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命之线优选九篇

时间:2022-01-30 20:02:49
生命之线第1篇

脐带是胎儿的生命线,是胎儿连接母体( 胎盘) 的通道,是胎儿从母亲那里获取营养和排泄废物的必经之道;新生儿离开母体,脐带的历史使命即告完成,脐带即刻被结扎剪断,留下脐带的残端。正常情况下,脐带在出生后24 至48 小时自然干瘪,3 至4 天开始脱落,10 天至半个月自行愈合。但如果护理不当,细菌可在局部生长繁殖,引起新生儿脐炎。细菌还可以通过脐带进入血液,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所以必须做好脐部的护理。不过,虽然很多年轻女性在准妈妈期间已经掌握了一些新生儿的护理知识,但是当满心欢喜地面对刚出生的宝宝、进入实质性的护理阶段却是手足无措。毕竟,出生后立即被切断的脐带根部是伤口,而且脐带内血管没有完全闭死,一旦护理不当导致细菌乘虚而入,就可能引起脐炎、败血症等危及宝宝的生命,所以很多新妈妈对于如何进行脐带护理这一方面很挠头了,甚至有些害怕,其实,只要能遵循以下三大原则来来行事,就安全得多了。

首先,要注意脐部的消毒。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二天,就应把脐部包扎的纱布拿掉,换用无菌纱布轻轻覆盖,而且应坚持每天更换一次。如果脐带残端已干缩,就不必再用纱布了,将脐带暴露在外,有利于脐带干燥,也有利于脐带脱落。新生儿脐部残端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用5%聚维酮碘,或75%的酒精溶液消毒脐部一次;消毒时左手食指和母指暴露脐孔,右手用蘸有消毒液的小棉签自内向外成螺旋形消毒,直径约3cm左右,同时注意脐轮下缘凹陷部分的消毒。

其次,脐带脱落后,要经常注意保持脐部的清洁卫生和干燥,以免细菌入侵。如果发现脐部常常比较湿润,可撒一些消毒用滑石粉以保持干燥,但不要用消炎粉;如有肉芽形成,可用5%至10%的硝酸银溶液点一下,促其愈合,如果肉芽反复,那么就应该去医院请医生诊治了。如有脓性分泌物出现并伴有异味,且脐部周围发红,属炎症表现,有诱发败血症的可能。

再次,新妈妈每次在护理宝宝的时候都要注意观察脐部的变化,如果出现有脐孔潮湿、渗血、分泌物增多等应加强消毒,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时就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了:

1.脐部分泌物增多,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并伴有异味时。

2.脐部潮湿、脐周围腹壁皮肤红肿。

3.脐孔溶血,或脐孔深处出现浅红色小圆点,触之易出血。

4.愈合时间延长,超过半个月。

“在我们家乡有个习惯,那就是宝宝出生后要用艾叶包裹脐部,这样做有科学依据吗?”

答疑:

据我们所知,有些地方的确有用用艾叶或脏布包裹脐部的习俗,这样做非常不科学,一定要彻底摒除。新生儿时期,脐部是细菌侵入的主要门户,如护理不当,细菌繁殖会造成脐部化脓,甚至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在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之前,不要沾湿和污染,如果发现宝宝的脐带残端周围皮肤发红、肿胀,见有黄色或白色脓液排出,这就是新生儿脐带感染的征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以免并发败血症和新生儿破伤风。

洗澡时,要尽量避免洗澡水溅入脐孔,洗澡后立即擦干净并用75%酒精擦洗消毒;与脐带残端接触的衣物、尿布等都必须保持洁净、干燥,发现潮湿要及时更换。要特别注意避免大小便污染。换尿布时也要注意尿布不要覆盖于脐部,以防大小便污染脐部。

“宝宝的脐带脱落后脐部有些红红的,会不会有问题啊?”

答疑:

脐带脱落后创面稍有湿红这是属正常现象,可涂1%龙胆紫(即紫药水)帮助济口愈合。脐窝结痂后,务必等它自行脱落,痂皮脱落后,如果脐窝处有少量浆液状分泌物,可以每天用75%酒精擦洗,然后再涂1%龙胆紫,用无窗纱布覆盖,切忌用棉花灰、滑石粉之类涂敷,以免感染。如果发现脐根部长出肉芽组织,可以先用75%酒精擦洗,再拿10%硝酸银水点灼一下,最后用消毒生理盐水洗掉硝酸银,有助于促进愈合。如果发现脐部纱布有鲜血或脐部周围皮肤发红,脐窝部有脓性分泌物或分泌有异味时,都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我的宝宝出生已经半个月了,脐带还没有脱落,这样是不是不正常啊?”

答疑:

正常情况下,断脐后新生儿的残留脐带在24 至48 小时自然干瘪,3至4 天开始脱落,10 天至半个月自行愈合,但也有不少宝宝超过15 天甚至20 多天还为脱落,最长的达54 天。延迟脱落的脐带给产妇和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和心理负担,也为新生儿的脐部感染埋下了隐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脐带结扎位置太高、新生儿脐带较粗大、脐带消毒不当、脐部潮湿等等原因,在不清楚是哪一项原因引起的时候,建议你不妨带着宝宝到医院做检查,有备无患。

