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基因工程疫苗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1 16:32:56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第1篇

[关键词]基因工程疫苗 核酸疫苗 免疫

[中图分类号]Q78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81-01

自Edward Jenne医生发明天花疫苗开始,已有几千种疫苗被开发出来,疫苗逐渐成为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重要武器之一。传统疫苗具有生产的成本高、疫苗中含强毒性致病物质、减毒株突变及部分疾病用传统的疫苗防治收效甚微等缺点。所以,研制更安全、更高效的疫苗十分必要。

DNA重组技术为新一代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基因工程疫苗是指应用DNA重组技术,通过基因组改造,降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提高免疫原性,进而达到防治传染病的目的。迄今为止,基因工程疫苗是最先进的疫苗,相比传统疫苗而言它有巨大的优势。

一、基因工程疫苗种类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的已经使用和正在研制的新型疫苗种类主要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等。

(一)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该类疫苗仅包含病原体的抗原,不包含病原体的其他遗传信息。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通过表达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蛋白获得免疫原性,具有安全、便于规模化生产等优点。该类疫苗的制备步骤如下:①了解编码具有免疫原活性的抗原蛋白对应的基因信息。②从大肠埃希氏菌、酵母、转基因动植物等表达系统中选择最适表达载体。如:酵母表达系统已经大规模生产人用重组肝炎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可细分为: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激素亚单位疫苗。

1.细菌性疾病亚单位疫苗

分离和鉴定致病菌主要免疫原和毒力因子是研究细菌性亚单位疫苗的基础,目前已研制出与炭疽、大肠杆菌病、牛布鲁氏菌病等对应的亚单位疫苗,均能对相应的疾病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史百芬等发现RSVF蛋白亚单位疫苗(PFP-1)注射接种后接种者无呼吸道疾病加剧作用。

2.病毒性疾病亚单位疫苗

大多数病毒基因组已经被克隆和完全测序,因此病毒性亚单位疫苗的研制相对简单。现在病毒性疾病亚单位疫苗主要有口蹄疫、狂犬病、乙肝疫苗等。中国台湾省科学家研制的禽流感亚单位疫苗效力远比灭活疫苗高。祁贤等应用酵母系统表达生产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VP2亚单位疫苗,发现其可完全取代传统灭活疫苗。

3.激素亚单位疫苗

该疫苗是以生长抑制素为免疫原的一类疫苗。杜念兴等将大肠埃希氏菌中表达的生长抑制素基因与HbsAg基因融合,通过Vero细胞表达,结果发现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杜念兴等用SS基因疫苗免疫小鼠,发现口服型SS基因疫苗免疫小鼠后可在小肠表达HBsAg/SS融合蛋白,推测该基因疫苗刺激机体表达蛋白后能产生SS抗体。

(二)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此类疫苗生产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使非致病性微生物表达某种特定病原物的抗原决定簇基因,进而产生免疫原性,另一种是致病性微生物被修饰或去掉毒性基因,但仍保持免疫原性。活载体疫苗结合了活疫苗和死疫苗的共同优点,在免疫力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分复制性和基因突变活载体疫苗。

(三)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接种后,抗原合成、增加与病原自然感染十分相似;还具有免疫原性单一;易构建和制备,稳定性好,成本低廉,适于规模化生产等优点。

二、展望

疫苗开发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价廉性、易推广性等特点。基因工程疫苗具有传统疫苗无可比拟的优点,是疫苗产品开发的主要方向。研制多联或多价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的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媛,金红,于康震,程浩.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0(S1).

[2]姜健,杨宝灵,李春斌.植物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1).

[3]王恩秀,陈伟华,杜念兴.生长抑素基因工程疫苗对大鼠生长及免疫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2002(5).

[4]李轶女,胡英考,沈桂芳.转基因植物基因工程疫苗[J].生物技术通报,2002(2).

[5]史百芬.对RSV F蛋白亚单位疫苗(PFP-1)接种者的第二年监测:评价抗体持久性和可能的疾病加剧作用[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5(1).

[6]刘学东,包振民,王志亮.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基因工程疫苗设计、表达制备及动物实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6).

[7]祁贤,汤奋扬,李亮等.新甲型H1N1(2009)流感病毒的早期分子特征[J].微生物学报,2010(4).

[8]刘永庆,刘文波,潘杰彦,杜念兴,陈溥言,赵国屏.生长抑素(SS)基因在pET-32表达系统中的高效表达[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1).

基因工程疫苗第2篇

一、种类

根据抗原性质可分为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和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根据疫苗功效则可分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

1. 灭活疫苗。将分类离培养的病原微生物(多数为强毒株)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将其灭活但保留其免疫原性,与不同的佐剂混合后乳化制成灭活疫苗。目前,用于制备灭活疫苗的佐剂有矿物油佐剂和氢氧化铝佐剂。前者多用于病毒性疫苗,如当前使用的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伪狂犬病毒灭活疫苗;用氢氧化铝作为佐剂制备疫苗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疫苗在使用前摇匀即可,该佐剂多用于细菌疫苗。蜂胶佐剂多用于细菌苗和亚单位疫苗。

灭活疫苗的用途:①新分离的病原,短期内难以致弱。如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和兔瘟灭活疫苗。②血清型较多的病原,疫苗的保护力呈现血清型特异性,如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15 个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15 个血清型)、猪链球菌(35 个血清型)等。③变异频率高的病原,如新分离的口蹄疫Mya-98 株。

猪用灭活疫苗中,有猪伪狂犬病灭活疫苗、猪口蹄疫0 型(单价/ 二价/ 三价)灭活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猪乙脑灭活疫苗、猪链球菌病单价( 二价/ 三价) 灭活疫苗、副猪嗜血杆菌三价灭活疫苗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三价灭活疫苗等。

灭活疫苗的优点是安全性强,疫苗毒株无毒力返强的危险;多数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不受仔猪母源抗体水平高低的干扰;贮存条件方面,一般需冷藏保存,不能冷冻。其缺点是需要免疫次数多,接种后局部反应略大,甚至出现接种部位污染,可引起局部炎症脓肿,影响接种效果,也降低局部的肉品质量。

2.弱毒活疫苗。

疫苗种类指将毒力下降或毒力完全丧失的病原微生物,与牛奶、明胶等佐剂混合后经过低温冻干后形成的疏松状制剂。严格意义上,此类疫苗不包含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对基因组改变后引起致病性改变的微生物制备的弱毒疫苗。根据所含的疫苗毒株分类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细菌活疫苗:如仔猪副伤寒疫苗,猪丹毒- 肺疫活疫苗。(2)病毒活疫苗:猪瘟活疫苗、伪狂犬病活疫苗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3)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预防猪寄生虫的活疫苗尚未问世。

我国常用的弱毒活疫苗较多,如猪瘟活疫苗、猪伪狂犬病活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猪乙肝疫苗、猪丹毒活疫苗、猪肺疫活疫苗、仔猪副伤寒疫苗、猪马腺疫链球菌活疫苗等。

