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县域金融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20:18

县域金融论文

县域金融论文第1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样本县的实证研究,分析了西部县域金融制度变迁发展过程,探索西部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的路径选择:在大力发展西部县域经济的宏观背景下,鼓励和支持西部合作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发展,加大对政策性金融的优惠扶持力度,控制金融资源的流出,强化金融组织的县域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效应。

【关键字】西部县域金融;金融制度创新与发展;西部经济与增长

一、引言

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这是新制度经济学(NewlnstitutionEconomics)的一个基本问题,也被我国的改革实践所证实,“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就较好地解读了制度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JognN.Drobak,JognV.C.Nye,2003)。因为,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一直被人们用来使其相互交往具有稳定性,并且提供特定的激励框架。对于金融制度的解释,国内学者撰文定义的较多,但从纯粹制度学的角度考察,金融制度实际上是有关金融交易、组织安排、监督管理及其创新的一系列在社会上通行或被社会采纳的习惯、道德、戒律、法规等构成的规则集合,其实质是为调节人际关系并总在金融领域存在的行为规则,金融制度创新或变迁的激励来源于风险的规避和利润的追求。研究表明,金融制度既可以成为经济进步的工具,也可以成为经济停滞或衰退的工具。进一步说,金融制度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成为促进经济进步有力而有效的工具(范恒森,2000)。仔细审视我国的改革,应该说,我国以渐进式推进为基调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但各项改革推进到今天已进入攻坚阶段,正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从金融实践看,我国的改革之所以进一步深入推进十分困难,有些经济学者认为金融体制或金融制度问题是其“瓶颈”,也是其“突破口”。所谓“瓶颈”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是指目前现有的金融制度安排已经走到了尽头,或者说制度变迁已经出现了边际效率为零的状况(陈宗胜,2000),金融制度亟待创新与发展,特别是西部县域金融制度亟待创新与发展。为此,本文选取四川省达州市所辖的A县、B县和C县3个县为一组样本个案,对西部县域金融制度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以试图通过本案例的研究,探索中国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的最优路径。

二、一般描述:基于制度变迁的实证考察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经济史学家诺斯(DouglassC.North)指出,由于技术进步和人口的增长,会使一个经济中某些原来有效的制度安排变成不是最有效的,新的制度安排就可能被创造出来以取代旧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变迁是由于新的、有利的经济机会而产生的。调研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10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渐次深入,西部县域金融制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变迁轨迹。

(一)从金融趋同到市场退出:改进的资源配置

样本表明,西部县域金融制度正在经历着一个逐渐改进低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反映在金融趋同向市场退出的变化进程之中。

1.金融趋同:资源的浪费。一般地,金融的聚集程度应与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金融资源的空间流转水平相匹配(Florence,1948)。调研发现,西部县域金融组织种类和金融产品的趋同性特征十分明显,导致了县域金融在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多元化、差异化金融需求的同时,也增大了同一社区金融同业竞争的压力、进而形成了事实上的资源浪费。一是金融组织在空间分布上十分均衡。除1个样本县将城市信用社归并到当地农村信用社外,其余样本县都设置了人行、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县支行、城乡信用社、邮政储蓄9类金融机构。金融组织种类的设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无关,呈“互挤型”的区域金融聚集状态,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二是金融产品在纵向服务中基本同质。县域银行业机构主要经营存贷款主营业务和中间业务两大类,金融产品同质性较强。在县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城乡信用社经营的业务差异不大,在县以下的农村,农行营业所、乡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都主要经营存款业务。

2.市场退出:资源的改进。近年来西部地区的部分县正在推进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策略,这种退出,一定意义上说是金融资源配置的改进,但同时又造成了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支持力度的削弱。一方面,在保持金融组织种类不变情况下的网点撤退。1997年至2002年样本县6年时间分别撤销159个、降格133个基层营业网点,而且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特别是2001年农村撤销或降格的网点数最多,达142个,占撤销或降格总数的48.6%。一方面,在加大资金组织力度情况下的资金运用权限的上收。主要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县支行的贷款权限较以前大大减小,只能发放小额质押贷款和部分足值资产的抵押贷款,其余新的贷款发放或者建立新的信贷关系均须逐笔、逐项上报各自的市级分行,甚至省级分行。

(二)从金融剩余到金融流失:区域的经济视角

1.金融剩余的产生。样本显示,西部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城乡居民以储蓄存款为主要形式产生和聚集了大量的金融剩余,集中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农户储蓄剩余。1993年到2002年样本县农户储蓄存款余额每年以10%~30%的速度高速增长,而同期农户贷款余额占农户储蓄存款余额之比从1993年末的77.5%下降到了2002年末的50.6%,特别是2001年末这一比例降低到了26.33%。可见,农户在为金融机构提供储蓄的同时得到的贷款支持呈逐年下降趋势,由此形成农户储蓄剩余。需要说明的是农户储蓄存款的20%~40%是农户用自己的劳动通过在区域内或区域外务工的方式形成的。同时,小额农贷需求与县域经济发达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即源于小额农贷额度设计不合理而出现了小额农贷需求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样本县受到了限制,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剩余的积累。第二层面,银行存差剩余。近几年样本县银行存贷差呈迅速扩张的趋势,特别是1998年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表现得更为明显。2002年末样本县银行存贷款差额达33.77亿元,占当年各项存款余额的1/3强,即使剔除缴存存款准备金、邮政储蓄、贷款核销等因素后,仍有17.57亿元的可贷资金,分别占当年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的19.47%和31.17%,于是在农户储蓄剩余基础上最终产生了大量的金融剩余。

2.金融流失的渠道。从样本调研看,西部县域地区大量的金融剩余主要通过三条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到了县域外。一是邮政储蓄。样本县邮政储蓄余额从1993年的7741万元逐年发展到2002年末的89485万元,增加了近11倍,年均增速达20%以上,邮政储蓄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之比在6%~12%之间,邮政储蓄年净增额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净增额之比9年时间有7年都在9.5%~23%之间。二是资金上存。样本县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县支行和农村信用社将县域内组织的大部分资金上存到了各自的上级行社。2002年样本县上存资金净增额达46130万元,分别占当年存款净增额和贷款净增额的68.25%和73.7%。三是异地拆贷。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A县和B县的地方性金融机构通过异地贷款、拆借的方式违规将县域内组织的部分资金投向了区域外,而且金额较大,从1997年的28848万元逐渐剧增到了2002年的51081万元。这两个样本县的外拆、外贷资金余额与同期各项贷款余额之比一直保持在11%~14%之间。

(三)从资产恶化到经营亏损:低效的营运结果

西部落后地区县域金融机构经营效果一直不理想,资产质量差,经营亏损金额较大,成为西部县域金融制度变迁的显著特色。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1.巨额的不良贷款。2002年末样本县的不良贷款余额近30亿元,是当年存款余额的1/3和贷款余额的1/2强。最近10年,1995年以前不良贷款占比相对较低,此后基本上都在50%左右,经济条件越差的样本C县不良贷款占比越高,有的年份甚至高达60%以上(见上图)。

2.较差的经营效益。与巨额的不良贷款相对应的是较差的经营效益,除A县在1993年和2002年获得了很少的盈利外,样本县多数年份是亏损,亏损金额从1994年的2492万元逐渐剧增到1998年的17635万元,随后有所好转,但1999年~2001年亏损金额仍在1.1~1.3亿元之间。

(四)从正规金融制度到非正规金融制度:制度的供给缺口

1.正规金融制度供给不足。理论上讲,市场上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可以达到一般均衡,人们对现有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就能够接受并愿意保持下去。在我国县域金融制度的发展初期,国家运用行政手段,通过正规金融制度的设计较好地实现了一般均衡。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转轨,初始均衡状态被打破,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对金融制度需求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现有正规金融制度有效供给不足,体现为正规金融组织体系从区域内集中的资金不能较好地满足区域内巨大的资金需求。

2.非正规金融制度的补充供给。面对县域正规金融制度的供给缺口,民间借贷这种非正式金融活动在县域内自发地活跃了起来,而且具有长期的生命力和较强的信用约束,违约案件十分少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域资金供求矛盾。从对657户城乡居民户的样本分析可以看出,35.15%的农户和58.41%的县城居民有民间借贷行为。民间借贷形式主要以向同一社区的私人借贷为主,用于临时性的经营生产和生活资金周转。在有民间借贷行为的调查对象中有43.97%的没有利息,有利息的,年利率一般在10%~30%以内,为正规金融组织的2~6倍。从借贷规模看,县城地区的借贷金额多数在10000元以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借贷金额多数在5000元以上,而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民间借贷活动越频繁。

三、逻辑命题:来自变量禀赋的合理推演

制度是一个涵盖很广的范畴,不仅包括体制、政策和法规,而且还包括道德、伦理、观念和习惯等。因此,影响制度变迁的变量很多,既有东中西部共同的特性,也有西部地区特有的自身特性。本文主要从影响制度变量的自身禀赋特质出发,对西部县域制度的变迁演进做一个符合逻辑的推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共同的因素进行深层次分析论证。

(一)区位禀赋劣势——金融的约束

1.经济落后:区位的约束。样本显示,作为地处西部的县域地区,不具有东部沿海县域地区的诸如口岸、平原等先天的区位优势,以山地与丘陵地形、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传统农业占据主体等为主要特征的区位劣势,导致了区位经济长期滞后于东部发展。2002年,人均GDP西部地区仅为5382元,而中部、东部地区分别为6973元、13328元,中部、东部分别是西部的1.3倍和2.48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西部地区为597元,与中部差不多,但东部为3011元,东部是西部的5.0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西部为1776元,而中部、东部分别为2279元、3885元,中部、东部分别是西部的1.28倍和2.19倍(见下表)。落后的经济条件不可能孵化出发达的金融。

