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校本教研心得体会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05 02:16:53

校本教研心得体会

校本教研心得体会第1篇

瓦窑明德小学 余国乔

2013年4月27日和28日,我和学校的几位教师有幸参加了云南省科教院培训中心组织的《校本教研策略培训》的学习,不但使我加强了对校本教研的认识,而且让我有机会学习校本教研的新理念和校本教研的具体实施。

在昆明理工大学新迎校区大礼堂两天的学习中,我们分别听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教育中心王洁主任的《高效教研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有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问题与解决》两个讲座,云南省教科院中学研究室方贵荣主任的讲座《聚焦问题,提高质量》,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袁玥副主任的《教师微型课题的生成和研究方案的制定》、《教师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法》两个讲座,还听了昆明市盘龙小学李红校长作盘龙小学校本教研的实验经验交流。

听了王洁主任《高效教研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有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问题与解决》两个讲座后,是我认识到:有意义的校本教研必须做到心中有规则,手上有技术,脑中有智慧。还让我充分意识到校本教研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教师去传递课堂或者完成书本,而且确保为具有不同需要的学生而学习。

在方贵荣主任的讲座《聚焦问题,提高质量》中,方主任冷静分析了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因:学校没有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教学研究的思路有问题;教学研究的方法不得其门而入。还了解了深化校本教研的基本路线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从中总结出:教学即教研,成长即成果。

听了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袁玥副主任的《教师微型课题的生成和研究方案的制定》、《教师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法》两个讲座后,使我知道了什么叫微型课题,微型课题是一种应用性研究,即运用教育理论解决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研究。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成一项工作,科学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育科研来说,针对研究课题的不同类型,采用恰当的方法,同样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便捷、有效的完成科研课题,而且使我们的研究显得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一般来说,中小学教育科研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当然,这并不是教育科研方法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分类,而是因为这些方法跟日常科研工作联系紧密而被经常采用。同一研究课题,往往会交叉采用几种不同方法,这在研究过程中要是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听了昆明市盘龙小学李红校长作盘龙小学校本教研的实验经验交流后,是我深有感触。联系我校校本教研的开展,发现我校校本教研的开展存在诸多不足。李校长从四方面介绍了他们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

首先,创建一个生机勃勃的校本教研保障体制,让校本教研滋生活力。1、领导班子理念创新,步子坚实;2、校本教研网络清晰,职责明确;3、活动经费舍得投入,合理使用。

第二,完善一套全面规范的校本教研管理体制,为校本教研注入活力。1、制定校本教研远景规划,明确学校实施校本教研的目的性;2、建立校本教研管理奖励体制,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第三,建立一个富有成效的校本教研工作模式,使校本教研富有活力。1、加强研究,不断反思,促进教师不断成长;2、利用优势,积极承办教研活动,成为校本教研的起点;3、全面参与,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成为校本教研的焦点。

第四,走出一条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特色之路,使校本教研充满活力。1、在课堂教学上,坚持“一个理念,积极发展”的课堂态势;2、在教学研究上,坚持“课题研究,全员参与”的教研机制;3、在师资培训上,坚持“重点切入,全面提高”的培养方法。

从几位专家、老师的汇报交流,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上。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语言本质。

课堂教学要有梯度,照顾好各层次的学生,是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关键。从备课开始,就应该考虑到学生差异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施展身手,各显神通,让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提高,基础薄弱的学生增强自信。记得读书时代的我,非常内向,害怕回答问题,因为我没有自信啊。其实,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一般是能主动参与课堂的,但基础薄弱的学生就不同,他觉得自己不会,怕错,怕被笑话,等等。这些心理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所以,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要特别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给他们参与的机会,鼓励他们加入活动,增加他们的自信。

还要抓好课后作业、课外辅导,是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保证。基础薄弱的学生课堂效率一般都不高,这会影响到他作业的完成率和准确率。因此,需要老师关注课后的他们,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课后作业跟踪和课外的辅导。这些工作可以是老师亲自去做,但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较多的话,不妨调动学生力量。让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一起完成课后作业,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巩固的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解决了问题,对课堂知识可以基本掌握,一举两得,共同进步。我曾经在班级开展过一帮一活动,但由于自己跟踪不足,致使效果不够明显。仅仅做好课后作业跟踪是不够的,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还应该做好纠错讲解、定期单独复习的工作。

面向全体学生中的培优工作这一步不可丢。在科组讨论过程中,有老师就反映了,培优补差工作中,大部分老师都慢慢将重点放在补差这方面,而忽略培优工作的开展。我自己在这方面也是做的严重不够,课堂上给基础好的学生准备的挑战问题不够新颖、不够尖端,有时只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已。课外呢,只是给基础好的学生推荐了一些资料,在他们买回资料后没有做跟踪和具体的辅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高分不高,高分不多”的情况。

校本教研心得体会第2篇

一、注重集体教研的作用。

坚持“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作用,特别注重了集体教研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

在此次活动中,就突出显示了集体教研的作用。第一天,教师先讲课,下午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对本节课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第二天,再由授课教师上改进课,避免了一些在第一天授课时出现的问题,效果比较明显。从中不难看出,集体教研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深入课堂,优化教学环境。

三节课中都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宽城二小黄艳云老师制作的《解决问题》一课的课件,更具有代表性。每一次演示都能为学生理解、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指导。每一步设计的都是那么入情入理,可见,教师在课前真的下了很大的功夫来设计和制作这个多媒体课件。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学手段更新颖,课堂气氛更活跃。多媒体教学开展的直接效果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大大提高。更形象、直观的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课后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行动研究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

此次活动中,就注重了授课教师的课后反思,市教研室刘再平老师对今后教师的课后教学反思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从课堂教学的具体问题出发,既要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又要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并对具体问题阐述解决的办法。

