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混凝土浇筑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08 13:51:33
混凝土浇筑第1篇

浇筑厚度的计算是根据浇筑面积、单位时间浇筑量、温度等计算。浇筑厚度:25度以下混凝土初凝时间3小时,25度以上为2小时,如果目前是25°以上的话,上一层的混凝土必须在下一层混凝土浇筑2小时内浇筑,如果分层摊铺面积是10平方米,每小时浇筑5立方,可以初步判断分层厚度在1米,就是厚度不能大于一米,否则就会出现施工缝。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混凝土浇筑第2篇

【关键词】混凝土;浇筑;柱

一、浇筑的一般要求

1、混凝土应在初凝前浇筑,若出现初凝与离析现象,应再次进行强力搅拌,使其恢复流动性后,方可浇筑入模。

2、为防止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分层离析现象,混凝土自高处倾落时自由高度一般不宜超过2m;对于竖向结构(如柱、墙),浇筑混凝土的自由高度不得超过3m;对于配筋较密或不便捣实的结构,不宜超过600mm。否则,应采用串筒、斜槽和溜管等下料。

3、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爱底部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以避免产生蜂窝、麻面、露石等质量缺陷。

4、混凝土应分层浇筑。

5、为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浇筑应连续进行。因技术上或施工组织上的原因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尽可能缩短,并保证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其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施工气温确定。

6、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模板及其支架、钢筋、预埋件及预留孔洞的情况,发现有异常的变形、移位时,应及时擦去措施进行处理。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及时认真填写施工记录,它是施工验收的依据。

二、施工缝与后浇带

1、施工缝的留设。

混凝土结构多要求整体连续浇筑,若受技术、设备、人力的限制,不能连续浇筑时,且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则应按事先确定的位置留置施工缝。因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约为其抗压强度的0.1倍,故施工缝是构件中的薄弱环节,宜留置在结构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应留垂直缝。

柱子的施工缝宜留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盖柱帽的下面。框架结构中,如果梁的负筋向下弯曲入柱内,施工缝也可设置在这些钢筋的下端,以便于绑扎。

与板连接成整体的大断面梁,应留在楼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单向板应留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有主次梁的楼盖宜顺着楼梯长度中间1/3长度范围内。墙可留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的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薄壳、多层框架等及其他复杂结构,应按设计要留置施工缝。

在施工缝出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除掉水泥浮浆和松动石子,表面加以湿润并冲洗干净,先铺水泥浆或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砂浆一层,待已浇筑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低于1.2M/m㎡方可继续浇筑,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施工缝应细致捣实,使其结合紧密。

2、后浇带设置。

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设置后浇带是为了克服由于温度收缩而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距离及位置,应在有效降低温差和收缩应力条件下通过计算来确定。在正常施工条件下,位于室内和土中的混凝土为30mm;露天则为后浇带的宽度一般为800~1000mm,后浇带内的钢筋施工时应注意保护完好。

在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应将后浇带表面清理干净,整理好所留置的钢筋。后浇带宜选用早强、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要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浇筑时的温度宜与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接近,并保持至少28d的湿润养护。后浇带附近的结构构件应采取可靠支撑措施,以防止出现过大变形损坏结构构件。

三、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除对模板、钢筋和预埋管线进行检查和清理及隐蔽工程的验收外,还应做好搭设浇筑用脚手架、栈道(马道)、材料准备、落实水电供应情况,施工用具准备等工作。

1、多、高层框架结构的浇筑。

框架结构的主要构件包括基础、柱、梁、板等,其中框架梁、板柱等构件是沿垂直方向重复出现。应按竖向结构分层施工。若平面尺寸较大,还应在横向上划施工段。对每一施工层中施工段的划分,则需考虑工序数量、技术要求、结构特点等,尽可能组织分层分段流水施工。施工层与施工段确定后,即可求出每班或每小时应完成的工作量,据此选择施工机具和设备并计算其数量。

在每层每段的施工中,应先浇柱、后浇梁、板。柱基础浇筑时,应先边角后中间,按台阶分层浇筑,确保混凝土充满模板各个角落。

柱子宜在梁板模板安装后钢筋未绑扎前浇筑,。以利用梁板模板作为横向支撑和柱浇筑操作平台;一个施工段内每排柱子的浇筑顺序,婴幼外向内对称地逐根浇筑,以防柱模板受推倾斜造成误差累积不易纠正。柱子浇筑应分段进行,断面在400mmX400mm以内,或有较差箍筋时,可在柱模板侧面开孔以斜溜槽分段浇筑,每段不超过2m;断面在400mmX400mm以上,且无交叉箍筋时,每段的高度不应大于3.5m。

在浇筑与柱墙练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或墙浇筑完毕后1~1.5h,再继续浇筑,使柱浑天充分沉实。肋形楼板的梁板应同时浇筑,其顺序是现根据梁高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当梁高大于1m时,可先单独浇筑梁的混凝土,施工缝可留在板底面以下2~30mm处。

2、剪力墙浇筑。

剪力墙浇筑应采用长条流水作业,分段浇筑,均匀上升。新浇筑混凝土与下层混凝土结合处,应在地面均匀浇筑50mm厚与墙体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混凝土应分层连续浇筑,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600nn左右。墙体混凝土的施工缝一般宜设在门窗洞口上,接槎处混凝土应加强振捣,保证接槎严密。

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保证钢筋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并经常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预埋件的牢固程度和位置的准确性。

3、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工业建筑中多为设备基础,在高层建筑中多为厚大的桩基承台或基础底板等,承受上部较大的荷载,因而整体性要求较高,一般不允许留设施工缝。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后水泥的水化热量大,水化热剧集在内部不易散发,混凝土温度显著升高,而表面散热较快,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易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纹,同时,混凝土内部逐渐降温产生收缩时,收到基底或已浇筑的混凝土的约束,会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会产生裂缝。为了有效地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温、延缓降温速率,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改善约束条件和设计构造等方面全面考虑。其中应优先采用水热化低的水泥,降低水泥用量,掺入适量的掺合料,改善配筋,降低浇筑速度和减少浇筑层厚度,设置后浇缝消减温度应力等。

混凝土浇筑第3篇

【关键词】混凝土;浇筑;质量标准;拌制;基本要求;浇筑方法

一、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标准

1.混凝土拌合物所用原材料品种、规格、质量等应符合施工配合比的要求。

2.混凝土拌合物应满足和易性的要求。

3.同批混凝土试块在标养28天的抗压强度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要求。

4.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或工作允许偏差不得超过配合比规定的±0.5倍,当坍落度要求大于6厘米时,其偏差不得超过3厘米。

5.混凝土拌合物净搅拌时间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6.混凝土拌合物每盘材料的计量偏差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二、混凝土的拌制

