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1 16:32:12

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篇

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篇第1篇

生于1972年的赵伟,花了整整20年时间来创作这部沉甸甸的小说。2013年12月,在北京首届剧本及曲艺作品推介会上,根据小说《望乡台》改编的同名51集电视剧本作为推介会十佳剧本之一,受到诸多青睐。

长篇小说《望乡台》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联合推出,共100章,描绘了中国二十世纪一百年间,居于大山深处老官庙望乡台下四合院一个耕读世家―赵氏家族祖孙三代的多舛命运。作者力图在生活的艰涩与对生存的敬畏中,刻画出一群善良顽强、坚韧博大、勤劳勇敢、荣辱与共的中国百姓形象,不论经历多少磨难,总有人性的光辉温暖着生命,总有土地的宽大庇护着生灵。

“乡愁,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探讨和思索中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城市文明这一历史巨变中的人性去向和文化坚守,的确是我写《望乡台》的目的。”赵伟说。

在《望乡台》中,国仪终生坚守着对朋友的一句承诺,为保护周掌柜托付的皮箱,经历磨难,无怨无悔。玉珍帮助丈夫国仪坚守对朋友的承诺,至死不改。德辉历经世事磨难,却不改心中做人准则。树兰忠贞执著,美丽善良,孝老爱亲,相夫教子。子归和思凡逃离家园,流浪四海,却在岁月的轮进中,最终感悟并理解了生存的艰涩与沉重。此外,还有陈氏、青姑、德俊、麻女等众多人物,性格异,命运参差,不同年代,不同际遇,不同思想,黑与白,美与丑,善与恶,因与果,都在老官庙那座千年戏台上轮番演唱。

文学评论家张志忠教授认为,《望乡台》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具有浩大而充沛的生命元素,有厚重而久远的中国传统和乡村文化,尤其作品中贯注的、蓬勃的乡野气息和人性之美,对乡村命运和中国历史的关注和思考,都很有穿透力,在艺术描写和细节营造、人物镂刻等方面,非常精心,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赵伟是四川通江的农家子弟,1990年入伍,先后就读于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2009年转业到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他是部队走出来的作家,先后著有短篇小说集《兵恋》、中篇小说集《营盘舞》、长篇小说《壁州兵事》、长篇报告文学《深圳武警》等作品。

“20年前,我在军艺宿舍里用笔在格子纸上写下《望乡台》三个字,是对亡母的追思,我没想到这部小说能写二十年,只是在写的过程中,随着年龄增大,阅历增多,对生活、对生命、对时间和空间的渐进理解而不断修改,才断断续续写了二十年。”赵伟回忆说。

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篇第2篇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

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使用说明】

1.充分预习,熟读文本。2.熟记小说的有关知识。

【学法导引】学习,要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阅读和欣赏,学习作者运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等手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

通过对文章结尾部分的品味,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理念。

资料链接:走近作者

一管一砚一狂人,一笑一骂一大家。

双眼洞穿千秋事,两肩担尽古今愁。

这个人便是鲁迅。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了解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

1、文体知识: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为:--------、----------、---------、---------

小说三要素:---------、-----------、-------------、

人物塑造方法:--------、----------、---------、---------

---------、---------

事故情节:--------、----------、---------、---------

环境:---------、----------

2、词语积累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阴晦(

)

瓦楞(

)

胯(

)下

獾(

)

秕(

)谷

鹁鸪(

)

(

)

髀(

)

嗤(

)笑

絮絮(

)

瑟(

)索

蜷(

)缩

寒噤(

)

折(

)本

惘(

)然

恣睢(

)(

)

潺潺(

)

黛(

)色

愕(

)然

五行(

)

朗读

,整体感知步骤与要求:①独立完成。②小组讨论。③准备展示

1

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必做题]

小说以

为线索,按

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故乡——

-------故乡——

--------故乡

2.作者在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小说中的人物有:

主要人物:

(主人公)

衬托人物:

线索人物:

合作探究

1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

文中插叙了有关“少年闰土”的哪些些往事,你从中得出什么印象?

(2)二十年后的闰土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

(外貌、语言

动作、多我

对生活的态度)

2.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动作描写等)(39自然段—52自然段)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动作

对生活的态度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

二是-----------------------------------------------------------------------------------------------------。

分别用一句概括文中几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①闰土:

的贫苦农民的典型。

②杨二嫂:

的城镇小市民的典型。

③“我”

:是一位进步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3、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探究小说的主题

通过故乡、人物二十年间的变化,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

的形象,通过

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

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

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重点句分析:

1、“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3、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4、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5、“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质疑探究: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作者本人吗?说说你的看法。

延伸:

以“我

(同情、可怜、讨厌、喜欢……

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篇第3篇

中国屏

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今非昔比;2008年奥运,东方文化秀出其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相融。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面向世界,风光无限。拥有了话事权的中国,希望向世界表达,希望让世界看到。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亮相“世界十字路口”――纽约时报广场,浓郁的东方风情与人文气韵,演绎大国情操;同年8月,中国新华社租用纽约时报广场二号楼的一块240平米的广告屏,租期五年,用于播放中国各地区及各大品牌形象片,世称“中国屏”。八月至今,纽约观众在“中国屏”上相继看到了新华社形象片、上海及成都城市形象片,以及新浪等中国品牌的形象宣传。进入十月份,以“孔子”为主角的山东形象片,开始在这里,每天与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观众见面。

孔子情

这一部山东形象片,由山东省新闻办公室主导,山东广播电视台对外宣传中心、山东东方天健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创意制作。从2011年8月开始,形象片的选题工作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山东有很多可说的东西,我们有泰山、黄河,也有海尔、青啤,还有成龙、巩俐……肯定不能去追求面面俱到,什么都讲,就等于什么也没讲。”东方天健数字传媒副总经理、影视总监于涛,执行过广西、天津等多地的形象片创意制作,对于创意策略与传播效果有着清醒的认识。

