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3 12:53:17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第1篇

狂犬病又叫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迄今仍无持效疗法,一旦发病则百分之百死亡,而且病程短促,几乎很少超过1周。现将资料较完整的27例狂犬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

1.1犬伤、狼伤人数资料:乡镇卫生院、县医院从2008年2月~2010年1月疫情统计上报犬伤432例,狼伤18例,县防疫门诊狂犬疫苗注射专册登记的598例。

1.2狂犬病例个案调查:27例记载资料中,犬发病21例,狼伤发病6例。

2 调查结果

2.1致伤动物:27例狂犬病人,其中18例被狂犬咬伤,3例被健康的家犬咬伤、人亡狗键在;6例被疯狼咬伤。

2.2性别与年龄:男性16例,女性11例;男女之比为1.45:1,青少年发病较多。

2.3季节分布:全年均有发病,以6~9月份发病较多。

2.4地区分布:狼伤发生在山区丘陵;犬伤多数在平原和坝区。

2.5狼伤比犬伤发病率高。

狼伤比犬伤发病率显著性增高,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2.6咬伤头面部、上肢比咬伤下肢发病率高。

咬伤部位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其发病率以咬伤头面毒比上肢高,而咬伤上肢比咬伤下肢高,其差异极为显著。

2.7狼伤潜伏期比犬伤潜伏期短。

狼伤潜伏期最短23天,最长55天,中位数24天;犬伤潜伏期最长152天,中位数55天,狼伤潜伏期明显较犬伤为短。

2.8潜伏期与咬伤部位有明显区别。

咬伤头面部潜伏期比咬伤上肢短;咬伤上肢潜伏期比下肢短。

2.9犬伤接种狂犬疫苗比狼伤接种狂犬疫苗免疫效果好。

狼伤,犬伤及时使用狂犬疫苗接种,狼伤发病率为31.25%,其中3例全程接种未结束已发病。犬伤发病率为0.17%,显然,使用狂犬疫苗犬伤比狼伤免疫效果好。X2=151.42,P

3 讨论与小结

3.1近年来,农村,城镇户数,犬数逐年增多,犬伤人数也有明显增加,致使饲养者为周围人数均有被咬伤的危险,这与传统性养狗看家防盗思息相关,本文有3例被“健康”家犬咬伤发病死亡,人亡犬健在。这提示除狂犬,狂狼作为狂犬病传染源外,而“健康”的家犬也是狂犬病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3.2狂犬病发病率与致伤动物种类及咬伤部位:伤轻重、伤口正确处理,狂犬病疫苗接种及时等关系极为密切。本文狼咬伤发病率高达33.33%,犬咬伤发病率为2.04%;咬伤头面部的发病率为7.27%,咬伤上肢发病率为5.06%;咬伤下肢的发病率为2.88%。为此,对于头面部及上肢咬伤者更应重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3临床表现与病程:27例狂犬病人,临床潜伏期最短23天,最长152天,起病时,伤口周围多数有疼痛发痒或蚊走感,都有怕风,怕水,怕光,怕声的四怕表现,流涎,狂燥症状尤为突出。其中1例起病就有畏寒,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脊液变化明显,误诊为乙脑病人,但住院2天后,出现典型的狂犬病症状而死亡。8例狂犬病人起病时出现频繁遗精未见报告病例。本报告病例的病程最短3天,最长7天,一般在3天~4天。

3.4预防措施及经验教训:本报告病例狼伤18例,发病死亡6例,其中5例咬伤后的前2天正规应用疫苗注射,均在第4周后发病,潜伏期23天~24天;而犬伤582例,完成全程狂犬疫苗后,仅发病7例,故全程注射狂犬疫苗后,可使发病率下降,但不能确保不发生狂犬病。因此,对于伤势重者,应加用抗狂犬病皿清,借以延长潜伏期,给自动免疫创造先决条件,联合应用有助于降低发病率。有1例朱某虽然伤势严重,加用抗狂犬病血情,至今未发病。

本报告,犬狼是狂犬病传染源,而“健康”家犬咬伤后发病占14.29%,应采取预防措施,鉴于农村,城镇灭犬工作相当大的阻力,必须做好家犬管理,给家犬注射普用狂犬疫苗,以防狂犬病发生和流行。

参 考 文 献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第2篇

2009年9月24日19:04分,怒江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云南省急性传染病防制科检验报告,报告编号为:2009-183,标本编号4397,检出甲型H1N1阳性,州、县疾控中心领导立即分别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领导报告,同时向州民族中专进行通报。20∶22分州、县疾控中心立即组织流行病学调查组、卫生检验组、消毒组专业技术人员14名前往民族中专开展工作。现将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怒江州民族中专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六库镇向阳南路67号,共有教职工161人,在校学生1580人,校医4人,病例发生班级共有学生52人。9月21日上午9∶30分左右,该校校医电话报告县疾控中心该校有流感样病例,接到报告后县疾控中心立即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人员前往采样、流调。22日州疾控中心派专人送样省疾控中心进行检验确诊。