2002年东中西部部分经济发展指标比较

单位:亿元、%、元

─────────┬──────┬──────┬──────

│项目│西部│中部│东部│

├─────────┼──────┼──────┼──────┤

│国内生产总值(GDP)│15715.35│31377.96│70371.56│

├─────────┼──────┼──────┼──────┤

│其中:第一产业│19.18%│16.44%│10.66%│

├─────────┼──────┼──────┼──────┤

│第二产业│42.44%│46.40%│55.56%│

├─────────┼──────┼──────┼──────┤

│第三产业│38.38%│37.16%│33.78%│

├─────────┼──────┼──────┼──────┤

│人均GDP│5382│6973│13328│

├─────────┼──────┼──────┼──────┤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597│596│3011│

├─────────┼──────┼──────┼──────┤

│农民人均纯收入│1776│2279│3885│

─────────┴──────┴──────┴──────

注:①东中西部数据根据200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数据整理(没有统计数据),样本县数据根据各县统计局数据整理。②东中西部按传统划分方法,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省区市;中部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9省区;西部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省区市。

2.环境欠佳:观念的约束。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县域经济相伴而生的是思想观念落后所造成的投融资环境较差,限制了西部县域金融资源向本地内源化投资的有效转化。一是信用环境亟待改善。西部部分地区信用文化缺失,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现象较严重。2002年末样本县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余额高达17492万元(占同期贷款余额的3.1%)、利息10292万元,逃废债企业户数多达120户,其中91户、占75.83%的企业是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国有企业。二是金融案件执结率较低。1993年到2002年样本县金融胜诉案件涉案金额共计22166.8万元,其中得以最终执行的涉案金额仅为9341.5万元,占胜诉案件涉案金额的42.14%,而同期样本县共支付诉讼费用469.6万元,占胜诉案件执行金额的5.03%。三是中介部门收费偏高。客户到银行贷款,按规定要到工商、房管、国土等中介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程序繁琐,重复评估,收费偏高。据调查,在样本县以125万元的足值资产按80%抵押银行贷款100万元计算,需要客户支付13927.25元的各种行政规费(不含保险费用),正常合理的贷款需求受到影响。

(二)共同变量异化——西部的分析

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无论是东部、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制度变迁之初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因素,如金融改革与实践都是在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下进行的,所有金融机构都是国家所有的。但由于东、中、西部地区自身禀赋特质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制度变迁结果的大相径庭。

1.相同改革路径:不同变迁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在县级农村经济金融领域,经历了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农村经济制度的诱致性改革模式,农村先后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的两次制度性变革;一种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改革模式。农村信用社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开始,先后经历了1乡1社、的一个部门、隶属于农行的基层网点、中央银行直接领导管理的农村乡镇“储蓄信贷机构”。农村经济领域的两种改革模式的不同步,必然演绎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不相协调性。面对这同一初始状态,东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优惠的政策支持,按市场效益和效率原则吸收了大量来自西部的金融资源,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逐渐抵消了初始状态的不相协调性。而作为西部地区,自身禀赋明显处于劣势,在经济不发达中的金融成长受到限制,源于农村的金融剩余流出县域外成为必然,金融资源在县域内难以自动地实现合理配置。

2.相同初始产权:不同分化结果。从更深层次看,只有从金融产权形式的效用函数出发,才能深刻而准确地理解我国金融制度的变迁过程(1997,张杰)。由于我国金融产权初始状态是公有金融产权形式,国家以产权所有者的身份对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在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合乎逻辑地呈现出一种“刚性依赖”。这种依赖性,集中通过国有企业在国有银行贷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体现出来,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和经营亏损。由于东部县域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产权体制的变迁既迅速又到位,部分地抵消了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不良贷款和经营亏损。而西部县域地区,由于自身禀赋劣势而造成的经济不发达,民营经济发育迟缓,国有企业产权分化进程较慢,必然地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金额大、占比高、经营亏损多、时间长等问题。调研表明,最近10年样本县尽管经过了资产剥离、核呆等行政手段,但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贷款余额占样本县贷款总余额的比例一直在40%~80%之间,而国有企业50%以上的贷款演变成了不良贷款。

四、行为集合:立足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安排

任何一项制度安排与制度选择都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根据成本费用与收益分析权衡决策的,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才会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DouglassC.North,1994)。如前所述,现有的西部县域金融制度并不是最有效率的,因此,在西部既定条件下如何设计好一个最优的县域金融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我国西部县域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

(一)制度安排平台:经济的内涵增长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县域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发展是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的起点和终点,县域金融制度的设计必须以此为平台,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根据全要素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的关键在要素的增加和收益率的提高。因此,西部县域地区要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增加或引入的要素特别是可变要素在西部收益率较以前、甚至较东部有所提高,通过要素量与质的变化,尽可能挖掘西部潜力,促进西部经济的内涵增长,加快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一是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形成西部经济发展较强的初始推动力;二是地方政府要加快机构的改革,实行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促进民间资本向投资的转化;三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提高企业素质,规范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促其逐步发展壮大;四是夯实信用基础,优化投融资环境,注重西部信用体系的建设;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农业这个弱质产业进行扶持,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培育农村金融的持续增长源泉。

(二)制度安排思路: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金融制度的安排与设计的思路上,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具体性和实用性。西部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的思路可设定为:在鼓励合作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基于市场原则发展的同时,加大对西部县域政策性金融的优惠扶持力度,限制金融资源外流,强化区域金融服务功能,实现西部县域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这种制度安排主要基于三点:一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倾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对西部倾斜的金融政策最容易通过政策性金融来实现,西部经济制度与金融制度改革的不同步,也需要国家从宏观上进行倾斜支持,西部县域经济跨越式、追赶型发展客观上更需要国家在调度资源包括金融资源上给予倾斜。二是商业性金融不是支农扶弱的效用函数,而政策性金融是“三农”的必须。商业性金融具有一般意义上工商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共同特征,寄希望于商业性金融对支农有多大贡献并不现实,近年来商业银行积极收缩农村阵地,就是其商业化改革而形成的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真实体现。即使是在发达的国家,如法国,一般商业银行同样也不愿意进入农村地区和农业信贷市场。从国际经验看,当经济处于发展阶段而非发达阶段时,不是依赖商业性金融,而是大大强化了政策性金融功能。美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效利用农业政策性金融杠杆,使美国始终保持其先进农业大国的国际地位。日本以“制度贷款”的方式,通过政策性金融对农业进行了大力扶持。三是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面临非正式制度障碍。合作金融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农户是否客观地存在“合作共济”的基础——“乡绅”参与和诚实参与,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农户要具有自发的“集体理性”前提,合作金融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进一步看,合作金融的终极目标是利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单个社员不易解决的经济问题,即所谓的“农村信用社没有自己独立的效用函数,而是各成员效用函数的累加”,正是合作精神的体现(王自力,2002)。事实上,基于农户的自身素质较低、小农经济的传统文化影响较大和传统型农业占据县域经济主体地位的现实状况,合作金融在调查的样本县缺少真实存在的客观基础,这也是我国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最大的非正式制度障碍。样本县95%的农户从没有参加、也不想参加当地农村信用社的社员代表大会。

(三)制度安排路径:金融的机制再造

1.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强化:由单一转向综合。政策性金融具有填补资本市场空缺、对公共产品的倡导性和贯彻政府经济政策的特殊职能。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对于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劳动生产力低下,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在国外农产品输入冲击下更加脆弱,所以强化支持“三农”的政策性金融十分必要。因此,随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基本完成,对在样本县仅仅收购稻谷一种粮食的农发行的职能作用必须给予重新定位与调整,把农发行办成综合性的执行政府意图的支农金融机构,集中支持国家粮棉等农产品储备体系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扶贫开发和发展中间业务等方面,把原来由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承担的支持西部农村发展的职能承担过来,通过政府扶持项目强力拉动民间资本、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及其他金融形式逐步从事符合政府意图的贷款和投资。

2.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重组:由撤退转向整合。强制性要求国有商业银行降低资金上存比率,限制县域资金通过上存渠道流出县域外。在机构的撤退上,可规定一个存贷比例,对当地贷款发放能够达到这个比例的,可保留此机构继续为当地服务;在当地贷款达不到这个比例的,可迫其退出县域经济领域,让出存款市场,限制本地资源外地化。适当考虑对支持西部县域经济的商业银行进行减免税收及相关费用,让商业银行有利可图,自觉地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西部农村县域。

3.西部农村合作金融的定位:由模糊转向确定。弱质产业融资与政策性金融支持是一对共生体,特别是在农业方面,因为农户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始终是国家政策的内在需要,也是农户获取生存的需要,二者的一致性导致了农村金融天然具有政策性金融的特质。因此,如何定位农村信用社非常关键。一是在职责定位上,农村信用社一定要立足于农村地区,认真履行为“三农”服务的职责,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二是在功能设定上,可考虑既有政策性业务功能,又有商业性业务功能,在寻求满足“三农”发展的金融工具的创新上有所发展。国家对政策性业务可适当给予财政补贴,这也是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农业的基本做法;同时通过业务范围的界定,适当发展商业性业务,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性业务的盈利机制来弥补政策性业务的亏损。三是在资金运用上,通过制定严格的管制政策,坚决限制本地资金外地化,引导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必须用于支持和发展“三农”。

4.邮政储蓄机构的机制建设:由“吸血”转向“输血”。邮政储蓄的“吸血”功能主要体现在吸收的存款上存人民银行成为基础货币,而未能及时有效地投入到当地,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向农村返还邮政储蓄资金的“输血”机制。一是鼓励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金,购买国债,或者是购买政策性金融券,特别是可以购买农业发展银行的债券,把农村资金运用到农业、农村。二是通过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增加对农村信用社的返还,但要严格操作。三是建立县域金融机构与邮政储蓄之间的资金往来关系,但要注意长期资金定向关系的借贷风险问题。四是时机成熟的时候,可将现有的邮政储蓄机构改建成邮政储蓄银行,定位于为县域经济服务,自主灵活运用资金。

主要参考文献:

[1]JognN.Drobak、JognV.C.Nye,张宇燕等译.新经济制度前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范恒森.金融制度学探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陈宗胜.发展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张杰.重新认识中国的国有金融体制及其变迁过程[J].金融体制改革,1997(12).

