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西医护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17 19:56:30

西医护理论文

西医护理论文第1篇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00例产后抑郁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西医护理组和中西医结合护理组,每组100例。产妇年龄(29.32±4.25)岁,孕周(38.28±3.03)周。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体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对象

本组所有患者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1994年制定的产后抑郁症诊断标准:产后两周内出现5条或者5条以上症状,其中(1)和(2)必须具备:

(1)情绪抑郁;

(2)对多数活动缺乏明显的兴趣或者愉悦感;

(3)失眠或睡眠过度;

(4)精神运动型兴奋或阻滞;

(5)疲劳或乏力;

(6)体重显著下降;

(7)思维能力减退;

(8)反复出现死亡想法。排除精神病史和严重并发症患者;所有患者为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可通过电话等方式随访。

1.3方法

1.3.1西医护理方案提供妊娠分娩知识的心理咨询,减轻产妇对分娩的恐惧。提供安全、舒适分娩环境,陪伴分娩,减轻分娩时的紧张、焦虑心情。指导正确的喂养技巧,宣传新生儿护理知识。住院期间,同时对住院产妇家属进行相关健康知识教育,充分利用家庭支持加强对产妇的护理干预。哺乳期用药较为谨慎,抑郁症患者可适当服用安定药物。用药时间需严格限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血象和肝功。

1.3.2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在单纯西医护理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情志护理,积极调动患者的内在积极因素,发挥自我控制能力。与此同时,进行中医膳食指导,必要时进行针灸、按摩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情志护理:由于产后是产妇精神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各种精神刺激都很易激惹。因此对产后产妇开展护理时,应加强与产妇的沟通交流,注意倾听产妇的想法以及感受,积极鼓励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教会他们护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消除其自认为无能的态度。

(2)合理膳食指导:叮嘱产妇食用清淡而有营养的产后食物,同时还应叮嘱产妇禁止吸烟、喝酒、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可以提妇一些粗细荤素搭配恰当的食物,食量适宜,既要保证营养丰富,同时又不可过肥腻厚味,不能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同时还要注意起居有常,既不可过于操劳而耗气伤血,同时也不可久卧床而导致败血痰浊的残留。

(3)穴位按摩:产后抑郁症产妇应注意按摩百会、肝俞、脾俞、合谷、太冲、内关等穴位,同时应保证每一个穴位按摩时间为2~5min,各个穴位按摩间隔时间大约在5~10s。同时在穴位按摩的过程中,按摩手法采用揉法,按法,并辅以心理暗示,引导呼吸。另外,还应该教会家属选穴以及按摩方法,在产妇出院后由家属进行穴位按摩。

1.4干预效果评价标准

使用EPDS分别在孕晚期(面对面访谈)、产后6周(随访)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心境、乐趣、自责、抑郁、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每个条目分4个等级,症状从无到重,分别赋值0~3分。以上述10个条目的代数和为总分,作为评价产后抑郁的评分。本研究根据文献推荐使用9.5分为筛查产后抑郁患者临界值。抑郁率=抑郁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内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前后EPDS评分比较

研究结束时,失访12例,失访率6%。其中单纯西医组失访5例,中西结合组失访7例。两组产妇经护理干预后,EPDS评分均比入院时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前后抑郁发生率比较

单纯西医组干预后抑郁发生率为10.53%(10/95),高于中西医结合组7.53%(7/93),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后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4,P=0.473)。

3讨论

西医护理论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胃镜与病理活检确诊符合消化道肿瘤临床诊断标准的老年消化道肿瘤病患80例,以患者的意愿为分组依据将其分成甲组和乙组,各40例。甲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0~85岁,平均(68.43.2)岁;直肠癌者8例;胃癌者13例;食管癌者4例;结肠癌者11例;胰腺癌者4例;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者6例;高血压者20例;冠心病者14例;糖尿病者5例。乙组男21例,女19例;年齡60~87岁,平均(68.93.5)岁;直肠癌者7例;胃癌者14例;食管癌者6例;结肠癌者11例;胰腺癌者2例;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者5例;高血压者21例;冠心病者13例;糖尿病者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乙组采用常规西医护理方案:术前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检查,改善病室环境,帮助患者缓解疼痛,若有必要可指导服用镇痛药;术中落实三查七对原则,协助取最佳的手术体位,确保输液管畅通,密切监测基础生命体征;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生命指征的变化情况,比如:血压、ECG、体温、SPO2、心率与PETCO2等。甲组在乙组的基础上增加如下中医护理措施:

(1)通过护士的姿态、语言和行为气质等,帮助患者缓解焦虑与紧张等负性情绪,提高心态稳定性,增强面对疾病的信心。视患者的基本情况,比如:焦虑程度、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等,指导其做适量的行为训练,并予以针对性较高的心理疏导措施。于病室内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摆放患者喜欢的花卉盆栽,以为其营造一种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2)于营养科医师的指导下,同时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为其制定科学的膳食计划,确保每日摄入营养均衡,增强机体抵抗力。叮嘱患者要适当食用易消化的高蛋白质食物,禁食生冷、辛辣以及油腻性的食物。此外,也可采取少量多餐的进食方式,帮助患者减轻胃肠道的负担。

