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财经专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5:39

财经专业

财经专业第1篇

1、财经类专业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人才市场上的热门专业。

2、财经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无论是大型国有、三资企业还是小型民营公司都有不同数量的财经类毕业生的需求,而且受行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影响也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途径越来越宽。比如财经类报刊杂志的不断涌现,一些非专业的综合性报刊在财经问题上大做文章,都需要大批的财经记者,这就为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其他像学校、培训机构也可以成为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途径。

(来源:文章屋网 )

财经专业第2篇

会计专业教学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及综合职业能力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双证融通、三方联动、四阶递进”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围绕双证融通的目标,推行“双证书”制度,即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双证融通”基础上,建立了“三方联动”模式,即由行业协会与中介机构(含中小企业工商联合会、内审协会、事务所、代记账公司等)、中小企业(工商、金融等各类企业)和学校代表组成的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在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指导下,聘请中小企业财务负责人、会计师等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实行课程双负责人制,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双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教学组织与评价五个方面共同推进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三方联动”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形成“四阶递进”的培养过程:第一阶段(第1学期)通过企业认知实习、会计从业资格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第2-4学期)通过大量理实一体课程、单项实训对学生进行岗位单项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第5学期)通过会计综合实训、在校内安信代记账分公司以助手身份跟岗、轮岗对学生进行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第四阶段(第6学期)通过到企业工作的方式、以学习为目的进行顶岗实习、预就业,通过校企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四阶递进的管理的重点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建设和企校共同完成实习管理两个环节。

二、财经类专业群人才共性特质

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无论从服务领域还是工作过程看,财经专业群均具有广泛的关联性,培养人才具有大量共同的特质。市场调研与多年毕业生跟踪表明,我院财经专业群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财经类各类专业首岗人员需求具有许多共同点,各专业升迁岗位也有许多共性要求。“讲诚信、肯吃苦”成为中小企业对各类人才职业素养最普遍的要求,“善沟通、知财务”成为财经类人才基本的职业岗位基础要求,“精核算、精营销、精外贸、精物流”成为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会管理”成为各专业毕业生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快速成长进入升迁岗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财经专业群人才特质的共同点是“讲诚信、肯吃苦、善沟通、知财务、会管理”,这是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专业群的协同共性和特色显现。

三、“三位一体、分层递进”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充分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与行业、企业要求,会计专业构建了“三位一体、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强调适应岗位,课程与岗位相对接;强调课证融通,课程与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分层递进”要求课程模块顺序与学生认知过程相一致、与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相一致。

(一)以就业为导向,对接岗位,课岗一体

会计专业课程模块应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合理组合形成专业课程,安排专业模块与综合实践模块,构建以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二)以行业标准做参照,对接职业证书、课证融通

职业资格证书是行业的入门证书,也是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的标志,只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够从事相应的工作。在课程设计中,根据资格证书的层次与考核要求,尽可能将职业资格的考核内容与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中,同时鼓励学生一人多证。

(三)以学生职业认知为基础,分层递进

会计课程模块由公共素质模块、职业平台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等组成。

(四)项目贯穿、三环紧扣,构建实践教学系统

财经专业第3篇

创业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其要达到的结果标准,既是教学体系设计的依据,又是教育效果评价的导向。因此,对于在创业教育刚起步的财经类院校来说,创业管理教育目标应与发达国家的目标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可以更注重对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对创业生涯的正确理解。具体来说,财经类院校创业管理教育的目标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1.理解创业精神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应理解创业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导向,带给受教育者不是简单的职业选择或规划,而是市场机遇的发现和开发,更是个人潜能的挖掘与人生品质的提升。

2.了解创业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创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认可,更能促进大学生在创业机会识别中有更好的宏观把握。

3.理解创业管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与传统管理教育不同,由于创业管理对企业成长的理解是整体性而非职能化的,因此,创业管理教育的核心内容应基于创业过程的整体管理来设计,提升的是系统管理思考和执行的能力。

