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23 14:45:20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第1篇

摘要:

高职教育中的师资素养包含很多方面,针对女教师群体其综合素养中的“艺术素养”养成,需要通过长期和有计划、有目的性的相关路径进行实施,从而有效提高高职师资水平。剖析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工会提升女教师艺术素养的活动实践,探讨女知联、女工俱乐部等机构依托下的艺术素养养成可行性路径,通过载体和平台的搭建,艺术氛围的营造,并结合不同专业背景下女教师的特色,使活动有乐趣、组织有目的、提升有实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女教师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会;女教师;艺术素养0引言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包括艺术素养在内的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养越来越受到关注,艺术素养是展示高职教师内涵、突出自身内在气质和体现教育工作者风采的关键。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工会组织服务教师、服务教育的职能,深入探讨艺术素养的构成要素,探索工会提升女教师艺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拓展工会工作范围,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内在凝聚力。

1高职院校女教师艺术素养养成背景分析

高职院校女教师具有业务能力强、技能水平扎实和专业素养高的独特优势。但是自身的修养是一个较为系统的整体,除了强调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外,还应注重个人内涵和具有外在张力的艺术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女教师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不断充实自己、提升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素养,完善自身。高职院校女教师具备易于接受艺术熏陶、兼修内外之特征,女性对美的追求也存在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提升女教师艺术素养具有对教育、对个人和对社会的三重功效[1]。

2高职院校提升女教师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因素思考

高职院校在提升教职工的艺术素养方面,选择女教师这个群体进行培养和提升,效果较为明显。这不仅在于女性通常对艺术敏感度较高,也在于女性对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有着很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同时,女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迸发出更多女性特有的细腻艺术气质,更好地显现出迷人的艺术气息。

1)艺术环境的营造对女教师艺术素养提升的重要性。艺术素养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高职院校对艺术环境的营造为整个院校的女教师艺术素养提供了天然的滋养。很多女教师愿意和从事艺术专业的教师互相探讨,在相互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2)艺术素养是女教师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艺术可以使生活的内容更充盈,生命的内涵更饱满,人生的内涵更丰厚。艺术会给人带来很多启发和灵感,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最终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艺术素养的提升将丰富女教师的人生,提高幸福指数。最终,让女教师更有激情地工作,更优雅地生活。教育职能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能之一,高职院校工会的教育职能包括帮助广大教职员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高综合素质,而提高女教师的艺术素养,是高职院校工会提升教职工综合素质和做好妇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搭建多种平台发展女教师的艺术特长、培养其内在艺术修养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工会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

3高职院校工会提升女教师艺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只有通过多读、多听、多看,多进行艺术实践,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才能培养出较高的艺术素养[2]。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以纺织服装与艺术见长的高职院校,拥有较为深厚的艺术底蕴,院工会通过组织相关活动推动着本院艺术不断走向校外,彰显学院教师不断提升的艺术素养。例如,在搭建女知联、女工俱乐部等女性艺术素养培育平台中,女教师得到了更多艺术熏陶;通过举办以女教师为主体的教师艺术、书法、舞蹈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结合各专业特征开展的校企联盟、指导大赛等专业活动,让更多女教师通过多渠道参与到院校以外的社会活动中,提高了女教师的专业水平,拓展了女教师的艺术视野。

1)以女工俱乐部活动为载体,为提升女教师艺术素养搭建平台。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工会成立了女教师经纬编织俱乐部,俱乐部拥有固定的房间用作成员学习交流和艺术作品展示,俱乐部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讲座,举办各类手工作品制作培训,如十字绣、苏绣、发夹制作、皮质钱包制作、毛衣编织、纤维艺术编织等,2014~2016年,俱乐部都举办了全校范围的编织作品展,邀请了诸多的校外领导、专家前来参观指导,彰显了学院女教师特有的魅力,为提升学院女教师的艺术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活跃校园艺术氛围。院工会不仅在全校范围内经常举办教工摄影、书画等艺术作品征集和展览活动,而且还选拔推荐优秀教师艺术作品参加校外艺术作品展评活动。如组织女教师到苏州镇湖镇绣品街进行采风;不定期地邀请各类艺术类专业专家到校进行艺术系列讲座(服饰美学、整体造型服装搭配、音乐欣赏、昆曲欣赏等),开拓了女教师的艺术视野,提高了女教师的艺术鉴赏力。不仅如此,院工会还和常州市妇联、政府宣传部门、地方美协等机构形成良性互动,积极组织女教师参加这些机构所举办的各式各类歌唱比赛、广场舞比赛以及美术作品评奖等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在走出去开拓视野、请进来增强艺术鉴赏能力的工会活动中,不断给予女教师艺术的滋养。

