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31 06:01:23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第1篇

__乡333户农房重建于__年1月10日全部开工建设,6户建房特困户于__年1月26日完成建房并搬迁入住,22户建房困难户于__年3月24日全部完成建房并搬迁入住,333户农房重建于__年10月28日全部完成主体工程,12月10日全部搬迁入住,12月30日全部竣工验收,按时完成了县委、政府下达的__年12月31日前农房重建全面完成并全部实现搬迁入住的目标任务。

__乡严格按照《__县“4·20”__强烈地震灾后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工作实施方案》和《__县__地震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发放临时生活救助金、自主过渡补助金、维修加固补助金等补助资金,各项补助资金均已于__年12月31日前及时足额发放到户,无挤占、截留、挪用现象。

__乡333户重建户均建立“一户一档”档案资料,并按照评定申请、评定照片(排危前)、检建情况登记表、检查建房质量和施工安全情况登记表、自愿申请排危承诺书、排危通知书、排危及建房安全责任书、重建质量和安全承诺书、投亲靠友(租房)协议书、自主过渡申请表、生活救助申请表及人口构成资料,自选户型(效果)图、检查整改通知书、排危照片、场平照片、验槽照片、基础照片、地圈梁照片、一、二、三层主体、现浇照片、风貌照片、验收照片、验收资料顺序统一装订,经市县两级检查,得到了充分肯定。全乡重建资金、物质发放均要求重建户本人携带有效证件领取,农户签字、按手印等手续完善,资金、物质发放台账等档案资料规范齐全。

__年7月以来,__乡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均已认真进行自查了整改:

(一)部分重建户进度慢的问题

截至__年9月19日,松江村4组杜勇、5组陈洪富户仍未完成房屋主体,如果按照当时的进度,两户无法完成时间节点任务。

整改情况:一方面,加强对该两户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早日完成建房搬迁入住;另一方面,根据建房进度和实际需要,组织村组干部和党员服务队进行帮扶。加强与建西路项目方的协调联系,把建西路对重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村组干部多次到两户住处了解遇到的实际困难,积极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两户联系标砖、钢筋、水泥等建材,帮助陈洪富户联系协调铲车;在国庆节前后和12月,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40余人次帮助两户建房,在12月底前实现了搬迁入住。

(二)风貌塑造上存在差距

部分重建户房屋附属工[:请记住我站域名/]程建设较慢,外观形象有待提升。

整改情况:加强宣传动员,引导重建户改善房屋外观形象,着力风貌提升,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目前,多数重建户完善了风貌建设,风貌提升工程正在实施。

(三)档案管理方面的问题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第2篇

x号台风“x”x日袭击我县,我县持续普降大雨,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县民政局、县防汛办的统一指导下,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全力以赴抓好防灾减灾工作,我局抓紧灾后灾民住房重建的核定工作,有序推进,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灾后重建户核准情况

(一)重建户的核定:灾情发生后,我局根据各乡镇民政部门上报的灾情,会同保险公司对全县各类房屋倒塌共129间、房屋损坏651间进行全面核查,做到不遗不漏,准确界定,及时把赔偿金和补助资金送到受灾群众手里。

(二)重建户的.界限:严格把握重建标准,坚持“一户一宅”的原则,凡在受灾前已建新房或另购住房,以及无人居住的原旧房因灾倒损的,不列为重建对象;

对房屋有一定损坏但可以修复加固的,也不列为重建对象。确保重建对象不重复、不漏批,不出现搭车现象。

二、灾后重建工作开展情况

1、灾情发生后,我们民政部门立即收集统计上报信息和开展救灾工作,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救灾人员、物质、资金到位,各项救灾措施和责任落实到位。全面掌握相关信息,做好隐患排查,妥善做好受灾人员紧急转移、安置工作,做好灾情后勤保障工作。到目前为此,我县受灾人口x人,紧急转移x人,需要救助人口17151人;我局共出动200人次、车辆150车次,运输救灾物资花费3吨汽油,购置1000床棉被、3000套衣物,发放10顶帐篷发放粮食、食品50吨、矿泉水611件,设置3个灾民安置点,共安置灾民17151人(包括分散安置),全县倒房129户129间。折合人民币x万元。保障了灾民的生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2、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要求,我局紧紧抓住灾后重建这一中心任务,深入各受灾户家中了解灾情及其家庭困难情况,宣传灾后重建政策。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缺口大,目前因灾倒房户大多家庭经济比较困难,长期住在土木结构的住房中,没有能力对住房进行修缮,当自然灾害来临时,是造成住房倒塌的重要原因。

这些重建户筹措资金较为困难。

二是选址难度大,有些受灾户住房都是祖辈遗留的,居住面积小,交通不便,需另行择地重建,但目前难以找到合适的重建地址,影响重建进度。

四、已采取和拟采取的办法措施

一是加大宣传。

鼓励住房倒塌灾民在原地修复重建。

二是政策倾斜。

根据市、县有关规定,落实好救灾重建优惠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对农村灾后住房重建报批手续予以优先上报。