(3)于合适的时间指导患者用药,避免药物刺激胃肠道。针对有恶心呕吐等异常情况的病患,需予以其适量的生姜水。针对无法经口进食的病患,需采取静脉营养补充的方式,若有必要,可行完全胃肠外营养辅以

治疗。

(4)加强对患者基础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的力度,同时视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施以中药护理:白术、龙葵、党参、石见穿、当归和蟾酥等中药既具备健脾利胃和清热解毒之功效,又能起到如下几方面的作用:调节机体代谢功能;避免肿瘤复发;缓解疼痛。同时视患者的体质,指导其服用扶正祛邪之类的中药汤剂,比如:补中益气

汤等。

(5)每日定时采取针灸的方式,对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规范化的针刺,以帮助其缓解癌痛。另外,也可采取中药熏蒸的治疗方式缓解患者的疼痛,中药可选择防风、络石藤、艾叶与鸡血藤等。针刺三阴交穴和足三里穴等,并留针10 min,能帮助患者调理脾胃,增加食欲。

1.3 观察指标

利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表[2],分别评价两组经不同方式护理干预之后的效果,其评价内容主要有:疾病认知、食欲、日常生活能力与疼痛情况,分值越高,提示护理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甲组在疾病认知、食欲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上的评分均显著比乙组高(P0.05)。如表1。

3 讨 论

西医护理论文第3篇

1.1住院时间短,患者本人及家属的自我护理技能掌握不全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各级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都对患者住院时间有着量化要求,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以某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为例,骨科平均住院日为14天,普通外科平均住院日为13.1天,而内分泌科平均住院日则为7.8天,这使患者本人和家属与医护人员的交流时间减少,许多出院后的自我护理技能难以准确或完全掌握,致使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有担心,而患者及家属有顾虑。

1.2复诊护理指导系统性差患者往往在门诊复诊,医生也多从疾病康复角度予以建议,但限于专业分工不同及就诊时间限制,很多护理细节难以给予准确指导,相关护理问题更是交流甚少。部分患者需要护理方面的指导时,也只能到病房找住院时认识的护士简单询问,此时耐心解答,会对本已繁忙的正常工作造成极大影响,而简单解释,又与护理道德规范背道而驰。

2国内、外专科护理门诊发展现状

2.1国外专科护理门诊发展现状护理门诊最初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并引起广泛讨论,于90年代才开始进入实践领域。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着包括经济、法律和专业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为应对健康服务需求以及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减少住院医师平均工作时间,英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探索发展护理门诊。北美较早开展专科护理门诊实践,但也多集中在美国,在加拿大只有安大略省有护理门诊,其作用也备受医务人员的质疑和批评。日本为了实现住院日缩短、医疗家庭化的目标,对本土医疗法进行了修改,明确规定护士为医疗体系中的成员之一,即将护理门诊合法化。以骨科护理门诊为例,护士主要提供以下服务内容:功能锻炼的方法、意义和进程指导;关节置换术后注意事项;自行活动及休息的指导;脊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的自我恢复;骨折术后并发的预防;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自我观察;社会心理支持;进行健康教育督促患者提高依从性和引导患者采用健康生活方式等。研究表明,专科护理门诊的开设显著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健康服务,患者满意度较高。

2.2国内专科护理门诊发展现状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综合性三甲医院相继开设了专科护理门诊,主要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门诊、糖尿病门诊、造口/造瘘门诊、产科门诊等。专科护理门诊除了提供健康宣教、咨询、随访等基本服务外,门诊护士以其专有的临床护理知识和技能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特殊的护理服务,内容涉及健康促进与维持,常见问题的诊断和处理、健康恢复等诸多方面,护士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仅仅作为一名护理者,更扮演者包括教育者、咨询者、指导者、协作者和研究者等多重角色。近十几年来,国内护理工作者也在这方面开展里一系列工作。本世纪初江萍通过护理门诊对1200名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生活方式知晓、生活习惯、自我保健、人际交往等进行调查,针对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与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根据患者个体体质及病症的不同,遵循“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调护原则,开展因人、因时、因证膳食指导。沈林玲等通过设置PICC专科护理门诊来指导患者如何规范操作流程,使PICC患者的满意度提高至98.0%,减少了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导管的使用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杨方英等通过建立肿瘤护理咨询门诊,对1381例次肿瘤患者及家属进行需求分析,掌握了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主要需求,同时向肿瘤患者和家属提供了面对面的双向互动咨询服务,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应对能力和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3开展专科护理门诊的社会效益

开设专科护理门诊既需要医护人员支持,也需要患者和家属的认同,更需要市场和社会的推动。专科护理门诊的开设除了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及提高患者满意度外,可能还具有以下令医患双方均受益的方面:

3.1对医疗工作的有益补充良好的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疗节奏的加快,许多患者留院时间减少,特别是外科手术患者的随访与后续治疗更是难度增大。医疗复查往往需要患者本人到场,而专科护理门诊则可通过护士与家属、护理人员的沟通了解更多患者病情恢复中的细节。专科护理门诊可以协助医生了解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搜集患者随访资料,及时发现患者术后出现的问题,是对医疗工作的有益补充。

3.2增加沟通渠道,改善医患关系医患、护患间发生的许多纠纷都缘于沟通不畅或沟通不彻底。因此,开设专科护理门诊相当于增加了患者与医院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改善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的看法,缓解医患冲突。

