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校本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7:24

校本教学

校本教学第1篇

二、学校校本培训与教研领导小组组长:

三、工作的整体思路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是教学教研的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因此,要搞好校本培训及科研,就必须立足本校,依靠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改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要切实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群众讨论,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逐步形成专题研究。

四、校本培训与教研的主要内容校本培训内容:

基础教育科研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体系研究;评价体系研究;综合课教师的培训;经验交流;对策研究。

校本教研

1、要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实际问题,加强教学反思,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讨论,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

3、教研组要切实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重实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率作为主要标准。

4、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5、重视校本教研,综合实践等薄弱课程的开发研究,力争使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成为我校课改的新亮点。

6、加强学科评价研究。

五、主要措施

1、各教研组要根据本组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本组校本培训和教研计划,计划要突出实际研究。

2、教师本人要突出本学期个人校本培训及教研计划,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确定自己本学期教研的主要活动。

3、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主组织管理,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开始试行多人备课。多人备课是多人智慧的结晶,在使用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做必要充实完善,反对不切实际,不加修改的懒汉作风,教师对多人备课的再创新,以此为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究和比赛活动。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1-2次示范课。每个教研组每月组织集中业务学习一次。学校组织开展教学比赛活动。

5、大力开展十个一活动,每位教师在一堂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校本教学第2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 三个平台 学校管理

课改在我省我区我校开展了多年,从开始时“校本教研”的开展就成了各校在课改进程中不可短缺的必经之路。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推动学校课改顺利进行,自然成了领导、教师经常谈到的话题,也是这些年来各校积极探究的课题。它成为一个常讲常新的内容,它总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推陈出新。回忆几年的经历我们总结出要抓好校本教研,就要为教师搭建三个平台,让教师向研究型发展成为可能。

课改犹如大海行船,四面茫茫,漫无边际,那么究竟让教师在行进中抓住什么、抓实什么、如何行驶、驶向何方,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定位。2004年,在领导及专家的引领下,我校领导班子和教师代表根据我校课改发展实际和教师当时的发展状况,在认真学习反思研讨的基础上,理出了一条以课堂为研究中心,以学研为基本方式,以展示为激励手段,以制度作为保障的“搭建三个平台,让教师向研究型发展成为可能”校本教研思路框架,经过后来的多次完善和补充,形成了今天的三个平台。

三个平台指的是: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实践平台。

一、搭建学习平台――使学习变成教师研究的一种精神需求

学习平台我们从研究的角度确立了四个点:

1.集体学习点迷津。教研组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形成问题又解决不了,于是提出来交到教导处,教导处针对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每周有计划的开展专题讲座、观摩录像、骨干示范等集体学习研讨活动。

2.天天阅览找办法。也就是天天学习,以便教师能及时解决当天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我们不但鼓励教师天天自学,而且学校电子阅览室长期向教师开放,并建立了教师每日至少60分钟阅览制度,保证了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查找资料,下载学习资源。

3.外出学习取真经。我校的老师都了解,在组织教师参加省级、部级观摩研讨活动时,我们决不吝啬投入,总是积极参与,因为我们始终把专家活生生的智慧看作是最有价值的财富,所以我们不惜重金去买。外出学习时,我们倡导教师要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学习。每次学习归来,都要上学习汇报课、进行学习体会交流。对于学习效果显著,积极把经验用于教学实践的老师,我们给予更多的学习机会。

4.专家引领把方向。我们为学校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师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引领人,通过引领,帮助教师解决自身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平台搭建的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学习,不但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而且感到学习确实能

使研究柳暗花明,从而产生一种学习的渴望,使学习变成教师研究的一种精神需求。

二、搭建交流平台――使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交流平台我们从研究的角度确立了5个点:

1.同伴互助解疑难。也就是我们每天的教研组碰头研讨互助,这是很随机的一种教研方式,不受时间、地点、人员限制,只要有感就可以发,只要有疑就可以问,大家互相启发,互解疑难。

2.课改沙龙扬个性。对于各教研组内平时研讨不能解决的问题,学校以案例研讨或专题研讨等方式,每月组织一次课改沙龙活动。通过课改沙龙对一个问题的共同讨论,提升自己的基础认识,使思维、认识更深入更广阔,使自己站得更高。

3.每月反思汇精品。我们教师每周都要写教学反思,每月都要进行一次全校反思汇集交流,以此来实现教师之间教学思考的交流与分享。

4.《课改田园》搭桥梁。《课改田园》月刊由同年级段教师合作完成,它是教研组之间相互展示、相互交流课改收获和经验的桥梁。

5.网络互动传信息。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不仅鼓励教师从网上查找下载有关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料,同时也积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自由地在新思考网站、播种者网站上交流学习收获。通过网上互助和信息传递,扩大教师的研究领域,分享研究的快乐。