五、重建工作计划安排

一是建议调整完善县民房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

以县政府名义行文下发。

二是积极筹措资金。

积极争取区、市、县资金补助,争取社会资金对受灾重建户进行救助。

六、工作要求

1、重新核实重建户户数,切实做到不虚报,不重报,不少报,各乡镇务必在8月30日前以乡镇政府名义向县政府上报灾后农房重建计划报告。

2、重建户分别造册登记,形成一户一册。

3、落实责任:①各乡镇要向县政府签订救灾重建承诺书。②各乡镇要与重建户签订重建合同。确保在春节前搬进新居。

4、明确完成时间,抓紧重建进度,8月底必须全部开工,国庆节前争取重建的住房建成一层以上,元旦前基本具备入住条件,春节前搬进新居。

5、统筹使用好灾情资金。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第3篇

为切实做好“8.8”地震灾后重建档案管理工作,确保灾后重建档案完整、准确和安全。县档案局把灾后重建档案管理作为档案工作服务中心、服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明确专人负责灾后重建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有力推进了灾后重建档案收集及时、完整准确和安全保管。为此收录了一些范文,家提供帮助。

 

一、工作开展情况

1.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去年3月由县档案局起草,重建办下发了《加强县“8.8”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灾后重建项目档案责任分工。指出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应当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项目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灾后重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业主)要建立、健全档案相关管理制度,设立档案室,落实档案管理专职人员;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要各司其职,配合项目建设单位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并对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和验收申请作了明确要求。

2.强化培训,服务重建。举办了灾后重建项目档案业务专题培训班,各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专兼职档案人员120余人参加了培训。重点讲解了《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科技档案整理”“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验收申请及档案安全保密要求”等业务知识,开展了现场实训观摩。通过培训,深化了各项目建设单位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了项目档案工作业务知识,增强了项目档案管理能力。

3.精心指导,规范管理。县档案部门不定期联合县重建办和相关部门分别到项目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开展业务指导。工作中做到有求必应,主动到灾后重建项目单位上门服务,对档案收集整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避免走弯路,减少在档案收集、整理、归类、装订过程中的盲目性。在档案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各灾后恢复重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业主、项目法人)建立健全了档案相关管理制度,设立了档案室,落实档案管理专兼职人员,实现了工程项目档案资料的集中统一管理,确保项目档案完整、准确、安全。

4.集中人力,及时归档。县档案部门牵头,集中人力对全县抗震救灾期间形成的档案进行了统一集中收集归档进馆,包括文书档案500余盒(卷),声像和实物档案等。确保了抗震救灾工作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灾后重建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今后工作查考、历史研究、经验借鉴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将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在工作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是重视不够。项目主管部门(业主单位)对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督查指导力度不够,重视不够,个别单位工作环境仍存在不安全,工作人员不固定,业务不熟悉。

二是材料不够规范。部分卷内材料无日期、签字,签章不齐全,目录题名不规范,卷内材料页码未编写,填写不完整等。

三是收集、归档不及时。项目完工后,归档整理档案材料不及时,项目业主单位未及时向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项目档案验收,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工作合力不够,项目档案验收工作推进吃力。

三、下步工作建议

今后,若要在灾后重建档案管理中规避如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重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培训。加强对重大项目档案业务人员各层次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管理、熟悉业务、爱岗敬业的档案人才队伍。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加大对灾后重建项目单位档案指导检查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情况,督促及时整改,促使重建项目档案收集及时、完整。质监部门要严格把关,密切配合项目档案验收工作,对工程档案未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初验合格的不得进行工程验收。同时把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相关项目建设单位(业主、项目法人)灾后恢复重建年终目标绩效考核内容,对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造成档案损失的,将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责任。

三是注重影像资料收集。建议各项目建设单位要加大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图片和视频的收集力度,要主动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对接,做到专人负责,应收尽收。

四是加强档案人员与实施部门的沟通。项目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参加项目实施管理会议,了解项目建设动态,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及时提出文件材料的收集内容和要求,并在整理过程中提出整改和补充建议。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第4篇

一是妥善安置灾民,确保生活正常。在引导灾民自救为主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灾民解决实际困难,确保安置工作不丢一户、不漏一人;

二是全力支持、帮助灾区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积极做好被毁田地的复垦工作,组织好救灾种子、化肥等物资的供应;

三是抢修水毁工程,确保安全运行。加快修复电力、通讯基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干道及受灾校舍,全力为受灾群众恢复生产提供保障;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第5篇

关键词:宁洱64级地震;农村民房;恢复重建模式;地震灾害

中图分类号:P31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2)02-0268-08

0引言

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县境内发生MS64地震。地震发生4个月后,笔者对地震灾区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实地考察和家户访谈,并结合对相关文献和救灾档案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宁洱镇民政村为典型实例,系统地阐述了该次地震灾害中农村民房恢复重建的模式。

恢复重建工作是地震灾害发生后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阶段,同时也是下一轮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始(Carter,1992)。恢复重建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是否可以及时有效地消除地震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灾民尽早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还可对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地震灾害起到防御作用,因此地震恢复重建工作历来受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建设部于1994年11月10日颁布的《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人民网,2011)和1997年12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2005)均将震后恢复重建作为重要的一章写入章程,并对震后重建的相关事项作了明确规定;2008年6月4日通过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2008)从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恢复重建实施、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作为指导性方针为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构建了可行的法律框架,为震后恢复重建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但是,与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相比,震后恢复重建领域的学术研究较落后。尽管如此,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侧面或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国外,Comerio(1998)在研究城市灾后重建时的政策制定时认为政府和保险企业都应该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起更重要的作用;Tamura等(2003)对阪神地震后民众的情绪、经济和居住恢复的情况作了调研,认为地震灾害后灾民居所的毁坏程度直接决定了该户恢复重建的困难程度,因此也影响灾民的灾后情绪等。国内,罗时玮和谢宜庭(1999)以台湾1999年9月21日集集大地震后一个农村小区自发组织的恢复重建为案例,探讨了小区参与重建的模式和机制;王静爱等(2006)提出了用灾后恢复能力指数作为评价区域尺度灾后响应能力的指标,并构建了灾后恢复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邹其嘉等(1997)、于山等(2003)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灾害的恢复重建情况和经验进行了调查和总结;贾燕(2006)通过研究多次地震灾害的恢复重建案例,讨论并分析了我国以往地震灾害恢复重建的若干经验。