[5]DouglassC.North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县域金融论文第2篇

1.1四川省县域金融发展现状县域作为四川省行政区域的基础经济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根本保证,也是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举措。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支撑,县域金融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显著的积极作用,近几年四川省的县域经济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持,而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县域金融的发展,二者呈现出良好的互动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四川省县域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第二,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兴业务的快速发展推进了银行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的革新,加强了与金融服务需求者之间的有效联系,降低了县域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增强了县域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第三,县域金融机构加大了对灾后重建的信贷扶植政策。大力争取国家对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金融政策支持,推出灾民生活费垫支贷款、灾民重建家园贷款等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新产品。

1.2四川省县域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县域金融组织制度的缺陷首先,四川省国有商业银行出于经营战略的目的,县级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不断收缩,利用其基层网点的优势将农村大量的资金吸收过来,基本上成为上级机构的“储蓄所”,只存不贷的特性成为了四川省县域资金的“抽水机”。其次,四川省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利于农村资金的信贷投入。农业由于抗风险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信贷资金无法收回。最后,四川省民间金融活动活跃,但是缺少制度的规范。目前,民间金融在四川省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对经济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然而,对民间金融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和促进其合法的发展。

1.2.2央行货币政策在县域传导的不畅性首先,货币政策在四川省县域的传导机制不健全。在县域央行可以利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较少,利率的制定归于总行,且是从整体的角度来制定,不能反映四川省县域市场的真实利率水平,从而导致无法对县域市场的金融利率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整。其次,四川省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资金支持,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一方面,尽管央银行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央行指导性意见对商业银行的约束力不强,受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的限制,四川省各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积极,四川省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对象重点是“三农”,对中小企业的投入明显不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抗风险能力弱。多数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产品开发和市场研究缺乏科学依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市场波动,银行贷款就会产生较大风险,致使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信度存有疑虑,对其贷款的审查、发放较为严格、慎重。最后,地方政府未能积极配合,缺失相关配套政策,使货币政策传导受到限制。地方政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足,中小企业的财税负担过大,贷款抵押物的抵押价值水平过低,中介评价机构的收费标准较高,导致中小企业不愿向银行借贷,使央行货币政策在四川省县域的传导实施受到严重影响。

1.2.3金融服务水平低首先,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出于自身的利益,按照法人统一管理的经营模式,将四川省县域商业银行的绝大部分贷款权限归入到上一级的商业银行手中,且对县域级别的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监管过严,并且制定了严厉的考核问责制度,导致县域信贷的压缩。另一方面,实施集约化战略,大量撤并基层营业网点,裁减人员,以四川省县域经济为对象的金融服务近几年处于低水平状态,信用工具少、结算手段落后、金融业务品种单一、融资渠道不畅、电子化水平较低是四川省县域金融服务的主要特点,这无法满足县域经济的正常资金需求。其次,国家政策性银行可提供的金融业务范围过于狭窄,功能单一。比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经营粮油流通环节的现金支付业务,而对于风险性极高的种植环节则没有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国家开发银行则只提供国家重点扶持的像西部大开发性质的大项目,而对于县域发展性项目的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最后,在四川省县域领域,证券公司很少设立分支机构及办事处,导致企业的直接融资及人们对于财富增值保值的期望缺少必要的融资及投资渠道。

2完善四川省县域金融发展的对策

2.1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四川省县域金融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四川省可以在县域资本不外流,且能够维护县域金融市场有序竞争的条件下,扶持并引进适量商业银行进入县域地区,适量的商业银行不仅可以打破部分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同时也可以实现县域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发展,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监管当局可以适度放松金融业的进入门槛并实行相对宽松的管制政策,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成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从而正确引导民间资金的合理合法流动,为民间资本服务县域经济开辟一条道路。同时要大力引进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直接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及“三农”的直接融资提供服务,并建立相应的股权交易及土地托管机构。

2.2完善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四川省应当改革以往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下的金融组织机构,统筹城乡金融的协调发展。利用县域金融这个平台有机地将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联结起来,建立资本回流机制,组建区域间的同业拆借市场,构成同业拆借、票据交换、资金清算三位一体的头寸市场。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首的正规金融机构应当适当下放部分信贷权限,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建立符合县域经济实际要求的贷款激励机制,鼓励银行放贷;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应当提高县域贷款比例,减少县域资金外流,增加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增加对保险机构开展“三农”保险的财政补贴,引导保险机构开展各种符合中小企业以及“三农”实际需求的保险类型,以减少他们因遭遇自然灾害及经营欠佳而产生的经济损失;担保机构应当提高抵押物的价值水平,给予中小企业及“三农”抵押物更多的资金扶持,并给予相应的担保机构于财税上的补偿,让他们积极地服务地方经济。

2.3创新县域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四川省在县域金融服务创新方面,要积极鼓励县域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服务上的创新,以适应县域金融快速发展的客观环境。各家商业银行应当给予四川省县域商业银行更多的信贷自,使更多的县域资金可以留在县域,为农户及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并对农户及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降低收费水平,提高抵押物的价值水平,对于信用好、效益好的可以提供免抵押物贷款。应积极引导证券公司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采取激励政策,使证券公司对符合上市要求的企业给予上市指导,积极探索中小企业集合债、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建立股权投资基金,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为拟上市企业和符合相关产业政策的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要建立农业保险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涉农保险业务,为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保障,降低他们的经营损失。在创新县域金融产品上,四川省县域金融机构应当主动地结合四川省县域经济的实际,充分解决中小企业和“三农”存在的融资难的问题,并结合中小企业的财务特点和广大农户的不同层次的信贷需求,在有法可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抵押担保的范围,推广比较成熟或正在试行的土地使用收益权、农村住房产权、林权、蔬菜大棚产权、中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票据贴现、流动资金贷款等新型金融产品,提供快捷有效的信贷服务。金融监管当局应当鼓励四川省县域金融机构组织开展各种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加强农户及中小企业对相关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的了解,同时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身的规模优势及技术优势,为农户及中小企业提供高水平的金融产品。

3结语

县域金融论文第3篇

本文作者:孙立刚张中为工作单位: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规划部

县域居民消费正进入以住行为主题的升级阶段

1981年至2009年间,食品支出和衣着支出比重持续下降,分别下降了18.8和6.7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教育娱乐文化服务、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方面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了2.9%、3.2%、3.6%、5%和9.8%。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县域居民将进入以住行为主的消费升级阶段:(一)县域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整体接近城镇居民2000年左右水平1978年至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至6977元,实际增长9.6倍,年均实际增速7.4%。特别是2010年和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分别达到10.9%和11.4%,自1998年以来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农村居民2011年人均纯收入折合至2000年是5963元,与城镇居民2000年的收入水平仅差316元。同时,2010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介于城镇居民1999年的41.9与2000年的39.4之间。如果考虑县城居民,县域居民消费大致相当于城镇居民2000年左右的水平,正在进入“住行”为主的消费升级阶段(见图6)。(二)城镇化将推动县域消费增长1978年至2011年间,城市人口比重由17.92%提升到51.27%,每年约1%的速度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县域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推进阶段。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将带动县域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455元,城镇居民为15900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按此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特别是住宅消费刚性需求巨大。按照目前13.5亿人口基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计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则将产生住房需求4亿平方米左右。据中金公司预测,县级市新建商品住房增长空间较大,从交易量来看,2015~2040年间市场均在高位运行,年均交易量在1.6亿平方米至1.8亿平方米;从交易额来看,县级市交易额在2035年之前稳步提高至8000亿元,此后将趋于稳定。(三)人口结构将助推县域消费升级1980~1990年间,我国经历了一次生育高峰,平均出生率为2.12%。目前,这次生育高峰对县域消费升级的影响开始显现。一方面,80年代出生的人口已经逐渐长大成人,适婚人口比重短期将居高不下,中国传统的家文化将持续推动住房、家用电器等消费支出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县域80后群体目前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受到城市生活影响较大,消费观念与城市接近,整体消费倾向比传统的农村居民高,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将提高。据四川、河南两省相关部门统计,由“经济型”转为“生活型”的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两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四)县域消费升级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央强调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最终消费需求作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其中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国家陆续出台了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扩大农村消费政策。在政策的引导下,2009年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同比增长15.7%,增速自1986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特别是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销售增长迅速。2011年我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1.03亿台,实现销售额264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5%和53.1%;截至2011年末,全国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18亿台和5059亿元。从未来看,扩大农村和县域消费仍将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和领域,政策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综合以上因素,依据城镇消费升级经验,未来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包括家用电器)以及汽车消费将成为县域居民消费的重点;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新兴领域将迅速增长。从各项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看,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以及交通通讯增速将超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在看到县域总体消费升级趋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消费升级在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从区域看,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整体消费水平和层次高于中西部。2009年,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5148.62元、4148元、3622元和3238元,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分别是中部、西部的1.2倍和1.6倍;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看,东部地区整体上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的2.2倍和3.9倍。同时,经济落后地区城乡差距较大,东、中、西、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是农村居民的2.8倍、2.7倍、3.2倍和2.6倍。从不同收入群体看,2009年,高收入户、中高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消费支出分别为7485.71元、4591.81元、3546.04元、2870.95元和2354.92元,高收入户的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支出水平的1.9倍,是中高收入户的1.6倍、中等收入户的2.1倍、中低收入户的2.6倍、低收入户的3.2倍。