六大要点防治新生儿脐带受感染

1、脐带未脱落前要保持脐部清洁与干燥,避免尿液弄湿脐部。

2、宝宝出生后24 小时即可打开脐上的消毒纱布,若无感染,以后可不用纱布覆盖,以促使脐带更快干燥脱落。

3、纱布打开后,可用75%的酒精棉球轻轻擦洗脐根部及周围皮肤,以后每次洗完澡均应擦洗1 次,以利脐结端干燥。

4、脐部潮湿或有分泌物时,每天可用75%酒精消毒。

5、勤换内衣,尿布不要盖在脐部,防止粪尿感染,发生脐炎。

6、脐带脱落后,仍要尽量保持脐部干燥和清洁。

生命之线第2篇

曾有一位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小男孩,他的妈妈是一个寡妇,他们相依为命,一天,他妈妈改嫁了,从此,儿子渐渐讨厌她,并开始疏远她。但是母亲的爱犹如天使一般纯洁,是永无止境的,他妈妈仍是不分昼夜地照顾他,守护他,关心他,爱护他,谁知这个小男孩不但不给予理睬,反而将妈妈当成是自己的奴隶,并每天对她呼之来,呼则去,还唠叨着:“你不是好妈妈,也不是好妻子!我不想见到你!”这类的话彻底伤透了这个妈妈的心,妈妈选择顺从儿子的心意,离他而去,但母爱仍没截止过,然而“忤逆”的儿子并不知道。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他因为心脏病发而当场晕了过去,当送到医院是,已经奄奄一息了,微微搏动的心跳声,预示着他将会死去,他有气无力地对老师说:“老师,我想拜托您一件事!”随后,他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一封信,并郑重其事地说:“请把这封信交给我妈妈,在我去世后,每个月给妈妈寄一封信,不要告诉她我去世的消息。我是个心软的孩子,无论她做错了什么事,她毕竟是我妈妈,我不想她难过!”老师握紧他的手:“你不会死的,你那么善良,上帝一定会保佑你的!”小男孩微笑着……老师啜泣着转身离开了。 彼此同时,他的妈妈已闻身而来,站在病房外面,听到了小男孩和老师的对话,但她并没有哭,因为她深深相信着——她的儿子决不会离她而去!小男孩坚持不住了,即使他的意志力很坚强。终于,他闭上了眼睛,医生冲了进来,幸亏的是,虽然他的心跳恨微弱,但不至于完全停顿了。一个医学精深的教授对小男孩的妈妈说:“你儿子昏迷了,情况很危急,如果他二十四小时后,没及时醒过来,那么他将会走向天国。”妈妈哭了,她嚎叫着:“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上帝要这么对我,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儿子,而不是我?”随即,她换上了医院的制服,来到儿子面前,慈祥地望着儿子,发现儿子消瘦了许多,她又哭了:“儿子,妈妈来看你了,你要撑下去呀!如果来连你也走了,只剩妈妈一个,会很孤单的,你不要离开妈妈啊!你还有很多事没做呢!你还长大,还没上大学,还没挣钱,还没养妈妈,如果你就这样走了,妈妈会活不下去的……”没等她说完,“嘟……!”儿子的心跳停顿了,医生们该机抢救,妈妈痛苦地着:“儿子,你要坚强,不要丢下妈妈!”一滴水滴下来,是泪水,医生们很奇怪,因为这是小男孩的眼泪,孩子有希望了,经过千辛万苦的抢救下,小男孩终于苏醒了,妈妈安心了,她示意医生不要告诉儿子自己来过。一次物理治疗时,他对护士姐姐说,他做了一个梦,在自己在死亡与生命之间周旋时,妈妈在身边鼓励他,使他重获了生命,然而,当他醒来时,他发现,妈妈并不在身边,他失望极了。忽然,他注意到护士姐姐有一颗晶莹的泪珠落了下来,并对他说:“小弟弟,你妈妈很伟大,你要好好报答她!” 小男孩完全康复了,他不再害怕任何东西,毕竟他在死亡的边缘兜了一圈。十七年后,小男孩已经是一个年轻有力的小伙子了。他去感谢当年救了他的医生,其中一位医生告诉他,在他病危的那一天,他妈妈来过,并且用母爱唤醒了他。小伙子大吃一惊,他跑回家,紧抱着白发苍苍的妈妈:“妈,谢谢您,您又给了我一次重生的机会。”顿时,他们母子俩深情拥抱在一起,哭倒了许久,许久…… 其实死亡与生命之间,只是一线之差,那一线,就是爱,因为爱不仅战胜了死亡,更拯救了生命。 是啊!没有爱,便没有温暖;没有爱,就没有世界,爱战胜死亡,把死亡转变成空虚的幻影;爱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从不幸中创造幸福。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因为有了爱,生命才会精彩,爱在某一时刻,会发生生命的奇迹,爱可以战胜一切。爱,是一切奇迹发生的根源,因此,它让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可以战胜死亡——爱!

生命之线第3篇

征文活动得到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响应,孩子们踊跃参与。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稚嫩的笔触,写自己,也写他人,叙述了身边的尊师孝亲、勤学上进、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保护环境、诚实正义等感人故事,很好地展示了少年儿童学习雷锋精神,争做雷锋式好少年的愿望和追求。

《东方少年》杂志自本期起开辟“北京少年美德故事”专栏,陆续

刊登部分征文,适时组织优秀征文评选活动并结集出版发行。

在北京市怀柔镇中心小学的会议室里,一面崭新的锦旗分外耀眼,“世间有温暖,处处都是爱”几个大字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感人的故事。为学校赢得这个荣誉的,是默默无闻、文静瘦弱的女孩于忠秋。

2012年6月底,吃过晚饭的于忠秋独自一人在家看电视。她的父母在朋友的饭店里帮忙,经常早出晚归,有时深夜12点钟才能回来。忽然,她听到外面传来激烈地打骂声。好奇心驱使于忠秋走出家门,顿时,她被眼前发生的可怕一幕惊呆了:5个年轻人正围着一名年逾古稀的大爷大打出手。一个个空啤酒瓶从年轻人的手中,飞向大爷的头上、身上,不一会儿工夫,地上就撒满了粉碎的玻璃片。没过多久,浑身是血的大爷就倒在地上。见此情景,5个年轻人大喊着:“快走吧,出事了!”话音刚落,他们便消失在夜幕之中。

于忠秋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血腥的场面,内心十分慌张,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躺在地上的大爷浑身流着血,急促的呼吸中散发出浓浓的酒气,此时的他,神智已不太清醒。围观的人们,由于怕不必要的麻烦,都远远地躲着张望,没人报警。

过了一会儿,一旁足疗店中有位好心的店员走了过来,端着一个大盆,让大爷站到盆里,可以免受身下碎玻璃片的煎熬。一会儿工夫,大盆就被鲜血染红了。要抓紧时间报警,大爷的安危重要!于忠秋这时顾不得害怕了,她躲到旁边的小胡同里,用自己的手机拨打了110,跟警察说了出事的具体地点位置,然后焦急地等着警察叔叔的到来。时间仿佛停滞了,每一秒钟都过得那么慢。心急如焚的于忠秋怕警察叔叔找不到出事地点,又打了第二个、第三个电话,“警察叔叔快来啊,大爷的血越流越多了”、“警察叔叔你们到哪里啦……”

正在这时,大爷从盆里走了出来,光着脚踩到地上。他发疯似的对着周围的人狂喊,“谁也不许过来,谁也不准靠近!”看来,大爷的神智愈发不清醒了。于忠秋感觉到事态的恶化,情急之下,又拨打了求救电话。