3)在校企合作联盟、指导专业竞赛中融入更多的艺术人文关怀。提倡校企合作、建立巩固的合作联盟使得高职院校教师有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尤其女教师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院工会为了让女教师群体更快更好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不断提供艺术实践机会,让女教师在紧张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精神上的舒缓。艺术类专业性赛事不仅让指导大赛的女教师获得了更多指导经验,而且在指导过程中的融入和参与也强化了自身对艺术规律的掌握。院工会在学院整体的竞赛要求和平台搭建过程中,不断输入艺术滋养,为女教师专业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更多进步的可能性。

4结束语

高职院校工会如何发挥作用提升女教师的艺术素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这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工会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也能不断提高会员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好妇女工作,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有利于提高女教师的艺术素养,提升幸福指数;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女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将自身的素养传导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

参考文献:

[1]钱晓蓉.高职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创新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39):28-29.

[2]葛春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4):14-15.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第2篇

一、中职卫校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

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一直是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人文素养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水平以及层次,对职业院校学生质量关系重大。对于中职卫校更是如此,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实地的调研我们能够发现,目前我国中职卫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不高的现象。大多数中职卫校只会从事简单的教育工作,而没有对教师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得中职卫校教师的人文素养较低,不能以良好的言行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职卫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定期对中职卫校教师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训等工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职卫校教师的自我认知仍然有所欠缺。总之当前中职卫校教师的人文素养仍然有待提升,对于中职卫校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二、人文素养的内涵以及教师人文素养的体现

我们所说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教师的文化素质以及具有的文化品格,具体来说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能力,包括教师的分析归纳以及观察能力,能够对身边学生的反应迅速做出调整。对于卫校教师来说,可以通过身边的案例来给学生们讲解相关的知识。这个属于中职卫校教师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能力之一。(2)知识,是指教师广泛的知识积累,不仅涉及到本专业还包括其他学科。对于中职卫校教师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卫校知识,还需要对其他学科有所涉猎,能够融会贯通地为学生们讲解相关的知识,让他们形成更完善的知识体系。(3)方法,主要是指教师所具备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措施。人文素养高的教师需要具备更好的教学方法,比如能够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同时还包括情感、态度以及教师的行为举止等方面。对于中职卫校教师来说,需要具备以上多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培养质量更高的学生。尤其是在诊改背景下,加强中职卫校教师以上几个方面的能力尤为重要。

三、提升中职卫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在诊改背景下加强对中职卫校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诊改背景下提升中职卫校教师的人文素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学校、教师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升中职卫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总的来说提升中职卫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中职卫校教师要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学习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要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在诊改背景下,加强中职卫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广大的中职卫校教师加强自我学习,努力提升自身内在修养,提高其人文素养。而对于中职卫校来说,则需要对教师进行持续的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训与教育。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对于中职卫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对于提升中职卫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具有较大的帮助。所以中职卫校需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为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打造良好的外在环境。在校园氛围的营造方面,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多方面、立体化的互动,将每一位教师以及学生都纳入到校园氛围的打造中来,让他们能够在更加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与授课,让教师能够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三)将人文素养的教育作为教学的目标进行考核

诊改背景下,中职卫校教师都有相应的考核标准,而对教师人文素养的考核则没有纳人到对教师的考核体系之中,因此我们需要将人文素养的教育作为中职卫校教师的考核目标之中,让更多的教师能够主动进行人文素养的提升。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中职卫校并没有设立具体的人文素养考核方法,但对于教师的人文素养考核却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师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氛围等方面的考核,来达到提升中职卫校教师人文素养的目的。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第3篇

【关键词】 学科素养 提升 工程 专业发展 质量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将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践行于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等全过程,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课程理论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学研究素养、信息技术素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 营造氛围、提高认识,为“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工程”奠定基础

1.1 提高认识,成立组织。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应成立“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要由校长亲自任组长。为更好地推进学校“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工程”的深入开展,学校要进行长远的规划和部署。学校一把手要多次组织行政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和调研,领会提升学校教师学科素养精神和要求。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动员、精心安排,实现全员覆盖,使每位教师充分认识到开展“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2 制定方案,目标明确。为全面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智慧为目的,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学科素质提升和强化课堂教学常规”的具体实施方案,力争通过理论引领、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活动展示等方面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2 六大工程、全面推进——积极探索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新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最大潜能,使每位教师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应在立足教师整体优化的基础上,采取“压担子、结对子、搭台子、铺路子、树典型”的方法,让每位教师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显露身手的空间,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学校最基础的应从以下六大工程对教师进行培养。