1.1 病例情况:确诊病例李福梅为怒江州民族中专保师七班学生,女性,15岁, 2009年9月19日发病,9月20日首诊体温39.7℃,临床表现:咽痛、畏寒、咳嗽、咳痰、头痛、鼻塞、流涕打喷涕、肌肉酸痛。经校医给予病毒唑、清开灵治疗,目前病情稳定。

1.2 三间分布

1.2.1 人群分布:病例民族白族,性别女,年龄15岁。

1.2.2 空间分布:病例发生于怒江州民族中专。

1.2.3 时间分布:2009年9月19日发病。

2 现场处置措施

2.1 接到省急传科通知后,州县疾控中心立即组织流行病学调查组及消杀组前往民族中专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消毒工作。流调组调查了该生同班同学42人、7天内密切接触者24人(10名同舍,其余班级8人,3名校医,1名军训教官,班主任),同时采取体温38℃以上学生咽试子样品6份。消杀组对该校宿舍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消杀,共计消杀面积9500平方米。

2.2 确诊病例立即由州人民医院送往州公共卫生中心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进行重点医学观察。

3 结论

传染源在进一步调查核实中。

4 下一步工作建议

4.1 对李福梅同学所在班级学生未出现流感临床表现的进行医学随访;所在班级学生有流感临床表现的进行医学隔离观察。

4.2 学校内有发热、咽痛、咳嗽等流感样病例要及时与州公共卫生中心联系,及时转诊治疗。

4.3 认真开展学校晨、午检制度,每天下午4∶00前将晨午检情况报告泸水县疾控中心,对体温≥37.5℃伴有上述流感样症状者,要进行医学隔离观察。

4.4 学校每天要对食堂、厕所、教室、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等区域早晚各消毒一次。

4.5 组织开展学校爱国卫生运动,消除卫生死角。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第3篇

2011年4月27-6月13日,玛纳斯县部分幼儿园发生手足口病合并水痘的暴发流行。

本次手足口病暴发主要集中在精豆豆幼儿园小(2)班、县幼儿园中(2)班和乐土驿镇幼儿园中(3)班,以3―6岁儿童多见,发病高峰在5月12―6月6日, 31例病例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男女之比1.21:1,发病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6岁,3―5岁28例。

本次疫情暴发波及2个班为水痘,发病1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低烧、全身散在水疱,1个班为手足口病合并水痘,发病16例,均有口腔溃疡、手、足散在分布米粒大小不等疱疹,部分儿童有低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首例病人为精豆豆幼儿园小(2)班4岁儿童,经流调发现,有可疑接触史。5月8日该患儿出现手足疱疹、口腔溃疡,5月12日同坐位接触者出现低热37℃,手足散在疱疹,口腔溃疡,之后本班陆续发生手足口病例,截止5月24日调查之日已发生10例儿童,症状典型者可见患儿其左、右脚足跟可见散在米粒大小疱疹,疱疹液半透明,脚拇指背见2个疱疹,左、右手掌、手背、指逢均有数个疱疹,口腔右侧颊黏膜2处溃疡,上颚1个疱疹、右耳后淋巴结肿大,发病前感冒1周,无发热。经调查处理,幼儿园采取隔离、消毒防护、晨检措施后,经追踪5月24―6月13日发病4例,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对精豆豆幼儿园疫情处理后,对我县其他各幼儿园及时进行疫情调查,对各幼儿园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1、对幼儿园老师进行手足口病知识培训,2、每日晨检儿童手足有无疱疹、口腔溃疡,询问每日请假儿童病因,3、对发病儿童及时在家中隔离1周对症处理,4、对教室开窗通风,对桌椅、所有玩具、就寝就餐用具进行消毒,5、儿童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6、对家长进行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

分析:

1、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还可经呼吸道传播,本次疫情主要集中在2个幼儿园中,各幼儿园主要集中在1个班级中,与本班儿童共用玩具、共同就寝就餐有关,幼儿园在发现第一例儿童时未马上隔离并上报疫情,班级中陆续出现请假儿童也未引起重视,错过了疫情控制的最佳时机,调查后立即对发病儿童隔离、采取有效消毒措施、进行晨检,疫情得以控制。说明幼儿园进行晨检,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争取时间,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的必要性。

2、夏秋季节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各幼儿园应加强玩具的消毒,养成幼儿用肥皂洗手的习惯,注意教室和寝室的通风,加强传染病报告制度和晨检制度,各幼儿园应设专职保健医生,在不能判断传染病时,应及时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班上陆续出现请假学生时要及时询问是否得同一种疾病,之间是否有联系(传染性),做好晨检是防止传染病疫情暴发的关键措施,不能只流于形式。