与此同时,头上血肉模糊的大爷,两只脚慢慢向前移动着,一步一个血脚印。他像一个血人,漫无目的地走着,像是一步步正在接近死亡的边缘。考虑到此时靠近大爷,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于忠秋并未轻举妄动,而是悄悄在大爷身后跟踪,并且又一次打电话向警察叔叔汇报大爷目前的行踪。“警察叔叔,快来呀,大爷往五小方向走了。”

此时已是晚上九点多了。没有月亮的晚上,一个小女孩心中的责任感暂时战胜了胆怯,于忠秋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把大爷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她紧紧跟随,并随时打电话向警察汇报着这里发生的一切。终于,大爷走进了一片没有丝毫灯光照耀的黑暗之中。正在她焦急不安、不知所措时,警察叔叔打来了电话,告诉她大爷已经找到,正在医院抢救,并向她表示感谢。接到这个电话后,于忠秋的心里像一块石头落了地,紧绷的神经在这一刻终于放松了。这时,她才感觉到自己万分疲惫,在不知不觉中,打出了七个求救电话——拯救一条生命的七个求救电话。

于忠秋的座右铭是:低调,是最好的炫耀。那个晚上发生的事情,她没有对任何人说,包括自己的父母,因为她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直到那个康复出院的大爷和他的家人多方打听,并为学校送去了锦旗,大家才知道那个夜晚发生的故事。于忠秋勇敢、机智、热心的举动,让被救大爷感慨地说:如果不是你的热心帮助,我就没命了!

生命之线第4篇

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材料,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记叙类(生活故事、新闻、历史故事、寓言等),言论类(名人言论、讨论阐述等),诗歌类(古诗与现代诗节选),图画符号类(重点是漫画)。命题重点是记叙类与言论类。写作时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命标题,自拟题目。作文立意要从提供的材料中来,但在具体写作中可以运用提供的材料,也可以不用。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引导学生读懂材料,发现材料的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联系现实,确立自己的写作主旨,并依据主旨选定一个作文标题。一旦立意与标题确定,就成了“自己的命题作文”,便可以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进行构思和写作了。

一、要读懂材料的三要点。明确材料涉及的对象(关注特征与品质)、主要内容(什么事:背景与过程,结果与原因,言论与态度)、写作角度或表达的观点。例如以下作文题:

蓝蓝的天空中,几只鸟儿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画出道道美丽的弧线。 鸟儿们发现了一只硕大的氢气球,五颜六色,异常美丽。但氢气球只有在风儿经过时才会浮动。于是,鸟儿就飞到了氢气球的身边。“氢气球啊,你是美丽的,可你却是不自由的。”一只鸟儿说。“不,我是自由的。”氢气球摆着五彩斑斓的头说。“可那根线缚住了你的自由。”另一只鸟儿大声道。“不,你错了,那根线是我的生命之根,没有它我的生命就不复存在。”氢气球把鸟儿说得哑口无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试着读懂材料三要点:涉及对象:鸟与气球;主要事件:叙述了鸟与气球的对话;

对话的核心(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线牵着是否自由(牵着的线是生命的根)。

二、要发现材料的三层意义。即根据材料的内容要点,结合“提示语”,分析其中蕴含的生活意义、哲理。这里的“意义”或“哲理”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分析发现材料本身的意义;联系实际发现其现实意义;拓展推理发现其普遍意义。

第一,分析发现材料本身的意义,要抓住材料要点,运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一是归纳材料主旨;二是分析并选择材料中含有的观点;三是对事件进行因果分析;四是针对事件的“果”或产生果的“因”进行假设推理。例如对上面关于“鸟与气球”的材料,可作如下分析。

运用归纳主旨或选择观点的分析法,可以获得两种理解:缚住的线让气球失去自由 / 缚住的线是气球的生命之根。两种看法:自由不应该有线缚住 / 自由应该有线缚住。

运用因果分析法:气球能够在空中浮动,是因为有线牵着 / 气球不能像鸟那样自由飞翔,是因为有线牵着 / 气球不能脱离牵着的线,因为这线是气球生命的根。

运用假设推理分析法:如果没有了线,气球就没有了生命,也更谈不上自由 / 如果让线牵着鸟,鸟就没有了自由。

以上为第一层分析,只是明确了材料意义,实际上是对材料中心的理解,是立意的基础,但还不是立意的出发点,即不能将立意停留在这里,应当进一步分析。

第二,分析发现现实意义,要抓住“材料意义”,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进行类比或推导。这里,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对现实生活进行由近及远的思考: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例如对上面分析的材料意义,可以联系现实进行类比或推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与生命活动中,有没有看似是牵绊、是束缚,却能支撑我们的生活自由或生命得以长存的绳子(线)呢?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成长发展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约束。哪些“约束”是必要的,是“生命的根”?“自由”的前提与必要条件是什么?在家庭生活中呢?社会生活中呢?

通过以上分析,就明确了材料暗示给我们的现实意义,这正是立意的出发点。例如,联系海外华侨的爱国情,可以得到这样的立意:看似“羁绊”自己情感的乡土情结却是游子赖以生存的根,因此游子永远割舍不了乡土情结。联系社会上发生的抗议日本“钓鱼岛国有化”行径的言论与思想,其中出现了打砸人们拥有的日本制造的小汽车,侮辱在华的日本商人、企业家等现象,可以得到这样的立意:可以追求言论与思想的自由,但身体上行动上万万不可乱自由、“假”自由;正义、道德是自由的生命之根,没有它们自由就将不复存在。

第三,分析发现普遍意义,可在上面两层分析发现的基础上,归结现实意义,进行拓展与推理,发现许多现实现象中共有的意义。

例如在生活中,一定的束缚(约束)是获得自由的保证;如果失去了这种束缚,也就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生活中,有些看似束缚的东西,其实是生命(生存)的根;如果没有了这种“根”,也就没有了生命(不能生存)。

这一层分析,是立意新颖独特或富有个性化的出发点。当然,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忽略“材料意义”中的不同角度分析,注意立意的正确性和辩证性,例如上面分析的“生活中的束缚”要符合“线与气球”间的特征与关系,是自由与生命必要的,而不是相反。二是将材料中或分析过程中涉及的“概念”尤其是带有比喻或寄寓意义的名词概念具体化。如上面材料及分析中提到的几点:

自由:行业,行为,发展,创业,个性,成长,改革,闯世界;

束缚(线:约束,限制):规则,纪律,制度,社会规范,道德底线,牵挂;