活疫苗的优点与缺点:优点是:(1)免疫途径多样:可通过肌肉注射、滴鼻、口服等途径免疫。(2)刺激产生黏膜免疫:除肌肉注射外,滴鼻和口服途径免疫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分泌型IgA, 形成黏膜免疫,在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这是灭活疫苗无法比拟的,如沙门氏菌口服可以刺激机体肠道局部黏膜免疫。(3)免疫后可剌激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效果较为确实。(4)免疫次数少于灭活疫苗。(5)接种后局部反应低。缺点:受母源抗体的影响如猪瘟活疫苗、伪狂犬病活疫苗等;受抗菌药物的影响如仔猪副伤寒弱毒疫苗、猪丹毒- 肺疫二联弱毒疫苗和猪支原体弱毒疫苗等;活疫苗运输保存条件严格,需冷冻条件。

3. 基因工程疫苗。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改造病原微生物的基因,获得毒力下降、丧失的突变株或构建以弱毒株为载体、表达外源基因的重组毒(菌)株,并利用它们作为疫苗毒株制备疫苗,包括基因缺失活疫苗和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该疫苗与常规弱毒疫苗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后者采用常规技术,而非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致弱病原微生物,不确定其毒力致弱的分子机制。

作为基因工程疫苗载体的病毒或细菌,其主要特性是:致病力下降或缺失、对靶动物和非靶动物是安全的,基因组庞大、可容纳外源基因,并高效表达。常用的活载体有:伪狂犬病毒弱毒株、腺病毒、沙门氏菌弱毒菌株、乳酸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弱毒株。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在“863”课题资助下,开展了以伪狂犬病毒为载体,表达猪细小病毒、乙脑病毒、口蹄疫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主要免疫原性基因的研究。鉴于对其安全性的忧虑,我国规定转基因生物(包含基因工程 疫苗)必须经历实验室和野外安全性观察测试,获得安全证书后,方能进行疫苗学研宄,以申报兽用生物制品新兽药证书。目前,我国己经批准上市的基因工程疫苗有: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猪大肠杆菌K88-K99 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尚未正式上市。

4.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将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基因组中编码免疫原性蛋白的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中制备重组质粒,这种质粒直接导入动物体内,利用宿主体内的转录翻译系统,合成该蛋白,剌激机体产生针对相应的细胞免疫和体液抗体,因而称之为DNA 疫苗。DNA 疫苗可以用大肠杆菌大量制备,成本较低。针对细菌病、病毒病和寄生虫病的DNA 疫苗报道较多。但基于是否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等安全性考虑,核酸疫苗多处于实验研宄阶段,尚未大量应用。RNA 疫苗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核酸疫苗,主要在人类医学中,作为RNA 类药物,用于抗肿瘤研宄。在动物疫苗领域尚未见RNA 疫苗的应用报道。

5. 亚单位疫苗与合成肽疫苗。

利用物理化学方法提纯病原微生物中具免疫原性的组份,或者利用基因工程表达该组分,纯化后加入佐剂而制成。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亚单位疫苗中含有毒素I, 毒素II,毒素III 和外膜蛋白等, 能提供对所有15 个血清型的交叉保护力。我国使用的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是利用人工方法合成口蹄疫病毒VP1 蛋白中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抗原片段,加入佐剂制成。该疫苗的优点是抗原组分单一,纯度高,免疫反应强,副作用低;能迅速针对新出现变异毒株研制其合成肽疫苗。但是,其成本较高。

6.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

将病原微生物中编码免疫蛋白的基因插入植物基因组中,获得表达病原微生物免疫原性的植物,再从植物中提纯蛋白用于注射动物或将植物直接饲喂动物,产生免疫力。用于表达免疫原性基因的植物主要是马铃薯、玉米、蔬菜、番茄、烟草和香蕉等,称为转基因可饲疫苗(ediable vaccine)。此类疫苗在口蹄疫(拟南芥、苜蓿和马铃薯为受体)、猪传染性胃肠炎(马铃薯、花椰菜和土豆为受体)、腹泻(烟草为受体)和轮状病毒感染(番茄和马铃薯为受体)等疾病防控中有研究的报道,但未见临床应用。目前的技术难题是:选择直接生食和贮藏方便的植物作为表达植株(烟草不适用于动物基因的筛选和优化其密码子和使用合适启动子,使其表达量满足疫苗免疫剂量的要求;免疫剂量免疫程序的确定;并设法提高口服后黏膜免疫效果。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主要应用在胃肠道疾病中。

二、疫苗使用的注意事项

1. 建立在正确的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所需疫苗,不可盲从。对于多血清型菌株感染,应选择与当地流行菌株血清型一致的疫苗,免疫效果要确实。

2.确保疫苗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冷链保障。如疫苗的物理性状己经改变,如分层现象,不可用手工混匀后再使用,应丢弃。

3.细菌活疫苗使用前后不可同时使用抗生素或有抗菌活性的中草药。

4.建议使用于健康猪群;正在发病猪群使用紧急接种,可能会加快处于疾病晚期猪只死亡,但是会缩短猪群的病程,因此要有心理准备。

5.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避免母源抗体干扰。不同疫苗接种之间至少间隔1 周。不同疫苗的同时混合使用,要先做小范围的观察,如无副反应,再大群使用。

基因工程疫苗第3篇

关键词:人用乙型脑炎疫苗;兽用脑炎疫苗乙型;卫生管理;定期免疫

中图分类号:S51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0-0062-02

流行性乙型脑炎(JE)是由日本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及环西太平洋地区,已成为人类脑炎疾病最主要的病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并影响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

1 传统疫苗

1.1 人用乙型脑炎疫苗

人使用乙肝脑炎疫苗有包括灭活乙型脑炎疫苗和减毒苗,其中灭活疫苗有鼠脑灭活苗、地鼠肾细胞灭活苗和IC51疫苗,减毒苗只有SA14-14-2减毒活疫苗。

1.1.1 灭活疫苗 ①鼠脑灭活疫苗。很多国家长期使用鼠脑灭活疫苗,它是利用Nakayama或Binjing-1病毒株接种乳鼠后脑研磨液,经福尔马林灭活、纯化等工艺制备的灭活疫苗。每毫升疫苗的鼠脑灭活苗包含接近500 μg的明胶稳定剂和低于50 ng的鼠血清蛋白[1],但各国在2006年前后陆续终止了该疫苗的生产。②地鼠肾细胞(PHK细胞)灭活疫苗。该病毒式从人病例中分离得到的JEV毒株-P3株,经小鼠脑内传代后制成病毒悬液,接种PHK单层细胞,收获病毒,后经甲醛灭活后加入硫柳汞,加入0.1%的人血清白蛋白做保护剂制备疫苗。该疫苗的使用曾经出现过严重的不良反应,并且接种次数越多,副反应发生率越高[2],我国已于2007年后停止了该疫苗的使用。

1.1.2 减毒活疫苗 目前人类用于预防流行性乙肝脑炎(JE)惟一的减毒活疫苗SA14-14-2减毒苗是由中国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3]。经20多年的使用,该疫苗未见有大量不良反应发生的报道, SA14-14-2疫苗极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有效性。但SA14-14-2是一种减毒苗,在理论上存在病毒反强的危险性[4]。

2013年10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正式宣布:由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所属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SA14-14-2)(以下简称乙脑活疫苗)通过WHO预认证。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疫苗首次通过WHO预认证,进合国采购机构的药品采购清单,实现了零的突破,在中国疫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2 兽用疫苗