我校在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中,虽然也都让教师进行反思,但对于反思的内容并没有详细的要求,今后我们在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时,也要对教师提出具体要求。提升教师自身水平、优化课堂教学。

四、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更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宽诚一小听的这三节数学课,都能做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效果都很好,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如:我区选送的逸夫实验小学曹继敏老师讲的三年级的《解决问题》一课,利用学校举行的集体舞表演方阵队列引出新知,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引导,很快就使学生进入了角色,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再如:宽诚一小的耿丽娜老师为了能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原有的教材进行了修改,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场景进行教学引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另外,三位教师在习题设计上也注重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区的曹继敏老师习题设计有梯度,有层次,都在有意识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宽诚一小的耿丽娜老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给自己家设计地板。宽诚二小的黄艳云老师利用学生经常用的稿纸,演绎了本节课的解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些都是教师在有意识地在引导学生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加了此次活动,使我们感到豁然开朗,发现了我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出了努力的方向。

五、今后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集体教研的力度。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力争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能成为全体教师进步的阶梯。

2、加强课后反思,使课后反思成为教师积累经验的平台。记录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记录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记录教学中学生的独到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来看,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这些独具一格的解法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记录教学再设计,每节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及时修订教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牢固树立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的宗旨,把联系生活实际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考核的重要标准。

在今后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将发扬此次校本教研活动中的成功做法,汲取成功经验,不断改进。使集体教研经常化,校本教研制度化。

校本教研心得体会第3篇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研,对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什么校本教研?要如何开展教研工作?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长期以来却一直对校本教研的概念模糊不清,存在着很多困惑。

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以为校本教研无非就是听课、评课,或者是由学校制订好课题,教师在进行课题实验……有时候,会抱怨校本教研的繁多,感觉筋疲力尽,无从下手。最后,校本教研活动就变成一种任务,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应付学校及上级的检查,校本教研没有真正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最后难免影响了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

4月18日,晋江市进修学校姚永宁副校长为我们进行专题讲座,题目为《加强改进日常教研 建设校本教研制度》。这次讲座犹如一场及时雨,姚副校长为我们精心地解答了这些困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们对校本教研的困惑,听完讲座后,感觉受益非浅。姚副校长告诉我们,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由此可见,校本教研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那么,如何让校本教研活动做到实用、有效,而且不会造成教师平常的教学负担呢?原来,校本教研的真谛就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校本教研和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进行自我反思。叶澜教授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由此看来,教师专业的成长要把反思和校本教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要经常反思,如果遇到无法解决或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就可以在教研研讨会上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切磋、协调与合作,通过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信息,在碰撞中产生火花。产生火花就是校本教研的一个突破口,完全有可能是校本教研一个好的课题研究。然后,按照“问题——课题——研究——解决问题——实践”的教研流程,想方设法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并且不断地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这样的校本教研就能收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另外,姚副校长也提出了校本教研已经不是局限于面对面地进行教研交流了,渠道出现了有各式各样:个人博客、qq群、视频会议等等现代化的网络交流工具正日益成为我们校本教研的一个载体。如果我们能结合这些方式,校本教研就更有助于把我们从研究的“配角”或“执行者”的地位解放出来,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在课堂中淋漓尽致地发挥。

校本教研心得体会第4篇

一所学校必须要有核心价值理念。细细研读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元坝小学(以下简称元坝小学)的校史,最闪亮的一点就是重视教师的培养。光荣的发展史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帮助笔者和团队理清了思路,坚定了可持续发展的信心。针对学校特点,笔者带领团队确定了“以人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以人为中心”,就是要为师生的自主发展搭建舞台,为学校的内涵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在“以人为中心”管理思想的支撑下,学校的管理观念和行为发生了重大改变。

一、“以人为中心”理念的内涵

1.尊重、满足

有研究表明,凡是崛起的学校,必定人际关系和谐,校长与教师互相尊重。尊重是“以人为中心”管理的基本要义。学校尊重老教师曾经作出的贡献与付出,尊重中年教师的经验和成果,尊重青年教师的标新立异,特别是尊重教师们的人格尊严、基本权利、在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尽力为教师减负,尊重教师的合理选择。

2.发现、赏识

从欣赏的角度看待教师们的工作,尽量发现教师工作的长处和闪光点,努力发现每个教师的特色、优势和与众不同之处,及时在学校的例会、教研会上宣传。如果教师工作上有缺失,学校领导会通过“恳谈—改进—回访—肯定”管理四步法帮助教师改进工作,加速教师成长,使人人都有成就感。

3.支持、沟通

学校制订每一项管理策略都会考虑教师的处境、想法和希望,支持教师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学校组成了语文、数学、综合3个教师发展小组,为骨干教师规划发展梯度,为合格教师考虑发展方向,为入职教师传授工作策略。学校领导面对面地与每一位教师一起总结、分析、研究他们的工作历程,设计业务发展的方向,制订教学风格培养规划,支持教师在工作上、学习上的创新,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解决教师生活上的一些困难。

4.引领、碰撞

一方面,行政引领,身先士卒。学校要求领导在业务上精益求精,每个领导都是行家里手,能够独当一面,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专家引领,拓展途径。学校请主管部门领导和业务专家到学校,深入到教师们的实际工作中,调查研究教师们的工作,及时总结教师们工作中的可取之处和特别有价值的做法,然后在全校推广、深化,从而激励教师。

5.参与、陪伴

在管理方式上,元坝小学实行民主参与式管理,学校对教师有完全的信心和信任,重要事情的决策权都由整个教师群体行使,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的每一项工作,相关领导除了策划、组织外,还必须承担其中的一些具体任务,全程陪伴教师完成每一项工作。在这种参与式管理中,管理者和教师有充分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是在相互信任和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所有的力量都在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