3、手足口病不是法定传染病,症状不严重,病程一周左右,未能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但传染性很强,可通过肠道及呼吸道传播,如不及时隔离,常在一个小集体中暴发流行,对于幼儿身心健康不利,临床医生作为首诊医生见到此种病例有责任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月12―31日,共有3名医生接诊5例手足疱疹伴口腔溃疡患儿,均按口腔溃疡或上感处理,处理后幼儿回到幼儿园进一步传播,查阅门诊日志和病历,无1例诊断为手足口病,未认识到本病有传染性,说明医务人员应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对传染病法外的传染病也应提高警惕。

预防控制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疾控中心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先后组织督导组多次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幼儿园老师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

2、对此次疫情采取的防控措施:

①对全部个案进行流调,全面追踪密切接触者,并实施居家隔离措施。并对患家及密切接触场所进行终末消毒。立即对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的幼儿园停园两周。

② 加强宣传工作,以家庭为单位入户宣传,并通过当地广播进行宣传。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发放到每户居民,告诫有手足口病疫情发生的村屯居民要减少聚集,特别是儿童要少到公共场所。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第4篇

[关键词] 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32-02

目前,我国结核病疫情仍然十分严重,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结核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我国结核病患病人居世界第2位,估算全国有450万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有5.5亿人已受结核菌感染(结核感染率为44.5%)[2]。为了解我区结核病的流行状况笔者于2010年6月对三水区乐平镇大日头村15岁及以上1 344人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三水区乐平镇大日头村15岁及以上1 344人。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分层整群等比例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乐平镇大日头村15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进行结核病知晓率、症状调查并拍摄胸片,所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及胸片异常者予痰涂片和痰培养检查。

1.3 胸片异常者处理

1.3.1 胸片初筛 所有拍摄胸片由阅片组进行阅片,阅片组由涂阴诊断小组组成,包括X线诊断医生和临床诊断医生。

1.3.2 建立简要病历 对经胸片检查有可疑活动性肺结核影像学表现的受检对象,建立简要病历,并进行问卷调查,通知其到我所结防科进一步确诊、治疗。

1.3.3 诊断性抗炎治疗 对X线诊断疑似肺结核病例又不能排除炎症的患者,建议其进行诊断性抗炎治疗(一般观察2周)或使用其他检查方法进一步确诊。

1.3.4 对其他非肺结核性疾病的患者,告知患者到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

三水区共有1 344人为调查对象,实际接受调查人数为1 279人(1人为孕妇直接查痰),受检率95.16%。其中男596例(46.6%),女683例(53.4%);15~59岁人数为879人(68.7%),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为400人(31.3%)。

2.2 结核病知识知晓率

1 279人接受了结核病核心信息知晓率调查,应答核心信息条目数为6 395,答对核心信息条目数为3 747,知晓率为58.6%。

2.3 症状调查

7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流调前出现结核症状的有4例(57.1%),其中15~59岁2例(50%),60岁以上2例(50%);无症状的有3例(42.9%)其中15~59岁2例(66.7%),60岁以上1例(33.3%)。

2.4 人群特征

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7例中,其中男5例(71.4%),女2例(28.6%),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15~59岁2例(28.6%),60岁及以上5例(71.4%),老年患者明显高于年轻患者。

2.5 家庭经济状况

81.9%的肺结核患者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水平。

2.6 患者发现及治疗

对拍摄胸片发现可疑活动性肺结核15人进行痰涂片和痰培养检查,最后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7例,患病率 547 /10万。7例病人均纳入“广东省结核病控制项目”,进行规范的抗结核病治疗。

3 讨论

①本次调查显示:公众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的知晓率为58.6%,与《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中提出的85%[3]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这可能与农村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老年人。所以,我们今后必须大力开展结核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和政策,特别是针对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

②无症状患者3例(42.9%),与2000年[2]相比较无症状者的比例明显增加。因此,我们今后必须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众对结核病的警觉性,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疾病的加重和传播。

③确诊的7例活动性肺结核中,以男性中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这可能与男性好烟酒且家庭担子较重导致免疫力降低有关;老年人年老体弱,也增加了结核病的感染机会。为此,我们应更加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倡导健康生活,建议男性戒烟酒,老年人定期做身体检查。

④81.9%的肺结核患者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水平。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导致营养和居住条件落后,增加了结核病的感染机会;同时,低收入也导致患者不能及时就医,即使能及时就医也因经济困难而未能坚持治疗,许多患者家庭因病至贫,甚至因病返贫;结核病仍是制约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之一[1]。

⑤患病率 547 /10万,在国内处于中等水平,较西部地区低,但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4],这说明结核病感染在我区仍较为严重。

