跃。

  最后,由九州书画艺术教育培训中心的马校长做了总结,并强调学习书法必须注重书法技巧,恒心以及传承的重要性,马校长说得庄重,同学们听得振奋,书法艺术的讲座显然让大家收获很多。

  所有的举办及组织人员,还有九州书画艺术教育培训中心的老师们合影留念,标志着这次讲座的圆满结束。有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的,大家都该努力!

园艺实训总结第8篇

一、当前园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艺专业是一个传统的老牌涉农专业,但近些年来,主动选择就读园艺专业的生源逐渐减少、学苗质量逐年降低,许多职业学校已经相继停办了这一专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及家长对“涉农专业”存在偏见外,笔者作为多年从事县级职教中心专业教师认为,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滞后是主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生活环境、饮食安全及质量的要求都在快速提高,景观园艺及果蔬园艺产业发展呈规模化、科学化、有机化的发展态势,必然要求对园艺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要提升层次适应需要。即,由粗放型向精准型方向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专业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实践及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精准园艺专业人才,专业教学手段及教材建设必须适应园艺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对于为学生搭建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培养适应实际生产经营需要的综合素质关键性要素。由于地理、气候、学生素质的等要素的差异,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应体现区域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在课程设置上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本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尽力避免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手段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市场营销、信息处理、策划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提高。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应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该教材一般较系统地编入了本专业通用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通过系统讲授,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理论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应当增加体现区域性、时代性和地方特色的内容,深度开发“校本教材”,以弥补国家规划教材的不足。从几年来的实际应用来看,校本教材体现了区域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紧密对接当地设施园艺产业群。即,本专业产业需求什么,就编写讲授什么,区域重点发展哪些品种,就精讲、精练哪些品种的栽培技术。由于校本教材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教学内容项目化、技能训练模块化,达成了以任务驱动的教、学互动教材体系。同时,将本行业市场规则、行业准则、职业道德,行业选人用人标准、管理制度、安全环保要求等常规教材中很难找到的内容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校内提前感受职业人的社会性文化氛围,启迪学生智慧、吸引学生好学,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从事园艺生产经营,因此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为区域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持。

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推进“理实一体”教法改革是保证专业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推进“理实一体”教法改革就是就是利用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对经过精细整合的教学内容进行影音、动画等声、光形式的生动展现,将抽象的理论、繁复的推演简单化、直观化。同时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同步实施紧密配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无缝对接、交替进行,最终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落实“理实一体”教法改革的关键要素是,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力,重新整合专业理论知识与能力类型,构建循序渐进、诸层上升的专业能力训练模块,将实践项目化教学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践中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角色得到充分体现,让他们在既动脑又动手的学习过程充满快乐,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无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强化训练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的技能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学生的技能培养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重点,是专业教学的核心任务。课程考核和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效果认定是培养质量控制是关键环节。为此,要落实与培养策略相对接的“强化训练”和“阶段考核”相结合的技能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训练”就是指为了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最快、最好的转化为专业技能而进行的及时、有效的实际操作训练;“阶段考核”就是把专业知识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完成一个模块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技能水平测试,只有达到规定的标准才能进行下一模块的学习。通过近期专业课程学习训练目标的积累,达成中期、远期教学目标,进而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实际技能。在课程安排中,“强化训练”等技能实训课的比例占总课时的50%以上,同时学校还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晚自习技能辅导,周六技能实训及阶段性实践操作技能比武考核。形成“低年级实习周,中年级实习月,高年级顶岗实习”的实训模式,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实训时间和效果。

在学生技能水平检测方面,采用“阶段过关”考核办法,在根据行业岗位特点及项目要求精细安排考核内容,考核时间服从于模块化训练安排,形成“周过关、月过关、学期过关、学年过关、毕业过关”的梯级考核模式,使教学效果和学生技能培养状况处于实时监控中,在整个考核体统中,专业教师都实时跟进,学生每天有收获、每月有长进,专业素质步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保证。

五、推进“校农合作”是强化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形式

园艺实训总结第9篇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园艺产业的发展,传统园艺技术专业必然向现代园艺技术专业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高专园艺专业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必须进行专业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介绍了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与实训基地建设等4个方面介绍了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改革的措施,以期为该专业的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改革;指导思想;措施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园艺产业的功能出现多元化趋势,绿色食品、无公害栽培、生态农业、观光园艺以及园艺产业设施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形成与发展等都使现代社会对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传统园艺技术专业必然向现代园艺技术专业转变。现代园艺技术专业,作为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掌握现代园艺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技能的高等应用性人才和现代观光园区及新农村规划设计和管理人才[1,2]。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高专园艺技术专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1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铸品牌,突出园艺技术专业建设特色、职业教育特点、为地方经济服务,围绕现代园艺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加强以现代园区和新农村规划设计、现代园艺产品生产技术为能力“主线”的职业素质培养,努力为现代园艺产业培养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综合职业素质高、掌握现代园艺技术的高等技能应用性人才。