同伴的力量是无穷的,交流平台这五个点的确立,目的就是要让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更直截了当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种合作的默契和竞争的动力。

三、搭建实践平台――使教师在实践研究中得到磨炼和提升

在实践平台上注重3点建设。

1.注重抓好“同组同讲一个课例的多次研讨”活动。

2.注重抓好“开放课”活动。我们每学期搞一次教师全员参与的全体学生家长参加的“开放课”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强调的是:人人作课,个个登台。不仅为优秀教师提供了展示锻炼的舞台,还为那些不愿登台、不敢登台、课改滞后的教师敲响了警钟。

3.注重抓好“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每个教研组每学期都要准备一节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课,向学校展示课改成果,以此来提高教研组整体研究的合力,促进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通过学习教师课改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交流提高了观念认识,加深了同事间的感情,通过实践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可以说加强校本教研不仅促进了课改,同事也提升了教师们的品味,真可谓一箭双雕。

校本教学第3篇

根据教育局的指示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教学领导对本学区的校本教研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确定了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规范学生学习行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大主题的土顶学区校本工作方案。

按照方案的部署,全学区深入广泛地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下面就本学期的校本教研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建立了组织研讨体系,搭建了交流平台。

为使校本教研工作扎实有序地进行,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学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宏观上的组织调控,微观上的督察和指导。按年级分学科成立了15个中心教研组,以骨干教师为组长,具体负责和承担本组的校本教研工作。

5月份,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站,骨干教师注册了教师博客,建立了教师博客群,搭建了网上交流研讨的平台。如今在网上还交流了12篇校本教研阶段性成果材料,多篇教学反思,教学叙事等。

校园网站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交流的积极性,使教师间的进步与提高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反思课堂教学,提炼研究主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校于4月20日召开了学科教研组会,会上布置了各学科反思教学,查找因素,提炼主题的任务,经各学科组长的筛选,各年级分学科确定了15个校本教研主题,为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迈出了第一步。

三、渐行渐进,开展了课题研究

确定了主题,便进入了校本教研的实质阶段该阶段,我们通过课例研讨来验证的可行性,主要方式是每个组在课堂教学当中实践主题,为主题研讨提供话题资料,从4月29日起至6月8日,我们先后进行四个学科,13节课的课例研究,做课的教师均为各个学科的组长,先由骨干组长做示范性研讨。在前几次的课例研讨中,校长王艳春亲自参与听课研讨,并对校本教研的理解,操作方式等做了详细的指导,为进一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奠定了基础。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全体教师边学习边实践摸索,进而有所感悟和体会,逐渐形成策略,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全体教师明晰了什么是校本教研,如何围绕主题开展行动研究,由听、评课的不知所云,到抓住主题,有计划性的研讨,有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四、且行且思,形成初步策略

通过课例研讨,每一位教师都对本组的主题有了深刻的思考和实践,并且都具有不同的见解和做法,在组长的组织下,经过疏理和整合,形成了针对主题的初步策略并形成材料发布在校园网站中以进一步的实践和认证,例如《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对照文”在习作指导中的作用》等等。通过研讨,我们也发现个别主题的提出与确立还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课例研究,觉得题目过大,而且空泛,有些无从下手,课例中无法明确体现,因此,在下步活动中,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五、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调动了教师自主提高的积极性,活动中,既有了对新课标的重温与领会,又有了对教材的解读,更可喜的是教师的专业情意,得以提升,特别是青年教师和新聘任的教师,那种参与的热情,和渴望成长的愿望着实令人感动。例如村小中瓦房小学王美娇、太阳小学王焱、三到小学李志国等年轻教师,责任心与使命感溢于言表之中,而那些中青年教师,虽然接受这种教研形式有些为难,但他们那宝贵的教学经验都为校本教研增添了光彩,解除了许多年轻教师心中的困惑。例如,长炮小学的段秀梅老师,一面山小学的刘文波老师……等等,成为校本教研的支撑为量。

六、校本教研,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法学法中的问题和困惑,而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例研讨及形成的初步策略来看,校本教研对于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是有效的。例如,对于“对照”文在作文指导中作用的研究,利用“对照文”使学生通过对照和比较,明确了习作主题,选材,潜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存在的不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加以修改和提高,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掌握了习作修改的方法,提高了习作的水平。

例如:对于“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课堂实效”主题的研究,设计语言文字训练点,使之贯穿于课堂始终,渗透于各个环节之处,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课文的感悟与理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感悟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了《亡羊补牢》的情境,懂得《亡羊补牢》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同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了一步台阶。

校本教学第4篇

坚持教育三个面向方针,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与教学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新课程理论,并及时发现,解决课改中的问题,以教研促教改。校本培训和教研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需要。