混凝土拌制的方法分为两种:现场拌制混凝土、预拌混凝土。

1.现场拌制混凝土

首先根据设计图纸的混凝土强度,由具有资质的试验室出具配合比,即砂子、石子、水泥、水的用量(重量比)。在施工中,一些施工单位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了省事,事先用粉笔在小车上划上印,不车车过秤,造成材料用量不准确,有的每车重量相差十几斤,影响了混凝土的强度,造成了结构隐患,所以要严格计量,加强管理,加强责任制的落实。混凝土搅拌质量的控制主要是搅拌时间、投料顺序、供水方法和外加剂的掺加方法等。选择合理的搅拌制度,对于提高混土的强度、质量均有重要意义。搅拌时间是从原材料全部投入至混凝土拌合物开始卸出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搅拌时间应保证混凝土拌合物均匀、颜色一致,在保证拌合物的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下,根据搅拌机的类型、骨料的种类、拌合物的流动性等因素的不同来确定。投料的顺序是先放石子、砂子,再放水泥,掺用外加剂时,有掺外加剂干粉和掺外加剂水溶液,并有先掺和后掺之分。试验认为,在搅拌后至2~3min的干粉掺加效果最佳,掺加后需拌合一定的时间。

2.预拌混凝土

预拌混凝土亦称商品混凝土,指在混凝土搅拌工厂集中搅拌制作而以商品形式供应用户的混凝土。由于商品混凝土具有一系列的优点,所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商品混凝土的输送主要采用塔吊及泵送两种形式。泵送混凝土是通过专用混凝土输送泵和管道,借助于泵的压力将混凝土直接输到灌注地点,一次完成水平和垂直运输的一项高效混凝土输送技术。泵送混凝土施工中应注意:

(1)现场应测定混凝土的坍落度。坍落度140mm左右较为适宜,过小不易泵送,并有可能堵泵;过大易离析,也不易泵送或造成堵泵。

(2)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层厚度,在30~50cm之内。

(3)地泵和泵车的冷却水槽要注满水并定时更换,防止砂、石磨伤液压缸活塞杆。

(4)施工过程中不宜长时间停机待泵,如停机时间较长,要每隔15~20min抽吸泵送几次,以防止堵塞,并在停泵前倒泵几次,以减小管道内混凝土压力。

(5)在管程较长或气温较高时,要向料斗加水进行泵送,必要时在管道上铺盖麻袋片并浇水降温,防止砂浆在管道内失水而堵塞。

(6)泵送混凝土施工时,不宜把料斗内的混凝土泵送完,以防空气进入管道,使管道产生发热气堵或造成混凝土在管道出口处喷射。

三、浇筑的基本要求

1.浇筑前的基本要求

在地基或基土上浇筑混凝土时应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排水或防水措施。对干燥的非粘性土,应用水湿润;对未风化的岩石,应用水清洗,但其表面不得留有积水。对模板及其支架,钢筋和预埋件必须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符合设计要求后方能浇筑混凝土。对模板上的杂物和钢筋上的油污等应清理干净;对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应预先堵严;对模板应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2.浇筑与振捣的基本要求

(1)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起落高度不得超过2m,浇筑高度入超过3m时,必须采取措施,用串筒或溜槽等。

(2)浇筑混凝土使用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浇筑层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度决定,一般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5倍,最大不超过50cm。

(3)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得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40c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表面振捣器(或称平板振捣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捣器的平板覆盖已振之前部分边缘。

四、浇筑方法

1.梁、板、柱和墙的浇筑

(1)在浇筑与柱和墙边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停歇1~1.5h后再进行浇筑。

(2)梁和板宜同时浇筑混凝土。拱的高度大于1m的梁等结构,可单独浇筑混凝土。

2.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应合理的分段分层的进行,使混凝土沿高度均匀上升。浇筑应在室外气温较低时进行,混凝土浇筑温度不宜超过28℃。大体积混凝土整体性高,通常不允许留施工缝,根据结构大小、钢筋疏密等具体情况可选用如下几种浇筑方法。

①全面分层浇筑方案

它是将整个结构分成厚度相等的浇筑层,每层从一边向另一边浇筑,当第一层完全浇筑完毕,在初凝前回来浇筑第二层,如此逐层进行,直至完全浇筑完毕。这种方案用于结构平面尺寸不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进行,也可以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

②分段分层浇筑方案

它是将结构适当地分段,当第一层混凝土浇筑段长度后,回头浇筑第二层混凝土。同样当第二层混凝土浇筑一段后,又回头浇筑第三层。如此依次浇筑以上各层。每段的浇筑长度可根据混凝土浇筑到末端后,下层末端的混凝土还未初凝来确定。这种方案适用于厚度不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结构。

③斜面分层浇筑方案

当结构的长度大大超过厚度而混凝土流动性又较大时,若采用分段分层方案,混凝土往往不能形成稳定的分层台阶,这时可采用斜面分层浇筑方案。施工时将混凝土一次浇筑到顶,让混凝土自然地流淌,形成坡度为1:3的斜面。这种方案适宜泵送混凝土施工。

(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由于水泥水化热大,形成较大的温度应力,以致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必须采取下列措施。

①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如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等)来配制混凝土。

②参加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

③采用级配良好的骨料,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降低水灰比;注意振捣,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④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气温较高时,砂石堆场,运输设备上搭设遮阳装置,采用降低水温或冰水拌制混凝土。

⑤加强混凝土的保湿、保温养护,严格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温差不宜超过25℃。采用保温材料或蓄水养护,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量扩散及延缓混凝土内部水化热的降温速率,以避免或减少温度裂缝。

⑥扩大浇筑面积、散热面、分层分段浇筑。

参考文献:

[1]申淑荣.建筑材料.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

混凝土浇筑第4篇

关键词:混凝土浇筑;质量通病;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一、混凝土的浇筑工序

混凝土浇筑,是混凝土施工最后成型和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混凝土浇筑过程包括分层铺料、平仓、捣实等工序。

1、分层铺料

开始浇筑前,要在基岩面上或老混凝土面,特别基岩面上要铺一层2cm-3cm厚的水泥砂浆,以利结合。砂浆的水灰比不得高于所浇混凝土的水灰比。砂浆铺设的面积应与混凝土的浇筑进程相适应。铺料的方法,一般采用平层铺筑法,混凝土按水平层连续地逐层铺填,直至达到规定的浇筑块高度为止。表面(平板式)振捣的浇筑厚度120mm-200mm,大混凝土浇筑厚度200mm-300mm,人工捣固150mm-250mm。如果仓面很大,则应采用斜层浇筑法,即按倾斜层次进行,一次连续浇筑完成,斜层坡度一般不宜超过10°,采用斜层浇筑时,浇筑的高度一般限制在1.5m左右,超过的应减小仓面面积。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尽可能地缩短,并应在前期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混凝土浇筑结束。铺料时,上下两层的间歇时间不允许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2、混凝土的平仓振捣