3.3护理门诊可发挥专科护士作用,推动护理专业化发展大部分专科护士在培训合格后仍与其他护士一样从事常规的临床护理工作,很少能够专职从事专科护理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科护理的发展。专科护理门诊为专科护士搭建了发挥专科优势的平台,对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推动护理学科专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4解决老护士岗位问题目前护理岗位年轻化程度越来越高,90后已逐渐成为护理一线的主力。部分经验丰富的护士由于岗位问题逐渐流失,对医院和护理工作是一种损失。开设专科护理门诊可以为她们提供更多服务岗位,让她们将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传递给患者及家属,还可通过门诊带教培养更多的年轻护士,让她们有机会学技术、学沟通。

4国内专科护理门诊存在的问题

4.1岗位职责定位不明确目前我国还缺少对专科护理门诊执业护士的资格认证。选拔出诊的护士大部分是科室护士长,其同时还需承担病区管理工作,而且多为兼职工作,工作岗位职责定位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科护理门诊的开展。

4.2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当前我国的专科护理门诊规范化管理仍不够成熟,包括诊室的设置与开诊时间、出诊护士资质的评定、相关就诊制度的建立、服务范畴的界定、护理操作程序的规范等均由各医院自行拟定,缺乏统一的管理及审核标准。

4.3出诊地点局限我国专科护理门诊大多依托于医院中,而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长期造口患者、脑梗恢复期患者等完全可以在社区水平接受护理服务,发挥社区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在满足患者及时就医的同时减轻社会医疗经济负担,这对促进非住院患者的康复和提高其生命质量有着重要意义[15]。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开展社区专科护理门诊试点工作。

5展望

西医护理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探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中西医结合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期明确中西医结合的高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①分析了45所高等医药院校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其中10所为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它们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摆脱中医学教育模式,仍沿袭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疗加护理的模式,而且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中西医未能系统有效的结合,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课程设置是中医学教育模式的翻版,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在35所高等护理教育院校中,20所开设了1~2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学时27~144不等,平均为48学时;课程名称不一,有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概论和针灸学;16所为专业必修课,2所为专业任选课,2所为专业基础课。可见,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②;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一部分师资来源于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专业毕业生或由医生改行担任护理教师,他们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对护理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教学内容不佳③。总之,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教学手段、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实践教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5.教材建设。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材。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近20年来逐步建立与形成的,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医疗内容偏多而中医护理内容零散、重复,缺乏实用性,未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需要。

二、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

1.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现状。目前在各类医院中医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据2003年一项中医护理人力调查显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人力情况基本相似,学历层次低④。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合理;护理工作价值不能有效体现,护理费低廉;护士外流现象严重;护理学术带头人稀少等方面的原因,加速了护理人力的紧缺。加之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滞后,中医护理教育重西医轻中医,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力严重缺乏。

2.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 规划纲要》(2011~2010年)明确提出,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应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护理理念,重视养生保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验”更适合于社区,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三,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进一步规定:“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1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揭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原理,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着、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基地,完善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规范,整体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期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势在必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四,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种的变迁,以及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医护理优秀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凸显出来,引起了国际护理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和结构,而且要开创中医西医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国际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加快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06年为止,高等中医护理教育院校不足20所,加之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国内外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探讨如何依托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高等护理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应使学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等四个护理主理念,在熟练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临床和社区护理质量。

2.建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发展较为完善的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统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护理学专业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课程同步并进、系统融合的课程体系。(1)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相关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护理质量。(2)课程模块。摆脱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顺应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重组,避免重复,减少医学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点,挖掘和提炼社区实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将课程模块设立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健康人群的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五大模块。(3)课程设置。在不冲击西医护理教育正常进程的前提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导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中医预测学、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与食疗学、中医养生学、中医临床护理学等七门课程。并且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依托学校护理实训基地,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与实训并重的中医护理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和技能。(4)教学运行方式。保证中医、西医护理课程同步,使学生早期接触中医护理,树立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为此,我校从第2学期开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课,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由于目前我校还无法实现专业方向的彻底分流,以及未引入导师制,因此,尚存在学生盲目选课和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在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和结合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运行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629-673.

②沈勤,孙秋华,李玲.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护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11,24(4):71-72.

③王士才.护理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路及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30-132.

西医护理论文第5篇

医学护理论文2100字(一):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做出进一步探究和分析。方法: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并且病情变化比较快,需要护理人员密切监护的患者,所以护理人员的责任非常重要,有着非常大的工作量,但是护理人员的数量并不多,属于护理风险控制当中的一项薄弱环节。本院在2018年之后,将排班模式进行了改变,持续质量改进,并实施全程监控结果:直到2019年,在1年的改进以及实施当中,患者的需求以及监护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压力,有益于持续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改进,减少了护理当中产生的差错,存在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灵魂,排班模式的更新,有益于护士长管理,更能更加合理的用人,避免对人才和劳动力方面出现浪费情况,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所减轻,有效提升了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重症医学科;排班模式

