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1 16:31:40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第1篇

关键词:课外科技活动;目标;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s)-0009-4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学科,课外科技活动是其重要的教学辅助环节。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带来很多新鲜尝试。“自主学习,引导探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模式,更是追求高效课堂的必然途径。新课程总括起来有这样一些理念: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倡导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终生发展;改革评价体系等。但要将课程标准落到实处。这需要教师真正内化新课改理念,创造性地“教”与“学”,还要进行必要的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生共同学习、探讨与应对。在教学和、活动中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思维程序,领悟前人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物理思想和观点,探讨物理学所具备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课外科技活动课可以很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1、问题提出

在高一年级。我校物理教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周边环境。组织了三次较大的课外科技活动:“参观隔河岩大坝GPS自动化监测系统”、“参观五爪观水电站引水工程”和“在高一年级的两个班之间开展《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大辩论”。通过以上三次大型的课外科技活动,我们物理组教师集体讨论总结,对物理课外科技活动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如何确定目标?确定怎样的目标才算合适?针对这些目标该如何设置具体的实施策略?我们做了初步总结。

2、课外科技活动的目标

2.1 情商教育

“情商”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是一个受人关注的亮点。崇尚科学精神。拥有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健康的社会化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情感品质,胜不骄、败不馁,不急不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课外科技活动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情商教育”是课外科技活动课的目标。

2.2 生本教育

“做学习的主人”是现代素质教育观念中的首要一环。所有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使学生形成、发展学习兴趣,并且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然而在平常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显得比较吃力,极易产生厌学情绪。物理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培养本来就难,而兴趣的保护就显得更难了!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可以很容易从活动的成功方面去形成、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物理的热情: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对其它学科学习的兴趣。“生本教育”是课外科技活动课的目标。

2.3 方法教育

“方法”对于中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物理教与学的活动中,常涉及到思维的方法、操作的方法、处理的方法以及总结的方法。而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到时间、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对学生进行足够的科学方法的引导和培养。例如学习和思维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以及勤于动脑、动手,善于查找资料、进行集体讨论等。由于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过程是开放型的,对象是客观实在的。所以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对于学生认识自然、理解自然以及探索自然的途径和方法更容易得到锻炼和培养。“方法教育”是课外科技活动课的目标。

2.4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是现代多元化社会所必备的基础环节。它也是现代教育观念中提得最响亮的口号。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发扬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课外科技活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都建立在每个学生“个性”基础上。具体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分组、工作的分工、个别指导,以及活动后的总结。所以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课外科技活动课中必须实现的目标,也是最能实现的目标之一。

2.5 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也是衡量一次科技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包括对活动所涉及的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多学科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与发展;脑、口、手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性等等。由于课外科技活动前期准备、活动过程以及活动后的总结都要以知识、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说知识和能力目标必须是课外科技活动课的重要目标,但是它相对于前几个目标而言,在平常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是比较容易去实现的。

3、具体实施策略

①“情商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以科学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为实施方向。非智力因素在现代教育观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人”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中心环节。因而能否促使每个学生健康、完整的社会化人格的形成是“情商教育”培养实施策略成功与否的标志。教师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活动课的主角应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肯定、鼓励和纠正。例如在三次活动中,我们教师只是出面为学生联系活动的地点以及学生活动中必要的参与者(专家、相关的工作人员),为活动做出合适的安排(分组、内容、注意事项等等),提供必要的安全措施和物质保障以及相关的资料等等。而在活动前期的资料收集,中期的数据采集,信息收集和后期的整理、总结过程中教师却更多的只是“旁观者”。这样就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充足的精力去主动、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让他们乐观的情绪带动整体去共同高质、足量地完成活动的各项任务。活动课中教师要积极正确地面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情绪反应,及时准确的为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难,为学生解决一切不良的思想因素。例如在“参观隔河岩大坝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活动中,开始学生对这一高科技产品的兴趣相当高,而在具体面对时,初步听取工作人员的讲解后却仍有大部分学生不能轻易明白这一系统的T作原理,在这种情况下明显出现学生情绪回落的现象,而此时也正是教师作用得到体现的时刻。首先稳定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明了要想有所收获就不能惧怕闲难,要有信心,要坚信自己能找到正确的解释让自己明白。其次让他们知道为何不能更好地明白(原因是前期资料的收集和阅读不够造成的),让他们知道活动前准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次引导他们大胆地向工作人员提问,并且可以向工作人员索要相关的信息资料。当时,在我们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下学生的情绪在工作人员的一次次回答中得到了回升。最后还要告诉他们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研究、共同努力来寻求问题的答案,创建良好的群体关系,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课外科技活动开放式的学习内容和交流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交际和合作,课外科技活动辅导教师不应该仅仅停在“教”学生开展活动。“管着”学生开展活动,而应该在活动中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平等的关系;同时帮助学生之间也要建立一种合作、平等的关系。学生的角色地位也不只是求知者,而是集体中的一员、活动的主人、同学的朋友。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品尝在与他人合作中获得成功的欢乐,体验1+1>2的合作力量。例如在“参观隔河岩大坝GPS自动监测系统”活动中,我们就充分地放手让学生去与技术员交谈,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回学校后分工去查找相关资料,同桌合作撰写科技小论文相互交流等等。例如在“《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辩论”中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大家共同收集、整理资料,群策群力,让师生都有很大的收获。活动课后的总结也是一个必要的“情商教育”环节。在总结中应更多地对学生的付出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他们活动的总结给予认可,促使他们自信心的形成和升华。例如在“参观五爪观水电站引水工程”活动后的总结会上就特别提到所有同学能一鼓作气地登上近一千级台阶。并且在相当辛苦的条件下还能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科学考察任务;另外对一部分同学测量引水桥高度的方法给予赞许和肯定。而在“《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辩论”的总结中,对于正反两方学生的表现都给予极大的表扬,肯定他们严谨的科学精神、良好的合作意识以及机敏的反应。

活动课中更要注意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这便于他们发现和认识自身的不足,以至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减少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和生活的负面影响。

②对于学习兴趣,主要从培养、发展和保护三个角度去把握,从这三个角度,以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去具体实施。

活动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要实现学生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组织者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探究兴趣的提高,以保证活动的成功。

活动的内容和时间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理论基础。切不可太简单,也不可太难。让学生“不能伸手就够得着,也不可跳起来还够不着”。例如《力与运动关系》的辩论活动的选取时间应放在牛顿运动定律还未学,但是即将要学习的时候(《力》、《直线运动》两个基础单元学习之后)。

活动的方式要以“开放式”为主导,尽可能人人都参与,重视每个学生的能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体现“生本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的布置和安排上特别细心,学生的分组要相互搭配、合理,任务的布置要以学生为本(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特长、爱好、不足等等),设计出最合适的活动方案。

教师要热心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的朋友、听众和一个平等的参与者。通过活动,让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参加活动的所有教师要严格而细致地分工,在活动中体现良好的合作意识,为学生做榜样。在活动课开始之前,要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讨论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策略和详细的活动方案。我们物理组的教师在组织几次大型的课外科技活动课时,都将其当作一次组内的教研活动去开展,因而要求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必须参与,力争让每一次科技活动课都能成为师生快乐而难忘的记忆。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课发展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要进行保护。一方面存活动中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要给予足够的保护:另一方面在平常的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让他们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

③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教师应通过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形成和完善科学的认知手段和认知方法,通过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达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方法”教育。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教师就应该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参观隔河岩大坝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活动中,活动前指导学生去查找与GPS相关的资料,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他们直接面对GPS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物的时候,能初步寻求它的基本原理。而在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义放手让他们通过恰当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他们可以向系统管理员询问,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还可集思广益,发挥大家的合力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他们寻求问题答案的积极性,又引导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讨,避免了学生对教师形成一种依赖思想,通过对问题的解答,从而真正地了解GPS自动化监测系统各个方面的知识,促成他们科学方法的良性形成。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又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具体在活动中要注意这样一些环节。一是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常规课堂教学)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多种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阐述和点拨,例如物理学中常见的一些方法:建立模型、理想实验、控制变量、图像法处理数据、假设法等;二是在具体活动开展之前针对这次活动的内容要有明确的与之相关的实验方法、研究方法、数学处理方法的专题讲座;三是在每次活动中都会有部分学生能提出非常有创造性和新意的方法,这种情况下无论学生的方法是否正确。教师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要给予鼓励;四是在活动的总结中要将“方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进行总结,可以在活动后的板报中专门刊出某些学生的新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方法进一步得到完善,同时也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注重方法。