“我们对外国大学生做过调研,他们知道最多的两个中国人,一个是Bruce Lee李小龙,一个就是Confucius――孔子。在美国推介山东,很显然要借助于孔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的重大影响,使用孔子作为主形象,以‘孔子故乡’作为宣传核心。”该片导演、山东电视台对外宣传中心制片人刘卫斌这样说道。“我们的目标受众不仅仅是美国人,更要面向每天从广场上经过的多达几十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孔子,无疑是最具普遍认知的东方元素。”

2009年,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6I票赞成、41票反对,通过了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决议。截至今年5月,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300多所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

礼天下

确定了孔子这个主角之后,影片的故事创意随即展开。创意团队需要集思广益,考虑在30秒的影片长度里,如何充分展现“孔子故乡,中国山东”这个主题。

前期的三款故事版很快诞生。“第一款可以叫做‘学生篇’”,创意团队成员、东方天健策划指导孙兆辉一边介绍,一边展示故事板,“孔子说到底是一位老师,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到今天孔子学院遍及全球,真正的桃李满天下。所以学生篇的创意,使用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写下‘我的老师是孔子’,突出孔子,最后引出孔子故乡。”

“翻屏篇的创意,是考虑到世界上每个著名城市,都有为人熟知的标志性元素。提起纽约,人们会想到屹立在曼哈顿港口的自由女神像;提起巴黎,我们会想到那座恢弘大气的埃菲尔铁塔;提起开罗,我们会想到尼罗河畔古老神秘的金字塔;提起山东,自然就是在外国人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孔子形象。”

“作揖篇的创意,从一开始就受到关注,经过多次研讨和论证,最终获得一致认可。”最终成型并制作完成的这个30秒、展现孔子故乡山东风土人情的短片,用富有感染力的毛笔水墨画描绘孔子形象,以孔子标准的“作揖行礼”动作标识开篇;片中选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山东人,以世界文化遗产孔庙大成殿、五岳之首泰山、中国母亲河黄河及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青岛海滨等场景为背景行作揖礼,片尾处孔子带领这些现代山东老乡集体全家福似的一揖,并辅以印章模式的“中国山东”标志和大尺寸英文字母,突出“孔子故乡,中国山东”的主题。

微动画

纽约时报广场――世界的十字路口,每天人流量多达几十万,林林总总的广告屏幕多达上千块,要在这种热闹繁华之中,完成对山东形象的推广,并非易事。

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篇第4篇

在叙事美学的探求上,这些作家之间并不一致。像陈崇正等作家的写作,带有浓重的后现代色彩,注重引入武侠、言情等通俗文学的手法,也注重不同主题的拼贴或糅合。在他们的笔下,乡土世界已经寓言化了。而在林培源等另一些作家的笔下,乡土叙事则有景观化的倾向;他们在尝试向没有乡土生活经验的读者讲述乡土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乡土世界在他们笔下,也更多是一种背景式的存在。他们所描述的人性遭遇,实际上超出了乡土与城市的架构,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充满了现代感。

曹永也是乡土叙事坚定的实践者。与上述的写作路向不同,这位1984年出生的贵州作家所书写的,似乎是原生意义上的乡土。他的叙事手法非常朴素,时常是直陈式地讲述他所见的与所想象的一切。他的《龙潭》等作品,甚至读来与上一世纪二十年代的蹇先艾等乡土作家的作品并无太大的差异。当然,他的《捕蛇师》等作品,也涉及“80后”这一代人的存在经验。

为了更好地对他的写作进行梳理,本期特意邀请了吴佳燕、刘芳坤两位青年批评家来参与评论。

吴佳燕的《乡土传奇背后的生命绝望》一文,围绕着曹永的当期作品《捕蛇师》进行了非常有洞见的细读。她在文中先是详细讨论了招蛇术的文化意义,接着重点对老獾和多福这两个主要人物及其遭遇进行细读。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她得出的结论是:“从根底上,《捕蛇师》关注的不是神秘的乡土传奇,而是在现代文明的侵蚀和挤压下农民的精神出路问题。如果说曹永以前的乡土小说写出了封闭状态下乡村的贫穷和愚昧,在《捕蛇师》里我们却看到了现代文明洗礼下两代农民所面临的同样的走投无路。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无论上一代还是下一代,无论闭塞还是敞开,无论离去还是归来,举步维艰的都是农民,饱受着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带给他们的深重伤痛。”

刘芳坤擅长文学史研究,她的批评文章也时常有文学史和社会学的视野。在《边地“80后”的故事与沉默》一文中,她首先把曹永放在二十世纪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和“80后”写作这两个不同的坐标中来进行定位。在文章中,她还对曹永小说的叙事美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认为“曹永非但以残酷凌厉、现实感极强的故事情节取胜,他的故事里更有着生动的文学要素,这些要素浑然地参与到历史的互动中来。”与冷峻的逼视相联系,在曹永的小说中,“驳杂的围观和失语的沉默相生相伴。一方面,曹永经常热衷于描写迎春社村民的热烈讨论场景;另一方面,小说的主要人物却在众声喧哗之中难以找到话语的支撑。”

这些阐释和论断,读者们在阅读曹永的小说时不妨作为参照。

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篇第5篇

朱冰寒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年了;如今,我已成为了颇负盛名的人民教师,在美国纽约教书。今天,因为学生们放暑假我终于有回国的机会了!