二、学校校本培训与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丁盐生

副组长:汤昌珍(语文组)刁以东(数学组)

成员:丁江华丁明芳丁荣康招君汤新萍黄瑞萍丁莉丁法龙丁荷平丁桂华钟有娣等

三、工作的整体思路

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是教学教研的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因此,要搞好校本培训及科研,就必须立足本校,依靠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改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要切实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群众讨论,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逐步形成专题研究。

四、校本培训与教研的主要内容

校本培训内容:

基础教育科研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体系研究;评价体系研究;综合课教师的培训;经验交流;对策研究。

校本教研

1、要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实际问题,加强教学反思,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讨论,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

3、教研组要切实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重实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率作为主要标准。

4、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5、重视校本教研,综合实践等薄弱课程的开发研究,力争使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成为我校课改的新亮点。

6、加强学科评价研究。

五、主要措施

1、各教研组要根据本组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本组校本培训和教研计划,计划要突出实际研究。

2、教师本人要突出本学期个人校本培训及教研计划,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确定自己本学期教研的主要活动。

3、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主组织管理,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开始试行多人备课。多人备课是多人智慧的结晶,在使用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做必要充实完善,反对不切实际,不加修改的懒汉作风,教师对多人备课的再创新,以此为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究和比赛活动。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1-2次示范课。每个教研组每月组织集中业务学习一次。学校组织开展教学比赛活动。

5、大力开展十个一活动,每位教师在一堂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6、开展全方位的学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形式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7、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分类指导。

六、工作历

三月份

1、随堂听课。

2、教研组长会议,教研组分组制定活动计划。

3、开展教研活动。

4、改革备课方法,试行多人备课制度。

5、推荐教师参加乡中心小学组织的课堂教学大赛。

四月份

1、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2、推荐教师参加教案设计大赛。

3、开展学生兴趣学习小组活动。

4、认真实施“十个一”教育教学活动。

5、师生共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6、教学经验交流会

五月份

1、参加乡中心小学举行的业务理论考试。

2、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3、第一届课堂评优决赛。

4、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

六月份版权所有

1、收集学科论文

2、对课题实施情况、校本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评价

校本教学第5篇

1.形势。“五严”规定,表现了政府的一种维护教育公平态度,反映了社会的一种心声,折射了教育正回归本源。从现实看,“五严”规定的落实要较真,省、市督查不含糊,要克服侥幸心理。

2.困境。在“五严”规定下,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挑战更为明显。原有近十年的复习应考模式与教学管理打破,学科课程内容没有减少,教学要求暂时没有降低,教学时间长度严重缩水,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否适应当前教学时间明显压缩后的情形,能否改变以往知识性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非常关键。同时,严格了区域性统一质量调研次数,禁止了学科排名以后,学科教研的工作内容调整能否及时跟进,如何落实质量监控,值得思考。

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规划与领导力不领先。

2.教学的整体工作谋划不超前。

3.课堂的问题诊断能力不厚实。

通常,课堂无效、低效的表征:①目标不明确(虚化);②内容不集中(泛化);③活动形式化(表层化);④反馈不及时(缺乏针对性);⑤课堂纪律混乱(无序状态);⑥设问无指向性(难以激活思维)

4.教学的后续跟进指导不及时。

5. 教学常规管理执行力不到位。比如:备课落实,试卷评讲,作业批改,差生辅导。

实施优质教学的着力点在何处

1. 加强学科的课程领导

一要重视学校课程结构与体系的建构;二要重视课程计划的制定;三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四要重视学科课程资源的建设。

2. 强化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

建立“自学――问题――精讲――精练”模式,建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主体性课堂,真正落实“六不讲”,即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看懂的教学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学生讨论后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教师讲不清楚的不讲。总之,要引导教师精细化备课,关注教学的过程设计,切实提高45分钟效率。具体说,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有效性。

一是目标编制的科学性: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以及课时目标的校本化,课堂学习前,每个学生都知道每一节的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目的明确化。

二是方法选择的多样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价值取向,来确定和选择适合本课时的教与学的方法。

三是资源共享的协作化:组内的分专题资源准备,在校本教研时集体分享和再造。

四是课前诊断的前置性:有效的教学始于开始知道和教学的起点,明确了教学的归宿。要坚持每课的学情诊断,突出关注学生的潜在状态,以及潜在的可能状态,即最近发展区,通过诊断发现学生新授课前的知识性目标的缺失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更为明确。

五是课堂交流的民主性:课堂教学中,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坚持始终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促进者与帮助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学习进程的主导作用。