汶川地震后,许多专家指出震后恢复重建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徐玖平,卢毅,2008;陈国阶,2008),而且其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徐玖平和卢毅(2008)通过总结国内外12个重大地震震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灾后重建全过程集成管理和灾后重建保障体系构建两个方面的地震灾后重建综合集成模式,并以汶川地震为例专门讨论了震后重建工程工期的影响因素(徐玖平,孙彩玉,2008)和社区文化重建模式的统筹优选(徐玖平,刘高福,2009);叶耀先(2008)结合汶川震后的实际情况和唐山地震恢复重建经验系统提出可持续重建理论;幸宇(2011)通过分析都江堰市城镇住房重建过程,总结了该市12种城镇住房重建模式。总体而言,目前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灾害中的恢复重建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恢复重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更深层次的具体工作。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宁洱镇民政村为例,对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县64级地震灾害(简称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下同)的农村民房恢复重建的模式进行总结和初步分析,以期为地震灾害恢复重建研究的不断发展提供部分案例分析资料,同时也为今后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分析总结一些有益的经验。

宁洱64级地震震中(23°00′N,101°07′E),震源深度5 km,极震区烈度为Ⅷ度,震中有Ⅸ度破坏点,震区地处思茅—普洱地震带,该地震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都十分少见的中强地震“地震窝”(谢英情等,2007),自1970年以来已发生6级以上地震6次,未来时期该地区再次发生破坏性地震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深入研究该次地震后的恢复重建问题,对该地区更好地防御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震研究35卷第2期齐文华等:2007年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中的农村民房恢复重建模式研究——以宁洱镇民政村为例1民政村的社会经济状况

宁洱镇民政村位于宁洱县城北偏西5 km处,村中有323国道通过(图1)。全村总人口2 177人(表1),总面积34 km2,民政村总共有民户578户,其中钢混结构房屋10户,土木结构房屋473户,其他结构房屋95户2007年云南省农村建设情况调查表。图1民政村地理位置及地震烈度图

Fig1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seismic intensity

map of Minzheng Village2民政村的地震灾情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第6篇

此次灾后恢复重建审计涉及资金规模大、工程项目多、范围广、技术含量高,为做好这次审计,陕西省审计厅做了精心准备。一是提早动手,深入开展审前调查。6月5日,陕西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印发了《陕西省汶川地震受灾地区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要求省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与汉中、宝鸡等五市政府编制全省灾后恢复重建方案,省审计厅及时确定专门处室,负责日常与各相关部门联系,了解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和项目制定进度及资金落实等相关情况,并负责收集、整理国务院、审计署和省级有关部门关于灾后恢复重建及灾后恢复重建审计的相关资料,做好编制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方案的准备工作。二是认真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在陕西省各类灾后恢复重建方案陆续出台,恢复重建项目逐步确定之后,省审计厅及时编制了《全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审计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派专人到审计署和对口援建陕西宁强、略阳的天津市征求意见,按照要求修改后,又分别征求了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办及省级相关部门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批转全省实施。三是加强组织领导。陕西省审计厅成立了以屈方方厅长任组长、周新生副厅长李健副厅长任副组长,相关处室领导为成员的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集中组织和监督指导全省审计机关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研究处理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的重要问题。涉及灾后恢复重建审计的各市、县(区)局也相应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辖区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四是专门召开会议安排审计。8月21日至22日陕西召开了全省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审计工作会议,省审计厅有关处室领导、10个设区市、杨凌示范区和部分涉及灾后恢复重建审计的县、区审计局局长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了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方案,选定了恢复重建审计项目,安排布置了恢复重建审计工作,明确了审计目标、对象、范围、内容、重点和要求。五是整合审计资源,配备骨干审计力量。省审计厅整合了社会保障、行政事业、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等四个口、六个业务处室和相关综合处室的审计人员,组成三个综合审计组和一个专项审计组,三个综合审计组分别负责对受灾的五个设区市灾后恢复重建审计的监督、指导、协调,并选择部分项目进行“上审下”,专项审计组对全省的水利、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选择部分项目进行“上审下”,并负责全省专项审计的监督、指导、协调。

此次审计的范围是从灾后恢复重建开始至结束的所有建设内容。包括在总体规划下的实施规划编制、建设标准确定的合规合理性;国家有关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落实和执行效果;恢复重建资金统筹、分配和管理使用过程;恢复重建的农村民房、学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水利设施、交通、城镇体系建设等项目的确立、实施和建设效果。