1.2.1 弱毒疫苗 目前使用仓鼠肾细胞培养的病毒制成的弱毒活疫苗用于马属的免疫。SA14-14-2株减毒苗主要用于预防猪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也适用于马,免疫过后均能获得较好的保护效果。

1.2.2 灭活疫苗 鼠脑灭活疫苗是采用JEV HW1株接种乳鼠,取出现临床症状和濒临死亡的小鼠脑组织制成悬液,甲醛灭活后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该疫苗需要进行二次免疫,易引起过敏反应。

2 新型疫苗

2.1 嵌合病毒疫苗

嵌合病毒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基因水平上改造病原体的基因组,将两种或者多种病原体的基因片段嵌合到活载体中,从而连接到载体相应的部位或替换掉载体中相应的片段。在活载体进入组织细胞后,插入的基因片段在相应的细胞内得到表达,激发机体为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从而起到预防病原体感染的作用。

2.2 DNA疫苗

DNA疫苗的理化性质稳定,体外不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降解,并且导入的质粒在机体细胞质内进行复制、转录和表达蛋白,Leitner等[5]的研究表明了DNA疫苗使用的安全性。

2.3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是将编码病毒的主要抗原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后转入宿主细胞,并在宿主细胞内病毒蛋白得到表达,经过抽提和纯化后制成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与传统的亚单位疫苗相比,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它只含病毒结构的一部分,且不含有核酸物质,不会引发病毒感染动物[6]。

3 小结

研究JE疫苗的进展历经久远,不论人用乙脑病毒疫苗还是兽用乙型脑炎疫苗。随着技术在不断改进,乙脑疫苗的技术也相应改进,但也不忘做好最初的卫生防疫。

(1)夏天做好驱蚊蝇,以及养殖场的隔离和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2)定期免疫疫苗免疫能刺激猪群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保护抗体,因此对本病的防控应坚持疫苗预防为主。

(3)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种猪的免疫力,改善种猪的饲料配方,增强猪的抵抗能力。

参考文献:

[1] HALSTEAD S B, THOMAS S J. New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s: alternatives to production in mouse brain[J]. Expert Rev Vaccines,2011,10(3):355-364.

[2] BEASLEY D W, LEWTHWAITE P, SOLOMON T. Current use and development of vaccines for Japanese encephalitis[J]. Expert Opin Biol Ther,2008,8(1):95-106.

[3] JIA L, WANG Z, YU Y. Protection of SA14-14-2 live attenua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 against the wild-type JE viruses[J]. Chin Med J (Engl),2003,116(6):941-943.

[4] UMENAI T, KRZYSKO R, BEKTIMIROV T A, et al. Japanese encephalitis: current worldwide status[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1985,63(4):625-631.

基因工程疫苗第4篇

一、选用怎样的乙肝疫苗?

目前使用的多为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昔日使用的血源性疫苗已基本淘汰(原因是有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嫌疑和浪费大量的血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它可以用于预防所有已知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现在用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为乙肝重组脱氧核糖核酸酵母疫苗和重组牛痘病毒疫苗,剂量为每支5微克。

二、为何要打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可以成功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 现有的肝硬化、肝癌多从乙肝发展而来,成功地预防乙肝,实际就是防硬化、防肝癌第一针。目前乙肝疫苗较便宜,每支几元钱,民众都能接受。

三、乙肝疫苗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也有采取出生后立即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5微克,生后立即及1月、6月各注射1次),2个方案保护的成功率都在90%以上。

 

四、接种疫苗后不产生抗体该怎么办?

五、接种疫苗后,多长时间需要再次接种?

六、乙肝疫苗能和其他疫苗同时使用吗?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卡介苗、白百破、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同时接种,接种程序按照计划免疫所要求的顺序进行。但是乙肝疫苗最好不要和麻疹疫苗同时使用。

七、意外接触乙肝病毒者如何打乙肝疫苗?

八、接种乙肝疫苗会不会传染上其他传染病?

接种肝炎疫苗不会引起其他肝炎发生,也不会被传染上其他疾病。乙肝疫苗在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其中许多工

序都能杀死血液中包括爱滋病病毒在内的病原微生物,经过临床观察是安全可靠的。值得提出的是,使用不合格产品如注射破损、变质疫苗,或注射过程不按无菌要求操作,共用注射器或针头,可染上肝炎或其他传染病。还有一部分人原来是隐性传染者,病毒呈低水平复制状态,“两对半”检查正常,需要用核糖核酸增殖法检出病毒(hbvdna阳性),这种人注射疫苗后不会有表面抗体形成。

 

九、如果在边远地区,尚无法做到乙肝疫苗的普种怎么办?

至少要对以下处于乙肝病毒高度危险状态的易感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全部新生儿和幼儿园的孩子;危险职业的工作人员(传染病、口腔科、血液透析室、血站、保育员等等);使用血液制品者;新入伍的军人;器官移植前的患者;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人、性接触者。

基因工程疫苗第5篇

[关键词]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晓率;重视度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6-0013-03

为了解中山市某区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提高儿童免疫接种工作水平和质量,促进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开展,探索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有效措施,2011年9~10月笔者对中山市某区部分儿童家长进行了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现况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在中山市某区预防接种门诊、托儿所、幼儿园及公共场所随机抽查6周岁以下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共480名,其中男208名,女272名。

1.2 方法

统一制定调查问卷,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儿童家长(父亲或母亲)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和态度进行调查,对回收的480份调查表资料用Excel进行资料整理及统计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家长的基本情况、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和儿童免疫规划有关政策的认知情况、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来源、影响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知识和重视度的因素等。

2 结果

2.1 家长基本情况

480名儿童家长中,本地儿童家长218名,占45.42%(218/480),流动儿童家长262名,占54.59%(262/480);文化程度中专(高中)及以下57.92%(278/480),大专以上占42.08%(202/480)。

2.2 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2.2.1 家长对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的了解 所调查家长中,99.38%(477/480)家长知道孩子出生后应该接种疫苗;88.13%(423/480)的家长对本地区6周岁内儿童应接种的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和接种程序比较了解;11.88%(57/480)的家长完全不清楚儿童在6周岁内需要接种的10种基础疫苗的种类和接种程序。92.71%(445/480)的家长对小孩发热或身体不适时不宜接种疫苗较了解。

2.2.2 家长对本地区国家儿童免疫规划10种基础免疫疫苗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本地区国家免疫规划的10种基础疫苗,家长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麻疹(麻风二联疫苗)、口服脊灰糖丸(OPV)、百白破三联疫苗、麻风腮疫苗、甲型肝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白破疫苗(表1)。

2.2.3 家长对本地区国家儿童免疫规划10种基础疫苗可预防相应的12种传染病了解程度 家长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乙型肝炎、甲型肝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百日咳、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白喉、腮腺炎(表2)。

2.3 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来源

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来源有多种途径,知晓途径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告知90.84%(436/480)、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信息告知82.71%(397/480)、预防接种告知书75.83%(364/480)、自己了解59.80%(287/480)、各种宣传活动43.75%(210/480)、亲人朋友告知42.30%(203/480)、预防接种知识讲座8.96%(43/480)。

2.4 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重视程度

87.71%(421/480)的家长会主动按照接种程序时间安排带孩子接种疫苗,89.17%(428/480)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全程按时接种基础免疫疫苗;19.38%(93/480)的家长不能按时给孩子接种疫苗;83.13%(399/480)的家长因小孩生病等特殊原因漏种或推迟接种疫苗会带小孩及时补种;77.50%(372/480)的家长认为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相应疾病;71.67%(344/480)家长认为疫苗接种是安全的。