六是反馈评价的及时性:每节课,要始终瞄向课时目标,采取多样化的当堂的目标达成检测,可以练习,可以随笔,可以口头背诵等等,必须坚持每节课不少于15分钟的评价与反馈。反馈的形式,可以多样,课中、课尾均可以,让学生每节课也清楚自己的学习效果如何。

七是课后作业的层次性:课后作业不强调整齐划一,坚持突出选择性与层次性。

3.建构校本教研的活动机制

(1)积极建构“五种”教研模式

一是基于岗位练兵,训练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观摩评议”模式。立足平时的教学岗位,扎实训练教学基本功。开展“一课三议”活动,要求:个人自备,组内复备,课堂展示,课后评议,完善再上。这种开课、评课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

二是基于日常教学问题研究的“集体备课”模式。集体备课是打好团体战,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最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恰当的教学要求,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单兵作战。比如,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要求:备课组内重视利用“推磨听课”的制度,落实“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关注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三是基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题研究”模式。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比如,备课组可以围绕一些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大问题,进行归类,确定研究专题,通过研究引领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有力地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

四是基于推广教育教学经验,扩大教科研成果的“交流研讨”模式。每年定期举办学校交流研讨会,推广教育教学经验,扩大教科研成果。例如,举办全校性的“教育教学主题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研究性学习成果交流表彰会”“教学经验总结大会”等。

五是基于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模式。建立“课题带动”制度,鼓励教师以集体或个人方式申报国家、省、市、区及校级教科研课题,让教师们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立足于课堂教学,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困扰个人教学与质量提升关键性问题,并确立为“个人课题”,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既实现个人教学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个人教学经验的系统化与理论化。

(2)落实“走出去,请进来”培训策略

让更多的教师拓展视野,将学习成为自己的专业习惯。学校要努力创设各种学科培训、学习以及学科技能竞赛的机会,通过以赛促训,以会代训,有效促进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的提升。

(3)努力建构学科教学模式与特色

为了实现学科质量的整体推进,应集中学校优势力量,认真研究,科学梳理,努力促使各学科建构符合一个校情与学情的学科教学模式,通过模式的规范,教学结构的优化,整体推进学科质量。

4.落实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

(1)用科学管理规范教学。一是教学管理需要制定一套完善可操作的常规管理制度,是管理的标准,是考核的依据。比如:备课常规、学科课堂教学常规、考试常规、毕业班工作常规等。二是常规管理工作检查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三是常规管理工作检查要科学而富有实效。备课常规要落实,避免形式化,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学校统一备课要求,强化备课流程,检查到位,这是所有教研工作的基础与根本。比如:①实行“免检”与“重点检查”相结合;②检查标准“严中有活,活中求新”。③加强考风考纪与考务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真实性。④建立年级分段管理的基本教学要求,落实初一抓衔接,初二抓分化,初三抓综合。

(2)着眼学科质量强调整体推进。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每个学生的学习档案。试卷批改不过夜,错题分析要到人头。同时,积极谋划、构建学生质量推进的工作流程,即:

课前的指导:养成习惯,明确方法,任务到位。

课上的引导:面向全体,突出主体,解决疑点。

课后的辅导:分类指导,关注难点,跟进及时。

质量的督导:建立档案,着眼发展,关注推进。

(3)建立科学的评教评学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满意度问卷和学生座谈会。

(4)建立教学督导与巡课制度。将课堂教学纳入教学管理的可控的视野之内,充分利用课堂督导改进教学,保证课程落实和教学秩序稳定性。建立教学督导制度是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成立教学督导组或质量监控组,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学部领导为督导组成员、教务处制定“教学督导方案”。主要形式是听课、讲课、交流、抽查备课和学生作业批改,坚持督与导相结合,重在交流。督导结束要形成督导工作报告,在校园网公布督导结果。

(5)毕业班的教学专项管理制度。强化毕业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工作,要集中优势资源,强化常规管理与质量监控,建立毕业班全程管理,流程管理,形成稳定的毕业班管理模式。

教学校长自身的工作使命

1.着力培养三种关键能力

教学校长既是学科教师又是学科领导,担任学科教学的同时要担当引领一个学科组发展的重任,作为学科领导,更要着力强化以下三种能力。

一是学科和学科教学发展规划的制定能力。从一所学校的定位出发,制定学科教学质量目标,只是解决了学科的当前要求。从发展的角度和眼光来看,分析学生以及教师现状,引导全体学科组思考本学科和学科教学的发展前景,具体制定发展规划,着眼未来,为学科和学科教学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更为重要。而这一任务理所当然由教学校长来承担引导作用。

二是学科和学科教学发展规划的执行能力。规划的制定只是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使学科团队中的每个人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路要走出来和走下去,就离不开对规划的落实。于是学科领导的执行力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不仅需要教学校长以身示范,还要将自己的操作思路和方法变成大家的共识,靠团队的力量共同去执行和完善。