审计重点:一是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实施情况。要注重对政府资金投入、税费、金融、土地、产业、对口支援、社会募集、转移安置等恢复重建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重点放在政策的落实效果上。检查各级政府投入是否足额到位;政策优惠是否落实,执行效果是否良好,查找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建议。二是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落实情况。检查恢复重建工作是否遵循总体规划要求;是否执行了国家有关建设的强制性标准;是否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进行建设,有无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改变建设标准、搞计划外工程等问题。三是恢复重建工程质量。要对恢复重建中涉及影响质量的勘查设计、项目管理、施工、材料采购供应、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进行全面审计。重点关注农村民房、学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城乡供水和水利设施、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的设备、材料供应和工程质量达标情况。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建设质量问题,要分清责任,严肃追究。四是恢复重建资金使用情况。检查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统筹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公开透明;分配计划和资金下拨是否及时,满足灾区重建要求;有明确意愿的捐赠资金是否优先安排用于意愿项目;是否有交叉、重复安排问题;资金是(下转第11页)(上接第4页)否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是否存在截留滞留、欠拨少拨、挤占挪用、贪污私分克扣等违法违规问题。要全面检查和客观评价恢复重建资金使用效果。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第7篇

关键词:陇南;灾后重建;资金结构;资金效率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54-02

1、受灾情况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给临近的甘肃省陇南市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全市九县区195个乡镇全部受灾,受灾村3180个,占全市总数的99%;受灾人口176万,占全市人口的64%。其中,武都区、文县、康县三个县区受灾最为严重。严重的地震灾害使得灾后重建的任务非常繁重,灾后重建工作需要科学决策有序开展。

2、灾后重建项目调查

2.1陇南市武都区灾后重建项目的总体情况

截止2008年底,陇南市武都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共开工593项,到位资金24.39亿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上补助8.58亿元、银行贷款6.9亿元、个人自有7.71亿元、市县企业投资0.69亿元、社会捐资0.05亿元、其他投资0.43亿元,完成投资24.27亿元,竣工项目314项,在建279项。各项资金占总投资的比例见图1。

灾后重建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居民群众住房。

(2)市政及工商设施。

(3)基础设施。

(4)公共服务恢复。

(5)农村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

图2反映出各重建项目所占的数量比例,图3反映出各重建项目所占的资金的比例。

2.2居民群众住房重建

陇南市武都区城乡房屋重建项目共开工191项,截至年底完成47项,在建项目144项。计划投资41.42亿元,到位资金22.8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2.73亿元,占全市重建投资总额的46.36%,占到位资金的99.43%。

2.3市政及工商设施重建

陇南市武都区市政及工商设施共实施项目122个,截至年底完成57项,在建项目65项。计划投资3.57亿元,到位资金0.8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0.72亿元,占全市重建投资总额的1.6%,占到位资金的85.71%。

2.4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陇南市武都区开工基础设施项目136个,截至年底完成111项,在建项目25项。计划投资0.89亿元,到位资金0.3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0.43亿元,占全市重建投资总额的0.88%,占到位资金的110.26%。

2.5公共服务恢复重建

陇南市武都区实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36项,截至年底完成97项,在建项目39项。计划投资0.83亿元,到位资金0.2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0.34亿元,占全市重建投资总额的0.69%,占到位资金的154.55%。

2.6农村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

陇南市武都区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治理项目8项,截至年底完成2项,在建项目6项。计划投资0.55亿元,到位资金0.0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0.04亿元,占全市重建投资总额的0.08%,占到位资金的50%。

3、灾后重建项目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3.1重建项目资金结构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地方自有资金有所欠缺,占总投资的31.7%,资金最大的来源是国家和省上的补助,占总投资的35.2%。银行贷款占到了总投资的28.3%,从侧面体现了陇南市的经济实力欠佳,较大比例的银行贷款,无形中为后期建设增加了偿还贷款利息的负担,对于重建的进度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3.2资金到位情况分析

就总体资金到位情况而言,计划总投资为49.03亿元。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到位总资金为24.39亿元,完成投资24.27亿元,完成投资总额的49.50%。对于各分项而言,居民群众住房重建项目到位资金22.86亿元,完成投资22.73亿元,占投资额的99.43%;市政及工商设施重建项目到位资金0.84亿元,完成投资0.72亿元,占投资额的85.71%;公共服务恢复重建项目到位资金0.22亿元,完成投资0.34亿元,占投资额的154.55%;农村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到位资金0.08亿元,完成投资0.04亿元,占投资额的50%。

3.3资金使用效率分析

就总体资金使用效率而言,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到位总资金为24.39亿元,完成投资24.27亿元,完成投资总额的49.50%,完成投资额占到位资金额的99.51%。对于各分项而言,资金使用效率见图4。

通过图4数据可以得知:本年度计划投资额为49.03亿元,占三年重建总投资的比例为6.10%,比例较低,原因是灾后重建工作首要解决的是群众的住房生活问题,第一年的主要投资全投在与群众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住房重建项目上。此项完成投资额占该专项到位资金额的99.43%,说明住房重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余各项的投资额度都明显小于群众住房重建项目的投资额度,投入资金不足。但对于各专项的其资金在本年度的使用效率大都在80%以上,都较好的完成了计划的任务量,只有农村建设相对完成情况落后,仅仅占到位资金的50%。然而对于各专项三年的总投资而言,比例都明显不足。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本年度的资金投入比例较低,为后续重建工作的开展增加了较大的难度。