【中图分类号】R1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0-118-02

持续质量改进(CQI),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逐步发展的。其中,对于管理以及环节的质量控制更加注重,为新质量管理理论,护理质量可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重症监护病房,为危重患者以及现今设备仪器集中的科室,利用相应的监护,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并将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出来。所以,强化对ICU患者实施的安全管理,提升护理质量监管。因此,本文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共有24名护理人员,主管护师2名,护师共8名。其余人员为护士职称,专科护士一共为6名。平均工龄6.54年,其中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为10人。所以,护理人员的年轻化,工作方面存在不足,患者要求复杂以及多样化,需要经验十分丰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对其给予强化监督,对护理进行完善,以便患者和家属更加满意。如表一所示。

1.2方法

科室共有床位12张,为两组,2名专科护士担任护理组长,护士长以及护理组长,需要做好相应的监控护理质量[1]。第一组人员应用床位包干制度,一名护理人员对1-2名患者负责,这些患者的治疗以及相应的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等都由该护理人员负责。其中,需要精准、完善的对护理记录进行书写,将专科特征进行体现,组长以及专科护士需要对年资低的护士给予指导,帮助其完成相应的护理工作等,并定期学习和反思。第二组应用统一管理制度,所有护理对全部病房进行管理,组长以及专科护士实施相应的健康监狱工作等护理内容,护士负责护理工作,记录护理过程等。持续质量改进涵盖了危病患者护理质量、环境监管、技术操作、患者安全以及舒适等。结合每一项护理环节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质量控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控制,并确定质控点,将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进行强化。利用有组织以及有目的考核,可对抢救措施的落实有效性给予保证。护理组长和相关专科护士,针对重危患者抢救工作、重症患者的临时处置,需要快速、正确、果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任务。

每日需要对两名激动护士进行安排,以便帮助两组护士,对相应的护理工作完成。夜间护理,需要高年资的护士带领两名低年资护士。年资低的忽视,分别管一组,高年资护士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系统的质量监控、将参与性、监督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等职能进行了发挥,使得低年资值班护士减轻了自身的工作压力以及心理压力,避免了有差错产生[2]。

针对有着疑难病例的患者,需要组织全科护士对其实施每月1次的护理病例查房,责任护士汇报护理患者的床号、基本情况等,其中要包括饮食要求、护理级别等。之后,科室人员给予补充和完善,最后护士长和护理责任组长提出问题,全员进行讨论,护士长最后给予相应的讲评。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有耐心以及爱心、理解等,关心患者。所以,要强化护理责任心,正确处理护患关系。

2结果

两组工作不同的小组,对于质量的提升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如表2所示。

3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措施,对于管理以及环节的质量控制更加注重,为新质量管理理论,护理质量可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特征为组织性强、参与面广的不间断活动,护理效果质量非常高[3]。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对质量意识進行强化,坚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监控,以便将质量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对于护理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以及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便自身的能力提升。此外,护理人员要做到技术精湛、技术操作规范、创新求实。积极主动学习更多的新技术,对新的领域进行开拓。总之,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灵魂,排班模式的更新,有益于护士长管理,更能更加合理的用人,避免对人才和劳动力方面出现浪费情况,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所减轻,有效提升了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析中医内科护理医学的护理理念及其发展论文

摘要:中医内科护理作为现代医学中护理方面必不可少的一种护理方法,它在很多临床验证中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中医内科护理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现实问题。将分析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其中包括人力方面的不足、科学研究能力的欠缺以及实际操作条件的匮乏等等,对中医内科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对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医学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状;中医;内科;护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在各个医学研究中的经济投人,很多的新式医学研究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而且现有的医学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中就包括越来越现代化的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它的发展却一直在停滞,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入,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发展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1.中医内科护理概述

中医护理是我国自古就存在的,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相关护理工作,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我国本土存在的护理中,古代中医师既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同时又扮演着中医的护理工作者。中医护理,尤其是中医内科护理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人,现代医学的护理行为和护理理念初入中国,使得中医护理进入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期。但近年的各种研究数据显示,中医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较大幅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点得到了医学界学者的普遍认可。

中医内科护理以整体护理和辨证实施护理行为为基本理论和基本特色,这也是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基本理论之上的,体现了中医内科护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临床护理离不开各种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内科护理的核心,包括针灸、拔罐、中医贴敷等等,其正逐渐得到医学界人士的广泛采用,也得到广大患者的充分肯定。

2.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

2.1中医内科护理专业人员匮乏

虽然我国现在的整个医学系统相对已经较为完善,而且从医人员也在大幅度增加,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医学人员却非常之少,只占到所有医学人员比例的9%。现在的很多医学专业学校大部分都是以教授西方医学为主要内容,中医医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少,所以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人员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内科护理人员。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大医院中的护理人员中的92%都是学习西方医学出身,对中医内科护理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手法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不足,对中医内科护理中常用的针灸、药透等等护理方法的运用很不熟练。因此,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匮乏是目前中医护理发展的一大阻碍,人员的匮乏直接导致了中医内科护理的地位始终不能提升,医学护理也会因此不完善,出现明显的短板。

2.2中医内科护理人员操作自由性不足

在现在的绝大部分医院之中,很多能够实施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过程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比如说经常用到的穴位按摩、中药敷贴以及拔罐等等,由于很多医院沿用了人为老式的护理制度,导致这些中医内科护理方法失去了被执的灵活性。总体来说,利用中医内科护理来恢复患者的过程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中医内科护理的实际运用不容乐观。

