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专业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27 01:18:23

专业教学论文

专业教学论文第1篇

>> 试论高职文秘专业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试论高职文秘英语写作教学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文秘专业课教学法 文秘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对于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探究 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中职文秘专业教学重在实践 试论会计专业高职教育 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 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文秘专业速录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文秘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文秘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优化探析 CBE模式下文秘专业案例教学法探析 做好档案工作服务文秘专业实践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关键词】职教教育;文秘专业;策略探讨

一.加强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案例运用于教学,通过教师展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提炼,将学生带入特定场景进行分析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文秘专业课程设置,理论性的知识占了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教授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接受,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解决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比如在秘书实务和公关关系学的讲授中,既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案例,也可充分利用课外收集的新近发生的案例,有针对性地列举、讲授,让学生进行分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 强化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实际操作由教师设置的秘书工作场景的教学方法。职教文秘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可进行模拟性的操演。如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快速录入等内容,都可以在模拟实训室进行此类秘书实务技能训练。教师可在实践课程中设置一些秘书工作的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现场纠正。模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能较好地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在教师的及时纠错中,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更为深刻。如在会务管理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使学生在演练中轻松掌握技能。

三. 营造良好的学校职业礼仪教育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职教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礼仪,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非常有帮助的。社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不仅需要良好的礼仪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诚实守信的服务意识,要具有礼仪能力,具有综合素养。在职教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不但要将礼仪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还要让学生在个人礼仪、社交礼仪、职场礼仪的训练中注重自身文明的言谈举止,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魅力和风采。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校以及班级礼仪教育氛围,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典型案例分析、学生示范、习惯养成等各种活动中学习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相关的礼仪。在校园内,教师也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礼仪气息的文化校园当中,在校园内学校要设置礼仪画廊,在校园墙壁或者教师之内,要布置一些礼仪内容,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礼仪意识。

四. 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文秘专业建设的核心之一是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具有一定的现代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现代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教出具有现代专业知识的学生。无论采用怎样先进的教学设备,操作者或传授者均是人DD教师。因此一方面应根据专业建设和不同老师的具体情况. 采取不同措施鼓励他们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实际的工作锻炼,或者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教师到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锻炼,从事实际工作,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而对于那些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则可鼓励他们考取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从政府机关、企事业、兄弟院校等相关单位聘请一批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做我们的兼职教师,让他们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也可以带动我们相关教师操作技能的提高。

五. 利用校内现有设施,加强校内实训。

文秘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岗位实训,是她们正式参与社会工作的一次真正实习。此类实习是建立在真正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基础上,所以,学生在此操作阶段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直接转化为实际工作技巧和方法。

(1)利用学校办公室。学校办公室是学校的中枢部门,是文秘专业学生岗位实习的较好场所。专业教师可与办公室协调,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批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参与学校会议室的布置、会务接待、礼仪、联系等事项,熟悉公文处理程序及文书起草等。积极培养学生处理办公室事务、社交、接待、会务等专业技能。

(2)利用学校文印室。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是文秘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安排学生在学校文印室进行岗位实习约1~2周,学生可基本熟悉文字排版,熟练操作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的技能,较好地培养认真、仔细、耐心的工作作风。

专业教学论文第2篇

(一)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组成。其中,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专业劳动、军训、社会实践、体育锻炼、“思想课”实践活动等实践环节;专业能力训练包括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综合能力训练包括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

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次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有教师评价、实验(实践)报告评分、毕业设计答辩等形式,对教师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学院督导评价、教学单位督导评价以及学生评教等形式。其中学生评教是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评教工作奠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学生评教,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模式