二、“以人为中心”策略的实施

“以人为中心”的理念需要活动载体才能实现。元坝小学选择了以校本教研作为落实“以人为中心”思想的载体。在团结和谐的环境中,元坝小学实施教研强校战略,通过校本教研提升教师,让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究中实现专业发展,从而使学校自身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教研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教研强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学校的宣传、教师的学习与研修、教研活动、教研制度、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研是学校最普遍、最经常的活动,是每个教师职业生涯最重要的平台。

1.校本教研的氛围营造

校本教研氛围是学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集体风气。它不仅关系到教研本身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学校的风气和精神状态。学校一直把良好研究氛围的营建作为学校教研的重要保证。第一,抓制度建设的保障。学校制定了《学校教研条例》《教研工作制度》《教师教研常规》《教研成果奖励制度》等制度。第二,搭建平台,教研“唱戏”。学校落实常规教研的五个“一”:每年开一次教研成果报告会;每学期开一次教育经验交流会;每学期办一次课改讲坛;每两个月出一期校刊《教改简讯》《我们的教育故事》;每学年编辑一本《教师论文集》《教育案例》《教学反思》。这些都是教师们思想观念、教研实践、感悟体验、成果交流的平台。第三,考评奖励与制度同行。按照《学校教研条例》,学校每两年举行一届教研成果展评,通过图片交流、论文集结、反思课、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为教研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现在学校教研已经常态化、序列化,教师学习、研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教研氛围浓厚。

2.校本教研的梯度管理

我校校本教研的直接目标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长远目标是通过教研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使教师获得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使学校得到发展的源动力。为此,学校展开了三个层面的校本教研。

一是学校课题作引领。5年中,学校完成了市、县立项课题“农村小学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研究”“农村小学集体备课有效性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语文课堂人文素养培养”“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有效数学作业设计”。通过学校课题研究,教师们感受、学习到了教研方法。学校还承办了苍溪县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农村小学集体备课有效性研究”的现场研讨会,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学校课题研究的经验在市、县推广,成果分别获省教科所和市、县教育局奖励。教师们获得了有效锻炼,一批优秀教师成熟、成长起来。

二是专题研究聚难点。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学校教师针对年级教学中存在的带有共性的问题或难题,进行集体研究,大范围提高教学质量。2011年秋季,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反思、总结、梳理教学中的难点,提炼出8个专题。组织学科组、年级组教师集体攻关,研究、解决教学中重、难点问题,效果优良。

三是微型课题增智慧。每个教师选择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难点或关键点,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在一学年内完成研究任务。学校为了降低难度还推出了行动研究法,用行动说话,凭教学效果论英雄。不以理论先行,而是以具体的教师案例、教学片段切入。微型课题起点低、时间短、见效快,教师们都直接体会到了教研的成功与快乐。近3年中,教师共开展了152个微型课题研究,90%的研究效果明显。教师们在一次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在一次次的交流、分享中,逐步提高了教研能力与水平,教师团队正向智慧型团体转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一年中,361名学生在全国少儿书画竞赛、市艺术人才大赛等活动中获奖。

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在学校每一位教师自豪感都很强,都能感受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被尊重的幸福,都能体验到职业生涯中个人成长进步的快乐,能感受到生活在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中,这是“以人为中心”管理模式的成功。校本教研让每个教师都得到提升,学校得到了持续发展。学校成为“四川省教师职业基本技能示范学校”、广元市首批“教育科研先进学校”,被广元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广元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校本教研心得体会第5篇

成都市第十二中学是一所有着百年沧桑和优良传统的老校,几经易名,1962年学校恢复“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二中学”的称号,现今已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四川名校。2003年学校加挂“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校牌,各方面的发展更是屡创新高。面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推进教学改革,大力倡导教师展开校本教研,体现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发展即成果”的实践研究基本思想。本期我刊()走近这所品牌老校,就该校的校本教研及在其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采访了该校校长周文良同志。

: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学校目前的整体办学状况?在加挂“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校牌后,借助四川大学的高水准办学资源和育人理念,学校有了哪些显著变化?

周文良校长:成都市第十二中学始建于1908年,为当时的“四川省城高等学堂附设中学堂”,1918年改名为“四川省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1927年再次易名为“成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31年改为“国立四川大学附属中学”,1943年称为“国立四川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53年为“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二中学”,1959年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科学技术学校”,1962年恢复为“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二中学”并沿用至今。1979年被批准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首批省级校风示范校、首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3年合并成都市第二十九中学,加挂“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校牌;2008年合并成都市第五十中学,实行“一校两区”的管理模式;2009年与新津华润高中签约互动发展联盟协议,形成成都十二中教育集团。

学校两个校区在职教职工498人,在校学生5 600余人,现有教学班109个(高中部65个,初中部44个)。34名特级教师和市、区学科教学带头人,130余名全国、省、市、区优秀教师,151名高级教师,奠定了学校成为“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学校”的坚实基础。

学校充分利用四川大学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探索中学、大学一体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实现学校教育质量、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跨越。多年来学校教育教学取得了丰硕的经验成果,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得到教育界同行的高度赞誉。学校多次接待了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代表团,屡次接受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教育导报》、省市各大报纸以及知名网站的采访和报道,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川名校乃至闻名全国的教育品牌。

周文良校长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刘梅轩中学代表签署两校合作协议

:为力行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使命与职责,贵校依托四川大学优势教育资源和浓厚的科研氛围优势,将教育科研工作提高到了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以课堂为研究主阵地,研究校本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指导这一实际行动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具体开展了哪些教研工作?