④“个性”目标是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发展和进步的机会,并实现之。十个指头不可能一样长,但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各显所长,各尽其能,都有收获。

在学生“共性”的前提条件下,实施“个性”培养。活动的主题只有一个,要始终保持良好的集体行为。这就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时刻保持注意。防止活动中出现一盘散沙的现象,而使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活动中我们提倡每个学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活动方案,可以尝试多种途径和方法,但活动的中心却只有一个,所有学生都必须围绕它转。一次课外科技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是多个方面的,各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能力自由选择课题,自主设计方案,但都必须服务于活动课的总体任务。

在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这类学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活动中积极主动,热情很高,乐于投入,并且常有很精彩的观点闪现。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重视他们的个人能力和优势,发挥他们在集体中的作用;另一部分学生却总是出现在某些不被人注意的角落,不喜欢出现在人多的地方,其行为方式多为单独活动,总是在活动中表现的默默无闻,很难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也就很难获得来自外界的帮助。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通过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来帮助他们,例如发资料、做记录等等;或者让这样的几个学生来组成一个组,使他们的依赖性不能发挥作用,迫使他们不得不去做、去想。

在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准确、多方地听取意见(包括学生和同事两方面),由此不断地对活动的进程进行有益的修正,这样既促使活动的圆满进行,又尊重了每个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便于他们在活动中提出更多的积极意见。教师要关心每个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创设一个平等、友爱、民主的群体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教师要认真听取每个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和要求,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的品质。此外还要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机会,具体到每次活动分组时组长的选举,活动的分工(活动方案的设计、记录、总结等)等。

⑤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施策略:注重融合多学科、多个方面的知识。方案的设计要体现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尽可能地展示和调动自己在平常学习活动中所掌握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把各个基础学科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实践的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提炼多个方面的知以,做到融会贯通,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迁移。例如在“参观隔河岩大坝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课外科技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卫星的相关知识(物理),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数学),应用此自动监测系统所带来的效应(经济和社会)。这样可以使学生将头脑里的基础学科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身边的实际生活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知识的纵向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学习基础学科的意义和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广泛学习各个方面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合理的认知结构,最终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6-3768-02

Research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Platform Based on the B/S Struc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ANG Tai-chun, MU Yong-jun, DU Wen-jun, ZHAO Xi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China)

Abstract: The administrative plat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activities is the optimal way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to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activities. It not only provides communication media for the enhancement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but also is useful to alleviate the working pressure of administrative staffs. Moreover, the platform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anagement. In this aritcle, by taking Shi Hezi University as example, the writer discusses and proposes a system modal for the administrative plat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activities. The focus of the discussion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activities; administrative

《中央中共、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按照这一要求,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体系,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成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主要锻炼平台。但随着高校课外科技活动项目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课外科技活动的管理成为教学管理工作者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对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实施管理,成为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石河子大学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目前,主要课外科技活动有“挑战杯”系列学术科技竞赛、数学建摸竞赛、英语竞赛、“IT&AT”教育工程大赛,以及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活动。由于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由不同的管理部门或院系承办和组织,没有统一的数据规范和标准,这为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平台的研究与构建。

1 平台综述

基于B/S模式的课外科技活动系统平台的成功展开,不仅简化了大学各个学院在承办课外科技活动时对各种相关数据的统计工作,同时实现了对历届学生参加活动的记录与保存。本项目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本项目的展示与交流平台,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该平台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模块:

1.1 综合管理系统

对大学目前已开展的各级别(部级,自治区级,校级等)的课外科技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数据导入、导出、查询、统计、汇总和分析等功能。根据各个活动的组织承办单位不同,其管理与审核的权限也不同,设置具体承办单位和组织管理单位两级权限。承担单位有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基本操作和初级管理的权限,如教务处等组织管理部门有对初级管理之内的数据进行审核,并实施创新学分认定等审核、统计权限。

1.2 展示平台

主要包括课外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新论坛动态、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介绍、历届成果展示等,其目的是为了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良好学术科技氛围,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创造环境、搭建锻炼平台,架起一座联系学生、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拉近学生同高校和社会的距离。

1.3 交流平台

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外科技活动,划分板块进行探讨与交流。学生通过交流平台,可以和互相沟通交流心得体会,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科技活动中来。

2 构架方案

2.1 系统结构模型

本系统我们选择JSP+MVC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是当前基于Web的MIS系统最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具有高效、快捷和安全的特性,而且开发人员不需要了解任何底层技术,就可以实现复杂的Web应用,实现用户和数据库的快速交互。根据需求分析,按照MVC的要求,系统总体上分为如图1所示的3个逻辑层次。

模型、视图与控制器的分离,使得一个模型可以具有多个显示视图。如果用户通过某个视图的控制器改变了模型的数据,所有其它依赖于这些数据的视图都应反映到这些变化。

2.2 系统时序图

时序图用于表现系统流程及系统元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其功能是按照时间顺序描述系统元素间的交互。以管理员使用系统的时序图为例,如图2所示。

3 数据模式设计

3.1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要经过需求分析确定用户在现实世界的具体需求:经过概念结构设计将现实世界的具体需求抽象为概念模型,然后经过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模型转化为相应的数据模型,最后根据数据模型用DBMS具体实现。整个流程如图3。

3.2 关健表的设计

在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得到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后,就可以在具体的数据库系统中实现该逻辑结构,建立相应的数据表。

4 系统关键业务逻辑

系统通过对使用者的身份判断,让使用者拥有不同的访问权限,系统操作流程图4。

5 成果分析

5.1 科学价值

现行的课外科技活动统计采取手工方式,统计的时间长,上报后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审核,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且存在可靠性不高,容易出错的情况。本平台的成功构建,对现有的运作方式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统计的准确性,很好的推动我校在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工作的可控性,对于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整体水平的提升和校园科技学术氛围的营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我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有效利用和大学生创新论坛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服务。

5.2 应用前景

该系统实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由人工化到自动网络化的转变,减少了手工处理,并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大大提高了课外科技活动统计汇总工作,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通过对系统的扩展,建设一个统一的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平台将使高校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更上一个台阶,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教务管理和学生服务过程的协调与整合,从而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这也将进一步推进我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和协同服务智能化建设的进程。

6 结束语

将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工作搬到网络上来,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课外科技活动管理系统,不仅实现网上办公.而且能做到及时处理数据,及时反馈信息,减少人力财力投入,使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工作更科学、更规范,推进课外科技活动的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延军,黄飞跃.精通JSP编程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26-178.

[2] Steven Holzner.Java技术内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34-176.

[3] 陈海山.深入Java Servlet 网络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5-62.

[4] Donny.JSP与网站开发编程实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2-53.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第3篇

随着教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教法在各个学校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运用。在社会经济的冲击下,每位教师都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交流,大家都在抓教学质量和教研教改工作。一起来看看2020年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范文5篇,欢迎查阅!