混凝土平仓就是把卸入仓内成堆的混凝土,按要求很快地摊平成要求的厚度,人工用铁钎辅助将混凝土料平均摊铺。平仓不好会影响浇筑速度,仓内粗骨料堆叠时应均匀的分布到砂浆较多处,不能用水泥砂浆覆盖以免造成蜂窝,否则造成骨料架空现象,严重影响混凝土质量。

混凝土平仓后振捣,使用振捣器作用下使流态混凝土自行摊平,严禁以振捣代替平仓。振捣目的是尽可能减少混凝土中的空隙,消除混凝土内部孔洞和蜂窝,并使混凝土与模板、钢筋及埋件紧密结合,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最大密实性。振捣分为人工振捣和机械振捣,为提高振捣效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量选用机械振捣。混凝土浇筑使用振捣器,将混凝土捣实至可能的最大密实度,每一位置的振捣时间,以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开始泛浆时为准,振捣作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3、混凝土的施工环境

混凝土自浇筑开始,就要经受外界环境和其本身各种因素的作用,其中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容易产生温度应力,不利于混凝土的凝结,因此需要主要施工环境的温度情况。混凝土浇筑后,由于混凝土的外温差过大,当混凝土表面急剧降温超过7℃-10℃,就有可能引起混凝土表面裂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控制原材料质量,保证所使用的各项原材料均符合标准要求,同时控制混凝土的用水量,尽可能少用水泥,减少水泥发热量,控制拌和浇筑温度、水泥水化热引起的绝热温升和混凝土浇筑后的散热温度。

4、混凝土的养护

养护的目的是为混凝土硬化创造必要的湿度、温度等条件,混凝土浇筑后应把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常采用的养护方法有:标准养护、热养护、自然养护,根据具体施工情况采用相应的养护方法。浇筑4h-6h后(气温高于25℃)开始进行混凝土养护,潮湿养护时间越长越好,浇水养护时间不少于14d。平面结构养护方法采用浇水保持湿润状态不小于7d,每天浇水次数为2次-5次。对高耸构筑物和大面积混凝土结构不便于覆盖浇水或使用塑料布养护时,宜喷涂保护层(如薄膜养生液等)。

二、混凝土浇筑施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要想控制好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首先要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其次是科学的配制混凝土各原料的配合比,这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加水拌合均匀后凝固而成的人造基础固件,混凝土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结构的安全。许多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事故都是由于偷工减料,不按设计图纸及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例施工,造成混凝土结构强度不够,导致建筑物结构性缺陷,从而酿成严重质量事故。所以在实际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科学的配合比混合搅拌混凝土材料。

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化学外加剂、细骨料、水、砂、石等混合材料,按一定的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搅拌后浇筑而成。从混凝土表达式fcu=as*fce(c/w-ab)可以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合用的水泥的强度fce成正比。同时灰水比也与混凝土的强度成正比,灰水比大,混凝土强度高;灰水比小,混凝土强度低。水灰比的高低将影响混凝土的流变性能以及其硬化后的密实度,因而在其他材料给定的情况下,水灰比是决定混凝土强度、耐久性等其他一系列物理力学性能的主要参数。而当灰水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也是错误的。灰水比不变时,增加水泥用量只能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

三、混凝土浇筑后养护的质量控制

一般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收浆后尽快予以覆盖和洒水养护。对干硬性混凝土、高强度和高性能混凝土、炎热天气浇筑的混凝土以及桥面等大面积的混凝土,应加强初始保湿养护,有条件的可在浇筑完成后立即加设棚罩,待收浆后再予以覆盖和洒水养生。覆盖时不得损伤或污染混凝土的表面。混凝土面有模板覆盖时,应在养护期间始终使模板保持湿润。

混凝土的养护用水必须使用经过检验合格的,不得随意取水养护。混凝土的洒水保湿养护时间应不少于7d。当温度低于5℃时,应采取保温养护的措施,不得向混凝土表面洒水

混凝土养护采用带膜包裹、浇水、喷淋洒水等措施进行保湿、潮湿养护。

为预防非受力裂缝的出现,混凝土养护期间应注意采取保温措施,防止表面温度因环境因素影响(如暴晒、气温骤降等)而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对重要性结构物进行控温措施,养护期间混凝土的芯部与表面、表层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宜超过20℃。

混凝土在冬季和炎热季节拆模后,若天气产生骤然变化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温(冬季)隔热(夏季)措施,防止混凝土产生过大的温差应力。

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前,不得在其上踩踏;强度达到2.5MPa前,不得使其承受行人、运输工具、模板、支架及脚手架等荷载。

四、混凝土浇筑工程的质量检测和验收

对混凝土浇筑工程来讲,当建筑施工工程完成后,需要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测和工程质量的验收。首先,需要将混凝土施工使用的材料的型号规格、设计文件、实体质量数据等资料准备齐全;然后,监测部门根据国家的标注规范,如:GBJ10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和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几种规范,对混凝土浇筑工程进行质量检测、质量评估以及工程验收。

五、混凝土裂缝处理

一般性表面细小裂缝,可将裂缝部位清洗干净,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表面涂刷封闭。裂缝开裂较大时,将裂缝凿成八宇形凹槽、洗净湿润,刷水泥浆一遍,用1:2或是1:2.5水泥砂浆分层压实抹光,或干燥后用环氧胶泥嵌补。温度、干燥收缩、徐变等结构变形变化引起的裂缝,可视情况采用环氡腔泥或防腐蚀涂料涂裂缝部位或加玻璃丝布进行表面封闭处理。对影响结构整体防水防渗要求的结构裂缝,可根据裂缝宽度、深度情况采用水泥压力灌装、化学灌装的方法修补,或表面封闭与注浆同时使用;明显降低结构刚度、承载力的严重裂缝,应根据情况采用预应力加固。

结束语

[1]吴晓宁.混凝土浇筑的一般注意事项[J].科技信息,2014,10:111.