2.5 影响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和重视度的因素

2.5.1 家长户籍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及重视程度比较 本地家长和流动儿童家长在对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的了解(χ2=2.41,P > 0.05)及主动按照接种程序带孩子接种疫苗(χ2=3.12,P > 0.05)方面在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完全不知道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本地家长明显低于流动儿童家长(χ2=14.21,P < 0.05);而因特殊原因漏种疫苗是否会及时带小孩补种疫苗方面本地家长明显高于流动儿童家长(χ2=3.95,P < 0.05)(表3)。

2.5.2 家长文化程度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及重视度比较 中专以下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家长对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的了解(χ2=1.15,P > 0.05)及主动按照接种程序带孩子接种疫苗(χ2=3.48,P > 0.05)方面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完全不知道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长明显低于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家长(χ2=14.77,P < 0.05);而因特殊原因漏种疫苗是否会及时带小孩补种疫苗方面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长明显高于中专以下儿童家长(χ2=4.36,P < 0.05)(表4)。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该地区儿童家长对小孩预防接种的主动意识比较强,大多数家长基本或部分了解本地区6周岁内儿童应接种的国家免疫规划10种基础免疫疫苗及对应预防的传染病,主动接种、补种疫苗的意识比较高;但对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相应的传染病和认为接种疫苗的安全性方面认同度较低,提示家长对部分基础免疫疫苗及对应预防的传染病的具体认识和了解深度方面仍不够。调查显示家长对早期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五苗”即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麻疹、百白破三联等疫苗比较熟悉,知晓率较高,而对近几年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肝疫苗等知晓率较低。此外,对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及重视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流动儿童家长较本地家长、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家长较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长在完全不知道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明显偏高,而因特殊原因漏种疫苗是否会及时带小孩补种疫苗方面则明显偏低。国内文献报道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与父母文化程度有关,儿童父母有一方或两方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其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度最高[1];文化程度高的母亲预防接种知晓率高,文化程度低的家长不愿意接受新知识,卫生意识淡薄,对于预防接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理想[2]。经济条件对预防接种知识掌握程度也有影响,高收入家庭对知识的掌握优于低收入家庭[3],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预防保健意识不强,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预防接种,有的家长甚至拒绝接种疫苗;同时迁移频繁,联系方式不固定,使得计划免疫工作人员也不能准确、及时掌握流动人员的情况。这提示仍需进一步加大国家对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及疫苗知识、接种方法、禁忌证和疫苗针对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力度,同时重点针对流动人群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加大管理力度,切实落实流动儿童基础免疫接种和查漏补种工作,以确保国家儿童免疫规划的有效落实。

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和教育能促使儿童家长的计划免疫方面知识明显提高[4]。对儿童家长实施预防接种知识健康教育效果显著,但要根据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等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5]。调查中该地区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途径的主要来源是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告知、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信息告知、预防接种告知书、各种宣传活动等,提示该地区预防接种机构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形式,面向各层次人员主动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服务意识和行为效果良好,与该市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预防接种告知制度和预防接种短信息通知平台,儿童在本市医院出生时即有疾控机构医师跟进,及时给予新生儿家长预防接种的告知和疫苗接种的预约登记,使家长及时知道和了解国家儿童免疫规划政策和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明白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等的基础免疫服务,确保儿童能够及时获得计划免疫接种的资讯和服务,从而提高家长预防接种知识,促进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国内文献研究报道,儿童接生地点对母亲预防接种知晓率有影响,在医院出生的儿童比在家中出生的儿童能更好地接受计划免疫服务[6]。为此,建议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与医院产科合作机制,提高住院分娩率,尝试利用新生儿出生时的有利时机对家长开展适时的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家长实施相关知识教育,不仅提高预防接种质量,降低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还使家长懂得预防接种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7],儿童家长预防保健知识得到提高也有效促进儿童保健的数量与质量的大幅度提高[8]。因而,在常规开展儿童家长群体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特别针对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特征,探索一种浅显易懂、多途径、针对该部分人群特点的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方式,将会更好地全面促进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提高儿童免疫接种工作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敬玉. 北海市社区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应用预防医学,2010,16(1):33-35.

[2] 何庚声,李慧,崔富强,等. 甘肃省不同经济状况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2002,8(4):217-219.

[3] 温莹,刘凤洁. 柳州市某社区儿童父母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情况调查[J]. 社区医学杂志,2011,9(10):41-42.

[4] 张德春,崔骊,李胜玲. 健康教育对社区儿童家长获取计划免疫知识的效果评价[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8):739-742.

[5] 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1):1467-1468.

[6] 孙晓冬,赵丽丽,胡家瑜,等. 上海市儿童计划免疫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2001,7(5):262-264.

[7] 程昌华,王芳. 儿童预防接种中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2):122-123.

基因工程疫苗第6篇

【关键词】疫苗接种率 现况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87-03

为了解天门市免疫规划实施情况状,评价2004~2010年报告接种率情况,为加强免疫规划工作,有效提高接种质量提供依据。推动免疫规划工作深入发展,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和控制免疫规划疫苗相关疾病的目标,天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年7至8月开展了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06月30日出生的所有适龄儿童(含在该地永久居住和连续居住满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

1.2 调查内容

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情况及按照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规定应当完成的疫苗加强免疫情况。

1.3 调查方法及标准

1.3.1 方法 采取“五点法”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取5个乡镇,即将全市按地图对角线划分,以城区为中心与城区相连的乡镇作为中,东、南、西、北,各随机选取一个乡镇作为本次接种率调查单位。每个乡镇以村为单位,按人口总数从小到大排序进行顺序编号,偶数号的村作为调查村。采用询问家长,查看接种证、卡和接种日期,查看儿童卡疤等方法进行。

1.3.2 标准

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合格接种率:有接种证、卡者以接种证记录为准;无接种证,有接种卡者以接种卡记录为准;接种证和接种卡两者均无者,判断为未接种(对每名儿童的判断标准只能选择接种证或接种卡一种方式,不能一种疫苗以接种证为准,另外一种疫苗以接种卡为准)。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标准才判为合格接种:(1)有准确的出生年、月、日和接种年、月、日记录;(2)免疫起始月龄正确;(3)接种针(剂)次间隔不小于28天;(4)基础免疫在12月龄内完成;(5)内容填写齐全,记录清楚,不缺项。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计调查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出生、在本地居住超过3个月的儿童5726人,其中于2004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出生的儿童4762人,占83.16 %,作为本次评价接种率的适龄儿童;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出生儿童964人,占16.84 %,因未满12月龄,不作为“五苗”接种率评价对象,仅统计儿童建证建卡情况和乙肝疫苗首针接种情况。

2.2 建证、建卡率

建证、建卡率分别为94.91%、98.04%,从时间分布看,建证率逐年增高,建卡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地区分布看,建证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马湾、汪场、石河、拖市、杨林,但均低于省定98%目标。