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心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转变观念、注重实效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以质量为生命线,在规范中求发展的发展策略,用心推进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以实施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抓手,扎实开展教导处工作,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反思才会提高,总结才会提高,现对本学期教导处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规范课程设置,推进课程改革

严格执行教学法规,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做到学科安排不走样,确保高质量完成各科教育教学任务。

二、狠抓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益

1、加强常规检查的力度,搞好教学常规反馈工作。本学期教导处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检查评价制度,建立“备、批、听”检查制度和教学常规反馈制度。同时加强了听课的力度,本学期,开展了课堂活动月活动,并且对教师的课堂效率、教学水平、教学手段等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2、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坚持向课堂要效益,努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在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体要求如下:

⑴精细备课,让每一节课充实。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方案,所以要求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教材,进行充分备课,用心参加网络群众备课,教案的整体设计要美观大方,书写工整。

⑵严实上课,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每个教师都应严格要求自我,充分利用45分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3、掌握教学基本功。本学期教师大练基本功,每周两张钢笔字,一张简笔画,一张毛笔字,一块小黑板,努力提高自我的基本功。五十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培训。透过这两项活动,教师语言准确、规范、简练生动;板书正确工整,清楚精练,课堂组织潜力进一步增强。

4、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切实提高教干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利用暑假期间,参加了“教师通识培训”、“班主任管理培训”等培训工作。透过观看魏书生学校管理讲座,语数英三科课标解读、任小艾班级管理艺术等视频资料,充实了广大教干的管理思想,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

5、加大了外出学习力度,学校透过多种渠道,加强教师的培训,其中派张斌教师到泰安学习,派张成凤、王波、李丽、赵庆贺等教师到兰山、罗庄等地学习,用心派教师参加中心校及高新区组织的高效课堂听课活动,加强外出人员学习的消化吸收,要求外派人员撰写外出体会,上移植课,示范课。

教研工作总结5篇教研工作总结5篇

三、夯实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1、本学期我们将教研工作抓实抓细,努力使教研工作辐射到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渗透到每一位教师及教学的基本环节。

2、做好“青蓝工程”,带给外出学习的机会

我们重视优秀教师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发挥他们的帮带作用,进一步培养年轻教师,促进教师整体的发展,在师徒互动中,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时我们抓住外出学习的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充电,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透过中心校及本校一系列的培训与指导,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新教师们的工作职责心很强,教学思路明确。在12月3日中心校组织的新岗教师展示课评选活动中,我校两名教师获得了一等奖。

四、重视教师业务学习、提高师德修养

教导处要求所有教师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一学期读两本好书,认真写好学习《给教师的推荐一百条》的心得体会。教师除了具有教学潜力外,还务必具有职业道德素养。教导处倡导教师用心撰写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的教学行为和方式,并按中心校统一要求把反思上传至个人博客,做好教师学习交流。教师以学校网站为平台,给了每一位教师自我反思、发表见解观点、交流体会的空间,真正的关注了教师的成长。

五、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潜力。本学期我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朗读比赛、演讲比赛、钢笔字比赛、古诗文背诵比赛、数学计算潜力竞赛、小学生习作征文,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培养自我的潜力。

六、工作中问题的反思

本学期教导处工作有了必须的改善,必须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益,促进了教育教学发展,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仍需要进一步转变

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个过程,要付出更多的的努力。

2、加强教学常规检查结果的评价

在本学期的教学检查中仍然发现个别教师为完成任务而补教案、抄补听课记录的现象,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总之,在过去一学期,整体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更面临许多的困惑,如果构成良性的竞争环境,抓住每一项制度的落实,工作会做得更好。

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2

依据集团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及20××年工作目标,以课题研究为基础,突出科研为各生产厂的服务功能,在技术中心组织和各单位的配合下,20××年科研工作在项目申报立项、过程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进取开展工作,现总结如下。

20××年主要完成的工作

一、加强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工作

20××年技术中心重点突出科研为各生产厂的服务功能,进取引导各生产厂参与科研项目,今年共组织申报集团科研项目12项,1月22日,组织召开了20××年科研项目立项专家评审会,评审专家针对立项背景、国内外技术水平、主要研究资料、关键技术、创新点、工艺路线、目标进度以及经费预算等方面等方面进行评审,提出了10项立项提议。其中技术中心2项、信息系统管理部2项、机焦厂1项、冶炼厂2项、炼钢厂3项,与20××年相比集团自立项增加5项。经过评审的10项科研项目以安控总字【20××】第011号下达了年度科研项目计划。

另外,技术中心申报的《H800mm及以上规格H型钢产品研发》项目被山西省科技厅列入了20××年度省科技攻关项目计划,并获得省财政15万元资金支持。

二、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过程规范管理

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今年加大了对集团课题研究、结题的指导与监督力度。加强了对所有在研课题进行跟踪服务,了解研究情景,督促研究进度,供给服务咨询。

4月19日,组织召开20××年度立项的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及阶段检查专家评审会,分别从项目的研究进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公司经营的支撑作用、存在的问题、科研经费使用情景、下阶段研究计划等方面进行了检查,经过评审,《炼焦配煤工艺研究》、《褐铁矿烧结性能研究》、《SWRCH8A(ML08Al)冷镦钢盘条开发》等3个项目经过结题验收、准予结题;《345MPa级1000×300系列H型钢工艺优化研究》、《10。9级ML40Cr盘条开发》等2个项目经过阶段检查。

10月10、11日,组织召开20××年立项的科研项目阶段检查专家评审会。经过专家评审,11个科研项目中有10项有效地开展了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检查结果评价为“良好”,1项由于受到设备改造进度的影响,没有到达项目职责书的要求。

三、加强科研项目成果转化

20××年,技术中心进取推动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工作。截止目前,科研项目共实现增效510万元,5篇,其中《10。9级高强度螺栓ML20MnTiB热轧盘条的开发》、《大规格H型钢轧制技术要领》被《轧钢》收录;《微量硼对碳素结构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低合金高强度大规格H型钢性能研究与改善》被《理化检验物理分册》收录;《高线ML40Cr控冷控轧关键技术研究》被《热加工工艺》杂志收录。

申报发明专利3项:《一种含硼钒低温冲击韧性优良的热轧H型钢及其制备方法》、《一种优质高强度冷镦钢的生产方法》和《一种含钛和硼热轧低硬度的高强度紧固件用钢的生产工艺方法》均已接到中国知识产权局的受理通知书。

四、加大科研投入和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力度

20××年加大了科研投入,鼓励各单位进取申报集团科研项目,参与科研和新产品开发工作,对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或降本增效显著的项目按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给予适当奖励。20××年,科研项目总投资98万,比20××年增加41.69万元,其中:资金本36.2万元,制造费61.8万元。4月份和10月份,根据科研项目阶段检查结果,对进度完成好、取得成果多的项目进行奖励5.1万元,比20××年增加3.78万元,极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五、加强集团内外交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20××年,技术中心进取做好对内技术交流和对外沟通联络工作。

一是深入各单位进行技术交流和调研活动,为激发员工的科研兴趣,培养员工的科研本事,技术中心多次召开了科研项目沟通交流会议,与项目申报者开展应对面的交流、座谈、指导和咨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对各生产厂进行专利申报及Minitab软件培训,并邀请市科技局来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申报”培训,并对申报的专利进行现场评审。

二是加强了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20××年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开展《4#高炉炉底炉缸侵蚀模型技术开发与应用》科研项目研究,经过炉缸炉底三维非稳态温度场、侵蚀、结厚在线监测诊断系统软件成功开发,及在线安装和应用,实现了高炉生产状况实时监测,为高炉安全高效生产供给了有力的依据。

三是进取走出去与有关政府部门沟通联络。鉴于科研管理工作的特性所需,一年来,我部门进取和介休市及晋中市科技局、经贸委、省科研厅、省经信委等部门的沟通联系,使他们更加了解我公司、理解我公司、帮忙我公司,为我公司的科研工作开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0××年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20××年,技术中心经过努力,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

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集团整体攻关本事较弱,高技术含量的课题缺少,部级的科研成果奖未能突破。

二、科研项目进展较为顺利,但特色还不明显、运行管理还不够规范、投入不足。研究现实问题本事有待加强,服务各生产厂的本事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集团技术创新氛围还不够浓厚,技术交流层次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0××年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

20××年工作目标:力争集团立项科研项目8~10项,申报省级科研项目1~2项,5篇以上,申报发明专利3项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继续加强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工作