积极把握县域消费升级金融机遇

(一)实施“梯度推进”战略区域层面上,根据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规律,有先有后,滚动推进区域市场发展,当前要把发展重点放在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环渤海等东部发达地区县域,中西部的鄱阳湖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县域,二三线城市周边县域,县域内的中心镇、园区、繁华商圈。这些区域与城市差别相对较小,可加快复制和推广城市消费金融业务成熟产品和服务,“先试先行”,并结合各地实际,研发区域性特色消费金融产品,实现率先发展。业务层面上,先期以县域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逐步向汽车贷款、家庭装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教育贷款、旅游贷款、信用卡分期付款等扩展,努力为县域居民提供全面的消费金融服务。客户层面上,突出抓好县域公务员、大型企业员工、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城郊拆迁农户、进城置业农民、回乡创业人员、种养大户等县域中高端个人客户群体,积极抢占县域消费金融业务高端市场,并积极培养潜在的优质客户,不断扩大县域客户群体。(二)突出业务发展的重点领域一是进一步拓展县域存款、理财和支付结算业务。依据城镇经验,进入“住行”阶段以后,随着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投资理财需求旺盛,消费相关的支付结算需求迅速增长。公私联动开展工资、第三方存管等专项营销,主动与保险、基金、证券、移动、高校等高端客户资源丰富的机构建立战略联盟,扩大个人存款客户基础,巩固县域个人存款优势地位。针对县域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抓紧开发一批适销对路的县域个人特色理财产品。围绕县域居民消费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借记卡、贷记卡、网络、电话、移动支付等先进安全便捷的支付能力建设。二是积极发展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尽管目前国家正在进行房地产调控,但是总体看,县域居民住房需求以自住为主,而且房价相对合理,泡沫相对很多大中城市要小。可重点选择优质房地产商、优质畅销楼盘、优质个人发展县域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在经济较为发达、农民收入较高、信贷管理规范的地区探索开办农村住房建设贷款业务。三是积极开展汽车消费业务。加强与经销商、厂家合作,为县域居民提供汽车消费信贷服务,重点支持县域比较受欢迎的微型车、客车、小货车、客货两用车等。同时,探索开展“直客式”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不断扩大汽车消费贷款客户群体。(三)提升中高端客户的服务水平和维护能力一是落实客户名单制管理。在认真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县域中高端个人客户名单。及时监测,不断完善客户信息和资料,并依据客户资质变化,对中高端客户名单进行动态调整。在全面了解客户信息和需求基础上,制定个性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深度开发客户价值。二是优化网点渠道建设。依据优质客户的分布,优化物理网点布局,并可考虑设立理财中心并配备专职理财经理,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个贷中心,集中资源服务好优质客户。加快网点改造进程,实施网点文明标准服务和营销技能提升导入,改善服务细节,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发展个人网上银行和移动支付业务,进一步改善网银功能,真正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三是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和系统整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中高端客户实行差别化业务流程,进一步简化业务授权、审批环节,以服务效率和质量赢得客户。持续优化和整合业务系统,并将相关系统联网、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共通。四是加强产品创新和推广。针对中高端客户的金融需求,创新推出适合县域特点,适应客户需求的投资理财、住房按揭、家庭装修、汽车消费、资金结算等产品。加大产品营销宣传力度,强化客户对商业银行产品的认知,提高产品和服务对县域中高端客户的影响力和覆盖率。(四)严防业务风险一是把握好风险防控的重点。从现阶段看,重点是严防虚假按揭和冒名贷款,防止贷款被挪用到民间借贷、股市等高风险领域,加大银行卡、网上银行等新型诈骗案件以及信用卡套现的打击力度,健全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流程等。二是实施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加强对县域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群体以及不同业务品种的风险特征研究和风险测算,推进内部评级法在消费金融业务中的应用,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和计量的精度。针对县域收入来源确定且透明度高的客户或者拥有高价值资产的客户,可适时上收其业务的中后台处理,探索集中管理模式。针对县域其它客户,更多需要发挥“人”的作用,强化调查审查以及落实相关责任。三是关注宏观风险。严格执行好国家发改委制定的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政策和银监会制定的信贷“七不准”、服务“四公开”等相关规定,密切关注监管政策的变化,防控好政策风险。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对存量资产质量的影响,做好压力测试,特别是密切关注区域房价走势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质量的影响,做好相关风险的防控工作。

县域金融论文第4篇

作者:张辛雨 单位: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要创新精简思路,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的“改造”优于“撤并”,把县域相应的分支机构逐步改造成以经营微小企业、小企业和个体户业务为主的专业零售支行,或者将所属县级支行整体移交给当地农村信用社。此外,央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处理好“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一是结合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与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市郊区农村信用社,改造成农村股份制或合作制商业银行。二是进一步强化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符合“三农”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三是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适当降低门槛准入条件,通过加强培训确保各项业务正常开展。四是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县域分支机构,进一步丰富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机构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明晰产权关系,完善股权设置,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强化约束机制,严格风险监控考核,建立健全风险校正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增强服务功能,根据不同地区发展不同模式;适当采取国家扶植、地方政府负责制。积极拓展县域非银行金融体系随着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更高要求,因此,要积极拓展县域非银行金融体系。一是要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健全县域农业保险体系;二是要拓展县域资本市场,建立信托、租赁、信用担保、咨询等机构,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县域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连续出台了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定向费用补贴、农村金融业务税收优惠等一系列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扶持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大县域金融服务创新力度金融创新是金融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只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金融才能与经济同发展。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金融也要不断创新,以增强其服务功能。要主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切实加大县域金融开放度,实现金融机构类型多样化创新服务。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建设,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可考虑适当降低税率扶持。二是发挥货币政策的扶持功能,加强支农再贷款的力度;三是发挥农业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四是农业发展银行在大型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领域适当发挥其政策性作用。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工业主导型产业模式,即农村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产值比重较高,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异军突起的乡镇工业已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主导县的金融支持应侧重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优化县域金融环境,对中小企业采取一些特殊的扶植政策。例如,县域金融机构可以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贷款准入门槛,完善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服务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是我国服务业主导县呈现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应注重对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首先,县域金融机构应支持旅游产业链的发展,综合考虑旅游产业链的资金投向,合理分配贷款资金。其次,县域金融机构要改进和创新服务方式,满足旅游者的金融需求。例如,实现各银行的联网和拓展针对旅游者的消费信贷。最后,大力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现代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个越来越鲜明的特征就是经济金融化,这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县域经济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县域金融作为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环节,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杠杆作用。本文从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匹配发展视角,探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金融对策分析。面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县域金融等突出问题,构建合理的金融组织体系、大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并针对县域经济中不同产业模式进行金融支持。

县域金融论文第5篇

(1.天津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天津300222; 2.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 天津300000)

摘要: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金融环境和高效的金融支持。如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剖析了我国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之后,根据我国县域金融服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县域金融服务应从机构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和外部环境建设等路径提升自身能力,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

关键词 :县域金融服务;县域小微企业;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9-0058-05

收稿日期:2015-06-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服务协同发展研究” (13BJY172); 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项目“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机制及国际比较研究”(TD12-5055)

作者简介:高晓燕(1964-),女,河北鹿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创新和农村金融研究。E-mail:15900374451@163.com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主体是小微企业。发展县域小微企业是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县域金融体系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也限制了县域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

目前,理论界有针对性地从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如果用现有的县域金融相关理论提出能够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县域金融服务方案,则会丰富县域金融的理论性研究。这也将从理论上为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这一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在行政区域划分制度上,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着明显差异。国外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县域”的概念。国外文献主要从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对国外的文献展开简要分析与讨论。

McKinnon[1]和Shaw[2]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理论,认为一国的金融体制对该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或是阻碍作用,主要是看政府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安排是否适合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Levine和Zervos[3]认为金融体系共有五种功能,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市场磨擦。而金融体系可以融通资金、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消除市场摩擦,促进经济的增长。Evrensel[4]通过研究证明在金融一体化的市场中,不同水平的区域金融发展情况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各不相同,同时对新创办企业倒闭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Fung[5]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得比较明显,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关系逐渐减弱。

(二)国内研究

1.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周俊才[6]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认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信息分散、缺乏统一规划、法制不完善和人员不足等。尹帅和范满志[7]认为在我国整个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县域地区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金融网点不足、人员缺乏和贷款权限不足等。陈西平等[8]认为在县域地区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落后、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有待提高、金融资源利用率不足和金融服务网点缺乏等。张向民[9]认为县域金融服务创新有三重困难——整合难、推进难、自主难;三个不够——供给与需求匹配不够、主体与客体协调不够、目标与环境适应不够;三个缺乏——缺乏差异性、缺乏品牌效应、缺乏长效机制。李新光[10]通过分析云南省宁蒗县金融发展情况,认为金融服务面临着县域金融机构和服务规模较小、金融网点少、员工素质不高、县域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和县域地区的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

2.提升县域金融服务的对策

石晶等[11]认为要创新县域金融服务品种、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一是政府要制定优惠的贷款利率政策,降低小微企业的利息支出;二是创新贷款的抵押担保办法,降低贷款的门槛;三是尽快开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并适应小额信用贷款的需求。潘海英和吴明[12]通过对温岭市的调查研究表明,需要大力发展非正规金融和信用担保机构,并通过业务创新和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来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许葳[13]以农业银行为例,提出县域金融机构应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发展融资租赁等多元化的间接融资模式;发展小微企业投资银行业务等;实行精细化、综合化管理等。王雅卉和谢元态[14]提出要完善县域金融体系,需要对金融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加大县域金融资源的供给;同时,还要加强政府支持和监管,对县域金融机构进行差异化改革。

目前在国内,对于县域金融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和理论,提出适合我国经济条件的发展对策,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和科学的理论框架。对如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进行系统研究的更少。本文结合我国县域金融服务的现状,提出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力的策略。

三、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现状分析

(一)县域小微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现状分析

1.县域小微企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目前县域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一方面小微企业资金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县域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县域小微企业得到的贷款比例不断下降,有相当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县域资金的集中化使用,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大型企业、优势产业集中投放资金,导致小微企业需要的长期资金支持也得不到满足。

2.县域小微企业的经营多元化需要创新金融服务

(1)对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国县域金融市场的核心仍然是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都不发达,投融资类金融品种也很少。由于县域小微企业规模小、风险大、回报率低,保险类和担保类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向县域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对一些资金需求规模较大的小微企业缺乏专业的资信评级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评估,也缺乏担保机构为其提供担保支持,这都导致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面临更大的压力。

