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8:36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第1篇

(宜宾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

摘 要:雅安4·20地震发生后,给四川带来巨大的损失,灾难过后的重建是四川人民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全国瞩目。为了更好恢复重建的需要,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地震案例进行了全面收集,尤其是日本311大地震和我国汶川大地震震后重建的经验和教训加以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经济领域灾后重建的经验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的对策建议,以供雅安灾后重建借鉴。

关键词 :地震灾害;灾后重建;持续经营计划;汶川大地震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42-02

我国由于地域广袤、地质复杂致使灾害情况尤甚。我国20世纪以来在地震中死亡的人数达到了60多万。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地震造成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地震灾害不可避免,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不断重演。"大破之后必有大立",受灾之后的发展,是灾后重建规划无法忽视的重要课题。在灾后经济恢复重建过程中企业的恢复和重建十分关键。同时企业的恢复重建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多次七级以上的地震灾害,其中破坏最严重,影响最大要数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台湾9·21大地震、汶川5·12大地震。我们深入分析这些地震灾后的重建经验和教训,为雅安地震的重建提供借鉴。

一、唐山地震重建经验分析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大地震,地震波及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唐山全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中断,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处长程才实认为唐山重建分为三个大的阶段:1978年初至1979年7月,搞试点趟路子;1979年下半年至1984年底,大规模建设;1985年之后,完成扫尾工程。1986年7月28日,1万多名唐山各界人士聚集在纪念碑广场举行唐山抗震10周年纪念大会,程才实说,“正式宣告唐山重建基本结束”。1990年11月,唐山市政府因为震后重建工作而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从地震发生35年后的今天看唐山重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安全必须是第一位的

安全还包括建造标准,从唐山地震以后,我们国家的标准是很明确的,给全国按地震的烈度划分了区域,每个区域要执行不同地震烈度的建造标准。

2.以人为本

在唐山重建中,自始至终视住宅建设为“头等大事”,鉴于此,对住宅建设中,资金优先安排,运输优先保证,物资优先供应。

3.是发展

在关心民生的时候同时要关心生产。要重视重要企业尽快恢复生产,让这个城市马上形成造血功能,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重建也留下了遗憾:重建选址没有避开地震断裂带;急于让灾民住上房子,规划水准不高等问题,也为今天的重建提供了教训和参考。

二、台湾9·21大地震经验分析

1999年9月21日,在台湾南投县集集镇,车笼埔断层上面,发生了震级为里氏7.6级大地震。地震造成死亡2321人,受伤8,000余人,该次地震估计造成经济损失92亿美元,约占台湾年GDP的3.3%。台湾“9·21”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十分艰巨,于2005年才宣告完成。台湾在重建过程中有以下经验:

1.重建推动灾区进步

大地震促使各方人士调查灾区各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重建工作促进灾区的进步。例如修建抗震的新校园和公共工程、推广安全教育等。

2.积极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地震灾后重建是一个艰巨的过程,灾民的需求也有很多差异,单纯依靠政府无法满足每一个灾民的具体需求,通过民间义工和民间组织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

3.成立统一的重建协调机构

台湾成立了“行政院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统一指挥和协调地震的重建工作,该委员会制定重建计划的策略和总体规划,安排重建资金的使用。该机构是一个从上到下垂直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在水平上又细分出各种不同的责任分工,并落实到具体人头上。

4.灾后重建,旅游当先

旅游似乎看上去与地震灾后重建的情感基调不一致,但实际上重大灾害发生后,在诸多产业百废待兴之时,优先恢复发展旅游业,是国际性的经验。泰国在东南亚海啸之后、美国在“9.11”事件之后、香港在“非典”之后、云南在丽江地震之后,都把旅游作为优势产业统筹规划,优先予以恢复和振兴,也都对灾后整体恢复产生了明显拉动作用。台湾有关方面较好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一方面积极宣传灾区真实的旅游信息,消除民众恐慌情绪和客源地的各种误解;另一方面把旅游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将灾后重建与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灾区旅游业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

但是重建中也曾在一些教训,主要体现在:对灾民需求缺乏持续关注,赈灾中浪费严重,迁居遭遇问题。

三、汶川5·12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该次地震的重建工作目前中有序开展中,但是其中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在雅安地震重建中借鉴。

1.统一高效的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

5月18日,国务院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下设9大工作组,其中,基础设施保障和灾后重建组负责拟定灾后重建规划。5月21日,国务院研究决定,由30位专家组建成立“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为地震救援和重建提供建议。

2.统筹规划

灾后重建时间长、任务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经济、社会与自然规律,统筹城乡,以科学发展。2008年9月23日电中国国务院办公厅23日在中国政府网上《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以及规划全文指出,中国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耗资1万亿元,完成四川、甘肃、陕西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

3.对口支援模式是有效的探索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其中对口支援机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汶川地震两周年灾后重建新闻会上了解到,18个对口支援省市给予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3472个,已开工项目和建成项目分别占已确定项目的98.7%和73.7%;对口支援资金772.3亿元,已完成投资587.4亿元,占总投资的76.1%。

4.推动产业重建

产业重建是灾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为了增强发展后劲,切实改善民生,立足于以市场为导向,以丰富的灾区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目的优化产业布局总体规划。

5.灵活筹集重建资金

汶川地震重建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和社会捐赠,同时政府还在积极开展用较少的政府资金引导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灾后重建,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金和信贷资金的“乘数效应”

四、对雅安4·20地震重建的建议

通过对国内地震灾后重建的经验和教训的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期望对雅安4·20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注重沟通协调,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灾后重建领导体系

由于此次地震破坏巨大,灾后重建工作十分复杂,因而灾后重建必须建立一个强大而高效的指挥机构,统一协调各方面力量,日本的经验和海地大地震的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该体系由中央领导、分级负责,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重建有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专人监督。

2.制定灵活的金融财政政策,支持灾后重建

通过灾区实行税收优惠和减免措施,减轻受灾地区企业、个人的负担。通过金融信贷政策扶持相关企业和个人获得重建资金。鼓励民间资金参与灾区重建。

3.建立灾害风险分担的长效机制

根据日本和美国的经验,建立多元化巨灾保险制度。通过地址保险和再保险制度,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平时建立地震风险准备金制度。每年从中央和地方财政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风险准备金,发生地震时,补贴灾民,分担损失。

4.地震重建考虑长远。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恢复,而是灾区未来发展的基础。因而灾区重建从城市修建、房屋修建、产业规划、企业选址等都要考虑长远。

5.推动企业重建,促进经济发展

灾区援助只是为灾区输血,而企业重建,恢复生产,才是重建灾区造血功能。在支持企业重建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国有大型企业的重建工作,更要重视灾区的中小企业,因为雅安4·20地震灾区,更多的是中小型企业,他们在重建中的困难远远大于大型企业,他们的恢复发展自己关系到灾区民生和当地经济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徐淑升,吴舜泽,逯元堂,于雷.国内外灾后重建经验与启示[J].环境保护,2008,7.

[2] 伍松乔.“再造新北川”[J].四川文学,2011,5.

[3] 王能洲; 张婧; 马仁锋.汶川地震对四川灾区旅游业的影响及重建对策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9,5.