综上所述,我区结核病患病率在国内处于中等水平,男性易感,老年患者所占比例最高,无症状患者增多,公众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肺结核患者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水平;因此,必须加强佛山市三水区结核病防治和和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突出重点人群,特别是老年男性;进一步完善结核病防治政策,扩展结核病的减免范围,提高结核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0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资料汇编[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2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2001]7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的通知.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第5篇

2008年6月3日下午10时左右,接到哲觉镇卫生院电话报告,称该镇瓦竹小学有20多例学生出现发热、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又接到县教育局同样报告。6月4日上午7时,立即组织人员前往调查。

1 目的

通过对哲觉镇伤寒的调查,找到可疑流行因素,为尽快扑灭疫情和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2 数据来源

2.1 人口数据:来源哲觉镇政府统计部门。

2.2 学生数据:来源教辅站、学校。

2.3 病例数据:来源医疗救治点和县医院上报。

2.4 其他数据:来源个案调查。

3 方法

3.1 调查方法:对疫区水源和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现场调查、对全部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部份病例严格按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对照调查)。

3.2、统计方法:数据用epidate录入,用epiinfo进行分析。

4 结果

4.1 基本情况:哲觉镇位于南面距县城98 KM,于云南宣威、会泽两县毗邻,辖4 片区26个村,9728户,41868人,全镇共24所学校,9054名学生。1个卫生院、26个村卫生室。病例所在的海田片区辖8个村,282户,12454人,7所学校1699名学生,病例所在的瓦竹小学和海田小学相距约18KM。

4.2 临床症状及治疗情况:成立了海田、瓦竹两个救治点,累计收治1017名病人,其中49名症状较重的患者转入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累计上报66例伤寒病例。

病例主要以发烧,头痛、腹痛、恶心为主,体温在38℃持续3天以上有21例,占病例总数的31.82%,体温在37.3℃-37.9℃有45例,占发病总数的68.18%。

4.3 实验室结果:省、地疾控中心共采集病例血液标本38份,大便标本14份,肛拭子14份,咽拭子14份。其中,上级部门返回血液检测结果30份(16份肥达氏结果阳性,14份阴性),14份大便标本未培养出伤寒沙门氏菌,其余标本无结果返回。

4.4 病例三间分布:

4.4.1 病例时间分布:

全镇共发病66例,5月31日出现首发病例,6月2日发病15例,出现发病的高峰,6月21日发病1例,以后无病例。

4.4.2 病例地区分布:海田小学发病12例,罹患率2.15%,四年级的罹患率较高为5.15%;瓦竹小学发病51例,罹患率12.11%,三年级较高为21.28%(详细见表1)。

4.4.3 病例年龄、性别、职业分布:年龄:发病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30岁,高发年龄为9岁和11岁。性别:学生中男生发病34人,占发病总数的51.52%,罹患率6.37%,女生发病29例,占发病总数的48.48%,罹患率6.50%。 男女发病率性别比为1:1.02。职业:散居儿童1例,占发病总数的0.15%,成年人2例,占发病总数的0.30%,学生发病63例,占发病总数的99.55%(详见图3)。

5 现场调查结果

5.1 水源调查:对瓦竹小学和海田小学饮用水源进行调查,水源为地下泉水无被污染可能,饮用水源未进行消毒处理。

5.2 学生饮食习惯调查:

5.2.1 学生饮水习惯调查:多数学生在校饮水从家中带来,喝完后也喝学校自来水。学校周边饮用同一水源的村民有饮用生水习惯但无发病。

5.2.2 学生在校期间饮食调查:学生均在家吃饭后到校上课,部份学生带洋芋、饼干等食品到校中午食用,学校无食堂,不提供食物给学生。

5.2.3 学生在校期间饮食调查:学校门前有小摊贩出售冷饮、油炸土豆、小饼干等食品。其中销售冷饮食品中,有无任何标识的小饮料,货源来自云南宣威市。多数学生有购买这种小饮料的习惯。

5.2.4 流行因素调查:病例对照调查结果显示,食用小饮料者与不食用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OR=12.12X2=50.68,95%CI为5.59-27.90,P

6 讨论

伤寒是一经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与吃进食物的卫生情况有关,本次疫情发生经统计学分析与食用三无食品有关,病例症状较轻,实验室未培养出伤寒菌。只有肥大反应阳性而无伤寒杆菌的检出很难对此次疫情进行定性。

本次疫情的发生,政府和卫生部门反应迅速,短时间内将整过防控方案制定落实,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和防控资金的投入,对控制疫情蔓延起了重要的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第6篇

中图分类号:R181.8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66-02

2010年2月,邗江区发现1例国外输入的疟疾病例,患者因不明原因发热多次就诊,病情几经反复,后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确诊,诊断为恶性疟,使病人及时得到救治。现将该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扬州市邗江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江淮平原南端,东经119°26′、北纬32°24′,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和环境适宜媒介按蚊孳生和疟疾传播,属疟疾疫情不稳定区,以间日疟流行为主[1-2]。在经过近四十年的防治,邗江疟疾流行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呈现低水平状态流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流动人口和出国务工人员日渐增多,特别是从疟疾流行区或非洲等高疟区国家回归,致使疟疾疫情有所回升[3-4]。

