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术道德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24 04:13:54

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教育第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提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只对金钱感兴趣,人们总是以经济地位的高低来进行评价,而思想道德总是被忽略。尽管国家教育政策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一大部分人根本不管什么社会道德,简直就是有钱就是爷,于是不顾道德的约束,违背常理的道德作风,干些不合情理的、违背良心的、与社会不相融的事情。其实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在获得各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使其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尊敬父母之念,关心他人之情,热爱人民生活之趣,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将思想品德教育抓真抓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在他们的心底生根结果。小学美术教学课程同样也担负着这个重托。我想从以下几个美术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思想教育

孩子从生下两三岁时,对一些小鸟、小鸭等小动物都感到好奇,有时候跟着大人在地上圈来画去,感觉很有趣;到了青少年时期,大多数孩子也都喜欢写写画画,更多的孩子(尤其是一、二年级段学生)对手中带有颜色的画笔更感兴趣,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有体会,很多孩子非常喜欢上美术课,他们也特别欣赏自己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哪怕是很不像样子)。基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中入手,严格要求。在抓好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取得好成绩,树立自信心,为班级增光,为学校增光,将来为祖国争光,培养自信心,荣誉感,自豪感,坚定信念。在理论教学中,我让同学们识别不同的颜色并讲出他们各自对每种颜色喜爱的感受。红、黄、蓝等每种颜色对同学们反应是不同的,有的人想到蔚蓝色的大海,有的人想到硕果累累的秋天,有的同学看到红色想到了红领巾和血,此时我便及时抓住这点,联系着讲了红旗、红领巾、为人民利益牺牲的革命先烈等大家熟知的故事。讲红色是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具有顽强旺盛生命活力的色彩,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讲解,其实在理论教学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思想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一次机会。

二、在欣赏课教学中对品德思想的教育引导,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品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正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比如,在五、六年级的欣赏课中,由于年级高一些,学生的视野相对开阔一些,安排这些课程可更胆大些,所以我更多地收集了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56个民族大团结画,还有中国画家及作品。像齐白石的《祖国万岁》,徐悲鸿的《风雨鸡鸣》等,《风雨鸡鸣》这幅画构图简洁大方,用墨浓淡、虚实处理得当,栩栩如生的雄鸡神态昂首站立在风雨吹落之地,面向东方引吭高歌,大家都知道雄鸡往往是迎接黎明到来时才去鸣叫,而作者将雄鸡画在风雨之日鸣叫,暗示着当时黑暗的旧中国就要过去,表达了作者对光明追求的强烈向往之情。这样不仅使学生看到画中高唱的雄鸡,而且也理解了作者的深刻寓意,激发了人们奋起自强的勇气,以此唤起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中华民族的艺术是悠久的,在课堂上让学生讲出自己所见所闻的我们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伟大作品,剖析作品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使学生的思想与之相交融,由此产生共鸣,使爱国主义思想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升华、结晶。

三、在创作课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创作的作品内容往往是他们自己在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比如《堆雪人》《划船》等,对这些作品我采取几个方面的不同引导,使学生明确爱祖国、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这些都是高尚的思想品德,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这样思想道德教育就得到了具体体现。我在确定《我帮妈妈做家务》

《假如我在敬老院工作》等这样的一些命题时,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命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好孩子,最后我总结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小事,帮老人做件善事,让我们把言行付诸行动。通过这些命题画的创作使学生懂得要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百贤孝为先的道理。有时尽管收到的效果不是百分之百,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教育引导,就会使这种思想的传播与影响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民大众的关爱与支持,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使道德教育在整个社会起到积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随着十会议的胜利召开,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会议精神为契机,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干足干实,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把基本的道德思想教育贯彻到教学当中去,使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锦文.当好课堂“主持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美术课教学效果[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

学术道德教育第2篇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学术道德教育 德育人文关怀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学生学术失信事件频发使其学术道德受到质疑。造成学术失信的原因包括功利化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考评机制过于看重科研成果等,但最本质的原因应归结为高校学生学术道德水平较低,因此高校针对学生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应是解决学术失信问题的重要手段。

学术道德包括诚信、责任等方面,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责任是搞好学术研究的保障。学术道德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高校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使学生认知学术道德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信念指导实践的活动过程。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内容离不开人文关怀理念。德育人文关怀强调尊重关心人的精神需要、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对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人文关怀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联系

德育人文关怀理念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在属性及主要内容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学术道德教育与在德育人文关怀理念属性上具有密切联系。学术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属于德育的范畴。而德育人文关怀则是一种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德育中的新型理念,对于强化德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说两者是内容与手段的关系,恰当的手段有利于内容的实现。

其次,德育人文关怀内涵与学术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向契合。学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及法律法规教育。诚信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科研全过程中自觉秉承诚实守信的原则,严谨求实地获得学术成果。诚信教育是对学生的精神品位、心灵世界的教育,德育人文关怀以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陶冶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主要内容与学术道德教育中的诚信教育内涵相契合。责任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学术成果的享受者必须且有能力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负责。责任意识是对学生学术主体意识的培养,德育人文关怀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与学术道德教育的责任教育内涵相契合。法律法规教育的目的并不仅是促使学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价值观,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科研事业的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与德育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相契合。

三、依托德育人文关怀进行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关注学生迫切需求,协助学生提高学术水平。