广拓渠道,广泛动员,整合力量,以较高级别项目为重点,以降低增效为目的,为公司的新产品开发作技术支撑,切实抓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工作。认真组织公司各单位申报集团及部级、省市级科研项目,并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提高申报质量,争取在立项上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我公司科研项目的档次。20××年计划将有必须难度的新产品开发项目和机焦厂增加焦炉煤气产气量、冶炼厂降低焦粉消耗和炉渣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列入到科研项目中,力争集团科研项目立项8~10项,申报省级科研项目1~2项。

二、继续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规范管理

加强对集团课题立项、研究、结题的指导与监督。加强对立项课题研究的指导管理,督促做好研究工作。继续开展课题研究中期检查,

定期对研究课题的进展、人员组成变化和经费合理使用等执行情景进行有效的跟踪服务,确保研究课题的如期完成,使课题研究工作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三、继续组织集团自立项目的结题验收与成果申报

树立成果意识,督促课题组按期结题,及时组织鉴定,申请成果登记,构成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20××年计划组织7项项目结题验收、鉴定工作。进取组织科研成果的申报,努力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争取5篇以上,申报发明专利3项以上。

四、加强公司内、外部技术交流,开展产学研合作

为提高公司科研项目的质量与技术水平,20××年加强公司内、外部科研项目立项、检查等工作经验交流,邀请同行专家就科研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对话、深度会谈或专题研讨,实现信息交流、经验共享。经过不定期组织交流会,不断总结经验,促进科研项目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了解同行业中最新的科学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提高我公司的技术水平。

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外部资源的作用,对公司不具备试验条件的项目,经过产学研联合的形式,引进外部资源,完成部分研究工作。20××年拟与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3

本年度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我校教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和学校工作思路为指导,认真落实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潜力与水平,改革教研模式,推进学校校本教研的发展,提高新课程教学的实施水平,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做好新教材的培训工作。

提高新课程培训针对性。相关学科透过各种方式继续做好新教材、新课标学习培训工作,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对《上好课――有效技能》和《有效上课》两本书认真钻研,细致讨论,并把讨论成果用反思的形式写下来。另外,还派了多名教师参加县级、镇级的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回来后要求每位教师写了汇报材料,并向全体教师做了学习汇报使每位教师都能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总之,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在教师,学校把教师的业务培训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扎实有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强化常规教研活动专题性。抓好常规管理是办好学校的基础。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是顺利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开学初,要求每位教师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期末,对到达目标的教师进行奖励,树立了教学榜样,增强了教师间的竞争意识。每期要求教师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全期有学生成绩记载和试卷分析。学校分别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了专题教研,每次教导处都精心安排,合理规划。上课前教师们都踊跃报名,用心准备,大家出谋划策,查漏补缺,再修改教案,课后评课再交流经验,总结成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到达示范课的示范作用。

2、坚持校本教研、校际交流的有机结合。为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学校专门编排了教研活动一览表,把每位教师的教研活动或群众备课的资料具体到周、具体到资料,使讲课教师能及时准备,本学期我校共讲了九节教研课或示范课,每次听完课后每位听课教师都能用心在一齐评课,找出优点或需改善的地方。在群众备课也进行的有条不紊。从而有效促进了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地提高。

3、在备、讲、辅、批、改、评、考各教学环节上对教师的要求及监督检查,都作了明确并且具体的规定,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主动自觉地遵照执行,使每个教师认真做到教学纪律严明,教学行为严谨,教学秩序严格。促使学校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认真组织考评。

三、狠抓教学过程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

1、坚持教学周签月查制度。我们采取教研月查制,每月底由教研组全面检查。主要查教师的备、教、批、辅、考、研。对于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学反思、是否是导学案、作业中是否有激励性的评语、学生是否有错题纠正本等)重点检查。检查结束后,学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和教师应对面的总结成绩、指出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督促教师整改。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用心性。

2、学校认真组织了月考、期中、期末教学检测,每次检测结束后,学校要求教师写好质量分析报告,并召开质量调研反馈会,同时学校对每次考试的成绩进行了全面统计,对教学成绩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教学改革意见。

四、在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中交流、总结与提高。

本学期我校教师用心参加县里或是中心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如电教论文,学科论文,儿童书画展,读书赛,作文大比拼,教师下水作文等,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书画赛和作文比赛都拿了多个县级一、二、三等奖。

成绩的取得只属过去,展望来年,我校的教研工作任重道远,还有很多需改善的地方,如: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综合潜力参差不齐,教师资源的分配不尽合理,个别班个别科的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电子备课还未很好落实,少数教师教学理念还未很好转变。这些都需要来年的教研工作强化力度,力争使我校的教研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山区教育事业谱写出新的篇章!

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4

学校工作在教育,教育工作在教学,教学工作的好坏也能够从教研教改方面体现出来。在本学期中,我组遵从教学规律,遵照国家的教学方针,用心致力于教研教改工作,经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圆满的完成了学校安排给我组教研教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必须的成绩,此刻总结如下:

一、拟好教研教改计划、明确工作任务。

在学校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学初制订各项工作计划,写出工作要点,每位教师制订自已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人人做到心中有教学工作,心中有教研工作,做到从上到下都重视教研工作。

二、加强思想认识,培养工作职责心。

随着教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教法在各个学校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运用。在社会经济的冲击下,每位教师都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交流,大家都在抓教学质量和教研教改工作。为此,在本学期调整教学思路,加强教育教学工作,使每位教师认识到教学质量对学校生存的重要性,使每个教师都有高度的职责感,都充分认识到新课改新教法的必要性。在多次的讨论中,各学科培训中每位教师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教育。经过每位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工作职责心得到加强。

三、加强教研教改日常工作的组织管理。

学校由教务处专抓教研教改工作,教师们认真依据各个学科教学特点,制定本学期的各科计划。制定好教研教改工作计划,教务处根据教研教改计划开展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学校的教研工作计划的实施及方案的落实实行定期、定项的督导检查与评价。

在本学期中我们进行了常规教研活动10次以上。在教研活动中我校主张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杜绝走形式不合学校实际状况的活动。按照教务处要求,抓好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工作,在检查工作中要检查教师的教案、测验、作业批改、作业分析、听课记录、学生对教师上课状况评价等,在检查中务必做到认真检查记录并总结反馈。年轻教师或者骨干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课后授课教师作了说课,听课教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状况作了全面的评课。教师们还用心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设备进行网络教学和资源的利用,在公开课中安排了7节多媒体教学课,展示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魅力。同时还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推广开”的教学办法,透过相互交流和派遣教师到其他学校听课教师们在亲身体验和应对面的直接学习中得到了启示和锻炼,这些很好的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用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教改活动。

在本学期为了使教师全身心用心投入教学活动中来,教务处在开学计划中拟定了各种各样的教研教改活动。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活动,9―12月组织本校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合计到达了10多节次。组织开展校内传帮带活动,组织教师进行专业业务学习等。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教师们的教学热情,也丰富了我校教学活动。

三、发挥学校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

一个学校的发展与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教学状况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为了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结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先派遣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到外面学习,然后再叫他们在学校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进行传帮带学习。平时学校教务处还组织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上多媒体示范课以带动其他教师。总之这些骨干教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我们的教师都得到了新的锻炼,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我们此刻才刚刚接触新课改,很多教师还不适应,他们都还受着传统教育的束缚,要在短时光内很快的提高我校的教学水平还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可是我们相信我们有潜力把我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5

本学期我校科研工作紧紧围绕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和要求,在阳光教育理念下,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不断开拓教研思路,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强化校本教研,努力提高教科研质量,取得了必须的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逐步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对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进取的影响。

一、科研工作目标

学校科研工作有特色,教科研有品牌,创立科研工作开展的先进学校。

二、科研工作开展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科研培训,促进专业发展

1、本学期继续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努力探讨校本培训的多种形式,经过不一样形式的理论培训和实践研讨,使指导教师的课程指导和实施水平不断提升,努力实现高效课堂。