[4] 袁旭梅; 刘玲.灾后重建的投资最优曲线[M].WTO经济导刊,2009,5.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第2篇

关键词:宁洱64级地震;农村民房;恢复重建模式;地震灾害

中图分类号:P31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2)02-0268-08

0引言

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县境内发生MS64地震。地震发生4个月后,笔者对地震灾区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实地考察和家户访谈,并结合对相关文献和救灾档案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宁洱镇民政村为典型实例,系统地阐述了该次地震灾害中农村民房恢复重建的模式。

恢复重建工作是地震灾害发生后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阶段,同时也是下一轮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始(Carter,1992)。恢复重建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是否可以及时有效地消除地震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灾民尽早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还可对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地震灾害起到防御作用,因此地震恢复重建工作历来受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建设部于1994年11月10日颁布的《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人民网,2011)和1997年12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2005)均将震后恢复重建作为重要的一章写入章程,并对震后重建的相关事项作了明确规定;2008年6月4日通过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2008)从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恢复重建实施、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作为指导性方针为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构建了可行的法律框架,为震后恢复重建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但是,与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相比,震后恢复重建领域的学术研究较落后。尽管如此,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侧面或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国外,Comerio(1998)在研究城市灾后重建时的政策制定时认为政府和保险企业都应该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起更重要的作用;Tamura等(2003)对阪神地震后民众的情绪、经济和居住恢复的情况作了调研,认为地震灾害后灾民居所的毁坏程度直接决定了该户恢复重建的困难程度,因此也影响灾民的灾后情绪等。国内,罗时玮和谢宜庭(1999)以台湾1999年9月21日集集大地震后一个农村小区自发组织的恢复重建为案例,探讨了小区参与重建的模式和机制;王静爱等(2006)提出了用灾后恢复能力指数作为评价区域尺度灾后响应能力的指标,并构建了灾后恢复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邹其嘉等(1997)、于山等(2003)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灾害的恢复重建情况和经验进行了调查和总结;贾燕(2006)通过研究多次地震灾害的恢复重建案例,讨论并分析了我国以往地震灾害恢复重建的若干经验。

汶川地震后,许多专家指出震后恢复重建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徐玖平,卢毅,2008;陈国阶,2008),而且其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徐玖平和卢毅(2008)通过总结国内外12个重大地震震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灾后重建全过程集成管理和灾后重建保障体系构建两个方面的地震灾后重建综合集成模式,并以汶川地震为例专门讨论了震后重建工程工期的影响因素(徐玖平,孙彩玉,2008)和社区文化重建模式的统筹优选(徐玖平,刘高福,2009);叶耀先(2008)结合汶川震后的实际情况和唐山地震恢复重建经验系统提出可持续重建理论;幸宇(2011)通过分析都江堰市城镇住房重建过程,总结了该市12种城镇住房重建模式。总体而言,目前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灾害中的恢复重建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恢复重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更深层次的具体工作。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宁洱镇民政村为例,对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县64级地震灾害(简称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下同)的农村民房恢复重建的模式进行总结和初步分析,以期为地震灾害恢复重建研究的不断发展提供部分案例分析资料,同时也为今后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分析总结一些有益的经验。

宁洱64级地震震中(23°00′N,101°07′E),震源深度5 km,极震区烈度为Ⅷ度,震中有Ⅸ度破坏点,震区地处思茅—普洱地震带,该地震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都十分少见的中强地震“地震窝”(谢英情等,2007),自1970年以来已发生6级以上地震6次,未来时期该地区再次发生破坏性地震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深入研究该次地震后的恢复重建问题,对该地区更好地防御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震研究35卷第2期齐文华等:2007年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中的农村民房恢复重建模式研究——以宁洱镇民政村为例1民政村的社会经济状况

宁洱镇民政村位于宁洱县城北偏西5 km处,村中有323国道通过(图1)。全村总人口2 177人(表1),总面积34 km2,民政村总共有民户578户,其中钢混结构房屋10户,土木结构房屋473户,其他结构房屋95户2007年云南省农村建设情况调查表。图1民政村地理位置及地震烈度图

Fig1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seismic intensity

map of Minzheng Village2民政村的地震灾情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第3篇

摘要:通过找准营区硬件设施的脆弱因子与脆弱程度,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模型可以为编制风险清单、应急预案和防灾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并辅助决策营区灾害防治的工程性措施。基于层次分析法,按照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和系统全面的原则,建立了由5个目标因素、24个指标构成的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以某营区为例,通过改造前后防灾能力评价结果与实际灾害情况的对照,初步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实用性。

关键词:营区防灾;防灾能力;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1引言

近些年,全球自然灾害明显增多,且突发性强、危害后果重。我国灾后抗灾救灾力度大、效率高,相比之下防灾减灾能力则明显不足,不少学者开始相关研究分析,并取得了许多成果。谢礼立[1]等以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震后恢复时间为评价准则,建立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吴大放[2]等构建了城中村火灾防灾能力评价模型,并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进行了应用示范;张明媛[3]等提出城市防灾、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能力构成城市综合承灾能力的概念,建立了生命线系统耦合关联矩阵,提出了抗灾能力评价的量化方法;樊运晓[4]等建立了包括社会财富、固定财富和生命线工程三方面内容的区域承灾体脆弱性评判指标体系。综上,因为城市规模尺度较大,城市层面的防灾能力评价主要以单一灾种为主,综合防灾能力评价则以生命线系统为主要考察对象,评价模型不适用于军队营区。地方上与营区规模类似的社区防灾减灾研究,因为受产权私有化制约,很少提出对硬件工程设施的评价与改造,主要集中在通过软性的管理手段进行安全社区的评估与改进,如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等。军内一些学者———主要是“营房人”,已经发现问题并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研究成果的可实施性不佳。

文献[5]构建的营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只有2个层次、5个指标,造成指标涵盖内容过于笼统、评分偏差可能较大;文献[6]也有类似问题,将营区防护和防灾评价内容混合在一起,造成单项指标所涵盖的评价内容很杂、细节过多,在具体项目评分时不便于操作。灾害之所以造成财物损失和人员伤亡,大多与土木工程的破坏有密切关系。军队营区可能存在的选址不当、规划不合理、设施设备老旧、环保措施不到位和灾备保障不周等问题,会削弱营区防灾能力,进而影响战斗力保持和提升,影响武器装备和官兵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笔者结合长期从事营区营房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从军队工程建设管理的需求出发,研究营区作为承灾体的防灾能力评价,以期为提高硬件设施抗御灾害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2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7]是模拟人们决策过程思维方式的一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期的系统评价,通过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

2.1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通过构造递阶层次结构和两两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并通过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来分析重要性比较的主观判断是否偏离客观实际,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并逐层计算权重。

2.1.1构造各层指标权重判断矩阵模型

根据对问题的调查分析,把相关因素按性质分层次排列。一般可分为三层,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2.1.2构造两两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

采用专家调查法,通过两两比较,对同层次指标之间相对上层次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定,其中比较结果以1—9标度法标识。

2.1.3层次排序和结果一致性

检验将相关说明、材料和评价参考标准提交给本领域专家,凭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2.2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多年营区建设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梳理,按照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和系统全面的原则,筛选出24个营区防灾能力考察指标组成指标层,并归纳成5个方面组成准则层。选址部署准则层包括场址避灾情况、周边灾害源、营区对外通达性、外部救援力量和安全防护等五部分内容。规划布局准则层包括保密性圈层划分、功能分区、路网交通、绿地和场地等五部分内容。营房条件准则层包括营房建成时间与维护使用情况、结构形式、防火安全性、防灾设施可靠性、日照通风和采光等五部分内容。环境保护准则层包括地形地貌处理、雨污排放、废气处理、垃圾处理和军事污染处理等五部分内容。灾备保障准则层包括供水、供电、通信保障和监测监控系统等四部分内容。