二十年前,为了求学,我坐了十二个小时的飞机才精疲力尽地来到美国。如今,我乘坐“A391”号的客机只需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就从美国纽约来到了温州机场。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啊!我一下飞机,就有一位服务员彬彬有礼地拿来了一台掌上高级电脑,听她说只要输入在机场内你想去的地方,它就立刻带你去。我犹豫了一下,心想:它真的这么能干?我怀着好奇心,试了试在掌上电脑上输入了“出口”两个字,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就已经到达出口了。

“哇,温州,真是焕然一新,简直让我预料不到!”连我自己都怀疑这儿是不是我的故乡。

看着眼前流光溢彩的城市,的确让人惊叹不已:向远望去,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大都住着漂亮的别墅,以前人们都开着普通汽车,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让路过的人闻到很难受,可是现在,每户人家都开着太阳能高级汽车,这是一种吸收太阳能的汽车,既环保又节能,而且能使路面一尘不染。

我迫不及待得坐着地铁去母校。一路上,花香鸟语,绿树红花,有的小朋友在树后捉迷藏;有的好似在和蝴蝶比舞……很快就到了母校,几个鲜红的大字映入眼帘,“蒲鞋市小学”,多么熟悉啊!听说现在这所学校已成为了高级师范学校,我急匆匆地进入学校,让人真是大吃一惊!教室的墙壁会根据天气的冷、热、明、暗来调节墙壁的颜色,这样就根本用不着电灯和电风扇了;教室里还有了电动控制黑板,这样老师就不会因为一直写字而手痛等等……

接着,我乘坐电动车来到了农村。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从前破旧不堪的房屋,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栋栋宽敞明亮的小别墅;四周又干净又整洁,处处绿树成荫,小溪里游着欢快的鱼儿。

这次回故乡,我看到了故乡有这么大的变化,越来越繁华、漂亮。我真为故乡而骄傲!

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篇第6篇

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2014年知名作家不约而同捧出新作,各市州基层作家也纷纷推出酝酿多年的厚重作品,以王跃文的《爱历元年》、阎真的《活着之上》为龙头,牵引出一个湖南作家大规模出版和发表长篇小说的繁盛景观。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省至少出版发表了五十部长篇小说,其中有十余部在《收获》《中华文学选刊》《长篇小说选刊》《花城》《芙蓉》等部级名刊大刊发表,这是前此十几年没有出现过的新现象,体现了湖南长篇小说创作文学性的成熟,已积攒起走向全国的实力。从整体创作看,2014湖南长篇小说作家在思想性和艺术上都有长足发展。他们已然摆脱通俗化惯性和市场焦虑症,回到文学本身,基本上由一个纯粹的写作目的出发追求作品的经典性和精品化,或者在对时代生活和红色历史的史诗叙述中体现纯正的现实主义文学品格,或者在对地方文化和民族记忆的深描中呈现文化他者的魅力,或者在对真实人性和隐秘心灵的探进中彰显人性的温暖与精神的操守。王跃文《爱历元年》是他的成功转型之作,在讲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日常生活的同时,牵出近三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在情感叙事中包含史诗性元素,深入世道人心又具有广阔社会容量。阎真《活着之上》首次把笔触对准自已所在高校知识分子群体,一方面最大限度还原了高校知识分子的真实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又孜孜叙写小说主人公努力超越世俗平庸的精神生活,从人的生存推向人的存在,弘扬正面价值。何顿的《时代英雄》则写一个知识分子下海的故事,在对市场经济生活进行浮世绘反映的同时加入精神意义女子,指出这个时代英雄主义价值观消解的真相。邓宏顺《天堂内外》通过写以四阿婆为代表的底层人物在新时代的人性转变和坚忍人生历程,叙写了一部我国农村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史诗,礼赞蕴藏于普通百姓身上的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刘子华《大湖》采用传记和纪实的方法,叙述了志坚面业的主人翁陈志坚及其家族的百年史,通过写个体命运变迁书写了一部湖区的史诗,“志坚”实则是湖区人们历史文化精神的核心。贺辉军的《梅山往事》通过再现湘中腹地一个村庄抗日的惨痛史实,表达家族、民族合则兴、分则为敌所乘的重大主题,在地方志中发掘湖南地方革命的小历史,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抗日叙事。莫美的《杨柳故事》致力于小镇革命史叙事,夹以湘中民俗风物,真实再现了杨柳镇农民运动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提供了一个湖南红色历史的微型标本。王青伟的永州三部曲之二《度戒》致力于叙写瑶族的百年文化史和命运史,“度戒”既是一个成人礼仪式,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命运的寓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与湘南山区的地域文化、民间信仰声息相通。江月卫的《女大生村官》则直面中国当代农村现实问题,通过描写女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的种种遭迹,反映中国农村变革的艰难蜕变之旅,在新旧文化的冲突与和解中表达中国农民梦。警官舒中民的《非常突围》也取材于自已熟悉的现实生活,截取某市市长位置空缺前后的政治生态与官场众生相,状绘了一幅良知与正义突围的艰难图景,在官场小说中具有少见的精神高度。肖仁福的《平台》也是借畅销小说的壳,表达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入思考。小说通过工程监理师这一特殊视角,零距离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攫取利益的种种手段,呈现了可怕的真实,深刻批判了现代都市社会欲望的膨胀和道德的沦落。在艺术上,上述作品都体现出扎实的生活写实能力、细致的心理描写能力和整体的结构驾驭能力,具有较高的纯文学品质,说明湖南长篇小说创作经由多年磨砺已走向艺术自觉,开始与国内文学和世界文学对接。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的长篇小说创作再次证明,大湘西是湖南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重镇。田耳的《天体悬浮》2014年获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可谓湘西文学的现代人生叙述。小说写人精符启明如何从一个地位卑下的辅警进化为佴城的房地产大佬,富有湘西底层生活况味,这样的人物只有在湘西文化的土壤中才能产生。李怀荪的《湘西秘史》、黄青松的《毕兹卡族谱》可谓湘西文学的历史生活叙述。均从地方的非物质遗产考察中产生创作动机,在他者文化式微的当下,试图以文学的方式为地方性知识和少数民族历史立传。《湘西秘史》积作家几十年之功,2011年曾出版三部曲之一,2014年终于出足全本,完成一部内容涵括湘西文化、历史、地理、风俗、人情世故的鸿篇巨制,被称为一部全景式反映湘西历史的百科全书,一把打开神秘湘西之门的钥匙。《毕兹卡族谱》写一支居住花桥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既对个别文化在时间中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充满敬仰,也对它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即将逝去的形式表达哀惋。刘萧《m军之城》可谓湘西文学的特殊历史叙述。以湘有的一支戎边军事力量镇m军为题材,凸现湘西文化性格中刚猛和血性的一面,为湘西贡献了一部“新凤凰传奇”。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方法与湘西民间文化元素结合自然,完全本土化。张景龙的《湘西土司王》写湘西第一代土司王彭士愁在古溪州的崛起与发展历程,探寻八百年土司制度的起源,把湘西文化元素融合在传奇故事情节中,为我们展示了边地神奇瑰丽的小历史。小说展示了宏大叙事的结构能力和开合有度。由上述作品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确存在一个“湘西文学”现象,它来自湘西整体的生活,充满活力和自我生成的艺术。此外,朱赫的《刀尖上的柔情》、柳炳仁的《匍匐前进》、唐曾孝的《金鸡梦》、刘强的《人是太阳》、艾跃的《圆圈》、刘绍英的《水族》、朱琳娜的《闭一只眼》、裴建平、胡跃飞的《阳光满地》、周钟声的《异乡》、周康陵的《梅山峒》、彭海燕的《红裙》、许艳文的《西风吟》、吴阳的《红梅村》等作品,各自表达了对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的深切关注,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中短篇小说创作领域,2014年湖南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和全面丰收。由于中短篇小说仅截取一个小故事或生活场景反映大的人生命题,存在篇幅和主题的张力,最体现创作实力和艺术功力,文学界甚至以能否写出好的中短篇小说作为作家身份的证明。2014年,王跃文凭借中篇小说《漫水》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成为近年来湖南文学的一个重要突破。《漫水》积几十年生活体验和悠深的故乡回忆,圆熟混沌,创造了一个类似《边城》的文本,获奖具有标志性意义,把湖南中短篇小说拉到与国内文学对等的地位,为湖南小说创作的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据有关方面统计,全省各地市州有30多位小说作者在国家与省级纯文学刊物频频亮相,其中不乏黑马与新人。在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100多篇,其中在《人民文学》《十月》《收获》等部级文学大刊发表十几篇,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多次转载。在部级刊物发表作品不再是困难之事,已成为湖南中短篇创作的新常态。这些丰美收获使湖南文学在全国文坛漂亮地秀了一把肌肉,有力地证明了自身创作实力和纯文学高度。