2.1 读书工程。学校首先应把“建学习型学校、做学习型教师”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第一要务,要求老师们把学习看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方式,一种生存方式,“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每学期,学校都要为老师们购买大量的图书,并且将图书目录及时在校园网上,让好书在老师们中间漂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学校要制定详细的教师读书方案,定期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在读书时,提倡教师从实效出发,在资料上圈点,在札记上记录核心观念,摘抄精彩语段,剪贴典型案例,撰写心得体会,及时进行读后反思等。老师们在学习活动中凝练智慧、形成风格、提升自己。

2.2 校本培训工程。校本培训是学校提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要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一是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班,通过观摩这些活动,使老师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新观念,掌握方法,并运用于自身教学实践,为老师们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二是请专家来校做专题学术报告,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争取专家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等;三是搭建平台,帮助老师做好校外名师结对工作;同时,要求学校老师要深入探索,自觉反思,从平时的活动开展到工作效果监测及考评,形成科学完备、系统完整的体系,避免走形式、走过场,确保教师素养提升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2.3 梯队建设工程。积极搭建多种平台,加大专业引领的力度,是学校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的重要工作。首先,要切实发挥各级名师培养对象、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的骨干引领作用,形成一支由“教坛新星、骨干教师、校级名师”组成的梯队“长链式”发展规模。要制定明确的学校梯队教师培养方案,重点做好各级骨干、能手、学科带头人及名师培养对象的培养工作,每学期都要求有具体明确研训和教师素养提升的任务和目标,各级名优教师之间实行导师帮带制,使其不仅在研训中学习,在教学中应用,更要在传、帮、带中进行合作、研讨,通过各级名优教师的辐射带动,引领全校教师业务素质水平的快速提升,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4 提升科研能力工程。研究是名师成长的摇篮,是一般教师成长为名师的阶梯,笔者认为,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比要比成绩更重要,为此,我们要集思广益,深入研究,学科分管校长及科研领导一般人亲自深入到教研组和学科教师一起为教改号脉,为质量开方,本着从小问题,小研究做起,从每天的教育教学做起,使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小、实、精,可操作性强,为了使广大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教育科研新理念,真正促使课题研究成为教师自觉行为。

2.5 青蓝工程。加强同伴互助,构筑“人才高地”,利用差异资源推进合作研究,打造教育的精英团队,是促进我校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利泽久远的大事,也是推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础工程,通过“青蓝工程”这一载体,展开帮扶活动,通过上示范课,听评课辅导,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定期进行专题讲座,协助教学校长会诊课堂教学,为课改出谋划策,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2.6 校本研修工程。结合学校和教师教学实际,培研结合,强调实践,要积极创新校本研修形式,丰富校本研修内容,从电子备课、说课、评课、朗读、即兴演讲、共案修改、案例点评、作业检查评价、板书设计、课件制作与展示、资源应用等多项专业技能入手,倡导自我修炼,教师全部开通博客,把个人博客建成自己的展示自己专业发展的平台,记录成长信息,汇总专业心得,共享职业乐趣,形成有特点的校本研修活动和方式。

3 聚焦课堂、狠抓常规——以素养提升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根本保障。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以教学常规管理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深化管理体系,努力培养良好的教学习惯、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以教师素养提升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1 抓细常规管理。在微观管理上,学校要树立了“成功源于过程,精彩来自细节”的理念,切实做到真抓实管、严抓细管,下功夫抓好“备、教、批、辅、评”教学过程的管理。学校要对教学环节中的备、教、批、辅、评都提出具体要求并制定一系列常规制度。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自我修炼的主阵地,更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主渠道。为了给更多的老师提供学习和磨练的机会,学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3.2.1 加强常态课,校领导和环节干部都要深入教学一线听开学第一课,全面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检查督促教师和学生尽快进入正常工作学习状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2 开展推门课。为了真正深入了解课堂、了解教师及其教学的“原生态”,校领导要在事先不向授课教师打招呼的情况下,随机进入课堂,听取老师们的常态课,进一步促进教师钻研教材,用心备课的积极性,增强了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意识。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第4篇

关键词:校企共建;职业教师;培养基地

紧密关注当下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展速率,提升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将会为我国当代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在职业教育的发展版图中,职业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具备重要的影响作用,而想要促进职业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有效提升,就必须做好职业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应用工作,有鉴于此,本文将针对校企共建的职业教师培养模式展开简要分析。

一、我国职业教师培养工作现状分析

建立职业教师培养基地,应当针对职业学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教师类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规律,以及职业教师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状况等因素实施充分关注。培养设备以学生实训设备为主,并依靠职业教师培养专业的任课教师完成主要的授课任务。