2.3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为提高指标权重确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邀请某军事设施建设主管部门、某工程设计研究院、某工程建设指挥部、某质量监督站、某军兵种军事设施建设局以及相关院校等单位的11名专家,按照前述1—9标度法对各指标重要程度进行评定。首先,将1—9标度表、相对重要性调查表和有关资料发给专家进行独立判断;其次,回收结果并计算相对重要性均值和同类指标归一化处理;然后,将计算结果返给各位专家重新填写,直至各位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以此的两两指标相对重要性平均值构建最终的判断矩阵;最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对其进行仔细验算,对不符合要求的重新进行调整,直到各判断矩阵都具有符合要求的一致性,最终得出军事设施防灾能力评价各指标的权重。

2.3.1层次单排序

层次单排序解决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问题,即对于判断矩阵A,计算满足A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式中λmax为A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的分量Wi为相应因素的单排序值。

2.3.2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是在同一准则层中单排序的基础上,计算出针对目标层的准则层所有指标重要性的绝对权重,为了使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具有一致性,也需要像层次单排序那样,进行一致性检验。将军事设施防灾能力评价模型各指标经过调整的最终权重值进行层次总排序。

2.4营区防灾能力各项指标评价评定标准

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主要根据营区规划设计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建筑法规和《军队现代营房建设管理评估试行标准》要求等制定的[8]。由于我军部队类型多、分布广,对营区防灾规划建设要求不尽相同,本文所拟订的评定标准不可能适用于全军部队,其他营区参照使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修正。

3实例应用

3.1某营区防灾能力评价实施与结果

首先,调研与评分。选定13位军事设施建设管理方面的专家和管理干部,通过对某营区现场查看和集中审阅规划、现状及相关管理资料,发放评价表,并要求评价人员背对背独立评分。然后,数据采集与处理。所有评价表经收回且确认有效后,用Excel软件建立高级运算表格,输入评分数据。假定各位评价人员的评分权重相同,根据评分进行平均计算,得出该营区防灾能力各项指标得分,并加权计算,得出加权总分。七年后,再次请专家对改造后的营区防灾能力进行评价打分。

3.2营区改造前防灾能力评价结果分析与灾害情况

该营区综合防灾能力评价结果为6.98分,表明该营区防灾能力较弱,其中,6、7、8、11、12、13、14、16、17、21、22共十一项单项得分低于7.2分,特别是营房条件方面,建成时间与维护使用情况、结构形式和防火安全性三个指标项得分均未超过5.02分,结合营区营房具体情况,可知大量营房建成年代久、安全性较差,急需改造。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该营区90%营房严重受损。

3.3营区防灾改造情况概述

该营区进行了灾后恢复重建,改造后建筑密度1.8%,容积率0.02,绿地率70%,污水达标排放率和垃圾收集率均为100%,重点对场地和营房加强了防灾规划设计,主要改造内容包括:(1)场地与布局改造。因山就势保留和恢复林区1360亩,整合功能、紧凑布局、集约建设,尽量减少对原始地形地貌的影响,对地震后出现的多处山体松动、滑坡地段进行了堡坎加固,恢复地表植被。营区集中建成区内地势较平坦,南高北低,营区综合训练场空旷宽敞。在营区主轴线区域设计的景观水系,结合了防洪和生态建设。(2)营房改造。新建22栋营房单体,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加固改造营房4.5万平方米,整修营房3500平方米,新建和改造营房均按照国家和地方抗震、防雷、防火等要求设计。(3)道路和出入口改造。根据场址实际情况保留北出入口和东北侧辅助出入口,增设南侧战备出入口。营区道路为混凝土和沥青路面,主干道混凝土强度C25,宽7米,三纵三横,分隔六大功能分区,营区道路占地18%,主要道路成环,道路呈网状。(4)防灾工程改造。重点考虑防火、防震和防洪。拓宽原有道路兼作消防车道,结合道路网将营区分为五大防灾区,在每个分区最高处设防灾监控系统,台地建设区消防道路连接成环。(5)设施设备改造。优化营区生活给水排水系统、雨水系统、消火栓给水系统以及给排水外线、消防外线等系统。变电室由原来的1个增加至3个,进行分区供电。打造营区“六网七系一中心”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其中,“营区安防一体监控系统”通过营区周界、营房和营房内部及重点部位设置的监控点,实时掌握营区安全状况,及时处理各类安全隐患;“数字营区综合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计量、传感设备,精确监测水网泄漏点位。

3.4营区改造后防灾能力评价结果分析与灾害情况

该营区改造后防灾能力评价结果为8.21分,且24个指标中没有低于7.2分的,表明该营区综合防灾能力较强,且基本没有防灾短板。该营区营房在2013年四川雅安芦山7.0级地震和2014年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恢复重建以来未发生各类重大灾害事件。

4结束语

本文以军队营区防灾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可以用于找准营区工程设施的脆弱因子与脆弱程度,为编制风险清单、应急预案和防灾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并辅助决策营区灾害防治的工程性措施,为军队营区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通过某营区改造前后防灾能力评价结果与实际灾害情况的对照,初步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风华,谢礼立,范立础.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研究[J].地震学报,2004,26(3):318-330.

[2]吴大放,刘艳艳,陈剑波,等.城中村火灾防灾能力评价及等级划分———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31(4):107-110.

[3]张明媛.城市承灾能力及灾后综合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4]樊运晓,罗云,陈庆寿.区域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地质,2001,15(1):113-116.

[5]张义清.营房工程防灾减灾管理研究[D].重庆:后勤工程学院,2010.

[6]张庆.营区规划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后勤指挥学院,2009.

[7]董艳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J].科技创业,2010(10):92-93.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第4篇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7年不平凡的历程。87年来,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度有机结合起来,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特别是成功申办了年,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富于创新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党,是经得起各种考验,勇于在困难、风险和挫折中奋进的党,是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奋斗不息的党。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大地震,给四川、甘肃、陕西等地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遇难人数估计超过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超过5000亿元。地震发生后,总书记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总书记亲赴四川灾区,冒着余震来到一处处救灾现场,接着又奔赴浙江、河南等地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灾难面前,党和政府最先想到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只要有一分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抗震救灾中,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11万部队官兵冲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无数共产党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了群众。德国《时代》周报指出,中国领导人在汶川大地震中的表现引人注目,“所有中国人都站在了党的身边”。正是有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这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才得以有力、有序、有效展开,并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这又一次验证了党的先进性,又一次诠释着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同时,今年以来面对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3·14烧事件和奥运圣火境外传递遭到干扰破坏发生后,党中央审时度势,积极采取措施,主动应对,确保了经济平稳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积极进取,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2007年,全年完成增加值430亿元,区可用财力达到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3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3189元。相比而言,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全区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了188倍,区财政收入增长了6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69倍,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了72倍,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5倍。同时,我们的城乡基础设施、环境市容面貌、人民生活质量、社会事业发展等,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

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体党员只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我们的党才有无坚不摧的力量,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二、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

在这场大灾难面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胸怀大爱,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奔赴灾区、组织开展赈灾募捐活动,把人民的关爱之情传递到灾区,为灾区同胞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截止6月30日,全区累计向灾区捐款超过8275万元,共产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累计达到870万元,区域部市属单位捐款1.16亿元,区域内捐款总额超过2亿元;派出医疗、防疫人员11批32人、公安特警、消防官员44人奔赴灾区,收治灾区伤病员16人,安排灾区学生60人,独立组建1支10人卫生防疫队赶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同时,按市委部署,我区派出1名正处级干部参加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工作组,将于近日出发。市委、市政府明确我区对口支援都江堰市向娥乡,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灾后重建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全力做好与都江堰市向娥乡的对口支援灾后重建工作,以实际行动,继续履行儿女想灾区人民之所想、急灾区人民之所急,心系灾区、支援灾区的庄严承诺。