生命之根:人的生命之根,社会(国家、集体)的生命之根,事业的生命之根。

三、要在审题基础上,选定写作话题,确定明确具体的写作中心与标题。因为有了标题,实际上变成了“我的命题”,就可以按照命题作文要求进行构思写作了。

而我们有的同学以《生命之根》为题,作文侧重在“生命之根”,立意为“母亲,我的生命之根,你用你的关爱、理解、宽容温暖了我,这一切深深地铭记在我心中”。

这个立意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立意本身存在不确定性,“根”究竟是“母亲”,还是母亲的“关爱、理解、宽容”;二是立意偏离了材料意义,因为无论是“母亲”还是“关爱、理解、宽容”,都无法与“线”(约束)合拍。

对这一立意可以作如下修改:母亲的牵挂、嘱咐、教导(如线),让我明白什么是该发扬的个性,什么是任性,这是我成长的根(保证);母亲的教诲(如线)指引着我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

又有一名同学以《自由》为题作文,侧重于“自由”,结尾部分明确表达立意:“我们应勇敢地追求自由,但同时也要坚守原则和底线,失去了束缚的自由便不再是自由,请守住我们的生命之线吧。”

这个立意的问题是表意不明确,“原则和底线”是什么?是指“束缚”吗?“生命线”又是什么呢?“自由”还是“原则和底线”?都没有表达明白。

生命之线第5篇

海龟伸头探路,是因为生命航线中预定了尝试并躲避敌人的路线。

可是人总是要干预他们。好心人拿剪刀剪开茧,可蝶已无力再展翅高飞;好心游客赶走老鹰,可成群的小龟无力再见到自己的父母。

于是我们才明白:不要改变生命的航线。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潜的生命航线是指向自然,远离世俗的。不明的君主改变他的航向,可陶潜只上任不足百天,便辞职归隐。世俗的利欲不适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当他回到自己生命航线时,不免感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不免由衷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悠然自得,恬淡自然是陶渊明的生命航线,我们不能改变。

“孩子的路要让孩子自己去走,我们不能总是为他们铺平道路”。这是一句浅显而又具有深刻道理的话,记得一位高考状元的家长说过:“他的生活一直都自己安排,学习也不用我们管,他明白自己的路”。不用自己的思想改变孩子,不用自己的权力影响孩子,生命的航线便自然伸直。而有些家长,在校找老师,在外找朋友,为孩子铺就一条“平坦大道”,看似前途光明,实则未来渺茫,受惯了宠爱的孩子经不住批评,习惯了平坦的孩子难以适应社会之路的崎岖不平。

人生之路必然要经过痛苦、挫折,一旦改变了这条荆棘路,孩子就如未破茧的蝶,已不能展翅飞翔;孩子就如不知敌情的小海龟,将葬身鹰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改变生命必经的航线。

不改变别人的生命航线,人民战士叶英毅然选择改变自己的飞行航线,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用死完成了一次壮烈飞行。他的生命航线已无法改变也不能改变,但他用生命诠释:为了维持他人正常的人生航线,坚持自己为人民的人生航线,是伟大的!

这一刻我们明白,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生命的航线,不要改变它,让我们每个人都向着自己的航线,奋力飞翔!生命才会完美,不要改变生命的航线,让他向着生命远航!

生命之线第6篇

曾几何时,在众说缤纷中彷徨,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曾几何时。在众人得只语片言中迷茫,却一双飞离困惑得翅膀;曾几何时。没有选择坚定抑或听取得胆量。心中少一片照亮前路得阳光。生命的底线正在自身不妥协的灵魂中向各自的方向无限地延伸,没有尽头。令人肃然。是否能在这一切都茫然失措之时,超越生命的底线奔向心中的圣地,我能吗?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吗?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吗?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吗?是的,是他,享誉文坛五百年的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冲破心中的底线,更不愿与官场中的贪官同流合污。陶渊明心中的底线处在是否置身与黑暗的官场和享受山水田园之乐之间,隐士选择了后者,他不会超越心中的底线,他超然洒脱,置身与底线之内的高洁,清明的世界,他拒绝底线之外黑暗,污浊的官场,写出了心中的圣地DD桃花源。

生命的底线在无限地延伸,我感到茫然,在众说缤纷之中失去了方向感。一次次的挫折早已使我遍体鳞伤,疲惫不堪,生命的最后一道底线将要崩溃,每次失败后燃烧的希望之火总被无情的大雨浇灭,心灵深处的那一道底线早已河水泛滥,随时都会决堤,但我依然坚守着最后一丝希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宦达之际,他并没有冲破心中最后的底线,他并没有就此消沉,“长安市上酒家眠”,他保留着心中的最后底线,选择了与山林为伴,超然外物。于此,我更不能让心中最后的底线崩溃,生命中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要坚守生命的底线到最后一刻。

生活本身并不平静,有失意的雨,恼人的风,忧伤的霞,在生命底线的面前高洁,廉明,还是像李白般笑看人生百般挫折,选择生命底线之内的坚韧。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放射光芒的星星,没有理由自卑,生命底线的另外一端是快乐,是忧伤,是成功,是失败,就看你是否坚守心中的信念,我们决不能超越心中的底线,让我们处于心中底线之内谱写辉煌的生命篇章。

生命之线第7篇

[关键词]线条 文化底蕴 艺术精神 生命轨迹 写意精神 中国品格

线是人类表现世界的直觉符号,是东西方绘画的最初表现形式。线条艺术不是中国所独有,它贯穿了世界绘画艺术的发展史。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必然影响着人的品格、修养、思维方式和精神内涵,所以他们对线条的理解和表现上也各不相同,即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孕育出不同品格的线条艺术,而具有了本国的民族审美特征。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独特的思维方式构成了中国人对生命的独特体验,独特的写意精神和笔墨审美意象,构建了有别于西方造型艺术的东方审美体系。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分为工笔性线条和写意性线条两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民族性艺术。它不仅是绘画的一种造型手段,更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它根本区别于西方绘画中作为物象轮廓的界定或是追求一种视觉,亦或作为纯形式语言要素,追求其形式美感。它自身所包含的独特文化精神内涵,已超越了造型表现的基本功能。中国画中的线条不仅讲究用笔,更注重主体内在精神的体现和对生命意志的流露。它是基于一种精神,其境界是隐现而不是显现的。这也是中国画笔墨线条精髓之所在。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等精神层面出发,从中国画笔墨线条的“生命意蕴的轨迹”和“写意精神的载体”两个方面来阐述,以把握中国绘画线条的艺术精神。