专业学术水平有限,达不到学校要求是部分学生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先处理好这一问题,积极采用多种方法协助学生提高专业学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术道德教育的效果。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结成以导师为中心、高年级帮助低年级、优秀生带动普通生的学术引领小组提高学生的学术平均水平。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擅长的理论知识对其学术研究的方向或主题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尽可能提供有利资源,助其进步。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结对、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结对,通过开座谈会、私下交流等形式将自身经验、感受传达给需要帮助的对象,这样既能关注导师所关注不到的问题,又能帮助学生通过较为轻松的交朋友的方式尽快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术水平。

(二)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强化学生在学术中的主体意识。

德育人文关怀的目标理念是主体建构,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术道德教育中采用榜样示范方式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在学术中主体地位的作用。榜样包括三个层面:名人伟人、导师及优秀同辈人。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敬业的优良传统,通过观看电影、阅读传记、召开读书分享会、茶话会等多种形式了解钱学森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历程,感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让学生意识到遵守学术道德不仅是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负责,更是对祖国的发展负责,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导师是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重要角色,因此要充分发挥导师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只有导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导师的个人魅力是最有力的学术道德教育方式。此外,由于同辈人之间最容易形成有效的沟通,因此,充分发挥同辈人群体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掌握学术研究的有效方法,更切实地落实学术道德教育。

(三)以高奖励与重惩罚相结合的规定为契机促进学生学术德育内化。

学校对于学生真正的学术成果应当给予较高的物质及精神奖励,同时也要对学术失信行为进行极为严厉的惩罚。高奖励与重惩罚相结合的学术规定可以较有效地激励优秀学术成果的产生、遏制学术失信的现象,但根据德育人文关怀回归生活的实践理念,规范学生行为并不是学术规定的最终目的,其终极目标是将学术道德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选择,即在没有规定的强制要求下,学生也能主动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诚信负责地开展学术活动,将学术道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尽管这将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坚守规则,最终可以实现学术道德的内化。

高校学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提升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有赖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日益发展。根据德育人文关怀与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将德育人文关怀切实融入高校学术道德教育中是强化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艳.关于研究生学术失信治理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2):88-91.

[2]王学风.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德育,2008(1):45-48.

[3]赵琴琴.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刍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3):199-202.

学术道德教育第3篇

一、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美术教材中绘画课较多,有的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显而易见,有的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例如,在素描教学中需要画正方体,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总结方形的外型特点:四条直边,四个直角,方方正正。然后告诉学生做人也要站得直,堂堂正正,踏踏实实,不干坏事。当然,我们不应该死板地去要求学生,而是顺其自然地让学生接受。因为尚未成熟的学生往往比较顽皮淘气,他们一般难以接受成人的说教和约束,因此教师不能用空洞的说教,更不能采用强制性的措施,而应该借助于一定的教育媒介诉诸于学生的感官、情感和心灵,使他们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心灵上得到陶冶。

二、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渗透德育

有一次,我上的是水粉临摹课,课间需要换水。我在换水的时候为了节约用水,于是利用已经用过的水去洗水粉盒,最后再用清水。在上课的时候,等到学生都坐好后,我告诉了他们我的想法,希望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而且希望他们不只是在学校里要这样,在哪里都应该这样,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课后发现学生们真的好了很多。

还有,有一天风特别大,我注意到很多学生没有顺手关门,门不时地被风吹的砰砰响。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了“门流泪了”四个大字,刚开始还有学生毫不在意地笑了,我当时说假如他们是这个被摔的门会怎么想,他们便开始认真思考该怎么做了。等到下课时,再听不到门被摔的声音了。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接受了品德教育,让人感到欣慰,所以我认为所谓美,实际上就是德的外化形象,一个人的美感,往往能唤起他的道德觉悟。利用美术教育,选择合适的方法,不仅对学生的道德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让许多美术教师在实践中领悟到了学生的真情。

三、在美术的实际运用活动中渗透德育

教学实践中和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不喜欢游戏、不爱听故事、不爱动笔画的学生,这似乎是学生的天性,这种天性,是人类审美形象与审美行为的综合。所以轻松、自如的活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绘画课业中的写生课是同学们比较喜欢的一种课业形式,抓住他们这一心理倾向,带同学们去户外描绘家乡的风光,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艺术美,现在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通过写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爱国之情必定也会油然而生。

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是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可以在美术的实际运用活动中渗透德育,我的一个学生曾说:“我以前认为打扮得好看和长得好看才是一种美,现在我明白了美是多样的……美,它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我要在生活中去追求真正的个性美,展示生命的价值,创造美丽的人生。”在美育教育的成功范例中,教师基于自身对美的深刻的认识和感受,致力于塑造学生的个性美,引导学生去创造美丽的人生,通过美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文化科学知识使人美”。正是潜移默化的美术教育使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学生们在进步。

学术道德教育第4篇

关键词:专业史学 专业史学教育 学术品德 学术品格

学术界存在的学术腐败行为,使学术规范建设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时断时续,对于科研浮躁、缺少学术创新和学术腐败已成为学界的一致评价,并被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但讨论的问题还过于浅泛和抽象,对各学科具体的规范化问题虽有涉及,但尚有待深入。而对其处理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均为社会舆论谴责、行政和刑事处罚等他律方式,显系事后堵塞和纠偏之举。本文试从专业史学教育角度,通过建立与完善专业史学教育,弘扬优秀的学术研究传统,以此通过教育引导、内化于心的过程,遏制学术浮躁和腐败之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一、专业史学教育概述