混凝土浇筑第5篇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

如今大型现代化工业厂房的重型设备基础、高层建筑、大型桥梁等越来越多,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被广泛的应用,由于其一次性浇筑量大,工程条件复杂,极易产生温度裂缝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一般在大体积浇筑过程中都要通过温度监测来控制温度裂缝的产生,针对这种情况。我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1.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2.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

4.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在设计上,混凝土表层布设抗裂钢筋网片,可有效地防止混凝土收缩时产生干裂。

5.混凝土的沉陷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内出现的裂缝按深度的不同,分为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及表面裂缝三种。贯穿裂缝是由混凝土表面裂缝发展为深层裂缝,最终形成贯穿裂缝。它切断了结构的断面,可能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其危害性是较严重的;而深层裂缝部分地切断了结构断面,也有一定危害性;表面裂缝一般危害性较小。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阶段所产生的温度裂缝,一方面是混凝土内部因素:由于内外温差而产生的;另一方面是混凝土的外部因素:结构的外部约束和混凝土各质点间的约束,阻止混凝土收缩变形,混凝土抗压强度较大,但受拉力却很小,所以温度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能承受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出现裂缝。这种裂缝的宽度在允许限值内,一般不会影响结构的强度,但却对结构的耐久性有所影响,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和加以控制。

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水泥水化热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厚,表面系数相对较小,所以水泥发生的热量聚集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这样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无法及时散发出去,以至于越积越高,使内外温差增大。单位时间混凝土释放的水泥水化热,与混凝土单位体积中水泥用量和水泥品种有关,并随混凝土的龄期而增长。由于混凝土结构表面可以自然散热,实际上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浇筑后的最初3~5天。

2.2外界气温变化

混凝土内部温度是由水泥水化热引起的绝热温度、浇筑温度和散热温度三者的叠加。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阶段,它的浇筑温度随着外界气温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气温骤降,会大大增加内外层混凝土温差,这对大体积混凝土是极为不利的。

温度应力是由于温差引起温度变形造成的;温差愈大,温度应力也愈大。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大体积混凝土不易散热,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一般可达60~65℃,并且有较长的延续时间。因此,应采取温度控制措施,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

2.3混凝土的收缩

混凝土中约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须的,而约80的水分要蒸发。多余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水蒸发引起混凝土收缩。如果混凝土收缩后,再处于水饱和状态,还可以恢复膨胀并几乎达到原有的体积。干湿交替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交替变化,这对混凝土是很不利的。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3.1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1)大体积混凝土因其水泥水化热的大量积聚,易使混凝土内外形成较大的温差,而产生温差应力,因此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以降低水泥水化所产生的热量,从而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升高。

(2)充分利用混凝土的中后期强度,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

(3)严格控制集料的级配及其含泥量。

(4)选用合适的缓凝、减水等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加入外加剂后,可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5)控制好混凝土坍落度,不宜过大,一般在120±20mm即可。

3.2浇筑与振捣措施

(1)全面分层:即在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后,再回头浇筑第二层,此时应使第一层混凝土还未初凝,如此逐层连续浇筑,直至完工为止。采用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不宜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推进比较合适。必要时可分成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浇筑。

(2)分段分层:混凝土浇筑时,先从底层开始,浇筑至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由于总的层数较多,所以浇筑到顶后,第一层末端的混凝土还未初凝,又可以从第二段依次分层浇筑。这种方案适用于单位时间内要求供应的混凝土较少,结构物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

(3)斜面分层: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l/3,适用于结构的长度大大超过厚度3倍的情况。混凝土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混凝土的振捣也要适应斜面分层浇筑工艺,一般在每个斜面层的上、下各布置一道振动器。

3.3养护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的关键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便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促进混凝土强度的正常发展的同时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不仅要满足强度增长的需要,还应通过温度控制,防止因温度变形引起混凝土开裂。混凝土养护阶段的温度控制措施:

(1)混凝土的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室外最低气温之间的差值均应小于20℃;当结构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抗裂能力时,不大于25~30℃。

(2)混凝土拆模时,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中心温度之间、表面温度与外界气温之间的温差不超过20℃。

(3)采用内部降温法来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内部降温法是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通人冷却水,降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冷却在混凝土刚浇筑完时就开始进行。还有常见的投毛石法,也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开裂。

(4)保温法是在结构外露的混凝土表面以及模板外侧覆盖保温材料(如草袋、锯木、湿砂等),在缓慢的散热过程中,保持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小于20℃。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延长养护时间,拆模后立即回填或再覆盖保护,同时预防近期骤冷气候影响,防止混凝土早期和中期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常采用斜面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方法,浇筑时混凝土自然流淌而形成斜面,混凝土振捣时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分层浇筑时应保证下上层混凝土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毕。并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振捣棒插入下层5公分,使上下层混凝土之间更好的结合。

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应与预拌搅拌站做好混凝土浇筑的责任分工,配合搅拌站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试配工作,同时确定混凝土罐车数量以及运输交通路线等。

施工控制的要素是“人、机、料、法、环”五要素。施工质量控制时,应对施工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尤其是对施工组织设计,要有专门的施工方案,审查施工的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考虑是不是周全。这样才能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达到最佳。

现场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在底板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按照上述大体积混凝土控制要点对现场进行质量控制,并认真研究了大体积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的原因,现场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从材料供应、混凝土入模的温度、劳动力及机械配置、质量技术管理、并在混凝土原料中添加抗裂纤维,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在养护到位的情况下,无明显的裂缝,均处于规范允许范围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质量成果。

所以,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只要加强了质量技术控制,完全是可以避免裂

参考文献:

[1] 乔朋义,王志军 .大体积混凝土浇注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和控制方法研究[j].哈尔滨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2010(7)

混凝土浇筑第6篇

1混凝土材料选择的技术要点

在土建施工中对混凝土原料进行选择时,应尽量选择诸如水泥、外加剂及活性掺和料等能使混凝土绝对温度降低的建设材料,上述材料能明显降低水泥水热化,进而不断延迟水化的进程。若降低水泥放热速度及其降温后的收缩,可使出现的温缩裂缝减少,节约建设成本,并提高经济合理性。

2混凝土配合比

在土建施工中,应注意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采用具有经济适用型的一些建设原料,并配置合理通过有关测试后,能确保混凝土质量并使其应用成本降低。

3改良混凝土和易性

在生产混凝土的过程中,改良混凝土和易性能够明显降低泌水率,避免发生离析情况。在设计时还应避免发生配比与沙石含水率之间存在的差异,对砂石含水率进行检测,劲儿才能确保土建施工质量。