三是学科和学科教学的专业判断能力。在任何一个团队中必须有一种起引领作用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认同。学科领导要有非常强的专业判断能力,一定是站在高处和远处表达明确的态度和评价。于是作为学科领导的教学校长可能需要对教育教学全方位地感悟和理解,需要平时多关注多涉及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任何工作,提高自己思考问题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校长作为学科团队的核心,及时对专业的判断可以防止因为文化的不认同而造成的资源内耗,同时具备专业的判断能力,就能够及时发现团队中的闪光点,能够捕捉到团队中的细微变化,或点石成金,让一个好的规划更深入更持久地贯彻下去,真正地带领团队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扮演好五个方面角色

一是做好服务员:要善于采取“走动式”管理,勤倾听、勤调研,平常多到教室、办公室走走,与教师及时沟通想法,认真吸纳好的意见建议,了解教师和学科组在教学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并群策群力,想方设法及时解决,为学科在“减时增效”的工作上,做好教学工作的服务员。

二是做好协调员:做好各学科的计划活动安排和学校教育活动的实施和协调沟通,保障稳定的教学秩序。对于教师间出现的一些矛盾要及时化解,注意发展并维持与学生、教师、家长的积极关系,做好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营造一个温馨的人文环境,保证教师始终保持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激情燃烧的工作状态。

三是做好信息员:各地各科的学科信息与经验及时传递到学科组。

四是做好教练员:制约学科质量提升的节点,要善于带领教师攻坚克难,善于制定整体科学的教学活动安排,让教师沿着既定的轨道和目标有序推进。

五是做好裁判员:对学科教学质量的推进给予充分的关注,坚持“通过数据看问题”,透过数据看变化,依据数据看发展的质量分析思路。重视学科团队的整体捆绑式评价,着眼于、着力于分层推进的推进率和提高率。

3.基于课堂观察的实践反思与后续行为的跟进

教学校长平时要亲近一线,深入课堂,基于课堂的观察,把握第一手信息,并在信息的梳理过程中进行反思,及时确定行为跟进的举措。具体来说,教学校长深入课堂要做到“三个注意”:

(1)注意对校本研修的反思与重建。一是对校本培训课程有效性的反思。学校现有的校本培训课程有哪些?听评课中发现的问题与培训课程有关吗?哪些课程需要重建?二是对校本研修活动有效性的反思。听评课中发现的问题,哪些已经研究过?哪些可以作为下一阶段研修的主题?如果已经研究过,那为何还会出现问题?导致研修活动缺乏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是对学校提供的专业帮助的反思。学校给教师提供了哪些专业帮助?这些帮助能否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作怎样的改进?在反思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讨论:哪些问题是现在可以解决的?解决的途径有哪些?

(2)注意对教学管理制度与运作机制等的反思与重建。对听评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筛选,找出关键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学校确立重点攻关项目,由教学校长或各职能部门领导组织专题研究组,进行集体攻关。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经验借鉴、前期实践总结等,形成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逐步完善学校的相关制度建设。

校本教学第6篇

------校本教研学习心得

实验小学五年数学教研组:玉玲

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已经20多年了。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于是,想当然的,凭着老经验认真上着每一堂课,仔细地批改着每份学生作业。慢慢地发现,数学书里有许多新内容,凭着老经验没法上好了,即使是用以前的“老经验”完成教学,学生也越来越排斥……当书教的越来越疲惫时,当教育理念需要更新时,当信息时代日新月异时,我们这批老教师就迫切需要集思广益,专家的引领,同仁的帮助,以助我们突破瓶颈,转换观念。这些都需要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以学习改变自己,以学习提升自己,以学习来充实自己。于是,我也积极的加入到校本学习中。

2012年秋学期,“首席制主题式”教研活动,在我校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全校教师踊跃参加,积极主动为教研活动献策献力。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虽感觉很忙,对于能力有限的我来说,有时甚至是手忙脚乱,但是经过之后仔细回味,感觉到的是甜,一种成长的美感,一种力量的转化,一种充实的喜悦。可以说是“我参与,我充实。”

每堂教科学研讨课,我积极参与:或认真听,仔细记;或认真选材,共同准备;或深入浅出,找不足,说反思。每一份材料,细心研磨,认真准备,在教学中多次实践,在实践中总结。两个学期校本学习的时间结束了,我由衷觉得时间没白花,我受益匪浅。在此次中心组研讨学习中,每一个年级组的中心发言人讲座都很精彩,在佩服讲座老师博学深思精神的同时,我更关注讲座的内容。对我来说,讲座中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

一、转变思想观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长逐渐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为孩子选择优质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家长的共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跟上时代的发展,不在单纯做知识方面的权威,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教给学生,而应当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做一个能适应社会、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教师。