周文良校长: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反思、探究教育中潜在的或已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构“理想教育”的策略。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都迫切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教育科研的参与。为落实育人功能,提升育人质量,学校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公民教育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主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科学、劳动素养、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理解、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培养目标,强化“质量、校风、管理”意识,注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即“全员全程的教学科研、活动体验的实践德育、咨询疏导的心理教育、身心合一的艺术体育”。

学校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教育科研指导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促进教育效益的提高,以教育效益的提高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学生和教师的协同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造就了结构合理、组织稳定、活动有序、网状交互的校内各级科研群体。以全员全程参与为主要研究方式,以师生协同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把关于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学校新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地发展和教师专业的成长。

学校开展多项部级和省、市级课题研究,取得丰硕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多项表彰。同时,学校在连续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一、二、三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后,创新性地开展“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研究成果2009年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四届教学成果一等奖。随着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与推广,学校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教学质量成绩显著,高考、中考名列全市前茅,连续22年获成都市教育局“教育质量表彰奖”。学校在研课题“核心问题教学中的学生深度体验实践研究”于2011年7月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DHA10242),学校课题研究已形成高位发展态势,成为学校主流文化。目前已成功通过中期评审,并顺利进入课题结题阶段。

教育部重点课题“核心问题教学中的学生深度体验实践研究”开题会

: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而校本教研使学校特色教育教学方向更加明确、更具时代性,比如学校开展的实践德育教学、心理咨询疏导教育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成果,学校教育教学展现新风采。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些特色教学手段或方式?

周文良校长:结合学校实际,我校校本教研活动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规划、思想和育人理论,孕育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特色课程、心理咨询教育活动及对外交流活动,形成了四大办学特色:

1.全员全程的教学研究

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推进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以校本实践问题解决为核心,以课堂为研究主阵地,以全员全程参与为主要研究方式,以师生协同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体现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发展即成果”的实践研究基本思想。如上所述,开展了多项部级和省、市级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2.活动体验的实践德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学会做现代人、适应社会环境,让学生成才报国为总体目标。采取多种途径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德育”“体验德育”活动中自主感悟、生成、内化,从而实现“德育修德、德育养能”的育人目标。学校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学生家长的认可。

3.咨询疏导的心理教育

学校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四川省第一个“心理辅导中心”,通过采取学校心理教育与社会、家庭心理教育相结合,专门课程与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机制。中心成立了“学生心理协会”,以“关注心理健康、促进全面发展”为主导,以“咨询疏导”为途径,通过电话咨询、个别咨询和心理信箱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平台。不仅如此,中心还依靠学校平台举办了“家长学校”,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接待了学生及家长上万人次,引起了市、省乃至全国同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校也因此成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的“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4.身心合一的艺术体育

学校重视体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体育工作已形成了领导重视、管理有序、学生热爱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形成了“以特长带普及,以普及促特长”的学校体育工作特色。学生多次荣获国际、全国、省、市田径、游泳、花样游泳、艺术体操、健美操等运动项目比赛的冠、亚军奖。每年都有数十名学生取得一级、二级运动员证书,为国家、省、市和高等院校培养出了大批体育优秀后备人才。我校也因此成为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十所示范校之一。

:经校本教研工作产生的理念、措施、规划,必须通过坚实的硬件设备这一载体才能得以践行和展现。那么学校的教育装备工作是如何配合校本教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学校目前的设施设备情况怎样?

周文良校长:为切实落实教育教学规划和思想,我校高度重视教育装备工作,并以校本教研活动及在其基础上催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中心,为师生提供先进、完善的设施设备,为学生创造了一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校现有总价值数百万元的软硬件设施,包括计算机校园网络设备1套,计算机网络教室6间,教师多媒体备课及课件制作室1间,多媒体教室3间,语言实验室3间,GEMS活动室1间,电教器材保管室1间,电视节目摄录编系统1套,校园电视台和闭路电视系统1套,校园之声有限广播系统1套,远程教育接受站设备1套,校园网络系统1套,实现了三机一幕到班。各处室、各教研室都已配上微机,辅助学校管理和教学。同时,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包含电教资源和CAI资源两大类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库,有投影片1 416张,录像带2 000余小时,VCD光盘660盘,CD-ROM 300余套。现有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共24间,生物标本陈列室1间,总面积1 435平方米。学校图书馆设施配套、环境优雅,拥有藏书123 500册;图书馆总面积1 50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5间,总面积804平方米;电子阅览室1间,总面积66平方米,藏书室1间,面积508平方米,专用音乐教室3间,专用美术教室2间。

体育馆健身器材

校本教研心得体会第6篇

一、制度先行,倡导教师自主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校鼓励教师们不拘备课形式、推陈出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备课,倡导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反思,通过推门课、跟踪课不仅关注教师教的状况,更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并积极就某些课堂现象展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研讨交流活动。在评课中,让教师谈反思,谈感受,再就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共同探讨,使教师在轻松愉快中对研究成果产生认同感,从中得到启示,得到收获,从而建立起“自评――交流――反思”的新的教研常规管理模式。学校的教研方式还力求多样化,一是专门成立教师教育理论、教育丛书读书沙龙,定期开展活动,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二是在平时的探讨中,坚持以问题研究为中心;三是坚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让老师去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学校确立每周五为校本教研日,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制定整改方案,使教学与反思相结合,使教师逐步走向用脑反思,用心教学。

二、树立三种意识,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自觉性

(一)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

对现实社会的每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学校要求教师确定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学习、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努力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工作学习化”可以使人人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习工作化”可以使学校不断地创新发展。近几年来,教师人人订购了教育杂志,学校着重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开展读书交流等活动,把教师个人的经验转化为全体教师的宝贵财富,以便使每位教师都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

(二)强化自我反思意识

反思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可以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学行为,增长见识,从而使经验得到不断锤炼和升华。因此,每位教师要学会自我反思,善于反思,努力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让反思成为自己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自我反思的方式有:教后记、案例反思、教育教学随笔等。

