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老年服务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10:28

老年服务论文

老年服务论文第1篇

。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没有先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在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逐步探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运营结构,包括领导体制、战略定位、运行机制、文化机制及其综合监管体系,涵盖意识形态、民生、市场配置、家庭保障、法制建设、行业自律等多个领域。随着人口老龄化在中国的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未来,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业迫切需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优质养老服务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协调责任更加明确,而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将更加完善,智能养老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满足老年人对更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

的中国特色。养老金服务。发展模式。

响应社会需求,调整政策措施,为人民服务。历史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酝酿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初)

这一阶段的养老服务主要体现在城市福利院和农村养老院的建设上,旨在解决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赡养对象的基本生活问题。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养老机构。(1) 当时,新政权接受的福利机构主要用于接收和安置城市流离失所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内务部将其确定为一家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孤儿、老人和残疾儿童,这些儿童无助且无法维持生活。到1964年,国家福利机构在农村地区收养了7800名残疾人和老年人以及16500多名精神病患者1)。1956年,黑龙江省在拜泉县和兴华乡开设了第一家养老院,“为没有孩子的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药物简编(五保户)”[2]。两年后,全国敬老院大学收养了300多万五保对象人1。1978年,城乡只有8365家老年人和残疾人机构,收养了14万名老年人和残疾人,每1000人拥有0.17张社会服务床位4)

(II)探索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到老龄化社会早期)

1979年,国家应对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对福利机构实行改革开放,明确向退休孤儿和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人开放,如科技人员、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自费寄养。[1]1984年11月,全国城市社会福利机构整顿经验交流会正式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办地区”,持续到2000年2月,《关于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国保发[2000]19号)(以下简称国办19号文件),以市场化为基础的社会福利社会化作为一条鲜明的主线贯穿其中这一时期,大中城市的城市福利机构开始专业化,包括以收养老人为主的福利机构和以收养孤儿、残疾儿童为主的儿童福利院。然而,在县和市一级,大多数地方福利机构仍然是综合性机构,主要包括儿童区和精神病医院。中国养老床位从1978年的157000张增加到1999年的1024000张4]1988年,城市福利院的自筹对象达到17000张,占收养者总数的2.4%,比1984年增加了33%]1994年,养老院自费接待8000人,占当年345000例收养的2.3%4。截至2003年,全国共有1620家私营养老机构,6万张床位,4万多个服务对象,其中996家在民政部门登记,国家相关文件提出了“老龄产业”和“老年服务业”,强调需要“运作市场化”和“发展方向产业化”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过程中[11]。

(III)体系形成阶段(2006年十八大会议之前)

这一阶段,养老服务被正式提出为一种商业形式,养老服务体系形成。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发展的通知》(国银发[2006]6号)(以下简称国办第6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养老服务业的概念,明确遵循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发展、市场推广的原则,积极支持以公通过私有制、私人公援、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基金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合资、参股等方式建立养老服务业。以市场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也明确了政府的责任。2009年,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公司在明代特别实施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试点》确政府鼓励和引导社会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提供各类养老服务。同时,确政府应确保基本养老服务12]在此期间,政府开始从制度角度构建养老服务模式,并从整体上推进。2008年底,全国民政工作会议被更简洁地称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体系13]2010年11月,民政部大学召开全国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会议,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免费、低补偿与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是一种公共互助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该声明被全国人大于2012年12月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采纳。国家建立健全了以家庭、社区、事业单位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进入法治化轨道。

(四)综合推广阶段(自中共十八大)

强调,中共十八大应积极响应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年服务和产业。此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九大和三中全会19日都提出了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和产业。这一阶段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GBF)[2013]35号)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布。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会,强调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标准、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疗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一重要指示进一步丰富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顶层设计。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9]5号)(以下简称国办第5号文件),要求开放“堵点”,消除“最后一餐”,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市场发展方向坚定。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改组会议,呼吁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保发[2016]91号)(以下简称国办91号文件),明确了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区分公私机构,在价格管理、土地供应、投融资等方面实行分类担保。私营机构继续在发展中成长。2019年,全国38000家养老机构中有一半将是私营机构。第三,质量导向不断加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将养老院的服务质量作为重点金融领导小组会议为人民办实事的内容,以医养结合为主要内容,全面提高素质。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发[2015]84号)(以下简称国办84号文件),强调医疗服务的有序共享,卫生养老服务资源,形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综合性、持续性的医疗养老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已提上日程。民政部和本田制定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民发[2017)第145号,并相继颁布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等标准。同时,自2017年以来,民政、公安消防等国家相关部门启动了为期四年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继续转变政府职能。2018年12月,全国人大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制度改为备案制度,全面放开市场,转向强调事中事后监管,明确扶底责任。

不到30年,中国已经经历了在西方完成的数百年的老龄化过程。这意味着中国养老服务业必须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探索适合老年人口大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国情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经过长期实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共的探索,中国初步形成了适应当前老龄化形势的养老服务模式,包括领导体制、战略定位、运行机制、文化机制、综合监管体系等基本要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党政领导体制和联合管理是养老服务模式的核心。

·

的养老服务涉及数千个家庭,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大事,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体系来保障和推动。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养老服务逐步从单一民政部门的职责上升为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建立了党委领导的领导体制,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和国家行动。该系统在养老服务发展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养老服务长期由民政部大学领导和管理。其代表形式是城市社会福利院和农村养老院,反映出明显的部门行为和城乡分割等特征。2000年,中国一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央政府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即民政部门推动的以老年人福利为重点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升级为党委和政府的行为。2000年8月,中共中央公司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发展老年服务业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国办发布了第19号文件,该文件还要求各级政府政府应该把社会福利社会化作为一件大事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予以高度重视。“各类社会福利机构数量和集中收养人数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作为一项指标列入各级民政部门的考核。此后,党和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开始形成。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这是《养老服务》一词首次写入党的文献,标志着养老服务上升到党的领导的高度。在中共十八大事件之后,这一概念进一步成为共识,并被系统所固定。在国发第35号文件中,国务院大学将48个具体的分工进行了梳理,并移交给了相关部门。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各部门的职责得到了合理化。例如,民政部和卫健委分别负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政策,分工更加明确。2019年,国务院大学建立了以民政部为首的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

(二)战略定位是民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养老服务模式的引擎。

的科学定位对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起着引擎的作用。在过去7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养老服务首先定位于民生事业,从救济性福利发展到公益性,推动了养老服务形式的发展通过市场手段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进而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这种双重定位跳出了养老服务本身。从民生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看待养老服务业也意味着我们不再从特殊对象入手,而是着力解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从而更好地解决特殊对象的养老服务问题。

作为养老服务初期的代表性机构,是福利院和养老院的主要职责。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和对机构服务需求的增加,国家对福利院和养老院的性质进行了调整。1997年3月发布的《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养老院位于“太平洋沿岸”,2010年10月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将《敬老院》改为《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五保”支持服务组织,其特点是“公益性机构为农村五保提供支持服务”“。根据中央政府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福利院大多被认定为二级公益单位。同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会强调了这一点。会议呼吁从公共福利的角度探讨促进现代管理发展的途径15]公共福利意味着公共利益和公共利益。当然,公共福利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另一种主要的养老服务方式,居家养老服务是从公益性的社区服务开始的。2000年,国家和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城市社区老年星光计划》,并修建了“星光老年之家”,以提供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公共服务。基于居家养老服务、上海、南京、宁波等地的公共福利部门已经探索了居家养老补贴制度,并根据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和身体状况颁布了补贴标准。因此,长期以来,在与人口老龄化打交道之初,由机构和家庭组成的养老服务业大多被列为民生事业,并被视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从行业角度发现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巨大商机。一方面,对老年人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从2000年的1.3亿增加到2007年的1.53亿,2019年超过2.53亿[4]。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的增加带来了供应机会。特别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养老机构与房地产一样,有着漫长的产业链。因此,在养老服务出现的初期,它被视为一个产业,并被列为老龄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办公厅2006年发布的第6号文件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如果人们在2000年中国首次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老年人数量的增加,这种认识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自2019年