二、加强学习

孩子喜欢、家长信任的老师,这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并时刻保持那一桶水是活水,是流动的水。在校本学习中,我能多方面学习,取长补短,武装自己。过去不代表未来,要转变观念靠的是学习,不断地学习,以学习来改变自己,以学习来充实自己。本次校本培训,我更强地意识到了自己知识的浅薄。如,尹文老师的教研课在开课前的说课时的新鲜的备课理念,凡荣老师课堂上的大师风范,课后反思中的自我剖析时的高度,薛兴峰老师的沉着冷静,陈伟艳老师的扎实……在这些年轻小专家们面前我多像一只井底之蛙,什么教科研,什么新的备课理念,我都觉得很新鲜,我有了一种很强的危机感,所以学习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使危机有转机,所谓“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于是,我尽量让自己静下心来读书,在学校給我们订的教育教育杂志里,我学习了许多先进的理论知识,同时学习到了很多同仁们的教学经验,慢慢的,我学着把自己学到的运用于平时的教学中,一点一点的实践着,我就像是一个在沙漠中行走的人,看到了绿洲,那份惊喜无语言表。

三、学会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波斯纳也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在以前的工作中,我虽然有过反思,但从来没有很认真地正规地把它当成一项工作去执行,只是在头脑里想想就过了。本学期,在教学中位数时,我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总觉得语犹未尽,课堂上还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课后,我有反复专研教材,又和年级组老师们讨论,还上网多次查找资料,学习专家们的心得体会,观看名师们上课实录……慢慢的也发现,自己在教学时的那些不足,以及怎样改正,于是,又在同年级的其他班试上了一次,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把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言堂”。全面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入到教材中去,去“感悟”和“品味”教材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和“导”能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学效果很好。我明,白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而且必须要时时学会总结反思,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校本教学第7篇

关键词: 中学科学 校本化教学 误区 教材教法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新课程要求,勇于改革和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优质课,但是课堂教学的成绩不容否定。教师每天都要经历不同时间的课堂45分钟,怎样在这45分钟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发挥自身的才智所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真正使45分钟的能与量得以充分体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一、当前对课堂教学认识的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有人认为,好的课堂表现就是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按规定完成授课内容,学生也能认真听讲、较好回答问题。教师完成了任务,学生也获得了知识。

误区之二: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在教师的监督之下,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师通过讲解当场解决问题。

误区之三: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有讨论的课才是好课,进行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才好。

误区之四:为了增强生动性和直观性,教师教学应该大量使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

二、处理好“教材教法”的校本化教学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指出: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校本化教学旨在以教师的“自由”(不是教师本位自由)和创意的教育实践为基础,依托教育哲学思想,从科学学科的功能(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出发,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供反馈信息,加以诊断、总结,提出修改教材合理化建议。其目的是为了推进课堂教学革新,提升教师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材更富有“现代化”和“人性味”。

1.活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新课程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提升教学情境的适用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根据教学内容,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设计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同时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困惑为出发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兴趣点、生长点。自然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探求新知,运用提问、操作、演示或实验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如:将四个阻值分别为150欧姆、75欧姆、75欧姆、15欧姆的导体并联后,其总电阻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根据1/R=1/R1+1/R2+1/R3+1/R4,求得R=10欧姆。但个别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将R2和R3均看成各由两个150欧姆的电阻并联,将R4看作成由十个15欧姆的电阻并联,从而很快算出R=R1/N=150/15=10欧姆。再如我们可以根据季节时令来合理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顺序,把《各种各样的花》、《花的构造》安排在百花争艳的三月份,让学生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这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掌握花的共同特点,了解花的构造,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区别。再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如《蜗牛》中蜗牛没有脚却怎么能在地上走?《蚂蚁》中的蚂蚁是怎么找到回家的路?等等。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伴随着各种情感进行的,让学生带着最感兴趣的问题学习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科学课堂教学的校本化“探究”

记得章鼎儿老师曾经说过:“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真正的探究活动开始了!多么有价值的‘大课堂意识’!”然而这样的“大课堂意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都是流于形式罢了。