1.表现生命意蕴的轨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美学思想三大支柱和基础的儒、道、禅等哲学思想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人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呢?清末民初的著名国学家辜鸿铭说“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是:深沉、博大和质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具有这三种“精神特质”的中国人不断发展、创造的智慧结晶,逐渐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独特思维方式和对生命的感悟。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宇宙自然不只是人类获取生存来源、满足物质需求之所,它更是人类得以生存并持续发展的精神家园。中国哲学把人与无限永恒的自然合为一体的境界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境界,这就是“天人合一”。中国哲学发现并界定了人的心灵,哲学对心灵的关照,形成了人对自然万物的情化。因此,在中国文化意识中,人的观念和精神同宇宙自然是相通共融的,中国画家可以托物寄情,借物喻人,感物抒怀,在自然物象中找到自己心灵和精神的安顿之所。正如易中天在《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构成》中所说“以生命的眼光看世界,把包括从自然到艺术在内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活生生的生命体,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观,也是中国人的艺术观。”这就道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或民族根本的不同还在于作为主体的人。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国人赋予了中国画线条艺术以更强大深广的生命力量,以线条的节奏和旋律表现着生命的律动。那中国的画家为什么没有走同西方一样再现客观物象的艺术道路呢?辜鸿铭说“中国人的生活中缺乏精确性”,“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这就是说,中国人是以自己的心和情感来观察、体验世界万物,是用“心灵去思考”,与自然万物合一,在心的游离中找到了最适合表现心境的依托物――线条;而不是像西方人“用头脑或智力思考那样严格、精确”,以真实的世界万物,来表达自己的心和情感,注重细节,强调科学性,以具体细致的刻画来表现整体的精神,他们与自然不是相融的、合一的,而是一种征服。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决定了其绘画中线的单纯的造型功能,在现代绘画中或追求一种视觉,或仅作为纯形式语言要素,追求其形式美感。辜鸿铭深刻地剖析,“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心灵状态,是一种灵魂的性情,”“或许中国的毛笔就可以被视作一种中国人精神的象征。”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人笔下的线条也就同样体现着中国人的这种精神。可以说,中国画中的线条是人的品格、情感和生命的承载体,它通过“写”被赋予了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对生命的表达决定了中国人笔下的线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线条,它是带有生命意蕴的“有意味的形式”。

因此,中国绘画的线条表面看虽然是画家对物象轮廓、形貌、质地等的一种抽象概括,但它不是非生命的抽象符号,它内蕴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识与生命哲学意识。中国画家在中国哲学文化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人的自然观、宇宙观。“中国人的精神”决定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使它不同于西方现代艺术中个人情感发泄。儒家思想不断地塑造着中华民族共性的人格,道、释哲学又不断地启发着个性觉悟,使中国绘画艺术不至于走向西方艺术中的自我个性膨胀。中国画追求变化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与画家的精神融为一体,在相互融合中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物象同时得到升华。所以说,中国绘画中的线条是凭借物象书写人之性灵,它是画家自我心灵轨迹的一种记录,是所表现的物象生命和画家生命的合一。比如周思聪病后所画的一系列墨荷,那中国画特有的笔墨线条和淡雅的色调所构成的独特意境,仿佛把人带入了一个纯净、圣洁的世界……在那里,单纯的笔墨线条发展成为有更多丰富变化的笔迹,笔墨技巧与画家的心灵完全相融相应,它是画家表现那份真实情感的符号,表现内在心灵的生命轨迹。我们无不受到感染,那是她纯洁、高尚的心灵和她那安详、静谧的灵魂!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同时精神也得到了升华。中国绘画中的线条与生命情感的契合,使得自身不再受客观事物“形”的束缚,自由自在地体现着画家的主观精神世界。因此,中国绘画中的线条是充满激情的,是有生命的,又是有内在精神的。它承载着深厚的、质朴的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识以及中国人特有的生命体悟境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品格。中国人的“深沉、博大和质朴”的精神特质也潜移默化地融化在中国画的笔墨线条中,更使其具有了中国品格。中国绘画中的线条与西方、与日本的根本不同就在于此。

美学大师宗自华曾说:“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线条在中国画中已经不是一个再现的“表形”工具,而是一道表现生命意象的轨迹。

2.体现“写意精神”的载体。“写意精神”是中华美学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绘画最基本的要求。它是建立在画家对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对自然物象深入体察之上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是一种思维意识和审美意识高度凝练的情感,是贯穿于整个中国画领域的一种艺术思想。用线条意象造型是写意精神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国传统绘画从一开始就贯穿着用线表意造形这一原则。作为中国绘画的一种特殊的线条语言,由于中国画线条受书法影响是经过提炼后“写”出来的,它注重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抒写人的内在心灵和精神意蕴。所以被赋予了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而具有了承载“写意精神”的特性,同时具有了写意性。线的写意性是指画家通过艺术思维,经过主观情感和审美意念,把客观对象借助线改造为一种有意味的艺术形式而形成的带有主体精神的线性审美意象。中国画难也正在于此。因此,这种书写性所构成的独特的线条艺术美是一般装饰性线条艺术所不能比的,它是中国画特有的线条与生命节奏相合的视觉表现语言。这一具有写意性的线性意象往往是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是一种带有主观精神和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是“物我兼容”的主客统一体,是从有法再到无法的更为自由的一种生命意象的表达!它超越了物象形象的束缚,追求心智、情感、笔墨自由舒放的审美升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生成这一线性审美意象的至理名言。那是画家在体察自然万物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心灵感受和生命体悟的内在境界。线的写意性即是由客观物象转向了人的内在心灵,把对生命的体验以一种心灵化的方式注入到由线条构成的“意象”中,与观者产生共鸣。