2.3 五种疫苗的接种率、五苗全程覆盖率、扩免后新增疫苗接种率和卡痕率

12月龄内儿BCG、OPV、DPT、MV、HBV接种率分别为99.71%、96.64%、95.70%、95.91%、97.80%,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为92.67%;扩免后新增MenA、JE、HepA基础免疫接种率分别为: 51.84%、62.63、51.96%;观察4323名儿童卡介苗接种疤痕情况,有卡痕者3924人,卡痕率为90.77%(表2-1)。

2004至2009年,各年份BCG、OPV、DPT、MV、HBV接种率和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均在90%以上,卡痕阳性率在85%以上,不同年份间无明显差异(表2-2)。

2.4 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首针及时接种率

乙肝疫苗首针24小时内及时接种率97.99%(5611/5726);全程合格接种率97.80%(4657/4762 因2009年6月30日后出生儿童因至2010年6月30日未满1岁,故剔除)(表2-2)。

2.5 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乙脑疫苗、流脑A+C群加强免疫接种率

OPV(2004~2005年出生儿童)、DPT(2004~2008年出生儿童)、JE(2004~2007年出生儿童)、MenAC(2004~2006年出生儿童)加强免疫接种率分别为86.87%(1257/1447)、85.89%(3694/4301)、44.80%(1498/3344)、55.82%(1333/2388)(见表3)。

2.6 五苗不合格接种和未接种原因

2.6.1 不合格接种原因

根据合格接种标准判断,有284人次判断为不合格接种,占适龄儿童接种人次数的0.54%(见表4)。主要原因:卡介苗全部为超期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以未达到免疫起始月龄的提前接种为主,针次间隔不符次之,分别占脊灰疫苗不合格接种的76.40%(68/89)和17.98%(16/89);百白破三联疫苗以针次间隔不符为最,其次为未达到免疫起始月龄的提前接种,分别占百白破三联不合格接种的47.89%(34/71)和42.25%(30/71);麻疹类疫苗为未达到免疫起始月龄的提前接种和超期接种,分别占麻疹类疫苗不合格接种的57.41%(31/54)和42.59%(23/54);乙肝疫苗为超期接种和针次间隔不符,分别占乙肝疫苗不合格接种的80.36%(45/56)和19.64%(11/56)。

2.6.2 未接种原因

“五苗”未接种原因除儿童监护人表述不清外,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未接种原因均以接种时孩子患病未去接种、孩子患病医生不予接种而事后没有补种为主,分别占未接种人次数的57.58%、58.97%、63.83%、66.67%;其次为怕接种反应、有人说接种不好、接种地点太远、接种时间不合适、家中无人带孩子去接种等缺乏积极性的因素,分别占未接种人次数的7.07%、11.28%、35.46%、9.88%(见表5)。

3 讨论

3.12004年至2010年6月,全市平均建证、建卡率分别为94.91%、98. 04%,建证率未达到省定98%目标。从地区分布看,5个乡镇均未低于省定目标,说明我市在适龄儿童的管理上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和提高。究其原因:一是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管不善。二是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未落实,没有及时开展补证工作。三是辖区内0~6岁儿童主动搜索工作未真正落实,未能发现辖区内未建证儿童;平均建卡率虽然达到省定目标,但从地区分布看,拖市、石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今后要加强预防接种卡证管理工作,及时为适龄儿童建卡、建证并建立和实施对入学、入托儿童查验接种证管理制度[1],尤其是要提高薄弱地区的建证率,统一卡证记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

3.2 12月龄内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类疫苗、乙肝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9.71%、96.64%、95.70%、95.91%、97.80%,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为92.67%,不同年份间无明显差异,表明我市原“五苗”基础免疫总体接种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形成了一定的免疫屏障,为控制和降低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奠定了基础;扩免后新增的A群流脑2剂次接种率、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分别只有51.84%、62.63%和51.96%;通过调查,原因主要为:(1)2008年以前,我市A群流脑、乙脑减毒活疫苗和甲肝疫苗均为季节性接种,大部分儿童接种疫苗时没有携带预防接种证而没有及时填写接种记录。(2)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前,A群流脑、乙脑减毒活疫苗和甲肝均属于二类疫苗,由监护人本着“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选择接种,部分儿童因各种原因没有接种或没有全程接种。提示扩免后新增疫苗的免疫接种是我市免疫规划工作的薄弱环节,暴露出我市免疫规划接种资料管理尚不规范,今后工作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新增疫苗接种率。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预防接种资料、尤其是二类疫苗接种资料的管理。

3.3 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乙脑疫苗、流脑A+C群加强免疫接种率在44.80%~86.87%之间,远远低于省定目标,提示加强免疫为我市免疫规划工作的又一薄弱环节,今后免疫规划工作应重点加强。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加强免疫工作不是十分重视,宣传力度不够,“预约、通知”没有落到实处,家长不知道还要打预防针;二是部分家长认为1岁后儿童抵抗力强了,对加强接种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愿抽时间带孩子去打预防针;三是部分加强免疫接种信息未录入到接种证或卡上造成调查接种率降低。我们必须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基础和加强免疫并重[3]。

3.4 不合格接种原因以“未达到疫苗免疫起始月龄的提前接种、针次间隔不符、超期接种”为主,其原因可能为:(1)基层工作人员更换频繁,少数工作人员对免疫接种程序把握不严。(2)适龄儿童主动搜索工作没有落实,没有及时发现免疫不全儿童适时进行补种。提示我们应定期开展免疫规划知识培训,提高各级免疫预防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操作技能、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促进免疫预防工作进一步向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4];儿童未接种原因中“怕接种不良反应、有人说接种不好、接种时间不合适、接种地点太远、家中无人带孩子接种”等缺乏积极性因素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公众对预防接种缺乏科学的认识,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大免疫规划工作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13.

[2]卫生部疾控司,卫生部国外贷款办公室,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疾病预防(卫生Ⅶ)项目省免疫接种率基线调查报告[J].中国计划免疫,1998.4(1):1-9.

基因工程疫苗第7篇

摘 要:正在研制的口蹄疫新型疫苗有10多种,分别是纳米微球黏膜免疫疫苗,表位肽疫苗、口蹄疫O型复合表位蛋白疫苗、A型重组毒株(Re-A/WH/2009)的口蹄疫O型、A型、亚洲Ⅰ型三价灭活疫苗、猪口蹄疫O型广谱基因工程病毒灭活疫苗、口蹄疫O型标记疫苗、猪O型Mya98毒株空衣壳疫苗、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多肽2600+2700+2800)、牛口蹄疫(O型、Asia1型)二价合成肽疫苗、以及口蹄疫病毒活载体疫苗。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有5种,牛口蹄疫(O型、Asia1型)二价合成肽疫苗PD50值大于6.0,免疫持续期为6个月,保存期为12个月,已完成所有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申请了新兽药注册并已通过初审;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多肽2600+2700+2800)PD50值大于6.0,免疫持续期为6个月,保存期为12个月,已完成所有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现已申请新兽药注册并通过复核试验和复审;含A型重组毒株(Re-A/WH/2009)的口蹄疫O型、A型、亚洲Ⅰ型三价灭活疫苗PD50值大于6.0,免疫持续期为6个月,保存期为12个月,获得了农业部新兽药注册证书,实现了产业化;猪口蹄疫O型广谱基因工程病毒灭活疫苗已申报农业部临床试验批文;口蹄疫O型标记疫苗已完成疫苗质量研究,并已申请新兽药注册。其他疫苗研究也均取得了程度不等的进展。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平台,获得基因工程修饰病毒疫苗株5株:(1)rV-STN-5;(2)9O/rV-1;(3)Re-A/WH/2009;(4)Re-Mya/98/BY/2010;(5)Re-Asia1/HN/2006。利用基因克隆、重组等技术,获得其他基因工程修饰病毒9株,分别为:(1)表达O型FMDV不同亚型主要免疫原性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毒1株;(2)共表达O-A-Asia1型FMDV主要免疫原性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毒1株;(3)表达FMDV免疫原性基因的杆状病毒2株;(4)表达猪源IFN-α/IFN-γ和A型FMDV P1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3株;(5)表达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的重组羊痘病毒2株。成功研制CpG-IFN、CpG-IL4以及多磷腈和CpG DNA等生物复合佐剂3种,纳米乳油佐剂、纳米粒IL-2佐剂以及多孔硅和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的载药系统等纳米复合佐剂材料4种,以及IL-2、IL-4和IFN-γ等多种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质粒和多糖类免疫增强剂4种。