2、教师自学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同时学校定期向教师推荐有关教育科研方面的文章,促进教师自我提高。

3、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邀请相关的专家到校进行科研培训、科研讲座;同时组织教师走出去,进取参加各级各学科的教研活动。

4、经过多种课型,比如推门课、考核课,公开课等鼓励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反思,提高教师反思质量,促进教师深层次思考,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专家型教师。

5、建立科研骨干培养机制,继续培养校级科研骨干教师,以我校小课题科研团队为核心,以点带面,带动全校教师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

(二)加强课题研究,抓好课题管理

本学期坚持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把教科研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努力提高教科研工作实效。围绕课题研究,加强我校科研课题管理工作,注重过程材料的积累,健全科研管理档案,对部分小课题做好结题工作。

(三)提炼科研成果,深化优质科研工作

本学期我校鼓励发动教师进取撰写课题研究经验,课题研究论文、教育教学案例等,并及时进行评比、交流,认真帮忙及热情鼓励教师向各级教育教学

刊物投稿,其中优秀的文章参加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征集和评选活动。多名教师的研究论文获奖。

(四)奖励鼓动,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

本学期我校继续施行课题研究奖励制度。课题研究的教师撰写的课题研究方案或实施计划、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课题研究过程资料、课题研究成果资料等都能够申报获奖,学校给予了适当的奖励。

三、开展的活动

1、开学初的一个半月时间,学校进行了“聚焦阳光课堂提升教研水平”的课堂教学考核课。把课堂教学凸显的一些共性问题以及亟待要解决的教学困惑、教学疑难,进行全面汇总,并分年段、教研组座谈交流,使教师们直面问题,从根本上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最大化的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办法,进而不断提升自我的课堂教学水平。

2、10月11日,学校开展了教师小课题阶段成果交流活动,我校葛金玉教师和李秀娟教师从小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资料、课题研究的措施、研究的成果以及下一步设想等方面为全校教师做了细致鲜明的引航指导。

3、10月30日上午,金汤小学召开了以“深化教育科研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的科研开放周活动。本次科研开放周,金汤小学领导高度重视,精心准备,本着“日常工作正常开展各种活动真实展现”的原则,向与会领导、教师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金汤。

开放周活动分为四大板块:

1、观看学校“十二五”以来教育科研工作专题片及课题档案资料;

2、四年五班战英教师执教一节语文课《白鹅》;

3、四学年教师结合《白鹅》一课展开课堂教学与小课题相结合的小课题专题研讨;

4、活动小结及征求与会领导、教师对本次活动的意见和提议。

此次活动以科研团队的形式向与会领导、教师展示了课堂教学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小课题专题研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10月30日,金汤小学迎来省、市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校评估检查团一行4人对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工作的评估检查。

5、11月15日上午,金汤小学开展了以“落实‘四基’教学,培养数学素养”为主题的数学观摩课展示研讨活动。经过此次活动,全体班主任对各自学

段怎样上好数学课,如何以生为本,各学段重点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训练有了明确而系统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6、11月25日,经过精心、细致的筹备,我校迎来了丹东市中小学“银杏杯”大赛——学校德育、校本科研工作的评委。我校庞校长、孟校长针对学校校本科研、德育品牌创立工作进行了详细汇报,市教育局、进修学院的领导认真倾听了汇报并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检查、评估,给予了指导性的意见。同时学校选派了5名教师参加“银杏杯”大赛的个人项目评比。

7、11月27日“丹东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会”(元宝区分会场)在金汤小学召开。金汤小学姜莹莹教师执教的四年级《确定位置》获得好评。

8、11月我校共上交辽宁省教育学会论文、教学实录、教学设计7篇。。

9、丹东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实践性作业的策略研究》、《小学实施“阳光教育”实践的研究》完成课题实验任务,相关结题材料已经上交市区科研室。

10、本学期学校分别邀请了中医院专家做了《教师养生讲座》、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李天运主任做了《塑造阳光心灵,引领智慧人生》讲座。使教师们从心理、身体两方面更加健康、阳光!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第4篇

文科院系;团学;学风

1.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与团学活动现状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风是衡量一所高校美誉度的重要指标。很多高校,过于重视科研、竞赛、就业等指标,对于基本的学风建设,反而没那么重视。高校的团学组织,围绕学风建设开展的活动不多。高校团学活动普遍存在偏重于娱乐性活动,此类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比如中国计量学院校、院、系三级的十佳歌手比赛,都是非常的火爆;各种迎新、毕业生晚会也是人气十足。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人文与法学系的学生尤其钟爱此类的团学活动。另外,团学的学生干部,也普遍存在重活动轻视学习的情况,人文与法学系团总支学生会的执委很多成绩都在班级、专业排名中等或中等偏下,甚至有一部分执委的大学英语四级一直都没有通过,学生干部本应在学习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表率作用,然而这种团学干部成绩偏差的情况,对于团学组织的发展、对于学风建设都是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2.通过严格选拔、定期培训、党团结合,提高团学干部的素质,来促进学风建设

对于团学干部的选拔,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参考。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人文与法学系团总支通过设定团学干部的成绩要求,如学生会正执委必须要学业成绩(综合素质测评)至少在班级的前50%,来激励学生重视学习成绩。另一方面,系团总支选拔优秀的团干部、社团负责人参加中国计量学院启明学院学生骨干培训班的培训,校党委副书记、知名的思政教授,为团干部授课,学生干部的责任心、领导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另外,人文与法学系团总支切实加强团学工作的调研工作,建立了定期学习、调研和项目立项制度,大力推进学习型、研究型团学组织建设。

通过党团组织结合来促进学风,通过党员责任制、党员一帮一、三联系等,发挥党员和团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党建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学生党员和团学干部都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党建、团建齐抓学风,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在院党委的领导下,通过“抓考风、促学风”的运动,全院的学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通过团学活动,营造文科院系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营造了良好的学风

文科院系课外科技活动较弱,学生可参与的竞赛较少,中国计量学院公布的2012年的A类竞赛,人文与法学系的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工业设计、广告五个专业的学生可参加的竞赛只有8项,而且文科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不高。

如何通过团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我觉得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以促学风为主题的团学活动,通过两晨一晚、优良学风班和特优学风班评比等活动来促进学风建设。学习部的日常考勤与系里的学风督察相结合,创造科学的学风监督机制。优良学风班评比是中国计量学院传统的学风建设活动,也是人文与法学系的重点团学活动,通过学风数据的展示、班级形象的展示,来鼓励师生创良好班风、学风。

文科院系以团学活动促进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的参与率,提高成绩。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创造和实践的活动。[1]从内容上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对学术科技的学习、创新和应用作为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创新活动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课外科技活动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励大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和运用新技术,不断创新理念。文科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以取得优异成绩:

文科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策划能力强,文体特长明显,演讲能力强,在竞赛中答辩,语言表达能力是优势,发挥这一特点,比较容易把项目的优点清晰的表达出来。可以充分发挥文科生的这一优势,有助于在省级、部级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文科学生在自助创业、创业计划大赛上发挥了主导作用。2010年,我系法学07级学生陈鹄等组成的顺宁种质繁育有限责任公司创业团队在第七届“挑战杯”一汽大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捧得金奖。文科学生的在管理、组织、协调方面较之理工科学生也有很大优势,所以在自主创业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文科生的劣势在于知识结构所限,对于核心技术和创新方面有所欠缺,一方面需要和工科的学生配合,来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另一方面,需要文科学生丰富知识结构,尤其是经营方面的知识。通过宣传和有效的引领,文科生也可以在知识密集型领域大展宏图的。

构建全方位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2]鼓励学术科技类社团的蓬勃发展是构建多层次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重要内容,搭建集宣传、学习、竞赛于一体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人文与法学系汉语协会、英语协会、工业设计协会,在全国作文大赛、CCTV英语风采大赛、浙江省多媒体竞赛、浙江省工业设计竞赛中都取得过佳绩。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动态,了解竞赛前沿,通过专业社团,广泛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类专业性或区域性的课外科技竞赛中来。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第5篇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