老作家依然保持旺盛创造力,以对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刻的人生洞察力,为时代立传,为传统文化唱响挽歌。定居北京的湖南老作家残雪2014年出版了5卷本《残雪短篇小说集》,整体上呈现出强烈的先锋主义色彩,充满象征寓意,对人性的剖析更显锋利和决绝。在各省纯文学期刊发表了《底层风景》《民警小温》《修鞋匠老傅》《酒与火》《煤》等十余个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中加入了新的时代生活具象,却并没有多少现实关联性,深层目标仍是表达作家的抽象精神命题,反复叙述关于历险与复仇、破坏与重建的故事,把八十年代的灵魂冒险继续往纵深推进。聂鑫森的《破毡笠》被《新华文摘》转载,写古城湘潭帽庄主人和名医的君子之交,两人都是旧时代的人物,虽然做的都是经营性事业,却重义轻利,朋友遇难全力救助,心有戚戚焉。颇显仁义厚道古风,叙述上再现笔记体小说的简约和雅致。姜贻斌2014年青春勃发,写出一系列怀念八十年代爱情生活的中短篇小说,引起良好反响。《逝去》写两个男青工为争议一个女孩的身高问题发生打斗,《恋爱谋划者》写一个弟弟热心为大哥牵线搭桥创造约会机会,生活细节叙写扎实有力,场景营造生机盎然,展示了人性的复苏状态。通过写那个文化开启时代刚烈真挚的爱情观,反映了近三十年社会精神风貌的变迁。老作家向本贵在《民族文学》发表中篇小说《母亲是河》塑造了一位宅心仁厚的母亲,把负载传统文化的母亲置于全球化和市场化时代,置于空巢老人这一情感真空,赋予“母亲河”这一个古典意象以时代内容,衬出传统伦理亲情在现代社会的厚重悠长与弥足珍贵。邓宏顺出版长篇之外中短篇小说也颇有斩获,在《长城》《广州文艺》等刊的发表多个中短篇小说,两个中篇被转载。中篇小说《草垛园》是湘西人系列小说之一,主要是从湘西现实和历史汲取创作营养,以生活写实和风俗纪实,呈现湘西乡村生命的各种形式。徐秋良的《鄢驼子的后事》围绕一个具有传统技艺的乡村老人的后事处理,渐次呈现出今日乡村社会的人际伦理与人情百态。发达者往往是“不蛮懂世事”的人,传统的伦理道德沉积在乡村底层社会,默默维系仁爱、和谐的传统价值观。拥有技艺的鄢驼子其实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乡人对他的亲和态度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吴中心在《北京文学》发表短篇小说《吊在钥匙串上的猴子》,凭借一串钥匙,窥探官场人际与人性的隐秘,体现了简练的叙述能力及对故事走向的精准把控。张吉安在《芙蓉》发表中篇小说《那时的木槿花》,写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几十年对地区剧团女演员坚执的爱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小说中设置了一束木槿花,代表永恒的信仰,把爱上升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方言运用地道灵活,为小说蒙上地方文化色彩,使这种精神力量与湖湘文化刚性的一面联结起来。