2改革措施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笔者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根据现代园艺产业发展的特点,构建了pti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谓“pti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岗位(post)+技能(technique)+项目(item)的一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岗位技能项目”和“工学结合”的思路,首先明确职业岗位名称,然后根据岗位特征确定岗位所需要的素质和技能,再通过“项目课程体系实践过程考核”的方式来实验,最后通过“技能证书”来检验[3]。

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性、整合性、先进性、实践性”为原则,实现5个转变即变重传承为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变重理论为重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变重守业为重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变重专才为重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变重单干为重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一切围绕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技能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

现代园艺产业就业岗位要求园艺专业的毕业生不但要掌握园艺产品(花卉、果树、食用菌、蔬菜等)生产、管理、推广、销售等各方面技能,而且要懂得现代观光园区及新农村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根据现代园艺产业就业岗位对毕业生技能的要求,将园艺人才的技能分为3类,即3个支撑点支持学生未来的就业。第一支撑点,具有过硬的生存与发展的公共素质,主要有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反思意识和终生学习能力、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第二支撑点,扎实的基本技能,主要有英语会话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三支撑点,熟练的专业技能,主要为现代园艺产品生产、管理、推广、销售等技能和观光园区规划设计技能。根据上述3个支撑点,在人才培养中分解成现代公民素质培养、英语应用、计算机应用、体育、园艺植物生产、园艺良种培育、园艺技术推广、园艺产品营销工作、园区规划设计项目、园艺景观设计、园艺景观建造、新农村规划设计、新农村绿化、组织培养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项目。对于各个项目中的专业技能,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中心的相关资格证书考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各项目的要求,同时也使他们得到了未来就业的“敲门砖”。

2.2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园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紧紧围绕培养现代园艺产业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强化生产实用性,突出技术应用性,弱化理论系统性,提高知识运用综合性,校企合作、全员参与,打造出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根据pti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按照“培养掌握现代园艺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技能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和“培养现代观光园区及新农村规划设计和管理人才”这2条能力主线,基于3个支撑点中各个项目涉及的主要技能设置课程[4]。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3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园艺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学生,但无实践经验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的。因此,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使“双师型”教师成为园艺专业课教师的主体,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是简单地让老师拿个“双证”或引进一些工程师,必须规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从培养和引进2个方面下功夫[5]。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可选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实践等综合能力快速提高。另外,积极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担任兼职教师,近2年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从申氏菇业有限公司、天马菌业、现代农业园区世锦公司等单位聘请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5人担任了兼职教师,从而加强了与企业技术带头人的沟通,强化了校企合作。另外,还鼓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从而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

2.4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园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园艺产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过程主要在实训基地中完成,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成为培养高质量园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保证。立足当地、因地制宜、精心规划、强化管理、校企合作,建成符合现代园艺产业发展规律的、培养学生园艺专业技能所必须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濮阳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根据“校企双赢、资源共享、仿真实训、校内外基地有机融合”的原则,丰富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按照“人人动手、参与全程、内外结合”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构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的硬件和软件体系。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把原有校内实训室和基地进行整合为生产、科研、培训、推广、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四大中心,即园区和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心、植物组织培养实训中心、现代园艺产品生产中心、园艺作物育种实训中心。对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实施“教师指导,学生管理”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以科研项目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兴趣小组为载体,搭建师生互动平台。由系教研室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教师从科研项目、系教研究室从实验经费中提供经费支持并负责技术指导,教师、学生按照协议负责具体实施操作,在基地所获得的产品由课题组、学生负责销售。通过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学生参与校内实训活动的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濮阳市园艺产业集聚区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按照“校企双赢、资源共享”的原则,与周围的濮阳现代农业园区世锦公司、濮阳市中原绿色庄园、濮上园、申氏菇业有限公司、天马菌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使这些企业成为学生实习的重要校外实训基地。另外,对校外基地建立了“企业为主、学校参与、共建双赢”的管理运行机制,成立了由校企双方共同参加的基地运行管理小组,共同协商基地接纳学生的实践与规模,企业指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在企业按照生产要求担任临时性技术与生产人员,实现了校企双方的深度结合。这些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强园艺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3参考文献

[1] 郭正兵.高职高专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8(8):121-122.

[2] 许学明.高职教育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3):62-64.

[3] 董自梅,谷延泽,朱学文,等.高职高专园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讨——“pti工学结合职业素质目标分段培养模式”分析[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