4、结 论

结合现场考察和实际收集的数据,加上后期的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陇南市武都区灾后重建总体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第二,当地民居破坏严重,反映了当地的住房建筑结构稳定性水平较差,房屋抗震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重建工作一定要以人为本,科学选址,合理布局,严把质量,做好引导和检查;第三,重建资金来源结构不科学,自有资金的不足导致了地方重建工作自主性的不足,对外界的资金依赖较多,不利于重建工作持续有效的开展,建议政府实施积极地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自建安置的积极性;第四,资金到位情况不是太理想,尤其应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上学、就医、出行、电力、通讯、农田灌溉等基本民生工程的尽快恢复;第五,对于灾后重建项目要把好审批监督关,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以及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尽最大努力发挥重建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建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浪费、滞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R],2008-7-5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第8篇

一、2008年抗震防灾工作总结

(一)完成抗震救灾应急救援任务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我厅先后派出两批房屋建筑地震应急评估专家组赶赴灾区,帮助四川省绵竹市对房屋震损情况进行应急安全评估,为当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技术支持。随后,我厅又专门组织工程震害调查组赴四川重灾区进行建筑工程震害调查,深入实地了解工程震灾情况,取得房屋建筑破坏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总结震害经验和教训,提出加强我省抗震防灾工作的对策建议。为省政府代拟《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和工程建设抗震防灾工作意见》,并已印发。进入恢复重建阶段,继续派出设计人员和鉴定专家,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抗震设计指导导则,承担对口支援绵竹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永久住房建设,得到绵竹市政府和灾区群众的高度评价,获得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全国总工会抗震防灾先进集体奖。

(二)组织开展各类学校建筑抗震隐患排查

为汲取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省政府的要求,研究制定了《江苏省学校校舍、医院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排查技术导则》,在组织省、市技术培训,统一排查方法、程序和标准,以及各市开展自查工作、建立学校校舍建筑抗震性能数据库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全省学校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拉网式排查。组织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设计单位专家及各市县抗震办工作人员,利用8—9月份学校暑假时间,分5个专家队、32个小组,统一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建筑抗震安全隐患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共排查约1.3万所学校,建筑面积共9800万平方米。为下一步开展未达标学校建筑抗震加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继续修编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按照年初制定的2008年全省抗震工作要点,部分市结合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及时做好抗震防灾规划的修编工作。严格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4-2007),根据城市规模和所处地区地震烈度、地质情况,确定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模式和编制深度,把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质量关。其中,南通市、徐州市和苏州市在2008年先后完成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修编工作并通过专家评审。

(四)落实农村抗震设防试点工程建设计划

为贯彻落实省农村防震安全工作会议精神,省财政资金安排抗震加固经费6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抗震设防试点工程建设。首批安排了徐州、南通、连云港和宿迁等市的6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制定实施具体计划。组织有关市抗震办和专家对试点村民居进行调研,如对南通市试点村空斗墙情况进行摸底普查,会同省财政厅赴苏北抗震设防高烈度区农村民居防震安全示范村进行调研指导。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加强技术指导,组织有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农村特点,帮助农民设计经济、适用,符合抗震要求的农村民居施工图纸。各地注重加强对试点村庄和农户的技术指导,协助落实建设资金和管理措施。

(五)组织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

继续加强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查程序,规范审查行为,确保审查质量。2008年全省审查超限高层建筑工程40项,建筑面积241.6万平方米。其中,一次审查通过的24项,占60%,经修改或复审后通过的16项,占40%;按乙类建筑进行抗震设防的5项,占12.5%,其余均为丙类建筑;建筑高度100米以上超限高层17项,最高为无锡茂业城二期工程,建筑高度为277米。2003年以来,审查各类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共153项,建筑面积1133万平方米。

(六)开展抗震防灾宣传和技术培训

在认真总结汶川地震经验教训,对全省抗震工作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今后进一步加强抗震工作的建议,及时向省政府报告。省政府领导多次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对进一步做好全省抗震防灾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使汶川地震工程震害的经验教训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工程设计人员了解和重视,省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与省勘察设计协会、省审图中心等部门在南京联合举办了两期汶川地震工程震害暨抗震防灾技术研讨会、报告会。各有关市、有关院校、科研设计单位也开展了类似活动,对促进今后抗震教学、科研、设计起到积极作用。

(七)落实抗震加固计划和管理工作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省财政厅多次协调,拟定了《2008年全省抗震加固计划和补助经费指标》,重点加固城市生命线系统工程和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需要加层改造和抗震加固工程进行抗震性能检测和鉴定,并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对检测结果和鉴定报告进行论证,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安排经费用于农村民居抗震示范试点。

2008年全省抗震防灾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全省共有18个单位和33名个人被评为2006-2008年度抗震防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受到表彰。

二、2009年抗震工作要点

汶川地震发生后,抗震防灾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进一步作好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舆论氛围。目前,我省抗震防灾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还有大量工作要做。2009年,要进一步总结和汲取汶川地震经验教训,依靠法制健全和科技进步,推进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修编和实施,加强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检查监督,强化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加强抗震加固和加层改造管理,大力推进农村民居防震安全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抗震工作管理机构,落实省防震减灾联席会议目标责任制,积极开展抗震防灾研究,加强抗震防灾宣传和技术培训,推动全省抗震防灾工作深入开展。

(一)科学编制和实施抗震防灾规划

各地要按照国家《城乡规划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城市和县城总体规划中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工作。深化抗震防灾规划内容,合理安排抗震救灾疏散通道、避震疏散场地(如绿地、广场等)和避难中心,明确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通讯、给排水、燃气、电力、热力等生命线系统,消防、供油网络、医疗等重要设施,以及重要建筑、高层建筑和教育、文化、体育等人员密集公共建筑的布局要求。各市、县(市)要结合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抓紧修编抗震防灾规划。省厅将分别确定一个省辖市和一个县作为试点,开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技术标准修订工作。