建成以来,养老服务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得到进一步肯定。国务院强调,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加大增加就业、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内需、促进社会合理分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力度。第5号文件国办也将其作为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要求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业吸纳就业,并对相关人员给予社保补贴。这样,民生与产业统一,形成新的战略定位。老年护理服务业的发展包括两个角度:一是从养老供给的角度看,养老服务从以制度福利为基础发展到公益性服务和基本服务,再扩展到民生事业。第二,从投资角度看,养老服务是服务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到亿万老年人需求的刺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三)养老服务资源市场配置的运行机制是养老服务模式的关键

如果

将养老服务视为一个产业,市场配置资源是自然的。这既是养老服务业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养老服务模式在过去70年中探索和形成的关键。在这一时期,这不仅是总体环境的结果——中国从计划经济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民政等相关部门主动从社会化角度启动社会福利事业改革,主动向市场索取权力的结果。一方面,

全面放开了养老服务市场。一是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由社会福利机构进行的自费寄养长期以来被视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根据国家有关价格管理的法律、法规,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收费标准即使是私人机构也需要遵循这一程序。2000年,财政部和国家计委大学将民非登记的养老机构的收费改为物价部门备案,但大多数备案的收费都涉及社会福利机构,导致事实上的价格扭曲。中共十八大之后,国家对养老服务价格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放开了私营养老机构的服务价格,养老机构自主定价。二是发挥供求机制的作用。以需求为导向,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加强养老服务供给,及时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尤其是土地因素。国家国土部规定,非营利养老机构享有与公共机构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并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国家依法办理经营性用地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供应。明确营利性机构获取土地的方式,土地应通过租赁、转让等有偿方式提供。土地原则上以租赁为主,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供应。另一方面,

应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第一,确立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过程,也是计划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民政部调整了其过去的建设、对象选择和服务管理职责,将重点放在决策、指导、组织、协调和监督上。2006年,国办发6号文件增加了为《三无老人》(1)和(2)提供安全服务的必要性生活困难的老人。由此,政府在养老服务发展中形成了宏观管理、统筹规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和保障的基本职责。二是改革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一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推进事业单位办医院,不触及所有制,重点用副医院搞活医院。然后实行承包制,转让经营权,努力实现自负盈亏,减轻政府负担。届时,我们将在建设过程中推动公营和私营企业、公营和私营企业以及BT、BOT和PPP,因此,现有政府保留所有权,社会主体拥有经营权和使用权。此外,还存在公私合作关系,以分享部分所有权,并充分转让经营权和使用权。即国办91号文件强调“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合资、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公立养老机构改革”。第三,确保基本养老服务。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特别是民政部门,限制“保基本”经营福利院和养老院。进入新世纪后,《保基本》增加了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2010年前后,它从“保基本”转变为基于服务对象的基本服务,强调需要为“五保”和“最后晚餐”对象、经济困难的残疾和弱智老人提供服务。在中共十八大之后,用基本目标和基本服务确定“保基本”的想法已经澄清,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确保为赤贫老人和经济困难的残疾和弱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而且要按照基本生活水平为所有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基本服务。公共机构、公共建设和私人机构应发挥辅助作用。推进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建设,让更多困难老人享受基本养老服务。

(四)发挥家庭作用的文化机制是养老服务模式的基础。

·

强调家庭安全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正是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机构的作用才得以凸显。如何为家庭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其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西方家庭护理概念的引入似乎打开了新思路。1998年4月,中国老龄协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在

举办了一次关于家庭养老金和社会化养老金服务的全国研讨会,认为西方的家庭养老金是“与机构养老金相对的养老金方式”,“它是家庭养老金和社会养老金的结合,以家庭养老金的形式存在,基于社区养老的服务网络,由国家制度、政策和法律管理提供保障”[17]也就是说,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基础的,这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因为引入了社会化服务。这是现代社会对家庭功能的一种新诠释。这一发现很快被普及,因为它符合中国的依附传统虽然在执行过程中充满了误解,但这是对家庭的承诺。2008年2月,当全国老龄办和民政部大学出版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很长时间。经过多年的实践,

已基本理清了思路。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离不开家庭,但传统家庭难以承担现代养老服务,需要落实家庭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一个是在社区建造旧的服务设施来支持家庭。这些设施因时间、功能和城乡不同分别被称为“星光老年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和“蒂凡尼早餐”,但它们可以为住在家中的老人提供几项就近服务。民政部和财政部继续为这些项目提供财政支持。自2017年以来,它连续四年每年花费10亿元进行家庭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2019年5月,国务院执行会议要求进一步发展社区养老设施,并通过政府回购和租赁弥补旧社区养老设施的欠款。按照规定在新建小区建造的老年人护理设施移交给政府后,将免费或以较低的补偿用于社区养老的服务。第二,培育上门服务主体,支持家庭。当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家政、生活护理、膳食援助等服务。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社区养老在全国拥有45000家护理机构和设施18]与此同时,财政部和民政部决定从2019年7月起免除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获得的收入的增值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以90%的降低率计入总收入。免征契税、土地使用费、耕地复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等第三,实施《互联网+》扶持家庭。GF第35号文件明确要求“发展居家网络信息服务”,并强调“支持企业和机构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其他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国家发改、工信部、民政部等公司特别挑选了450个社区进行试点,并实施了《健康养老产业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该计划要求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等信息技术产品,实现个人、家庭、家庭之间的有效联系,社区和机构以及卫生和老年护理资源。《互联网+》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家老人独立生活的能力。第四,努力支持护理假的家庭。在老年权益保障法地区倡导“常回家看看”之后,黑龙江、广西和杭州等10个省市通过了地方立法,为带老人的儿童提供护理假。

。随着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养老保险监管逐步从单一机构发展为综合监管。

首先是职业监督。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养老金是监管的逻辑起点。20世纪90年代,养老金服务开始被用作专业术语。根据知网搜索,1991年8月,刘长茂首次使用“养老服务”一词,并提出了“养老服务活动要社会化”[19]。作为一个官方术语,它出现在1998年早些时候。那么,多吉才让民政部部长指出,民政部“承担一定范围的养老服务工作”,并希望“为自愿居住的社会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20]当时,我们对养老服务的理解还比较简单。在全国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上,养老服务仍被解读为关注生命护理17]专业监管相对薄弱。直到2006年,国办发布了第6号文件,首次给出了专业定义。“养老服务业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特殊生活需求。蒂芙尼早餐”。这时,专业监督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办84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做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重点为老年人、重病、残疾和部分残疾老年人提供服务。《照护服务》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表述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标志着养老服务真正开始走上专业化道路。相应地,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健等相关部门已经实施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并开始评估老年护理服务的绩效,明确了老年护理护士的专业能力要求,专业技能由原来的四个层次调整提高到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层次,重点引进医务人员、社会工作人才、行政管理人才。