(一)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完善和创新。林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与专业应用能力增长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教学知识。以林学专业核心课“森林培育学”为例,学生经过认知能力、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实施能力四个环节的综合培养。大一认知能力培养。从认识植物、树木开始,了解植物“开花—结实—种子形成—种子成熟—种子采收”的生理生态特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大二实验能力培养。结合专业从种子的测定、种子的发芽实验开始,进行“采种—选种—测定—发芽”等方面的训练,可以在一个实验中研究多个问题,或者多个实验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实验能力的锻炼,表现出实验技能宽厚扎实,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大三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从苗圃设计、苗木培育、苗木管理、造林设计开始,通过“苗圃设计—育苗—苗木管理—造林”等环节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全面理解苗木培育理论和工艺。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我们会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尽可能的接触到新知识、新工艺,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产业能力。大四实施能力培养。大学四年级结合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经营—总结—毕业论文—专业技术认证”环节的实训,与指导老师实时沟通实践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实践效果,增强学生生产实施能力,尽快的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四年实训锻炼,学生经历“采种—育苗—造林—经营”的森林培育基本过程的培养,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训中,全方位锻炼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效果分析

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正式从2011级开始,在林学本科专业每一级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施。利用现有的教学实习苗圃,在新生进校开始就指定一块地作为各年级本科生的实训基地,在四年中由本班级自己负责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几年的改革建设,初步形成了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林学为一级学科,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及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实验教学中心1个;重点学科1个,硕士点4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2门;校级教学团队2支;承担教学研究项目5项;教学成果奖2项;编制4部实验教材;承担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5项,校内外专业指导委员会1个。这些教学成果可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实际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专业学生踊跃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为代表的高水平大赛,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心,证明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提升了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专业学生就业率令人满意,据不完全统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上岗后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获得单位的高度评价。

三、实践教学模式展望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林学专业是实践很强的专业,苗圃真实的生产环境是林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资源。如何建立一种长效的校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模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林学专业与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林业生产单位(公司)、苗圃等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但对于学科专业发展来说,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合作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建设。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实践基地是前提,师资队伍是关键。在实习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成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小组,需要年轻教师带队、资深教授指导和聘请校外实践指导老师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

(三)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

专业教学论文第3篇

对于地方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而言,全程实践教学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模式,是在和中小学、幼儿园合作的基础上将实践贯穿于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实践的过程。无论在时间分布、规模形式还是实践内容上,它有别于过去“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也不同于传统实践教学的内容单一的实践学习,全程实践教学更突显实践性,注重全程化,有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实践内容丰富,在增强师范生职业认同,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方面效果显著。

(一)从核心理念上来看,全程实践教学更突出实践性,注重全程化教师职业的“双专业性”决定了其养成时间及过程绝不可能一次成型,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教师的养成需经历一个“外化—内化—外化”的过程,即首先要从认知上进行教育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其次内化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再次通过教育、教学行为上表现出来,这一系列的过程决定了实践教学活动的长期性。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容易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分隔开来,课外实践学习变成课堂理论学习的附属品,而全程实践教学旨在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内外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突显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实践的全程性,是一个四年一贯、连续不断的养成教育过程。

(二)从操作过程中显现,全程实践教学更体现过程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虽然着重实践教学环节,却弱化了实践教学的整体功能。全程实践教学着眼于实践教学的整体性,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通过系统梳理、整体优化,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巧妙地将各个阶段、多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构筑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随着实践环节的计划性引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自然而然逐步养成。以新乡学院为例,教师教育专业第一学期开设“专业思想导引课”,邀请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教务主任、优秀教师进入大学课堂,并安排学生走进中小学、幼儿园参观,了解教师职业工作的基本特点,确定自身教师的职业认同性;第二学期主要通过观摩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体验教师工作,初步了解中小学、幼儿园的常规教学活动;第三、四学期观察并记录中小学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言行,进行模仿学习,在大学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行为背后的实践性知识;第五、六学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应用,实践操作,“在做中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反思;第七学期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在模仿、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创新实践,形成个人教育、教学特色;第八学期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好教育教学活动的记录、调查与分析,撰写实践论文,并进入职业选择与定岗阶段。