4应用活性掺和料和外加剂

将一些活性掺合料和比较优质的外加剂加入到混凝土中,可明显提高水泥与集料交界位置结构状态的协调性,使界面粘结增强,进而混凝土抗拉极限可能获得最大值。

二.对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规范

在浇筑混凝土时,因此项工作相对较为复杂,要提高施工质量,就应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有关规定,才能使浇筑混凝土质量不断提高。在浇筑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方法:浇筑混凝土前,应对模板有关参数进行检查,特别是钢筋所处位置、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垫块个数及预埋件安置表面与模板间相贴是否紧密等一些问题,与浇筑混凝土的质量都具有重要关系,因此应严格进行检查。还要及时把检查后的结果记录下来,以利于这些信息的应用。另外,还应将钢筋上污渍及模板上的杂乱物品及时进行清除,等检查合格后,再进行浇筑混凝土的相关工作。对于发生移位或变形的模板、预留孔洞、钢筋及支架等构件,应及时进行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证其模板上预留孔洞及缝隙确保其严密性,以避免发生堵塞。尤其是浇筑竖向分布混凝土结构物的结构特性方面,应严格按照自低至高原则,采取分层方法进行浇筑。也就是说,先浇筑在底部以确保水泥砂浆与混凝土具有完整性。在土建施工中,一起完成浇筑混凝土。针对应该暂停的情况,就要尽可能将暂停时间缩短,必须在底层没有完成混凝土前,将浇筑上层混凝土工作完成,保证混凝土运输、浇筑及暂停时间短于其初凝时间。针对暂停超过初凝时间的情况,应将施工缝预留,但此位置是新旧混凝土结合点,造成不良结合的效果,在构造物中形成薄弱点,因此应对施工缝预留位置,使其位于较小受剪力且容易施工,并在浇筑前根据设计要求,明确标识在施工技术方案中。在浇筑的混凝土入模后,就要及时振捣充分,使混凝土在新入模时将模板各个角落填满,并利用对分层下料及振捣的要求,严格控制每层厚度不超过规定数值。振捣上层混凝土应在初凝下层混凝土之前实施,保证混凝土上下层结合成一个整体,使混凝土密实性不断提高,浇筑时应制定由专人进行检查,对正浇筑位置的墙柱模板经常敲打,将对混凝土中造成影响的气泡排除,进而保证混凝土结构构件具有正确外形,平整的表面、强度及其它性能与设计要求相符,进而使浇筑的混凝土质量提高。

三.对混凝土施工技术提高的几点建议

1关注工程结构物受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水泥水化热放热时,放热速度与最高放热时放出的热量直接影响水泥水化过程的进度。水化过程加快时,导致温度具有较大变化,直接威胁工程结构物总体质量。因温度具有较大变化,冷热不均,十分容易发生裂缝,将明显降低工程结构物性能,造成工程结构物不具有较强的经久耐用性。

2关注施工条件对配制混凝土的影响

在制作混凝土时,由于施工条件对配制混凝土将产生影响,主要在较差的原材料质量、不规范施工、相关保障制度缺乏,混凝土配料比不同于实际设计方案等方面的表现,造成混凝土质量不具有较高的强度。

3关注多种因素对浇筑混凝土时的影响

多种因素都将对浇筑混凝土产生影响,主要在混凝土浇筑前对运输方式的选择,预埋件安置表面与模板相贴紧密度,预留孔洞、钢筋、支架等构件与工程质量要求是否相符等方面表现。因产生的影响好似不太影响工程结构物,而且也相对较为繁琐,所以应在浇筑混凝土时提高重视,以免影响整体工程进度。总之,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对于土建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工程交付后应用等方面都具有直接影响,所以应深入研究土建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而使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四.结语

混凝土浇筑第7篇

关键词: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实用价值

前言:科学技术作为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第一生产力,在当今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其中单以建筑工程中的活动为案例,混凝土作为构件产品的技术材料,越来越受到用户与厂方的欢迎和重视。钢管混凝土就是把混凝土灌入钢管中并捣实以加大钢管的强度和刚度。一般的,我们把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50以下的钢管混凝土称为普通钢管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50以上的钢管混凝土称为钢管高强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100以上的钢管混凝土称为钢管超高强混凝土。

一、钢管混凝土的应用历史

钢管混凝土称得上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建筑领域之内研发与应用的结晶与产物。在家居设备基本实现电力化的基础上,建筑设施的设计与建造领域之内则实现了钢管混凝土设备的广泛应用[1]。早在十九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钢管混凝土的结构及使用就率先在英国出现。1879年,英国的塞文铁路桥的竣工,便主要借助了这种新兴技术的成果,在钢管中注入了混凝土,有效防止了内部的生锈腐蚀甚至产生了极大的抗压成果。英国之后,法国在桥梁建筑和营造的过程中也开始广泛应用这种钢管混凝土。及至二战之后的日本、瑞士等国也是如此,在大量节省建筑钢材的前提下,也使得本国的建筑技巧大大提高,并为战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战结束后引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对大型工程项目的指导和辅助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巅峰。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钢管混凝土这种组合性的材料取得了了科学原理的理论研究层面的不断深入,施工技巧在应用实践中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进,全世界的高层居民楼、机关单位的办公楼抑或是高速公路与桥梁等均离不开这种组合技术材料[2]。由于钢管混凝土的抗压能力极强、承载力量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的实用价值在不断得到多元化的挖掘和运用,使得上个世纪末期钢管混凝土的产量与销售利润大大提升,也在生活细节中处处可见。拒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到1994年,短短的五年之内含有钢管混凝土技术参与的拱桥就超过了二百架,其中我国占据二十多架,而到了1998年又增加到了六十多架,科学地位与实用价值在不断得以提高和利用。钢管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高层建筑工程、地铁车站工程和大跨度桥梁工程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此外在多层、高层民用住宅建筑中也已开始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组成的框筒(剪)结构体系,并且经济效益显著。

二、钢管混凝土柱的科学原理与技术结构

(一)科学原理

混凝土,简称为“砼”,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钢管混凝土是指在钢管中填充混凝土而形成、且钢管及其核心混凝土能共同承受外荷载作用的结构构件,按截面形式不同,可分为圆钢管混凝土,方、矩形钢管混凝土和多边形钢管混凝土等。其中钢管混凝土便是混凝土应用技术与实用价值中的升华载体。钢管混凝土在应用中兼具金属和土质的双重优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但抗弯能力很弱,而钢材,特别是型钢的抗弯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弹塑性,但在受压时容易失稳而丧失轴向抗压能力。而钢管混凝土在结构上能够将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可使混凝土处于侧向受压状态,其抗压强度可成倍提高.同时由于混凝土的存在,提高了钢管的刚度,两者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承载能力[3]。

钢管混凝土是无缝钢管与混凝土两种精华材料的精华凝合之作,其英文简称为CFST,在世界和中国的范围内知名度颇高。在高强度的混凝土中贯入薄壁圆钢管内而形成的组合结构材料,在两种或两种不同力学性能的材料产生中发生紧箍式的作用,并有助于工程施工体系之内实现技术性的巩固和协调,具有承载力高、延性好以及抗震性能优越等突出的特点和优点。

(二)技术结构

钢管混凝土的施工结构主要包括钢管的制作和安装、钢管内混凝土浇筑和钢管外部外钢筋混凝土的施工等三个主要构成方式。三大部分的施工应当在具体的实践施工过程中呈现无形的三叉戟格局,通过相互衔接与密切配合,将混凝土柱的应用价值和技术功效达到最大化[4]。而究其原理则具体体现为相互之间产生的一种粘合力的牵制作用,使得钢管与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力状态,如图1所示。