(2)对新型金融产品的需求。目前,相对于比较发达的城市金融市场,县域地区的金融市场存在着规模较小,机构不健全,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等诸多问题。单一的金融体系难以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的多层次、宽范围的金融需求,也使小微企业难以通过金融产品的有效组合来避免经营风险[12]。

(二)县域金融服务的供给现状分析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成情况

自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银行类、证券类和保险类等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以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县域金融体系。

(1)正规金融机构。在县域地区,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的正规金融机构是构成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主体。县域金融服务对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主要是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得以实现的。

(2)非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指一些非法定的提供资金融通的金融机构,包括民间借贷、合会和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也是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县域金融服务的供给情况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县域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县域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除传统的金融机构外,一些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在部分地区兴起。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都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金融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总量大幅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全国主要农村金融机构

此处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指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68万亿元,同比增长17.60%。

县域金融的发展也极大地支撑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随着县域金融市场的发展,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目前,部分县域不断探索成立了新型贷款的担保方式,提出了存货质押和应收票据质押贷款等,降低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

四、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大企业、龙头企业相比,金融机构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金融机构在县域地区开展业务,参与县域金融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第一,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无法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由于贷款审批权的上移,在县域的贷款主要是偏向龙头企业,对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不断减少。第二,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整体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县域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整体规模偏小

第一,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较小,担保额有限。对于县域小微企业来说,担保贷款是一个重要的融资途径。但由于县域小微企业自身条件和资信情况的限制,商业性的贷款担保机构也不愿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支持。第二,保费标准过高。在县域地区,由于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抵御风险能力弱,因此,保险公司对小微企业制定的保费标准也相应较高,导致投保意愿较低。第三,中小信托机构的发展也是处于初步阶段,业务规模比较小,在一些地区甚至没有相应的网点,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其市场份额明显偏低。

3.金融产品结构不完善,创新不足

目前,由于县域小微企业普遍缺少抵质押物和有效担保,虽然有一些金融机构也专门开发了一些适合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但这些金融产品在最低金额限制、贷款利率和期限以及还款要求等方面还是难以满足县域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同时,由于县域金融市场缺乏竞争,金融机构也没有产品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因而导致县域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甚至一些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受地域和品牌的影响也未能在县域推广。

(二)县域金融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导致县域地区金融网点撤离

1994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把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分离开来,商业银行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开始在广大县域地区吸收大量存款,但这些资金通过上级流向了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同时,在县域地区提供金融业务大幅收缩,导致县域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以农村存贷款资金为例,1997—2009年,我国通过金融渠道的流出的农村存贷款规模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的,从1997年的2 314.8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0万亿元,增长了13倍,净流出总额高达14.90万亿元。特别是从2001年以后流出速度明显提高,

资料来源:1997—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这也就导致了当地的中小企业融资不足。

2.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的上移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贷款门槛

随着商业银行的改制和贷款审批权的上移,县域资金逐步向城市地区转移,同时,出于安全性和效益性的考虑,商业银行开始将县域支行的贷款审批权上交。县级以下各营业网点主要以存款、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为主,贷款权限很小,很多县级支行只有贷款的调查权,而无贷款的审批权[7]。对于许多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需要上级分行的审批才能进行,这也客观增加了贷款的审批流程和时间,而贷款的终身责任制也使基层的信贷人员不愿承担风险,发放贷款非常谨慎,这都无形提高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

3.县域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

在县域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处于卖方市场,在资金供给方面基本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市场竞争。所以商业银行没有动力也没有意愿开发新的产品,这就无法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短、急、快”的金融需求。多年来,县域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存取款、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贷款的品种少、额度小,且在还款期限、利率等方面也不适合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中间业务品种较少,一些承兑、信用卡、保函类的金融业务在县域地区没有推广开来;而证券、保险和公司理财类的金融产品也很少在县域地区开展。

五、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路径

(一)县域金融机构

1.明确县域商业银行的主渠道作用

县域小微企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获取盈利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商业银行要把握住国家大力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这一良机,调整自身的信贷结构,支持县域营业网点将信贷政策向县域小微企业倾斜。农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和网点优势,丰富对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其他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参与到县域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中,争取向县域地区,特别是县域小微企业推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的信贷政策。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扶持作用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小微企业产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部分县域小微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如规模小、缺乏担保物等,无法达到商业银行的放贷条件,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这就需要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县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扶持作用,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业务。例如,由农业发展银行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补贴,引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回县域地区,来有效支持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

3.增强其他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

对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来说,其定位之一就是服务县域小微企业。依托其网络优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了专门的小微企业贷款,用于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需要。对农信社来说,要适应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形势,不断调整信贷政策,提供更适合县域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大力发展信用联盟贷款和小微企业联保贷款等。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利用信息优势和贷款程序比较灵活等特点,不断完善各自的市场地位。

(二)县域金融产品

1.完善县域金融产品的供给结构

县域金融机构要拓宽对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要提供单一的存贷款业务,还要根据县域小微企业的需求,为小微企业设计和开发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例如结算、承兑、保险、理财和财务咨询等。为了弥补县域地区金融网点的不足,还可以向小微企业主推广网络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网络金融服务,同时还可以逐步推广小微企业保险和商品远期、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从而有效地防范和规避小微企业生产风险和信贷风险。

2.拓宽县域小微企业的抵押物范围和支付结算方式

创新和拓展县域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抵押物范围,推动小微企业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融资以及商标经营权融资等新型抵押贷款方式,同时还可以开展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融资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来解决县域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而无法取得贷款的问题。还要创新县域地区的支付结算方式,大力推进县域地区电子化金融的建设。增加ATM、CDS等自助设备,培养县域小微企业新的支付习惯。要扩大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小微企业中的应用。

(三)县域金融业务

1.建立县域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政府要为县域小微企业建立专门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政府还要设立专项风险保障资金等,一方面用于为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支持各地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互助性、商业性担保机构,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另外,还可以创新担保融资方式,发展小微企业联保、互保和上下游企业间的产业链担保等融资产品,探索各种新型担保方式。

2.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

要健全小微企业保险体系,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新的融资途径。第一,要由政府出资建立政策性的保险机构和再保险机构,全面涉足一些商业保险不愿涉足的领域,同时为其他保险机构提供保险服务。第二,要要鼓励现有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小微企业保险体系。第三,还要加强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的合作,开发一些金融相对较小、风险较低、适合县域小微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丰富县域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和风险防范途径。

3.拓宽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要促进县域小微企业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改善县域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环境。小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县域小微企业可鼓励其发行债券,由政府或金融机构等提供担保,加大直接融资在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途径中所占比例。对于一些成长较快的科技型和高新技术型小微企业可探索股权融资和技术产权融资等,将股权、技术、知识产权等转化为资金资产,从而取得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融资。另外还可以发展其他融资途径,例如鼓励金融机构和其他资本开展针对县域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推广票据贴现、承兑、托收、和信用证等多种非现金类融资工具的运用等。

参考文献:

[1]McKinnon,R.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Washingto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31-43.

[2]Shaw,E.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Levine,R.,Zervos, S.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Long-Run Growth [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7,10(2):71-84.

[4]Evrensel,A.Y.Effectiveness of IMF-Supported Stabilization Progra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2,(12):65-77.

[5]Fung,M.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9,(6):12-21.

[6]周俊才.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及策略——基于定西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西部金融,2009,(2):18-21.

[7]尹帅,范满志.县域金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J].经营管理者,2009,(11):32-34.

[8]陈西平,井东风,丁小飞.县域金融服务现状、问题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11):12-14.

[9]张向民.县域金融服务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12):17-19.

[10]李新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以宁蒗县为例[J].时代金融,2013,(11):35-39 .

[11]石晶,李青松,霍瑜.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3):16-17.

[12]潘海英,吴明.经济发达地区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研究——基于浙江温岭市的实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0,(6):34-38.

[13]许葳.农业银行拓展县域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1,(1):23-26.

[14]王雅卉,谢元态.试论我国县域金融抑制与深化[J].农村经济,2013,(6) :25-27 .

[15]孙灵,文丁华,周永晖.我国县域金融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3,(21):27-29 .

[16]郭志仪,赵小克,刘那日苏.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甘肃省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J].经济经纬,2013,(5):26-29.

[17]李大伟.论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创新[J].农村金融研究,2010,(6):34-38.

县域金融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县域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Granger因果检验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指县域经济是指县级行政区划内的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基本单元,是联系宏观和微观、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纽带,在国民经济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2005年,全国县域面积超过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3%,人口总数占全国总人口的73.3%;GDP总值占全国GDP的57.7%。县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稳定、农民增收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就是资本的投入。要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县域金融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也越来越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并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证明。但就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因果方向产生了较多的分歧,并逐渐形成了几种观点:一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纯属偶然。经济增长的同时,金融机构同样增长,但是两者各自按自身的逻辑发展。二是经济增长导致金融发展,即“需求拉动型”的金融发展。在市场的不断拓展和产品的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金融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三是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即“供给引导型”的金融发展。金融对动员那些阻滞在传统部门的资源,使之转移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现代部门,并确保投资于最有活力的项目方面起基础性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四是以“金融风险论”为代表的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带来的风险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由此会阻碍经济增长。五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金融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经济增长也带来了金融机构的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建立,深化了金融创新,从而更大的推动了金融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加倍的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随着现代经济和金融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着较强的促进作用。以 Levine(1997)为代表的经济学者认为金融体系主要通过提供五个方面功能来影响经济增长:为可能的投资生产事前信息并进行资源分配;在提供融资后监管投资并进行公司治理;分散风险、管理风险以及便利风险交易;动员储蓄;便利商品以及服务的交易。

以上这些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国家层次,而我国县域金融发展存在着金融机构数量少,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机构服务质量较差,资本市场尚未建立等诸多问题。金融体系的功能还不能完全发挥,因此,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并不能简单应用于县域,对于县域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式,检验县域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检验两者的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1.ADF单位根检验