我们共同参与并见证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必将载入光辉史册。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首先,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快构建充满活力、更加高效、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加强学习,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领会精神实质,联系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进行深入思考,理清发展思路,切实推进发展。要解放思想,认真分析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勇于解决矛盾,在实践中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破除发展瓶颈,有效推动发展。要努力把握规律,科学分析、正确判断形势,想问题、办事情,站得更高一些,想得更深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做得更扎实一些,善于发现和把握规律,使我们的决策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群众意愿;要善于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其次,要真抓实干求发展。要进一步巩固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以务实的工作态度,求实的执着精神,努力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要求真务实。发展要质量、效率,决定了的事要抓紧落实,看准了的事要加快推进;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挑战,也有机遇,关系到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形成合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二是要攻坚克难。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大市政建设及生态建设等项目比较多,面临的任务重,有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拿出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信心,抓好任务的落实和新问题的解决,确保取得成效。三是要统筹协调。街镇和工业园区是全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思想,着眼于长远谋划,从根本上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委办局要增强大局意识和推进发展的责任感,深入基层一线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与街镇、园区主动捆绑在一起,积极创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四是要确保社会稳定。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社会管理,化解突出矛盾,为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第5篇

县旅游产业项目恢复重建总投资7000万元。安排实施景区产业恢复重建、博峪民俗风情园产业恢复重建、县民俗风情街产业恢复重建、峰迭新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产业恢复重建、县旅游服务设施体系产业恢复重建等5个项目。除此之外,根据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项目投资汇总表安排。全部为中央财政资金。灾后援建项目1个,即建设游客接待中心。

一)景区产业恢复重建项目概况

主要建设内容:新建景区道路18公里、游步道建设7公里;人工湖的维修10000平方米;栈道建设5公里;游泳池及演艺厅内部装潢;到坝子梁景区道路硬化4公里;坝子梁修建帐篷群;旅游景区广场(主会场)平整维修10000平方米;拉尕沟村口至景区山大门处修建嘛呢群;星级厕所一座;景区设施的设备购置;完善停车场、给排水、电力、通讯、指示系统、标识牌、绿化、造林等附属设施。该项目计划在年全部完成。另外。该项目由县政府在今后争取旅游专项资金进行修建。该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天池建设(人行道、天池景点改造)项目资金不列入灾后重建资金。

二)博峪民俗风情园产业恢复重建项目概况

建设面积13万平方米。完善景区内给排水、电力、通讯、环卫、街道硬化、绿化等基础设施。该项目计划在峰迭新区白龙江北岸实施,该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新建游客中心1座、救护中心1座、停车场500平方米。建设中既要体现博峪民俗特征,也要体现民俗特征。重点从吃、住、游、娱、购上下功夫,扶持农家乐和其它业主开发旅游产业。该项目分两步实施,年计划完成600万元的建设任务;年计划完成900万元的建设任务。

三)县民俗风情街产业恢复重建项目概况

主要建设内容:新建民族特色街道、管理用房。建设时突出民俗文化特色,该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松棚的搭建以及特色化设施配套建设等。计划在县城三眼村至旧城关镇防洪沟以西实施。建筑风格突显藏汉融合的特点,民俗风情街搭建松棚,同时在民俗街上扶持部分小吃店、土特产、民俗产品店等。该项目分两步实施,年计划完成800万元的建设任务;年计划完成1200万元的建设任务。

四)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产业恢复重建项目概况

建设内容:新建游客服务管理用房及配套设施和装潢。计划在峰迭新区建设具有民族风格的游客服务中心。该项目分两步实施。实施峰迭新区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年计划投资300万元,该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年计划投资200万元。实施游客服务中心的配套设施及装潢等。

五)县旅游服务设施体系产业恢复重建项目概况

计划对龙舟大酒店(三星级宾馆)青峰宾馆(二星级宾馆)华瑞宾馆(正在申报二星级宾馆)进行恢复重建。为县域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服务。具体的项目资金概算待实施方案批准实施后,该项目总投资500万元。以改善和提升旅游宾馆和饭店的服务条件和水平。依规划设计而定。

六)游客接待中心产业恢复重建项目概况

建设规模为三层。工程总投资700万,该项目属“灾后援建项目。一层为接待大厅、综合商务中心、治安室、医疗室、游泳池等;二层以上建设承接各类大小型会议的会议室、客房和可容纳150人以上的演艺厅及员工宿舍。建设总面积3198平方米。其中土建590万元,装潢及游泳池、地暖等设备购置及安装110万元。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灾后重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指导意见。立足当前,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分清缓急、突出重点、政府支持”原则。兼顾长远,把景区、景点灾后重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项目作为当前工作重点,全面推进全县旅游业灾后重建的整体进度。

三、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

与全县灾后恢复重建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实施,旅游业灾后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灾后重建的各项要求。把旅游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作为彻底改变受灾景区、景点面貌的桥梁。全面推进。具体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分批开展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选取受灾较重、游客较多、旅游收入相对较大,整体推进的原则。注重结合景点实际。能够充分带动县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景区重点实施。将大峡沟部级森林公园景区产业恢复重建、博峪民俗风情园产业恢复重建、民俗风情街产业恢复重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产业恢复重建及旅游服务设施体系产业恢复重建项目分类实施,相互结合,共同促进。共同致力于彻底改变重点景区灾后的面貌。

二)重点景区为主。部门指导实施的原则。本次实施的项目。项目应在发改局、旅游局的共同指导下进行。旅游局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国家灾后重建项目。负责项目实施中的质量监管、资金拨付、监督指导等各个环节工作。项目开工和部分工程完工进行下一工序时由旅游局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监理人员共同签字认可。

三)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旅游道路硬化、护坡、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要充分整合资金。优先考虑能改变景区整体面貌的建设项目先行开工建设,结合景点实际。统筹整体推进,避免无序建设和重复建设。

四、目标任务

形成合力。加快建设进度,全面协调。确保全县灾后旅游产业恢复重建在达到预期质量要求的前提下。确保项目能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如期完工投用,使我县旅游整体服务水平得到根本性提升并超过灾前水平。

五、资金管理

1.建设项目资金在发改局和旅游局分别设专户。统一协调下拔。确保专款专用和资金安全运行。不得挪用和截留。

2.拔款方式:项目建设资金原则上按照项目预算投资的352比例拔付。旅游局应及时按进度支付给施工单位。已经核实开工的项目。之后以工程进度为依据拔付工程款项。项目前期阶段拔付30%项目开工建设后拨付50%通过验收后拔付17%剩余3%留为工程质量保证金和可能出现的维修资金,可根据工程量支付1至2万元。工程竣工2年后向施工单位一次性付清。但要按规定严格执行。会议决定所有“灾后重建项目资金均按照项目预算投资比例的30%开始提前拨付招标、设计等前期费用。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第6篇

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危旧房屋改造暨地震恢复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不久前在我市**召开的全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暨农村危旧房屋改造现场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全市20xx年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危旧房屋改造、“8·21”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的建设工作。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20xx年工作基本估价

一是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成绩显著。20xx年,是我市认真总结20xx年试点经验,在五县区全面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第一年,共完成建设任务1万户。其中:完成省级补助项目9000户(拆除建设20xx户、加固改造7000户)、完成市级配套项目1000户(拆除建设200户、加固改造800户);实施项目中,包括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280户;实际运用省级补助资金240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78万元,县区投入191万元,农民自筹投入1.62亿元,银行贷款973万元,社会投资36万元,公益金投入2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59.69万个;项目涉及70个乡镇、724个村委会。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工程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市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分别被省人民政府评为20xx年度云南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二是“8·21”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迅速有效开展。盈江“8·21”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及受灾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恢复建设工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先行、新建和维修加固并举、速度和质量并重,迅速有效地开展了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目前,恢复建设工作任务已大部分完成。