关键词:口蹄疫 病毒 新型疫苗 基因工程修饰病毒疫苗株 免疫佐剂

Abstract:More than 10 kinds of the new type vaccines is developing. There are 5 kinds of the new vaccine made in major progress. The first one is bivalent 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 of FMD type O and type Asia1, the second one is 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 in pig of FMD type O(peptide 2600+2700+2800), the third one is type A recombinant strains (Re-A/WH/2009) of type O、type A and type Asia1 trivalent inactivated vaccine, the fourth one is the marker vaccine of FMD type O, and the last one is broad-spectrum inactivated virus gene engineering vaccine in pig of FMD type O. The first four vaccines were all safe to the animals, PD50 values were greater than 6.0, the vaccine immune duration is 6 months, the shelf life of 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 is 12 months, and all has applied for a new veterinary drug registration. The first one has completed all laboratory studies and clinical trials, and has passed the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for new veterinary drug application. The second one has completed all laboratory studies and clinical trials, and has passed the inspection test and review. The third one has got the new veterinary drugs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and re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The last one has applied clinical trial. Varying degrees of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other vaccine research. With the reverse genetics technology platform, five genetically engineered vaccine candidate of FMDV were screened and constructed, which were rV-STN-5, O/rV-1, Re-A/WH/2009, Re-Mya/98/BY/2010 and Re-Asia1/HN/2006. Using gene cloning and recombination technology, other nine genetically engineered vaccine candidate of FMDV were constructed, respectively is:(1) PRV TK-/gE-/PanP12A-P1;(2) PRV TK-/gG-/OAY;(3) Two recombinant baculovirus which expressing the immunogenicity gene of FMDV;(4) Three recombinant baculoviruses which expressing interferons alpha/IFNCgamma of porcine and P1 gene of FMDV type A;(5) Two restructuring goatpox viruses which expressing the major protective antigen gene of FMDV and small ruminants virus. Three biological compound adjuvants containing CpG-IFN, CpG-IL4, multi-phosphonitrile and CpG DNA, four nano composite adjuvants including Nano EC adjuvant, nanoparticle adjuvant IL-2, and drug-loaded system of porous silicon and upconversion fluorescence nanomaterials, four mammalian cell expression plasmids which can expressing IL-2, IL-4 and IFN-γ as well as polysaccharides immunopotentiator hav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Key Words: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New type vaccine;Genetically engineered vaccine candidate;Immunologic adjuvant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xiangxiBG.aspx?id=88793&flag=1

基因工程疫苗第8篇

关键词:新城疫;疫苗;研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9-0065-02

1 新城疫流行情况及疫苗应用现状

鸡新城疫又叫亚洲鸡瘟。它是一种由副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禽,也可感染人类。该病流行于很多国家,给世界养殖业造成很大的威胁,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A类疫病[1]。新城疫自1926年被确认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已有80多年,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迄今仍是禽类最重要的疾病之一。新城疫病毒自1946年在我国首次分离至今已在中国存在了60多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临床上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现象十分普遍,在鹅群及鸭群中均有发生[2-4],说明新城疫的易感宿主范围在进一步扩大。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目前的NDV流行株基因型已发生较大改变,流行病学调查充分显示,基因Ⅶd亚型在我国当前NDV流行株中占有绝对优势,与经典疫苗Lasota 株(基因Ⅱ型)核苷酸同源性不足78%。扬州大学[5]、中国动物疫病流行中心[6,7]、山东农科院家禽所[8]等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均显示我国近几年基因Ⅶ型NDV流行十分普遍。目前国内外企业生产的新城疫疫苗毒株有10余株,其中Lasota毒株制备的活疫苗、灭活疫苗占据优势地位。

2 疫苗种类

2.1 灭活疫苗

目前预防鸡新城疫的灭活疫苗使用较多的为油乳剂灭活疫苗,国内生物制品厂家多用Lasota株,梅里亚用Ulster2c株、英特威用Clone-30株制备疫苗。评价疫苗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于毒株的免疫原性及病毒含量的高低。目前,疫苗效力均已达到国际上要求的灭活苗标准,可用于不同日龄的鸡,主要通过颈部皮下及肌肉注射途径免疫。

2.2 活疫苗

目前新城疫弱毒活疫苗有I系、Ⅱ系、Ⅳ系、Clone-30、CS2、VG/GA、HB1、Mukteswar、ZM10、N79、F、Ulsterzc、V4/HB92克隆株、VH株等几种。

2.2.1 I系苗 为中等毒力,主要由Mukteswar株制备,对雏鸡有一定的致病性。60日龄以上鸡才可以用。用法为肌肉注射,不能点眼、滴鼻或饮水,接种后产生免疫力很快,7~10 d抗体水平上升到高峰,随后缓慢下降。同低毒力疫苗相比,免疫期较长。I系苗不能用于产蛋鸡,否则可引起产蛋量大幅下降,蛋壳变劣,且恢复缓慢。

2.2.2 CS株 为中等毒力,免疫效果与普通I系苗相似但毒力稍温和,安全性较优。鸡群1月龄以上才可使用,且此前至少接种过1次新城疫低毒力苗,不能用于初生雏鸡;产蛋鸡不宜接种;在有成鸡和雏鸡的鸡场,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苗毒的传播引起雏鸡死亡。接种方法只能肌肉注射。

2.2.3 Ⅱ系苗 毒力弱,通常只用于雏鸡首免,安全性好,但产生免疫力较慢较弱。用法为点眼、滴鼻,不能饮水。

2.2.4 Ⅳ系苗(Lasota株) 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优良低毒力苗,其毒力与免疫性能高于Ⅱ系苗,安全性良好。7日龄以上的健康雏鸡、青年鸡、产蛋鸡均可使用。用法可滴眼、滴鼻、饮水或肌肉注射,雏鸡首免可点眼、滴鼻。