从中国历代传世名画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中国画对线形的要求不是以逼真描摹客观物象的形态为目的的,而是以使其承载一种形而上的主体精神为旨趣的。它在表现上更追求精神上的“真”,而不是形象上的真。它所追求的更高境界应该是借助客观对象达到“写意”、“写心”的目的。也就是说,中国绘画的本质是凭借笔墨线条,注重生命“意象”的创造,以表现人的丰富的情感活动和表达人的精神情趣。它带有着更多的主观成分,它不仅仅属于技术层面的东西,还代表着主观思想、情感的运动形式。正所谓“技近乎道”的表现,即超越技术本身而进入“道”的境界。因此,中国画线条是“技”与“道”的辩证统一的结合体。“气韵生动”是对中国绘画的最高要求,而对笔墨线条也不例外。其实,线条的气韵生动是和上面所说的线的生命精神是一致的。气韵之“气”,是画者与被表现物象的精神状态的呈现,即是一种生命精神的呈现;气韵之“韵”,应该可以看作是主体精神对客观物象一种意象性的把握,而形成的有韵致的审美感受。“气韵生动”是画家生命隋感与物象生命精神合一的标志,有了对物象线性生命精神的把握,也就有了心中的“意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我们继承前人更应把握线条的艺术精神而非亦步亦趋于笔墨技法之中,更非对客观物象的精细的写实描摹。“因为形式一经摆脱模拟、写实,便使自己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前进的道路,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便日益起着重要作用,而影响人们的感受和观念。后者又反过来促进前者的发展,使形式的规律更自由地展现,使线的特性更充分地发挥,所以说,写意精神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之根本,更是对绘画中线条的根本要求。自原始时代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正如英国学者比尼恩所认为的那样,中国人“在其连续不断的记忆里一直保留着它原始时期的经验,中国人似乎把他们早期与动物世界的友善关系从最遥远的上古一直带到了文明时代。”“原始时期的经验”应该是指原始时期“无法”状态下的直接“表意”的线造型方法,逐渐延续发展而形成中国独特的带有“写意精神”的意象,那是从有法再到无法的更为自由的一种生命意象的表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了有限的个体心灵与宇宙生命的审美交融,为中国绘画的线条艺术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超越物象的广阔的创作空间。

生命之线第8篇

教育发展 大国教育 教育新常态 第三次工业革命

一、以中国崛起为契机,努力办好大国教育

中国崛起,以前还是个夙愿与追求,存生于无数华夏儿女的热切期盼中。而近几年,在党和国家的不懈努力以及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中国崛起已不是未来时,而是完成时和进行时了。中国崛起不再是一个梦想,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我们伟大的中国业已成长为世界大国,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凸显。中国崛起了,成为了世界大国,如何办好大国教育?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与解决的现实问题。

应然来看,教育理应具有世界眼光、人类情怀。然而现实中,囿于诸种因素的限制与制约,教育却被赋予了浓郁的民族色彩、披上了家国外衣。当然,这里面既有教育的政治性使然,又有国家强弱的现实制约。一个国家的教育理应、也必须与自己的国际身份与角色相匹配,这种匹配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大国之大不仅在于其人口之多、地域之广、经济之强、军事之硬,同时亦在于教育之大。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如今人们在强调硬实力之际关注与重视软实力的缘故。可以毫不客气与夸张地说,大国之大倘若仅仅只是体现在经济、军事上,这样的所谓大国严格来说根本就不是大国,只不过是存在严重结构性缺失的大国罢了。此外,一个大国倘若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大国教育做后盾与支撑,其大国之大也是难以长久维系的。现实中,对一个国家来说,倘若其还弱小、能力不足、运转不开,其在谋划教育时理应、也只能先把本国教育办好;而一旦其摆脱贫困、走向富强,成为世界大国,其在谋划教育时再狭隘地只顾自己,没有一点世界眼光、人类情怀的话,这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实际上,世界大国在谋划教育时兼济天下不是可有可无之点缀,亦非能否达到之境界,而是必须承载之使命、必须践履之义务。具体到我国来说,办好大国教育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问题,而且是如何办好人类满意的教育问题,需要积极思考中国教育能为世界贡献什么、能为人类做些什么。当然,你可以说只考虑中国教育也为世界为人类做了贡献,但这种贡献毕竟还是间接的、局部的,而非直接的、全面的。现如今,我们要跳出狭隘的家国框框,超越情感和意识形态,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来思考与谋划教育,积极思考中国教育能为人类发展与文明进步做些什么,如何加速发展教育以在世界范围内代表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教育实践而引领世界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这就需要中国教育有意愿与意志、有能力与担当,中国教育要在学习中创新,要在“引进来”之际“走出去”,要实现从“跟随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换。

二、以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为导向,抢占教育发展先机与制高点

纵观人类历史上业已发生的两次工业革命,无论是发轫于英格兰,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标志,以机器化生产取代简单人力劳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以电力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皆给教育提供了诸多发展机遇、提出了众多现实挑战,教育要积极勇敢地拥抱工业革命,在应对挑战之际抓住机遇,抢占发展先机与制高点。事实证明,那些在历次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抢占了制高点的教育,都发展得很好;而相应地,那些在历次工业革命中反应迟钝、坐失良机的教育,其最终都是被动和落后的。

近年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以及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在能源危机与社会危机的现实催逼下,人类逐渐认识到先前那种粗放式、损耗式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不足与缺陷,并致力于寻求突破困境的新出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工业文明正处在十字路口,那些曾经为人类引以为傲且支撑起社会工业化的石油以及其他化石能源正面临日益枯竭的紧迫困境,世界经济和人类生活正陷入可怕的危机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正日薄西山且在加速退出人类历史舞台。这还不算,更为糟糕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熵账单行将到期,人类业已且将继续承担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一百多年来的石化燃烧向地球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可怕的温室气体正日益扰乱并打破地球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自我修复机制,这将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甚至会危机到人类的生存与安全。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肯定会被人类推进历史的垃圾堆。而相应地,人类理应、也必须会采用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方能确保一个更公正、更具可持续性的未来。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以及不懈努力下,第三次工业革命终于初现端倪。具体来说,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的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的、深度的跨界融合与垂直融合,从而导致生产方式、生产组织方式、管理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高度文明与高度发达的新社会”[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19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为20世纪的人们开创了新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样也将对21世纪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2]毋庸置疑,教育也不例外。毕竟“现存的教育模式是应前两次工业革命的需要而设计的,是前两次工业革命集中化、规模化企业模式的缩影。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集中化、理性化的商业模式一直延续到第二次工业革命,高度集中、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需要培养相应的人才。可以说,现存教育体系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3]而“新兴的工业革命分散型、合作性的本质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3]。我国教育理应、也必须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作出回应与反应。恰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我国的各类教育均应作出积极回应与准备”。[4]问题是我国教育究竟该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作哪些回应与准备呢?这是一个略显棘手且紧迫的现实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和务实之举在于,一方面教育要积极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才培养的现实诉求,另一方面教育要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存生所带来的不良冲击和消极影响做好准备和妥善安排。具体来说,一方面,教育要实现自身的范式转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培养所需之对口人才;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前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的身心困惑、社会失范等问题,做好准备并妥善解决。