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科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科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且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但以前的自然科学教材中很多的实验都是一个个科学结论的验证,而现在的《科学》更强调在一个个探究的实验中去寻找科学结论。因为随意,所以有时我们就把探究实验变成了验证实验。很多时候有的教师纯粹只是因为教材要求做实验而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还能发挥它的有效性吗?让学生亲历实验和探究的过程,这些理念虽已深入科学教师的心中,然而纯粹的亲历过程也是不够的,我们要追求亲历探究所要达到的目标。以《流动的空气》中用香来观察空气流动情况的实验为例,单纯的经历烧香看烟的过程还不够,我们要让孩子在观察烟的飘散运动中发现空气确实在流动。又如在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课时,课堂上学生围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进行猜测。学生提到了很多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大小,等等。其中前面两个因素是教师所需要的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究的,剩下的因素怎么办?临近下课了,教师说:“其他几个因素到底和摩擦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请大家课后继续研究!”再如在上完《用水测量时间》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装置。在上完《被“种下”的材料》后,大家课后可以回去“播种”信息。在上完诸如《蜗牛》这样的观察小动物的课文后,教师习惯性地加了一句:“大家课后继续去观察!”等等。

“这个问题,大家课后再去研究研究!”像这样的课后延伸已经成了很多教师的“习惯”。它已成了新课改必备的“调味品”。但这种流于形式的、习惯性的课后延伸会有多少的实效呢?每一位科学教师可以自问一下:“我的课后延伸学生响应了吗?我花了多少时间去真正思考课后延伸了?我的所谓的课后延伸只怕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固定格式吧?”这原本应该有助于学生成长的课后延伸活动,在我们科学教师的随意对待下,却变成了不断挫伤孩子积极性的无效延伸活动。

教学中除了优化教学环节外,教师还要注意心境的创设,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科学的热情。学生都是带着一种好奇与向往之心来到中学的,他们虽然基础较差,但都渴望在初中阶段取得理想成绩,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总之,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正视教材及学生存在的问题,善于从实际出发,以务实的态度,适时进行挫折教育,最大热情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石平,邢瑾.课堂教学导课艺术――课前谈话[J].教法研究,2003,(10):34-35.

[2]傅建明.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黄佑生.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J].湖南教育,2005,(1).

[4]张立兵.新课程怎样教.开明出版社,2003.

校本教学第8篇

一、学校教育成本的基本构成

学校教育成本是指提供某种类教育所需要的相应教育服务时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其可分为学校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学校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教学成本(如教职员工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它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务管理成本(如公务费、业务费、助学金、奖学金等)、必要的教学设备运转与维修成本(如教学设施购置费、维修费、水电费等)。这些费用与提供教育服务直接相关,没有这些学校将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

学校间接成本包括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务管理成本之外的行政管理费、公用设备、公务用房(如教学楼、教学设施、图书馆、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基建费、购置费、折旧费以及购买和租赁耐用资产的支出。这些花费与培养学生的关系是间接相关的,没有这些耗费,学校不能提供有效率的教学服务。

二、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成本不单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社会概念,涉及到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加强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投资事实上被当作是国家无偿给予教育单位的福利,教育单位既不存在或很少有自有资金投入,也不承担任何投资风险,更不存在任何意义的亏损或破产的威胁。因此,他们往往不考虑怎样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也无须进行成本核算,因而,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人力资源浪费严重、无偿占用学校资源、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不良现象。鉴于此,学校教育应该实行成本核算,打破学校只计支出不计成本的核算方法,正确归集和控制培养合格人才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使各部门都具有成本意识,真正做到勤俭办学,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使学校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为社会其他资本进入学校创造条件。

(二)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政府拨款

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成本逐年增加,政府的财政支持相对紧缩,学生缴费收入在学校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学生学费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学校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投入应与学生适当交费并举。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首先应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不应将政府的财政负担转嫁给学生和家庭。因此,学校的学费标准应考虑学校教育成本和学生及家庭的支付能力两方面的因素。教育收费的标准主要是由教育成本和教育的社会需求来决定的,因此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确定正确的生均培养成本对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意义重大。

(三)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教育经费紧张是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财、税、费、产、社、基”六个方面。所谓财,就是财政教育拨款;税,就是教育税费;费,就是学费;产,就是校办产业;社,就是社会捐赠;基,就是基金。但本应占主体地位的财政教育拨款的作用越来越弱化,财政拨款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少,名称也由财政拨款转为财政补助收入。此种形势逼迫各学校必须加大自筹经费的力度。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迫使各学校不得不开源节流,成本核算势在必行。各学校教育经费和其他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培养的学生质量是否合格,以及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的确定,为学校间提供了一个可以横向比较办学效益的标准,从而有利于从价值形态评价学校教育的办学效益,使各学校树立起投资与成本核算观念,加强学校的理财意识和学校的财务管理。

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我国学校目前的成本核算还没有真正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基础数据,有些学校有一些数据,也是按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拨款额度折算后再加上很多并非教育成本的项目费用。此外,有些学校即使已经开始进行成本核算,但多多少少还存在一些制度与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一)从制度层面上看