2.2.5 Clone-30株 该疫苗最早是荷兰研制者应用克隆技术,由Lasota株优化制成。其免疫效果与Ⅳ系苗相似而毒力较温和,能突破母源抗体障碍,从1日龄雏鸡至成年鸡均可使用。用法可点眼、滴鼻、饮水或肌注,雏鸡首免可点眼、滴鼻。

2.2.6 N79株 是美国应用克隆技术对Ⅳ系苗加以优化而制成,滴鼻、点眼、饮水免疫均可。

2.2.7 VH株 是以色列用新城疫病毒自然弱毒株制成的一种低毒力苗,毒力温和而稳定,主要用于雏鸡首免。通常应用的是该毒与传支制成的联苗,如VH+H120+28/86,用法可点眼、滴鼻。

2.2.8 其他新城疫低毒力苗 有法国的“卫鸡城”活疫苗与VG/GA株活疫苗、ZM10株活疫苗、V4/HB92克隆株活疫苗、HB1株活疫苗、F株活疫苗等,其主要优点是免疫原性好而毒力温和,呼吸道反应轻微,可饮水、点眼、滴鼻。

2.3 基因工程苗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不断深入,传统的全病毒疫苗存在诸多缺陷,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疫苗是目前疫苗研究的热点,但商品化的产品较少。国内外一些实验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利用重组DNA技术研制ND基因工程疫苗。目前,ND基因工程苗主要有DNA疫苗、亚单位苗、活载体疫苗、多肽苗和转基因植物疫苗等几种。

2.3.1 亚单位苗 是将NDV保护性抗原基因在原核或真核系统中表达所获得的产品制成的疫苗,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便于保存运输,易于批量生产的优点。有研究利用相同系统表达的NDV长春株的HN蛋白作为亚单位疫苗,雏鸡可抵抗NDV强毒攻击,并可获得100%的保护。扬州大学[9]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构建的基因Ⅶ型疫苗为经过改造的Ⅶ型毒株与大多数流行株一致,为基因Ⅶd亚型,可有效降低喉气管和泄殖腔中的排毒率,对鹅、鸭等水禽具有更好的免疫效果,比经典疫苗Lasota株产生更高的抗体。

2.3.2 DNA 疫苗 具有能够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不散毒、便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DNA疫苗不仅可诱导体液免疫应答,而且还可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并兼有亚单位苗的安全性和弱毒疫苗的高效性,已经成为国际疫苗研究领域最热门的课题之一。2005年底农业部宣布,中国已成功研制出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并正式批准生产。

2.4 联苗

新城疫在我国主要养殖区域流行相当普遍,尤其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的情况也很常见,因此在进行新城疫疫苗免疫的同时还要对其他禽病进行疫苗免疫。为了减少对鸡的免疫次数和应激,多采用联苗来防治鸡的各种疾病。国内外新城疫联苗正处于研制及推广应用阶段,已显示出其打一针可防数病的优越性。国内灭活疫苗产品有新支二联、新流二联、新法二联、新病二联、新支减三联、新支流三联、新支法三联、新流法三联、新支法关四联、新支流法四联等相关产品,活疫苗有新支二联等,市场应用效果较好。

3 应用展望

从以上介绍来看,灭活疫苗接种剂量较大,接种后通常需2~3周后才能产生免疫力,不能用作紧急预防免疫。活疫苗能刺激产生局部免疫,免疫后很快得到保护。亚单位疫苗虽然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便于保存运输,易于批量生产,但是市场应用效果一般,故目前市场仍然采用活疫苗加灭活苗的免疫程序进行鸡新城疫的预防。

据市场跟踪调查,新城疫活疫苗每个月用一次,灭活苗2~3个月免疫一次,使用频率如此之高,但新城疫病毒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有研究者提出,鸡新城疫虽然只有一个血清型,但由于疫苗株与当前流行株之间的基因型和抗原差异性,免疫鸡群中也会不同程度地感染强毒,目前常用新城疫疫苗毒株与当前流行毒株基因型不匹配,免疫保护力不足。新城疫新型疫苗对控制我国新城疫病毒流行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实验室的数据表明,使用与流行株同型的基因Ⅶ型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免疫鸡群中新城疫强毒的携带量及感染率。秦卓明等[10]对国内大量新城疫病毒(NDV)血凝素基因F和HN的测序表明,NDV主要免疫原HN和F基因与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经典疫苗Lasota 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不足80%,而NDV流行株之间的同源性则高达94.4%~100%,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证实了VIId型NDV是导致新城疫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HI交叉抑制试验和鸡胚中和试验等则从抗原性的角度证实了NDV在免疫压力下抗原性的变化。

新城疫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及疫苗,只能以预防为主,根据当地的发病特点、流行趋势和规律,用高质量的疫苗,科学的免疫程序,加强饲养管理与隔离消毒,才是防治ND的关键。因而筛选出优质高效的VIId型NDV毒株制备灭活疫苗或者活疫苗,有可能在今后的生产上替代现有的疫苗,而被广泛使用。参考文献:

[1] 甘孟侯.中国禽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 宋战胜,王晶钰,赵 伟,等.鸭源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J].动物医学进展,2007,28(5):22-25.

[3]张训海,朱鸿飞,陈溥言,等. 鸭副粘病毒强毒株的分离和鉴定 [J]. 中国动物检疫,2001,18(10):24-26.

[4] 陈金顶,廖 明,辛朝安.鹅Ⅰ型禽副粘病毒GPMV/QY97 -1株HN 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病毒学报,2003,19(4):355-359.

[5] 姚春峰,刘文博,刘秀梵,等.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及F 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J].病毒学报,2009,25(2):117-124.

[6] LIU H, WANG Z, WU Y, 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solated in China in 2005[J]. J Virol Methods, 2007, 140(1-2):206-211.

[7] LIU H, WANG Z, WU Y,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of new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solates from the mainland of China[J]. Res Vet Sci, 2008, 85 (3):612-616.

[8] QIN Z M,TAN L T,XU H Y,et al. Pathotyp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hosts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05[J].J Cin Microbiol,2008,46(2):601-611.

基因工程疫苗第9篇

虽然如此,公众的疑虑并没有完全化解。

“疫苗”到底怎么了?什么是偶合症?我们对“疫苗”的了解又有多少?预防接种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获取这些关于“疫苗”的科学常识,或许将为我们对当下的“疫苗恐慌”作出更加理性与正确的判断。

给新生儿打疫苗针,是进行传染病预防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按照中国规定的计划免疫程序,新生儿应该在1岁前完成5种疫苗的接种,其中就包括“乙肝疫苗”。从2008年起,国家计划内免疫疫苗已经有15种,全部免费接种,而美国规定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接种的疫苗也有11种,类别稍有不同。预防接种并不是一件毫无风险的事情,尤其对婴儿来说。疫苗对人体产生异常反应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并不能排除。

偶合症是常见的异常反应之一。在上述事件里,新生儿致死的原因,若果真如康泰公司所言与疫苗本身的质量无关,那么,对于什么是偶合症,我们更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了。

易被忽略的“偶合症”

简要地说,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其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在这种情况下,预防接种可能是基础疾病的刺激因素,但疫苗本身不是基础疾病发作的根本原因。偶合症可分为偶合、诱发和加重原有疾病3种情况。

偶合是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它与预防接种无因果关系,纯属巧合,即不论接种与否,这种疾病都必将发生。

诱发是指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在接种前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

加重是指受种者原患有慢性疾病,在预防接种后立即引起加重或急性复发,经调查证实与预防接种有一定关系。

形象地描述偶合症就是,一个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如果原本体内就携带乙肝病毒,那么接种后就很可能产生异常反应,引起疾病急性发作。