4.资源整合能力。传统管理也需要整合资源,但创业管理在资源的整合上更具创新要求。创业管理对资源的理解更注重外部的网络一关系资源,这一资源的整合不仅具有无限潜力,同时也给创业者带来更大的想象和创新空间。创业管理教育要以此为出发点。

5.自我价值发现。创业的重要目的是实现机会的价值最大化,所以,创业管理教育的目标则是要让创业者首先能发现和科学开发自我的潜在价值。

6.掌握管理知识和技能。创业管理教育最后一个目标是传授创业者基本的创业管理知识和技能。创业需要热情,创业管理却需要冷静。这种冷静建立在对创业失败的正确思辨以及风险承担意识上,而管理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思辨的工具和风险承担的自信。

二、创业管理教育的内容体系

构建创业管理教育的内容体系核心在于建立起科学的创业管理教育教学体系。并且,创业管理教育教学体系应紧紧围绕着创业管理教育的目标体系来设置。目前,大多数财经类院校教学体系还是沿袭传统管理教育的设置体系。由于创业管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创业知识与技能传授、创业能力提升及创业综合素质的培育。所以,其教学内容应该围绕“培养成功的创业者或创新者”这个目标而设计,包括“创业精神与意识教育”、“创业知识教育(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及“创业技能教育(实践行为)”三个维度的内容,以此实施财经类院校教育的战略转型。并根据创业管理教育培养的目标,建立起合理的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应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以专业能力特点为导向”的原则来设计。同时应优化创业管理相关教学方案和计划,真正将财经类院校创业管理教育的战略目标实现建立在每一门基本的创业管理相关课程上。

三、创业管理教育方法体系

创业管理教育方法的广泛探索能更有益于创业管理教育的推广,作为有别于传统的管理教育,创业管理教育方法的选择应注重创业活动的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创业过程的整体性。即基于创业整体过程来理解和学习相关的创业管理理念、知识和技能。其二,创业活动的实践性。我们认为,创业管理教育的方法要突破“课堂+课本+讲解”的模式,注重案例和考察,应该在培养问题思考方面下工夫,因此,其核心问题是教学体系的设计。创业管理教育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板块,分别是理论灌输、实践知识、实践行为;而其中创业活动的实践性决定了创业管理教育很难借鉴传统管理教育的成熟方法,综合已有的一些创业教育实践和研究,创业管理的实践教育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创业实习企业基地。以各种性质的合作企业为基地,在企业人员和老师的联合指导下,促使潜在创业者把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践创业的基本技能,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实战创业能力。

2.创业实习中心。由学校或社区提供固定的场所,作为校园“孵化器”,为有潜力的潜在创业者提供相应的创业硬件与软件环境;并由专家提供创业指导。

3.创业社团。由学生为主体组建的正式与非正式组织,这些组织可以有真实的活动场所,也可以是网上的虚拟世界,具有自主性、专业性、经常性、实效性、稳定性等特性。

4.创业实践岗位。指为潜在创业者个体创设的实践岗位。可以是勤工俭学岗位,还可以是企业兼职岗位。这种形式具有个体性、实际性、效益性等特性。通过岗位实践,可以开阔视野、发挥专业技能、提高创业自信能力。

5.大学科技创业园。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的活动场所,又称“孵化器”。创业园通过提供硬件与软件创业环境,吸引具有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师生实施创业实战。

四、创业管理教育的保障体系

1.制度性保障。作为财经类院校创业管理教育实践,首先,应该建立起创业管理教育的相关机构和组织;其次,要制定相应的创业管理教育推进计划,特别是作为一种战略,在教育大纲中融人其内容;最后,把创业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同大学的远景和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

财经专业第4篇

西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于1997年开始本科招生,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1年被批准为四川省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建设基地,2004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的院校。

西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旨在培养掌握会计核算和现代财务理论和方法,具备良好的诚信品德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现代公司制和资本市场环境下财务基本理论和理财方法,具有对企业财务问题的实务操作能力和专业分析能力,能够从事公司理财和资本经营工作,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专业化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招生文理兼收,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初级财务学、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西方财务理论、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分析、企业绩效评估、资产评估学、税收筹划等专业必修课和其他选修课。