这主要体现在现行学校财务制度与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相背。对于学校这一非营利性组织,我国将其纳入行政事业单位之列,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收支核算而没有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收付实现制对于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存在以下缺陷:1.不能真正体现教育投入和教育成本的配比原则,或者说不能正确反映学校的办学效益,由此导致学校财务报表失真;2.会计人员编制的报表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误导。因为报表里的数据不是按配比原则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现金流入及流出的表象,并不能真正说明教育成本问题。这种按收付实现制所取得收支核算资料与社会各界对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的要求相违背。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将收入和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费用进行配比;二是时间上的配比,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期的费用相配比。

(二)从操作层面上看

1.教育成本计量确认不真实

长期以来,学校对于购建的资产设备支出都是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然而固定资产购建是一次性投入,而且投入金额较大、多年受益。如果将当年固定资产购建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支出,就会造成当年教育成本偏高,不利于准确计算当年的教育成本。

2.会计科目设置不能准确反映各个会计核算期间费用

目前,会计科目设置中按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的项目划分,难以确认教育成本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难以考核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发展变化趋势,不利于分析各个会计时期的成本变化,从而不能合理配置资金。

3.教育成本构成内容不合理

教育事业支出中一直包涵着与学校教学工作无关的项目,如离退休人员支出、已经实行产业后勤社会化服务人员支出以及部分科研项目的支出。为便于准确地进行

教育成本比较分析,离退休人员经费不应列入教育成本核算,应由社会保障部门列支;学校后勤实行社会化后,后勤服务这部分也不应列入教育成本。

4.教育成本风险居高不下,成本核算难度加大

据调查,我国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欠费的情况,欠费几百万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些院校累计已超过千万元,并正以年均约10%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某些学校外省学生(绝大多数也是来自社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只占全校在校生的7%左右,欠费却高达25%左右。在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欠费将使我国学校教育成本不断上升,风险增大,同时也造成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难度加大和核算的不确定性。

四、完善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建议

(一)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通过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实行成本对象化,细分成本项目,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计划与实际比较等比较分析方法,就可找出教育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优化学校资源配置,规范支出范围,改善支出结构,严格支出预算管理,从而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二)建立成本预算管理制度

成本预算管理系统包括预测成本发展趋势、确定目标成本、编制成本预算等。目标成本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也是实行成本管理的目标。目标成本的确定过程,是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的重要方面,对目标成本执行过程的控制,主要是及时计算目标成本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并进行分析和反馈,促使责任单位进行有效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共同完成学校成本管理的总目标。

(三)建立成本绩效评价制度

把目标成本进行分解,使所有成员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对责任人责权范围内的可控成本进行考核,划清责任和恰当地评价并奖励其业绩,有利于分析影响成本的因素,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激励员工主动、自觉地控制成本。

(四)明确成本核算范围

即规定教育事业支出中哪些属于教育成本,哪些不能计入教育成本。约翰斯顿的学校教育成本构成是广义的教育成本,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教育成本,不能作为实际的教育成本。实际的教育成本应该是指实际已经发生且与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能力有关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笔者认为,机会成本、科研支出、学生个人支出和与培养成本无关的支出如校办产业支出、后勤部门实行社会化后的支出、教职工住宅商品化的支出、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支出等都不能列入实际的教育成本。

校本教学第9篇

一、校本教研规章制度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校长负责抓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指导学校教务处与科研室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

2、校级领导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校级领导各负责一个研究课题或子课题,亲自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发现问题修订研究计划。

4、校级领导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科室、教导处等机构的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5、学校按计划确保校本教研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料、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讲课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动,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

二、教研学习制度

1、全体教师要提高参训意识,积极主动参加培训,每次培训要履行签到手续。

2、保证学习时间,按时参加培训,认真记笔记,认真完成培训任务;

3、积极参与研讨活动,讲座时要主动发表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自身能力;

4、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突击,更不准弄虚作假;

5、实行阶段性考核制度,每学完一部分内容都要进行阶段验收,对该阶段验收成绩不合格者,需继续学习,重新考核,直至合格为止。

6、端正学风和考风,自觉维护教师形象;

7、校本培训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

三、教研考勤制度

1、教研不许迟到或者早退,迟到或早退按上班迟到早退处理。

2、要按要求签到,不许让他人代替签到。

3、有正当理由而请假者,要把本次学习内容自己找时间补上。

四、教研质量考评制度

(一)优秀教育案例评析制度

1、选取优秀教育论文、案例编辑成册。

2、学校范围内评析。

3、全员参与,共同评析。

4、评出等级,予以奖励。

(二)校本教研奖励制度

1、物资奖励

发表文章:市级奖励20元、省级30元、部级50元。

2、量化考核奖励

发表文章:校级2分、县级3分、市级5分、省级7分、部级8分。

(三)优秀课改成果展示制度

1、学校定期举办优秀课改成果展示、交流、汇报活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