现阶段,不管是国培、省培,还是市培和校培模式之下的职业教师后备队伍培养工作,其工作重点都立足理论知识就教学普及和实践教学技能的学习训练。但是这种职业教师培养工作模式本身无法实现对企业实际需求的充分展现,不能对企业现实的人才需求信息形成准确清晰的关注,职业教师的培养工作与现实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另外,实体经济的发展本质就是文化形态的发展,因而企业或者是行业的竞争行为,本质就是企业文化或者是行业文化之间的竞争。从这个角度分析,现代企业更加需要具备充足工作活力,职业实践精神的技能全面且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这也给我国现阶段职业教师培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职业教师想要在毕业工作后顺利取得预期的工作效能,必须对企业产品和企业文化形成充足的认知,因此必须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实践活动,积极收集和吸纳可能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助力的实体企业信息,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建设水平。

二、校企共建职业教师培养基地的意义

职业教师专业培养输出的后备人才,想要实现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针对现有的学生培养方案展开针对性的调整。

开展职业教师培养工作的重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还应当在学生培养工作方案的具体设置和实施过程中重点关注实体企业的具体信息,将企业基本文化、基本生产经营理念、基本人文精神等观念信息要素引入并添置职业教师培养方案的设置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实际用工需求之间的对接水平。

想要助力我国职业教师培养工作综合水平的有效提升,必须不断提高师资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而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最为直接切最为有效的实施路径就是校企共建的职业教师培养基地。校企共建的职业教师不但能够同时满足职业学校职业教师用工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与接收需求,而且能够在培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实现职业院校与用工企业之间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水平,有效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

(一)实现师资共享

校企开展职业教师培养基地的共建工作,其工作重点在于实现共建共管的运作状态。企业在基地的建设运行过程中,应当指派具备良好一线工作经验的优秀员工深入职业院校充当培训师角色,尽管这些人并未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系统的理论背景,但是他们却具备在应用技术和工作经验层次的充分优势。借助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的相互结合而构成培训团队,能够在理论知识教育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应用双重角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建构发展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实现设备共享

现代企业想要始终保持自身经营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尽早依据现实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特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并淘汰落后产能。后备人才是推动行业或企业快速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校企共建工作过程中,要切实依据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态以及现实社会环境的变动特征及时更新教学基地中的培养设备,并以此促进培养工作开展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校企共建职业教师培养基地的基本思路

开展职业教师培养基地共建工作的基本前提,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双方都能够在基地的实际建设过程获取充足的自身利益。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共建基地的建设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活动或者是切实解决企业在日常管理中遭遇的具体问题;而职业学校则可以通过共建基地的运作切实促进本校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有效提升。这里给出开展校企共建职业教师培养基地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企业的需求

职业教师培养基地本身是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建设运作的利益共同体,教学基地的存在和发展具备明显的期限性和可延续性特征。在实际开展基地建设工作之前,要深入明确企业在日常化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迫切需求。借助系统化实地调研的工作开展模式,将企业实际产生的多项具体发展需求按照迫切性强度水平实施排序,可以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首要需求的是资金,其次是人才,再次是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在实际开展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的实际发展提供经济支持,通过为企业输送具备较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优秀后备人才,助力企业内部文化建设事业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彰显职业院校的优势和需求

职业院校往往给予理论知识的教学研究工作以充分的关注,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路径施加充分的关注并实现基本经验的总结提炼,能够较为直接切便捷地将实践活动升华到理论分析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针对特定知识内容的信息迁移,为学生教学工作质量状态水平的提升构筑坚实基础。在职业教育深入发展的现下时代,职业教育想要实现良好顺畅的发展状态,必须在切实应用理论总结与知识迁移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的关注和结合,在校企共建职业教师培养基地的运作背景之下,促进我国职业教师培养工作整体水平的大幅提升。

四、结语

针对校企共建职业教师培养基地问题,本文从我国职业教师培养工作现状、校企共建职业教师培养基地的意义,以及校企共建职业教师培养基地的基本思路三个具体角度展开阐释,想要促进我国职业教师培养工作综合水平的有效提升,必须提升职业院校培养方案企业实际用工需求之间的吻合度。(作者单位:东胜现代服务业管理学校)

参考文献:

[1]高蓉.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1(01).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第5篇

一、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其职责所在。一些职业院校按照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注重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开辟了通道,为职业院校在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平台。

2.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前,大多数院校都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其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和企业的要求也十分吻合。大多数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也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因此,职业院校在设计语文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未来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3.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也是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表现之一

作为基础性、应用性学科,语文教育的发展,它主要依赖于语文教育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表现。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熏陶语文教育之美,提升气质和加强语文教育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看,职业院校语文教育可以说是关于“美的教育”的一门课程,也是促进和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职业院校当前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模式的问题