全市民房恢复建设项目共有8665户,其中,重建项目3703户,修复项目4962户。目前,重建项目已全部动工,其中:基础已完成3414户,占92%;主体结构已完成2801户,占76%;瓦屋面已完成1946户,占53%;入住1946户,占53%。民房修复项目已全面完成4962户,占100%。5890万元民房恢复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已全部下拨,各县区已严格按照工程进度发放补助资金5253.88万元,占补助经费总额的89%,其中:隆阳区850.78万元,**县2902.5万元,龙陵县1500.6万元。

教育系统恢复建设总项目66个,其中:已完工项目24个,占36.4%;正在进行主体施工36个,占54.6%;正在开展地勘、施工图设计等相关项目前期工作6个,占9%。3148万元教育系统恢复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已全部下拨。

卫生系统恢复建设总项目56个(拆除建设38个,维修加固18个),其中:已完工项目18个,占32%;主体工程完工6个,占10.8%;在建28个,占50%;正在办理招投标4个,占7.1%。662万元卫生系统恢复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已全部下拨。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民房建设和地震恢复建设工作仍然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民房建设压力较大。一方面,震情形势严峻。我市属地震多发地区,仅1900年以来就发生5.0级以上地震33次,每次地震,农村民房均不同程度受损。据地震部门分析预测,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仍将处于新一轮强震活跃期,震情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现有农村民房地震安全隐患突出。我市农村民居建筑质量普遍不高,大量农村民居建筑结构不合理,整体稳定性不好,抗震性能差,普遍缺乏科学的抗震设防技术指导和防震减灾对策措施。据20xx年普查统计,我市抗震性能低于6度的农村民房高达34.9万户,仍有墙抬梁房屋约5.06万户。在普查统计的58.19万户农村民居中,特别危险急需加固改造的达6.21万户,特别危险急需拆除建设的达8.85万户。二是部分灾区民房统建点恢复建设进展缓慢,按照预定时限完成恢复建设任务繁重。三是恢复建设内业痕迹管理、资金管理、项目验收等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全面抓好“三项”工作

20xx年内,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以及全省开展以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危旧房屋改造为重点的农村民房建设的有利时机,全面抓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农村危旧房屋改造和“8·21”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

(一)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20xx年,省下达我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任务8600户(加固改造6000户、拆除建设2600户);安排市级配套任务1000户,要求与省里的计划同时安排、同时展开、同时完成 、同时检查验收。省财政户均补助标准与20xx年相同,即加固改造20xx元/户,拆除建设5000元/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继续纳入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安排我市建设任务270户,资金在省财政补助的基础上,由专项公益金再增加补助1000元/户。今年,要把做好群众宣传动员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增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要坚持预防为主与救助相结合、重点防御为主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加固改造为主与拆除建设相结合、农民投入为主与政府补助相结合、提高抗震性能为主与改善村容村貌相结合,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要把经济条件和住宅条件差、抗震设防问题较为突出的村镇作为重点区域,把特别贫困、特别简陋、特别危险的村民住房作为重点对象,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分步实施。有关县区要把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兴边富民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先边后里”、逐步推进实施。

(二)加快“8·21”地震灾区恢复建设进度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我市“8·21”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已到最后攻坚阶段。各有关县区、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恢复建设任务。

一是要及时发放补助资金。县、乡、村民房恢复建设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机制,逐户检查恢复建设资金补助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验收完工项目,对验收合格的完工项目,要在第一时间将恢复建设资金补助到位,补助到农户手中。

二是要切实加强管理。要严格实行基本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加强恢复建设工作的规范管理和痕迹管理;要加强对灾情定损、资金补助、救灾物资发放、张榜公布、资金补助和项目验收等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做好相关归档建册工作,为审计和检查验收奠定基础。

三是要认真做好检查验收工作。6月中下旬开始,对已完成的恢复建设项目实行由下到上逐级检查验收,村级验收到户,乡镇验收到村,县区验收到乡镇。7月上旬,市里将组织对受灾县区恢复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重点检查验收恢复建设批准方案、救灾款物、恢复建设资金的发放使用和管理、灾情定损、张榜公布、资金补助和项目验收等情况,有关县区要切实做好迎接检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是要妥善安排好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安排灾民群众基本生活,是灾区恢复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已进入春荒灾民生活困难救助阶段,市级已下拨经费600万元,专项用于解决灾民春荒生活困难。各县区要把上级补助资金同本级安排经费合并安排,把安排灾民基本生活和加快民房恢复建设作为恢复建设的两个重点,统筹兼顾,科学安排;要组织工作组深入灾区,进村入户,加强检查重灾区的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优抚对象救济救助情况,逐户检查救助措施的落实情况,抓好粮食、衣被等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所需,确保不出现非正常情况。

(三)抓好农村危旧房屋改造摸底调查工作

摸清农村危旧房屋底数,是搞好民房建设改造的基础。最近,为加快制定农村危旧房屋改造实施规划,全省正在对农村危旧房屋及其居住对象情况进行全面分类调查和数据收集,我市对此已作了初步安排。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此次调查和数据收集工作,根据调查范围、调查内容和填报要求,认真、如实填报;同时,要注意加强动态管理,做到心中有数。要加强对上汇报衔接,争取尽快将农村危旧房屋纳入全省改造实施计划。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加快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危旧房屋改造和“8·21”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整体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必须做到“四个强化”,搞好组织保障,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一)强化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危旧房屋改造和“8·21”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和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有关部门具体抓和领导挂钩到片、部门联系到村、干部负责到户的工作机制;要围绕既定的目标任务,明确质量要求,明确完成时限,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

(二)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推进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危旧房屋改造和“8·21”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涉及的部门和单位较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要坚持“渠道不变、任务不变、用途不变”和“统筹规划、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将新农村建设、救灾建设、扶贫开发、重点工程建设、移民等各类资金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项目计划,科学配置各种资源,整合各种相关力量,促使项目和资金效益最大化。

(三)强化跟踪督查,加快工作进度

任务确定后,落实是关键。县区、乡、村三级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跟踪督查工作,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市政府督查室、市委政研室要牵好头,联合审计、财政、建设、民政、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督查组,适时有重点地深入开展专项检查、督查工作。

(四)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第7篇

一、近五年来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发展情况

(一)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2009年我县修订完善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政府于2012年修建完成6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救灾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工作;县政府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2次开展突发地质灾害综合应急演练,县中小学校每年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二)防震减灾工作机构、经费、人员落实情况

县防震减灾局由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4名(其中领导职数1名),下设1个综合股室,目前县防震减灾局从事地震监测工作1名、财务人员兼职地震灾害防御工作人员1名,没有专门配备从事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人员,近几年来工作人员时常配备不够,人员变动大,业务培训不够,专项经费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因此人力、物力、财力都存在一定困难。

(三)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县按照州防震减灾局的要求,于2009年8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州地震应急预案》和《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了县《地震应急预案》。预案涉及到全县二十多个部门及所有乡镇,地震应急预案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框架体系,随着“4.20”芦山地震的发生,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取得了更加宝贵的经验,我县将在总结2次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使我县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完善。

(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应急救援物资管理

近3年来,我县共投入资金228万元,用于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6处,总面积39300平方米,可容纳19550人。其中:县城东门广场,面积4200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中学,位于县城,面积14000平方米,可容纳7000人;小学校,位于镇乡,面积2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人;红军长征碑园管理处,位于川主寺镇,面积3000平方米,可容纳1500人;管理处,位于乡,面积15000平方米,可容纳7500人;沟管理处,位于乡,面积1100平方米,可容纳550人。2012年上半年县投资18.5万元完成该6处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建设,2012年下半年再次投资210万元完善6个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民政部门按照政府安排将应急避难场所必须的账篷、棉衣、棉袄等物资储备于县民政局仓库;方便面、矿泉水等食品储备于县源茂超市。随着我县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完成和设施设备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五)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志愿者队伍建设