的第二个观点是统一的监督。养老服务初期的监管重点是社会福利机构,主要依靠福利机构和敬老院机构的自我管理。除规章制度外,还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制约。直到1993年4月,民政部发布《部级福利院评定标准》(民福发[1993]6号),才有统一的行业监管福利机构。然后是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违反了这个部门的规定。农村养老院主要基于当时制定的“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随着机构形式的多样化和创办人主体的多样化,人们要求对机构进行统一监督的呼声越来越高。2013年,民政部首次先后发布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将社会福利院、农村五保支持服务机构和私营养老机构统一纳入养老机构的管理,并对其资质条件、发证程序等进行了规定,对监督检查的方法和法律责任进行了界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性监督管理框架。标准是监管的工具。2006年,国办发布了第6号文件,要求组织或推动制定养老服务行业的建筑设施、卫生条件、质量标准、服务规范等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评价和服务行为监督,推动养老服务业向标准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标准化行业监管正式启动,建筑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用于建筑设计、养老服务设施和设备的老年人。其次,它是软件的服务标准。民政部和国家标准委为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等部门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标准,以指导养老服务的专业运作。三是老年人前端能力评价标准。民政部通过试点形成的老年人能力评价标准国办发5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完善全国统一的老年人能力评价标准,统一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价,研究制定长期护理服务项目、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建立健全老年人、残疾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完善连接家庭、社区、机构的专业化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的第四条是依法监督。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散见于民法、家庭及其相关法律、刑法等各种一般法律中,对侵害老年人权益、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另一部分是根据《宪法》精神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光荣院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制定的《特别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范养老服务行为,惩罚违规者,以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和老年人依法享有权利。在此基础上,加强信用担保。二2019年10月,民政部发布《药品市场纲要(试行》中不诚实行为共同处罚对象清单管理办法,涉及养老服务机构和员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偏离公司章程规定的宗旨和经营范围,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通过非法集资或欺骗手段出售“保健”的活动,中国将逐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逐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不断深化,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业迫切需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因此,我国未来的养老服务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养老服务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是由中国庞大的老年人口决定的。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其对服务需求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需要,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我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由需求引发的供给将形成相应的产业链,跨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带动建筑、康复辅助、老年医疗、金融服务、信息电子、护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老年医学的发展服务业正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比重的不断扩大而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事业的战略定位和引擎作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只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因此,全国党委领导、政府领导、相关部门联合管理、社会参与制度将进一步加强,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二)优质发展养老服务的目标更加明确作为一个与人们的感情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

的质量目标是第一位的。实现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服务设施、优质的管理和护理队伍,离不开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服务模式。一是养老服务设施多样化。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逐步进入老龄化后,我国老年人口的总体特征将发生变化。这些老年人经济状况良好,大部分享受养老保险,接受良好教育,对个性化养老服务和优质养老服务有强烈需求。因此,养老机构将不再是统一的,而是在强调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因此,康复辅助治疗因其有助于延缓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延长老年人的独立生活时间,降低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而受到欢迎和大力发展。二是护理队伍的快速发展。决定老年护理服务质量的是人,尤其是护理人员。由于个性化服务的特殊性,人文因素非常重要,而服务的质量护士的数量将是决定性的。政府和社会应大力培养和发展护士队伍,提高护士的待遇和社会认同。第三,原始居安的养育模式是成熟和定型的。原居意味着不破坏老年人的长期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尽可能延长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生活时间。即使去养老机构,他们也主要选择社区内建的机构,远离社区(村)。只有这样,老人和他们的孩子才能感到更自在、更自在。这种养老金模式植根于传统文化,强化了家庭在养老金服务中的作用。它不仅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完善,也是制度服务形式的重构。这样,老年人将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更优质的服务。

(三)政府、市场和社会协调的责任更加明确

市场机制已达成共识,认为其在老年护理服务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此前提下,政府和社会只有依法履行职责,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今后,政府将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督,通过评估,确定监督的基本对象和服务。人们将对社会组织的作用有新的认识。过去,登记为私营非企业的养老机构和专业组织往往被视为市场主体。未来,作为社会服务组织的民间非政府组织将回归本色——更加关注非营利组织。由于养老服务的半公共产品性质,特别是在农村或偏远地区,很难通过市场力量发展。没有政府的激励,市场主体不会也不愿意接纳极度贫困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这是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关注的地方。非营利社会组织如果不受约束,不仅可以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而且可以按照企业的方式获取利润,也可能没有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刺激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的提供,而且要主动填补空缺,在失败的情况下共同努力。未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责任界限,实现放松和密切合作。政府将提供资金保障困难老年人的基本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基本服务。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将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国办大学发布的第5号文件提出了这一建议。到2022年,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随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多的养老社会制度将陆续出台、成熟和定型,养老服务体系将不断完善。这些制度至少包括资金保障、机构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人才队伍、智能养老技术等,尤其是资金保障制度。一方面,财政资金将委托给包括基本保障和基本服务,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另一方面,保险制度的试点护理将升级为全国性行为,以改善共享,使更多的老年人获得必要的养老服务资金。

(五)智能养老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不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发展养老服务,具有一举多得效应,可以延长老年人的独立生活时间,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养老机构和专业组织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老年人的需求,对于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精准服务.可以分散集成为产品的需求,使得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提高效益。同时,对于政府来说,它还可以加强有效地的社会管理,改善政策措施老年人护理服务的绩效。因此,“互联网+”作为养老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将成为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3][5]陈良瑾:《中国和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第422-423、225和423页。

[2]毛泽东:《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的高潮》,毛泽东作品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42页。

[4][6][9][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7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第148-151页,第148-149页,第151页和35。

[7]王振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8]多杰·凯让:《救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第200页。

[10]严浩:《本田的发展趋势与前景》,社会福利,2004年第4期。

[11]本刊编辑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内涵与实践原则》,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4期。

[12]苏国:《关于“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2期。

[13]李学举:在2009年民政工作全国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社会报》,2008年12月26日。

[14]王辉:《新思路在新时代的老年护理服务》,福利中国,2019年第1期。

[15]夏洛克·窦玉沛:“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社会报》,2010年11月12日,第1版。

[17][21]穆光宗、姚远:《探索全面解决中国特色老龄化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人口与经济研讨会纪要》,1999年第2期。

[18] 民政部:《2018年民政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8月1日,mca.gov.cn/article//SJ/tjgb/201908/20190800018807. shtml,2019年8月20日。

[19]刘长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机制》,人口研究,1991年,第4期。

[20]多吉·彩让:《关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4期。

1为了便于写作,本文将兴业银行和养老院(五包集中支持机构)视为养老机构。然而,在一段时间成立后在新中国,城镇福利院收养的残疾人、孤儿、流浪者和乞丐的比例很高。惠普主要解决低水平的食物、衣服、住房、医药和埋葬问题,因此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养老机构。

2(1)“三不”是指城镇居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他们不能工作,没有生活来源,没有赡养人人和受抚养人,或者有能力在赡养人、扶养人和确无生活。

自2017年2月6日起,国家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有限公司联合发布《行动计划智能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2017-2020》以来,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迅速,各地区先后推出了朝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泉州市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的意愿和需求,包括对智能家居养老服务平台的认知情况,对智能设备公司掌握情况,以及智能家居养老服务的需求内容,然后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前瞻性建议,以改善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优化性能.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顶级设计。

居家养老.埃尼油井法戈银行

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智能化与需求调查分析E 模式——采取 泉州 城市 像 这个 例如

陈 艳娟 吕 金布尔布尔 闽南 研究所 属于 技术学 自从 二月 6. 2017, 这个 部 属于 信息 技术 这个 部 属于 公民的 事务 和 这个 国家的 健康 和 家庭 计划 委员会 共同 发布 这个 行动 计划 对于 这个 发展 属于 衣冠楚楚的 健康 退休金 工业(2017-2020年) 这个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退休金 服务 模式 有 发达的 迅速地 和 每个 区域 有 接连 促进 这个 基于家庭的 退休金 服务 到 这个 衣冠楚楚的 方面。 基于 在…上 这 出身背景 这 纸张 设计 A. 问卷调查 到 侦查 这个 意愿 属于 这个 老年人 在里面 泉州 城市 到 这个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老年人 照顾 服务 模式 包括…在内 这个 认知 属于 这个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老年人 照顾 服务 站台 这个 精通 属于 聪明的 设备 和 这个 需要 对于 这个 所容纳之物 属于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老年人 照顾 服务 和 然后 …制造的 统计的 分析 属于 这个 调查 数据