(三)从师生关系上来讲,全程实践教学引用双导师制师生关系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显著作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多是在高校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实践活动,而全程实践教学采用双导师制,即在高校配备专业导师,同时在中小学、幼儿园聘请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大学专业导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培养、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其职业发展,在四年时间里使得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师职业技能得到全面、系统的指导和训练,综合能力与心理素养得到整体提升,实现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的“无缝对接”。三、地方院校心理学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估经过实践探索,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再觉得理论枯燥无用,而是带着实践中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凭着理论知识进入一线实践,理论和实践交叉融合,螺旋上升。通过对新乡学院2013级教师教育专业发放《全程实践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0%的学生对实践改革模式持积极参与的态度,33.7%的学生愿意“尝试看看”;48.7%的学生反映在实践过程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是中小学指导教师,26%的学生觉得实践过程中接触的中小学生、幼儿给予自己的影响最大;62.6%的学生认为“教师专业思想导引课”的开设很有必要;97.3%的学生认为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对自身教师素质提高有帮助。实践合作单位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也普遍反映全程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便有机会接触一线实践,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较快的适应能力。

二、地方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深化与反思

(一)实践参与者的反思与提高1.实践者的角色转变社会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师范生在参与全程实践活动中会发生“学生”与“教师”角色的来回转变,也同时承担着既为“学习者”又是“教学者”的双重角色。多重角色之间、新旧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而处理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就是角色学习,通过对教师的模仿学习、观念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使角色得以成功扮演。同时也需要指导教师对实践参与学生平等对待,不要仅仅把他们当成被指导的学生,而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同行,以加快他们的角色适应。角色转变是全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关键,当实践学生进入中小学、幼儿园一线现场,只有深刻地以教师的角色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学习、形成教师实践性知识,才能更深入地认识教师的职业要求,这时候所有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概念便开始和实践融合,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验证。2.实践者的态度意愿问题态度和意愿是决定实践者参与行为的投入度和深度,如果实践者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投入度,会更有助于全程实践教学效果的呈现。实践者的态度和意愿一方面来源于个人内在的动机和需要,一方面也需要学校给予积极引导、动员,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积极强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能够发现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并用之有效,便可起到正强化的作用。

(二)实践内容的细化与深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个体的经验建构起来的。知识的真正获得不是靠知者的“告诉(telling)”,而在于学习者的“亲身体验(personalexperiences)”所得。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很好地回答了知识的来源与形成过程。20世纪初,杜威倡导的从“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教学思想是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实践层面的操作具体化。全程实践教学就是倡导从做中学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如何做,需要基于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行计划,要细化实践内容,否则学生进入实践“场”后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处于茫然的状态。全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根据学期发展循序渐进,整体上来讲,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应该是学徒型,主要是观察学习,以模仿为主,对实践环境和活动内容有全局的了解,分析教育现场的事件、行为;三年级是应用型,以实践为主,边做边学,边实践边思考,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在实践中应用、检验;四年级是融合型,在前期模仿、应用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结合个人特点与优势进行创新实践,逐步成长为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新秀。要促使全程实践教学内容得以深化,不停留于表面,需要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以团体的形式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焦点深化”,从“是什么”到“为什么”,从外显行为到内在心理,从行动到知识进行总结、思考、内化。