(二)不断加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力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8号)、《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号)和《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切实把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关。加大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工作力度,2009年审查覆盖率要达到100%,力争审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经过修改复审后,合格率达到100%,不留隐患。各市要严格执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所辖市内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必须要求业主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报送率要达到100%,不得越级审查。

不断研究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和设防审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举办一期《江苏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学习研讨班,促进抗震设防审查工作走向规范化轨道。要按原计划编印完成《江苏省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工程指导实例选编》,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引导审查和设计人员全面准确把握和贯彻执行国家规范标准。

加强各地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开展城乡规划中防灾专项规划和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初步设计阶段抗震专项论证工作。今年拟安排南京市、南通市作为全省贯彻实施《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的试点城市。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做好抗震设防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政府规章,进一步加大城乡建设和工程建设抗震防灾工作管理力度,确保工程建设抗震设防质量安全。省建设厅拟在上半年组织全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质量执法大检查。

(三)认真开展既有建筑抗震性能普查和抗震加固工作

各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建立城乡抗震防灾数据库,为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和旧城区改造计划、分析震灾可能造成的损失、制定抢险救灾应急预案等提供基础资料。位于郯庐断裂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城市要尽快开展现有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试点工作。对城市生命线工程,易燃、易爆、剧毒等易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物和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要优先安排抗震鉴定和加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产权单位要根据不同的保护等级,采取相应措施,认真做好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工作。各地要开展市政公用设施工程(桥隧、市政公用管网、上下水和燃气工程等)的抗震性能普查工作。今年安排一个省辖市和县(市)作为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工程抗震性能普查试点。

医疗卫生系统是抗震救灾工作关键环节,必须确保房屋建筑抗震安全。2009年在全省开展医疗卫生系统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排查。在总结2008年中小学校建筑抗震隐患排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排查方案和鉴定技术标准,培训技术人员,为排查作好充分准备。重点排查各级医疗和卫生防疫机构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情况,关键要害建筑抗震性能,急需加固和改造房屋情况,摸清底细,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计划,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四)进一步推动农村民居防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

深入贯彻国务院、省政府防震保安工作会议文件,在搞好第一批6个农村民居防震安全工程试点村(新沂市窑湾镇曹窑村、邳州市港上镇前湖村、启东市汇龙镇东郊村、如东市长沙镇滨海村、东海县青湖镇青新村、宿豫区蔡集镇张油坊村)的基础上,2009年再确定一批农村示范工程。徐州、南通、连云港和宿迁市要保质保量完成第一批试点工作任务。我厅将对建设农村民居防震安全试点工程提供经费补助和技术支持,组织科研和设计单位,研究设计多种类型的农村民居抗震样板房,探索抗震样板房的建造方法和技术,年底组织经验总结交流,进一步推进农村民居防震安全工程建设。

(五)开展抗震防灾科研、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

“5.12”汶川特大地震产生了大量值得认真总结的工程震害经验教训,这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全面、深入地认真总结汶川地震经验教训,以此来教育和警示今人和后人,决不能让唐山地震、汶川地震惨痛的历史悲剧重演。要加强抗震防灾科学技术和城乡抗震防灾适用技术研究。要针对我省沿江沿海、苏南苏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地质背景,研究适合城市和农村的不同抗震设防标准及抗震技术措施。要总结汶川地震中经受地震考验的抗震性能好的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加以推广应用。要总结四川地震灾区工程建设和抗震防灾监督管理经验教训,修订、完善我省抗震防灾法规体系,加强法规建设。要继续开展技术培训,扩大汶川地震工程震害经验教训受教育范围,将其作为结构工程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广泛交流抗震防灾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抗震防灾技术水平。我厅拟在今年组织一次赴地震灾区考察学习活动。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第9篇

自然条件严酷,经济欠发达,地震造成的损失巨大,陇南灾后重建困难重重

陇南位于青藏活动块体东缘,处在南北强震构造带北段与昆仑―秦岭构造带的交汇复合部位,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有历史地震记载以来迄今共记录到8.0级地震2次,7.0-7.9级地震4次,6.0-6.9级地震12次。同时,陇南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的地区,降雨集中,暴雨频繁,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繁,暴发突然,破坏力强,成灾频率高。全市共有泥石流沟道6480条,滑坡和崩塌约2万处,为全国四大泥石流重发区之一。陇南地处长江流域,既是甘肃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森林覆盖率42%,但主要分布在土石山区,生态破坏后恢复难度大。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陇南市受灾区域与汶川震中最近距离仅200公里,与广元市青川县相连,由于与震中距离近,遭受破坏严重。全市一区八县全面受灾,其中有7个县区是重灾县区。全市因灾遇难337人,受伤7286人,116.52万间房屋倒塌,大量基础设施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422.61亿元。

灾难越大,恢复重建的任务越重。对于陇南这样一个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方财力十分有限,交通运输不便,项目技术人才匮乏,群众生活困难,防灾减灾和内生能力很弱的地区来说,灾后重建无疑比其他地方更为困难。由于受地域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陇南客观上是除四川以外受灾最重的地区,但却不是社会最为关注的聚焦点;陇南既有项目管理水平较低,技术、人才、单个项目资金严重短缺等问题,又存在着土地稀缺、征地拆迁难度极大,建筑材料运距较长,重建成本高等客观困难。特别是在重建过程中,既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又遭受了“7.17、“8.12”等特大暴洪灾害的侵袭,使重建工作更加艰难。