(来源:文章屋网 )

财经专业第5篇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财经类专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25日

一、高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掌握规则、依法办事是现代社会人基本的行为规则,更是从事财经工作的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懂经济、懂法律应是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目前在财经类学生的经济法教学中教学质量普遍不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课时有限、学生法律知识基础较薄弱、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庞杂琐碎、教学方法死板单一等方面。

财经类专业涉及面较广,尤其在财经院校中,主要包括以下一些专业:保险专业、金融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会计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等。经济法的教学几乎涉及全部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影响较大。因此,对高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进行改革非常必要。

二、财经类经济法教学中的问题

以笔者所在院校经济法的教学状况,综合其他院校的相关情形,财经法经济法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经济法课时设置不合理。经济法只开一学期,且教学课时一般不会很多(36~54个课时不等),但经济法内容非常繁杂,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财经类学生法律基础薄弱,学生对于法律基础制度如民事权利主体制度、法人制度、财产所有权、债权、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等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往往要花很多时间补充讲授法律基础知识,教师完成教学计划的压力重大。

2、经济法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目标应以应用型、实践型为主,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经济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却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财经专业设置经济法课程的目标考虑,经济法课程的开设并不是学习法条本身,因为法律法规是随着社会实际情况而不断更新的,经济法的学习应当能够让学生对职业生涯中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且能在事前防患于未然,事后能寻求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3、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定位不够准确,专业针对性不强。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未考虑财经类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造成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同一个大纲、相同的进度讲授,无法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相呼应,与专业的切合度不高,使得学生忽视其重要性,经常将经济法当作非专业课对待。

4、教材的专业适用性不强。无论是以前使用的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还是现在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虽能紧密结合会计资格考试的形势,具有实用性,但作为教材,也有一定的缺点:一是内容多、难度大。全书共500多页,虽然章节不是特别多,但每章的内容很多,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多;二是重理论轻实践。这些教材基本通篇都是理论讲解或法条罗列,非常的晦涩难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

5、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的经济法,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课时限制以及学生本身专业知识的缺少,教师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不能进行足够的案例(尤其是视频案例)以及实践案例教学来辅助教学,教师和学生也缺乏实践教学的观念,导致模拟法庭、实地调研等实践教学方式很难开展。导致教学过程枯燥,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6、经济法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改进。财经类经济法教学评价体系普遍比较单一,主要考核方式多是闭卷考试,而笔试注重考查学生对具体概念、特征的记忆和掌握,对于灵活运用要求不太高,不能有效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不求甚解。

三、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实践中经济法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根据财经类专业的需要,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让学生理解立法精神,了解法律的发展趋势,使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锐意进取的人才;(2)经济法是对学生的一种职业道德训练和培养;(3)学生通过经济法学习,能够维护自身权利、保证自己不会有触犯法律法规的违法犯罪行为,并在遇到问题时找到正确、有效的解决途径。

2、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授课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各专业今后涉及的法律问题各有侧重,有的专业(如会计学的执业资格考试)对于法律知识掌握的深度要求也不一致。因此,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有所区别。以会计专业为例,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资格证考试种类繁多,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中级会计、注册会计师等,而在这些资格考试中,经济法都是必考科目。因此,在教学计划上,就应与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否则容易使学生感到学无所用,学习兴趣下降。对于其他专业也是如此,在教学计划上要体现出专业培养特色来。

3、选取适合各授受对象的经济法教材。选用教材要切合实际,要以适用为原则。虽然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内容详尽,但各专业不宜统一使用。而难度适中,分量恰当,有适量案例分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的经济法教材很难找到。

此外,具备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以满足本学校财经专业学生的需求。

4、努力增加经济法课程的课时设置。在学分制体制下,财经专业由于学分总数有限,因此经济法课时有限,教学总体规划不允许扩充经济法的课时量。为了提高经济法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应尽可能通过建立第二课堂的方法来增加经济法潜在的课程时间。例如,让学生进行模拟场景训练。以公司法的学习为例,可以按性别、学习层次、学习能力等标准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团队,让学生模拟公司的设立、运营,设计纠纷解决方案和善后处理最后向教师交付一份工作报告。