在预防接种时各种各样的偶合症都可能碰到,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偶合急性传染病:在大规模预防接种时,该地区正流行某种急性传染病,例如2009年12月,中国H1N1甲流疫苗接种后部分人群出现偶合症状。

偶合内科疾病:患儿有内科慢性疾病,但症状不明显,或有明显禁忌症,因体检草率未能发现,或因问诊不够而疏忽,经预防接种后不久急性发作。

偶合神经疾病:如癫痫和癔症。

预防偶合症的关键在于加强体格检查,正确掌握禁忌症,仔细地询问既往病史,全面了解当地疫情,避免在传染病流行期间进行某些疫苗接种。一旦发生偶合症,应充分调查原有疾病的具体情况(病史、体检、检验及原有诊断),并与预防接种后病情改变进行比较,以免误诊,贻误时机或加重病情。

“疫苗”并不可怕

偶合症是有一定概率的,疫苗接种率越高、品种越多,发生的偶合率越大。但是不是就应该减少疫苗接种,或者干脆不打疫苗呢?显然这种理解是偏激的。出现这种偏激的见解,根源在于对疫苗的不了解,因为未知的东西总是让人产生恐惧与排斥心理。疫苗――这种似乎只有专业领域才能解释清楚的药物,到底是什么成分?究竟是怎么工作的?这些问题其实并不那么难懂。

疫苗的概念

从药物种属来说,疫苗是一种生物制品。所谓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人或动物的血清、细胞等制备的供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的制剂。预防接种用到的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菌苗和类毒素。其中,由细菌制成的为菌苗;由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制成的为疫苗,有时也统称为疫苗。

疫苗的原理

既然疫苗是用病原微生物制成的,那岂不是给人注射的就是病毒了?显然医生们不会跟病人开这种“玩笑”。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并不是活的病毒本身。那么疫苗究竟是怎样使人产生对特定病毒的免疫力的呢?首先我们必须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有所认识。

免疫系统是人体自身具备的防卫病原体入侵的机能,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使身体环境保持平衡。所以每当病原体进入人体时,都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刺激。

疫苗就是基于这个原理:经过灭活、减毒的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人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物质、特殊抗体等;当人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疫苗的种类

从疫苗的概念里,不难看出疫苗的种类繁多。但主要分为三大类。

A人工主动免疫制剂

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类毒素。

灭活疫苗,俗称“死疫苗”,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病原体杀灭制成。比如甲肝灭活疫苗就是死疫苗。死疫苗在人体内不能繁殖,刺激时间短,要获得持久免疫力需多次重复接种。

减毒活疫苗,是人为使病原体发生变异,毒性减弱,但保留其免疫原性。常用活疫苗有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活疫苗在体内有繁殖能力,免疫持续时间较长,效果优于死疫苗。

类毒素,是将细胞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仍保留免疫原性。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类毒素在体内吸收慢,但能长时间刺激机体产生更多抗体,增强免疫效果。

B人工被动免疫制剂

包括抗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制剂、细胞因子制剂、单克隆抗体制剂等。

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均能使机体增加抗病能力,但后者的持续时间短,主要用治疗和紧急预防。

C新型疫苗

新型疫苗大多是采用区别于传统灭活、减毒的新技术制成的疫苗,包括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

疫苗异常反应

和药物一样,疫苗也会产生一定比例的不良反应。疫苗虽经灭活或减毒处理,但毕竟是一种蛋白或具抗原性的其他物质,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疫苗反应其实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就像 感冒发热一样是机体在抵御细菌或病毒。

疫苗产生的不良反应症状不一、程度不一,不代表一定致残甚至致死。一般来说,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的比例非常低,且大部分不良反应如发热、局部疼痛、肿痛等,都是人体可以耐受的。当然,不良反应还包括过敏反应,而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导致死亡。

就拿人们当下关注的乙肝疫苗来说,中国疾控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王华庆透露,从2000年到2013年12月,我国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的病例已上报188例,最终确定为疫苗异常反应的18例。

疫苗接种确实存在不良反应,这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以美国为例,据美国国家疫苗信息中心(National Vaccine Information Center)网站显示,1991年~2013年,美国有1259人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其中3岁以内的婴幼儿有769人(年均30人),另外还有4万多人接种后不久有就医记录。尽管美国的医疗卫生和预防免疫水平是比较先进的,但也不能避免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因为针对最大人群的普遍方案,很难完全兼顾所有的个体差异。

中国是一个乙肝大国。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000万乙肝慢性感染患者。根据2006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自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以来,全国累计9200万人免受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肝癌导致的死亡人数减少430万人,儿童感染率从9.67%下降到0.96%,降幅达90%。

常见幼儿注射疫苗

幼儿是最重要的疫苗受种者。小孩出生不久后就要接种不同种类的疫苗,但同时他们又是最脆弱的生命体,因此了解常见的几种幼儿注射疫苗和接种说明,对于呵护孩子的安全、降低异常反应的风险,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以下就是国家法定免疫程序里规定的5种幼儿注射疫苗。

乙肝疫苗

一般在小孩出生两天内进行第一次注射。目前使用的多为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它可以用于预防所有已知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

禁忌:

1.发热、患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肝肾肺等疾病;

2.体制弱,有过敏史;

3.近期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卡介苗

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卡介苗在一般婴儿出生后即可接种。

如果幼儿患有这些疾病,就不能接种卡介苗,具体为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免疫缺陷症、湿疹或其他皮肤病患。

小儿麻痹糖丸

口服小儿麻痹糖丸可预防“婴儿瘫”,即“脊髓灰质炎”。

禁忌:患严重疾病、发热或有过敏史(特别是有鸡蛋过敏史者不得接种)。

百白破混合制剂

注射百白破混合制剂可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这三种疾病可严重威胁小儿的健康与生命。接种一般是在婴儿出生满3个月时开始进行。

禁忌:

1.有癫痫、神经系统疾患及抽风史者禁用;

2.急性传染病(包括恢复期)及发热者暂缓注射。

麻疹疫苗

注射麻疹疫苗可预防麻疹。第一次接种应在婴儿满8个月。

禁忌:

1.对新霉素和鸡蛋有过敏者;

2.有呼吸道疾病、活动性结核、血液病等;

3.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个人或家庭有惊厥史和脑外伤史。

疫苗质量拷问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常用手段,对控制疾病爆发、流行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疫苗本身又是高风险的生物制品,如何确保其科学疗效,又降低其负面作用?疫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一直备受很多国家和政府的重视。

疫苗的质量离不开生产、检验、运输、监测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目前我国疫苗的生产工艺主要有3种:减活、灭活、基因工程。其中乙肝疫苗采用的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疫苗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对较高。然而,依然存在部分国产疫苗质量不达标的情况,监管部门缺少对这些疫苗大规模上市后的系统评价。那么国外在这些方面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呢?

疫苗的审批、生产是疫苗安全链条的第一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英国严格控制疫苗生厂商资质。在英国药品行业协会登记的64家成员中,仅7家获得了英国卫生部的疫苗生厂商资质。

疫苗生产出来之后,就进入了储存运输环节。为保证疫苗的安全,德国动用了类似于运输“生化武器”的装备――“疫苗冷链”。德国的疫苗专用运输车除驾驶室外,全部采用避光、密封性能好的特殊材料制成,每辆车都有防热、防静电、防辐射等功能。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