2.3中医内科护理创新匮乏、制度老化

现存的中医内科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潭死水,由于护理人员无法进行大量的中医内科护理,因此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没有方法去通过自身的认识以及护理过程的问题解决并去创新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即便是专业的中医内科护理创新研发人员,也是因为缺少临床的实际经验而事倍功半,而中医内科护理的制度固守也导致了这项技术不能将制度作为依托来发展,因此制度的老化也使得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发展缓慢。

3.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趋势

3.1人才培养模式

中西医结合护理事业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中西医结合机构已有200多家,至2009年,我国有三甲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18所”。在现代医疗服务正形成治疗、康复、预防、养生、保健的多元化形式背景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而高层次、高素质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依托中医药大学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高校中医护理人才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研攻坚能力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为中西医护理的真正融合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加快西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中医护理课程改革力度,逐步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基本融合,培养具有较强西医护理能力以及一定中医护理能力,能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基层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3.2培养目标

目前公认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内涵标准为“系统掌握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人才培養目标应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顺应社会的需求,并反映时代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社区护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将中医整体观、辩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护理程序有机结合。辨病护理、辨症护理、辨证护理有机结合。

3.3课程内容改革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以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学引领和整合临床护理;选取中医护理特色明显的病种,以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理念,根据护理程序重组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使中西医护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改革步伐,以顺应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改革可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合理组合原则、环境适应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4.小结

西医护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

1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成果

1.1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成果

中医护理起源于远古时期,于秦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药典籍的问世而初步形成,后在唐宋元明清各朝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延续至今。中医护理客观存在于医疗实践,广泛记录于医学文献,由行医人或患者亲友承担,故“三分治(治疗),七分养(护理)”的说法流传甚广,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长期以来我国医、药、护不分的问题,因此直至1950年前后才独立形成专科。中医护理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为方法论,囊括了临床护理经验、预防保健知识和康复治疗技巧等诸多方面。

1.2西医护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成果

西医护理也称现代护理,起源于远古时期,经历古代家庭护理、中世纪宗教护理、近代护理后,直至1850年前后才独立形成专科。其与中医护理一源两歧,均致力于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西医护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局部器官、功能病理变化为研究对象,囊括了疾病防治、医疗保健和康复护理等诸多方面。

1.3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成果

中西经贸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使人们分别认识到中医、西医的优势和长处,中西医结合护理应运而生,并于2000年前后独立形成专科[1]。中西医结合护理吸取了中医护理从整体考虑病症,从宏观调理患者的优势,也借鉴了西医护理从局部定性疾病、从微观观察组织的长处,使其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2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2.1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开设时间非常晚,招录人数特别少,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故目前全国各大医疗机构在职护士几乎均为中医护理或西医护理专业毕业,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毕业者少之又少,具备教学培训资格者更是寥寥无几。以笔者就职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为例,现有在职护士400余人,其中无一人系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有能力担负教学培训重任者仅有不到15人,且多未受过完整性、系统化学习,仅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和日常经验积累。薄弱的师资力量使人才培训的开展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2.2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材料相对零散

中西结合护理的定义,直至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出台才得以明确,故相关教学材料极不完整,或是医疗机构、高校、个人自行编撰,或是直接搬用中医护理、西医护理教材。笔者所在单位亦是如此,多年来均以某高校课本为教材,虽有加以纠错和补充,但仍旧难以完全适应培养计划的开展。这既不利于教学培训师资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其他护士理论知识的提高。

2.3中西医结合护理培养机制不够长效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近几年虽得到更高关注与重视,但更多停留在政策和舆论层面,受护士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高和休息时间少等现实因素的影响,护士的离职率相对较高,医疗机构也难以开展长效培养。如笔者所在单位,虽每年新招不少护士,却也时有申请离职,带到接近出师,便谋求更高出路,既影响了本院师资力量的补充和更新,也打击了师资开展教学培训的积极性。

3中西医结合康复特色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3.1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医疗机构应结合自身器材设备、人力资源、财务状况等现实因素,结合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康复特色护理的发展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如“注重人文关怀,提升业务素质,强化护理实践,融汇中医、西医康复特色,培养实用型、能力型、复合型护理人才”[2]。同时要结合该项目标,开展教学培训活动,使新晋护士和在职护士专业基础更为扎实,操作技能更加娴熟,适用能力更为突出,综合素质更加提升。

3.2构建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21世纪的竞争,既是科技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对中西医结合康复特色护理人才的培养,应以提升护士能力为核心。因此,培养模式应以人文护理、中医护理、西医护理为支柱:做到教学实践贯穿全程,能力培养贴近实用,坚持“早试验、多试验、早临床、多临床”;做到中西教学贯穿全程,能力培养中西结合,坚持“中医调整体,西医治局部”;做到人文教育贯穿全程,能力培养综合全面,坚持“能力和品质并重,技能和德行兼修”[3]。