图1 钢管混凝土柱三向受力图示

钢管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以三方受力原理为主要技术动力,在施工建筑的体系中使产品的稳定性能大大增强。钢管混凝土在实行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以无缝钢管的刚性力量承担起施工阶段的结构重量,同时还要保证其不受到混凝土柔性养护力量与时间所带来的摩擦影响。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钢管内部填充的大量混凝土,能吸收大量的热能,因此遭受火灾时管柱截面温度场的分布很不均匀,增加了柱子的耐火时间,减慢钢柱的升温速度,对于钢管抵抗燃烧也能起到相当程度的缓解作用,具有防火和抗火的功效[5]。此外由于钢管混凝土构件的截面形式对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施工难易程度、施工工期和工程造价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种技术在耐腐蚀的能力上也令人叹为观止。

三、钢管混凝土柱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主要问题

虽然钢管混凝土在施工技术的运用活动中的实用价值得到了科学界的关注与认同,但是由于我国在这一层的科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钢管混凝土的技术原理的认识没有突破感性认识的局限,虽然在实践工程项目活动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拉看特别是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比较而言,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剖析能力上显示出很大程度上的不成熟。

这种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两个侧面。第一,在针对钢管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的处理上,中国境内的研究水平至今仍然缺乏体系化的构建,对于钢管混凝土内在的力学原理和力学行为的剖析了解仍然不够深入。除了三方受力分析外,其余的理论常识几乎完全空白。加之国内工程企业管理上的短板,使得这种技术的运用在国内市场或多或少显得不接地气。第二,传统的工程实践中,压浆和微膨胀的混凝土用来解决混凝土收缩的问题一度普遍运用,但是这种技术手段随着建筑要求和标准的越发严格与提高,其内在的局限性已经越发明显[6]。这种局限主要体现为压浆和微膨胀作为一种低端技术的操控技法,使其对钢管混凝土的本身无法进行系统而又精准的有限元计算,现有的计算模型除了矩阵位移的方法之外,别无其他的理论建树。这就导致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随着日光照射的强烈与加剧,混凝土会在温差变动之下受到负面影响而出现结构上的缝隙,进而削弱自身的套箍力量,最终使得整体建筑质量受到一定损害。

(二)控制对策

面对着国内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短板,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应当以加强对钢管混凝土的理论学术研究和多元化、多渠道的实践能力飞跃为主,实现良性而又可靠的控制对策[7]。首先在学术研究层面上,面临自身的成就局限要采取两重性的心态和态度。一方面,面对着业已取得的部分成就,需要加强其实践指导,并且在必要时刻实行一些实验性质的建筑,以具体的现成的试验产品为模板,进行全面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科技研究活动;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的不足,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在钢管混凝土的技术应用过程中常用的经验。在混凝土的有限元计算的能力上、混凝土与钢管器材的构建方法上,都要实现绝对强度的精湛与熟稔。

四、钢管混凝土柱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实用价值

(一)扩大混凝土使用范围

尽管混凝土的科学原理和应用价值在国内仍然还要经历比较漫长的挖掘阶段和研发过程,但是站在世界科学发展史的高度上看,钢管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体系中所具备的实用价值仍然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对于混凝土这种工程原料来看,它至少是扩大了混凝土的使用范围。混凝土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其所用的胶凝材料为粘土、石灰、石膏、火山灰等。根据考古人员的发现和研究,得出了早在五千年前的凌家滩先民的生活中,便开始将混凝土作为房屋建设的原材料,并利用木骨撑起泥墙,这种格局的运用就已经具备了钢管混凝土的雏形。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英、法、德、美等国的科学家都认识到这种技术在建筑领域内的价值,于是纷纷展开深入研究,从家居生活的家具一直到今天的桥梁道路、高楼大厦,钢管混凝土以其刚性力量与柔的完美结合,逐渐成为混凝土施工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甚至成为了改变可这个世界景观的技术材料[8]。

(二)固化建筑产品的质量

钢管混凝土实现了钢管技术与混凝土建筑功能的完美合一,在社会生活与工程实践的体系中取得的最大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带动了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因为在质量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上实现了质变化的飞跃[9]。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空前活跃为建筑行业的进步带来了客观上的契机,但是由于住宅工程在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的束缚之下仍然凸显出质量问题上的牵制与桎梏,使得居民的居住和出行均面临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拓展对于这种安全隐患正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而钢管混凝土的推广与普及尤为混凝土的浇筑技术带来了崭新的技术支持,从根本上便对建筑产品的浇筑质量起到了釜底抽薪的固化作用。即便遭遇地震,大凡7.0级以下,基本不会造成重大损失。

结论:钢管混凝土以其自身非凡的实用价值为建筑行业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时代,具有很大程度上的里程碑意义。技术层面的广泛运用,不但保障了建筑产品的全面进步和质量安全性能的大幅度进展,更使得居民生活水平在物质层面和需求上的提高,对于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也提供着潜在的保障作用和稳定功能。

参考文献:

[1]彭伟,汪再红.复杂钢管混凝土柱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建材世界,2010,2(3):64-67.

[2]朱家荣.自应力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0.

[3]李江.超高层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施工质量控制及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

[4]吕乃刚.钢管混凝土粘结脱落检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5]未晓丽.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施工力学性能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3.

[6]周烨.钢管混凝土柱在水电站厂房结构中的应用[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3.

[7]江俐敏.钢管混凝土空间桁架组合梁桥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混凝土浇筑第8篇

关键词:预应力;T梁;混凝土

1 工程概况

隰县制梁场位于临汾市隰县城南乡李城村,设于新建中南部铁路通道线路DK250+800~DK251+180里程段线路右侧,平行于线路布置。承担中南部铁路建设Ⅰ标石楼隧道出口至隰县隧道进口段内23座桥梁的T梁预制架设施工任务。共计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592孔1184片。其中32m T梁568孔,24m T梁24孔。

2 混凝土工程

2.1 准备工作

2.1.1 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钢筋、模板、预埋件和预留孔道位置检查记录,并将预应力孔道位置作为一个重点检查项目进行检查。混凝土浇筑前需经质检工程师及驻地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

2.1.2 混凝土含气量控制在3%-4%,选择模板温度在5~35℃的时段浇筑预制梁混凝土,拌和物入模温度控制在10~30℃。混凝土的含气量、入模温度技术指标底板、腹板、顶板各做一次。灌注前应将模板、钢筋上的杂物清除干净,阴雨天气或施工场地泥泞时,上模型作业人员应将鞋子冲洗干净,防止泥土污染钢筋或混凝土。冬期模型内不得有积雪或冰块,并做好防雨雪遮盖防护措施。