中年作家展示出稳健的创作实力。万宁在《十月》发表中篇小说《波士顿的邂逅》,写两位偶遇老人的黄昏恋,在异国相爱,在故乡分手,波士顿成为爱情居留之地和精神远方。小说反映了当今社会老人情感缺失等社会问题,在更深层则探究人的内在情感空间和外部真实时空之间的关系。薛媛媛在《十月》发表短篇小说《无根芭蕉》,讲述傣族村寨旅馆主人岩香仲到处寻找一种无根芭蕉的药引,想为客人治好绝症,最后却在女儿和客人的猜忌中受挫,揭示少数民族固有的纯朴人情正遭遇现代文明侵蚀,透出深长的悲哀。龚爱民在《民族文学》发表《我的前世的亲人》,讲述一位留守红军战士为照料两个红军遗孤所经历的半个世纪的苦难,演绎了一部既是寻找又是坚守的革命老区精神传奇。小说通过叙写个体在革命大潮中的飘摇命运,昭示崇高的信仰是如何超越生存的苦难。阿满也在《民族文学》发表中篇小说《姐们,一起参加老兵会》,展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女兵生活及其复员后的不同遭迹,浓缩式地反映一代女兵的命运,她们身上带有特殊时代的信息和生活密码,引人探究。小说充满生命关怀和对社会人生价值的思索。余红的《清除淤泥》讲述一名青年发达后去寻找初恋女友,却发现昔日天使已变得又老又丑,于是落荒而逃。小说表面上宣传人要遵守道德法则,背后却指向人的永恒困境,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难以弥补的裂隙。楚荷在《红岩》发表《落地为兄弟》,写一个刚直的国企工人伍子被厂长收买的故事,执著表达国有企业工人阶级主人翁失落之后的精神创痛,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沉重而有力。匡瓢在《大家》发表中篇小说《鸳鸯水》,写老长沙小巷里少年刘神的成长史,把地方神秘文化和少年成长的性经验融合在一起,营构纯正的长沙市井生活氛围,洋溢着活跃的民间生命气息。曾晨辉在《西部》发表短篇小说《百日功》,写做侠客梦的梅山青年练百日功练成了,却闹出人命进了牢房,让人啼笑皆非,其小说内部充盈梅山文化的勇武之气和丰沛文气。曾海民在《湖南文学》发表中篇小说《傻瓜》,讲述一个温情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傻瓜,却把正常人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活得单纯而自足,小说在细水流长的日常生活叙述中托起一个爱与善的童话。

青年作家成为中短篇小说创作的劲旅。“湘军五少将”在创作上依然保持领军地位。田耳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长寿碑》,写一个叫岱城的地方为达到长寿县万分之六的指标发生的各种荒诞事情,问题是事情还是地方政府引导的。小说叙述冷静闲散,带有作家特有的反讽意味和精神指向,在荒诞背后呈现的是生活本质的真实。于怀岸2014年进入中短篇小说创作和发表的爆发期,在《民族文学研究》《长城》《山花》等发表十余个中短篇小说,由于个人生活的迁徙流转,生活面扩大,他的创作开始关注更复杂更时新的社会生活现象,在猫庄的寓言和现代社会的光影中穿梭。《一眼望不到头》获得2014年《民族文学》年度奖,讲述一个现代聊斋的故事,县图书馆馆员下乡被雪困在某村,遭逢美少女,却是死者灵魂所化。以古典的书生想象喻示当代文艺青年理想与现实相冲突的困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文化的困境。《大鱼》写一个关于饥饿的旧故事,大鱼是吞噬生命的饥饿的象征,在苦难叙事的同时仍然保有淡淡的荒诞感;《城堡》叙述一个现代都市传奇故事,借取现代都市欲望生活的斑斓外壳,背后潜伏的却是世道人心和复仇情结,带有作家惯有的抽象升华和主题学表达。郑小驴2014获文学奖、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并迎来自已的大刊年,在《人民文学》《十月》《收获》均发表了中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可悲的第一人称》写一个都市青年逃离北京遁入边地原始森林种植药材,也是一个在自然中寻找自我的故事,以自然的宁静自足反衬现代都市的动荡与欲望,但主人公最终种植失败,以悲剧结尾。“可悲的第一人称”不单指小说叙述采用第一人称,更是表征现代人无处寻找自我主体的尴尬处境。郑小驴自觉地探索个体生命、地域文化、社会历史的困境,其严肃的文学态度唤起了文学界对80后青年作家的期待。马笑泉在《朔方》发表短篇小说《长者》,讲述回族阿訇用仁义感化染上恶习的教门的故事,从以往的凌厉叙事转向平静温和,透出宗教的敦厚与神性。令人欣喜的是,在五少将保持锐气的同时,一批中短篇小说创作新人也随后继起。2014年永州一下子冒出两位小说创作黑马――青蓖和李青砚,可谓“永州二青”,出手不凡,令人眼前一亮。青蓖一年之内在《十月》《收获》分别发表短篇小说《孤旅》《让他停止打呼噜》,她的小说总是让想起一个内心幽暗的女子面对整个世界,反映现代人在急剧变动的社会精神无所依傍。《孤旅》描写一个中年女人现实和梦中各种凌乱事象,暗喻在现实中找不到确定的亲情与爱情,只能一个人走下去。《让他停止打呼噜》写一名女青人与男友在凤凰同居一夜的心理动荡,过往经历中的很多碎片不断浮现在脑海中,表现出强烈的人生虚幻感,对未来的恐惧,连爱也不能拯救。砚在李青《大家》《青年文学》发表《钝刀》《积雪》《钝刀》写一起南方工厂的青工自杀事件,由这一事件引发出对当代底层青年情感问题的思考,在物质飞扬的时代爱情成为不可企望的东西,新一代青年的青想面临终结。“石门三友”中的刘少一、恨铁在本年度也成绩丰厚,在《作品》《湖南文学》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两人主要关注今日农村基层的变革生活,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向度。刘少一的《山村猪事》被《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转载,写乡村女子三妹利用一只会咬人的白猪讹诈外地猪贩子钱的事件。作家讲求生活的实料和故事的好看,但在离奇轶事后面反映的是今日乡村的世风日下和宁静不保,外部世界的卑劣与欲望正在涌进山村,具有生活的直接性和现实主义批判力量。恨铁的《七个老人八颗牙》也是讲的乡村故事,叙述一批乡村人物在城乡之间的俳徊往返,反映今日农村人的精神迷惘与精神坚守,他们仍然保有与生俱来的良善品质,这是实现中国农民梦的道德根底。修正扬小说集《家谱》入选2014年度“21世纪之星文学丛书”,他的小说取材于自已的县城小公务员生活,通过叙写小县份各色底层人物的哀乐表现人生的大命题,在稳健的写实中闪耀人性的光泽。