目前,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指导教学、引导教学、演示文稿等。虽然有一些职业院校通过建立语文教育基地的形式来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教学,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解决了理论知识和实际语文教育脱离的问题,但仍与工作实践操作还有一定距离。语文教育是一门实用技术,所以在教师教学中如果没有实践经验教学,就会出现误人子弟现象。目前,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师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极少。即使有一些从事过相关专业和行业工作的教师,但是由于他们深入实践时间较短,积累经验不够,实践能力不强,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将其实践的部分叙述清晰和完整。

三、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选择

1.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理念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职业院校语文教育教学就是要竭力营造一个大环境,在全校达成共识、学校相关主管领导和教学系领导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语文教育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既拓宽学生视野,又把已学的知识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2.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设计

职业院校要根据当前语文教育发展前沿,瞄准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相关行业和市场的分析,进一步做好语文教育课程的设计,以落实“求实,务实”的原则,做好教学课程设置与课程设计的调整等工作。注重语文教育课程设计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与渗透,注重各课程的开设顺序,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了专业交叉、渗透与结合的特点。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符合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及社会用人的需求。

3.提高教师的语文教育自身实践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发展的前景。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水平的提升,积极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自动启发和激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相关语文教育学历的提高,要让学生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成为最终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第6篇

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素养现状

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的工作状态极为相似,集中体现在:一是进取素养明显不足。教师缺乏明晰的个人发展目标,自我认识不足,自我定位低,内驱力弱。二是教学素养停滞不前。把“自己尽力”看成了教学的最佳状态,安于现状,进取心不足,校本研修、同伴互助、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严重缺失。三是科研素养普遍较低。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职称和学历晋升最大的阻力来自论文,日常生活中很少阅读书籍,科研性差。这一方面说明科研素养已经成为老师学历提升和职务晋升的一块短板,但同时有着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说明,学校存在着制度不完善、服务不到位、教师素养整体提升欠长效的问题,有待逐步完善与落实到位。

尽管如此,学校的师德素养仍然积极向上。面对生源的差距悬殊和家长的无力合作,教师依然秉持对教育工作的热情,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搭建教师素养提升机制框架

确定了框架搭建的基本点 学校积极寻找培养阳光教师的途径与方法,努力培植阳光教师、培育阳光学子。经过多次讨论、修改,最终以培育“阳光少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真正搭建起具有以生为本内涵的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的素养驱动性提升机制的整体实施框架。

确定了机制构建的连结点 以组织管理机制、激励评价机制、提升实践机制、自我发展机制为主要连结点。同时对这四个点进一步进行连结点细化,见图一。

全面深化,建构组织管理制度体系 第一,梳理原有组织管理制度。我们从培养阳光学生出发,以提升教师阳光素质为要求,对教学计划管理、教学内容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考核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研究管理六大方面进行了梳理。第二,强化改革,构建活动管理网络。改革后的管理网络,特别强化了两个方面。一是强化了课题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以“教师素养驱动性提升机制”和“教学内容问题化”两个课题统领班主任培训、教研组活动,突出了研究的主题性。二是强化了“以点带面”和“以面促点”相结合的策略加快教师发展,课题组不仅参与并指导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而且直接负责工作室、工作组的管理,真正把教师发展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发挥工会的组织优势,开展阳光团队和阳光教师评选,团队先行,评奖结合,树立榜样引领发展。

聚焦重心,搭建管理平台 首先,从综合管理出发,搭建了“办公自动化平台”系统。以年级组、教研组、任教学科为单位划分,进行人员交叉科学管理。以校长室、党支部、教导处、教科室、德育处、总务处、工会为部门划分,进行条线工作管理。建立工作流,实现工作流程的实时转交达成。其次,从基础管理出发,以课题组、教科研组、备课组为基点搭建了“校本研修”平台。将各组每次活动实时,实现资源共享。最后,从重点管理出发,以阳光课堂为基准,搭建了“教学内容问题化”课改平台、“阳光课堂视频点播网”、“校内备课课件资源库”。展示教师为创设可操作的自主、探究、合作、开放的阳光课堂所做的探索。

构建多元评价激励机制

阳光教师团队评比 学校倾力打造阳光教育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打造阳光的教师团队。在校六届五次教代会上审议并通过了“阳光教师团队评比”方案,在综合考量及特色展示中评价的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力量,更要评价团队合作力量。强化合作意识,同伴互助,提升和谐、进取的团队精神。

青年教师团队自主评价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自主发展,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学校要求骨干教师和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制定了自我发展规划,制定恰当的、切实可行的五年总体目标和发展规划,把发展目标进一步地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再细化为每年度的目标任务,这些任务是一个个具体的活动,如上公开课、课题研究、、荣誉等。积极为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打造成长平台,形成良好的外部激励机制。