3.3制订以康复护理为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

中西医结合护理与中医、西医护理相比,更突出康复特色。因此,医疗机构应制订以康复护理为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当地患者需求,选择性开展幼儿护理、老年护理、涉外护理、社区护理和精神科护理等。例如,对于幼儿的康复护理,应通过与其游戏娱乐、与其交谈互动等形式,使其放下心理戒备,降低抵触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对于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应做到与其积极沟通,了解其内心需求,拟定康复方法,避免医疗纠纷。同时,要合理设置教学培训课程,如可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四大类别:人文教育与素质拓展、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基础理论与实操技能、专业知识与服务能力。培养计划的制定应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护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理念,为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3.4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手段的人才培养理念

医疗机构培训教师应坚持以“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组建优秀教学团队,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自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护士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以考评加分、提拔优先、物质奖励等形式,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教育培训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创建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全面提升医疗机构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力,达到“以改促教、以改促建”的目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调动新晋护士和在职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个性教育、沟通技巧、协调能力、人文关怀和理论技能的培养。支持和鼓励新晋护士和在职护士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创新能力,以提升综合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3.5拟订以学研结合为指引的人才培养思路

护理人才的培养一旦脱离实践,必将落为空谈。医疗机构教师对护理人才的培养,要结合康复护理的特色、护理专业的特点、人力物力的现状和社会需求的发展,拟定出以学研结合为指引的人才培养思路。要根据护理实践构建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拟定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式,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和改革。如整合现有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辅资料,实行补充有奖或纠错有奖鼓励,根据医疗机构近年来接待患者的总体情况,对新晋护士或在职护士开展针对性教学培训,将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达到同等比重,实现“早试验、多试验、早临床、多临床”的培训目的。

3.6开展以长效建设为要求的人才培养改革

对护理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以长效建设为要求。因此,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如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引入提问式和设问式的教学方法,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和模拟式的教学方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图例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等等。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趣味性阅读和引导性理解,贯彻“教师好教、学生好学、临床好用”的基本原则,使教学材料突出中西医结合优势,更具康复护理特色。

西医护理论文第7篇

 

蒙医护理、西医护理都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两者在理论基础、护理内容、护理方法等各 有异同。

 

1蒙医护理、西医护理的理论体系比较

 

1.1蒙医护理、西医护理理论基础的差异

 

蒙、西医学是风格不同的两种理论体系,西医 学是建立在直观、线性思维的基础上,注重了解人体微观结构与功能,以辨病、对抗性治疗为特点;蒙 医学是建立在整体思维的基础上,强调从宏观整体 揭示人体生命活动,以辩证、自然疗法为特点10。 蒙医护理学是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护理学 的基础理论源于蒙医学。蒙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 整体观念为指导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 为主导。蒙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根理 论、阴阳五元理论、脏腑理论、寒热理论等。在蒙医 学理论中阴阳、五元、三根、七素、三秽是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护理原则的辨证理论基础。蒙医护 理的主要核心是整体观指导下的辩证施护。

 

西医护理学是西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护 理学是_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 究有关预防保健、治疗疾病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 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现代护理理论的核心是系统化整体护理,以病人为 中心的整体观也是西医护理的主要特点,护理程序 是其主要的护理方法。

 

1.2蒙医护理、西医护理的整体观差异

 

蒙医护理的整体观包括三个方面,_是指人体 是由三根、七素、三秽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体赖以 进行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和基本物质一赫依、希 拉、巴达干简称为三根。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 之七种基本物质一食物精华、血、肉、脂、骨、骨髓、 精液统称为七要素,简称七素。三根的作用是赋予 人体各种生理功能。七素是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 器官的物质基础。它们在三根的作用下分解成精 华和糟粕,用其精华营养和补充三根以及七索本身 的损耗,以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人体三种主要排 泄物一粪、尿、汗称为三秽。二是指人与环境也是 _个整体。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三 是指人的身心统一整体。蒙医学把人的生命活动 分为机体活动、心理活动和言语活动三种,疾病有 躯体疾病与精神疾病之别。认为心理活动的产生 是大脑、心脏等处三根协调作用的结果,与整个躯 体活动是紧密相联的。同时,人的精神状况,心理 活动对人体生理病理活动也有着巨大影响0。

 

西医护理的整体观:人是一个具有生理、心理、 社会、精神、文化功能的有机整体;人是一个开放系 统,要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 换,以维持生命和健康状态;人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健康的机体内可能存在潜在的致病因素,患病的机 体内也存在有利于康复的因素,人的健康状态总是 相对的,并保持动态变化。

 

蒙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整体观虽理论基础不 同,但在认识上具有统_性,均把人作为_个有机 的整体,人是护理的研究与服务对象。蒙医关于整 体观念护理理论的特点与现代护理所提倡的“把人视为_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5 个方面来考虑人类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是 完全一致的。

 

在从事蒙医临床护理的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 应将西医与蒙医整体护理观融会贯通,实施具有蒙 医特色的整体护理。

 

2蒙医护理、西医护理护理方法的比较

 

蒙医护理和西医护理在护理的方法上既有差 异又有统一。

 

2.1蒙医护理、西医护理护理方法的差异 2.1.1蒙医护理的辩证施护辨证施护是蒙医护 理的基本特点,是蒙医学对疾病的_种特殊的研究 和护理方法。所谓辨证,就是将望、触、问所收集的 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 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H (以“六基症”理论及 “寒热”理论对疾病进行性质的判定,以“脏腑”理 论对病位进行判断H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 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施护的特点是证同护亦同、证 异护亦异,即同证同护、异证异护,说到底,中医护 理是“护证”。