安哥拉位于非洲西海岸,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大约是22℃。疟疾是安哥拉重要传染性疾病之一,全年均有流行。据新华网报道,安哥拉国家疟疾控制中心官员尼尔顿・撒拉瓦2011年4月11日说,安哥拉2010年共有310万人患疟疾,其中6000人死亡,疟疾仍是安哥拉公众健康的最大威胁[5]。

患者周XX, 男, 42岁,汉族,系扬州市邗江区蒋王镇余林村人,现住江都市仙女镇陈行村大刘组。患者曾于2009年11月26日赴非洲安哥拉商务考察,2010年元月10日回国返回江都;2010年元月初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在安哥拉总统夫人医院就诊进行了输液治疗后好转;元月20日又出现发热,就诊于扬州市江都洪泉医院,元月26日转到苏北人民医院治疗,疟疾血检阴性,初诊败血症,经抗生素治疗,至2月1日症状基本好转;2月2日起再次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明显疗效;2月17日再次血检发现恶性疟原虫;2月18日邗江区疾控中心和扬州市广陵区疾控中心联合到苏北医院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然后对患者使用蒿甲醚进行抗疟正规治疗;经抗疟药物的治疗后,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2010年春节期间该患者再次出现症状,邗江疾控中心立即安排复治,并与苏北医院新区分院专家共同会诊,经过再次治疗,该病例彻底康复。

2 临床特征

患者因不明原因反复发热就诊, 腋下温度在38.6℃-40℃左右,伴有疲乏、畏寒、出汗等临床症状,肝肋下未及,脾肋下1cm;病原学检查疟原虫血检阳性,实验室检查红细胞为1.73×1012/L、血红蛋白为54g/L、白细胞为4.13×109/L。

3 流行病学调查

该患者于2009年11月26日赴非洲安哥拉进行商务考察,2010年元月10日回国,共居住45天;在安哥拉期间主要防蚊设施为蚊帐,曾被蚊虫叮咬,期间无输血史和献血史。2010年元月初因不明原因发热,在安哥拉医院就诊。

在调查中, 了解到患者家庭成员及周围人群均未患过疟疾, 最近家庭成员及周围人群也无发热史, 患者在近 1 个月里也未有输血史、 献血史。

4 病因分析

①患者对安哥拉疟疾疫情及防护知识缺乏了解,没有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②患者缺乏疟疾免疫力,不足以抵抗疟疾感染。③出入境检验检疫手段不足,未能及时发现患者感染。④医疗机构缺乏疟疾防治意识,未能及时按疟疾诊治。

5 措施与效果

疫情发生后,扬州市、区两级疾控中心领导高度重视,明确相关专业人员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理工作,并积极落实以下防控措施:①下发了《关于做好出国回归人员恶性疟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严密防控节日期间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发生,同时加强对乡镇公卫机构开展了培训和督查。②依据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镇村等多渠道收集的相关信息,建立了劳务输出人员信息库,及时掌握劳务输出人员回归动态。③向出国务工人员发放疟疾防治宣传画及宣传手册,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并定期电话随访,以便及时开展回归人员疟疾疫情监测工作。④建立劳务输出发热人员疟原虫常规检查和转诊制度,要求各医疗单位对外出劳务返乡者中的发热人员均进行疟原虫检查,并严禁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截留诊治此类发热病人,谨防输入性恶性疟的漏诊、误诊。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及时掌握了对外劳务人员的基本信息,并实时掌握患者同行回归人员疟疾疫情,一旦发现输入性恶性疟患者,能够及时追踪到位,规范治疗,为我区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打好基础。

6 调查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判定该疫情为一起输入性恶性疟疫情。

7 建议

鉴于疟疾流行出现的新形势,应根据疟疾发病特点,采取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防治原则,实施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强化疫情管理,防止疟疾的输入和传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加强疟疾防治工作制度及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各级疾控机构提供境外传染病疫情信息预警及预防保健知识的服务能力。②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警惕和诊疗技术,确保疟疾“三热”、“二热”病人及流动人口中发热病人血检工作的顺利开展;③定期开展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检查与督导,加大疟疾血片的抽查力度。④检验检疫机构应该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防病知识宣传,根据疫情对出境人员进行防病宣传和对前往高危地区提出防病警示;在出入境口岸及保健中心等对外窗口设立咨询台或温馨警示牌,告知广大出境人员更加详细了解前往国家当地的疫情情况, 及时做好防护措施;对入境人员则要加强传染病监测工作,对疑似病例及时作出准确诊断和隔离治疗。⑤加强对城市及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从疟疾高发区(重视非洲)的回归重点人群及外来人口疟疾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病例或带虫者,及时根治。

参考文献

[1] 齐小秋.疟疾防治手册 [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99.