专业教学论文第4篇

而在实际教育中,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认为只要练好专业技能就能胜任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而文化课程的好坏对其影响并不十分重要。尤其是科学类课程,学生普遍在初中的基础就不好,更谈不上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普遍存在应付心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扎实。现在幼师院校的学生既是将来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老师,又是家庭科学教育的实施者。所以,随着各种科学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开始关注小学、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以及幼师院校科学师资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和反思。一方面很多学生没有基础,另一方面对这门学科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学生最初不能很好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向教务科老师请教,得到了他们的悉心指点,使我茅塞顿开,职业教育有别于普教的应试模式,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都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文化课程,同样要从技能教育入手,结合幼儿园实际,在提升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使他们的所学能有效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比如冰雪融化,钢铁生锈,为什么吃鸡蛋有营养等等这样的生活常识,都是幼儿园小朋友经常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用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去解释,既不能太抽象难懂又得让小朋友弄明白。所以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尽量避开生涩的方程式及元素符号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而多以实验,实例为主,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能使他们更容易于接受和掌握,使其能够学以致用,用科学知识给小朋友们解答疑问,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某幼儿园园长在谈到对新毕业幼师的印象时给我感触颇深,她认为现在的毕业生有两大优势:一是工作热情高,二是专业技能好。但欠缺的一点就是文化底蕴不够深。文化底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单单从文学修养一个角度来判断,而是对于一个人全方面的衡量:习惯养成,知识广博,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无时无刻都与自然打交道,观察,体验生活。尤其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见到的一切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他们身边需要一个“百宝箱”,打开来应有尽有,能够帮他们解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家长和老师们常常为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感到苦恼。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对诸多事物产生好奇心。能否正确引导幼儿的好奇心,用科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将对幼儿一生的成长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要能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给小朋友们解答疑难问题。如幼儿在玩耍和游戏中,常会提出一些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如在一次语言教育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有幼儿问:“小蝌蚪为什么和青蛙妈妈长的不一样?”“青蛙在春天时产卵,卵又会长成小蝌蚪,小蝌蚪长大后又变成了小青蛙了吗?”所以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幼儿教师是必备的。同时幼师要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幼儿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常常给幼儿讲一些寓言故事,如: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月亮里为什么有兔子和仙女?等等,看起来,可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但有时却对幼儿智力发展产生负作用,以寓言故事为例:很早以前,有一位又饿又可怜的乞丐倒在路边,兔子什么也拿不出来就对乞丐说:“请你把我烧一烧吃了吧!”说罢,就自己跳到了火堆里去了。那位乞丐在“啊”的一刹那间,就变成了神仙,他抱起兔子跑到月亮上去了,从那以后月亮上就有了兔子。在登月活动已经实现的今天,还继续给幼儿讲这种故事显然是不科学的。要给幼儿讲清楚这是寓言故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如月亮是围绕地球转的球体,上面有丰富的矿藏,科学家正在努力把月球变成人类生活的空间站,最后可以启发幼儿:等你学到本领后,也可以到月球上去看看是什么样,这样就可以引导幼儿产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专业教学论文第5篇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中专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是中考分流而来,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水平低下,数学本就是他们的弱项。再加上许多学生进入中专就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在他们看来数学学科学与不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学科更是滋生消极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许多学生只是在机械地应付,越是不学越是不会,越是不会越是不爱学,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数学教学处于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的困境之中。

(二)数学教材专业性不强

现行中专数学教材过于重视数学理论的系统完整性和论证的逻辑严密性,只是在高中数学教材基础上降低了教学难度,并没有充分体现中专数学教材所特有的特点,教材缺乏实用性、趣味性与专业性,并没有很好地将之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与专业脱节,造成学生数学素养与能力低下。

(三)数学教学手段单一化

大多教师依然采用“黑板加粉笔”的灌输式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整个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沉闷呆板,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教材上现成的知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

二、对职业中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职业中专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提出了这一点,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有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断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正视数学学科,这样学生才能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如此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并不陌生,已经与数学有九年的“交情”了。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这一点学生非常了解,在学生眼中数学就是数字、符号、字母、公式与定理的堆积,枯燥无味。如果说学生的世界是多彩的,那么在学生眼中的数学就是灰色的。要重新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火焰,就要给数学教学蒙上一层面纱,让数学教学更具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寓数学知识于具体形象而熟悉的情境之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改变枯燥的知识讲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激情与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现象中来提取数学问题,创设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这一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来进行公式的推导,而是为学生创设了借钱还钱这一他们非常熟悉的情境:甲因公司资金短缺而急需一笔钱,他找到了乙说明情况,想从乙处借得这笔钱,并承诺会给予乙一定的利息,乙答应可以借给甲这笔钱,但乙提出了这样一套还钱方案,即第一天还1元,第二天还2元,第三天还4元……后一天所还钱的数是前一天的两倍,以此类推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清。究竟哪一种还款方式最合理呢?这样学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弄清乙提出的方案所要还的钱数。这样自然就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知的学习上来,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求知欲最旺,积极性最高,最易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将教学与专业结合,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针对当前中专数学教材与学生专业脱节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基础教学模块+专业教学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基础教学模块旨在让学生掌握此阶段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专业教学模块则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来选取最具针对性与实用性的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是机械地照本宣科,而是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的最佳结合,彻底改变以往数学与专业分离的现象,要将数学学科与专业、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运用能力与专业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做调查与研究,要对各专业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以及要在专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深入了解、全面掌握,进而明确各专业教学的侧重点,这样才能加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如计算能力是基本的数学能力,是中专生立足工作岗位的重要能力之一,像收银员、会计、出纳、预算等岗位都需要具备较好的计算能力。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体探究