传统经济学理论以序列平稳为前提,Granger(1988)指出,当用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OLS估计时,系数估计量将丧失最佳线性无偏性,同时回归系数的t检验也变得毫无意义,也就是会出现伪回归问题。

如果一个序列的均值和自协方差不依赖于时间,就说它是平稳的。非平稳序列的典型例子是随机游动yt=yt-1+εt,εt是平稳随机扰动项。序列y有一个常数预测值,方差随时间增长。随机游动是差分平稳序列,因为y一阶差分后平稳。yt-yt-1=(1-L)yt=εt,差分平稳序列称为单整,记为I(d),d为单整阶数。单整阶数是序列中单位根数,或者是使序列平稳而差分的阶数。对于上面的随机游动,有一个单位根,所以是I(1),同样,平稳序列是I(0)。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及因果关系检验要求每个变量序列都为等阶单整,且齐次的阶数必须大于或等于1。

2.Johansen协整检验

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有基于回归残差的Engle-Ganger协整检验和Johansen极大似然法。由于Engle-Granger法在基于残差检验的基础上,附加了“公共因子约束”而降低了检验的势,因此,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Engle和Granger(1987)指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假如这样一种平稳的或I(0)的线性组合存在,这些非平稳(有单位根)时间序列之间被认为是具有协整关系的。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且可被解释为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协整检验的目的是决定一组非稳定序列是否是协整的。阶数为p的VAR模型可以写成:

yt=A1yt-1+…+Apyt-p+Bxt+εt

其中, 是一个含有非平稳的I(1)变量的k维向量;xt是一个确定的d维的向量,εt是扰动向量。

3.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是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结构下,检验变量间的影响程度是否显著的影响,从而判断其因果关系。所要检验的参数模型为:

这里m、n、p和q分别表示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εt为白噪声序列。在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中,回归方程中的系数显著性对应着变量之间的 Granger 因果关系(Granger,1969)。原假设为:

H0∶y1j=0,j=1,…,m

检验结果如果认为原假设H0成立,则表明所有前期y3对y1没有解释或预测能力,此时认为两者没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由于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应着模型中部分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利用模型整体显著性的F―检验进行。

三、数据检验

鉴于目前我国县域证券市场发展几乎是空白,县域金融机构也主要限于银行和信用社的实际,本文选用县域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作为衡量县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选用县域GDP指标来衡量县域经济的增长。根据微分近似公式,对数变量的一阶差分近似等于该变量的增长率。因此,对各变量取对数,分别以LNGDP和LNF代表县域GDP和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由于县域经济数据统计上的局限性,本文选用辽宁省1997年~2005年的县域金融与县域GDP数据。

本文首先利用ADF检验来讨论变量的单整阶数。利用Eviews4.0

软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注:D表示一阶差分;DD表示二阶差分;表中临界值均表示拒绝单位根假设的MacKinnon临界值;*、**、和***、表示10%、5%、1%显著性水平下检验值是显著的,无标志说明检验值不显著。

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对数序列均为二阶单整序列,单整阶数相等,满足了协整关系检验的条件。

在确立了金融发展变量与县域经济增长变量的单整阶数的基础上,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对1997年~2005年间的辽宁省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变量进行了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注:假设方程个数中的*(**)表示在显著性水平5%(1%)水平下拒绝零假设。

综合分析协整检验的结果,在显著性水平5%下,选定两个变量存在一个方程(括号内为标准误差):

LNGDP=-2.277639 LNF + 0.095719 @TREND(98)

(1.8E-07)(1.3E-08)

协整模型揭示的是变量之间协同发展变化的长期趋同行为。因此,从长期来看县域金融的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

由于LNGDP和LNF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时用LNGDP和LNF两个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时,并不会造成虚假回归,回归结果是有效的。因此可对LNGDP和LNF两个序列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无论滞后期为1年还是2年,县域金融发展都不是县域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县域经济增长也不是县域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在县域层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这与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相一致。

四、结论

本文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对1997到2005年辽宁省县域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县域层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处于割裂状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既不存在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也不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证明:在县域层次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这一结论与我国县域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县域经济主体融资难的现状相吻合。导致县域金融抑制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的二元金融体制结构。因此,要消除县域金融抑制,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打破二元金融结构,进行县域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正规金融机构数量,增加县域经济主体的融资渠道,利用金融市场来实现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Engle R F, 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 [J]. Econometrica, 1987, 55: 251 -276

[2]Granger C. W. J., “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 by Econometric Models and Cross-Spectral Methods [J]”, Econonmetrica, 1969, 37: 424-438

[3]Granger C. W. J. Some recent development in a concept of causality [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8, 39: 199

[4]Levine 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 Views and Agenda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 35: 688-726

县域金融论文第7篇

(一)金融发展理论概述1955年,E•S•肖以名为《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的著作,格利以名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的著作,开启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先河。E•S•肖和格利构建了金融发展的模型,此模型具有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到繁变化的特征。该模型论证了经济发展阶段与金融作用成正相关的命题,即经济发展阶段越高,则金融发挥的作用越大。1966年,帕特里克在其论文《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充分论证了许多金融问题,核心问题为货币供给和需求推动。研究表明,金融体系通过刺激投资和储蓄的方式,来制约资源配置和改进资本构成。如在实践中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政府会运用金融优先发展方式,去推动货币供给总量,从而拉动社会经济增长。1969年,在35个国家100年经济发展信息基础之上,戈德史密斯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重要结论,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相关率正相关。这一重大结论奠定了金融发展的理论根基,为今后的金融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和分析方法,很有积极指导意义。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也在逐渐拓展,其研究结果说明金融要素、金融体系的完善在经济成长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要研究经济的发展,必须从金融领域入手,以这些理论为依据研究金融体系的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金融体系改革,减少金融抑制,最终实现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二)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理论概述就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问题,在国外学者理论研究结果的借鉴学习基础之上,我国的一些学者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列举如下:1995年,张杰提出金融成长的定义,指出金融成长范畴有两个方面,即金融发展与金融增长。张杰从金融努力、经济结构和经济状态三个角度研究了其对金融成长的影响。最后提出金融成长的内生分析框架理论。1997年,王光谦提出金融对经济增长有三方面的贡献。贡献之一:金融借助高科技,以提高生产力和实现资源再配置及规模效益的方式,作用于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之二:金融借助经济转型,来提高储蓄-投资要素,拉动经济发展。贡献之三:金融产业借助自身价值创造,为国民生产总值做贡献。2003年,计承江提出发挥金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杠杆”作用,需找准均衡点。需借助金融“杠杆”找准城乡统筹建设的着力点,找准发展现代大农业建设的支撑点,来促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完善。2004年,周小川强调了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在风险防范基础之上,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加大对农民农业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

(三)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两者关系的理论概述党的十六大会议正式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之说,此后,在我国各地有很多专家就此问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2007年,郭建民和蔡国华指出,金融抑制现象在我国各地县普遍存在。其具体表象是县域资金外流和信贷投入总量不充足的问题。他们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特色金融,实现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职能,来体现合作性金融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去克服县域金融抑制的现象。同年,另一学者李文森指出,“三农问题”的发展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县域金融所面临困境。因为县域经济范畴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弱势群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在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态良好,反之则较落后。解决县域金融问题的重点是解决好两组矛盾:即金融企业商业化运作和县域经济效益不高之间的矛盾,及民间金融良性扩张和金融监管部门监管之间的矛盾。如今,在我国学术领域针对县域经济的研究还较少,还未构成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还不系统、全面,这就需要对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二、金融支持理论综述金融支持指国家和各级地方金融机构借助多种金融工具,来推动某个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活动。其途径是借助金融体系与金融工具的综合利用,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金融支持的力度越大,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越快,反之亦然。

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业也很发达。

(一)金融支持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金融支持水平受到金融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当金融发展到相当水平时,就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金融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能高效运行,金融工具需多样化。金融的发展会导致金融机构增多,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交易成本也会降低。

(二)以金融推动主体不同的分类以金融推动主体的差异,将金融支持分为两类,即政策性金融支持与市场性金融支持。1.政策性金融支持学术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理解有异,存在国家金融支持、制度金融支持、政府金融支持等不同认知。政策性金融支持不是根据一般认知的效率准则去实施,而是根据政府政策目标而制定的,相关金融领域的政策支持,它较好的兼顾了社会的效益与政策的。2.市场性金融支持市场性金融支持是将市场机制做为前提,各产业通过金融机构来取得资金支持的一种融资方式。市场性金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它以社会存款为资金来源,借助负债完成信用创造,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等特征。从而实现资金支持各类企业,提供完善的融资服务。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和经济的宏观调控息息相关。

(三)以金融支持形态不同的分类以金融支持形态的差异,把金融支持分为:金融制度支持、金融总量支持和金融结构支持三类。1.金融制度支持金融制度支持是研究各种金融制度、政策对经济所产生作用的理论。主要内容有:区域金融政策、金融开放程度、金融法律和金融组织的形式等方面的制度。2.金融总量支持金融总量支持是以多个金融相关指标为依据,研究某个选定区域的金融机构规模大小、投资总量额度、货币资金量多少等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3.金融结构支持金融结构支持是以金融机构的布局不同,区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同,金融工具不同等差异,从而支持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压抑往往可能造成其经济的落后,甚至停滞。政府通常是给区域金融机构提供一些激励制度,刺激金融机构提高货币数量、吸收存款,促使相关机构增加租金机会,从而利用创造的租金机会,来调动国民经济相关机构的投资、生产及储蓄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区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是有力的金融支持,两者关系密切。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差异。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而金融制度、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的差异决定了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故通过金融发展来转变落后的金融现状,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为一条根本途径。三、金融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处于主导地位。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发展水平能从根本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落后地区亦如此。