(一)专业史学教育的涵义专业史学教育是专业史学与教育两个概念的组合。(1)专业史学的涵义。史学是社会科学中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是史学的根本特点和根本优势。史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概述史学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史学概论,研究史学本身之发展的史学史,研究史料及其运用方法的史料学等。专业史学是历史学科与其它专业学科的结合(如会计史、经济史、财政史、金融史,文学史等),属于跨专业的交叉学科,是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专业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为其研究对象,探讨专业的历史的连续性,力图揭示专业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专业史学由于其特殊性而被人们提出来单独研究。(2)教育的涵义。专业史学教育概念是教育的属概念,具有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促进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从本质上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强调在注重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身体、道德、审美、情感、态度、品格、价值观、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在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强调过程与方法、道德情感态度、品格与价值观。教育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受教育者知识、能力、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3)专业史学教育的内涵。专业史学教育则是侧重于传播各专业学科不同历史时期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以培养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是从历史的视角传播各专业的成果、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和塑造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其同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史学教育泛指形成和发展各种专业学科史学的传播活动;狭义的专业史学教育主要指通过学校传播各专业史学发生、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对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施加影响活动。

(二)专业史学教育的内容、目的与方法在内容与目的上,专业史学教育应兼顾专业史学教育的学术性和社会性,分层次培养高质量专业史学人才,建立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生的系统培养模式,本科生教育应以基础知识为主,硕士生主要指导其研究方法,而博士研究生教学则应侧重于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每一阶段都应体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从专业史学学习中自觉形成和主动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实事求是、严谨扎实、承前启后、代代相传,创新始于继承。在方法上,专业史学教育将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传播相关专业知识,坚持古今中外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方法,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注重的原则是一个中心:以人格、人德教育为中心;三个结合: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和培养素质三结合。

二、专业史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一)专业史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学术界流行一句顺口溜:“解放了哲学,活跃了文学,繁荣了经济学,沉默了史学。”史学界的忧患意识相当强烈,“史学危机”影响了专业史学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1)史学的政治功能边缘化,专业史学教育沦落为可有可无。1949年至1979年,因为政治的需要,在历次运动中,史学都活跃其中。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史学的政治功能日益弱化、边缘化,史学对于政治生活和市场经济似乎无用武之地,史学有何社会功能,学科内外产生疑惑。在市场经济思潮下,因为史学不像经济学、法学、金融学等社会科学与现实的关系紧密,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进而影响了专业史学教育的开展。专业史学教育的伦理教育功能、经验借鉴功能、文化积累与传播的功能、对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功能以及对人生的作用等被忽视。表现在大学教育中,专业史学课程教学不受重视,要么财政拨款不足,专业史学研究的物质条件和客观环境太差,资料搜集困难,影响教师教学热情;要么社会对专业史学的态度冷漠,专业史学市场狭窄,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以至于专业史学教育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专业史学教育缺失现象严重。(2)专业史学研究范式的困惑,影响专业史学教育的范式。专业史学作为专业学科和历史学的边缘学科,也作为独立学科,应有其独立范式,其范式必然介于两者之间,既有专业学科范式特点,又带有史学范式特点。但就我国现状来讲,对于专业史学研究范式,专业学者和历史学者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以经济学为例,对于历史学家来讲,经济史是“经济的历史”,仅研究历史中经济的部分,是用历史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经济史属于历史学;而对于经济学家来讲,经济史是从时间上解释经济理论、方法、结构、实绩等的演变,是用经济学方法来理解和阐释历史,经济史应作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其范式与经济学范式更接近。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经济学者大多不重视经济史的研究,忽视了经济史对于经济理论发展的作用,还没有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经济的历史;另一方面由于从事专业史学研究的学者大多出身于史学界,所接受的专业学科训练比较少,还不习惯于用专业学科知识思维。所以,专业史学教育范式的困惑是用专业学科的信念、观点和方法,以及专业理论模式,传播专业史学的相关知识;还是用史学的信念、观点和方法,以及史学理论模式,实现专业史学与历史学的有机结合。专业史学研究,在依靠史实说话时,如何用史实说话,是要依靠专业学科提供的观点和方法,还是依靠历史学为指导。虽然方法论问题已经受到部分学者的注意,然而各专业学者关注的焦点仅集中在专业理论本身,仍忽视对专业史学的关注。这种现象对于经济史、金融史、财政史、统计史等专业学科都存在。(3)专业史学教材、教学方法急需创新。专业史学教材少,大量专业史学教材,叙述形式呆板,多为史料堆积,简单地叙述

史实,史实本身并不是专业史学,而仅是史学的原料,英国历史哲学家沃尔什认为,历史并不单纯是历史材料和历史数据函数。专业史学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式的向学生灌输专业历史知识,难以调动其学习专业历史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利用专业史学的内在特征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专业史学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中心,偏离了人格教育的主旨。长期以来,专业史学教育的价值,除了反映为政治价值外,就是反映在接受性方面,定位于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成为一种主流,强调对学生知识的教化和能力的发展,这种定位虽能澄清史实,借鉴启迪、传播文化,但却使专业史学教育工具化、实用化,偏离了专业史学教育应有的人格教育的宗旨。人格教育本意应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信念,使学生具备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等。