 

2.1.2西医护理的护理程序护理程序是一种系 统而科学地安排护理活动的工作方法,包括通过全 面评估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 各方面的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计划,评价 护理效果,从而使服务对象得到完整的、适应的个 体需要的护理。西医护理的原则是辨病施护。即 根据不同疾病给予不同护理。其特点是病同护亦 同、病异护亦异,即同病同护、异病异护、专科专护、 专病专护,说到底,西医护理是‘‘护病”。

 

2.2蒙医护理、西医护理护理方法的统一性

 

蒙医通过全面收集资料进行辩证,蒙医护理三 诊法(望、问、触)增加了收集资料的内容。护理程 序的第_步是通过观察、交谈、护理体格检查、阅读 收集病人的资料,其中体格检查的方法为视、触、 叩、听,如果能结合蒙医三诊方法就会使资料收集 的更加全面客观。

 

3蒙医护理、西医护理的护理内容

 

3.1饮食护理

 

食物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人体健康 与疾病恢复有着重要作用。饮食疗法是蒙医传统 治疗疾病的方法之蒙医学认为饮食与药物同 源,具有“六味八性十七效”的性能,具有治疗和补 体的作用0。结合病人的体质、病情、季节变化等 因素调节饮食的性、味、量是蒙医饮食护理的特点。 西医对饮食的分类包括基本饮食、治疗饮食和试验 饮食,各种饮食都有自己的禁忌症,根据疾病的特 点采用不同的饮食,如甲亢病人采用高热量的饮 食等。

 

3.2起居护理

 

蒙医起居护理是指通过进行身、语、意三业护 理,调节机体三根七素,促进健康、防病治病的护理 方法。身业指坐、卧、行等身体所有活动,语业指说 话、唱歌、呼喊等是语言活动,意业指喜、怒、哀、乐、 悲、恐、思、惊等心理活动。这些日常行为活动不当 会使体内三根七素失调,引发各种疾病,因此蒙医 护理非常注重身、语、意护理。因此蒙医护理根据 病人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以及病因、病性、病位合 理调整身、语、意三业护理。西医护理比较重视环 境护理、晨晚间护理、休息与活动等基础的日常生 活护理,同时也强调心理护理,根据心理学的观点, 强调对病人的安慰、鼓励及保护性医疗等。

 

3.3用药护理

 

用药护理是指利用药物达到治疗疾病、减轻症 状、预防疾病、协助诊断以及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为目的的护理方法。蒙药药性分为重、油、寒、钝、 轻、糙、热、锐8种,药力指寒热性、温热性、凉寒性。 药味有单味和复合味两类,单味即甘、酸、咸、苦、 辛、涩六味。_种药具有两种以上味为复合味。六 味各有其性质及功效。蒙药大多为生药,且以散剂 为主。蒙医实施用药护理的特点是根据药味、药 效、药性,结合病人病情不同途径给药。西医用药 护理是指在了解药物性能基础上,掌握服药的注意 事项。如抗生素应准时服药,保证有效的血药浓 度;磺胺类药服药后要多饮水,防止出现尿结晶;强心甙类药物要加强心率、心律的监测防止中毒等。

 

3.4护理技术

 

蒙医和西医护理技术的理论依据、适用范围、 操作方法等都有各自的特点。蒙医传统疗术法包 括放血疗法、灸疗法、针刺疗法、敷疗、浸浴疗、按摩 疗、油疗、导泻疗、催吐疗、鼻药疗法、灌肠疗法、拔 罐疗法等十余种。蒙医护理技术主要体现在操作 的术前、术中和术后过程中。如灸疗,在操作前要 明确灸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做好用物准备,选择 好灸疗部位;在灸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状态,掌 握灸疗程度;在术后喝热饮,24h内禁忌凉性饮食, 忌剧烈运动,做好灸疗部位的清洁工作,预防感染。 西医护理强调的是在无菌观念的指导下的技术操 作,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导尿等。在临床护理中 将蒙医传统疗术与西医护理技术操作有机结合,提 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如产后或手术后尿 储留的病人,传统采用的导尿术,不仅增加病人的 痛苦而且很易引发感染,而采用针刺或艾灸等方 法,促使病人自行排尿,这种蒙医与西医结合的操 作,不仅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可以加速病人的康 复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蒙医护理与西医护理既有 差异又有统蒙医护理需要不断吸取现代护理学 理论,继承与发扬蒙医特色,形成科学有效的护理体系。