。根据国际通用计量标准,截至2018年底,泉州市共有870万常住人口,其中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12.3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2.91%(数据来源:泉州市统计局网站),泉州市目前正处于老龄化社会阶段(国际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为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或地区标准)。据估计,到2020年,该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24万,泉州市的老龄化人口正在增加。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发展,高山养老服务业的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同时低质量养老服务的供给将促进供需矛盾的升级。因此,本研究以智能养老为出发点,研究泉州市区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需求,通过智能养老模式的发展,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升级,从而缓解泉州市养老服务业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制作,并通过互联网分发给泉州市的老年人。共收到314份有效问卷。

泉州市老年人问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泉州市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泉州市老年人的收入和保险,第三部分是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第四部分是被调查的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结果表明,泉州市脉的老年人占男性的42.04%,女性的57.96%。其中60岁以上占71.34%。从文化程度来看,49.68%的老年群体为大学生或以上。在生活方式方面,53.5%的老年人与配偶同住。虽然大部分老年人都能自己照顾自己,但也有很多老年人独居需要帮助,占19.5%11%。基于这一现实,我们可以大力推动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然后通过信息平台和智能终端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服务,从而减轻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压力。

(二)收入和保险情况

整理了问卷,发现接受调查的泉州市老年人群体在高收入和低收入方面人数最多月收入水平在中间两个年级的比例大致相同。其次,大部分被调查老年人的收入来自养老金,这也与他们的高等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在整个调查样本中,相当一部分人在退休前没有正式工作,导致退休后没有养老金收入,不得不依靠子女的抚养。最后,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老年群体都有保险。

(III)受访者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

表1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

来源:r

·

调查问卷B的整理情况见表1,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一无所知,只有24.84%的人知道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受访者使用的智能设备大多集中在智能手机上,对其他智能设备相对不熟悉。虽然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和一些智能设备并不陌生,但他们会发现老年人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以智能手机为例,有些APP无法全部使用。人大老年人诞生于教育资源匮乏的时代。再加上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相对较慢,导致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认知较低。虽然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掌握程度不高,但很多老年人愿意继续深化对智能设备的学习,因为智能设备确实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受访者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调查了泉州市采访的老年人对智能家居护理服务的需求,如图发现60.51%的老年人需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可以提供实时监控健康状况功能,57.32%的老年人需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可以提供智慧“订餐、沐浴和日常生活照料”功能,如“环游太平洋”、“SOS紧急救助”、“远程医疗会诊”、“文体娱乐活动”、“室内安装安全监寝服务”、“聊天解闷需要电话护理”、“远程视频”和“蒂芙尼早餐”

。根据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本次调查从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和医疗照料服务三个方面总结了所需的智能养老服务。从表2可以看出,本次访谈的老年人群体中,精神慰藉的需求量最高,其次是医疗保健。目前,老年人与配偶同居或独居的比例不小,导致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同时,他们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会有很多不便,孩子也不在身边,因此他们更迫切需要医疗保健服务。总的来说,这三个方面的需求都很高。B R

(I)改善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目前,泉州市内的老人对智能养老服务存在诸多疑虑,仍处于观望状态。因此,政府需要在前期投入一定资金,建设相关的智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并与部分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开发适合老年人接受和思考的智能养老服务维护养老服务平台,并加大宣传力度,在公园、社区等人流较大的场所,向老年人及其家人讲解科普知识,培训部分智能终端设备的使用,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您还可以使用社区、公交车站和电梯中的公告板,通过显示屏滚动智能养老服务模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智能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包括适当降低养老成本,定期体检,方便日常生活。例如,综合健康检查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准确方便的多种体检,同步上传数据到平台进行分析、显示和预警。通过移动APP客户端,亲属可以立即了解家中老人的健康状况,这既聪明又方便。通过智能手表的GPS定位、健康监控、安全围栏、智能导航等功能,实时监控老年人的安全,吸引更多老年人参与智能养老服务模式。

表2被调查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数据来源:从问卷调查中,

·

(II)不断优化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性能,以及从

泉州市老年人调查中获得的数据结果,泉州市应继续进一步发展智能养老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良好运行。老年人想要获得的许多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和健康护理服务,都需要在智能养老服务平台上完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需要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价格低廉、确保老年人数据安全、不泄露老年人隐私、能够为泉州市内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目前的弱势局面,首先,政府需要站出来,在城市建设统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开放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其次,需要建立不同的功能中心。例如,研发中心负责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需求。数据分析中心负责老年人开展大数据观测,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质量监控中心负责确保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等。最后,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需要形成包括周边医疗机构在内的综合系统服务平台,将第三方服务机构和保健中心纳入智能养老服务平台,让老年人能够自主选择服务机构,从而提供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三)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顶层设计的前瞻性

·

首先需要立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来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顶层设计的前瞻性,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在规范的法律环境中健康发展。首先,我们应该强调智能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其次,为了推动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向市场化方向顺利规范发展,政府需要发布并制定一套统一的标准、服务流程和收费标准。三是出台政策,鼓励智能养老服务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鼓励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不断开发新服务,最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深化养老服务机构改革,推动养老服务向市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了肖东的

[1]。哈尔滨市智能养老服务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2018年。

[2]韩柯。徐州市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

老年服务论文第2篇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体育健身环境。健身场地器材,是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重要物质保证。良好的场地器材,能提高老年人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保证老年人健身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政府应该加大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器材建设的投入,将老年人健身器材场地建设列入财政预算之中,并多方筹集社会资金,努力建设高质量的老年人体育健身场地器材。在此基础上,与学校、企事业单位联系和合作,争取是这些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开放体育健身场地器材,从而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2)加强老年健身管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任何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在政府的组织和参与指导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能对老年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为老年健身活动提供基本物质条件和政策保障,从而保证河北省老年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序、高效运行。在政府的宏观组织管理下,基层老年体育协会的组织和管理也要重视和大力发展。目前河北省一些城市社区的老年体育协会组织者,是有事业编制的人员。但是,这种具有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比较少,大部分还是没有事业编制的兼职人员。随着老年健身活动组织日益增多,工作人员出现了不足的现象,因此,增设一部分老年健身组织管理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是促进老年健身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3)加大老年健身宣传力度,提高老年健身氛围。大众媒体对体育活动的宣传,是提高人们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之一。比如人们对电视、电脑、报纸等大众媒体体育节目的关注,能提高他们的体育参与。但是,调查显示,目前我省对于老年健身活动的宣传明显不足,一般的体育节目以竞技项目为主,而这些项目是青少年爱好的体育项目,很多老年人并不喜欢。因此,要加强一些老年健身知识技能的宣传,吸引老年人的关注,提高老年健身氛围。另外,宣传内容要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宣传上,要尽量的细化。比如活动的时间、活动的量和强度、频次等等,从而使老年人能科学、合理、有效的健身。

(4)加强资金筹集力度,完善筹集资金机制。目前,河北省老年健身活动经费来源单一,主要靠政府拨款。经费是老年人组织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缺少资金不仅仅影响基础建设是建设,也难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因此,要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以保证老年健身活动有序、健康运行。比如企业赞助、和企业共同组织活动、参与活动个人捐资以及活动经营收入管理等等。

2结语

老年服务论文第3篇

《社区与老年护理》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它涉及环境、营养、医疗、护理等多门学科,需要社区相关人员互相配合才能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理想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以社区为基础的正三角形结构。宽大的底部显示立足于社区,被社区居民广泛利用,提供基本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保健服务能充分利用卫生资源,以家庭为服务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增进健康为目标,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使人们享受到综合性、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最终达到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最贴近和适合老百姓,深受老百姓欢迎。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老百姓服务,能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社区的关怀,加强了党和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密切联系,在构建和谐社区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2《社区与老年护理》授课时的技巧

《社区与老年护理》是社区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健康观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疗费用的增长,《社区与老年护理》已经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此门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条条框框较多,学起来比较枯燥无味,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以下几种技巧。