[2] 佘国林,刘兴隆,王福彪,等. 2005-2009年扬州市邗江区疟疾“三热”病人血检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0,29(10):380~381.

[3] 王伟明,金小林,周华云,等.江苏省2007疟疾疫情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8,8(6):1004~1006.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第7篇

【摘要】有手足口病发生的村屯、乡镇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疫情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报告、早隔离”。防止出现重症病例。疾控中心定期编辑手足口病疫情信息简报,报送至市卫生局。将手足口病疫情信息向当地卫生院及时反馈。对患病儿童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责任包保,由当地村医负责跟踪随访和卫生指导措施。村委会负责对患儿看管及落实患家家居环境消毒工作。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2010年4月27日,接到市医院网络直报,我市康大营镇出现1例手足口病病例。接到报告后,市疾控中心立即派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到市医院及康大营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康大营镇座落于我市北部,与磐石市接壤。该镇共有自然村17个,全镇人口14638人,7岁以下儿童930人。有三个幼儿园。此次疫情波及该乡5个村,当地两所幼儿园。

1流行病学调查

1.1首发病例情况:首例郭晶亮,男,3岁。住址:梅河口市康大营镇北赵村1组。家长姓名:郭玉清 。发病日期:2010年4月24日。初诊日期:2010年4月25日。入院日期:2010年4月25日。所住医院:梅河口市医院。该患于4月30日痊愈出院。

该患者于2010年4月24日开始无明显诱因口腔颊粘膜、足背、手掌处出现红色斑疹,无发热。随即到市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wbc:13.54×109;n:50.14%;l:41.24%。经市医院皮肤科、儿科、传染病科会诊诊断为手足口病。

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患者于患病前10日内未与患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也未与其他幼儿近距离接触过,平时常到当地小卖店玩。该村与磐石市接壤,距离该市朝阳山镇仅7公里,村民常到该镇购买农用物资,该村儿童有10余名乘坐班车到该镇就学,据村民介绍,朝阳山镇手足口病疫情较严重。北赵村有一名学生在朝阳山镇上学曾患手足口病。很可能为在朝阳山镇就学的患病学生及隐性感染者将病毒传入康大营镇并经公共场所(幼儿园、小卖店)传播引起此次疫情。

在首发病例郭晶亮发病后一周该镇手足口病出现发病的高峰。从4月27日至5月18日,该镇陆续出现21例病例。北赵村二组、二道河村幼儿园7天内发病达5例以上,已构成聚集病例。市疾控中心对出现聚集病例的患儿采集便样进行病原学检测。

1.2三种分布情况: 1、年龄分布;发病年龄集中在2-6岁。2、职业分布:散居儿童12例,幼托儿童9例。

男性发病14例,女性发病8例。3、地区分布:疫情波及全镇5个村,北赵村8例,前赵村4例,二道河村6例,康大营村2例,孟家沟村1例。

1.3康大营镇手足口病疫情传播链

1.4病原学检测情况:共采集4份便样送往通化市疾控中心,经检测3份为c0xa16阳性病例,阳性病例占75%。

2预防控制措施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卫生局、疾控中心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先后组织督导组多次到康大营镇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直接将存在问题发聩到乡政府、市政府。疾控中心业务人员对当地村支书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共28人进行了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

2.2对此次疫情采取的防控措施:

①对全部个案进行流调,全面追踪密切接触者,并实施居家隔离措施。并对患家及当地小卖店进行终末消毒。立即对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的二道河幼儿园、红阳幼儿园停园两周。

②按照“属地管理、责任包保、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对患病儿童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责任包保,由当地村医负责跟踪随访和卫生指导措施。村委会负责对患儿看管及落实患家家居环境消毒工作。

③加强宣传工作,以家庭为单位入户宣传,并通过当地广播进行宣传。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发放到每户居民,告诫有手足口病疫情发生的村屯居民要减少聚集,特别是儿童要少到公共场所。

④加强对康大营镇及手足口病疫情发生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对垃圾、粪便用生石灰覆盖。

⑤控制疫情传播关口,对接送朝阳山小学及中学班车进行消毒,停运接送朝阳山幼托儿童。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第8篇