西医护理论文第8篇

由于中西医理论来源不同,两种理论体系有本质的区别。中医的护理往往是和临床治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_2一。在中医文献中没有中医护理一词,但中医护理的实质包涵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在中医护理发展过程中,医疗和护理是处于一个理论体系中,如《伤寒论》中有大量的发热病人的饮食、生活宜忌,直至近代西方传教士、医、护人员涌入,在认识领域引起了中西交流的医护分家来论辩,真正在形式上医护分家亦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中医建立各级中医医疗机构,采用西式医疗体系,医生和护士才有明确的分工,而护理工作亦是纯粹沿习自南丁格尔创建护理体系的一套方式,无明显的中西护理工作差异。西医护理早期是以修女志愿人员,以为病人服务为基础,直至1860年,南丁格尔大力倡导并努力创建护理体系,护理工作才日渐成为医疗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日渐体现其独立性、重要性[3]。目前提到中医护理,其理论依据是整体观念、辩证论治,较之西医护理,其服务性质更侧重于预防和保健,在服务的对象方面,西医护理主要针对有疾病的人群或个人,而中医护理则更有大众化意味,其服务对象也因中医护理的内容广泛而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如饮食护理、按摩、精神修养等。综上所述,虽然中西医护理内容不同,但均是以人为本,以病人为工作对象。

2指导思想的差异。导致具体内容的差异

古代的医学与护理是合一的,中医护理以人为关注对象,强调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注重调动人体意念、自身的自愈机能,人与疾病和谐相处,在这种情况下,中医的护理目的,更看重“天人和谐合一”,注重恬淡虚无,体现出一种顺应自然规律、无欲则刚的生活态度,更注意心身调摄,最具特色的太极拳运动,其实质就是一种调养精神,力求与自然和谐的高级运动方式,西方医学护理以疾病为关注对象在早期亦是医护不分,其主要是针对疾病而进行的一种抗争手段,在护理方面,强调无菌概念更注意个人卫生,强化锻炼,较之中医护理中的和谐,杀菌更具抗争意味,同时亦较少重视心理护理,这也是中西护理主要的差异。基于上述中医护理指导思想差异,中医护理更着眼于在生活中的饮食、活动、精神,体现出一种状态的平衡,如“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阴虚养阴、阳虚温阳”,由此衍生出的太极拳、药膳、食疗、气功、按摩导引、针灸等形式多样、简单易学、操作性强的治疗护理方法,似乎更易为人们接受,而西医护理从早期修女的辅助医师,演变成现今正规的护理体系,有一整套形式严谨、操作复杂的程序,固然这个体系是通过无数先辈艰辛努力而创建的,但主导思想是更重微观,更注意结构的组成,缺乏一种真正意义的生物~心理一社会各方面统一的模式,目前国际上倡导医学模式的改变,从深层意义上说,护理模式亦更应随之改变]。基于原先以分析、归纳为主导思想产生的护理程序,看似严谨有度,如语言训练、功能康复锻炼,但也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即病人的心理。心理治疗及护理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激烈,精神疾病发病率日益增高,中医护理在心理方面独有优势,有七情致病、情志相胜等大量的护理文献可供研究和利用。

西医护理论文第9篇

[关键词]探讨;理学的特点;整体护理;护理体会

1中、西医护理学的特点

1.1西医护理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三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护理学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护理操作技术更为科学、规范、实用,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科学。系统化整体护理成为现代护理模式,整体护理是把服务对象视为一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去考虑人类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通过护理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直接服务于整体的人。但西医护理,大多采用对症护理,即见效快,疗程短,但难免有副作用或不可避免的损伤;西医护理在康复、强身、健体等方面也应充实和发展。

1.2中医护理中医护理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护理理论和方法。

1.2.1中医护理的原则护理的目标是增强人体的防御能力,去除致病因素。标本缓急:急则护标,缓则护本。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视临症表现施护症候相同,护理方法一样,症候不同,护理方法不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预防为主,强调观察病情,防止发生并发症。这些理论与方法正是整体护理要纳入的重要内容。

1.2.2中医护理的特点整体观中医理论以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对待人体和疾病。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经络将人体各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体现脏腑之间,脏腑与各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尤其是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论,表明人与所处的外部环境,又是一个整体。外界的各种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生理与病理反应。因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情绪变化都与健康有关。所以,中医护理以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病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不谋而合。总之,中医护理在饮食、运动、睡眠、心理护理等健康养生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

1.3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护理学,其特点是:它从人体与自然界的整体观、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医学模式相结合,开展以人为中心的中西医结合系统化整体护理;在护理理论上,中西医汇通,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护理理论,丰富中国护理学的内涵;在护理实践上,西医的先进护理技术与中医的辨证施护相结合,实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为服务对象解决恢复健康、维持健康、促进健康的实际需要。

2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的可行性

2.1中医护理观符合现代护理模式,奠定了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结合的基础整体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生理-生物-社会-心理的整体护理观念,并进一步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中医护理以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病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相吻合。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是将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西医整体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进行辨证施护及护理效果评价。

2.2疾病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提高,促进了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在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经验随着社会的进步,疾病谱也相应地改变,癌症、艾滋病以及免疫遗传和代谢疾病,尽管西医诊断明确但防治无力,另一面由于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而带来的现代医学灾难等因素,使得人们对中医、中药、气功、针灸等中医养生学更为关注,对人的起居、饮食、服药、精神活动、康复锻炼等诸多方面有针对性的护理,如饮食调护。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无论在理论和技术手段上尽管都有其优势,但护理对象是人,单纯中医护理和单纯西医护理不能满足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将中医护理的内涵和西医护理的理念、方法相融会贯通,以助于恢复健康、促进健康、维护健康。

2.3培养新型、实用型的复合型护理人才,是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发展的动力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应用更为广泛,而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尤为重要。中西结合护理教育以研究中西结合点为主线,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