组建校本工作室、工作组 阶段性重点培养对象、骨干教师以“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为主题组建“朝霞工作组”。以师为本,开展沙龙式专题研讨,创设活动场,催生内驱力。并给予培训、考察优先权,组员须根据学校安排,定期承担示范性课堂展示。促进新老师工作热情和进取心,增强青年教师的成才意识,激励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特训式实践构建 学校先后承办市品德评优课、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培训班开班典礼暨太仓市小学语文学科工作组暨江苏省级课题活动、市英语青年教师培训班、市百节好课赛课等活动,营造氛围,激发内驱。同时,学校依托各类制度搭建起全员校本教研体系,组织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长及部分骨干老师赴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参加“全国中小学校本教研实施策略与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等活动。专家报告、名校观摩、现场学习、案例分析、主题论坛、参与体验,多角度、全方位走进校本教研,学习先进学校的教改经验,感受“后‘茶馆式’”“云课堂”教学特色,给我们带来诸多思考和启发,为扎实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

阵地式实践构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演练场。因此,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必须关注课堂。为了使老师们把时间、精力和智慧聚焦在“阳光课堂”的研究和改进上,笔者学校以太仓市重点课题“‘教学内容问题化’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为统领,理顺了备课组、教研组以及课题组之间的关系,做到教研结合,形成新序,保持研究过程的延续性。备课组、教研组、课题组三位一体,形成彼此衔接、不断提升的循环系统,开展主题性研究活动,是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保障。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第7篇

【关键词】 高校 专业素养 绩效工资

高校教师作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背负着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各项工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及其重要。

一、高教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是指高校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调整和处理与同事、与学生、与领导、与社会、与工作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和行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包含普通常识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即指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技巧和能力,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素养;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素养;具有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能力的素养。

二、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性

1、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升,实现荣誉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教育环境的变迁,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如果高校教师一成不变、不思进取,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就很难化被动为主动,无法理清教学和科研的思路和方法,难以明确教学和科研的目标,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进而优化个人的职业生涯,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荣誉感。

2、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最为重要的资源,其自身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在经济、政治、思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的不断增多,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展,高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已发生变化,从从前的“春蚕”、“蜡烛”、“园丁”到现在的“简单执教”、随意的“拿来主义”、“现世俗化”,已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分析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和缺失。所以,教师只有也唯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促进高校事业更快发展。

三、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首先,学习和思考是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树立终身学习观,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优化自己的思维、激发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素养。其次,完善的培训制度是手段,各高校应制定必要的培训制度和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体制。

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以后,他就会关心自己所获得的报酬,并且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所以,无论是何种方式和动因促进高校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最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提升专业素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集到提高教师收入多少的问题上来。教师收入的多少又在于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其中分配方案的基础性、核心性问题在于工资结构的设计。

四、绩效工资改革的现实背景及现状

2006年7月1日,人事部、财政部推出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开始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指明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并决定2010年1月1日起在事业单位中执行绩效工资。江苏省人社厅和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省直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苏人社发〔2012〕142号)、《关于省直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苏人社发〔2012〕154号)文件。根据这些文件的相关精神,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的绩效工资部分作为此次工资制度的重要内容正在事业单位逐步分步进行,高等院校是此次绩效工资改革的重点单位之一。

五、绩效工资的基本内涵及框架

绩效工资,是以人为中心,以岗位设置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以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目的,根据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社会服务量以及其他各种业绩作为分配要素来进行分配的工资制度。我们可以运用绩效工资结构比例的调整对教职工个人努力道路的导向作用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激发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创新能力。根据文件规定,绩效工资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基础性绩效工资是国家或者省市以文件的形式直接给予的标准,而奖励性绩效工资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由各高校自行制定方案进行实施。

基本上,各高校制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框架为基本津贴、目标津贴、业绩津贴等部分。基本津贴:依据本人聘任的岗位确定,体现个人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担负的责任;目标津贴:依据各学院、各部门完成目标的情况和目标考核的结果进行分配,体现各学院、各部门的综合实力;业绩津贴:依据个人教学科研工作的成果、承担的教学科研项目确定。基本津贴及业绩津贴的影响因素及权重如表1所示。

六、设计促进教职工专业素养发展的绩效工资结构

二级学院对教职工的具体情况更为了解,更清楚用何种方法、手段更为有效地激励教职工素养的提升,能做到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因此决定了我们在做奖励性绩效工资设计时,应实施打包二次分配,根据各种影响因素所占的比重,及各二级学院业绩在全校业绩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如何打包。然后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总的指导原则及各二级学院的具体情况自行制定科学、合理、公平、体现绩效的二次分配方案,报学校审核并批准后按二次分配方案实施分配。