(三)强化教育科研意识

面对众多的教育教学难题,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既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使教师自身得到不断发展,又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教育科研是成功教师的必然选择,是学校成名的必由之路。对学校而言,教育科研要讲究实效,要让教育科研走进课堂,其关键就是要找准“真问题”,让科研与

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科研落在实处。教师人人确立“教学即研究”的观念,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三、创新教研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校本教研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因此校本教研的基础是学校,但关键是教师,教师观念、思想、行动等直接影响着校本教研的效果。鉴于此,可形成多种多样的教研模式。

(一)师德修养与队伍建设相结合的模式

“无论在哪个行业,决定一个人是不是高手的根本因素不是技术,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大家基本都一样,能分出高下的是人的文化素养、基本理念、爱心、信心和责任心”。对此,把校本教研与师德修养和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每一位教师都德才兼备,爱岗敬业。我们先后结合学校现状,开展了“爱岗敬业比奉献”、“做新时期合格教师”为主题的师德大讨论、演讲比赛和党团员、优秀分子带头上好课改课等活动,大部分教师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也确保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证明理论。校本教研中,结合校情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确立研究专题,研究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上好课改课。在教导处、教研组的共同努力下,全校每学期都有七、八节体现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的精彩课例展现在全体教师面前。除此之外,每学期开展的跟踪推门听课活动,把一部分年轻的、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作为被跟踪对象,选定有一定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作为跟踪指导老师。

(三)专题研究、专家讲座与自学自悟相结合的模式

学校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相关继续教育内容的专题讲座,加强教师对理论的理解,积极组织教师在校内外听专家报告和学术讲座,如心理专家的《健康心理》讲座、特级教师的《智慧课堂》等。2003年末根据有关专家报告精神,学校在每位学生中建立《家校联系档案》,及时反馈学生在家在校表现情况,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家校联系方式。

(四)集体备课,捆绑评价模式

校本教研心得体会第7篇

马庆荣 河北省秦皇岛市新世纪高级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曾被评为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先进个人、河北省创新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秦皇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著有《教育管理变革新思考》,在国家、省级报刊发表教学论文十多篇。

黄亮升 广西河池高级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广西优秀教育工作者,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校长。在教育管理方面,他以成功教育思想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前瞻性思考,创新性求索,在多方面进行了富有创新性的探索,建立了多元成才渠道,构建了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本刊编辑:通常讲,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立足于学校实际,立足于解决问题的教研。校本教研需要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也很宽泛,这让一些校长和教师们感到茫然,其中存在着研究重点的问题。那么,校本教研应着重研究什么呢?

陈少峰:我认为,校本教研应着重研究教师成长。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了业务水平,课程改革这一宏伟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同样,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也在教师。在拥有同理念、同教材、差别不大的学生群体的前提下,只有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准、教学艺术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升。

黄亮升:我认为,每所学校校本教研研究的重点都有所不同,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可以说,校本教研是欠发达地区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经之路,基于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研的理性选择是欠发达地区学校缩小与发达地区学校距离的唯一途径。鉴于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校本教研的概念,科学分析学校的具体情况,尊重校本教研主体,即教师的职业特点、从业发展情况等,树立科学发展观,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机制,从而实现以校本教研带动学校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马庆荣:我们认为,校本教研的重点应该是学校真实的教学改革,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我校在开展高效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重点围绕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刊编辑:那么,校本教研在对这些重点问题进行研究时,有哪些亟待我们解决的难题呢?

黄亮升:我认为,应从校本教研概念的正确理解出发,纵横分析学校内部的具体情况,对校本教研的重点作出理性选择。对此,应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校本教研的涵盖。很多论著都基于单个学科而提出校本教研的要求,实际上,校本教研涵盖了学校的方方面面,涉及的不仅仅是教学的问题,更大范围应该是学校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大教育、大课程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校本教研仅仅限制于教学领域,学校就会失去德育这只脚,造成跛脚走路的现象。

二是校本教研的重心和落脚点。校本教研是尊重实践、从实践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不能与教育科学研究相提并论,这是与以往所倡导的科研有不同的内在要求。如果把校本教研的重心和落脚点拔高,就违背了校本教研的定位——直用性和微观性,有可能造成校本教研“穿新鞋,走老路”,无功而返。

三是进行校本教研之人的因素差异。为了宣传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很多先进发达地区学校要求教师“人人有课题”。这是否考虑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教师从业过程中有些不可抗拒的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呢?如果不假思索地“一刀切”,校本教研可能是“一句美丽的空话”。

只有上述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才能作出的理性选择。

同时,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基于此,作为学校层面,可通过研究教师群体和个体类型的差异与性质,参照叶澜、白益民等著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弄清教师个体或群体的走向,为进行校本教研的人的因素提供选择依据。诚如《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所言,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发展性质、四个发展方向和六种发展可能。据此,我们再结合学校现时教师情况,大致分出如下教师群体。

一类群体——“正向-高强”教师群体。因为他们属于上升型教师,学校应该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赋予其高度的权益,要求其校本教研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使他们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领头羊和榜样,从而拉动其他教师的“内需”。

二类群体——“中性-次强”教师群体。他们属于高平缓型教师,其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比较强,如果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加强自我发展意识,他们也会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主力军。这样,校本教研就可全面铺开。

三类群体——“中性-次弱”教师群体。他们属于低平缓型教师,如果校本教研已形成“大气候”,学校又给他们以帮助和支持,这类教师的相当一部分人将会上升到二类群体,有些甚至到一类群体。