5、创新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在紧抓第一课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通过第二课堂来丰富经济法教学的内容。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情景再现以及模拟法庭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实例来丰富第二课堂,让学生进入角色,解决实际问题,如起草合同、尝试根据公司法修改公司章程等。学生通过查阅法规,领会法理,既锻炼了能力,又掌握了经济法理论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6、改进经济法课程考核方式。一方面由于各专业的学习重点不同,经济法不宜统考。建议经济法课程从考试课转为考查课,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来单独制定本课堂的考核内容。掌握所学知识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课程的考核可采用“开卷考试+平时成绩”的方式,比重自定。开卷考试的内容,以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检测学生的经济法应用能力。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1]荣远兰.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路[J].法制与经济,2011.6.

[2]宋平.基于财经类经济法教学目标下的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高教与经济,2009.12.

[3]李运华.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三维模式探讨[J].肇庆学院学报,2009.1.

财经专业第6篇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资源配置方式、教学条件组合形式和教学手段运用范式的综合,是专业教育思想和观念最为集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表述。面对高校扩招,财经类院校应确定“教学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办学思路,而对于财经类院校经济法专业来讲,则应将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定位,即培养具有丰富的法学理论知识,知识面宽,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了突出这一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应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调整课程设置,重组课程结构,注重“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加强通识、通修课程教育,增加财会、金融、管理类必修课程的学习,始终重视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课学时在总学时中的比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企业法律顾问考试、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等全国统一资格考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财经类院校经济法专业办学特色的定位问题

财经类院校经济法专业的建设、发展有赖于办学思路的明确、办学水平的提升、学生管理的加强、办学模式的创新,应特别依托“财经”背景和资源,突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的学科融通性、互补性和学生培养的应用型理念,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知识平台,满足社会对多专业背景人员的需求,将法律知识引入企业管理和资产运作,将金融、管理、财务和法律四大板块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打造精管理通财务善投资懂法律的全才、通才,以清晰的培养目标、特色的教学实践、周到的管理服务,形成具有财经类院校“特色、特长”的法学教育办学体制。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强化学生专业课的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又要使学生掌握诸如人文科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其他知识,可尝试编写特色教材,开办独具特色的精品课程,使主流教学与特色教学结合起来,避免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僵化。只要办学特色定位准确,致力于造就一大批能熟练运用和从容应对市场经济各类法律事务的专业人才,始终坚持法律理论的学习与法律实践的培训相结合、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法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突出大学法学教育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就必将形成特色鲜明的良性办学体制,迎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三、财经类院校经济法专业

“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办学举措财经类院校经济法专业的本科教育,自开办之初,就必然要直面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的困境:以教为本,教师教学难以克服单向性和封闭性,学生学习难以克服被动性、消极性和应付性;学生缺乏从事法律职业所必具综合能力的全面培训,在就业初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挫败感、失落感或与社会、与工作的不适应和不相容感;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对考生侧重理论分析运用能力的检测、注重基本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而法学教育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不相适应。法学是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法学教育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高端教育,经济法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表现为以后从事法律工作的适应能力以及应用法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尤其重要。

(一)切实加强案例教学和观摩教学的力度

在办学举措上应始终注重联系实际的前沿、典型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首先,通过制订辅助的、科学的案例教学计划,成立专门的实验教研室,精选经济法案例教材,加强案例教学的密度和力度,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解剖,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深入的理论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在程序法教学中加强观摩教学力度,通过“送出去”,组织学生到法院观摩审判;“请进来”,选择合适的案例和适当的时机,请法院的资深法官到学校开庭审判,增加学生观摩实际司法审判活动的机会,加深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二)着力探讨“研讨式”、“答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应着力探讨“研讨式”、“答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以弥补传统“灌输式”的不足。“研讨式”教学应选好研讨题目,集中选取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同时授课教师应对该问题胸有成竹、进行过一定深入的研究,学生本身也应具有较完备的法律基础知识,教师在研讨中扮演主持人角色,把握好研讨的方向。由于学术要求较高,这样的研讨活动不宜太多,一个学期一门课程2~3次为宜;相对于“研讨式”教学,“答疑式”教学较便于操作,无须贯穿课堂始终。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授课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也不可能回答所有学生的疑问,而且有些问题本身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授课前一天,可先将学生的问题收集上来,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就学生的满意度来讲,答疑课要取得成功依然有很大难度,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具备用理论即刻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模拟法庭的作用