(二)专业史学教育缺失及定位不准确的危害一是专业史学教育缺失的危害。专业史学教育缺失,使学生缺乏运用基本的历史分析和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边缘化了史学从更深层面上塑造人文精神,传播道德准则和人生哲理的社会功能;没有了历史文化修养,不自觉中使受教育者发展了不健全的人德、人格,不再习惯于传承文化,自身定位,关注自身乃至人类命运,社会历史责任感严重不足;缺少了沟通过去与现在乃至未来的桥梁,滋生急功近利、浮躁、腐败等不道德行为;长此以往将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及事业的成功等。二是专业史学教育定位不准的危害。专业史学教育存在,但定位工具化、功利化,只关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是将育“人”当制“器”,忽视对人的思想与精神的塑造,不注意学生的人格、人德教育,也不注意从社会环境方面去界定人格教育的价值作用,人格教育的实际内容和实在价值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使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缺失,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素质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

三、专业史学教育完善措施的对策

(一)探讨专业史学教育对形成良好学术品德、学术品格的功效通过反省专业史学教育缺失对学术道德、学术品格养成的负面影响及危害,探讨专业史学教育对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学术品格的功效:专业理论是从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专业史学教育可以揭示和探讨学科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认识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专业史学不仅能为理论提供验证的实证资料,也是学科的理论思想来源,是形成学科之源;开展专业史学教育有助于发展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继往开来的襟度;发挥史学应有的人格、人德教育作用,树立博古通今的视野,探究史实中的某种指导思想,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学术品格,养成严谨的学术继承与批判精神等。

(二)开展专业史学范式研究,完善学科体系要建立或完善专业史学范式,首先,必须在世界观层面上明确专业史学家应具有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其次,界定专业史学的任务,即为相关专业理论提供证实与证伪,包括提供更多更可靠的经验事实,证实或修正相关专业的假设和命题,并在历史经验基础上提供更新、更可靠的假设和命题;再次,坚持以专业史实为实证依据,以专业理论为研究出发点,特别强调专业史学与专业学科的有机结合,即会计史与会计学,经济史与经济学,金融史与金融学,统计史与统计学的有机结合;最后,采用共同的专业史学语言、工具和方法,形成为追求科学而百家争鸣的专业史学派研究群体。总之通过专业史学范式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专业学科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为整个专业研究范式的完善创造了良好的逻辑起点。

(三)提升专业史学的社会地位呼吁学界弥补史学研究和教育的空白,认清是现代文明危机的思想起源,历史的继承性是研究者的积极定位,良好的内化于心的学术研究惯例,形成于健全完善的学科体系,任何专业的建立健全均不可偏废专业历史,专业史学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整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史学教育缺失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而远见和洞察力来自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知识。

(四)以人德、人格教育为中l心人们决不是为了过去而学习历史,也不可能单纯为了发展思维能力而学习历史,更不可能为了附庸优雅而学习历史,否则难以消除“史学教育无力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里的“大道”应是史学教育的核心,人格教育的主旨,即将学生培养成有知识和技能、讲道德、有责任心、懂得社会发展规律、明智的、积极的世界公民,着眼于全人类的责任和幸福。讲道德是指文明社会中人们应崇尚基本的人格准则,包括尊重他人的成果、确立知识产权的观念、恰当运用史料、杜绝抄袭和剽窃等内容,褒扬什么、谴责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应有基本的常规社会准则;有责任心是指学生将对其行为负责任,承担尊重历史知识、历史文化和民族多样性的责任,为自己作出负责任的决策等等;懂得社会发展规律是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充分的史实支撑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社会不可持续发展。成熟的专业史学教育,以人格教育为最高目标,实现对个体人格的培养和整体民族素质的提升。

(五)树立学术品德观,抑制学术腐败面对科研浮躁、学术腐败、缺少创新的现状,我国还没有形成治理学术腐败的规范程序,也没有常设监督管理机构。在现有条件下,从专业史学视角使受教育者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亲历文明薪火的传承,感受每一次科学史上的创新都非一日之功,往往离不开几代人的不懈探索与追求,这种探索来不得半点浮躁与腐败,学术的浮躁与腐败只能导致倒退乃至消亡。历史经验告诉学者良好的学术品德,必须秉持实事求是、资源共享、严谨扎实、承前启后、代代相传、求真创新,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学术成果,创新始于继承的信念,强化学者的道德约束,树立良好的学术品德和共享价值观,从自律角度抑制学术腐败,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使学者养成自愿地履行既定道德规范,自主地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准则。

(六)树立学术品格观,倡导学术创新通过专业史学教育使学生将厚德博学的价值观深深扎根于学术理念之中,严格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与规范,自律自强,夯实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养成学术领域研究的基本风格和态度:淡泊、宁静、诚实、守信、寂寞的纯真品格,以及执着、严谨、求真、创新的奋进精神,塑造行为主体坚韧、持久、纯粹、宁静的力量,不从众,有独立的思维,能够客观的反省自己,对己对人都有益的学术品格。学术品格包含着做人与治学两方面的内涵,同时又延伸到学术道德方面。我们提倡真诚、求实、创新三者相统一,把服务人民大众,探求科学真理,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取向。