四类群体——“负向-氐弱”教师群体。此类群体又分为“前高后低”型和“前低后低”型教师。前者还有发展的时空,虽然不大,但也可挽救,他们仍然是校本教研不可或缺的参与者,绝不可抛弃。后者似不可救药,但学校也应给予帮助和人文关怀,让他们参加一般性校本教研活动,使他们得到一定的提高。

基于上述教师类型群体的差异与性质,我们需要把校本教研的落脚点根植于一类群体,继而过渡至二类,再带动三类,从而触动和促进四类,使整体参与。这样,校本教研才能有序、有效地实施和落实。

第二,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为校本教研的最佳时段提供选择依据。一般而言,人的职业生涯不可能一帆刚顷,期间有高峰、有低谷,也有激情或泄气的时候。如叶澜教授等提出的职业周期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教师生涯中实施校本教研的最佳时段——人职后的第一、二阶段为我们提供了选择依据,尽可能地避免了职业泄劲和职业退出阶段才呼唤校本教研。同时,在教师职业受挫和稳定停滞阶段要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使校本教研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的始终。

第三,适时抓住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整合人力与资源,深化校本教研。所谓关键事件(critical inci-dents),就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事件或问题;所谓关键人物(critical persons),就是那些能够解决问题的教师(包括领导或专家)。只有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使问题得以解决,使校本教研开花结果。按照校本教研的操作程序,我们应把握各个阶段的特征和要求,挖出典型问题,并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把校本教研不断推向成功的彼岸。

陈少峰:我认为,要实现上面所说的那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校本教研应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成长。校本教研强调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的发展。校本教研包含三方面的涵义:第一,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第三,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校本教研所注重的教师成长,应基于以上三点来逐步深化。

其次,校本教研应注重研究教师成长的方式多样化。在校本教研中,由于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与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校本教研的成败,及其成果能否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教育实践。因此,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开展校本教研,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研究水平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最后,校本教研应注重研究教师成长的过程常态化。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的成长除了开展教学研讨外还在于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促进教师的成长是一切教研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而校本研修又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形式。

马庆荣:我校的高效课堂建设是从2011届高一年级开始的。我们构建高效课堂遇到的第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教师们感受到高效课堂的魅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改革冲动。

遇到的第二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教师们在初步了解高效课堂的基础上,搞清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操作模式、文化内涵、评价标准等,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遇到的第三个急需解决问题是,如何解决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操作层面的问题,使高效课堂能够顺利实施。

我想,只要我们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那校本教研一定会步入快速前进的轨道上来。

本刊编辑:贵校在您认为的应着重研究的领域开展了哪些研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呢?

黄亮升:这几年,校本教研的理性选择让我们尝到了一些实质性的甜头,也缩小了与发达地区高中学校的距离,每年高考我校均稳居广西前几位。这主要得益于校本教研的两大工程,即“提高普通班竞争力工程”和“青蓝工程”。

“提高普通班竞争力工程”是全方位着力提升普通班的素质,涉及全校2/3的班级、学生和教师,由校长带领教学领导小组成员、普通班全体教师和学生以及部分家长共同实施,从德育人手,以教学为抓手,以各种各样的互动方式为推手,开展各种类型的感恩教育活动、交心谈心活动、样板活动等,使得全校在各方面形成良好的局面。

“青蓝工程”是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我们从青年教师的入职校本培训、入职初期业务指导、入职一年总结与反思、个人人生规划等方面,都做了一一指导,并给5年教龄以下的教师压担子,即在学期内必须代表学校或者河池市参加赛课并获奖;同时,还让他们担任重点班的教学和德育工作,使他们能尽早地接触和感触到学校教育“制高点”。4年间,学校总共有11位教师获得市、省级赛课一等奖,2位获得部级一等奖,还有1位教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如今,学校青年教师的论文质量和档次、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均优于中、老年教师。

由此可见,校本教研是我们缩小与发达地区距离的唯一途径,是欠发达地区学校教育质量腾飞的翅膀。当然,校本教研的成功实施或者开花结果需要一个漫长抑或是痛苦的过程,唯靠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反省与矫正来逐步实现和提高。

马庆荣:我校是在2011年5月市教育局召开全市教学工作会议后开始谋划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这次会议重点提出要“创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学习我们感到,高效课堂能大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符合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我校毅然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力图改变以往课堂教学重教不重学、重分不重能、重知识不重实践的弊端。

我校通过一系列的专题校本教研活动,从感受高效课堂到感悟高效课堂再到实践高效课堂,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在坚实的校本教研基础上全面展开并深入推进。

首先,开展高效课堂观摩学习,感受高效课堂魅力。

2011年11月,我校选派高一年级9位备课组长,由我和主管校长及教务主任带队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昌乐二中学习观摩,现场聆听课改专家的专题报告。当看到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高效课堂时,教师们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回来后我们趁热打铁,马上组织校本研讨活动。首先,让备课组长在教研组内谈学习体会,介绍高效课堂,与学科教师共同分享学习观摩收获;然后,组织学科教师观摩高效课堂视频,研究高效课堂的特点与操作模式;接下来,主管校长结合高效课堂的观摩学习,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以上活动使学科教师全面系统地学习了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策略,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高效课堂的魅力,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改革冲动。这标志着我校高效课堂改革正式启动。

其次,开展高效课堂校本课例研讨,感悟高效课堂精髓。

我们先组织高一年级九位备课组长率先开展高效课堂研究课,从操作层面上研究高效课堂,感悟高效课堂的精髓。之后又陆续组织开展了50多节研究课、观摩课,每节课后都进行充分的评课、议课,扎实做好多视角的专业分析,从理念与行为层面人手深入剖析落实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找出努力的方向。这些课例研讨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将学校的改革意图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内心。随后各学科教师相继主动采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标志着高效课堂在我校高一年级已全面展开。