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就是县域的金融发展。

(一)县域资本与县域金融发展经济发展以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为结果。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必须以资本合理配置为前提。县域经济存在资本投入不足,劳动力供给充足等特点。金融工具的多寡,金融市场类型多样化及金融机构的多少等因素制约着县域金融的发展水平。所以县域金融要发展必须改善以上因素,刺激县域经济主体投资与储蓄的需求,集聚丰富的社会资金,使其流向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支持。

县域金融论文第8篇

关键词:金融资源; 经济增长; 县域经济;金融市场;金融开放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5)01-0009-09

收稿日期:2014-09-3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金融发展战略理论与路径选择研究”(12BJY163);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基于金融地理理论的山东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研究”(2009GG20010005);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山东省金融发展战略理论与路径选择研究”(14AWTJ01-2);“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计划-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作者简介:张志元,男,山东青州人,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资本运营与资本市场;李东霖,男,山东青州人,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金融、资本运营与资本市场。

一、引言

自秦始皇设置郡县以来,“县域”在两千多年中始终是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基本治理单位和统计单元。进入新世纪,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开始,尤其是在“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作为城乡经济结合点的县域经济已成为全党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所谓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人民政府为调控主体的,具有完备功能的区域经济。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县域总人口超过9亿,绝大部分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分布在县域之内,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石与前提。而我国经济的龙头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实践经验也一次次验证了“县强市强、县强省强”的论断。对于县级行政区划众多的农业大省山东来讲,运行良好、富有活力的县域经济则更是实现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邓小平[1]曾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确,金融以其跨越时空调动资源的能力与科学技术共同成为了现代经济最为强劲的驱动力量。自Schumpeter[2]开始,学界对金融与经济发展之关系的关注已有百年的时间,这期间不同流派、不同理论之间虽然在许多问题上产生了争论,但金融发展、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对于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是被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肯定的。笔者认为,县域经济作为一个国民经济基础单元,其发展与金融资源的配置必然是具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所进行的关于金融资源配置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也就具有了不言而喻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对于金融资源配置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内学者已进行了卓有建树的研究,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研究当中,凡是能够运用计量工具与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的,大部分是基于省级及以上区域的数据而开展的,如胡彬彬[3]对于河南省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然而,在一个省份之内不同的县份之间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政策倾斜及经济运行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这就使得基于省域整体情况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对于具体县域或某些类型县域的针对性不足。另一方面,部分研究虽然是基于某些县域之具体情况而展开的,但它们大多是以纯粹的理论分析与逻辑推导的方式进行的,如刘书娟、杨志文和雷有林[4]对于河北灵寿县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这类研究虽然具有了更强的针对性,但由于缺乏对于实际数据所进行的科学计量,其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普遍有限。因此,为了提高研究的针对性与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本文选取山东省临朐县作为研究对象,以计量工具对于其实际数据进行分析检验。

图1近20年临朐县县域生产总值与山东省140个县级行政区划

平均地区生产总值对比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3》。

临朐县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以丘陵地形为主,矿产包括石灰岩、花岗岩等,人口80余万,拥有等级公路1100公里,境内有铁路通过,无临港、临空等交通优势,三次产业齐备但整体水平都不高,截至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二百余亿元;其自然、社会条件,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在山东省内陆欠发达县份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本文拟对该县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将相关结论推广到与其情况相近的省内其他县份,以期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与命题

开辟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道路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Goldsmith[5]。他将经济体中的金融工具、中介、市场及其互动关系定义为金融资源,提出了以金融相关率(FIR)为代表的用于对金融资源发展水平进行衡量的系列指标,并对金融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35个国家一百余年的经济金融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经济与金融的平行关系在大多数国家都是存在的。在这之后,麦金农和肖[6-7]、金和莱文[8-9]等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金融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产出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始于谈儒勇[10],他通过最小二乘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中介及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证明了我国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随后,研究进一步推进,金融资源指标的选择不断丰富,计量手段也更加先进,王志强和孙刚[11]从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等多个方面选取指标,应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及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了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的结论。田树喜、恽晓方和[12]则分别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研究了我国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得出了金融资源“量”的扩张对于经济增长影响更为显著的结论。近几年来,从地域范围上来讲,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更加细化,对于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始增多,例如胡彬彬[3]等在省域层面针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

通过以上的研究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在几十年的研究历程当中,伴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与关注范围的拓展,理论界对于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入和细化,两者之间存在的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也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肯定。具体到本文的研究对象临朐县来讲,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路径作用于该县县域经济发展:其一,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可以把大量原本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的闲散资金吸纳到正规的金融体系之中,提高了储蓄率,进而为本县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其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金融体系运作效率的提高,可以使本县所产生的储蓄、集中的资源更加充分地服务于本县的经济发展;其三,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一方面使得县域内更多产出率较高但投入相对较大的项目具备了运作的可能,另一方面使得该县金融体系对于风险的分散与转移能力得到加强,这将极大促进山区高附加值农业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增长究竟孰为因孰为果始终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对于该问题存在着三种认识: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为因,经济增长为果;经济增长为因,金融资源配置优化为果;两者互为因果。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运用计量分析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的来说,第三种看法,即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的看法逐渐成为主流。如史永东、武志和甄红线[13]通过研究得出了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格兰杰意义上的双向因果关系的结论,胡彬彬[3]通过对于河南省相关数据的研究发现金融相关率与金融市场化率是经济增长的单向原因而金融中介效率与金融开放程度则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上文已经提到了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对于临朐县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此外,本文认为,临朐县经济增长也将对其自身的金融资源优化配置起到积极作用。类似于临朐县的欠发达县份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往往存在着上存、转存、投资甚至金融机构撤出等形式的金融资源外流,这不仅引起县域资金紧张,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还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间借贷等行为的扩张,进一步对区域内金融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反过来讲,该县经济的良好发展则可以为金融资源提供更多的用武之地,金融资源在自身逐利性的驱使下会自动地流向该县,具体表现可能是信贷、投资额的上涨以及金融机构在该县布点的增加,这又会进一步通过各种路径作用于县域经济增长,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两点研究命题:

命题1:临朐县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将与该县的经济增长呈现出稳定的正向相关关系。

命题2:临朐县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与该县的经济增长存在的是双向因果关系。

三、变量及数据

为验证上一章节当中所提出的两个研究命题,本文拟从临朐县的县域经济增长与金融资源配置两个方面选取研究变量及相关数据。

关于经济增长的度量,在不同的文献当中出现了不同的指标,如周波[14]在其研究当中直接使用了GDP与GDP增长率,而周好文和钟永红[15]则采用了人均GDP指标,还有部分学者为使研究更加严谨使用了对研究主题解释力更强的指标,如李广众和陈平[16]等采用实际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的度量指标。由于本文关注的主要是县域经济总水平,因此直接选用临朐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研究变量,记为LGDP。

关于金融资源的界定,国内最早做出系统论述的是白钦先[17]教授。在其所著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当中,白钦先教授提出了金融是一种稀缺的战略资源,认为金融资源不仅包括货币资本等核心资源,还包括金融机构、市场和金融法律法规等实体性中间资源以及由金融系统与金融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运行机制、运行状态构成的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笔者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承袭了白钦先教授的思想,亦认为金融资源应包含有金融机构、市场、甚至法律法规等丰富的内容,但由于制度性金融资源指标较难衡量,加之制度、系统等宏观性金融资源的变化对于临朐县这样一个县级研究对象来讲基本属于外生的系统性变化,因此本文将所研究的金融资源界定为狭义的金融资源,即货币资本或资金,其包括债权资金、股票筹资金额、保费收入、外商直接投资等。

在对于金融资源配置情况的考察上,考虑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既是一个金融资源总量扩张的过程,也是一个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我们所选择的变量也就必须要同时反映出金融资源配置的“量”和“质”,故而,本文选取了以下几个反映金融资源配置的变量:

金融资源总量(LF)。根据在上文中提到的对金融资源的定义,参考胡彬彬[3]的研究方法,我们以临朐县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保费总收入、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及股票筹资额之和代表该县金融资源总量。

金融市场化水平(FMR)。金融市场化的程度越高,说明资本市场对金融风险分散能力越强,金融功能越完善。本文以保费总收入及股票筹资额之和与临朐县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作为金融市场化指标。

金融中介资源配置效率(LDR)。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当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仍然占有主体地位,间接融资对大多数经济主体来讲仍然是正规融资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对于临朐县这样的欠发达县份来讲,发行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仍然是遥不可及的,因此,银行等金融中介对于资金的配置效率就成为了金融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这里选择金融机构存贷比作为研究变量。

金融开放水平(FO)。对于金融开放水平的衡量目前存在多种方法,如以一个地区长期资本流动值与其生产总值之比表征,或以金融与资本项目与国际收支或GNP之比表征,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以临朐县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与其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作为研究指标。

本文中的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潍坊统计年鉴》及《临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时间跨度为1996年至2012年。为了提高数据在计量分析中的适用性我们对所取的变量数据进行了频率转换与对数处理,处理后分别记为lnLGDP、lnLF、lnFMR、lnLDR、lnFO。

四、实证检验

本文将通过实证的方式验证上文所提出的两个命题,针对命题1本文将选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进行验证,针对命题2本文将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进行验证。Johansen协整检验必须在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我们将在进行协整检验与因果检验前先对lnLGDP、lnLF、lnFMR、lnLDR、lnFO进行平稳性检验并构建5变量的VAR模型。