地震灾害的损失之大,防灾减灾的能力之弱,集中体现了陇南自然条件的严酷性,也充分折射出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

面对艰苦的环境、诸多的困难和繁重的任务,陇南各级领导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共克时艰,艰难前行,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社会各界特别是深圳的无私援助,给陇南的灾后重建注入了强大动力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给予陇南极大的关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等12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赴陇南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做出了深圳市对口援建陇南的重大决策。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既是对陇南灾后重建工作的巨大支持,也为陇南人民团结一心、重建家园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甘肃省委、省政府多次深入研究,分阶段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着眼全局,采取许多有效措施,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了应急抢险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省委书记陆浩、原省长徐守盛、省长刘伟平等省上领导先后多次深入陇南市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并安排省内有关市、省直有关部门和实力雄厚的企业援建陇南,在灾后重建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照顾,并分阶段听取重建进展汇报,分析研究提出的困难问题,推进重建进程。为推动陇南灾后重建工作,甘肃省委、省政府在陇南设立了灾后重建前方协调督查领导小组,派省直部门的干部到重灾县区和市直部门挂职,帮助指导陇南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对加快陇南灾后重建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全国人民心系陇南、情牵陇南,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捐款捐物,出钱出力,尽力帮助陇南人民重建家园。从中心乡镇到偏远山村,从居民住房到公益设施,陇南人民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来自全国的援助和支持。

深圳对口援建陇南两年多来,安排援建资金24.8亿元,援建项目105个,其中直接实施的20个援建项目,已经全部竣工并整体移交。这些项目建设速度快、标准高、质量好,成为灾后重建的“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和“样板工程”,处处体现了“深圳品牌”。在援建过程中,深圳市选派得力干部,在陇南成立了对口援建前方指挥部,在深圳组建对口援建协调领导小组,协调负责具体工作;深圳前方指挥部全体工作人员两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奋战在援建一线,保证了援建工作高效进行。同时,深圳市从陇南招聘8000多人到深圳300多家企业就业,大力开展劳务帮扶,还先后选派招募155名骨干教师来陇南支教,选派47名医疗专家组成医疗队,到陇南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在援建结束之际,深圳市与陇南签订了《深圳•陇南经济文化合作交流框架协议》,为长期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灾后重建中,陇南全市深入开展了向深圳对口援建前方指挥部学习活动,将深圳理念、深圳精神、深圳作风、深圳效率等宝贵精神财富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改进了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为加快全市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重建,陇南市委、市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分类深度指导,强化项目监管,破解重建难题,保证了灾后重建顺利有序推进

面对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陇南市结合国家灾后重建政策,确定了“遵循规律、科学重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握大局、统筹兼顾,严格标准、确保质量”的基本原则,编制了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十个专项规划,制定出台了推进重建工作有序开展的近30多个指导性文件,把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扶贫整村推进、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在不同的阶段深入研究重大问题,不断完善灾后恢复重建指导思想,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思路和办法。

――陇南市针对南北气候差异大、县区域经济基础不同、群众生活水平条件千差万别的实际,深入开展调研,紧密结合实际,多角度、宽领域、深层次研究重建中的各个问题,加强了对重建工作的深度指导。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项目分类指导,提出了“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上后下、先近后远、先小后大、先整体后局部”的“六先六后”办法和想、跑、督、促的工作要求,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集中开展了农村居民住房和学校、医院灾后重建,同时统筹兼顾,集中精力推进了其它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在农村居民住房重建中,实行一村一策,采取就地整村重建、异地搬迁重建、数村合并重建、分散原址重建等多种方式和调结构、控面积、保质量、降成本的办法进行重建;在城镇居民住房重建中,把灾后重建与旧城改造相结合,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安居住房建设及商住开发相结合,旧城区卸载与新区安置相结合,办公区集中建设与分散布局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实物配置与一次性货币补偿相结合,根据实际选择适合的重建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在基层学校医院重建中,坚持提高设防标准、增加避险功能,制定学校医院灾后重建的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推进教育卫生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在办公用房项目、避难场所和社会事业项目中,坚持集约投资、节省土地、功能不减的原则,对服务功能、服务对象相同或相近的项目进行整合,尽量集中修建,降低建设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益,提升了重建质量。

――陇南市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有力推进了灾后重建。根据重建工作需要,陇南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充实全市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分管领导和市政府各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八个专项工作组,明确了领导小组的职责、权限、工作运行机制,以及办公室和各个专项工作组的分工、责任、运转程序,强化了工作职责,落实了工作责任,形成了权责一致的灾后重建工作领导机制。陇南还从基层借用了20名大学生,充实到市重建办,8个专项工作组也抽调借用了一批得力干部,有效地加强了重建工作力量。按照政府抓总、部门分抓的原则,层层签订了《陇南市灾后重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细化了工作任务,制定了落实措施,靠实了市县区、部门和市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各工作组的责任,形成了各级有责任、层层抓落实的重建工作机制。2011年初,根据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需要,陇南抽调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19名地级领导干部、23名正县级后备干部组成10个指导工作组,深入县区和市直承担灾后重建项目的部门,会同县区党委、政府和市直部门共同推进重建工作,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负责灾后重建项目的指导协调工作。全市副地级以上领导干部实行“包一带一”的包抓重建项目制度,每人包抓一个未开工的灾后重建项目,带一个在建的灾后重建项目,具体指导项目建设工作。市委组织部制定了《陇南市选派领导干部包抓灾后重建工作及重点项目建设考核办法》,抽调85名试用期未满的副县级领导干部包抓具体项目,对选派包抓灾后重建工作和重点项目的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全市确认的11163户农村灾后重建特困户,由陇南党政班子成员每人帮扶30户,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法检两长、公安局长每人帮扶20户,市直各部门、省驻陇南各单位各帮扶20户,为每户筹措不低于4000元的帮扶资金帮助重建,有效地加快了特困户住房重建进度。