县地震应急救援队最初成立于1996年,随着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县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突发事件队伍主要由县公安、县武警中队、县消防大队、交通、通信、民政、卫生等部门组成;县团委及防震减灾部门负责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及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应急救援相关活动,不断壮大县防震减灾的社会救援力量,提高防灾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发挥广大青年的优势和作用,为保障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六)灾情报送体系建设

地震灾情报送体系比较健全,各责任单位职责明确,从灾情信息的收集、传送、接收、处理形成了一条比较完善的应急体系,“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情报送体系建设在信息收集、传输、处理中发挥了一定作用。2012年我县完成灾情上报接收处理系统灾情采集PDA工作,在13个指定乡镇设立网点,指定防震减灾助理员为灾情上报员,负责开展震情、灾情收集和上报工作。

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优势及不足

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优势,应急救援机构比较健全,具有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优势,环境和社会稳定,具有辐射周边,向其他县提供迅捷支援和保障的优势,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县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得到了考验,地震发生后我县在较短时间内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地震应急救援队,该紧急救援队分成3个组,一组前往茂县、汶川方向,一组前往平武、北川方向,再一组前往本县重灾乡镇开展地震救援工作,该应急救援队伍反应灵敏、行动迅速、工作认真;不足是我县防灾减灾专业队伍技术力量薄弱,专业设备少,对应急救援工作经验交流太少,对乡村一级民兵组建的应急救援队培训不够。

三、改进设想及建议

总结和学习国外地震应急救援的先进经验,从美国应急救援管理体系方面得到几点启示,由此提出三点设想:

(一)强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的工作职能,并将其设为综合救援机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工作和重复建设,提高救灾能力,政府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协调一致。加强统筹规划,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动机制。同时要进一步提高防灾意识,强化防灾工作,工作重点应由救灾转向以防灾、减灾为主,提高抗灾能力,提高工作主动性。

(二)强化管理模式

1.突出工作重点,一是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协调工作;二是重视防灾减灾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将研究成果转化用于防灾减灾日常管理工作和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推广;三是重视基础信息的收集和资源分享,对于灾害进程及时依托媒体收集、整合、公开;四是重视对公众的宣传工作,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都应设立专门接待访问者的部门,开辟网站进行自我宣传、科普宣传、法律法规宣传、公众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等;五是各级政府都要重视紧急救援工作的培训和演练。

2.加强良性循环的管理流程,各级政府在灾害行政管理上重点放在制定计划(规划)、组织培训、演练和搞好宣传教育四个方面,依托科研机构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关政策用于防灾减灾管理,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同时政府应利用资金杠杆来推动关于减灾的思路和做法,推广减灾技术和规范的应用。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第8篇

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参加抗震救灾斗争的广大干部群众,人民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对抗震救灾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中央和省上各部门、兄弟市区,积极为灾区提供援助的社会各界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今年10月25日20时40分,我市民乐、山丹交界处发生了6.1级强烈地震。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张掖境内最强烈的地震,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发生的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民乐、山丹、肃南三县的46个乡(镇)、325个村严重受灾,受灾总户数61121户、总人口206093人,造成9人死亡,44人受伤。大批房屋倒榻、牲畜死伤,桥梁、渠道、电力、交通、通迅等各类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地损坏。429所学校严重受损,2万多间校舍倒塌,20处文物受损。民乐县双树寺、山丹县李桥等4座水库坝堤裂缝,瓦房城水库出现滑坡。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部分民宅和畜禽圈棚也不同程度的受损。这次地震危害程度大,成灾区域广,余震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9.2亿元。

坚决战胜这场严重自然灾害,是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果的一场重大战役,也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信念、勇气和力量的一场严峻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民政部、地震局、财政部和省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指战员和武警官兵的有力支援下,在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下,在市委、市政府和灾区三县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灾区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战、顽强拼搏,依靠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张掖经济快速发展奠定的雄厚物质基础,我们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地震发生当晚即将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受伤群众及时送往当地医院和临时医疗点接受救治;仅用四天时间就完成了救人、疏散、排险和老人儿童暂时过渡安置及被压埋财产的清理工作,妥善处理地震中死亡者的善后事宜,迅速消除了灾区群众的恐慌情绪。

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使受灾严重、房屋倒塌的33547户群众全部住进安全、实用、保暖的简易住所,429所因灾停课学校、63652名学生全部复课,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尽管震后余震频频发生,但由于各项救灾措施到位,没有出现新的人员伤亡。现在,灾区社会稳定、人心安定,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市上四大班子经受住了考验,民乐、山丹、肃南灾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市直各部门和社会各行各业都经受住了考验,我们处置突发性事件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谱写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万众一心、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新篇章。

总结这次抗震救灾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是这次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主心骨和坚强靠山。震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切。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先后作了重要批示,国家民政部、地震局等国务院有关部委迅速派出80多人组成的专家组于10月26日赶赴地震灾区,帮助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迅速拨付700万元救灾专款。随后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委托,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了解灾情,慰问灾民,检查指导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震发生的当晚,省委书记苏荣、省长陆浩就打来电话,对抗震救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第二天,省长陆浩就迅速赶赴民乐、山丹地震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10月28至29日,省委书记苏荣专门从上海赶来,和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韩忠信,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洪毅,带领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地震灾区实地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并在民乐、山丹灾区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勉励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艰苦奋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苏书记还亲自协调3000名官兵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并协调6000多顶棉帐篷支援灾区。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早上,省委、省政府安排李膺副省长带领民政、地震等部门的负责同志,迅速赶赴灾区,现场检查指导,一住就是一周多时间。省委副书记韩忠信、陈学亨、王宪魁等领导同志多次打电话询问,作出重要批示。省委副书记马西林和省长助理郝远同志带领民政、扶贫办的负责同志深入灾区进行全面检查,现场解决具体问题。省政府罗笑虎副省长两次深入灾区。受委托,省军区司令员赵建忠亲临灾区调集指挥部队抢险救灾。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和高度负责,极大地鼓舞了我市广大干部群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二)市委、市政府和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为这次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紧急部署,迅速启动了抗震救灾紧急预案,在家领导于震后20分钟内相继到位开展工作,分赴民乐、山丹灾区一线,与灾区干部群众一道迅速投入抗震抢险。在外地开会、学习、出差的市上领导也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回张掖,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在地震发生后的20多天时间里,市上四大班子领导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处惊不乱,沉着应对,果断处置,冒着余震连连的危险,奋不顾身,靠前指挥,和灾区干部群众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民乐、山丹、肃南三县县委、政府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头等大事,进行紧急部署和周密组织安排,确保抗震救灾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县上各大班子领导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一线,与受灾的乡村社各级干部紧急组织,动员群众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挨家挨户进行排查,开展紧急搜寻救助活动,使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组织带领群众搭建临时帐篷,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区重建,以实际行动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忠实地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起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三)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顽强抗灾,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灾区乡、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临危不惧,冲锋在前,积极组织周围群众抢险自救。哪里有危险,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县、乡抽调的干部进村入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共同搭建暖棚、恢复生产和开展自救,有的人连续好几天睡不上一个囫囵觉,吃不上一口热饭。受灾户的党员干部忍受着自家房屋倒塌、亲人伤亡的巨大悲痛,舍小家,顾大家,在抢险救灾的重要关头奋不顾身,在分发救灾物资时总是让着别人,充分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和良好精神风貌。灾区群众深深感受到,地震发生后,倒下的是房屋,但心中高高树起的是党的光辉旗帜和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