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于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验证其平稳性,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式可以看出,临朐县金融资源总量、金融中介资源配置效率、金融开放水平与该县县域经济增长呈正向相关关系,其中经济增长对金融资源总量、金融中介资源配置效率的弹性较大而对金融开放水平的弹性较小,作为反映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的金融市场化水平则与经济增正呈负相关关系。本文认为这与临朐县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临朐县作为欠发达县份,其金融业发展相对落后,缺乏吸引外资的优良项目,外资利用水平一直偏低,没有能够很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作用于自身发展,因此表现出了经济增长对金融开放水平较小的弹性;另一方面,在该县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包括农商行)始终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直接融资发展十分滞后,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因此出现了金融市场化水平与经济增长间的负相关关系。综合“质”、“量”两个方面的因素来看,我们认为以上进行的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上文中提到的命题1,即临朐县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与该县的经济增长呈现出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上述协整检验可以验证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但却并不能证明其因果性,因此,为了研究临朐县金融资源配置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说是为了验证上文当中所提出的命题2,本文将对lnLGDP、lnLF、lnFMR、lnLDR、lnFO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为了使变量序列满足格兰杰检验要求的平稳性,本文先对它们进行一阶差分(上文已证明了上述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的平稳性)并记为DlnLGDP、DlnLF、DlnFMR、DlnLDR、DlnFO,而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1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合上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临朐县金融资源配置与其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确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金融资源总量这一因素对于县域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已与其实现了一种良性的互动;但另一方面,该县薄弱的金融基础、落后的金融市场也限制了金融资源对于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金融资源的“质”的作用远远小于其“量”的作用,直接融资、保险市场等的巨大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对于临朐县的分析,我们实际上可以推测山东省诸多与该县类似的内陆欠发达县份的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以期能够帮助相关县份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扩大金融资源总量,防止金融资源外流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现阶段金融资源总量对于欠发达县份的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扩大金融资源总量摆在了首要位置。

首先,应当立足实际,将防止金融资源外流作为工作重点。要扩大县域金融资源总量,道路无非是两条,即开源与节流,这里的开源更多的是指吸引并涵养本县之外的金融资源,而节流则是指减少本县的金融资源外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家普遍更加重视开源而非节流工作,但事实上,当前欠发达县份的金融资源外流情况日益严重,其所导致的资金缺口已成为束缚经济增长的“瓶颈”,另一方面,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欠发达县份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高质量项目相对较少,因此从其他地区尤其是从较发达地区吸引金融资源难度是很大的。故而,本文认为应当立足于欠发达县份的现实情况,将防止金融资源外流作为工作重点。具体来讲:其一,通过政府的积极牵头以及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只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化境才能够涵养充足的金融资源;其二,引导中小企业、农户农民选择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资金回收快的好项目,提高经济实体的融资能力,为金融资源尤其是信贷资金提供良好的落脚点;其三,各级人民银行适当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在权限内尝试构建县域信贷资金回流激励机制,尤其是信贷资金回流“三农”的激励机制,比如对从县域吸收的资金最低应投放本县的比例进行一定的规范和指导。

其次,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从定义上来讲金融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包括支付体系、法律法规等在内的制度安排,而针对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县域经济),这里所讲的金融基础设施则主要是指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服务终端等硬件设施。对于欠发达县份来讲,金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通过盘活存量、充分动员沉淀资金来进一步扩大金融资源总量。而许多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出于对经营成本等因素的考虑对于在欠发达县份拓展业务并不“感冒”,因此在建设金融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地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甚至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的作用,可通过提供一定补贴和支持的方式引导它们深入农村开展业务,还可通过推广代办业务的方式提高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营业成本,提高其服务三农的热情。

再次,鼓励民间投资,盘活民间资本存量。部分县域之内的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当中积累了可观的资金,但由于缺乏适宜的投资项目与投资途径,这些资金或是闲置或是进入风险较大的民间借贷市场。政府及金融机构应当适度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方式帮助这些民间资本通过正规途径投入再生产,或是通过允许和支持民资进入国有、集体企业及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方式拓宽其投资渠道,以求扩大金融资源总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二)提高金融中介的资源配置效率

关于提高金融中介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讲,即金融中介自身与政府部门。就金融中介自身来讲,金融机构应当通过积极开展金融工具与服务的创新提高自身定价与配置资金的能力,通过管理制度的改革与优化,适时适度地扩大县级分支机构的权限,以提高其配置资金的灵活性。就政府部门来讲,应当适度运用投放科技支持资金、环保支持资金以及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引导金融机构逐利性资金流向发展潜力大、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大的优良企业、项目,使有限的金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将好钢真正用到刀刃上。

(三)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提高金融体系对风险与收益的配置能力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临朐县为代表的欠发达县份金融市场发展十分滞后,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很低,保险市场对于风险的分散与转移能力不足,金融市场没有发挥其对经济增长应有的作用。要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必须改变落后现状,促进金融市场发展。首先,要着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为有上市意愿的企业提供帮助,引导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到“新三板”、创业版甚至主板市场募集资金,同时鼓励合适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其次,要格外重视保险市场的发展,上文当中已经提到过,保险对于临朐县等多山农业大县的重要意义,因此要大力发展保险市场,引导保险服务走向三农,同时利用供销社、合作社等机构,组织农户开展互保,以弥补商业保险体系的不足。

(四)积极扩大金融开放,“保质保量”吸引外资

欠发达县份的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本地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上存在较多的缺陷,扩大金融开放,引入外来金融机构,有助于其扩大金融资源总量,并通过借鉴外部金融机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树立县域以外都是外的观念,欠发达县域本身金融基础较为薄弱,直接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进驻的难度很大,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吸引全国性大型金融机构或其他地区金融机构上。其次,在推动金融开放过程中不要把目光局限在银行类金融机构上,应当更加重视证券、保险甚至担保、租赁等新型金融机构。最后,在吸引外来投资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投资的质量,外资对于临朐县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一方面由于其利用外资水平还不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目前欠发达县域的招商引资尚属粗放,过度地强调了外资的“量”而非“质”。因此,在未来的招商引资工作中要从长远出发,引导外资流向对县域经济发展最有利的部分,提高外资的利用效率,使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SCHUMPETER J A.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2.

[3]胡彬彬.河南省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1.

[4]刘书娟,杨志文,雷有林.县域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灵寿县为例[J].河北金融,2013,(5):60-61.

[5]GOLDSMITH R. Financial Stern and Development[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6]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 卢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 邵伏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8] KING R,LEVINE R.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108): 717-738.

[9]KING R,LEVINE R.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32): 513-542.

[10]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1.

[11]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7):13-20.

[12]田树喜,恽晓方,.中国金融资源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400-405.

[13]史永东,武志,甄红线.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预测,2003(4):1-6.

[14]周波.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实证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7(2):47-52.

[15]周好文,钟永红.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分析[J].金融研究,2004(6):130-137.

[16]李广众,陈平.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研究[J].管理世界,2002(3):52-59.

[17]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县域金融论文第9篇

【关键词】金融 支持 县域经济 国际经验

一、县域经济及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党的十把发展目标与改革目标一起规划,提出了“两个全面”的目标,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标志着我国无论是社会,还是经济,均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最基本的国民经济区域单元以及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县域经济的中心是县城、纽带是乡镇、腹地是农村,它把乡镇企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当作其发展的重点领域,工业和农业齐头并进、城市和乡村一体化发展,各种产业以及不同的经济成分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城乡经济在县域经济处结合,农业与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处交汇,微观与宏观经济在县域经济处衔接。在我国的总人口中,超过70%分布在县域,这就决定了县域必然成为决定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建成的关键区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

目前,就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县域还比全国其它区域落后得多,发展还远远不够,纵然是东部地区的县市也不能例外,因为虽然它们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已然较高,但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产品缺失、产业结构失衡、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再加上在我国,相当大比例的农村是坐落在贫困地区的,这就越发造成了县域如下的不利局面,那就是严重缺乏一种社会活力,这种社会活力能够推动其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既对农村经济的繁荣有所助益,又有利于县域地区财政困难的缓解,同时对协调一致地发展农村与城市地区的经济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要想推动县域经济快速而健康地向前发展,需要强有力而高效的金融支持,没有金融支持的经济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之中,克服地域与时间不同的限制对各种经济资源加以优化配置,恰恰是现代金融业最为核心的功能,固而,金融在加速发展县域经济的进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必然是无可替代的。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县域经济情况的调查、整理、分析,厘清各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金融支持情况,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符合实际的金融支持,以期为区域内经济融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为县域金融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路径。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最近一些年以来,以大量借鉴外国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前提和基础,关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我国的学者也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一套比较完整的研究框架及体系虽然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已经被提出。范闽、伍绍平(2008)在对湛江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中认为,研究金融支持对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需要认真加以考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如下三个部分,一是体现经济增长速度的各种变量,二是储蓄率的提升水平,三是储蓄中有多大的比例将会向投资转化。何广文(2011)、何广文,李莉莉(2011)认为,要想找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地区本土金融服务机制的有效途径,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作为出发点是首先应该做到的,并在此基础上把它的现实特点及未来趋势厘清,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构建县域本土金融服务机制。庄岩(2011)在分析县域地区的金融发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时,使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探索性地提出了县域地区的金融状况和经济基础是两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尽管包括以上专家在内的许多学者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但既科学又完整的一套理论框架还尚未形成,在研究县域经济时,还不够全面,深度也不够,对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关系的研究,也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二)国外研究情况

1993年,对金融究竟发挥什么样的功能进行计量的一套合理的指标经由King&Levine之手被设计出来,以此为基础,他们利用80个国家、1960~1989长达30年间的数据开展了细致的研究,最终得出了经济的增长和金融的发展这二者之间的正相关性极强的结论。并且借助于这之后的继续研究,他们发现后者是因,前者是果,即经济的增长是由金融的发展造成的。1997年,经过Panicos Demetriades与Philip Arestis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即在各个不同的地区或者国家里,经济的增长和金融的发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有所不同,例如在德国这个国家,金融只有在发展到真实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后,那种单向的因果作用关系才会产生,而在美国则不然,蓬勃发展的金融业却会导致真实国内生产总值的减少。2008年,MichaelK.Fung提出了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观点,尤其是在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与金融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得特别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不断稳定发展,这种相互影响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弱。

三、发展县域地区经济过程中可供借鉴的金融支持方面的国际经验

从世界各国为发展县域经济所采取的金融支持方面积累的经验来看,各个国家的国情尽管各不相同,其金融业也都采取不尽相同的发展模式,但却存在着一些具有共性的经验值得我们加以借鉴,这种借鉴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及有关政策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