三、以MOOC建设为抓手,打造线上线下优态共存的教育新常态

近年来,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世界各地诞生了形态多样的线上教育,这其中要数MOOC最为火热。公允地说,诸如MOOC之类的线上教育委实具有其丰富价值与传统线下教育难以企及之独特优势,以致人们在享受MOOC好处之际,不禁大声惊呼传统的、实体的线下教育行将就木,终将被以MOOC为代表的线上教育所取代。现实中,我们也常常听见、看见有人说大学已频临危机,MOOC是一场教育海啸,其不仅会冲倒传统大学的围墙,更会冲走传统大学,未来是线上教育的天下,传统的实体性线下教育将会消失殆尽。

线上教育真的会彻底冲垮线下教育从而一统天下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吗?对此,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不错,线上教育生命力强、活力大,其具有传统线下教育所不具备之独特价值与优势。但倘若说线上教育会彻底扫清并完全取代线下教育,这是完全不可能的。笔者之所以这么肯定,不仅因为发展线上教育尚有不少困难与矛盾在羁绊,更因为教育的本质所在。具体来说,线上教育不管其形态与传统线下教育有多少不同,但其始终还是教育。作为教育,是有其内在规定和本质特性的,线上教育也不例外。别的暂且不说,就以教育的人为性和全面性来说吧。本真的教育理应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恰如雅斯贝尔斯在其著名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强调的那样,“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5]。对此,著名的哲学大师和教育家康德也曾在其《论教育学》一书中强调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需要注意的是,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6]。也就说,好的教育是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互动的,那些企图以机器、技术取代教师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其终将被时间所宣判。事实上,人类历史业已对其做出过宣判与裁决。恰如我国著名教育家王策三先生在其《教学论稿》中描述的那样,“自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开始,就有人发表一种论调,认为它们可以代替教师,教师将要失业了。电子计算机出现后,这种论调又时兴起来。但是,这种观点从来没有占优势。任何有健康的头脑进行正常思考的人都知道,即使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代替不了教师”[7]。事实上,“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电脑和网络并不是培养人才的特效药。把一切精力放在改进技术设备上,以为有了好的技术设备就可以培养出好的人才,这恐怕只是一些人似是而非的梦想和一厢情愿的推测”[8]。当然,你可以反驳说,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线上教育中的师生互动、情感交流这些致命缺陷会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观,然事实是这种改观充其量也只是量上的改变而非质上的突破,可以说这些缺陷与不足是线上教育本体固有的,除非线上教育不存在了,否则这些缺陷与不足始终存在并难以消解。对此,我们那些怀抱一腔凌云壮志的教育技术研发者们,在开发与推行线上教育时一定要摒弃那种不科学,甚至多少有些异想天开的“取代”思想,而应抱持一种“完善”的思想来研发与推行线上教育。当然,这里说线上教育有其本体不足与缺陷,不可能取代线下教育,并不意味着未来教育没有线上教育的一席之地。实际上,公允地说,线上教育还是有其旺盛生命力和广阔发展空间的,线上教育固然难以取代线下教育,实现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未来教育中必定有线上教育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未来教育一定是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优态共存的,二者在博弈中共生共存。因此,我们要以慕课建设为抓手,打造线上线下优态共存的教育新常态。“当前人们关于MOOC的探讨,多将MOOC视为一种新型课程,基于课程来审视解读、开发设计MOOC”[9],然事实上,“MOOC是一种在线教育,而非课程那么简单,我们要基于教育学的整体视角来考察MOOC”[10],并站在教育的高度来建设MOOC。此外,“在建立我国MOOC时需要注意的是,MOOC平台成本昂贵且不确定性大,风险较大,仅仅依靠大学自身的投入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支撑长久的运营,有必要建立‘政府扶持、大学主导、企业参与、开放竞争’的MOOC平台建设机制”[11]。

――――――――

参考文献

[1] 周洪宇,鲍成中.大时代:震撼世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 周洪宇,徐莉编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当代中国[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

[4] 周洪宇.教育如何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2).

[5]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6] [德]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 王策三.教学论稿(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 王本陆.关于发展现代教学技术的几个认识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9] 汪明,张睦楚.基于课程论视角的MOOC解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2).

[10] 汪明,贾彦琪.MOOC二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3).

生命之线第9篇

一、“红色基因”与党的群众路线理论

1.“红色基因”的内涵“红色”有两层意思:一是红的颜色,二是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基因”是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1]。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通俗来讲,“红色基因”,是一代代人民英雄和爱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以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托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这种精神力量能穿越时空,一以贯之,永不褪色。“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勇往直前。每个时代所涌现出无数前仆后继的优秀共产党员,都是群众身边传承“红色基因”的践行者。

2.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把党的群众路线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党的根本工作方法、根本政治路线和根本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大革命时期的桂东大体具备了群众路线初步形成的时代条件和社会条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桂东的革命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为群众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革命队伍不断扩大,为更好地争取广大贫苦群众的支持和参与革命的积极性,迫切需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管理革命队伍。正是基于这种考虑,1928年4月3日,在桂东沙田制定并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作为管党治军的第一个制度,这个制度是党的群众路线第一次诠释和规范,是群众路线理论的渊源。从此,群众路线在桂东发祥并传播开来。

二、桂东“红色基因”所传承的内容

桂东在地方党史上创下多项第一:第一军规颁布地、群众路线发祥地、红军长征出发地、打响湖南地方武装斗争第一枪、湖南解放第一县。党在桂东所形成的这些重要决策和活动成为党重要的“红色基因”。

1.“第一军规颁布地”传承了管党治军的政治基因在桂东沙田颁布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2]。《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出发点,被誉为“第一军规”。这一军规传承了管党治军的政治基因,它的颁布对群众路线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并在此后的长期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政治坚定、牢记使命、纪律严明、忠于职守、改革创新、艰苦创业、真心爱民”为核心内容的军规精神,影响着一代一代人去拥政爱民、军民共建,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持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2.“群众路线发源地”传承了党的服务基因党在桂东的早期革命活动影响了当地的群众,唤醒了进步民众揭竿而起。大革命前夕,桂东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封闭落后,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军阀政府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各种税捐压得桂东人民苦不堪言。桂东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文化上的残酷统治,举起义旗,挺身而出。一些进步青年怀抱救国救民的理想,先后赴外地求学,探求革命真理,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正好契合了桂东群众求生存、反压迫的迫切愿望,革命思想在群众中广泛传播,人民群众不断觉醒,党和群众的关系也在革命活动中逐步走向密切,尤其是象征党的群众路线发源的军规颁布,传承了党的服务宗旨,体现了党的服务基因,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为群众路线的形成做好了准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3.“红军长征出发地”传承了不怕牺牲的革命基因1933年10月,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围剿”。为使红军免遭覆灭的危险,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不得不决定进行战略大转移,决定以红六军团为西征先遣队赴湖南。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全军9700余人在任弼时等率领指挥下,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踏上了西征的征途,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8月11日中午抵达桂东县城以南的寨前圩,红六军团胜利突破重围,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8月12日上午,在寨前圩的河滩上,红六军团召开了连以上干部西征誓师大会,会上正式宣布成立由任弼时、肖克、王震三人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任主席,会上对全军下一步行动作了战斗动员。寨前圩誓师大会,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斗志,增强了西征必胜的信念和决心。红六军团的胜利突围,极大地震惊了敌人,急令部队围追堵截。由于敌情变化,红六军团放弃在湘南桂东地区发展游击战、求得暂时立足的计划,8月12日晚,乘敌人围堵部署尚未完成和湘江防御还较薄弱之际,迅速甩开敌人,红六军团正式从桂东寨前圩出发,踏上西征之路,开始了更为艰难的长征,体现了不怕牺牲的革命基因。