学术道德教育第5篇

以美育德模式是指为解决道德教育问题,在一定的德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用以组织和完成教育任务的美感教育理论、手段、途径、程序、机制等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笔者在此提出的在“以美育德”模式下开展艺术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利用美育和德育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等方面的内在统一性,把职业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创设审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在美和善的感知、体验、实践中受到熏陶和教育,自觉接受和认同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并付诸道德行动,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以美育德”模式下开展艺术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如理想信念淡薄,热衷于追求薪酬和待遇,缺乏集体观念,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有所减弱,等等。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显得尤为迫切。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人们欣赏优美的事物时,也就不能不受到其崇高的内在意蕴和精神的熏陶,这势必会促进人们内在道德和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在“以美育德”模式下,将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美与职业道德要素相融合,学生通过愉悦的审美体验获得感知、感悟,进而深化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当代艺术类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发展,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传统“灌输式”、“说教式”的职业道德教育难以真正被学生所接受,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而以美育德模式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优势,正如蔡元培所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在该模式下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美育“以美导善、以情化人、寓教于乐”的特点,使职业道德教育生动形象、直观感人。把职业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让学生在“美”和“善”的熏陶中陶冶情感,净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职业道德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原则,并形成内在的道德需要,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以美育德模式下艺术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以美启知,树立理性的职业道德观念

以美启知即用美的艺术启迪学生,使其在对“美”的鉴赏、感受和体验中,获得职业道德规范、原则的认知和理解。任何艺术教育和艺术作品都富有独特的内涵和人文情怀,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来认知和理解艺术形象,在分辨善恶美丑的同时自身的思想也得到感化。在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从德育的角度充分挖掘美育资源,利用艺术教育和艺术作品的直观性、形象性、愉悦性等特点来陶冶和教化学生,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活力。(1)要充分利用艺术类专业课程的优势,发挥艺术教育本身特有的德育功能。利用美术、动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在专业课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介入职业道德规范的指导,用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对是非、善恶、对错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提高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了解;(2)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在美的艺术学习中加强对专业、职业、行业的理解,增进对未来职业角色的认同。例如,开设各类艺术选修课、组建各类艺术社团、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觉参加,由被动的“知之者”变为主动的“好之者”,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化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二)以美怡情,激发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感

以美怡情以艺术类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审美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借助一定具体、有形、可感的审美对象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寓教于形,以形悦目,以情感人,使学生在认识、理解、践行某一职业道德观念时获得内心积极的情感支持。

1.高校要努力营造美的教育环境。“大学是一个‘大染缸’、‘泡菜坛子’,其构成的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高校可以在工作室、艺术展厅、作品陈列室等艺术专业场所中植入职业道德要素,渗透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荣誉感、耻辱感等。另外,充分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优势进行校园环境化设计。如美术、艺术设计类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教室走廊、宿舍等进行手绘创作,开展“图说职业道德”系列活动,将乐业、敬业、勤业、精业精神教育融入精美的画作中,使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得以形象化、生动化、立体化,能够极大地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2.完善教师形象,以美好的人情人性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和道德示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特别是艺术类专业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受学生的尊重和敬仰。加上他们与艺术生接触多,关系密切,学生容易“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对艺术理想的追求、崇高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更应该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言传身教中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以美炼意,培养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以美炼意,即在情动于衷、辨识道德的基础上,通过“美”和“善”教育和感化学生,提高他们的道德自觉性,锻炼道德意志,使其能够在处理职业生活矛盾和问题时产生支配行为的力量。学校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艺术类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广泛吸引学生参与。学生可以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和锻炼,逐步培养对活动或事业的责任心、荣誉感、使命感。参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磨砺职业道德意志的过程。如邀请知名企业家、艺术类行业领军人物、优秀校友举办职业道德专题讲座,介绍有感染力的成才、成功的典型事例,让大学生在聆听“真、善、美”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受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大力开展音乐、舞蹈、书法、摄影、漫画、海报设计等课余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知美、爱美、创造美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将“诚信”、“责任”、“创新”等职业道德理念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和感化。另外,针对艺术类大学生成长特点,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心理工作坊、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形式,帮助他们克服实用至上、个人至上、物质至上等不良社会思潮和职业道德观念的影响,提高分析于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引导他们在择业、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过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以美导行,调控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

学术道德教育第6篇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是我国科研队伍未来的生力军,是国家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治学态度、学术道德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学术界的发展前景。但是,近年来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事件频频曝光,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净化学术环境,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研究生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入手,分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给出导师进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一)示范作用

唐代韩愈曾对老师的作用进行了明确的描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可见,老师对学生具有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的作用。研究生读研期间,大多数学生都以导师为核心,围绕导师给予的课题或者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导师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观察、学习的对象,因此,导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敬业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勤奋严谨的科研态度、良好的学术道德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据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赵莹所做调查显示,认为导师的言传身教对研究生“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受访者比例高达79.1%。导师总体上学术道德素质较高,能够在科研活动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但不可否认,研究生导师群体中不乏学术道德败坏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学术道德素质低劣,科研行为不端,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示范,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治学态度。因此,导师应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不弄虚作假,杜绝各种科研不道德行为,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在研究生的学习和未来的人生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规范导向作用