除上述作家外,岳阳中短篇小说创作群体的出现更是令人振奋。2014年,潘绍东、张逸云、舒文治、姜宗福、刘祖保、丘脊梁、孟大鸣、李桂龙、彭庆国、葛取兵等十余位作家集体发力,在各大文学期刊不约而同发表三十余篇中短篇小说,几乎占了湖南本年度中短篇小说的四分之一。这是一支强大的纯文学力量。潘绍东短篇小说《故显考》写一个烧纸钱烧出来的悲剧,小说中的儿子中元节在城市某处烧纸钱被城管判为违规,发生冲突心肌梗塞而死。小说把人的困境放大,富有象征意味,孝子走遍全城都找不到给亡母烧冥包的地方,喻示传统祭祀文化在现代社会已无处安放。《林子的左边》写一对网上结识的已婚男女在山林发生一次情之后,误入林子左边的道路,发现一对老年夫妇在林中忠诚相守,于是幡然醒悟。小说展示了中国传统伦理观对现代情爱观的矫正作用,林子的左边实际象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之路。舒文治的中篇小说《开爹》借一个警民冲突的故事框架写人心的良善与感化。小说中的派出所所长开爹善于用心感化犯人,退休前整修后院为死刑犯重新埋骨,开出了一片郁郁葱葱的菜园,实际上是在冰冷的体制外开出一片人心的绿洲。小说从对立面塑造人物形象,赋予一个模范公安形象更多丰富性和人情味。张逸云的中篇小说《油王》写乡村油王宝坤爹痛恨现在的地沟油现象,重新出山组建榨油坊,生产货真价实的好油。油王在乡村的坚守也是良心道义的坚守,小说让一门传统的技艺在工业时代闪耀道德的光辉。人物刻画生动,情感掌控张驰有度,语言富有乡土气息,体现了较高艺术水准。还有姜宗福的《末代槽坊》、刘祖保的《兄弟》、丘脊梁的《等待》、孟大鸣的《敌人》、李桂龙的《的故事》、彭庆国的《索赔》、葛取兵的《一树桃花寂寞地开》均是不错的佳构,他们的写作普遍表现为地方文化命运感、人性的主题、水乡的灵性与精湛的艺术追求。

此外,小小说创作异军突出,成为湖南小说创作的一个亮点。聂鑫森、徐秋良、戴希、伍中正、刘绍英、、龙会吟、何一飞、葛取兵、刘向阳、陈子赤、王琼华、白旭初、夏一刀、欧湘林等形成小小说作家群,阵容强大, 2014年发表了大量作品,精要呈现地域文化,敏锐反映生活切面。聂鑫森的《都市众生》小小说系列被《中华文学选刊》转载,其中《时间存折》写一个青年到退休老教授家做义工的故事,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自已也得到了成长。“时间存折”的意象富有意味,表征甘愿付出的美德与淡泊名义的修为,弘扬的仍是中国传统文人宁静致远的思想境界。戴希的《一串佛珠》获“德孝廉”小小说全国征文大奖赛一等奖,写一串珍贵佛珠赠送与索还的故事,提出一个友谊与金钱孰轻孰重的古老问题,呈现人心的复杂性与微妙性,可贵的是受赠者“我”最后仍表现出大度和温情。小说以一件道具来巧妙地设置人物关系,展开故事情节,质地单纯而意味深长。伍中正的《百孝书》叙述两个同写“百体字”的书法家的从艺之道。一位停留于技艺操练层面,一位人生与艺术不可分离,两者品质高下立判,昭示立艺先立德的道理。叙述精辟,比照结构富有张力,以细节描写凸现人物性格。龙会吟的《麦笛》写一个农妇宽容乡村孩子拔麦苗做麦笛的故事,在遽变时代为农业文明与自然人性唱一曲挽歌。在小说中,传统农事在现代社会已只具象征意义,与自然的声音成为一体之物,以小格局写出了大主题。何一飞《手术刀》写一位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因拒绝创收而被辞退的故事,喻示在当下物质社会坚守良知的艰难。小说把一个沉重的话题叙述得平静而舒缓,最后图穷匕见,把所有精神重量都落到那把黑暗中闪亮的手术刀上,令人惊觉和警醒。

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篇第7篇

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何谓经典?其传递的应是与人类普遍命运、终极关怀、人文思想所共通的精神价值,可不断滋养后人的高尚品性与内质。经典是价值传承的一种方式,更是民族认同的一种文化符号与标志。走进经典,便可寻找到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学经典的产生,其基础是对于纯文学载体的维护与坚守,是作家对于纯文学甘于寂寞持之以恒的创作。尽管有市场经济的冲击,有社会浮躁情绪的振荡,但不少刊物和作家仍然矢志前行。于是广大读者,在纯文学(包括文学经典)的阅读中,寻找历史,铭记传统,领悟和培养一个民族深沉的情感,功莫大焉。

《参花》就是这样一本为纯文学推波助澜的好刊物。其面世五十五年,发行达六百余期,共两亿册,特别是近年来全力以赴登载高质量的纯文学作品,声势赫赫,广受好评。刊物可敬可佩的胆略、视野、器识,源于他们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以及对作家和作品热情诚恳、认真负责的态度。

湖南新化县作家唐象阳,就是受益者之一。此期登载的“唐象阳散文小辑”,共四篇达一万余字,很隆重地向世人推介。象阳的散文创作,在湘地早已受到关注,在省会长沙就开过他的作品研讨会。多年来,他坚守在这僻远之地,饱受“梅山文化”的熏陶,又熟悉故乡的风土人事。于是,乡情、乡俗、乡声、乡韵,历史的追索与现实的切入,乡土的奇诡与个体生命的体验,一一呈现在他的笔下,可见可闻可触可感。他的行文流畅、从容,既典雅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洋溢着一种隽永的诗性。我作为湖南文坛的老人,对象阳的进步深感欣慰。

写此文时,湖南正是大雪后的天地一白。我在一首七律的最后两句写道:“等闲又候东风起,何处湖山访稻桑。”瑞雪兆丰年,纯文学也应是如此!