(四)人民子弟兵冲锋在前,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张掖军分区和驻张部队主动与驻地党委、政府联系,快速组织抢险救灾队伍。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先后投入兵力达3100多人,他们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关键时刻过得硬、靠得住,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勇于承担危难险重任务,奋不顾身帮助灾区抢救伤亡群众、转移财物、清理废墟、搭建“暖窝”,为抗震救灾做出了突出贡献,起到了抢险突击队作用,谱写了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篇章。广大官兵风餐露宿,顽强奋战,不怕牺牲,冲锋在前,以血肉之躯展示了“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精神和风采,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军政关系、军民关系在大灾大难面前经受了洗礼,得到了新的巩固和升华。当部队撤离时,父老乡亲们、战士们泪流满面,难舍难分,那是军爱民、民拥军的最生动、最真实、最感人的写照。

(五)各行各业和各条战线协同作战,为抗震救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紧要关头,市上各部门、各单位发扬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强大的合力。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与受灾县实行对口帮扶,为灾区提供了大力支持。市直各部门各单位抽调干部在受灾村社帮助群众搭建“暖窝”,支援各类物资,做出了积极努力。地震、卫生、民政、气象、建设、电力、交通、通讯、新闻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和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指导、后勤保障、信息传递和新闻宣传作用。中央及省内外新闻媒体对我市抗救灾工作给予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报、上海东方卫视、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的近百名记者赶赴我市民乐、山丹、肃南等受灾县对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进行了详细全面报道。新闻记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顶风冒雪,不畏艰难,冒着余震的危险,以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及时准确地报道灾情,并采写了大量生动感人的抗震救灾新闻,向社会各界发出爱心动员,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战胜地震灾害的士气和信心。

(六)社会各界慷慨解囊,给灾区群众雪中送炭,进一步弘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从张掖城乡到全国各地,处处涌动着浓浓的爱意。10月27日下午市委常委扩大会后,参会领导带头捐款。全市所有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的干部都把支援灾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踊跃捐钱捐物。民乐、山丹、肃南三县的干部职工纷纷自愿到灾区送温暖、献爱心,迅速掀起了捐款捐物救济灾民的热潮。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团省委、省妇联等省直机关各部门和省慈善总会、省人寿保险公司、省红十字会以及兰州、嘉峪关、白银等十三个市州地,中央文明委、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工商局、全国妇联,北京、上海、江苏、新疆、宁夏等省市,、武警甘肃总队、东风基地、酒钢公司、金川公司等部队和省内外企业,马万祺、李子奇等老领导、老同志纷纷捐款捐物,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送来巨大的关怀和温暖。截止目前,共捐助资金1055万元;接受捐赠物资折价约2348.36万元。社会方方面面的爱心捐助,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生动地展现了各族人民之间患难与共、和衷共济的深情厚谊。

这次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充分说明党和政府永远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终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是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造福和排忧解难的。特别是在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只有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才是各族人民信得过的靠山,才是他们坚强有力的主心骨。灾区群众无不发自内心地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感谢亲人。

地震可以震倒房屋,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灾难,但震不倒我们的精神和信念。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参加抗震救灾的部队官兵表现出来的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各条战线、各个部门表现出来的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在张掖大地共同铸就了抗震救灾精神。这就是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精神;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精神;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张掖126万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我们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重要法宝,也必将成为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会进一步维护上下一心、团结奋进的大好局面。这次地震灾害,使我们经受了一次重大考验。正如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王宪魁同志所批示的:“是对市委一班人长期团结协作形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考验。”我们要倍加珍惜和维护团结局面。只要社会各方面团结一致,众志成诚,我们就一定能战胜灾害,渡过难关;就一定能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推入快车道。

——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更好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抗震救灾的实践再次证明,只要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就一定能聚集起强大的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有了这种精神就能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围绕实施三大战略抓项目、抢抓机遇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只要我们有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决心和勇气,奋起直追,跑步前进,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铸金张掖辉煌的目标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第9篇

【关键词】抗震救灾;应急管理;评价

引言

现代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各类灾害频发的风险社会,危机的强烈冲击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灾难过后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总结经验教训,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应急管理评价是指当对危机的处理暂时完成后,认真总结在危机发生期间处理的方式、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便为今后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和方法上的借鉴。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包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驻川、陕、黔企业在内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基于此,2008年8月,笔者随“中国航空工业安全应急管理现状调研项目组”对位于汶川地震灾区的某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和某研究院(以下简称研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近500位公司员工接受了调查和访谈,调查共回收401个问卷样本,经鉴别,均为有效样本。笔者运用SPSS软件对这两个受灾单位的调研结果和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集团公司在此次抗震救灾应急管理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

一、抗震救灾应急管理总体评价

对于地震等危害严重、涉及面广的突发自然灾害的应对,一般来说,由于其紧急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群体性、关联性和信息、救援物资的短缺性等特点,应急管理工作的难度极大。而我们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在问卷调查里对集团公司和两家灾区企业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总体表现给予了肯定评价。特别是受灾较为严重的研院员工对集团公司的抗震救灾应急管理工作有着更切身的体会,认同度很高,94%的受访者评价为“很好”和“好”,而且受访者对于集团公司和本单位的抗震救灾工作评价为“较差”或“不清楚”的比例微乎其微,说明被调查航空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得到了员工们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集团公司和被调查单位在此次抗震救灾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总体表现得到了员工肯定,但同时,由于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具有潜伏期、形成期、爆发相持期和消退期,与此相适应,常将应急管理作为由事前预防、事中应对和事后恢复三个阶段组成的完整过程,并在各个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那么集团公司在哪个阶段的工作做得最好呢?基于此,调研组设计问卷时将此次抗震救灾应急管理过程具体细化为如下几个阶段:前期预防过程,震后立即响应过程,救灾中期实施过程,善后恢复过程以及总结经验和制度建设过程。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公司和研院分别有超过60%和80%的被调查者认为,此次抗震救灾应急管理过程中,集团的“震后立即响应过程”做得最好。地震发生后,集团公司应急措施迅速启动,做好应急准备,保证信息畅通,及时了解准确信息;集团领导第一时间到生产现场查看受灾情况,指挥、疏散职工转移到安全地带;切断公司电、水、天然气的供应,启动电讯应急电源,排查锅炉、空压机、天然气储气罐、电力系统、自来水供应设施及污水处理站情况,避免二次事故发生;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抗震救灾工作,成立“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对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了全面分工部署,由集团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班子其他成员分任副总指挥,集中办公,统一调度,24小时值班;专业厂、业务部门成立相应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立即开展生产自救及社会救援工作。由此可见,在紧急关头,迅速调集集团内部资源,形成有效救援的局面,提升了抗震救灾的整体应急效能。

二、抗震救灾应急管理各项具体工作的评价

抗震救灾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问卷中“根据您了解的情况,本单位在下列方面的工作开展得如何?”旨在对于被调查单位抗震救灾应急管理的具体工作开展情况做出评价,由问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调查员工给予了肯定评价。

其中,在“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支持”方面,半数以上的员工评价为“很好”或“好”。生活服务公司等部门坚持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保证水、电、气的正常供应。但是,我们在与单位领导和员工访谈过程中也了解到,缺乏相关应急设施设备及食品、帐篷、药品等物资储备是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做好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生活区、生产区的治安防范工作同样重要,以保证居民安全,避免发生“趁火打劫”事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这方面员工评价较高,近八成的员工对此持肯定态度。集团受灾企业在治安防范方面的具体做法包括:启动24小时值班制,在公司生产、生活区巡逻、检查、疏导;各小区抗震救灾应急指挥分部每晚组织巡查,保持疏散通道畅通和小区秩序正常;制定人员疏散预案,对重要场所、危险建筑物进行监控,保证交通要道、安全通道通畅。