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第6篇

关键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学校文化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中学已经着手相关实践,但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对两所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调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J中学和w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对城乡差异性的考虑,选择了位于城区的J中学和位于农村的w中学;三是两所中学都申请了科技教育的课题,与本研究有相关之处,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本研究采取半开放式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方法。访谈提纲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并结合中学科技教育的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问题和困难等方面来拟定。实施时,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座谈,尽量保证访谈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研究还辅之以非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以补充、完善、验证访谈材料。

(二)调查的结果

J中学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科技教育开展较早,主要参与传统科技项目的比赛。J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近几年又加入了机器人教学、无线电测向等项目。目前,J中学已将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科技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目标逐渐清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w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科技教育从早期的课外活动内容扩展为科技教育课程模块,并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希望以此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w中学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与学校资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学科方面成绩明显。

为了全面反映调查所得,下面笔者将调查结果用列表的方式来加以呈现(详见表1、表2)。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和资料本身呈现的特点,笔者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

1.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内容

调查发现,对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学校通常是从一开始的课外科技活动逐渐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来加以开发,即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特色创建、已有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科技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规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最后成为正式的校本课程模块,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种课程类型(见表1)。

2.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目标

本次调查表明,学校开展科技教育之前,并没有从整体上单独预设目标,而是在开展科技活动时相应地涉及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形成于各种活动之中,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清晰(见表2)。

3.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施

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时主要采用活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科技活动以比赛项目为基础,备赛期间,平时的常规活动完全为比赛服务,如培训与制作、筛选作品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参观考察、外出调研等活动。科技教育也以课程形式来展开,如两所中学初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也有教师自己开设课程,如J中学的轻松发明实践课,而w中学正在组织编写科技教育教材。

就学校方面来看,两所学校都在尽量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的开展:组织上由书记或副校长专门分管科技教育,建立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领头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物质上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相关实验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上课有教案。

在评价方面,J中学在初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科技活动能力测试模块,主要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学校每年举行“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考、高考实行加分制度;此外,学校在中考招生中单独投放指标,招收“科技特长生”。w中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生结业水平的评价项目,其中以非书面结业方式评价科技教育的成效,学生在科技比赛中获了奖,高考时可以加分。

二、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困难

(一)取得的经验

1.将科技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对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由地方或学校选用或开发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0%-12%。调查发现,两所样本学校对这个部分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将过去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加以建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为目标清晰、内容规范的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这类课程的适应性。

2.规范有序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

校本课程实践是一项目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需要开展学情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办学经验总结、课程开发可行性论证等准备工作,然后围绕具体科目的科技教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相应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等各项工作,之后才是付诸实践、效果测评等工作。以上所有环节都是规范有序的。

3.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有机结合

两所样本学校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有意识地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打造,并通过规范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来形成和彰显这一特色。事实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为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等,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能动实践,极大地激发起学科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还申请了专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效。

5.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需要更新课程意识、学习掌握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实践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一线教师的收获体会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还面临以下困难,这或许也是其他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学考试影响,中学对非统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属此列。加之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够。由于对科技类校本课程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忽视了这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导致科技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是经费不足。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相关需求,致使开展科技教育的设备、材料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如J中学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全。

三是时间不够。由于学校一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活动和培训,学生因为补文化课或参加其他活动而缺席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项内容,其在内容的统整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略显形式化和表层化,内容的难度、体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师资有限。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对教师鼓励政策的不明确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实践策略

(一)全面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

1.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课程不应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还应是文化的主体性存在,而“一种文化作为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类课程既要再现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由此,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及智力、能力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内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观念、献身精神等品质;道德规范层面,科技负载着价值,科技课程要扬善抑恶,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审美层面,通过科技教育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2.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因此,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必定离不开学校文化这个大环境。这类课程需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润着学校本身的“文化养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最终校本课程本身又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定“符号”和“载体”。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真正享有自,带动课程体制、课程观念及学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确处理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类校本课程又是校本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定是因为这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视其比重的大小来决定重视程度和实施深度。首先,科技类校本课程由于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所以能适应学校的现实条件,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课程不以单纯的实用知识技术传递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些要求正好与科技教育课程的旨归是一致的。为此,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重新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保证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针对中学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实效。

1.课程化

课程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关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科技培训、课外活动等统整为一个课程模块,即科技类课程。这类课程首先从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设定总体目标,然后分解出子目标。内容上,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科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拓展,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评价方面,学校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结合、书面与非书面评价结合等多种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能将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是由校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确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相应规范以保证科技教育的有序开展。

3.个性化

个性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显示着个性。校本课程是体现差异、形成个性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于学校,它立足学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科技类校本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认真分析学校内部需求,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出个性化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以特色项目提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第7篇

【关键词】电子课本;电子书包;信息技术学科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示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1-0047-04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电子书包的应用,上海虹口区的基础教育电子书包计划、广东佛山南海区的智能课堂等项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英特尔、联想、戴尔等信息技术公司也在全国各地进行了一系列电子书包应用的实践和探索,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保加利亚等国家的电子书包探索研究也正如火如荼。电子书包推进的关键之一就是电子课本的建设,如果各学科的电子课本没有建设好,电子书包在课堂中的应用就无法常态化,所谓的电子书包推进只能作为一种探索与试验,无法真正意义上全面推进。因此,电子课本的建设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也在积极开展电子书包的应用,本文围绕该学科电子课本的建设展开论述。

电子书包与电子课本

电子书包实际上构建了一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由“学习内容”、“移动终端”和“服务平台”三部分构成。基于这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其中“学习内容”指优质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资源,具体包括电子课本、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读物、多媒体素材、作业等。其中电子课本最为重要,它是电子书包顺利推进的关键。

黎加厚教授指出,推进电子书包应用的第一步就是,将学生要看的书变成“电子书”。但目前已有的电子课本多是“纸质课本的翻版”,并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的电子课本呢?电子课本应该是以现行的课程标准为内容依据,以先进的教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以科学直观的视、音、图、文等多媒体形式实现学习内容的数字化和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学习内容,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电子课本设计的总体思路

电子课本的设计应该以先进的教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内容依据,采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最终以视、音、图、文等形式电子化地呈现出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方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即电子课本不仅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编排,更应该是体现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的物化载体。

1.电子课本设计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学科要着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让学生了解信息化社会中的行为规范等。其中,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关键能力。首要教学原理强调“面向完整任务、聚焦解决问题”,与这一关键能力十分吻合,因此,我们选择首要教学原理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建设的理论基础。

首要教学原理又称为五星教学模式,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梅里尔教授于2002年首先提出的,具体包括五项基本原则。

(1)当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问题的情境中加以呈现且学生介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2)当教学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相关经验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3)当教学展示论证了要学习的东西,而非仅仅告知学生相关的信息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4)当教学中要求学生尝试运用刚理解的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5)当教学中学生受到鼓励将新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或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根据首要教学原理,电子课本设计应该围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展开,在讲述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设计合理的主题活动,使学生面向任务,聚焦问题的解决。学生使用电子课本进行学习的过程具体体现为:通过构建知识点的逻辑结构图以及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已有信息技术相关经验来激活原有认知;通过展示作品样例的制作过程以及提供系列相关“帮助”来展示论证新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通过进行适当的小练习以及开展自主实践活动,尝试应用新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新的问题;通过作品交流与展示以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质疑、辨析,来促进新学习知识的融会贯通。

2.电子课本的技术特性

电子课本一般以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为载体,平板电脑强大的多媒体呈现及人机交互功能,使得电子课本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有着纸质课本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多种形式的人机交互、多个教学内容的关联。在保证教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强课本的阅读性。