2.1提高教师的素质及授课的吸引力

兴趣是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和注意力稳定的重要因素,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他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原动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感到获得知识是一种美好而有兴趣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讲每一节课时都应该认真备课,同时注意仪表,授课时口齿清晰、充满情感,幽默生动,课后随时听取学生的反应,与学生保持良好关系。

2.2造良好课堂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由发挥和积极思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老是过分严格,学生将心情紧张,不敢发言,课堂气氛严肃呆滞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反之,教师管理太松,会造成课堂秩序差,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断利用各种技巧或变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兴趣。在教学时当看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表示他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教师应设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常用的方法有:

(1)案例分析法:在讲到孕产妇保健时,我们先不讲具体内容,先给同学一个案例,社区护士对正常分娩后第4天的产妇进行一次家庭方式,发现产妇体温38.8摄氏度,心率88次/分,血压116/74毫米汞柱,血腥恶露,量与正常月经相似,无特殊异味,产妇精神状态较好,意识和睡眠都正常。肿胀明显,有胀痛,但吴红、肿、热,奶量充足,婴儿能正常吸吮。请问产妇发热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处理此种情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想,然后带着问题来听课,效果非常好。

(2)影片播放法:在讲到精神分裂症时,学生很没兴趣,我们给学生放一个小录像片,讲的是一个精神分裂症的年轻人用打气筒将自己的母亲给活活打死的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有利于进一步授课,并提高学生的兴趣。

(3)顺口溜法:顺口溜简洁明快,顺口押韵,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记忆不易忘记。在讲艾滋病时为了便于学生的记忆,我们用顺口溜的方式进行讲解如艾滋病,行为病,无疫苗,防才行;染此病,三途径,血和性,母传婴等。他将艾滋病的流行病学及预防说得非常全面、准确到位,学生一边读一边记掌握得非常快。

(4)三字经法:讲到健康长寿时可用三字经人到老,莫烦恼,忧愁多,催人老。常锻炼,抗衰老,量力行,误过劳。经常笑,变化少,心胸宽,寿自高。它能使学生在兴趣中解读,在兴趣中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总结

老年服务论文第4篇

大家下午好!

我是07社工班的学生巩鲜妮,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区照顾理论的来源、相关概念、内涵及特点。旨在增加对该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现状。主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环境日趋优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2)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3)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4)社区医疗有待加强(5)政策法制不健全(6)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社区养老的意识 2、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3、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提高服务质量4、加强社区医疗水平5、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重庆市部分社区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地域代表性。最后,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本文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社区进行大范围的调查,改进与验证。

老年服务论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70-02

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居家养老在破解养老难题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过程中,居家养老社会化已成为一种潮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并将继续加速。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等四个方面、十次提到“基本公共服务”,这在表明新时期政府对老龄问题更加重视的同时,也为缓解养老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明了发展道路,即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角度,使“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持续取得新进展”。

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测评的重要价值

从2000年开始,我国各地陆续展开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宁波等地区纷纷进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实力、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和服务效果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给统一评价全国及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水平和发展状况带来一定难度。

从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看,全国范围内不仅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的地区范围越来越广,在服务内容和服务队伍的建设方面也向纵深发展。如何综合考量和测评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水平、运行方式、管理模式及整体效果,势必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可喜的是,2012年6月民政部下发的《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文件中充分肯定了指标体系监测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通过指标体系有效监测行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推进养老服务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举措。”并进一步将监测体系划分为人口数据、福利补贴、服务保障、资金保障和队伍建设等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与此同时,学术界对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章晓懿等,2012;包国宪等,2012)。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地区也日益增多,厦门市在2012年12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数据收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表明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测评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一,作为一项政府公共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队伍等方面,服务效果和评估也是其重要内容。因此,综合测量和评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应有之义。其二,通过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和实证分析,不仅可以度量和评价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工作水平,也为政府制定相关社会管理政策和老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研究现状

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居家养老服务是顺利实现社会化养老的关键环节。陈友华(2012)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是是“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居家养老”与“社会服务”的一种交叉组合形式。在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相关研究中,不少学者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的设想,本文试图从指标体系研究的四大主要步骤出发,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

第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理论基础,即解决“凭什么测”的问题。现有研究中提出理论依据的较少,部分研究根据地方特色或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则或依据。章晓懿、梅强(2012)基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服务属性,将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理论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的依据。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中,民政部(2012)将导向性、科学性、简便性和突出重点作为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原则。左建一等(2009)则以“政府主导、依托社区、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及居家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受益等方面作为考量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依据。

第二,构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标体系,即解决“测什么”的问题。根据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各地区制定了不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标体系。在对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体系中,章晓懿等(2012)从公平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四个维度,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包括投入、产出、服务种类、服务对象评价等内容。包国宪等(2012)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内涵及其过程基础上,构建了绩效分析模型。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中,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二级指标,包括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次、城市和农村日间照料场所覆盖率等6项三级指标。左建一等(2009)将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分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评估指标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指标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又分为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服务队伍和服务成效5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

第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评价方法,即解决“怎么评”的问题。目前鲜有学者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价方法和权重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仅有章晓懿等人对上海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采用专家意见法,优选了学术专家、职能部门专家及机构专家共12人作为咨询专家,进行了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包国宪等(2012)则将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应用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评价。

第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体指标权重的设置,即解决“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如何分配”的问题。章晓懿等(2012)根据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程度的评分,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经过计算机程序模拟仿真处理得出各项指标权重。虽然专门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各项指标的权重分析文献较少,但是针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较多(陈天祥,2008;宋美喆等,2012),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提供了技术方法的借鉴。

三、研究不足及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量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我们在衡量、监控和评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探索影响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逐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从而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

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测评研究理论支撑不足,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理解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评价体系;(2)没有考虑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将居家养老服务泛化分析,对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缺乏针对性的指导;(3)各地区对居家养老服务测评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上差异较大,无法对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状况进行统一评价;(4)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的全新工作,涉及面广,各地尚未有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在指标体系的设置和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综上,在过去近20年中,虽然学术界取得了较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尤其是近3年内对于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和测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客观评价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提供了可能;但是,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评价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或某个街道、社区,且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指标体系缺乏普适性,不能满足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综合衡量的实际需要。

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中,如何深入挖掘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社区照顾理论以及满意度理论等相关理论,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服务效果以及服务效益相结合,探寻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理论基础,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改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措施,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因此,总结和评估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各地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指标体系,识别工作开展的实际成效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辨析各种居家养老服务优惠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成败,找出影响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是居家养老服务测评工作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Z].http:///article/zwgk/mzyw/201112/20111200247846.shtml.

[2] 包国宪,刘红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2,(2).

[3] 章晓懿,梅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海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12,(6).

[4] 章晓懿,刘帮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11,(3).

[5] 吕津.中国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6] 杨鸿燕.居家养老中生活照料评估体系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3).

[7] 路依婷.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的构建[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8] 曾宪新.社区为老服务评估体系及应用系统的开发[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2.