2.1.3 为保证浇筑过程中振捣更均匀,应根据浇筑顺序将振动器分成若干组并分设开关,做好接地接零保护,具体施工时要求专人看管。

2.2 浇筑顺序

梁体混凝土浇筑采用纵向分段水平分层工艺,浇筑方向是从梁的一端循序进展至另一端。在将近另一端时,为避免梁端混凝土产生蜂窝、麻面等不密实现象,改从另一端向相反方向投料,并在距该端4m-5m处合拢。分段长度4m-6m,段与段之间的接缝为斜缝,上、下层混凝土接缝相互错开,在前一段混凝土初凝前开始浇筑下段混凝土,以保证浇筑的整体性。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马蹄部分钢筋较密,为保证质量,采取先浇马蹄部分,后浇腹板。其横隔板的混凝土与腹板同时浇筑,浇筑时分段分层,平行作业。

2.3 浇筑过程

2.3.1 在梁体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指定专人看护模板、钢筋和附着式振动器,发现螺栓、支撑等松动时及时拧紧和打牢,发现漏浆及时堵严,钢筋和预埋件如有位移,及时调整保证位置正确。

2.3.2 混凝土浇筑入模时要均匀移动下料,注意与振捣相配合,以免因混凝土分层厚度太大振捣困难,产生蜂窝麻面等缺陷。

2.3.3 底腹板混凝土浇筑以附着式振动器侧振为主并辅以插入式高频振动棒振捣为辅成型,在混凝土浇筑前4m和后4m必须上下前后同时开启振动器,振动时间以混凝土不再下沉,不出气泡,表面开始泛浆为度,使梁体混凝土表面光洁,没有或极少气泡。

附着式振动器振动时间一般为30s。振动棒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三度”(速度、深度、密度)要坚持快插慢拔、边振边拔的原则,深度以不触及梁体抽拔管为原则,密度间距为20cm,振动棒应垂直点阵,不得平拉,并应防止过振、漏振。

2.3.4 桥面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动。振动棒移动距离应不超过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约40cm),每点振动时间约20s~30s,振动时振动棒上下略为抽动,振动棒插入深度以进入前次灌筑的混凝土面层下20mm为宜。灌筑过程中注意加强倒角、交界面的振捣。桥面板混凝土灌筑到设计标高,初凝后及时赶压、抹平,保证排水坡度和平整度。

2.3.5 混凝土浇筑完后,用提浆整平机将砼表面压实抹平,抹面时不得洒水。底板及顶板混凝土浇筑至设计标高后随即进行第一次抹面收平,第一次抹面收平后,重新进行第二次赶压抹面收平,做到顶面光洁平整,并防止裂纹产生。

2.3.6 顶板混凝土初凝后,用1台磨光机修整顶板表面,达到平整光洁的效果,但要注意与养护工艺的结合。

2.3.7 混凝土浇筑完成的12~20h(在砼终凝完成后,具体时间根据季节不同而变化,夏季时间偏短、冬季偏长)以后,试抽拔一小段橡胶管,若发现端头露出部分无粘结的砼,则可继续抽拔;反之则立即停止,每1小时试抽拔再确定抽拔时间。

2.4 特殊气候下控制要点

2.4.1 在炎热高温天气浇筑混凝土时,应避免模板和新浇筑混凝土受阳光直射,入模前的模板与钢筋温度以及附近的局部气温不应超过35℃。当昼夜平均气温高于30℃时,应按夏季施工办理,尽量安排在上午11:00以前浇筑完或16:00以后开盘灌筑。

夏季高温混凝土温度控制:①拌和用水温度控制在15℃左右,必要时采用冰块降低拌和用水温度;②搅拌机温度控制在25℃以内,可用冷却水洒水降温;③砂石料温度控制在25℃以内;④梁体钢筋骨架温度控制在25℃以内,必要时覆盖降温;⑤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25℃以内,若不满足应适当调整上述各个部位温度;⑥散装水泥的温度在35℃以内;⑦模板的温度控制在30℃以内,在模板及钢筋安装完毕后浇筑箱梁砼之前用养护罩覆盖避免阳光直射模板和钢筋,同时端部通风,或用冷却水喷洒模板,降低钢模板表面温度。

2.4.2 当昼夜平均气温连续3d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需采取保温措施,并按冬季施工处理。

冬季施工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措施:①拌合站料场、搅拌楼、配料机和传送带等均用轻钢结构的棚架结构,冬季安设保温篷布防止冷空气和冰雪进入棚架,在深冬季节温度低于5℃时棚架内安设炉火升温;②混凝土运输车、输送泵和管道均用保温材料包裹或覆盖,降低混凝土运送过程中的热能损失;③为保证模板和钢筋的温度,可在浇筑前,覆盖养护罩通蒸汽预热,提高其温度到15-25℃之间后再浇筑混凝土;④冬季施工优先采用加热水的方法调整拌和温度,水温不高于80℃,防止水泥产生假凝现象。

2.5 过程控制

2.5.1 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分别在地板、腹板、顶板混凝土中随机取样制作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试件共10组,其中弹模试件2组。试件要随梁体或在同样条件下振动成型、养护,28d标准试件按标准养护办理。

2.5.2 试生产前对所选用的水泥、砂、碎石、掺合料、外加剂等原材料制作抗冻融循环、抗渗性、抗氯离子渗透性、耐腐蚀性和抗碱-骨料反应的耐久性试件各一组,进行耐久性试验。

2.5.3 批量生产中,预制梁每生产20000m3混凝土抽取抗冻融循环、抗渗性、抗氯离子渗透性、耐腐蚀性和抗碱-骨料反应的耐久性试件各一组,进行耐久性试验。

3 结束语

预应力混凝土T梁以其跨度大、自重轻、施工方便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到铁路桥梁建设中,同时由于各施工过程涉及到的技术强度高,安全风险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做好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尤其是混凝土浇筑工程,要严格按预定施工交底进行浇筑,做到事前控制事后验收的质量第一的思想意识。

参考文献

[1].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的施工[J].民营科技,2011,5.

[2]黄远彬.浅析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施工及质量控制[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11.