多媒体性。电子课本不应该只是传统课本的数字化翻版,而是应该突破纸质课本只有静态文字或图片的限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多样化的呈现手段,采取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多层次地动态呈现学习内容,加强学习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交互性。交互性是电子课本最突出的特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将电子课本的某些知识用人机互动的形式予以呈现,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电子课本目前主要以平板电脑为载体,平板电脑的多点触控屏幕技术革新了传统电脑的操作方式,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操作体验,用户的手指在屏幕上跳跃、滑动,便完成了对电脑的操作。平板电脑还可以通过声音输入或者视频输入实现人机交互。因此,电子课本应该充分设计交互功能,让学生通过交互更好地体验相关内容,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关联性。传统课本的知识和信息基本是按线性结构来排列的,而电子课本可以全面实现教学内容和素材的超链接,因此,各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设计学习目标、过程、评价及资源等链接,按照网状结构组织学习内容。这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个性化的学习,适合目前倡导的探究性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的内容设计与开发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多采用项目式主题活动的形式编写,以完成具体任务为主线,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隐含在任务解决过程中。这种体例设计虽然能让学生在任务中应用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忽视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学生难以提炼信息技术知识点,难以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更难以形成知识基础。

电子课本呈现出来的结果应该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即电子课本不仅应该完成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编排,更应该作为课程教与学活动过程的物化载体;不仅应该包含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将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策略嵌入其中;不仅应该考虑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考虑帮助学生提炼学科的知识体系。因此,电子课本一方面应该根据各个学段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科学的阐述,另一方面应该设计各种主题活动,将知识与技能融入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完整任务中。从体例上来说,设计电子课本可以将信息技术每一个模块的学习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系统阐述,第二部分是主题活动的设计。

1.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

这部分应尽量设计交互软件、序列图、动画、文字、图片等多媒体形式,系统呈现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使用动画来呈现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原理。信息技术的某些知识和原理是比较复杂深奥的,如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因特网和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难以用比较简短的话语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但学生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简单了解。我们可借鉴国外电子书“Ourchoice”中以交互动画形式呈现风能发电原理的方法,将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利用动画或交互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感知和理解。

通过视频来演示信息技术相关操作。信息技术学科涉及许多技能的操作,在撰写课本时相关技能的表述是比较烦琐的。纸质课本一般通过操作界面截图加上文字标注和文字说明的形式来表达,占据课本比较大的篇幅,学生看起来也比较困难。在电子课本中如果使用视频,操作步骤会更加清晰,操作过程会更加详细。

设计游戏来巩固信息技术相关技能。除了特定的信息技术技能外,一款较好的教学游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任务分析能力和系统规划能力、允许学生进行不同角色体验、开展实验等,还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学完新知识之后,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再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操练所学的技能,在锻炼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能提示学生这些知识和技能适用的场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枯燥无味的练习变得趣味十足,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主题活动

按照首要教学原理的理论,主题活动可分成“活动情境和任务”、“活动和任务分析”、“方法与步骤”、“总结与点拨”四个组成部分来设计。

活动情境和任务。德国一位学者对情境有过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是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对于知识,犹如汤对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的主题活动应该设计与活动相关的情境,在情境中明确具体运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需要完成的任务。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创设“虚拟化场景”,或者利用视频技术呈现“现实情境”,甚至利用“增强性虚拟现实”技术来创设虚实结合的活动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快地理解任务。

活动和任务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中对学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重要内容。体现在教材中,对任务或者问题的分析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而这往往是目前信息技术教材比较欠缺的,导致教师在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时也往往忽略组织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

在电子课本的设计中,要充分发挥电子课本移动终端载体的特点,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能直接在电子课本中对有关任务进行书面的讨论与交流。活动分析应该主要围绕完成活动任务的思路来设计,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同时通过“流程图”来呈现完成活动的思路。此外,还要分析活动涉及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可以设计活动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的逻辑结构图,新的知识与技能、学过的知识与技能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分别表示。另外,如果活动的任务是需要制作作品的,那么在电子课本中可以呈现作品的样张,通过交互的形式让学生针对活动的成果(样张)进行交互,具体表现为手指触摸到样张的内容,会突出显示或通过其他效果显示,并罗列出完成该内容需用到的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步骤。方法与步骤环节应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样张制作过程的主要步骤,即样张制作过程的展示。以主要几块内容的完成过程演示,不涉及具体细节的操作,通过“声音+动画演示(或操作录屏)+文字显示”的形式,其中文字主要采取粗线条形式,提纲挈领地表示完成完整样张需要的主要内容与步骤。二是样张制作过程的互动演示,可以通过交互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活动成果(样张)的制作过程,如手指触摸点击各块内容,可弹出视频或其他交互内容,介绍样张的操作过程,即类似提供系列相关的“帮助”(提供具体细节技能的操作帮助)。

总结与点拨。“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重在点睛。”总结与点拨也是电子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结,学生巩固所学,将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和框架。通过点拨,可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应用,拓展学生视野,激起学生不断学习的欲望。在电子课本中,总结与点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任务完成过程或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总结,尤其对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所起的作用进行点拨。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或简单图示的形式进行,这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与点拨。用简单的文字、图片或动画对主题活动中所涉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原理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总结,用文字或图片序列的形式对所学的技能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和点拨,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三是对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性应用和拓展性学习的点拨。即除了解决本活动中所涉及的任务外,所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应用于哪些情境、解决哪些问题以及学生还可以在课外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哪些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电子书包的教育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各个学科电子课本的建设也成为电子书包进课堂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的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该学科电子课本建设的总体思路及体例,即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如首要教学原理),按照课程标准(如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增强现实技术、数字化游戏技术、视频技术等),来呈现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主题学习活动)。关于电子课本中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点的选择、主题活动的设计、技术实现形式以及课堂应用形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参考文献

Merrill,M.D.Firstprinciplesofinstruction[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2,50(3),43-59.

肖焕之.信息技术教材离经典有多远[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9):87-88.

吴永和,祝智庭等.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3).

胡卫星,张婷.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

顾小清,傅伟等.连接阅读与学习:电子课本的信息模型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3.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第8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创新方式 有效教学

学科教学活动是一项“培养人、锻炼人、促进人”的系统工程。当前,随着新课程教改的春蕾在学科教学中的普遍“绽放”。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已经从传统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变到实现学生信息技术内在素养有效培养的教学活动中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对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阵地,三者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内在学习能动性的培养,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工具,承载知识的容器,导致学生内在特性和外在个性不能得到有效增强。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是“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重视学生自主、创新、探究、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实现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人人掌握必需的学科知识。”由此可见,作为高中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新课改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要将“如何创立适应新课程结构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实现有效教学目标”作为新课改下开展有效教学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学生学习效能作为评价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积极情感的驱使下所开展的学习活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用。建构主义理论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教师有序引导和指导下,凸显学生为中心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可以抓住学生的情感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将学生学习知识过程变成相互协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能在互助学习的良好氛围中实现学习主动特性的有效培养。

如在教学EXCEL软件“表格信息加工”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情感,在新课导入环节,设置了“东方红中学高二四班进行数学、语文、英语三门学科单元测试,现在请你求出其中两个学生数学、语文、英语三门学科成绩的总和”的现实性问题情境,这样就使学生在开始就能感受到EXCEL软件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运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在学习“EXCEL软件”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向学生提出“现在如果求20人的成绩总和,是否还有比较简便的方法?”学生这时就会交头接耳、相互讨论,自觉组成小组,通过观察实践,发现可以利用EXCEL软件中“∑”求和,完成这一问题的操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并指出在Excel软件中有许多现成的函数,并且这些函数放在“f(x)”中,这时,教师向学生逐个介绍函数的内涵及运用方面,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求20人的平均分等等问题。从上述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不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中归纳方法与结论,并应用到问题解决过程中,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学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主动学习潜能的有效释放。