再次,抓重点环节突破,深入实践高效课堂。

一是创新导学案编制。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它既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又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路标。我校从学情、师情出发确定导学案编制的基本要求,历经3个月尝试解决了编制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形成了自己的导学案“模版”。此外,学校还规定了导学案的编写流程,制定了导学案发放制度。

二是规范课堂展示。课堂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个重要环节,组织不好就可能会出现“不充分”或“失控”问题。我校通过“两步走”规范课堂展示:第一步,明确课堂展示的重点环节——讨论交流、展示成果、点评质疑、总结提升,让师生对课堂展示的具体环节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根据学科特点明确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并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有效地解决了课堂展示不充分或失控的问题。

三是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团队研讨导学案的重要方式。首先,学校强化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的备课模式;其次,强调备课内容由“备教师”如何教转向“备如何指导学生学”,保障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动而有序。

四是建设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是学生互帮互学的合作实体,直接影响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我校以6到8人一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以便于组内结对互学。组建小组要考虑到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同时,还要考虑“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保证组与组之间公平的竞争;小组长要选择有热心、有责任感,组织能力较强的人来担任。学校还不断加强小组的文化建设,有效地激发了小组的凝聚力。

五是构建合理的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机制。课堂学习评价机制对保持高效学习的持续动力至关重要。我校课堂学习评价机制包括三方面内容:评分细则、晋级规则、晋级表。我们每天依据评分细则评价学生及小组,每周按照晋级规则晋级,周日班会课在晋级表上展示表彰。评价时,从各组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总体考察,注重小组成员参与合作的过程。

学校还结合课例研讨,针对导学案编制、学习小组建设、评价机制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等开展了四次经验交流活动,对突破以上五个重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校本教研强有力的支撑下,我校的教育改革正在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高效课堂理念渐渐深入师生内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也取得了如下成效。

一是课堂呈现生机与活力。由于学生被解放了,现在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活动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多了,笑声与掌声多了,因碰撞而产生的火花也多了……过去那种沉闷的课堂消失了。

二是学生整个生命在成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主动成长的愿望更强了;学生敢说了、会说了,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还锻炼、提高了各种能力。

三是教师专业素质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理念得以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个参与改革的教师在省、市教学大赛中获奖……这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增强了。

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到,校本教研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教学生命的加油站,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助推器。

陈少峰:我校校本教研注重教师的成长,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我们一开始就立足本校实际情况,依靠学校的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改理念的基础上,注重课堂教学中教师思想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切实研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最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学科组织教师参与集体听课、评课、经验交流及问题讨论,共同研究问题的解决办法,逐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达到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是教研行为制度化。我校校本教研由研训室负责安排,具体活动由各学科部在每周星期三上午为文综、理综、计算机及音体美学科教研活动开展日,以及每周星期四下午为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研活动开展日。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活动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活动记录。同时,学校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广大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

二是教研内容丰富化。开展系列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更加系统地研究教学,因此,我校每学期由学校指定骨干教师先上“示范课”,同学科教师必须参加听课。课后,授课教师先进行说课,然后由一名教师开始主评,随后同学科的其他教师开始评课;每个学科部每学期选5位骨干教师上好“同课异构的研讨课”;3年教龄以上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必须上好一节以同级同学科为单位的“互听课”;3年教龄以下的教师每学期必须上好一节以同级同学科为单位的“新教师汇报课”。我们规定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评课不少于15节,学科组长、学科部主任每学期听课、评课不少于20节。

三是教研形式多样化。为增进学校对教师教学的全面了解,激励和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探索同伴互助,新老互促的途径和方法,营造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学年学校都组织“优质课”评比、“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评比等形式多样的专项活动,并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四是教学研究专题化。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学校要求各学科部围绕教师发展确定学科研究小专题,通过开展小专题研究,把大课题的研究逐步分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这样,一方面有效地浓化了校本教研氛围;另一方面,化整为零地开展课题研究,既促进了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又使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

校本教研心得体会第8篇

【关键词】校本研修;教学反思;教师发展

一、“校本研修”

(一)在研读的过程中搞清楚了“校本与专业教师发展的关系”

(1)在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归结为三类取向:①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②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专业发展;③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

(2)陈教授认为教师技术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应有四类取向:①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②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取向;③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④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

(二)搞清楚了“校本”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意思

“校本”主要是强调学校的作用。“通过学校”,学校是“校本”的主体:是决策的主体、实践的主体、管理的主体,突出“决策”“管理”在“校本”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按照实践――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校本”的优势在于学校提供了中小学教师专业生活的实践基地,“校本”建设在于实践。教师实践的经历有了,如何引导教师通过反思将经历转化为经验,并通过行动研究等方式提升经验,是“校本”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考虑和实践。通过写日志,传记,构思……讲故事,修改交流,参与观察等方式与人合作进行反思……“合作”自传的方式,加强教师自身实践认识。

(三)搞清楚了从“校本”到“师本”的过程

1.组织发展的两种方式

自组织――是指组织系统无需外界指令而能够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即能自主地以无序走向有序”。他组织――是与自组织系统性质完全相反的另一类系统,“它不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即不能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校本”本质上追求的是学校层面的自组织。

2.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行为的发展阶段

校本培训以关注任务发展到关注效益,学校开始根据实际需要求可能,积极主动地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鼓励和支持学校自主选择灵活实施。使得校本培训向更深层次自组织演化。“发展学校必须依靠优秀教师,校本培训有利于催生优秀教师”,这阶段采用是“研修”的方式,而不是“培训”的驱动方式。

3.实现教师学习行为自组织

应从6个方面做起:①心态开放;②获得刺激信息;③理解环境,理解自我;④走向有序;⑤获得平衡感;⑥新的信息刺激,新的不平衡感,新的选择和自组织……教师在这种循环中获得发展和进步。