摘 要 目的:通过调查活动,全面掌握我县各学校结核病疫情状扩散原因和具体情况,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进一步开展好防控工作,切实控制学校结核病疫情扩散和传播。方法:对20例学生、7例老师进行个案调查,掌握其流行病学个案详实情况,了解其在学校密切接触群体数量和接触的不同方式。针对27例师生所在学校密切接触的班级学生或同办公室的老师,开展密切接触者个案调查。结果:本次调查显示,拜城县2013年1-8月各阶段散发病例数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总病例数虽有上升趋势,但在发病状况看呈分散性,不属于聚集性扩散,从拜城县结核病整体发病状况来看属于正常散发病例。此外,6月底各学校学生陆续放假后,由于学生的流动性加大,在各种场合中有可能感染到结核杆菌,结核杆菌感染后潜伏期较长,感染者在身体状况不佳条件下发病,致使8月学生发病率稍高。7例患病老师中4例有结核病家族史,主要病原可能是在家庭中被传染。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活动,要求学校要加强领导,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学校医务室对结核病要提高警惕,在日常就诊中发现有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应及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对有家庭肺结核接触史和PPD强阳性学生定期检查;对开学后的学生、老师进行体检时不能局限于简单的体格检查,应该开展规范性健康体检,争取肺结核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便杜绝学校发生肺结核疫情传播和扩散。

关键词 老师 学生 活动性肺结核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2013年1-4月拜城县发生11例学校师生肺结核病患者,其中老师4例,学生7例(涂阳3例),县疾控中心意识到学校疫情扩散情况的严重性,立即报告县卫生局、教育局,随即由两局联合印发拜卫疾控发[3013]13号《关于印发(拜城县进一步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各学校依照《方案》要求加强防控工作,但到8月末学校师生患病数上升到27例,其中学生20例,老师7例(阳性6例)。学生患者中在本地学校上学11例、外地学校上学9例,7例老师均属本地学校在职老师。鉴于学校结核病上升趋势明显,县疾控中心立即成立专项调查工作小组,开展了一次相关学校结核病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活动。

一般情况

2013年1-8月,全县在校教师、学生发生活动性肺结核27例,其中教师7例,痰涂片阳性2例;学生20例,痰涂片阳性4例。学生年龄10~22岁,老师年龄26~36岁,27例患者曾经接种过卡介苗6例(22.22%),有家族肺结核病史9例(33.33%)。

调查结果

发病时间分布:1月份学生4例,占师生发病总数的14.81%;2月份学生2例、老师1例,共3例,占师生发病总数的11.11%;3月份老师2例,占师生发病总数的7.41%;4月份学生2例,占师生总发病数的7.41%;5月份学生4例,占师生总发病数的14.81%;6月份学生发病2例、老师发病1例,占师生发病总数的11.11%;7月份学生发病1例、老师发病2例,占师生总发病数的11.11%;8月份学生5例,老师1例,占师生总发病数的22.22%。27例师生患者占全县同期总发病数的7.26%。

患者地区分布:根据我国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DOTS)规定和肺结核病人属地化管理原则,27例患者居住地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的16个自然村及城区的4个社区,患病师生就学和工作学校分布在24个不同的大、中、小学校,其中本地学校15所,外地学校9所,患者所在本地学校患病例均未超过2例。20例学生患者中居住地在农村12例(60%),居住地在城镇8例(40%)。20例学生患者中就读于城镇学校12例(60%);就读于农村学校8例(40%)。7例老师均属城镇居住人口,所工作学校在农村。

患者年龄分布:20例学生患者平均年龄16岁,其中≤10岁2例,占总病例的10%;11~15岁8例,占总病例的40%;16以上10例,占总病例的50%。7例老师患者年龄26~43岁,平均33岁。

患者性别分布:20例学生患者中男10例,女10例,各占学生患者的50%;7例老师患者中男4例,女3例,分别占老师总病例的57%和43%。

患者职业分布:27例患者中20例为学生,占总病例的74%,7例为老师,占总病例的26%。学生患者中,4例患者为小学生,占学生总病例的20%;11例患者为中学生,占学生总病例数的55%;5例患者为大学生,占学生总病例的25%。7例老师均为农村小学教师。

患者临床症状:参照2010年全国肺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工作症状调查。①咳嗽;②咳痰;③胸闷及气短;④血痰;⑤低热;⑥盗汗;⑦乏力;⑧食欲减退;⑨其他。27例患者中具有≥6个症状4例,占总病例的14.81%;具有5个症状3例,占总病例的11.11%;具有4个症状7例,占总病例的25.93%;具有3个症状9例,占总病例的33.33%;具有2个症状4例,占总病例的14.81%。

实验室检查:27例患者经X线胸部拍片检查均属Ⅲ型活动性肺结核,其中16例为两肺结核,占总病例的59.26%,11例单肺结核,占总病例的40.74%,肺部有空洞病灶1例(3.70%)。肺结核抗酸杆菌痰涂片染色检查6例阳性,其中学生4例、老师2例,占总病例的22.22%;21例阴性,学生16例、老师5例,占总病例的77.78%。见表1~表6。

分析讨论

拜城县2002年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以来,患者化疗药品是国家统一免费提供的板式组合药,均为成人药品,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第9篇