在“受灾职工和家属的合理安置”方面,公司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具体措施是:逐一全面排查职工、离退休人员和家属的受伤受灾情况;安排青年志愿者对28个孤寡老人实行二对一的帮扶,负责灾后安抚和险情发生时老人的撤离;通过帮扶中心向直系亲属受灾的职工发放帮扶金40.3万元。

在“紧急避难场所、住所的建设”方面,公司和研院受调查员工的评价差别很大,评价为“很好”或“好”的比例,公司为27.8%,研院为75.3%。其中原因可能与这两个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公司地处大都市,而研院则远离市区偏居一隅。这个方面的差异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由于集团公司规模庞大,而各地的情况由于地理、文化等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集团在科学研究危机事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各个企业的应急管理要“分类治理”,并授予企业一定的相应权限,使其能够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切实合理的措施。

信息畅通在应急管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在与受灾企业员工和管理层的访谈中,无论是一般员工,还是中高层管理人员,都一再强调信息畅通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公司值得推广的经验是:及时购置应急通讯设备,保障内部通信畅通;及时向省市政府部门和原一航办公厅报告情况;及时向职工群众公布最新信息。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企业应急管理指挥部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二是缺乏有效的通信手段和工具。当手机、电话失效以后,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即使购置了对讲机,但受电源问题及作用距离的影响也很难保证在应急时间内都能正常使用。

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公司的领导班子在地震以后7分钟就开始布置救灾工作,研院也是在第一时间迅速启动了应急管理系统,随之成立了指挥中心和救援队伍,公司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坚守岗位,积极做好生产自救工作;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左鸣在地震当天立即赶往灾区指挥抗震救灾。这样的果敢和迅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航空集团军工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和作风,因而我们看到,70%以上的受访者评价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好。

尽管对于抗震救灾应急管理过程中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大部分被调查员工给予了肯定评价,但集团公司和被调查单位仍有一些留下遗憾、有待改进的方面。根据统计结果,两个被调查单位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

公司:“危机意识和应对培训”(60%);“精神鼓励与心理疏导”(38%);“信息沟通”(35%)。

研院:“危机意识和应对培训”(44%);“精神鼓励与心理疏导”(37%);“群众互助自救”(34%)。

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此次抗震救灾应急管理过程中最大的遗憾就来自培训,公司有60%的答题者、研院有44%的答题者认为需要改进“员工危机意识和应对培训”。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反映出被调查单位应对临时突发性事故能力不够,对地震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不足,员工危机意识不强;缺乏地震专项预案和相关应急综合培训,应急预案缺乏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面对百年难遇的突如其来的灾难,精神鼓励与心理疏导因素也至关重要。调查显示,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群团组织的志愿队伍、兄弟单位的支持鼓励、心理干扰和咨询等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气,凝聚了信心,提升了集团员工的归属感,产生了一定效果。但是,群众对于精神鼓励和心理疏导还有更多的期望,希望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也就留下了遗憾。

而“信息报告与沟通是否及时、准确”这一选项,有43%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或者较差,同时有3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信息沟通”作为工作有遗憾、还需改进的项目。通讯不畅则情况不明,难于决断;通讯不畅则指挥不灵,效率低下。地震之后,有感于通讯的极端重要性,研院因而配备了更多的对讲机,并在室外公共场所接通了公用电话。

此外,灾难发生之后,研院3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群众自救互救”这一项作为留有遗憾、仍需改进的地方。大家感到群众自救互救工作不尽如人意,关键在于平时训练、沟通不够,需要进一步调动职工互助互爱、乐于奉献的精神。

三、抗震救灾应急管理工作能力评价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中的规定,应急管理工作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应急决策能力:要做到又快又准,当机立断。

2、指挥、控制与协调的能力:明确统一的应急指挥、协调和控制,使应急组织能快速有效的采取应急救援行动,便于对事故进行初始评估和应急响应。

3、事态监测与评估能力: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对事态发展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便于在事故处置过程中提前采取合理的应急措施。

4、后期处置能力:突发事件应急结束后,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设施重建、生产恢复、信息报告与沟通以及总结经验教训等。

问卷中对于被调查单位抗震救灾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评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公司和研院均有半数以上员工对本单位抗震救灾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评价很高。

其中,员工对集团应急管理的决策能力、指挥协调的能力以及清理现场、重建设施、恢复生产能力的满意度都是高达60%以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为不断发展的国有特大型中央企业,集团公司集团的行政效率是很高的,而高效率的应急决策能力和指挥协调能力正是应急管理中的关键和核心。

在以上四项抗震救灾应急管理工作能力中,虽然“对生产区受损情况的监测和评估能力”也有一半以上的受调查员工表示满意,但比例在这四项能力调查中却是最低的。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包括作为高精尖生产企业和研究院所的生产设备多且体积庞大,客观上在监测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但作为一个高科技的军工企业和研究院所,生产区是生命线,是企业的心脏。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做好生产区的监测和评估工作,这是任何一个高科技军工企业和研究院所的天职,绝对马虎不得。

问卷中对于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作用诸因素的重要性,其中“企业领导者的敏锐观察和应急领导能力”、“抗震救灾应急处置能力(包括预防预警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后期处置能力)”被受访者普遍认可为最重要的因素。

由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相关能力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公司和研院的答案略有出入:公司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两个能力因素的重要性分别居第二、第三位,仅次于组织建设,且重要性远高于另外三项因素(应急管理资源投入、应急预案以及其他)。

而研院的受访者身处地震重灾区,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领导的关怀和决策能力,34%的人将此选为发挥最重要作用的因素,而位居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组织建设和应急处置能力。在突发事件爆发后,领导者的迅速应对是企业掌握主动权的关键;而应急处置能力的强弱,能否在灾难发生之前进行预防预警、在灾难发生之时进行快速有效的响应、在灾难发生之后对受灾职工和群众进行妥善安置并尽快恢复生产,这些则直接决定了能否取得抗震救灾这场艰难战役的胜利。

除此之外,调研组还针对集团公司整体危机应对能力在员工中进行了调查,有将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集团公司整体危机应对能力比较高,基本适应目前应对各类危机的要求,但也有25.4%的调查对象对当前集团公司整体危机应对能力并不清楚。

四、建议

结合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综合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一套包括灾害预警、物资储备、队伍建设、预案准备、组织机构协调以及快速应急系统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和应急机制,同时不断加以健全和完善。

2、提高快速准确的应急决策能力和有效的指挥协调能力,明确相关单位职责,确保各单位、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和各种资源的有效调动,实现高度统一、步调一致、沉着有序的整体应急。

3、确保生活必需品和应急管理资金保障,加强日常应急设施设备及食品、物资(帐篷)、药品等的储备工作,保证突发事件时的物资供应;规划设置并明确紧急避难场所、疏散线路,针对幼儿园、小区等人员集聚点,增设警铃、标志等设备设施,对路灯、楼道照明灯、应急灯和破损道路及时维修。

4、加强对各种紧急(突发)事件防范的宣传,增强职工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定期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培训和演练,使广大职工和群众能够科学地保护自己以及有效地救助他人,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建立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传递渠道,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通过正面、准确、权威的信息,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职工群众情绪稳定;与政府的权威信息部门建立协调机制,保证领导层能比职工群众提前知道重要信息,以保障应急指挥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转;配置好应急通讯设备,购置卫星海事电话,有效保障在通信中断时的对外通信联络渠道;配置足够的对讲机,做好日常管理,保障通信中断时的内部联络渠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Z].2006.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Z].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