老年服务论文第6篇

关键词: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合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深度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不仅是保障和改善老年群体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 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1. 人口老龄化催生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我国不仅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具有数量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预期寿命呈上升趋势,老龄化和高龄化现象会愈加严重(见表1),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而80周岁的高龄老人在2020年将达到3 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与此同时,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也催生了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由于20世纪70年代始人为强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小型化、少子化。在“4-2-1”家庭结构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严重削弱,为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下降,迫切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养老服务,这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也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目标的需要。

2. 养老服务需求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特征。老年人由于受收入水平、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征。从服务形式上看,养老服务需求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据上海市统计局对该市60岁以上老人的抽样调查显示,67.3%的老人有“居家养老”需求,21.2%的老人选择“社区养老”,11.1%的老人特别是“纯老”家庭中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倾向于“机构养老”。从养老服务内容看,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不仅有家政、老年餐桌等日常生活类服务需求,还有大量的医疗康复服务需求,包括长期照料、康复、护理,以及精神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调查数据显示,老人对家政服务和老年餐桌服务需求分别为33.3%和42.2%;对医疗康复类服务需求的占比超过20%,其中58.8%的老人有健康讲座服务的需求。此外,老人对听书读报、棋牌娱乐、老年大学等文化娱乐类和社交类服务的需求比例也超过20%。这说明老年人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对养老服务需求转向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 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1. 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进入老龄社会以前,我国养老服务的供给主要是家庭承担,政府主要是对一些城乡“三无”老人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养老服务,养老资源投入极其有限,养老服务政策及相应资金支持滞后。步入老龄社会后,国家增强养老服务责任,相继出台法规和政策,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2000年2月颁发的《关于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2000]19号文),提出社会福利尤其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和要求;2006年我国养老服务进入体系化建设时期,国务院制定并《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2006〕6号文),明确政府作为养老服务的责任主体,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最近几年,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养老服务问题,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财政和信贷支持等方面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毫无疑问,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增加养老服务供给起了极大推动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有42 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4.4张,服务老人数达307.4万人,相比于2008年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状况有了显著改善。

2. 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从供给角度看,养老服务有效市场的形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供给者,二是供给者有足够的供给“能力”提供需求方需要的养老产品与服务;三是供给者有足够的供给“意愿”。虽然近几年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产品有了显著增长,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而言,仍显不足。

(1)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缺乏,供给数量有限。根据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养老服务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和福利特性,因此,为了保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能完全由政府提供,也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而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多方参与。然而,我国政府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着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政府负有托底和提供基本养老公共服务等职责”。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政府在制度安排上没有明确政府“托底”的服务对象及相应的评估标准缺失,政府成了养老服务产品特别是机构养老服务的直接供给者和主要供给者,致使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政府供给的结果:一方面,因自身财力有限影响供给数量;另一方面,使市场价格扭曲的同时也使民办机构难以按市场机制有效供给。现实中,虽然养老床位总量缺口严重,但“过剩”与“短缺”同时并存,公办机构一床难求而民营机构床位闲置。据全国老龄办“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显示,养老机构中只有28%属于民办,其余都是公办。就目前供给数量而言,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4.4张,与国际通用标准每千位老人需要50张养老床位相比,实际提供能力仅为需求量的一半,供给严重短缺。

(2)养老服务产品供给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从养老服务需求来看,不仅需求量大、需求内容多样化,而且由于老人的个体差异使得养老服务的需求差异化明显。如有的偏重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有的则偏重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特别是随着家庭的日益小型化和空巢化,以及老人退出工作岗位后社会化作用减弱,容易出现空虚、寂寞情绪,故对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但就养老服务供给来看,目前养老服务的供给对象主要是部分“三无”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而且由于养老服务人员的短缺以及服务所需的专业技能限制,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局限在较低层次的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方面,对于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技能要求相对较高的服务则很大程度上难以供给。

(3)民办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有限且供给意愿不足。民办供给主体的供给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供给产品的利润预期,或者说是对供给产品成本收益的预期。从成本角度看,养老服务业属于资金需求量大且前期投入较多、回报周期较长的行业,而且由于现阶段老年人有足够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有限,使得民间资本参与意愿不强,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缓慢。虽然政府也出台了一些针对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但针对性不强,作用效果不够明显。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收支只能持平,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能盈利的不足9%。民办供给主体的成本收益预期不理想,导致供给意愿不足,从而影响了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

三、 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深层机理:越位、缺位、错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服务性产品,其供给本质上由需求决定。然而社会养老服务又是一种特殊产品,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准公共产品,政府作为社会活动的管理者,对这种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造成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深层原因,是政府对养老服务职责定位不准,责任边界不清,制度安排不到位,致使在养老服务的供给实践中,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并存,“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不可避免,极大地影响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主导”职责的缺位。《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即发挥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教育培训、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实践中,在这些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现象。如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并没有明确养老服务在财政预算中的资金比例,对养老的财政投入存在随意性,缺乏长效增长机制。在服务管理方面,表现为管理责任缺位,出现政策不完善、监督不到位、规划滞后等问题。

其次,“主体”作用的“越位”。《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实践中,政府管理角色和供给角色集于一身,成了养老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从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选择服务机构以及设立服务项目,都是政府唱独角戏。面对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政府不能适度放权甚至设置过高的市场参与门槛,较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致使其积极性大大降低,也使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无法体现。

再次,“托底”责任的“错位”。根据《意见》,公办养老机构应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然而实践中,本应承担“托底”作用的公办养老院,往往被具有“特权”的富人占有,贫困老人却被拒之门外,造成了社会福利享受对象的错位和养老资源的再分配不公。

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存在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是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失灵”的表现,政府活动并不总是如理论上论证的那样“有效”。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失灵”,对市场参与提出了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空间,但是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市场在养老服务方面同样存在“市场失灵”。我国政府出于养老服务产品的社会公益特性考虑,对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市场资本有非营利性要求,这与资本的逐利特性相违背。现实中市场投资的养老服务机构不得不陷入“公益”与“赢利”的博弈,其结果则是:一方面社会养老服务所要求的非营利特性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失灵”。

四、 政府与市场合作: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有效路径

政府和市场的“失灵”引起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结构失衡,因此,要改善养老服务的供需困境并促使其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承担养老服务的社会责任,通过政府与市场的通力合作实现协同增效,发挥“1+1>2”的效应。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统筹规划政府和市场的权责关系。政府不应是养老服务产品的直接供给者,具体的供给事务应交由市场完成。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政府应是养老服务政策的安排者、规范者、监督者。具体说来,政府应根据社会公众需求宏观调节养老服务的供给,通过制定政策和相关法规规范和监督市场主体的行为。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赋予市场供给主体的地位,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激发市场活力,让市场资本成为养老服务经办“主角”,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其次,政府应根据养老服务的多层次需求,对养老服务供给实行合理分类管理。政府作为社会成员利益的最终保障者,要针对基本需求提供补缺型供给,通过政府托底投资,保障弱势老年群体享受基本养老服务,这里的关键是政府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标准合理界定托底对象,否则容易造成政府资源的浪费以及引发社会的不公。对于需求较多的大众型供给,政府应通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适当的政策优惠等措施进行有益的调节,引导市场力量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对于服务高品质需求的高端供给,应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管下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最后,政府应加快养老服务人才培育。目前制约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养老服务人才特别是高级护理人才的短缺。现有的服务人员大多是以前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一般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只能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因此,政府应根据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结构、市场需求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合我国市场的养老服务人才发展规划。应当利用政策支持或者财税优惠等经济手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教育投入等。

总之,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可以优化养老资源的配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是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新华网,2014-02-27.

[2] 施巍巍,罗新录.我国养老服务政策的演变与国家角色的定位――福利多元主义视角[J].理论探索,2014,(2).

[3] 杨金光.民办养老院缘何陷经营困局[N].工人日报,2015-06-07.

[4] 付诚,王一.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增权--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合作逻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5]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本市城乡居民养老意向调查报告.上海统计网,2013-09-22.

[6] 钱宁.中国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分析[J].学海,2015,(1).

[7] 汪国华,张登国.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基于中外比较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4,(9).

[8] 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9] 罗遐,陈武.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13,(3).

[10] 李翔.社会嵌入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4).

[11] 李凤琴,陈泉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以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向“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购买服务为例[J].西北人口,2012,(1).

[12] 高云飞.改制企业职工权益变动及相应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2.

[13] 王文祥,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9.

[14] 康顺岐.陕西农村养老资金需求预测及保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3.

[15] 杨光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6.

[16] 于涛.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消费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3.

[17] 韩文丽.当代中国人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风险分析与道路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2.