(四)从“培训”到“研修”是提升的过程

在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体系中,“研修”正渐渐取代“培训”成为主流话语。

1.目标定位的变化

研修――在强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更突出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专业发展有机统一。一方面强调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主,以参与解决问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强调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

2.话语主体的变化

研修――要求改变中小学教师的“失语”状态,强调中小学教师是研修活动的主体,是话语的主体。中小学教师要以被动的承受者向积极主动参与者转变;向研修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角色转变。

3.话语内容的变化

研修――强调对问题的关注,以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从培训到研修,意味着从学科中心向问题中心转移。当教师为研修的主体时,他带来的话语必须是实践的话语,经验和体会将成为话语的主要内容,改变过去培训中理论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变,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4.话语方式的变化

研修――更强调对话,交流,分享在研修中参与主体围绕共同主题,彼此敞开,共同对话,彼此分享和帮助。在解决问题的对话和交流中,获得对自己、自己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更深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实践新的专业成长。

5.发动方式的变化

研修――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学校是学校研修活动的发动者,教师是自我发展的设计者和驱动者,教师专业发展处于一种自组织的状态。从培训到研修,发动方式开始由外源式发动为主转向内源式发动为主。

二、研修――普通高中体育教育与教学

近年来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中,大部分学校在抓学校教育中,只重视抓高考学科应试教育的建设,忽视体育教育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国家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这不能不让我们从事体育教育的教师们感到担忧。

自从2003年我国发生SARS后,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等15位院士向总书记呼吁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引起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2007年1月7日,胡总书记作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学生体质改善的重要批示,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大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2011年温总理在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确保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再次证明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决心。2012年3月全国政协代表又提出议案在高考教育体制中增设体育考试,并且分值与文化学科一样计算。为什么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大政协代表都呼吁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学校体育教育,重视学校开展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这就是他们都看到了,在现行的高考教育应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现在高考教育应试体制中即我们现在的普通高中教育严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德育的教育缺失,这样长久下去,不利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会更加凸显。只有把体育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并与文化课科目同分值,整个社会才会真正认同体育教育的存在,认同体育教育的重要,体育教育与教学的研修才会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深入扎实的研修下去,体育教学的研修成果才会更加展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师研修自己的专业,看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也看到了在当今的高考教育应试体制下,普通高中学校领导的工作难处,看到了学生想参与体育锻炼而苦于没时间,没精力。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想把自己的工作干好,让我们的下一代健康快乐的成长,把他们培养成拥有智慧知识和良好体魄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后报效祖国。但在当今普通高中教育中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此我们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的教师们,有勇于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做到永不放弃,扎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力争在学校得到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我们共同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参考文献:

校本教研心得体会第9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既是高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传承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反思自己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说明,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执教能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该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途径,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评价保障体系。结合自己多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参考其他研究者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对以上三个核心问题进行如下阐释和说明。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期教育环境复杂化的需求

众所周知,随着以“数字化”为核心多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最大特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即复杂化。所谓的复杂化有两层具体的含义。在第一个层面上,所谓的复杂化是指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由传统的、以“纸质”为传播媒介的传播媒体和现代的、以“数字”为核心技术的现代传播媒体组成。而正是由于传播领域这两大媒体的竞争,使学生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逐渐得到了拓展。在第二个层面上,由于信息传播途径的拓展,使各种信息的传播表现出“无障碍化”的特点。虽然高校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他们处理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能力还稍显薄弱。因此,从这两个层面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环境复杂化的必然要求。

2.学生树立人生观的基本需求

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他们的人生观已初具形态,但他们的人生观还未成熟。因而极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每一名学生的人生观既是其处理各种人生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又是其提高自己明是非,辨事理能力的基础。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学任务。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从而为学生处理各种人生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又是学生形成人生观的核心内容;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既是高校学生日常言行的行为准则,又是其判定各种生活事实的理论根据。尤其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发扬,更是学生正确人生观指导的实践基础。因此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必然要求。

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的需求、是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基本需求,而且它还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需求。传统中华文化与时代精神有一个共同的内容,那就是爱国思想。无论是古代的精忠报国的岳飞,还是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无论是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白爱国思想的文天祥,还是以身殉职的设计师罗阳,他们的言行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国。所以,为了使高校学生能够把中华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就必然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4.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求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的之一就是提升一个学生的综合政治素质。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升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部分。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就是完成这一教育任务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需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那么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时就一定要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的分析,可以从两个大的层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即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于前者而言,理论层面的分析结果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对于后者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既可以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翔实的研究资料,又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确定主要的研究课题。这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层面上确定了以下重点研究课题。

1.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其研究的第一个问题。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都知道,所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安排或统筹性规划。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核心内容,才能把其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性研究、处理。为此,应该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高度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思考和具体的安排,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实现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还需要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内容的方法和途径。众所周知,国家审定的思想政治教材是全国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定教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包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针对本校的教育实际,针对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各高校还可能通过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3.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现代媒体的介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得到了拓展。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现代媒体展现给高校的学生就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教育课题了。例如,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微博、微信呈现给学生,如何利用学校的网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系统地展现给学生等等问题,都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即这些载体能够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1]。

4.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评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既然融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在具体的考评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老师就需要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考评工作。对学生客观的考评结果,不仅有利于我们探索社会主义核心教育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而且也利于高校教师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效果。通过客观的考评结果反馈的教育信息,既是各教师提高自己执教能力的关键,也是各学校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宝贵资料。

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评价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上边提到的考评有所不同。前者是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馈手段,后者是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在整体的高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和总结,它对各高校的相关教育工作具有普遍性的指导作用。

1.评价指导思想

新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时,必须注意两个现实,即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本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内容的需求。前者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后者是编写校本教材和确定评价重点的关键。

2.多维的评价标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