从导师与学生的学术指导关系上来看,导师在研究生学术研究中具有学术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导师应大力提倡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教育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学术讲座、指导课上,导师应该向学生大力宣传和解读有关学术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对科学道德规范的全面深入解读,使学生在学术伦理、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具体地,导师要利用上课时间或课外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向研究生介绍著作权和写作论文的基本常识,如撰写论文引用他人著作要注明参考文献,不要一稿多投;督促研究生在学习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自觉遵循学术道德规范,向研究生灌输只有严谨、求实、创新的文章才是好的学术作品,只有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才能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有所发展的思想;要使研究生明白,做学问要先做人,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学问,德才兼备、具有高尚的品德素质才可称得上是“人才”。

(三)监督管理作用

研究生阶段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同研究生的接触、交流领域更为广泛。所以导师要担当起对研究生的管理职责,不但要管理他们的学习、生活,更要管理他们治学的态度。导师作为学生学术、人生道路的指导者,应该指导学生学业,尤其在研究生发表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要做好监管。在学生投稿前,要对文章进行检查,若发现学术不端现象,应立刻禁止学生投稿,并责令重写。导师应严格按照学位论文管理办法规定,对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和终稿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学生认识到要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以此引导学生走上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科研道路。

二、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效作用不够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具体实施者,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养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效作用不够,成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

(一)导师自身学术道德失范,示范作用失效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益最大化”、“金钱至上”的观念日趋为人们所接受,社会功利化思潮不断涌现,这种思潮也渗透进了学术界,使学术价值染上了功利的色彩。部分研究生导师在面对金钱和名利的诱惑时道德的天平失衡,学术目的日趋功利化,违反学术规范。在这种功利风气渗透影响下,研究生学风也渗入了功利的思想,导致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诚信现象频频出现。

(二)导师忽视学术道德教育

有的导师潜意识里存在这样的观点:研究生的科研时间有限,应当用来完成本职科研工作,道德教育是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此外,研究生是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更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学术道德源于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所以导师不需要多加强调说明,在导师群体中的这些思想观念是导致学生学术道德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

(三)导师与学生缺乏思想沟通交流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也在增加,导师与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加上导师自身有着科研、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压力,时间与精力有限,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的时间非常有限,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以及引导不够,研究生难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失范行为的成因调查中,49.2%的研究生认为“导师缺乏明确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指导。”

三、发挥导师在学术道德教育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导师自身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对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做出了一些明确的要求,但大都忽视了导师本身的道德品质对研究生的激励及影响作用。导师不仅要“教书”,更重的是“育人”,而导师要育人必须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在学识学风、为人处世方面“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此,要加强对导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加强导师自律意识,担任导师的教师,就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其次,在评选导师的工作中,不仅要考虑导师在科研成果方面的条件,更要注重对其师德和学风方面的筛选。最后,对导师要经常进行专门的学术规范培训教育,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的自觉性。

(二)完善导师责任制

学校应该把“导师教书育人”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实行“导师负责制”,把负责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品格作为导师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同时建立和健全“导师教书育人”的管理和监督制度,把研究生导师能否做到培养研究生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作为对研究生导师工作绩效考核的项目之一,强化导师责任意识。使得导师注重对自己学生的学术道德品质的培养。另外,学校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导师对于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连带责任,学生如果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导师将负连带责任,并受到严惩,通过这些规定和措施使得导师重视对学生学术行为的规范和管理,负起自身作为导师的责任,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改善学术不端现象。总的来说,“导师责任制”一方面强化了研究生导师的“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有利于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加强师生交流沟通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导师履行对学生学术规范、道德教育等职责的有效的重要的途径。导师应经常与研究生交流,在“微时代”下,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邮件等形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趋向,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给出指导性的意见,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学术上、思想上的困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其次,导师应经常通过师生间的文体活动密切师生关系,在娱乐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科研道德教育的感情基础。结合研究生的阶段性思想特点,在入学教育、培养方案、奖学金评定、开题、论文写作与答辩和就业等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全程化指导,不要只在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时才惩罚。经常组织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如开展师生座谈会、交流会,从而发挥导师人格魅力在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导师可以通过学术团队的建设,让学生参与课题,明确各自分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师生间激烈的学术讨论,让学生领悟学术的真正内涵,促进了学术道德的规范。

参考文献

[1] 陈颖,屈晓.基于全过程育人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J].思想教育研究,2009(02).

[2] 罗广.研究生德育中导师的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 李冬梅.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

[4] 魏俊燕.导师负责制与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J].读与写杂志,2009(06).

[5] 朱华,左志香,朱华杰.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6] 林振调,张晶.浅谈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研究生,2012(06).

学术道德教育第7篇

一、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一)示范作用

唐代韩愈曾对老师的作用进行了明确的描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可见,老师对学生具有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的作用。研究生读研期间,大多数学生都以导师为核心,围绕导师给予的课题或者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导师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观察、学习的对象,因此,导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敬业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勤奋严谨的科研态度、良好的学术道德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据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赵莹所做调查显示,认为导师的言传身教对研究生“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受访者比例高达79.1%。导师总体上学术道德素质较高,能够在科研活动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但不可否认,研究生导师群体中不乏学术道德败坏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学术道德素质低劣,科研行为不端,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示范,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治学态度。因此,导师应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不弄虚作假,杜绝各种科研不道德行为,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在研究生的学习和未来的人生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规范导向作用