根据各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学校发展的侧重点、大学科研程度和研究生的拥有量等,我们可以将各高校划分为教学型高校、科研型高校和综合性高校。教学型高校比较侧重于教学,是以基础学科的教育为主,且多以本科教育为重点,需要应用型技能人才,着重教学能力。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提高教学工作所占的权重即X4、X5。通过收入分配的导向作用,使教职工努力的方向与学校发展相一致,致力于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型学校与普通院校相比,研究型大学较侧重于学术研究,同时兼顾教学,需要学术型研究人才,看重科研能力。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提高科研工作所占的权重即X6,通过收入分配的导向作用,使教职工致力于科研能力的发展;综合型学校实施多学科均衡发展策略,专业覆盖面广,但也有各自的优势专业。人才培养应该致力于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有开拓精神和研究潜力,以技术开发,技术应用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并重,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合理并重地分配教学工作X4、X5和科研工作所占的比重X6,来引导教职工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发展齐驾并驱。

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光包含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教育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显性知识、显性素养,还包含很难被清楚地识别和分享的隐形知识、隐形素养。隐形素养不易表达、结果分散、逻辑混乱、稍纵即逝。如想隐形知识、隐形素养转化显性知识、显性素养,化分散为聚集,化混乱为秩序,抓住机遇,把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到最显著面,这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如何激励教师愿意花费这个时间和精力来化隐性为显性是个重点和难点。从绩效工资结果设计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奖励性绩效工资中挪出一块来专门用于此项的奖励。

【参考文献】

[1] 朱美妍等:浅议高校教师教育哲学素养[J].科教文汇,2013(6).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第8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高校教师 专业素养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人才逐渐成为各行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在各大院校中,教师们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综合水平直接关乎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注重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各高校紧急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通过从个人知识管理对高校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升的状况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关于提升院校竞争实力的有效方法以及使高校处于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源自企业对自身的资产经营管理,近年来,这一科学管理思想已经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作为其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肩负着培育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学术探索等与知识相关的各项工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有教师关注个人知识的系统及科学管理,这最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快速、稳步提升,对于教师个人素养的锤炼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为此,只有倡导高校教师开展个人知识管理,才可以帮助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促使高等院校的竞争实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1 对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认识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最后,通过知识的共享和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组织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高校教师的工作轨迹通常是由教学、科研两部分组成的,虽然身处院校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教师的个人学习及对个人知识的梳理并不规范和系统,通常都是工作中需要什么知识,教师临时去寻找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对信息的积累没有科学性。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只有运用知识管理才能使教师的信息积累具备科学性,另外,实践发现,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个人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激发个人的工作创新能力。

1.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本质在于帮助人们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收集、提取、共享和应用,将个体中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进而来构建个人的知识库。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知识管理(pkm)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子集,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体会多存储在教师的头脑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凭自己的灵感来创设的教学环境以及凭内容来选取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被认为是因材施教的隐性知识,而且这些隐性知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将其显性化,不仅可以达到总结个人经验,萃取精华的目的,而且合理地转化和应用还可以帮助年轻教师们不断进步和成长。为此,我们得出结论,运用个人知识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丰富教师这一集体的知识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团队的专业知识素养。

1.3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含义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它的本质在于促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和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使其具备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最终使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资源,减少重复不必要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最终实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知识管理过程中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

2.1 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

教师拥有,或教师专属的知识包括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认知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等,这些知识都属于显性知识,它们都是由以下各内容组成的,包括教材、辅助材料等图书资料;论文、专著及教案;个人知识积累所需的各种文件和相关多媒体资料以及管理系统等内容。这些都是教师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就必须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使他们的个人知识条理分明、分类合理,又不失彼此之间生动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另外,对高校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可以让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完整性和有序性。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设计实用的个性化教案;归集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并善用计算机相关软件来支持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有效地实现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对知识管理的水平的提升也会有相应的积极作用。

2.2 对各种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

高校教师知识素养提高的障碍不仅仅在于新知识的获取数量,还在于教师隐性知识是否能够成功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它也是反映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学经验是体现任教者教学思想中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但通常情况下,这种珍贵的知识却很难被清晰地识别和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都普遍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实践性知识,总有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也就是说,这部分知识很不容易被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说让人百分之百地心领神会。与此同时,教师头脑中的部分知识还存在结构松散,体系不健全、逻辑关系欠严谨,个别闪光点稍纵即逝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该类问题、实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有效地知识管理。也就是说,将教师拥有的,却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内的难以进行规范化地描述,如教学心得、体会及经验等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以及主观性强、零星的内容等,通过让教师个体或群体对此类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来将它们变得显性化。管理措施包括反思、交流、分享、共生等,通过采用这些管理措施来使之理性化,这便是最佳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的方式。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转化,可以将教师的各种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使曾经松散、零乱的知识被逐渐整序成为稳定且具有逻辑性的体系性知识,这些知识或智慧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理论,这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最显著的方面。