――面对灾后重建中的一个个突出困难和具体问题,陇南市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拓宽思路,想方设法,全力进行了破解。针对灾后重建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在积极向上汇报争取资金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和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合理安排使用中央重建包干基金,建立产业恢复发展基金,整合使用扩大内需、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各类捐助等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效应。针对灾后重建项目实施集中、审批环节多、程序繁杂的实际,采取了减程序、缩周期、放权限的办法,简化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项目办事程序。针对建材供应紧张的问题,采取贷款贴息、减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新建和扩建水泥、砖瓦等建材企业,有效地缓解了建材供求矛盾。针对灾后重建征地难题,加强资源整合,节约了土地,降低了建设成本;按照国家灾后重建项目用地相关优惠政策,按照先用地后报批的原则,加快落实灾后重建项目用地;通过政府统一组织拆迁、征地、供地等强有力的行政手段,解决项目业主难以协调解决的土地问题,为灾后重建顺利实施创造了必要条件。

――陇南灾后重建项目多、物资多、投资大,物资资金监管量大面宽,社会各界十分关注,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灾后重建资金物资和项目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招标投标、质量管理和竣工验收制度。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实行“五级签字、两个公示、一个责任追究”的监管制度和“集中统一管理,物资分户建账,现金一户一折,分步支取使用”的监管办法,保证了重建资金公开、阳光、透明运行。强化灾后重建项目监管,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质量终身责任制,认真落实公司的监理、业主的监责、部门的监管、群众代表和领导的检查责任,对重建项目选择资质高、实力强、施工力量过硬的队伍进行施工,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对每个工程确定一名技术骨干,把好工程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的质量关,以确保建成的项目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加强监督检查,组织力量深入各县区,对灾后重建项目质量、工程进度、资金使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财政等部门加大对灾后重建物资资金的监管力度,增强了重建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陇南市将巨大灾难转化为发展机遇,灾后重建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展以来,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总体规划要求和提出的奋斗目标,陇南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陇南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发展机遇、最大的项目和最大的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借各方之援,科学有序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截至5月20日,全市农村、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已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累计竣工3541项,占已落实资金重建项目3905项的90.7%;在建项目364项,占已落实资金重建项目的9.3%;竣工验收项目2941项,占已竣工项目数的83.1%。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累计完成投资362.5亿元,占已落实资金重建项目总投资372.5亿元的97.3%。

――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灾后重建中,占全市农村居民总户数40%的22.8万户农村居民全部入住了安全舒适的新居,占全市农村居民总户数33%的18.6万户农村居民住房得到维修加固,551个整村重建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配套。14558户城镇居民完成了重建,40284户城镇居民住房全面完成维修。通过灾后恢复重建,陇南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远远高于灾前水平,农村居民住房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实现了住房条件改善的历史性跨越。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在灾后重建中,实施国省干线恢复重建1110公里,农村公路恢复重建1436项8690公里,打通了市内出口路,连接了断头路,公路等级、质量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兰渝铁路、兰成铁路、武罐高速、成武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开工建设,能源、电网、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推进,全市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得到有效缓解。把灾后重建建成与社会事业建设相结合,建成了一批质量一流、标准较高的学校、医院等公益设施,九县区均建成或即将建成容纳观众1万人到3万人的体育场馆,正在新建或已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新建了19处敬老院、福利院,431处五保家园,1184个村级组织活动室,公共服务设施从整体落后状态一跃达到全省县级先进水平。对各县城市建设规划均进行了修编,尤其是武都区、文县、成县借助深圳援建的机遇,编制了高水平的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规;实施一批城镇街道拓宽改造、供排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街道亮化美化、城市桥梁、公园、公交场站等市政公共设施项目,对城镇新建项目的设计、功能、样式、风格、颜色等严格把关,提高了建设质量和水平,提升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灾后重建中,着眼长远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了竞争能力,推动了经济较快发展。工业方面以资源整合、园区建设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白银公司和小厂坝铅锌矿实现了战略重组,徽县工业集中区、西成经济开发区、武都吉石坝现代物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农业特色产业方面以提质增效为着力点,扩大了优质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引进了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恢复重建了一批龙头企业,组建了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一批农产品专业贸易市场。在旅游产业方面,实施了以哈达铺、万象洞、阳坝、天池、西狭等景区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恢复建设项目,以生态旅游、人文旅游、红色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更加凸显。

――防灾减灾能力有效提高。实施防灾减灾项目461项,总投资20.3亿元,实施生态修复项目84项,总投资3.1亿元,开工实施了一大批滑坡、泥石流治理、水土保持、防洪河堤、绿化公益林建设等工程,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的双重治理,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暴洪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实施了避难场所建设、救灾物资储运体系建设、防灾减灾预警预报能力建设等工程,有效地提升了陇南防灾减灾水平和遇灾应急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