[18]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社会福利事业的历史经验研究”(项目号:14BDJ028)。

老年服务论文第7篇

根据近几年来人口普查的数据可知,我国老年人的人口比例逐年增高,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按照政府数据和老年人人口增长率,我国人口正在步入老龄化,老年人问题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老年社会工作状况直接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社会责任感。

人口老年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的模式,影响了经济发展和各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方向,老年人市场将成为各个企业竞相争夺的内容。人口老年化同样应该是老年社会工作的重心和内容,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充分考虑老年群体更替因素,考虑不同老年群体对老年社会工作要素的要求和影响。从变化的老年群体更替角度研究老年社会工作的变化,将有利于加深社会工作者对老年群体更替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推动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老年社会工作与老年群体之间关系

老年群体是老年社会工作的基础和对象。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就是老年群体,因此老年群体是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老年社会工作人员要充分考虑不同老年群体对社会工作的要求,要积极了解老年群体的生活背景,了解其经济能力、文化教育水平、老年人思想观念、权益意识和实际养老需求等重要内容,老年社会工作要从老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工作理念和服务模式,并要多样化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服务需求,以老年群体为老年社会工作的基础和工作核心。

老年群体满意度是衡量老年社会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老年社会工作就是要实现老年人安度晚年和欢度晚年这一重要目标。老年群体是具有差异化的,这种差异化不仅仅体现在经历、需求、认知水平和经济实力等方面,同样也体现在社会心理和地区环境等方面。因此老年社会工作的成功和服务质量需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并要根据老年群体满意度对老年社会工作质量进行评价,促进老年社会工作个性化发展。

老年群体更替的变化和差异化

我们可以从理论角度和数据角度对老年群体的变化和差异化进行分析:

从理论角度来看,按照生命历程理论,我们可以将老年群体按照生命历程对其进行划分,可以根据其生活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对其进行划分,不同生命阶段的老年群体是有差异的。按照动态老龄化理论,老年群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老年群体成员的组成将会随着时间不断调整,并不断的持续更新,因此老年群体的特征也在不断变化中,无论是个体方面和群体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异质性。

从数据角度来看,从2010年开始,出生于建国后的人群将逐步进入老年期。由于建国后,不同老年人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年代的老年人具有完全不一样的特点。根据2008年我国综合社会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可知,可以发现出生于1940-1949年、1950-1959年和1960-1969年三个年代人口群体的不同特征。从数据分析情况看, 40、50、60年代人群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呈现出教育水平、健康水平、经济收入、科技水平、参与意识等越来越高的趋势。

老年群体更替对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转变到理念指标。老年群体更替直接影响到老年社会工作的要素和内容,对老年社会工作形成倒逼作用,促进老年社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近年来,老年群体规模不断增大,社会和相关部门不得不重视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同时,由于老年群体性质的变化,要求老年社会工作模式和服务类型发生改变,对老年社会工作的个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有亚文化理论、连续性理论、生理学基础或者是社会学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老年社会工作的基础工作理论,但是随着老年群体的更替,老年社会工作形成了一系列的工作理念指标,如发展大局理念、人的理念和需求定位理念等等,如人的理念指标认为,我国老年群体性质的变化表明老年人已经不是崇老时期的特殊群体,而是社会中的平等一员,老年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参与性日益增强,他们不再仅仅是边缘化的群体,而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单一服务模式转变为专业服务模式。以往,老年社会工作主要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生存需求或者是基本生活需求,随着老年人群体队伍更替,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多元化,需求层次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将倒逼老年社会工作分工更加细致,对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社会工作者需要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综合运用到老年服务到老年群体中。同时,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人员的对老年人的需求更加重视,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从单一服务模式转变为专业服务模式,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服务模式为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模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充分的满足。

老年服务论文第8篇

关键词:医养结合;期望理论;养老服务质量

国发〔2013〕35号文件中指出,应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不断满足当前老年人持续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紧急任务,要求积极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二者的结合,促进医养结合,共同发展。因国内“四二二”及“四二一”家庭结构的相继出现,传统的家族照料老人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当前老年人口急速增长的现状,很多老年人既需医疗保障,还必须实施长期照顾和专业护理。据统计,直至2013年年底,江苏省镇江市年龄超过65岁的常住人口达39.15万,约为总人口的14.4%,约高于江苏省的1.8%,约高于全国的4.7%。镇江市自1995年便成为“两江”医疗保险改革的一个试点城市,其医改工作近十年来已取得一定成效。自2013年7月起,镇江市开始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并在市区个别医院进行了试点。本文从期望理论的视角下对镇江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进行了探究。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V.H.VROOM于1964年提出的,该理论对激励过程中各项变量因素进行了充分研究,并对激励力量大小同各因素间的函数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期望理论其基本模式为:期望值×效价=激励力量。该模式表明,推动人去追求与实现目标即为激励力量,而满足所需力量则是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若效价越高、可能性越大,则激励力量越大,反之亦是如此;若其中一个变量等于零,则激励力量也等于零。

(二)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医养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区别于传统的养老服务,它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不仅仅是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既包含了基本的护理服务,还包含了老年人的文化服务、精神关怀服务,更为重要的是给老年人提供了医疗康复保健服务,从健康体检服务、大病康复服务到临终关怀服务,使老年人的医疗与养老需求得到解决。

二、SERVQUAL模型简介

该模型为“Service Quality”的缩写,中文意思为“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为其核心。此模型主要从可靠性、有形性、保证性、移情性及响应性这五个经典维度方面来实现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以顾客对这五个维度方面服务期望与感知来获取服务质量差距。

三、镇江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分析

本文以江苏省镇江市为研究对象,通过SERVQUAL模型对该市医养结合型养老试点机构的老人开展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该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水平进行客观分析,以期为镇江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

(一)调查及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共三部分:期望表,此表主要用以对被调查老年人对本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的期望,共25各选项内容;感知表,此表主要用以对被调查老年人对当前镇江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实际感受,共25个选项,同期望表一一对应;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表,此表主要用以对上述25个选项内容在被调查老年人心中重要性加以了解。本次调查所用问卷量表均采用克里特氏量表五点尺度。其中,1表示“极不满意”,2则表示“有点不满意”,而3则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满意”,而5则表示“非常满意”。此次调查以随机抽样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250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为217份,问卷回收有效率达86.8%,所有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

(二)数据分析

使用Cronbach系数对本次调查问卷信度进行检验,其中感知表与期望表的相应系数值分别是0.876与0.889,表明本次调研数据一致性良好。因不同维度方面服务在老人心中重要性存在差异,其重要性,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对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评判产生影响。因而,依据是否将维度纳入考虑权重对镇江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水平的分析分为两种情况。

1. 将权重纳入评价范围

本次研究通过乘积标度法来对上述五个维度属性权重进行计算,该方法基于评价指标间内在的客观重要性将所有因素根据其重要性大小进行排序(由小至大),分别记作第1、2…s个因素,第n个因素赋值并依此类推。其测评结果按照服务质量差距由小到大排列,结果为:有形性

2. 未将权重纳入评价范围

当权重未被纳入评价范围时,本次调研中参与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整体评价为负值,将服务质量根据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结果为:有形性

(三)服务质量百分制得分

为使本次调查数据计算结果更为直观并便于分析与比较,将徐明等提出的百分制SQ算法引入(0≤SQ≤100),其中,SQ等于零时表示顾客对服务实际感知和期望值之间达到最大负值;而当SQ等于100时则表示顾客对服务质量实际感知与期望值相同,SQ值与100越接近,则表示服务质量水平越高,若SQ值与0越接近则表示服务质量水平越低。本次调研中,镇江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其百分制服务质量最终得分为79.3分,由此可见,该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结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在医疗服务方面的需求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将面临极大的市场。通过本文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当前镇江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实际质量同老年人的期望值仍存在一定差距,该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百分制得分仅为79.3,仍为中等水平,有待改进与完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将所测评维度属性权重纳入考虑范围时,镇江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差距从小到大排列依次为有形性

参考文献:

[1]Zhou LL,Zhang XT,Yasunori W,et al. The reform of Japan’s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policy and the references[J]. Chinese Health Economics,2013(12).