作者简介

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篇第8篇

性情的豪爽与幽默

莫言是典型的山东人,豪爽、幽默、直接。诺贝尔文学奖颁布之前,很多人问莫言对诺贝尔奖的看法,莫言均保持了低调,实在没法回避时,莫言说,没看法。莫言得知获奖后的第一反应是,狂喜并惶恐。莫言说:“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到北京,中国作协宴请他时,除了谈鲁迅,他居然只赞美了莫言,而且特别“精确”地把莫言的短篇小说列入世界前五位。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认为,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作家何建明说,莫言获奖,不只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一百多年来一代代中国作家的肯定,对中国当代文学界的肯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强大以及世界影响力提升。

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风行一时,《百年孤独》对莫言的影响可谓巨大,但多年后,莫言读到了它的不足。他觉得马尔克斯和他有共同的缺点:都把短篇的情节写到长篇里去了。所以,提到“重复”这个问题,莫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且历数“老马”作品中的不足时,竟然能倒背如流。

莫言言谈举止幽默风趣。他到大学当客座教授,总拿自己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说事。其实他军艺毕业算是“大本”,还读了研究生班,但他依旧称自己是“小本”。他越这么说,听课的大学生们越佩服得不行。

《红高粱》前后的突破

莫言的名字被读者熟知,应该是电影《红高粱》公映之后的事情,这印证了影视媒体对文学界的巨大影响。莫言曾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

莫言的成名作《红高粱家族》,创造了他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了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舞剧。“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发生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般的爱情故事。书中洋溢着莫言独有的丰富饱满的想象力、令人叹服的感觉描写,并全力张扬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

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自谓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小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也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描写一个人的“变身”,以华丽的语言带出一浪接一浪的神秘。《酒国》则以充满浪漫色彩的描写,绘画出一个盛产名酒地方的故事。无论故事的情境气氛是华丽炫目、荒诞无稽还是鬼灵精怪,莫言的丰富想象空间与澎湃辗转的辞锋,总是能叫人惊叹不已——诚如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所言:“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分量的长篇小说如《丰乳肥臀》等。《丰乳肥臀》通过母亲含辛茹苦、艰难地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并且视上官金童为生命一般重要。小说其用意在于说明:人永远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生命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是第一本位的,“种”的繁衍生殖自然就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

获奖是慰藉与肯定

《丰乳肥臀》之后,莫言沉默了好多年,其间写了《红树林》等影视剧本,还创作了很多散文,如《会唱歌的墙》等,都是难得的精品。从1999年开始,他连续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四部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司令的女人》《野骡子》《师傅愈来愈幽默》,并重返文坛。

200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檀香刑》中,莫言把自己独特的“残酷语言”推到了极致,引起了读者的剧烈反响。小说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全书弥漫着一种颗粒感的血腥暴力之美。

两年之后的《四十一炮》,写管不住自己嘴巴的“大嘴”罗小通,在五通神庙里对兰大和尚滔滔不绝地诉说他的童年往事。他的身体已经长得很大,但他的精神还没有长大。莫言写这个人物,他自己分析说:“拒绝长大的心理动机,源于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源于对衰老的恐惧,源于对死亡的恐惧,源于对时间流逝的恐惧。罗小通试图用喋喋不休的诉说来挽留逝去的少年时光。”

随后的《生死疲劳》,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着的颂歌和悲歌。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唏嘘和罹难。当转世为人的“大头儿”终于执着坚定地叙述时,我们看到了一条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篇第9篇

关键词:论语;孔子;色;女色;脸色;形象

《论语》一书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之作,是孔子思想集大成之作。正确理解和精确解读《论语》是继承传统文化的第一要素,如果不能对其作品中的每字每句都理解正确,将会对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产生很大的障碍。

很多人以为“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是人的本性),是源于孔子之语。事实上,是战国的思想家告子所说。《论语》一书总共20篇, 406章,共有21个 “色”字。纵观这21个“色”字,含义各有不同。但是,却没有一个“色”字具有“女色”或“”的意思。那么,每个 “色”字都是什么含义,哪些“色”字又被误解呢?以下作详细分析论述。

一、《论语》中“色”字的字义分析和归纳

(一)表示“脸色”或“表情”的“色”

1.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第二)译文:子夏问孔子:“怎样做才算是尽了孝道?”孔子说:“难在子女(承顺父母意愿)的脸色上。如果有事情,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让年老的先吃,这就是孝了吗?”