模拟法庭一直是财经类院校经济法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点和突出亮点,不仅经济法专业学生反响强烈,其他专业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利用模拟法庭,选择典型案例,再现审判过程,加深角色体验,培养应用法律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领会程序法的内涵,是模拟法庭活动的目的和宗旨之所在。应至少建设一座功能齐全,适合民事、行政、刑事审判的模拟法庭,配备相关丰富的资源、资料和设备,除具有律师资格证书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外,还应培养专门的模拟法庭管理人员,使师资力量方面可以通过制订科学的活动计划,进行标准的实务指导;应要求财经类院校经济法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至少各参加一次民事、行政、刑事模拟审判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模拟法庭活动的功用。为了使这些手段制度化而不是随机化,应尽可能的建立起一套对实践教学运用的测评体系,以努力改进与丰富教学体系与方法。

(四)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不定期地参与司法实务工作是经济法专业教学实习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主要选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设立实习基地,正式洽谈签约,举行挂牌事宜,以满足学生专业实习的需要。学生实习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参与调查取证、法庭笔录,草拟调解书、判决书、裁定书等审判法律文书,参与案件的强制执行,包括送达协助执行通知文书等。在法官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系统了解和熟悉立案、审理、判决、上诉、执行程序等案件处理的五大基本程序。在整个过程中,法官与学生对复杂、疑难案件进行讨论、交换意见后,学生将案件带回学校征求专业教师意见,并将教师的意见整理成书面材料,综合自己的想法报告给指导教师,推动法庭多角度地考虑对案件的分析处理。

共建实习基地的实践,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必然使学生增强法律实务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法律思维能力和责任意识大为增强,有力促进校内模拟法庭建设,同时也将为教师提供司法实践材料的直接来源,为双方进行法学科研提供平台,并进一步增强了建设法院实习基地的信心。在实习教学管理上,专业教师通过制订详细的实习教学计划,选择多名能力较强的法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配备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带队教师,撰写详细的实结等方式,必将充分发挥实习教学的作用。

(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调研、法律咨询服务、创办学术期刊等实践活动

专业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调研、法律咨询服务、创办学术期刊等实践活动,及时反映法律以及法学理论的发展动态,撰写专业调研报告,使学生了解社会,用自己的法学知识服务于社会,从中体会到法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知识分析、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考虑组建合同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旨在为已经掌握基本法学理论的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综合实践和理论创新能力。专业实验室不仅对本专业的学生、教师开放,也欢迎本校和兄弟院校的专业教师参观指导,互相交流实验室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经验。

(六)尽快引入“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构建“法律诊所”

财经专业第7篇

【关键词】财经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65万,加上中职毕业生,新增就业人数就达1200万,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有重大意义。

一、就业能力的构成

近年来,由于持续的财经专业热潮,全国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众多,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财经行业的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很多用人单位对财经专业毕业生在学历、经验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成为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在文献阅读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准备、获得和适应新工作的能力,包括就业认知能力、就业行为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三个维度。就业认知能力,包括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和外部认知两个方面。内部认知是指学生在就业意愿、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简历制作、薪酬预期的能力;外部认知是指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薪酬等方面的知晓能力。就业行为能力,主要指学生就业过程中在语言表达、写作、礼仪、面试心理与技巧、抗挫折等方面表现出的能力。就业适应能力,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知识运用、人际关系处理、初期生存能力、工作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为探究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本研究设计了两套问卷:一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制了《财经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二是根据企业走访情况编制了《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能力普遍较好,外部认知能力有待提高