从导师与学生的学术指导关系上来看,导师在研究生学术研究中具有学术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导师应大力提倡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教育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学术讲座、指导课上,导师应该向学生大力宣传和解读有关学术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对科学道德规范的全面深入解读,使学生在学术伦理、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具体地,导师要利用上课时间或课外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向研究生介绍著作权和写作论文的基本常识,如撰写论文引用他人著作要注明参考文献,不要一稿多投;督促研究生在学习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自觉遵循学术道德规范,向研究生灌输只有严谨、求实、创新的文章才是好的学术作品,只有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才能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有所发展的思想;要使研究生明白,做学问要先做人,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学问,德才兼备、具有高尚的品德素质才可称得上是“人才”。

(三)监督管理作用

研究生阶段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同研究生的接触、交流领域更为广泛。所以导师要担当起对研究生的管理职责,不但要管理他们的学习、生活,更要管理他们治学的态度。导师作为学生学术、人生道路的指导者,应该指导学生学业,尤其在研究生发表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要做好监管。在学生投稿前,要对文章进行检查,若发现学术不端现象,应立刻禁止学生投稿,并责令重写。导师应严格按照学位论文管理办法规定,对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和终稿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学生认识到要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以此引导学生走上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科研道路。

二、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效作用不够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具体实施者,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养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效作用不够,成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

(一)导师自身学术道德失范,示范作用失效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益最大化”、“金钱至上”的观念日趋为人们所接受,社会功利化思潮不断涌现,这种思潮也渗透进了学术界,使学术价值染上了功利的色彩。部分研究生导师在面对金钱和名利的诱惑时道德的天平失衡,学术目的日趋功利化,违反学术规范。在这种功利风气渗透影响下,研究生学风也渗入了功利的思想,导致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诚信现象频频出现。

(二)导师忽视学术道德教育

有的导师潜意识里存在这样的观点:研究生的科研时间有限,应当用来完成本职科研工作,道德教育是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此外,研究生是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更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学术道德源于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所以导师不需要多加强调说明,在导师群体中的这些思想观念是导致学生学术道德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

(三)导师与学生缺乏思想沟通交流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也在增加,导师与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加上导师自身有着科研、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压力,时间与精力有限,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的时间非常有限,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以及引导不够,研究生难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失范行为的成因调查中,49.2%的研究生认为“导师缺乏明确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指导。”

三、发挥导师在学术道德教育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导师自身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对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做出了一些明确的要求,但大都忽视了导师本身的道德品质对研究生的激励及影响作用。导师不仅要“教书”,更重的是“育人”,而导师要育人必须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在学识学风、为人处世方面“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此,要加强对导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加强导师自律意识,担任导师的教师,就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其次,在评选导师的工作中,不仅要考虑导师在科研成果方面的条件,更要注重对其师德和学风方面的筛选。最后,对导师要经常进行专门的学术规范培训教育,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的自觉性。

(二)完善导师责任制

学校应该把“导师教书育人”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实行“导师负责制”,把负责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品格作为导师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同时建立和健全“导师教书育人”的管理和监督制度,把研究生导师能否做到培养研究生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作为对研究生导师工作绩效考核的项目之一,强化导师责任意识。使得导师注重对自己学生的学术道德品质的培养。另外,学校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导师对于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连带责任,学生如果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导师将负连带责任,并受到严惩,通过这些规定和措施使得导师重视对学生学术行为的规范和管理,负起自身作为导师的责任,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改善学术不端现象。总的来说,“导师责任制”一方面强化了研究生导师的“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有利于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学术道德教育第8篇

关键词 小学美术 生态道德教育 意义 措施

生态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组成。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人的智力,提升对美的追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道德理念。曾说过:“小学生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从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对他们的人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心智还没有成熟,正处在发育阶段,对于提升自己的美化意识,强化自己的道德观念,美术的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小学美术是以美术课程为载体,通过教师对美术课程的教育,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启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智力。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认识到美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美术情操,能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美术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要让学生参与到美术的创作中,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去学习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让他们感知美术之美,扩宽自己的思维能力。“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可认知世界,了解世界,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概念

生态教育就是指人在社会中生存,要与自然相互依赖,与他人和谐相处,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观念,树立法律意识,把生态道德行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时刻谨记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自觉履行维护生态和谐的义务。要有接受生态教育的意识,使自己养成爱护生态环境,增强自己的和谐生态的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同时也要把生态道德意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的中,要与自己的道德文明相结合。自己自觉遵守,也要监督别人,要时刻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唤醒受教育者以提升自己的生态和谐的意识为己任,切实履行自己爱护环境的职责,深刻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态家园,假如自然环境被破坏,我们也将面临着失去家园的危险。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数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资源分布很不平衡。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别,使土地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多样化的类型。土地资源地区差别很大,北方平原多为旱地,南方多丘陵山地,以水田为主,西北多草地和沙漠。通过小学美术的教育,让学生多角度去了解我国的国情,客观评价我国的国情,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

2.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通过对美术的教育,让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从小养生爱护环境的良好素质,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

3.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态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美术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水平,可以提升学生自己爱护环境的意识。生态道德教育的宗旨是尊重自然的发展,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和谐生存。通过美术教育渗透到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提升自己智力,还要树立“以爱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的意识。

三、教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措施

1.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美化生活的意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平时的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比如课上可以让学生去讨论校园的变化,让学生去感受校园的变化,仔细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去发现美,同时也要注意校园里不和谐的现象,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来。也可以进行大讨论,让学生明白只有和谐的校园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在美术教育中深刻感受到校园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寓生态道德教育于情感体验中。主要是在课堂上对孩子们渗透生态道德教育,通过老师的话语来启发孩子。

课题:三年级上册《爬升玩具》。中间引导观察阶段: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PPT课件),这些造型独特的爬升玩具是用什么制的?”生A:“是用咖啡瓶做身,雪碧瓶做头。”生B:“还有的是用色拉油瓶子做身。”生C:“这一个是用卫生纸筒做身,卡纸做装饰。”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制作材料,原本是已经废弃了的物品,经过这样设计组合,成了各种各样漂亮的爬升玩具。”生:“变废为宝啦!”师:“今天这一节美术课,同学们都有了不同的收获,都利用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了各种不同的爬升玩具,太棒了!都尝试了爬升玩具制作的乐趣。可是,我们制作过程中剪裁下来的边角料一定要清理干净,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收拾得最整洁!