4.“湖南解放第一县”传承了敢为人先的拼搏基因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桂东进行革命活动,播下了革命火种,影响和动员了桂东的进步青年。抗日战争末期,郭名善等桂东进步青年不满发起内战而决定武装起义,经过长时间的武器筹措,于1947年10月27日,荷枪实弹聚于桂东沙田龙头村石围里,正式宣布起义,史称桂东起义。29日,起义人员攻打集龙墟警察所,并首战告捷。桂东起义打响了解放战争时期湖南地方武装斗争第一枪[3]。1949年4月,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6月10日,北上先遣队在沙田墟荣顺馆研究制订攻打桂东县城方案。6月13日,北上先遣队在沙田举行攻城誓师大会。6月14日,举行和谈达成协议,采用和平方式解放桂东。6月16日清晨,桂东自卫总队和警察在体育场集体交枪700余支。8时,北上先遣队分路进城,桂东全境解放,成为湖南最早获得解放的县[4]。正是这股星星之火,传承了桂东敢为人先的拼搏基因,揭开了整个湖南解放战争的序幕。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

三、桂东“红色基因”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贡献

桂东“红色基因”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渊源和基础,孕育了党在各个发展时期一系列的理论,如“三讲”教育、“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严三实”等,都是党走群众路线所形成的理论,桂东“红色基因”在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贡献。

1.党早期在桂东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基础在大革命时期,和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到达湘南进驻桂东,如何巩固、发展和壮大工农革命军成了等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广泛宣传,一切依靠群众,让群众理解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据桂东地方史料记载:大革命初期,为分化瓦解敌人、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等人采取广泛宣传、一切依靠群众的方法,激发人民群众的民主革命思想。如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进入桂东沙田墟时,发现墟场冷清,店门紧闭,户门落锁,不明真相的群众躲避着工农革命军。亲自到一线了解、分析现状,原来先前桂东当局和土豪劣绅大肆造谣,污蔑工农革命军是“赤匪”[5]。为消除群众误会和疑惑,共产党采取通俗的语言,组织宣传队,采取上门宣传、集合报告、广刷标语等多种手段宣传革命思想,利用广大人民群众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事例,来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让群众真正理解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二是作出表率,一切为了群众,让群众亲眼目睹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是一支为百姓着想的队伍。据桂东地方史料记载:1928年3月28日,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进入桂东时,在大岭坳对敌人展开强大的政治、军事攻势,分化瓦解当时驻桂东的挨户团与“灶头勇”。为保护从穷人家征募而来的“灶头勇”,命令部队把枪口瞄准穿清一色黄色制服的挨户团狠狠打击,对穿便服的“灶头勇”则手下留情。大岭坳一仗,让“灶头勇”们真切看到,共产党确实是保护穷人、为穷苦人民打天下的。随后,不少“灶头勇”加入了工农革命军。群众很快被发动起来,躲在外地及深山老林里原先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革命军误会的人,都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中,投入到打土豪、分田地的大潮之中[6]。在沙田打土豪、分田地运动中,亲自到田间地头为群众分田插标。要求全体官兵行动听指挥,和老百姓说话要和气,不得随便拿老百姓东西,睡了老百姓的门板要给上好,用了农民的稻草要给捆好,损坏了东西要赔,不能强买强卖,在群众中树立起了良好形象。三是发动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群众深切感受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是支过硬的队伍。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采取了一系列群众工作新举措,丰富了群众工作的方法。据桂东地方史料记载:在万寿宫中厅主持召开工农兵代表会议。会上,对“马日事变”后湖南革命斗争形势作了极为精辟的分析,指出:“只有深入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兵政权和工农武装,才能夺取革命胜利。”[7]党的事业在农村就要争取群众,要解放群众,就要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群众自己的工农兵政权。在革命实践中从解决贫苦农民生活困难着手,把土豪劣绅的土地、财物、粮食等分给农民,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求。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使农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获得了实际利益,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壮大,让群众感受到了工农革命军是支过硬的队伍,为日后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党内第一军规在桂东诞生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渊源当时,在的地主剥削农民、旧军阀扰民、各种匪患欺民的境况下,《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和实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与众不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对群众路线进行的突破式探索、具体化阐释和制度性规范,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渊源。一是军规诞生有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创建伊始,队伍成分复杂,有各个阶层的民众,有着不同的习惯势力,有着不良的习气和作风,纪律松散,要求不严,时常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如何加强纪律教育、克服不良倾向、完善革命纪律,打造一支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队伍是等党的领导人考虑的重大问题。正是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领导人们意思到,须有一个体现为人民群众着想的制度。《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正是在此基础上制定颁布的。二是军规诞生第一次从制度上进行纪律约束。“第一军规”是对以往的革命斗争实践经验进行的总结和阐释。桂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以往革命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向党的干部和工农革命军进行纪律教育,向干部和工农革命军正式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这种纪律将群众观点上升到制度规范的层面,是一种纪律约束,是群众路线由简单的群众观念和群众工作经验走向制度化、具体化的第一步。三是军规诞生成为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渊源。《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体现的是群众路线的具体内涵,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第一次具体化诠释和第一次制度性规范,党的群众路线有了实质性内容。《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中的条款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以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群众路线。《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渊源,也成为党和党领导的军队密切联系群众的行动指南。从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这是群众路线理论的起始阶段,这之后漫长的中国革命实践过程,就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检验论证过程。