就业认知能力,包括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和外部认知两个方面。内部认知是指学生在就业意愿、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简历制作、薪酬预期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16%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14%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没有学生选择暂不就业;85%的学生的薪酬预期在2000-3000之间;这说明财经类高职毕业生都愿意就业,且对薪酬的预期与社会实际情况比较符合,不好高骛远。95%学生的简历是个人制作完成的,八成的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清晰地认识,所有毕业生都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短期或长期的生涯规划。这得益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总体来看,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能力较好。

外部认知是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薪酬等方面的知晓能力。调查中50%的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式 “不清楚”,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发展有深入了解的学生比例仅占35%,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形式、行业需求的认识亟待提高。学生在选择企业最看重的方面,实习工作经验排在第一,其次是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各类获奖、成绩优异排在最后。但作为企业更关注毕业生在校的综合表现、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是在步入社会后逐渐积累的,反而不是企业对应届生最看重的方面,因此,毕业生对就业的外部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只有更清楚国家的就业政策、企业需求、行业形式,才能更契合企业需求,更容易获得工作。

(二)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就业行为能力整体比较欠缺,尤其表现在就业心理素质方面

就业行为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就业过程中在语言表达、写作、礼仪、面试心理与技巧、抗挫折等方面表现出的能力。你在面试之后最容易出现的遗憾是什么的多项选项题中,34%的学生选择了口才不够,表达不好;50%的学生认为准备不充分,一些问题没有能好好作答;58%的学生选择了不够大胆,没有突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32%的学生存在下意识地做如挠头发,拽衣角等动作;还有32%的学生过于紧张,对题目听和理解不够。这反映出超过三分之一的财经类高职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较欠缺、一半学生面试前的准备不足、大多数学生的面试心理素质不够高。加之高职学生本身在写作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与本科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高职生的就业行为能力是需要值得注意并提高的地方。

在找工作过程中,当屡遭拒绝时,50%的学生选择继续努力,直到找到满意工作为止;30%的学生选择退而求其次,转向其他工作;没有同学选择暂时不找工作。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三)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适应能力较强,但工作抗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就业适应能力,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知识运用、人际关系处理、初期生存能力、工作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高职财经类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业务能力水平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合计分别是85%、72%。这说明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能满足企业需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比较肯定。在对毕业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初期生存能力的调查中,企业的评价较高。在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上,36%的企业认为好,64%的企业认为存在不足;在学生的职业道德的评价上,79%的企业认为好。企业重视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在职业道德上的要求也更高。

在实际工作中,财经类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财经专业知识掌握较好,专业技能比较扎实,能良好处理人际关系,自我定位相对准确,不好高骛远,适应能力较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抗挫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提升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课程优化,以赛促能,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职人才

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培养。学院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和岗位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核心技能开设专业课程,将课程与岗位技能培养密切结合;在教学组织中开设理实一体课程,突出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训练,同时将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训相结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嵌入课程学习中,课程学习与学生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组织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指导学生参与办公应用技能大赛和会计、审计、电子商务、金融等专业技能大赛,精选选手参加省级和部级技能大赛,以赛促能,强化学生手工专业技能和竞赛心理素质,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职人才。

(二)开展财经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财经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校期间,通过营造财经素质养成教育环境,课程设置、主题班会、团组织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实训等形式以及教室、寝室和校园公共环境等行为规范进行财经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经职业人。

开设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职业礼仪、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等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行为能力;开展职业认知、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教育,做好学生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析、人职匹配、明确职业方向,合理选择就业。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融入到学生常规管理的制度中,通过制定检查督促和考核标准,以职业人行为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开展 “最美职业人”、“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精英”等系列活动,模拟职场环境,强化学生“职业人”的意识。开展优秀毕业生职业典型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通过订单班培养、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经职业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三)多通道实践,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可以在社会实践、职场体验、中期实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得到直接锻炼。首先,可以在大一阶段开展专业认知和社会实践,深入企业认知专业岗位和职业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兼职,提前体验职业要求和职场生活;在大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中期实习,了解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所学知识的差别,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在大三阶段开展多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模拟职场环境,以职业人身份参与实践,实现学校与职场的无缝对接,为走向职场热身。