赞科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局限于运用一种方法,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运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问题教学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达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将知识一股脑地抛给学生,而是要善于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来巧妙地设计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够呈现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过程,将原本抽象而枯燥的概念、定理等寓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中,这样学生更能从中获取大量直观认知,通过思考与思维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才能达到对抽象概念定理的本质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

专业教学论文第6篇

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专业教学论文第7篇

1.1没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

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其不仅要与高职院校的学生竞争,还要与高等本科院校学生竞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设置教学内容,而不能在仅仅围绕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重视对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的知识教学,比如教师在进行《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时,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制图与识图的实践技能,而不是掌握制图的理论知识。

1.2教师的实践技能不高。

建筑专业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分析中职建筑专业教师团队结构发现:具有“双师型”资质的教师数量非常少,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师实践技能技术的缺乏,必然会影响中职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时也缺乏创新精神,导致中职院校师资力量整体素质不高。

2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对策

2.1创新教学模式,应用模拟教学法。

基于中职建筑专业较强的社会实践性特点,建筑专业课程改革要本着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原则,深化教学模式,将模拟教学法应用到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模拟建筑专业就业岗位的要求与环境,让学生提前获悉工作岗位环境,通过模拟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将模拟教学法应用到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并不是一味的强调模拟应用教学,而是要灵活应用,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建筑基础理论教学则需要应用探究式或者启发式教学模式,总之在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2.2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建筑工程专业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基于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只有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之后,才能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而所有的前提必须依赖于中职院校完善的教学体系:一是中职院校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必须要突破传统的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的模式,构建以社会岗位要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因为建筑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比较快,如果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已经落后于市场技术,导致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就失业;二是教学内容要提高建筑实践专业知识的比例,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3提高教学手段。

建筑专业课程教学因为其含有大量的理论概念和图表知识,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进行板书,浪费课堂时间,而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将一些复杂的建筑工程图表知识形象、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就需要借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才能顺利实施。

2.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离不开优秀教师团队的支持,只有构建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才能保障建筑专业教学的质量,因此学校要强化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首先学校要为教师团队水平的提高创造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相关部门、行业所组织的技能教育培训,比如重庆市永川职教中心每年组织多次人才培训教育活动,以此增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其次学校要深化开展校企合作模式,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建筑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同时将企业优秀的技能人才引入到学校中,让他们定期到学校指导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双向交流,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最后学校要增加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配建先进的实践教学设施,为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平台。

3结束语

专业教学论文第8篇

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广告艺术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所以广告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以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采用“学——用”的实践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成为广告艺术设计方面的技术人才。

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1.加强广告设计基础理论的学习

有些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建立在专业性质划分的基础上,但广告学是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等诸多理论知识。因此,完全有必要使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掌握基础的广告理论知识,开阔视野,面向市场来认识广告设计。就这一点而言,就要培养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看待广告作品的内涵与表现,深入分析作品,为自己的广告设计提供经验。

2.“一体化”教学

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为了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需要,实施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突破了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是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它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3.“项目式”教学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市场的需求,由专业任课教师将校外的实际项目带进课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实施教学,即按照企业项目生产模式成立设计小组,根据课程安排的设计项目内容,先从市场调查入手,收集具有价值的设计参考资料。并根据调研材料创作方案、讨论方案、实施方案。在项目教学的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起到解惑和引导作用,控制各小组项目质量。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项目设计。项目小组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掌握了从创意设计到实际制作的设计全流程。