混凝土浇筑第9篇

为未来建筑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建筑施工;混凝土浇筑;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混凝土浇筑技术水平的高低必须建立在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基础之上,做好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掌握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技术要点,才能更好的提高混凝土浇筑水平,进而提高工程质量,因混凝土的特殊性能,它在水利水电工程及桥梁工程等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水泥、石、砂和水拌合后,水泥水化反应形成凝胶,水泥浆包裹在砂的表面可以填充入砂的空隙间成为砂浆。水泥浆可以将砂、石牢固地胶结为一整体,形成耐久、强度性等性能较好的混凝土。

1、概述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技术

混凝土浇筑技术是建筑施工中最为常见的施工技术之一,在建筑施工中应用混凝土浇筑技术的重点就在于如何预防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而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就是干燥和降温引起的收缩导致裂缝的出现。当其处于地基的约束时,混凝土内部会形成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极限时,就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由此可见,在建筑施工中应用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核心就在于如何预防混凝土内部形成拉应力。

2、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的关键技术

2.1 全面分层。

在整个结构内进行混凝土全面分层浇筑,要在第一层全部浇筑完毕,第二层在桩凝前再回来进行浇筑,如此逐层进行,直至完成浇筑。采用此方案时结构平面不宜过大,从短边开始施工,沿长边方向进行浇筑。必要时也可采取从两端向中间或从中间向两端同时进行的方式。2.2 分段分层。

当现场混凝土搅拌机、运输机不能满足浇筑强度大的全面分层施工要求时,可采用分段分层方案。采取分段分层浇筑混凝土时,应该从底层开始浇筑,进行一定距离后再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以上各层。分段分层浇筑方案适用于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结构。

2.3余面分层。

在结构的长度超过厚度3倍的情况下适用余面分层。分段分层混凝土要一次浇筑到顶,混凝土自然形成斜面坡度为l:3的斜面,施工时应从浇筑层下端开始混凝土振捣工作,逐渐上移,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截面大,混凝土易因降温和收缩产生结构裂缝。任意一降温差包含水化热引起的收缩当量和温差,又都可以分解为均匀降温差和非均匀降温差两类。前者引起自约束力,形成表面裂缝;后者产生外约束力,成为贯穿性裂缝的主要原因,只有同时控制好这两类降温差,才能减小和避免裂缝的产生。

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必须采取以下适当措施:①使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尽量增大。抗裂能力也是抗拉强度,抗拉强度大,那么线膨胀系数就要小。为此选用低热硅酸盐水泥并入粉煤灰和外加的减水剂,缓凝、引气、早强等多种添加剂,尽量使水泥的用量和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减少,一般情况下采用中粗砂和大粒径、级配良好的石子,气温较高时,可把简易遮阳装置或草包等隔热材料在搭设在砂、石块场和运输设备上,拌制混凝土时采用低温水或冰水。②扩大浇筑面和散热面,减少浇筑层厚度和浇筑速度,必要时在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却水管,用循环水来降低混凝土温度;浇筑完毕后,除对于污应该及时排水。

3.浅析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技术要点

3.1确定合理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案

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必须确保混凝土的质量达标,并与工程实际相吻合。在此基础之上,确定合理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案。在选定浇筑施工方案时,应充分结合工程所在的气候、天气、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确保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方案的科学合理化。

3.2确定合理的混凝土浇筑方式

混凝土浇筑方式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在浇筑过程中,必须结合工程实际,如混凝土搅拌机与运输设备和施工现场的人员情况等,有针对性的选择浇筑方式。在建筑施工中应用混凝土浇筑技术,常见的混凝土浇筑方式主要有:一是全面分层浇筑;二是分段分层浇筑;三是余面分层浇筑。

3.2.1全面分层浇筑

所谓全面分层浇筑就是对整个结构的内部采取全面分层的方式进行混凝土的浇筑。采用这一浇筑方式应满足以下几点条件:一是必须在第一层的浇筑全部结束之后且在桩凝之前混凝土第二层混凝土的浇筑,如此循环直到逐一浇筑完毕;其二是结构的平面不能太大,且在浇筑过程中可由短边顺着长边的方向浇筑混凝土。此外,如果确实有需要,也可从两端向中间、中间向两端同时浇筑的方式浇筑。

3.2.2分段分层浇筑

之所以采用分段分层浇筑方式,主要是因为在采用全面分层浇筑方式时,具有较大的浇筑强度,若现场的人员、施工机械设备难以满足施工要求,就应采用分段分层的浇筑方式。当采用这一浇筑方式浇筑混凝土时,应最先从底层浇筑混凝土,并在浇筑一定的距离之后进行第二层混凝土的浇筑,并如此依次向上对各层进行混凝土的浇筑。该浇筑方式主要运用在长度或面积较大而厚度不大的结构的混凝土浇筑。

3.2.3余面分层浇筑

适用于结构的长度超过厚度3倍的情况。混凝土一次浇筑到顶,由于混凝土自然形成斜面,斜面坡度为1:3,施工时混凝土振捣工作应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3.3混凝土振捣要求

混凝土尚未初凝,进行一次振捣,这在技术上是允许的。混凝土初凝以后,不允许受到振动。二次振捣可以克服一次振捣的水分、气泡上升在混凝土中所造成的微孔,也可以克服一次振捣后混凝土下沉与钢筋脱离,进而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密实性和抗渗性。二次振捣方案是当下层混凝土接近初凝时再进行一次振捣,不致出现初凝现象,也有利于保证混凝土质量。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浇筑层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一般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cm。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

混凝土自吊斗下落不得超过2m的自由倾落高度,浇筑高度如果超过3m就必须采取用串桶或溜管等措施。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混凝土浇筑,根据钢筋疏密、结构特点决定浇筑层高度,一般情况下浇筑层高度是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不得超过50c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cm,移动间距不得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时应快插慢拔,逐点移动顺序进行,插点要均匀排列,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为消除两层间的接缝30.、40cm )。使用表面振动器(或称平板振动器)时,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的关键技术

2.1 全面分层。

在整个结构内进行混凝土全面分层浇筑,要在第一层全部浇筑完毕,第二层在桩凝前再回来进行浇筑,如此逐层进行,直至完成浇筑。采用此方案时结构平面不宜过大,从短边开始施工,沿长边方向进行浇筑。必要时也可采取从两端向中间或从中间向两端同时进行的方式。2.2 分段分层。

当现场混凝土搅拌机、运输机不能满足浇筑强度大的全面分层施工要求时,可采用分段分层方案。采取分段分层浇筑混凝土时,应该从底层开始浇筑,进行一定距离后再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以上各层。分段分层浇筑方案适用于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结构。

2.3余面分层。

在结构的长度超过厚度3倍的情况下适用余面分层。分段分层混凝土要一次浇筑到顶,混凝土自然形成斜面坡度为l:3的斜面,施工时应从浇筑层下端开始混凝土振捣工作,逐渐上移,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截面大,混凝土易因降温和收缩产生结构裂缝。任意一降温差包含水化热引起的收缩当量和温差,又都可以分解为均匀降温差和非均匀降温差两类。前者引起自约束力,形成表面裂缝;后者产生外约束力,成为贯穿性裂缝的主要原因,只有同时控制好这两类降温差,才能减小和避免裂缝的产生。

总之,作为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在现代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狠抓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只有切实掌握好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结合工程实际采用针对性的混凝土浇筑方案,满足振捣要求,全方位、多视角的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进而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冠军.浅谈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技术[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5).

[2] 杨福波.浅谈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技术[J]. 沙棘(科教纵横),2010(5).

[3] 蒋江丽. 浅谈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技术[J]. 科技风, 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