[2]镇江市民政局.2013年镇江市老年人口(按户籍) 基本情况统计[EB /OL]. http://mzj. zhenjiang. gov. cn/mzgk/tjxx /201403/t20140325_1191453. Htm,2014-09-30.

[3]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省统计年鉴-201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老年服务论文第9篇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8)04-0012-04

我國老龄化形势严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导致社会对老年专科护理的需求大大增加。现阶段护理专业本科生对于从事老年护理的职业认同感不高[1-2]。因此,在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强化培养学生为老年人群提供护理服务的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为老年人服务的情感态度问题;二是对于一些老年护理的基本技能训练不足,学生缺少实际应用机会;三是部分老年常见疾病的教学内容与前期成人护理学的内容有一定交叉重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

服务性学习(service-learning,SL)起源于美国,目前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开展。课程中的服务性学习是指通过教育机构与社区等合作,构建由学习和提供服务的双重目标组成的课程,课程中,学生通过为目标人群提供服务,完成学习和服务目标,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反思[3-4]。上海杉达学院护理系将服务性学习模式引入了老年护理课程教学中,现将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及评价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2015年1月选取上海杉达学院护理系2012级本科三年级全部学生共145人进行满意度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

1.2研究方法

1.2.1课程教学模式

老年护理学课程共40学时,采用由王志红、詹琳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老年护理学》(第二版)作为理论课程教材[5]。

2012级老年护理学课程包括体验式教学4学时、理论课6学时、服务反思讨论课15学时、服务实践课15学时。其中服务实践课与服务反思讨论课交替进行。实践课在养老院内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3~5人一组负责3~4位老年人。在教师的监督下,学生应用体格检查、评估量表等对老年人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依据护理程序为老年人制定个体化的护理策略并实施评价(包括饮食指导、休息运动、用药指导、教授测血压、测血糖、测脉搏、预防便秘及跌倒的方法等内容);服务反思讨论课由学生汇报服务对象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再由教师进行指导与答疑(表1)。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年护理学课程包括体验式教学4学时、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12学时(于实训室内完成)。

1.2.2研究工具

(1)《老年护理学》课程满意度调查表

自行设计教学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内容由7个维度、17个条目组成,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个等级。

(2)半结构式访谈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30~60min的半结构式访谈,以访谈基本涵盖到所有的观点和内容为止。

访谈提纲:①您觉得参加本次课程学习有什么收获,请举例说明;②请您谈谈参加老年护理学课程前后的感受,请举例说明;③您对本课程的其他意见与建议。

访谈结果采用Colaizzi现象学七步研究法进行分析[6],具体步骤如下:①仔细阅读原始资料;②析出有重要意义的表述;③对这些有重要意义的表述进行编码;④将编码归类,形成主题;⑤整合所得结果,对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描述;⑥辨别出相似的观点,形成结构框架;⑦返回研究对象处求证。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生基本资料

护理本科生的年龄在19~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47±0.76)岁,学生的构成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详见表2。

2.2學生对《老年护理学》课程的满意度

将“非常同意”和“同意”的数据合并为“同意”项,“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的数据合并为“不同意”项。调查结果显示,约88.0%的学生认同老年护理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其中137名学生认为学习的服务内容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135名学生认为能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143名学生认为可以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135名学生认为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表3)。

2.3学生参与课程的体验

2.3.1课前学生心态

(1)焦虑心理。部分同学对于新的课程模式产生焦虑心理,主要源于对了解服务性学习以及与老年人进行接触。学生25:“刚开始听到服务性学习时觉得很陌生,这是我以前都没有碰到过的学习方式,因此对这种学习方式心存疑虑,内心感到焦虑”。学生6:“我平时很少跟老年人打交道,不知道要跟他们说些什么,一想到要去养老院,就会感到焦虑,怕和老年人相处不来”。学生9:“这个课程让我感到有些紧张和焦虑,不知道在养老院会发生什么,老人会不会喜欢我们去,会不会相信我们的健康指导”。

(2)担忧与期待。也有部分同学对于新的课程模式抱有期待。学生1:“老年护理学的服务性学习更侧重于实践与理论密切结合,一开始,对于这种陌生的教学方式会存在质疑,但更多的是充满新鲜感”。学生10:“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种上课模式,我不确定自己会不会表现的很好,但是又很希望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到养老院的爷爷奶奶们”。学生15:“我很期待,但是说实话也有yulu.cc担心,希望能跟他们相处愉快”。

2.3.2课后学生评价

(1)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7:“我觉得能更好的结合书本,因为有鲜活的案例,学起来就觉得能记得住了,不是死记硬背的感觉”。学生11:“课本上本来死板的东西,去养老院可以结合老人的情况知道的更多一些”。学生15:“不像原来上课时就光讲理论或者由老师举例,我们实际去接触了,就能够知道原来罹患糖尿病的奶奶真的很喜欢吃东西,真的是停不下来啊”。

(2)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1:“自己去查一些东西,因为奶奶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病嘛,有一些你不知道,回去就要自己学习”。学生8:“通过自己去跟老人沟通,了解老人身上的疾病,不知道的话就会去查,而不是老师讲述的你去背,自己去查找比较容易学会”。

(3)增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学生9:“这种学习方式挺好的,一个组团队合作,从搜集资料到整合,大家都出力,呈现自己小组的想法”。学生12:“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一次可以让我们迅速成长的机会,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我们更加注重团体间的合作,更好的互相交流,分享信息,共同处理问题”。

(4)增加了学习兴趣。学生7:“这次的老年服务性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这种学习方式让老年护理这门课变得不再那么无聊与无趣,大大增加了我对这门课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拉近了我们与老人的距离”。学生13:“这一学习方法在之前的学习中是不曾遇到的,更多地以我们为主导,这种形式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新颖的形式、一种需要用心学习的课程、一个收获颇多的服务性学习,不仅仅是这门老年护理学,我希望能在更多的课程进行一个多样化的设置,让我们真正学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讨论

3.1改善传统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不足

3.1.1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次研究显示,88.0%的学生认同《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认为这种学习模式将课程的服务内容与学习内容结合紧密,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老年护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生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服务性学习模式改变了原有的以课堂讲授和实验室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为老年人服务的真实情境,弥补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缺陷,改变了老年护理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3.1.2强化学生对于老年护理基本技能的掌握

老年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非常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老年护理技能也是《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的课程目标,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为老年人提供护理评估、生活照顾、健康教育、教授护理技能等。学生表示,通过服务性学习模式,提高了沟通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文献检索能力等。学生在真实的老年人服务情境中,实现了老年护理技能的应用(沟通交流、健康教育、生活照顾),培养了解决老年护理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力,突出了能力素质培养的核心。因此,《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更好地保证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3.2顺应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养老服务需求的急剧增长。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应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7]。在强调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的同时也要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一方面,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人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未来养老服务主力军的培养也提出了挑战,应当加强高等院校老年医学、康复、护理等专业的人才培养。

为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应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本科教育,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推动老年护理学科教育向更加先进、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并清晰的认识到老年护理在老年人健康维持和促进中的巨大功能和价值。教育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重点环节进行改革,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8]。本研究认为《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重新定位了老年护理学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改革了教学方式和手段,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尹乔莉, 张先庚, 林琳. 在校护生从事老年照护意愿的质性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27): 1-3. 

[2] 唐凤平. 老年保健服务意识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强化[J]. 现代护理, 2006, 12(6): 583-584. 

[3] 闫保华. 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研究”[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3. 

[4] 王湘, 邓瑞姣. 服务性学习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05, 20(10): 47-49. 

[5] 王志红, 詹琳. 老年护理学[M]. 2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6] 李全磊, 颜美琼, 林岑, 等. 肿瘤患者選择留置PICC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杂志, 2012, 27(3): 40-4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