4.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教学运行过程中要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积极联系合作企业,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所涉及的每一门专业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理论老师讲授、企业人员讲授等环节,以此来完成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双师制”授课模式,即将一门课程拆分成若干单元,有些单元由学院教师讲,有些单元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讲授。笔者所在院校在开设《包装设计》课的过程中,结合模块教学,分别请了岳阳地区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以及其他的一线设计人员以讲座形式或咨询形式给学生讲课,部分学生的包装方案被企业投入生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校企结合,有效利用校外专业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以探索开发和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为前提,共享资源,共建培训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制订学生培养方案的一种紧密型实质性的办学模式,是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满意的办学模式,有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现在有些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师生或多或少存在与广告实践脱节的问题,一些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教学,为此给学生寻找广泛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与广告公司的沟通就是教学体制课程之外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企业联手建立实习基地是双赢的策略。从教学来说,强化和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从广告行业来说,可以通过实习选拔有能力的学生来服务于现有广告公司,壮大公司实力。

这样不仅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岗位上实训,提高了专业技能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了职业意识。

6.加强关联性教学

广告设计专业的很多课程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譬如,标志设计、CI设计等也是设计中的一套实效设计体系,它们把平面设计、品牌设计、包装设计等统一起来,塑造了整个广告的整体个性形象。所以,当前的广告设计已不是独立的,而是与个性品牌的统一体。设计不是单纯用来欣赏的,设计应为销售服务,做到这一点,才能称为合格的设计。只有能为品牌增值,方可称为优秀的设计。我们的目标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熟练的工匠,而是一个有思想的设计师。

7.成立专业设计制作室

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成立设计工作室或艺术培训中心,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大家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充实和提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制作室进行创作训练、项目设计以及比赛训练。同时派出青年教师加强指导,促进了学生学习,解决了设计、制作的困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和设计的参与意识。

三、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通过广告设计教学改革,在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方式,把真题设计引入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学习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程管理等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成为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出专业水准的广告设计方案、广告设计成品等一系列的广告设计形式。

结语

总之,现在的高职院校开设广告设计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我们必须对市场经济和广告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有深刻的认识,站在这个高度上才能看到广告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强调广告设计与社会、文化、经济相结合,才能够培养面对现代各种挑战进行战略性思考和决策的广告设计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丁邦清.广告创意.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2]黄吉淳,陈琏年.广告艺术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岩,曹丽.广告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4]李巍.现代广告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

专业教学论文第9篇

1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工作作为英语专业学科的重要部分,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从教学内容与目标上来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文学题材的内容体系,还停留在应试的教育目标,没有真正把通识教育融合于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体系中。从教学模式与方式上来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师传授式教学模式中,还停留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开发很不够,尤其是英语阅读的翻译实践开展得很少,极大影响了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教学平台和教学环境上来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采用课堂教学平台,课外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虽然有所开发,但是建设与利用很不够,极大影响了高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吸引力。从教育主体与客体上来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不适应现代化和网络化的教育发展,从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专业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来看,确实还需要大大提高。从教育评价体系来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还没有真正建构适应网络教学的一套成熟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很好地将专业学习、学生技能成长等各个方面融合好,影响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内在驱动力。

2网络时代下推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改革创新研究

鉴于高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网络时代给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带来的挑战和便捷,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努力综合运用各种英语教学理论,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平台和环境、教育主体和客体、教育效果评价等各个层面建构起网络时代下高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体系,努力提升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水平。第一,按照网络时代的要求,建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现代化教育理念。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主动吸收和借鉴各种教育理念,比如项目论、图式论等等,坚持科学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推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与国际接轨,实现信息化教学和可持续发展,以此不断完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第二,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不断丰富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内容体系、课程体系和目标体系。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积极吸收网络上最新的教学资源,不断更新完善阅读教学的内容体系,不断提升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不断改革阅读教学的课程体系,以此夯实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根基。

作者:罗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