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提高自己爱护环境的意识,对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瑞.关于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教育的思考[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7(1):117-119.

学术道德教育第9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42-02

一、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内涵与关系

1.两者内涵。“科学”指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科学技术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主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活动,是发现和发明的统一体,它的最高目标是求真。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它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一种规范和准则,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它是通过人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起作用的。情感、美好、幸福等一切“善”是道德存在的力量之源。科学技术与道德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真善的关系,两者的完整结合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可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矛盾正在日益凸显。

2.两者关系。在中外思想史上,对于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一种是科学技术与道德相斥论。持有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科学与道德是对立、排斥的关系。他们认为科技的发达只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灾难,与此同时也将伴随着道德底线的降低和道德思想的堕落。另一种则是培根等学者支持的科学决定论。他们认为科学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科技的成熟自然会给人类带来益处,从而进一步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他们把科技进步看作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上述两种观点有些片面。科学技术与道德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技术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行为及其规律,而道德,则是反映人自身的行为规范以及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二者被赋予不同的社会功能,并存在于不同领域。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使得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得到提升,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并促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与规范。而进步的道德观,也在精神力和文化观上积极推动和支撑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利共生。因此一方面,我们决不能因科技革命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而对社会的道德教育持悲观情绪,持无所作为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不能认为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会自然改善和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这会导致对伦理道德教育的忽视。总之,我们不仅要瞩目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而且还应当重视通过伦理道德教育使人们的思想和道德有长足的发展,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道德产生的利处。科学技术为促进人们对伦理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它的发展使人们传统而保守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得以改变,并逐步地渗透进道德情感中,使之得到升华,人们的价值观渐趋科学、合理,并促进了智慧的生成,进而带来了很多创新,又进一步带来了科技的更新与社会的发展。

2.科学技术对道德产生的危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科学技术所表现出的工具理性转化为操纵人类一切生活的手段时,人自身也成为工具理性所任意摆布和支配的工具,人为物所奴役,失去了各种精神的追求。于是出现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计算机的兴起与网络技术的繁盛,使得世界越来越虚拟化、隐蔽化,网络的不真实引发了很多道德伦理问题,如网络欺诈、网络色情……青少年更是整日沉迷在游戏与聊天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亲情淡化冷漠现象,更有甚者走向自杀。网络像一根纽带,联系着人们的方方面面,但也像一堵墙,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远。生物技术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伦理难题。基因技术使人类揭开了遗传的秘密,也为人类疾病的医治带来了希望,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相当多的问题。人们利用基金技术来“设计和制造后代”,克隆人的商品化、商业化,还有贩卖人体器官等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秩序和安全。人们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心灵的空虚、恐怖、焦虑和绝望成为了当代人的精神面貌。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运用得是否得当合理,这是科学技术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因为它的工具理性价值必须有一个正确导向才能使自身优势实现最大化、最优化。而伦理道德正是这样一个人文精神工具,所以,我们应当用伦理道德去关怀科技,对它进行规范和导向,才能使其真正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三、如何进行人类伦理道德教育

1.从知识出发,形成哲学思维方式。正确的哲学思维方式是一种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精神武器。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说过:“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这一点已为科学发展的事实所证明,我们应当努力使这种“最重要的思维形式”成为人们普遍掌握的思维形式。只有掌握辩证的思维方式,才能正确认识、说明和把握以空前速度向前发展的客观事物,才能认识任何事物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从而树立变革的观点和革新的精神。不能把任何一种知识奉为绝对真理和固定的信条,除按常规一点一滴积累以外,还要打破旧规范,树立新规范。我们应具备辩证法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想,使自身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道德研究,并对西方的道德思潮加以选择性地吸收,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2.从情感出发,提高自身道德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我认为应从基本生态伦理出发,使人们善待自然,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健康的、理性的关系。要让人们懂得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能仅从科学技术是否可行和合理性的工具理性出发,还必须要有伦理道德上的考虑,要改变征服和索取的观念,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维持和发展自然的可再生能力。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协调,还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道德教育首先要着力培养人们的一种共生观念,有限的自然资源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只有协调相处、同舟共济,才能共生共荣,获得人类的持续发展。应该使每一个人自觉地将自己纳入于整个世界、国家、民族、集体中,亦即整个类中来规范自我发展的一种具有类本性的道德观念和准则,将人类道德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颜士刚,谢娟.关于“现代课堂教学的技术依赖问题”的对话[J].现代教育技术,2013,(01).

[2]韩连庆.技术意向性的含义与功能[J].哲学研究,2012,(10).

[3]谢娟.杜威的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