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能够为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提供载体,能够为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提升提供舞台。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重视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忽视“课外”时间的教学,导致“45<0”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虽然重视了课堂阵地作用,但采用的却是“狭隘的、片面的、间断的”教学理念,未能将课堂与课外进行有效衔接。这就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时,要在做好课堂教学基础上,树立“联系的、发展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将教学活动外延和内涵有效延伸到课外教学活动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实际和学习实情,布置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课外探究问题,从而为学生知识有效巩固和有序开展探索实践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为学生探索思维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如在教学利用模板制作投影片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基础上,根据该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课堂学习实际,向学生布置“某校的校园艺术节即将来临,但是小明却整天在苦恼着,为什么呢?因为艺术节的其中一个项目就是“班级风采”大赛,而这个“班级风采”大赛就是要通过电脑来展示班级风采。小明是他们班的信息技术课代表,与是班主任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来完成。那么,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示你们班的风采呢?请说出你的设想、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实现目标的主要步骤。”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课后探索实践中,借助于所学知识内容,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进行分析问题和尝试探究活动。同时,教师在学生展示所制作的投影片后,要做好总结和指导工作,注重学生解题活动和效果的检查和指导,在课堂上对课后布置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分析,指出问题解答过程中出现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实现学生及时改正错误,提高探究实践效能。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着重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和用信息科学观点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评价作为有效体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过程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教学实践证明,一个设计完备、形式多样、实施科学的评价过程是有效教学活动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评价。如在教学开始时进行安置性评价、中间环节运用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最后做终结性评价。

如在上述“RND随机函数”问题解答后,教师在指导和总结环节,就可以利用“教学评价”这一有效手段,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在讲解时,用投影仪出示某一学生该问题的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评价,让学生通过小组探析活动,对该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指出解题过程中出现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从而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总之,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的辛勤努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时刻以新课程标准为准则,以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生活性原则,运用创新理念,善于结合教学要素,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并进,促进学生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

课外科技活动总结第9篇

关键词:机器人;课外教学设计;组织模式;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124-03

机器人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学校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器人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在各类机器人竞赛的推动下,机器人课外教学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为竞赛而竞赛、学生管理的自主状态、师资配置不足、缺乏系统管理等问题在机器人课外教学中也是客观存在。因此,机器人课外教学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坚持以培养人为中心,认真分析机器人课外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系统研究机器人课外教学设计策略。

概念界定

关于课外教学的概念 国际教育界对“课外”的英文词语不外乎两种:“extra-curricular(课程之外)”或“extra-class(课堂之外)”。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从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角度,本研究将“课外”界定于extra-class,同时把课外教学纳入课程范畴。根据教学定义,进一步明确:课外教学应该包括“教(teach)”和“学(learn)”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课外教学是在教学目标指引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系统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关于教学设计策略的概念 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分为教学设计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反思策略。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首要环节,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机器人课外教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

确定机器人课外教学目标首先要确定机器人教育目的和意义。从学生能力结构上,可以将“机器人教育目的”理解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学目标设计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施应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是学生所系统学习内化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总和。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目标设计应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收,应激发学生思维,促进知识内化为技能,促进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机器人课外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认真进行选择、加工、组织,遵循连续性、递进性和整合性的原则,同时教学内容组织要考虑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根据实践,现将机器人课外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加以总结,如表1所示。

机器人课外教学组织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组合结构形式,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结构形式。机器人课外教学因其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给课外教学的组织增加了难度。但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以科技社团为载体、以社团组织课外教学活动开展为主线、以充分盘活资源为核心、以科技竞赛为动力的师生互联全员互动的机器人课外教学组织模式。机器人课外教学组织模式如图1所示。

(一)机器人课外教学组织模式发展溯源

我们的研究最早从1996年开始,引进了日本机器人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机器人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成功地组织了多届大学生小型机器人设计和制作比赛。将机器人教育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完成了全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委员会“九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电类专业现代职业技能开发一增设‘小型机器人设计和制作’的教学内容”项目的研究工作。

我们以“小型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为课题,组织自控、机械、电子、计算机、工业设计等专业的教师组成跨学科的指导教师小组,吸收以上专业大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进行毕业设计改革试点。同时,在制作多台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教学用智能机器人的基础上,按照低成本、模块化、系统集成的设计思想,研制了多种通用机器人设计和制作的标准化模块及多种传感器模块。系统采用开放式结构,根据设计任务需要,学生也可进行特定的模块设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模块配置,模块设计,机器人结构设计安装、制作、调试、模块软件编程等环节的学习,设计并制作小型机器人进行比赛。

此项教育改革将机器人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延长毕业设计时间,提高了毕业设计课题的综合性。该项学生毕业设计的研究成果在第五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科技制作类一等奖。

1997年,我们成立了电子工程师摇篮协会,组织开展电子竞赛等科技活动;1999年,成立了机器人俱乐部,自主研制机器人模块化设计开发平台和各种机器人功能模块,致力于机器人开发和研究,同时不断研究和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比赛规划。在星火创业协会成立后,以上三个学生科技社团合并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实践中心,开展各项课外科技活动。

(二)机器人课外教学组织模式的形成

层层选拔,循序渐进 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证明,科技社团是机器人课外教学实践的重要载体。科技社团与活动开展的思路逐步形成:电子工程师摇篮协会负责组织机器人相关培训、讲座、参观等,进行机器人现成产品研究(包括实验、验证等),并通过小型科技竞赛选拔学生到机器人俱乐部,开发机器人模块化设计平台,自主设计与制作机器人。同时选拔学生到专家实验室、研究所参与机器人相关课题研发,并参加全国的机器人大赛。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如模式图中的主线自下而上,对应的机器人课外教学的难度从低到高设置,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多层面的选择空间和学习平台。科技竞赛成为选拔、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在教师的全面指导下,学生通过活动、竞赛等进阶选拔,接触到从社团骨干到科技辅导员、从研究生到专家教授等多层面的辅导和培训,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逐步提高。

全员参与,分工协作 资源是机器人课外教学实施的重要保证。盘活资源能有效保证机器人课外教学质量,有力提升资源效能,推动机器人课外教学的各项实践活动。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教师在机器人课外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关键是全员参与。全员参与需要全体教师都能围绕“机器人课外教学”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得更好。在实践中,学院领导带头高度重视课外教学工作,系统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宏观指导机器人课外教学工作,同时提供机器人课外教学必需的专家、教授、科技辅导员等人力资源和实验室设备场地等资源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实践中率先设立了科技辅导员岗位,负责指导科技社团的各项活动,培养选拔科技人才,促进学生科技水平提升和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同时设立了班级实践委员,构建了以班级为依托的学生科技实践环境,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班干部结构,在班上设立了实践委员。实践委员负责在班里营造科技实践气氛,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推荐并协助选拔学生进入科技社团。实践委员对科技辅导员负责,接受科技辅导员的指导。同时,科技辅导员指导社团的骨干力量对班级的科技活动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专家、教授不仅为科技社团做培训和讲座、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而且从科技社团选拔挑选学生参与实验室课题研发,安排研究生参与活动中,指导研究生与本科生互助,快速提高、快速成长。此外,还通过校企合作,引入西门子奖学金,用于举办应用创新类科技活动,并举办了“西门子杯”应用创新类学生竞赛。

机器人课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可简单定义为“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机器人课外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机器人课外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机器人课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机器人课外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器人课外教学评价可采取的方法有调查问卷、竞赛、项目制作、征答、观察提问等。机器人竞赛已成为机器人课外教学的主流方式,竞赛取得的成绩能对师生及教学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而竞赛中的不足能帮助诊断分析机器人课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反馈后予以调节、修正和改进。机器人课外教学评价有利于机器人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但目前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比如机器人课外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尚未确立,评价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自1996年以来,我院机器人课外教学16年的实践成绩显著:在2004年第三届“CCTV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中获得第三名;获得市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一百二十多项。笔者试图对机器人课外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归纳,但机器人课外教学实践在如何实现课外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和辅导作用,如何培养课外教学指导教师,如何加大课外教学投入等诸多问题上还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耿乃国,赵凌飞.基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课外教学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7):79-81.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戴敏,等.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教育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综合实践”课程建设的一点体会[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258-260.

[5]崔世钢.机器人与教育改革[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0(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