2.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公冶长篇第五)译文:子张问孔子:“楚国的令尹(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子文,三次被任命为令尹,他并没有表现出快乐和高兴;三次被免职也没有表现出报怨。”

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乡党篇第十)译文:国君召唤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的脸色立刻庄重、严肃起来,脚步轻快如飞。

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乡党篇第十)译文:走进朝廷大门,他的仪容十分恭敬,好像无处容身。站,不站在门中间;走,不踩门坎。经过国君坐位,神色立刻庄重严肃起来,脚步也快,言语好像中气不足。

5.见齐衰者,随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随亵必以貌。……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乡党篇第十)译文:见到穿丧服的人,即使关系很密切的人,也一定要态度严肃。见到官员或盲乐师,即使是经常在一起的人,也一定要有礼貌。……如果有丰盛的宴席,一定要表情变得庄重,恭敬地表示谢意。遇到迅雷大作也要改变神色以示对天的尊敬。

6.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乡党篇第十)译文:拿着本国君主所授予的圭(玉器),恭敬谨慎地,好像举不起来。向上举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给别人。面色矜庄,战战兢兢,脚步紧凑稳重,如脚下有物相坠,循着一直向前。

7.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宪问篇第十四)译文:孔子说:“贤者避开乱世,次之避开一地,再次之避开人的脸色,更次之,避开别人的难听之言。”

8.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篇第十六)译文:孔子说:“侍奉君子应该注意不要犯以下三点过失:没有问到你的时候你就说了,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对方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9.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氏篇第十六)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个方面要思考:看人看事是否看清楚;耳朵听人说话是否听得明白;脸色表情是否温和……”

1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篇第十二)译文:子张问孔子:“读书人怎样做才叫做通达?”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不管在国家做官还是在大夫家做事都一定要有名望。”孔子说:“这叫名望,不是通达。所谓通达的人,品质正直,爱好礼仪,善于察颜观色,对人礼让。”

(二)外表、形象之“色”

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先进篇第十一)译文: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要看他是真君子还是外表庄重之假君子。”

2.“……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篇第十二)译文:“……那些有虚伪名声的人,外表有“仁”的样子,其行为却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自居而不惧惭愧。这样的人在国家或在公卿处必会骗取名望。”

3.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篇第十七)译文:孔子说:“表面强硬,内心懦弱,若用坏人作比喻,恐怕像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三)态度之“色”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泰伯篇第八)译文:“修正你的表情,不要显得粗暴和傲慢;端正你的态度,要表现出诚实可信。”

(四)眼神儿之“色”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乡党篇第十)译文:眼神一动,雌雉举身而飞。

(五)颜色之“色”

食饐而鍻,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乡党篇第十)译文:粮食陈旧变味,鱼和肉腐烂,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

(六)文章之修饰—润色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宪问篇第十四)译文: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二、《论语》中对“色”字之误解

(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第一)对于“贤贤易色”中的“色”字,很多人都解释为“女色”。比如陈国庆解说《论语》:子夏说:“重贤德而轻女色;……”

把“易色”解释为“轻女色”。显然不妥。1.“贤贤”不是指重视贤德,其实是向贤德之人学习的意思,即“见贤思齐”之意。应解释为 “重视向贤德之人学习,丰富道德修养,以德养心。”2.“易”的字义不是“轻视”,而是“改变”、“变换”之意。《说文》:“日月为易”。日为阳,月为阴,“日月为易”即阴阳之变换。3.“色”字不是指“女色”而是指“脸色、容颜”,确切地说是表示“气质”。

整段的意思应为:孔子说:“见贤思齐以修德,可以改变你的气质,也可以改变你的行为,做到:侍奉父母能尽全力;服侍君主能敢于献身;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这样的一个有德之人,尽管他可能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正规教育’,我一定会说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二)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篇第九)

一般译为:“我没有见过爱好美德有如爱好美色的人。”如李炳南《论语讲要》:“好色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习气,这习气有深浅之分。好色的习气越深则愈不能好德。”

实际上,“爱美色”与“好德”没有必然的联系。爱美为人之共性。德高之人未必不爱美色,爱美色之人未必无德。因此这里的“色”字不能理解为“女色”,而理解为“外表”、“形象”则更为贴切。

孔子在这里讲的是外表之美与内心之美的关系。“好德”表示内心之美,“好色”表示外表之美。多数人爱外表之美胜于爱内心之美。因此孔子才感叹:“没有见过有哪些人爱内心之美胜过爱外表之美”。

(三)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知季氏篇第十六)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其一是在少年的时候,要戒‘色’,其二是人到中年要戒争斗,其三是进入老年不要再重得失。一般认为,词句中的“色”是“女色”、“”的意思。纵观全句,“血气”在这里是精力、血性的意思。“色”在这里应该指的是外部形象,是“脸面”、“面子”的意思。指在年少的时候,性格还没定下来,容易产生攀比之心,如与同伴攀比漂亮、比穿着华丽、比家庭富贵、比家长社会地位之高低等。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传统保守的时代,是“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举行“成年礼”以后才可以由父母作主成亲。显然如果将此处的“色”理解为“女色”,是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条件的。

(四)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第一)

多数人解释“巧言”为“能说会道”。解释“令色”为“以色示人”。如李炳南《论语讲要》:“此章谓巧言令色之人少仁,鲜仁之人,难于共事。巧言,善于辞令。令色,以容貌悦人”。李炳南解释这句话中“色”的意思为:面色,外部形象。

此中的“巧言”的确表示能说会道,语言动听。但是,根据文意“令”应该理解为“善良”、“美好”之意。色应是“表情”的意思。

此句意思是:“花言巧语,伪善的表情,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孔子认为,仁者必须忠信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故以“巧言令色”为违背仁德的表现。

结论:在《论语》一书中,无论是孔子或其弟子,在文章中都没有表达过“女色”或“”的思想。通过以上分析归纳,获知《论语》中的 “色”字具有脸色、容貌、外表、形象、神态、颜色、表情、眼神儿、态度等多种含义,但是绝对没有“女色”或“”之意。

古代文献中的“色”字涵义非常丰富,不能仅凭近代的会意,就武断地认为它表示“女色”,而应该从全文的内容考虑,综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最终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思想。

参考文献

[1]李炳南.论语讲要[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2]何新.论语新解[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罗炳良.论语解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4]陈国庆.论语[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5]魏冬,李晋晖.《论语》中“礼”的意义和作用[J].飞天, 2010,(20).

[6]陈来.《论语》的德行伦理体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