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加快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岗位,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式、企业需求有更好的了解,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提升的空间,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四)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欠缺,在校开设创业指导培训、SYB创业课程培训和开设大学生创业园,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鼓励毕业生创新创业。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思想与观念,加强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如开展SYB创业课程培训、校内建设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践和教师带队,学生参与部级、省级的创新创业大赛、邀请创业成功和失败的企业家进行经验与教训的分享,帮助学生自觉地做出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选择。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大背景下,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既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加快毕业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此外,高职财经类毕业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主动学习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形式、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储备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和必要的职业技能,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弥补完善,才能在就业的大军中找到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建如,邓峰.院校培养、企业顶岗与高职生就业能力增强[J].高等教育研究,2014(4):4352

[2]陈佩华.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培养[J].职教论坛,2012(32):103105

[3]金昕.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先创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37240

[4]金宏伟,李常香,杜才平.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与社会需求的差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98100

[5]周丽娟.财经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与对策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3):7477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4―2016年人文社科类重点课题:《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研究》(课题编号:14SA02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财经专业第8篇

鉴于当今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结合东北财经大学法学教学现状和法学院自身特点,为全面掌握我校法学毕业生对法学教学过程中的意见,为法学院教学改革提供建议并且象。一方面该部分毕业生相较于后几届毕业生具有了足够的工作实践经验,能够提供更为中肯的法学教学建议。同时另一方面又不会由于毕业时间过早而不熟悉现今我校法学教学的变化。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问卷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15份,其中回收20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有效率100%。本次调查内容比较翔实,其中基本信息涉及被调查者的毕业年份和目前工作单位。基本问卷共设计有23道问题,从被调查者对自己目前工作的一系列评价、对在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本科学习期间的评价及对自身能力的评估等角度来设计。具体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您自己觉得,与同事相比在工作中最明显的3个方面优势是有超过50%的毕业生对自己在学校培养出来的学习研究能力表示了充分的肯定。37.1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团队精神和文字表达能力与同事相比更具有明显的优势。另外,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被很多毕业生认为是明显优势在工作过程中。

2.东财法学毕业生最有待加强培养的3个方面是在这个调查问题中,我们发现有将近一半的毕业生们希望学校加强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有34.29%的毕业生认为母校法学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培养和提高,有31.43%的毕业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3.您的工作单位认为您尚待加强的3个方面是通过调查我们从上述图表可以发现有以下几项能力被用人单位认为东财法学毕业生需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37.14%)、创新能力(34.29%)、学习研究能力和理论能力(28.57%)和口头表达能力(25.71%)。

4.您认为在东北财经大学的下列哪3项活动对您现在的工作帮助最大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认为学校法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对他们从事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有57.14%的毕业生选择了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这两个选项,40%的毕业生也认为学校举办的讲座对他们的工作有一定帮助。

二、思考与建议

中国高等法律院校的本科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学科教育,是一种法律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即一种通识教育。它是法律人才宏观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律职业形成的重要基础。基于上述对毕业生的毕业工作去向的统计和对调查问卷的细致分析,项目组针对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现行法学教学机制改革提出如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推行均衡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计划当前法学教学应适当增加实务性法律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审判实践中的案例,以法律法规的具体运用和司法实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主,指导学生们将所学法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司法实践中。

(二)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采取问答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手段,尽量减少填鸭式的教学,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法律推理能力;通过模拟法庭等形式,使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应变能力;有组织学生尝试起草各类合同、文书,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财经专业第9篇

一、财经报道的专业化是大众化的基础

纵观国外财经媒体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专业化是财经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这里,专业化的内涵包括:新闻信息选择、与提供的专业性;新闻信息分析的专业性;新闻信息服务方式的专业性。