【关键词】 霍乱疫情 调查 分析

2010年8月15日接蒙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称,该县第一人民医肠道门诊8月14日陆续接诊数例急性腹泻病例,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腹泻、米泔水样大便,初步诊断为霍乱疑似病例。由于当时正处于夏季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市疾控中心立即派流行病调查组赶赴现场处置。8月16日急性腹泻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确诊为3例为小川型霍乱弧菌阳性。在现场处置中,该县第一人民医肠道门诊的急性腹泻病例陆续增加,截止8月31日,共发现确诊霍乱病例38例,其中小川型37例,稻叶型1例。现将38例霍乱病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对象为蒙城县第一人民医肠道门诊急性腹泻病例人群。

1.2方法 采用急性腹泻病例流行病学调查逐人现场调查[1]、粪便标本采集、霍乱弧菌培养检测[2],外环境及密切接触者样本采集检[3]。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蒙城县位于安徽西北部,隶属亳州市,人口127.4万,农村人口占85%,面积20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万亩,辖15个乡镇、2个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和1个林场。蒙城位于北纬32°55′29″—32°29′64″、东经116°15′43″—116°49′25″之间,属半湿润温带季风气候,典型的平原地区。蒙城南毗淮南,北邻淮北,南京至洛阳高速横穿东西,省道307线、305线、203线交汇于县城,涡河、茨淮新河连通淮河,长年通航。城区现有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人,县城区主干道8条,城市建成水厂3座,日供水能力2.5万吨,覆盖城关镇约245%,其余饮水方式为自备井,自备井水是农村居民的主要饮水方式,农村厕所主要为旱厕。

2.2疫情情况 蒙城县第一人民医肠道门诊8月14日起陆续接诊为无痛性腹泻、米泔水样大便急性腹泻病例(后经实验室确诊为霍乱病例),截至8月31日,本起疫情确诊病例为38例,其中小川型37例,稻叶型1例。

2.2.1临床表现:38名患者均具有较典型的霍乱临床表现,主要是腹泻,黄稀水样便或米泔水样便,喷射性呕吐,一般为先泻后吐,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和脓血便。6例出现腓肠肌痉挛。具体见表1。

表1 蒙城县霍乱确诊病例临床表现

2.3三间分布

2.3.1发病时间

38名患者最早发病的是8月14日,最晚为8月31日,其中8月23日发病最多为6例。38例病例分布具体见图1。

2.3.2发病地区

目前疫情分布在全县包括城关在内的9个乡镇,其中城关镇24例,庄周镇3例,楚村镇、漆园镇、岳坊镇和立仓镇各2例,乐土镇、辛集镇、双涧镇各1个。

2.3.3人群分布

38名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0例;学生11例,农民10例,商业8例,无业人员6例,教师2例,工人1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62岁,主要集中在20-29岁年龄组,共17例,占总数的43.6%。见图2。

2.4流行病学调查

2.4.1 38例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8月16日对最早发病的田××、张××、丁××3例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经调查3名患者均居住在城关镇,互不相识,但在发病前均有到“快餐豆浆”餐馆吃凉面的就餐史。 通过调查,38例确诊病例中,前6例病例均有在“快餐豆浆”店食用“凉面或豆浆”的饮食暴露史,第7例病例发病前有聚餐史,聚餐者中有1人是“快餐豆浆”店老板娘亲戚,并有在“快餐豆浆”店聚餐史,后31例病例均无“快餐豆浆”店饮食暴露史。

2.4.2 暴露因素调查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本次疫情可能是由于“快餐豆浆”店受到污染而导致的,估计污染的时间为8月12日左右,持续5日,持续到16日,进食可疑食品的人数初步估计为500人左右。由于进食者众多而且没有登记,很难主动搜索到所有进食者。且在进食者中只有少数症状严重的病人到医疗机构就诊,部分受染而症状轻的病人自行服药未就诊,以及少数进食者受染不发病成为带菌者,这些传染源在医疗机构的监测范围之外,不能被及时发现,从而导致二代病例的产生。38个病例中查明可能暴露因素的只有前7例,后31个病例目前还很难查清传染来源。

3 讨论

3.1疫情性质 38名患者均具有较典型的霍乱临床表现,主要是腹泻,黄稀水样便或米泔水样便,喷射性呕吐,一般为先泻后吐,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和脓血便,均检出了霍乱弧菌。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断为食源性小川型霍乱聚集性疫情,可能与不洁饮食有关。

3.2疫情特点 本次疫情38例确诊病例中,小川型有37例,稻叶型1例。本次疫情具有突发性、散发性特点,病源难以查找。

3.3综合防控措施对霍乱为主的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控制是有效的,肠道传染病是经粪口传播的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主要是通过污染水、食物引起暴发流行,经手或日常生活接触一般引起散发。加强“三管一灭一宣传”工作,把住病从口入关。对发现的可疑或确诊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密切接触者严格采取隔离观察、预防服药、家庭消毒、健康教育等措施都是有效的。

参 考 文 献

[1]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