2.3 实现教师知识的有效获取与积累

知识的动态性特征要求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充实个人知识。外因驱动的自主学习或通过参加专家讲座来获取知识,是教师们通常采取的知识获取与积累的途径,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教学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交流与探讨,也是非常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另外,知识在群体中进行传播、流动,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分享,同时还能够激发个体灵感和新知识的产生。

3 开展知识管理实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方法

3.1 建立个人专业及相关知识数据信息库

先进的管理有赖于科技的支持,建立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电子存储系统,是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之所以说建立数据信息库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因为数据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数据,教师才能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即信息。那么掌握了信息的教师再加入个人的经验判断和文化脉络就形成了知识,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根本。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分类方式管理信息,如以信息内容、时间顺序或地域范围等方式进行分类。这样不仅可以系统管理个人知识,用多样的形式归类过去较凌乱的各种知识资源,使其从以往沉睡的状态中苏醒,用于教学实践,而且还可以通过较有效的搜索方式,让教师对所积累的知识有更多维的认识,激发创造力,产生新知识,从而有效优化教学实践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2 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教师的知识积累

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更是教书育人的教师的终身工作。教师可以利用日常自学、专项培训、观摩教学、集体研讨等形式,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在保持自己旺盛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同时,使得个人的知识基础被持续加固和丰富,如此以来,此种积累必然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3 记录并定期整理教学反馈笔记

教师应该定期地通过

反思性学习,来管理教学心得和经验。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相互印证,不断反省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对特定教育事件处理的案例,并在过后对该类事件进行反思和展开全面的分析,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个人素质的提升。

4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助力教师和院校的发展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这一先进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将教师本身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教师可以养成更加良性的学习习惯。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就必须坚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为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因实施知识管理而取得的进步,会推动其个人知识素养的提升,反之教师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也会反作用于教师的知识管理,使之不断良性发展下去。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升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挖掘自身科研潜力,以及注重培养个人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都是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提升专业素养和自身价值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人才培养则依赖于教育,而打造优质教育更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归根结底,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育实力。

参考文献:

[1] 任长印.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 孙芳芳,任永祥.高校教师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6).

[3] 魏佳.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高校教师知识管理模型[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4] 纪清华.浅谈教师知识管理及其管理系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1).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第9篇

一、重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1.专业的知识素质提升。这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俗话说:“教师想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应该具有一桶水!”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培训,与时俱进。这包括学科知识和经验知识,前者指的是书本上的知识,作为教师,应该能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答,能够娴熟的讲述书本上的内容并准确的传授给学生,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还应该掌握其他学科必要的知识,不能仅限于课本,还要多多阅读课外读物,例如报纸、杂志和周刊等。还要求教师经常关注网络、电视等途径,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后者指的是经验知识,经验的积累主要源于实践,所以教师还应时刻总结经验教训,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施教,因材施教,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每个学生的情况,从而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2.健康的心理素质提升。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素质中最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本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永远保持乐观的心境、性情稳重、大方不易急躁、活泼开朗、为人和气、情绪稳定、不易激变、保持稳定的情绪、办事认真、在与学生的交谈与讲解和问答等细节方面,要细致而有耐心并具有较强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意志坚强,能吃苦耐劳和乐观面对困难。不能因为学生的没完没了的发问而厌烦,不能因为学生的“不明事理”而暴躁,不能因为学生的没言没语的沉默而气馁。教师的榜样作用很重要,在学生的学习当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创新管理模式,激励教师成长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师管理,关键是调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科学有效的激励是学校领导调动教师积极性,全面提升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学校要构建激励机制,采取灵活有效的激励方式方法,尽量满足教师适当合理的需要,持续激发教师积极工作动机,驱动引导教师个体自我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三、重视校本培训,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

提升综合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村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而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校本培训。学校通过校本培训,为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这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校本培训最大的特点是学习与工作有机统一,以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工作能力的变化和工作效益的提高体现学习的价值;同时,通过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互帮互学,互教互学,互相激励,比学赶帮,建设会学习的教师群体,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

四、更新教育观念,提升理论素养

一个人的观念是文化的积淀,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支配导向的作用。教育观念决定教育模式,教育模式决定教育产品,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因此必须把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全过程。引领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引领教师不断的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五、重视农村教师的培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