在这三者中,信息选择、提供的专业性仅仅是财经媒体一个基本要求。在一个信息资源如此丰富的时代,对于媒体的竞争来说,最重要的可能不是你提供了什么信息,而是你以什么方式提供、处理或整合这些信息。以对路透社形成强大竞争力的彭博资讯为例,作为一个发展历史不长的信息服务公司,彭博资讯在全球约70亿美元的数据终端市场中占据了25亿美元份额,2004年它在金融数据市场的销售收入首次超过了路透社。正是在信息提供和整合方式的专业性上,彭博建立了其相对于路透社和道琼斯的优势。

除了信息提供与服务方式的专业性之外,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权威判断的能力是财经媒体真正获得影响力的基础。比如,《金融时报》每年要出版大约200期《金融时报调研》系列,该系列成为国际商界精英的重要信息来源。《日本经济新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成立了“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日经广告研究所”等经济研究调查机构,以专业经济研究为依托,向国内外金融、企业和商业界提供各种权威的经济信息与动向的分析。道琼斯提供的分析工具则是“道琼斯指数”,依靠其指数系列,道琼斯建立起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专业化是财经新闻报道的立足之本。纵观国外财经报纸的发展情况,就可以发现专业化对于财经新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其中,对新闻信息的分析是专业化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财经报纸对新闻信息判断的独特方式。一旦忽略了财经新闻专业化的根基,就将使报道失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散落于各种纷繁庞杂的信息海洋中。专业化的内涵主要包括财经新闻报道选择和的专业性,财经新闻报道分析的专业性以及财经新闻报道服务方式的专业性。这三者有一个从低端到高端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财经新闻报道从易到难逐步深化的特点。

在财经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选择专业性的报道和提供专业化的分析已经成为必修课,或者说已经达到白热化竞争阶段了。在大家的信息来源同质化的情况下,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光靠选择信息和专业分析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也不能体现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以什么方式处理和整合这些信息就成为别人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错位竞争才能使各个财经媒体拥有自己独特而稳定的受众群。以世界三大财经日报为例,它们各自面向世界的报道特点非常鲜明,从而很好的占领了自己稳定的市场分额。

二、大众化是财经媒体优势的扩展

什么是财经媒体的大众化?首先,财经媒体的受众应该面向整个大众市场,而不是仅仅集中于少数专业人士;其次,财经媒体报道的内容不仅涉及到商业、金融、财经方面,而且也可以涉及到政治、社会等领域。这不仅是由于广义的经济与政治和社会之间关联的不可分性,而且是由于财经媒体在追求专业市场的同时最大限度争取大众覆盖的一种手段;第三,财经媒体必须找到恰当的新闻写作与表达方式,以便使这些新闻信息易于为大众所理解。

在建立一定的专业优势之后,向大众领域拓展是国内外财经媒体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财经媒体的受众如果仅仅集中于少数专业人士,而忽视应该整个大众市场,无论是从其报道领域来说,还是从报道角度来说都过于狭隘。另一方面财经媒体报道的内容不仅涉及到商业、金融、财经方面,而且也可以涉及到政治、社会等领域。广义的经济与政治和社会之间关联的不可分,一些时政要闻往往也成为财经报道与之相关的重要信息点。财经媒体必须以深入浅出新闻写作与表达方式,以便使这些新闻信息易于为大众所理解。

《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以经济为中心,但报道范围涉及政治、文化、社会、体育,甚至刊登小说。它以超过400万份的发行量稳居世界财经类报纸发行量的首位,这一点仅仅靠专业市场是无法做到的。1882年道琼斯公司成立之时,面向的客户群体只是纽约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通过给市场参与者分发市场快讯以及后来推出的市场评论简报,道琼斯形成了其两大业务《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通讯社。为扩大读者队伍,《华尔街日报》进行过多次重大改革,定位经历了从“投资者的报纸”―“公司报纸”―“商人报纸”―“大众报纸”的变化过程。它的报道范围也一直处在不断拓展中,从资本市场发展到货币与投资,再扩大到健康、技术、媒体和销售业公司的新闻,又深入到个人金融、旅行、电子、汽车、天气预报和体育等领域。现在它的读者更广,连中学生、教师都包括在内。可以说,“《华尔街日报》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报道范围不断扩大、报道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定位从专业化到大众化的过程。

三、大众化和专业化是需要相互结合的对立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